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本书表现了什么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本书表现了什么

2016-01-15 10:47:5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本书表现了什么篇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本书表现了什么篇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像我们讲述了苏德战争中围绕着苏军小分队与德军侦查兵的一次激烈战斗。在这次战斗中,我感受到了书中几位女兵的勇敢与坚强的意志力。

这本书精彩的刻画了多位女兵的生动形象。“姑娘们一登上小岛,一个个马上倒在去年的枯草上。她们气喘吁吁,浑身湿透,沾满稀泥。”虽然她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革命出身境遇,各有不同的特点与优点,但我依然通过作者这种字里行间的细细描写中感受到了她们彼此间仍然拥有着共同的信念。在准尉瓦斯科夫的带领下,她们成为一支有着钢铁般意志的部队。我认为虽然他们平日里纪律懒散。但这些女兵仍然有着向着革命胜利的一股劲儿。她们实时根据《操典》的内容坚决服从命令。这场静悄悄的战斗随即开始了。

树林的静谧仿佛给我带来了一种不安全的祥和感。溪流的冰水哗哗流过,静静的观摩一场战斗的开始;两岸的草丛茂盛的可怕,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暗漩涡吸引你。偶然有些冷风嗖嗖的刮过,也不留一丝迹象。一切都是安静的可怕。这群没有战斗经验的女兵虽然有些生疏,她们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状态。战斗前明确的分工保障了一定程度的战斗顺利进行。一颗子弹出膛划过的空气的声音打破宁静,冲锋枪密集的子弹迅速震响森林。这是一场遭遇战。女兵以微弱战术优势暂时击退了德寇的小规模进攻。遭到挫败的德军迅速调整战术,在树林黑暗的隐蔽下,包围了苏军小分队。时间仍在悄无声息的流逝。遭到围攻的女兵坚守阵地一天一夜。虽然最后她们一个个悲惨的牺牲,但从精神中流露出的革命精神让我很钦佩。

在这场战斗中,正如书名所取,一切都是静悄悄,隐蔽在静悄悄的树林中,更有着作战双方紧张而又迫切的希望,这种强烈的反差生动的带领读者体会着那个时代革命战士的艰辛不易,同时我更深深的感觉到了一股革命勇敢精神。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二)

很莫名的就喜欢上了这部电视剧,也许它所讲的故事恰恰描绘了中国渐渐消失的东西,亦是最需要的东西„„

故事发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小火车哨战,那时正值德国纳粹时期,小小的火车站俨然成了一个军事要地,在这里就职的准尉却意外的迎来一排女兵。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他们在森林中意外看到了德国兵,5个女兵和1个男准尉就这样开始了一段艰辛的战斗旅程。一路的沼泽,敌人,危险,让这些美丽的姑娘们受尽磨难,但她们仍然顽强的端起枪,向敌人挺进„„但,他们终因与敌人力量悬殊,倒在了血泊之中。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为这些年轻美貌的姑娘不惜生命,勇敢抗敌的精神感到疑惑,为什么她们舍得那美好的年华就这样结束;为什么愿意抛弃那炙热的爱情;为什么她们狠心丢下自己的亲人,加入这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这些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里萦绕着。直到所问题书写出了两个大大的黑体字:爱国。这使她们有了深深的责任感,为保卫祖国而奋不顾身!

爱国精神的力量竟是如此的强大,它可以使一切恐惧心理瞬间消逝,可使一切困难迎刃而解,可使祖国因为每个人忘我的爱而强大„„

中国在这个急速发展的时代,不正却少这种团结的爱使我们能够更早晋级发展国家吗?当我们的祖国被这种爱所包围时,我们将让世界看到一个更顽强、自信、团结的新中国!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三)

今天看完了《这里黎明静悄悄》,一直到结束,当看到五名英雄女儿都倒了下去,男主人公将五名德国人押回去,路上他没有倒下,他哭了,我也哭了。我为丽达自杀而哭,为她的气概所折服;我为热妮亚而哭,她战斗到最后,永不倒下,敌人只能用乱枪让她失去生命,在那片白桦林里,她的灵魂给我以震撼,壮哉!我为里莎而哭,她倒在泥潭里,当泥泞淹过她的头颅,我们看到了她的军帽,在薄雾里,在清风中,她战胜了恐惧,她死在了她坚定的信念里;还有她,那位大学生,她的诗歌朗诵给我以期迪,她非常安静的死去,在她的思念里,在她的理想里;还有嘉尔卡,她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她,她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只有最后,当瓦斯科夫回眸纪念碑的那句话——和平!和平?他们,也许是她们在倒下去那刻未曾思考过的一个概念,通过他的心思传达给了我们。可是在我内心深处,我仍感觉到,这显得太过卑微。

许多年前,当我还很小很小的时候,那时《这里黎明静悄悄》电影已经传遍了我们中国,今天,也许是二十年,再一次看到《这里黎明静悄悄》,不一样的感觉,但是,它给人的思考空间更大,我想着她们在死去的眼睛,不屈、安详、恐惧、挣扎、思念,这正是那个真实的世界,在那个时空里,我们的爷爷奶奶,我们的先辈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过着同样的日子。

60年了,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可是,那场战争留给我们的创伤仍在流血,苏联人民可以在思念亲人,怀念战友的时刻,心平气和,充满思念和幸福,充满胜利者的骄傲;可是我们呢,我们国人呢!(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也许我们该去审判那时的执政党的蒋介石,但是,历史并不是要求现在在过去的时光里永无休止的批判,而是我们现在做的和将要做的,可否让我们25000000中国人安息,可否让幸存者不再流干她们最后的泪,可否让他们的后人得以真正解脱,可否让他们的人民的内心不在是仇恨,而是思念。

60年了,当我们在一次观看《这里黎明静悄悄》,纪念成了今日真正的主题,可是对英国、对法国、对美国、对苏联,对欧洲是,但对我们不是,那场战争并未结束,结束的是谗媚者脸上的笑容,结束的是伪道者心中的心安理得,结束的是麻木者的无知,结束的是可耻者的肮脏;数千万的魂魄并未散去,他们的英灵仍未得到告慰,侵略者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正义未得到真正张扬。

当全世界又一次把目光集中在了莫斯科,集中在红场,当全世界的爱好和平的人们在无限的怀念中纪念他们的亲人,他们的同志,他们的盟友,但声讨、惩罚法西斯的行动却从未停止,可是这绝大多数是在欧洲;在731、在南京、在大半个中国,那些沾满鲜血、带着无数罪恶的人仍旧在那里高声狂吠;我们从未安宁,我们心中从未真正平静,也许透过历史的沉重需要我们比以前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在韩国,当卢总统明确表达反对日本进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时候,我们的游行者们正在北京遭遇堵截,那一刻,我显得很是迷茫,我陡然间不知道身在何处。

许多年过去了,流逝的不仅仅是幸存者们脸上的沧桑和头上的白发,还有象我们这些平凡者的期盼和勇气,也许,在过许多年,我们也变得老态龙钟了,难道我们还希望我们的后

辈们在不断的重复那些让人仇恨、愤怒的历史在他们的脑海交织吗?难道我们不能让他们感到更平安,更单纯的是思念吗?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本书表现了什么篇二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感

骆文涛

读了鲍里斯·瓦西里耶夫所写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心里感慨万分。这是真实的战争故事,但即使衬于残酷的战争的背景上,青春!瑰丽的青春依然会在生命中闪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个故事回荡着青春的笑声。一个老兵带着一群女兵,在一个突然变成战场的地方遇上敌人,打了残酷卓绝的一仗。她们是勇敢的是坚强的。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当子弹飞下来时,连说再见的机会也没有。

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5月,德国法西斯将侵略的战火推向了苏联境内。战争带走了村里的所有男人,全村只剩下瓦斯科夫一个青年男人了。瓦斯科夫的房东玛丽亚,女邻居波琳娜以自己的方式承受着这场战争。女兵们的到来小村庄平添了青春的气息。当危险向她们逼近时,姑娘们挺身而出„„..她们一个接一个的倒在了德军的枪口之下„„

我讨厌战争,战争使我们失去幸福,自由,快乐。当我读到维佳被弹片刺穿喉咙时,我不禁流泪,心里一阵刺痛。生命是多么脆弱,昨天还像其他人一样活蹦乱跳的,今天却孤独地躺在黑漆漆地泥土里长眠不醒。战争摧毁了年轻的生命。死神一次又一次的到来,噩耗一次又一次地传来。我的心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抓紧。

丽达、里莎、嘉尔卡、索妮亚、热妮亚五个坚强的姑娘,她们是为了战争而生,她们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她们为了战斗的胜利奋不顾身。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个故事回荡着青春的笑声。

她们终于和德国人正面战斗了,她们英姿飒爽地奔赴战场,她们用智慧取胜,用勇敢取胜,用生命取胜她们为了战斗的胜利作出了牺牲。我为她们感到惋惜,但她们认为她们的生就是为了战争,她们的出生就是为了站在战场上,她们愿意为祖国作出牺牲。是的,战斗胜利了。她们都长眠于地下。她们都微笑地面对死神。但是在村子里在也不会有她们那爽朗的笑声。

当我读到“这一天,苏联电台广播战况:今日,战场上没有大的战斗,只有零星战斗发生。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五位女战士的牺牲。”这个地方,我实在很愤怒。她们的英勇牺牲却被人们遗忘了,也许她们认为值得。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个故事回荡着青春的笑声。

这几天看完了《这里黎明静悄悄》,一直到结束,当看到五名英雄女儿都倒了下去,男主人公将五名德国人押回去,路上他没有倒下,他哭了,我也哭了。我为丽达自杀而哭,为她的气概所折服;我为热妮亚而哭,她战斗到最后,永不倒下,敌人只能用乱枪让她失去生命,在那片白桦林里,她的灵魂给我以震撼,壮哉!我为里莎而哭,她倒在泥潭里,当泥泞淹过她的头颅,我们看到了她的军帽,在薄雾里,在清风中,她战胜了恐惧,她死在了她坚定的信念里;还有她,那位大学生,她的诗歌朗诵给我以启迪,她非常安静的死去,在她的思念里,在她的理想里;还有嘉尔卡,她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她,她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只有最后,当瓦斯科夫回眸纪念碑的那句话——和平!和平?他们,也许是她们在倒下去那刻未曾思考过的一个概念,通过他的心思传达给了我们。可是在我内心深处,我仍感觉到,这显得太过卑微。

我想战争就是死神的召唤,也许在我爷爷奶奶的那个时代,也过着同样的生活。60年了,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可是,那场战争留给我们的创伤仍在流血,苏联人民可以在思念亲人,怀念战友的时刻,心平气和,充满思念和幸福,充满胜利者的骄傲;可是我们呢,我们国人呢!也许我们该去审判那时的执政党的蒋介石,但是,历史并不是要求现在在过去的时光里永无休止的批判,而是我们现在做的和将要做的,可否让我们25000000中国人安息,可否让幸存者不再流干她们最后的泪,可否让他们的后人得以真正解脱,可否让他们的人民的内心不在是仇恨,而是思念。

读罢《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心里想的有很多很多,其实在所有的心里都渴望和平,无论在过去,现在,将来„„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本书表现了什么篇三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是反西斯战争中人们浴血奋战的信念。战争带来的灾难、悲痛如今也已经越走越远。

人应该学会忘记,更应该学会纪念。

战争不仅是男人的战场。在这里年轻的女子也奉献出了她们宝贵而短暂的生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如此的宁静与诗意,没有哭泣,没有鲜血,没有生离死别……

一向认为战争中最令人敬畏的是对死亡的畏惧已不再变得恐惧,死亡也许并不可怕,可痛苦的死去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折磨。 每当看战争剧时总是不忍目视鲜血,因为我对死亡充满了畏惧,虽然这不可避免,我相信多数人会同我一样选择宁静地死去。 当看到战争中死亡的人数时,总是在想,这些都是生命,他们的内心是否也充满过恐惧,他们是否也渴望过平静

当那些有着不同经历的女子在丛林中穿越时,是否会想知道命运对她们的安排,她们在死亡的最后一刻会在想什么…… 也许她们会想:这里的黎明是静悄悄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本书表现了什么篇四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篇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像我们讲述了苏德战争中围绕着苏军小分队与德军侦查兵的一次激烈战斗。在这次战斗中,我感受到了书中几位女兵的勇敢与坚强的意志力。

这本书精彩的刻画了多位女兵的生动形象。“姑娘们一登上小岛,一个个马上倒在去年的枯草上。她们气喘吁吁,浑身湿透,沾满稀泥。”虽然她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革命出身境遇,各有不同的特点与优点,但我依然通过作者这种字里行间的细细描写中感受到了她们彼此间仍然拥有着共同的信念。在准尉瓦斯科夫的带领下,她们成为一支有着钢铁般意志的部队。我认为虽然他们平日里纪律懒散。但这些女兵仍然有着向着革命胜利的一股劲儿。她们实时根据《操典》的内容坚决服从命令。这场静悄悄的战斗随即开始了。

树林的静谧仿佛给我带来了一种不安全的祥和感。溪流的冰水哗哗流过,静静的观摩一场战斗的开始;两岸的草丛茂盛的可怕,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暗漩涡吸引你。偶然有些冷风嗖嗖的刮过,也不留一丝迹象。一切都是安静的可怕。这群没有战斗经验的女兵虽然有些生疏,她们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状态。战斗前明确的分工保障了一定程度的战斗顺利进行。一颗子弹出膛划过的空气的声音打破宁静,冲锋枪密集的子弹迅速震响森林。这是一场遭遇战。女兵以微弱战术优势暂时击退了德寇的小规模进攻。遭到挫败的德军迅速调整战术,在树林黑暗的隐蔽下,包围了苏军小分队。时间仍在悄无声息的流逝。遭到围攻的女兵坚守阵地一天一夜。虽然最后她们一个个悲惨的牺牲,但从精神中流露出的革命精神让我很钦佩。

在这场战斗中,正如书名所取,一切都是静悄悄,隐蔽在静悄悄的树林中,更有着作战双方紧张而又迫切的希望,这种强烈的反差生动的带领读者体会着那个时代革命战士的艰辛不易,同时我更深深的感觉到了一股革命勇敢精神。

篇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作者是前苏联的鲍里斯·瓦西里耶夫。一开始读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后来随着>故事的发展才慢慢明白:静悄悄其实就是死亡的代名词;黎明与黑暗诀别,正在迎接光明的到来,虽然静悄悄,可是却预示着白昼的热闹和喧嚣。

故事的背景是二战期间苏联的卫国战争的战场,男人们都上了战场,能够活着回来的常常是百分之几,就连女人们都被推上了战争的最前线,干着和男兵一样的活,进行着一样的战斗。故事中的女人们除了留守的那几个外,参加小分队的5个人无一生还,永久的留在了卫国战争的那片热土上,虽然静悄悄,可是却以自己的赤诚守卫着自己的祖国,抵抗者侵略。她们是:丽达、热妮亚、索妮亚、里莎、嘉尔卡。

故事的大半是在准尉瓦西科夫与女兵们的相处中度过的,地点就是171会让站。日常除了跟德国的侦察机和轰炸机进行较量外,她们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守着那个仓库和那

个站台。平常的日子充满了女人们的嬉闹和嘈杂,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们的天性即使是成为了士兵也难以彻底掩饰。在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小矛盾:有准尉和副排长基里亚诺娃之间的,有丽达和基里亚诺娃之间的,有整个女兵队伍同准尉之间的,看来是那么的琐碎,那么的带有女人的痕迹和气息,以至于看起来,这些根本不算什么矛盾,因为,老娘们们实际上本性就是如此。

如果不是战争,这场该死的战争,索妮亚也许还在读大学,丽达或许正同自己的丈夫还有自己的儿子阿利克一起>幸福的生活着,热妮亚或许也同自己的上校在父亲的同意下走到了一起,里莎说不定也读了书同那个作家有了某种开始,嘉尔卡说不定在退伍后就能组建自己的家庭,从此结束没有家的历史了。当然了,玛尼亚和波林娜还有许多的妇女都能同自己的丈夫过着吵吵闹闹的日常生活了。可是这些看起来吵人的让人难以忍受的老娘们们,却在同侵略者们作战的过程中永远的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原本属于她们的一切都在战争中失去,变成了静悄悄。

写到这,我的内心既激动又凄凉。战争就是魔鬼。平时的人们是不会像战争中的表现一样的。战争使人们变成了魔鬼。原本想起来有些吵闹和鸡婆的女人们在生命失去之后的寂静,让我感慨万千。多想她们还活着啊!其实原本的那种忍受不就是生活吗,当这些东西消失了之后,生活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战争中的姑娘们是勇敢的,也为整个战争的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有句话叫:战争会忘记一切。可是我要说的是:忘记战争,漠视战争所带来的苦痛,遗忘战争中逝去的人们,活着的人的生活意义是不完整的。

我也爱自己的国家,我从这个故事中也想到了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看着窗外飘荡的五星红旗,我知道,现在的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要学会珍惜,要学会宽容,要学会感恩,更要学会回忆。俄罗斯民族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同样也是伟大的。审视战争、剖析战争,拒绝战争,远离战争,具体到我们自己就是要好好活着,细细地、真实地体验我们现在的生活,无论它是喜怒哀乐,还是酸甜苦辣。因为,拥有就是一种幸福,这是千百万人们千百年来为我们这些现在活着的人争取的。

篇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很莫名的就喜欢上了这部电视剧,也许它所讲的故事恰恰描绘了中国渐渐消失的东西,亦是最需要的东西„„

故事发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小火车哨战,那时正值德国纳粹时期,小小的火车站俨然成了一个军事要地,在这里就职的准尉却意外的迎来一排女兵。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他们在森林中意外看到了德国兵,5个女兵和1个男准尉就这样开始了一段艰辛的战斗旅程。一路的沼泽,敌人,危险,让这些美丽的姑娘们受尽磨难,但她们仍然顽强的端起枪,向敌人挺进„„但,他们终因与敌人力量悬殊,倒在了血泊之中。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为这些年轻美貌的姑娘不惜生命,勇敢抗敌的精神感到疑惑,为什么她们舍得那美好的年华就这样结束;为什么愿意抛弃那炙热的爱情;为什么她们狠心丢下自己的亲人,加入这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这些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着。直到所问题书写出了两个大大的黑体字:爱国。这使她们有了深深的责任感,为保卫祖国而奋不顾身!

爱国精神的力量竟是如此的强大,它可以使一切恐惧心理瞬间消逝,可使一切困难迎刃而解,可使祖国因为每个人忘我的爱而强大„„

中国在这个急速发展的时代,不正却少这种团结的爱使我们能够更早晋级发展国家吗?当我们的祖国被这种爱所包围时,我们将让世界看到一个更顽强、自信、团结的新中国!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本书表现了什么篇五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物理1107 李扬洁

当浮华像潮水一般漫延世间,起起落落,它曾有的澎湃的思想在渗入骨髓的酸涩中变得平和。背负起那沉重的十字架,走在逆着人群的方向上,它的脸上刻着决绝与妥协并存的坚定和犹豫。————————题记

从初一到高三,我所用的历史教材全都出自岳麓书院出版社,而每一本书的封面上,都是一种厚重的色调,或深沉的深黄色,或清冷的青绿色。其中种种辉煌绚丽或是忍辱负重的故事跃然纸上,总是在平静的日子里不经意间将心灵悄然触碰,久久不能平息。当我闭着眼睛到达朦胧梦境的时候,我就走入了一条长长的细雨霏霏的路,清晨的雾霭像丝绸一样缠绕在我的身上,路的尽头是一座书院的大门,厚门前人迹稀少,却丝毫掩盖不住它的吸引力,古朴而又大气。然而,现实从来就不因为个人的意愿而变化,如雪花一样飘落的试卷,如钟表一样机械的生活早已把我紧紧束缚在三点一线的徘徊之中。而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将一本历史书和试题集放在一起,每当我在公式的埋伏里战斗到疲倦时,便可以在书香的芬芳中得到放松,并奔赴到新的前线。过去几年的备考生活里,偶尔在枯黄的落叶飘落时,在掉落的浅绿叶芽敲打手心时,才能够将自己的心灵放飞,飞到潇湘雨下的岳麓书院,那个曾真正奏响过弦歌的地方。

这一天的黎明,细雨飘飘摇摇,绵绵不绝,光线缓慢地透射开来。我撑起一把雨伞,怀着朝圣式的虔诚,站在岳麓书院的门口。我曾经很多次地想象过,想像自己究竟会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这个方位驻足仰望,是以一种诚惶诚恐的顶礼,还是叶落归根式的释怀。曾经那个放肆浅薄的单车少年,已在流年的变迁之后变得温和,从此不再喜欢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却喜欢一整个下午坐在窗边,泡上一杯热乎乎的茶,看着茶叶在杯子里沉浮起落,看着明亮的阳光来了又走,直至昏沉的光线消失殆尽。那些曾经迫不及待想要说的话,也就如尘埃一样,一无所有地消散。所以今天,当他跨越山山水水来到这个城市,站在这个方位时,一时间内心激荡却又涩哑难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过往的岁月里我早已将这八个字在心中默念了千百遍,这八个字亦曾陪伴我度过了几多冗长而繁复的时日。雨珠点点划过我的伞檐落于地面,如同珍珠在轻轻敲击着青花瓷盘,叮咚作响。那些已经高大了一个世纪的身影似乎正朝我走来,那个废寝忘食笔耕不辍只为一本《海国图志》的魏源,那个辗转千回荣辱浮沉的曾国藩,那个抱着一口棺材誓死也要捍卫民族尊严的左宗棠。他们离开这里的时候,离开他们淬火成钢的学堂时,不知有过多少次的回眸。如果说到中国的高等学府的话,我们的语言可能会突然变得迟缓而不自信。然而,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确实曾拥有过这样的一所高等学府。其他的暂且不说,仅仅从岳麓书院培养出的学生来看,跨越过几个世纪的仍然影响广泛的学者,政客,军事家一直大有人在。

我终究还是迈出了这一脚,踏入这座千年之后依然弦歌未绝的学府,就好像是在波光粼粼的河流上忽逢桃花源,在瀚漠黄沙的昏暗中突见一片绿洲。因为是冷雨天,所以游客比较稀少,恰好是一种我喜欢的宁静。我缓慢地往前走去,抬头仰望,康熙钦赐的牌匾“学达性天”还在堂檐之下岿然不动,乾隆奉上的“道南正脉”紧随其后,牌匾四周的漆色有些许掉落,而用浓重大笔刻下的文字却在岁月的风沙吹过几百年之后依然坚定地维持着原来的摸样。岳麓书院吸纳了帝王的气息,却并没有轻易地落入俗套之中,而是一直坚守着自身的纯净。厅堂里光线昏暗,潮气浓重,让古红木住附上一层浅浅的水雾,从上面抚摸而过,竟是一手的冰凉。小心翼翼地走进校经堂里,透过无色的玻璃窗看着仍然留存下来的几本泛黄的经书,细细地想着这些书曾收藏过哪些人的手印和掌纹。跨出门槛的时候,一棵开满了白花的腊梅毫无遮掩完完全全地出现在眼前,给人一种突兀而惊喜之感,它那沁人心脾的芳香弥漫了空气里的每一个角落。从四周的屋檐上流着如同珠帘般的水柱,落在天井里持久地歌唱着,空灵的歌声直达人心。我走过百泉轩,走过御书楼,越过一条清亮亮的小水渠,走进另一个大门,眼前豁然开朗出一个广场,广场的两边分别有一个水池。曾经的那场朱张会讲在这里持续了几个日夜,无数士子跋涉过千山万水慕名前来,“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可谓是人才济济,群英堂堂。如今,一条从岳麓山上下来的小溪涧正潺潺地流着,蔽日遮天的香樟下的石桌石凳上空无一人。一粒雨滴将一片香樟的嫩叶打落了下来,那

片叶子在冷雨里颤抖了一下,随之落了下来,一种难言的荒凉与孤寂悄然在心里滋生。这片曾汇聚过天下英才的地方,早已长久地陷入孤独之中。走出岳麓书院的后门,突然间不知为何停下脚步,感到一种莫名的手足无措,情不自禁地回头一望。偌大的一片空间,屋宇错落有致,青砖石地粉墙黑瓦沉默无语,长廊之上还有几个湖大的学生在诵读着功课。它就像一朵兰花绽放在空谷之中,芬芳满地。

余秋雨先生曾阴差阳错地来到岳麓书院,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庭院。而尘世之中,每一个人的心都是一座小小的庭院,深藏着一个人在岁月里经过的悲伤与快乐,光荣与愤怒。有的人外表华丽,里面却空空如也。有的人衣着朴素,内心却无比丰富。只有看到了一个人内心的的庭院之后,才能真正认识她,喜欢她。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在一片喧闹之中我们为着不知名的功利而疲于奔命,我们似乎从来就不愿意去走一次自己内心的庭院。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我始终认为,这片土地从来就不缺乏会读书治学的人,而缺乏的是读书人的道义和责任。我们呼唤心灵的清明,摒弃纷繁红尘里的浓浓脂粉气。在长久的社会紊乱之中,当浮华像潮水一般漫延世间,起起落落,它曾有的澎湃的思想在渗入骨髓的酸涩中变得平和。背负起那沉重的十字架,走在逆着人群的方向上,它的脸上刻着决绝与妥协并存的坚定和犹豫。岳麓书院过往的辉煌绚丽已零落为尘,而它所提供的一个教育典范却值得后人一代又一代的深思与寻味。

出来的时候时间尚早,同行四人商量一下,决定爬一爬岳麓山,于是朝着爱晚亭的方向走去。千年前杜牧来到这里的时候,岳麓书院还没有建起来。岁末的秋天,枫叶红遍了整座山林,那种漫天盖地的红雨深深地震憾了这位诗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成就了这座亭子,这座亭子也成就了杜牧。而今天,我打着伞站在爱晚亭下的石阶,山整个地浸在雨里,湿漉漉地装在我的眼里,一种微凉在心头不断地扩散,而我却丝毫没有防御能力。那些似乎只能深藏在典籍里的诗情是那样地遥远,在现实之中是那样地脆弱。那些已经达到了巅峰的文字独有的美丽,似乎又在坐标轴上走了一条垂直九十度的下划线。早已化入了尘土之中的枫叶杳无音信,只剩干枯的树枝在寒雨中轻轻地摇晃,细雨微风裹着无言的寂寞,在山的脸颊上抹。我不敢在这里逗留过久,匆匆忙忙地向上走去。

此时的岳麓山游人稀少,鸟语些许在空林里面回荡。在接近山的顶端的地方停下来,看着眼前完完全全的朦胧和铺天盖地的潮气,在良久的沉默之中,只有鸟语声和呼吸声。四周的雾是那样浓,仿佛过往的那些沉重不堪的往事,缭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心里在无比平静之中蔓延出悲伤。孤独者的脚步在陡峭的石梯上忧郁地由远至近,朝着那些孤独者的坟墓走去。蔡锷墓的四周荒草迷离,英雄炙热的身影在云缭水绕之中模糊不清。小凤仙于人山人海之中找到了他,却无法把他的心带出硝烟弥漫的战场。而这,其实就是一直存在于这片潇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本书表现了什么篇六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 3000字左右》

愿和平永驻人间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 “今日,战场上没有大的战斗,只有零星战斗发生。”

一股欲哭无泪的悲伤涌上了心头„„

五个正值青春、美丽活泼的少女,就这么牺牲了,他们死亡的消息被密林深深地埋葬,没有几个人知道。

这是五位女性,她们年轻、善良;这是五位战士,她们坚强、勇敢;这是五位英雄,她们无畏、坚毅。这五位伟大的女兵,用一腔热血,熔铸爱国之魂;用生命,换来对祖国的最好捍卫。

在《烈火热血》一书中,我能感受到战争时期人们剧烈跳动的脉搏。那对侵略者的憎恨,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尤其是这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让我震惊不已。

在豆蔻年华的青春里,她们端起钢枪,加入到卫国战争的行列;在如花似玉的韶华中,她们多次负伤,面对了太多的流血、死亡。最后,她们将生命也贡献给了残酷无情的战场。但她们无怨,枪林弹雨已经将生命诠释得足够精彩;她们无悔,熊熊烈火是对无畏精神的最好见证。

曾经,她们也拥有和其他人一样的幸福生活,但为了祖国能不被侵略者的铁蹄所践踏,为了祖国能不被侵略者的炮火所蹂躏,她们毅然地奔赴战场,毅然地为了胜利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文中敌军那猖狂而无情的炮火,也曾经在我们中国的国土上嚣张地穿行。同样地,我国勇敢坚强的人民也缔造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篇章。

假如没有战争,这些少女该多么的幸福:她们把衣服修改得十分熨贴,把伙食烹调得有滋有味,尽情享受着和煦的阳光带来的惬意。即使战争来了,漂亮的军服也依然遮挡不住她们的青春美丽。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又是一个黎明,当丽达走过一片森林,发现了两名全副武装的德国兵。会让站拉响了战斗警报。准尉带领五名女战士——丽达、热妮亚、索尼娅、里莎和嘉尔卡前去消灭16名德军。在生死抉择面前,这些美丽的女兵没有一个退缩,她们用自己的热血捍卫了祖国。

我最喜欢那个留着金色长发、爱唱爱跳的热妮亚。在女兵队伍里,她是最开朗的一个。她会在舞会上用动听的歌声给伙伴们带来快乐。她的热情、坦率也深深感染了我。然而,在热妮亚欢声笑语的背后,却是最痛苦的记忆:战争夺去了她所有的亲人,德国人残忍无情的枪声和她那声撕心裂肺的“杀人凶手!”总是萦绕在她的脑海。但热妮亚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战斗,她不愿战火打破祖国黎明的寂静,她要用生命来捍卫这份宁静。

在森林里,在最危急的时刻,为了保护丽达和准尉,热妮亚拿起枪跳出了隐蔽地,引开敌人。她动听的歌声再一次响起,只是这一次歌声的欢快变成了隐隐的忧伤。热妮亚一边唱着,一边在林中跳跃,她已毫无畏惧。她将愤怒化作子弹打向敌人,知道子弹全部打完,她还捡起一块石头作为武器。连中三枪倒地后,她美丽的眼睛仍深情地注视着祖国的天空。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很多年后,准尉来到少女们牺牲的地方,百感交集,脑中还是那五个鲜活的面孔。被鸟鸣划破寂静的黎明,就是对她们永恒的纪念。

影片总体是部黑白片,但是当姑娘们回忆和遐想时,却是彩色的影像,那么如梦如幻,有少女对爱人的怀念,有少女对暗恋者矛盾的心思,有对死去的丈夫和不在身边孩子的思念„„这份纯净的情愫都被战争打断,彩色的梦突然就转向黑白的画面,他们身着军装,手拿武器,随时准备着投入与敌人的战斗。这种彩色与黑白的强烈对比,让人感叹战争对人命运的摧残,渲染了影片的悲剧感。

董存瑞,用自己的躯体化作一颗炸弹,炸开了敌人的碉堡。当全军都为如何炸敌人的碉堡所一筹莫展之时,他已手挎炸药包只身冲了上去,在敌人的碉堡下面,他一手顶着一个已点燃的炸药包,一手紧握拳头,迎着直冲过来的子弹,与炸药包一起将碉堡炸得粉碎„„

黄继光,为了其他战士们的安全,甘愿做他们的“盾牌”。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无畏地冲了上去。敌人被他的举动吓坏了,然而无情的炮火依然没有停息,子弹一颗颗地穿透了他的身体,这位英勇的战士死死地堵住敌人的枪口,用尽最后的力气喊道:“战士们!快上啊!”在炮火声中,他成为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五位壮士,英勇地站在狼牙山的峰顶,他们面前,使面目狰狞的敌军,他们背后,则是万丈悬崖。壮士们刚刚与敌人大打一场,由于敌人人多势众,他们已被逼上悬崖,没有丝毫的退路可走。不容多想了!霎那间,为首的班长大吼一声,青筋暴露,一纵身跳下了悬崖,紧接着,他身后的四名战士也陆续跳了下去。激昂的吼声,依然在悬崖间回荡着„„

正是由于古往今来那么多的英雄豪杰用生命捍卫我们的祖国,才使我们的祖国在历经这么多的沧桑后没有倒下。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没有能力用生命来捍卫祖国,只能用知识来武装她,让她永远强盛、倡荣!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本书表现了什么篇七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和平年代的人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苦难,他们对于战争了了解仅仅存在与书上的铅字以及荧幕上惨烈的画面,或许了解的不够深入,但是这些足够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可怕。战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或许是当人类这一物种出现便开始了,从争抢食物、争抢地盘再到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一次又一次的发动着各种战争,理由呢,当然是各式各样的了。原本战争是件很严酷也很恐惧的事情,但是这几年电视上出现了各式各样“战争神剧”后,我们不得不去回顾和反思战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难道真会有“手撕鬼子”、“油桶炸汽车”这样让人忍俊不禁的场面吗?答案当然是不置可否。

人们从来是习惯于对自身恐惧的事情进行大肆的描写,自然对于战争的描写也不例外,而且对于战争的描写在各国的文学作品中都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人们描写战争文学的喜爱程度因人而异,但是在浩瀚的文学作品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作品被人们奉之为“经典”。经典,毫无疑问是获得了很大一部分人的认可,那么在这些经典里面就有这样的一个作品,在众多描写战争的作品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一直到现在也被人们广泛的阅读与推荐。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的经典作品,自问世便一直被人们所认同与关注。作品的名字很引人深思,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看似不像是描写战争的作品,静悄悄的黎明好像充满着恬静与祥和,但是只有看过作品的人才会知道,是因为文中的女兵们都已经牺牲了,所以这里的黎明才是静悄悄的。静悄悄其实就是死亡的代名词;黎明与黑暗诀别,正在迎接光明的到来,虽然静悄悄,可是却预示着白昼的热闹和喧嚣。

文章采用了一种新颖的人物组合方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队士兵,也不是战争爱情故事中的一男一女,而是在一名准尉瓦西科夫与五个女兵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毫无疑问在作品中五个女兵成了故事的主角。在文学作品中女性成为战争主角的并不在少数,木兰从军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巾帼不让须眉,在战争的年代不是只有男人才有保护自己家园的权利和义务,女人也是一样。

国难当头,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权利去逃避这一切,保护国家不只是男人的责任。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瓦西里耶夫用自己生动的文字刻画了五位性格各异的女性的形象,将战争与女性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故事的背景是二战期间苏联的卫国战争的战场,男人们都上了战场,能够活着回来的常常是百分之几,就连女人们都被推上了战争的最前线,干着和男兵一样的活,进行着一样的战斗。故事中的女人们除了留守的那几个外,参加小分队的5个人无一生还,永久的留在了卫国战争的那片热土上,虽然静悄悄,可是却以自己的赤诚守卫着自己的祖国,抵抗着侵略。 作为主角的五位女性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自己的故事,正是这些鲜活的形象才构成了这篇带有伤感和悲壮色彩的经典作品。坚强稳重的中士丽达是带着国难家仇参军入伍的,她的丈夫战争一开始就牺牲了,她把三岁的儿子寄托在母亲家来到兵站,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但内心却有着火一样的激情和海洋一样深沉的母爱。她为了儿子,不怕战友的误会,夜晚去城里看望儿子和母亲,留下自己和战友省下的面包,连杯茶都来不及喝,又返回部队。她亲手打下了德国人的飞机,在战场上她勇敢地阻击敌人,在最后腹部受伤后,为了不连累准尉,她开枪自杀,在死前她深情地要准尉吻她一下,表达了她对生活的无限眷恋,丽达身上表现的母爱和勇敢令人落泪和动容。美丽动人的女兵热妮娅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形象,她的美贯穿了整片文章,她的战友们都亲切的称她为“美人鱼”。丽达一家三口死于德国人的枪口,她参加了战斗部队,在战争中与上校产生了恋情,受处分被安排到兵站。这是个热情开朗聪明漂亮的姑娘,她像一股清泉给兵站带来了

透明激情快乐美丽,她给女兵们改军服,表现女性的曲线美,她提出举办舞会,庆贺击落敌机的胜利,她对爱情的执着令人感动,面对付排长的警告,她不顾一切冲向车站,为上前线的上校和战友们送行,极大地激励地了部队的战斗士气。尽管她有些尖刻,有些爱虚荣,但面对敌人却义无反顾,在丽达受伤时,她引开敌人,一个女人与十个敌人抗击,壮烈牺牲。如果说丽达可以被称为是母亲的形象,她身上所散发出的母性的光辉让人们动容。那么热妮娅一定是一个恋人的形象,她的热情美丽,她对于美的执着和热爱,这正是一个恋人所要具备的最佳的品质。

除了丽达和热妮娅,剩下的三个女兵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健壮的胖姑娘里莎,一个在森林的小木屋中成长的姑娘。她单纯善良,渴望爱情,向往城市,她对准尉产生了恋情,严格说,这不是恋情,这种爱更多的是爱慕而不是爱情,是战争时期人们心态的畸形表现。在瓦斯科夫和她唱里莎的民歌时,她眼里闪现出孩子般的纯真和喜悦,她还是个情窦初开的姑娘。在接受回兵站送信的任务后,她一个人穿越森林,几度迷路,非常害怕,呼喊战友,当她找到白桦树棍时,欣喜若狂,不慎陷入沼泽,光荣牺牲,正是她的害怕她的迷路她的看似可惜的牺牲,活生生地凸现了里莎的形象。文静的大学生索妮娅,是女兵中唯一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莫斯科大学文学专业的高材生,是突然爆发的战争使她中断学业,参军入伍。这是个有着梦幻般色彩的姑娘,喜爱文学喜爱诗,即使是战争也不能阻止她的爱,在军营里在劳动中在战场上,她为战友朗读诗歌,歌颂自由歌颂光明和爱情,这是俄罗斯十九世纪来的光荣传统。她有个连姓名都不清楚的男友,却时时痴情地渴望蒙眬的爱情。她待人和气,善解人意,为了找回瓦斯科夫的烟袋,她不幸陷入德军的包围,面对德国鬼子的刺刀,她流露了那么片刻的恐惧,但更多的是坦然,索妮娅的死隐喻了战争对文明对文学对人性的杀戮,她留下了带血的诗集就是物证。最后一位是怯懦可怜的嘉尔卡,其实她还是个孩子,她在孤儿院长大,没有父母,战争发生时同伴都入伍了,她也编造父母牺牲的谎言入伍。她时常编造母亲是有钱人有地位身份的各种谎言,来表现她对母爱的渴望,来掩饰内心的自卑。当热妮娅把她化装为舞会的公主时,才找到做人的尊严。儿童上战场本身就是悲剧,当她看到德国人浑身发抖,一枪未放,丽达要以战场纪律来惩罚她,只有准尉理解安慰她,并保护她,可是战场本身就是残酷的,她无法克服内心的恐惧,看到德国鬼子尖声喊叫,无方向地乱跑,被德国鬼子打死。 性格迥异的五个还在花季的女孩为了一场战争在黎明的早晨全部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还有无数像她们一样不知道死在什么角落里的女兵们。虽然女人的天性是无法改变的,即使在战胜时期她们也是经常的吵架、背后议论别人、小气、妒忌,但是正是这样一场战争将她们每个人都改变了,都不再只为自己的利益去争斗,不再去自私自利不考虑他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战争对于这些女兵的成长的有帮助的。但是我们要看到在故事的最后,被迫顶替参军的女兵们也都相继的牺牲,可以想象到战争的惨烈和当时人们心中的恐惧。作者曾经说过,这个故

事有一部分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但是他在创作时将男兵换成了女兵,将原本较弱的女人搬到了战场上,让原本是男人干的事情全部交给女人来干,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只是悲哀和无力。原本美满的家庭、美好的爱情、优异的学业都被这场战争毁坏,想到这一切,现在的我们除了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外,还能去做些什么呢?没有人像要让自己的母亲、恋人、孩子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被迫走向战场。没有人想要放弃原本安逸的生活、幸福美满的家庭将自己投身到一场或许没有理由的战争中去。那么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只是去维持着来之不易的和平,让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再也不要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了。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本书表现了什么篇八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片实例分析

作者: 周传基

苏联高尔基电影制片厂出品

1972年

彩色

171分钟

导演:斯·罗斯托茨基

编剧:鲍·瓦西里耶夫 斯·罗斯托茨基

摄影:维·舒姆斯基

一、拍什么,怎样拍,为什么要这样拍?

世界上主要电影国家以及电影大师首先都掌握了电影媒介的语言,人们经常说,让画面来说话( 即让视觉形象来说话) ,这可以说是衡量一部视听作品的语言水平(在文字语言领域中俗称为一个作家的“文字水平”)的标准,而用文字语言(即“对话”或“解说”)来衡量是不对头的。在这前提下,我们首先要学会“读解“画面和声带,有人把“读解”这个概念理解为“解读”,这又是犯了用文字语言的接受方式来套视听语言的接受方式的毛病。显而易见的,电影电视的视听形象是直观的,电影语言使用的是光波、声波对视听感官的刺激,而不是去认别一个随意性的、须经过学习与熟记的符号,因此必然是先读后解,而不是先解后读。请注意这样一件事,当不少人谈到一个作品时,总是只限于考虑主题、题材、故事、人物性格。似乎有了这一切,作品的成功就得到了保证。在罗伯特·爱德蒙的《画面与声音》这本教科书中,就已指出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比如说,自基督诞生后的一千多年里,有多少画家画过圣母与圣婴这样一个基督教的好题材呢?大概有几十万幅这样的作品。但是现在在艺术馆、画廊里保藏下来的又有多少幅呢?屈指可数。这就是说,题材(表现什么)既定之后,还要考虑怎样表现的问题,这与表现什么是同等重要的。好题材不一定就能表现得好。当苏联导演罗姆要求爱森斯坦给他那部将要开拍的作品提些建议时,爱森斯坦的第一句话是,“你的第一个镜头是什么?”然后他希望罗姆能把这个镜头拍成一个经典镜头,第二个镜头也应这样来对待,全片几百个镜头都应这样,第二部影片的每个镜头都应这样,部部影片的每个镜头都应这样。借文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字斟句酌”。好莱坞的一位导演也曾说过,“你正在拍摄的那个镜头应当是全片中最重要的镜头。“怎样拍”,“为什么要这样拍”应当提到我们电影、电视创作的议事日程上来了。这方面是我们目前最大的欠缺,有不少导演就是说不出他的某个镜头“为什么要这样拍”。甚至连他人拍好的现成的镜头,也分析不出来。根据《这里的

黎明静悄悄》的特点,本文不作主要段落的分析,而是从视听语言、人物刻画和结构等方面来分析,以视听语言为主。

二、电影的空间-苏联电影的空间观念

看过这部影片之后,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影片中事件发生地点的空间关系很不明确。就拿驻地来说,准尉的住所与女战士的宿舍、高射炮阵地以及洗澡间之间的方位是不明确的;沼泽地四周的方位关系也是不明确的。这种处理空间的方式和好莱坞的故事片大不一样。经常看好莱坞式的故事片的观众对此或许感到十分不习惯。这有两个原因:首先,我们以往所熟悉的电影空间的处理的舞台面的概念,在舞台剧本里,一开始就有一个情景说明,这时首先要说明门在舞台左还是右,是通往哪里的,窗子在哪里,窗外是什么,桌子摆在哪里,花瓶摆在哪里等等,不厌其烦。这是在舞台剧本里就规定好了的。有些戏剧理论家为了占领电影阵地,试图把舞台与戏剧分开,说什么舞台是应该抛弃的,戏剧化是摆脱不掉的。依我们看,舞台化是由戏剧化决定的。比如说,我们这里所谈的舞台空间就是由戏剧的三一律决定的,戏剧是为舞台演出而创作的。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儿受戏剧影响极深,因此,好莱坞电影儿在一开始必定来一个舞台式的交代镜头,把事件发生地点的空间关系交代清楚,尽管这种交代方式从规模上说要比舞台面大得多,既可以从一张世界地图开始,也可以从一座城市的鸟瞰镜头开始,但是它毕竟是舞台面的概念。既然在第一个交代镜头里就把空间定好了,那么下面展开的那场戏就再也离不开这个空间了,当人物在活动、交谈时,观众充分感觉到人物的那种“作茧自缚“的状态,似乎导演和编剧给这些人物画地为牢,或有鬼附身,话不说完谁也不许出去,话说完了,换个地方,再用一个交代镜头把人物框死,继续说话,话不说完谁也不许出去。其次,苏联导演兼理论家普多夫金构成电影空间的概念是用摄影机把需要的空间拍下来( 用摄影机在现实中取材) ,然后在银幕上构成一个新的电影空间,“电影导演的素材不是在真实的空间和时间中发生的真实过程,而是记录这些过程的那些胶片片断。这些胶片完全从属于负责剪辑的那位导演的意志。”用更专业的话说,这个空间是在剪辑台上形成的,亦即在现实中截取各种空间,然后在剪辑台上形成一个独特的电影空间关系,而这种关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此这个空间不受具体拍摄场地的限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地理蒙太奇的概念。普多夫金通过人物的运动,把莫斯科的红场和华盛顿的国会山接成一个在地理上相接的空间。他并不遵守前电影空间的关系,即在开拍前所确定的那个故事发生地点的空间关系,而好莱坞是严格遵守这个前电影空间关系的。所以直到现在,大多数苏联故事片是不用好莱坞的那种舞台面式的交代镜头的。以《黎明静悄悄》为例,字幕结束以后,第一个镜头似乎是一个交代镜头,前景是湖面,背景上是一小村落。但是第二个镜头却立即跳进村子里的某处,一个士兵的近景,他闲来无事地望着房檐上的燕子巢出神。这里有一个燕子巢的近景,而第四个镜头就是少校和准尉从一座房子里边说边走出来。我们不仅不知道这座房子坐落在村子里的什么地方,甚至连房子的全貌也没有看见。也就是说,这部影片在第四个镜头就直接进入了事件。从此,这部影片再也没有交代空间关系的镜头了,整部影片从头至尾很少有一个段落是能画出一个前电影空间关系的平面图的。一般来说,战斗场面是需要讲究一点空间关系的,否则是谁和谁在对射呢?但是在这部影片里,即使是在第一个狙击阵地

上,我们也不清楚丽莎的阵地在哪里,索妮娅的阵地在哪里。影片根本省略了准尉从丽莎的阵地走到索妮娅阵地的那段路程。在准尉和丽达、仁妮娅的最后一次阻击战中,同样也没有用一个镜头把三个人的位置交代清楚,我们只知道准尉嘱咐丽达同时要注意湖那边的情况,以免敌人从那里偷袭。而后来一个敌人果真从那里扔出一颗手榴弹来,把丽达炸伤了。这就是说,丽达的位置是紧靠湖边的,但是观众却仍无从判断准尉和仁妮娅两人谁在中间,谁在上面。不过这是无足轻重的,好莱坞电影儿纯粹是哄孩子,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苏联电影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刻划人物,因此这种交代镜头就显得肤浅和碍手碍脚了。在另一场景中,准尉带着加丽娅去侦察,遇见了敌人,加丽娅吓得从隐蔽的树丛里跑了出来,被敌人打死,准尉立即还击,并把敌人引离跟在后面的另外两个女战士。我们可以从这一段落中找出几个例子来研究一下其它艺术所不具备的那种自由灵活的时间和空间。首先,这一段落的空间关系也不是那个具体的外景场地的空间,而是创作者利用那外景场地创造了一个新的电影空间。当准尉发现德寇时,我们从银幕上无法判断跟在后面的那两个女战士是在哪个方位。准尉让加丽娅隐蔽在一个小树丛里,自己另找地方隐蔽起来,加丽娅和准尉的空间关系也没有交代。我们只看见分别给这两个人的近景镜头,以及从右至左通过镜头的四只德寇军靴的近景镜头。然后是两个德寇从左至右沿着土坡走的远景镜头(显然是准尉的视角)。当这两个德寇走完画面的三分之二的路程时,加丽娅从极左侧的树丛里站起来向左跑。这时我们才弄清这三组人的空间关系。而准尉把敌人引开后,丽达和仁妮娅所站的那个位置也仍是不明确的。这两个例子再一次说明,这样的电影空间概念就摆脱了戏剧化电影的那个舞台面的局限。不过这种电影空间概念并不意味着创作者可以随意用苏州、杭州和南京的镜头来组成一个空间。这里又需要考察其它因素。虽然这三个地方都属于江南,但是仅以建筑来说,各有各的风格特点。它们不能融为一体。再如,这部影片里对门的动用也是十分自由的。只有准尉闯进女战士宿舍的那一次表现了人物开门的动作,其他情况不仅没有开门入室、入室掩门的动作,甚至连门都不交代。这又是摆脱了戏剧舞台的框框。2) 单镜头纵深空间的运用单镜头的最大优势就是利用纵深空间来揭示新的信息,或者表示多含义的关系。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习惯于正反拍这一模式的电影或电视创作者在使用单镜头大景深时,也要正拍、反拍,其效果是不会好的。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纵深视角的大调动,会使观众感到十分别扭,有很大不适之感。一方面是由于人物关系的变化太突然,观众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是,在大景深中,前后景的关系造成了多含义,观众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揣摩,创作者不宜在正引导观众走上一条思路时,又立即打断他的思路。比如说,第一个镜头是人物A的近景,他在痛苦中沉思,第二个镜头是出现在他身后一扇窗口中的人物B的近景,他关切地注视着A。第三个镜头仍是A的近景。第四个镜头是从窗外B的身后拍的大景深镜头,A在背景上背对镜头站着。第五个镜头又是B的正面近景,做同情状。这样的处理,视点实在凌乱。其实,或者用第四个镜头,窗外的B在前景,A在背景,或者把第一个镜头改为大景深镜头,把窗口纳入背景,B出现在窗口,即可。这样的单镜头已把这场戏的含义全都传达了出来,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正反拍。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有一些处理得很好的单镜头。例如在上集中,准尉在房间里看缴获的德国军用地图的那场戏就使用了一个单镜头(详见下文分析)。另外,在准尉来参加女战士的舞会的那场戏,准尉遭到姑娘们的冷遇,悻悻而去。最后一个镜头是,丽莎倚在画面右侧的门上,望着准尉在雨中走远。镜头持续到准尉走出左侧画外,画面上只留下右边丽莎凝视的侧面半身

景。导演既没有切换到丽莎的正面近景,也没有追过去给准尉一个正面近景。这个单镜头,尤其是雨景,把丽莎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仁妮娅第一次杀死一个德寇的那场戏里,导演又利用纵深空间来揭示意外的信息。准尉和第二个德寇在地上厮打,最后,德寇占了上风,他手持的刀子慢慢逼向准尉的喉头,看来准尉已抵挡不住了,就在这时,那个德寇突然一松。怎么回事?镜头立即切到德寇的正面半身景,他闭着眼睛往侧面倒下,露出了站在他身后的仁妮娅。她呆呆地站在那里,她那倒持步枪的姿式告诉我们,她刚才给了德寇这一枪托,救了准尉。导演在一个很短的单镜头中,用去掉遮挡的方法(亦即揭示新空间),揭示出新的信息,既简练,又有强烈的冲击力,使这场戏十分紧凑有力。在这高潮过去以后,导演又用了一个稍长的单镜头,表现由于紧张过度引起胃痉挛的仁妮娅在右后的位置上呕吐,准尉则在左前位置俯下身来搜查死尸的上衣口袋。这样,节奏就弛缓了下来。在改编的影片中,唯一明显的内容更改就是准尉与房东太太的关系。在影片中,当丽达在树林中发现德寇之后,她奔回村子来报告,当她跑到准尉的住所时,她理所当然地上了台阶,到房东太太的房间去敲门,同时大声喊着:“准尉!准尉!“准尉却出人意外地从楼下的那个门里钻了出来,他穿着军衬衫,显然是刚从床上起来。动作继续围绕着发现的德寇发展下去。但是这顺带的一笔,倒是给准尉洗清了。因为从影片中的人物和观众在此以前都认为他是与房东太太同居的。这几个实例说明,电影语言远远不限于正反拍。观众了解了电影空间的不同处理的效果,就能更深入一步地欣赏和理解电影艺术作品。3) 所谓“跳轴”的运用是谁规定不能跳轴的?在镜头语言中,跳轴不仅是允许的,而且还有它特殊的效用。甚至可以成为某种风格。既然有遵守镜头轴线的手法,那当然也就有不遵守这上轴线的手法,这是一种辩证关系。

例如在《黎明静悄悄》中,第一集字幕后第四个镜头,从画面右侧的房子里走出准尉、少校和排长来,他们向摄影机走来,然后向右拐过屋角,走过那座房子的窗口;切至下一个镜头,只有少校和准尉从纵深往前走,背景是村旁的那个湖,他们走到前景,右拐,遇到挤牛奶的士兵。从阳光投射在地面的影子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两个镜头是大跳轴。在前一个镜头中阴影落在右侧,而其在后一个镜头中则落在了左侧。再如,在准尉和五个女战士准备通过沼津地之前,准尉发给每人一个拐,仁妮娅故意为难准尉,要弄清什么是拐,当准尉回答她说,“你手里拿着的那个就叫拐”时,仁妮娅说了一句,“噢,达里!”他不知道达里是指达里详解大词典,四年级生没用过,他又在姑娘们面前出了丑这下子不仅把准尉难倒了,而且刺痛了他。准尉早已对少校说过,他只念过四年级,而这些女战士都是十年级毕业生,文化水平相差太悬殊,领导不了她们,要求调上前线。导演是这样来处理镜头的。前两句对话是准尉居左,仁妮娅居右,“达里”话音一落,摄影机跳过轴线,从他们俩的后面拍,成了准尉居右,仁妮娅居左,准尉回过头来,瞪大了眼睛问,“什么达里?丽达在画外说了一句,“别闹了,仁妮娅。”这个跳轴极不流畅,有跳跃感,但导演恰恰是用这个跳轴所造成的跳跃使观众从视觉上具体地感觉到了准尉的刺痛,这就是剪辑在表演,在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三、独特的电影结构

《黎明静悄悄》的时空结构相当复杂,但是安排得十分妥贴,既不使人感到造作,也明了易懂。影片共有四种时空关系:它以战争结束二十年后的和平生活为基础,这是用彩色表现出来的;而故事的主体发生在过去战争的时空,这是用黑白片表现出来的;在故事的主体时空中又有当时人物的回忆,对和平时期的回忆,这就是过去的过去的超叙事时空(脑海中的现实),但也有人物的幻想所造成的超叙事时空,如加丽娅在回忆基础上的畅想及准尉的遐想等,这些都是用彩色来表现的。过去战争的时空紧紧地嵌在战后的和平生活这一框架中,同时在严酷的战争年代与宁静的和平时期之间、在壮烈牺牲的女高射炮手们与无忧无虑的野餐的青年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即使是对于故事主体的过去战争的时空,影片也是分为了上、下两集来表现的,在这两集之间同样也蕴含着一种对比,一种情绪上的、气氛的对比。影片的前半部几乎没有什么情节的发展,都是一些插曲性的大小事件,它们起到了介绍人物和表现这些女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及其不同性格的作用,而且尽管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也有空袭警报,也有德寇,但却充满了乐观的情绪。战士们享受着那从炮火中偷来的一丝快乐与轻松。同时影片上集又几乎是围绕爱情而言,一方面是姑娘们回忆中的、想象中的爱情,另一方面是现实中的丽莎对准尉的含蓄的爱、 房东太太对准尉的朴实的爱,等等。过沼泽地是影片有片中人物的情绪气氛转变的开始,安排得非常自然可信,使观众感觉不到有一条分界线。但是在此之后,前半部的那种战时暂时的宁静气氛没有了,代替它的是残酷的局部战斗,是肉搏,是死亡。节奏也开始由舒缓到紧张,而姑娘们的命运在第一集的结尾处就已经被改变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从丽莎被派回去送信之时开始,情节就沿着一条曲线急剧上升,影片以越来越短的间隔来表现奔跑的丽莎和准尉与余下四名女战士的活动,丽莎的镜头越来越长,五人的活动镜头越来越短:A.丽莎出发后

B.五人的活动: 转移到后备阵地 45“ 丽奔跑 16“ 装扮伐木工人11'19“ 丽奔跑至沼泽地 31“ 为丽莎飞毛腿祝福

1'16“丽过沼泽地 27“ 发现敌人并未离开 55“丽过沼泽地 52“ 准尉侦察敌情 26“丽溺死 1'21“ 索妮娅去取烟荷包被德国兵刺死

2'30“准尉和仁妮娅杀死两名德寇

4'57“由上表可以看到,丽莎和索妮娅两人之死相隔仅2'30“,而在五分钟之内,又接连死了两个德寇,七分半钟之内,连死四个人,戏剧性情节爆发,急转直下,直到结尾,只剩下准尉一人生还,敌人也全部消灭或当了俘虏。勿庸置疑,这样的结构安排固然很独特,但未秘一定能保证影片的成功,而该片的整个事件之所以发展得十分自然,合理,主要是因为每个镜头都是精心设计的,内容和处理都能吸引观众,镜头之间的衔接十分准确,没有多余的镜头,视听语言丰富多变。更主要地,这是由创作者手中的时间所带来的观看效果。如准尉带着加丽娅去侦察的一段,敌人的枪响后,准尉立即还击,这未能救活加丽娅。在四个正、反拍的拍摄镜头之后,出现了一个长十四秒的运动镜头,也可说是一个很普通的运动镜头。但是如果做较仔细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到电影创作者是如何利用各种视听因素来支配观众的观赏时间感,以及如何在所谓实时的单一镜头中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的电影时间的。在这个镜头的开始,准尉的那只射击中的冲锋枪在前景,中景是倒在土坡上的加丽娅,德寇则隐蔽在加丽娅后面的土坡后,他们几次试图向准尉冲过来,都被他的火力压了下去。当准尉开始往左撤时,摄影机立即拉成中远景,并向左跟摄。当准尉经过一个土沟时,背景上有几个德寇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本书表现了什么篇九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本书表现了什么相关热词搜索: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15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本书表现了什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本书表现了什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3924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