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赤兔之死 台湾

赤兔之死 台湾

2016-01-14 09:01:0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赤兔之死 台湾篇一《论文言文教学》 ...

赤兔之死 台湾篇一
《论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论(1)

一、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一)文言文的社会功能

首先,文言文是研究历史的切实保证。利用文言文为工具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推进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

其次,文言文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它是中华民族之魂,是坚强的民族精神支柱。这种内在的思想活力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体现,是我们炎黄子孙继承下来的无与伦比的瑰宝。

再次,文言文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心态和审美观点。不过,古老的中华民族在这方面显得尤其突出。

最后,还必须认识到文言文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文字和表述形式的一致性,极大地巩固和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文言文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正是表现在这里。

(二)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

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二者一脉相承。文言文是“源”,现代语文是“流”,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见朱小健《关联·交融·传承——实现中学文言文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在现代汉语的3755个一级字中,可以找到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也就是说,古汉语常用字(1086个)的92%仍旧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另外,84个古汉语常用字,出现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印刷通用汉字字行表》中的高达82个。由此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的绝大多数仍以强大的生命力存活在现代汉语中。因此,学习好文言文是掌握现代语文的基础。学好文言文,从中汲取前人创造的优美文字的成分,吸纳丰富、鲜活的营养,滋润现代语文的内容,使祖国的语言文字克服目前日趋严重存在的“断层”现象,得到健康、茁壮的发展。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好文言文是提高写作(作文)水平的关键。凡是在写作方面,表现出能力强,表达优美,行文流畅,结构严谨的学生,无一例外都是喜爱文言文、认真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文言文行文简练,文字表达精练,遣辞造句考究,注重语言的锤炼。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推敲”典故的产生,都说明了这点。

2004年,韩军先生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韩军在文中写到: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顿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譬如社会政治动荡等等,但一个最合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是最根本的解释,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这使得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的文人们,在孩童时期的语言“敏感期”阶段,即13岁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深入的文言教育。文言与白话的关系,一母一子,一本一末。几十年来内地文人的整体文字面貌是越来越“水”,越来越“白”,越来越“俗”,越来越“痞”,失去了纯粹、古雅、洁净、朴素。不可否认,这正是所谓内地“现代语文教育”斩断了“文言”血脉的结果!

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作者录入南京师大新闻系

2001年8月19日09:46 《长江日报》

本报江苏消息 17日,江苏高校招生“本二”批次录取进入第二天,因《赤兔之死》一文成

名的南京籍考生蒋昕(xīn)捷高考去向已初有眉目———南京师范大学已基本确定录取他,并在征求其本人意见后,将其计算机专业改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吕炳寿说,由于小蒋在“本一”、“本二”两个批次中都填报了该校,且第一专业均为“计算机”,学校从科学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在征求他本人的意见基础上,在“本二”批次中录取了他,并根据他文字功底好的特点,重新为其挑选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该专业特点为文理兼收,学生出路也很广阔,学校将尽可能为小蒋学习生活多创造有利条件。如不出意外,到下个月,蒋昕捷将正式迈进南京师范大学校门。 赤兔之死

蒋昕捷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简评:读罢此篇临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二是立意高远。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得分:60分。(赵家书)

(三)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教学效率不高仍是当前语文教改的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未得圆满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是语文教学的“斯芬克斯之谜”。据6月26日《文汇报》报道,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外国学生竟成了“中国通”,而中国大学生成了“老外”。当然,这里又考试的合理性,试卷内容的科学性问题,但学生的母语水平滑坡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上,王蒙认为,我们的母语水平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呼吁全球华人展开一场“母语保卫战”。广东省2005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50分以上不足7%,好文章凤毛麟角。模仿造句答案本可以多种多样,可是却失分尤其严重,约10万多考生得0分,占到25%左右。

附:模仿造句的题目是: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

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

尽管文言文教学意义重大,尽管在赋分上,古代诗文在全卷中所占的分值有上升的趋势。上海卷达到40分,占阅读题的50%,其他试卷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资料显示,台湾的“联考”(相当于大陆的高考)更重视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几乎全是文言文。但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更不容乐观。现在的中学生学习语文流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怕文言文主要原因是怕死记硬背,不肯下硬功夫。2003年高考试卷中有一句《论语》的默写“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据统计默写对的只占万分之几。广东省2005年的高考语文古文翻译逾万考生得0分。

附:古文翻译的题目是: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2)主簿大惊,以白就。

(3)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在今年新学期开始,就文言文教学,安徽省潜山县文峰中学程晶老师就曾在班上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A你喜欢文言文学习吗?B你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吗?C你认为文言文学习最大的难点在哪儿?D对学好文言文,你有信心吗?调查的反馈结果是,80%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既没有信心,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难点突出表现在:1.理解难。首先,社会文化的革新,使得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相关的典章制度、社会形态都与学生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其次,随着时间推移,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语词含义等方面都与学生存在着语言距离。第三,隐藏在古代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2.背诵难。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学生死记硬背;精确性、示范性的特征和有言无文现象被反复强化,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最终文言文教学被简单化地处理成了文言文诵记过程,并越来越呈现为单一化、模式化的过程。3.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可我们的语文老师教文言文方法太单一,大多数教师采用就是拿着学生也配备了的文言文对照译注或教学参考书串讲课文的方法,认为文言文教学完全是一门工具性课程。除了教读就是让学生抄记译文,上课气氛不好,经常有“我困欲眠”的感觉。

二、文言文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

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二)课标解读

1.关于“文言文”

“文言文”与前面所说的“古代文学作品”是两个有些交叉的名称。“文言文”是从语体角度提出的,“文言”相对于“白话”,除散文外,一般的理解似乎也包括诗词曲作品。而“古代文学作品”是从时代角度提出的,“古代”相对于“现代”,通常的理解也是广义的,不仅指诗词、文学性散文、小说、戏剧等,古代带有一定文学因素的实用性文体,在今天可以划归议论文、记叙文的,我们往往也把它包括在内。因为前面主要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提出目标,这一条目标不是从文学鉴赏,而是从一般的文言文阅读角度提出要求的。

2.什么是“浅易”?

首先要对目标中所说的“浅易”作点说明。“浅易”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很难界定,只能是属于经验性的模糊判断,只能凭经验举出几部书作为样子说明什么是浅易文言文,使中学文言教学有个大概目标。一般地说,指思想内容不太深奥,凭籍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水平还可以理解,表达方法也比较合乎常规、不太怪僻,语言文字比较合乎规范,是古代典范语言,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故阅读难度不大的文言文。山东聊城一中李恩宪老师认为,所谓“浅易的古代诗文”,一般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中常用词语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率较少;第二,从文章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和一般的词类活用;第三,从文章的表现手法来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议论等形式;第四,从文章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应属于古代的典范作品。

通常认为,像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柳、欧、苏的文章,其中多数属于比较浅易的文言文。刘国正先生举出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一是《孟子》,一是《史记》(纪传部分),一是《梦溪笔谈》,一是《聊斋志异》。通过训练,中学生要能够借助工具书或注释阅读像这四部书一样深浅程度的文言文。有关专家也开出过一个书目:1.二十四史中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2.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3.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散文作品;4.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5.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

6.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当然“浅易”也是相对的,这里说的是针对一般水平的学生而言的浅易。

3.目标定位在“读懂”。

目标定位在“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传授上面。文言知识是无可回避的,但“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其目的是“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在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以及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标准原有一个文言词语范围的附录,规定了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后来删除了。

解放以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但真正养成阅读“浅易”文言的能力又谈何容易?吕叔湘先生说过:“在充分掌握了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学习文言,达到阅读一般文言的程度,我估计至少得五六百课时,差不多要占去高中阶段全部语文课的教学时间,课外作业时间还不算。”(吕叔湘《谈语文的学习和教学》)吕老说这话是在1962年,现在高中语文总计不足400课时,只能拿出三分之一用于文言文教学,即使初中也能花同样的课时(甚至更多一点)于文言文教学,距离实际需要

还有很大差距。可见,凭中学课本上的几十篇文言文,用现有的课时,试图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只能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厢情愿。建国以来的语文教育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有人建议适当降低中学文言文教学和考试的难度,改为“阅读适量的、具有经典性的文言作品,以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现代语文的素质,并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文言打下必要的基础”(王志凯《建议修改文言文教学目的》),我以为是很恰当的。 事实上,花大气力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不仅是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用,理应大力培养,而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校时既无操练的环境,毕业后(极少数例外)也不可能派上用场,坚持这样一种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的教学目标,既使中学文言文教学陷入尴尬境地,也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为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很少有人落下点真玩艺儿,大多数学生对学过的古文依旧陌生,对其中的诗文名句,口头发言,不能脱口而出,下笔作文,不能旁征博引,即使他们能够读懂浅易文言,又有何用?因而文言文教学,理应放弃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而把课文本身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一是对祖国的文化传统有所了解,二是掌握所学习的文言课文。至于考试,理当摒弃目前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做法,学什么课文,就考什么课文,考默写,考解释,考翻译,考鉴赏,考名言名句的运用,也可以考虑考某些句式的仿写,这样,学生不仅会真正落下点真玩艺儿,还有可能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补充阅读材料

教材“选文”的四种类型

王荣生根据他对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和研究,将选文鉴别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

下面对王荣生教授的四种分类——“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特点三个方面做个粗略的概括。

阅读教材选文的四种类型及特点:

类型

内容特点

主要教学目标

教学特点

定篇

⊙经典作品

⊙属课程内容

⊙被指定的

⊙提高文学、文化素养

⊙主要关注内容

⊙应“八面临风”

⊙解读应服从权威的定论

⊙让学生“彻底、清晰、

明确地领会”

⊙主要“引学生鉴赏”

例文

⊙优秀作品

⊙属教材内容

(作品难度较高)

⊙可替代的

⊙学习读写知识、

赤兔之死 台湾篇二
《一、问题的提出》

摘要:什么是文言,什么是白话,二者界限何在,能否互相跨越,曾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重要话题。该文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揭示文言重新崛起的原因:一时代学风的转移,中国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顺利推广等,同时对高考作文《赤兔之死》以及新时代文言写作的主要特征,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文言;白话;胡适;鲁迅;学风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文言,什么是白话,二者界限何在,能否互相跨越,以及文言白话对举局面何时形成,为什么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重要话题,诸如此类的追问,非三言两语所能轻易打发。为了避免宏观叙事常患的“大而无当”通病,这里先从几个例句说起,让读者对“文言”与“白话”有直观的印象。  除了语言学家,最希望了解某一种语言特性的,很可能是学外语的人。中国人学外语(英语、法语、日语)是如此,反过来不难推想,外国人学中文,也会拼命去找所谓的“特性”与“规律”。一百多年前的欧美学生,当他们开始学习汉语时,所面对的最大难题,很可能是学会了说话,读不懂书籍;学会了看书,又开不了口。但这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汉语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下面提供五个分别出自三种一百多年前专为英法学生准备的汉语读本的例句,希望从文言、白话的角度释读。  例句一:“明天是我的东儿。”  例句二:“是金是银你给我磨出来。”  这两个例句,出自1873年上海出版的《语学举隅》(57页)。大概也正因是在上海出版,比较注意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用的是白话,而且属于北方方言。“明天轮到我来请客吃饭”,英文的解说很准确。可在我的印象中,南方人并不这么表达。我甚至有点怀疑,这句话放在一百年多前的广东、福建,能否让人一听就懂。好在北方方言当时称为“官话”,带有今天普通话的性质,故成为外国学生语言学习的首选。  例句三:“我是孩儿的的亲亲的亲娘。这孩儿是我的的亲亲的亲儿。”  例句四:“他他他不认咱。我我我舍性命向前赶上他。恰恰待扯住他衣服。”  例三、例四出自1876年巴黎出版的《西汉同文法》(407页),虽然也是白话,却像直接记录的口语,或戏曲里的唱词。尤其是例四,多个叠字有强调的作用,也是为了歌唱的需要。日常生活里没人这么说话,要不,会被误认作结巴。  例句五:  “汝好法酒乎?  予不爱之也。  汝爱茶抑哥(木字旁)批乎?  彼此皆好,然爱无糖之茶,及有糖之哥(木字旁)批也。”  从

单句过渡到场景对话,自然是讲求学以致用。可恰恰是这录自1888年巴黎出版的《渐进文集》(215页)的例五,最没有实用价值。靠这样的课本学汉语,到中国后肯定有问题,起码是很难与一般中国人沟通交流。记得七十年代末刚改革开放那阵,北京大学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并选派部分中国学生前去陪住,马上传出这么一个笑话:同屋的美国学生给她留了张便条,用的是文言,之乎者也。原因是,人家专门研究《文心雕龙》,没学过现代汉语。在汉语书面语中,什么是文言,什么是白话,单看这五个例句,大致也能明白。至于白话为什么取代文言,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交流以及文学创作的基本工具,也不难理解。反过来,你还可能很惊讶,胡适发表于1917年的那篇宣称“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的《文学改良当议》,为什么会成为文学史家及思想史家一再提及的名文。  暂时按下一百多年前外国人学汉语很难“学以致用”的困境,回到我们的正题: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文字与声音的关系很松散,很早就出现了言、文分离的局面。口语不断随时代变化,文字却基本上岿然不动。在书面语里,于是形成了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比较接近一定时代口语的白话,落实在文学作品中,便是唐代的变文、宋元以降的话本、小说等;以及远离口语,注重汉字特性,追求典雅精练的文言,包括无韵的古文、骈文以及有韵的诗、词、赋等。长期以来,精英阶层使用文言,而大众则倾向于白话,这一局面,在清末民初三、四十年的社会文化变革中受到巨大的冲击。经由五四新文化人的不懈努力,这种二元对立的格局终于彻底改观。今日中国,无论是大众的日常交流,还是政府的公文或作家的写作,使用的基本上都是白话。  表面上,尘埃早已落定,文言退出历史的中心舞台后,很快便是白话的一统天下。可我隐约感觉到,如此叙述,并非天衣无缝。1920年春教育部下令,从这一年的秋季起,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教科书改用白话,这是决定文白胜负的关键性举措。因教育制度上下连接,牵一发则动全身,小学改了,初中、高中也随之改,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更得改。连类所及,大学也不可能置身度外。学校课本改用白话,这比任何政治家或文人学者的提倡更有力。可以说,百年中国的文言白话之争,这是个转折点。此后,白话一路凯歌,文言则处于绝对劣势地位。  假如不是从重返主流,而是从拾遗补缺的角度,理解文言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几次突围表演,那么,对于众所周知的“文白之争

”,很可能会有比较通达的见解。时至今日,文言依旧是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虽然有过白话今译大批古籍的壮举,但学者一般承认,语言内在于文化,白话译本的唐诗宋词或《古文观止》,都不是最佳读物。我不知道有没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子女背诵白话译本的《兵车行》或《岳阳楼记》。我只知道,北大百年校庆时,江泽民主席前来视察,和北大学生一起背诵“清明时节雨纷纷”,而不是郭沫若的《女神》。甚至连最能体现当代大众趣味的电视广告,也经常出现文言的句式。更让我惊讶的是,即便在流行歌曲里,文言也并未完全绝迹。“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或者“妹妹你坐船头”,这当然是白话;前两年流行的《涛声依旧》可就不一样了,整个情调模仿旧诗词,其中不少意象相当古典,句式也有属于文言的。至于七、八十年代先后流行于台湾和大陆的邓丽君,更是在舞台上唱起宋词来,而且得到大众的热烈欢迎。邓丽君演唱的《独上西楼》,其实是南唐后主李煌(937-978)的《乌夜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千多年前的作品,不必译成白话,也不必专家解说,具有一般文化水平的中国人,都能欣赏。今日中国人之能够直接阅读《论语》、《史记》等古典作品,反过来,可都是托了这备受五四新文化人垢骂的“言文不一致”之福。  话说回来,如果只是像上面所提到的,“文言”之在当代中国,只是偶尔为之的“点缀”,那么,尽可作为一种优雅的姿态来欣赏,或干脆一笑置之。可最近几年,情况有些变化:一方面是“文言”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则是不少文言的欣赏者与提倡者,转而贬抑起“白话”来,将百年中国文化进程的不尽如人意,甚至包括当代文学创作的某些明显缺失,统统归结到“白话”对于“文言”的压抑。如此立说,牵涉到的远不只是对于晚清及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历史评价,更包括当代中国语言及文学发展的方向。此事非同小可,必须认真对待。

赤兔之死 台湾篇三
《记叙文》

记叙文写作技巧

一、确定立意

正确、新颖、奇巧的立意是一篇好文章的灵魂。

所谓“立意”,是作者确定的文章主题。一篇文章价值的高低,取决于文章能否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活品读、感悟的深度。立意高远的文章,发人深省,动人心魄;思想平庸的文章,空洞无物,平淡乏味。

所以,确定一个好“立意”是每个作者写作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l、立意须“正”。

无论是认识社会、品味情感,还是剖析自己的心性,均要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基石,形成正确的有思想深度的主题。如此行文,才能有浩然正气,激浊扬清,才会有至诚至信,至善至美。唯其如此,无论你是想褒扬称颂,还是要揭露批判,都会得到读者的理解和认同。反之,你以颓废消极或偏激逆反的心态行文,即使选材新颖,角度奇巧,雄辩滔滔,也只能令读者反感。

由此可见,同样的内容,立意的立足点不同,其思想境界则迥异,其表达效果自然两样。如果我们用积极发展的眼光看

待人生,以健康文明的心态感悟生活,求真求善求美,则思想必纯,立意必正,文章的感染力、震撼力自然蕴蓄其中了。

2、立意求“新”。

能俗中见雅,平中显奇,推陈出新,联想丰富,方可飙升文章的价值。但如果误以为“新”是怪异甚至于荒诞,那就踏入立意的误区。选择的材料来源于生活,自然不会出格离奇。能从别人不留意的角度入手,见人所未见,想人所未想,或揭示别人熟视而无睹之哲理,才可谓之为“新”。

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或讲些空话套话,是习作立意常见的弊病。对于生活中各类事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把它与具体情境加以结合,就能从中提炼出新颖的立意,文章的价值将因此得到提升。

3、立意尚“巧”。

立意要自然贴切地表述出来,就要追求“巧”。空说道理令人乏味,繁述琐事又让人看不上眼。要将凡人小事构建成承输挚情哲理的载体,就需将两者“巧加衔接”或“巧为切入”,可唱个“反弹琵琶”,可来个“故事新编”,或演个“讽刺小品”,也可导个“荒唐闹剧”,甚至可以将数理化中的公式定理“组合处理”,使立意角度小,出语奇,情感真,内涵深,自然真切,浑然天成。

一考生在以“诚信”为话题的高考作文中,以“赤兔之死”为题,巧引三国故事,假借关羽座骑赤兔马之言,对吕布关羽分别评说,表达出自己对“诚信”的深刻理解,主旨鲜明而表述巧妙,令人拍案叫绝。

即使是大众化的立意,只要你能选准表述角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将自己的感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不留斧凿之痕,亦可以“巧”制胜。

二、精心选材

有同学认为自己的活动范围狭窄,知识积累太少,生活素材贫乏,因而无物可叙,无事可写。更有人觉得自己生活中没有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或值得大书特写的情节,所以只能编造故事应付习作,还美其名曰“虚构”。其实,世间万物,缤纷繁杂,人生百态,尽可入画。只要将真情实感化作明确的立意,世上则无物不可绘,人间则无事不可叙。只要留心观察,细致描摹,即使点滴小事,亦可栩栩如生,动人心魄。 我们都是平凡人,所经所历皆是平凡事,幻想写什么奇闻逸事来吸引读者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这字里行间透出的假,根本无法表达你的真情实感,更不能激发别人情感的共鸣。连你自己都感动不了的内容,怎能指望感动别人呢?因此,选材应选凡人小事,将其构建成承输挚情的载体,以短小的篇幅,

表达出具体可感的立意。 选择生活中极富人情味的事情来写,越小,生活细节越容易表现得细致传神,越真,感情之泉也越可以自然流淌,当然,如果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写一件平常事,使读者感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更能让人眼睛一亮,刮目相看了。

三、整体设计

有了好的立意、好的材料,不等于就有了好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途径。要将故事构建成承载立意的载体,就要看怎样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处理,怎样从整体结构上进行谋篇布局。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环节。

l、快捷切入

入题要快,可从故事情境的设计入手,巧妙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记叙的要素,或设臵悬念,或进行适当的气氛渲染,为后面行文作必要的铺垫。入题快的要诀在于选准切入点,要根据立意表达的需要对所叙事件进行再处理,不能把内容先概括表述一下,然后再准备详细叙写,而是要大刀阔斧地把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删去,从最贴近立意集结点处切入,采用描写手段,力求使读者在文章开始就有形象生动、身临其境的感觉。

2、合理铺垫

故事情节的发展必须为集中表现主题服务。为了使高潮自然而然地引出,合理铺垫是必要的。要注意紧扣中心,选择与主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情节设计,故事节节发展,感情层层推进,使高潮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切忌内容芜杂,散漫无稽。与中心无关的情节叙写得越多,就越伤害主题的表现力。

3、突出重心

确立文章的写作重心是审题立意之后构思的关键点,是材料处理的主要环节。一篇文章的写作重心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所在,是全文思想感情集中表达的部分,是这篇文章最能表现立意的内容。因此,这一部分必须详写,必须采用各种手法加以突出。而且,开头的快捷切入,前面的合理铺垫,均要以此为准绳思考安排。

重心的确定取决于作者对文章的立意把握。有些同学只以写什么事作为构思的主要内容,忽视确定立意对文章的作用,则最有可能陷入记流水帐的境地,详略不明,主次不分,即使最后能点出主题,也无法给人以清晰的印象。因此,当你有了一个明确的立意,选好一个故事材料,就要想一想,这个故事哪一部分是主题集中体现的地方,这一部分就是文章的重心,就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就是必须集中笔墨详写的内容,开头与

赤兔之死 台湾篇四
《作文与考试》

作文教学要打通写作能力与各种考试之间的通道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此,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很多老师并没把这一“建议”认真地落实在教学实践中,而是倾力于一些细微末节的技巧上。其借口是:要在考试中拿高分。这就很自然地涉及到了“应试作文”。因为专家们制定的考试评卷标准这样,因为评判官们打分的实际情况这样,这就使得老师们不得不在这方面下功夫。由此似乎也就形成了“应试作文”与“写作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也就形成了社会对“应试作文”和“应试作文教学”的抨击。

说实在的,尽管我对“应试作文”一直没有什么好感(包括很多满分作文),但我并不全盘否定它,比如像当年的《赤兔之死》就很耐看。考场上照样能出优秀作文。苏轼当年的科举中进士之作《刑赏忠厚之至论》不是至今仍为人们褒奖吗?有人肯定地说:“应试作文是应急的逼你矫揉造作的无价值可言的文章。”这未免有点太绝对了。或许说话者对“应试作文”深恶痛疾,可那也不能以“情”代“理”。关于“应试作文教学”,是指为了迎合考试而进行的只关注写作技巧教学。应该说这是不足取的,它背离了作文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短视行为。于是大家高呼:要拓宽学生的生活面,提高他们关心社会的热情、体验生活的激情,从中积累作文的素材,做到有东西可写。要从一般的写作技巧中“突围”,提高学生捕捉社会细节、拓宽观察万象和感悟生活真谛的能力。这种呼唤是有道理的,抓住了作文教学的“灵魂”。事实上,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诞生优秀的作文。不过,叶圣陶说过:“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尽管叶老说的是要多练习,但既然作为一种“技能”,那是要讲方法的。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各种指导与方法训练,也是应该的。而就考试本身来说,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它就在学生眼前,是比较迫近的。可见,应试作文教学与真正的作文教学多少还是有些联系的。

对此,不妨听听中国第一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王荣生先生的说法:“作文是中小学特有的事物,它一头连着‘写作能力’的培养,一头连着各式各样的考试,尤其是高考和中考。”的确如此。我们既不能置考试于不顾而去优哉游哉地奢谈能力培养,更不能放弃能力培养而专攻迎合之术。因为如果不顾考试,哪位老师也承受不起;因为如果放弃能力,就偏离了作文教学之路。怎么办?语文教育专家顾之川博士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认为,无论是平时的作文教学,还是应试作文研究,都应该明确一点,即作文既要为‘应需’服务,又要为‘应试’服务。二者并不矛盾,而且缺一不可,正所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他说:在现代社会,能够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而写作,既是一种必备的语文素养,也是一种必备的生活能力。在人与人的交际交往中,人们不仅需要口头交流思想,更多的时候是需要用笔头表情达意,抒发感情,这就需要写作。而学校作文教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生都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一般说来,先求其“通”,后求其“好”。先做到文从字顺,结构完整。进一步的要求,才是见解深刻,形象丰富,文采飞扬,个性突出。这也是必需的。他指出由于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论者习惯于把“应需”与“应试”简单地对立起来,似乎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应需”的语文能力就一定不会在试卷中出现,而高、中考语文试卷中所要考查的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不到的东西。由此推论,着眼于学生“应需”的写作能力就是素质教育,着眼于“应试”的就是应试教育。似乎非此即彼,界限分明,

而且视若水火,冰炭不容。其实,这是片面的,也是不切合中小学语文教学及高考、中考的实际的。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一下现实,就会发现人的一生中需要经历多种形式的考试,也要练就这方面的能力,否则,就会“失场”。从这个角度讲,考试也是学生“应需”的。

既然我们明确了作文两头的事物,那就应该把两头连接起来,或者说在两头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再或者说打通这两头之间的通道。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条回归作文本质而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效的作文教学之路。

到底该怎样打通这一通道呢?

首先要降低作文的门槛,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可以说,我们老师很难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作文,都成为作文高手,但我们完全能够让学生改变对作文的看法,感到写作文就是平常的事,与做道数学题并无二致。对此,我们一是不能拿“作文就是做人”“先做人再作文”“文品就是人品”的高调吓唬学生,十三四岁的孩子还上升不到如此高度理解,对他们大多数来说,调皮、厌学、犯点小错,恐怕还不关涉到人品。何况历史上人品不好而文章上佳的也还存在。比如周作人,比如余光中等。从艺术方面说,秦桧的书法也是不错的。二是不能用必须“说真话”的框框限制学生。过去,一些人用“误尽苍生”来抨击语文教学,否定语文教学;时下,又有一些人对作文教学痛恨至极:“孩子的假话自作文始。”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简直一夜之间成了恶魔,成了罪恶之源。其实,他们犯的都是以偏概全的错误,包含了恨铁不成钢后的发泄情绪。学生的作文中肯定有假话、套话、大话,但这绝对不是造成他们在生活说假话的根源。他们的家庭中有假话吗?他们周围的成人,他们接触的媒体有假话吗?试问说这话的人有假话吗?你们的假话又是来自于作文吗?

实际上,优秀的作文本身就是虚实相间的产物。“虚”是什么?通俗点说,就是“假话”。其他例子不举,还是来看苏轼应试之作《刑赏忠厚之至论》,该文有这样一段:“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对此一直怀有疑问,就问苏轼引自哪本书,苏轼却顺口回答引自《三国志》中的孔融故事。结果欧阳修将《三国志》这一部分细细读了一遍,也没有发现这个典故,就更加纳闷。再见苏轼时,就又问这个问题。苏轼这才老老实实地交代说:“这是我想当然编造出来的!当年曹操灭掉袁绍之后,将袁绍漂亮的儿媳妇赏赐给自己的儿子。孔融对此不满,说:当年武王伐纣,就将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忙问此事的典故出自哪里?孔融说:想当然罢了,今天能发生这样的荒唐事,古代肯定也有。我想,尧帝为人宽厚,司法官非常严格,想当然,自然会发生这样的事吧。”对是典型的假话,欧阳修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他不仅没有斥责苏轼,反而非常欣赏。后来他多次对别人谈及此事,说:“苏轼这个人真是善于读书,善于运用知识,以后写文章一定会独步天下。”此事如果换在今天,恐怕要被那些“真话”先生狠狠地扣上“不学无术,态度不严谨”的帽子。至于一写到“面对挫折”,学生就编造自己父母双亡的作文,我和我周围的老师真的没有发现,更没有像一些人宣传的“大面积”呈现的现象。

其次,强化日常练笔策略,改变传统的平时不管不问,只在每周或两周时间内集中一两节课训练的方式,尽力让作文写作常态化、生活化。这样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就能有感而发,有话而说。当然,要做到这一步,必须有老师的参与和指导。大到作文体系的设计,小到一篇作文的成型,甚至一个片段的产生,我们老师都必须介入,而且是

有效地介入,用自己的悲天悯人之心培养他们的悲天悯人之情,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事情,用生命去体悟生活,用真情去反映生活。在这里,我们老师没必要要求学生所写一定是思想道德伟大高尚、主题中心深刻光明的作文。只要是没有反动言论,没有绝对话语,都算过关。即使有点消极情绪,有点牢骚,也未尝不可。既然要真话,就让他们敞开心扉去说。老师设置障碍,这不行,那不行,结果是学生真的不行。针对现实,再放宽点说,只要学生动手写就行。如此,时间一长,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打开,就会在体验中逐渐懂得写作文的道理,悟出一些巧妙的技法。这种在日常情况下形成的作文意识和写作能力,一旦到考场上自然会显现出来。这样也就实现了日常写作与考场作文的链接。现在很多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想方设法鼓励学生课余练笔,写生活随笔等,然而往往由于缺少一贯性和指导性,最后是半途而废或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再次,老师要重视作文课,除设计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整体作文训练外,还要针对文体和学生的实际做专门的写作分解练习,包括应试写作技巧方面的。尽管说写作不是纯粹的技巧,但写作既然是一项技能,就离不开技巧。当然,我们老师不能剑走偏锋,一味地向学生传授技巧,但也不能受一些学说影响,视技巧为洪水猛兽,不敢涉足。在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意识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有目的地练习。曾风靡港台校园的《作文三书》(台湾王鼎钧)第一本就是《作文七巧》,读后感到很有道理。夏丏尊、叶圣陶在《文章讲话》等一系列论著中,也不可避免的讲到了写作技巧知识。再来看韩愈的例子,当年他参加科举考试,连续三次失败。第四次的主考官是兵部侍郎陆贽。陆贽是文章大家,他的文章多是句式整齐、辞藻华丽的骈体文,这在当时是最流行的文体。韩愈写文章推崇战国秦汉时期的散体古文,主张文章的形式与内容要统一,反对当时流行的只重外在形式华丽整齐的骈体文,但是为了考试也只能学习骈体文,结果其文风深得陆贽喜爱,一举得中。如果韩愈固执坚持,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考中。这就是考试,考生做得了主吗?当写作技巧与内心真情相结合时,还愁写不出优秀的文章?到那时,自然也就有了韩愈式的好运。

可见,打通写作能力与各种考试之间的通道,并不太难!关键是我们老师首先要练就一定的写作能力,懂得必要的应试写作技巧,并且要具有“融通”二者之力。

最后,让我们一起听听美国普林斯顿招生院长哈格顿先生对作文写作的“忠告”吧:其

一、不要为作文而作文。作文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在一页纸上能完成的故事。其

二、作文里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想象中、理想中的你。你的作文应该表现出你自己的风格、特点,表现出你自己的思想、情趣。关键是看上去像你自己的东西。 这是作文的底线,不也是学生作文的最高要求吗?

赤兔之死 台湾篇五
《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上午好,很感恩获得这样的学习机会,我交流的内容是:

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

——以一颗朴素、细腻、敏感的心,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文章千古事”,许多人常体味写作之难、写作之苦,最根本的原因是综合修养和方法的问题。

凡大学者、大作家,无不具有深厚的素养,写作是为自己种一座精神花园。

“写什么”是写文章首要解决的问题。要思考的是文章的写作内容,即文章的核心材料, 就是为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写入文章的一系列事实。

综合日常的写作、阅读和教学经验,下面想从两方面谈一谈作文写什么的问题。

一、写生活

材料源于生活。写生活,关注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有的学生抱怨生活是单调的、枯燥的。其实,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世界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生活的海洋处处都会泛起美丽的花朵。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各类人物,遇到的各种事情,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直接材料。每一天的生活,

每一次来校或回家途中的风景,每一节课上的每一个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一个镜头、一段对话、一个动作、一缕情思、一丝感触、一星冥想、一个梦幻、一点纠葛、一段插曲、一次奇遇、一次邂逅、一段机缘、一种联想、心有所动、敏锐的偶得都可以写。

五一小长假与同事相约麻城看杜鹃,归来时我写了一首小诗:《杜鹃》

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

夜半驱车启,天明临山前。

拾级徐徐上,游人相比肩。

云深不知处,万呼乃相见。

姹紫又嫣红,心似舞翩迁。

周公迷蝴蝶,望帝托杜鹃。

五湖宾客至,一睹伊芳颜。

一朝红谢去,此生无悔怨。

以文字记录生活,书写人生。当我把这首小诗在班级展示后,同学们都很有兴趣,跃跃欲试写生活,由害怕写作到尝试写作。下面展示学生的习作一篇:《端午节忆屈原》

荆楚大地龙舟竞,汨罗江畔祭英魂。

鸭蛋飘香粽情深,遥寄屈子天际问。

炎黄子孙觅文明,上下求索效君心。

感天动地雷电颂,悠悠江水不了情。

写生活,记人、记事、写景、状物,优秀习作层出不穷。

叶圣陶先生云: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用“我心思我事,我口抒我情,我笔写我心”。

二、写博览

中华文明五千年,博大精深,穷其一生不能得一毛。我们读过的书籍、文章,可以成为写作的间接材料。

写作是一种美育,是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用它来扫除心中的垃圾,用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和力量。 平日里养成好读书、多读书的好习惯,无论是涉足古典文学还是人文科学、自然艺术,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内容。下面以四大名著为例,以一斑窥全豹。

考生读《三国》写出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读罢此文,阅卷老师拍案叫绝。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撰写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二是立意高远,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噽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

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

读《红楼》,四川考生写出了满分作文《收藏古典——<红楼梦>》,江西考生满分作文《红楼泪眼·湘云》,福建考生作文《薛宝钗魂断大观园》,一篇又一篇,精彩纷呈。

读《西游记》,江苏考生满分作文《没有了妖怪的取经之路》,江西满分作文《我读<西游记>》中云:孙悟空,童年的纯真;猪八戒,青春的萌动;沙悟净,中年的麻木;唐玄奘,老年的顿悟;无不体现独到的视觉与见解。

读《水浒传》,2013年出现满分作文《读<水浒传>有感》, 每一篇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令读者拍案叫绝、叹服欣赏。

不再一一列举。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台湾散文家林清玄说:写作要写什么?就是写你的感受,你的感情,你的感动,不要模仿谁,学习别人不会走太远,只有融入生活、多多思考,写出来的东西才会生动,才能吸引人。

作文呼唤真、善、美,对于青少年来说,写作应当是一件快乐的事,通过写作展示自己的心灵,让思想自由飞翔,做真诚的人,敢想敢写、敢哭敢笑,文雅地、艺术地说话。

拍案叫绝。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撰写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二是立意高远,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噽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 、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

赤兔之死 台湾篇六
《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北大的洪子诚教授认为:"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指的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在文学史研究中如何"整合",需要提出另外的文学史模式来予以解决;"当代文学"的另一层含义是,它的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

当代文学向来没有现代文学那么迷人,那么夺目,甚至有外国学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中国作家相互看不起;中国作家胆子特别小„„”

当代文学是否真的那么差?尤其是在网络文学盛行的今天。当代文学对于我们中学语文教育是否毫无意义?

网络文学的所表达的思想应该说对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的震撼最大。网络文学几乎可以完全的解构我们的思想观念。网络文学主要的题材就是关于爱情,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就在网络文学中爱情被解构了,网络文学中宣扬的爱情不是人类社会性的爱情。宣扬一种颓废的简单公式化的性爱。此外就是大量的信息垃圾和精神毒品。这些对青少年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但就网络本身来说,它的确又是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尤其是网络文学更是与语文学习密切联系。我们的语文课不是要被动的抵制网络文学的入侵,而是要针对网络文学的存在,在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网络文明素养,是新时期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元素。网络文学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我们引导得当,网络文学同样可以为我所用。我们不能简单的用鲲以土阻水之法,来粗暴的遏制学生对网络文学的接触与体验。作为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我们首先应该作的是,分析网络文学的利弊,从中学语文教育的角度出发。

这是一个标榜个性、张扬特别的年代,整齐划一不再是全民族共同的审美理想。网络文学几乎完全是作者个人的体验,通过网络的虚拟世界,作者的个性得到完全的释放,在人性的完全自由中完成文本的创造。这是一种最真实的内省和赤裸裸的自我解剖。作为思想活跃的中学生,更是张扬个性的一代,他们容易从网络文学中得到“心有戚戚”的体验。这对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的作文教学老是在一个命题下的整齐划一的议论文写作或是记叙文写作。当高考的《赤兔之死》获得满分并被广为传诵的时候,全国上下就一片文言文写作劲风。高考作文要求不在限制诗歌写作时,于是所有的中学生都在教师的威逼利诱下变成了“新生代诗人”。仅今年高考陕西就有20万考生的作文是诗歌,其中的佼佼者却只有一篇。这些就可以看出,我们的语文作文教学搞的是假个性,真共性。学生不可能在同样的写作方式下表达出真实的自我,个性更不可能在同样的外衣下得到张扬。作为语文教学应该发掘学生个体在语文不同学习领域的独特天分,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张显。不要求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全面的发展就是不可能的。语文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天赋进行有特色的个别教学。什么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每一个人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有同样的天分。学生的个性就是在全面发展中被压抑和扼杀。

所以我认为,网络文学其实也是一块培养中学生独立意识的营养土,不能因噎废食。

赤兔之死 台湾篇七
《材料作文的拟题》

赤兔之死 台湾篇八
《高考精讲精练——高分作文写作专题突破》

第20讲,联想生动造语

想象和联想是写作不可或缺的“双翼”!可以说,没有一篇文章不是想象和联想的产物;也可以说,没有想象与联想,是不可能写好文章的!

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是由某一人物、事物或概念而想起其它有关的人、事物或概念的思维活动。想象是人脑主观创造出来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联想,是从此及彼的过程,其对象是客观实际。

想象的作用,是以生活为源泉,以意旨为轴心,使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也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因为写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想象,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都离不开想象。所以,要激发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智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离不开想象这种可贵的创造性思维。

联想的作用,由此事联想到彼事,可以丰富材料;由进步的联想到落后的,可以加深思索;由表层的联想到内在本质的,可以深化理念;由可见的联想到不可见的,可以拓宽思路。 不少考生作文最大的困惑就是无话可说,不知写什么;其实,只是不善于运用已有的生活积累;而运用积累,靠的就是联想。种种联想的迁发、扩散、引申,常常是避免选材枯燥和老化、开掘不深、立意不新的有效办法和主要途径。这就是说,联想还有助于提炼和深化主题,有助于运用托物言志、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借景抒情等构思和表达技巧。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联想能力的提高。

实际上,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选料剪材,都离不开联想,高考场上许多奇篇佳作,最赖此法,如《谏屈原书》《赤兔之死》《鼠辈致人类的一封信》,都是联想生动的创新成果;仅从行文语言上来说,前面的“引用添辉法”、“修辞增色法”也可以说是联想的产物。这里分列出来,专指没用修辞格和援引两途,也还可运用联想而使行文生动、语言俏皮的方法。它有些具体操作之途:

1.联想着比一比。所谓“比”,就是指作者有话要说,但不单调地直说,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似、相类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情景作比来描述,使道理与形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自己的话变得有趣、易懂、形象,也就是变直说为喻说。欲说女儿腰如何纤细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围几何,庸才则辅之以环抱的手势,天才则比描为“杨柳腰”“水蛇腰”之类。经这么一比描,女儿的腰便形象可感了。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①20世纪快要过去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回首百年往事……

②20世纪的帷幕正在我们头顶徐徐落下,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驿站,我们回首百年来并未如烟消散的往事……

比较起来,我们会喜欢第②句,因为第②句形象可感,颇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话不直说,以比之法说出的精妙处。“快要过去”用“帷幕徐徐落下”作比描,“世纪之交”用“驿站”作比描,“往事”用“如烟消散”作比描,三组,使同样一个意思表达起来更鲜活,有了情感,有了形象。

2.联想着换一换。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换一个说法”,超常规的组合词语,意思没有变,但却可以传达一种新的情趣。

如黄苗子《美丑》中的一段文字:

有一女孩今年十九,生得毫不‚沉鱼落雁‛。选这个那个‚小姐‛肯定是没有希望的,连校花、班花都没有人会考虑到她。

倘若还原为“生得一点也不漂亮”或“生得丑极了”,则一点幽默没有,呆板得酷似面瘫者的表情。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是中国有名的四大美人西施、王嫱、貂蝉、杨玉环,以此换元,自然可以拓宽读者的想象空间。

再如:

‚由于公厕稀少且收费,于是出租司机的方便问题成了最不方便的问题。为了多快好省,多拉快跑,辛苦的司机们往往委屈了自己的生理系统,实在打熬不住,就随意停下,随意转个身,随意解决了,很随意的,不随意不行的,几步之外有人群走过仍旧十分自然的进行着。不这样还能怎样?竞争如此激烈,生存如此艰难,因此,方便成了竞争的一部分。‛(《厕所没文化》)

3.联想着添一添。所谓“添”,是指给陈述对象添加相关信息或材料,从而使陈述的对象具体化,能够传达某种特别情味的语言技巧。如:

‚家乡的海却似清水芙蓉的清纯少女。少女是柔和而恬静的,迷人的微笑不时的荡过来,漾开去,荡漾成一条条细细的、密密的海浪;少女又是顽皮而任性的,她会扯着风的手,戏着海水,踩着浪花,肆意的敲打着岩石,疯狂的亲吻着海滩。‛

这里比喻、拟人、排比都混合在一起用上了。

‚令人不能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爱情。‛(台湾歌星齐秦爱情感言)

‚诸葛亮出山前,没带过兵;女性头回临盆前,也没生过孩子——为什么用人单位都要求我们有‘工作经验’‛?

像这样“添一添”,将陈述的对象具体化,说得形象而浅近了,风趣有味了,易被读者接受了。

【例文借鉴】

象棋哲学

象棋,确实是一个富于智慧的发明。一盘棋就是一个小小的规范社会,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车行线、马走日、象飞田、炮打隔山子,小卒子一去不复返……正因为各有各的行为规范,大家都按规矩办事,才使这个小社会有条有理、妙趣横生,使下棋的人百下不厌,其乐无穷。

下棋的人必须按棋的规矩办事,这是获得棋趣的前提。假如有人不讲规矩,随心所欲,来邪的,耍横的,这棋局就乱了套,其中的乐趣也就烟消云散了。

规则是象棋的根本,在规则之内,下棋的人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可以灵活地调兵遣将,一招一式都显示着自己的谋略和思考,因而在小小象棋盘中,在规则的基础上,任人想象、任人发挥,变化莫测,极为有趣。从这一意义上讲,规则的固定和不变乃至权威,正是象棋中多变复杂、富有情趣的基础,其中的哲学含义自不待言。

象棋的基础是规则,规则的基础是公平。包括老将在内,都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并不折不扣地执行。在象棋诸子中,没有超规矩的特殊棋子,这一点很重要。棋子不搞特殊化,没有‚我就是法‛,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权就是法‛那种歪理邪说,棋盘内是一个‚小法制社会‛,没有半点虚假。

棋局中没有闲子,每个棋子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或负责进攻或负责守卫,或负责配合,总是各司其职,没有一个是滥竽充数的。棋子一致对外,同仇敌忾,从不搞‚窝里斗‛,不干勾心斗角、同室操戈的蠢事。为了大局的胜利,每个棋子都随时准备做出牺牲。一场棋局的胜利,既有留在棋盘上棋子的功劳,也有‚牺牲棋子‛的功劳,两者都是胜局的缔造者,不可偏废。棋盘上坚持到最后的棋子,不是惟一的英雄和元勋。它们没有资格居功自傲。这种棋局中的哲学已经超越了原始的竞技范畴,它暗示给世人的是谋生之道、为官之道。对于一个口口声声标榜热爱法制的社会,游戏规则就是平等,就是没有法外之法、权外之权,这一条适合于平民百姓,也适合于国家元首。另外,危机四伏的经济社会,没有开诚布公的合作、肝胆相照的携手,最后只能是人家的附庸。棋局中的哲学也正告诫人们,要始终立足于不败之地,惟有‚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的劲头儿才有希望。

最难的是太平盛世,功劳远远不够瓜分,祸起萧墙、自相残杀的历史总是从此惊心动魄。

棋局里有以身饲虎、杀身成仁的壮举;棋局外,接受过老庄哲学的中国人却没有勇气功成身退。为了高官厚禄、封妻荫子、虚名小利,不惜破坏社会法制,处心积虑,巧取豪夺,到头来‚赢得猫来输去牛‛。

深谙棋道的人至少也是位哲学家,其中奥妙倘若运用在为人处事上,绝对是棋高一招。 没有想象和联想,哪能成就这样一篇俏皮文章?通篇用比喻论证法,借象棋之题,发挥出一番处事之理。妙!

【例文借鉴】

图书比女人

如果把书的封面比作女人的脸,一个‚抓人‛的书名,是放电的媚眼;一位名作家的芳名,是诱人的樱唇;封面其他部分的花花绿绿,是女人脸上的姹紫嫣红。敢于素面问世的图书,一般内容有真货;敢于素面朝天的女人,大多是真美人儿。

封面与内容般配的图书和女人越来越少。现在的图书大多是策划、设计出来的,现在的美人大多是手术和涂抹出来的。用心血写一本好书,太难太慢,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想一个好名字,设计一个好皮儿;从内容上做一个好女人,太苦太累,最经济的方式就是画出一个亮丽的容颜,让男人一见钟情,一瞥惊魂。所以,现在作者花在内容上的功夫越来越少,女人花在脸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印刷术与美容术与时俱进。书,UV呀,吹凸呀,想怎么漂亮就怎么漂亮;女人,隆鼻呀,美臀呀,想怎么电人就怎么电人。读者和男人,想不上当,也难。在这个读图的年代,图书和女人不再‚因为可爱而美丽,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美丽而可爱,不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人们经常用书的文体比喻女人的年华:诗歌是少女的情怀,山桃带露,流盼横波;散文是少妇的韵致,软香酥玉,笑花生馨;小说是徐娘的妩媚,丰乳肥臀,柔情似水;论文是老妪的沧桑,面缩山壑,心含止潭。还有坏小子把60岁以后的女人比作考古报告,读者只剩下自己。

有的女人像畅销书,眨眼就成旧挂历;有的女人如新华字典,相随相伴一辈子;有的女人如珍藏本,为拥有而惊喜,为拥有而忧虑;有的女人如豪华精装书,对穷秀才来说,看看还行,但买不起,养不起;有的女人如丛书(离婚带小孩的),男人只要相中了其中的一本,就得消受硬性搭配的无奈;有的女人(闺中怨妇)如书架上尘封的残书,怨恨男人不如更新自己;有的女人(女博士)如学术著作,学术含量越高,销量越少,学历越高,婚嫁越难。

男人总在买书,总在埋怨没有值得读的好书;女人总在买衣服,总在抱怨没有拿得出手的衣服。男人的书可以摆着不看,但别人借了会心疼;男人的女人可以闲着不用,但别人动了要拼命。女人的衣服可以挂着不穿,但不买会更年期发作;男人的书买错了或买重了会很慷慨地送朋友,女人的衣服买错了会对邻居二姐说:‚这衣服你穿特合适,便宜卖你吧!‛

世界上有好书,但这些书仅仅对那些会读它们的人才是好的;世界上有好女人,但这些女人只有对会欣赏她的男人才是好的。利希滕贝格说:书本是镜子,毛驴朝里看时别想照出圣人来。而且,正如古希腊哲人所说:驴子是宁要草料而不要黄金的。判断一个男人的品位,看他读什么书,看他娶什么女人。

书非借不读,情非偷不美。最好的书,是朋友书架上的书;最心悸的女人,是艳遇的女人。一本喜欢的新书,就是一次艳遇,就是一把激情。教材和必读书目之类,如包办婚姻、如宝钗阿姨,实惠而不可爱,越中规中矩,越枯燥无味。书如林黛玉、如野蛮女友,越妖、越不实用,越可爱。读者朝三暮四,男人喜新厌旧,其实,得陇望蜀和贪婪是人类尤其是男人的通病。

年初读过一篇好玩的文章,标题是《传媒像个女人》,文中说:‚如果说女人饶舌、夸张、

情绪化,现在的传媒如若按照给女人的这种定义来界定,那么,一定是雌性的。‛首先,雌性和传媒想像力都特丰富,而且都往坏里去想;其次,传媒和雌性的注意力都很短,没有一件事,会让其注意力超过三天;另外,女人和传媒都爱赶时髦。书亦如是。

不同年龄、不同场合、不同心情,读不同的书,课堂、枕边、上厕所读书是不同的。同一本书满足上述要求,很难;厨房、沙龙、床上需要不同的女人,记不清是林语堂还是梁实秋说的:‚男人希望女人在厨房像泼妇,在沙龙像贵妇,在床上像荡妇。"同一位女人满足上述要求,更难。

唉,希望而已。

女人的头等大事是嫁出去,嫁得好,长相守;图书的首要问题是卖出去,卖得好,畅销书。靠打扮嫁出去的女人一般守不住,靠包装卖出去的图书大多没人读。张爱玲说:‚女人的本性里有点狐媚子,正经女人虽然痛恨荡妇,其实若有机会扮个妖妇角色的话,没有一个不跃跃欲试的。‛一些人嘴上把畅销书骂得狗血喷头,其实若有机会让他的书畅销的话,没有一个不花枝乱颤的。

男人的大遗憾有二:一是想读书的时候没有钱买书,有钱买书的时候却没有了读书的时间和心情;二是想女人的时候没有吸引女人的资本,有了吸引女人资本的时候却没有了想女人的兴趣和能力。

柏杨问儿子:‚你天天看书,怎么不见你写东西?‛儿子:‚等我书读多了再写。‛柏杨:‚我要是看遍天下的女人再娶你妈,能有你吗?‛不读书当然不能写书,但书是读不完的,该写的时候要写;女人也是阅不尽的,该娶的时候要娶。

读书人,应该博览群书,但必须有自己精读的专业书;作为男人,你可以阅尽人间春色,但真正用爱去精读、去呵护的藏书只有一本,那就是你的妻子。最好是彼此读你,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构思新妙!用了一连串的相似联想,用极为类似情形来比喻描摹,将图书、女人作了异常形象新颖的表达,让读者也随作者的联想而联想,随作者的体会而体会,别具一格,诙谐、幽默、俏皮!

赤兔之死 台湾篇九
《_作文素材的积累和选用》

赤兔之死 台湾篇十
《信客教案 五十五中 李树端》

信 客

余秋雨

合肥市五十五中中 李树端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唏嘘、诘问、焦灼、伎俩、颠沛、穷愁潦倒”等词语。

2、了解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文化苦旅》。

能力目标:

1、学习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整体把握作品的方法。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其写作意图。

3、品味质朴典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信客的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理解老信客的陪衬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一:当今,有人感叹地球变小了。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电话、网络都极大地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可是在一百年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往返于偏僻的家乡和大城市之间,为家乡父老传递着外出者的信物,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信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信客的生活,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

导语二:同学们,快递员辛苦吗?由此向前一百年,那时没有电话确认,不能上网查询地址,更没有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送信、带物全靠一双脚,是不是更辛苦?那时的邮递员叫信客,今天我们跟随余秋雨的文章走进信客的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这个一百年前的职业有个初步的认识,找到感情基调。)

二、简介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作品大多是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影响很大,在台湾评价很高。主要作品:《行者无疆》踏上他的《文化苦旅》。捡到《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 。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设计意图:作为当代著名散文家,学生应该了解,希望能激发学生阅读这些书籍的兴趣)

三、检查预习。

1、注音

唏嘘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颠沛 伎俩 吊唁 文绉绉

2、根据意思填词语

( ): 形容人穷困不得意。

( ): 爬山蹚水,形容旅途艰苦。

( ): 不正当手段。

(设计意图:字词积累必不可少,这些书面词语的掌握可以为欣赏质朴典雅的语言铺垫)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容。

明确:为什么做信客;怎么做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晚年从教。

2、当信客要做哪些工作?

明确:收发信、物;代读代写书信;帮助料理同乡后事;回乡通报噩耗。

3、你对信客这份工作初步印象是怎样的?能否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概括?

明确:苦、不容易、这是一份付出多收入低的工作。

4、“苦”体现在哪?

明确:风餐露宿;收入微薄;风湿胃病成为职业病;最痛苦的是还要蒙受猜疑和欺凌。

(设计意图:这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由面到点。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准确地把握,同时知道这份工作的艰难,这样一份没人愿意干的工作信客却做得那样出色,品格高低已分。为下一环节铺垫。)

五、再读课文,概括信客品格。

提问:你从年轻信客身上发现了哪些高尚的品质?找出文本依据。 明确: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洁身自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绝不吝啬时间。老师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文字中、从信客的一言一行中,概括他的品质,发现他的高尚。从而提升学生解读人物形象的能力。并通过朗读使人物形象清晰,对信客的崇敬赞美之情更加强烈。)

六、品读课文,欣赏语言。

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段落,声情并茂的读给大家听。说说这段中哪些词语的运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设计意图:上一环节已经把对人物的分析和语言的运用结合起来讲了。这一环节只需要通过朗读加深对本文用词质朴典雅的认识,使之更明确。)

七、探究问题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1、新、老信客一个成功了,受人尊重,一个失败了,很快被人遗忘。你认为关键原因是什么?(一个恪守诚信;一个稍有放纵。)

(设计意图:这是难点,老信客是反衬,但作者又是怀着尊重和同情让他充当反衬。让学生明白诚信何等重要,要一生守候,它是每个人都要遵循的做人准则,不能稍稍放纵,否则就会像老信客一样,万劫不复。)

2、余秋雨说:“我把我已经想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学生 ,因为我是教授;我把我有可能想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学术,因为我是学者;我把我永远也想不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散文 ,因为我是作家。”余秋雨有什么想不明白的问题,要写在这篇文章中,引发读者思考呢? (设计意图:诚信如此重要,为什么当代有那么多人不守诚信、践踏诚信?诚信什么时候开始被人忽视的?显现余秋雨对诚信缺失的担忧)

八、拓展延伸。

播放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王顺友事迹的视频,出示给王顺友的颁奖词,让学生给信客写一段颁奖词。

王顺友的颁奖词:

他朴实的象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传奇。

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二十年的跋涉飞雪传薪。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示例:

你是信鸽,风尘苦旅,艰辛备尝,传送两地音讯;你是蜡烛,为人师表,桃李芬芳,造就一方人才。你为人宽容厚道、诚信无私,你是我们永远的楷模。

(设计意图:强化诚信做人的理念。把思考和表达结合起来。时间不够可课后写。)

九、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诚信的故事:如曾子杀猪教子、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陈太丘与友期。推荐阅读有关诚信的作文:《赤兔之死》

(设计意图:继续强化诚信做人的理念。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 板书:

信客

余秋雨

为什么做无私奉献

怎么做诚信为本

信客宽容厚道

为什么不做兢兢业业

晚年从教不求名利„„

(不好意思,信客一词和左边的短语是用直线连接的,我不会画。)


赤兔之死 台湾相关热词搜索:赤兔之死 赤兔之死满分作文 赤兔之死蒋昕捷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赤兔之死 台湾”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赤兔之死 台湾"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3354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