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2016-01-15 10:41:3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篇一《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篇一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由创作,被选入《》。这首诗是赠送退伍军人李中丞,赞扬他久经沙声,忠勇为国,感伤他老来流落的境遇。首联先写李氏曾是十万大军将帅,而老来流落;三、四两联写他廉洁奉公和忠心耿耿;末联写江汉茫茫,年纪老迈,将“欲何之”?全诗对久经沙场,晚沦江汉的老将,寄予无限的同情。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以深挚的感情颂扬了将军的英雄气概、忠勇精神和所建的功绩,对老将晚年罢归流落的遭遇表示了无限的同情。诗的前六句,都是刻划老将的形象的,用语豪壮,如“曾驱十万师”,“独立三边静”,老将的神威形象就表现得非常突出有力。“轻生一剑知”则是表现老将如何舍身为国,英勇奋战。结尾一联,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现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情调悲怆,感人至深。

【原文】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作者: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官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注解】

①流落:漂泊失所。

②征南将:指李中丞。

③师:军队。

④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⑤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⑥独立句:意即威振三边。三边:指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

⑦轻生:不畏死亡。

⑧江汉:指江水。

⑨何之:何往,何处去。

【韵译】

你是老了流落的征南将军,当年曾经带领过十万雄师。

罢官返乡后没有任何产业,年老还留恋着贤明的圣主。

你曾独自镇守三边的疆土,舍生忘死只有宝剑才深知。

面对着汉水渺渺无边无垠,垂暮之年的你将要去何处?

【翻译】

四处流落的征南将,你曾统领十万雄师。罢职归来产业全无,到老还留恋如今的盛世。威镇边关,曾使四方的祸患平息;以身许国,只有常携的佩剑深知。面对着茫茫前路滔滔江水,黄昏伫立,却又将何从何去?

【评析】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又题《送李中丞之襄州》,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的诗作。诗人为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抒发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

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扭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

境,感慨难以名状。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汉阳别业”,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

【学习练习】

“诗眼”有“句中眼”,即一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有“篇中眼”,即一首诗的精神所在。有人说,开头“流落”二字为本篇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读懂全诗。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是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别业”可由诗中“旧业”推知是另置的园宅。而汉阳又远离京师,当然是“流落”了。再加上全诗处处都与“流落”二字应照,所以说“流落”是诗眼。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答案:同意。

“流落”二字概括了李中丞的现状,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全诗多处对“流落”二字进行照应。“罢归无旧业”既表其清廉,也说明其“流落”的原因,最后两句写起“流落”之状,更寄寓深切同情。“曾驱”一句及“独立”一联写其当年何等威风,何等功业,与今之“流落”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其人“流落”之可叹。因此说“流落”是全篇诗眼是正确的。

【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生于洛阳(今属河南),郡望河间(今属河北)。以五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10卷。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刘随州诗集》(10卷诗,1卷文),《全唐诗》编录其诗5卷。

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经过江西时,与诗人、李嘉□等有诗往还。上元二年(761年)从南巴返回,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纪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免费八字算命(

刘长卿曾两次遭到贬谪,旅居各地期间多次遭到战乱,因此他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当苗税充百官俸禄》),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内容具有时代特征。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都是精工锤炼之作。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历来传诵人口。绝句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则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宋张戒《岁寒堂诗话》说:“随州诗韵度不能如韦苏州之高简,意味不能如王摩诘、之胜绝,然其笔力豪赡,气格老成„„‘长城’之目,盖不徒然。”但他的大部分诗作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容易使人感到字句雷同。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他的诗“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大致近似。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

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英汉对照】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 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 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 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 日暮复何之。

A FAREWELL TO GOVERNOR LI ON HIS WAY HOME TO HANYANG

Liu Chanqing

Sad wanderer, once you conquered the South,

Commanding a hundred thousand men;

Today, dismissed and dispossessed,

In your old age you remember glory.

Once, when you stood, three borders were still;

Your dagger was the scale of life.

Now, watching the great rivers, the Jiang and the Han,

On their ways in the evening, where do you go?

五行属金的字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篇二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赏析》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官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注解1、独立句:意即威振三边。三边:汉幽、并、凉三州。2、江汉:泛指江水。3、何之:何往。译文你是老了流落的征南将军,当年曾经带领过十万雄师。罢官返乡后没有任何产业,年老还留恋着贤明的圣主。你曾独自镇守三边的疆土,舍生忘死只有宝剑才深知。面对着汉水渺渺无边无垠,垂暮之年的你将要去何处?赏析��这首是赠送退伍军人李中丞,赞扬他久经沙声,忠勇为国,感伤他老来流落的境遇。首联先写李氏曾是十万大军将帅,而老来流落;三、四两联写他廉洁奉公和忠心耿耿;末联写江汉茫茫,年纪老迈,将“欲何之”?全诗对久经沙场,晚沦江汉的老将,寄予无限的同情。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篇三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朝代:唐代

作者:刘长卿

原文: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篇四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篇五
《12月语文月考试题》

黄山学校2012-2013(上)高一试卷

语文试题 2012.12

命题人: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I卷第II卷两部分。全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在试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

2.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共66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曹雪芹——无人见证的牺牲 阎 真

牺牲精神是伟大的,但牺牲者总还是希望自己的牺牲得到世人的理解和见证,这是人之常

情,无损于牺牲者的伟大。但我们可能设想一种无需人们见证和理解的牺牲,一种既不为现世

功利也不为流芳千古的牺牲吗?这样的人有,你信不信?他就是曹雪芹。

曹雪芹的生平至今仍是一个谜,这个谜恐怕不可能有解开的希望了。甚至《红楼梦》的作

者到底是谁,还存在争论。这怎么可能?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大家,而且,距今只有两百多年!

后人只是朦胧地知道,曹雪芹少年时代曾经历了一段锦衣玉食的生活,晚年贫病交加,“举家食

粥”,终于在四十多岁时“泪尽而逝”。这样一位才华卓越的人物,生前应得到社会的礼遇照应,

死后应得到后人的了解追怀。可惜,这只是善良的愿望。

对这样一部生命凝聚之作,我们无法了解作者,只能凭作品去揣想他的心理能量和生命能

量。

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付出一生,写这样一部“字字是血”的生命之作呢?

是为了追求富贵荣达吗?早年的曹雪芹确实有过借登科取士来实现自己的富贵荣达的梦

想,跟当时的同类子弟没什么两样。但事实是,他着手写这部惊世之作时早已“将富贵荣达视为

过眼云烟”,多少人只将这话挂在嘴边来掩饰内心的渴望,而他却用生命真正去实践了。

红学权威周汝昌则认为他是迫于眼下的生活。写这么一部书也许可以暂时改善他困顿不堪

的境遇,而用不堪回首的往事换来自己和家人腹内的暂时充盈,实在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

为。以曹氏的人格心性,这断不会长久。所以,写这么一部书实在不能使他从潦倒中完全解脱。

何况以他的才情,作一个豪门清客,何处不留?又何至于衣食不给、举家食粥?

也有人说是为了名声。名声是一种社会评价,这对任何文人来说都是基本的心灵动力。对

一个文人来说,淡泊声名比淡泊富贵更难得多。但在曹雪芹的时代,小说不是文学正途,为一

般人所不屑。更何况雍乾时代,文字狱遍布全国,文人动辄得咎,株连九族,《红楼梦》这样

一部怨世骂时之作,又何敢传世以求名?另外还有“为了身后的名声”一说,这似乎是对作者心灵

动力的唯一解释了。但事实上,民间对《红楼梦》的传抄却是在曹氏在世时就存在了。

曹雪芹是超凡的人,人们不能用凡俗的精神境界和价值标准去揣想他。也许极少有人能想

到,他写《红楼梦》,只是为了一吐胸中之郁结,并希望后人理解这份情怀。这就够了。至于

自己,他希望完全隐退。

大精神,大境界,然后有大文章。将现世的名利欲求置之度外了,这是极难得的;身后的

名声也置之度外,这对于一个具有巨大心理能量的人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即使如此,他仍愿

主动地承受那样的精神重负!文学天才和道德圣者如此偶然而奇妙地结合在一个人身上!

由此看来,认为曹雪芹受了天大的委屈的人,也是用一双俗眼在看他,这完全不合他的心

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曹雪芹最有资格接受这种景仰,虽然他本人

对此毫不在意。 (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关于“无人见证的牺牲”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雪芹是位才华卓著、令人敬仰的大家,而他的生平至今竟然还是一个迷。

B、极少有人能理解曹雪芹的情怀,也很少有人知道他写作《红楼梦》的心灵动力。

C、“无人见证的牺牲”表明后人对曹雪芹所受的委屈感到不平。

D、《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可曹雪芹在世时《红楼梦》却无人问津。

2.下列不属于曹雪芹撰写《红楼梦》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早年的富贵荣达之梦对曹雪芹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B、周汝昌认为眼下困顿的生活逼迫曹雪芹不得不暂时通过写小说来养家糊口。 C、有人认为曹雪芹是为了求取身前或身后的名声,但事实似乎不是这样。 D、事实上,曹雪芹是为了一吐胸中的郁结,并希望得到后人的理解。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只是后人揣测曹雪芹当时的心境的一个依据,我们不能借此完全了解作者。 B、以曹雪芹的才华,他完全可以借科举实现富贵荣达之梦,但他不屑于此,以致沉沦下层。 C、作者否定了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求取名声的说法和红学权威周汝昌的“生活所迫论”。 D二、文言文阅读、曹雪芹写《红楼梦》并非为了表明自己内心的委屈,这体现了他的大精神、大境界。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 毕:全,都 B.所以游目骋怀 骋:舒展 C.暂得于己 暂:暂时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修:(寿命)长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揭示作者心情悲痛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死生亦大矣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是作者为他和名士们在山阴县兰亭举行聚会所写的诗而作的序,是一篇诗序。 B.首段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事由,着重表现宴会的豪华和与会人的快乐。 C.二、三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8、诗中的李中丞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他寄予了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概括。(4分) 答: 9、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塑造李中丞的形象?请举例说明。(4分)

答:

10、名篇名句默写(8分)

(1)诵明月之诗, 。(《赤壁赋》)

(2)淇则有岸, 。(《氓》)

(3)月光如流水一般, 。(《荷塘月色》)

(4)

(5)今我来思, 。(《采薇》)

(6) 鸷鸟之不群兮,

(7),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8),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 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县长卖字 葛洪兵

县政府班子年初换届选举,春节刚过,竞选就呈白热化状态,在位的要保乌纱帽,想争位

子的忙着暗地拉选票。

主管文教的莫县长也陷入了惶恐,上回换届选举,莫还是一名乡镇党委书记。一眨眼,又

要换届了,莫县长深知要保住乌纱帽,难!

这几年莫县长分管文教,虽然风平浪静,但政绩却不显著。去年该县某小学因教室陈旧,

遇雨,一夜之间坍塌,幸好是半夜时分,教室无人,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被媒体披露后,一时

全县舆论大哗。上级责令拆除危房,重新修建,可是“吃饭”财政一时拿不出多少钱,县长责

令莫县长想方设法把学校尽快建成,秋季入学投入使用。

为此,莫副县长在去年人大代表评议上,得了基本合格,如果扣上“不合格”,乌纱帽肯

定靠不住。

莫县长心急火燎,口舌生疮。

可建学校绝非易事,县财政虽然同意拨点款,莫县长好不容易又从上级部门争取了一部分,

可还是有30万元左右缺额。

莫县长曾想过群众集资,可在县长办公会议上予以否决。的确,现在一谈到集资,谁也不

敢开口,群众一上访,问题就麻烦了。

可这30万元到哪里去弄呢?

莫县长曾经私下找了几位私营企业主,希望他们主动捐资弥补这个缺口,可是老板们精明

得很,没有回报的事,傻瓜才去做。莫县长与几个老板电话联系,都被他们很巧妙地以流动资

金周转不过来为借口拒绝了,让莫县长大为恼火。

莫县长平时爱好不多,除了练练毛笔字,便是钓鱼、读书。说起莫县长的毛笔字还不赖,

年轻时,莫县长就是省书法协会会员,还在全国书法大赛得过大奖哩。后来沉醉于官场后,毛

笔字成了莫县长的休闲爱好。

莫县长竞选成功后,曾有不少下属或老板登门求字的,但莫县长很注意,轻易不为他人写

字,一是自己是副职,动不动为他人润笔,难免有喧宾夺主之嫌。二来呢,怕人家议论他以写

字为由,收取润笔费,扣上一顶受贿的帽子实在担当不起。邻县就有一位退居二线的老县长晚

节不保,锒铛入狱,其受贿就是收受人家润笔费。

莫县长已有好些时日未能提笔了,脑子想的多是建校一事,想着,想着,一个计谋竟然忽

现在莫县长的脑海。

不久,传出该县拟建教学大楼2栋,建设金额多在千万元以上。一时莫副县长门庭若市,

但均被莫县长拒绝接纳。

正在不少老板绞尽心思寻找机会之时,莫县长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并现场拍卖,一时人头

攒动。据传莫县长的书法拍卖收入达40万元之多。

莫县长的书法拍卖,一时在县里舆论大哗,议论纷纷。有人说,公开拍卖,正当收益,有

人说,借拍卖为由,搞个人利益。上访信如落叶飘进市纪委。

就在市纪委派人调查莫县长卖字一事之时。某小学的教学楼全线竣工,500多个学生娃娃喜

迁新校舍。而建校的资金缺口,正是莫县长卖字所得。而莫县长的收入全由学校财务现场收取,

有学校收据为凭。

很快,市晚报以大篇幅报道此事,尤其是对莫县长筹资一事,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莫

副县长声名大振。 年底,县政府换届选举如期进行,莫县长不但未被人大代表否决,还以高票当选,听说比县长的得票还多了两票。 至于该县投资千万建校一事,纯属传言,并未列入县政府建设议程。 11. 请你根据全文概括一下莫县长的人物形象。(6分) 答: 12、 刚开始,莫县长三十万元都凑不齐,私营业主不帮忙,后来为什么莫县长卖字能得到四十多万元?(5分) 答: 13、文章里写道“说起莫县长的毛笔字还不赖,年轻时,莫县长就是省书法协会会员,还在全国书法大赛得过大奖哩。”请你谈谈小说写这个有什么作用?(6分) 答:14、莫县长筹资建校的方法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84分) 四、语言文字应用(24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熨(yùn)帖 慰藉(jiè 遏(è)制 拜谒(jié)B.遒.(qiú)劲 隽(j.ùn)永 绮.(qí)丽 横亘. (gèn) C.绽.(zhàn)开 邂.(xiè)逅 .佛龛(kān) 迥(ji.ǒng)异 D.发酵.16.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xiào) 静谧....(mì) 恪.(kè)守 雾霭 .(ái) ( ) A.自上个赛季失利之后,他们就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在这个赛季重新夺回了“新明月”杯。 B.春节过后,他就一直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经过三个多月的休养生息,今天,他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训练。 C.新时期的创业需要大智大勇,仅凭匹夫之勇,是不能搞出任何名堂来的。 D.“新新快餐屋”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夜幕早已笼罩了大地,大嫂坐在床边,一边用清脆悦耳的嗓音哼着嘹亮的眠歌,一边用手轻轻地拍着怀里的孩子。 B.近日,两场太阳风暴接踵刮至地球,它们会给通信、民航和电力等行业造成不利影响。 C.路的一旁,是些杨柳,还有是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如法桐、樱花、落叶松等等。 D.这届体育节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以青年体育爱好者为主。 18、将下面的这组句子连缀成一段连贯的话,只填序号即可。(4分) ①阳光因树枝而显得晶莹 ②高高矮矮的枝条,纷纷向阳光伸出眷恋的手臂 ③树枝因阳光而显得玲珑 ④绿树和阳光达到了和谐 ⑤阳光,温柔地披在绿树的身上 答:19、提取下面一段话中“作者”的观点,写出四个关键词语。(4分) 作者在《审美化生存建构》一书中,提出我国图书出版应尽快实现由传统封闭型、雷同型、生产型向外向型、创新型、经营型形态转变的观点,并倡导将这一理论应用到我国出版业的研

究中,试图通过对我国的出版业成为一种产业、出版物成为一种商品的考察来描绘一个中国式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23分) 的法则。

答:

11、

答: 12 ②这个规律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

黄山学校2012-2013(上)高一期中考

语文答题卷

第I卷(共6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1、( ) 2、 ( ) 3、 (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

4、( ) 5、 ( ) 6、 (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2)

(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8、答:

9、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

(2)

(3)

(4) (5)

(6)

(7)

(8)

13、 14. 第II卷(共84分) 四、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5、( ) 16、 ( ) 17、 ( ) 18、 19 20 (1) (2)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头狮子醒来发现自己的尾巴上挂了张标签,上面写着"驴",有编号,有日期,有圆圆的公章,旁边还有个签名……他想自己将其摘去是不行的,得合法地摘下这标签。 他愤愤地质问胡狼,"我是不是狮子?""你是"胡狼慢条斯理地回答,"但依照法律,我看你是一头驴!""怎么会是驴,我从来不吃干草!" "我是不是狮子?"他向袋鼠征询答案。"你的外表,无疑有狮子的特征,"袋鼠说,"可具体是不是狮子我又说不清!" 狮子又去问驴,驴说:"你倒不是驴,可也不再是狮子!" 狮子徒劳地追问,低三下四,它求狼作证,又向豺狗解释,同情狮子的不少,但谁也不敢把那张标签撕去。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篇六
《深圳外国语学校2014届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深圳外国语学校2014届第一次月考

语文答案

一、1.【C】【解析】

A项qiáng/qiǎng,mãng/mēng,chân ; B项pō/bó, zhū, màn/wàn ;

C项wěi/wēi, quǎn/juǎn,mí/mǐ ; D项jùn/juàn, jìng , lǐ/lí。

2.【A】【解析】A“毁家纾难”此处不符合语境,被理解成遭遇家破人亡的巨大灾难;“毁家纾难”指贡献出全部家产,缓解国家危难。B“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的喜忧、祸福互相关联、利害一致。此处符合语境。C“始终不渝”,自始至终,一直不变。渝:改变。D“空中楼阁”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或凭空虚构的事物。B、C、D三项符合语境。

3.【B】【解析】A项语序不当。“使用频率最高的”应该移到“广州市民”之后;C项不合逻辑。 “不再”应改为“再次”。 D项“走„„循环经济”搭配不当,在“循环经济”之后加宾语“之路”。

多层定语语序不当(修改下列语句) 汉语中顺序是:

多层定语的排列应依照以下原则(从离中心词最远的算起):a、 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名词、代词或短语,表示“谁的”;b、 指示代词,数量短语,表示“多少”;c、 动词,动词性短语 表示“怎么样”;d、 形容词,形容词短词 表示“什么样”;e、 表示性质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表示“什么”)。

例1:(这个)(盛产哈密瓜的)(地处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小镇,还以其富有民族特

色的手工艺品闻名。

例2:(教学用的)(那一台)(去年刚从国外进口的)(中文系的)(数码)(录音)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突然出现了故障。 分析:

多层定语从远到近的顺序一般是: 1表领属关系(谁的)

2表示时间、处所(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3表指代或数量 (多少)

4表动词性词语、主谓短语 (怎样的) 5表形容词性短语 (什么样的) 6表性质、类别或范围 (什么) (中心语)

例1中多层定语语序不当,表示性质特点的定语应当放在处所定语之后。因此,本句应改为“这个地处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盛产哈密瓜的小镇„„”。

例2中多层定语语序不当,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应放在前面、表性质的定语映靠近中心语。因此,本句应改为“中文系的那一台去年刚从国外进口的教学用数码录音设备„„”。(其中“教学用的”作定语直接修

饰中心语时,后面的结构助词“的”可以省略)

4.【D】【解析】注意表时间的词语,注意句子之间的呼应关系。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

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二、5.【B】“次”:驻扎

6.【D】连词,表转折关系;(A介词,凭借/连词,表顺承关系;B介词,跟/连词,和; C介词,替/表被动。)

7.【A】文句翻译:而贼兵拼死守卫,蒙古军惧怕,即奔驰而回,石普阻止不住,于是被贼兵所蹂躏践踏,大多坠落水中。

8.【B】丞相只是同意了石普请战的要求,并没有给予步兵三万。

9.(1) ①石普身先士卒追赶他们,放火焚烧城关大门,贼兵恐惧,想要弃城逃跑。 (采分点:“先”,“蹑”,“走”,大意,各1分)

②该死的贼奴,我就是石都事,说什么头目!

(采分点:“即”,“何云”,大意,各1分)

(2) 答案举例:(1)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卒莫能前;(2)下令衔枚趋宝应,其营中更鼓如平时;(3) 树帜城上,贼大惊溃(4)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

【译文】: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考中进士,任命为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淮东、西盗贼兴起,朝廷正当用兵之际,石普以有用兵的谋略著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曾推荐他,适逢丞相脱脱讨伐徐州,就让石普随从出发。徐州平定后记录战功,石普升任兵部主事,不久又升为枢密院都事,随从枢密院官镇守淮安。

这时高士诚占据高邮,石普拜见丞相,面陈破贼的计策,并说:“高邮凭借着太湖的险要,都是低洼的水塘,骑兵不能靠前,给我步兵三万,保证能够攻取它。高邮一平定,那么濠州、泗州就容易攻破了,我请求作先锋,为天下倡导忠义。”丞相认为他很勇敢,命令他临时负责山东义兵万户府事务,招募义兵万人出征。而汝中柏正当权,暗中阻挠,减少他一半军队。一开始命令石普遇事斟酌情况自行决定,等到出发了,又令他听从淮南行省节制。 石普行军到达范水寨,天还未黑,石普命令军中具办食物,夜漏三刻,下令士兵口含小木棍急行军去宝应,营地中仍和平常一样打更鼓。到达宝应县后,随即登城,在城上树起旗帜来,贼兵大惊溃退,石普于是安抚城中百姓。由此诸将嫉妒石普的功劳。石普从水陆两路进兵,乘胜攻下十几个寨子,斩杀贼兵数百人。快要抵达高邮城时,分兵三队:一队奔赴城东,准备水战;一队作为奇兵,防备后方;一队由石普自己率领,攻打北门。石普遭遇贼兵跟贼兵相战,贼兵抵挡不住,逃入城中。石普身先士卒追赶他们,放火焚烧城关大门,贼兵恐惧,想要弃城逃跑。可是援军看着他们交战,按兵不动,又忌石普成功,总兵派遣蒙古骑兵一千人,冲到石普军前面,想抢到先进城的功劳。而贼兵拼死守卫,蒙古军惧怕,即奔驰而回,石普阻止不住,于是被贼兵所蹂躏践踏,大多坠落水中。

石普军队军阵大乱,贼兵乘机进攻。石普招集残兵,血战很久,他拿着剑大声呼叫道:“大丈夫应当为国而死,有不前进的,斩!”奋力搏斗,一直冲入贼兵阵地,跟随的只有三十人。到太阳偏西,援兵断绝,受伤落马,又步行交战几个回合,贼兵到的更多了,贼寇指着他说:“这一定是头目,不可让他跑掉,要活捉他。”石普叱骂道:“该死的贼奴,我就是石都事,说什么头目!”左肋被贼枪刺中,还握着自己的枪,将贼兵砍死。贼众一齐用枪刺石普,石普和跟从的人都奋力而战,全部战死。

10.(1)①表现了对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的赞美。②对他老来受朝廷冷遇一事的强烈不满。③对即将分手的老友的关爱。(3分,每点1分)

(2)尾联中“茫茫”既点出送别地点,又描写了江水的浩渺,更表现了送别时茫然若

失的感觉。(2分)最后一句除了点明送别时间,渲染气氛,更直接抒发了对老友的暮年生活前景难卜的担忧之情。(2分)(4分,每点2分) 送李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3分)

(2) 作品注释

⑴李中丞:生平不详。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 ⑵流落:漂泊失所。征南将:指李中丞。 ⑶师:军队。

⑷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⑸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⑹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

⑺轻生:不畏死亡。

⑻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⑼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

[2]何之:何往,何处去。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篇七
《诗歌鉴赏答案》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篇八
《古诗文阅读 学案26》

学案26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一)

——炼 字

学案目标 1.了解鉴赏炼字艺术的常见题型。2.掌握鉴赏炼字艺术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分析方法。

考点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考点样题

1.(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①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②③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③分付:交付。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0·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注向子[]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 向子: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①好事近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①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②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③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笋皮。③帙:包书的布套。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探讨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语言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高考题对语言的考查有三个方向:一是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二是对诗歌中关键句的赏析(含义、色彩、情味、效果),三是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重点在第二个。考查角度主要是对词、句含义的理解,对词句的表达作用和效果的赏析,重点考查用词、用语的技巧,即着重考查词或句在整首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古人作诗讲求炼字、炼句,尤其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鉴赏语言,要特别关注动词、形容词。

鉴赏诗(词)人的语言风格综合性强、难度大,在历年高考命题中少有涉及,不是考点、学习重点

一、赏诗眼

1.知识梳理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句。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诗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辨析鉴赏:

(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字词。

(2)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高考考“诗眼”,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找出并分析“诗眼”;二是间接分析某字成为全篇关键的理由。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诗眼”有“句中眼”,即一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之说;也有“篇中眼”,即一首诗的精神所在之说。有人说,开头“流落”二字为本篇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炼实词

1.炼动词

(1)知识梳理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啊。

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尤其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情。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诗的第三联中“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炼形容词

(1)知识梳理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四句中的“轻”字别有一番意蕴,请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作简要的赏析。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诗人当时喜悦欢畅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炼色彩词

(1)知识梳理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2)演练体悟

分析下面一首诗歌中的色彩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绝句二首(其二)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炼叠字

(1)知识梳理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炼数量词

(1)知识梳理

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韵味平添。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炼虚词

1.知识梳理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请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做好炼字分析

下面是一道炼字鉴赏题,所提供的答案均是学生答案。请探究这些答案所存在的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①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现场答案一

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二

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日色冷青松”,一个“冷”字用得很精妙,显得青松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三

分别是“咽”“冷”。作为山水田园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出一幅幽静怡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日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四

分别是“咽”“冷”。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咽”和“冷”字,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清净、安宁的生活。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语言鉴赏题,重点难点在分析。要做好分析,从答题角度上要注意:①词语含义,②词语所用手法(若有的话),③营造意境,④表达情感。从答题规范上要注意:①分析要准确;②分析要具体,扣住语言,展示分析过程,不可架空分析,泛泛而谈;③要联系全篇主旨和意境,不可孤立分析某个字。

听课记录: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篇九
《分析技巧型答题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①明手法 ②阐运用 ③析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明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

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阐运用)。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析情感)。

【针对练习3】请对下面这首诗的颈联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答:

【针对练习4】下面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听蜀僧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答:

1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

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多用口语或书面书、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幽默含蓄、讽

刺诙谐、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①明特色 ②列例证 ③析感情

【答题示例】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点明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

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

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具体分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

丈夫的思念之情(分析情感)。

【针对练习5】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越女词 李 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答:

【针对练习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敌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答:

2

【提问方式】 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

【提问变体】 本诗某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形象)?

【解答分析】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答题步骤】 ①概括形象 ②具体特征 ③分析情感

【答题示例】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 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 诗歌描写了一个矢志报国却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概括形象)。

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作者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

“泪空流”写出自己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

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具体特征)。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

作者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分析情感)。

【针对练习7】简析下面这首诗的人物形象。

剑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答:

【针对练习8】下面这首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

【注】 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答:

【针对练习9】下面这首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答:

3

炼字炼句型

【提问方式】 这一首诗某一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 某字(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释含义 ②描图景 ③析效果或情感

【答题示例】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问】 请对首句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网”字由名词活用为动词,“网住”“罩住”的意思(释含义)。作者由

丝丝的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由于是暮春季节,春将逝去,因此想要把春天

网住,留住春天(描图景)。想象新奇,比喻生动,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析效

果或情感)。

【针对练习10】简析 “遍”字在下面这首诗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 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 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 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 处处采菱归。

答:

【针对练习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问】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第二联的妙处。

答:

4

一词统领全篇型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

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

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

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

的关键。

【针对练习12】“诗眼”有“句中眼”,即一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有

“篇中眼”,即一首诗的精神所在。有人说,下面这首诗开头“流落”二字为本

篇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诗眼”有“句中眼”,即一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有“篇中眼”,

即一首诗的精神所在。有人说,开头“流落”二字为本篇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

吗?为什么?

答:

5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篇十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二种答题模式》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二种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解答分析: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常见错误: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

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㈠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㈡ 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5)渲染;(6)象征;(7)动静结合;(8)以动衬静;(9)以乐景抒哀情;(10)卒章显志;(11)欲扬先抑等。

㈢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借代;(4)拟人;(5)夸张;(6)双关;(7)对偶;(8)用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练习2: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练习3: 听蜀僧弹琴 李白

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

练习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越女词(其三)》 李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骤1)

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步骤2)

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步骤3)

练习5: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

练习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敌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答:

练习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第四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练习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诗眼”有“句中眼”,即一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有“篇中眼”,即一首诗的精神所在。有人说,开头“流落”二字为本篇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第五种模式 炼字型,诗眼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衣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这首诗第二联两句特别为后人传诵。这两句中,又有两个字用得特别妙,算得上是全诗的"诗眼"。试问是哪两个字?其妙在何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这两个字分别为"掬"、"弄"。①"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步骤一)

②"掬"字、"弄"字是对"赏玩"情节的具体刻画,再现出诗人童心不灭,逸兴悠长。如痴如醉的情态,既写景又写人,人情物态,形神俱见。(步骤二)

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步骤三)

练习9: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第六种模式: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答题步骤: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3907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