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晋祠节选文中所说的我过

晋祠节选文中所说的我过

2016-01-12 10:39:4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晋祠节选文中所说的我过篇一:晋祠部分练习+答案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晋祠节选文中所说的我过》,供大家学习参考。

晋祠节选文中所说的我过篇一:晋祠部分练习+答案

晋祠(节选) ①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 ②一是圣母殿。它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这是全祠的主殿。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她们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形态各异,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生动,衣纹流畅,真是巧夺天工。

③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雕于宋元二年(1087年)。..

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

④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面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⑤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都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全祠除这组建筑外,还有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文昌宫、水母楼、胜瀛楼、景清门等,都依山傍水,因势起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浓阴之中,各有不同的情趣。

⑥园中的许多小品,也极具匠心。比如有一座假山,山上一挂细泉垂下,就在下面立着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接水。那水注在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总不能盛满碗。再如清清的小溪旁,有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着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没入水面,那气势好像要吸尽百川似的。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爱晋祠这个好地方,山径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词工句丽,书法精湛,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 ⑦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第①小节划线句有什么作用?

2第②节中划线句运用了 3第③节加点的“现存”能否去掉,为什么?

4第⑥节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采用了从到的序。

晋祠答案:

1引出下文要介绍的晋祠的“三绝”,表达出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的赞美与热爱。

2列数字,具体介绍了圣母殿的宽敞与设计的巧妙。

3不能,现存是一个限定,表明盘龙殿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去掉以后范围不明确,不符合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4举例子,从概括到具体,逻辑顺序。

晋祠节选文中所说的我过篇二:五年级《晋祠》阅读答案

《晋祠》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比喻句)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 上 )有河,亭( 中 )有井,路(边 )有溪。石(间 )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 )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当你沿着水去观赏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1、根据原文填空。(7分)

⑴ 晋祠的总体特征是: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⑵ 晋祠的水,从_多___、_清___、_静___、_柔___多方面给人以美感。

2、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晋祠水清的句子。

3、选择方位名词填在文中的括号内。(中 间 下 边)

4、选择一组恰当的动词填在方框内。

A、铺、合、拉、织、穿、绕、挂

B、拉、铺、挂、合、织、穿、绕

5、文中2与3、4、5自然段是(总分)关系

6、本文主要写了(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表达作者(对晋祠的喜爱)之情

晋祠节选文中所说的我过篇三:晋祠练习

晋祠

梁衡

注:以下内容是帮助各位同学梳理、巩固说明文知识点的,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配合之前所发资料来用。

一、说明内容、对象及特征:

1.请用10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缩写本文。

晋祠,它景色优美:有着巍巍长长、景象多变的山,古老苍劲、造型奇特的树,多、清、静、柔的水;它历史文物悠久:建于宋代的“圣母殿、木雕盘龙和鱼沼飞梁”被称为“三绝”,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其他建筑群和园中小品也各有情趣、别具匠心。

(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被誉为我国山河中的璀璨明珠。)

2.请以“多、清、静、柔”的顺序改写第5节。(试理解改写前后各自的妙处)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在园里信步,但见这一泓深潭,那里有一条小溪。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林中,溪水长流不息,几百间的建筑似在水中漂着。

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细流脉脉,碧波闪闪。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伴着清清的微波,游鱼碎石,历历可见。难怪当年李白来到这里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

这里的水,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这里的水,如线如缕,如锦如缎,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其实,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字。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亭台楼阁时,也一定会为此赞叹不已。

3.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在文中的。

第4节:晋祠的树外形苍劲、奇特,树木古老,古木荫护晋祠,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第5节:晋祠的水多清静柔,泉上亭悬清著名学者傅山所题的“难老泉”三字,此水、匾额及李白当年游园所赋的“晋祠流水如碧玉”词句完美融合,令人赏心悦目。

第10节:其他建筑群都依山傍水,因势起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浓阴之中,建筑的古朴精巧与风景的优美,交相辉映,各有情趣。

第11节:假山垂细泉,泉下立小僧;大虎抓石块,作势要吞川——这优美景象间的山径石壁和殿廊石碑上,留着历代文人墨客词工句丽、书法精湛的题咏,二者结合,湖光山色中风韵平添。

二、说明方法及作用:

1、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树”的特点。

在说明“古老苍劲”的特点时,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周柏、唐槐以及其他松柏槐柳为例,通过“皴裂”、“老干”及表示朝代的词语,来表现周柏、唐槐的古老;通过“劲直”、“粗大”、“虬枝盘曲”等词语,来表现周柏、唐槐的苍劲。

在说明“造型奇特”的特点时,,“偃如老妪负水”、“挺如壮士托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树的奇特造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左扭柏”为

例,通过“拔地而起”、“直冲”、“拧”描绘出左扭柏的奇特造型。

2.举例分析本文说明方法的作用。

例:“有两棵老树,„„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

分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晋祠中树“古老苍劲”的特点。

例:“殿宽7间„„却无一根柱子”。

分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圣母殿内宽敞无柱,巧夺天工的特点。

三、说明思路及顺序:

1.第2-5节和第6-11节为何不能交换顺序?

第2-5节着重说明的是晋祠的自然风景美在山、树、水,第6-11节着重说明的是晋祠的文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外在美到内在美的说明(逻辑顺序),有递进关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照应了第6节中“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使说明思路更严密。

2.第3、4、5节不能互换位置的理由是什么?

第3、4、5节分别说明的是晋祠山、树、水的特点,由外到内、由远到近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排列,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照应了第2节“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这句话,使说明思路更严密。

3.第10、11节能否放在第7、8、9节的前面?为什么?

不能。因为第10、11节着重说明的是其他建筑群与园中小品的特色,第7、8、9节着重说明的是晋祠“三绝”的特色,后者是晋祠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前者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二者构成由主到次、由点到面的说明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所以不能。

另外,第6节“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与7、8、9三节的说明有顺承关系。所以„„

4.第7节按什么顺序说明圣母殿?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

第7节先介绍殿外的围廊、廊柱、屋顶,再介绍殿内的塑像,是按照由外到内的空间顺序来说明圣母殿的宏伟气势和巧夺天工的特点的,移步换形地观察圣母殿,符合人们的观察顺序与认知规律。

5.第1、6、12节在文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第1节交代了晋祠的地理位置,概括说明了晋祠的主要特色,总领全文,并引出下文关于“晋祠„„浑然一体”的特色的具体说明。

第6节,过渡作用,引出下文关于“三绝”与其他建筑群、园中小品等特点的具体说明。

第12节,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晋祠之美的由衷赞叹与自豪之情。

6、第4节说明思路有何特点?

先分后总的关系;

在介绍晋祠树的特点时,指出树以“古老苍劲”和“造型奇特”见长,这两者为并列关系;

在分说部分,先概括树的特点,然后分别举例具体说明树的特点;

举例说明的过程中,前者先以“周柏、唐槐”为具体例子,接着以“松柏槐柳”为概括例子,有力说明树“古老苍劲”的特点。

后者先以“偃如老妪负水”、“挺如壮士托天”为概括例子,接着以“左扭柏”为具体例子,有力说明树“造型奇特”的特点。

7.“左扭柏”与“周柏”的例子能否对调?为什么?

不能,二例分别说明的内容是不同的。前者侧重说明的是晋祠的树“古老苍劲”的特点,后者侧重说明的是晋祠“造型奇特”的特点。

四、说明文语言:

1、作者是如何说明山的特征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运用叠词,如“巍巍”、“长长”,强调了晋祠周围的山高大巍峨、绵长的特点。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如一道屏障”、“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生动可感地说明了晋祠的山高大连绵的特点,“屏障”“拥”让人产生自然美景保护晋祠文物之感,巧妙体现出两者融为一体的特点。

运用描写和对偶的修辞,生动地说明了春秋时节花草树木的变化之大。叠词与对偶,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美。

2.举例说明本文语言准确性的体现。(最少二例)

例句: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

分析:“我国古建筑”,限定了范围;“现存最早”,限定了时间,不排除有更早的但已损毁的宫殿,符合客观事实。这些词语准确地说明了圣母殿在我国古建筑带围廊的宫殿中的第一地位。删去后,难以突出圣母殿的重要地位。

例句: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都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分析:“都”,全部的意思,表明无一例外。强调了其他建筑群全都“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的特点。

3.用文学性语言改写第9节。(提示:可仔细观察书上插图,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行生动描述)

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外形方方正正的鱼沼中荷裙青青,莲蓬随风摇曳,粉花间灵动的鱼儿来去流动,历历可见,似与游者相乐。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如规整的窗格。下面34根八角形石柱,如精神抖擞的列队将士将飞梁稳稳支撑。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制奇特,游人行走于桥上,左穿右绕,自由无阻。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4.请选择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引用、对偶和生动描写的语句各一句,并分析各自的作用。

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脉脉”指默默地用眼神或动作表达情意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晋祠的水“静”的特点,“石间”到处流淌的“细流”与“林中”闪闪的“碧波”说明了水多;“细”、“线”、“缕”、“锦、缎”生动形象地说明水“柔”;“碧波闪闪”还给人水“清”涟漪荡漾之感,充满韵律美,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诗情画意。

友情提醒:除以上内容,《晋祠》一文内词语、注音、线下词解(包括李白诗句选自/傅山简介)、文学常识以及课上同学间讨论交流的一些问题,如“①几百间建筑怕都是漂在水上的吧?”“怕”有“估计”“猜测”之意,“漂”字更形象表现出晋祠水多,依水而建的古代园林建筑在水的映衬下的精美之感,再次突显自然美景与历史文物的融为一体的特点;②石虎“吸”尽百川的气势而非“吞”/“喝”,“吸”说明张口小与前文“嘴唇刚没入水面”相符,“吞”则张口大不符实际石雕形象,“喝”则欠缺“吸”的力度,所以“吸”字准确体现了园中小品独具匠心的特点③文物、文化的理解④小和尚盛水的一系列动词选择⑤“平添”一词的表达效果等等问题如能消化复习好,定能帮助各位游刃有余地应对测试。

作文复习可参考各位自己的《作品集》和所印发的作文资料)

每个人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加油哦!

晋祠节选文中所说的我过篇四:语文晋祠

1. 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概括晋祠的总特点。

答: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自然景物浑然融为一体。

2. 关于本文的结构特点,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 C )

A、总分式 B、分总式 C、总分总式 D、平行式

3.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可是却有许多生动的描写,还有议论、抒情,请各找出一例来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答:描写: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议论: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抒情: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4.写圣母殿的段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是由外到内

说明的。写园中小品的段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是由概括到具体

说明的。

5. 将“像地上旋起了一股烟。”中的“旋”改为“卷”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答:不好。因为“旋”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向左拧,一圈一圈”的样子。“卷”字不能产生如此效果。

6. 作者怎样写晋祠的水的?请做简要的分析。

答:不好。因为“旋”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向左拧,一圈一圈”的样子。“卷”字不能产生如此效果。

7. 为了准确清楚地说明晋祠,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举出一例,并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答: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公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晋祠的地理位置晋祠历史悠久。

8.读完本文,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晋祠的“三绝”绝在何处? 圣母殿:绝在建筑技术高超、雕像巧夺天工。

木雕盘龙: 绝在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

鱼沼飞梁: 绝在突破了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

9.“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句话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词中品出来的?

答:从句中“然而”与“最”两个词可以感受到作者不仅喜爱晋祠的优美山水,更是喜爱晋祠所具有的独特古代文化

10.为什么说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答:因为晋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二者浑然一体。

11. 从文中找一句话说说作者是怎样赞美晋祠的?

答: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2. 作者的这种赞美是不是言过其实呢?晋祠,作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哪些地方表现出璀璨的光辉呢?

答:璀璨——形容玉石的光泽,在这里是形容晋祠像明珠一样发出亮光。

13. 晋祠的特征是?

答:晋祠的特征是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14. 本文运用了( ) 和( )相结合的文法,把晋祠的特征介绍的具体形象,形神兼美。

答:描写和说明

15. 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主要表现在哪儿?

答: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16. 晋祠的山美在哪里?

答:山的特点是巍巍的,长长的,四季宜人。

17. 作者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分析晋祠山美的特点?有何作用?

答: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山的特点,延绵不绝。

18. 第四段说明了晋祠树的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

答:古老苍劲,造型奇特。先分说,后总说。

19. 文章用哪些词语,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周柏”的特点?

答: “劲直”“皱裂”“疏枝”“偃卧”“盘屈”“柔”“如盖”“虬”“粗大”这些词语。从树干、树皮、树顶、枝条和姿态等方面来说明。

20. 写树的造型奇特主要以什么树为例?

答:左扭柏

21.第五段说明晋祠水的什么特点?

答:多、清、静、柔

22. 。"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这是写晋祠水的什么特点?

答:清

23. 第五段在说明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说明晋词水的特点,如"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运用的是的什么修辞手法? 答:排比

24.第五段引用李白"晋祠流水如碧玉"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

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流水的清,柔的特点,丰富了说明内容。

25.第五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答:先概括后具体

26 观赏亭台楼阁时,为什么会有"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飘着"的感觉?

答:因为流水与水中景物合着组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所以才会有这种感觉。

27. 晋祠的特征是?

答:晋祠的特征是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8. 本文运用了( ) 和( )相结合的文法,把晋祠的特征介绍的具体形象,形神兼美。

答:描写和说明

29. 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主要表现在哪儿?

答: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30. 晋祠的山美在哪里?

答:山的特点是巍巍的,长长的,四季宜人。

31. 作者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分析晋祠山美的特点?有何作用?

答: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山的特点,延绵不绝。

32.第七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圣母殿?

答:建筑年代早,规模较大,结构独特,气势雄伟,巧夺天工。

33. 读第八段,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又有何特点呢?

答:生动,精巧。

34.读第九段,说说鱼沼飞梁的奇特体现在哪里?

答: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

35. 读第十段,说说其他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答: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6.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10.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1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1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5.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16.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8.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927年由英籍犹太人马勒委托当时著名的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建造的私人花园别墅,历时9年,于1936年竣工。主建筑为三层斯堪的那维亚式挪威风格建筑,宛如童话世界里的城堡。1941年,为躲避战乱,马勒离开了中国,留下了这栋无法带走的“梦幻城堡”。马勒住宅多历战乱,几经转手,1949年后成为共青团上海团市委办公场所。一九八九年,马勒住宅被列为上海市一级优秀近代建筑文物保护单位。

世纪20年代,同乐坊即已深入人心。当年的静安区小沙渡路(今天的西康路)、新加坡路(现名余姚路)和海防路所围合出来的三角地带,占地1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除了上海特色弄堂之外,还有很多让老同乐坊人所骄傲自豪的“弄堂小工厂”。

晋祠节选文中所说的我过篇五:初二下学期语文复习_晋祠

晋祠

本文介绍了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的特点,称赞它是我国锦绣山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Q1:晋祠的特征是?

A1: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Q2:第①段中“融为一体”前面的浑然两字的意思是?

A2:完整不可分割

Q3:浑然两字在文中的意思?

A3:文物建筑和周围的自然景观形成了一种和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美

Q4:第③段作者选择了哪两个季节来写?

A4: 春与秋

Q5:第三段写这两个季节好处是 ?

A5:可能是山中最富有魅力的季节,也是最能展现山的千姿百态的最佳视点

Q6:晋祠显得分外幽静、典雅的原因

A6:古树成荫,与古建筑互为映衬,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怀古之念,特殊的氛围营造了幽静,典雅

Q7:文中使用了许多叠词,如“细流脉脉”、“碧波闪闪”、“清清的微波”、“长长的草蔓”、“一缕缕”、“一簇簇”的作用

A7:这些词分别从“声”、“色”、“形”、“势”、“量”的角度描绘了晋祠水多、清、静、柔特征。运用叠音词,在重复同一音响信息的同时,不仅给人以一种音韵铿锵、旋律动听的音乐美感,并且还给人以一种行文气势雍容舒徐、回环悠扬、声情并茂的艺术享受。

Q8:“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这句话写出了周柏的什么特点

A8:突出了千年古柏的苍劲、古朴和顽强的生命力

Q9:“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这句话写出了唐槐的什么特点 A9:突出了槐树的粗犷、坚强和勃勃生机

Q10:品味“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词拥在怀中。” A10:这一用比喻赋予山水以活的形象,形象地写出了山的特征,“拥在怀里”恰好道出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为一体的构成特征。

Q11:品味”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

A11:这段描写,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细腻、逼真,仿佛让人站在难老泉旁边,欣赏泉水的流势、清澈,水面的微波以及草蔓缓缓飘动的优美姿态,不禁由衷地叹服:晋祠的水美无尽呵! Q12:说说自然风景和历史三绝的说明顺序

A12:①自然风景 先总后分 ②历史三绝 先主后次

Q13:研读圣母殿的特点

A13:①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建筑年代早) ②极为宽敞(规模较大) ③无一根柱子,靠回廊上的木柱支撑(结构独特) ④飞阁流丹(气势雄伟)⑤泥塑,或„„或„„(巧夺天工) Q14:研读木雕盘龙的特点

A14:木质优良,工艺精巧

Q15:研读鱼沼飞梁的特点

A15:我国罕见,十字飞梁

Q16:研读晋祠内其他景色的特点

A16:①主建筑群中其他建筑—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②主建筑群以外其他建筑—依山傍水,因势起屋,各有情趣

③雕刻小品—极具匠心

④名人题咏—各有情趣

Q17:研读晋祠的山,树,水的特点

A17:山—巍巍的,长长的 树—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水—多,清,静,柔 Q18:文中描写水多的句子

A18:①在园中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庭中有井,路边有溪。 ②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

③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晋祠节选文中所说的我过篇六:复习晋祠

晋祠节选文中所说的我过篇七:初二下学期语文复习_晋祠

晋祠

本文介绍了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的特点,称赞它是我国锦绣山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Q1:晋祠的特征是?

Q2:第①段中“融为一体”前面的浑然两字的意思是?

Q3:浑然两字在文中的意思?

Q4:第③段作者选择了哪两个季节来写?

Q5:第三段写这两个季节好处是 ?

Q6:晋祠显得分外幽静、典雅的原因

Q7:文中使用了许多叠词,如“细流脉脉”、“碧波闪闪”、“清清的微波”、“长长的草蔓”、“一缕缕”、“一簇簇”的作用

Q8:“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这句话写出了周柏的什么特点

Q9:“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这句话写出了唐槐的什么特点

Q10:品味“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词拥在怀中。”

Q11:品味”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

Q12:说说自然风景和历史三绝的说明顺序

Q13:研读圣母殿的特点

Q14:研读木雕盘龙的特点

Q15:研读鱼沼飞梁的特点

Q16:研读晋祠内其他景色的特点

Q17:研读晋祠的山,树,水的特点

Q18:文中描写水多的句子

晋祠节选文中所说的我过篇八:晋祠

晋祠

一、读准下列字音。

wèng shè cūn yìn yǎn yù mî

悬瓮山 拾级 皴裂 荫护 偃卧 老妪 脉脉 .......

xuān xiè rǎn rán fāng yíng

亭台轩榭 冉冉不绝 鳞甲须髯 牌坊 瀛胜楼 ......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 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

(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

(6~11)

师板书: 晋 历史文物——悠久

美 (2~5) 浑然一体

祠 自然风景——优美 (总—分—总)

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

三、精读课文,感受“美”

(一)研析2~5节,感受自然美

1. 总领晋祠自然美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晋祠的自然美在什么地方?(第二节;山、树、水)

2. 老师读,学生思考,练习。

边听边想边做:a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使我们对晋祠自然美的特征获得形象的认识?(描写与说明相结合)

b 请画出你欣赏的字、词或语句,加以点评;或画出你欣赏的景,谈谈你的见解。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感受自然美。多鼓励学生说)

(山:用“拥”字形象生动说明了晋祠与山的地理位置;树:用“挑”字极富表现力地说明树的“苍古”;水:多“这里„„,那里„„,桥下有„„,亭中有„„,路边有„„”(条理清晰),清、静“细流、碧波、叮叮咚咚”(“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淙淙的流水声里,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脱尘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叫绝。)柔“流势不大”等等,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 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说明中有描写,刚才我们一起随着作者领略了晋祠的自然美,你觉得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学生自主发言)

4. 小结:上文在说明晋祠的自然风景之美,用了描写的手法,这是很必要的,要使晋祠鲜活在读者的心中,离不开描写。因为,美在形象,美在生动。以后大家如果要写文章介绍某一个地方,可别忘了今天学的哦!

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最美在何处呢?(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可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啊!一起领略吧。

(二)研析7~11节,体现人之美

1.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却主要抓住了什么来介绍?(古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

2. 为什么呢?(抓住典型的事物介绍特征。又教会同学们一招喽)

3.“三绝”“绝“在何处呢?(学生默读讨论,前三组顺次负责三个内容,第4组负责10、11小节概括其内容)

(明确:圣母殿——现存最早、殿内无一根柱子、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木雕盘龙——现存最早、木质优良、工艺精巧;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此式石筑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例,洵〈实在〉为可贵。’”) (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圣母殿内无柱子(南京无梁殿),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立交桥的雏形))

4. 第4组概括10、11节内容。(次要建筑及园中小品,突出精巧、匠心独运)

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文章生动的描写。

(三)结构分析,体会感情

1. 文章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粗略的介绍园中其他景物,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的呢?(每一部分都是总分,作者的视线是由高到低)(师板书)

2. 提醒学生看板书,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

(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物的悠久呢?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

(明确: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的赞美。)

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啊。

25、 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概括晋祠的总特点。(1分)

答: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自然景物浑然融为一体。

26、 关于本文的结构特点,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C)。(2分)

A、总分式 B、分总式 C、总分总式 D、平行式

27、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可是却有许多生动的描写,还有议论、抒情,请各找出一例来填入下面的横线上。(3分)

答:描写: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议论: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抒情: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8、写圣母殿的段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是由外到内说明的。写园中小品的段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是由概括到具体说明的。(2分)

29、 将“像地上旋起了一股烟。”中的“旋”改为“卷”好不好?请说明理由。(2分)

答:不好。因为“旋”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向左拧,一圈一圈”的样子。“卷”字不能产生如此效果。

30、 作者怎样写晋祠的水的?请做简要的分析。(2分)

答:作者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晋祠水的多、清、静、柔四大特点,语言优美形象。

31、 为了准确清楚地说明晋祠,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举出一例,并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2分)

答: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公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或第1自然段)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1分)准确地说明了晋祠的地理位置晋祠历史悠久(用文章中的句子,意思对即可给分)

板书

(6~11)

晋 历史文物——悠久

(主——次)

美 浑然一体

(2~5)

祠 自然风景——优美

(总——分)

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晋祠节选文中所说的我过篇九:晋祠

晋祠节选文中所说的我过篇十:晋祠练习(学生用)

《晋祠》练习题

一、词语解释:

1、萧疏: 2、皴裂:

34 5、偃:6

7

8

二、填充词语:

一 屏障 一 深潭 一 生气 一 假山

一 细泉 一 璀璨的明珠

三、内容理解:

(一)、行文结构

1、本文第一节交代了晋祠的、它和悬瓮山的

2、晋祠的总特点是:

3、阅读2-5节,这部分是按照的结构来写的,其中最能概括这一部分的句子是:

4、;造型奇特 ,树的特点两者为并列关系。

5、阅读6-9节,这部分也是按照的结构来写的,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6、第6动人民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的热爱和赞美。

7、“三绝”是:、。实际上的“晋祠三绝”是指唐

槐周柏、圣母殿和难老泉。作者选用它们的目的是: 围绕本部分“悠久的历史文

物”这一说明对象来叙述,所以选用了文中的“三绝”。

8之情。

9、段落大意:

一部分:( ) 介绍了晋祠的地理位置、地理关系和总体特征。

二部分:( ) 介绍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山美、树美、水美。

三部分:( ) 介绍了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三绝”及其他建筑物和小品。

四部分:( ) 总结全文,称赞晋祠。

10、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特点是:;主建筑群以外的的建筑

群的特点是: 依山傍水、因势起屋、各具情趣

(二)、说明顺序

1、在介绍“圣母殿”伟 和 巧夺天工 的特点,移步换形地观察圣母殿,符合人们的 观察顺序 和 认知规

律 。

2、本文为什么先介绍晋祠的自然风光后介绍历史文化?

答: 这是从外在美到内在美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有递进关系,符合人民的认知规律;这

样的顺序还照应了第六节中“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使说明思路更严密。

3、本文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答: 不能。 2-5节着重说明的是晋祠的自然风景美;6-11节着重说明的是晋祠的文物

有悠久的历史;从外在美写到内在美(逻辑顺序),有递进关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这

样的顺序还照应了第六节中“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能使说明思路更严

4、6-11节的说明顺序是由顺序,说明了晋祠文物的特点。

5、第11节,的说明顺序是由到的顺序,介绍了园中小品心 的特点。

6、本文3、4、5节不能互换的理由是:三节是按照由高到低、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排列,符合认知规

律。照应第二节“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这句话,使说明思路更严密。

7、“左扭柏”和“周柏”的例子不能对调是因为,“左扭柏”说明了树“周

柏”说明了树 古老苍劲 的特点,所以不能对调。

(三)说明方法及修辞手法

1、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双臂,将晋祠拥在怀中。

答:比喻、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高、水长的特点。“拥”字准确地表达出晋祠

的地理关系,又充满温情。

2、像地下旋起的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答: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左扭柏卷曲的样子,突出其造型奇特、古老苍劲的特点。

3、“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运用的是“晋祠流水如碧

玉”其作用是 丰富说明内容,印证晋祠流水的特点。

4、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答:比喻,动词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水草多、柔、长的特点,以及水清、柔的特点,极具画面

感。

5、殿宽7间,深6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

答: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圣母殿的宽敞,设计巧妙,气势宏伟的特点。

6、殿外一周围廊,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加点字可删去否? ..

答:“现存”这个词限定了时间,不排除有更早的但已损毁的宫殿,符合客观事实。准确地 说明了圣母殿在我国古建筑带围廊的宫殿中的第一地位。删去后,难以突出圣母殿的重要

地位。

7、本文结尾运用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8、观赏亭台楼阁时,为什么会有“这几百年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感觉?

答: 因为流水与水中景物合者组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所以才会有这种感觉。

9、本文“三绝”的特点分别是:圣母殿: 木雕盘龙:

鱼沼飞梁: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晋祠节选文中所说的我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晋祠节选文中所说的我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2972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