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是什么意思

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是什么意思

2016-01-11 08:24:2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是什么意思篇一:2015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江苏卷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是什么意思》,供大家学习参考。

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是什么意思篇一:2015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江苏卷

2015年高考历史(江苏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

合题目要求。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8.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9.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

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11.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 遛狗者和流浪儿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

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13.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

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14.“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

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15.“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

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16.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

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17.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它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

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18.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

1940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

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20.“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

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3题

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2分)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

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是什么意思篇二: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教学反馈历史试题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教学反馈

高三历史(选修)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分值:120分

命题人:冒素琴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2.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3.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A.以商业职能为主 B.以政治职能为主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商业限制被打破

4.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5.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6.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瓷器是当时中国惟一的外销商品

7.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1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2.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

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据此可知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14.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15.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A.商业繁盛的地区 B.盛产煤炭的地区

C.邻近河流的地区 D.电力充足的地区

16. 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最后5分钟”的原动力是

A.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存在 B.资本积累的完成

C.市场的需求 D.科学技术的进步

17.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至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18.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1940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

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

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19.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20.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21.(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 李白《估乐客》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 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 王安石《商感》

材料四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乾隆帝复英王乔治三世》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4分)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出的唐代商业发展的情况(4分)

(3)从材料三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唐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5分)

(4)根据材料四,我们从乾隆帝复英王的信中,能看出当时中国怎样的情形?(2分)

22.(15分)近代中国工业化不是对西方生产方式的原样移植,存在着一条立足本土、工农结合、土洋结合进而现代化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材料二 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不过,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

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是什么意思篇三:第1课 古代农业(学案)

必修二第【高考·考纲】

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考点·梳理】

一、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演变 二、灌溉工具: 主要有 三国时翻车(人力)、唐筒车(水力)等。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四、农学知识

五、小农经济(春秋)

1、产生原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进步,土地私有制出现 2、特点:A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B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

3、评价: (1)进步性:①生产积极性较高,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前提,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

(2)局限性: ①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成为近代以来束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总结1: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个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总结2: 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创新改革;②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生产经验的积累。 ④封建政府的重农政策。 (2)不利因素: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练习】

1.(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工具变革(耧车)

【解析】由材料内容“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A项所示图片为耦犁,其为翻土工具,故A项错误;B项所示图片为耧车,其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故B项正确;C项所示为曹魏时期翻车的模型,其为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所示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翻土工具曲辕犁,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江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水利工程) 【解析】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

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5·广东文综·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古文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妇女织布甚至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人一起劳动的”,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故A项正确;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4·广东汕头高一期末·4)“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谚语反映的是( ) A.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B.耕织结合的商品经济 C.铁犁牛耕为主的耕作方式 D.自给自足的市场经济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解析】“老婆孩子”代表以家庭为单位,“土地、耕牛”代表小农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无关,故B.D项错误;铁犁牛耕为主的耕作方式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故C项错误。 【答案】A 6.(2015·广东深圳宝安高三9月调研·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对材料信息比较全面的解读是( ) A.描述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B.描述了小农经济的场景 C.反映了均田制对农民的束缚 D.批判唐朝工商业的落后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解析】题目中的“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描述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场景,故B项正确;题目中未涉及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均田制的局限性和唐朝工商业的落后,故A.C.D项错误。 【答案】B 7.(2014·浙江嘉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9)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著作《便民图纂》记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这反映了当时该地( ) A.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辛 B.私营纺织作坊的兴起 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解析】材料反映男女分工劳作,不能体现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辛,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济,没有体现私营纺织作坊,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男子采桑,女子喂蚕,说明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故D项正确。 【答案】D

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是什么意思篇四:2015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江苏卷

2015年高考历史(江苏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 1 -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8.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9.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 2 -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

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11.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 遛狗者和流浪儿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

- 3 -

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13.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

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14.“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

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15.“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

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16.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

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17.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它看不到未米,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

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日寸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18.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1940

- 4 -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

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20.“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

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

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2分)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

- 5 -

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是什么意思篇五:2015高考试题——历史(江苏卷)解析版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 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

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

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

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

C

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

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 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汉赋是西汉时期文学作品特点,气势恢宏,符合西汉大一统辉煌气势,未统治阶级造声势,故A、B和D均反映汉赋特点,不符合题意;汉代思想是被神化的儒家学说,不包括道家思想,故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

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 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田地竹成沙土,止产粟米”“水陆失宜”的信息说明属土流失严重,政府必须进行管理,故B项正确。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

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答案】

D

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

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故D项正确。

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

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

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答案】

C

8.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表格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格体现是1914——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征,体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特点,故C项正确。

9.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答案】

B

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

守这一时期内,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

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的信息说明国共两党创立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D项正确。

11.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 遛狗者和流浪儿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答案】

C

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

方式解放台湾。

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

国签订和平条 约。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答案】D

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是什么意思篇六:2015年高考江苏历史试卷(修正版)

2015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修正版)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者”,“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5.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7. 1876 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

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8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 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 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 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 年的投资高潮

9. 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 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10.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 年10 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11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13. 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冶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14. “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15. “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16. 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

A. 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 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 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17. 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它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

A. 浪漫主义B. 现实主义C. 印象主义D. 现代主义

18右边是1920 ~1940 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 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 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 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 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19.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 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20. “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 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 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 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 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21. (12分)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 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 “精微”的原因。 (4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2分)

22. (13分)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 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 „„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 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 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是什么意思篇七:高2016级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2015-2016年度上中高三入学历史考试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1全册,必修2第一单元,选修1;

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

1.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专家)在某著作的序言中写道:“在这种政权结构中,各级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就是这部大机器上的无数小螺丝钉;而最高的君主,便是这部巨大机器的总操纵者。„„官僚们永远只能是君主的工具,官僚机构只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对上述表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一政权机构”是指古代中国的官僚机构

B.“这部大机器”是指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著作研究的突破口有可能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D.著作有可能从官僚政治的工具性彻底否定官僚政治的历史作用

2.“在这种极端形式的平民政体中,各自放纵于随心所欲的生活„„这种自由观是卑劣的。公民都应遵守一邦所定的生活规则,让各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和自由相对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亚里士多德的这段话强调的是( )

A.法律的权威每个人自由根本对立

B.法律必须严格约束公民个人行为

C.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城邦公民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权

3.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4.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共推出四套高中历史教材,分别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师大版等。四种版本教材虽然“以课标为中心”进行编写,但由于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史学修养不同、甚至史学观点不同,导致教材在语言表述上出入较大。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为例,人教版用“《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作为小标题,而人民版却使用“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这样的表述。据此,你认为人民版的编者最有可能采用哪种史观编写教材( )

A.革命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文明史观 D.全球化史观

5.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D.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6.图是《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书中某章节的目录,请根据目录拟出最合适章节名称是

A、环境:大陆与海洋 B、政体:帝制与共和

C、传统:专制与民主 D、基础:农业和商业

7.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8. 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帝国主义侵略论”掩盖了中西方文明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

D.反帝反封建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9.某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A.“九二共识” B.《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C.连战“和平之旅”演讲 D.“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10.下表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报道的不同态度文章数量统计表。该表可以说明

A.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 B.国家实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 C.新闻报道追求

客观性和时效性

D.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消除

11.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的是

A.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九品中正制的废除

12. “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曾于1902年《新民之议》一文中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

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那么,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什么?自严复、梁启超、辜鸿铭始,中国知识界给出了种种界定,要言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精神”的含义。(4分)结合史实说明春秋战国秦朝时期“中国精神”为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定了基础。(6分)

(2)1840年后的时代特征迫使“中国精神”发生了怎样的“现代转换”。(1分)在“中国精神”的推动下,1840—1940年中国新兴的政治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了哪些努力?(8分)

(3)“中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是如何一步一步推动中国实现强国梦?试从政治、经济角度进行概述。(6分)

14.(12分)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我们将迎来第二个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材料一 8月9日,日本民众在长崎市举行要求撤回安保法案、安倍下台的抗议游行。

--来源于新华网

材料二 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把世界4/5的人口卷入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1941年12月22日,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集会。美国倡议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签署一项宣言,并提出了宣言草案。1942年是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这一反法西斯《联合国家宣言》。宣言的签订,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后形成,同时也为战后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初步基础。

材料三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永不磨灭的历史坐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中,日本投降从而战争结束的日期及其后每年的纪念日。1945年9月3日清晨(当地时间),日本在停泊在东京湾美舰密苏里号上与盟国签订《降伏文书》;由于时差关系,美国的“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9月2日。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定 于9月3日。从国家层面设立这样的纪念日,一方面是强调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和做出的巨大牺牲,反思历史,尊重生命;另一方面,对于当下我们强调要维护二战秩序,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自好搜百科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时代主题”及中国设置“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看法。(要求:史论结合,有效解读历史信息,100字左右)

15.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又下令各地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晋代增设国子学(国子监),教授内容与太学相同。到了明清,各府县学校学生岁考优秀者可直接升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毕业可直接做官;未升入国子监者,则参加科考,科考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会试,会试合格者即为进士及第,成为官员。 ——据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如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民国政府成立后规定教育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并仿照日本、美国学制实行三类三段七级教育的学制(三类指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类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9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近代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6分)

2015-2016学年度上海中学入学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著作研究的突破口有可能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这一政权机构”是指古代中国的官僚机构,“这部大机器”是指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著作只是强调了“官僚机构只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却没有彻底否定官僚政治的作用,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官僚政治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让各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题是法律的确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所以里士多德的这段话强调的只能是“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田地竹成沙土,止产粟米”“水陆失宜”的信息说明属土流失严重,政府必须进行管理,故B项正确;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唐朝水利设施管理。

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及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等,本题考查史观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不难得出,人民版的编者最有可能采用的史观,即是全球化史观,又称整体史观。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其余ABC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史学评价·史观·全球化史观(整体史观)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图片的解读能力。根据图片下边的时间判断,把握该时代的时代特征是关键。50年代中美苏关系,中美对抗,中苏合作;60年代是中国和美苏都对抗;70年代是中美关系改善,中苏依然对抗,所以D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中美苏关系

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片文字信息可以看出,材

答案第1页,总3页

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是什么意思篇八:山东省济南市高中名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三历史试题(文科)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直接写在本试卷上。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2.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3.“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

4.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

6.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B. 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D.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

7.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二者的共同点在于( )

A.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B.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C.实行民主政治 D.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8.下表是对罗马法的分类。这体现出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是( )

A.博采众长 B.体系完备 C.影响长远 D.崇尚公平

9.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 )

A.英国、法国——原生型 B.日本、英国——感应型

C.美国、德国——次生型 D.中国、日本——次生型

10.下列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其内容与结论完全一致的是( )

11.右图是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漫画的说明

字是:“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

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

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德意志君主立宪

特点是 ( )

A.宰相牢牢控制着议会 B.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

C.民主立宪制度不健全 D.议会是宰相的工具 文议现的

12.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B.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

D.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3.《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14.《全球通史》中描述:“英国人喜欢印度的经济补充他们自己的经济,而不喜欢印度的经济与他们自己的经济竞争。因而,印度供应原料给英国,作为回报,印度得到制成品和建设项目(如铁路)所需的资本。农民们发现自己正在为国际市场,而不是为自己和邻居而生产。”在这段史实中,我们可以发现( )

A.这一情况最早形成于新航路开辟后 B.英印之间形成了平等贸易的跨国市场

C.英国经济渗透加剧了印度经济的凋敝 D.英印通过市场经济纽带形成紧密联系

15.西班牙的物价在16世纪中叶开始上涨,17世纪初上涨四倍。英法的物价上涨晚于西班牙五十年,到17世纪中叶达到顶点。中国物价的上涨,比英法又慢一百年。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 B.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

C.白银在世界市场的流动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6.张卫良在《英国社会的商业化历史进程》中说:“通过与殖民地的贸易,英国商人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从而促进了西部港口城市的崛起和曼彻斯特等制造业城市的发展以及一些新工业的诞生。”这表明( )

A.殖民扩张促使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B.产业资本崛起需要商业资本的推动

C.三角贸易促进了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D.工业的开展拉动了殖民地经济发展

17.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

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反映了他( )

A.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B.宣传“因信称义”

C.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D.宣扬“先定论”

18.“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对传统观念抱有那样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抱有那样坚定的信念。”文中所说的这个时代是指( )

A.殖民扩张时代 B.文艺复兴时代

C.宗教改革时代 D.启蒙运动时代

19.下面是法德英美四国1870——1913年间的一组统计数字,由此判断是哪一组数字统计( )

A.人口总数 B.出口总额 C.移入人口总数 D.钢铁生产总数

20.《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该材料( )

A.阐述了阶级斗争学说 B.体现了全球化思想

C.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D.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观点

21.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 )

A.娱乐大众

B.报道国内外大事 C.传播商业信息 D.宣传政治主张

22.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23.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此可见,当时( )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24.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

A.废除“中立法案”

C.立即对日本宣战 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25.“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确立这一方针的历史文献是( )

A.《论联合政府》 B.《论十大关系》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

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是什么意思篇九:2015年江苏省历史高考试题 含答案 word doc 版

2015年高考历史(江苏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8.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9.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 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11.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 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13.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 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14.“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 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15.“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 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16.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 代议制特征的是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 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17. 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它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

A. 浪漫主义B. 现实主义C. 印象主义D. 现代主义

18下图是1920 ~1940 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

A. 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 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 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 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19.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 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20. “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 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 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 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 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21. (12分)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 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 “精微”

的原因。 (4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2分)

22. (13分)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 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 „„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 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 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分)

(3)结合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

一 论断加以说明。 (4分)

23. (15分) 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

三 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2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0分)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

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是什么意思篇十: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

必修二一轮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讲 农业生产模式和土地制度

考纲课标 考纲课标考标

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知点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模式

(一)、农业的起源

1 经济发展而来。

2。

3 为辅。

(三)、我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

1、商周时期: (千耦其耘)

2、春秋时期: (小农经济)

(1)原因: 的改进、 的进步、 的出现。

(2)特征:拥有部分 、家庭为单位、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评价:

①积极:A一般情况下,自耕农能够勉强 ,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

积极性。

B自耕农是国家 和 的主要承担者。

②消极:A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妨碍 和 的发展。

B非常脆弱,极易导致是自耕农破产。

(四)、我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从经济格局的角度看:形成南稻北粟的地域特征。

2、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耕作技术是精耕细作)

4、从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自给自足。

5、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 教师提醒 教师提醒教醒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

2(1“ ”之分。“公田”为贵族占有,“ ”劳动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出现: 时期,土地公有制遭到破换,井田制出现。

(2)瓦解:

① 原因: 和 的使用; 现象的日益普遍;各诸侯国进行 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

② 过程: A 时期公田抛荒,私田逐渐私有。

B 改革(如鲁国“初税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C 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 确立。

3、封建社会:以 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1)确立: 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 ,还实行 的制度。

(2)主要形式: 私有土地、 私有土地、 私有土地。

(3)发展:

① 汉代: 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② 宋初:“田制不立”、“ ”,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③ 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 广占田地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

进一步发展。

(4)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① 根源: 土地私有制和土地 的合法性。

② 危害: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③ 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政策:A 北魏、隋唐的均田制。B 宋朝“田制不立”,“不抑

兼并”。C 明清买卖土地,广占田地日益普遍。

(二)租佃关系普遍化

1、出现: 时期,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2、发展:

(1)汉代: 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2)宋代: 是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地租形态是 为主。

(3)明清: 普及全国,契约纳租方式确定。

3、影响:消极:佃农遭受较重的 剥削。

积极:

(1)农民对 和国家的依附关系 ,生产积极性提高。

(2)有利于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知识深化 知识深化知化 一、井田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1.井田制是一种形式上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夏、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其主要内容是: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臣下,但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在井田上集体耕种,榨取他们的劳动果实

2.井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私田”增多。私田主人自己占有全部私田产品,并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其影响是改变了阶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关系逐渐形成。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耕种土地的人转变为封建农民,农民向地主交纳地租。

3.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

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春秋晚期,鲁国“初税亩”和其他国家相继实行的“税亩制度”,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化,是井田制瓦解的标志。

4.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在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的情况下,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二、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不同

1、租佃关系:形成于封建社会前期,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租佃关系下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关系形成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2、雇佣关系:形成于封建社会晚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雇佣关系是指无地或少地者为雇主做雇工,雇主按时间付给雇工报酬;而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份更为自由。

整体感悟 整体感悟整悟

巩固提高 巩固提高巩高

1.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2.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 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

一 ③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④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3.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我国政府取消了长期实行的农业税。历史上我国农业税的起征时间是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两汉时期 D.隋唐时期

4.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5.[2014·浙江卷]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6.[2014·天津卷]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7.[2014·广东卷]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

8.(2014·重庆文综·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 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 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9.(2014·福建文综·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7,从中透析出的 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图7

10.(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 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11.(2015·江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 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 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12.(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 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相关热词搜索: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侠水陆大会副本失败 沟洫甫成水大至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是什么意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沟洫之制 水陆失宜是什么意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2306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