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请谈谈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

请谈谈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

2016-01-13 09:40:1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请谈谈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一《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困惑》 ...

请谈谈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一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困惑》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困惑

新课程在我省实施已一年时间,一年了在自己的教学中,通过摸索与交流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同时也存在很多困惑,下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成功经验

1、初步转变了教学思想,更新了教学观念,认识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塑造了学生的创新灵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 教育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一是从“以教师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二是课堂教学价值观的转变。教学中注意关注孩子们未来的成长,为孩子们健康成长铺路搭桥,为生命奠基。三是师生观的转变。对教师是教育者又是服务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建立起来。

3、通过一年来的实验,思想上达到了一个共识: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必须实施课改,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管理方式有了新的突破,从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正在向多元化,多层面发展。“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转变,突出表现为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构建了新的课改评价体系。

5、教学模式在在从传统的灌输式向探究式教学过渡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课堂气氛更加民主、平等、和谐,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去,学生敢于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去。

7、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和小组合作,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获得取最大的发展,实现了全面发展,同时个人特长得到了发展,实现了个人的差异发展。学生在获得知识和增长能力的同时,还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二、困惑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尽管我们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到很周密,但是,由于高中新课程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活动,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少困惑。

1、受中考和高考的影响,教学过程中仍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使得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把握的度不够好。

2、从传统的教材、教法、学法中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改革一时还不适应,甚至还有的教师教学过程缺乏新意,仍是穿新鞋走老路。

3、按新课改要求,教学任务有些过重,存在课时不足的现象,教学任务不能如期限完成。

4、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操作不好,部分造成两极分化。如何照顾薄弱生,使学生全员发展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有时“模式化”严重,有时又“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差,一部分学生活动,另一部分学生成了听众、观众,参与不进来,积极性差。部分学生学得不好,教师把握不好“度”。

5、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这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我来说,是一个现实的困难。

6、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够准确、不够深刻,肤浅的理解只能产生简单的行为,只能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化、表象化。

7、新课改中有不少研究性、探讨性课题,有些是特别强调实践调查的,但目前学校仍是封闭性教学,课程牵涉面广,实践起来有困难、有阻力,这类课题的落实很不到位。

8、对课标的准确把握有困难。课标中对提及的内容在广度、深度、难度的要求比较笼统、不够明确,也不很具体,在教学实践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达不到课标要求。根据新课程的排课计划安排课时以后,教师普遍感觉时间紧压力大,课时不够用。

9、评价的积极导向机制还未完全确立。

10、实验教学设施不配套,是制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结果,忽视教学过程,实验在用口说实验,学生动脑想实验,缺乏动手能力;新课程中实验内容大大增加,探究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硬件设备设施的严重不足,很难组织教学班开设选修课程以及组织探究性学习等活动。

11、 教学效果检测如何实施,也是摆在我们新课程中的一个难题。

12、 活动课是新课改的特点之一,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规划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但课时的有限性严重制约了活动课的设计。一种好的方案无法实施,师生双方都感到很无奈。

13、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能力的平衡状况,学习材料搜集的客观可能性,学生对课余时间调控能力的大小等等。但学生一般都不具备这些基础和条件。如果在基础和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全面展开自主学习,是否会流于形式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

14、如何处理鼓励赞赏与客观评价的关系的困惑。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起信心是十分必要的。可很多时候对学生的热情并没有完全引起学生的共鸣,激不起学生的上进心;有的虽激起一阵兴趣,但瞬间又消失了。

15、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主要表现为: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和课程知识还有待于巩固和提升,部分教师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注重学习成果。教师知识结构陈旧,学科水平低,基础薄弱,影响他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力差,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视野狭窄,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综合素质欠缺,难以适应目前的课改,特别是综文、综理、艺术、科学的课的开设和课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教师研究的意识淡薄、能力差。 16、总担心课改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不敢大胆实践。

17、教学中教师发现,能主动参与活动的、活跃的学生考试成绩却不理想,所以教师对将来成绩如何评定感到困惑。

18、活动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缺乏经验,非常需要学习和接受指导的机会。

19、学生基础太差,教师精心设计的一堂课,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原因,效果非常不理想,严重影响教师改革的积极性。

20、由于理论水平低,认识的肤浅,经验不足,操作方法掌握得不够好,实验也不够深入,形式主义的东西较多,没能充分发挥“课改”的最大优势。

1、注重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

第一,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广大教师充分发挥评语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第二,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实验区的大部分学校都为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其中收集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第三,实验区很多学校试图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期末成绩中,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做的导向作用,是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精神,并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中,做到教评相长。

第四,许多学校重视学科学习和评价的特点,采取分项考试、分散考试的方法。如将语文的评价和考试分为语言表达、词汇掌握、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采用写字卡、朗读卡、积累卡、阅读卡、表达卡等考查方式,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2、注重学生非学业性内容的评价

有的美术教师将学科教学目标中的非学业内容提炼出来,如学生是否对美术有兴趣,其创造性怎样,在生活中提取美的愿望和能力的高低等,在日常教学和评价中有意识地对这些方面给予关注。还有很多学校通过将各科课程标准中关于非学业性培养目标提取出来,并提供给教师作为评价的依据,提高了非学业评价的导向性和实效性。

3、注重多元主体参与与学生的评价

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师的一般做法是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时,让其他同学或小组给予评价。此外,有时教师也定期让同学和家长在成长记录上对学生进行评价。

4、注重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

实验区试图通过多种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如有的学校在期末数学考试中出了“三张卷子”----基础卷、反馈卷和提高卷。基础卷尊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该卷做得不理想,可以通过反馈卷对没有掌握的部分进行弥补和强化,而那些程度比较好的同学在完成基础卷后可以做提高卷。这样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在评价与考试中注重学生差异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把考试作为查缺补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此外,很多学校给予学生多次考试机会,只要学生觉得考试结果不理想,就可以申请重考,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如一个学校的英语考试,包括词汇、表达和写作等,一个学生由于没有好好复习,第一次词汇考试成绩很差,学生主动要求重考,在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这个学生的词汇掌握率达到95%以上。因此,在考试中给予学生多次机会,是真正体现评价与考试发展性功能的途径,值得提倡。

5、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

很多学校都将考查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作为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如在数学考试中要求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车棚,这样的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对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探索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决策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很多学校在英语和语文考试中施行了口试,不但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的能力,还考查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及表达和交际能力。在政治课的教学和评价中,采用情境故事的方法,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收集论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并进行论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论证内容是否清晰合理,还包括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流、表达和沟通等。

6、注重发挥评价激励学生的功能

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他们采用即时的口头评价、谈心式的评语激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非常谨慎,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很多学校设立了多种激励学生的评价项目,如体育之星、劳动之星和纪律之星等,争取通过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和学习的乐趣。

五、一堂好课应整体体现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

1、一堂好课,必须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这是经历了课程改革初期“阵痛”以后所做出的最理性的概括。

由于各门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这些理念很难一下子转化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加上原有经验体系----其中有些是教师通过较长的教学经历所积淀,有些是经过世代传承并不断强化所凝固----对尚在建构之中、还非常的新的经验体系的强大惯性冲击;加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的心理作祟;再加上社会上严重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对教师的影响,使我们本应该圣洁无比的教育领地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作秀的课堂教学,尤其在公开教学和举行“评优课”的时候。这些虚假作秀的课,追求的是虚情假意的表演,危害的是“诚信”的道德风范和学生真情实感的学习过程,毒害的是孩子们的纯洁心灵和他们的健康成长;最为严重的,是使人们产生了对课程改革的怀疑甚至反感,破坏了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于是,来自课改第一线的最强烈的呼喊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

“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同观点的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

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2、一堂好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群体的“科学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实事求是。该听讲接受就听讲接受,该观察模仿就观察模仿,该独立思考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该大组交流就大组交流,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该抄写就抄写,该背诵就背诵„„该做的不做,是不科学的。

②讲究实效。本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的精神,从班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等,而不是短期效应的一味讲授、模仿记忆、机械训练,或形式主义的探究、故弄玄虚的讨论、毫无价值的合作,等等。该否定的否定,该摒弃的摒弃„„不该做的做了,这也是不科学的。

3、任何时期,一堂好课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轻松而又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而。的课堂教学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

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的基本素养、刻苦的磨炼和不懈的追求。它具体体现在:①组织艺术;②引导艺术;③合作艺术;④激励艺术;⑤语言艺术;⑥板书艺术;⑦练习设计艺术;⑧“顺应”和“同化”艺术。

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一堂好课最基本的三个要素。

六、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当前小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注意到形式----让学生分组围聚在一起学习,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质----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我以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合作学习时应精心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分组要科学。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人太少、太多都不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其次,要让学习上属于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综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形成各组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也便于教师辅导。

2、时机要讲究。

合作学习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它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相机设置合作学习的环节。要考虑这个环节中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务必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最佳达成,才设置这个环节,千万不要使之流于形式。

3、任务、要求要明确。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把这段时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布置清楚,要让每个小组都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并且明白通过怎样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一位语文教师在《丁丁和牵牛花》第一教时的教学中,当检查完学生生字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听完老师的示范朗读后,设置了这样一个合作学习的环节:下面请各学习小组自己学习本课生字,朗诵课文,等一下要请××、×ׄ„(即每个小组平时朗读最差的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参加课文的朗读比赛。任务、要求交代得十分明确:①学习本课生字。②朗读课文。③每组被指定的同学要代表本组参加朗读比赛。问题一布置完,各组都忙开了,有的小组采用在读句中学生字的办法,有的小组采用先学生词再读句的办法,„„但最后无一例外,大家都把“合作学习”的重点集中在要代表小组参加朗诵比赛的同学身上,帮他正音,帮他处理朗读中的语气,帮他纠正朗读中的不良姿势,鼓励他要“争气”。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十分钟,各个小组活而不乱,每个同学积极投入都想帮自己的“代表”达到最高水平。其实在“帮”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4、时间要留足。

任课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在这一点上,教师应有特别强烈的“以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合作学习匆匆而过。特别是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计划,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评价要突出“两个结合”。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十分重要。如果说组织工作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那么科学评价可以称得上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更注重学习过程,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更注重小组集体,因为合作讲究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要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6、良好学习要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合作学习既要发挥个人的作用,更要发挥集体的作用。要使这两个作用相辅相成,教师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①要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懂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加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驱使下,为合作学习取得较好目

请谈谈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二
《淘师湾物理作业 心得体会》

物理研修日志----心得体会

通过淘师湾物理网络研修,收获很多,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网络学习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人生起点,迎来了新的教育方式,让我们能够快捷、方便地接受更多的新的知识,寻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在网络学习中我与同行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在互动中我学到了一些粗浅的网络知识,从不知怎样建立博客、怎样进入博客到怎样发表文章等。网络学习使我的学习进步,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动力和努力的方向。是网络学习让我体味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快乐与欣喜。

学习的日子里,通过观看专家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更加贴近了课堂;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在这里我知道了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一种更开放的学习。作为一名富有教学智慧和创新思想的老师,在教学中应一切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注重不同学生不同体验,把“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中。用我的教学智慧,使我的教学方法能适合能力不同的每一个孩子,让我真正把孩子放在老师心中第一位,使其在自身的基础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 学习的日子里,通过观看专家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更加贴近了课堂;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在这里我知道了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一种更开放的学习。作为一名富有教学智慧和创新思想的老师,在教学中应一切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注重不同学生不同体验,把“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中。用我的教学智慧,使我的教学方法能适合能力不同的每一个孩子,让我真正把孩子放在老师心中第一位,使其在自身的基础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

作业

淘师湾作业

1.请上传一份自己的课堂实录(文字版),重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作业最多500字)

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课堂实录及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

二、 1.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共同必修1)(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教学的内容是第三章第三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

2.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研究方法. (2)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过程. (3)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三、1.学生在刚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急需一次真正的实践去更深刻的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恰恰适应了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本节课的学习

中,要让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从人类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历史引入,重点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强调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以期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有全面、清楚的认识.

3. 3.两位科学家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讲课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及

对他们的评价,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从生活实践出发,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初步了解自由落体运动,并通过对两位科学家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结合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所遵循的规律。通过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加以训练,让学生初步接受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最后,在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通过回扣课堂游戏,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加以巩固和提高。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研究并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并会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解答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规律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设计思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咱们班哪位同学反应比较快?请到讲台上来。

生:(推荐一位同学)。

师:我们看这位同学能不能抓住这片铁片。(向学生展示长度约为3.5cm的铁片) 师生共同完成这一游戏。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能抓住这片铁片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抓住呢?我们在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之后,同学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 引入一种与物理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摆不能的状态。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悬念解除之时,也就是正迁移实现之时。

【板书】课题:第三节 自由落体运动

(二)新课研究:

设计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

师:同学们,物理规律的研究总是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为了更深入的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我们也需要从生活实践出发,来讨论几个问题。

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谁下落的更快一些呢?

生:重的物体下落的快一些。 师:我们通过几个小实验一起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设计学生实验1:纸片和硬币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下落,看谁下落的快?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结论:重的硬币要比轻的纸片下落的快。 教师演示牛顿管实验,让学生再次验证自己的结论。

师: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持有这一观点,在人类还处于懵懂时期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就对这一现象作出研究,这本身就值得我们尊敬。但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验证。

设计学生实验2:将纸片团成纸团,再和硬币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下落,看谁下落的快? 教师强调,纸团和纸片的质量是相同的。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结论:重的硬币要和轻的纸团下落的几乎一样快。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得到相互矛盾的结论?

学生思考 师:对表面现象的观察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我们要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问题。三百多年以前,伽利略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设计思路: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异同的比较,通过对比,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清不同的物理本质。在对比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探索进取状态,引起有意注意,促成思维交锋,这样对完善旧知识,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达新知识的迁移,并巩固新知识,都极为有利,不然,就公式论公式,该对比不对比,不仅不会促进迁移,反而会造成负迁移。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比抗干扰,加强对易混知识的比较,找准分化点,利于排除干扰,加深对某些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促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彻底分化。 设计学生实验3:将硬币放在纸片上面组合成一体,和另一相同的纸片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下落,看谁下落的快?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结论:重的硬币和纸片的结合体要比轻的纸团下落慢。 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我想让两者下落的几乎一样快,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并提出实验方案。 生:让纸片包住硬币并团成纸团。 师:同学们实际做一下看看。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做的上述几个实验,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生:有空气阻力的影响。 师:如果我们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同学们猜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教师演示牛顿观实验,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思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掌握一般概念和原理是通向普遍迁移的大道。

2请谈谈您自己最认可的自己执教过的一堂课,并举例说明一两处亮点。

2015年上半年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一师一优课,同过这个活动我收获很多,感觉自己成长了不少。我讲的那节课谈不上认可,但是确实花了我不少心血。

引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经常抛掷物体 ,如投篮、踢足球、投铅球、掷飞镖、玩纸飞机等等,善于观察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同学会发现,投掷物体有的受空气阻力明显,有的不明显。向投篮、投铅球等这样受阻力不明显,它们的运动称为抛体运动

新课讲解

一、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定义

以一定的初速度将物体水平抛出,如果只受重力作用,这时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1)、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

(2)、只受重力作用。

3、运动性质:匀变速曲线运动

思考:

平抛运动的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两个分运动各是什么性质的运动?

理论分析: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初速度为v0,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二、平抛运动的规律

1、平抛平抛物体在 t 时刻的瞬时速度:

a:水平分速度vx

b

v0 c:t

d:vt 以抛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物体在任意时刻t的位移为

水平方向:xv0t

竖直方向:y12gt 2

3、平抛运动的轨迹

水平方向:xv0t 竖直方向:y

联立解得: 12gt 2

y

g2x22v0

所以平抛运动的轨迹→抛物线。

例1:

一架老式飞机在高出地面0.81km的高度,以2.5×102km/h的速度水平飞行,为了使飞机上投下的炸弹落在指定的目标上,应该在与轰炸目标的水平距离为多远的发方投弹?不计空气阻力

思考:

平抛运动物体的飞行时间由什么量决定?

平抛运动物体的水平飞行距离由什么量决定?

平抛运动物体的落地速度由什么量决定?

三、平抛运动的相关决定因素

1、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由h决定的;

2、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水平位移是由 v0 ,h 决的;

3、落地时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由v0, h决定;

4、落地时瞬时速度的方向是由 v0, h决定的。

例2:

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α=30°的斜坡顶端A处,沿水平方向以初速度v0=10m/s抛出一小球,恰好落在斜坡脚的B点,求:

(1)小球在空中飞行的时间。

(2)AB间的距离。

3 请谈谈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作业最多500字)

“模式”是作为标准的结构或样式。“教学模式”是指一节课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设置的课堂标准结构和样式。一节成功的课是在师生共同提高的基础上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课。要达成这样的目的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有科学的结构和样式的课堂。我校“335”课堂就是这样一个经多年探索,两年实践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三三五”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一)模式的内涵

可以概括为:目标引领三步骤,学案导学三功能,学习行为五体验。

1、第一个“三”指目标引领(三个基本步骤):出示学习目标、围绕目标教学、当堂目标检测;

2、第二个“三”指学案导学(三个主要的功能):导读、导思、导练;

3、“五”指的是学习行为(五种行为体验):学生自己观察、学生自己思考、学生自己动手、学生自己表述、学生自己总结。

(二)目标引领、学案导学、学习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1、目标引领的三个步骤。

(1)出示学习目标。我们的要求是: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单元知识课标的分解点,是教学双边活动的指南,因此,学习目标不能“大而空”,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评;几个主要的动词之间如识记、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感悟等层次要准确。教师确定目标要做到胸中有大纲、目中有学生。

(2)完成学习目标和检测学习目标都要通过学案的引导来实现。

2、学案导学的“三种功能”:导读、导思、导练。

(1)导读,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基本知识梳理和识记的过程,通过预习学案或课堂自学完成,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们的一般做法是,学案要求在课前发放,学案中要

请谈谈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三
《新课改心得》

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7月21-23日,我在重庆第七中学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新课程培训学习,此次培训的指导思想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我们中小学教师的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本次培训由市教研室的主持,由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张维善主讲,主要内容是:1. 课标解读. 2. 教材分析. 3.由其它学校的几位优秀教师介绍他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大大地开扩自己实视野的眼界,比如,周智良老师在介绍陈详老师的时说他没有想到“牛顿第一定律”还可以这样上,又如,危明老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考法(例如,我们建桥时为什么要建凸桥而不建凹桥的原因,并且不能用物理知识解译)等等,这些都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没有想到或没有去想的,还有就是周智良老师在最后一天有的培训中所展示出的一些素材的图片,体现出一个物理老师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些都自己所欠缺的。通过此次培训从很大程度上说是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而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

程的契机,发扬光大以往的优点,改造乃至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3、教学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科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科学教学是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事实上,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4、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科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需具备与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等,还需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

诚然,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反思

性实践者以及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教师已经习惯于传授式,习惯于按照预设进行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教师要一下子改变这种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地改变,逐渐有意识地改变原来的教学行为和习惯。大家首先在观念上理解、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那么,思想支配行动,我们的教学习惯就会不断改变,逐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总之,物理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新课改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唯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式下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身上肩负使命.

二〇一〇年八月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经过了为期几天的紧张的新课改培训,我有一些心得体会,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以求更大的进步。

通过学习及研讨,使参培教师在思想上提高对保改的认识、观念上有所转变,让每位教师通过培训都能以新的理念审视政治教学。

在新课改的培训中,我每天认真的收看视频,亲身感受到了网络的先进,以及作为21世纪的老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计算机技术是我们的必学必备技巧,教授和老师的讲解,更易理解,更容易掌握新课改的实质和精神实质,有利于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我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每天保证至少四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而其实,我每天的集中学习时间,达到了六个小时。此外,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因此,我会不定期的和其他参加培训的老师们交流心得,以求更好更快的进步。

如何通过政治教学,实现新课程标准,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会政治的学习,并且通过学习的过程掌握某一项目或者多个项目的自学能力,终身的受益,是教育改革形势下,对政治教师提出的要求。如何达到这一效果,是作为现代政治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然而,单靠原有的知识储备,个人积累的经验已经很难适应教育改革对政治教学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政治教师必须加强学习,领略新课改的精神。

总之,新课改,更加人性化,更贴近生活,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更注重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新课改的培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有很大的触动。我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改的精神,及时的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实践,我相信定会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的培训,虽然已结束,但学习只是刚开始而已,我会继续学习新课改的精神和实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我相信,通过努力定能真正的发挥新课改的作用,为家乡、为祖国培养一批又一批素质过硬的接班人。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

听完几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再加上和几位专家的网上交流,收获很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改变了过去的“一言堂”。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课程

目标和理念,要求我们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新课程目标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新课程似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课堂,使沉闷的课充满了活力。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解疑答惑,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课堂上呈现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学互教的充满活力的学习场面,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情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原来的“被动学习接受”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发现学习”,普遍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新课改使得学生的胆子大了,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了,他们变得特别活跃,更有积极性了。

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转变,由传授者、“独裁者”、“裁判员”、“演员”、“家长”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研究者、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虚心、诚实、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走近学生的“心田”。尽管这对于教师来说很难,但是教师们却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勇气,在教学思维、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求变的意识。我们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尝试新的教法,勇于创新,自我反思,改变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习者和知识之间的中介者,不光是传授知识,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等,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学生学会了新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应帮助学习者回顾学习中的每一步骤,使他们在脱离这种结构化的情境之后,仍然会使用该方法。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评价新方法,让学生自己决定方法的有效性。

实施新课改必须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已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改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 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愚见,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新形势下我必须充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新课改,作为当代新形势下的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

请谈谈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四
《(19三22)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一中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与成功经验一(名校课模讲座三之22)》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一中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与成功经验一(名校课模讲座三之22)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书记) 时间:2014年11月3日

(编号:zhongwei196207blog—19—03—22)

编者按:本人对“名校课模讲座”分为十二个系列:一河北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二山东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三山西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四江苏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五河南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六是辽宁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七是江西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八是安徽名校课堂教学模式;九是广东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十是湖北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十一重庆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十二四川名校课堂教学模式。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分为几个版块。(注:“名校课模讲座”是“课堂改革讲座”的续讲座)

1、山西省名校优秀课堂教学模式例示:(1)运城市新绛中学“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模式;(2)阳泉市郊区平坦镇辛兴小学“五学科”课堂教学模式;(3)晋中市太谷县“24字”课堂教学模式;(4)晋中市太谷县二中“三五三”课堂教学模式;(5)晋中市灵石县二中“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6)阳泉市十二中“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7)朔州市怀仁县一中“三三五”课堂教学模式;(8)太原市清徐县二中“四环节活动”教学模式;(9)忻州市静乐县建新小学“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10)临汾市曲沃县实验小学“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1山西省朔州市怀2、朔州市怀仁县一中课堂教学模式编写(阅读)导引(个专题):○

2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仁县一中“三三五”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运用(讲座19三之20);○

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一中县一中的办学执校理念与课堂改革经验(讲座19三之21);○

4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一中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与成功经验一(讲座19三之22);○

5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一中参观考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与成功经验一(讲座19三之23);○

察的报告感受与心得体会(讲座19三之24).

内容提要:本文《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一中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与成功经验一(名校课模讲座系列三之专题22)》分为五个版块:一是怀仁县一中新课程改革之课堂教学模式概述;二是怀仁县一中新课程改革之学习导航;三是怀仁县一中新课程改革之情景创设 ;四是怀仁县一中新课程改革之自主学习;五是怀仁县一中新课程改革之合作探究。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注:为便于阅读,钟炜对原文作了适当编改)

版块一:怀仁县一中新课程改革之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来源: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第一中学网站

“模式”是作为标准的结构或样式。“教学模式”是指一节课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设置的课堂标准结构和样式。一节成功的课是在师生共同提高的基础上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课。要达成这样的目的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有科学的结构和样式的课堂。我校“335”课堂就是这样一个经多年探索,两年实践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三三五”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一)模式的内涵

可以概括为:目标引领三步骤,学案导学三功能,学习行为五体验。

1、第一个“三”指目标引领(三个基本步骤):出示学习目标、围绕目标教学、当堂目标检测;

2、第二个“三”指学案导学(三个主要的功能):导读、导思、导练;

3、“五”指的是学习行为(五种行为体验):学生自己观察、学生自己思考、学生自己动手、学生自己表述、学生自己总结。

(二)目标引领、学案导学、学习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1、目标引领的三个步骤。

(1)出示学习目标。我们的要求是: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单元知识课标的分解点,是教学双边活动的指南,因此,学习目标不能“大而空”,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评;几个主要的动词之间如识记、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感悟等层次要准确。教师确定目标要做到胸中有大纲、目中有学生。

(2)完成学习目标和检测学习目标都要通过学案的引导来实现。

2、学案导学的“三种功能”:导读、导思、导练。

(1)导读,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基本知识梳理和识记的过程,通过预习学案或课堂自学完成,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们的一般做法是,学案要求在课前发放,学案中要指定学习内容、指明学习方法、分解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导读”提示,自己研读教材内容,对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准备在课上提交小组讨论解决。每节课的前十分钟左右为小组讨论时间,小组内部可以就自学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研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

(2)导思,是从问题引导入手,让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知识,变学为思,变教为诱。导思贯穿学案的整个过程,是学案的核心内容。

(3)导练,是课堂上完成典型题例的过程,是在学案引导下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学生质疑答疑、教师点评释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小组间相互质疑答疑,教师关注活动过程,适时进行点拔,达到充分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4)在“导读”环节中,设定任务和方法指导,变学为思,形成问题;在“导思”过程中,将本节知识的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重难点隐含在问题中,让学生辨析、理解,做到变教为诱,设置扩散思维的“导火线”;在“检查目标”环节中,做到拓展升华,触类旁通。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针对课型和教学内容尽可能把问题生成、暴露和解决的过程交给学生去做,教师只做关键性的纠正和概括。

3、学习行为“五种体验”。

无论目标教学的“三个步骤”,还是学案导学的“三种功能”,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总结,使每个灵动的生命,绽放出探究的光芒,创新的火花。

课堂在关注主体参与和活动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凭着自己丰厚的知识底蕴和教学智慧指导学生去“表现”,而不是由“一言堂”变成“一言不发”,听凭学生“吵闹”。

二、成功经验典型案例

“三三五”课堂模式内涵是完成目标引领三个步骤,实现学案导学三个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行为五种体验,要完成这些必须依靠学生手中学习蓝本——学案,因此,“三三五”课堂模式内涵的载体是学案。

“学案”既反映学生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说得通俗点,就是专门给学生看和用的教案。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

(一)下面以一堂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第四册语文第一单元《窦娥冤》为案例,分析、反思我们的“三三五”课堂教学过程:

本课分三个课时:

1、第一课时设置的目标有三个:(1)了解识记元杂剧的有关知识;(2)基础积累,掌握字词;(3)速读课文,把握概括剧情结构。(略)

2、第二课时设置的目标有三个:(1)了解楔子在剧情中的作用。(2)把握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矛盾。(3)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过程中我们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完成目标一:速读楔子部分,复述楔子部分内容,讨论楔子在剧情中的作用。

完成目标二:

[导读]速读一、二、三折。

[导思]讨论:每折中推动情节展开的矛盾冲突是什么?主要矛盾是什么?

完成目标三:

[导思1]从窦娥对婆婆的态度中可以看出她具有怎样的品质?

[导思2]窦娥为什么不肯嫁给张妒儿?反映了她什么思想观念?

[导思3]面对坎坷的人生遭遇,窦娥秉持什么思想观念?

[导思4]窦娥性格中最突出的是什么?剧本从哪些方面来表现?

[导练]按主次概括窦娥的性格特点。

3、第三课时,我们设置的学习目标还是三个:(1)能力目标:研读第三折,赏析部分曲词,归纳赏析元曲的一般步骤;(2)发展目标:结合浪漫主义结尾探讨本剧的悲剧效果,概括剧本主题;(3)情感目标:认识封建官府的反动本质和广大人民所处的被压迫、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学习过程中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完成目标一:

[导读]齐读第三折曲子[滚绣球]

[导思]此曲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导读]齐读第三折[二煞][一煞][煞尾]

[导思1]这些曲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有何表达效果?

[导思2]在第三折中,表露了窦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

[讨论探究]归纳赏析元曲的一般步骤;

完成目标二:

[导思1]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但她在第三折[滚绣球]一曲里责骂天地,而临刑又发誓愿,期盼天地能主持公道,对此,你怎样理解?

[导思2]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都能应验,如何看待这一超现实行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导练]提炼、概括剧本主题。

(二)下面是我校教科室的同志听完高一语文组常老师《窦娥冤》第三课时的课堂札记:

上课之前,424班教室萦绕的是铿锵悦耳的京剧唱曲,踏着音乐,学生和听课老师陆续走进教室落座,开始了这一节唯美的古曲戏剧选段的鉴赏。

此课的总体设计上就是从鉴赏入手,让学生把握步骤,体会规律,找到方法,深入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兼顾写作表达的训练。

课堂活动中,常老师抓住曲词的鉴赏要点,展开教学活动。从曲词的表达手法(修辞方法、抒情方式、典故)入手,低起点进入,采用演绎法,举出例子,让学生补充查找。然后再加以归纳曲词鉴赏方法,体味曲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完成情感目标。

(三)纵观整堂课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如下特点:

1、挖掘文本资源做到了深入。戏剧的学习与鉴赏的度很容易落得浅,因为高考没有相关的要求。本堂课,由于抓住情境鉴赏,既结合本文,又兼顾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还做了写作的训练。课堂活动可谓深入。

2、积极引导学生的参与。课堂是学生的活动主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这堂课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读、写、议结合,课堂上活动的空间得到了扩展。

3、浓郁的文化熏陶。语文课应该是文化的熏陶,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课文文本的学习意义应该得到充分体验。这堂课,老师设置浓郁的情境,让学生能从中得到体验,自然有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

当然,一些细节上还应该有可调整之处,比如问题的设置,有的不是很具体,对学生资源的挖掘上还有些急于求成,但瑕不掩瑜,整堂课给我们的感受是:优雅、娴静,以最具中国传统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经历的挫折及解决办法典型案例

2009年,我校在经过三年探索的基础上,在全校各学科中全面推行“三三五”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说,从探索到实践的几年来,我们一直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期间所经历过的酸甜苦辣我们自己已深深品味到了。但我们全面推进的步子并没有因此而停过,一路走来,期间省市教科院各学科教研员多次深入我校参与研讨、指导,深入我们的课堂,为我们把脉,我校也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过多次研讨,至今,我们依然只能算走出了一条相对比较适合我们的小路,对该模式实践中仍需改进的问题也认识的更深了,下面从三方面谈我们经历的困惑及思考。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不很具体、操作性差。

实践中感觉到,制定一个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好很难,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往往掌握不好,或失之空或失之远。

我们认为:这一问题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现有水平认识模糊,以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造成的。教学有效性的标志之一是课堂教学应是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高层次教学,而不是针对学生现有发展区的低层次教学。我们的课堂往往都是按照课前预设的学案去组织课堂教学,而我们设计的学案是基于中等层次学生认知水平的,因而学案中充斥一定量的属于优秀学生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是他们通过独立学习就可以掌握的。这样,优秀学生在课堂上如果只专注完成学案,就可能失去再提高的机会。如:高一政治“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一节为完成“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的目标,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读、导思”。

阅读教材第28页~29页完成填空。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_______决定消费的_______决定消费的_______和_______生产为消费创造______________。

(2)_______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_______。

(1)只有生产出来的被_______了的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_______起着导向作用。

(3)一个新的_______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_______,提高劳动力的_______,提高劳动者的_______。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环节。

(1)直接生产过程是_______作用的环节;

(2)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_______;

(3)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_______。

学案初稿出来后,经过大家教研,认为这些问题基本属中等偏上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于是主编人又增加了一个“探究学习”栏目,设置了一个探究课题:

[导思]“破窗理论”是一个俏皮的经济学名词。原意是玻璃门窗被砸,虽然造成一定的损失,但由此而使玻璃制造商、建筑商受益,以及引发新的建设链条的发展,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破窗理论”主要体现了什么原理[合作学习]?

课堂效果的证明,这一探究课题引发了学生兴趣,在优秀学生的带动下,全班同学合作完成了这一探究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加强教研,在学案上设置一些需要合作探究的问题或者学习目标层次化应是解决这一困惑的方向。

(二)“导思”问题的设置应更具科学性,需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案中有无效的设问或低效的设问。学生的有效思维是从一个能触及他们求知欲望的问题开始的,而这样问题的设计更需要教师的知识和教学智慧,而我们的教师在这个方面常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针对这一困惑,我们采取了这样几条措施:

首先从形式上规定,学案的核心作用是导思,没有导思或导思不足量的属不合格学案,学科负责人不得签字付印;第二,提出问题要设置一定情景;第三,对问题要有效分解,采用诱思导入的方法让问题步步把学生钓上来。

如高二生物“从生物圈到细胞”一节为完成“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导读]阅读P2—3,请将下列空白处填写完整。

细胞是生物体_______和_______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_______。

单细胞生物_______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_______的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以_______为基础的;生长发育是以_______为基础的;_______是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异为基础的。

[导思]

1、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它是如何生活和繁殖的?这种不具细胞结构的生物,它的生命活动能离开细胞吗?

2、除了运动和分裂外,草履虫还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它是单细胞生物,你还能举出这种生物的其它例子吗?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单细胞生物还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

3、人的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其生长和发育的基础是什么?其它多细胞生物是否与此相同?

4、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你能说出反射弧有哪几部分构成吗?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

5、包括人在内的多细胞生物,它们的生命活动能离开细胞吗?

(三)课前预习时间仍需进一步科学合理的安排。

缺乏有效的课前预习准备,就不会有有效的问题生成,也就不会有课堂上更好的交流展示和问题拓展。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课前预习,往往是让学生自己看书,任由学生去理解、发挥。这种“放羊式”的课前预习,看似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标,事实上却可能事与愿违。甚至个别学生在自己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遇到一点困难,便气馁放弃,进而缺乏参与课堂信心。在预习一些本身就容易混淆的内容时,“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很容易先入为主,往往把错误的记得更清楚。

课前学生没有预习或无效的预习,课堂上就谈不上合作学习,更不可能有效互动,课堂就不可能有效。即便是老师组织下的讨论,也是勉强的、不真实的、毫无意义的空架子,最多是乱糟糟的无序无味的重复肤浅知识的表面对话。

我们认为,有效预习应当保证两点:

1、有效预习必须明确任务有责任感

请谈谈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五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作业:(初级职称学员答案例中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5、6、7、8题)  【案例1】李明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行列中的一员,他曾经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李明觉得学英语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李明是蠢猪,李明一气之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他加倍努力,真的拿了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他!可是出乎他的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他:“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李明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差生就一辈子翻不了身吗?问题:透过这个案例,可以深切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不满与无奈。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基础教育评价有关理论知识,谈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作为一名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处理?【案例2】2006年,我国修订了实施了20年的《义务教育法》,以下为法条部分内容: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教育”、 “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社会组织和个人则“应当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适龄儿童和少年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也 “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的义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第三章第二十二条提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第六章第四十五条提到“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在第七章法律责任部分,规定对“未依照本法规定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的”要由国务院或者上级地方人民政府给予责令限期改正或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问题:  (1)上述法条体现了《义务教育法(修订)》(2006)的什么特点?  (2)根据你的经验和理解,利用教育学的相关原理,回答《义务教育法(修订)》(2006)强调的上述理念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有

何意义?  【案例3】   在上海虹口区有三所最好的高中:复兴中学、华东师大一附中、北郊中学。三校的不同在社会上被总结为一句话:吃在复兴,玩在附中,僵在北郊。复兴中学办学条件非常好,把学生照顾得很好,这所录取分数最高的学校,学生父母中精英分子特别多,品位可能高一些,学生和家长相对挑剔一些。因此,校方长期以来对学生的需求不能不认真对待。这种认真对待往往影响学校除饮食之外的其他各方面,比如这所学校比较保守,不愿意为变革付出过大的代价,风格上比较老到而稳健,教育质量也非常稳定,从不大起大落。而有名的华东师大一附中,总排老二,学生往往在学业上有一点缺陷,刻苦不够但是有小聪明,长期的老二地位反正也赶不上,所以靠着聪明放心地玩。不是瞎玩,而是玩聪明,玩数学,玩奥林匹克,玩出好多全国冠军、世界冠军。他们的老师也教学相长,与学生一起玩,大胆地玩出全国有名的一群教师,这些被称为师大附中现象。北郊中学学生的命要苦一些,这个学校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学生都考不进一流高中,因此,要抓学习、抓管理。他们的家长往往说,把孩子送到北郊我们放心,我的孩子不自觉,没有老师管着就是不行。在家长眼中,也许复兴中学的学生在被哄着捧着,华东师大一附中的学生在被逗着乐着,而北郊的学生在被管着苦读着。在学校里,如果天气太热,要不要放学生回家,好像没有法律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讲,复兴中学会打电话请求教育局指示,华东师大一附中会放掉学生,北郊中学则坚决不放。关于早恋,复兴中学的老师会找孩子的家长,华东师大一附中选择不闻不问,北郊中学则严厉禁止,处理的方式各不相同。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是什么因素影响着三所学校的决策和教师的教育行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对这一因素的建设可以从哪些方面、运用哪些策略进行。   【案例4】有人说:“班主任的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苦不堪言”;有人说:“班主任是学生记忆中最鲜亮的那个人,几经岁月铭记于心”;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园丁,修修剪剪,剪出满园春色”;还有人说:“班主任是牵牛花的藤蔓和花儿一起攀登”……!问题: 请根据《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相关内容,结合上文,谈谈您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  【案例5】某体育学校要招生啦!王刚、赵东、孙旭……有幸成为首期学员。学校开设了游泳、跳跃、跑步、竞走等课程。开学第一天的第一堂课是游泳课。赵东、孙旭首先遭遇尴尬,由于他

们是“旱鸭子”,迟迟不敢下水,遭到了老师的训斥和嘲笑,而王刚却在这堂课上出尽了风头,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喝彩,但接下来的课程训练却让赵东、孙旭扬眉吐气。跳跃是赵东的长项,竞走是孙旭的看家本领,跑步项目对他俩来说更不成问题。但这些训练却让王刚吃尽了苦头,尤其是跳跃和竞走是他的弱势项目,为提高成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两个项目上,一学期过去了,王刚被摔得伤痕累累,虽然期间他想放弃这两个项目的训练,在游泳这个优势项目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碍于校方的规定和校长、教练的威严,打消了这个念头。在期末的成绩汇报课上,王刚训练刻苦,跳跃、跑步虽有所长进,但也只得了C等,竞走项目没有长进,原本的优势项目——游泳,因为长期没有训练,泳技大不如前,由期初的A等降到现在的B等。孙旭在竞走项目上以绝对优势得到了A等,但在跳跃和跑步项目上只得到了B等,游泳不及格。赵东在竞走项目上得到了B等,跑步得了C等,游泳没有通过,在跳跃项目上破学校的最高纪录,但也只得到B等,因为他没有按照学校规定的起跳要求。问题:请根据你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基础教育评价相关理论知识,就该校的课程评价作一评析。针对案例5发表见解:   该校的课程评价存在弊端,因为在这所学校里,具备突出特长的优秀人才均未得到长足发展,他们原本在某些体育项目上表现出来的一技之长最终成为了该校教条的教学评价模式下的牺牲品。在重视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同时注重倡导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观念。在中学阶段,课程的安排实施应该更加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着重培养自己的特长,教学评价的模式也应该激励学生在特别擅长的专业领域里得到充分锻炼,从而实现扬自己之长,避自己之短,为学生在将来的职场竞争打好实力基础。   【案例6】台湾著名课程学者欧用生曾谈及台湾1988年的课程改革。课程的简化、浅化是1988年台湾课程改革主张课程的简化与浅化。欧用生本人曾参与台湾国民小学“生活与伦理”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修订“生活与伦理”教科书。教科书的修订采用了人文主义、社会批判和建构主义等新的课程典范,如“爱国”这个单元,虽仍以“罗福星”为中心人物,但不像旧教科书那样从成人写历史的观点着墨,使得教科书充满了时间、人名、地名,而改以游记的方式,通过父子、母女等人物的对话,期望能将罗福星的爱国情操跃然纸上,以感动儿童,达到“爱国”的教育目标。但当欧用生等人到小学现场观摩老师教学时,不

免感到失望,因为许多教师未能正确诠释教材重新修订的意图,仍然在人名、地名、时间上作文章,仍然要儿童记忆道德规准和事实。显然,这个课程改革方案在实施中是不成功。   问题:结合你所在学校的课程改革情况,试分析上述案例中提到的课程改革方案不成功的原因。   针对案例6发表见解: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成功与否,是与诸多因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就教科书的修订而言,一定要很好地着眼于孩子。各学段教科书的编写均应适合孩子的一般年龄特点,教材内容的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以是否有利于孩子接受和有益于孩子成长来考量。同时,与之配套使用的教师用书一定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指导性和建设性的意见,使执教者在全面领会教材内容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为进一步修订完善教科书总结出宝贵意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避免教新书走老路。   【案例7】 一位初中二年级的家长来到学校,很痛苦地告诉班主任,最近几个月,孩子不知道是怎么了,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经常和我发脾气,也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总是和我对着干。老师很耐心的向家长解释道,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这样,只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问题:结合案例对这名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根据你的经验,谈谈如何对待这个年龄段的学生。   针对案例7发表见解: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步入青春期,此时的他们正处于人生的第二反抗期。我们应该认识到,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重要原因,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反抗表现采取因势利导的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面对孩子比较强烈的反抗表现,我们家长或者教师首先要以尊重的态度与之交流,用真诚的心来换取他们的信任。即使是一时无法沟通,也不宜急于求成,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来化解他们的“硬抵抗”是我们在这个时候最明智的选择。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抵触情绪也许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家长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该深谙教育之道,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与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交换看法、解决问题,相信会取得最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案例8】《教师法》规定教师有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简称教育教学权。这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也是教师职业活动特有的一项内容和权利。   问题:请结合工作实际,描述教育教学权实现的具体

表现形式。   针对案例8发表见解:   一、德育渗透,率先垂范。抓德育既要靠教师的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又要靠教师的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当以这种表现形式为先。    二、点拨学习,指导实践。教师的科学引领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最优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真正的培养和锻炼。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当以这种表现形式为本。    三、开展活动,总结收获。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精神文化食粮,通过活动促团结赢合作出成绩,是大有可为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权,   当以这种表现形式为基。    四、表扬批评,综合评价。学生在校内外的各种表现都是教师可以用来评价的依据,客观公正而又不失艺术性的评价可以对学生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当以这种表现形式为魂。   五、交流合作,齐抓共管。成功的教育离不开水平一流、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也离不开学生家长的信任支持和密切配合。在教师工作影响力的积极作用下实现全社会共同关心扶持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最佳境界。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当以这种表现形式为高。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第一次作业(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1.请结合实际谈谈当前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2.基础教育“课程统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如何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心理发展是按照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方向发展的,各阶段的先后顺序是固定的,不能超越阶段等级,不能颠倒顺序,更不能随意前后错乱。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与此同时,个体心理发展在发展进程、内容、水平等方面又具有千差万别的特殊性,各种特殊性统称为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复杂关系中。个体心理随时间而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发展的连续性进程。就发展的全程而言又按不同心理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区分为数个发展阶段,称为阶段性。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两者统一的过程。如果教育者认为学生学习的表现,更多地与父母的遗传有关系,那么教育者就会更加关注那些遗传潜质好的学生,可能会忽视比较平庸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又会感知到教师的态度,对学习产生负性情绪,造成学习成绩不良。而这种现状使老师的观点得到了验证,这更加坚定了教师的信念,造成恶性循环。如果教育者认为环境对学生的后天成长具

请谈谈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六
《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广东实验中学 蔡洁莹

今天,很高兴能够在这个会议上,和专家、老师们一起分享我的教学体验,同时也将教学中的一些观点与大家一同探讨,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和指教。

2004年7月,我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来到广东实验中学任音乐教师。此时恰逢广东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我幸运地成为第一批课改生力军中的一员,接受了学校分配的《音乐与戏剧表演》的教学任务。下面我就以下几方面,谈谈教学中的经历及感受:

一、面临的困难及解决的举措

一开始接到《音乐与戏剧表演》这门课的教学任务,我感觉无从下手,“音乐与戏剧”庞大的知识体系中,与我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仅有的交集是:音乐以及如歌剧、音乐剧、话剧等小部分的戏剧知识。对于要负责开展的一门课,我认为必须对其知识有很好的驾驭和应用的能力,这使我有很大的压力,我想负责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们也会深有同感。但我认为,《音乐与戏剧表演》的教学,在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也是一个摸索探究的过程,在将这种压力化为动力后,我开始进入教学的准备工作:

(1)我阅读了高中新课程标准解读、等一系列的指导书籍,明确并领会了新课程的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2)在此基础上,我认真向老教师及各界专家讨教学习,其中包括本学校的音乐、语文教师、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师、戏剧领域的专家学者、编导、演员等,他们都在不同的知识领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启发,我努力地思考如何将音乐与戏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能将其适用于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中,随之开展了一系列的整合、设计工作。

(3)将设计出的教学案例实施于课堂,进行长期的尝试。以课堂为实验室,以教学手段为催化剂,从学生身上不断得到各种反应结果,课后我将这些结果再次分析整合,取精华,去糟粕;课下经常与学生、听课的教师交流感受,采用自评、

互评、他评的多种评价方式,从各人的直接感受中获得更多的回馈意见,对更好开展教学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如:广东省教研员伍向平老师、广州市教研员朱则平老师、广东实验中学资深名师罗易老师、本科组的音乐老师们,在听完我的课后,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点评分析,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帮助我更明确了教学方向、大大开阔了我的教学思路。

二、教学手段及成果

1、课堂的实验及实施

在开展新课程教学中,我面临着本校自身的特殊性:班级多,教师少,每班课时少。而对于《音乐与戏剧表演》这门课的开展更是难上加难了。“什么是戏剧”,是大部分学生接触到这门课最大的疑问,而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戏剧、音乐与戏剧结合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进行戏剧表演、创编等 ,这些都是教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面对这一情况,我做了以下尝试:

(1)首先,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大量戏剧片段的赏析,教师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审美情感进行体验,感受戏剧中各个品种的差异,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同时通过课上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加以完善总结。学生通过参与式学习,对戏剧模块产生兴趣,并通过讨论,对“戏剧”这一概念由原本的模糊、混淆变为清晰、明确。课堂中通过充分感受各种艺术形式的审美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表达,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增强学生对戏剧表演的感性认识,以及创造了学习及模仿的条件和机会。

(2)再次,针对本校“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我开展了“课后研究性学习,课堂共享互补”活动,配合课堂的同步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对戏剧的各个品种,如:戏曲、歌剧、音乐剧、舞剧、话剧,每组负责一个品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先按个人分配到的任务,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渠道大量搜索资料、了解负责的戏剧品种的特点,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将各自的资源在小组中汇

集,共同决定研究方向,并制作课件,视频资料等,最终将研究结果搬上课堂与其他小组的同学分享,达到学习资源共享互补,更在短时间内大大增加了各人的戏剧知识量;通过各组的分享,知识交叉结合,使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更为丰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学生通过这一活动,在较短时间内增加了较大的戏剧知识量,同时了解了各种不同戏剧品种中音乐与戏剧结合的形式及其异同,为更好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小组合作研讨,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增强其与人合作、协调、交流的能力培养,以及团结意识、探究精神的培养。

(3)注重实践体验,鼓励原创,培养创造意识。

在《茶花女》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我选取了经典片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了解作品、尊重原作、健康向上的原则下,允许其改编剧情,增加删减角色,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配乐进行创编表演。在表演中,我不得不赞叹学生的创造力,一个个创意新颖、独具匠心的《茶花女》展现在课堂上:其中有小音乐剧、配乐小品、哑剧等表现形式,有喜剧、悲剧不同的结局,同时,学生充分运用了前一节课中学到的“音乐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的知识,根据剧情的需要选取不同的音乐,配合剧情表演,使剧情更加深入人心。每一个天马行空的创作,都赋予了作品更深更广的诠释,寄予着他们内心的渴望、憧憬和最深处的声音。在表演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内心得到满足的喜悦。在表演结束后,对于不同结局、不同表现手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各组进行互评,说出优点及不足,在实践中共同进步。对于剧情改编独特者,应给予鼓励,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通过实践体验,学生的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在全球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当下,各国文化充斥着学生的生活。高中音乐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要注重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学会理解和尊重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多元文化价值观。在《音乐与戏剧表演》课上,应让学生多了解本国的戏剧作品。如:在讲到中国戏剧文化中的戏曲时,学生经常会呈现出不感兴

趣的反应,此时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若因为他们的第一反应“不喜欢”而放弃深入了解,则会更加深学生对戏曲文化的误解;教师应从戏曲区别于其他戏剧品种的独特表演程式、浓烈的地方色彩等特点来引导学生发现戏曲文化的魅力。在戏曲课的教学中,我先通过选取一些较生动有趣的戏曲片段,如欣赏《刘海砍桥》、《王三打鸟》等,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吸引学生,作品中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更让学生备感亲切,通过从音乐的感受和剧情的了解两方面的引导,学生慢慢地走进了戏曲世界,也能感受戏曲中独特的音乐及表演的特点,通过这一课堂,学生再次接触戏曲的时侯,便再无之前的陌生及排斥感了;又如在《歌剧中的音乐》一课教学中,由于歌剧是起源于欧洲,发展历程较长,成熟的作品较多,学生对于歌剧的印象经常停留于外国的作品上,我惊奇地发现,很少学生能马上回答出中国歌剧的起始年代及代表作品。于是我先由中国歌剧产生年代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及背景讲起,学生结合了历史课上学过的知识,很快找到相关的知识锁链,无形中对中国歌剧的起始时间有了很深的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国家的文化、激发其兴趣了解中国戏剧文化,这也为学生理解尊重不同音乐文化、自身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内课外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1)经常性举办各种形式的课外戏剧活动。

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戏剧比赛,发现优秀的戏剧人才及作品;开展专家讲座及交流:曾邀请著名演员张铁林、原话剧团团长萧瀚森、珠影著名导演于得水等来校进行讲座,并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解答学生问题;曾与英国华威大学戏剧博士成功合作“英语与戏剧课”,取得了很好反响,这些活动都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戏剧的兴趣,与课内教学相辅相成,更对戏剧在校园的大力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建立社团,排演作品。

2004年,我建立了广东实验中学戏剧团,坚持日常排练,培养表演人才。戏剧团现今共有成员60人,我组建了一套管理体制:分别设立秘书组、演员组、编导组、幕后组四个小组,小组各司其职。确立了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指导”的模式,“认识社会、表现自我、锻炼能力、立意于剧”成为戏剧团的宗旨,大力鼓励原创、培养学生表演创编能力的同时,让戏剧深入校园生活,使戏剧成为一项“人人都能演,人人都参与”、经常性、群众性的活动。

现今取得的成绩有:原创音乐剧《愿望药水》荣获“全国青少儿艺教成果优秀节目展演评选”一等奖、优秀创作奖,同时荣获国际巡回赛资格(蔡洁莹老师荣获“优秀辅导一等奖”)。原创作品《追梦历程》荣获全国比赛二等奖等。成功上演作品有:原创音乐剧《愿望药水》、原创舞台剧《舞在我心》、《十分钟前》、原创小品《爸爸的零花钱》、《人证》、《绿色的呼唤》、课本剧《雷雨》等,均获得高度评价;

业余时间,我经常与一些专业团体、民间社团、学校社团交流心得,广泛接触戏剧专家,虚心向他们讨教,互相交流排练经验,共同解决面临困难,同时大量搜索戏剧资源,不断为戏剧团注入新的血液,我真心希望在教育这一层面,能为共同推动广州的戏剧文化献上自己小小的力量。

高中新课程改革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普通高中培养的目标。“音乐与戏剧”都是源于生活的艺术,我们不是要培养音乐家、戏剧家,而是要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兴趣爱好及对音乐艺术、对生活热爱的激情,真正发挥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通过《音乐与戏剧表演》这门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通过课内外的学习,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戏剧艺术了;我通过在教学中的思索、探究和学习,也大大拓宽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高中音乐教学仍需要不断完善,我们有共同的责任将高中新课程改革更好地发展和推动下去。

以上是我的一些体会分享,今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地与各位老师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进步!谢谢!

蔡洁莹

2007-6-15

请谈谈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七
《新课标练习题及答案》

新课标习题

一、(每空1分,计 20 分)

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 )、( )。

2、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 )、( )。

3、新课改要求教师课堂角色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 )转为比较关心学生的( )、( )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 )、( )、( )等四个方面。

5、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6、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 )、( )、( )和问题性。

7、认知建构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 )、( )和建构性原则。

8、用一句话概括你的教育理念。()。

二、判断。在正确的后面打√,在错误的后面打×。每个1分计5分。

1、目前正在进行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六课程改革。( )

2、我国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现四级课程管理。( )

3、“活到老,学到老”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 )

4、 教学观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

5、课程资源的多少及开发只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与学校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有关,大多数教师感到无教育资源可开发,主要原因是我们这里条件太差 ( )

三、选择。(每个3分,计21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 ( )为重点.

(1)创造能力 (2)创新精神 (3)道德素质 (4)实践能力

A.(1)(2) B.(2)(4) C. (1)(3) D.(3)(4)

2、我国古代《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D.启发性原则

3、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首先提出来的。

A.加德纳 B.比纳 C.西蒙 D.斯坦福、E、约翰森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 ) 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5、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影响每个人智能发展的因素有( )

A、个人成长经历B、先天资质C、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

6、建构主义的主要流派有( )

A激进建构主义B社会性建构主义C个人建构主义

7、属于支架式教学环节的有( )

A搭脚手架B效果评价C创设情景D独立探索E进入情景

四、简答:(每个5分计25分)

1、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新课程教师行为的四个转变是什么?

3、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

4、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学习理论有哪些特点?

5、在新课程实施中可以赞赏学生的哪些方面?

五、论述20分(每个10分,计20分)

1、 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谈谈在新课程观念下,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是什么?

2、论述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有哪些指导意义?

六、阅读下列案例,分析以下问题(9分)

A.你认为在这堂课中,教师根据一位学生的说法临时改变教学内容可行吗?

B.你认为教师这一教学内容的增添,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什么影响?

C.试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来审视这些行为,谈谈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案例: 我可以横着跑吗?

在30米快速跑教学课上,一轮小组比赛以后,突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可以横着跑吗?”随之而来的可想而知是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原来是小组赛的最后一名石峰同学提出了这个荒唐的要求。“这不是捣乱吗?”“开玩笑!”有学生轻声议论着。

“为什么要横着跑?”我耐着性子问了一句。

“螃蟹就是横着跑的,而且跑得很快,既然螃蟹能横着跑,为什么我就不能横着跑呢?”又是哄堂大笑。

望着这个不太听话的学生,我灵机一动,转身对同学们说:“石峰同学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我们的确可以横着跑,只不过这种跑得方法没有直跑跑得快,但在篮球和排球比赛中是经常用到的。第二轮我们比赛横着跑。好不好?” 听了我的这番话,学生们都乐意接受这项提议,有的还尝试着做投篮的动作,有的甚至还模仿起了螃蟹的样子,表现得特别兴奋,课堂气氛活跃极了。

石峰同学不仅由最后一名变成了冠军,而且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开心极了。而我受到的触动更大„„。

一、填空: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3、知识传授学习方式学习愿望4、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5、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6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7、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

二、判断:××√√×

三、B\D、A、A、ABC、ABC、ABDE

四、1、A、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凡是多问几个为什么

B、营造宽松和谐环境,让学生从主人的角度发问

C、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的问题意识

D、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三)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四)由重“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

3、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

答:(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动机(二)贵在于导,培养学生参与的方法

(三)创造空间,保证学生参与的机会(四)营造情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

4、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学习理论有哪些特点?

答:(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或吸收。

(2)认知是学生用来组织经验世界的,不是用来发现本体现实的。

(3)知识是学生与他人经验交流的过程,是经由磋商与和解的一种社会建构。

5、在新课程实施中可以赞赏学生的哪些方面?

答: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五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2、能够 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4、尊重学生需要,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自信心

5、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6、能够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发展。

2、(见当代教育新理念课本263——266页)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智能领域

多元智能理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学生智能的多维度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将活动作为促进智能发展的主要方法。

六、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讨论两者的关系就像是讨论“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它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标准答案,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它讨论的价值,因为正是有了这种讨论,才使我们的课堂更趋向于完美!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就像“计划”与“变化”两个词语的关系一样。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6.简述学会与会学。(6分)

27.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8分)

28.某毕业班晚自习课上,同学们正在认真学习。这时,该班的语文教师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语文是基础,语文学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多花些时间学语文”。于是同学们都开始复习语文;过了一会儿,英语教师走进教室说:“同学们,英语非常重要,不管考什么都要看英语成绩,尤其是大家英语基础不好,更要多花时间学习。”于是同学们纷纷拿出英语书;再过了一会儿,班主任吴老师走进了教室,他看见大家都在看英语,很生气,说:“数学是关键,数学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你们将来的升学,赶快抓紧时间复习数学。”同学们叹了一口气,又开始做数学题了„„

请运用有关理论分析上述现象。(6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D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B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B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C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C )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B )

A.教学活动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B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 C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D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C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C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D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D )。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B )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C )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请谈谈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八
《新课程改革中应用题教学的困惑及策略》

新课程改革中应用题教学的困惑及策略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是在新理念指导下从目标、内容到教法的一次全方位改革。随之而来的是老师们在应用题教学面前一筹莫展。在与我校数学教师的交流中,本人把老师们在应用题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整理如下:

1、线段图如何处理?

2、数量关系要不要?数量关系式是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应用题的又一法宝,把数量关系教给学生后,很多题目套用数量关系式就可以解决。可如今这一法宝在新教材中找不到踪影,数量关系还要不要?如果要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呢?

3、丰富的呈现形式学生受得了吗?传统教材中以文字形式为主。在教师的意识中认为这才是应用题。而今新教材却是铺天盖地的画面,大大小小、花花绿绿,学生看得清吗?能从中自主地获取信息来解决问题吗?

4、清晰的板块怎么没了?传统教材严格按“式题→文字题→应用题”的递进关系编排,而且应用题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体现得非常严谨。新课程中由于不再集中编排应用题,上述严谨的格局没有了,给人的感觉就是“散”,这让教师困惑不已。

5、逆叙的应用题要不要学?逆叙应用题是原来学生们普遍感到难学、容易出错的类型,新教材中这样类型的题目

几乎没有了,那么逆叙的应用题还要学吗?如果要学该怎么学呢?还作为全体的教学目标吗?

以上种种问题让教师无所适从,几乎所有教师都在问“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应该怎样教?”面对教师的种种困惑,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理解新课程理念下“应用题”教学的本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去思考我们该怎么做。只有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下“应用题”的内涵,才有可能寻求到有效实施新课程“应用题”教学的途径。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的思考与做法。

一、澄清对“解决问题”的模糊认识

(一)“解决问题”降低了应用题教学的要求吗? 许多教师认为:新课标数学教材里“应用题”一词几近消失,而“解决问题”的表述频频出现,随之,各个版本的新课标数学教材里的“应用题”的字眼也不再出现,“解决问题”的单元和提法却甚为亮眼。那么就意味着应用题的教学要求降低了,应用题从新课程体系里“一走了之”了吗?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用题实际上未曾消失,它在数学新课程中只是因角色被重新定位而有所改变,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新课标中的“解决问题”是一种领域,好比“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而应用题是一种题型,好比计算题、文

字题、图形题。两者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上下从属关系。应用题是属于“解决问题”领域中的一种题型,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采用的一种训练手段。“解决问题”是目标,从广义上来说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新课改冲破了原有的应用题教材体系,对应用题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充实,并且丰富了应用题的呈现方式。总得来说, “解决问题”与以往的“应用题”相比,编排体系、信息呈现的开放性、实践与综合运用等方面有较大的升级和优化。

例如:传统教材中应用题相对集中、以单元的形式呈现、分类型编排,由易到难,体系清晰。课标教材中传统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化“整”为“零”了,尤其强调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传统教材中应用题的条件不多不少,问题明确,学生主要通过模仿、练习,掌握解题思路,形成解题能力。而在新教材中“解决问题”提供给学生的往往不是已经编制好的题目,而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或者情景提供给学生,通过表格、纯图画、半图画、半文字和文字呈现。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类型可套,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可搬,需要学生观察、识别、选用有用的信息。因此新教材虽然”应用题”被“解决问题”收编了,取消了其独立的番号,样貌和职能也有所变化,但依然确有其“人”,依然在发挥着自己的特殊作用,相反还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

(二)“解决问题”还需要强调数量关系吗?

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训练是传统教材中“应用题”教学的重头戏。新课标教材中重视情景的创设,重视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强调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解题。在关注情景的创设,关注信息的收集的同时,数量关系的分析被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甚至认为数量关系的训练是机械训练,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应该抛弃。实际上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模型的基础,只有掌握基本的分析、综合的方法,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结构,才能使学生在获取信息之后迅速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是当前解决问题教学的首要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情境隐含的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情景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7页解决问题的第一幅主题图。如果老师问: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就有可能作出:同学们在公园里捉蜻蜓;公园里有花草树木,美丽极了等等和数学教学无关的回答。假如老师这样提问:看了这幅图,你发

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学生的回答可能就不一样了:“有4个同学在捉蜻蜓,有2个同学在观察蚯蚓。一共有几个同学?”这样的提问能迅速地引导学生在一个具体的情景中找出与数学有关的信息,从数学角度出发,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二)突出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目标提出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题、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鼓励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常见的解题策略。比如:画图分析法、列表整理法、尝试列举法等分析策略。在解决问题时还可以根据题目实际运用寻找规律、猜想验证、化繁为简、逆向思考、模拟假设等多种策略。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促进每位学生掌握有效的分析问题策略,发展学生的策略性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2页的例3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课改前我们的老师教学这个内容,一定会千方百计让学生理解:“求小雪比小磊多几朵花”就是“从小雪的红花里去掉与小磊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小雪比小磊多的朵数”。尤其要学生理解去掉的不是“小磊

请谈谈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九
《浅谈新课程中新理念的尝试与探索》

浅谈新课程中新理念的尝试与探索

新的课程标准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和生机,为了民族的兴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肩负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实验的历史重任,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发视野,具有表现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育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方面的综合素质,正确把握体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体育课程。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体育课教些什么,该怎样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我校的体育课程标准实施几年来,全体教师加强了学习和研究,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选择、更新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体育课教学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自从开展新课程改革开始,我校体育学科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进行了教师的教学等课堂评价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体育教学设计改革的方向。我们在教学中展示任何一种器材在学生面前,教师都不告诉学生怎样玩,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创编各种游戏玩法,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我们同时在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难题,让学生自己想出解决办法,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玩纸棒》游戏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出示纸棒后,没有示范动作,只是说:“你们能想出玩纸棒的各种花样吗?比比看谁想出的花样最多?”接着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无拘无束地玩出各种不同的花样来。活动中教师留意观察谁想的花样多,与别人不一样,然后请这些小朋友示范,其他小朋友模仿学习,最后教师将学生们想到的动作综合成游戏《接力拼图》,小朋友在去拼图的途中要经过许多障碍物,让学生们自己想出解决方法。这样的活动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使他们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

二、运用多种激励方法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新课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了以下几点来吸引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

(一)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 兴趣是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在设计活动时,坚持趣味性原则更显其重要。设计的活动生活化、有趣味,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克服困难坚持下来。例如玩跑步游戏活动时,设计成学生喜欢的接力玩戏的情景,学生们活动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否则枯燥的跑步会令学生们感到乏味。

(二)适当制造一定的紧张气氛。

适当的紧张气氛会使学生有紧迫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完成锻炼活动。例如利用比赛形式进行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创设危险情境,如口袋游戏设计成《冲过封锁线》活动,让学生在教师鸣哨后听到声响起后,立即冲过口袋阵的情境中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活动中设计敌人凶恶形象出现,会让学生们在紧迫感中努力完成锻炼活动,提高活动的坚持性。

(三)正确运用语言激励 。

教师对学生的赞许可以用无数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要避免简单的说“好”或“很好”,否则会使学生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教师可以说:“你做得非常好,老师很喜欢”,“大家来看XXX的表演,他做得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语言进行激励。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

(四)非言语性的激励

当学生们在活动中表现得出色时,教师对他们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等非言语性动作奖励将会给学生莫大的鼓舞;教师经常走近学生身边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对学生表示出一种无声的赏识和赞扬;在活动中教师经常注意用视线接触学生,告诉他们老师在注意他们等方法,对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三、注重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体育活动中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刀切”的做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动作发展好的学生要适当提高难度,让他们“玩得有劲”;对那些动作发展较差的学生则降低动作要求,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跳跨栏活动中,要提供几种不同高度的跨栏,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进行练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增加高度。教师只是起到引导、鼓励、保护学生的作用。

四、设置一定的难度和困难情境,培养学生勇敢、不怕困难、意志坚强的优良品质。

为适合当今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只有活动难度适当,安全措施完善,学生们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在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难度,有意创设一些困难情景,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挫折,对形成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是极为有益的。如我设计的《上公园的一天》活动中创设了要在公园里动物跑出来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途中设置的困难,都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想出了许多好办法克服所设置的困难。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就得到发挥,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

五、场地器材巧妙设计,自编自制体育器械。

我们在体育活动设计中,大胆地在传统教学的器材上作出突破、发展。在器材的选择上注意就地取材、一物多玩,以此丰富活动内容。同时也注意到废旧物品的利用,如旧轮胎、饮料瓶、旧报纸、空饼干盒、空奶粉罐等等。这在

环保意识日趋强烈的今天乃至资源日益匮乏的将来都是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利用空饼干盒创设了《铁罐游戏》,利用废报纸创设的《小小纸棒》游戏等。

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给体育课堂教学一个准确的定位。

一直以来,对体育教学的反映一直比较强列,教师感觉上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累,教学时间长,学生感觉负担重,学起来枯燥乏味,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教学功能的定位不当,新课程标准从实际出发,尊重儿童认识规律,调整了体育教学的要求,将一年级体育定位于让学生主动参与,贴近生活学习一些简单地运动技能,这些单纯教师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而且教学难度也适应降低了。

七、对学生不时的掌握情况进行测查,便于在实际教学时有所依据。 开学不久,我就对学生进行了体育知识技能的摸底,摸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简单做些体育动作以及和同学的合作,表现、情感等,结果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人素质普通提高,家庭也比较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现代的儿童在学前已经掌握了许多的体育技能,走、跑、跳是人人都会的技能,学生在入学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不及时更新观念,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那么对于新入学的孩子会觉得学习枯燥无味,我们也在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试想,如果让一个对学校生活充分憧憬的儿童刚入不就因为学习枯燥乏味而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那该多可怕呀!

八、运用新的课程观念,改进体育教学。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和水平一新标准的指引下,我做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感到自己有着极大的创新空间,要努力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程序,变革教学方式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创造出利于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氛围,使原来可能枯燥、乏味的体育课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喜爱上体育课。

下面我就以课堂实例事来谈谈我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一)充分使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探究知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儿童学习知识,是一个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联系建立起新的过程,对于学生说,跑、跳、投等运动技能并不陌生,而且学生会经常表现出来,从前面调查结果就可能发现到这个问题,在学习时自己动脑探究,如上队列训练课时,首先教学如何由2路纵队变4路纵队的方法,学习完后,请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按刚才的方法变队形,可以变出更多的队形,通过学习,学生学会了排纵队、横队、2变4、4变8、一字队、人字队等多种队形的排法,既掌握了该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创造性,学生非常有成就感。

(二)构建合作意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体育综合素质,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我们们在教学中能否进行合作式教学研究?因此,我边教边摸索,通过实践,我惊喜地发现,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可以进行合作式学习。在合作之前,我们得先找准合作点,

教会学生合作讨论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合作人数不宜过多,以2-4人为宜,小组长轮流当,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组织者,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如在学习定跳远时,学生只知道向前跳,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跳得轻松、跳得远,我没有着急地教授,而是鼓励他们两一组试一试跳,想一想哪种跳法更合适,学生先茫然地望着我,不知怎样进行,这时我请了一位同学出来,和他一起组织小组示范,在我的带动下,学生纷纷起来,并积极开动脑筋,跳的动作越做越好,有些学生甚至还评说这个跳得好,那个动作不优美,课堂气氛极其活跃,学生在合作学习实践中互帮互助,互相完善。在课堂上,他们的眼里,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九、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

学龄初期的儿童年龄小,生性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教师应顺应他们的心理特点过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应生动活泼,可采用图片、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手段来辅助教学,课堂上应多设计一些儿歌、游戏、趣味活动,练习时则可采用夺红旗、找朋友、一起练等方式进行,在上小沙包投掷时,我事先准备了一些苹果图片,练得动作好的距离投得远的学生就可以获得,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同时得到大家的肯定,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学生上课不但不会感到厌倦,而且个人兴趣盎然。

十、努力探索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评价方式

评价本身在较早前使用频率就很高,然而评价前后所支撑的先进教育理念却没有具备,很多人信为评价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为促进人的发展而评价,要建立发展性的评价、方法和途径,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学生评价上确立了四个原则、四个结合。

(1)发展性原则:教师尽量用发展性眼光去发展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并给予公平的评价。

(2)激励性原则:对于非凡的想象和大胆的尝试探究行为,应给予及时的鼓励,让标准答案永远低于学生的创造性答案。

(3)过程性原则:生往同样的学习结果,对不同的儿童来说,学习的过程却是不一样的,不评价学习过程,是不能准确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状况的。

(4)平等性原则;教师作为评价者的态度应是朋友式的,建设性的,而不是居高临下。

四个结合即: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横向与纵向评价相结合;结果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教师、家长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

我发现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水平一教学实验,我认为教师、教材、教案,学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就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体育的实践性、综合性,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做为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规律和体育学习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程中新理念的尝试与探索

松岭区大扬气小学

请谈谈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十
《新课程学习心得1》

新课程学习心得

合江中学 查利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习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力求将中国的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更新的台阶!

几天的培训,我的脑海里充斥着新的教学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关注全体学生,放下架子把学生当作朋友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学资源共享成为本次培训的一大收获。通过培训对新课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

新课程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理念,如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倡导课程的综合化,及以课程管理的“去集权化”等。这些理念对广大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在教学实践中没有遵循过的,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应积极对其做出回应以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传统教育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忽视表现在很多方面。在课程设置上,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课程曾经是必修课程一统天下,学生没有迭择的余地,传统的学校管理的观念和方式有利于控制和效率,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相比,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键一点,就是新课程能够保障学生的个性化的学生权力的实现,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力,就是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种全新的理念对传统学校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历来有精英主义教育的传统,追求学业成绩的优秀,追求在考试竞争中打败同伴,脱颖而出,这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它是以牺牲很多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新课程就是从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力,求得每一个学发展的角度来对学校文化进行重建的,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有个性的发展。在课程结构上开设大量的选修课,让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机会。从而实现个性发展。

这次新课改我最大的体会是: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请谈谈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相关热词搜索:新课程改革经验 新课程改革中的经验 新课程改革

1、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一《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困惑》 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2016-01-13)

2、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篇一《谈在新课改中新做法的尝试经验》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2016-01-18)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请谈谈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请谈谈贵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尝试和经验"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3182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