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读家有感

读家有感

2016-01-15 10:52:3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读家有感篇一《读家有感》 读《家》有 ...

读家有感篇一
《读家有感》

读《家》有感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那么就让它作为我们鼓舞的源泉吧。

————题记

说到家,也许每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家庭,那个温馨的港湾,那个无论你在外面受了多大的荣耀与耻辱,它都会永远包容你,爱护你的宝地。因此,我们的理解就是,我们需要一个家,并且希望永远得到它的庇护。然而,当我们读到巴金先生的《家》,这里又会是怎么样的一番情景呢?

《家》是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一个正在崩坏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然而它所代表的意义可不仅仅是这样一个家庭,而是整个社会上大多数家庭的悲哀。它们在腐坏中崩塌,它们作为一个家,然而却没有一个家能给孩子们带来温暖与支持。固然,若整个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这样的话,我们何谈进步?小家为大家,大家成就小家,没有大的国家,岂会有小的个体的家。因此,《家》成为了巴金先生对不合理制度积愤的倾吐。

《家》主要写了这么六位人物,觉新、觉民、觉慧、梅琴、鸣凤,它们分别有不同的性格,也因此有不同的结局,下面,我们就一一来剖析。

觉新,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面对“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他不得不因自己的位置和性格使然而屈服,然而断送的却是自己那年轻有为的生活。事实上,觉新、觉民、觉慧,三个人都受到了新式教育的洗礼,甚至后来,他们也经常阅读《新青年》等新式刊物,这足可以说明早期他们的思想都是先进的。然而觉新所处的位置特殊:他是长子。父亲不在了,他就必须去按部就班的接替这个任务。重任在身,要照顾到整个大家族,再加上祖父的威严,他的怯懦,使得他不可以也不可能去用新的方法来治理这个大家庭,即便连他自己的婚姻都是惟命是从。这对于一个曾经也有过新的思想观念的人来说,真的是一种悲哀。对于觉新来说,他也许很强大,但面对更加强大的现实,他的力量杯水车薪。家对于他来说只是惟命是从。

觉民,介于觉新与觉慧之间,既不过分屈服也不过分张扬。尤其是在面对琴的感情问题上,更能显示出这一点。小说没有给出二人的结局,但考虑到觉民的性格,他应不至于遭受到觉新的待遇。面对祖辈的高压政策,他会选择出逃的应对,不轻易屈服。毕竟,新式教育的社会思潮他都还是经历过的,所以即便是家,

当他受不住时,也会选择出逃一段时间。

觉慧,小说的最主要人物,新式青年。他靠着一个单纯的信仰,踏着大步向一个简单的目标走去:做自己的主人。所以,觉慧,一个十足的新式青年,绝不受封建礼教的半点约束。当其他人都不敢碰社会上的新思潮时,他敢,甚于全力支持;当他因为这被祖父软禁时,同样心忧新事物,时刻找机会溜出去。他敢于说出自己认为那些封建礼教的错误观点,并且绝不遵守它。然而对于新事物,他全力的去追逐,因为他知道,那,是十足的人性自由。所以,但凡束缚他的地方,他都在全力的挣脱,即便是我们所认为的家。

梅与鸣凤都是几千年来封建礼教路上的牺牲品,尽管这条路已经浸饱了女人的血泪,可她们依旧逃不脱断送自己青春的命运。这条路,流尽了此类女性的眼泪,呕尽了她们的心血。梅,本与觉新青梅竹马,只到谈婚论嫁时,只因谗言,便断送了二人的美好前程。梅后又成为遗孀,终日抑郁不能欢乐半点。从此至终,梅虽不喜自己的境遇,但却没能有一丝反抗,尽受整个家族及社会的安排。鸣凤,高家丫头,暗恋觉慧,引不愿听从府里安排嫁人做小,而投湖自尽。也许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湖水是她的归宿。

琴,一个幸运的角色,比较敢于挑战新事物,只是囿于环境影响,她的勇气不足。希望的火花有时也微微照亮了整个家庭里的暗夜。然而,琴不能算是健全的女性,她,只是个影子。也许,就琴本身来说,她可能会有更大的成就,但是环境,整个大环境薄待了她,使她重落在陈旧的观念里,但她那一点点的锋芒也被时间洗得干干净净了。最后的结局仍逃脱不了被关在狭隘的牢笼里。

一部小说反映了一个时代,上述主人公相对我们而言,是不多么幸运的。在这样的社会里,逆来顺受的,始终是社会的牺牲品,像梅;意志不坚定,囿于环境限制的,最终也逃脱不了受社会戏谑的角色,如觉新。然而最黑暗的夜也有被黎明所突破的一刹,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将觉慧当成黎明,因为他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所在。也许这也正诠释了作者所说的东西——青春。

青春是个妙不可言的东西,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大声唱歌,大声欢笑,做我们想做的事,并且有能力有魄力去接受新事物,大到国家,小到个人,不断地完善提升自己才是青春时代我们应该做的事。在青春时期便一味的顺从他人的盲目言论,毫无自己的见解,即便有了一丝见解却又不敢说出的,我们说这样的人

是可悲的,他埋葬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青春,还有整个国家的命运。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岂不是这个代理么?

我们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期——青春期,所以,在这个时期里,我们一定要培养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遇事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敢于表达。每个人的独立思想才组成了百花齐放的文化时代,所以,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新思想,而不是一些陈腐的东西。有了这些,我们才能说这个青春是接近完整的。因为,我们需要用这些青春去装扮我们的国家、社会。所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的民族不正是需要我们这样的人吗?所以,努力吧青年人,正如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所说: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读家有感篇二
《读家有感》

读《家》有感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曾目睹了封建家庭种种腐朽丑陋的生活,青年们受到了压迫和他的下人们的悲惨遭遇,小时候的这些遭遇,使他产生了对旧社会的愤恨。五四运动后,接受了新思想,积极参加反封建的社会活动。1923年,他从封建家庭出走,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1927年初,到法国留学。在这一年多的留学生涯里,巴金接触到了各种社会思想,他的这些生活和思想经历,对他之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1年后,巴金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时期,1931年4月发表长篇小说《家》。

这篇小说真实写出了一个具有封建家族特色的旧式大家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清不同人身上的特点其实代表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类人。整个高公馆其实就是一个旧分拣社会的缩影。

祖父是这个家庭的主持者,他控制着这个家庭的一切,他在这个家中是至高无上的,他至始至终都在努力地维护着高家的兴盛,他从不考虑别人的想法,他只关注自己的颜面和高家的颜面。把鸣凤,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子,许给六十多岁的冯乐山当妾。强行安排高觉新的婚姻,尽管他的妻子李瑞珏善良、忠厚、温柔、贤惠,高觉新也很喜欢她,但是他的心中始终不能忘记他以前的恋人梅芬,而他们两个人的婚姻没有收到长辈们的同意只是因为他们的母亲在打牌时的一点纠葛。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使梅芬在成了寡妇之后因为痛苦而死去的主要原因。而且,他还强逼着高觉民去娶他说好的人,但是高觉民在弟弟的帮助下,和高老爷子抗衡,最后取得胜利,和他所喜欢的琴在一起。祖父就是一个典型的维护封建礼教的人,在他的维护下,整个高公馆看起来十分兴盛,人人都遵守着礼教,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但是,在高老爷子过世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封建家庭的本来面目漏了出来,在高祖父尸骨未寒的时候,大家已经开始准备分家。但是,巴金也赋予了高老爷子一些人性的温暖,如他在临死前对赶回来的高觉民的微笑,也体现了高祖父对于他的子孙还是疼爱的,只不过他也是收到封建礼教的毒害,使他在这条错误的封建道路上至始至终也没有看到他最最期望的一刻。

高觉新是一个新旧社会更迭交替的一个牺牲品。他接受过新式的教育,上过新式的学堂,也曾经有过自己的人生理想,那就是希望出国留学,当一名化学家,但是这一切,都因为父亲的包办式的就婚姻而毁于一旦。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在情感、前途上,对于自己的理想和父母的决定上放弃了自己,也从此失去了那些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希望,毫无声息地接受了封建礼教对他的侵蚀,和觉民、觉慧也从此疏远开来,他们两兄弟也不再向以前那样认同的他们的大哥。从此,他也走上了一条为封建式的旧家族而工作的道路。特别是在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中坚力量,上面有对家庭拥有者控制权的高祖父,下面又有着对自己有抵触情绪的弟弟,他被夹在中间而感到十分的疲劳。一开始他还在尽力维持它的作揖主义,希望以此来获得安宁,但是,他这种中庸之道在接下来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显得徒劳无功。尤其是在祖父逼觉民结婚,而觉民以离家出走而抗拒时,觉新一边要接受高祖父不断施加的压力,一边还要忍受弟弟们的排斥,他也很无奈。但是,他接受的是两种相互矛盾的教育,一种是旧的封建礼教,一种是五四运动的新思想,还有次他形成了双重人格。他懂得反抗,但是他不回去那么做,因为他要尊重祖父。于是,他就一直生活在这种矛盾之中,知道祖父去世,陈姨太以封建迷信的理由是他的妻子李瑞珏在生第二个孩子时因为照顾不周难产而死,至此,觉新终于下定决心,要抵抗封建旧社会,但是他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经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了,于是,他果断支持三弟的外出学习,彻底的抛弃了封建旧制。高觉新是一个悲剧性的任务,是一个封建与新社会的结合体,是一个社会转型的牺牲品,他的遭遇其实也是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遭遇,体现了当时这部分人的通过与无奈。

高觉民,一个介于弟弟高觉慧和哥哥高觉新的人。他也同样上过新式学堂,他和弟弟

高觉慧一样,接受了新的思想,并把它用于实际的生活中。他也积极参与反对旧制度的活动中,他和觉慧一起参与到游行队伍中,一起创办报刊,最能体现他的反抗精神的就是在高老爷子为他定下婚姻的时候,他以离家出走以示反抗,这就最有力的证明了五四运动、新思想给人们带去的无穷的力量。正是在这种思想和力量的指引和推动下,他和祖父的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他成功的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他是斗争成功的典型。但是,无论他怎样斗争,他至始至终都没有脱离这个封建的旧家庭,所以说,他所取得的胜利,只不过是个人的胜利,他只是获得了自己的幸福,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在巨大的社会潮流中,每一个人都是十分渺小的,如果他只是停留在这点小小的胜利中,他的幸福很有可能在某一次社会浪潮中被再次剥夺。但是,高觉民也对他的祖父有那么一点敬畏,最后,尽管是反封建阵线中的一员,他十周没有脱离那个旧家庭,某种程度上,他好像是一个觉慧和觉新的混合体,他成功的接受并应用了新的思想,但是他又没有像觉慧一样,能为自己的理想而彻底的奋斗。他所代表的是当时那些只是初步接受了新思想的人,他们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没有进一步去奋斗,去拼搏。

高觉慧,可以说是大哥高觉新的另一个极端,他有理想,有抱负,明白自己要什么,并能为自己的理性和抱负付诸行动,是一个热血方刚的青年。他勇敢地喜欢“下人”鸣凤,并且,他和觉民相比,他敢爱敢恨,对事件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判断,面对来自祖父的压力,他没有像大哥那样屈服,他勇敢的和祖父做斗争,在祖父去世后,一系列事件让他更加看清了这个封建家庭的腐朽和肮脏,最后,毅然决然的离开了高公馆,心中怀揣着对未来的向往,踏上了去上海求学的道路,正如书中结尾所说的那样: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呀,他会把觉慧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而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他最后一次把眼睛像后面看了看,他轻轻的说了一声再见,仍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没有一刻停歇的绿水。也表现出觉慧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借此,作者也表现出了对年轻一代的信任,对他们充满了信心和期望。

而书中塑造的四个女人的形象,同样给我们很深刻的印象。李瑞珏,是高觉新由父亲决定给他的,李瑞珏尽管也十分善良、贤惠,但是他和丈夫一样,都在帮助维护着封建礼教,而也正是这种不抵抗的为人处世之道,使她在生第二个孩子时因为移居乡下照顾不周难产而死。梅芬是大哥高觉新最初喜欢的人,他同样没有进行放抗,他们婚姻的失败只是因为他们的母亲一点小小的摩擦。最后嫁到外面,丈夫去世却因为封建礼教而不能再嫁,看到曾经的恋人高觉新后心情更加糟糕,最后抑郁而终。而鸣凤,一个十七八岁的丫鬟,在知道自己要被送给六十多岁的冯乐山当妾时,像觉慧寻求帮助,而在这最够一根稻草也折断了的时候,她没有选择接受,而是以死来表示抗争。这三位女性都因为不懂得抵抗而成了旧社会的牺牲品,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悲剧性的人物,也由此,我们能看出在当时的社会,女性没有多少话语权,她们在外来的压力下的选择都是委曲求全,也正是这种选择使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被这社会变化的巨大浪潮所吞没。

与她们三个人完全相反的是琴,她和觉慧一样,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从而改变自已的命运,例如,她她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受到各种礼教的束缚,女性几乎没有社会地位,而琴,在当时看来,的确是特立独行。作者通过塑造这个形象,来号召当时大多数尚未觉醒的女性为自己的权利而奋斗。

《家》就是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实的反应出当时的社会状态。但是,在书中,那些奋斗后成功的人成功后的场景也没有进行描写,也暗示了为新社会而奋斗的路还有很长。

读家有感篇三
《读家有感》

读家有感第一次读《家》是在初一。不知怎的,班里涌起了一股读《家》的“暗流”,一本蓝色封面的《家》在许多人的桌肚里都呆过。我拿到书时,书已经有些破旧了,但这并不影响它给我带来的震撼。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就像封面上那老旧的,兴许还泛着斑斑锈迹铜狮门环,轻扣几下,推开的便是一个截然不同的阴森的深宅大院里,老朽的高老太爷躺在藤榻上,陈姨太走过带来的一阵香风;大房里,周氏抽着水烟,三更鸡上永远煨着一壶热茶;觉新皱着眉头听觉慧和觉民大谈新思想……腐朽的家终是无法再时代的洪流里站稳的。很多外国人认为《家》不过是民国时期的《红楼梦》,讲述了表兄妹相爱的悲剧。这无疑是片面而肤浅的。作为“激流三部曲”,巴金无疑把更多的笔调给了精神,不朽的时代精神。很难界定觉新是否是拥有这种精神的人 。他永远是痛苦的,似乎他来到这个世上的唯一使命便是顺从。他明明爱的是梅,却因为长辈的恩怨纠葛而被迫娶了瑞珏;他渴望与觉慧觉民一样做时代的弄潮儿,却又惧怕他人的看法;他爱瑞珏与海儿,却无法在他们遭受吃人礼教残害的时候伸手挽救他们;他看《新青年》,却依旧无法摆脱四书五经的樊笼。他似乎永远痛苦不堪无能为力,在封建大家长制度下,他无法做自己,就好像是一个任人操控的木偶。于是在他无能为力的目光里,梅、瑞珏、海儿、鸣凤、惠、枚一个个去了;觉慧、淑英出走了。他是一个生活在自责中的人,他理应是“觉新”的,然而他“觉新”之后却却无法觉醒,无法付诸实践。在《秋》里,觉新似乎得到了“解脱”,当然,那时家已经散了,积压在他身上的包袱终于放下了。就像巴金自己说的那样:“一个人会到什么地方,当然要看他自己走的路。一个人一直往北,他不会走到南方。”觉新的特殊身份使他成为了悲剧的中心,他恰恰是新旧时代交接的产物,新旧思想碰撞的火花。“家”是他竭力保全的东西,然而又同时是压在他身上沉重的石块。“家”散了,压力也就没了。从一开始,这个“家”就注定是要散的。无论是父母之命不可违的婚姻,养戏子、姨太太,或是节日里那放炮人烧灼的皮肤无一不在宣告着家的破灭。觉新是一个傀儡,其他人又何尝不是。那些年轻、鲜活的生命被“家”张开的血盆大口活活地吞了进去。鸣凤死的时候,还是禁不住落泪了。那可爱、善良的年轻女性却成为了冯老太爷的陪葬,一个没落的“家”的陪葬。这就是所谓的儒家思想吗?这就是所谓的“伦理纲常”吗?很庆幸,终究是有人觉醒的,觉慧的出

走时必然的,这样的“家”已没有可留恋的东西。不是在沉默中灭亡,便是在沉默中爆发。离开的人选择了重生,留下的人自取灭亡。在这个缺少信仰、缺少思考的社会,《家》就好比是一口洪钟,发出悠远、低沉的鸣声。那股书页下涌动的激流,依旧会澎湃着向前,让我们重新拾起信仰。

读家有感篇四
《读家有感》

读《家》有感

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巴金老先生认为罗兰说的很不错,所以会有《家》里面的这股永远动荡着的激流,不曾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这股激流里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为了路。但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激流一《家》以祖父的死,觉新的妻子钰难产而死,觉民抗婚的成功,觉慧的离家出走而结终。觉慧走了他的祖祖辈辈都不曾走过的路,尽管曾经他也曾有过犹豫有过顾虑,但是看到一个个可爱的生命遭受旧制度的摧残以致到那悲惨的结局后,他义无反顾、大胆地选择了离开这个受旧礼教影响极深的家庭,反对这个吃人的礼教的社会。而觉新经历了梅表姐的惨死,妻子瑞钰的惨死后还在走那条他不想走的但是又不自觉地去走的道路,他的“做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使他不得不继续去走这条路。

书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觉新的妻子瑞钰,梅表姐,琴,淑华,婢女鸣凤等等,而我是极喜欢这些人物的,但是又很同情一些人物。

觉新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管是《家》,还是《春》、《秋》,他的懦弱,他的妥协,他的悲痛,他的善良,都给我极深的震撼。他从小就是聪慧的,是得到双亲的喜爱的,是得到私塾老师的赞美的,他的前途在他人看来是远大的。他有过美丽的幻想,他喜欢化学,他想中学毕业到上海或者北京有名的大学去继续研究,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但是他的幻想就在他中学毕业的那一天破灭了,他的父亲已经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而且亲事就在下个月。他有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有钟意的姑娘,他跟梅是互相喜欢的,但是他不敢反抗,他的“无抵抗主义”让他服从了长辈的安排,他做着他不喜欢的事,觉得尽了他应尽的义务。当觉慧念这么一句: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新是痛苦的,他说他不是青年,他没有青春,他已经没有希望了。随后父亲去世,他成了他那房的家长,背着重大的责任,那时他才20岁,虽然他觉得自己承担不了这么重大的责任,但是他还是没有抵抗的接受了。娶了瑞钰之后的几个月他是幸福的,他也爱上了这个善良的姑娘,他已经渐渐把梅忘了,因为梅已经嫁到别的地方去了,但是当梅守寡回到省城时,觉新又把以前跟梅发生的事想起来,他又觉得他辜负了梅,他还是没有忘了梅,但是他已经有瑞钰与他们的孩子海儿了,他也爱着瑞钰,所以他很痛苦。最后老太爷去世,瑞钰也面临生产,但是因为陈姨太“血光之灾”的鬼话,跟着四太太 、五太太还有那些长辈们逼着觉新把瑞钰送到城外去生产,觉新也和平的接受了,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就连最后瑞钰难产而死他也只是苦在心里,在人前他绝不敢反抗。瑞钰的死使他明白了真正夺去他的青春,夺去他的幸福,夺去他的前途,夺去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是这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他觉得担子太重,但是他甩不掉,他想甩掉!他是无力的、懦弱的人,他最后唯一做的一件具有反叛的事就是帮助觉慧出走成功,他觉得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

婢女鸣凤是一个很刚烈的女子,她深深的爱着觉慧,但是她觉得自己配不上觉慧,她不敢希望自己能嫁给觉慧,只希望能一生一世好好服侍觉慧。当三太太要把她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时,她是拒绝的,她要用死来反对这桩耻辱她的婚事,她把身子投在晶莹清澈的湖水里,那里倒是一个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也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

如果说觉新是没有希望的,我们在觉新的身上是看不到什么希望,但是在觉慧、觉民、琴、淑华的身上却能看到希望。在我的理解里,他们是有希望的,是代表希望的。觉慧看到了旧礼教、旧社会的残酷,他要反抗,他接受新事物,所以他是有希望的,他代表了当时整

个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但是他面对鸣凤的爱时,却是懦弱的,他还有些担心,没很大的胆量,有些犹豫。他也许是对自己是少爷而鸣凤是婢女的身份有些犹豫,虽然他不介意,但是他知道长辈们会反对,他担心这会影响他的前途,他担心他的工作会因此而被长辈发现,所以他才会说 :“她平日总相信我可以救她,我终于还是把她抛弃了。我害了她。我没胆量....”最后鸣凤的死促使他做出离家出走的决定。

觉民是比较理智的,他也是接受新事物的,与觉慧相比,他显得比较有智慧,比较成熟,他没有觉慧那么冲动。他也是有希望的,刚开始他也是维护这个家庭的,但是受觉慧的影响和旧礼教、旧家庭、旧社会中的发生种种惨剧使他开始认识到旧社会、旧礼教的残酷性。觉民不会像觉新那样屈服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他有思想,并且也有勇气去反抗,所以当老太爷给他也安排了一桩婚事时,因为他爱着琴,所以他起来反抗了,他反抗了谁也不敢反抗的老太爷。他胜利了,他不会像觉新那样,所以他是家里的“反动派”“激进派”,但是他不怕,他还要觉新也反抗。

旧礼教、旧社会里受到残害的女子很多,琴是巴金先生寄予的那一线希望吧!琴进学堂,她接受新思想,是软弱的淑贞的依靠,在她的身上,人们能看到希望,琴让人觉得有力量。面对旧礼教、旧社会,她已近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的呼声:

难道因为几千年来这条路上就浸饱了女人的血泪,所以现在和将来的女人还要继续在那里断送她们的青春,流尽她们的眼泪,呕尽她们的心血吗?

难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吗?

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幸福呢?

读家有感篇五
《读《家》有感》

读《家》有感

家是一只船,在漂泊中有了亲爱。穿过漫长的岁月,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却永远载不走那份情。

家是温暖的港湾,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

家是永远的岸,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族兴衰史的优秀长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家》所诞生的时代,正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落后挨打的形势下寻求自强自立、重建文明的时期。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对富国强兵的追求,维新变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继归于失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却流于形式,中国社会陷入更加混乱失序的局面。三种挣扎,三种方式,三种目标,都是对旧制度的控诉。家原本是一个温馨、幸福的港湾,但高老太爷因极力支撑旧制度,这个家就成为了罪恶的渊薮。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旧制度的受害者,尽管高老太爷、克明、克安等都道貌岸然地维护他,但最终还是与它一道毁灭。

人生道路与价值观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说中,道德风貌的高下被认为是区分两代人的最大标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轻一代代表着正义、良知,而老一代则代表着虚伪无耻和残忍邪恶,二者善恶分明。

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遇到危险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所要做的是迎刃而解。。。对于价值观,,每个人对他的定义都是不同的,有人觉得每天啃一块面包已是满足,,有些人家财万贯,却还是整天想着如何害人利己。

以前,有封建制度的压迫,家时常是支离破碎的;如今,走进21世纪的我们,是幸福的。老人家常说现在的孩子是温室里的花朵,不经摔,不经打,当接受了狂风暴雨的洗礼,,也就枯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这些时常被他们挂在嘴边,可是他们忘了,8090后的孩子是勇敢的,他们敢冲,他们敢拼,因为他们知道在他们的背后有一个永远支持他的家,背后默默的支持也给他们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天空。

家对我来说是温馨的。虽然每天的相处难免会有磕磕绊绊,小拌嘴的时候,但爸妈对我的宽容,我对爸妈的理解,让我们共同撑起一个三口之家。

你是天黑了匆匆的脚步,你是树跟上盖着的泥土,因为你留在我身后的退路,让我变的如此义无返顾,我的路途刚刚迈了半步,我的前方却是一片拥堵,你总是站在我生命的难处,伸出手来将我紧紧搀扶,不管走了多远走了多久,怎么也走不出你的版图。这就是家,家所释放的能量是无限的。

读家有感篇六
《读家有感》

读家有感

家,对于我们来说是幸福的象征,是温馨的标志,是温暖的怀抱,他就像沙漠里的绿洲给人以希望和温暖。这就是家的感觉。然而巴金笔下的家虽有着四世同堂的喜悦、人丁兴旺的热闹,却同样围绕着旧时封建礼教的控制,使家失去了他的原汁原味,失去了原有的温馨,就让我带你走进《家》的世界。

《家》描写的是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家庭的没落分化的过程。觉新、觉民、觉慧三个性格迥异的兄弟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奋斗:大哥觉新面对封建礼教选择了屈服和服从,担负着全家的重担,被兄弟责骂,在关键时刻也打破陈规帮助弟弟实现理想;觉慧、觉民、琴三个受到新思想影响的热血青年投身于革命,用自己的笔去教化他人,传播新思想。丫头鸣凤与三少爷觉慧相恋,苦于身份悬殊以及封建势力的压迫,被逼嫁于他人为妾,誓死不从,以死明志,可见其刚烈。许许多多高家大院里的人都在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从而走向了沉沦与灭亡。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高家大院在新思想的袭击下,走向灭亡,性思想最终会战胜一切。

觉新就是手封建大家庭和旧时礼教毒害的典型例子。他也是有着一腔冲破旧礼教的热血,可却在旧礼教前沉沦了。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太深了,在强大的势力下他别无选择,他只有选择屈服。我为他而感到悲哀,更加同情他:就是因为他所谓的服从,他失去了自己的最爱,害死了最爱他的妻子;就是因为他的服从,他的一生都在别人的安排下度过的。这难道还不悲哀吗?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自由自在、民主的新时代,可以大胆的追求自己所想的,不需要为别人的安排而活,每个人的未来都充满希望。

相比觉新,我更加欣赏和佩服觉慧的个性和勇气。他大胆的与封建礼教抗争,勇敢追求心中所爱,接受新思想的洗涤,在封建社会的大舞台上,他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老鹰,雄赳赳、气昂昂地冲向蓝天,那气势仿佛要将封建礼教在这个社会上破除;那劲头有着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决心。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他发表自己的看法,用笔描述出新的社会,抨击旧社会,用行动改变社会,逃离自己的家园,改变战场,用自己的文章去影响更多的人。这份勇气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也许我们并不处于他所在的那个社会,我们无法体验他所面临的困境,无法了解到他面临多方势力压迫时的勇气,但是同样我们的人生难免也会面临许多的困境,但如今的幸福生活已让我们沉迷于平静的生活,缺少了面对灾难的勇气,从而失去了抗争的机会。就像这次“莫拉克”的来袭,打翻了我们原有的平静,拆散了原本幸福的家庭。这时,我们就需有这份勇气: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努力重建家园的勇气、笑着站起来的勇气„„它就是战胜一起的力量,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鸣凤还有许多的丫鬟也同样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失去他们美妙的人生。这样的家还温馨、美好吗?

《家》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社会,让我感受到了那些热血青年的勇气,让我感慨、让我悲伤,同样也让我感动。我们的新生活就是在这些热血青年的勇气与努力下造就的。

家还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温馨、那么的幸福!

松江一中

原高一(6)班

读家有感篇七
《读《家》有感》

青春很美丽

——读《家》有感

想必在此不需对小说内容多做介绍,因为是读后感,就直接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身临其境——是我这几天读这本小说最大的感触。因为把自己当做小说里面的人物(觉慧)来读,去经历这个家庭的一切,睡觉也在想着该怎样逃脱这个家庭的束缚,鸣凤到底会和“我”有什么结局?第二天醒来,我们的人生又会是怎样?说不定起床过后,自己,二哥,琴表姐„„被安排了一个无奈的婚事。看着大哥由从与梅表姐相爱的喜悦,自己学业有成的优越感到接受父亲的安排,接管家里的事务——前途有光明到穷途末路;一桩不可接受的婚事,打乱了应该是毁灭了两个年轻人的生活。无论是梅表姐,还是大哥,都没办法抗拒,只有接受自己不想要的生活,接受早已被安排好的命运。

大哥从以为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很快转化为家中长子,接管一切,成家立业的大男人。从此,知识、前途甚至还有梅表姐都将成为过去,而现在,“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将占据他的全部。渐渐地,我不再理解他,因为他不敢说“不”,不会拒绝长辈们的“命令”。面对祖父,他唯命是从,差点断送二哥和梅表姐的未来。还好二哥敢于抵抗,抗婚到底,最终换来了自己与梅表姐的幸福。“我”很痛恨家里的长辈,他们封建愚蠢、迷信到底,而且表里不一,都各自打着各自心里的算盘,大难将至,他们各奔东西„„几位叔叔们,做的那些不正经的事更让“我”鄙视,越发让我厌恶这个家。

不过,在这个家里,我还有二哥,还有鸣凤。可是,在这个单纯的女生面前,我出了爱他,还能给她什么!只不过偶尔和她说说话,给她一点很渺茫的希望。我很遗憾,也很愧疚,当她来求助于我,希望我履行对她的承诺,她要求得不多,只想做我的下人,一辈子都呆在我的身边,何况她也没有其他奢望。可是,当她带着希望来告别的时候,我却忙于自己的工作,忙着自己的报纸„„连她最后的告别也没有。我不敢想象她跳河的那个时候,她的感受是什么,我也不敢去想,因为面对这所顽固的家庭,我只有厌恶与痛恨。想一想,当初我知道她要出嫁,我会怎么办?我会带着她去祖父面前吗?还是,会带着她一起逃走?或许是我太幼稚,轻易许下承诺。但这是青春,在那个时候,我只有对不起她,因为还有那份宣传的报刊,那份传播新思想的报刊,让我不得不辜负一个好女孩。如果有将来„„

想到这,我又不禁为梅表姐还有嫂嫂感到不值。我知道,她是被封建家族杀死的,但是,我宁愿相信她是因为爱情,因为对大哥的爱,不想因为自己而拖累大哥,被这个吃人的家族说成是不孝不忠。因为荒谬的迷信,而夺去了嫂嫂的生命。但是,她的死也很有价值,她是为了追求爱情,追求自己的幸福。这也是青春,为了爱情,可以葬送自己的一切。但是想到爱情,梅表姐和鸣凤她们,到底值不值呢?我无法得到答案,只能怪这该死的家庭,怪这吃人的礼教,或许,正如梅表姐所说的那样:“早一天死,可以早一点解脱。”只有死,才能让他们免于痛苦。可是,他们的死,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家庭又有什么改观呢?只有短暂的悲伤,只有少数人的悲痛!

所以,我希望解脱,也希望与这个社会反抗。因为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正和我一样,经受五四运动的洗礼,正在追逐自己心中的光和热,正在向着自由前进。因为我们的青春尚在,用青春换取自由,去享受新文化运动的空气。终于有一天,我在大哥、二哥以及朋友们的帮助下,得以逃脱,告别琴表姐,告别那个吃人的家庭,告别了这片禁锢我十多年的土地,乘上通向自由的大船。

回到现实,仿佛那种生活早已不再。家庭不再吃人,而成为我们避风的港湾。 巴金在回忆自己写下这些文字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熟悉我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因为我在那样的家庭里度过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岁月,那些人都是我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然而我并不是写我自己家庭的历史,我写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历史。我写梅,写瑞珏,写鸣凤,我心里充满了同情和悲愤。我庆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进了我的小说,我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的牺牲的年轻女人叫出了一声:冤枉!我真不忍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里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伤心断肠的痛史。”

也对,现在我们的青春很自由,可是我还能像觉慧那样有着自己的追求,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青春是很美丽的,也是我一直前进的动力!

读家有感篇八
《读《家》有感》

读《家》有感

《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生动的展示了展示了青年一代抵抗封建势力,在文学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家》从“五四”的浪潮波及到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写出了高家的腐烂,溃败的历史。为了维护这个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腐朽者,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

在《家》中,巴金先生着力塑造了觉新这一人物形象,我对觉新这个人物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对觉新的态度,借用鲁迅说过的一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觉新则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在出生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决定了。他为了维护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和睦相处”,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觉新与梅表妹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作为张房长孙的觉新,婚姻大事由不得他做主,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面对这门亲事,觉新并没有反抗,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是觉新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觉新与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

太以“血光之灾”为由,让瑞钰到城外去生产,后来瑞钰因为环境差难产而死,直到此时,觉新才悔悟到:“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爱的两个女人。。”就这样,觉新在他的懦弱中,失去了他的前途,他的爱情和他的妻子。而面对这些,他除了忍受,又能怎么样呢?说实话,我讨厌他的懦弱,讨厌他的无能,不能保护自己的妻子„„

觉慧,高家三少爷,他是一个开朗进步的新青年,有着大哥觉新的聪明和软弱,也有着二哥觉民的激情和冷静。在死气沉沉、乌云密布的高家,他犹如一道耀眼的亮光。他是一个幼稚单纯的叛逆者,更是一个情窦初开、向往美好爱情的理想主义者。他和美丽善良的婢女鸣凤之间纯真浪漫的爱情。的确,这段爱情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觉慧的反叛。爱的美好既是觉慧在这个毫无希望的家庭唯一的留恋,又是造就他终生痛苦和遗憾的根本。然而,一切却又带着海誓山盟的味道,他们太年轻,他们的力量太渺小。下人的命运早已掌控在别人手中。鸣凤爱得无悔,爱得不求回报。而觉慧,爱是真的,反抗也是真的,却还是不能保护自己的所爱——矛盾!

比起觉新和觉慧,我更喜欢觉民。觉民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性格温和稳健,不好激动,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但作为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也向往民主自由,当祖父为他一手包办婚姻的时候,他毅然离家出走,公开反抗,

表现了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琴成为小说中唯一的一对胜利者。

读家有感篇九
《读《家》有感》

读《家》有感

张秀丽

《家》的作者巴金是中国著名的巨著家之一。相信大家对巴金老先生都不陌生,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阅读过不少巴金老先生的作品,然而,相比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家》这部作品。说它是一篇文章,还不如说是一件艺术。《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也带有着作者特有的浓重的感情色彩。那个年代的封建与专制一览无余。 其实阅读完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感觉便是《家》就如同一部现代版的《红楼梦》,描写的都是封建统治时期在大户人家所发生的沦变。文章真实的写出了高家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史。 对于文章中的人物,我想,描写的最淋漓尽致,最完美的便是高家长孙觉新。虽然文章总共包含了将近七十多个人物,但从文章的主旨来看,觉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他的双重性格一方面体现出他在封建统治上的软弱,腐朽与堕落的旧制度和旧传统禁锢了他,使得他只能实行不抵抗主义。然而,生活的压榨与新思想也渐渐的渲染了他,所以也有动摇,可最终没有敢于突破一切。但也因为新思想的接收,他才会帮助觉民与觉慧逃脱。不过,现实的封建观念始终在他身上根深蒂固。他只能活在“过去”,无法到达新思想的世界。 作为新思想的代表青年,觉慧是一个大胆但又带点幼稚的叛逆者,不过他也是这篇文章中心转折的重要人物。他对新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有着积极的态度和热情,充分的宣传着新理念,坚决反对旧封

建的束缚。在文章中,他的出现给人新的希望,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光芒,能够让他们摆脱黑暗,在压抑的环境中带来了一丝光明,使文章看上去不显得如此的沉重。觉慧的勇于坚持和创新,我想也正是作者真正想要告诉大家的,他的身上寄托的是未来,而不再是过去的灰暗,但觉慧依然有着一份无知与幼稚,他把一切都想象的过于美好,忘记了那个时代的残忍,所以并不是所有事都能如他所愿。他的幼稚与冲动在作者的笔下也充分的显示了出来。高家甚至那个年代的封建并不是通过他一个人就可改变的,他并未意识到这点,但即使是这样,也无法遮盖他对新思想的坚持。觉慧在文中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其他方面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家》中另外比较重要的就是那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虽然这几个女子性格完全不同,但最终的结局却是同样的悲惨,一样都丧失在旧封建的压迫中。对这些女子完美的心理感情的变化,不仅使文章看上去有深度,有感情,也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好的宣示了出来。巴金老先生对这些女子的描写使得文章的主旨更加清晰,丰富的感情变化更好的演绎了心灵的摧残。

《家》在文章的结构和手法上也有着很大的成就,在人物的刻画上,巴金老先生能够很细微的体现出人物的心理,展示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很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作者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从而表现出封建时期的怨恨与无奈。在文章的结构上,巴金老先生能够做到多而不乱,虽然文章描写的事件很多,人物也很繁杂,但作者始终能够

围绕主题有条不絮的渐渐铺展开,使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件绝美的艺术品。文章不仅带给过去的人启示,也给如今的我们带以领悟!


读家有感相关热词搜索:读巴金的家有感 读家有感800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家有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家有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3936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