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

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

2016-01-11 10:29:1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篇一:2014浙江省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有答案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希望能帮助到你。

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篇一:2014浙江省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有答案

浙江省2014年高考文科文综历史

12.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14.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A15.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第16题图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7.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18.《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

“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

“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22.纳塞尔被誉为“中东雄狮”。如果要给他写传

纪,下列史实中不能作为其生平事迹的是

A.签署“戴维营协议”

B.领导建立埃及共和国

C.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D.推动不结盟运动诞生

23.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右图白色部分为

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1946年的联合国 C.1949年的北约 D.1967年的欧共体

38.(26分)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8分)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9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9分)

39.(26分)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

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9分)

(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9分)

(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8分)

参考答案:

38.(1) (8分)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 (9分)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出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

重农抑商。

(3) (9分)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39.(26分)

(1)(9分)

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

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动)。 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9分)

(2)(9分)

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司汤达。《红与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等)。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3)(8分)

更注重①:拿破仑既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又以自己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法国大革命。评价拿破仑,必须把他置于时代的具体语境,又不忘他的个人风采。

更注重②:拿破仑的政治活动和对外战争都具有双重性。但从根本上说,功大于过,是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更注重③:拿破仑一生的经历错综复杂,有很强的阶段性,都有必要区分不同阶段,给予恰当评价。 更注重④:拿破仑拥有多重身份,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为法兰西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评价时需区分活动的不同领域,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篇二:2014年高考浙江文综(历史)卷及答案[word]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

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

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14.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

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第16题图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7.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18.《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

第17题图

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

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

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说“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

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

资本集

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22.纳塞尔被誉为“中东雄狮”。如果要给他写传纪,下列史实中不能作为其生平事迹的是

A.签署“戴维营协议” B.领导建立埃及共和国

C.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D.推动不结盟运动诞生

23.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右图

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

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1946年的联合国

C.1949年的北约

D.1967年的欧共体

第23题图

38.(26分)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的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有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8分)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9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9分)

39.(26分)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删除: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

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9分)

(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9分)

(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8分)

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篇三:2014年高考浙江省文综卷及答案word版全面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1、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调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

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

°

°

°

°

第3、4题图

3、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大力发展铁路运输,体现其优势的是①适宜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②修建总体成本低③运输快捷,灵活方便④受气象灾害影响相对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A.自威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

B.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 C.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

D.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海拔高度不断上升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5、6题。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6、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第7、8题。

第7、8题图

7、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8、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朝代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力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下图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水分盈亏(mm)

30

300200100

30

20100

201002001000月份

①地(北纬29.7°)

mm)

月份

②地(北纬39.0°)

水分盈亏(mm)

平均温度(℃)

300

平均温度(℃)

第9、10题图

9、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

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10、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1、地球上某点,每天该点经过昏线的地方时不断前移,则该点所在地与时间段匹配正确的

A、澳大利亚悉尼,5月 B、美国华盛顿,1月 C、南非好望角,5月 D、印度孟买,4月

12.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

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

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14.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

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第16题图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7.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18.《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

第17题图

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

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

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说“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

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

资本集

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22.纳塞尔被誉为“中东雄狮”。如果要给他写传纪,下列史实中不能作为其生平事迹的是

A.签署“戴维营协议” B.领导建立埃及共和国 C.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D.推动不结盟运动诞生 23.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右图

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1946年的联合国 C.1949年的北约 D.1967年的欧共体

第23题图

24.受禽流感影响,去年活鸡和鸡蛋价格持续下降,养鸡户纷纷压缩产量。今年三月份以来,鸡蛋价格不断走高,小张作出扩大养鸡规模的决定。这表明

A.商品的价值总是围绕价格波动 B.利益最大化是生产的根本目的 C.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D.企业生产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

2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如2000年2012年,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资产从5.70万亿元增加到10.61万亿元,私营工业企业资产从0.39万亿元增加到15.25万亿元。这说明

①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地位相同、相互促进 ②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

③应继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④应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6.2010年后,我国光伏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这与全球光伏市场需求不足和国家光伏产业补贴政策有关。从经济学上讲,国家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属于

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篇四:河北正定中学2015届上学期高三第一次考试历史含答案

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 史 试 题

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表示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2.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4.《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5.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6.《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7.“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刚刚开始设立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D.逐渐失去其作用

8.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

C.反对实行分封制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

9.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

”,“

”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

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此现象表明

A.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 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

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宋代阶层有平等化趋向

10.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11.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

A.创立郡县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开创科举制 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

12.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13.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14.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15.《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16.《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该工具是

A B C D

17.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 .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18.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19.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20.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21.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2.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

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23.《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24.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A.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2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26.右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分工结构示意图,对该

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城郭之民,类多工商”

B.城市与乡村为行政区域划分单位

C.城市商业功能从属于其政治功能

D.“市”成为城市活动的中心

27.(2013·江西红色六校联考) 《汉书·食货志》记

载:“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

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

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

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这段史料所反映

的情况不准确的是

A.商人操纵市场 B.商人生活奢侈 C.商人干预政治 D.人们弃农经商

28.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

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

29.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

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 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

30.《全球通史》的作者曾写道:“历朝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盐铁和酒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古代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中国

①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其影响

③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④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征和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31.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32.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3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34.《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35.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墨家 B.纵横家 C.法家 D.农家

36.《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

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篇五: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文综历史部分-详解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文综历史部分—详解答案

12.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命题透析】本题以古代中外思想家的主张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试题考点】古代东西方的思想家。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思路】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放纵自己的欲望;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故①③④正确。选D项。

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命题透析】本题以学者对“China”的不同认识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运用分析问题的能力。

【试题考点】史学方法。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思路】分析材料可知,题干要求解决外国人是因为瓷器还是因为秦而称中国为china,所以通过各种方式弄清最早称呼中国为Chinar的人是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是最关键的。ABC均是搞清这一关键的方式。

【知识拓展】历史史料根据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根据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传说、竹枝词和话本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使用时须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明确史料客观、可信。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命题透析】本题以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标简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试题考点】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思路】①由表格中“新军、警察”可知,《山阴志》编纂于民国时期;②根据“禁军”“坊市”可以推断,《临安志》编纂于宋代;③由“知府”“本路蒙古学”等信息可知,《四明志》编纂于元朝时期,④依据“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可以判断出,《绍兴志》编纂于当代,故选B。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表格中的每一行提取与时代特征相关的关键词,如“新军”与民国时期相关,“蒙古”与元朝有关,“科学技术”与当代特征相一致。

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命题透析】本题以清末官员的言论史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考点】近代交通工具的作用。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思路】由题干材料中的“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首在利民”“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等信息可知,该官员认识到铁路修建可获利、“征兵转饷”,这符合洋务派“求富”“自强”的主张,故选A。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命题透析】本题以清末官员的言论史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思路】清朝入关后,受满族习俗的影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朝要求全国蓄辫;民国初年,出于反对专制统治的要求,政府强行剪辫。这说明某些生活习俗与政治生活相联系。故选B。ACD不是两图反映的主题。

17.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命题透析】本题以20世纪初某报截图史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试题考点】大众传媒的变迁。能力层级为A级。

【解题思路】题中的“某报”说明与出版印刷业的发展有关,A项正确,排除;根据图片中的“求婚广告”可判断出广告业的进步和婚礼习俗的变迁等信息,B、C两项正确,排除。图片不能反映“世界文明之演进”的信息,故选D。

18.《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命题透析】本题以《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试题考点】国民大革命。能力层级为A级。

【解题思路】国民革命时期,广州国民政府聘请苏联顾问;国民革命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并迁都武汉;1927年,武汉群众集会庆祝北伐胜利,攻克南京,进驻上海。北洋军阀政府统治面临危机。符合此几项的只有C。“攻克南京”不符合AB,“广州聘请苏联顾问”不符合D。

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说“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命题透析】本题以《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试题考点】经济体制改革。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思路】题干材料中的“公社体制改革”“农业经营承包到户”表明人民公社体制逐渐被废除,①正确;“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说明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②正确;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是在1992年后,③错误;我国的经济体制一直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④错误。故选A。

20.《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命题透析】本题以《英汉辞典》中对的“bus”解释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试题考点】三次科技革命。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思路】公共汽车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火箭的发射是在20世纪以后才出现的,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公共马车出现的时间最早。故正确答案为D项。

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命题透析】本题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试题考点】工业革命。能力层级为A级。

【解题思路】由材料中的“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 “流通加速”“开创了世界历史”以及“依赖于整个世界”等信息可推断出,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故选B。A、C、D三项只是材料反映的部分内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22.纳塞尔被誉为“中东雄狮”。如果要给他写传纪,下列史实中不能作为其生平事迹的是

A.签署“戴维营协议” B.领导建立埃及共和国

C.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D.推动不结盟运动诞生

【命题透析】本题以埃及纳赛尔的生平事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试题考点】局部战争。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思路】 “戴维营协议”签署于1978年,是由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签署的,此时的纳赛尔已经去世,所以不能作为他的生平事迹,故选A。B、C、D三项均是纳赛尔主政埃及期间的活动。

23.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右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1946年的联合国 C.1949年的北约 D.1967年的欧共体

【命题透析】本题以地图史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试题考点】国际组织。能力层级为A级。

【解题思路】 由图片中的“冰岛”“英国”“挪威”“法国”“意大利”等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国家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时的成员国,故选C。1942年的法国不是反法西斯联盟成员,A项错误;1946年的联合国应该有苏联,B项错误;1976年欧共体成立时,没有英国,D项错误。

38.(26分)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的有声有色;、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有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8分)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9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9分)

【命题透析】本题以明朝的相关历史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试题考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

【解题思路】本题以材料入手,考查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第(1)题第一问应从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职能和作用方面分析,第二问原因应从废丞相的后果和太监乱政等方面分析。第(2)题回答新气象时结合所学知识分项进行,老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政策。第(3)题基本内容应注意以日本和西欧为切入点,政策应是海禁政策。

【答案要点】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牵制;官宦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39.(26分)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删除: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9分)

(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9分)

(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8分)

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篇六:2014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word版高清(含答案)

2014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选择题部分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人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

A.①②③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D.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13.为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一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楚用China称称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14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A.①②④③

15.清未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弱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7.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发明之演进

18.《纽约时报》某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设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学科网这些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带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的看到, “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时代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 ②④

20.《英汉词典》在解释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_____。如果按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顺序应当是

A.①③④② B. ③②①④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①②

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的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22.纳赛尔被誉为“中东雄狮”。学科网如果要给他写传记,下列史实中不能作为其生平事迹的是

A.签署“戴维营协议” B.领导建立埃及共和国

C.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D.推动不结盟运动诞生

23.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右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

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1946年的联合国

C.1949年北约

D.1967年欧共体

非选择题部分(共52分)

38.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五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

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8分)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9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学科网(9分)

39.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迫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学科网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材科三

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

(1)结合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9分)

(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9分)

(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8分)

2014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参考答案

12.D 13.D 14.B 15.A 16.B 17.D 18.C 19.A 20.D

21.B 22.A 23.C

38.(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

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8分)

(2)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出现,商帮势力强大。 (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9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9分)

39.(1)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

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动)。 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9分)

(2)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司汤达。《红与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等)。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9分)

(3)更注重①:拿破仑既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又以自己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法国大革命。评价拿破仑,

必须把他置于时代的具体语境,又不忘他的个人风采。

更注重②:拿破仑的政治活动和对外战争都具有双重性。但从根本上说,功大于过,是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更注重③:拿破仑一生的经历错综复杂,有很强的阶段性,都有必要区分不同阶段,给予恰当评价。 更注重④:拿破仑拥有多重身份,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为法兰西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评价时需区分活动的不同领域,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8分)

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篇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浙江卷,含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文科综合地理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第1、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问题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完成第3、4题。

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大力发展铁路运输,体现其优势的是

①适宜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 ②修建总成本低

③运输快捷,灵活方便 ④受气象灾害影响相对较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A、自咸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

B、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

C、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

D、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不断上升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 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第5、6题。

5、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6.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7-8题。

7.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砂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8.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下图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湿度曲线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9.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气温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

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10.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1.地球上某点,每天该点经过昏线的地方时不断前移,则该点所在地与时间段匹配正确的是:

A.澳大利亚悉尼,5月 B.美国华盛顿,1月

C.南非 好望角,9月 D.印度孟买,4月

第Ⅱ卷

36、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4)题(26分)

材料一 下图为

材料二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风车之国”,围海造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2009年荷兰实施一项“退耕还海”工程,位于其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使得填海造陆得来的土地被海水淹没。

(1)北海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产地。简述北海油气田开采的有利和不利条件。(10分)

(2)若图1中P处发生原油泄漏,其扩散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受________________影响。对受影响国家造成直接危害的产业部门是__________________。(6分)

(3)简析图2区域围海造田有利的自然条件。(6分)

(4)简述荷兰实施“退耕还海”的生态意义。(4分)

37、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30分)

材料一

下图为云贵两省部分区域及相邻地区略图。

材料二

云南瑞丽试验区是沿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红木加工、农矿产品物流、摩托车组装等。贵州贵安新区是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航空制造、大数据处理等。

材料三

图中准静止锋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分界。下表为图中安顺和昆明的气候统计数据。

(1)写出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主要的不利区位因素及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6分)

(2)从对生产要素依赖的重要性角度,比较瑞丽试验区和贵安新区支柱产业的差异,并分别简述两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12分)

(3)安顺和昆明位于准静止锋两侧,比较两地冬季气候差异,并解释其原因。(12分)

浙江地理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C 4.B 5.C 6.D 7.C 8.B 9.B 10.D 11.A

二非选择题

36

有利条件: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位于大陆架浅海,便于开采;接近能源消费市场;运输便利(任答三点)

不利条件:位于西风带,终年风浪大;多阴雨天气,不利于海上油气开采作业;开采成本高(任答两点)

向北(或东北);北大西洋暖流(或洋流);海洋渔业(或海洋捕捞)

地势低平,多浅滩;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围海工程量小;位于莱茵河等河口,泥沙较多;风力较大,可利用风车排水(任答三点)

增加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37

不利区位因素:地处偏远,远离客源地

主要问题:存在消防隐患;古建筑损毁;游客人数超过合理容量(任答两点)

瑞丽试验区为原料(或劳动)密集型;贵安新区为技术(或知识)密集型

瑞丽实验区距原料产地近,市场需求大;边境贸易便利;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任答两点) 贵安新区交通便捷;科教较为发达,高素质劳动力充足;有大城市依托(任答两点)

安顺比昆明:气温低;降水量大;降水日数多

安顺受冷气团控制,在准静止锋的下方;昆明受暖气团控制;准静止锋位置稳定少动

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篇八:2014年高考浙江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解析(精编版

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历史试题

12.(2014浙江)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结束】

13.(2014浙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来源:学+科+网Z+X+X+K]

【结束】

14.(2014浙江)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结束】

15.(2014浙江)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

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来源:学科网ZXXK]

【结束】

16.(2014浙江)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7.(2014浙江)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呈现出繁荣景象。报刊登载征婚广告可以作为出版业发展、广告业进步和婚姻习俗变迁的直接证据,所以A

【结束】

18.(2014浙江)《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结束】

19.(2014浙江)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结束】

20.(2014浙江)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结束】

21.(2014浙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篇九:2014年高考浙江文综(历史)卷详细解析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省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解析版)

评析人:邮箱:e1234561996@163.com

(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欢迎交流)

12.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试题评说】今年的12题仍然是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糅合题,这也是浙江省文综自主命题以来的一个特色。过去的几年里,第12题概括性和综合性程度较高,需要学生有横贯东西方的整体意识,在分散的文明中找到文明的相同点,考查学生的提炼和概括能力。本题将东西方西想家的观点一一列出,只需学生逐个对应即可,降低了难度,但是本题考查书本知识的细节,所以难度并不低。学生普遍反映较难。

【试题解析】②亚里士多德在中学教材正文中并未提到,但浙江省使用的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32页的“资料回放”中明确有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这句名言只能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亚里士多德高尚的人格品质,明显不是主干知识,对记忆的要求很高,命题者明显想通过考查偏冷知识提高试题的区分度。 ③朱熹在书本的正文部分也没有提到,而且有些许争议。《朱子语类》中记载:“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熹赞同正常合理的欲望,反对铺张浪费与骄奢淫逸。本题中“对待(一般的)物质需求”要“去人欲”明显不妥。此处命题者一定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关系,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的欲求,从而维护专制统治。

④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明确见载于浙江省现行使用的教材人民版必修三第18页。

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

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试题评说】本题涉及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China的来历切入考查了史料的考证与运用能力。本题难度较大。命题者选用这个题目很有意思,我想浙江省本届的几乎所有高三历史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都应该见过这个素材,如果他们跟学生介绍的话,本题就不应该出错。因为在2013年11月,浙江省高中历史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在浙江省台州中学召开。第二天下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计翔翔教授作了名为《中国历史上的专制主义君主》的讲座,获得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在这里我记下了计翔翔教授的部分原话。

请参考:

我国北部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匈奴。匈奴很厉害,占据了“丝绸之路”,所以,就把“中国是秦”这样的信息传给了西方各国。我们以前有个固定思维:以为“秦”是印度人造出来的。但是当时的人们不知道印度。这里(计教授当时鼠标点着地图上的中亚地区——笔者注)不是有个夜郎国吗?夜郎国就问了这么个问题:“汉大还是我大?”这个问题当然是有问题的。我们觉得,有些小国呢,总是不自量力的。就说日本,日本很小,但是抗战的时候,叫“大日本帝国”。而且当着我们中国人的面说,我觉得他真是昏了头。它搞一个小一点的说“我们大日本帝国”那还可以理解。而英国也不大,却也叫大不列颠,所以这是一种心态。因此,“中国是秦”的信息是匈奴人传过去的。后来我们知道匈奴人遭到汉朝的打击,沿着丝绸之路往西跑,跑到西方。西方人知道他们叫匈奴。结果,外语写出来,就变成“匈人”。他们和当地人融合,就成为匈牙利人。我们要知道,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后代,土耳其人是突厥人的后代。首先,按照拼音,秦是qín,结果q这个音老外不会发。我们中国人发音也很难,我们的小朋友发j、q、x都有难度。q这个音老外不会发,就发成/tʃ/这个音,写下来就是“chin”。这些老外还不错,有些老外更惨,不要说q,就连/tʃ/也不会发,只能发成/s/,写下来就是“sin”。第二个,“秦”是汉字,汉字是单音节的,但是“chin”和“sin”都算外语了,外语最好是双音节的。所以就在“chin”和“sin”后面加个元音,一般加“a”,当然也可以加“e”,加“e”就是法语的“中国”。“sin”加“a”就是“新浪”,所以新浪网就是中国网。好,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有些中学老师平时看得比较多,他说:“计老师,你说错了。”

为什么呢?他说:“China是瓷器的意思。”其实,外国人真正喜欢中国的瓷器是青花瓷,是通过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传到西方的。外国人喜欢那个釉,叫“回青”。“回”就是中国西边的少数民族,比如说现在的阿拉伯、伊朗。那么英文里真正的瓷器是porcelain,即“波斯(porce)蓝(lain)”。至于“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好,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秦汉时期印度的佛经里就已经出现了“脂那”,这明显是China的音变。所以那时候就有China了。那么我这是从音韵学的角度解释China的来历。

【试题解析】本题最容易错的是A选项。计教授已经说了从音韵学的角度解释问题了。根据计教授的意思,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14.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试题评说】本题通过地方志考查学生对于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情况。区域特色将继续保留在浙江卷上,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会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加入进课程选择的范围。从史料的角度来看,作为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的浙江,如何发掘更为亲近和巧妙的浙江地方素材资源,体现课程的地方化,更多展示地方风味值得我们深入研讨。高考试题中将浙江省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政治状况、经济发展、中心城市、文化特点、现实问题等内容联系在一起归纳、系统概括而成。况且命题组长李学功教授研究江南区域社会史,这在2013年浙江卷的第38题中已体现。浙江地方志将继续成为命题热点素材。

题中所涉及到的关键词,都是中学教材中的细节,并不是长篇大论,也并未有在《教学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东西是学生平时学习中积淀下来的,需要学生内化历史知识,看到关键词就能说出这是哪一朝代。这似乎成为了浙江卷的一种趋势,考题

越来越活了。

试题解析】

地方志的目录集中反映了时代特征,下面一一分析:

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

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试题评说】2014年是蒸汽机车正式运行200周年,围绕“铁路”史料,情境是张之洞的经济思想。浙江卷对周年热点的考查情有独钟,并未故意回避热点。

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第16题图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7.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第17题图

D.世界文明之演进

18.《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

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国民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90周年 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

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说“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篇十:2015届广东省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015届广东省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

六校分别为:广州二中、中山纪中、东莞中学、珠海一中、深圳实验、惠州一中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考生号的标号涂黑;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及学校名称填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及答题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和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

将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1.读右图,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A.《春秋》 B.《离骚》 C.《孟子》 D.《荀子》

2.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3.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A.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4.“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5.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6.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空白处最有可能是

A.造纸业 B.酿酒业 C.交通运输业 D.纺织业 7.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鸦片战争一中法战争一甲午战争 B.洋务运动一戊戌变法一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一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D.太平天国运动一义和团运动一辛亥革命

8.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阐释”、“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指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

B.“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D.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10.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挖苦道;这个传说中的周恩来是何许人也?不久,周恩来在

一次国际会议上成功的促进了有色人种的团结,并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的外交局面。材料中所说的“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的外交局面”的会议是指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会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1.国际舆论曾评价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是新中国成立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

动”是指

A.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12.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下列选项中思想与社会实践活动对应有误的是

A.董仲舒新儒学——汉代大一统 B.新三民主义——国民大革命 C.三个代表——改革开放 D.启蒙思想一一美国1787年宪法

13.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

资格。当时,他若想获取官职,下列哪条途径可行? A.参军,争取立下军功 B.经商致富

C.收买人心,多拉选票 D.接受教育,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14.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

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 ②《十二铜表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5.“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

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出自

A.《人权宣言》 B.《共产党宣言》 C.《社会契约论》 D.《新民主主义论》

16.下表列举的各强国是按照它们在工业生产方面的次序排列的,它表明了在世界的工业均势方面所发生

的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得益于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 B.美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赶超英法 C.日本战后迅速崛起与美国关系密切

D.全球化使二战后美苏两大市场联系逐渐加强

17.1933年6月,资本主义各国在伦敦举行的世界经济会议无果而终。这突出的说明经济大危机

A.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空前紧张 B.瓦解了国际金融体系 C.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 D.中断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8.1939年6月,美国一次盖洛普民意调查,请公众指出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最大成就”以及“最差表现”,

28%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大成就”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23%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差表现”也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下列对新政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主要指实施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②新政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争议

③争议源于不同阶层自身的利益和认知水平 ④新政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

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

20.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①英国圈地运动 ②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④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

21.近现代史上,科技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产生了许多新职业,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就

业机会。下列职业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火车司机 ②网络作家 ③空姐 ④汽车维修员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22.它的签订,至少体现了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制定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行为准则”使国际贸易行为规

范化、国际市场秩序化。其次,通过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限制非关税壁垒,奠定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基础。最后,充当国际“商务法庭”,发挥贸易仲裁作用。“它”是指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雅尔塔体系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欧洲经济共同体

23.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

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这些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是

A.想象丰富,寄情人道感化 B.深刻剖析,批判社会现实 C.荒诞怪异,渲染精神创伤 D.典型刻画,讴歌劳工大众

24.“一份材料出一份货,十份材料出十份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

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份材料出一份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份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在思想上取得突破 施一公取得突破 取得新突破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2611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