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彬彬有礼富有人文性

彬彬有礼富有人文性

2016-01-12 10:06:1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彬彬有礼富有人文性篇一:工具性和人文性 ...

彬彬有礼富有人文性篇一: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的“语”,就是指口头语,“文”就是指书面语。人们的交际,一般是通过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的,因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工具在于运用,能力重在训练。语文教学中的训练无疑应以学生练习为主,也就是以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条原则。语文训练离不开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字、词、段、语法、修辞、逻辑等。但切忌零敲碎打,死记硬背,肢解文章、架空分析。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性,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语文训练离不开方法的指导,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判断、分析、推理、创新的思维能力。语文训练要联系社会生活,符合实际需要,切不可陷于“应试教育”的误区,大可不必用怪题、偏题、难题为难学生,甚至难倒像王蒙那样的作家。人文性是语文的鲜明特征。新大纲明确规定“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不仅如此,人文教育也是世界语言教学发展的共同趋势。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应服务于人生全程。”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即教学生学会做人,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共同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实行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语文课文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乃至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它既反映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蕴涵现代文化的精华,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其中,作为“人学”的文学作品,更是具有鲜明的人文性。随着大纲的更新,高中语文教材也进行了重编。课文的人文性更为突出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格外引人注目的是文学作品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所占比例高达60%。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不可能截然分开。部分老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存在偏差。要纠正这些偏差,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反思,正确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本质内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从整体上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努力追求了然于胸、挥洒自如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认识偏差 纠正偏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点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认识上发生了偏差。比如有的老师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就是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这种看法没有站在“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高度来分析问题,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没有从语文的人文性这个角度进行观照,片面地理解了“工具性”的内涵。

对“人文性”的理解是一个难点。“人文性”本身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各人对它的理解往往不尽相同,有的理解很不妥当。比如有的老师将语文的“人文性”等同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在教学时想方设法从课文中挖掘思想教育的材料,那么我们对“人文性”的理解是不是过于浅陋了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教学必然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色彩,人文性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人文性的实现更是一个长期的熏陶浸染的渐进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化育过程,不可能靠几堂课、几个所谓“人文性的问题”、几句人文性的口号就能一蹴而就的。简单化的处理非但不能起到促进人文性目标实现的作用,相反会歪曲人文性的实质,适得其反。

更为重要的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而我们不少老师常常将两者割裂开来,他们认为一种教学行为,要么体现了“工具性”,要么就是体现“人文性”,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正说明他们没有理清“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其实“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那么,该如何纠正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们提出如下纠偏策略:

1、教师要从自身素质入手,不仅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且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因素要靠师生的人文精神赋予生命的灵性,而学生的人文精神则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培养,靠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感染,因此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对语文教学能否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教师具有足够的人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学中的自由、平等、宽容,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发扬等等才会成为可能,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悟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触,造成一种痴迷如醉、荡气回肠的人文化情境。”

教师要提高人文素养,首先要不断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工作,积极奉献,不断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做人为本,是提高人文素养的不二法则。

其次,教师应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厚实底蕴。学习的最佳方法就是读书,“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学会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进行批判性的读书、反思性的读书;不仅要读本专业的书,还要触类旁通,广泛涉猎各方面的书籍。没有广泛的阅读,就没有广阔的精神空间,也就没有丰厚的创造教育的人文底蕴。

此外,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参加各种有益的

社会活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等陶冶自己的美好情操,通过各种渠道涵养人文底蕴和精神素质。

2、教师尤其要重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善于反思,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理解上的偏差,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老师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不够,实践中的反思不够。人对事物的认识需要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教师更需要足够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可谓一日千里,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如何树立大教育观,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等等数不清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究,一日不学就要落后,一日不思就会迷途。对于语文教学必须“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同样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进行长期不懈的探索。

3、整体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实施恰当的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要强调其工具性,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我们不能走极端,过分强调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语文教学便会失去灵魂,失去生命的活性。同样,如果忽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选世界的工具这一基本事实,一味强调人文性,那么语文就会变得不姓“语”了,同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人文性也将无从谈起。

我们以为,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教师要从整体上予以把握,要给“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一些朦胧的空间。比如教学生写字,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规范,写美观,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通过写字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美的熏陶,陶冶孩子的性情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掌握朦胧的艺术,这种“朦胧”不是糊涂,而是建立在教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有着充分的和正确的认识和对它们的统一能够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了然于胸、尽在不言中的智慧,是分合自如、自在挥洒、左右逢源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要靠我们用“心”去体验、把握和追求。

彬彬有礼富有人文性篇二:句子练习

一、判断。对的打“√”,错的打“×”。(4分)

1.“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这是个比喻句,把“沙沙的足音”比作“一曲悠悠的小令”。 ( ) 2.“可爱的小鸟的确到了另一个比我们这个世界更为美丽的地方,幸福地唱歌。”这句话的意思是“小鸟死去了”。 ( )

3.“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写的是作者看到的景象。 ( )

4.“我唯一的观众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一一她是个聋子。”这句话中的“一一”表示转折。 ( )

二、选择。(1 4分)

1.对“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这句话是说桑娜胆子小,一听到波涛的轰鸣声和狂风的怒吼声。心里就非常害怕。

B.这句话是说桑娜非常担心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安全,听到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唯恐丈夫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遭到意外。

C.这句话是说桑娜听不得波涛的轰鸣声和狂风的怒吼声,听到了这种声音就会引起心惊肉跳的不良反应。

2.下面的句子与“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一句表达的意思一样的是( )。(2分)

A.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说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B.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能说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C.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这就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我们必须认真克服、随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

B.止咳去痰片。它里边的主要成分是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C.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4.“这是……电影院”中的“电影院”有五个修饰词语,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一座有 ②现代化的 ③武汉市 ④唯一的 ⑤新型

A.③①④②⑤ B.①⑤②③④ C.③④①②⑤ D.②④①⑤③

5.“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缩句正确的一句是( )。(2分)

A.她激动。 B.她说不出话来。 C.她说。

6.读读下面的话,正确的停顿应是( )。(2分)

A.每株椰子树 | 每年可以结二三十个像 | 人头那么大小的椰子。

B.每株椰子树 | 每年可以结二三十个 | 像人头那么大小的椰子。

C.每株椰子树 | 每年可以结二三十个像人头 | 那么大小的椰子。

7.下面的成语与俗语意思相通的是( )。(2分)

A.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一不识抬举 B.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一自作自受

C.敬酒不吃吃罚酒一一自不量力 D.鸡蛋碰石头一一一见异思迁

三、按要求填空。(25分)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几句词中押韵的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写一句描写秋天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写一句带数字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教育孩子不能打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虽是写雨,用来形容“教育”也是一样的。(2分) 5.《天净沙·秋》是________朝_______________写的,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颜色来表达自己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动态描写。(8分)

6.名言积累。(3分)

(1)己所不欲,_______________。

(2)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7.上联是“有关家国书常读”,选用“心、事、益、更、莫、无、为、做、身、神”等字组成的下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用下面的关联词语填空。(3分)

虽然……可是…… 如果……就…… 不但……而且……

(1)( )我到了你们的王国,( )一定要你们自己劳动。

(2)你们( )爱做坏事,( )我还是喜欢你们。

(3)这样( )写出了风的轻微,( )写出了风的姿态。

四、按要求改写句子。(14分)

1.庭院里的海棠花开得很旺。(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姐姐说:“我爱如水的月色,也爱灿烂的星空。”(改成第三人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挥手告别朋友,怎能不带回好心情?(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青乐。(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会议室里传来热烈的掌声。(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百灵鸟在树丛中飞翔。(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很欣赏你手指被砸伤时勇敢的表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修改下面的一段话。(8分)

今年暑假,我很运气地有机会加入市里的夏令营活动。夏令营的活动五颜六色,有绘画、舞蹈、朗诵、游泳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我的暑假生活,而且增添了我的能力,培养了我的意志。多么喜欢夏令营啊!

六、按要求写句子。(27分)

1.用词语的不同意思写句子。(8分)

(1)明朗(光线充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朗(明显、清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摇篮(原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摇篮(比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彬彬有礼、富有人文性的提醒既起到警示的作用,义易于被人接受。请你按此要求为下面的场所设计警示牌用语。(6分)

(1)在公园里,提醒人们不乱扔杂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洗手间,提醒人们关好水龙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居民小区,提醒人们管好自家的宠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照画线句子的样式,补写句子。(6分)

例:校门口的齐阳路上有一棵棵高大、茂密的梧桐树。一年四季,这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春天,梧桐树上颗颗绿芽探出了小脑袋,贪婪地吮吸着雨露。

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图写话。(7分)

下图是温家宝总理在过春节时,走迸平常百姓家慰问,一起与主人共进“团圆饭”的照片。看到此景,你想对温家宝总理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文趣味园。(8分)

照样子填下面的l0诗之最,

例:最快的行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最长的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荒凉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长的头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深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彬彬有礼富有人文性篇三:人文性与工具性

浅议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唐山市古冶区唐家庄第一小学 李伶杰

摘要: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该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比较分析及教学实例,探讨两种性质教学的重要性和优先度,以期总结摸索相关教学经验,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字:

语文 ; 工具; 人文性 ;小学; 教学。

正文:

语文是一个具有双重性质的学科。语言作为信息记录和传播的载体,体现出了它工具性的特点;语言,尤其是传承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汉语言,其人文性的特点也不可忽视。但对于“工具性”我们一般怎么理解呢?可能仅仅停留在是指其交际功能和由此学生必须达成的应用能力上。对于“人文性”我们往往又作何理解呢?可能也仅仅停留在其纯粹的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因素上。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一张皮的两面,一枚硬币的两面,而不是两张皮或两枚硬币,是一个统一体。这一比喻没有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在一张皮和一枚硬币上达成了统一,但却不可避免地会使我们产生要么只见其工具性这一面,要么只见其人文性这一面的认识,因为我们没有X光眼,而一张皮是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会感到它的厚度的,一枚硬币也是要不断翻转才可见其两面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该更象一杯盐水或者一杯用橘子汁和白水调和在一起的橘子水,是这样一个水乳交融难分难解的统一。

一、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历史渊源与实践意义

建国初期,为了普及汉语言教学,消除文盲,语文教学“工具论”一度成为社会正统的教学理论体系(1)。“工具论”的实质是以语言的工具功能来对语文学科定性。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做法在当时对汉语言的普及起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对后来的语文学科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桎梏作用,但语言的工具性却不能

因此被否定。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的产生,首先是因为社会生产的需求,语言的工具性是优先于语言的人文性产生的。语文的工具性必须得到重视。无论我们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还是人文社科的研究,所有的成果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和记录,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语文的工具性也成为了各学科发展积累的必要前提。、

语文教学“人文论”者则认为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应当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的人文性是随着人类文化发展相伴而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很特殊的民族。他的特殊性在于,在中华民族长达五千年的发展史上,没有形成过任何一个统一全国的宗教信仰。那么在这五千年中,是什么凝聚着千万中国人聚而不散的呢?是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靠文化凝聚的民族”!从历史上看,历朝历代都是靠文化来凝聚的,外来的异族统治者为了长治久安,也必然同化于传统文化之中,顺之则兴,逆之则亡。因而如果语文教学中,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长期以往传统文化缺位对我们社会、民族造成的危害将难以估计。因此语文教学“人文论”者认为语文的人文性意义非凡,小可陶冶情操,大则定国安邦,使人民有归属感和凝聚力,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不容忽视。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长期以来,语文的单一的“工具论”和“人文论”教育者都曾在各自的道路上尝试过,但鲜有成就显著者。可见,单一过度追求其一并不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益处,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将两者有机高效的结合起来呢?

1. 小学语文应该从工具性出发,打好学生的文字基础

语文,尤其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对汉字不甚了解,智力刚刚处于开发阶段的群体。我认为,对于这一特殊教育对象,直接以人文性教学切入,效果不会理想。可以想象,再优美的文章,如果它的阅读对象不识句逗,那么无异于一堆废纸。因此,首先必须以认知和表达作为基础进行教学。语文的教育应该以工具性为首要教学任务和教育切入点。有意思的是,正如人类演化史上语言的工具性先于语言的人文性产生,小学教育中语文的工具性也优先于语文的人文性体现。这种工具性教学包括拼音的识读、汉字的书写、遣词造句等等基础性教育。(2)

这是件容易让学生枯燥的事情,但却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小学语文教师要使学生学会理解语言并用语言表达感情。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字、词、句等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入手,让学生在长期积累中慢慢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让他们从最初的只能听,到慢慢的学会读和说,再到最后的写,一步步地掌握语言,并能自如地用它来表达情感。

2. 变通教法,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小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难点,同时又是一个重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型,对未知事物敏感且易于接受,容易受外界影响;但同时,小学生的活泼爱玩的天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有选择性接受的特点,即对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教学内容,要么干脆背过不假思索,要么干脆当没听过。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这一特点做出相应的变通。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我参考过很多学校的教案,大多数教案都以生字的识写作为基础,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些教案后面的教学重点却让我不敢恭维,如,某教案说“读第2段,哪几句话写三味书屋同一方位的摆设?”“打乱课件中三味书屋内物品的摆放位置,请学生移动鼠标把物品按方位顺序放到原来的位置上,边放边说说自己是根据课文中哪个方位词来放的

(3)”,我不知道这种提问和教学是想体现什么,最起码这个不应该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还有教案上来就介绍三味书屋的“味”是什么意思,上来就来了一段:“味”是从“诗书”中来的。“诗书”是儒家经典的代称。而儒家经典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经”,第二类为“史”,第三类为“子”。古人以“味”取譬,认为“经”是谷物,“史”为菜肴,“子”则是点心。“经”“史”“子”,三“味”一体,配置出一道营养丰富的别致的中华文化大餐。这就是“三味”之所指,故寿镜吾之子寿洙邻说“三味”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对于一个都不知道什么诗书的小学生讲这些内容,除了让我们的学生畏惧语文、厌恶学习之外,没有任何作用。在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与学生产生共鸣,讲解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中的生活,学生必然会好奇,这正好是教学的一个切入点,我们可以提问:文章传递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到作者对百草园的依恋和留恋;对三味书屋的害怕和厌恶,培养整体把握内容的能力。然后进一步提问百草园所有乐趣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找出你以为作者最留恋

的内容。把握住学生心理,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从里到外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在学习三味书屋部分,让学生围绕“为什么计厌三味书屋?然后提问:本部分是从哪三个方面描写三味书屋的?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学习环境:压抑;学习生活:单调;教学方法:死板。最后指导学生纵观全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如何看待文中的“寿镜吾”老先生?与今天教我们的老师比较,你更喜欢哪一个?这样的教学使这篇文章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经不知不觉的植入学生的心中。

三、在古诗文教学中践行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

对小学生来讲,经典古诗文的学习不可缺少。小学古诗和古文教育是一个难点。笔者认为,教学时还是应首先从字词的解释开始,也即从工具性教学开始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开始给学生深入解释古诗和古文的内涵。

曾经我在教《悯农》这篇诗文时,有过这样一个例子。由于我课前布置过让学生自己预习这篇诗文,上课时我提问一个学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一共10个字,关键字就在那个“犹”上,然而,当时那位学生回答说,只知道“犹豫”这个词(之前的现代文讲过),并不知道单独的“犹”有什么意思。因此,一字不懂,整句不懂,一句不懂,通篇不懂。而实际上,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句古诗,只要他们知道“犹”在这里当“仍然”的意思,班里大多数同学是可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由此可见,不以文字教育为基础,何谈人文性深入教育。

当基础的字词教学完成之后,如何进一步深入教学,将诗文的内涵和底蕴传达给学生,又成了教学的另一难题。仍以《悯农》为例,我们不能急于给学生介绍这首古诗是发生在什么朝代的什么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等等。首先,中国古代史,学生在初中阶段才正式学习到。大部分小学生不会知道“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何物。其次,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学习如同嚼蜡,本身古诗文教学对于小学生就是相对枯燥的部分,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容易遗忘,而且理解不深刻。因此,启发式、诱导式教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答案,那为什么所有土地有有人种了,还会有人饿死了呢?这样学生会被调动起来,去思考这个问题,尽管很多学生的答案会很滑稽,但是我们必须去鼓励和肯定他们,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享受到了

被肯定的感觉,就会积极主动的向深入的方向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过渡成“导师”,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并引导学生向一个合理的方向去思考,最终学生会自己感悟出诗文的要义和精髓。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记忆更为久远深刻。人文性教学,总带有那么一点“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

古诗和古文的文化背景和内涵的教学非常吃力。但是并不能因此而放弃这部分的教学。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是在这种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形成和强化。其实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不必执着的期待学生能够全面把握这些内容和要义。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引导他们走向一个合理的思考的方向,只要学生对文章内涵有自己的定性的理解足矣。随着学生的成长,当有一日他们回头再细想时,会有更高层次的提高。人文性的教学关键在于长期的积累和渗透。正如爱国思想天天讲,从小学讲到大学,学生虽然会有抵触,但真正当民族大难当头时(如汶川地震),国人却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和爱国。可见这种人文性的渗透作用有多大。

语文的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学如同形与神的关系一样,神在形中,形神不离。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精髓,大部分以文字的形式保存和流传,识字而后知义。缺乏了工具性教学的纯人文教学,无异于华丽的空中楼阁,学生缺乏最基础的语言运用的功底,也无法在其他学科和语文本身的发展上有任何建树。如果说语文的工具性教学是一种立竿见影的“硬”教学,可以立刻见到功效,那么语文的人文性教学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软”教学。如果说工具性教学使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基础,那么人文性教学就像一种导向,引到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知耻知义。两种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乏了人文性教学的纯工具性教学,无异于啃嚼无味的馒头,使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并会造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容易造就一批无根的孩子,民族的凝聚力必将一天天的弱化,前景堪忧!因此,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应该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

彬彬有礼富有人文性篇四:浅谈人文性与语文学科

情感·精神·人格

——浅谈人文性与语文学科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学科 人文性 情感 精神 人格

[内容摘要]

新课程实施以来,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大家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关于语文学科姓“工”还是姓“人”的问题,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回答: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语文课堂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仍占主导地位,人文性仍被大家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可以概括为三点: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关注。

[引言]

面包与水仙花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各人各有见解。如果从语文学科的特性来理解,“面包”可以理解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水仙花”无疑是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叶圣陶有这样一句话:“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锯子、刨子、凿子等。”显然,叶圣陶更注重的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他认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人文性。我们暂且抛开这句话的片面之处,来谈谈新课程实施以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体现。

新课标阐明,作为现代社会要求的公民,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样的培养目标,其最佳途径、也是唯一的途径便是人文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这一方面的内容,在过去的教学中是比较薄弱的,是难以实现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教师与学生双向体验生命运动的过程。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也是人文性的应有定义。

每个人都有阅读经历。在阅读中,首先吸引我们读者注意的应该是阅读的内容。我们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人世间的冷暖与爱恨,可以领略大自然的万种风情,可以面对古今中外的智者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这些无形的“精神粮食”远比那可操作的语言文字表达技能更能吸引人。而语文教学似乎“本末倒置”,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要求学生读准字词句篇段,要求学生学习阅读提示,要求学生思考课后习题,要求学生领会写作技巧,要求学生指出表达方式,要求学生分析重点段落„„唯一与人文性扯的上一点联系的是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一门没有生命更无精神情感的课程,难怪学生对语文越学越厌倦。

站在新课程的旗帜下,我想,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带着感性的情感、思想及生命的律动,去领会理性的语言文字的独具匠心。我想从三方面谈谈我对语文学科人文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点理解。

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体现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宝玉生日那天,一帮人在怡红院行酒令。薛宝钗抽到的签是牡丹花,上头有这样一句:“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显然不是无情之人,她只是在封建礼教的约束、熏陶下将自己内心的情感隐藏罢了。然而看看咱们的语文课堂,“无情”之人、“无情”之事还真不少。

一位老师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当教学进入尾声之际,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熊熊燃烧时,邱少云心里会怎么想?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邱少云想着“我要坚持住,不能影响大局”、“我不能出声,不然战友们就会暴露”、„„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邱少云想着自己的母亲,说不定还在想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如果我在场,我一定为这个有心、有情的孩子热烈鼓掌。然而,期待中的掌声始终没有响起。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时常忧心忡忡,现在的孩子太缺乏同情心了,他们的冷漠、自私让我们的教育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而这究竟是谁之过?难道怪学生“人之初,性本恶”?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翻开我们的语文教材,《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月光曲》、《丑小鸭》„„哪一篇文章不是洋溢着人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情感?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他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别人高尚情操的钦佩不都是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的因素吗?为什么教师要一次次错过甚至扼杀呢?

在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利用美、利用形象,使教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情感伴随着他们的认知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在对文本的不断熟悉中发展,随着文本的不断发展得到新的情感体验,并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倾注于文本的阅读中。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与文本互动的效果,即新课程所提出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以说,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人文熏陶;只有通过情感,通过长期的积淀和浸染,才能培养起

学生的人文素养。

也许,有些老师更担忧了:对情感的关注,是不是预示着知识与技能的弱化?

新课程把教学目标设计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前一句话就可以教会的知识和技能,为了体现后两者,势必要给学生让出几分钟,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获得。这样一来,课堂就极不容易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而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是可以量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它们的积累到底会给学生带来什么,眼前谁也看不见。所以,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但是别忘了,这三维目标是一体的,而不应该将三者割裂开来。教学活动应该将这三者进行有机的整合。

最理想的教学状况应该是这样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应体现为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 精神的对话

精神的丰富需要精神的灌溉。我们面对着学生,给予他们微笑,拍拍他们肩

膀,或抚摸一下他们的脑袋,亲近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但是在语文课堂上,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用宽容和感动来聆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

记得那一次,是在上一堂听说训练课——《我的家》。由于内容是学生身边

的,是他最熟悉的,经过准备之后,孩子们纷纷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甜蜜的家。我为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悦而喜悦,为他们的幸福而幸福。又有一个学生上台发言,他口中的父亲宽厚正直,母亲贤惠能干。他说完后,我笑着接了一句:“老师一定要去你家认识一下你的好妈妈。”那个学生竟不敢看我,垂着眼匆匆下去了。事后,通过家访,我为自己的疏忽与失责懊恼不已。那个孩子根本没有父母亲。他的父亲很多年前过世了,母亲也改嫁多年了。是孩子的自尊与自卑迫使他在课堂上“撒谎”。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我给予了他更多的关注与爱。但是我想,如果他不能坦然面对自己失去双亲这个事实,他的生命始终不够开阔,他始终不能自由翱翔,他的精神世界始终不够明朗。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有意无意地向他提起他那慈爱的奶奶,善良的大伯,并向他推荐了《鲁滨逊漂流记》、《约翰·克里斯朵夫历险记》等书籍,让他的视野更开阔,从关注自己的伤痛,到关注他人的精神世界。

我想,教师与学生的精神对话,应该建立在相互的理解、信任上,建立在绝对的尊重、宽容上,也建立在无言的期待、感动中。

(二) 视界的融合

毫不留情地说一句,现在的有些教师对学生来说都已经“老”了。现在的孩

子已不是过去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也不可能完全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这个时候,除了把机会交给学生之外,教师最应该做的是给自己充充电,只有师生的视界达到融合,精神的对话乃至一切对话才有可能产生,师生才有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简而言之,所谓“视界的融合”,即寻找共同语言的问题。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以他们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用他们的认知衡量这个世界,并以此为入口引导学生、组织学生,那么,课堂氛围也许会更融洽、学生的学习也许更有效。

当师生的阅读与吸收的视界基本融合之后,我们还应注重经验的分享。这里经验的分享,既指教师与学生的经验互享,更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充分的交流与讨论,甚至争辩,让学习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应体现为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

再没有什么比做人更重要了。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人们运用理性作准备。我们一切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的。离开“育人”,“教书”也无从谈起。

语文学科学习的内容是祖国的语言文字,“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我们都记得都德的那篇《最后一课》,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法国人对法语的深深热爱、眷恋。新课标也提出,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其实何止这些呢?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发展,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语文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学科。语文教育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和激情,代表着人类精神财富的文章,去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气质、修养、道德、品格、个性以及人生观。正如上文所说的,这种影响是隐性的,是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效果的。

我曾经听到过窦桂梅和王崧舟两位老师的课。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位老师在课堂上澎湃的激情。在台下的我每每听得热血沸腾。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所能够感受的、所能够得到的,岂止是文本上的那一点内容?他们的心灵,他们的灵魂在与文本、与老师的对话中的到了洗涤、净化和升华。在这样的课堂氛

围中,文本中的正直、善良、宽容、谦和、悲天悯人„„种种真善美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必将深深地烙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在他们将来的成长道路中时时提醒着他们,也必将成为他们人生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

最后,让我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来作为结束:“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没错,语文学科更是要如此。因为它的人文性,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精神世界、人格发展。

[参考文献]

1、《为生命奠基》(窦桂梅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2、《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杨颖、关文信、赵晶红著,关文信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西方教育词典》([英]德·朗特里编,陈建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彬彬有礼富有人文性篇五: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一、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1、 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2、 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这些都属于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3、 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二、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变。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你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这一切无不反复地告诉我们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它打上了个人深深的主观烙印,这就使语文变得让人琢磨不透,魅力无穷。具体讲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以下两点:1、 砥砺品德,完美人格我们的语文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

,完善他们的人格。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其表达的思想 内容,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学习《周总理的睡衣》里周总理艰苦朴素的品质,《诚实的孩子》里列宁诚实知错就改的品德,《你们想错了》里方志敏清贫一生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润物细无声”,这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2、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的美的所在。如《草原》、《五彩池》的自然景美,《威尼斯的小艇》的异国风情美,《在金色的海滩上》中小女孩的心灵美……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 ,在生活中创造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起对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一来,还何愁学生语文学不好呢?三、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多年以来,我国语文界一直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争论不休。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调“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其后又片面强调“人文性”,忽略语文的工具作用,语文知识点不能落到实处,这都对当时语文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最终达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共识,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新课标”小组组长宗祺教授对此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就语文课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无法将其割裂开。道理很简单,我们在使用语文工具性这一点若能注意方式方法,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能美化生活,丰富生活。如“穿衣”这一概念恐怕早已由原来的蔽体、御寒上升为一种装饰了吧。如果说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那么人文性便是一种升华、求美。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便无从谈起,离开了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的一面便会显得晦涩,干瘪,所以我们在谈语文课程时二者不可偏废。总之,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

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语文课如能真正注意到这些问题,那便是我们向素质教育迈向了一大步。《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语文老师都在寻求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高耗低效”说再见。到底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价值呢?教学中,既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一体。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工具性“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工具性作为语文的基本性质:首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②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③语文课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也就是通过课文,一些具有汉语典范性的文作品来学习语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等知识的。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其次,语文是交际的工具。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④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的提高和广度的扩大,是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语文的交际功能达到了新的高度。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获得语言,规范语言的过程。第三,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具有基础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因为所有学科的教材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要靠语言文字来传达和表达信息,建立和学生的联系,学生也只有在通过语文知识理解了教材内容后,才有可能将信息进行内化,借助语言在大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⑤语文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学习其他学科必备的工具。(二)

人文性“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里品质等。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着:1.应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整合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2.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独特体验受到保护和尊重。3.教师将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而人文性则是对工具性的升华,它使语文的工具性充满了活力和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内涵。二.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存在的矛盾现实教学中,常常存在二者偏废其一的现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目前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比较严重地存在着脱离语文而进入人文的现象。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以“教课文”为主导意念的语文教学中,似乎有越来越远离“文”的趋势,许多设计意图不明的课件,所渲染的往往是那“文”中所讲述的那“东西”,脱离语文而讲人文,与过去的脱离语文而讲“思想”,讲“政治”,其实是同一个路子。人文性不是语文外加的东西,它熔铸在目标中,体现在目标所蕴涵、指引的知识和技能里。换句话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本身所黏附的,“过程和方法”本来就与技能的学习相伴相随。另一种偏向,是有的教师仍停留在单纯“工具”的认识上,对知识和技能缺乏人文意识和人文关怀。我们

应该认识到,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个人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的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工具”的使用同时也在形成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学习的同时学生实际上也学习着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还有的观点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削弱了语文的人文性。标准化的考试削弱了语文的工具性。标准化考试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它可取先进的一面,但其显现的弊端也越来越多。现在的语文教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死记硬背标准化答案和做大量无谓的练习上了,一些本来可以是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问题,却被冠以统一的、干巴巴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是标准化考试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各种各样的标准化考试,形式五花八门,恰恰掩盖了语文的本质。语文标准化考试还使小学语文教学几乎成了编题与解题数学,亦是导致各种练习册、AB卷盛行,题海大战不断的原因,似乎也更加使人有理由认为是语文的工具性削弱了语文的人文性,其实,是过于强调考试的作用才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更可怕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学生对语文工具的掌握远未到位。母语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学习,不是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而是以读书技能的练习和接受文化的熏陶为主,因此,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⑥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加语文学习的机会”,“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而学生在现实的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过多的是在分析,理解题目。分析、理解的是答题的方法,是在琢磨出题者的意图,思考的是怎样才能得到高分,许多高考作文暴露出的为迎合阅卷老师,为骗取同情、骗取分数而精心策划的一个个谎言,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正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两者缺一不可。1、什么是“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包括要使学生学

彬彬有礼富有人文性篇六:2013年湖南高考作文人文性与实用性兼具

2013年湖南高考作文人文性与实用性兼具

为先在线 » 新版评论

2013年湖南高考作文:人文性与实用性兼具 作者:李海涛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8日-10:19 本文来源于:为先在线

2013年湖南高考语文考试结束了,备受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关注的作文考题也新鲜出炉了。没变的是题型和文体要求,题型是连续三年一以贯之的新材料作文,文体要求是记叙文或议论文。变了的是所给材料由一个增加到两个,字数由几十字增加到近200字。通过表象看实质,我认为相比较前两年,今年的作文应该更具人文性和实用性。

从人文性的角度出发,首先今年的考题应该是人人有话说,两则材料都比较贴近生活。第一则材料是一个寓意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只要心中有目标、有追求、有理想,那么再苦再难也不会轻言放弃,因为心中的信念会指引着“它”勇往直前。“我愿意”是不竭的动力和源泉。第二则材料是一个亲情故事,告诉我们的是:静静地陪护也是一种孝道,作为儿女能懂得父母的辛劳,能静静地陪护父母,别烦他,不扰他,用欣赏的眼光去欣赏父母祥和的面容,这就是一种幸福。其次是对学生有一个传递道德正能量的引导。两则材料一则是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告诉学生要直面挫折,不怕失败;第二则材料则是对亲情孝道的教育,告诉学生静静的守护,默默地欣赏也是一种孝道的诠释,一种亲情的释放。 这比2011年的湖南高考作文是更具人文性的。2011年高考作文“某位知名歌唱演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谈到自己的变化:过去她出场面对观众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来了!’而现在她说的是‘谢谢大家,你们来了!’”这个作文题除了给人留以湖南高考也被娱乐了的口舌外,在审题立意方面也增加了考生难度,让一部分学生云天雾里一头雾水。

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作文作为语文考试的重头戏,就应该能区分考生水平的高下,能让优生作文分更高。今年的作文理科考生应该可以从理性的哲思方面纵深思考,文科考生应该可以在文采方面有更好发挥。这比2012年的湖南高考作文更具工具性。2012年湖南高考作文“一双手,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

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这道作文题极容易套作,但又不容易出新意,难怪去年语文平均分相对较低,考试成绩也有倒置现象。 正因为有人文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我想今年的湖南高考作文应该会精彩纷呈。下面我就个人的理解,为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把把脉:

立意一:我愿意,为了心中的所爱。

分析:材料一中的“它”不顾寒冷、饥寒、风雨的阻止,尽管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也要毅然决然地向上飞,为什么?因为“它”有它向往和追逐的“彩云”,这“彩云”是理想,是信念,还是其它,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是心中的所爱。

材料二中的“儿子”为什么愿意坐在那里陪伴着回家坐在桌子前剪报,哪怕只是静静相对,但他依然充溢着宁静的幸福?因为他能体谅父亲的辛苦,希望看到父亲祥和的面容。这父亲也无疑是他心中的所爱。

所以根据这两则材料的共性,抓住“我愿意”这一关键以词,可以发掘出这样一个主题:为了心中的所爱,我什么都愿意。

立意二:理想是飞翔的翅膀

分析:材料一中的“它”之所以能够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向上飞,是因为在它的内心有一种精神的力量,有一种永不消逝的信念。所以,可以发掘出这样一个主题:理想是飞翔的翅膀,信念是人生有力支撑。

立意三:守望宁静的幸福/静静地陪伴,幸福地守望

材料二中的儿子是先知先觉的新一代,他懂得亲情的无价,他知道父亲的辛劳,他不要求父亲陪自己说话,他只希望能看到父亲祥和的面容。这是对孝道的一种诠释,也是对幸福而平淡生活的守望。宁静也是一种幸福,值得我们守望。

彬彬有礼富有人文性篇七: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中学教育已步入新课程时代,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课堂教学在传递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成为终身发展的精神源泉。《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培养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自然的关系。

新课程时代,不能只凸现知识而凹陷人文精神,对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不能太窄太功利,把掌握知识视为获取利益的铺路石,从而剥离了教学中知识及学习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涵。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仅要面向学生的现在,更面向学生的未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和智慧发展。

一、立足课堂,培育人文素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本的篇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作为母语的语文,它所承载的是民族的气脉和精神,它绝不是一种工具,它负载和承传着具有悠久文明史的民族文化。我们的语文教育,掌握一个词语、理解一句诗词、阅读一篇小说散文,就是给人的神志打开一扇窗。我们读《红楼梦》、《阿Q正传》、《边城》,不只是一种言语的阅读与接受,而更是一种精神的哺育。教师只有站在文化精神平台上从事语文教学,把人文精神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这样语言文字才会有生命,一篇篇

课文才会闪烁光彩,方能使课堂散发人性之美。

1.以“情”为纽带,让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让学生学会同情、怜悯,懂得感激和报答,知道尊重和崇敬,这是做人的教育,也是语文教学本身应有的内涵。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艺术即情感”。在教学中,我经常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得到启迪。在教学《麻雀》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开始,伴着舒缓的钢琴曲,我深情地向学生们讲述了“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当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的时候,学生们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他们懂得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接着适时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再一次感受麻雀母子那挚真挚纯的爱吧!”学生们很快进入了课文的情境,用充满激情的朗读赞美了麻雀伟大的母爱,从而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朗诵了赞美动物和人类母爱的感人故事、诗歌,情感再一次升华,极大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响起“烛光里的妈妈”歌曲时,学生们眼含热泪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整节课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之中,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何尝不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2.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从学生心理看,高中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和荣誉感。科学家杨福家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学生的头脑不是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如同点燃的火种。”怎么把他的火种点起来?一个学生的好与差,绝对不能单单用分数来表示。在课堂上,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点燃学生头脑的火种,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1)分组教学。例如:在上讲读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程度相当内容不同的几个问题,分组短时间讨论,之后提问,点组不点人,组员可以任意回答,其他组员随时补充,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学生的荣誉感是很强的,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它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的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还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与火把火种的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题怀抱好奇。

(2)以人为本。语文课堂教学应凸现人的精神内涵,关注人本,也关注文本,关注生命的伟大,也关注生命的平凡;关注人的现实需求,也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关注学以致用,也关注悦性愉情。语文课堂既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课理应是知、情、意得统

一。语文教育是“人本”对“文本”实现的一种生命个体的审美体验,一切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语文教育在传递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应是对生命的点化、润泽和升华,这样,人文素养将不再是一种做秀的头饰而将成为一股炽热的血液,流淌不息,化为自主教育,终身发展的生命源泉。

(3)读书感悟。“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育情感,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时,自始至终贯穿以读为本。在导入课文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朗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沟的孩子起早贪黑地去上学?为什么起早贪黑?从哪些精彩词

句看出来?这是让学生注意文中哪些词句精彩,哪些地方能体现山沟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读书方式或教师引导,或学生自读。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比赛读。尽量扩大学生读的面,学生通过对这些生动感人、撼人心肺片段的诵读,揣摩,品味,体验所描绘的情境,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自己仿佛置身于那偏僻的山沟,感受着那里的孩子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去上学的辛苦历程。对他们为了山区早日脱贫、祖国更加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有了认识,学生的心灵被强烈的震撼了。

(4)角色体验。中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式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增强自信和勇气。在教学《蜀僧》时,引导学生排演课本剧,启发学生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想象和尚在去南海的路上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内在的人文积淀不断激发,他们不仅牢固的掌握了课文语言,而且领悟出其中的道理。那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人文精神在自由的想象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所有的人。

3.以创新精神为本,尽情展示人文之美。人文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是每个人身上所潜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时刻要扩张、发展、成熟,而且一旦有了某种机会就会主动自我表露。没有创新能力的训练,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教学《小珊迪》一文,在小珊迪临死前,对她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此处,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学生们有的说:“我会把小利比接回自己的家,让他和我们一起生活。”有的说:“我会经常

带他到小珊迪的墓前去,教育小利比要向他哥哥一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一个个充满爱心的答案,洋溢着关爱他人的人文之美。

二、课外拓展,召唤人文内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写出了富有魅力的语言:“我在流泪,帮我把眼泪擦干好吗?”(节约用水);“你丢下的不是粮食,而是自己的一颗良心”(爱惜粮食);“我在睡觉,别碰我好吗?”(爱护花草);这些语言,无不感动着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是生活是反映,并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人文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因此,作为教师,要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穿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彬彬有礼富有人文性篇八:人文性包括哪些方面?有何作用?

人文性更多指的是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如建筑、艺术、宗教等)的文化范畴。在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另一方面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多的从他在承继历史的同时所焕发出来的自身的一种再创造的创造精神的培养。对教育者来说更加关注的是文化现象之中能够更多对人的涵养道德、丰富感情、生化品格、完善素养有着非常中要的作用。美术人文要体现出个人的风格和个人创造的个性发散,是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另外还有两个概念的区别,一个是人文主义;二个是人文学科(又可称为价值科学),这两者是互补的关系。美术人文它作为人类的一种造型载体,承载着很多的历史生活或是社会的一些最直观的文化,也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感情,是对生命对自然的一种感情和感悟的体现。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从中吸取精华来塑造自我,充分说明美术是人类人文性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美术教育中渗透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要求,学生通过美术教育对人文性应该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作为美术教育者来说,老师即担当着承前又担当着启后的任务,更是引领学生去学习艺术以及了解认识艺术作品所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有非常大的参透力,可以通过美术让学生更多地发散自己的一些思维。教育者就好比是学生的引路者,可以使得学生在人文环境中发现更多的价值。人文精神的体现在美术教育中可以引导我们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发生质的改变,在美术中的人文可以使用调查、欣赏、思

考、讨论、记录、写作、设计、制作等多方面化的教育方法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来完成人文在美术的作用。

在美术教育上体现人文性,首先要加强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做到下学上达,然后是在技能的学习方面要尽可能将技能的学习与表达结合在一起,要体现出艺术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再则就是教师要求在教学活动各个环节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权力,关注学生心灵的感受,互敬互爱体现人的价值观和生命观,最后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丰富自己的人文素质,在行为、道德上要自我修炼,这是体现美术课程人文的一个基本前提。

在实质教育上,教师应该对人文精神的把握一定要深入到教学当中,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家庭,思想和身体状况的不同。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对课程的人文性质应该有一个高度的重视及认识,更应该力图从教学方式上给学生和其他老师创造一个比较贴近生活,比较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平台,使得学生爱学习爱生活。更应激励学生发动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敢于表达,因为人文精神的体现和涵养很大程度上要有赖于学生自身对教学资源的支持,这对学生的成长更加重要。作为教育者以清晰生动的表达是让学生在理解和吸收意义来讲尤为关键,在教育中师生思维互通是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

美术与人文性的关系不能脱离美术的本身来看待人文性,应该将人文性和美术的表现形式及方法结合在一起,通过表现形式和方法来理解它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人文性是教育上的灵魂,教育者不

能只是将人文性作为一种表象,而是应当从内心自发体现的一种习惯。在教育上能够做到这些,人文性才能真正在美术教育中得到体现,这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教育者一定要以人文性为目标去理解它的价值,在实践中找到方法,真正的做一名优秀、合格的、具有人文性的人民教师。

彬彬有礼富有人文性篇九:数学的人文性教学

数学的人文性教学(多片断式)  [案例背景]  数学课上教师出示了这样一幅儿童画:一个鱼缸里面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在鱼缸的四周,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小猫。有人想,六比六,平均每只猫吃一条鱼,省得六只猫争抢打架。听听一个学生是怎么说的:“太美了,舍不得吃!”多么具有人性化的语言啊。  说起数学,缺乏数学素养的人会认为数学是个枯燥乏味的学科,尽和抽象的没有情感的冷冰冰的数字打交道。然尔数学其实是充满着浓浓的人文性的。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提出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数学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习得,更是学生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数学不能仅仅当作是数学,更不能仅以数学的眼光看待它。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培养出能够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公民,我们还要让我们所有的人,成为幸福的人”。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数学教学中更应该要以人为本,体现它的人文性。  我们对数学教学中体现人文性的现状调查。对数学教学中教师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调查统计。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中要把这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教学的始终。我们对不同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有些教师的备课中有了体现,而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浓浓的人文性的课很少,能有所体现的也不多,更多的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有必要在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上作些探讨。  [案例描述]  一、关爱——苛刻。  案例1:三角形的认识教学。  教学A:  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围成”,而不能说成“组成”呢?  生:“围成”是指三条边连接起来。而“组成”可能三条边没有连接在一起。  师:对,他说得很好。所以我们一定要说“围成”。  教学B:  师:你们看到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学生举例生活中见过的三角形。  师:你能不能把生活中见到过的各种三角形画出来呢?  学生自由地画。  师:把你画出来的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学生自己分类,也可以和同桌交流,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师: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学习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案例分析]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关爱就--基础教学案例 (5)-  学生自己分类,也可以和同桌交流,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学习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案例分析]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关爱就是从学生的身心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想学生所想,尊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及至不成熟的行为,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数学严密而对学生提出苛刻的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  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概念的理解也是学生的难点。课堂中教师常常化很大精力解释说明,甚至咬文嚼字、比较推敲,让学生表达概念时也要做到一字不差。其实课堂中学生也能照本宣科地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但过后又有多少学生能说出呢?其实我们都知道,只要注重了学生对概念形成了丰富而清晰的心象,即使学生说不出完整的概念概括,对概念的理解也是深刻的。《三角形的认识》,教师总要让学生理解是由三条线段围成而非组成的图形,用很长时间去区别“围成”和“组成”。如果我们不有意地在字面上去区分是“围成”还是“组成”,而是让学生能画多少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并把这些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按照相同的特征归类,一提到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学生的头脑中就能浮现出各种表象。这比花大力气比较是“围成”而不是“组成”,学生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懂,尽管学生说三角形的概念不能做到一字不差或不严密。例如学生对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定义说得尽管不完整,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表象刺激,学生就能判断圆中哪条线段是直径、半径,哪条线段不是。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让一学生背书前,在背书学生的同桌耳边低声嘱咐:“他背不出时提醒一下。”细微之处,体现了于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课堂中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性,学生能不身心舒畅地学习创新吗?  [案例二] 闲适——竞争  案例2:一年级数学综合活动“周末活动”中的“套圈游戏”:套住远近不同的小鹿、小猴、小马、小狗、小猫分别得5分、4分、3分、2分、1分,小明共得了九分。他分别套住了哪些小动物?  教学A:  师:看谁想到的答案又多又快?  聪明的学生不假思索便举起了小手,其实有的学生是边举手边在思考。教师让学生一一说出答案,但答案并不齐全。  教学B:  师:以小组为单位,先在桌上摆出这五个小动物,仔细观察,相互讨论。找出答案后由一人记录下来。  师:下面交流,说过的就不必重复。  小组一:我们

的答案有5+3+1=9,4+3+2=9。小组二:我认为还可能两次都套到一个动物的。如5+2+2=9,4+4+1=9。  小组三:我们还有三次都套到一个动物,如3+3+3=9。  小组四:我们不要套到三个动物就得9分了,如5+4=9。  小组五:我们还能套住更多的,4+2+2+1=9,3+3+2+1=9,2+2+2+2+1=9。  …… ……  [案例分析]  青年学者肖川说: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升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需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教学A中教师创设的是一种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学生一般会处于一种焦虑的迫不及待地想表现的心理,而教学B创设的是小团体间的竞争,更好地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闲适的学习时空,学生才会在不断地探索中锻炼意志、形成独特的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在学生自主独立的闲适的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学学习更是学生各种心理体验的过程,能在数学学习中品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有遇到问题的冥思苦想,有了进展时的喜悦得意,有交流中茅塞顿开的欢呼,有反思中灵感顿现的陶醉,有独闯雄关的自豪,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各种美的情感体验。  [案例三] 兴趣——结果  案例3:平均数应用题教学。  教学A:出示应用题。学生尝试计算,并让学生对这种做法进行评价,得出平均数应用题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B:教师设计一张表格,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去填,要求算出调查的数据的平均数,并说说你对计算出来的平均数的看法。  通过调查计算,进行全班交流。  生1:我调查了我们学校上学期各班得“学生文明号”的次数。平均每班得3.5次,最多的班级得了8次,而我班只得了1次。说明我们还有许多做得不太好的地言,要专门利用班会课开展讨论,找出差距,不断努力。  生2:我调查了上周我们学校各班向特困生献爱心的钱数。算出平均每班献爱心535元。最多的班级献了1638元。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生3:我调查了今天体育课中跳绳比赛的个数。我们班平均1分钟跳绳98个,其中张佩1分钟跳了167个,我要向他学习,锻炼好身体。  …… ……  [案例分析]  评价是数学学习的催化剂,教学A注重的是数学知识结果的评价,而教学B中,教师不仅让学生交流平均数的数学知识,更是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收集数据,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学生对求出的平均数的分析也更具备了浓浓的人文性,学生不仅仅学到数学知识,更增长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会了做人。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人文性,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如在数学作业中如何更人性化,不会使学生认为做作业是一种负担,如何使考试更具人性化……  [参考文献](缺少具体的文本)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2、夏青峰:“数学是什么?”、 江苏教育 2003、10B  3、袁忠燕:“一堂有人情味的数学课” 小学数学教学 2003、6

彬彬有礼富有人文性篇十: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

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

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

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哪些新理念?你如何理解这些理念的内涵?

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课程标准概括了语文课程的三大特点:①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一本好书影响人的一生。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③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感,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加强感悟,加强体验,加强积累,加强运用。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①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创造性地教,学生应创造性地学。③提倡平等交流,教学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鼓励伙伴合作学习。(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教育资源取之不尽,教育环境得天独厚。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3、具体论述识字教学的策略。

答:识字策略包括:根据音形义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简化字形记忆的心理过程,调动多种器官识记生字,字义教学以了解课文中的意思为重,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寓识字于游戏之中等。

根据音形义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的策略指识字教学要在注意音、形、义紧密结合的前提下,根据生字的特点和儿童的实际情况,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进行教学。

简化字形记忆心理过程的策略指根据汉字本身的字形规律开展识字教学,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识字负担,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调动多种器官识记生字指根据汉字音、形、义三者统一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积极活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提高认识生字效率。

字义教学以了解课文中的意思为重的策略指针对汉字往往一词多义的特点,在字义教学中,对字义应以讲清课文中的意思为主,对于学生常用到的、易理解的其他意思可以讲;少用到的、不易理解的一般不讲。同时,关于生字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组词法,不是所有生字都一定要去组词,如果构词率不高或者学生不常用的字就不必组词,否则将会浪费教学时间。

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这一策略要求学生掌握三套识字工具:即汉语拼音,了解汉字笔画、笔顺等知识,查字典。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三套工具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发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提高识字速度。

寓识字于游戏之中的策略重在提高儿童学习识字的兴趣,要注意不要片面地运用游戏识字,要落实到教学上来,不要将之流为表面形式。

4、结合你的教学经验,举例论述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答:语文课程标准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前提下,主张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对文本的钻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查找相关资料、收集信息等途径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探究:“赤壁之战东吴大败曹军,谁该记头功?”初步阅读后,学生一致认为该归黄盖。教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黄盖的功劳来,记在作业本上,然后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发现黄盖的功能都与周瑜有关,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周瑜的功劳,经过这样的探究性学习,学习一致的看法是赤壁之战周瑜、黄盖都立了大功。

三、分析题:

问题1

答:

问题2

答:关于阅读教学,新课程特别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获取文本所表达的主观感受,体验作者所流露的内心情感,理解和转化文本所展现出来的个人见解和智慧,最终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理念的变化促使教学策略也发生着变化。教材中总结了以下几种策略:注重人文熏陶,加强语言实践(多读、感悟、积累、运用),倡导自主学习,建设开放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通过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所以特别要发扬语文的人文性。

加强语言实践的策略精髓在于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具体说来就是多读;感悟、积累和运用。

倡导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阅读教学同样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

阅读教学的开放,主要做法是“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具体说来有这些做法:努力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积极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善于利用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2

作文训练计划:

2004年秋学期六年级作文授课计划

一、本学年的总体要求及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够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句、叹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分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作文教材分析:

本册课文将习作教材列为专门课文,共安排了7课,各课的训练内容及要求如下:

1、写一则报道新闻的板报稿。

2、根据采访材料,写一篇记叙文。

3、写一篇介绍苹果的习作。

4、写一篇以《秋天的树叶》为题的习作。

5、写一篇以《菊花》为题的习作。

6、改写《妈妈又回到了身边》。

7、写一篇记事的习作。

每课习作教材,均对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等作了分析与措施,从而让学生获得了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有的习作课文还安排了多种形式。

三、班级作文教学情况分析

(包括教师教学情况,学生作文水平、作文态度、兴趣、习惯等)

通过作文情况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作文态度不够端正,有些学生不是敷衍了事,就是乱写一气,错别字连篇,记叙文中心不突出,趋向于记流水帐,学生怕写作文,怕思考,也苦于无材料。平时摘录的优美句段不能很好的加以利用。

其次,学生作文两极分化严重,好学生态度端正,能自觉收集积累材料,而基础差的学生连基本的记叙文也没掌握,表达很不完整。

总之,学生的作文兴趣及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四、具体措施:

(包括作文教学、读写结合、课外阅读辅导、作文辅助训练、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

1、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听、说训练,多给他们听、说的机会,如复述故事、演讲、讲故事等。

2、落实一些背诵任务,做到目标明确,并及时检查效果。

3、充实学生课余生活,新闻记者一些课外书,并做好摘记工作,丰富语汇适时做好交流。

4、抓好作文、日记训练,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小组评价及修改建议:(略)

参加讨论人员:

XXX、XXX、XXX、„„„„

小组评价执笔人:XXX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3

一、简答题:

1、简述在小学阶段学生语言交际功能及思维活动的发展各呈现什么年龄特征?

答:语言交际功能的发展是由各年龄段的主导活动所决定,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低年级学生主要从事读、写、算入门活动和游戏活动,主要发展初步地概括、传递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中年级学生主要从事比较系统的读、写、算活动,发展比较系统地概括、传递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高年级学生主要从事人际交往活动,发展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

2、如何理解口语交际的含义?

答: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运用口头语言及非语言(如身势、面部表情等)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它体现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用知识、认知能力及情感态度的融合。

3、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依据是什么?

答:言语功能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应当成为我们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根本依据,或者将其称之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主线;语意教学和语境教学也应当成为我们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重要的依据,或者将其称之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辅线。

4、怎样才能成功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

答:(1)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活动情境,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2)选择开放的口语交际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3)设计挑战任务,满足学生的启智需要。(4)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5、语文课程评价具有哪些功能?

答: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衡量学生语文水准,评定语文教学效果;诊断学生学习困难,反馈语文教学情况;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促进语文教学工作。

二、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这一作文教学策略的理解和应用。

答: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不了解作文的社会作用,对作文不感兴趣是作文教学质量长期不能提高的关键,因此,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首要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一、激发社会动机: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从课本教学参考书上找些现成的题目让学生写人、记事和写物,并不说明作文的实际效果,结果学生只能为分数而写作,这样做,他们的需要的层次是低的,而要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作文动机就必须激发他们较高层次的社会性的需要。二、遵循“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科学的训练过程应该是教师通过生动的谈话或创设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认识、交往或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表达需要,然后因势利导地和学生一起确立作文题目和要求,让他们充满情趣地进行写作。

2、举例论述口语交际教学与听说教学的区别?

答:口语交际教学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活动。

口语交际教学与听说教学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

①关注的重点不同。听说教学关注的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即训练学生正确地发音,正确地选择词语,说出语法正确的完整的话来。口语交际教学更为关注学生语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即训练学生根据对象和情境,抓住话语主旨,推断他人的立场、观点和意图,恰当使用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采用多效策略,解决交际中出现的问题,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②教学活动开展的凭借不同。听说教学借助非交际的活动开展教学,而口语交际则借助交际活动开展教学。

从以上对口语交际教学与听说教学的区别的分析,我们应该理解:无论是从活动性质、

动机、目的,还是从活动内容与形式的不同侧重、教师的作用、教材的作用来看,借助非交际活动进行教学的听说教学与借助交际活动开展教学的口语交际教学都有着鲜明的差异,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和实施口语交际教学由着重要的意义。

3、你如何认识综合性学习的意义?请结合教学实际具体论述。

答:一、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小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实践活动。以体验学习和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因此,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两翼”,两者相辅相成,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生成和发展:综合性学习有别于“大一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涉及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特别提倡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主设计活动程序,倡导学生个性凸显和创造性的发挥。如在教学《传说》,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家乡美丽的传说,对家乡产生不同程度的自豪感,在教学中,学生通过交谈、了解了更多的家乡传说,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三、有利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既要充分地发挥好指导作用,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虚心向小学生学习,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4、根据你的实践经验,应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评价策略?

答:

三、分析题:

评论:所谓“主题性”的综合性学习,就是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现实生活的需要选择一定的主题,在不同学段根据学生的情感、认知、语言发展规律、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旨在发展学生多元智能、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彬彬有礼富有人文性相关热词搜索:彬彬有礼 彬彬有礼的意思是什么 彬彬有礼的意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彬彬有礼富有人文性”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彬彬有礼富有人文性"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2894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