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绿色蝈蝈》评析

《绿色蝈蝈》评析

2016-01-12 09:58:4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绿色蝈蝈》评析篇一:《绿色蝈蝈》教学案例分析 ...

《绿色蝈蝈》评析篇一:《绿色蝈蝈》教学案例分析

创建高效课堂、推进三级建模

----《绿色蝈蝈》教学案例分析

丰南区大新庄镇大新庄初级中学 郑老师

【背景分析】

本单元以自然为主题,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绿色蝈蝈》这篇文章出自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之手的法布尔。它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学小品文,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写,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比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这些语言都很传神。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更亲切自然,可读性更强。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科学小品文的语文味如何体现?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地品味语言?教师在学生学习品味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案例分析】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认识了解蝈蝈形体特征以及其生活习性;

2.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其作用。

学习重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

【案例设想】

本案例设计以对蝈蝈的称呼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品味语言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充分感受科学小品文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一是导入,初步了解作品《昆虫记》;二是粗读,了解作者对蝈蝈的几种称呼;三是细读品味,体会作品的语言特点;四是课文小结。

【案例描述】

片段一:

生:“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猛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我看到蝈蝈非常勇敢。

师:你从哪个关键词感受到蝈蝈的勇敢?

生:“纵身追捕”、“鹰在天空„„”

师:你选的点比较多,你选择一个点来说吧。

师:你觉得“纵身追捕”这个描写能感受到它的勇敢。

生:我觉得蝉的惊慌失措的表现也可以看出。

师:这在写作手法上称为对比手法。用蝉的惊慌失措来写蝈蝈的勇敢。

生:作者把蝈蝈和鹰作比较,可以看出蝈蝈的凶猛。

师:因为蝈蝈和鹰作比较,突出了蝈蝈的凶猛。老师从这个句子里发现了作者的不公平,鹰捕食和蝈蝈捕食都表现了非常凶猛,然而?

生:鹰捕食比它弱的东西,蝈蝈捕食比它大的东西。

师:因此作者对她们的评价?

生:评价不一样,

师:我们来看作者怎么看,认为鹰捕捉云雀这个行为,大声说——

生齐:低劣

师:认为鹰是低劣的,然而蝈蝈的评价呢,与之相反。是高明的。鹰和蝈蝈都是出于捕食的需要,或捕食蝉或捕食云雀,为什么作者对蝈蝈的情感一个是“低劣”,一个是“高明”,为什么?

生:因为鹰抓云雀是比它弱小的东西,蝈蝈抓蝉是比它大的东西,所以作者突出了鹰的低劣。

师:哦,动物捕食还跟品质有关呀,好,请坐。

师:我真为鹰抱不平呀。

生:这样的写作手法来写,可以看出法布尔写作的奇妙,他把鹰和蝈蝈相比较了,蝈蝈是比鹰弱许多,所以法布尔这样写了。

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个问题似乎还老师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同样是捕食,凭什么鹰是低劣的?

生:鹰捕捉云雀,结果比较明确,但是蝈蝈,它没有进攻的武器。

片段二:

师:正因为作者对蝈蝈是如此的喜爱,因此他不仅在野外观察蝈蝈,还把它抓到了笼子里,因此,这个时候把它比作了“囚犯”。比作“囚犯”恰当吗?

生:因为作者对蝈蝈是很好的,如果它不想吃食物,还给它另找食物。

师:你先回答比喻恰当不恰当这个问题。

生:不恰当,因为作者会帮助他。

师:找到句子来说。

生:“我给它们吃莴苣叶„„”

师:我们找到这句话了吗?好,把这句话读一下。你说是对蝈蝈的什么?

生:关心和爱护

师:把这个情感融进去,把这句话齐读一遍。

生读“我给它们„„”

师:我们把作者把对蝈蝈特别的喜爱,应该特别融入在哪几个词语里?

生:“必须”

师:好,我们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位同学从“必须”这个词语发现“囚犯”这个词是不恰当的,为什么从“必须”里看出了这种情感。

生:“必须”是一定要去做,如果不这么做的话,他可以给它吃莴苣叶,也可以给他吃其它东西。

师:扣住老师这个问题,恰当不恰当?

生:不恰当,如果当做囚犯的话,就不用这么去做了。

师:你悟性真高„„为什么要把它比作“囚犯”呢?为什么要把他比作囚犯呢?

生:因为它被关进笼子,它没有自由。

师:作者确实是这样尊重事实的,他没有把蝈蝈当做囚犯那样对待他,但为什么又把蝈蝈称作“囚犯”呢?这个称呼是谁给的呢?

生:蝈蝈被作者关起来做实验

师:因此失去了自由,蝈蝈确实是被关在了笼子里,失去了自由。谁觉得蝈蝈是囚犯,是蝈蝈自己觉得自己是囚犯了吗?你读出了作者对蝈蝈的什么情感?

生:作者对蝈蝈怜悯的情感。

【案例感悟与思考】

教研组长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本案例就较好地落实了品味语言的活动,上出了科学小品文的“语文味”。郑老师对文字有独到的感悟和发现,并在课堂中寻找了一个好的切入点,搭建一个富有匠心的语言领悟的平台。如在片断一中,郑老师抓住了两个词——“高明”和“低劣”,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蝈蝈捕蝉是高明的,而鹰抓云雀就是低劣的。这样学生在分析中得知作者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反应自己对蝈蝈的喜爱之情。又如在片断二中,叶老师提出“把蝈蝈比作‘囚犯’恰当吗?”这样一个问题,就激起学生的思维,有的认为恰当,有的认为不恰当,于是顺势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相应的内容,感悟其中情理。

虽然科学小品文简洁通俗,文字严谨科学,叙述客观平实,但作为一篇文章,也不可能不包含作者的情感。郑老师力求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情感与智慧的旅行。如“师:因此失去了自由,蝈蝈确实是被关在了笼子里,失去了自由。谁觉得蝈蝈是囚犯,是蝈蝈自己觉得自己是囚犯了吗?你读出了作者对蝈蝈的什么情感?生:作者对蝈蝈怜悯的情感。”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去体味“囚犯”这一称呼包含对蝈蝈的情感。

记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过:“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蝈蝈有哪些外表特征,有哪些生活习性,而是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来表现它的声音、颜色、口味、动态、个性等方面内容。郑老师就非常重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绿色蝈蝈捕食的,比如当学生找到“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猛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这一句子时,老师就引导学生选取某个点来分析,这时学生就找到了关键词“纵身追捕”,体会出

的蝈蝈勇敢的特点。再如学生找到“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这个句子时,老师又引导学生落实到了“必须”这个词语上。当然,我觉得在教学这句话时,还可以采用了“比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来品读。(试着把“必须”一词去掉后读读句子,想想句子的意思前后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中,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文本中的用语用词不能随意取舍。长此以往,将会增强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方面还是比较到位的。比如以下片断——师:我们找到这句话了吗?好,把这句话读一下。你说是对蝈蝈的什么?生:关心和爱护。师:把这个情感融进去,把这句话齐读一遍。生读“我给它们„„”师:我们把作者把对蝈蝈特别的喜爱,应该特别融入在哪几个词语里?生:“必须”。师:好,我们把这个句子读一遍。生齐读。在这样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文本中蕴涵的对蝈蝈的喜爱之情,升华感悟;在充分的朗读中,学生就有可能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韵味,提高语文素养。审视目前的科学小品文教学课堂,很多是对说明方法的理性讲解和科学知识的大量渗透,缺乏的恰恰就是读中感悟,读出情趣。

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学习者却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积累相应的说明文知识,因此在教学知识目标中只要求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认识了解蝈蝈形体特征以及其生活习性”,没有专项的说明文知识要求。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淡化了说明方法的讲解,但我觉得语文学习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为了以后的说明文学习,应该适当地渗透说明文知识,如“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相信这样的做法决不会改变浓浓的“语文味”的。

2、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当老师问学生比作“囚犯”是否恰当时,有位学生说:“因为作者对蝈蝈是很好的,如果它不想吃食物,还给它另找食物。”这时老师马上就打断他的话,说:“你先回答比喻恰当不恰当这个问题。”这样的做法似乎不太合适,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达清楚。我觉得老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换一种方式问,如“作者会另找食物给它吃,这样的做法像是在对囚犯吗?”进而让学生体会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3、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我们发现这一案例,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对作者观察角度、描述现象的方法也有所感知。老师是否可以在教完了《绿色蝈蝈》一课后,可以让学生模仿文本语言介绍一种动物,这样“在言语的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又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应该可以做到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总而言之,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是独特的,而这种独特的味道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只要我们以“语文”的方式挖掘说明文中的语文因素,即使是科学小品文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来!

《绿色蝈蝈》评析篇二:【名师课堂】《绿色蝈蝈》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学生分析 :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我们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第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许人类还可以从其他生命历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点 :

①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②品味语言——品析美词佳句,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 : 1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激趣导入

猜谜语:(教师课件出示谜语)1、小飞虫,尾巴明,黑夜闪闪像盏灯,古代有人曾借用,刻苦读书当明灯2、说鸟不是鸟,多在树上叫,自称啥都知,其实全不晓。 学生猜谜后再出示图片问:你能从下面三种昆虫中分辨出哪个是蝈蝈吗?大家说后再问: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者

提问:谁愿意把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课件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检查预习,认读字词

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篝(gōu)火 喧嚣(xiāo) 狩(shòu)猎 篡(cuàn)夺 窸(xī)窣(sū)

气氛(fēn) 吮(shǔn)吸 静谧(mì) 喑(yīn)哑(yǎ) 螽(zhōng)斯 莴(wō)苣(jù) 颚(è) 喙(huì) 嗉(sù)

四、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蝈蝈的哪些特点?(注意用笔圈点批注,提取重要信息) (注:这时老师需要板书,把同学说的观点中的要点写在黑板上。这是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重要一环。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也就基本了解了蝈蝈的习性。)

2、欣赏蝈蝈图片,编谜语

五、精读课文,品味 语言

提问:你觉得作者喜欢蝈蝈吗,为什么?

(注:通过这个问题,切入对文章语言的赏析品味中)

作者对蝈蝈的感情:喜欢。从文中找出证据。

1、“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很低沉,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声尖锐、急促的叫声。” 要求和课文第三段对比阅读说说你更喜哪一个?(小结:第三段多处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清晰、明了,增强了可读性)

2、其它段落还有大量的拟人的句子,找找看,看谁找得最多,最快,说得最好。 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谁来说说作者用了哪几个形象的比喻称呼蝈蝈,在什么情况下用的,有什么好处吗? (小结:当蝈蝈捕杀蝉时称: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晚上鸣叫时称:夜晚的艺术家,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称:我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称:蝉的屠夫。

作者这样称呼蝈蝈的原因: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六、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第一段,在别人欢庆国庆的日子里,作者“独自一人”去观察昆虫,说明作者对他所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二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蝉的哀号引出绿色蝈蝈。)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其他的也吃莴苣,青草,甚至同类相食。反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课文第十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它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七、整理总结写作特色

1 文艺笔调。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 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3 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这时要引导学生,法布尔对蝈蝈的喜爱不是出于自私和偏爱,而是从一位昆虫学家的角度出发,去观察、感受鲜活的蝈蝈,这一点体现的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八、课堂小结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法布尔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他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细致的观察方法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九、拓展延伸:读一读,写一写

1、课外选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章。

2、本文之所以把蝈蝈写得栩栩如生,蝈蝈的生活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要是因为作者先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再就是运用了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这是同学们作文时应借鉴的地方。课外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习性等,并用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形:苗条、匀称

特征 色:嫩绿、淡白

声:柔和

昆虫:蝉、金龟子一类

水果:梨子、葡萄、西瓜

习性 食:

青草

同类

住:群居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如“编写蝈蝈谜语”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高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45分钟充实而有趣的教学实践,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在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教师也收获颇多──“道,发于知,成于行”。

《绿色蝈蝈》评析篇三:《绿色蝈蝈》教学课件

《绿色蝈蝈》评析篇四:《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龙源期刊网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作者:吴云鹤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4年第20期

《绿色蝈蝈》的作者让-亨利·法布尔素有“昆虫界的维吉尔”之称,他的《昆虫记》更被冠以“昆虫的史诗”之美称。在《昆虫记》中,作者以人性观照虫性,并以虫性来反观社会人生,将昆虫世界化作一篇篇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因此,在学习《绿色蝈蝈》时,我将重点放在探究蝈蝈生活习性以及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上。

《绿色蝈蝈》作为一篇说明文,无论是从说明顺序还是说明方法上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作为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于说明文的掌握,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法的养成,而不是解题方法的训练。因此,在讲解蝈蝈的生活习性时,我没有按照常规模式,让学生以解决说明文的思路来切入文章,而是反其道而用之,在学生刚一接触文章时,就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仔细阅读文章,根据蝈蝈的特点,请为其设计一张求职名片。

学生在一开始拿到问题的时候,有兴奋,也有担忧。兴奋的是语文课上也能自己动手进行设计,但担忧也随之而来,“求职”虽不陌生,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却也很难说清楚。看着学生疑惑的表情与求知的眼神,我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找到了疑问点,在学生有疑而讲的情况下进行讲解,那我想我的讲解才是最有意义的。针对求职名片的内容,我做了一番讲解,同时进行了一定的引申,将新闻报道、感谢信等实用类文章的写作穿插进来。意识到实用类文章写作的重要性之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效率也有了明显提高。将求职名片内容的写作讲解清楚之后,学习的主动权再次回到学生手中。学生针对课文中对蝈蝈特点的描写,展开了对信息的筛选、提炼、整合工作,最终将蝈蝈的职业目标定位在了课文中所赋予蝈蝈的各类称呼。虽然定位基本一致,但由于名片格式的设计以及语言的组织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促成了蝈蝈求职名片的多样化。风格各异的求职名片在学生们的互相传阅、批改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完善,对于蝈蝈的认识,也有了很大提高。

对蝈蝈生活习性方面的教学模式的改进,之所以得到学生的认可,除了践行了孔子所提倡的“不愤不启”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之外,同时也照顾到了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很好的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整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会到了同样成功的喜悦。

但课堂教学历来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虽然对蝈蝈生活习性的探讨取得了成功,但因为耗时较长,使得在文本进行语言特点的赏析方面,下的功夫不够,没有真正将话语权下放到学生手中,更多的停留在师生的一种合作交流层面。为了保证两课时的顺利结课,而最终导致了最后课堂的一个仓促收尾。相信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这种课堂的临时应变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收放自如、驾轻就熟。

《绿色蝈蝈》评析篇五:《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李运

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这种写作形式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有过,如何让学生正确的感悟呢?唯有让他们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执教《绿色蝈蝈》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

教学《绿色蝈蝈》这篇课文时,我根据学情对教案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教学的重点放在“阅读感知”和“语言品味”两个环节,而“片段研读”被我删掉了。在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以下几个问题:1、你从文章中了解到绿色蝈蝈哪些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2、作者在文章中对绿色蝈蝈有哪些不同的称呼?这些不同的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

3、从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外表描写和不同称呼,可以看出作者对绿色蝈蝈怀着怎样的情感?整节课我都在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问题解答中,我并不着急去补充学生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去认真阅读,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答案。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使学生在充分了解蝈蝈习性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充分感受其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然后再次研读课文。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体现了语文的表达特点,不是片言只语、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

这堂课,我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创设了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并在关注学生的感悟这一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语感,又培养了语文素养,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学目标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落实,一篇科普小品文的教学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了。

不足的是,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的预习不够充分,回答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取舍,抓住重点,不必面面俱到,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绿色蝈蝈》评析篇六:《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评析篇七:《绿色蝈蝈》的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的教学反思

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这种写作形式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有过,如何让学生正确的感悟呢?唯有让他们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执教《绿色蝈蝈》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一上课,我就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使学生充分了解蝈蝈习性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充分感受其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然后再次研读课文。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体现了语文的表达特点,不是片言只语,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生的感悟的这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语感,又培养了语文素养。

《绿色蝈蝈》评析篇八:让科普小品上出“语文味”——《绿色蝈蝈》教学案例与反思

《绿色蝈蝈》评析篇九:语文备课资源评选优秀作品:七年级上23.《绿色蝈蝈》(共25张PPT)

《绿色蝈蝈》评析篇十:《绿色蝈蝈》 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 教学反思

教学说明:本节课是我使用电子白板上的一堂赛教课。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教案也是在完全独创的情况下进行了无数次的修改(包括第5自然段的文段阅读的习题,全部根据本节课的实际在上课前一天的晚上才自己编写并添加),当然前期是借鉴其他资源,然后是否定,最后自己设计并不断修改完善,再到最后定稿。前后耗时约20天左右。

较满意的地方:我认为本节课突出的地方有三点:第一个是在字词的检测过程中植入造句和写话的创意,它首先解决了本课生字词太多考查耗时多的问题,反馈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并为下面的课文内容分析节省了时间,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编故事的兴趣和流畅表达的快乐,一箭三雕。第二点是把绿色蝈蝈个虫简介的信息提取与课文内容的整理相融合,省时高效。同时这个简介与前面法布尔的简介、这里的信息提取与法布尔趣闻中探索实验精神的信息提取又有着铺路搭桥的关系,所以课堂在极其自然的连接中流畅顺利的进行。第三点创意是关于第5自然段精读分析的嵌入,使本节课完成了面与点、广与精的完美结合。既弥补了前面写作手法分析中重朗读轻分析、重学生参与轻系统整理的缺陷,又巧妙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机结合。

不足之处:在教师的组织教学活动中指令语言不够简洁,鼓励语言单一欠变化,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学生还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向大家交流等,都是我反思后认为急需改进的地方。

个人感悟:这一节电子白板教学赛教课,我深受启发的有四点:一,说明文学生不太喜欢,但运用现代化手段也可以把它上好,电子白板课堂信息量大,教学手段丰富,直观简洁,师生互动很方便,课堂效率非常高。二,教无止境。教学方法的探讨因时因地因人因教学手段的变化而变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三,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面向全体学生,探察学生的求知兴趣点,把教学变为教学活动,以全体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多少为衡量标准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会更高效,更有趣。四,过程大于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把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与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果等量齐观。不能忽视过程急于求成。


《绿色蝈蝈》评析相关热词搜索:绿色蝈蝈 绿色蝈蝈ppt 绿色蝈蝈ppt课件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绿色蝈蝈》评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绿色蝈蝈》评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2875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