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

2016-01-12 09:24:5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篇一:近代爱国主义的演进与辨析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希望能帮助到你。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篇一:近代爱国主义的演进与辨析

近代爱国主义的演进与辨析

近代爱国主义的演进与辨析

摘要: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心型中,现代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随之产生。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为分界线,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是朴素的,甚至有情绪化,简单化,盲动化,排外化的弱点。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纵观近代爱国主义的演变轨迹,我们可以看出

关键词:近代爱国主义 演进 辨析

1840年以来,经过工业革命,挟坚船利炮之便的西方列强对中国大举入侵,由此带来中华民族的百年忧患,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生死之关头,以“救亡突存”“富国强兵”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思潮及其行动一波高过一波,引领中国社会艰难行进,以免于完全沦亡的悲惨命运。爱国主义成为近代中国的一面鲜艳旗帜和一条鲜明线索。本文探讨的是在中国近代转型下爱国主义是如何演进的,近代爱国主义对我们今天有哪些现实意义。

〈一〉 近代爱国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

争结束,这55年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在此阶段,“天朝大国”的自大观念尚未突破,“华夷之辨”仍根深蒂固,夷夏大仿仍胶著坚持,洋务运动严重受阻,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需花费战争代价,中国驻外公使备受国人歧视,整个中国只是朦胧睁眼看世界,但未成型,更未为知识界和国人所接受,“天下”观念顽固不退。这时的爱国主义只是自发的,朴素的,不成规模的,未有广泛影响,且重在行动,缺乏理论指导。

1840——1860年的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师夷制夷”思想虽已萌芽,但未化为行动,落到实处,最先进的中国人只见西方军事技术先进而难及其余。士大夫及国人仍视西方坚船利炮为“奇技淫巧”。只有极少数人睁眼看世界,且旋开旋闭,偌大中国仍注重“夷夏之辨”,严守“夷夏之防”,爱国主义是极其情绪化,冲动化的,简单而幼稚的。像龚自珍对清王朝严峻的统治危机虽疾呼“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但却“药方只饭古时丹”。虽力主禁烟,抵抗侵略,却只会照搬传统的“闭关绝市”老办法。“把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的新思潮”推向高潮的魏源,编撰了一部“在当时堪称为中国人编著的介绍世界知识的”百科全书——〈〈海国图志〉〉,道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的爱国主义之声,但他所认为的“长技”只是“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之法”而已。太平天国洪仁干于1859年向洪秀全提出了“因时制宜,审时而行”地学习西方的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第一个现代化救国方案〈〈资政新篇〉〉却仿若石沉大海,对太平天国毫无影响。这20年,近代爱国主义只是一种朦胧,模糊的认识,并没有给近代中国产生大的影响。

1860——1885年,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的25年里。随着“自强”“求富”的洋务思潮的活跃和号称“同光新政”的洋务运动的开展,“师夷制夷”的思想终于变成了行动,对西方国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夷”向“洋”的转变,早期改良思想逐渐从洋务思想中裂变出来。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知识界有了一定程度的觉醒,现代爱国主义在早期改良主义者头脑中逐渐清晰化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圆明园的冲天大火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极大地震撼了清统治者和士绅阶层,一部分开明的官僚士绅开始清醒地面对现实,他们痛感此役“创巨痛深”,因此“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由此形成了要求学习西方以求“自强御侮”的洋务思潮。以恭亲王奕昕,户部侍郎文祥,地方督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等推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个现代化救国方案,以求“自强”,在“自强”实践中,李鸿章认识到“民富”才能“国强”的道理,进一步提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的求富方案。洋务派的主

张及其实践活动对社会触动很大,知识界历经了一次启蒙的洗礼,出现了“一倡百和,万口同声”的谈洋务局面,由此,爱国主义由自发转向自觉,由情绪转向理性。

1885——1895年,即从中法战争失败到中日战争失败这十年中,边疆危机濒仍,西方列强从四面八方包袭蚕食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的国家形势日益严峻,洋务思潮向维新思潮突入,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催促着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在中国的急速降生。资产阶级君宪共和国方案和民宪共和方案都在酝酿着,知识界在整体上开始走向觉醒,爱国主义在理论上终于有了新的突破。中法战争后,早期改良主义者对洋派的自强求富主张发生了怀疑和动摇,他们与洋务派渐行渐远,进一步提出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君宪救国和商战救国是其两大主张。现代民族自立与国家主权观念破天荒在中国出现了。

〈二〉演进的第二个阶段

1895——1945年,即从第一次中日战争失败到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胜利的这50年里,随着新型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形成,以及他们中的两支——维新派的君宪共和国方案和革命派的民宪共和国方案的确立和广为宣传,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基本上在知识界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向下普及,现代爱国主义初步形成,由于两个救国方案的失败和随之而来袁世凯,张勋的复辟活动,知识界认为是民众的思想尚未完全完成社会转型。于是文化启蒙救国浪潮接天而来,新文化运动由此启动,又由于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使旧民主革命最终走入绝望的境地。故而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救国方案相继出台,由于国民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的以土地为核心的工农共和国方案横空出世。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进程,面对民族危亡,中共的抗日救国方案与国民党的抗日建国方案竞相妍发,后又汇合为民主联合共和国方案,但随着抗战的胜利的全国内战的爆发,中共的人民共和国方案最终战胜了国民党的军政——训政——宪政共和国方案和民主党派的第三条道路方案(欧美共和国方案)。在这50年里,现代爱国主义最终形成,并推动中华民族走上自决,自立和复兴的伟大道路。爱国主义从朴素,自发,情绪化过渡到自觉,理性化,由单凭热情和行动走向理性与行动联合,感情和理智倡和,当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爱国主义波涛汹涌,形成百年怒潮,不断高昂化和激进化,有时走向 情绪化和偏狭的前途,有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朴素的古代爱国主义时有冒头,且与现代爱国主义纠缠不散,但最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近代爱国主义演进到一个新的平台。

1895——1919年,即从甲午战争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24年中,现代爱国主义初步形成,且在知识界逐渐深入人心。其中,1895——1905年,1905——1912年 1912——1919年君宪共和国,民宪共和国,文化启蒙救国等三个现代化救国方案,在其宣传与实施过程中,现代爱国主义喷薄而出,民主观念,人民主权观念,民族独立自决观念得到广泛宣传,古代爱国主义渐行退隐,但并未消弭。1895——1905年即从甲午战败到同盟会诞生,这10年大概是现代爱国主义形成的关键十年。“蕞尔小国”的日本战胜了天朝上国的中国,随之而来的是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切给中国的官僚士绅极大震撼,促其猛醒,随着马关条约以来中国政府开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新型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二者促成了一场资产阶级君宪共和国革命,此时,“海内缤纷争言新学”。“现代民族观念”,“现代国家观念”,新国家要有新国民的“新民”观在这一时期被提了出来,标志着近代爱国主义的初步形成。1905——1912年从同盟会成立到辛亥革命爆发,帝制倾覆,民国降生,三民主义思想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观念激荡全国,辛亥革命浪潮使知识界经受了一次新的洗礼,但民众并未普遍唤醒,帝制思维仍在。1912——1919年,从中华民国诞生到五四运动爆发,两次帝制复辟失败,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也说明守旧思想阴魂不散,尤其是护法运动失败,北洋军阀当道,民国已成空壳,旧民主革命走入死角,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运动领导人决心来一场彻底的文化启蒙救国,用

“民主”与“科学”来唤起人们的现代爱国主义思维。

1919——1931年,从五四运动爆发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战争,这时国共两党以新三民主义为旗帜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共同领导了国民革命。国共两党开始自觉向工农群众推进爱国主义思想,但旋即因国民党背叛而使合作破裂,陷国民革命于失败。中共开始走以土地革命为依托;工农武装割据的新民主主义救国道路,人民民主的现代国家观在广大农村,尤其在南方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入。

1931——1945年,即从日本局部侵华成功到日本全面侵华失败的这段时间里,爱国主义达到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涨,由社会上层向社会下层普遍突破,围绕解决民族存亡和民族复兴两大主题,爱国主义导致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

〈三〉与古代爱国主义的辨析与意义

纵观近代爱国主义的演进轨迹,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爱国主义与近代爱国主义的区别:其一:从民族观念来说,古代爱国主义只有地域认同,文化认同,种属认同或亲缘认同,这些均是附着于忠君观念之上的依附性认同,而现代爱国主义则有鲜明的民族独立,民族自决,民族平等的公民性认同。

其二:从国家观念来说,古代爱国主义只有“天下大同”“四海一家”“家国同构”的“天下”观念,而无“主权平等”,“疆域分明”,“不干涉内政”的国际法认同。现代爱国主义则只认同具有国际法人地位的国际法主体——国家。

其三:

古代爱国主义爱的是民本之国,实际上是忠君,现代爱国主义爱的是民主之国,则是有着真正的参与性与广泛群众性的公民之国,因而古代爱国主义更具有情绪化与自发性,难以从长远利益与战略利益考虑,往往坠入“愚忠”的牢笼而不能自拔。近代爱国主义则少一份情绪,多一份理性,更多地从民族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而不会仅仅从眼前的事件与当下的利益着眼。

从近代爱国主义的演进与辨析来看,我认为培养当代人的现代爱国主义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爱国主义不仅是情感层面的还应是理性的,自觉的,一个民族,国家或一个人的爱国主义行为均不能视为一时的情感冲动,而是有着重要的政治理念或人生哲学支撑着的,在有着人民广泛参与性的奉行主权在民理念的现代民族国家里。爱国主义不仅受情感扯牵,而有更多 的理智思考。“愤青”行为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至少不是理性的爱国主义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入侵和暴力蹂躏给中国留下了太多太深的心灵创伤。但是现代中国必须走出以华夷之辨为内核的攘夷论和备受帝国主义蹂躏留下的情绪化爱国主义思维,建立和谐的国际,国内关系,才能真正建立富足,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篇二:湖南省雅礼中学201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 历史

湖南省雅礼中学201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

历史试题

雅礼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组稿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中央集权的削弱

2.《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

A.城市职能向商业转变 B.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

3.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生,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令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科举制度的成熟

C.贵族制度的衰落 D.专制皇权的强化

4.“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下列最能体现这种“理性选择”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重农抑商 C.实行“海禁” D.闭关锁国

5.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一种用人力操作的耕垦农具)所取代。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人口增长快,剩余大量劳动力 B.使用牛耕的成本太高

C.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D.大量高产作物的引进

6.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科举志》记载:明代两淮共取进士137名,其中徽、晋、陕籍106名;共取举人286名,其中徽、陕、晋籍者2 13名。均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这说明此时期

A.部分地区的商人广泛享有科考权 B.市籍者不得宦的古训彻底被打破

C.商人参与科考的各项限制被放宽 D.政府控制商人势力维护专制集权

7.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问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D.白银成为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

8.有学者说:“如果说,在古代是中国文化哺育着日本,那么近代化历程中的中国对日本‘文化反哺’的接受或许多多少少是在吃着狼奶。”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中国近代化深受日本模式影响 B.中日有着文化交融的历史传统

C.日本式的中国近代化值得反思 D.日本对中国近代化的阻碍作用

9.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你认为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

10.1937年初,近代著名军事学家、国民党陆军上将蒋百里发表《国防论》指出:“中国不

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农业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这说明

A.中国抗战是持久战 B.必须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C.必须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D.中国具备抵御侵略的有利条件

11.毛泽东在给前线的作战电报中提出:“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

们准备令刘伯承、邓小平留下杜聿明指挥„„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敌向徐州、郑州、西安诸路逃跑,是没有可能的。”据此判断,该电文是发给哪一战役的指挥将领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2.《中国大趋势》的作者多丽丝·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

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

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段话表明多丽丝·斯比特

A.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 B.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C.称赞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认为西方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13.2013年3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乔晓阳,在香港立

法会部分议员座谈会上发表讲话称:香港选特首一定要选出爱国爱港的人,就是不能与中央对抗,不能企图推翻中共领导的人。这种说法

A.违背了港人治港的原则 B.不符合普及而平等的国际标准

C.缺乏基本法的法律依据 D.明确了香港行政长官最基本的条件

14.中国在同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采取了一种特殊方式,即同外国“半建交”或称“建立半

外交关系”,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半外交关系’’也属一种正式的外交关系,只是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有待最后完成正式建交。这项举措在建国之初有助于

A.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B.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D.贯彻独立自主的方针

15.美国兰德公司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曾提出“宇宙空间论”,认为:正像宇宙空间是不

断扩展的一样,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一个国家的“和平崛起”将扩大其他国家可占领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空间。下列与其观点相符的是

A.崛起大国将同霸权国家走向冲突 B.中国的“和平崛起”没有障碍

C.全球化将加剧大国崛起时的扩张 D.中美有可能走出大国政治的悲剧

16.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

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伯利克里、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17.以下是英国中央财政支出表。这一时期英国中央财政支出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投资科研,推动工业革命 B.议会改革导致行政开支过大

C.政府镇压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D.镇压殖民地的反抗运动耗资巨大

18.史学家钱乘旦说:“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

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的主要原因是

A.共和派与君主派势均力敌 B.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革命使经济发展缓慢 D.英国“光荣革命”的影响

19.平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机会均等,就是否定任何特权,大家有相等的机会自

由竞争;结果平等,就是平均分配各种价值,按照人头分配或按需分配。关于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世纪中期英国重视结果平等

B.斯大林时期强调了机会均等

C.今天美国体现了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的调和

D.科举制度重视的是结果平等

20.西方学者李普曼在其《道德序论》中指出:“在近代,人们已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

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过程。”这说明

A.生产经验的积累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B.科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的革命

C.工业革命主要是生产方法的革命 D.科技革命是一个系统工程

21.“德意志帝国哪怕从1866年击败奥地利算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崩溃,不过半个世纪;

日本帝国从开始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到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在废墟上兴起„„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和德国经济不断繁荣,如今已持续了半个世纪。”由此可见

A.民族主义是推动国家走向富强的动力

B.大战摧残了部分参战国的国民经济

C.专制政体不能做到民富国强

D.民主政体是国家持续繁荣的保障

22.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这样评说古巴导弹危机:“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

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危机客观上缓解了冷战紧张局势 B.美苏核力量保持均势

C.美国在危机中的决策是错误的 D.美国应严防苏联扩散核武器

23.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美日同盟为基础的“多边自主外交”;

加强美日关系,同时在中国和苏联之间采取“等距外交”;以美日合作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由此,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日本迈向政治大国进程中的灵活性 B.美日关系仍是日本外交的核心重点

C.日本渴望以独立身份展开自主外交 D.美国逐渐放松了对日本的外交制约

24.美国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

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重大变动,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作者旨在强调

A.文明冲突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 B.政治上的区别决定着文化区别

C.各国文化差别明显影响政府决策 D.多样化的文明之间互补和共融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50分。其中第26题20分,第27题20分,第28

题12分。

25.(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篇三:2015届四川省邛崃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邛崃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由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组成,共 4页,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

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 所以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5、 考试结束,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

本部分共12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体现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由此可以看出( )

系加深

2.829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

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该记载( )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 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

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 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3.东汉前期,郡县工官除制作器物外,还兼向当地私人手工业征税物。下图为当时设置工官的城

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古代中国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 B.当时黄河下游地区手工业较发达

C.官营手工业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D.东汉利用经济手段巩固专制集权

4.古书记载,南宋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

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需要

5.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

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说明此时( )

A.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压

C.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6.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

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7. 人口迁徙是世界联系加强的表现。阅读表一,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 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③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 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重庆日报》曾登载“革命,从剪辫子开始”,并引用了三峡博物馆保存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汉

四川军政府示》,从下图示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

① 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 ②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

③旧习变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④大汉四川军政府对革命持中间立场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9.在抗战大后方四川输往抗战前线的350万壮士中,主动请缨的安县青年王建堂,从父亲王者成

处得到的嘱托,竟是一面按常理无法理解的“死字旗”(图2)一个“死”字浓缩了弱族在马革裹尸中涅槃重生的历程。该“死字旗”及其内容不能证明( )

①父亲王者成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②当时国人对抗战胜利普遍不抱希望

③王氏父子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④川军已成为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各种穿越剧、抗日神剧和历史偶像剧轮番上演,一些影视作品

中的雷人情节严重干扰了广大观众的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请从历史的角度看看,下面哪些影视剧中的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 )

①女主角欢天喜地的向康熙皇帝展示自己的无袖旗袍

②中共地下党员在地铁站里向同伴传递日军情报

③一对年轻人身穿列宁装和布拉吉(连衣裙),唱着欢快的苏联歌曲去剧院看“样板戏”

④一位刚来深圳打工的年轻人从广播里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毅然辞掉工作回家复习,准备圆自己的大学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12.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

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B.中共重视“三农问题”

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2题,共计52分。

13. (共22分)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家观念与现代民族意识形成,爱国主义随之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成王时代,“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与《逸周书·度邑》对读可知,这里的“中国”指的是河洛交汇的今洛阳地区。《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不过,唐朝亦曾用“中华”表示国家意义上的中国。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至乾隆中期,“天朝”和“中国”才正式作为清朝对自己身份的确定称谓。 材料二

——(据《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等)

材料三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为分界线,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

材料四 有一种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古老习俗的爱好,又有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过去的留恋。„„这种爱国心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同所有的轻率的激情一样,这种爱国心虽能暂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久。它把国家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以后,往往便任其于安宁中衰亡。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它随着权利的运用而发展,但在掺进私人利益之后便会消减。 ——(据[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节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4分)

(2)结合材料三并依据所学知识,叙述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演进在两个阶段的具体表现。(12分)(要求: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3)概括材料四中两种“爱国心”的主要区别,(2分)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4分)

14.(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 ——摘自《唐会要》卷八十六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

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摘自(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 暨上海开埠,外人麋集。彼时中西隔绝,风气锢蔽,洋商感于种种之不便,动受人欺。时则有宁波人穆炳元者,颇得外人之信用,无论何人接有大宗交易,必央穆为之居间„„及后外人商业愈繁,穆一人不能兼顾,乃使其学徒出任介绍,此为上海洋商雇用买办之始。 ——摘自姚公鹤《上海闲话》

材料四 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投资情况(见表2)

——美国学者郝延平统计

(1) 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政府管理商业的举措。(6分)

(2) 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的具体表现。(6分)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当时的这些因素未能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近代买办阶层出现的原因。(6分)有人认为“买办是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6分)

邛崃市高2012级高三第2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3.【答案】(1)特点:中国称谓时间早;由王朝、地域称谓向国家称谓变化;缺乏一以贯之的“国家名称”;国家概念模糊。(4分,任答2点)

(2)第一阶段: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挑战传统心态,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分)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爱国主义重在行动;(2分)早期维新派提出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转向理性。(2分)

第二阶段: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提出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促进了思想解放;(2分)新文化运动时,知识分子用“民主”与“科学”来促进民众觉醒。(2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从新三民主义、工农武装割据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救国之路。(2分)

(3)区别:前者以感情行事、轻率而不持久、源于习俗和传统;后者重视理智、坚持持久、尊重法律(2分)。

认识:爱国主义要把历史传统与当代需要结合;爱国主义不能感情行事,要认清形势,注重实际;理性爱国有利于推动国家和民族的长久发展,建立法治社会。(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必须有理性成分)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篇四:中国古代史练习

中国古代史练习

1.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说明

A.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B.宗法制崩溃 C.“仁政”思想消失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2.在中央,皇位由私家世袭,地方由异姓非世袭官僚管理。这种制度是指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B.三省六部制度 C.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 D.科举选官制度

3.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4.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B.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C.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 D.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

5. 春秋战国是个大变革的时代,其中政治体制的“变”体现在①从禅让到世袭 ②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③从井田制到私有制 ④从宗法制到官僚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皇权的独尊 C.等级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7.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 ③明朝的内阁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8.《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干德三年(965)三月,朝廷进行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实现了中央集权 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

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9.战国时期,诸侯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

A.发展长途贸易 B.运送军粮 C.发展小农经济 D.加强中央集权

10. 《吕氏春秋》写道:“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表明战国时期

A.土地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 B.“铁犁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土地私有调动生产积极性 D.政治动荡引发土地制度变革

11. 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头授田30亩,限4头牛。其主要影响是

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

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 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

12. 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13.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经济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 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14. 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清朝贵族生活方式的西方化

C.许多瓷器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生产 D.这些产品都出自官营手工业

15. 乾隆《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

者日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日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16. 数据记载:“元月十五日时,„„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

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何时?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1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

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18.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

心思想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存天理,灭人欲”

19.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等地.与

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经世致用”C.“工商皆本” D.“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20. 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

“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

要原因是

A.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21. 吴歌是明清时期的流行歌曲,又称江南小调、俚曲、折枝儿。它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

上人家,全盛时代是在明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好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

和,成为文人雅士的交往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之后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4分)

材料二 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

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

听者,启奸雄之心,开叛逆之路。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耳。”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想当初,这往来,也是两厢情愿,又不是红拂私奔到你跟前,有不曾央媒人将你来说骗。 你要

走,由你走,你若不要走,就今日起你便莫来缠,似雨落在江心上,哪希图你这一点”。

——摘自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不稀罕》

“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欲罢而不能,因非而得罪。” ——冯梦龙《黄山迷》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6分)

材料三 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这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

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从思想史的角度考查吴歌,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3)综合上述材料,说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的依据是什么?以吴歌解析社会

思潮对史学研究有何意义?(2分)

22.(共22分)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家观念与现代民族意识形成,爱国主义随之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成王时代,“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与《逸周书·度邑》对

读可知,这里的“中国”指的是河洛交汇的今洛阳地区。《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

不过,唐朝亦曾用“中华”表示国家意义上的中国。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至乾

隆中期,“天朝”和“中国”才正式作为清朝对自己身份的确定称谓。

材料二

------(据《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4分)

材料三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为分界线,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

(2)结合材料

三并依据所学知识,叙述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演进在两个阶段的具体表现。(12分)(要求: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材料四 有一种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古老习俗的爱好,又有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过去的留恋。„„这种爱国心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同所有的轻率的激情一样,这种爱国心虽能暂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久。它把国家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以后,往往便任其于安宁中衰亡。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它随着权利的运用而发展,但在掺进私人利益之后便会消减。 ——(据[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节选)

(3)概括材料四中两种“爱国心”的主要区别,(2分)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AADCD BADCC DADCA AABCA

21.(1)原因:理学的兴起,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戏曲等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4分)

(2)现象:非议朝政,抨击君主;张扬个性,自主择偶;否定礼教,追求平等。 (4分)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制度的腐朽;理学占主导地位等。(6分)

(3)依据:人文意识的觉醒; (2分)

意义:拓宽思想史研究的领域。(2分)

22.(1)特点:中国称谓时间早;由王朝、地域称谓向国家称谓变化;缺乏一以贯之的“国家名称”;国家概念模糊。(4分,任答2点)

(2)第一阶段: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挑战传统心态,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分)

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爱国主义重在行动;(2分)

早期维新派提出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转向理性。(2分)

第二阶段: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提出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促进了思想解放;(2分)

新文化运动时,知识分子用“民主”与“科学”来促进民众觉醒。(2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从新三民主义、工农武装割据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探索出一

条符合国情的救国之路。(2分)

(3)区别:前者以感情行事、轻率而不持久、源于习俗和传统;

后者重视理智、坚持持久、尊重法律(2分)。

认识:爱国主义要把历史传统与当代需要结合;爱国主义不能感情行事,要认清形势,注重实际;理性爱国有利于推动国家和民族的长久发展,建立法治社会。(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必须有理性成分)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篇五:安徽省马鞍山二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高三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韩非子》中记载:鲁人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①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到外地谋生 ②以家庭为作坊进行生产 ③小农经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民营手工业已经出现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右图为中国某种先进的耕作方法示意图,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

B.西汉时赵过在垄作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C.魏晋南北朝时南方水田采用的耕作技术 D.是中国古代耕犁技术发展完善的结果

3.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治今当涂丹阳镇),属会稽郡。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郡守需要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 B.郡守是会稽郡最高行政长官 C.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D.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4. 左为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5.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下列文字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作其依据的是

A.“ 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B.“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 6.《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这表明,内阁

A.太祖时期正式建立 B.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 直接管辖六部百司 D.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7.三位教师对开元通宝是何时期钱币有不同看法。甲教师以《旧唐书》中记载:“武德(唐高祖年号)四年,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为由认为通行于唐朝;乙教师以唐玄宗年号为开元,认为应属于唐玄宗时期;丙教师以《中国古钱目录》和钱币实物等进行考证,得出并非仅指唐朝钱币。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以唐代史籍记载为据,甲教师认识准确 B.以当时皇帝年号分析,乙教师立论可靠 C.立足文献和实物考辨,丙教师所论相对合理 D.三位教师的研究方法与看法都存在较大的缺陷 8. 下列史料与史论对应正确的是

A.农业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不断减少 B.近代中国农业资本主义化程度提高 C.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D.商品经济在近代中国得以进一步发展 10.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你认为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 11. 下图反映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其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B.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C.一战期间,欧洲各国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12.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这届起,政协性质开始了变化。其原因在于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大已经胜利召开 D.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13.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主席最早提出此方针时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④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正遭到严重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 右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A.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B.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D.无煤也炼焦,无焦也炼铁 15.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该公报

A.确认了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B.宣告了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C.提出了以互信求安全的主张 D.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16. 1979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 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

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这反映了

A.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 C.对“包产到户”的认识有待突破 D.农村经济形势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17. 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这一事件对中国而言

A.标志着从不结盟到结盟外交的转变 B.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 C.淡化与联合国主要经济机构的联系 D.符合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 18.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一条规定,经济活动中缔结契约,“其所用的法定语言就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这一条款的规定

A.维护了平民应有的立法权 B.确立了经济活动中的法律规范 C.提高公民的社会政治地位 D.适应帝国境内民族间贸易发展

19. 荷兰东印度公司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还被授予开战或讲和、夺取外国船、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这表明荷兰东印度公司

A.具有商业公司和殖民机构双重性质 B.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为摆脱西班牙统治奠定经济基础 D.促成荷兰在18世纪建立了商业帝国

20.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D.议会与国王在权力上实现了分权 21.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昧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主要条件是

A.“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B.海上霸主地位的逐步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D.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 22. 下图是美国钢铁业统计情况表

下列选项中对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解读正确的是 A.重工业发展速度迟滞 B.企业的生存环境有所好转 C.私人垄断时代的到来 D.工厂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

23. 某班黑板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俄历1917年10月,列宁领导工人和革命士兵,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文中史实错误的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24. 1951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称:“对日媾和是一种‘和解’的媾和——美国最关心的是保护日本不受侵略,同时希望日本也不威胁别国的安全。”美国这一政策 A.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肇始 B.承认了美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C.有利于提高战败后日本的国际地位 D.表明美国竭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25.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B. “冷战”的结束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C.“冷战”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25分,共计50分)

26. (19分)英国代议制开创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先河,但其民主政治的确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马考莱在总结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时说:国王的权力虽说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这“三大原则”是: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国王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

——陈晓楓、苏艾平《英国封建政治的特质与宪政的生成》

材料二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 材料三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渐变1: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渐变2:19世纪后半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渐变3: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是民主化的又一里程碑。 渐变4: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渐变5:1928年法律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整理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是什么?(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法案中对议会和国王的权力又做出了怎样的规定?这对英国政治发展有何影响?(9分)

(3)据材料三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6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现代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4分)

27. (25分)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一:近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送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1)材料一中的现象是什么历史事件产生的结果?(1分)根据材料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二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世界市场的显著特点。(2分)根据材料指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方式。(4分) 主题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材料三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3)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4分)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4分) 主题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

(4)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促进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的因素。(6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题2分,共计50分)

二、材料解析题

26.(25分)(1)特点:国王的权力很充分,但受到宪政原则限制;拥有议会。(6分) (2)规定:国王的征兵权、立法权和征税权转移到议会。(3分,假如答出“国王的征兵权、立法权、征税权受到限制”也可给满分)

影响: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3分)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3分)

(3)趋势:逐步取消了财产资格、年龄、性别、出身限制;民主逐渐下移;享有的范围逐步扩大。(6分)

特点:以渐进、平缓的改革为主要方式;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必然性。(4分) 27.(1) 新航路开辟。(1分)

加强了世界各大洲的联系说明人类由孤立分散走向了整体世界; 各大洲之间的商业联系说明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分) (2) 以欧洲为中心;(2分) 资本输出; 国际贸易(4分)

(3) 茶丝的出口呈现增长趋势,说明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4分)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运动产生了近代中国的官办企业;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篇六:浙江省台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统练试题文综历史

台州中学2014学年第三次统练试题

高三 文综 历史

命题:吕宜方 翁慧惊 张彩芬 审题:陈小钗 徐静霞 谢传珠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5小题)

12.《晋书·刘毅传》载:“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材料反映当时的选官制度

A.能使人才脱颖而出

B.体现严格的等级划分,强化了世袭特权

C.选拔标准十分严格

D.缺乏社会公正性,滋生了各种腐败问题

13.按下列诗文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

②“汹涌鲸波万里平,降幡片片出东瀛。捷音电闪传寰宇,爆竹雷喧起满城。”

③“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④“厥功首功,武昌响,长沙应;今日何日,专制死,自由生。”

A.③④①② B.③①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

14.甲午战争以来中国曾两次大规模出国作战,一次是参加中国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结合部——缅甸作战;另一次就是抗美援朝。在这两次作战中,许多英雄儿女埋骨于异国他乡。2011年9月, 19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终于被护送回国,归葬于腾冲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2014年3月, 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抵达沈阳,归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对此,下列评价准确的是

A.两次遗骸归葬都反映了政府对海外侨胞命运的关注

B.两次遗骸归葬都有助于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结盟

C.两次出国作战都为实现亚洲和平作出决定性的贡献

D.两次出国作战都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

15.恩格斯指出:“罗马的占领,在所有被征服国家,首先直接破坏了过去政治秩序,„„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上述材料表明

①古罗马用法律征服其他地区建立罗马帝国 ②古罗马用法律重建被征服地区的政治秩序 ③罗马法成为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应当批判将法律强加给被征服地区的行为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16.据美联社报道:围绕解决“财政悬崖”危机的问题,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博纳于2012年12月18日提出一套代替方案(“B计划”),计划延长年收入百万美元以下家庭的所有现行税率。但这套备选方案提出不到24小时,白宫方面就于19日发表声明说,这套“B计划”即便获得国会通过,奥巴马也会否决它。上述材料表明美国

A.总统在国家立法方面起决定作用

B.属于总统制国家,总统拥有立法权

C.参众两院掌握立法权,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D.联邦政府实行分权制衡,总统与国会相互制约

17. 下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下列对

③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局部调整 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烟标收藏入门》记载:“1889年,美国人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对此我们不能提炼出

的有效信息是

A.反映出近代中国接受了一些西式生活习俗

B.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更加注重健康环保

C.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

D.加入WTO的我国经济生活开始趋于法律化

19. 根据下面表格内容,判断从上至下的“?”处应填

A.45.1 C.7.6 12.3 29.6 D.7.6 2.1 29.6

20.在概括20世纪的世界发展历程时,一个“新”字就能高度浓缩这个时代的特征。20世纪中有许多运动

或设计都带有“新”字,如世纪之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20年代的苏俄新经济政策等,这些都对本国或世界具有首创性和划时代的新意义。而当时更多的运动和设计虽不带有“新”字,但对整个世界却具有首创性和划时代的新意义,下列最符合这一观点的一组是

①《五国条约》 ②世界贸易组织 ③一国两制

④北美自由贸易区体制 ⑤欧元进入流通领域 ⑥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②③⑤⑥

21.战国初期,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当时有一位反对战争的思想家,日夜兼程赶到楚国,劝说楚王停止攻

宋,并在楚王面前进行攻防演示,瓦解了楚国的攻城战术,最后迫使楚王放弃攻宋计划。这位思想家属于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22.以下是林纾等人对某事件的看法:“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义亡,以放荡为自由,以攘夺为责任„„

直与猩红热、梅毒等输入无异”,“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下列对此分析不准确的是

A.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B.西方思想传播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冲击

C.新思潮引起了旧势力的仇视与恐惧

D.反映了该事件存在对中国文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

23.某《幼儿园暂行规程》规定:当前幼儿园的任务是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教养幼儿,使他们身心在

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同时减轻母亲负担,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活动、生产活动,文化教育活动等。这一规定最可能出现在

A.20世纪50年代前期 B.20世纪50年代后期

C.20世纪60年代后期 D.20世纪70年代后期

二、综合题(共6大题,共160分)

38.(共26分)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家观念与现代民族意识形成,爱国主义随之产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成王时代,“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与《逸周书〃度邑》对读可知,这里的“中国”指的是河洛交汇的今洛阳地区。《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不过,唐朝亦曾用“中华”表示国家意义上的中国。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至乾隆中期,“天朝”和“中国”才正式作为清朝对自己身份的确定称谓。

)

材料三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为分界线,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

材料四 有一种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古老习俗的爱好,又有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过去的留恋。……这种爱国心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同所有的轻率的激情一样,这种爱国心虽能暂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久。它把国家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以后,往往便任其于安宁中衰亡。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它随着权利的运用而发展,但在掺进私人利益之后便会消减。

(据[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节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三并依据所学知识,叙述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演进的两个阶段。(12分)(要求: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3)概括材料四中两种“爱国心”的主要区别,(4分)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4分)

39.(26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达沃斯论坛上说,当前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有相似之处,当时英德

虽然贸易往来密切,但还是发生了战争,中日需要引以为鉴。该言论遭到中国强力谴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毕洛夫

材料二 此时,德国已经是欧洲响当当的第一陆军强国了。……但是,当一个陆军强国开始谋求海上霸权,开始建立强大海军的时候,英国人就坐不住了,感受到了强烈的威胁。

1898年,德国通过了加强海军的法案,规定到1904年,德国要拥有17艘战列舰,9艘装甲巡洋舰,26艘轻型巡洋舰;1900年,德国又提出第二个扩充海军计划,几乎把建造军舰的数目增了一倍。从此,德国开始集中全力发展海军。

——袁腾飞《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立体战争》

材料三 在当时,争夺制海权是一股思潮,美国海军将领马汉率先提出“海权论”,影响极大。马汉从争夺世界霸权的角度出发,提出制海权是一国力量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战略因素,海洋的主要航线带来巨大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以便有足够的商船与港口来使用。马汉同时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重要,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海军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

——袁腾飞《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立体战争》

材料四 2014年1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主持例行记者会。

问: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达沃斯论坛称,当前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有相似之处,当时英德虽然贸易往来密切,但还是发生了战争,中日需要引以为鉴.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答:日本领导人对历史的记忆不能错位。与其拿一战前的英德关系说事儿,不如直面历史,深刻检讨一战前乃至整个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都干了些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页

材料五 2014年1月24日,在瑞士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就日本首相安倍把中日关系比喻为一战前最终走向战争的英德关系作出回应。王毅说,这一说法时空错乱,莫名其妙。现在的世界与一百年前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世界和平是有保障

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页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德关系紧张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采取这些政策的根本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争夺制海权的理由。(6分)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前乃至于整个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干了些什么”的含义。列举“一战前日本对中国干了些什么”的事例。(8分)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史和新中国的外交宗旨两个方面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6分)

台州中学2014学年第三次统练答案

高三文综

历史答案

38 【答案】(1)特点:中国称谓时间早;由王朝、地域称谓向国家称谓变化;缺乏一以贯之的“国家名称”;

国家概念模糊。(6分,任答2点)

(2)第一阶段: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挑战传统心态,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分)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爱国主义重在行动;(2分)早期维新派提出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转向理性。(2分)

第二阶段: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提出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促进了思想解放;(2分)新文化运动时,知识分子用“民主”与“科学”来促进民众觉醒。(2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从新三民主义、工农武装割据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救国之路。(2分)

(3)区别:前者以感情行事、轻率而不持久、源于习俗和传统;后者重视理智、坚持持久、尊重法律(4分)。

认识:爱国主义要把历史传统与当代需要结合;爱国主义不能感情行事,要认清形势,注重实际;理性爱国有利于推动国家和民族的长久发展,建立法治社会。(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必须有理性成分)

39【答案】(1)原因:①德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威胁英国殖民霸主地位;②德国

扩大海军,挑战英国海洋霸主地位。(4分)根本原因:德国经济实力的增长。(2分)

(2)理由:①争夺世界霸权:②保护商业利益;③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6分)

(3)含义:侵略中国(2分)事例:①发动甲午战争,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勒索巨额赔款,割占大片土地;②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③发动日俄战争,侵占中国东蒙和南满。(6分)

(4)说明:①中国近代受侵略和奴役的历史,深知和平来之不易。(3分)②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分)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篇七:湖南省雅礼中学201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_历史

湖南省雅礼中学201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

历史试题

雅礼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组稿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

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中央集权的削弱

2.《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

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

A.城市职能向商业转变 B.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

3.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生,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令皇室与大

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科举制度的成熟

C.贵族制度的衰落 D.专制皇权的强化

4.“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

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下列最能体现这种“理性选择”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重农抑商 C.实行“海禁” D.闭关锁国

5.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

铁搭(一种用人力操作的耕垦农具)所取代。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人口增长快,剩余大量劳动力 B.使用牛耕的成本太高

C.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D.大量高产作物的引进

6.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科举志》记载:明代两淮共取进士137名,其中徽、晋、陕籍106

名;共取举人286名,其中徽、陕、晋籍者2 13名。均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这说明此时期

A.部分地区的商人广泛享有科考权 B.市籍者不得宦的古训彻底被打破

C.商人参与科考的各项限制被放宽 D.政府控制商人势力维护专制集权

7.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

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问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D.白银成为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

8.有学者说:“如果说,在古代是中国文化哺育着日本,那么近代化历程中的中国对日本‘文

化反哺’的接受或许多多少少是在吃着狼奶。”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中国近代化深受日本模式影响 B.中日有着文化交融的历史传统

C.日本式的中国近代化值得反思 D.日本对中国近代化的阻碍作用

9.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

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你认为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

10.1937年初,近代著名军事学家、国民党陆军上将蒋百里发表《国防论》指出:“中国不

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农业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这说明

A.中国抗战是持久战 B.必须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C.必须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D.中国具备抵御侵略的有利条件

11.毛泽东在给前线的作战电报中提出:“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

们准备令刘伯承、邓小平留下杜聿明指挥„„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敌向徐州、郑州、西安诸路逃跑,是没有可能的。”据此判断,该电文是发给哪一战役的指挥将领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2.《中国大趋势》的作者多丽丝·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

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

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段话表明多丽丝·斯比特

A.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 B.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C.称赞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认为西方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13.2013年3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乔晓阳,在香港立

法会部分议员座谈会上发表讲话称:香港选特首一定要选出爱国爱港的人,就是不能与中央对抗,不能企图推翻中共领导的人。这种说法

A.违背了港人治港的原则 B.不符合普及而平等的国际标准

C.缺乏基本法的法律依据 D.明确了香港行政长官最基本的条件

14.中国在同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采取了一种特殊方式,即同外国“半建交”或称“建立半

外交关系”,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半外交关系’’也属一种正式的外交关系,只是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有待最后完成正式建交。这项举措在建国之初有助于

A.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B.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D.贯彻独立自主的方针

15.美国兰德公司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曾提出“宇宙空间论”,认为:正像宇宙空间是不

断扩展的一样,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一个国家的“和平崛起”将扩大其他国家可占领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空间。下列与其观点相符的是

A.崛起大国将同霸权国家走向冲突 B.中国的“和平崛起”没有障碍

C.全球化将加剧大国崛起时的扩张 D.中美有可能走出大国政治的悲剧

16.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

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伯利克里、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17.以下是英国中央财政支出表。这一时期英国中央财政支出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投资科研,推动工业革命 B.议会改革导致行政开支过大

C.政府镇压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D.镇压殖民地的反抗运动耗资巨大

18.史学家钱乘旦说:“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

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的主要原因是

A.共和派与君主派势均力敌 B.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革命使经济发展缓慢 D.英国“光荣革命”的影响

19.平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机会均等,就是否定任何特权,大家有相等的机会自

由竞争;结果平等,就是平均分配各种价值,按照人头分配或按需分配。关于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世纪中期英国重视结果平等

B.斯大林时期强调了机会均等

C.今天美国体现了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的调和

D.科举制度重视的是结果平等

20.西方学者李普曼在其《道德序论》中指出:“在近代,人们已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

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过程。”这说明

A.生产经验的积累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B.科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的革命

C.工业革命主要是生产方法的革命 D.科技革命是一个系统工程

21.“德意志帝国哪怕从1866年击败奥地利算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崩溃,不过半个世纪;

日本帝国从开始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到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在废墟上兴起„„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和德国经济不断繁荣,如今已持续了半个世纪。”由此可见

A.民族主义是推动国家走向富强的动力

B.大战摧残了部分参战国的国民经济

C.专制政体不能做到民富国强

D.民主政体是国家持续繁荣的保障

22.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这样评说古巴导弹危机:“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

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危机客观上缓解了冷战紧张局势 B.美苏核力量保持均势

C.美国在危机中的决策是错误的 D.美国应严防苏联扩散核武器

23.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美日同盟为基础的“多边自主外交”;

加强美日关系,同时在中国和苏联之间采取“等距外交”;以美日合作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由此,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日本迈向政治大国进程中的灵活性 B.美日关系仍是日本外交的核心重点

C.日本渴望以独立身份展开自主外交 D.美国逐渐放松了对日本的外交制约

24.美国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

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重大变动,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作者旨在强调

A.文明冲突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 B.政治上的区别决定着文化区别

C.各国文化差别明显影响政府决策 D.多样化的文明之间互补和共融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50分。其中第26题20分,第27题20分,第28

题12分。

25.(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篇八:江西省xx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江西省xx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命题人:梁珊 审题人:温先发 2014.1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Ⅰ选择题部分(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C.神权与王权结合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生,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令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科举制度的成熟 C.贵族制度的衰落 D.专制皇权的强化

3.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主要原因在于

A.水稻的发明较晚 B.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C.麻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 D.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4.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经济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 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5.公元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一书中记载:“水田之难,尤其旱损。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也斯不失其利。„„其以手转、足踏、服牛回,备随便宜。”这段记载描述的是

A.翻车 B.水排 C.筒车 D.都江堰 6.右边是《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书中某

章节的目录,请根据目录拟出最合适章节名称

A.环境:大陆与海洋 B.政体:帝制与共和

C.传统:专制与民主

D.基础:农业和商业

7.周枏的《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材料说明罗马法

A.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C.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D.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8.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一般由抽签产生的500个陪审员组成,开庭前他们中没有任何人事先知道将从事哪一个案件的审问。这说明

A.陪审人员的随机性可以降低误判率 B.古代雅典只有陪审法庭具有司法职能 C.力求保持公平是雅典陪审法庭的重要原则 D.雅典陪审法庭是五百人议事会的下设机构

9.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此可见,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10.“如果政府禁止人们追求自身利益,那就剥夺了政治自由,如果任人们无约束地追求自身利益也同样存在巨大的危险,这将会以牺牲国家与社会的公益为代价换取少数人的利益。”这就是“麦迪逊难题。”美国宪法中有助于破解这一难题的设计有

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 ②实行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③总统和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④通过修正案保障个人权利与自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史学家钱乘旦说:“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的根本原因是

A.共和派与君主派势均力敌 B.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革命使经济发展缓慢 D.英国“光荣革命”的影响

12.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你认为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 13.毛泽东在给前线的作战电报中提出:“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们准备令刘伯承、邓小平留下杜聿明指挥„„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敌向徐州、郑州、西安诸路逃跑,是没有可能的。”据此判断,该电文是发给哪一战役的指挥将领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4.17世纪前,欧洲主流观念极力在中国与欧洲间寻找相似性:18世纪时开始建立起“中国是

欧洲的对立面”的认识,这个观念一直统率着欧洲人的中国观;一战后,有个别学者提出“东21.2013年8月日本《读卖新闻》评论指出,“安倍的父亲曾任日本外相,安倍那时担任父亲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由此可见提出“东方文的秘书,因此安倍对外交有着强烈的兴趣。安倍自去年12月上任以来已出访了20个国家,这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由此可见 个速度比他的前任都要快,安倍把整个世界看做一个整体。”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代日本

A.中西文明在碰接中逐渐融合 B.欧洲始终非常敬仰中华文明 A.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B.极力提升政治诉求 C.欧洲对华认知停留在启蒙时期 D.欧洲对华评价取决于其现实需求 C.具有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D.已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15.巴黎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食堂22.有人说,“电从一诞生开始,就在现代社会扮演了‘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角色”。有助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于成功扮演这两个角色的重要发明分别是 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材料主A.发电机 电影 B.电动机 电话 C.电灯 电报 D.电车 无线电 要反映了 23.据材料统计:1820—1875年之间,里尔(资产阶级)上层阶级的人数占总人口的7%增加

A.公社因财政紧张提倡节俭 B.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 到9%,而其遗嘱上所载明的财富则从58%增加到90%。“大众阶级”从总人口的62%增加到68%,C.公社的公共食堂管理规范 D.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原则 而遗嘱写明的财富只占0.23%,1821年时他们的财产尚占1.4%。这一材料表明 16.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丝毫不排斥广泛的地方自治,只A.工业革命使社会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 B.工业革命使大众绝对贫困化 要‘公社’和省自愿坚持国家的统一”。这可能为我国下列哪一制度的理论提供参考和可借鉴C. 工业革命使到社会贫富分化更严重 D.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残酷剥削 之处 24.美国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出

A.“一国两制”构想 B.行省制度 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重大变动,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17.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作者旨在强调 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50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A.文明冲突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 B.政治上的区别决定着文化区别 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指 C.各国文化差别明显影响政府决策 D.多样化的文明之间互补和共融

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B.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25.有人评论一种经济现象,认为它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C.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 D.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有关这种经济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18.分别收藏于大陆和台湾的《富春山居图》在分离60余年后,于2011年6月1日在台湾合A.这种现象典型的代表国家有美国和德国 璧展出。外电评论说“从未有一幅画,如此拨动两岸亿万同胞的心弦”。你对“山水合璧”主B.这现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 题的正确认识是 C.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①“山水合壁”折射出中华文化对“圆满与和谐”的不懈追求 D.推动近代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建立

②画展的成功开幕昭示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时代大潮

Ⅱ非选择题部分(共50分) ③此次残画的破镜重圆标志着阻碍两岸交流的“人为障碍之墙”最终崩溃

二、材料解析题(其中第26题17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9分。共50分) ④画展之所以万众瞩目,因为此画见证了两岸同根、折射出同胞的悲欢

26、(17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材料一 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材料二 20.中国、苏联结束30年的论战、隔离、对抗,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但两国最高领导人见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孟(1571—1641年)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面,究竟施行什么礼节,引起世人关注。原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领导人见面,总会互相拥抱、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甚至亲吻对方的脸颊。结果现在中苏两国领导人的见面礼节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握手”。这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表明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A.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B.美苏争霸导致苏联即将解体 材料三 C.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中苏关系还待进一步改善

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

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1)17世纪欧洲对外贸易最发达的是哪一个国家?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3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8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两则材料对于探究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4分)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2分)

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7 图8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1)比较材料一中的图7和图8,提取两幅图所反映出的历史变迁的信息。(2分)

(2)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变动”与“不变”的内涵加以解读。(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为现代世界奠定“基石”的主要表现。(6分)

28.(19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屋檐下的变革可以透视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家庭分家研究

我国传统的分家方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般家庭的分家有两个内容,即家庭财产的析分和家庭门户的传继。家产和家庭门户的传继是沿着直系血缘关系中的“父子关系”进行的。在亲生儿子继承家产、传延门户的时候,我国古代的传统是每个儿子都有相同的继承权,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的方式。

亲生儿子在继产承户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一种是多次性析产承户方式。从商鞅变法的时候起就开始推行这种方式,当时的法令规定,如果各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子壮则出分”的习俗,就是要求随着儿子们长大结婚陆续分财异居。另一种是一次性继产承户方式。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财产也不异居,到父母死了以后弟兄们一次性分清财产。入汉以后,不再强调家有二男就要分家,渐渐地由儿子结婚后暂时不分家发展到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加之儒家孝悌学说的倡导,一次性分家方式明显多了起来。

——摘自《中国家庭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研究

这一时期反对封建婚姻家庭思潮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女界学生精英最为勇敢突出。秋瑾挣脱封建婚姻束缚,走出家庭的事例自不待言,其他如陈撷芬、梁绮川、徐慕兰、庄汉翅、宋雪君等都是在亲身反对封建婚姻家庭的斗争中,获得了革命的青春。至于留学生和国内学堂学生创办“自由结婚演说会”,带头举行文明婚礼,宣唱《自由结婚歌》,反抗家长压制之事,更是所在皆有,屡屡发生。

——摘自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三 新时期我国农村家庭制度变化

杨善华教授把农村家庭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1年,特点是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得到普遍推广;第二阶段是从1992-2000年,这个阶段在伴随市场化的加速非农化;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是城郊农村的快速城市化及其地域拓展。从总体而言,中国农村的家庭制度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父权家庭制度逐步转变为夫妻平权的家庭制度,这一制度转变的动因是农村的非农化,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是统父系父权制度的基础,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力量,既动摇了传统家庭制度的根基,同时也催生了以男女平权为特征的新型家庭制度。

—摘自《屋檐下的宁静变革:中国家庭3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家习俗的基本原则。(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形成的政治经济因素。(2分)

(2)根据材料一,两种分家方式选择的分家时间有何不同?由此推断战国时期的分家习俗存在怎样的弊端?(2分)综合思考,汉以后的典型农村家庭承担着哪些社会功能?(1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呈现哪些新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2分)

(4)根据材料三,杨善华教授农村家庭变迁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导致这种变迁的历史因素?(6分)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篇九:深化训练(二) 中国近代史

深化训练(二) 中国近代史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15·河南开封模拟)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你认为近代中国在反对外来侵略中多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A.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

B.中国的专制主义政治

C.清政府的腐化堕落

D.中国军队的武器落后

解析 “主要原因”应该从内因方面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是外因,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反外来侵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故B项正确;清政府的腐化、军队的武器落后是专制主义政治带来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C、D项错误。

答案 B

2.(2015·湖南雅礼中学模拟)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你认为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C.辛亥革命 B.甲午中日战争 D.抗日战争 ( ) ( )

解析 第一阶段应指的是新思潮萌发和洋务运动,第二阶段应指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处于洋务运动之前,应属于第一阶段,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处于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之间,与材料信息“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相符,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是在维新变法运动之后,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也是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5·天津模拟)《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

A.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

B.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

C.确立其在东亚的领导地位

D.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

解析 “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说明日本利用片面最惠国待遇享有同等特权,故选B。19世纪末列强诸国共同主宰中国的局面形成,排除A;从材料可判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东亚地区仍然存在殖民霸权,排除C;材料显示为清政府承认日本与西方各国的平等地位,排除D。

答案 B

4.(2015·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 (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解析 甲午战后,出现“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体现“以夷制夷”,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借助英法等国镇压起义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体现“以夷制华”,而《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和代理人,体现列强侵华手段“以华制华”,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答案 A

5.(2015·广西柳州、玉林、贵港、百色四市联考)下表是不同时期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下列事件与①处于同一时期的是

( )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封建经济在逐渐解体中开始了近代化

D.发展“两弹一星”,中国的科技事业在探索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解析 ①的时期应该是民国初年至北洋军阀统治结束,②是宋代,③是元代,④是当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清末《辛丑条约》签订后,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是1912年3月,故B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是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故C项错误;“两弹一星”

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D项错误。

答案 B

6.(2015·江苏盐城期中)下列对话材料中,尚缺一个标题,最贴切的是 ( )

D.民族觉醒 C.民主日新

解析 材料所述并非民风问题,故A项错误;从1912年对话,可知民众对民国的认识仅为辫子,而1917年清帝复辟,民众无反对而是盲从,可见民智未开,故B项正确;两则材料均未反映民主的进步,故C项错误;两则材料未讨论列强侵略问题,且也未体现民主思想启蒙,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5·四川师大附中模拟)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

新提法,但究其实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第一次历史巨变是鸦片战争以后社会性质改变

B.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第二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五四运动是思想层面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 )

解析 第一次历史巨变是指辛亥革命,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主要是因为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将开始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故B项正确;第二次历史巨变指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是思想层面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的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事实,故D项错误。

答案 B

8.(2015·河北唐山摸底)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军事路线图。与此对应的革命发展趋势是 (

)

A.从学习英美转向以俄为师

C.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B.从进攻城市转向农村发展 D.从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

解析 根据材料地点信息“井冈山”、“三湾”、“文家市”,可以得出此时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山区进军,故B项正确;A、C、D项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C、D三项错误。

答案 B

9.(2015·江苏扬州期中)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片断,该片断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

A.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C.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D.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

解析 国民革命时期的成就与材料中“经济职能增强”和“民族凝聚力增强”不符合,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对峙,与材料中“两党合作”无关,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两党合作”、“民族凝聚力增强”,可以看出属于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材料中有“两党合作”“国民政府开放民主”,可以排除新中国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5·陕西五校联考)某文献记载:1948年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俘获了国民党范汉杰兵团,封闭了其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道路。与这一记载相关的战役 ( )

A.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

B.截断了敌军向关内的退路,为解放东北全境创造条件

C.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共战略反攻的序幕

D.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解析 “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是淮海战役,故A项错误;锦州在辽宁省,是中国东北,材料指的是辽沈战役,故B项正确;“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故C项错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是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故D项错误。

答案 B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篇十:湖南省浏阳一中、攸县一中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湖南省浏阳一中、攸县一中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卡上,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宋代《管氏地理指蒙》指出: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种理论到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才有所改变,其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朝传统科技的进步 B.科举制对科技的促进

C.欧亚两洲交流的加强 D.禁海政策被政府否定

2、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3、词学大家唐圭璋说:“宋元以来,竹枝词作者寝多,形式与七言绝句无异,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皆可抒写。”据此判断,竹枝词的价值在于

A.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B.保存丰富社会史料

C.拓展了宋词的意境 D.反映交通发达盛况

4、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5、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D、白银成为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

6、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宋明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文化政治中心东迁

7、《春秋》书法体系的五个命题:“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和

“修辞有术”。这里“书法”的含义是

A.写字的笔法艺术 B.古人的治史态度

C.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 D.古人的书法创作要求

8、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

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B.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

C.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

D.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9、对比佛教、道教,有史学家认为:“孔子儒教,不成为一项宗教„„其信徒都没入在一般社会中,在下则弘扬师道,在上则服务政治。只求淑世,不求出世。”材料认为儒教不能成为一项宗教的理由是:

A、无专门的宗教组织 B、教徒超然于政治外

C、以治国平天下为理想 D、只求出世,不求入世

10、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写道:“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可说明:

A、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原因 B、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 D、苏联支持国民党反共

11、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你认为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

12、1943年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在于: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B.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D.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13、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14、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其谐音,戏称为“围脖”。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0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

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 )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15、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在于

A.反对轮番而治 B.提倡妇女参政 C.主张人民主权 D.宣扬人文精神

16、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分裂割据的局面未完全消除 B.由各邦分享军事、外交大权

C.组织形式呈现联邦主义性质 D.体现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

17.马克思说,帝国主义时代“集中补充了积累的作用,使工业资本家能够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这实际上

A.肯定了生产与资本的互动作用 B.道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

C.揭示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 D.夸大了资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18、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是否具有成熟的经济、政治、文化前提?“从政治上看,十月革

命确实是一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但从经济和文化上看,十月革命又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其意在说明十月革命

A.是典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B.缺乏成熟的革命理论指导

C.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D.并非完全的社会主义革命

19、下面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

B.B代表中国,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C.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D.D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更迅速

20、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把“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与以前的“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并列为“四大自由”。这是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的重大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

A、增强资本运作过程的自由度 B、重新定位政府的经济职能

C、建立更全面合理的劳资关系 D、全面保障工人的合法利益

21、在1787年宪法制定时,詹姆斯·麦迪逊将参议院的用途描述为“一个抗御„„反覆与激情的必要防护。”华盛顿说:“我们将法条(来自众议院)倒入参议院碟子里冷一冷。”

这说明参议院的创立者希望:

A、使参、众两院分权与制衡 B、参议院注重维护州权利

C、参议院行事更加审慎严谨 D、众议院完全控制立法权

22、美国兰德公司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曾提出“宇宙空间论”,认为正像宇宙空间是不断扩展的一样,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一个国家的“和平崛起将扩大其他国家可占领”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空间。下列与其观点相符的是

A、崛起大国将同霸权国家走向冲突 B、中国的“和平崛起”没有障碍

C、全球化将加剧大国崛起时的扩张 D、中美有可能走出大国政治的悲剧

23、平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机会均等,就是否定任何特权,大家有相等的机会自由竟争;结果平等,就是平均分配各种价值,按照人头分配或按需分配。关于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世纪中期英国重视结果平等

B.斯大林时期强调了机会均等

C.今天美国体现了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的调和

D.科举制度重视的是结果平等

24、美国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享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重大变动,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作者旨在强调

A、文明冲突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 B、政治上的区别决定着文化区别

C、各国文化差别明显影响政府决策 D、多样化的文明之间互补和共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4分)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现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4分)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结合1840—1919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方面是如何实现转型的。(6分)

(4)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请分别结合古代雅典、近代英国的政治文明实例,分析其主要特征并从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谈谈你对两者利与弊的基本看法(8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边疆学派”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J.特纳认为:“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

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它本来就是传统的或近代的、多形态的、观念的、文化的、

利益的、移动的、无形的。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近代化历程紧密相连(如下图)。

19世纪清朝宗、藩(斜线部分)关系疆界图

19世纪大英帝国(黑色部分)疆界图

请回答: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界观与近代化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要求:史论结合、叙述成文、逻辑清楚)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一方面造成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影响着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1840年到1945年 18401945年间 爱国金券1945—2015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2790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