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酬朱庆馀

酬朱庆馀

2016-01-15 10:01:0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酬朱庆馀篇一《含蓄生动 珠联壁合——朱庆馀《闺意》、张籍《酬朱庆馀》对赏》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酬朱庆馀》,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酬朱庆馀篇一
《含蓄生动 珠联壁合——朱庆馀《闺意》、张籍《酬朱庆馀》对赏》

酬朱庆馀篇二
《朱庆馀_近试上张水部》

酬朱庆馀篇三
《朱庆馀 近试上张水部》

近试上张水部

唐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玩味。

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此诗便是行卷之作。

作品注释

⑴张水部:即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

⑵洞房:新婚卧室。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停:留置。 ⑶舅姑:公婆。

⑷深浅:浓淡。入时无:是否时髦。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作品译文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后半进一步肯定

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酬朱庆馀篇四
《2014酬赠诗》

酬朱庆馀篇五
《古诗文鉴赏-近试上张籍水部》

老谌。以下内容虽然多且冗杂,你在其中参考一下摘选需要的就好,题目也是。 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在另外找些资料,毕竟加上做题要讲25-30分钟呢。

近试上张籍水部

【注释】:

1.本诗又名:闺意献张水部

2.舅姑:公婆。

3.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了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4.无:句末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

【译文】:

昨夜新婚,洞房里还放着红红的蜡烛,静待天亮在堂前拜见公公和婆婆。 精心梳妆好,再轻声问丈夫:我画的眉毛颜色深浅,与现时流行的式样合

不合?

【背景】:

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馀》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我们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手法】: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的手法,朱庆馀的诗把自己比作新媳妇,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把参加考试比作新媳妇第一次见公婆。张籍的诗把朱庆馀比作越女、采菱姑娘,把朱庆馀的作品比作菱歌,把其他人比作“齐国的纨绔子弟”,难以与朱庆馀相比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建议题目:(1)诗歌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新娘的性格? (“拜”“低声问”等)

(2)揣摩第三句的“问”,它反映了诗人怎么样的心理?(它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的忐忑不安的心理)

(3)《闺意献张水部》与《酬朱庆馀》都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作简要分析。(见【手法】)

(4)从两诗的内容上看,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酬朱庆馀篇六
《酬赠诗四首》

酬朱庆馀篇七
《酬赠诗》

酬朱庆馀篇八
《6.酬赠诗》

酬朱庆馀篇九
《酬赠诗》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酬朱庆馀》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酬朱庆馀张籍 近试上张水部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酬朱庆馀”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酬朱庆馀"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3817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