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那树感悟

那树感悟

2016-01-11 09:00:0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那树感悟篇一:有些东西不该被淘汰——读《那树》有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那树感悟》,供大家学习参考。

那树感悟篇一:有些东西不该被淘汰——读《那树》有感

有些东西不该被淘汰——读《那树》有感树是世袭的土着者,是春泥的效死者。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适者生存”,当然跟不上步伐的就会被淘汰,这是现代社会所有人的思想。但是,读了《那树》这篇文章,彻底改变了我的思想,作者利用那棵树各个方面的遭遇从而反映出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不经意间淘汰了许多不该淘汰的东西。谈回报——“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茂密的树叶给行人带来凉爽;树上鸟儿欢快的叫声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美丽的枝叶给情侣创造了惬意的环境。但是“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人们却嫌那树碍眼,它为人们付出了那么多,无怨无悔,最后人们却在一夜之间结束了它的生命。那树庇阴人类,保护大地,竟被人们因私利砍伐殆尽。谈对老者——本文表面上是写了老树的一生。当然,联系到人类社会,是否是在隐喻现代人对老者缺乏尊敬呢?那树在那里立了那么多年,默默为周围的人们奉献着自己仅有的一点利益,可人们为了发展却毫无留恋将它淘汰掉。从另一个角度想想;父母天天陪着我们把我们养这么大,这么多年默默为我们付出,但现代社会有许多人为了自己的事业,弃自己父母不养的不计其数,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在街头随处可见。谈创新与传统——人们为了发展,却在不经意间丢掉了许多不该丢掉的东西。发展的确需要创新,但是有一些历史和传统是不可以淘汰的。那棵树并没有影响到道路的修建,人们却将它砍掉。如果人们为了发展经济,把所有的树都砍伐掉,到时候道路四通八达,到处都是铁路。但是,如果有一天发生洪水,泥石流,没有了树木的支撑,我们该怎么办?这与历史潮流的发展不是也一个概念吗?作者由那树悲壮的人生,暗示着工业文明血腥的征服农业文明,也照示着时代潮流对一切传统事物的冲击,人类的建设活动在不断的破坏着自然环境,就连街区百年老树也遭到灭顶之灾。人类是不是应该深思呢?湖北恩施初三:七星芫

那树感悟篇二:那树读后感

《那树》读后感(6篇)

第一篇:《那树》读后感

“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不知那棵老树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或沉痛或怅然或叹息?

那些纠缠在一块儿的根相互“依偎”着,不正是见证者那老树对“故土”生生世世的依恋么?他做错了什么,他向任何人索取过什么?他唯一做错的,便是日夜挺拔的站立着,付出自己的青春,他坚守着自己的那一片土地,想要极力保存从前的回忆„„

但是,世人的眼光有色,他们的心中只有眼前利益,被恶俗蒙蔽了双眼。他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跟上所谓的“时尚脚步”,却往往忽略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当今社会不也是如此?拆除了上海的百年文化遗址,抛弃了那些价值非凡的“艺术品”,而取而代之的则是高楼大厦,交通枢纽„„,利益熏心,或许是因为要附和这个时代快速发展,他们要求完美„„完美„„,但他们可知道去沉思那样做究竟对不对?对与错,是否已经淹没在人们的口水中?

即使那些天生就美丽的艺术已被泥石砖瓦所填平,那些远逝的快乐已不复存在,然而,当那些建筑师们站在高楼的顶端,放眼望去的是繁荣还是疮痍?他们心中或喜悦或沉痛或怅然或叹息?

就像那棵树一样,那些被深深埋藏了的“智慧”永远不会被时光的脚步所踏平,绝不会被“霓虹灯”的喧嚣所惊扰,他们永远存世,只是人们望尘莫及。

我的点评:《那树》描写了一棵古老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经历,给小作者深深震撼, 读后感的字里行间充满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并能联系现实生活,对为现代都市文明发展的需要而拆除文化遗址的利弊的深层思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重感慨。 台湾作家王鼎钧的散文《那树》,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课文。它留给我们无尽的感慨和思考。有的学校因为要赶着中考复习,这篇文章就不教了。这是多大的损失啊!文章仅仅反映了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第二篇:《那树》读后感

这是一个苍老的灵魂。他坚持着、努力着挺立着,试图不去倒下。他做到了,在强大的台风面前他屹立不动,甚至“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同时,他也没做到,在电锯面前他“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是因为人类的力量强大地胜过自然了吗?可是,人类的活动在大自然面前是那么渺小、可笑!

这是一个爱心漫溢的灵魂。他坚持着、努力着想继续给予在烈日下疾走的人们他的凉茶一般的浓荫。他做到了,在夏天人们“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他尽力伸展他的臂膀,用厚重的绿荫拥抱树下的人们;可是,他今后再也做不到了,因为蚂蚁们已经“来参加树的葬礼”了。

这是一个孤独的灵魂。他坚持着、努力着想让别人理解他,理解他的一颗孤独的心。他做到了,在他的躯干中有一群深爱着他和他深爱着的蚂蚁王国,孤独和孤独就因此撞出了火花;可是同时,他也失败了,对于无辜的他,人们的态度是什么呢——奇怪、憎恶再加上幸灾乐祸?

对于恶劣的环境,他含笑迎接;对于与他格格不入的人类文明与现代的象征,他沉默地接受;对于那致命的电锯,他咬着牙一声不吭地忍受。自始至终,他从来都没说什么。但是,在寂静的夜晚,你是否听到了那声幽幽的长叹,你又是否嗅到了空气中浓重的辛酸?

树,最大的悲哀就是树自己。

第三篇:《那树》读后感

树比人更懂得自然的法则。自然赋予树“通灵”的能力。在预知自己悲惨的命运后,树没有立刻显现出颓唐,而是通知自己的寄生虫。树是爱护其他生命的生物。人,绝对达不到树的高度。在机械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有谁去过多地关心冰冷的钢铁下、灰黑的水泥边绿色的生命呢?在为自己铺设便利的生活条件时,应当询问或征求与我们为邻的生物们的意见。自然给予我们比较智慧的头脑,绝不是让其只想着自己,更不是用这来疏远自然。自然会相应地报复人类,获取相应的平衡。在它实施报复手段时,总是悄悄地先把警报发给动物们。可以说,人类受到惩罚,生命受到威胁,是咎由自取。我们应该保持敬畏自然的态度。如同树一样,严谨地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在泥土下,有分寸有节制地伸展自己的根。即使有人类威胁,仍然神采奕奕地绿着,生长着,坚定着自己的信念。

第四篇:《那树》读后感

这篇文章生动地讽刺了人们只从实用角度改造自然的想法。自然有自己的规律,道理。人的确是可以改变道路的方向。但是,当它的车轮行进过,报应会落地,生根,发芽。我想到A国钻矿公司为保护某地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的一条生物链,重新测定勘测方向,损失了几亿元;我想到了B国房地产公司考察准备拆的居民楼,发现了与这栋建筑物共同生长的一棵树,放弃原先的计划;我想到C国政府拼命地捂着口袋,不让开发商占领一块价格昂贵的鸟类栖息地„„这些都值得文中的人们思考:同样的状况,为什么差别就这么大呢?人与人之间可以换位思考,为什么就不能从别的生物角度思考呢?

文末是最令人影响深刻的叙述:这棵树就这么从世间消失了,没有人会把它埋在心中。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在心中浮现出这棵树的形象,它绿着警醒我们:别忘了关注生活,别忘了关注那些不该失去的生命。

第五篇:《那树》读后感

人类的历史长河不断向前奔腾,激发出无限灿烂的文明波涛。我们不断赞赏人类神会的极速发展,却往往忽视了这所谓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为了自身发展而强行占取其他物种所做的残酷举动。诚然,我们更高级,却没有权利剥夺自然中其他成员的生存空间。如今,城市的扩张、人口的暴增、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滥用已经残杀了许许多多动植物。他们曾经可能为人类或多或少地献出功劳,却因为挡住了人类的地盘被铲除。我不禁想到一个悲痛的成语:兔死狗烹。难道对人类有一点点不利的东西就一定要去掉么?人们讲究人权,但为何不考虑一下其他生物“生命权”?没有必要因为小小的碍事就扼杀一条生命吧?!

城市的喧嚣和尘埃,使人们过多的注重实用性和利害关系,无论是对人对事,当今原则都是惟利是图。当一棵树失去用途时,人们会不假思索地抹去它,就好像擦去玻璃上的污点。可是当我们让心沉降下来,不再浮躁的时候,就会听见树的叹息。一种伤感,一份痛苦,一丝怀念,一页记忆,一涌回味,我们会为自然牺牲掉的绿色而自责。我们总喜欢无限度地索取,仿佛自己是一切的主宰。事实上,我们不可能离开自然以及万物而生存,只是我们浮躁地叫嚣自耀着肤浅的伟大,而他们默默地履行着重要的职责。人啊,冷静下来吧,我们只是自然的一员,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存才是真谛。

第六篇:《那树》读后感

那树的故事,悲惨又悲壮,辛苦却不幸福。

这是一场悲剧,就像《热爱生命》中演绎的残酷的求生悲剧一样。

那树,是强大的胜利者,它战胜了无数自然残酷的挑战,却败给了同是生物的人。 淘金人能够靠意志战胜自然危机,走出困境,却可能栽在同类手上。

这真是讽刺!是揪心的悲剧!

为什么那树会败给人?

因为它没有人狠,它不会像人,为了多争取生存空间和更大的利益,而来杀戮。 因为它没有人聪明,它不会像人,知道危险临近,就快速撤离深爱的土地。 因为它没有人自爱,它不会像人,为了变得强大,创造出可以割裂一切的利器。 似乎怎么说,树的灭亡,都是它的错。

似乎怎么责难那树,都可以,因为它不是主宰,它是不会动的生命。

这难道就是物竞天择,永恒不变的定理吗?

我不敢说,自己能做好一个大自然的臣民,我只想尽力做好我能做的,只想尽力维护和平的景象。

我不能保证,自己不曾伤害过一草一木,但我希望杀戮退出人的视线,我们眼中的是和谐共存的图卷。

或许我等不到这一天,但人不能做些什么吗?不该做些什么吗?

柏油路一里一里地撤,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地拆,公寓楼房一排一排地搬,绿色会回来的。

那树感悟篇三:《那树》教学设计及反思 完毕

《那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知识目标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3、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老树的命运。

教学难点: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教师引导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分析: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谈话:课前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出示课题:那树。文中的树是一棵怎样的老树,最后它的命运如何?(它是一棵这么古老的,坚固的,茂盛的,给人带来荫蔽的树,)

引导:作者是如何表现那树的特点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描写 记叙 )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对社会文明发展利弊的思考,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思维习惯。本环节就是要教学生从文题入手分析课文。让他们对本节课要学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二、品读赏析 体味情感

(一)学课文的第九到十二段。

过渡:就是那株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最后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

学生读书后举手回答。( 惨遭杀戮 )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大树的形象,为学生深入理解那树的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作铺垫。培养学生筛选文中有效信息并作出恰当评价的能力,同时养成学生勾画批注的阅读习惯,学会回答问题。

引导:它是怎样被杀的?

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并朗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1)“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2)“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

(3)“两个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棵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

谈话:读完,你有什么感受?

生一一回答。作者善于运用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表达悲愤之情。那古老的、茂盛的、与世无争的、平和安详的,给人类庇荫的树,最后却被人咬了,嚼碎了,肢解了,表现出人屠杀树的残忍,冷酷

“割下”“切断”“压”“闷死”等词语,也写出了刽子手的暴虐,表达了作者愤恨的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欣赏和对文字的赏析,在形成视觉上的震憾的同时。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的感情。让自己的情感与作者靠得更近。

情感进行叠

引导:作者为什么要把砍一棵树写得像一场屠杀一样呢?

指导生讨论回答。

(因为写更能表现出作者对树热爱的感情,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其它人的冷漠无情 ) 指导学生朗读以上的几句话,把人的无情读出来

引导:人无情还表现在哪里?

理解下列语句,体会深意。

“扫到树根,他们围着年轮站定,看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材。

(说明人们没有表示任何同情,却在为自已的利益考虑。)

过渡:人是如此的无情,那么树呢?

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赏析。

(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引导:树完全做到上帝的安排吗?

①绿着生,做到了吗?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品味、辨析老树的品格,体会作者的情感。

(无私奉献 忍辱负重 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

②绿着死,做到了吗?

生一一回答。“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曾经给人们带来过荫蔽,到死的那一刻还没有任何抱怨。

(坚强不屈 伟大 痛苦、悲哀、愤激 )

③死复绿,做到了吗?为什么没做到死复绿?

引导:死复绿是什么状态?(化作春泥更护花)为什么不能“化作春泥更护花”呢? 生积极思考,回答。(被杀戮、挖走了)

总结:那树经久屹立,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多么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多么豁达宽容的胸怀;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作者对那树的描绘中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为后面学生能更深入理解作者对那树惨遭屠戮的痛惜之情作铺垫。

引导:那么,这样一棵古老的,坚固的,茂盛的,给人带来荫蔽的树,最后却被人肢解了,挖走了(回顾板书),这树到底犯了什么罪过?

学生读书回答。

(因为那树遮住了路灯,导致一位驾驶员撞上了树,所以要被杀。

谈话:要是没有这一事件,那树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吗?

(不会。因为树和现代化建设不和谐。)

引导: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读课文原话(两大句)

多媒体显示: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引导:同学说,他防碍了现代现建设的步伐,那是不是他的错呢?我想请同学读一下第八自然,

( 生:树生活在这里,是上帝安排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树最终被伐的深切痛惜以及对人类行为的愤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大树悲剧命运的原因。同时,教给学生品析语句的方法,也启发学生在写作时在字里行间渗透自己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引导:我们听了那树的故事,了解它的一生,特别是它的付出与它最后的结局,你认为作者通过大树的遭遇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品析语句,引导他们对一件事情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由此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讨论回答:

(1)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2)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

五、联系实际 总结全文

讨论:随着树一起消失的还有什么?

总结: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设计意图:把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将来。

六、布置作业

(1)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500字左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板书设计

早期 庇护、造福 善待生命 那树 近期 人类

现时 惨遭杀戮 关爱自然

设计意图:板书清楚明了地显示了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那树对人类无私奉献与惨遭人类杀戮形成鲜明对比,对比中引发学生深深思考。

教学反思:

《那树》这篇文章,作者以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为我们讲述了那树的生命历程,用形象打动人心,尤其是那树“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更是给大家震撼。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把品读语言,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拟为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使其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得围绕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成为课堂的“眼睛”。常说 “一文一条线,一课一个点。”每篇课文都得深入细致地阅读,寻找到作者看似不可捉摸的思维路径,找到“文眼”。用一个点去带动全文的分析理解。通过这个点来分析整篇文章。

于是我设计如下三个问题:1、文中的树是一棵怎样的老树?(初步感知课文后,重点研读那些含文章旨趣的语句。边找边读,感悟“那树”的形象、精神、作者的情感)2、就是这样一棵不平常的树,为何会倒下?(从理解语句过渡到对文章思想性的探究)3、你认为作者通过大树的遭遇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进一步延伸,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整堂课就围绕着这句三个问题展开,这样无声地教给学生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在教材中,提取信息,然后顺势去探究,这样就会有章可循。

在课堂初始,首先设置情境,创设氛围。课前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用优美的歌声,创设浓浓的氛围,以歌曲中对那树的赞颂抛砖引玉,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顺势导入。

第一、默读课文,感悟形象。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我采用了默读。对于本课字词,我采用了助读卡形式。一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更多的阅读。二是我不想因提问字词使创设的氛围消失。问题设置以一问概括全篇内容,以主问题带出次问题,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要想回答好,学生必须在整体感知、提炼、归纳后才能生成答案。从而,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第二、品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引导学生自主地进入文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体会文本中所揭示的深层内涵。

我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品析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然后交流。这样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情感的同时,为下面分析作品主题,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第三、理解主旨。在学生准确感悟那树的形象,充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上,我及时引导学生探究本文主旨,水到渠成。

第四、让学生各抒己见,我口说我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人类与自然、文明进步与诗意生活,对生命的认知与感受以简练而恰当的文字展现,使思维得以深化,能力得以提升。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悟,在读的过程中注重朗读的指导,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但在精读美文的环节中,我忽视了对文章内涵更深的挖掘,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将会进一步的去研究和探索。

那树感悟篇四:《那树》说课稿

《那树》说课稿

麻坪初级中学 李本政

说教材分析:

《那树》是选自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二课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选取了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那树》一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王鼎钧是著名的散文大师,这篇散文以第三人称客观的叙述大树的故事,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文章意味深长,语言细腻朴实,用词生动、老练、简洁。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关注我们的社区”,作者所表达的人与环境的思考正是本次活动中应该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充分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既把它当做语文材料来学习,又把它当做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文学艺术价值、语言文字价值等方面得到熏陶感染,提升其语文素养。

说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曾经阅读过不少文质兼美的经典散文,已经初步了解这种文体,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曾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过探究。但这还仅停留在表象,他们还不会作深入的鉴赏,还没有深沉的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我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和阅读能力,决定将能引起他们阅读兴趣、激发其情感体验的资源作为开发对象进行教学。 说教学设想:

著名作家张晓风在谈到散文时,曾说过:希望读到好的文笔,好的修辞;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深度”。《那树》一文正是这类经典散文的范本,因此,我决定从以下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一、作者的所见所闻及个人化的言说对象——“那树”的形象品质及命运;二、作者的所思所想,独特的情感认识——对人类与自然。对生命的思考;三、作者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语句章法。这些资源蕴含在字里行间,唯有充分的朗读才能有所法发现,有所感悟。因此教学中我决定采取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会情——悟理——学文。

说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

2、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主题探讨,体会作者对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

说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说教学难点:

从那树的命运中思考作者对人与自然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说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利用多媒体导入可以开启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注意力、兴趣集中起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主动积极地学习。

2.朗读法。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精炼,简洁优美又富有哲理性。为了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表达的主题,应引导学生多读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句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3.讨论点拨法。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要通过问题的讨论来解决,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对生活的体验。 说教学准备:

1、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可以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对课堂学习进行及时总结,展示探究成果。

2、采用导学案,提出探究问题,帮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mp3《好大一棵树》。

导语设计:

树是大自然的强者,它茁壮旺盛;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心神的安慰。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台湾著名散文大家王鼎钧,走进他的经典散文《那树》。

二、课前检测:

1、完成“课前准备”

2、讲讲那棵树的故事。

三、设疑

由这个课题,你产生了哪些与“那树”有关的疑问?

归结疑问:

(一)那是一颗怎样的树?那树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

(三)课文是怎样写“那树”的?

四、自主学习

根据自己关注的问题选择《导学案》中的自学内容,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五、交流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一)走进“那树”,体会作者的感情。

方式:1、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教师点拨。

2、教师小结。

3、朗读感悟。

(二)探究那树,感悟作者的思考。

方式:同上

(三)品读美文,赏析写法。

方式同上

六、课堂小结。

“那树”倒下了,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真的消失了吗?再一次走进《那树》,我们真心的希望,人和树不再是仇敌,再也没有那血腥的杀戮,而是成了相互依赖的朋友。

让我们携起手来永葆生活中那永不褪色象征生命的绿。

那树感悟篇五:《那树》说课稿

那树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那树》,我想借这次说课的机会说说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理解,谈谈自己对有效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文本细读的浅薄认识。

1

2

3

4

5

那树感悟篇六:那树

那树感悟篇七:那树

那树感悟篇八:《那树》教学设计

《那树》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王鼎钧的散文特色——小说的变化层次、诗化的语言、散文

的形式。因为本单元都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它们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学习这些散文,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2)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的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够感受生命的意义,但对语感的领悟和

文本的阅读存在不少障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会词语间流露的

情感。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在语

言的品味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

盾,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

教学重点:赏析文中含蓄深沉的语言及细节描写,加强学生对文

字的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三、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那树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激趣

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

日子成了我们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人在大自然中,原来是可以

那样的物我相亲,任运自在,但是这一切在慢慢远离我们。有那么一

棵曾经庇护人类却被人类屠杀的大树深深触动了作家王鼎钧的心灵。

就让我们去听一听讲述的《那树》的故事。(幻灯1)

二、走进作者:(幻灯2)

王鼎钧,台湾散文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

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 (幻灯3)

着重补充两点:

1、余光中、王鼎钧二人是台湾同时代的散文大家。

2、举凡散文这一包孕极广的体裁的各类体式,杂文、小品、叙事散

文、抒情散文、散文诗,王鼎钧无一不能,都有开创性的建树。

三、字词积累(幻灯4)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乱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幻灯5)

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记叙了一棵老树被人类无情杀戮的悲惨命运。

五、精读品析

王鼎均先生是与余光中先生齐名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创作以文

字朴素,立意深刻见长,所以读他的文章尤要我们用心去品悟!正如

大家手上捧着的《那树》,我们惟有用心去品读,方能读出纠缠在作

者内心的赞颂、同情、悲哀和激愤。下面就让咱们一起走进作者为我

们创造的文字世界。(幻灯6)

与同桌对话,说出自己的一点发现

品味赏析:放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进行赏析。

(学生进行自由品析,并作好批注。批注完毕,学生大声练读品析的

语句,同桌互相做朗读展示)

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例如: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

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里写出

了人的残忍无情,写出了树的悲惨无奈,流露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气

愤,对老树的深切同情。“咬、嚼碎、白森森、骨粉”表现了人的残

忍无情,“呻吟”表现了树的痛苦无奈。

2.从修辞的角度品文章。 如写大树的形态,“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非常奇特。等等。(还有拟人和排比)

3.抓住句式特点进行赏析。文章多用短句,如讲述树的命运,“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 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树,树即毁灭”,这样的短句比比皆是,都是用简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感情。

4.品读富有 特点的细节。如文章多次引用传说,“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等等,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师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总结,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赏析文章,应该引领学生关注词句,细节,进行深入品读,要品出那树高尚的品格极悲惨的命运,要品出痛苦,悲悯,激愤的感情。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赞叹的,愤怒的,悲痛的不同的感情。(幻灯7)

六、探究主旨(幻灯8)

1、树》仅仅讲了一棵树吗?

树是象征——是人类的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

写一棵树的一生是作者对现代文明畸形发展,从而导致文明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从而激发我们探索人类的出路。

2、为作者通过大树的遭遇想表达的是什么?(幻灯9)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七、思维拓展

1、是无辜的,他只想幸福而快乐的绿着,奉献着,现代文明的车轮却无情地碾碎了他生命的绿色。王鼎均先生借一棵树的生命悲剧交给了读者一份沉重的思考,读完《那树》这篇文章我们又该思考些什么呢?(幻灯10)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

我们应该爱护树木,爱护森林。

我们人类应该反省自己对大自然的伤害行为。

师:是呀,在人类发展迅猛向前的脚步中,遭遇这种不幸的又何止是一棵树?(幻灯11)

2、的呻吟不正是大地母亲的呻吟吗?同学们认为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我们该怎样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呢?

不破坏,不伤害。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板书:树(大自然) 和谐相处 人类)

3、假想这样的时代,人类将以怎样的方式生存?难道回归茹毛饮血的蛮荒年代吗?(幻灯12、13)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听到你们的心声,老师因感动而欣慰!此时此刻,特别想表达一种心愿:与青山绿水相伴,与蓝天白云携手,为着这样一种诗意而美好的现代生活,让我们心手相牵将绿色捍卫到底!

九、布置作业

那树感悟篇九:那树

那树感悟篇十:那树说课稿1

那 树

说 课 稿

武当中学 杨淑芳

2011年4月11日

《那树》说 课 稿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叫杨淑芳,来自武当中学.很高兴能参加这次优质课竞赛,并得到您们的指导。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那树》。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设计这五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曾得到许多专家的好评,而且这篇散文丰富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品味、欣赏。本文不仅是一篇非常好的语文学习材料,同时也是一篇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其中的思想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文学价值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运用发挥。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的感慨。文章写作思路清晰、明澈,语言生动、老练、简洁,描写性和形象性很强,语言富有表现力,感染力,感情色彩强烈,表情达意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大树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罪恶行径的批判与憎恶。本文在语言、写作思路等方面都值得学生品味学习,其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尤为深远。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 “确定目标要有科学性,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依据九年级学生认知规律我确立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

1. 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并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

根据本文的内容与《新课标》要求,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理解分析能力、让学生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妙处同时揣摩语言,正确认识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作为文章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作为文章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新课标》教学建议指出:“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我利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图片以及歌曲创设情境。(1)用情境激趣法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课前:用歌曲好大一棵树和一幅鲜活的大树将学生引入情境中去。(2)朗读教学法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获得的体验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采用了朗读教学法,重点语句要多读,从而获得深刻理解,如朗读大树被杀戮的的精彩语句时,重点让学生体味“咬”、“嚼碎”等词语所渗透的作者的思想情感。(3)对话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起到桥梁的作用,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步步深入课文,由整体感知到引发深入思考。如:你认为那是一棵怎样的树?他有怎样的特点和品格?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注重延伸拓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如:如果你是那位交通专家你会怎样做?如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

2、学法:《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的学习,让学生会学,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如朗读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指导,提高自主学习

的能力。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讨论交流中获得知识,得到审美体验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分为新奇导入,赏析课文,布置作业三部分完成,赏析课文又通过“那树”(老树的价值,品格)“那命运”(对树不公的判决)(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那未来”(美好的展望)逐步归结文章主旨。教学过程可总结为新奇导入,激活感点;夯实基础,文海拾贝;合作探究,见仁见智;实战演习,学以致用四点。

(一)新奇导入,激活感点

音乐最能扯出人普遍的情感体验,所以上课伊始我利用课件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和一幅茂盛的大树图片,同时用“绿色象征着生命”,使学生能立刻投入到课堂。把课文内容情节以消息形式呈现给学生并提出问题,既新颖使讲析课文层次清晰又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夯实基础,文海拾贝

首先,从那是一棵怎样的树,因为第几段写到什么?这一问题中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到得出“树为人奉献”,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能力,激发学生无限的审美意识。再次,在人是如何屠杀树的?屠杀是如何进行的?一系列问题中通过找重点词语并积累,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夯实基础,避免看似一节很成功的课堂却导致一部分学生连基础的都没有掌握的后果。之后,自己和学生深情的阅读激活学生体验,在美文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有意识的注意散文体裁的语言美,品析鉴赏本文的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

(三)合作探究,见仁见智

通过屠杀者对树的残忍,分几个步骤进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问题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重在培养学生对树的悲剧的个性感悟基础上的个性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我注重延伸拓展设计如果你是那位交通专家你会怎样做?这一问题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最后,为揣摩文章的主旨播放四幅环境被破坏的图片加上“人类仅仅毁掉的是一棵树吗?”的问题,发人深省在学生各抒己见后归结文章主旨。

(四)实战演习,学以致用

在学生感受到王鼎钧散文艺术魅力的同时,选择啊,呀,哦,哎,喂等词写几句话,此重在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与理解能力基础上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归结文章主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关注身边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现实阐述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人类到底该怎样处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让我们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五) 板书设计:

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及主题思想有一个明确扎实的印象,我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简洁、新颖,令学生一目了然又铭记于心。

(六)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延续,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总之,在《那树》课堂教学中,我依照《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把《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科学有效的贯彻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采用朗读法、讨论法,点评法,注重合作探究,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能力,认识生命与自然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谢谢大家!

相关热词搜索:那树ppt 那树教案 那树王鼎钧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那树感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那树感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2384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