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无需能量投入就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无需能量投入就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16-01-11 09:36:5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无需能量投入就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篇一: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题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无需能量投入就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无需能量投入就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篇一: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题

1、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B.泥巴中的藻类 C.吃小鱼的大鱼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向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该生态系统中( )

A.M代表植物吸收的光能和有机物,N代表热能,P代表CO2 B.共有3条捕食链,秃鹫都是最高营养级

C.图中狼与秃鹫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因而“低碳生活”已经获得全社会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同。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 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 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4、在如图食物网中α表示鸟的食物中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最多需要生产者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

A.y=90ax+10x B.y=25ax+5x C.y=20ax+5x D.y=100ax+10x

5、表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构成该生

态系统的主要种群[表中数据单位:102

2.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表中的种群构成2条食物链

C.当某种原因导致乙大量减少时,戊的数量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8%

6、生物体内残留的情况如下表所列,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A.D→B→C→E→A B.

C. D.A→E→C→B→D

7、图甲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北方某地20年间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成分A在碳循环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

B.图甲中缺少A→CO2的过程,图甲中D为分解者 C.每年的冬季CO2浓度变化,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图甲中①过程大大减少,并且⑥过程增加

D.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下降,而每年的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

8、在一个仅有a、b、c、d四个种群的生态系统中,a是主要的自养生物,a、b、c的营养关系为a→c→b,a与d的关系如图。据此不能得出的推测是( )

A.种群a和d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B.若种群c大量死亡,则种群b的种群密度将会降低,种群a的种群密度会上升 C.若种群a大量死亡,则种群c和b的种群密度将会降低 D.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9、下图一为科学家提供的大气中每月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图,图二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a—g”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

A.图一所示CO2浓度逐渐升高,主要原因是植物破坏使CO2消耗少 B.图二中c过程代表光合作用,f过程代表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二中甲所示的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D.图二中丙所代表的生物其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10、下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单位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无需人工能量投入该松林就可维持其稳定性 C.18年间该松林中分解者获取总能量是285×1010 D.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

1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局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B2+C2+D2) B.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总量为(B2+C2+D2) 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D.图中B1表示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12、如下图所示的是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素季节的变化,数据来自北温带海洋的上层,以下哪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 )

A.提高光照强度破坏了硅藻 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硝酸盐的量

C.光照强度提高增加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 D.硅藻数量下降导致养分降低 13、为了了解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向a、b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②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中的“敌草隆”含量不变,b中的全部消失 ③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④各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 A.①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14、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若c的食物中d占1

310%,要使c体重增加3 kg,至

少需要a 120 kg

C.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种生物的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

15、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下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能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蘑菇可参与丁过程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

2

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 16、对下列两条食物链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玉米→人 ②玉米→牛→人 A.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C.长期坚持素食可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D.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刚②中的人比①中的人重金属积累少 17、在某一生态系统中,物种1和物种2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段两个种群为捕食关系,2是捕食者;BC段两个种群为共生关系,物种1随物种2的变化而变化

B.喷撒农药后的BC段体现了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其中物种2的抵抗力的稳定性强于物种2

C.BC段物种1的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喷撒的农药对物种1的影响而不是物种2的作用。 D.据D点对应的数值,两物种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可以计算为:(300/2000)×100%=15% 18

图中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不能与表中数据相符合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9、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下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

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20、下图中是白鹡鸰的猎物选择与单位时间净能量(净能量=从猎物所获得能量—捕获和处理猎物所消耗的能量)获得的关系。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动物总是设法在单位时间内使获得净能量达到最大 B.大尺寸猎物单位体积所含能量少,所以净能量获得量少

C.无论怎样选择猎物,相邻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仍然是10%~20% D.白鹡鸰与猎物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

21、在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储存的能量

(NP=GP—R),R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

B.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若本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

22、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为了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下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化,这3条曲线正确对应的动物是

注:左Y轴数值对应甲、乙曲线,右Y轴数值对应丙曲线 A.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B.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 C.甲为狐、乙为羊、丙为鼠D.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

23、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菜青虫吃掉白菜叶的比例,并将其转换为物质量。观察发现虫子一 天吃2cm2

菜叶,为了估算方便,又做了一些测量,如下: W:该菜叶每cm2的平均干物质量 X:每天虫子呼吸的总时 Y:每天早虫子粪便的干重 Z:每天CO2的排出量

以下估算菜叶转换成每天进入虫子的生物量的公式哪个正确( ) A.B=2W-Y-Z B.B=W-Y-Z C.B=2W-X-Z D.B=2W-X-YZ

24、如果一只老虎的食物有来自初级消费者,来自次级消费者,假如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老虎每增加2kg的体重,约消耗植物( ) A.1500kg B.1100kg C.1750kg D.1250kg

25、如图为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①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②H占据3个营养级

③G和F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④如在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

H

中浓度最高,其次是在D中 ⑤图中A、E均为生产者

⑥一旦G的数量大量减少该生态系统就很难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26、在“棉花→棉蚜→食蚜蝇→瓢虫→麻雀→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食蚜蝇要有5 m2的生活空间才能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则一只鹰的生活空间至少是( ) A.5×103 m2 B.5×104 m2 C.53 m2 D.54 m2

27、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根本上看,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食用菌、沼气池微生物及蚯蚓等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8、某同学画出3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无需能量投入就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篇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无需能量投入就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篇三:第五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无需能量投入就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篇四: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 4-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新人教版必修3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 4-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

循环 新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2012·广东揭阳一模)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推测这种甲虫

A.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属于次级消费者

C.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解析】 由题目可知该甲虫营腐生生活,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与植物之间不是捕食关系,不属于消费者,A、B错误;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底部的是生产者,D错误。 【答案】 C

2.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不正确的是 (

)

A.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B.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C.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括在⑥途径中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解析】 能量流动是不循环的。

【答案】 B

3.(2012·江苏淮安第三次调研)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

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

【解析】 各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其中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故A、B、C三项均正确;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因为所处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少,故其生物数量少,选项D中因果关系错误。

【答案】 D

- 1 -

4.(2012·合肥二模)下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单位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无需人工能量投入该松林就可维持其稳定性

C.18年间该松林中分解者获取总能量是285×10

D.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

【解析】 能量Q=树木主干+枯枝落叶+动物,没有包括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因此不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错误;18年后未伐树中的能量与能量Q相比差距很大,因此需人工能量投入才能维持松林的稳定性,B错误;图中所示分解者的能量只是生产者流入分解者,没有包括其他生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错误;作为消费者的动物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有重要作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答案】 D

5.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

【解析】 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就是用于生态系统流动的能量;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m4<m3<m2<m1,m是某个营养级全部个体的有机物总量,而不是每个个体的有机物的质量;当m1<5m2时,说明能量传递效率高于20%,将影响生物和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若b种群数量增加,将捕食更多的a生物,故a种群数量下降,而c和d得到的物质和能量更多,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 D

6.在“草→昆虫→食虫鸟→鹰”这条食物链中,鹰每增加1千克有机物体重,问草至少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多少千克(设草吸收的水分只有1%参与光合作用)

A.125

C.7500

10 B.75 D.12500 - 2 -

【解析】 在题中所述的食物链中鹰增加1千克,根据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计算,至少需草1÷20%÷20%÷20%=125千克,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的如下关系:6H2O~

125C6H12O6,可计算出需要H2O的质量为(6×18×7500 kg。 180

【答案】 C

7.下表为某河流生态系统从生产者开始的四个营养级的年能量流量。其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A.a C.c ( )

D.d

【解析】 根据能量多少推断,构成的食物链为c→a→b→d,所以b为次级消费者。

【答案】 B

8.如图表示A、B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

①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③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000人,则B至少能养活500人 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A.①③④

C.①②③④ B.①②③ D.③④

【解析】 人吃玉米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比吃牛肉多,因为人对玉米不同部分的消化吸收(同化)能力不同,也就是说人对玉米的利用率低;沿食物链能量的传递效率不是越来越低,均在10~20%之间,只是能量越来越少;根据能量传递的最大效率。如果A能养活10000人,

11则B至少能养活10000×5××500人,不能分解的物质沿食物链可以积累,故选D。 1010

【答案】 D

9.分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3 -

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B.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

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

【解析】 此题中甲图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在图甲中A是组织液、C是血浆、B是淋巴、D为细胞内液,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C,当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图乙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D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A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链。

【答案】 C

1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注: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c中的

【解析】 结合题干及图示,可知: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则c、c1分别是生产者流入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b和d(b1和d1、b2和d2)之一可代表粪便、残枝败叶、遗体等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另一个表示未利用的会保留至下一年的能量。因此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1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即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应在b或d中,所以D项不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2012·山东潍坊一模)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

- 4 -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________,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甲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___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

(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 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 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________kJ。

(5)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__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解析】 (1)由图甲中,A是二氧化碳,D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分解者。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图乙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的D、B。(2)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物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生物到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3)蛇的数量减少,导致蟾蜍因缺少天敌而增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又逐渐趋于稳定,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4)(6.8×10-1.3×10÷20%)×(20%)=2.46×10 kJ。

【答案】 (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D、B

(2)含碳有机物 CO2

(3)负反馈(反馈) 自我调节

(4)2.46×10 (5)2

12.(2011·山东卷)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天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

8982898

(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才

- 5 -

无需能量投入就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篇五:生态专题 - 试卷

专题一 生态专题

(一)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下列有关研究和调查正确的是( ) A. 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B. 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鱼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值左右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C. 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 D. 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2.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 ①紫金山上所有中华虎凤蝶的幼虫、蛹和成虫 ②江心洲的全部生物 ③玄武湖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④将军山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

3、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4、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5.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年到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 6.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

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

。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7、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8、下列有关右图的说法错误..

的是 (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 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是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

d

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

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一般为

a

c→d→b

C.若M表示生物体内汞的含量,a~d表示四种生物,则由它们组成的食物链中,b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四个野生生物种群,则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9、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阶段开始时植物种群数量为零,所以此演替为初生演替

B、2阶段的优势植物种群最可能为灌木,3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定会造成前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10、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而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12、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个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13、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千只/年)1~7年的

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种群数量呈曲线“J”型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14、某农场面积约140hm2

,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15、右图为某农业用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蝗灾初期未对东亚飞蝗进行有效控制导致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在a~b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下降

C.在b时利用同种杀虫剂对作物进行多次喷射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6、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关于该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0%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小

C.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D.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7、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 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A.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I相同 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C.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D.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18、研究人员根据黄杉胸径的大小划分了不同龄级,对种群A(自然状态)和种群B、C(不同人为干扰强度)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如图.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调查黄杉各种群的方式是样方法

B.黄杉种群在自然状态下为稳定型;在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均表现为增长型 C.适度的人为干扰对低龄级黄杉的生长较为有利

D.种群C中高龄级黄杉数目锐减,随时间推移种内斗争将会加剧

19、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标记总量为 N,回收率为 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20、如图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二、非选择题

1、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

的营养关系为

,a与b的关系如图甲,c、d的关系如图乙,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

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 。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 。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 (5)图乙表示c、d两个种群数量变化,d种群在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如下图中的_________。

(6)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a.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右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

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

b.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鲫鱼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约为 ;

c.细菌——显微记数法。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h后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则细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 小时。

2、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下图为内华达州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

(1)1万多年后,A湖中的所有鳉鱼可以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它们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上称为 。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但其后代的雄性个体不能产生正常的精子;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A、B两湖鳉鱼的繁殖期在5月, C、D两湖的鳉鱼繁殖期在7月。则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是 的鳉鱼,A、B湖中鳉鱼的进化历程表明 的形成,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3)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 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甲、乙水草 (是/不是)同一物种。 (4)下图图1表示D湖中与某种大型水草有关的食物网简图,水藻A与物种C、G和I附着在大型水草的表面。鳉鱼、E和F则在水草中来回游动寻找食物,鳉鱼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能量比例如图2所示。若完全除去湖中鳉鱼,一年后,其中 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F和F数量大量减少的原因是 。

3、30.(8分)下图表示某地从湖泊演替到森林的部分阶段,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所

示过程属于

演替。在该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将会 ,其 稳定性将会不断增强。 (2)C阶段森林中的全部树木是否构成一个群落? (填“是”或“否”)。

(3)C阶段森林中的某种松鼠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 。观察中发现,该种松鼠多数时间在树上活动,偶尔在地面活动,这种位置状态叫做种群的 。 (4)研究发现,B阶段湖泊中的有些青蛙虽然外形相似但不是同一个物种。支持这一判断最重要的依据是自然条件下,这些青蛙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

(5)在某个季节,青蛙通过鸣叫吸引异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1-5 DDDCD 6-10 CDDBC 11-15 ABCCC 16-20 BABDC

18、B 解:A、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植物种群密度调查用样方法,A正确;

B、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黄杉种群在自然状态下和在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均表现为增长型,B错误;

C、适度的人为干扰对低龄级黄杉的生长较为有利,尤其是2龄级的数目都在增多,C正确; D、种群C中高龄级黄杉数目锐减,随时间推移,种内斗争将会加剧,D正确.故选B 19、D A.根据公式:种群密度(数量)/释放总数=重新捕获数/标记数,可知种群密度=重新捕获数×释放总数÷标记数,即重新捕获数/a;故A错误.

B.从图形上看,随诱捕距离的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是下降的;故B错误. C.本实验因变量为诱捕距离和灯的高度,不是灯的密度,相反,从诱捕距离的效果推测,与灯的密度很可能有关系;故C错误.

D.诱杀成虫能降低其出生率,使幼虫减少,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构;故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1)竞争 (2)b、c (3)降低(或快速降低) (4)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5)B (6)8株 3200尾

2、答案:(1)种群 (2)C、D 物种多样性(新物种) (3)不是

(4)(每空2分)C C大量繁殖,占据水草表面,使水藻A不能生长,物种E和F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3、(1)初生 变大 抵抗力 (2)否 (3)抵抗力 空间特征 (4)生殖隔离 (5)生物种群的繁衍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考试号____________

生态专题答题纸

1、(9分)(1)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6)_______________

2、(9分)(1)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

3、(6分)(1)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1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9分)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

5、(11分)(1)画在右图方框内 (2)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考试号____________j

生态专题答题纸

1、(9分)(1)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6)_______________

2、(9分)(1)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

3、(6分)(1)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1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9分)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

5、(11分)(1)画在右图方框内 (2)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需能量投入就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篇六:[学案]第五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五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课前预习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具有的 自身结构和功能 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

3、 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 的基础。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当 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 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也就难以恢复了。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抵抗力稳定性,即生态系统 外界 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 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恢复力稳定性,即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 因素的 后 到 的能力。因此,“抵抗力稳定性”的核心是“ ”。“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是“ ”。“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后,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2、一般说来,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 越强, 稳定性就越高;反之越弱。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 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

要适度,不应超过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 的协调。

二、例题精讲

1.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它们可以形成下面几种营养结构,如图所示,其中最稳定的是 ( )

甲乙

丙 A 乙B C 甲丙 甲 甲丙D

2、生物圈稳态是因为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

A.生物之间的食物链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C.生物的多样性 D.生物的适应性

3.下列哪种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

A.减少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的数量 B.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物种的数目 D.对生态演替进行限制

4.(双选题)“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赏值物引进,上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它的根系极为发达易连接成片,一棵“一枝黄花”能结两万

多粒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对绿化灌林乃至棉化、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并能改变道路、宅旁、荒地的景观。下列有关“一枝黄花”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进入我国后可以增加我国生物多样性

B.“一枝黄花”成灾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敌

C.为控制“一枝黄花”可以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

D.为控制“一枝黄花”应从本地寻找其天敌

5、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 )

6、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其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小,原因是 。

(2)甲图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 。

3)适宜的放牧量控制在乙图的b点和c点之间,为什么?

(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乙图中c点以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5)请举两项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

A B C D

三、课堂反馈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小取决于 ( )

A.生产者 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下列各种生态系统种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

A.池塘生态系统 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3、以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

A.血糖浓度影响胰岛素产生 B.生产者数量与消费者数量关系

C.湖泊污染后鱼类死亡,进而加重湖泊污染 D.甲状腺激素影响垂体的分泌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B.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是不同的

C.恢复力稳定性较高的系统,往往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D.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6、下列四种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 )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的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

7、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在同一营养

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 )

B、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的生物替代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8、假设一个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封闭水缸中,有一条鱼、一株水生植物和一只蜗牛。如

果把鱼去掉,下列情况最先发生的是 ( )

A.光合作用加快 B.水的酸性增加

C.植物会死掉 D.水中氧气浓度增加

四、巩固练习

1.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的原因是 ( )

A.人为的作用非常突出 B.需要不断地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人类劳动

C.种植的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D.其产品运输到系统以外

2.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 ( )

A.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

B.自动调节能力较大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高

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D.无法确定

3、人类的下列活动,最易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 )

A.营造草场防护林 B.大力捕杀鼠类和各种害虫

C.大兴草原水利 D.大力捕猎黄鼬、狐等动物

4.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高

B.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往往比较低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是高低不同的

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5、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典型实例”的是 ( )

A.矿质元素被绿色植物吸收,其枯枝落叶腐烂后又还给土壤

B.轻度被污染的水体经过生物的吸收分解、物理的沉降、化学的分解而得到净化

C.由于大火而烧毁的森林通过繁殖作用得到恢复更新

D.过度开垦草原、毁林造田使气候失调,土地沙漠化

6、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

A.温带落叶林 B.温带草原 C.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CO2的含量起重要作用

B.湿地生态系统有着丰富的种群基因资源

C.生物丰富度越高的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系统内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内富集的有毒物质越多,获得的能量越少

8.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00亿元。为治理国土荒漠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的生态原理是 ( )

A.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B.增加生产者的数量

C.增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D、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9.下列关于生物圈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生物圈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可以抵抗一切干扰

B.生物圈持续正常运转的动力是太阳能

C.生物圈多样性是形成复杂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D.生物圈物质上的自给自足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10、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 )

①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

11、假设在一个能维持平衡的封闭水缸中,有一条鱼、一株水生植物和一只蜗牛,如果把鱼去掉,下列情况最先发生的是 ( )

A.光合作用加快 B.水的酸性增加 C.植物会死掉 D.水中的O2浓度增加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具有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D.生态系统被破坏后一定能恢复原状

13、一片草地发生火灾后,第二年又长出茂密的草本植物,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很快恢 复,这说明草地具有 ( )

A.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B.较高的恢复力稳定性

C.较多种类的草本植物 D.较多种类的动物

14、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 )

A.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物,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B.废弃的耕地无人管理,将会杂草丛生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导致水土流失

D.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减少,从而使食草动物的增跃受抑制

15、我国南方的马尾松林往往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但如果马尾松和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主要原因是 ( )

A.人工单一林营养结构简单 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松毛虫繁殖力强 D.南方气候适合松毛虫生长

16、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在干旱、野生植物生长不良的季节,草地鼠因食物不足而生殖 率下降,并退居洞穴而休眠,从而减轻了对野生植物的压力,降雨后,野生植物便迅速得以复苏。这种现象表明 。

17、请你对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后回答:

(1)如果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将乔木全部砍掉,你认为林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还能正常生长吗?为什么?

(2)你认为在这三种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差的生态系统是 ,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

18、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绘制了下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A点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根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

动调节能力较小,原因是:

(2)将放牧量控制在 点最有利于草原中

牧草有机物的积累。在该点牧草所积累的有机物中所

贮存的能量去向有 。适宜的放牧量控制

在B点和C点之间,为什么?

(3)过度放牧可以使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的净生产量 ,其原因是

。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图中C点以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

(4)图中的研究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开发利用草原生态系统时应该

无需能量投入就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篇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无需能量投入就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篇八:2016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单元过关检测(十) 生物与环境

(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5·济南模拟)比较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属于群落层次的是( ) ①年龄结构 ②丰富度 ③空间结构 ④次生演替 ⑤基因频率 ⑥食物链 ⑦信息传递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⑤⑥⑦

2.(2015·郑州检测)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鲫鱼就是一个种群

C.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D.在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3. (2015·西城区质检)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在盛有培养液的试管中混合培养,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实验过程中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

B.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都是随机分布的

C.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

D.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试管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24.(2015·洛阳统考)某农场面积为140 hm,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

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与黑线姬鼠间通过信息传递,相互选择、相互抑制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 000只

C.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防治农场鼠害,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5.(2015·南昌调研)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B.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

的整体

C.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是指生物在呼吸等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中消耗的全部能量

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物质和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7.(2015·合肥模拟)如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单位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无需人工能量投入该松林就可维持其稳定性

10C.18年间该松林中分解者获取总能量是285×10

D.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

8.(2015·扬州中学高三质检)下列有关生态学观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假如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的能量关系肯定会构成倒金字塔形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身体再流向消费者体内

C.人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可能大于生产者的同化量

D.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的植物间竞争激烈程度更大

9.(2015·苏、锡、常、镇检测)龙血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海南等地的观赏树种,其树脂可加工成一种名贵的中药。随着人们对龙血树野生资源的掠夺性采伐和环境的破坏,资源日趋枯竭,被列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龙血树对人类具有直接价值

B.人类活动是造成龙血树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

C.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

D.建立龙血树自然保护区,禁止人类对龙血树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二、非选择题

10.目前,在野外生存的华南虎很少,甚至有可能绝迹。影响它们生存的主要原因是人虎冲突:一是人为因素导致华南虎的栖息地碎裂化、岛屿化;二是华南虎的很多食物也是人类的食物。

(1)华南虎和东北虎均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它们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不同亚种。从进化的角度看,其差异的实质是种群的________不同。

(2)野外的成年华南虎通常将尿液喷洒在树枝上作为确定领地的一种标志,这属于________信息。

(3)如图是能量流经华南虎种群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华南虎的摄入量。那么,B、D、E依次表示华南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确保华南虎的能量需求,其生存领地的相关植物所固定的能量至少应达到_________。

(4)当栖息地碎裂化、岛屿化时,华南虎的生存领地缩小,难以获得生存所需的

____________;造成____________,阻碍了雌雄个体之间的交配,使华南虎的生存和繁殖变得异常困难。

11.由于湿地独特的水文条件,使得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与其他生态系统不同的特点,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如表所示是湿地生态系统与其他部分生态系统碳(有机碳)储量的比较。请回答:

(1)生态系统的有机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过程)将大气中的无机碳固定下来。

(2)从表格数据看出,湿地生态系统将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正逐步缩小,退耕还湖、还湿地势在必行,还湿地过程中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演替。

(3)与热带森林相比,北方森林虽然植被碳储量较小,但土壤中碳储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学家对某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进行调查,得到如图1所示的食物网和图2中的能量数据。

①第一营养级的能量除了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别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项)。

②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12.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治蝗问题的研究备受关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曾在珠三角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即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 000只鸭就能把4 000亩地里的蝗虫吃干净,有效控制虫害。为了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小组尝试构建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

(1)甲图模型属于________(选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调节机制。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________进化逐步形成的。

(2)乙图中OA时间段,蝗虫每天增加3.5%,并呈“J”型曲线增长,假设最初有3 000只,则15天后种群的数量为N15=________(只)。(只写出表达式,不必计算)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蝗虫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鸭是________消费者。

(4)这种控制虫害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_,具有长效、环保和无污染的特点,而利用

单一农药进行的化学防治不可能取得长期持续的防治效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选B 年龄结构、基因频率属于种群层次的概念,丰富度、空间结构、次生演替属于群落层次的概念,食物链、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层次的概念。

2.解析:选A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3. 解析:选A 由于试管内的资源是有限的,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A项正确。好氧细菌的异化作用为需氧型,主要分布在培养液的表面,酵母菌的异化作用为兼性厌氧型,相对均匀分布在培养液中,所以,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不是随机分布的,B项错误。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C项错误。试管中草履虫个体微小、活动范围有限,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项错误。

4.解析:选A 根据标志重捕法的种群密度计算方法可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2约为100只/hm。该鼠种群数量下降并不能代表群落的丰富度下降。防治鼠害只是使能量流

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但不会提高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

5.解析:选B 图中农作物是唯一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生物,故微生物利用的能量来自农作物中的能量;图中的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该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而不是传递效率),促进了物质循环再利用。

6.解析:选C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B错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在物质上是自给自足的,不需要来自系统外的物质补充,但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太阳光)补充,D错误。

7.解析:选D 能量Q=树木主干+枯枝落叶+动物,没有包括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因此不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项错误;18年后未伐树中的能量与能量Q相比差距很大,因此需人工能量投入才能维持松林的稳定性,B项错误;图中所示分解者的能量只是生产者流入分解者,没有包括其他生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项错误;作为消费者的动物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有重要作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项正确。

8.解析:选A 能量的传递是以营养级为单位,生物的能量关系应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总量来计算,所以仍应是正金字塔形,A项错误;蘑菇属于分解者,而人或其他消费者食用后可获得其中的能量,B项正确;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可能因为人们投放食物而使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超过生产者的同化量,C项正确;在没有放牧的草原上,由于没有捕食者会因植物数量过多而加剧它们之间的竞争,D项正确。

9.解析:选D 龙血树产生的树脂是名贵中药,这是它的直接价值,A项正确;人类的掠夺性采伐和环境破坏造成龙血树大量减少,B项正确;现代生物技术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C项正确;建立龙血树自然保护区,并不是绝对禁止人类对龙血树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D项错误。

10.解析:(1)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之间存在基因频率的差异,但尚未出现生殖隔离。(2)以尿液作为信号标记其领地,属于化学信息。(3)能量流经华南虎时,若A表示摄入量,则E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表示华南虎的总同化量,总同化量减去D(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后剩余的C就是固定在生物体内的能量(净同化量),华南虎作为最高营养级,其净同化量只能被分解者分解。华南虎作为肉食动物,最低也应该是第三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若能量传递效率以20%计算,则要确保华南虎的能量需求,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为25B。(4)华南虎作为顶级消费者,生存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当栖息地碎裂化、岛屿化时,就会对华南虎的生存带来威胁。同时也会因地理隔离导致雌雄个体之间不能正常进行交配。

答案:(1)基因频率(或基因库) (2)化学 (3)同化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5B (4)足够的食物(物质和能量) 地理隔离

11.解析:第(1)题重在考查物质循环的概念、碳的固定途径。(2)从表格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来判断演替的类型。(3)相比热带森林,北方森林因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弱。第(4)题中①从某营养级能量去向来分析,②计算时要特别注意第二营

养级包括B和D两种生物,并根据图2中的能量值判断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答案:(1)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湿地生态系统能将大量的碳储存在土壤中,有利于减少大气中的CO2含量 次生 (3)北方气温低,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弱 (4)①自身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未利用 ②18.52%

12.解析:(1)甲图是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所构建的捕食者—猎物的模型,是一种数学

t模型。(2)应用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将具体数值带入即可。(3)蝗虫属于

第二营养级,鸭是次级消费者。(4)生物防治具有长效、环保和无污染的特点;而利用单一农药进行的化学防治,不可能取得长期持续的防治效果,因为农药可将蝗虫种群中的抗药个体选择出来,并导致蝗虫种群中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15答案:(1)数学 负反馈 共同 (2)3 000×1.035

(3)二 次级 (4)生物防治 农药可将蝗虫种群中的抗药个体选择出来,并导致蝗虫种群中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无需能量投入就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篇九: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测试题 文档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导致群落演替的因素包括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C.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而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渐降低

2. 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表示能量的多少)( )

3. 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草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B.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四个营养级

C.蜘蛛和蟾蜍只是捕食关系

D.如果昆虫突然减少,短期内食草鸟数目将不发生变化

4.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个体被下一营养级吃掉

B.每一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90%

C.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

D. 分解者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

5.在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 T. Odum对佛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

1 / 9

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R),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⑤ B.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 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6.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 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7.有研究表明,一些生活在阔叶树上的食叶甲虫是落叶林中的重要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有误的是( )

A.食叶甲虫属于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

B.食叶甲虫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食叶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 食叶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不应位于最底层

8.对生态农业的原理中能量多级利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尽可能设计一条很长的食物链

B.使流向人类的能量尽可能多,同时也要注意可持续发展

C.实现“原料一产品一原料一产品”的生产模式

D. 通过生物防治减少能量损失

2 / 9

9.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太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三级和四级消费者。如果其他的因素都一样,则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但乙生态系统则相反

B. 甲、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C. 甲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

D. 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大于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

10.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 (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C. 呼吸作用 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11.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元素以二氧化碳形式从D传到A和F

B.D→A→B→E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C.图中包含了7条食物链

D.B和F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

12.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根据右图所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增加自养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

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

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 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

B.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 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碳水化合物

D. 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14.右图是表示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的传递方

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都是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的

3 / 9

B.若abc依次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a分泌d,b分泌e具有抑制作用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于细胞核中

D.如果该图表示食物链中信息传递的方向,则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单

15.右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都有信息传递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D.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

双向的

16.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

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

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D.播放集群信号录音招引鸟类

17.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

B.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

C.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可循环流动

D.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18.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 )

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9.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良性生态系统

4 / 9

B.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采用“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

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E.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20.下列各项中,无法保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一个湖泊中所有消费者的总能量低于生产者的能量

B.一片经济林的采伐量小于其生长量

C.一片草原的实际放牧量低于其满载畜量

D.一块稻田补充的氮元素量小于人们从收获稻谷中带走的氮元素量

21.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植物开花属于物理信息

B.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数量关系肯定会构成倒金字塔形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

D.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出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22.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的箭头符号为能量的移动方向,单位为kcal/(m·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

①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

②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的所有能量

③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④当人们把生产者当做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能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所以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渠道进行的

24.20.下列各项中,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 )

5 / 9

无需能量投入就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篇十: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复习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无需能量投入就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维持腰椎稳定性的因素 无需播放器就能看电影 稳定性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无需能量投入就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无需能量投入就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2479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