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边回忆母亲

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边回忆母亲

2016-01-15 10:13:1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边回忆母亲篇一《《母亲石》阅读练习及答案》 ...

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边回忆母亲篇一
《《母亲石》阅读练习及答案》

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边回忆母亲篇二
《母亲石阅读答案》

母亲石阅读答案

20.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3分)

21.请说出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3分)

22. 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4分)

23. 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24.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4分)

答案

20.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共3点,每点1分。意对即可)

21.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1分)对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独立生活的牵挂与担忧。(2分)(意对即可。)

22.母亲年近80,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2分)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2分)(意对即可。)

23. 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②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每点2分,共4分。)

24.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2分)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的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2分)

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边回忆母亲篇三
《母亲石 阅读答案》

母亲石 阅读答案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

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20.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3分)

21.请说出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3分)

22. 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4分)

23. 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24.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4分)

答案

20.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共3点,每点1分。意对即可)

21.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1分)对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独立生活的牵挂与担忧。(2分)(意对即可。)

22.母亲年近80,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2分)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2分)(意对即可。)

23. 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②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每点2分,共4分。)

24.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2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的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2分)

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边回忆母亲篇四
《母亲石阅读答案》

母亲石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4期)

1.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2.请说出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

3. 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

4. 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

参考答案:

1.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

2.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对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独立生活的牵挂与担忧。

3.母亲年近80,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

4. 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②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

5.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的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

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4期)

20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21请说出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

22. 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

23. 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4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20.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

21.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对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独立生活的牵挂与担忧。

22.母亲年近80,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

23. 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 ②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

24.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的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边回忆母亲篇五
《母亲石》

顺义一模:阅读《母亲石》,完成15--17题。(14分)

母亲石

梁衡

① 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

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

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地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难过)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

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愧疚)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

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15.面对塔尔寺门前的母亲石,作者回想了有关“母亲”的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

样的情感?请作简要的概括。(4分)

16.作者回忆自己的母亲后,又写到朋友的母亲,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分)

1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的。(不超过120字,7分)

(一)母亲石(14分)

15.①母亲在我奉调进京前,专程到我的住处,问我是否能不去北京工作(1分)

②母亲在我第一次离开家时,久望窗子,忘了洗脚(1分)

③朋友的母亲到机场为儿子送别(1分)

④愧疚、自责(1分)

评分:共4分,每点1分

16.写朋友的母亲到机场为儿子送行,一方面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远远超过儿女对父母

的关怀(1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大爱,与儿女对父母的愧疚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或作者这样写,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的惭愧)(2分)。

评分:共3分

17.(7分)参考示例

①以回忆的方式,缀连生活中几个典型的片段,表现母爱的伟大,进而抒发游子的愧疚。 ②通过细节描写,以母爱的细腻、无私烘托游子自责、愧疚的内心世界(以母爱的伟大

衬出游子们的惭愧与渺小)。

③ 以朴实的语言直抒胸臆。如“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的鼻子一下酸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愧疚)“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作者对母亲的愧疚、自责的情感通过朴实的语言直接表现出来。

评分:本题5分,使用的方法3分,结合内容分析3分,语言1分

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边回忆母亲篇六
《母亲石》

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边回忆母亲篇七
《母亲石2》

《母亲石》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理清思路,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把握文意,体味作者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3、品味文章语言,揣摩文章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和深刻内涵。

4、注意考试答题的规范、严谨和相关技巧的总结归纳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和深刻内涵。

3、考试答题的规范、严谨

一、导入

二、练习、分析与总结

<一> 梳理事件

1. 检查阅读文章《母亲石》的预习。学生上台板书,其余的同桌间相互交流。 问题一:文章写了四个关于母亲的故事,请仿照例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示例:宗喀巴进藏学佛,母亲石边盼儿

2. 请学生评价答案,说明原因

3. 师生共同小结:叙事类散文或记叙文概括事件的方法有哪些?

<二> 把握主旨

问题二:.通过四件事,结合全文,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表达怎样的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2. 如何得出这一主旨?学生分析

3. 师生小结:叙事类散文或记叙文的主旨如何归纳得出?

<三> 品析句子

1.这篇文章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文章哪些句子特别能体现母亲对儿子的爱?学生自由答。

问题三:仔细品读句子,说说这句话如何表达母亲复杂的感情的?

2.学生自由答、分析。

3.师生共同小结:词句理解的一般方法。

<四>总结

阅读的一般顺序:梳理事件——把握主旨——词句理解

对应中考考点: 要点概括——文意把握——品析词句

所做的三个问题即是中考的几个题,总结方法,熟练运用

<四>总结

阅读的一般顺序:梳理事件——把握主旨——词句理解

对应中考考点: 要点概括——文意把握——品析词句

所做的三个问题即是中考的几个题,总结方法,熟练运用

三、迁移运用

1、 根据上述所讲方法,修改先前的答案。

2、 相互交流。

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边回忆母亲篇八
《母亲石》

母亲石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4期)

20.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3分)

21.请说出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3分)

22. 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

(4分)

23. 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24.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

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4分)

阅读赵丽宏《但丁的目光》一文,完成13~16题。(共12分)

①暮色降临,那些曲折的街道和小巷顿时更显得幽深。眼看天色一点点幽暗,站在街口,那些古老楼房迎面压下来,遮住了窥探的视线。黄昏的佛罗伦萨,在一个外来者的眼里,显得无比神秘。

②走过一条狭窄的小路时,陪我的意大利朋友轻声说:“但丁,他在这里住过。”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是一座很普通的临街小楼,看上去已经歪歪斜斜,门口挂着一盏方形风灯,灯不亮,闪烁着昏黄的光。给人的感觉,这光芒也是古老的,六百多年岁月,都浓缩在这幽暗的灯光中。

③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就是但丁当年走过的路,一条普通的小路,走出非凡的人生。1302年,但丁三十五岁,那一年,他遭到权贵的迫害,被当政者宣布终身流放,永远不准返回佛罗伦萨。这样的遭遇,对一般人也许是沉沦和毁灭,然而对但丁,这却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④但丁从此开始流亡生活。他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离开佛罗伦萨,他旅行,观察,思考,游遍了意大利,认识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他每天都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他没有想到,告别故乡,就成了永远的游子,在他活着的时候,竟然再没有机会重返佛罗伦萨。晚年的但丁,定居于古城拉韦纳,将一生的经历和思考,倾注于《神曲》的创作。一个游子,客居他乡,心含着愁苦,也怀着憧憬,用鹅毛笔写出一行行奇妙的诗句。但丁在诗中梦游地狱、炼狱,历经千难万险,最后抵达天堂。其惊人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前无古人。但丁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他是为爱和理想而创作。

⑤我来到但丁广场时,天已经落黑,下起了小雨。空旷的广场上不见人影,圣十字教堂孤独地站在微雨迷蒙的夜色里。教堂已经关门,我只能站在门口沉思默想。在这座教堂里,埋葬着佛罗伦萨历代的主教和显赫的权贵。但丁的墓碑,在教堂的入口处,只是块普通的石碑,上面刻着诗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然而,到这里的人们,大多只为但丁而来,为他的《神曲》而来。这应了李白诗句的意境:“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⑥教堂大门的左侧,有一尊高大的大理石雕像,是但丁的立像。台基上,刻着诗人的姓名。台基的两边,是两头大理石狮子,威严地护卫在主人的脚下。但丁穿着宽大的长袍,伫立在精致的台基上。诗人的目光,一如他故居前那尊铜像,忧郁而深邃,俯视着夜色迷茫的大地。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文章以“但丁的目光”为线索,采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回忆了但丁的经历,痛斥了权贵对但丁的迫害。

B.第②段的景物描写,着力渲染一种抑郁的气氛,为下文写但丁凄凉的经历奠定感情基调,这与第①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C.本文将游记穿插在人物介绍中,写法新颖,独具特色;语言华美,充满哲理。

D.但丁取得非凡成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曲折的人生丰富了他的创作题材和创作形式。

14.文章第③段末尾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3分)

15.文章的标题为“但丁的目光”,请说说“目光”的特征和具体含义。(3分)

16.第⑤段末尾作者引用李白评价屈原的诗句有何意图?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一句不超过30个字的包含哲理的人生感悟。(4分)

链接1:因为对电影的痴迷,王宝强8岁上少林寺拜师学艺,14岁只身闯荡北京,成为北漂一族。很多人因生活得不到保障而纷纷退却时,王宝强留了下来。他夜宿街头,啃冷馍,喝冷水,每天到片场等待„„16岁时被导演李扬挑中,从此成为著名的影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链接2:曼德拉出生于南非大酋长家庭,却“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为反对白人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坚持民族解放斗争,他历经坎坷,饱受27年的牢狱之苦。1994年,斗争取得最终胜利,曼德拉成为南非首任黑人总统。曼德拉还担任过非国大主席,并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1)引用意图:

(2)人生感悟:

去远方

肖复兴

1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2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远方,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3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4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5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6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

7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将带我的朋友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才会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色彩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选自2009年第1期《读者》,有删改)

19、文章开头写儿子在美国漫游,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分别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叙述中国留学生在西柏林和“我”在北大荒这两件事,各侧重说明了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6段画线的句子表达在了什么意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多处流露出了作者对“去远方”的情感态度,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细读全文,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怎样正确理解作者反复强调的“年轻时就要去远方”的观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藏在木桩中的椅子

张丽钧

①那天,我正看一个挑战类的电视节目。当一个叫卡尔布的德国人登场的时候,我丢掉了手里的家务。

②那是个大块头的家伙,拎着一把红色的电锯,慢吞吞地出场了。他要表演的是,用不超过l50秒钟的时间,将一截木桩制作成一个可以承受他自身重量的小椅子。

③木桩是普通的木桩,跟扔在我家后院的一截木桩没啥两样。

④我看见卡尔布将木桩竖了起来,然后朝主持人晃了一下电锯,示意准备好了。于是,计时开始。

⑤卡尔布娴熟地使用着电锯。笨重的身体一点也不妨碍他灵活的手。电锯与木桩亲密接触,嗡嗡的响声中,被淘汰的边角料一块块应声坠地。一时问,我根本看不出卡尔布究竟是在做椅子的哪一部分,只看到屏幕左下角的电子计时嚣在不停地跳字。两个主持人忘记了解说,只管前倾了身子、张大了嘴巴,呆呆地看看卡尔布的精彩表演。到了后来,连边角料都看不到掉下来了。卡尔布的电锯用他自己才能听懂的语言说着轻重深浅。在我眼中,卡尔布不像是在做木匠活,倒像是在进行一场“行为艺术秀”。

⑥观众一片欢呼!卡尔布从木桩的顶端拿出了一个精致的小椅子——用时仅仅95秒钟!

⑦卡尔布得意地将那个靠背上带有镂空花饰的小椅子放在地上,然后,单脚悬空站了上去。演播大厅又是一片欢呼。

⑧我多么喜欢那个瞬间诞生的速你椅子啊!我设想着如果把它稍稍打磨一下,刷上清漆,上面再安放一个花儿一样的孩童,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⑨不由想到我圆宋代那个画竹高手文与可,他画竹的秘诀是,先让竹子在胸中长出个样儿来。再按那胸中的样儿将竹子搬到纸上。我想,对卡尔布而言,又何尝不是先在胸中制成了一把现成的椅子呢?那个小椅子原本就是藏在木桩里了,卡尔布只是花费了95秒钟的时间,将它从木桩中“找”了出来。 ⑩在尘世间,“创造”这东西永远是最迷人的。颖慧的心,灵巧的手,常能对凡庸的事物做出非凡的解读。没看卡尔布表演前,我只会将我家后院的木桩叫做木桩它们呆头呆脑,只不过是木头一截、一截木头;看了卡尔布表演之后,我看那些木桩时的眼神倏地变了!我设想那庸常的木桩里面正藏着一批精美的迷你椅子,只待一把富有灵性的电锯一声轻唤,它们即会列队翩然而出!

○11其实,又何止是木桩呢?被我们凡庸的眼与心怠慢了的事物尚有很多很多吧?山水里藏着画意,四季里藏着诗情,有谁,愿意带着激情将这旷古的画意与诗情从混沌的背景中解救出来。让它们以一种无比美好的姿态,恒久地存活于喧闹人间!

(摘自《中华活页文选》2009年第11期)

17.请概述卡尔布在电视节目中表演了一个什么绝活。(3分)

18.作者那么喜欢“那个瞬间诞生的迷你椅子”,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19.第⑨段讲到宋代画竹高手文与可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 文章引用这个故事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0.品味第⑩段中加点的词,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3分)

21.精巧玲珑的小椅子,藏在呆头呆脑的木桩里。请谈谈你从这则故事中获得的启示。(4分)

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边回忆母亲篇九
《母亲石3》

《母亲石》教学简案(第三次)

李小川

教学目标

1、 读懂文章,理清思路,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 把握文意,体味作者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3、 品味文章语言,揣摩文章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和深刻内涵。

4、 注意考试答题的规范、严谨和相关技巧的总结归纳

教学难点

1、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 揣摩文章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和深刻内涵。

3、 考试答题的规范、严谨

课前准备

1、 文本的修整与删改。

2、 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完成《学案》的课前学习环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练习、分析与总结

<一> 梳理事件

1. 检查阅读文章《母亲石》的预习。学生上台板书,其余的同桌间相互交流。 问题一:文章写了四个关于母亲的故事,请仿照例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示例:宗喀巴进藏学佛,母亲石边盼儿

2. 请学生评价答案,说明原因

3. 师生共同小结:常用概括方法有哪些?

<二> 把握主旨

问题二:结合全文,作者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1.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2. 如何得出这一主旨?学生分析

3. 师生小结:叙事类散文或记叙文的主旨如何归纳得出?

<三> 品析句子

1.文章哪些句子特别能体现母亲对儿子的爱?又有哪些句子深切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情,请找出并朗读。

2.仔细品读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母亲或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的?又是如何表达

3.学生自由答、分析。

4.师生共同小结:词句理解和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及答题步骤。

<四> 总结

阅读的一般顺序:梳理事件——把握主旨——词句理解

对应中考考点: 要点概括——文意把握——品析词句

所总结均为答题时常见思路及方法,同学们还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方法并灵活应用。

三、迁移运用及作业

1、根据上述所讲方法,用红笔修改先前的答案,并上交。

2、完成《学案》的课后提升部分。

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边回忆母亲篇十
《《母亲石》阅读教学 三次》


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边回忆母亲相关热词搜索:简要概括卡第夫山事件 简要概括沈括假山之法 水浒传简要概括

1、母亲石 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的回忆篇一《母亲石阅读答案》 母亲石 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的回忆(2016-01-30)

2、清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边回忆母亲篇一《《母亲石》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边回忆母亲(2016-01-30)

3、简要概括请把我埋得浅一点这件事篇一《请把我埋得浅一点》 简要概括请把我埋得浅一点这件事(2016-02-04)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边回忆母亲”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请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作者在母亲石旁边回忆母亲"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3846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