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道士塔

道士塔

2016-01-16 10:04:2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道士塔篇一《《道士塔》》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道士塔》,希望能帮助到你。

道士塔篇一
《《道士塔》》

道士塔篇二
《道士塔》

道士塔篇三
《道士塔》

《道士塔》教学设计

肖营子高级中学 杨天娇

【一】、教材解读

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文章以王道士破坏、盗卖敦煌文物的历史事实为依据,由历史的怪胎说及民族的悲剧,深省酿成莫高窟文化悲剧的历史根源。课文以生动的描述复原了历史陈迹,用诗化语言传情达意。本课教学应指导学生把握课文所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作者对史实的评述,咀嚼作者在历史事实的描述和文化见解的阐发中融入的情感,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思路综述

行文中因循历史轨迹,由今寻古、由古映今,视角互换,轻巧自然,文章思路与结构十分清晰。自主学习,首先概括王道士破坏、盗卖莫高窟文物的基本事实,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然后了解并赏析作者描述事实、抒发感情的语言技巧,进一步体会作者深邃的思考和深沉的感叹。

【三】、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作者对历史的反思;

2、体会余秋雨先生在文中蕴涵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四】、教学难点:

把握和理解作者对敦煌历史际遇的反思及其蕴蓄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

1、整体把握作者对历史的反思;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介绍余秋雨和背景知识

1、余秋雨简介 (见教师教学用书P93)

2、背景知识简介

三、研析课文

1、初读,把握课文思路,结构。

本文共四节,请大家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录和莫高窟的关系。

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警醒。

2、内在情感

我们可以看到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上在逐步深化。但这仅仅只是概括了每部分的内容,我们要的是读懂文字背后的内涵。其实每一节都在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每部分都有作者想要突出的本质内容,而作者的情感也是随之而动的。这才是我们所要把握的重点。

(1)、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录和莫高窟的关系。那他们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的? (其实就是一个民族和一段历史的关系。在课文中有作者的原话“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一个湖北麻城的农民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而他只是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一叙述表达作者无比沉痛的心情。)

(2)、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作者想要突出的是什么呢? (作者特别写出了王道士对敦煌文物的破坏性行为以及自己心中的历史沉重感,所以他要突出的是愚昧和痛心。这“愚昧”显然不只是王道士的愚昧,如果是也不会如此痛心,我们从作者的叙述中知道是为那个民族的愚昧,那段历史的愚昧而痛心!)

(3)、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突出屈辱和悔恨。这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这段文字读来都让人心痛,粉刷价值连城的壁画都让人觉得荒谬了,更不用说为了几个银钱大卖宝物。其中对王道士品位的描写和王道士送客的描写十分精彩,冷静而客观,沉郁而无奈。作者的情感也被推向了一个高潮,终于怒吼出了:我好恨!这种“恨”,不是对劫掠者的恨,而是对被劫掠者的恨;是民族的悔恨,是历史的悔恨。作者的心是及其苍凉悲怆的。)

(4)、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警醒。(这是作者在“恨”之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余地。虽然国际学术讨论会给出了一个光明的结论,但中国专家们没有太大激动,只是默默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我们的敦煌学者忍辱负重几十年并不是为了一个“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结论,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属于自己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焕发出它的光彩。所以光明背后仍是伤感与痛楚,耻辱与愤懑,作者只能用惜墨如金的一笔给人以无限思考。)

小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注重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注意一些关于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的表达,只有用心去读去理解才能引起共鸣,才能深刻理解到文字背后的内涵。

四.自主、合作、探究

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我们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

[设问]:大家想一下,这篇课文题为《道士塔》,在里面的塔是怎样的?作者有特别写了哪一个?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明确]:几座僧人圆寂塔:坍弛、木桩、黄泥、青砖——贫苦

王道士的塔:保存的较为完整,有碑文——富裕

从“坍弛”和“完整”,“历代僧人的贫苦”和“王道士的富裕”相对比,来表现道士生前以牺牲文物为代价换得富裕,保存了自己的塔,也留下了耻辱,颇含讽刺意味。

[设问]:王道士是如何对待敦煌文物的?除了王道士外,文中还写了什么人?那些人又是做什么的?作者对他们(包括王道士)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明确]: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雕像、廉卖经卷(愚昧无知) 痛恨、无奈

中国官员:在官场上送来送去,没装木箱,席子乱捆(腐败无能) 愤恨无奈——根本原因

外 国 人:不远万里,风餐露宿,变卖家当(狡诈欺骗的本质)讽刺、批判、谴责

敦煌研究专家:积极研究敦煌文献(忍受屈辱、对祖国挚诚的爱) 寄予希望

五、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起悲剧性,思考造成这出悲剧的原因。

2、了解重要语句所蕴涵的意义,并注意对词语感情色彩的品味。

【教学过程】

—、思考谁之罪?

敦煌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却横遭抢劫大量流失。这场悲剧成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痛,在痛之余我们也在思考,是谁酿成了这出悲剧?请大家展开讨论。

﹙一﹚走进千古罪人——王道士

1、我们先来看看王道士的所作所为,请大家在课文当中找到他的罪状

粉刷墙壁(第二节第三段)、砸碎塑像(第二节第4段)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道士你做何评价?

(愚昧、贪婪、无知、麻木、小丑、罪人„„)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找同学起来读一读。

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默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承担起这笔文化重债,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C、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

请大家认真品味这几句话,多读几遍,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话,思考为什么说他只是一个小丑?

明确: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王道士不懂得文物的价值,更不明白什么是爱国,他的行为于国于民罪不可赦,但比起卖国求荣的统治者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所以他只是那个时代的怪胎,是那个时代给他提供了祸及千古且千载难逢的“机遇”,他成了错步上前的小丑。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我们去向谁声讨呢?

(二)、直面罪魁祸首——统治阶级(满清官员)

对王道士罪行的声讨与审判没有消解作者的愤怒,减轻作者的沉痛。即使没有王道士,国宝的流失也是必然。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遗留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于列强有机可乘,这才是酿成这出悲剧的根本原因。

二、品味精彩语句、语段

下面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课文有两大语言特色:1.语言简练、幽默,又不失为儒雅深邃;2.文章内涵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结合课文里的句子来分析一下,看这几句话:

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P53)

[明确]: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夺,不能仅看成是文物流失,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国土主权尚难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灿烂的文化蒙满尘垢,珍贵文物横遭劫难,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般。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因为敦煌的无价之宝被斯坦因之流轻巧地从愚不可及的王道士手中窃走。

2、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

[明确]:反语。“认真”本不是坏事,这里作者用“认真”来讽刺王道士的无知和固执。

3、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明确]:反语。这个“基本前提”指的是外国学者所得来的学术成就,是建立在对中国人民的欺诈、掠夺,对中国文化遗产无情地剥夺的基础上的。“极”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愤怒之情。放在这里能够强调感情色彩。

4、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明确]:正话反说。虽然作者觉得与其让文物在无知的官员手中流转,在流转中遗失,还不如为它找一个安全的住所。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不爱惜这些文物,恰恰相反,这正表现了他的爱惜和无奈。

5、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明确]:“没有太大激动”,是因为在中国学者心中,敦煌是中国的,所以面对这一言论时,心里很平静。“默默地”,是因为敦煌的历史在中国专家心中永远是一段难言的心痛,他们的心情是压抑的。

6、“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品味:夕阳、朔风、破落的塔群,如画如诗,渲染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把读者引入到那个可悲的时代,去追溯那一段可悲的历史。

7、“王道士起得很早——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品味:王道士把这巨大辉煌的文物宝库当作了自己的农家小院,愚昧无知的王道士,“认真”地毁坏珍贵文物,令人扼腕痛惜。

8、“当几面洞壁全部刷白——再作下一步筹划。”

品味:可悲!可叹!可恨!看似轻松的描述中寓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9、“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依然一片惨白。”

品味:时空错位,作者竟闯入这历史悲剧的舞台,想拦止住王道士手中的刷把和铁锤,甚至想向他跑求。表达了作者极度痛惜之情。

10、“中国是穷——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物。”

品味:有这样腐朽的政府,有这样腐败的官员,敦煌文物的遭遇可想而知。作者痛恨、痛惜、痛心之情可见。

11、“王道士频频点头——两道深深的车辙。”

品味:这两道深深的车辙,明明是两道深深的历史伤痕!

12、“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品味:这话从外国学者口中说出,回击了前文外国掠夺者说中国人无法研究敦煌文物的借口,同时也证明中国人在屈辱中奋起,中国学者“越是屈辱越是加紧研究”,中国人有能力,也有决心研究和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课文里还有好些个句子有深刻的含义,我们课上没有那么多时间一一去探究,希望同学们课后自己去感受一下。

三、布置作业

“王道士,外国掠夺者,中国官员,专家研究者”以上四个角色,给你选择的话,你会充当谁,怎么做?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作文

四.小结

作者以沉重的笔调为我国“敦煌研究史”补写了让世人永志不忘的一个章节。《道士塔》通过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官员的愤怒,对文明的浩劫的惋惜。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国家主权。

道士塔篇四
《道士塔(最终版)》

道士塔篇五
《道士塔》

道士塔篇六
《道士塔》

道士塔篇七
《道士塔》

道士塔篇八
《道士塔》

道士塔篇九
《道士塔》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道士塔》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苦旅道士塔 王道士 王圆箓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道士塔”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道士塔"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4105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