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赠别二首其二杜牧

赠别二首其二杜牧

2016-01-14 10:03:0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赠别二首其二杜牧篇一《赠别·其二作者:杜牧5 (1)》 ...

赠别二首其二杜牧篇一
《赠别·其二作者:杜牧5 (1)》

赠别·其二作者: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解】:

1、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2、尊:酒杯。

【韵译】: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赠别二首其二杜牧篇二
《赠别 其二》

赠别二首其二杜牧篇三
《杜牧《赠别》赏析》

赠别·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

1、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2、尊:酒杯。

这首诗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的留恋惜别之情。离席别宴上,情人凄然相对无语话别,貌似无情却其实多情,强颜欢笑却又笑不成欢。

这种不忍离别却不得不别的煎熬该是何等痛彻心肺,以至于在诗人看来,眼前那支彻夜燃烧的蜡烛一滴一滴地掉泪,像是在替即将分别的一对情人惋惜伤心呢。

从这种有心垂泪,无意分别的描写可以看出,离别有多艰难,多复杂。人生也许正是在这种缠绵悱恻的离情别意当中才更显得沉重而宝贵吧。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

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

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韵义】

酒宴上凄然相对,像是不认识似的;

只觉得酒筵上难以强颜欢笑。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评析】

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赠别二首其二杜牧篇四
《赠别·其二作者:杜牧5 (2)》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解】:

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3、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韵译】: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赠别二首其二杜牧篇五
《杜牧《赠别》赏析》

赠别·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

1、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2、尊:酒杯。

这首诗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的留恋惜别之情。离席别宴上,情人凄然相对无语话别,貌似无情却其实多情,强颜欢笑却又笑不成欢。

这种不忍离别却不得不别的煎熬该是何等痛彻心肺,以至于在诗人看来,眼前那支彻夜燃烧的蜡烛一滴一滴地掉泪,像是在替即将分别的一对情人惋惜伤心呢。

从这种有心垂泪,无意分别的描写可以看出,离别有多艰难,多复杂。人生也许正是在这种缠绵悱恻的离情别意当中才更显得沉重而宝贵吧。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

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

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韵义】

酒宴上凄然相对,像是不认识似的;

只觉得酒筵上难以强颜欢笑。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评析】

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赠别二首其二杜牧篇六
《赠别 杜牧》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正因为爱得太深,太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倒像是彼此无情。举樽道别,多想强颜欢笑呵,但内心悲苦,总也笑不成。你看,那默默燃烧的蜡烛,它也有一颗离别的心灵。为咱俩流淌着热辣辣的泪水,直到天明。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曾经赢得薄悻名的杜牧,与妓女之间也有过真情实感的投入,此诗写他与一位艺妓 之间的离别场面.诗中没有"悲""字"愁"字出现,情侣之间多情反而似乎无情,强笑却又"笑不成",诗人用离别前夜的氛围和情侣间的动作生动地传达出相互之间的离愁别苦,蜡烛有心,替人垂泪,人岂无心?人岂无泪?蜡烛之心亦是情侣之心,蜡烛之泪亦是情侣之泪.

赠别二首其二杜牧篇七
《杜牧赠别》

赠别二首其二杜牧篇八
《杜牧诗二首》

杜牧诗二首 《赠别》

教学目标:

1. 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诗的韵律和语言。

2. 领会诗中所蕴含的惜别感情。

3. 反复诵读并背诵。

一、导入

1、我想问一下大家,面对离别,大家是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哭、伤感、依依不舍,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复杂的。

2、一般你们会如何表达你们的离别之情呢?(学生自由回答)

彼此赠送东西、说些安慰的话、拥抱、K歌、聚餐、哭、发表说说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离别的表达,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之情的呢? 写诗。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别而落泪,因伤怀而赋诗,那么杜牧笔下的《赠别》诗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杜牧的《赠别》,一起去领略一下古代诗人笔下的离情别绪。

(板书:赠别 唐.杜牧)

二、介绍诗人

大家之前学过杜牧的诗吗?谁能背一首?

1、杜牧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那有谁了解这位诗人?

杜牧是晚唐时期很有才华的一位诗人,与李商隐一起被后人誉称为“小李杜”。那有小李杜,就会有大李杜,大家知道“大李杜”是指哪两位吗?——李白和杜甫。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一个几乎无可企及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

(板书: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隐和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既是大官又是学者,著作甚丰。这一世家传统无疑对他的影响是极大的,使他常以天下为己任,特别喜欢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经济,可惜这一切也不过是他的书生意气,当权者并不采纳他的那些纸上谈兵式的乱谈。所以他的仕途也并不是太顺利,26岁中了进士以后的十年时间里,大多在幕府中沉沦下僚,直到四十岁才做了个州官。

因而他的心里常常又充斥着一种心灰意懒的情绪,无可奈何之余也只好以一咏一觞,歌儿舞女来打发生活了。杜牧在扬州的十年“幕府”生涯,不敢说花天酒地,夜夜笙歌总是有的。他那种“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放浪形骸,与“嗜酒好睡,其癖已痼”的懒散颓唐,和他先前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完整的杜牧。

三、写作背景

杜牧以《赠别》为题的诗共有两首,都是为送别一位妙龄歌女而作。

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此诗作于唐大和九年(853年),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赶赴长安去做监察御史。“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面对离别,一起喝个告别酒,说几句告别话,人之常情。所以这是杜牧离开扬州时为当地一位美丽的年轻歌女所写,为抒发两人离别时不舍和感伤而作。

四、分析诗歌

同学们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

生:离别的愁苦、伤感、惜别、难舍难分。

1、题目“赠别”可看出这是一首什么诗?——临行时的离别诗

2、“多情却似总无情”。“多情”与“无情”这组词是什么关系?——是完全相反的 这里怎么说它们相似呢?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我们之前说了,面对离别,大家是什么感受呀?

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复杂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总无情”呢?

爱得太多,情感太深,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表达,只有无言以对,倒像彼此无情。而且一个“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3、那诗中表现出的离别是愁苦的,作者为什么想“笑”?却又为何“笑不成”?

离别愁苦,作者为什么想笑?

举着酒杯道别,强颜欢笑,是为了使所爱的人得到安慰。

那为什么又“笑不成“呢?

面对别离,想以笑打破离别宴席上的沉闷气氛,给对方以慰藉;但因为感伤离别,心情太感伤,想笑却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

所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

(板书:想笑——“多情”,“笑不成”——太多情)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借物抒情。

蜡烛有心吗?——“蜡烛”本是有烛芯的,但“烛芯”是哪个“芯”?诗中用的是这个“心”,所以说“蜡烛有心”;

蜡烛燃烧有什么特点?——液体会顺着蜡烛流下来,像不像一个人在流眼泪?

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所以说是借物抒情。 作者赋予蜡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借写“蜡烛”来反衬人的感情。写蜡烛“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

诗中的蜡烛燃烧了多久?——一个晚上,面对离别,不舍,不忍心去睡觉。

“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5、“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如何读出伤感惜别的感情? 用舒缓、低沉的语气,其中“蜡烛有心”和“替人垂泪”稍重读。

6、 这首诗是作者为送别一位妙龄歌女而作的,通过分析你认为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惜别之情?

老师提示一下,有三个方面:①写内心感受———“多情却似总无情”;②写宴席上的表现———“唯觉尊前笑不成”;③借蜡烛“流泪”表现———“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五、拓展

拓展一:收集表达离别之情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

5、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

拓展二:收集表达离别之情的意象

(一)折柳赠别

“柳”在离别中有什么含义?——留

“柳树”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长长的、细细的柳条,微风吹,像在招手送别。

在别离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柳”者,留也。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诗人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势。

正是鉴于它在字音上和体形上的这些特征,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出现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更多了些春意与诗情。

(二)芳草惜别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绵延不绝的连天碧草,不正应合了诗人心中无限的别思吗?

(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送别》,情真意切,激发学生情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阳光下翠绿的野草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又要送走了那出门远行的友人,萋萋的芳草不也象极了我们此时依依不绝的别情?

(三)长亭饯别

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当时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送别之地。

(四)饮酒劝别

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正因为这样,酒也就与别离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

借酒抒离情的诗句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作者“劝君更进一杯酒”,用意是极为深长的,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愿。在作者想来,友人多饮一杯美酒,就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这酒,可是浸透著自己的相思、关切与祝愿的感情的琼浆啊!不仅如此,多饮一杯美酒,还可以使相聚的时间多延长一刻。这普普通通的一句劝酒之辞,意蕴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似乎可以说,酒之所以被后代作家一再袭用为别离诗词的意象之一,王维此句功莫大焉!

(五)挥泪泣别

在中国古典别离诗中流动着两种液体,一是酒水,一是泪水。酒的味道又辛又辣,泪的味道又咸又苦,可以说是五味俱全。这种纯感性的特色几乎构成了别离作品的全部。而酒与泪的飞洒,于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意义,它们也因此成了常写常新的题材。

在别离的场合,泪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在以泪为意象的别离诗词中,有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既然“蜡烛有心”,那就难免为“多情”所感,而主动加入“惜别”者的行列。于是,在作者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也就带有惜别的意味了。较之正面描写离人自己通宵垂泪,这样著笔自然更加纡曲有致。

显然,泪的介入,往往不仅使别离的氛围变得更加惨淡,也使别离曲的旋律变得更为哀婉。别离,之所以为“黯然销魂者”,不就是因为它能催人泪下吗?作为内心苦水的结晶,泪的挥洒,说明离人已伤心到极点。而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伤心人啊!

(六)以水喻别

水,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此处插播歌曲李之仪《卜算子》,在悠扬乐曲中品味离情的缠绵)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析读]词写得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展现一个女子的思念与离恨,表达了她“定不负相思意”的决心,感情由低向高层层发展,起伏跌宕。上片重复长江而有变化,下片又紧扣江水写思念而不得的怨恨。语言明白如话,质朴自然,既体现了民歌的艺术特色,又极好 地传达出相思情深的意味,是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七)借月咏别

借月咏别,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段几乎家喻户晓的名言以月之圆缺比喻人之离合,兼具诗情与哲理,曾激起古往今来多少离人的强烈共鸣!

六、总结

全班有感情的读一遍

同学们刚才读得很有感情,面对旧日时光以及朋友的别离,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呢?是相互哭泣,还是相互勉励,笑着分别?

对了,我们不能总流连在伤痛之中。友情不但是相聚时的欢乐,更是离别后的相互勉励。我们不需要“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式的孤独与惆怅,不需要“斜阳落尽天山外,望断天涯路”式的痴迷与等待,豁达一点,开朗一点,要知道只要心意相通,友谊常存,即使身在天涯,两心仍是“若比邻”。

古人分别了不知什么时候见面,但是,我们现在通讯那么发达,想念了,可以打电话、上网聊聊天;想见面了,又有四通八达的交通。所以,当我们再次面对离别时,让我们微笑吧,乐观的看待,彼此祝福,因为相聚就在不久的明天。

七、板书设计

赠别 唐.杜牧

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隐和杜牧

想笑——“多情”,“笑不成”——太多情

赠别二首其二杜牧篇九
《杜牧》


赠别二首其二杜牧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赠别二首其二杜牧”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赠别二首其二杜牧"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3484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