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

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

2016-01-15 11:10:2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篇一《送梁六自洞庭山》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希望能帮助到你。

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篇一
《送梁六自洞庭山》

《送梁六自洞庭山》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篇二
《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

严羽有一段论诗名言:“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离了具体作品,这话似玄乎其玄;一当联系实际,便觉精辟深至。且以这首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的力作来解剖一下吧。 这是作者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梁六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题云“自洞庭山”相送。诗中送别之意,若不从兴象风神求之,那真是“无迹可求”的。

谪居送客,看征帆远去,该是何等凄婉的怀抱(《唐才子传》谓张说“晚谪岳阳,诗益凄婉”)?“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首句似乎正要这么说。但只说到“巴陵一望”,后三字忽然咽了下去,成了“洞庭秋”,纯乎是即目所见之景了。这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然而它能令人联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湘夫人》)的情景,如见湖上秋色,从而体味到“巴陵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这不是景中具意么,只是“不可凑泊”,难以寻绎罢了。

气蒸云梦、波撼岳阳的洞庭湖上,有座美丽的君山,日日与它见面,感觉也许不那么新鲜。但在送人的今天看来,是异样的。说穿来就是愈觉其“孤”。否则何以不说“日见‘青山’水上浮”呢。若要说这“孤峰”就是诗人在自譬,倒未见得。其实何须用意,只要带了“有色眼镜”观物,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足见送人者心情之孤。“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四溟诗话》),却于有意无意得之。

关于君山传说很多,一说它是湘君姊妹游息之所(“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说“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拾遗记》),这些神仙荒忽之说,使本来实在的君山变得有几分缥缈。“水上浮”的“浮”字,除了表现湖水动荡给人的实感,也微妙传达这样一种迷离扑朔之感。

诗人目睹君山,心接传说,不禁神驰。三句遂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抒情。从字面上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不与别情有微妙的关系么?作者同时送同一人作的《岳州别梁六入朝》云:“梦见长安陌,朝宗实盛哉!”不也有同一种钦羡莫及之情么?送人入朝原不免触动谪宦之感,而去九重帝居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也算“登仙”。说“梦见长安陌”是实写,说“神仙不可接”则颇涉曲幻。羡仙乎?恋阙乎?“诗以神行,使人得其意于言之外,若远若近,若无若有”(屈绍隆《粤游杂咏》),这也就是所谓盛唐兴象风神的表现。

神仙之说是那样虚无缥缈,洞庭湖水是如此广远无际,诗人不禁心事浩茫,与湖波俱远。岂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潮怎能不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呢?“心随湖水共

悠悠”,这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令人联想到“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而用意更为隐然;叫人联想到“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比义却不那么明显。浓厚的别情浑融在诗境中,“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死扣不着,妙悟得出。借叶梦得的话来说,此诗之妙“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能到”(《石林诗话》)。

故应麟说:“唐初五言绝,子安(王勃)诸作已入妙镜。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至张说《巴陵》之什(按即此诗),王翰《出塞》之吟,句格成就,渐入盛唐矣。”(《诗薮》)他对此诗所作的评价是公允的。七绝的“初唐标格”结句“多为对偶所累,成半律诗”(《升庵诗话》),此诗则通体散行,风致天然,“惟在兴趣”,全是盛唐气象了。作者张说不仅是开元名相,也是促成文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其律诗“变沈宋典整前则,开高岑后矫清规”,亦继往而开来。而此诗则又是七绝由初入盛里程碑式的作品。(周啸天)

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篇三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长铁一小赵妹良》

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篇四
《2013届高三语文》

2013届高三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东化”的时代 季羡林

我认为21世纪应该是“东化”的世纪。西方文化从文艺复兴以来,昌盛了几百年,把

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空前的水平,促使人类社会进步也达到了空前的速度,光辉灿烂,远迈前古,世界人民无不蒙受其利。但它同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一样,也是决不能永世长存的,迟早也会消逝的。20世纪20年代前后,西方的有些学者已经看出西方文化衰落的端倪,如德国施宾格勒在1917年开始写作的《西方的没落》一书,预言当时如日中天的西方文化也会没落。因为西方文化在今天已逐渐呈现出强弩之末的样子。具体表现是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弊端,其荦荦大者,就有生态平衡的破坏、酸雨横行、淡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破坏、森林砍伐、江河湖海污染、动植物种不断灭绝、新疾病出现等等,都威胁着人类的发展甚至生存。

西方文化产生这些弊端的原因,是植根于西方的基本思维模式。因为思维模式是一切

文化的基础,思维模式的不同,是不同文化体系的根本不同。简而言之,我认为,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它照顾了事物的整体,讲普遍联系,接近唯物辩证法。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而不是只注意个别枝节。

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印度的“梵我一体”的思想,是典型的东方思想。而西方

的思维模式则是分析的。它抓住一个东西,特别是物质的东西,分析下去,分析到极其细微的程度。可是往往忽视了整体联系。两者的不同,十分明确。但是不能否认,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的东西,东西方都是既有综合思维,也有分析思维。然而,从宏观上来看,这两种思维模式还是有地域区别的:东方以综合思维模式为主导,西方则是以分析思维为主导。这个区别表现在各个方面,具体来说,东方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以综合思维为基础的。西方则是征服自然,对大自然穷追猛打。

有的学者认为要解决这些弊端,比如环境污染,只有发展科学,发展技术,发展经济,

才有可能最后解决环境问题。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为了保护环境决不能抑制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这个大前提是绝对正确的。不这样做是笨伯,是傻瓜。但是处理这个问题,脑筋里必须先有一根弦,先有一个必不可缺的指导思想,而这个指导思想只能是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

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而取代不

是消灭。全面一点的观点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分析已快走到尽头,而东方文化寻求综合的思维方式必将取而代之。以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将随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这种代之而起,是在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所达到的水平的基础上,用东方的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这种“取代”,在21世纪可见分晓。所以结论是: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用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行动,济西方“征服自然”之穷,就可以称之为“东西文化互补论”。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方文化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昌盛了几百年,促使了人类的进步,世界人民都受益,

但是,它迟早也会消逝的。

B.东西方学者一致认为西方文化已经衰落了。东方文化正在崛起,一个文化“东化”的世

纪即将到来。

C.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弊端,如酸雨横行等,而其原因则是根植于西方的

基本思维模式。

D.作者认为: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是接近唯物辩证

法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西方文化产生的破坏生存环境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被东方文化所取代甚至消灭是不可

避免的。

B.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由生而来的过程,文化也不例外。这样看来,西方文化的衰微也是必

然的。

C.西方的分析模式因片面追求已快山穷水尽了,东方文化因其寻求综合的思维方式而成为

主导。

D.21世纪东方文化以综合的思维方式为主导,将“取代”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构建新的

体系。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方文化已经产生了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弊端,威胁着人类的发展甚至生存。

B.在今天,以综合思维模式为主导的东方文化比以分析思维为主导的西方文化更显优越。

C.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已经得到了西方学者印证。

D.用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行动,济西方“征服自然”之穷,实现文化互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㈠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

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

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

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

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

第十二》)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岁因大稔 稔:庄稼成熟。 .

B. 讽大亮献之 讽:嘲讽。 .

C. 深乖昔旨 乖:违背。 .

D. 而多弼不自伐也 伐:夸耀。 .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 (3分)

① 以惠政闻 ② 大亮密表曰 ③ 必通宵假寐

④ 我便通夜安卧 ⑤ 而居处卑陋 ⑥ 哭之甚恸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⑥ D. ②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

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 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

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 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

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 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

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2)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㈡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 此诗是作者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

8. “日见孤峰水上浮”一句中最有意蕴的是哪两个字?试析之。(5分)

9. 有人评价此诗虽为送别诗,但送别之意似无迹可求,你如何理解?(6分)

10.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只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逆 爱 佛 刘

七爷是个匪。

七爷原来不是匪。有一年地主逼债,娘上吊而死,七爷红了眼,趁一个月黑风高之夜,

七爷杀了地主一家,然后上山当了匪。

当匪的日子七爷很快活,这是一种和原来完全不同的生活。没吃的了,就去抢;没花的

了,就去夺。要酒有酒,要肉有肉,要女人也有女人。

桂花就是在一次抢劫中,被七爷掳上山的。

桂花吓坏了,瘫在轿子里。七爷说,你不要怕,被七爷看上,是你的福气。

桂花是大家闺秀,读过书,也见过世面。刚开始只是被吓蒙了,镇静下来后,她抱定了

拼死的念头。

桂花漂亮,尤其在灯光下,更有夺人魂魄之感。七爷看傻了,他觉得桂花是他见过的最

漂亮的女人了。他想,拥有了桂花,他这辈子也就不白活了。

但是桂花不从,桂花说,你敢动我一下,我就撞死给你看。

七爷被桂花的气势镇住了,越是这样的女人,对他越有吸引力。

为了脱身,桂花想尽了办法,无奈七爷看得紧,桂花寸步难行。

有一天,桂花说,让我嫁给你也行,但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七爷说,请讲。

桂花说,你必须明媒正娶,否则我宁死不嫁。

七爷拍拍腰间的手枪说,这好办,你定日子。

桂花说,我要先回家见一下爹娘,然后再跟你们回来。

七爷说,好办。

选了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一伙人浩浩荡荡地下了山。桂花的爹娘先得到了消息,既高

兴又忧愁,高兴的是女儿还活着,忧愁的是女儿要嫁给一个土匪。

就在一家人喜忧参半忙活婚事的时候,村外忽然想起了枪声。七爷的一个手下慌慌张张

地跑进来说,日本鬼子已经把村子包围了。

所有的人都慌张起来,情急之下,七爷一拍腰间的手枪,大声道,有七爷我在呢,弟兄

们掩护,让桂花她们先撤。

桂花看着豪情万丈的七爷,心里莫名其妙地动了一下。

七爷说,桂花,你赶快走,如果咱俩有缘分,那就打跑了鬼子我再去找你,如果没有缘

分,也许就见不着面了。

桂花半信半疑地看着七爷,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结果。

七爷拔出了腰间的手枪,他大手一挥,高声说,弟兄们,保家的时候到了,我们土匪也

是爱国的。

桂花凄婉地看着七爷,忽然说,你要小心。

七爷怔怔地看了一眼桂花,一股暖流忽然涌上心头,这就是爱情的滋味吗?可惜它来的

太晚了。

我们走!七爷挥了一下手臂,带着人冲了出去。

没过多久,村子里已是枪声一片。

桂花跟随着父母还没跑出去,就被鬼子围了回来。她们都被赶到村西空旷的一块土地上。

桂花眼尖,一眼就看到了被五花大绑着的七爷和他的几个弟兄。桂花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

七爷的半边脸上都是血,好像是受伤了。

一个指挥官模样的鬼子拄着战刀,来回巡视着人群,忽然回身一指七爷说,你的投降的

有!

七爷怒目圆睁,脸上的血还在往下滴。

只要你投降了,吃香的喝辣的,皇军是不会亏待你的。

去你妈的,七爷冲着指挥官吐了一口唾沫,别看老子是土匪,可老子活是中国的人,死

是中国的鬼,让老子投降,痴心妄想!

桂花看着七爷,没想到一个土匪竟然还有这样的骨气。

死啦死啦的有!统统的死啦死啦的有!指挥官气急败坏,挥舞着手里的战刀。

七爷死了,七爷手下的几个弟兄也死了。

桂花和大部分的乡亲都活了下来。

桂花一生未再嫁。她说,她已成过亲,嫁过人了。

(选自2011年第8期《山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匪徒七爷抢了大家闺秀桂花,虽然七爷满心欢喜漂亮的桂花,可她誓死不从。后来日本鬼子围村时,七爷带领兄弟舍命掩护桂花和乡亲们,才打开了桂花爱情的心扉。

B.桂花其实并未与七爷“拜天地”“入洞房”,但她说,她已成过亲,嫁过人了,这只不过是没有遇上意中人而给前来说媒者的一个托词。

C.桂花是一个刚烈之女,自从七爷有了拔枪保家卫国的举动后,对七爷的爱热情奔放起来,时而嘱咐七爷小心,时而面露钦佩之情。

D.作者善于运用“留白”的手法,恰到好处的“空白空间”在读者脑中拉伸了故事的长度,也增加了人物的厚度,使得小说精彩纷呈,韵味无穷。

E.这篇小说语言凝练,情节集中,人物极富个性。生动的肖像、动作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将桂花和七爷这种非常规的爱情故事,写得曲折回环,感人肺腑。

(2)小说一开始就写“七爷是个匪”,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七爷和桂花分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题目是“逆爱”,如果以“真爱”为题,你认为哪个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

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篇五
《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遒劲(qiú) 庇护(bì) 既往不咎(jiū) 舐犊情深(shì) ....

B.隽秀(jùn) 剽掠(piāo) 呱呱而泣(guā) 怦然心动(pēng) ....

C.娴熟(xián) 毗邻(bǐ) 相形见绌(chù) 鲜为人知(xiǎn) ....

D.翘首(qiáo) 衍生(yǎn) 戮力同心(lù) 光风霁月(jì)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寥落 撒手锏 明查秋毫 薪火相传

B.陨落 满堂彩 芸芸众生 披肝沥胆

C.笑靥 忘年交 攻城略地 乐不可知

D.敲诈 流水账 韬光养晦 眼急手快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科院专家预测,第六次科技革命已进入倒计时,不远的将来,人类将获得三种新的“生存形式”,即:网络人、仿生人和再生人,加上自然人,人将有四条命。

B.为什么会出现“房闹”?不排除有开发商炒作的嫌疑,但更多的是购房者感到肉疼而采取的过激行为,想借此表达不满,甚至想“闹”回损失。

C.伴随着美国的衰弱,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事实。这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崛起?究竟是富强的崛起?还是文明的崛起?我们还需要作出冷静的反思。

D.围绕第22个全国助残日的主题《加强残疾人文化服务,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全国各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助残活动,点燃残疾人的文化梦想。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央视热播剧《便衣支队》在故事铺陈、人物塑造、视听语言表达诸方面另辟蹊径,艺术地再现了便衣警察在打击“两抢一盗”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

B.王仪涵近一年多来成绩斐然,拿到了六个超级赛的冠军,世界排名也重新攀升到第一位,..因此得以以第一单打的身份出战尤伯杯决赛。

C.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毛泽东“我们的文艺都是为人民大众的”的声音,依然震耳欲聋,指引和鼓舞着中国文艺家们奋勇前进。 ....

D.山东旅游注重文化与旅游结合,精心打造“好客山东”品牌,“孔子从这里诞生”“泰山在这里崛起”等品牌应运而生,异彩纷呈。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征兵微博”的开通,不仅有助于增强征兵宣传效果,还有助于相关部门随时了解群众

的建议,整治违反征兵纪律的现象。

B.中国“飞人”刘翔在2012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比赛中,以12秒97获得男子110米栏

冠军,夺得了今年世界最好成绩,再次令对手刮目相看。

C.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今年部分蔬菜涨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今年春天前期天气偏冷、病虫

害频发、油价上涨、产量降低等因素造成的。

D.随着股票的上市,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身价达到近3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年轻

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

最近,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因为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经网友再创作后,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俨然无所不能。杜甫是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籍名人,网友的涂鸦之举遭到了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痛批:“恶搞杜甫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以恶搞组图的方式成为舆论热点,恐怕是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始料未及的。从目前报道来看,对微博中风头正劲的恶搞行为,无论是成都杜甫草堂,还是巩义杜甫故里,都持一种不欢迎甚至批评的态度。但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大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它只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而已。

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是年轻网友以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一种网络风尚。在知悉恶搞文化的网友眼中,凡是能够通过再编码、再创作而流行于网络的东西,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

研究者认为,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他们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他们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这些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分析,为解析网络恶搞现象提供了多元的学术路径。然而,单就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来说,我们或许无需做太多高深分析。它只是偶然出现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的、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是网友最近的一种娱乐。

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杜甫很忙”并没有太多特色,最突出的区别,可能是它充分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一方面,如今的微博俨然就是一个集聚了数亿围观者的广场,分享资讯、寻找娱乐是这个广场的主流话语之一,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另一方面,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恶搞参与者实质上推动了一场关于

智力、技艺、幽默感的文化比拼。

其实这波恶搞风潮的核心要素只是一张普通的杜甫插图,其多样性和再创作潜力其实并不高。这意味着,即便网友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嫁接到恶搞当中(比如将杜甫恶搞为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这张照片仍不具备长期流行的可能。更何况,在“各领风骚三五天”的网络文化大观园中,似乎从来没有哪一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综合各种要素加以研判,这场恶搞杜甫的网络快闪行动,过不了多少时间就会烟消云散。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衰落,在绝大多数时候是无章可循和超越常规逻辑的,即便是再普通的文化载体,也能突然之间成为某一时段的流行。然而,鉴于今年恰好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我们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温,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无论如何,恶搞也是一种个性解读、另类表达,不妨对这种网络文化宽容处之。

(选自2012年3月27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6.关于“网络恶搞”,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网络恶搞是通过再编码、再创作的方式,以讽刺、幽默、游戏为视角的一种解构传统、颠

覆经典、娱乐大众的网络风尚。

B.网络恶搞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年轻网友借以释放内心压力,建构网络身价认同,表现叛逆

心理,反抗经典的网络亚文化现象。

C.网络恶搞是一种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意义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以寻求快感和参与感为目的的偶然出现的具有多元学术路径的网络娱乐狂欢。

D.网络恶搞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客观上推动了一场关于智力、技

艺、幽默感的文化比拼。

7.下列关于“对网络恶搞文化应持宽容态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网络文化的视角看,恶搞杜甫只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大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

反应“过敏”。

B.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型娱乐方式,对“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不需要

做太多高深分析。

C.“杜甫很忙”的网络恶搞因为没有奇特的创意和突出的特色,它不具备长期流行的可能,

很快会烟消云散。

D.网络文化的兴起与衰落,都是无章可循和超越常规逻辑的,网络恶搞同样也不会一直引领

网络文化风尚。

8.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突然爆红网络的“杜甫很忙”的恶搞,是那些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

上的人们的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行为。

B.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杜甫很忙”

的恶搞只是年轻网友对经典的娱乐化解读。

C.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这为令人捧腹的

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

D.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有关杜甫的恶搞文化超越常规逻辑突然成为舆论热点,恐怕与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策略关系密切。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

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晏子对曰:“踊贵而屦贱。”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

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此不察治之患也。夫刑当无多,不当.

无少,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也。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且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而奸尚不尽。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

盗贼者伤良民。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 ..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日:“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不雪之以政?”公曰:“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乎,公乎,胡不复遗其冠乎!”。

或曰:发囷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或曰: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是以身不及于患也。..

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固其所以桎梏囚于羑里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有删改)

注释:①踊:古代受过刖刑的人穿的鞋子。②屦: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再拜而辞 辞:谢绝 .

B.治乱之刑如恐不胜 胜:全,尽 .

C.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 幸:侥幸 .

D.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 辟:开辟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②

A. 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

B. 此非所以为治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C. 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D. 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韩非子法制思想的一组是

①是时景公繁于刑 ②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

③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 ④公胡不雪之以政

⑤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 ⑥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婴跟景公说刖鞋昂贵,景公意识到自己用刑太多。就减少了五种刑法。韩非子认为晏

婴是借巧妙的言辞来劝谏景公。

B.齐桓公开仓放粮,赈济贫民。又审核狱案,释放罪行较轻的囚犯。几天后百姓纷纷唱起了赞歌:公平啊,公平啊!

C.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要用法,赏罚分明,该治罪的要治罪。否则,老百姓就容易做坏事,社会就要陷入混乱。

D.孔子认为文王献出方圆千里土地。请求纣王解除炮烙之刑,从而得到天下人心,是个仁

慈的人、聪明的人。

淄博一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3分)

(2)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3分)

(3)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篇六
《贵州省遵义县第一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遵义县第一中学2011-2012-1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 语 文

【命题】 蓝意金 【审题】潘克强 万明强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50。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嫔妃/缤纷 漂洗/漂白 露白 /露宿风餐 衣冠楚楚/冠盖相望 ........

B、跻身/侪辈 果脯/胸脯 涤纶/羽扇纶巾 曲径通幽/曲突徙薪 ........

C、殉情/徇私 校对/校勘 舍利/退避三舍 日薄西山/厚古薄今 ........

D、剽窃/骠勇 伺候/伺机 择菜/择善而从 蒙骗过关/蒙昧时代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毕福剑主持的“星光大道”节目轻松、幽默,常常逗得观众捧腹大笑,让他们心中

所有的烦恼、忧愁都付诸东流了。 ....

B、2011年,虽然中国足球再次失利,但只要政府对足球管理体制实行彻底的改革,中

国足球的发展一定会柳暗花明。 ....

C、在国家政策的干预下,全国房价普遍下调,广大市民对此弹冠相庆。专家预测,未....

来房价将稳步回落,但幅度有限。

D、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

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湄公河惨案”发生后,中、老、缅、泰四国近日在北京举行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

合作会议,同意正式建立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联合治理湄公河水域存在

的突出的治安问题。

B、11月10日,日本在大分县举行了一次以中国为假想敌人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格外引

人注目。对于日本这些频繁的军事行动,我们必须有所准备。

C、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实现了国人期盼已久的中式“太空

之吻”,在太空中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指日可待。

D、这份工作报告,不仅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县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改革和发

展,而且指明了构建我县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方向。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多彩保证了

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③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④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 ⑤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A、②⑤①④③ B、②③④⑤① C、①⑤②④③ D、⑤①②④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

金开诚

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

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默契”的形成和发展是谅解、

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

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

而是变动发展的。但这变动乃是在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作用中自然出现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间严重破坏“默

契”,那么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便趋于破裂,艺术作品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

就京剧的伴奏而言,使用简单的民族乐器早已形成“默契”。这种“默契”还不仅仅是出于谅解与定

势,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愿望。因为对许多老观众来说,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特别

像徐兰沅、王少卿为梅兰芳伴奏,在老观众心目中都已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响只会起

消极的作用。客观地看,这些伴奏与演唱之间也确有水乳交融之妙。虽然这样的珠联璧合已不易见于当世,

但因心理定势的关系,老观众仍感到以苍劲或细腻的琴声来伴奏各种风格唱腔是最符合听觉要求的。同时

老观众也并不保守,在伴奏的发展中,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师们还不断设计一些花过门、

花点子,并在托腔①时准确运用琴声与唱腔的离合变化,这都已被接受并受到欢迎,所以双方的“默契”

事实上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但是,当伴奏突然变为庞大的交响乐队时,由于背离原有的“默契”太大了,

所以表示不能欣赏。这种不能欣赏,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默契”运动规律的制约的,不能简单

地视为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

不过,艺术“默契”虽然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事情,是在创作与欣赏这个大系统内所出现的一种

规律性互动,却也必然受到系统之外的种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现在只就新观众对京剧演唱与伴奏的听

觉感受来说,由于听的能力缺乏训练而未能入于唱腔与伴奏的精细之处,整个听觉既然处于极为粗略的宏

观状态,就不能不感到京剧的唱腔与伴奏是过于单调以至于陈旧的。但从美学上说,京剧的佳妙是客观存

在的,它的确蕴藏着中华民族创造的大量艺术精华。因此许多创作人员和热心人士深感到对它的继承与发

扬负有历史的责任,为此而进行种种探索以求改革振兴,试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就是这类探索的一

种。这种探索,特别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观众在精神上的赞助与支持,这也是一种社会性的默契。

[注]①托腔:戏曲演出时用乐器衬托演员的唱腔。

5、下列对“艺术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默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B、艺术默契的稳定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的谅解、求美心理决定的。

C、艺术默契的变动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相互依存关系趋于破裂而导致的。

D、艺术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艺术运动的规律和种种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的。

6、下列对京剧伴奏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以京胡为主的简单民族乐器为京剧伴奏,获得许多老观众的充分认可。

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标志着传统京剧伴奏的逐渐变化和发展。

C、突然使用庞大的交响乐队为京剧伴奏,就完全背离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默契。

D、京剧伴奏引进新乐器新形式,是为了振兴传统京剧艺术而作出的新的尝试。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要接受现代庞大的交响乐队为传统的京剧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老观众就需要抛弃因

循守旧的观念。

B、只就听觉感受来说,即使训练听力并改变听觉的粗略状态,新观众也很难进人京剧艺

术的佳妙境界。

C、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意味着京胡、二胡、月琴等简单的民族乐器将逐渐退出

京剧艺术的舞台。

D、有懂行的老观众的精神支持和缺乏听力训练的新观众的用心贴近,京剧探索中新的

默契就可能形成。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

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①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

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yì)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

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

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

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③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

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

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中

正平和之音)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

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

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

予故不著。

——节选自《四库全书》

注:①馘(guó):割下的左耳。古代战时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用以记功。 ②阃(Kŭn)寄:戍边

将领。 ③裒(Póu):收集、聚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诋:诋毁 .

B、宰执深疾之 疾:痛恨 .

C、矜其志 矜:同情 .

D、至于文词之工不工 工:精美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沈青霞敢于讽谏的一组是

①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②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③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④稍稍传播,上下震恐

⑤始出死力相煽构 ⑥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青霞敢讲真话,受人尊重,后因得罪权贵被陷害致死,他那讥刺时政的诗文也是

他招祸的原因之一。

B、沈青霞得罪当朝宰相,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让他到边塞去出家。

C、沈青霞被害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申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

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罢官。

D、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姓俞的学生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

成书,想让这些诗文得以流传。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5分)

②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5分)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 梁 六 自 洞 庭 山

张 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到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送 魏 二

王 昌 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 有人说“日见孤峰水上浮”的“浮”字和“江风引雨入舟凉”的“凉”很有表现力,

请简要分析。(4分)

(2)分析这两首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的异同点。(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

一题计分)(5分)

(1)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

学》)

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2) ,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

表》)

,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师者, 。 (韩愈《师说》)

寄意寒星荃不察, 。 (鲁迅《自题小像》)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山 屋

张炜

我居住的这座都市,东西南三个方向都是重重高山,它们笼罩在雾气下的神秘诱惑着我,甚至是召唤

着我。我每次走进大山深处时,心境都为之一变。有时甚至会为这样的情绪所惊喜,此地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啊。寂静的山谷,树在谛听和注视,还有鸟儿问答,山石裸露,云母、石英闪光。黄昏时刻,一种低沉的山之咏叹开始了,它感动我们,我们却找不出它的源头。这是一种无所不在的、若有若无的声音。大山

的早晨也有这种咏叹,但那又是另一种色调和意味。

山中绝少人烟,只偶尔看到几处遗留下的小小山屋。它们如今完全被丢弃了,主人是谁,又为何离去,

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篇七
《大连长高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带答案)》

大连长高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

第一套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东化”的时代 季羡林

我认为21世纪应该是“东化”的世纪。西方文化从文艺复兴以来,昌盛了几百年,把

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空前的水平,促使人类社会进步也达到了空前的速度,光辉灿烂,远迈前古,世界人民无不蒙受其利。但它同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一样,也是决不能永世长存的,迟早也会消逝的。20世纪20年代前后,西方的有些学者已经看出西方文化衰落的端倪,如德国施宾格勒在1917年开始写作的《西方的没落》一书,预言当时如日中天的西方文化也会没落。因为西方文化在今天已逐渐呈现出强弩之末的样子。具体表现是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弊端,其荦荦大者,就有生态平衡的破坏、酸雨横行、淡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破坏、森林砍伐、江河湖海污染、动植物种不断灭绝、新疾病出现等等,都威胁着人类的发展甚至生存。

西方文化产生这些弊端的原因,是植根于西方的基本思维模式。因为思维模式是一切

文化的基础,思维模式的不同,是不同文化体系的根本不同。简而言之,我认为,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它照顾了事物的整体,讲普遍联系,接近唯物辩证法。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而不是只注意个别枝节。

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印度的“梵我一体”的思想,是典型的东方思想。而西方

的思维模式则是分析的。它抓住一个东西,特别是物质的东西,分析下去,分析到极其细微的程度。可是往往忽视了整体联系。两者的不同,十分明确。但是不能否认,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的东西,东西方都是既有综合思维,也有分析思维。然而,从宏观上来看,这两种思维模式还是有地域区别的:东方以综合思维模式为主导,西方则是以分析思维为主导。这个区别表现在各个方面,具体来说,东方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以综合思维为基础的。西方则是征服自然,对大自然穷追猛打。

有的学者认为要解决这些弊端,比如环境污染,只有发展科学,发展技术,发展经济,

才有可能最后解决环境问题。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为了保护环境决不能抑制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这个大前提是绝对正确的。不这样做是笨伯,是傻瓜。但是处理这个问题,脑筋里必须先有一根弦,先有一个必不可缺的指导思想,而这个指导思想只能是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

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而取代不

是消灭。全面一点的观点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分析已快走到尽头,而东方文化寻求综合的思维方式必将取而代之。以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将随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这种代之而起,是在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所达到的水平的基础上,用东方的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这种“取代”,在21世纪可见分晓。所以结论是: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用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行动,济西方“征服自然”之穷,就可以称之为“东西文化互补论”。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方文化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昌盛了几百年,促使了人类的进步,世界人民都受益,

但是,它迟早也会消逝的。

B.东西方学者一致认为西方文化已经衰落了。东方文化正在崛起,一个文化“东化”的世

纪即将到来。

C.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弊端,如酸雨横行等,而其原因则是根植于西方的

基本思维模式。

D.作者认为: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是接近唯物辩证

法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西方文化产生的破坏生存环境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被东方文化所取代甚至消灭是不可

避免的。

B.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由生而来的过程,文化也不例外。这样看来,西方文化的衰微也是必

然的。

C.西方的分析模式因片面追求已快山穷水尽了,东方文化因其寻求综合的思维方式而成为

主导。

D.21世纪东方文化以综合的思维方式为主导,将“取代”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构建新的

体系。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方文化已经产生了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弊端,威胁着人类的发展甚至生存。

B.在今天,以综合思维模式为主导的东方文化比以分析思维为主导的西方文化更显优越。

C.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已经得到了西方学者印证。

D.用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行动,济西方“征服自然”之穷,实现文化互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㈠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

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

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

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

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岁因大稔 稔:庄稼成熟。 .

B. 讽大亮献之 讽:嘲讽。 .

C. 深乖昔旨 乖:违背。 .

D. 而多弼不自伐也 伐:夸耀。 .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 (3分)

① 以惠政闻 ② 大亮密表曰 ③ 必通宵假寐

④ 我便通夜安卧 ⑤ 而居处卑陋 ⑥ 哭之甚恸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⑥ D. ②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

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 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

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 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

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 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

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2)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㈡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 此诗是作者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

8. “日见孤峰水上浮”一句中最有意蕴的是哪两个字?试析之。(5分)

9. 有人评价此诗虽为送别诗,但送别之意似无迹可求,你如何理解?(6分)

10.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只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逆 爱 佛 刘

七爷是个匪。

七爷原来不是匪。有一年地主逼债,娘上吊而死,七爷红了眼,趁一个月黑风高之夜,

七爷杀了地主一家,然后上山当了匪。

当匪的日子七爷很快活,这是一种和原来完全不同的生活。没吃的了,就去抢;没花的

了,就去夺。要酒有酒,要肉有肉,要女人也有女人。

桂花就是在一次抢劫中,被七爷掳上山的。

桂花吓坏了,瘫在轿子里。七爷说,你不要怕,被七爷看上,是你的福气。

桂花是大家闺秀,读过书,也见过世面。刚开始只是被吓蒙了,镇静下来后,她抱定了

拼死的念头。

桂花漂亮,尤其在灯光下,更有夺人魂魄之感。七爷看傻了,他觉得桂花是他见过的最

漂亮的女人了。他想,拥有了桂花,他这辈子也就不白活了。

但是桂花不从,桂花说,你敢动我一下,我就撞死给你看。

七爷被桂花的气势镇住了,越是这样的女人,对他越有吸引力。

为了脱身,桂花想尽了办法,无奈七爷看得紧,桂花寸步难行。

有一天,桂花说,让我嫁给你也行,但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七爷说,请讲。

桂花说,你必须明媒正娶,否则我宁死不嫁。

七爷拍拍腰间的手枪说,这好办,你定日子。

桂花说,我要先回家见一下爹娘,然后再跟你们回来。

七爷说,好办。

选了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一伙人浩浩荡荡地下了山。桂花的爹娘先得到了消息,既高

兴又忧愁,高兴的是女儿还活着,忧愁的是女儿要嫁给一个土匪。

就在一家人喜忧参半忙活婚事的时候,村外忽然想起了枪声。七爷的一个手下慌慌张张

地跑进来说,日本鬼子已经把村子包围了。

所有的人都慌张起来,情急之下,七爷一拍腰间的手枪,大声道,有七爷我在呢,弟兄

们掩护,让桂花她们先撤。

桂花看着豪情万丈的七爷,心里莫名其妙地动了一下。

七爷说,桂花,你赶快走,如果咱俩有缘分,那就打跑了鬼子我再去找你,如果没有缘

分,也许就见不着面了。

桂花半信半疑地看着七爷,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结果。

七爷拔出了腰间的手枪,他大手一挥,高声说,弟兄们,保家的时候到了,我们土匪也

是爱国的。

桂花凄婉地看着七爷,忽然说,你要小心。

七爷怔怔地看了一眼桂花,一股暖流忽然涌上心头,这就是爱情的滋味吗?可惜它来的

太晚了。

我们走!七爷挥了一下手臂,带着人冲了出去。

没过多久,村子里已是枪声一片。

桂花跟随着父母还没跑出去,就被鬼子围了回来。她们都被赶到村西空旷的一块土地上。

桂花眼尖,一眼就看到了被五花大绑着的七爷和他的几个弟兄。桂花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

七爷的半边脸上都是血,好像是受伤了。

一个指挥官模样的鬼子拄着战刀,来回巡视着人群,忽然回身一指七爷说,你的投降的

有!

七爷怒目圆睁,脸上的血还在往下滴。

只要你投降了,吃香的喝辣的,皇军是不会亏待你的。

去你妈的,七爷冲着指挥官吐了一口唾沫,别看老子是土匪,可老子活是中国的人,死

是中国的鬼,让老子投降,痴心妄想!

桂花看着七爷,没想到一个土匪竟然还有这样的骨气。

死啦死啦的有!统统的死啦死啦的有!指挥官气急败坏,挥舞着手里的战刀。

七爷死了,七爷手下的几个弟兄也死了。

桂花和大部分的乡亲都活了下来。

桂花一生未再嫁。她说,她已成过亲,嫁过人了。

(选自2011年第8期《山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匪徒七爷抢了大家闺秀桂花,虽然七爷满心欢喜漂亮的桂花,可她誓死不从。后来日本鬼子围村时,七爷带领兄弟舍命掩护桂花和乡亲们,才打开了桂花爱情的心扉。

B.桂花其实并未与七爷“拜天地”“入洞房”,但她说,她已成过亲,嫁过人了,这只不过是没有遇上意中人而给前来说媒者的一个托词。

C.桂花是一个刚烈之女,自从七爷有了拔枪保家卫国的举动后,对七爷的爱热情奔放起来,时而嘱咐七爷小心,时而面露钦佩之情。

D.作者善于运用“留白”的手法,恰到好处的“空白空间”在读者脑中拉伸了故事的长度,也增加了人物的厚度,使得小说精彩纷呈,韵味无穷。

E.这篇小说语言凝练,情节集中,人物极富个性。生动的肖像、动作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将桂花和七爷这种非常规的爱情故事,写得曲折回环,感人肺腑。

(2)小说一开始就写“七爷是个匪”,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七爷和桂花分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题目是“逆爱”,如果以“真爱”为题,你认为哪个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

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篇八
《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Word版无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惑谗之,陈平亡去。居无何,汉王攻下殷(王)。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说之,是日乃拜平讙(。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

“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十,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汉王乃谢,..

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楚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

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大牢具(规格很高的丰盛酒宴),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间:抄小路。 .

B.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 .C.汉王乃谢,厚赐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让:责备 谢:道歉。 捐:捐献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 ..

B.其中未必有也 ..C.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D.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 ..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平投靠刘邦前,先是在魏王咎手下任职,后来又服务于项羽,但是均不

得志,他的建议不被魏王咎采用,他也得不到项羽的信任和重用。

B.陈平归汉后得到了刘邦的赏识,但引起了诸将对他的不满和非议,然而经

过魏无知的调查和陈平的申诉,最终刘邦消除了对他的疑虑。

C.陈平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

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D.陈平施行反间计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刘邦信任、重用贤能,不吝重

金;二是充分利用了项羽猜忌多疑,容易听信谗言的性格弱点。

四、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8分)

1.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2.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二、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1.作者将浓浓的离情别意完全融入到诗境之中,具体分析一下诗人是如何表现自

己的离情别意的?

三.请抓住下面语言表述特点仿写一段话(4分)

例句:校门外,失学少年求知若渴,你默默资助他一笔钱,不,这不是一笔钱,是一颗

心,一颗火热的心。

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篇九
《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Word版无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惑谗之,陈平亡去。居无何,汉王攻下殷(王)。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说之,是日乃拜平讙(。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

“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十,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汉王乃谢,..

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楚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

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大牢具(规格很高的丰盛酒宴),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间:抄小路。 .

B.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 .C.汉王乃谢,厚赐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让:责备 谢:道歉。 捐:捐献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 ..

B.其中未必有也 ..C.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D.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 ..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平投靠刘邦前,先是在魏王咎手下任职,后来又服务于项羽,但是均不

得志,他的建议不被魏王咎采用,他也得不到项羽的信任和重用。

B.陈平归汉后得到了刘邦的赏识,但引起了诸将对他的不满和非议,然而经

过魏无知的调查和陈平的申诉,最终刘邦消除了对他的疑虑。

C.陈平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

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D.陈平施行反间计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刘邦信任、重用贤能,不吝重

金;二是充分利用了项羽猜忌多疑,容易听信谗言的性格弱点。

四、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8分)

1.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2.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二、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1.作者将浓浓的离情别意完全融入到诗境之中,具体分析一下诗人是如何表现自

己的离情别意的?

三.请抓住下面语言表述特点仿写一段话(4分)

例句:校门外,失学少年求知若渴,你默默资助他一笔钱,不,这不是一笔钱,是一颗

心,一颗火热的心。

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篇十
《云南省昆明一中2009届高三9月月考试题语文》

云南省昆明一中2009届高三8月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

命题:李雁 审题:胡兰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拗口 山坳 鏖战 桀骜不驯 B、搭讪 苫布 剡溪 擅离职守 ........

C、瘐毙 圉人 伛偻 语焉不详 D、泪花 分类 擂台 累死累活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自惭形秽 漏斗户主 打烊 咂摸 B、一射之地 不足之症 敕造 内帏

C、五短身材 碎琼乱玉 庇佑 彤云 D、等闲之辈 犄角之势 亵渎 芳卿

3、下列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巴以问题闹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主要的责任方是以色列, .......

但巴勒斯坦也有责任。

B、我当她是最好的朋友,而她却利用我对她的信任出卖我公司的秘密,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

C、电信体制改革以后,手机用户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固定电话,手机也几乎成为普通老百姓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 ....

D、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反相成、相互促进的。德治从内部....

约束人,法治从外部制约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些软件如果单卖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40元,价钱便宜了尽三分之二。

B、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C、今年端午节期间,昆明市的198辆消防车和3000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确保奥运火炬传递顺利完成。

D、昨天是报名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春草文学社又接到35名同学递交的入会申请。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5—7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作为恐龙的一类,角龙,一这类外形有些像犀牛的植食性恐龙是非鸟恐龙当中分异度最大并且最后见证白垩纪生物大灭绝的恐龙类群之一。作为角龙类的“代表人物”,三角龙是恐龙史上知名度仅次于霸王龙的一种奇特恐龙,长着怪异的角和长长的颈盾,粗壮的身体使得霸王龙也对它产生三分畏惧。

角龙类恐龙的研究吸引了许多古生物学家,角龙的研究不仅在系统学方面,也在恐龙的生物学以及古生物地理区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化石材料的缺乏,人们对于这一类群的早期演化理解甚少。

最近,由我国恐龙学者徐星领导的一个由中美学者参加的研究小组报道了发现于我国辽

西的一个新的原始的角龙类恐龙,这种被命名为辽宁角龙的动物在分类上属于新角龙类。传统上,角龙类恐龙被划分为两个类群:长有类似鹦鹉的喙部的鹦鹉龙类和长着颈盾的新角龙类。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辽宁角龙属于最为原始的一种新角龙,它具有的过渡形态,填补了鹦鹉龙类和新角龙类之间的形态差距。辽宁角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新角龙类。 徐星说,辽宁角龙生于大约13亿年前的早白垩纪,大小接近于体形较大的狗,是一种四足行走的动物,以植物为食。和发育有长长颈盾的三角龙不同,辽宁角龙的颈盾短,颧角微弱。

科学家还发现角龙类的一系列重要特征。比如炫耀性的颈盾和特化的咀嚼构造的进化经历了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更有趣的是,辽宁角龙的发现揭示了角龙类早期演化过程中的镶嵌进化现象,表明角龙类的演化过程要比科学家想像的复杂。辽宁角龙改变了角龙类的“进化树”。

最近几年来,著名的《自然》杂志连续报道了来自我国辽西的一系列重要的恐龙发现,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过去发现所涉及的类群都是和鸟类起源有关的猎食性恐龙;这次是《自然》杂志首次报道来自辽西的“以植物为主食”的恐龙,表明辽西恐龙研究在向更广的范围发展,辽西作为世界恐龙研究热点和中心地区之一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记者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获悉,作为恐龙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徐星博士近年来在虚骨龙类恐龙和角龙研究上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前者和鸟类起源有关,后者是恐龙当中多样性最高的类群。

徐星等人的有关论文,发表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外著名学术刊物上。他的研究促进了人类对于鸟类恐龙起源说的理解,有关早期角龙类化石的研究也成为这一领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2001年,徐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鉴于他近年来在恐龙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推选他进入“丰田计划”,成为全球11位入选科学家之一,也是来自亚洲的惟一学者。到目前为止他已发现和命名了1 2种恐龙,有9篇论文发表于《自然》。

目前,徐星正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戈壁沙漠地区开展一项大型恐龙发掘研究项目,寻找时代更早的虚骨龙类,为研究恐龙向鸟类演化这一过程收集更直接的证据。这一研究也是目前国际恐龙学界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5、下列不是人类研究角龙原因的一项是:

A、角龙是植食恐龙之一,它在非鸟恐龙当中分异度最大。

B、角龙是白垩纪生物大灭绝的恐龙类群之一的见证。

C、角龙的研究在系统学和恐龙生物学及古生物地理区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D、角龙的研究为促进人类对这一类群的早期演化的理解提供了材料。

6、徐星在恐龙研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列为此列举的事实,不确切的一项是:

A、他近年来在虚骨龙类恐龙和角龙研究上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B、他对恐龙的研究促进了人类对于鸟类恐龙起源说的理解。

C、他不仅已经发现和命名了12种恐龙,而且在《自然》上发表了9篇论文。

D、他为研究恐龙向鸟类演化这一过程收集更直接的证据,确定了国际恐龙界的重要方向。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辽宁角龙是世界上最原始的新角龙类。

B、对恐龙的研究是为了研究鸟类的起源。

C、植食性恐龙和猎食性恐龙都属虚骨龙类。

D、角龙“分异度最大”说明它是多样性最高的类群。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9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 听,人惑谗之,陈平亡去。居无何,汉王攻下殷(王)。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 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说之,是日乃拜平为都尉。诸 将尽讙(﹌◆④■喧哗)。绛侯、灌婴等成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 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 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 .

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 诚以利国家不耳。”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故多心 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 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冬,故归大王。”汉王乃毋,厚 赐,拜为扩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楚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 “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 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 ..

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成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 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大牢具(规格很高的丰盛酒宴),举进。见楚使,即 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身间行杖剑亡 间:抄小路。 .

B、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 让:责备。 .

C、汉王乃谢,厚赐 谢:道歉。 .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捐献。 .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 B、其中未必有也 ....

C、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

D、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 ..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投靠刘邦前,先是在魏咎手下任职,后来又服务于项羽,但是均不得志,他的建 议不被魏咎采用,他也得不到项羽的信任和重用。

B、陈平归汉后得到了刘邦的赏识,但引起了诸将对他的不满和非议,然而经过魏无知 的调查和陈平的申诉,最终刘邦消除了对他的疑虑。

C、陈平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 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

D、陈平施行反间计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刘邦信任、重用贤能,不吝重金;二是 充分利用了项羽猜忌多疑,容易听信谗言的性格弱点。

四、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8分)

11、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12、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问,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五、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18、作者将浓浓的离情别意完全融入到诗境之中,具体分析一下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 离情别意的?

六、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选做其中两题,每空1分,共10分)

14、云销雨霁,。, 雁阵惊寒,声短衡阳之浦。(王勃《腾王阁序》)

15、空山新雨后, 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16、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

。(韩愈《师说》)

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 7—20题(22分)

鲁迅与诺贝尔奖

罗广林

曾经有人将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推到了鲁迅面前,但是鲁迅认为这于他是极不合适的。 有人把他的辞避看作伟大的谦虚,这只是中国式的迂腐之见。好在鲁迅自己是公正而且清醒 的。

现代化已经成了几乎一切民族的文化目标,而且成了除中国以外其他几乎一切民族的价 值标准。现代化作为一个过程,是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把鲁迅放到这样一个历史 背景中去考察,不难看出,鲁迅没有为现代化文化提供任何文化建树。无论是他的医术,还 是他的文学观念;无论是他的人道思想,摩罗精神,人和非人的意识,还是他的进化论,阶 级观,乃至于他的发式,他的西装,他的见了友人握握手的习俗,全都是从西方来的。他区 别于其他中国思想家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他的精神是完全现代化的即西化的。可是,这些东 西在西方是什么呢?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渗透到一切生活领域中的文化精神,是内化到了 每一个大人小孩头脑中的内在素质,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是从西方人的生活中和心灵中培育 生长起来的果实。鲁迅只是虚心地学习了那一切,而且视若珍宝,用来对中国文化作最有力 的批判。在世界思想史上,他无法成为发明者创造者,而只是一个运用者操作者。而且他刚 领略到西方文化的要旨,就一直忙于运用和操作,无暇去做更具体更学科化的研究。站在这 样的文化水准上,又身处连运用者操作者都寥寥无几的社会之中,要他拿出堪与西方大师相 媲美的文学成绩,是不现实的。这里就不说鲁迅的具体作品吧,说多了会触伤自称是鲁迅的 捍卫者的人们的感情,也许还会触伤民族自尊心,据说这种自尊心是很高尚的。

要说思想的犀利猛鸷,《坟》可以作证;要说观察的深刻,《呐喊》、《彷徨》可以作证: 要说表现力,《野草》可以作证;要说文体的智慧,全部杂文可以作证。而他的整个灵魂, 表现出对于人类苦难的丰富感悟和深广同情。他的战斗的一生,更证明着他是个十分坚强十 分彻底的人心也就是说,就个人素质而言,他应该可以成为世界意义上的优秀思想家优秀文 学家。而他终于没有成为,原因乃在于他的民族。

中国人总是用裹脚布的眼光来看待西方的领带。当西方人向一个又一个新的文化高度艰 苦跋涉时,我们却盘脚坐在圆明园的废墟上,看着他们努力扭动的屁股发出下流的嘲笑。鲁 迅先生是个真诚的人,他以强大的生命意志和向善之心,向西方人的队伍急追而去。当他气 喘吁吁赶到那个队伍中时,他的第一发现就是自己是个体儒。在他所尊敬的卢梭们达尔文们 马克思们托尔斯泰们面前,他的确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和自惭形秽的侏儒。历史竟然以这 样叫人不寒而栗的结论,来回报鲁迅的艰辛努力。一次又一次,永远是这样。直到我们这一 代,还只能是这样。

一个人可以凭着自己的人格成为崇高的人,而要成为对人类有所贡献的文化巨人,却必须 仰仗自己民族的文化力量。我这里不光是指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更指该民族正在运动着的现 实的文化实践(卢梭正是通过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走向世界的)。作为自由意志的鲁迅,是人 类史上屈指可数的最光辉的形象之一,他可以毫无愧色地步入卢梭、拜伦、托尔斯泰、尼采 们的队列。可是他们走近人类文明的贡坛时,只有鲁迅两手空空,好像一个误入祝寿宴席的 穷人,忏悔般地自言自语:我一无所有,我一无所有。当他的同胞捧来几本旧书向他打手势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送梁六自洞庭山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送梁六自洞庭山答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送梁六自洞庭山翻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3979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