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道德情操论对自己最具价值的知识

道德情操论对自己最具价值的知识

2016-01-16 13:01:4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道德情操论对自己最具价值的知识篇一《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道德情操论对自己最具价值的知识》,供大家学习参考。

道德情操论对自己最具价值的知识篇一
《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

在这次以“读书、感悟、发展、进步”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中,通过认真阅读温总理多次推荐的书籍——《道德情操论》,使本人对道德情操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本书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道德情操论》阐释了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告诉我们,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要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这都归功于我们的党和政府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最根本的工作作风。但不可否认的是,少部分人受到腐朽思想的影响,逐步丧失了信仰,片面的追逐自我利益,甚至臵人民的利益不顾,贪赃枉法,自私和贪婪发挥到了极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是道德建设的新标杆和新风尚。现在,我们正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发挥好高尚道德情操的力量至关重要。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特别是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小集团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面

前,识大体、顾大局,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本人认为:提高道德情操,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自己。提高道德品质,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激发崇高的人生追求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面临着各种严峻的现实考验。每个党员只有把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作为自我修养的终身课题,作为党性锻炼的重要内容,作为改造主观世界的主攻方向,时时处处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道德品质才能经受得住考验,从而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高道德品质,要保持正确的工作态度。作为一名党员,要爱岗敬业,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热情,脚踏实地地干事创业,熟练掌握工作中的方针和政策,并灵活地用地实际工作中去,认真总结工作方式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在工作中修身养性,提高道德品质。提高道德品质,要培育健康的交往网。在社会中生活,难免与形形式式的人交往,各人的道德品质都不同。古人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在交朋择友中要分清类别。在生活中要主动和那些道德情操高,思想政治过硬的交朋友,不断发现差距、正视差距、弥补差距,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网。

道德情操论对自己最具价值的知识篇二
《道德情操论 摘录》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摘录①

杨明伟

编者按:亚当·斯密是英国18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他于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被视为古典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作,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石。而他在同时期写作的《道德情操论》一书,长期以来却被人们忽视。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论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克服私欲。应该培养和遵循有利于促进他人幸福的一些道德规范;强调人们在看待财富、地位等问题上,在处理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关系时,必须具有种种美德。亚当?斯密在这本书中还特别指出,那种误认为在商业活动中不需要美德的学说,“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它的见解几乎在每一方面都是错误的,是非常有害的”。他认为,在商业活动发达的社会中,“道德也是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只有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才能使彼此的行为和举止完全可以信任;只有美德才是最持久和最牢靠的”。现将《道德情操论》中的一些观点摘录如下,供大家学习。

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培养种种美德,应该促进他人幸福

(一)尽管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但是,一个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也还存在另外一种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

(二)作为一个旁观者,如果他为别人的灾难感到悲伤,为别人受到的伤害表示不平,为别人的好运感到高兴,这样的人看上去是何等的和蔼可亲啊!相反,如果他只是同情自己, 对别人的处境显得冷酷无情,对别人的幸福或不幸无动于衷,这样的人看上去又是多么的令人厌恶啊!

(三)宽宏、人道、善良、怜悯、相互之间的友谊和尊敬,所自这些友好和仁慈的感情,当它们向那些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表现出来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场合都会博得旁观者的好感。

(四)一个普通人必须培育如下美德:他必须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十分勤勉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他必须吃苦耐劳,面对危险坚定不移,处在痛苦中也毫不动摇;他必须在艰难中看到事业的重要性,并通过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

(五)被人敬爱和知道自己值得别人敬爱是我们多么巨大的幸福啊;被人憎恨和知道自己应该被人憎恨又是我们多么巨大的不幸啊!

(六)谨慎也是一种美德,但是,谨慎的人不愿意承担任何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责任;不在与己无关的事务上奔忙;不参与到他人的事情中去;不向他人提出意见或作出劝告……因此谨慎的人只是受到人们某种轻微的尊敬,而似乎不可能得到非常热烈的爱戴或赞美。

(七)对自己幸福的关心 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的美德和仁慈的美德。前者约束我们不去损害他人的幸福;后者敦促我们促进他人的幸福。谨慎、正义和仁慈这三种美德中,前一种美德是出于我们自私的感情向我们提出来的要求,

后两种美德是出于我们对他人仁爱的感情向我们提出来的要求。对别人情感的关心,会强化和指引我们去践行所有这些美德。

(八)谨慎、公正、积极、坚定和朴素的品质,会给一个人以及同他有关的每个人展示出幸福美满的前景;相反,鲁莽、蛮横、懒散、柔弱和贪恋酒色的品质,则预示着这个人的毁灭以及所有同他共事的人的不幸。

(九)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每一种美德都会得到适当的报答和补偿。什么是勤劳、节俭、谨慎的最恰当报答呢?那就是在所追求的事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财富和人们的尊敬。什么是诚实、公正、仁慈的最好报答呢?那就是得到周围的人的信任、尊重和爱戴。许多人并不追求显赫的地位,但是希望受人尊敬。诚实和公正的人不会因得到财富而欣喜,他感到欣喜的是被人信赖和信任。

(十)为人诚实、公正和仁慈是获得我们周围人的信任和尊敬的切实有效的办法,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一个人的某个行为或许很可能容易被人误解,但是,他的行为的总趋向却不大可能被人误解。

(十一)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够相互关心和同情,会使得彼此都感到幸福,也有利于促进人体的健康。

(十二)仁爱、仁慈、天伦之情、友情、尊敬等发自内心的感情倾向,有助于把社会上的人团结起来。

(十三)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在一种需要互相帮助的状况之中,同时也面临相互之间可能受到的伤害。但是,社会不可能存在于那些老是相互伤害的人中间。因此,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不义行为的盛行肯定会彻底毁掉整个社会。正义犹如支撑整个建筑物的主要支柱,如果这根柱子松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雄伟而巨大的建筑必然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十四)美德是人类社会最大的维护者,而罪恶则是最大的扰乱者。前者令人愉快,而后者则令人不快。我们从前者可以预见到繁荣、舒适和安全,从后者则预见到对人类生活的舒适和安全的破坏和骚扰。

二、在商业活动中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

(十五)有一种学说体系认为,人类美德只是自尊心和相互奉承的产物,而美德并不完善,甚至不可能达到那种完全无私的地步,所以在一切产业和商业活动中普遍地追求美德会对社会有害。这种学说试图证明真正的美德并不存在,美德只是一种对于人类的欺诈和哄骗。 这种学说体系一度在世界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它起码唆使那些罪恶行为表现得更加厚颜无耻,并且以肆无忌惮的态度公开承认罪恶行为的腐坏动机。这种学说体系具有极大的欺骗性, 它的见解几乎在每一方面都是错误的,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并不能接近真理,也决不能欺骗更多的人。

(十六)在商业活动发达的社会中,一方面,法律的力量可以保护地位最低下的国民;另一

方面,道德也是人们之间尤其是亲戚朋友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十七)在商业活动中,邪恶总是使人的言行表现为尔虞我诈和反复无常。具有美德的人们会认为,只有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才能使彼此的行为和举止完全可以信任;只有美德才是最持久和最牢靠的。美德使人的商业行为表现得正常和始终如一。

三、怎样看待财富和地位

(十八)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贪婪和具有野心的人,那些追求财富、权力和优越地位的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吗?不是的。吸引他们的,是虚荣而不是舒适或快乐。富人因富有而洋洋得意,这是因为他感到由于他的富有自然而然地会引起世人对他的注意,引来人们对他的仰慕。

(十九)在日常生话中,那些将“大人物”的举止行为作为上等礼节来模仿的人,那些冒充显贵的纨绔子弟,由于他们的愚蠢和放肆,所得到的回报只能是人们加倍的轻视。一个非常在意自己神态举止的人,当他昂首挥臂摆出一副权贵的派头穿过人群时,人们都认为他根本不屑一顾,因为他做得过头了。

(二十)钦佩或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也是社会道德情操败坏的一个重要而又最普遍的原因。拥有财富和地位的人,经常得到应该只是拥有智慧和美德的人才能得到的那种尊敬和钦佩;相反,那些由于贫困而弱势的人,却经常极不适当地受到人们的轻视。这历来是道德学家们所抱怨的。

(二十一)有两种不同品质的人:一种是为了取得财富和地位,具有目空一切的野心和毫无掩饰的贪婪的人;另一种是为了学习知识和培养美德,谦逊有礼和公正正直的人。这是两种不同的榜样和形象:前者华而不实,人们只会以一种飘忽不定的眼睛去注意他;后者实在而美丽,他们的知识和美德通过人们仔细地观察,终究会得到更多的认可。

(二十二)在普通老百姓眼中,取得美德的道路和取得财富的道路是极其相近的,靠真正的扎实的能力,加上谨慎、正直、坚定而有节制的行为,大多会取得成功。他们不会以人们习以为常的厚颜无耻、不讲道义、怯懦软弱以及放荡不检行事,因为那样会损害、有时会彻底损毁他们卓越的职业才能。他们的行为如果不那么端正,就很少能够成功。因此,“诚实是最好的策略”这句古老的谚语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有益和适用的。

(二十三)贪婪源于过高估计贫穷和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源于过高估计个人地位和公众地位之间的差别;虚荣源于过高估计湮没无闻和名闻遐迩之间的差别。受到这些情绪过分影响的人,不仅在他的现实处境中是可怜的,而且往往容易为达到他愚蠢追求的目的而扰乱社会的和谐。然而,他只要稍微观察一下就会确信,道德情操好的人在人类生活的各种平常环境中同样可以保持平静,同样可以高兴,同样可以满足。

(二十四)曾经有个力图用药物来增强自己那还算不错的体质的人,他的墓碑上的铭文是:“我过去身体不错,我想使身体更好;但现在我躺在了这里。”这一碑文正好可以非常恰当地用于解释贪婪和野心未得到满足所产生的痛苦。

(二十五)财富和地位犹如毫无效用的小玩意,它们同玩物爱好者的百宝箱一样并不能用来实现我们的肉体舒适和心灵平静;也同百宝箱一样,给带着它们的人带来的便利少于所承受的辛苦。财富和地位与百宝箱之间,除了前者所带来的便利比后者稍微明显一点之外,没有什么真正的不同。

四、如何处理个人、社会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二十六)土地因为人类的辛勤劳动而加倍地肥袄,维持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存。骄傲而冷酷的地主眺望自己的大片土地,却并不去想自己同胞们的需要,而只想独自消费从土地上得到的一切收获物。但这是徒劳的。“眼大肚子小”,这句朴实而又通俗的谚语,用到他身上最为合适。他的胃的容量同无底的欲望不相适应,所能容纳的东西决不会超过一个最普通的农民的胃。他不得不把自己所消费不了的东西分给为他烹制食物的那些人;分给为他建造宫殿的那些人;分给为他提供和整理各种不同的小玩意儿和小摆设的那些人……在任何时候,土地产品实际供养的人数都接近于它所能供养的居民人数。富人只是从这大量的产品中选用了最贵重和最中意的东西。尽管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但是他们的消费量比穷人少;虽然他们只图自己方便,虽然他们雇用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的唯一目的,是满足自己无聊而又贪得无厌的欲望,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样分享收获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 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

(二十七)当他人的幸福或不幸在各方面都取决于我们的行为时,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众人的利益更为重要。太看重自己而过分轻视别人,这样做会把自己变成同胞们蔑视和愤慨的对象。比如一个比较优秀的军人,如果他在危险面前退缩,或在尽一个军人职责的过程中需要他豁出命来或抛弃生命时踌躇不前,他就会成为战友们轻视的对象。一个人决不应当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任何人更为重要,以致为了个人私利而伤害或损害他人。以损害他人利益来增进自己利益的不正当行为,更是天理不容的。

(二十八)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政府或国家是保护我们的最大的社会集团。它极其自然地应该受到我们的高度关注。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有我们自己,而且还有值得我们热爱和尊敬的一切对象——我们的孩子、父母、亲戚、朋友和恩人,所有这些人,他们的幸福和安全多多少少都依赖国家的繁荣和安全。因此,我们生来就热爱祖国。正因为我们同祖国有这样的联系,所以它的繁荣和光荣也给我们带来某种荣誉。当我们把它和别的同类团体进行比较时,我们为它的优越而感到骄傲;如果它在某个方面显得不如别的团体,我们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感到脸上无光。

(二十九)为了祖国的安全,甚至为了国家荣誉而献出自己生命的爱国者,表现出了一种最合宜和最令人钦佩的行为。照公正的评判,他只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仅仅有义务在任何时候为了大多数人的安全、利益甚至荣誉而去牺牲和贡献自己生命的人。虽然这种牺牲显得非常正当适宜,但是,我们知道,作出这种牺牲是多么困难,而能够这样做的人又是多么少。因此,我们极其佩服和赞赏爱国者的行为,这种行为应该得到可以给予的最高尚德行的所有赞扬。相反,卖国贼则自认为可以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能通过把祖国的利益出卖给公敌来获得自己的一点私利,他根本无视良心的审判,极其可耻和卑劣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顾所有同胞的利益。卖国贼显然是一切坏人中最可恶的人。

(三十)一个不愿意用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方法去增进全社会同胞们利益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好公民。

(三十一)在每个独立的国家内部,都存在许多不同的阶层和社会团体。尽管每个人同自己的阶层或社会团体的关系自然比他同其他阶层或社会团体的关系更为密切,但是,所有不同的阶层和社会团体都依靠国家,从国家那里得到安全和保护。只是凭借国家的繁荣和生存,它们才有立足之地。

(三十二)有智慧和有美德的人,总是乐意为了自己那个阶层或社会团体的公共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私人利益;同时他也愿意在一切时候,为了国家的更大利益,而牺牲自己所属阶层或社会团体的局部利益。因此,他同样乐意为了全世界更大的利益,为了人类这个更大的社会的利益,去牺牲上述一切次要的利益。

--------------------------------------------------------------------------------

①本文选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文献与研究》第39期。

道德情操论对自己最具价值的知识篇三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还记得春季学期,从肖叔那里借上下两册《国富论》看的时候,顺便也把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带回路遥吧。当时也没有认真去看,只是随便翻了翻目录。暑假的八月初,看完了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后,对其中的很多观点实在难以苟同:作者对所写的文字似乎不太负责任。我越发觉得这种时下流行的所谓的“好书”,还没有经过历史的充分检验,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好书的。又想起了周石老师在入学之初对我们2010级本科生的建议:不要读最近五年内出的书,要多读经典著作。于是,我就读起了放在书架上的这本斯密的传世伦理学经典。因为八月份到洛阳山区希望小学支教了十来天,月底又进行了前后持续十二天的军训,开学时还忙这忙那了一段时间,而且这本书哲学思辨意味很重(不静下心来看,真是很有些枯燥),又是英文翻译过来,读起来很费劲(军训时,我特意计算过,一小时只能啃掉六页左右),所以,尽管我挤出了不少空余时间来品读这本书,但直到昨天上午,才最终把它读完。昨天下午到夜晚,又花了好些时间,把之前摘录的十七页笔记认真回味了一遍。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现在,我就从心理学、哲学、伦理学三个方面简单总结一下自己在读这本书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些感悟。

我个人觉得,《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心理学色彩比较鲜明的著作。斯密正是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而同情、正义、仁慈、克己这些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个人、群体社会心理的反映。

比如说,斯密在第一篇论述同情感时说:“因为这种同情的感觉,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样,绝非仅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觉得到,虽然他们的这种感觉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敏锐强烈。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我们虽然并非不愿意和我们的朋友分享我们的喜悦,但我们更加渴望向他们倾诉我们心里的不愉快;他们同情我们的不愉快,比同情我们的喜悦,会让我们得到更大的满足,而他们对我们的不愉快缺乏同情感,则比他们对我们的喜悦缺乏同情感,更加令我们震惊。”在这里,斯密对同情的本质与特征的透视可谓入木三分!他明显倾向于人性本善论。斯密对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还持有一些最基本的性善的希望。也许,我们就应当简单地相信,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好人。

再比如说,斯密在第二篇第二章“论正义与仁慈”时说:“任何人都可以极其合宜正当地,并且以人类也会赞许,使用武力强制我们遵守正义的规则,但决不会使用武力强制我们服从其它美德的告诫” “仁慈是增添社会建筑光彩的装饰品,不是支撑社会建筑的基础。正义则是撑起整栋社会建筑的主要栋梁。”在正义与仁慈的对比中,斯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们仁慈心理的地位和特征。

伦理学与哲学本来就是密切相关的,《道德情操论》这本伦理学著作当然也不例外。哲学的思辨与严肃贯穿于整本书中,而且,本书最后一篇(第七篇,约占全书内容的四分之一)直接是以“论道德哲学体系”为主题的。

以第一篇“论行为的合宜性”中的一段话为例:“旁观者和主要当事人间,如果要在情感上有某一程度的对应调和,则旁观者首先必须尽可能努力把他自己置

于当事人的情境中,用心体会当事人可能感受到的每一个苦恼的细节。他必须把同伴的全盘处境,包括这处境中所有最琐细的细节,当作是他自己的处境;并且 努力使他赖以产生同情感的那种处境转换的想象工作,尽可能做到分毫不差的地步。”在这一篇中,斯密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来阐述,同情的基本原理是如何与情感、行为的合宜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斯密在论述的过程中,很少用具体的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书中像这样的句子、段落,俯拾即是。这本书的哲学色彩是这样地浓厚,以至于,如果读者不潜下心来品读,就很可能感到枯燥无味:这是绝大多数哲学类书箱的共性。然而,当真正以一种不计速度的“品味”的方式阅读的时候,我才体会到其中别样的哲学趣味。书中具体的事例很少,但只要充分联想到历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事例,就会发现这些抽象的、概括性的理论,原来是这样地有道理,尽管时过境迁已经二百多年了。正如作者所说的“效用是美的一个主要根源”那样,品味这些抽象的、概括性的理论的乐趣,就在于体悟到其与历史、现实生活的一致性。而正是这种哲思,可以充分指导小至个人、大到一个群体乃至整个民族、国家,来处理好社会生活中的各项事务。

在第七篇中,作者详细而又不失于累赘地精辟论述了各种说明美德之性质和赞许之原理的哲学学说以及不同作者处理道德实务规则的方式。作为一名伦理学大师,斯密当然有着独树一帜的伦理学理论体系。然而,斯密又不狭隘地局限于自己的理论,他同时充分吸收各家学说中合理的成分。在阐述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斯密又以一种非常犀利、深遂的眼光,极具批判性地指出各家学说的历史局限及至荒谬之处。正所谓,基于前人,更高于前人。而在这个继承、批判与超越的过程中,斯密的思想与前人的理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交锋与碰撞。这其中哲理性思辨所展露的无穷乐趣,也许正是哲学的奥妙所在。

比如说,斯密在第二章第一节“论主张美德以合宜为本的学说”中写到:“此外,亚里士多德主张美德在于实际的行为习惯时,他很可能想要反对柏拉图的学说,后者似乎认为,只要对什么事适合做或什么事当避免,有正确的感觉和适当的判断,便足以构成最圆满的美德”“与他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的力量不足以撼动根深蒂固的习惯,并且高尚的德性也不是源自知识,而是源自实际的行动”。斯密在此没有明确说明自己的观点,但是他又很明显地暗示着,自己更加偏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同是在这一节中,斯密说:“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们一般似乎承认,那些尚未达到完美的品德与幸福的人,本身还有某一程度的进步。他们把那些有所进步的人,根据他们进步的程度,分成几个不同的类型”“自然女神为我们的行为所勾勒的那个计划与方式,似乎完全不同于斯多葛学派的主张”“倘若前述那些热情,一如它们很容易变成的那样,过于猛烈,自然女神也已预备了一个补救和矫正的办法。真实的或甚至只是想象中存在的公正旁观者,即我们心里面的那个人的权威,总是会在我们身旁威吓镇压它们,把它们降为适度受到节制的情感。”这里,“自然女神”即是斯密心中最高贵的女神!而斯密独树一帜的哲学理论,就是这自然女神所定的种种规则。

当然,不管从多少角度来看,《道德情操论》本质上,还是一部伦理学经典。几乎所有人都会说,自己是好人。然而,究竟什么样的道德情操才是高尚的?什么样的仁慈、正义才是完美的?什么样的自许和自责才是合理的?这样的问题,总会不时地困惑着我们。斯密则给出了答案。

关于行为合宜与否,斯密说:“行为究竟端正得体或粗鲁下流,全在于行为根

源的情感,对于引发情感的原因或对象是否合适,或是否比例相称。”我们常说某种行为不合适,其背后暗含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似乎很少有人能够这么深刻地概括出来。希望所有人都能领悟到这句话的精髓。

关于情感合宜的程度,斯密同样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虽然人类对于施加在他们同胞身上的伤害有这么强烈的情感,他们却不一定会因为受害者露出愤怒受伤害的样子,而更加愤怒他所受的伤害。在大多数场合,他越有耐性,越和颜悦色,越仁慈,只要他并不因此显得缺乏勇气或因此显得他容忍是因为他害怕,则他们对伤害他的那个人的愤慨就会越强烈。受害者和蔼可亲的性格,会使他们对害人者的残酷不仁有更深的感受。”我觉得,这段话,和中国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正的智者,总是能够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中,把最激烈的愤怒化解为平和却充满力量的忍耐。

关于处境的顺逆对人类评论行为合宜与否的影响,斯密激愤又无可奈何地说“财富与显贵时常享有只应属于智慧与美德的尊敬与钦佩;而只应针对恶行与愚蠢表示的轻蔑,却往往极不公正地留给贫穷与卑微承受”“有权有势者的恶行与愚蠢,远比天真无辜者的贫穷与卑微受到更少的轻蔑。”也许,这就是道德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的庸俗社会的龃龉之处。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内心的道德力量,应当远胜于世俗世界的阻力,如此才能去鞭打恶行与愚蠢,如此才能享有智慧与美德所有的尊敬与钦佩。

关于行为的功过,斯密说:“如果我们欠他许多恩情的人,在未经我们协助的情况下得到幸福,那么我们的爱虽然会感到高兴,我们的感激却不会觉得满足。直到我们已经报答了他的恩情,直到我们亲自使力协助促进了他的幸福,我们才会感觉到他的恩情加在我们身上的沉重负担。”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其实,这在本质上就反映了,人类对善的理解与追求。

关于运气如何影响人类对于行为功过的感觉,斯密说:“对那些真正宽宏大量的人来说,被他们自己认为值得尊敬的人爱戴与尊敬,比他们可能期待从那些爱戴与尊敬获得的所有实质好处,都更让他们觉得快乐,因此,都更让他们感激”“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对失败的朋友所怀有的感觉,和对成功的朋友所怀有的感觉,也许时常是几乎相同的。”难道我们不应当成为这种“宽宏大量”的人吗?我们都应当努力让自己被自己认为值得尊敬的人爱戴与尊敬。

关于善行与善言,斯密说:“美德与才华卓越,甚至那些承认有这种卓越存在的人身上,也不会产生和卓越的事功相同的感觉。”是的,行胜于言,行也胜于人品和动机。其实,斯密在这方面的观点,和中国传统观念不谋而合。

关于友谊,斯密说:“审慎的人,他的友谊,是一种对少数几个经过重重的考验后,精打细算出来的人生伙伴,平静的、但稳固的、忠实的依恋。在这些伙伴的选择上,引导他的,不是如痴如醉的对闪耀的功绩成就的轻率崇拜,而是冷静沉着地对谦逊、谨慎与善行的认真尊重。他虽然很能和他人建立友谊,但未必很想随便和一般人交往。他很少和那些以狂欢逗趣的闲聊著称、喜爱饮宴作乐的社会团体来往,更少在那些社团中成为主角”“要时常亲近那些和你彼此独立的人,那些能够仅以你的品行而不是以你的运气来评价你的人。不要寻求也不要逃避,不要强行闯入也不要刻意逃离社会地位曾经高过你的那些人的社交圈,即使他们,在发现你现在的地位和他们一样高,甚至也许更高时,或许会觉得伤感情。”只可惜,世俗社会中,又有几个人,没有把“如痴如醉的功绩成就”当作友谊的基本标准!又有几个人,没有强行闯入社会地位曾经高过他们的那些人的社交圈呢!

关于德行最完美无瑕的人,斯密说,“我们最敬爱的人,是这样的人:他对自己原始自私的感觉,拥有最完美的克制;他对他人原始的与同情的感受,拥有最细腻敏锐的感受力。一个兼具和蔼可亲与优雅的美德,以及所有高贵可畏与可敬的美德人,毫无疑问地,必定是我们最高的爱与赞美的自然且适当的对象。”拥有大爱、博爱的人,才是我们最应当尊敬与赞美的。

关于宽大恢宏者的好品格,斯密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他的所有决断都经过深思熟虑,他的所有行动都很和缓,甚至迟钝;他的声音低沉庄重,他的言语慎重从容,他的步伐与动作和缓;他显得有点儿懒散,甚至怠惰,完全不想为小事而熙熙攘攘,但在所有事关重大和攸关名誉的场合,他却抱着最坚定与最旺盛的果断力行动;他不是一个爱好危险的人,或者说,他不会主动去挑战小危险,但也不会急切地想要避开大危险,而当他真的面临危险时,他会完全不顾他的性命。”每一个想成为宽大恢宏者的人,难道不应该以此而“高山仰止”吗?

无论是哪种高尚的道德和情操,斯密最终都把其归结于“听从心中女神的指导”。斯密说:“他总是习惯于以这位安住在他心中的伟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关系到他自己的事物。这习惯对他来说已经变得十分熟悉亲密。他经常不断地练习,而事实上,他也不得不练习,不仅按照这位可畏与可敬的判官的榜样,塑造或尽力塑造他自己外在的行为举止,而且也尽他所能地,甚至按照那位判官的模样,塑造或尽力塑造他自己内心的情感。”

我把斯密心中的女神,理解为一种具有相当客观性的强大的内心精神力量。只要有这种力量,只要有内心的平静、愉悦、安详,那么即使衣衫褴褛、贫贱卑微至极,也同样可以活得坦荡、幸福。从这个角度来看,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价值或科学性进行对比,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只要内心里,有一股强大的正义、仁慈的道德情操力量,那么就一定能在充满荆棘、挑战的人生路上战胜所有怯懦与邪恶,去开辟一片理想中的幸福天空。

同时,由于所写内容已经是二百多年前的世界了,《道德情操论》中的一些观点又不可避免地落后于时代发展,甚至现在看来有些荒谬了。

比如说,斯密在第七篇中说:“我们也极端忌讳女性失去贞洁”“失去贞洁无可挽回地败坏名誉。无论什么情况、什么理由,都不能为它求情辩解;无论怎样悲伤、怎样后悔,都不能为它赎罪。我们在这方面是这么的挑剔敏感,以致觉得甚至遭到强奸也会败坏女性的名节,即使心灵纯洁无瑕,也无法洗涮身体遭受到的污染。”当然,这样“过时”的论述,只是极少数。

2011年9月25日夜完稿于路遥吧

道德情操论对自己最具价值的知识篇四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围绕“同情”这个中心,对整本书展开了阐释。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和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道德情操论》中很多段落的确很发人深思:

1、第二篇中一段如此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利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到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试想当今中国和世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基础几乎已经成为衡量人的成就的标准,致使一些人为了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为自己谋私利,不顾社会利益和社会道德,造成道德的沦丧,社会关系的疏远。因此经济利益并不应该成为一切准则,重要的是对社会道德的培养,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于一个人的道德情操,社会价值才应该成为衡量其价值的准则。

2、“人性之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就在于克制我们的自私心,同时放纵我们的仁慈心;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和谐共鸣,也才有情感的优雅合宜可言。”这句话中可以很深刻的体现出《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的中心,只有克制自己的私心,多为他人着想,最后受益的不仅是他人,同时更是我们。也就是说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

3、“喜欢值得赞美不仅绝非完全源自喜欢收到赞美,反倒是喜欢受到赞美,至少在相当大的程度内,源自喜欢值得赞美。”这句话在我们生活中是最常体现出来的,当我们真正的做到了别人所期望的,或自己觉得自己的成绩值得赞赏,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会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或者会为别人的赞赏而喜悦。但是当我们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成就或者别人的赞美时,我们并不会发自内心的觉得欣喜。因此这也会使我们控制自己的贪慕虚荣的心。

4、“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这个思想对于当今世界特别是中国的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贫富差距日益凸显。因此未来要尤其要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协调发展,关注群众的利益。正如温家宝前总理所说的要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和建设的成果,把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在西方的影响不亚于《国富论》(亚当斯密的另一本著作,在经济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世界,道德缺失已经不是个别的现象,对于道德的培养也变得至关重要。在《国富论》中调节经济有一个无形的手是市场,而《道德情操论》也作用于市场经济那就是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也就是说要用道德和法律规范每个人的行为,不能为获取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没有诚信,没有道德,市场就会混乱,社会也很难发展。《道德情操论》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

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读则已,读过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在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

不可否认,30年的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我却从中看到了诸多隐患和不安,心里不禁为祖国的未来而担忧。社会发展到现在,中国人将自私和贪婪发挥到了极致,社会生活中大量充斥着贫富差距过大、医疗教育腐败、贪污受贿成风,等等,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宁胶囊假药案,何不都是由此而生?

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繁荣的同时我们却忽略了学习更为重要的《道德情操论》,导致各种威胁社会稳定和谐的事件三番五次的出现。这就象许多武侠故事里的情节一样,某某人修炼绝世神功,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突破最后一层!其实道理很简单,往往离最后成功最近的一个阶段,需要的反而是你的宽容与慈悲。也只有领悟到这一点你才能真正的修成正果!可惜的是,我们当时由于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始终没能成功!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度,不要偏激,保持一颗平常心,人心才会平稳,社会才会稳定。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就像孟子说得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在现实社会,才能做到中庸。

任何时候我们应该保持这样一颗平常心,不因有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一次的不如意就垂头丧气,甚至自暴自弃。不能只讲动机不计效果,也不能只根据效果去判断其善恶。要注重道德认知,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注意实际行为的锻炼,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情感、意志力。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虽然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的实践者和捍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情操论对自己最具价值的知识篇五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对自己最具价值的知识篇六
《谦虚谨慎 严于律己—《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谦虚谨慎 严于律己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要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人民银行的大家庭里,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这本书能够让我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一、要做到谦虚谨慎。亚当〃斯密认为:“人之所以一心向上爬,就是为了想得到他人的尊敬和钦佩,想得到这些只能用两种方法:一是升官发财;二是洁身自好。不同的道路又导致了不同的心理状态:一种是野心勃勃,贪得无厌;一种是谦虚公正。后者虽然低调,但却是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是社会的栋梁。我们若要效仿,也应该选择后者,不应该选择前者。”谦虚谨慎,实际上我们的先贤也有很多的教诲。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经说过:“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做事到结束都像开始那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发生;唐朝著名

诗人白居易也说过:“慎而思之,勤而行之”。考虑事情要谨慎,三思而后行,做事情时要勤奋;而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也提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认识总是从一个无知到有知、由浅入深逐步认识的过程,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多么有才华,但对世界的认识和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是有限的;一个人无论经验多么丰富,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面前,对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难以考虑周全,面面俱到。在人民银行大家庭中,同事们丰富的工作经验、良好的为人处事风格,通过他们言传身教以及我的谦虚学习,教会我 “要想学会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 的道理,使我明白一个人必须以一种谦虚的、积极的心态努力去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和生存环境,突破固有的自我束缚,战胜人固有的劣根性——惰性,才能变得更加勤奋、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对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加的得心应手。

二、要做到严于律己。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当前,我们每个人都身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医疗、住房和教育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

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自己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奋斗目标”。自己身为一名人民银行基层行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要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小集团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面前,要识大体、顾大局,时刻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道德情操,始终要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臵于自己利益之上,在单位,要做到面对工作困难抢在先,享受利益在后。

三、要增强责任意识。责任是求真理、求真知的勇气,是坚定忠诚的信念,是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完成任务的能力。责任不仅仅是外在的要求也是内在的思想升华,责任即“份内应做的事”。要做一个勤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人;做一个脚踏实地,知行统一,乐于奉献的人,做一个有责任意识和责任心得人,首先自己要有认真态度,认真态度是一种责任心,是做好人民银行工作的首要条件,加强责任意识,自己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如此,做任何工作,都要抱着认真严谨的态度去完成,克服应付敷衍、马虎从事的思想,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认识到按质按量完成上级行布臵工作任务作为自己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和目标。其次在日常工作中,虚心向同事学习,有意识地养成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完美、注重细节的工作习惯,不能给自己找借口,努

力做到“四个不让” 即“不让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在自己手中延误;不让规章制度在自己岗位虚设;不让不正之风在自己身上发生;不让人民银行形象在自己这里受到影响”,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干今天,想明天,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尽力做到最好。

道德情操论对自己最具价值的知识篇七
《道德情操论 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 读书笔记 简介

第一篇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章 论同情

同情是存在于人的本性、不会完全丧失的东西,我们总是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去感受别人的感受,通过我们的感受来推测别人的情绪。

同情表达适用于很多场合,不只是怜悯,可怜。

然而并不是每一种激情都会引发我们的同情,我们的同情更多是由于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

人们由看到的情景生发出的同情并不一定是与当事者是一致的,人们会带着现有的理智与判断力进入假想的同当事人一致情景中,假想自己的感受,比如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其本身就来源于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假想的同情。

第二章 论相互同情的愉快

同情被看做是一种认同或赞赏,是可以使人愉快的情感。

与他人感情的相一致或者是相背离并不是产生愉快和痛苦的唯一原因,但在某种场合下经过暗示,几乎可以成为当时唯一可以接受的合意感情来减轻痛苦。

倾诉不愉快的渴望远高于倾诉愉快的渴望,倾诉不幸,并不能使痛苦被分担,但被同情的愉悦弥补了这种悲痛,不被感兴趣才是真正的残忍。

我们可以允许同伴不认同我们的朋友,但绝对要求同伴反对我们的敌人,相比于爱和欢乐,令人痛心的情绪更需要同情来安慰。

我们在同情别人的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愉快,但如果对方的情绪超出了我们设身处地的想象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我们会认为他们失去分寸

第三章 论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意的方式 及第四章 续前章

在所有场合,我们对客观对象研究中注意到我是如何受到影响,会参照自己的情感标准和尺度来判定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合宜

赞同别人意味着他们同自己的意见一致

在一些我们没有产生同情这种情感的场合,我们通过在以前的经验中得到的一般规则,纠正我们的不合宜的情绪

我们来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合宜的时候,主要从它产生的原因和它意欲产生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两方面分析,我们的唯一的判断尺度依然是我们的价值标准,我们自己的各种官能是判断他人相同官能的尺度

通过自己的情感判断别人的情感主要在以下两种场合:第一种,意识及其情感的客观对象对产生情感判断的人没有任何特殊关系时,我们和同伴会从相同角度观察它们,如若某人由于一些天赋或分析能力或知识水平等在形成情感时注意到了更多,我们会产生钦佩之感,他们往往会对我们产生引导作用;二是对我们中的某人有特殊影响时,我们很难站在同一立场上来看待客观对象,并且我们不能宽容在这种情况下的对立。

尽管旁观者会尽力把自己置于当事人的处境中,尽管人类天生具有同情心,但是人会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是安全的,对于产生同情的处境的想象是暂时的,很难产生真正的同情。

当事人渴望同情,但他只有把自己的激情降到旁观者可以接受的程度才能得到此种安慰。当事人与旁观者之间会进行角色互换,其所感受到的激烈程度会降低,所以交际特别是与陌生人的交谈会更有利于我们恢复镇静。

读后感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讲的同情,在我理解是一种感同身受。我们见识别人的境遇,并通过假想得到自己身在其中的感受,以此来推测他人,并感受对方的激情。我们人永远也不会知道超出我们自身的东西,无论再怎么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无论你们是多么亲密的关系,你永远也体会不到存在于你之外的人的真正感受。我们大多数情绪反应都来自于我们的想象。我们很乐于接受同情,并且也会尽量付出同情之心,同情被看做是一种认同,有时候可以是一种赞赏。我们需要来自外界的承认与肯定,这会让我们产生自信与愉悦,使我们可以暂时的战胜心中的孤独,虽然这种孤独感与生俱来,但我们总是没办法与之融洽相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即是我们对抗这种孤独的产物。我们对同情与被同情这件事乐此不疲,然而我们能从这种情绪中得到什么呢?一个人的苦痛永远不会被另一个人所分担,倾诉苦痛不仅不能解决问题,不被理解或者由此延展反倒使我们想起更多值得悲哀的事来。尽管为这倾诉本身就已产生了巨大的痛苦,然而我们同样可以在倾诉中产生被同情的快感,同伴的赞同或鼓励的话语,会熨帖我们的心,让我们产生不再孤独的假象,所以即使倾诉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我们的确在倾诉中体味到快感。所以即使同情本身并不能产生什么实际效用,但这不能改变它受青睐的特性。

我们用以同情他人的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想象与自我情感,在这一方面,我们唯一的判断标尺便是我们自己的感情,这其中难免会有失准横,毕竟我们不是圣人,我们总会犯错,更何况是用以衡量感情,这么一个难以判定的东西。所以当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得宜的时候,我们应更多一些慎重,多一些思量。太过于主观个人的评判对其他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们也更应该在乎我们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是一味的希望

别人满意,要求自己的行为得宜,他人的价值尺度并不能成为评判我们个人行为的标准,同情无外乎是一种来自他者的情绪,就像我们的感受之于别人的行为,并没什么实际效用,我们完全可以获得更自在点。

道德情操论对自己最具价值的知识篇八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读后感》

第一卷 适当感

1.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

同情,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感情,而不只限制于同情心,这个抽象的概念

2.眼睛是人身上最脆弱的器官,无论强者还是弱者的,都一样脆弱

眼神是最不易伪装的地方

3.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旁观者产生于当事人一致的情感,这些情感,包括了震撼人类心灵的没意见激情。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激情往往在瞬间从一个人身上传染到另一个人身上。明显流露的大喜大悲的情绪很容易在旁观者心中激起共鸣。

4.有时候一些情绪,如果我们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就不会接受它。

也许舆论上对于陈光标的行善行为的批判,正是因为对于陈的做慈善的感情出发点的未理解或是不接受,也许这就是慈善在人心中的缺失的表现

似乎人们天生就对愤怒这种感情抱有反感,因而如果不知道发怒的原因,大概都会持反对态度。

与其说我们对别人产生同情是受到对方激情的感染,不如说是由产生这种激情的环境引起的。在人类可能面对的种种不幸中,丧失理智可能是最为可怕的一种。对于那些敏感又善良的人来说,他们比别人更害怕这种灾难的降临。

人们产生的对别人的同情,出于对对方所处的情境的想象,并将自己身临其中

5.对死亡的恐惧,成为人性中最根本的一项原则。他一方面破坏着人的幸福,另一方面还人类以公平;它一方面让个人痛苦不堪,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捍卫了社会。

6.对不幸的人的最大侮辱莫过于轻视他们的不幸,对他们的不幸充耳不闻

如果你们不与朋友一起分享快乐也就仅仅被看作缺乏礼貌,但是倘若你们不能神情庄重地倾听他们的苦恼,那就真的是不近人情了

最能让人感到宽慰的事情莫过于找到一个愿意倾听他们不幸的对象

7.爱给人带来喜悦,恨则让人产生不快,独享快乐应该得到理解,独自承受不快却显得艰难。因此,虽然我们希望朋友分享我们的快乐,但更渴望他们理解自己的不幸

假如我不能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他安慰,分担他的痛苦,那么相较于与他同甘共苦来说,我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朋友。然而千万不可因此就在朋友面前肆意表达自己不恰当的情绪。

8.如果旁观者的情绪与当事人的完全一致,他就会认为这种情绪是得当的;相反,当他设身处地的体验这种情绪时发现自己的感觉与当事人的有出入,那么很自然地,他会觉得当事人的反应有些过火了

我们赞同别人的意见,实际上往往是因为这些意见符合我们的看法

有时,我们在理智上赞同一件事,但是感情上的反应却不完全合拍,很多时候我们表示赞成的同时内心没有一丝同情

人们的行动是由内心的情感引起的,并且决定了行为结果的善恶是非。我们考察一项行动的时候无非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产生它的原因或者冬季,另一方面是他的目的或后果。

9.我们最初在肯定别人的见解时往往并没有考虑它的效用。只是因为感觉他正确的当,实事求是地表示赞同。毋庸置疑,我们觉得比人有眼光只是因为他们的看法正合我们的意愿,此外别无其他原因。同样,我们最初对别人的品味表示赞同也并不是因为他有用,而是他公允精到,恰如其分。评价其功用只不过是事后的想法。

10.虽然人类生性慈悲,但也不至于为了别人的痛苦让自己陷入同样的困扰之中。设身处地的想象对然能够产生同情,但不会长久。在意识深处人们总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并没有真正的遭受折磨。

11.无论如何,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参加社交和谈话都是调节心情的好方法,能让我们恢复平静和愉快,自得其乐。离群索居、爱好苦思冥想得人,经常为了自己的烦恼忧伤而闭门郁郁不乐,虽然他们慷慨仁慈、自尊自爱,却很难获得烦人常有的平和心态。 12人类天生存在缺陷,当遭遇强烈的刺激时,即使已经做了最大限度的克制,软弱的人性总要发出呐喊,而无法将内心的激动限制在旁人能够容忍的程度。

13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我们对一切源于身体的激情都会产生本能的反感,而如果谁强烈的表现出这样的欲望,则会让我们感到厌恶。

14如果看不到能够得到满足的希望就会消失,可是一旦唾手可得,又会使所有的人感到讨厌。因此,欢乐的情绪对我们的吸引远远不如恐惧和忧郁

15不管有没有意识到,其实吸引我们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爱情带来的痛苦

在所有的激情中,爱情是唯一让人觉得既美好又惬意的,甚至是连最软弱的心灵也能感受到的一种激情。首先,爱情本身虽然有点荒缪,可他并不是生就一副可憎的面孔;虽然经常会伴随着不行的灾难,但它并没有恶意。其次,虽然爱情本身很少能将激情控制得当,但伴随爱情产生的那些感情却大不相同。

16.我们不能期待同伴对我们的兴趣与我们对他们的兴趣相同。只有清醒的意识到人类感情上的这种有所节制的缺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不会因此变得困难重重。

17客观事物的直接效果对人们的影响远远大于间接效果。

18对于仁人君子来说,小人的背信弃义带来的损失,无论多么巨大,也丝毫无损他们的信念。他们最大的烦恼自己与自己,如果对自己产生背信弃义的念头,在他们看来,这种念头所引起的种种不怏才是最大的伤害。

19.对于感情细腻的人来说,被人关爱带来的满足,比获得实际的好处更让他感到幸福。 20过于慷慨和过于温和迁就,被看作是朋友友谊和父亲慈爱的弱点

21我们往往容易同情轻度的高兴和沉重的悲哀。

人类有一种坏习惯,看到别人遇到小小的烦心事不但不表示同情,还喜欢那他们消愁解闷。 .我们通常会敬佩那些厄运缠身却能节制悲哀的人,但是没有人会去表扬那些一帆风顺而不至于得意忘形的人。在我们的观念里,似乎前者需要付出努力自我克制,而后者不过是一个人在那种环境中应有的得体表现罢了

22作为平民中的一员,就应该谦虚朴实,不拘小节,这样大方自然的做派自然可以赢得朋友的尊敬。若果有谁迫切的渴望出人头地,就必须努力做到知识渊博、工作勤勉、任劳任怨、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在所有国家甚至包括君主国的政府机构中,初审中下层的人们都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和才能爬上了最高的职位,然后包揽了大小事务。而那些名门之后总是形成反对派,对前者满怀嫉恨。他们的态度往往先是瞧不起,然后是嫉妒,最后当后者掌握了权利,他们也只能像曾经对他们卑躬屈膝那样对新的掌权者屈服

23最郁闷的事莫过于自己的不幸不仅不被人同情,反而招来他人的白眼和嘲笑;最开心的事哦过于受到别人由衷的关注与理解

24重大的危险往往能给我们带来各种荣耀,所以敢于奋不顾身去面对。可是一般的危险只

能让人害怕,而一旦失败就会名誉扫地。

第二卷 论优点与缺点或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1大家认为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感激或怨恨的行为,才是合乎情理的对象。

2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行善者的行为,他这样做的动机显得不合情理,我们就很难对受益者 所保有的感激之心表示同情

忠诚往往会归属于那些有节制施舍恩惠的人

即使是好的品质,也要有一个度,多了就叫做滥

3我们依靠的是对行为者的感情和动机的一种直接同情,而且这种同情必须来自于那些置身事外、正直无私的旁观者。

对优点的感觉包含着对行善者情感的直接同情和对受益者感激之心的间接同情

对缺点的感觉包括对施暴者感情的间接反感和对受害者愤怒的间接同情

4仁慈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不能强求。

正义是另一种美德,对他的遵守,并不依赖与我们的自由意志,违反它的人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受惩罚。

正义对我们行为的约束比友谊、仁慈或慷慨更为严格,这是正义和其他各种社会美德之间的最大区别

5即使在地位平等的人之间,也不能强求最普通的好意和善行。

6绝大多数情况下,正义只是一种消极的美德,只是不让我们去伤害邻人

7人自私的天性是他将私立摆在第一位,最关心直接涉及自己利益的东西,而对别人的悲喜成败漠然视之,因为人确信最了解、最会照顾自己的那个人还是自己,关爱自己无可厚非 即使每个人作风“我爱自己甚于爱所有人”的原则,他也不敢公然宣称。虽然这个原则对天性自私的人来说在自然不过,但他怕说出来会遭人恶评

8孤独比社会的孤立更可怕

社会将你孤立了难道不孤独吗?

9会很会让人产生畏惧心理,它包括对自己过去所犯错误深感羞耻,对罪行的后果深感遗憾,对曾经被自己伤害过的甚觉怜悯,以及想到所有其他人自然爆发的愤怒,内心不面对未来的惩罚感到绝望

10即使是一个人人为我,自私当道的社会,人们之间普遍缺乏爱和温情,没有多少快乐祥和的气氛,社会也不会消亡

如果一个人会中人们之间总是互相攻击、伤害,它就很难存在下去

11如果把人类社会比作一座大厦,那么善行不是支撑这座大厦的地基,而是给她增光添彩的炫目装饰,因此劝解督促就可以,没必要非得强迫人去做。相反,争议好比支撑整个大厦的中心支柱,他一旦动摇,这座宏大雄伟的建筑必定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

12合群是人类的天性,即使群体生活不一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他仍然坚信人类保持团结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13旁观者在面对不同的惩罚是心情相去甚远,这是因为他们对不同惩罚的他丢并非基于同一原则

14人们赞扬或责备某一种行为的时候,通常只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行为人内心的真实意图或情绪,其次是由这种感情所引起的身体的外在行为表现或举动,最后是行为是激活最终产生的结果,有正面的已有负面的

15我们知恩图报,主要是为了得到恩人的赞许欢心,从而满足自己情感需要

说到底,人们还是为了自己,但是人们的感情高尚的话,也无可厚非

16伤害和侮辱我们的家伙激起我们愤怒的原因不是他的言行多么恶劣,而是他那目中无人、一副高高早上的无赖态度,那种肆意践踏他人利益、冷漠不近人情的狭隘和自私,他为了自

己得到好处或只是出于一时高兴就可以随时让别人做出牺牲

我们对某些食物理所当然、不加解释的感到激动或愤怒,是因为它具备了三个条件:首先,他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或痛苦;其次,他有感知那些情感,这种意识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赞同或反对

17一个人的愿望可能是非常恰当和善良的,也可能是非常不近情理和恶意的,但是只要没有发生实际效力,就不能对其浮夸后肆意贬低

命运还有一种影响,当某种行为偶然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快乐或痛苦时,我们对行为实际影响的感受会改变之前对其所作的评价

第三卷 个体评判自身情感及行为的标准,兼论责任感

1个体借以评价自身行为的原则与其评价他人行为的准绳大抵类同,主要依据是个体换位思考是能否充分理解他人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的情感和动机

个体只有进行换位思考,与自己主观感情和动机保持一定距离,才可能全面的审视自己的行为,做出客观的判断。个体要努力从他人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采用他人眼中可能的看法才能呢个做到这一点。所以,个体做出的所有判断几乎都与他人的判断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实际存在的,也肯呢个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也可能只是出于个体无边幻想

2人对自身长相美丑的最早概念是来自他人的体态容貌,而不是自己本身,但是很快个体会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外形也会作出评价

3如果客我赞同住我的行为主我的行为,主客体在某些方面得到了有效统一,那么个体会对自己比较满意,从而不屑于别人的赞扬或夸奖、讽刺或责问,及时收到了误解也会淡然看开,相信最终会得到别人的认可

4认识很敏感的动物,感情高于一切

5我们热爱并追求某种值得赞扬的品质不仅仅是为了得到赞扬,而我们袭击得到赞扬的原动力却是来自于对值得赞扬的品质的热爱

6为一种似是而非的赞美感到高兴,只能证明其内心是极其浅薄、轻浮和空虚的。这就是所谓的虚荣心

7人喜欢取悦而不是得罪比尔呢,上帝造人的时候就赋予了人这样的原始感情

如果一心只想着能得到同胞的赞同,而无法承受他们的批评,人是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的。因此,上帝造恩不急让她渴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也让他渴望自己拥有某种值得别人赞同的品质,或者说能够在人群中自我认同。

8自觉自己可恨可鄙,比他人憎恨蔑视我们更让人觉得恐惧

一个清白无辜的人即使拥有最坚定的意志,当比人讲一个莫名其妙的惊天罪名归咎于他时,还是会震惊不已,泄愤交加,特别是当这种诋毁碰巧和一些貌似证据的事情一起发生 9有意为之的人很少会觉得自己的罪行有什么不光彩,而惯犯则几乎不会有任何修羞耻感 10敏感的人不会欢欣于恰当的赞美,却更容易对公正的职责耿耿于怀

11如果他算然否认不属于自己的优点,没有人会怀疑他的诚实,但是没如果他否认妄加在自己身上的罪名,就可能招来别人的质疑

人们之所以渴望了解别人对我们优点的评价,根本原因还是缺乏信心,希望别人对自己的优点予以好评

12渴望赞扬就是可望获得他人的好感,而追求值得赞扬的品质则是渴望使自己成为理所当然受到赞扬的人

13有些人只关注自己值的赞扬的品质是否得到了证明,而对赞扬本身与否毫无兴趣,在人为自己值得赞扬的品质应经得到证明,似乎对赞扬毫无兴趣,而另一些人似乎只想着如何才能得到赞扬

道德情操论对自己最具价值的知识篇九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一个当代解读》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所述个体行为表现的一个解读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系学系 赵亮 朱宪辰

摘要 情感和寻求增进个体幸福的推理,及由此驱动的行为,都是斯密对人类个体共性行为基本特征的观察和假设。通常趋利的经济人假定所遇到的经验挑战,例如受情感、同情等情绪支配,可以通过多年来人类学、神经科学、演化心理学的工作,予以解决。因为社会交换及一系列相伴随的认知计算程序、道德判断的决策规则是自然选择过程赋予人类的共同适应性特征。个体的认知程序机制通过各种特定生态变量,不同的决策规则能够以一种符合自然法则的方式被启动。

自1759年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第一版面世以来,人们不断将该著作与他的《国富论》相对比,逐渐形成“斯密问题”之说,即:从个体的行为表现上看,个体既从事最大化自己利益的行为(即“经济人”的行为特征),同时又表现出情感偏好(即人本主义意义的“情感人”)。这种似乎矛盾的现象引来后世广泛争论。然而,当代众多学科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所揭示的证据逐渐汇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以往争论“斯密问题”的无论哪一方,其对个体行为问题的解释都是不充足的。因此,有必要基于当代跨学科研究成果,尤其是基于各经验学科、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对《道德情操论》以及“斯密问题”予以重新解读,以利于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这也是对亚当.斯密的最好形式的纪念之一。

1.《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对人类个体行为的基本观察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观察了作为人类普遍现象的情感行为表现,提出了下列他认为几乎无须实例来证明的事实——不证自明的普遍的人类共性:

(1) 存在着某种个体行动前的活动过程特征,该特征是个体共有的(尽管表现程

度上个体有所差异),该过程在人类普遍意义上是“理该如此”的。

(2) 这种特征的经验表现过程,用当代语言基本可表述为“信号接收——模拟处

理——效用评价——感受反应”。其中:在信号接收环节,能够成为信号的

包括“情景、缘由或他人的感受反应”;在模拟处理阶段,可以表现为能够

进行“理性”逻辑推理、运算、预算、预见等的仿真处理器(包括自己模拟

行动方案的反馈结果)。

(3) 同时存在着对上述“理该如此”的普遍共有过程的某种偏离;用中国古话讲

就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对自己的不幸浑然不知。但是,这种偏离式的反

应信号也能被其他大多数正常个体识别。

2.斯密的上述观察反映了人类个体共有的基本特征

结合《国富论》来看,《道德情操论》中所阐述的个体行为表现,从表象看似乎存在矛盾。同一个体怎能既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又同时受情感、同情等情绪的支配呢?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对个体行为的观察,恰好体现了人类个体在行为特征方面的复杂性。但是,造成这种复杂性的内在原因,存在于人类的演化过程

之中。

从人类的演化史来看,即便从“今人”诞生的更新世算起,到现在也经历了200万的演化时间。相比起来,工业革命至今才300年,普遍的定居农业的出现最多才1万年,与漫长的演化史相比这些都是演化的瞬间。从最近以来的古人类学、哺乳动物学、动物行为学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人类物种显著区别于其他社会性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人类普遍能够从事个体之间在有限信息基础上的互惠交换行为,即进行社会交换,而且这种社会交换在人类更新世诞生时起就已经普遍存在,并且随后在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中都可靠的得以发展(见Leda.Cosmides和John.Tooby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的一系列论文、著述)。而这一点也被亚当.斯密所观察到,他在《国富论》中明确指出(不是原话):总是能够看到人与人之间进行货物交换,而从来没有发现两只狗为一根骨头进行交换。可以说,斯密已经天才的猜想到了社会交换这一人类特有的行为能力及其表现领域。

但是,人类物种并非仅仅具有从事社会交换的行为能力,而是同时具备丰富的情感行为能力,即在有限信息基础上,运用快速节俭的心智决策规则,对所遭遇的各种场景或信号做出“正义或非正义、公平或非公平、正确或错误”等直觉判断,依据该直觉判断对是否采取某一行为过程进行评价,并对可能的行为后果进行估计或预期,从而事实某一行为。例如,古人类学近来对人类更新世演化史以来的以及现存的狩猎—采集部落的乱伦禁忌、合作与共享等行为的研究表明,人类祖先在演化过程中已经具有先天的道德情感判断的认知行为能力,使得人类能够很轻松、毫不费力、很“自然”地做出情感类行为,以至于人们对此常常不与察觉,或者当作理所应当的事情来对待。这些行为表现成为《道德情操论》的主题,也被斯密大量观察和生动描述。

因此可以说,斯密既是天才:因为他在那个时代已经天才的猜想到了作为人类物种天性的两个重大行为领域——社会交换和道德情感直觉判断;同时斯密又是做出了很正常很平凡的人类行为现象的观察:因为这种观察和描述,斯密的前人只要是正常发展的人类,同样能够轻易做出(如中国的孟子所指出的“上下交争利”,孔子的“仁者爱人”,等等),而斯密之后不懂斯密的正常人类个体,也同样能够自然而然的做出相同的观察(如,在亚当.斯密两本著作面世后,1902年即光绪二十八严复翻译《原富》以前,中国民间早有“和气生财”、告诫个体不可“见利忘义”等等一系列社会交易规范)。

3.社会交换和道德情感判断是人类物种演化而来的天性

来自人类学、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演化心理学的大量证据现已表明,社会交换以及一系列相伴随的认知计算程序、社会和道德判断的决策规则,都是人类物种在漫长的演化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天性。这种天性从神经基础来看,就是人类物种由演化而形成的认知神经回路。已经查明,人类有许多进行逻辑或情感的推理、学习以及偏好的回路,它们具有下述特点(Leda Cosmides &John Tooby,1994):

(1) 是复杂的,专门用于解决人类祖先重复遭遇的、特定场景的、与统计意义上的

物种繁衍密切相关的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一是特定

场景下的重复遭遇,一是与物种繁衍紧密关联;在演化心理学中称为适应性问

题。

(2) 在所有正常的人类中都可靠的发展起来;

(3) 未经过任何有意识的努力而发展;

(4) 不经受任何正规教育而发展;

(5) 在根本不清楚其中所暗藏的逻辑的情况下,被应用;

(6) 也有别于其他大多数信息处理或智能行为的一般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这些推理、学习以及偏好回路,有着“本能”所具有的一切特点。它们使得某些种类的推理对人类来讲很容易、轻松、“自然”,如同蜘蛛织网、海獭筑坝一样。

之所以如此,就是自然演化这只无形之手为人类物种装配了这些专门用于解决人类特定的适应性问题的先天装置,使得人类祖先能够具有某些应对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不确定性的先天行为能力,同时也使得人类在其他方面不具备先天能力或先天能力较弱。例如,在占据人类更新世演化史以来99%时间的狩猎—采集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是:基本为20—100人面对面熟人社会的小规模群体聚集(Leda Cosmides &John Tooby,2006);栖息地的选择;食物搜寻;社会交换;来自小规模武装群体的竞争;父母照料;语言的获得;躲避传染病;性争夺(Leda Cosmides &John Tooby,1994)。这些都是人类先祖重复遭遇的、必须妥善应对的、稳定的事实关系及事实特征。例如,人类必须能够识别具有血亲(尤其是直系血亲)关系的其他个体,以避免乱伦交配,因为乱伦交配造成高比例的先天缺陷这一稳定的事实关系;即使到了农耕社会以后,例如中国的《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5年)已有“同姓相婚,其生不藩”的明确的社会规范记载,并成为后世婚嫁制度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漫长的演化过程使得自然选择有充足的时间能够把快速的、低成本的、高效率的人类适应性问题的相应解决办法选择出来,内置于人类基因,形成专门用于应对人类演化过程中环境不确定性的认知神经回路,同时使得人类也丧失另外一些先天能力,例如人不能使用声纳定位系统进行水中航行,等等。但是实验证据表明,人类的确演化出了多种回路,专门用于更加特定的、同等复杂(或更加复杂的)任务,比如探查交换场景中的欺骗者(Cosmides and Tooby,1992)。这样,一个特定的关于社会交换的逻辑和连接回路,使贸易中的收益能被个体确认,贸易能被安排,欺骗者被排除,由此市场自发地得以形成。

同样重要的是,实验证据还表明,人类有专门用于理解威胁的回路,以及识别悬崖和识别背叛的特定神经回路。人类领悟并恰当说明相互间的威胁的能力,也使得社会掠夺者、强制性联盟、政府以及其他敲诈性的社会安排得以出现和构成(Leda Cosmides &John Tooby,1994)。从这一观点来看,人们过去通常是极度夸大了文化差异,因为,在现存的表面变化性之下,所有正常发展的人类,在神经生理基础上都共享着同一套先天的决策装置和偏好生成装置,而且人类心智并非原本是白板一块,心智内容并非仅仅起源于外部世界。特定的心智机制跨越了文化,把重复出现的内容注入到人类思想中,由此形成基于基因和先天认知生经回路的人人相同、与地域文化无关的、终生不变的人类内层稳定偏好和内层共同知识,以

及基于先天的学习能力,通过后天经历学习而来的、易变的、个体间可能不同的外层共同知识(毕竟,个体之所以后天能够学会所学的行为,就是因为个体先天具有能够从事学习的神经生理基础)(朱宪辰,2004,2005)。

一些道德情感认知的决策规则也同样具有先天的神经认知基础。多学科的大量研究成果支持下述观点:自然选择使人类思维适应于发展某些社会和道德启发法,即:基于有限信息,快速产生社会和道德判断的决策规则。例如,人们有着强烈的兄弟姐妹乱伦是错误的道德直觉。而且,道德错误的程度通过预期谁是基因上的亲属等一系列变量来调整的(比如,在孩童期间,一个人与异性年长兄弟姐妹共同居住的时间长短。Lieberman,et al. 2003, 2006)。但是通常人们并不清楚产生这种道德直觉的内在认知程序。对此人类学家对被试原始部落人群进行测试时,当被研究的人群所给出的反对乱伦的所有理由(一方不同意,所生孩子会有缺陷,等)都被否定后(假设双方都同意,采取十分安全的避孕措施,等),被试人群仍然坚持他们的强烈的道德直觉,即:兄弟姐妹乱伦是道德上的错误,声称他们就是知道不该那样做(Haidt,2001)。

因此,无论是社会交换决策规则还是某些情感动机决策规则,都是人类物种的先天认知装置,这些装置:

(1) 通过漫长的人类演化史,由自然选择演化而来并内化于人类基因程序中,都

在正常人类个体中可靠的、普遍的得以发展,人人相同,终生不变,是内层

稳定的共同知识的生成基础与来源;

(2) 工业革命300年以来、普遍定居农业1万年以来,人类社会结构的诸多变化

(例如,当代社会通常是由成百万上千万的陌生人个体组成的民族国家构

成),从演化史角度看,根本不足以为自然选择提供充足的时间,使得人类的

应对当代大规模陌生人群体的各种新决策规则内化于基因程序中;

(3) 这些先天认知装置中所包含的各类决策规则是人类相对于众多物种的演化优

势所在,正是因为自然选择为人类装配了这些决策规则,才是人类能够独特

的、极为轻松自然的从事社会交换或情感行为,成为人的天性之一;但同时

也使人类不善于或丧失了做出其他行为的先天能力基础(例如,实验心理学、

实验经济学证实人类不善于从事贝叶斯推断,动物行为研究证明有一种大黄

蜂很善于从事概率推断(Leslie.Real,1991)。但是,人类却善于处理以遭遇

的次数即频率表达的概率判断,此时心理学上所谓的标准的“谬误”和“偏

差”似乎消失了,没有多少统计学知识的很多被试者也能像优秀的贝叶斯者

那样做出行为(Gigerenzer,1991;Cosmides and Tooby,1996))。

(4) 这些决策规则都是在有限信息基础上,被快速、节俭、有效地运用于相应的

特定场景的;这些决策规则之所以能够被自然选择所保留并逐渐发展强大,

其功能就在于能够有效应对人类先祖重复面对的各种适应性问题,并在统计

意义上促进人类在远古环境中繁衍。

4.社会交换和共享互助等包含情感因素的决策规则的启动

既然人类具有先天的社会交换决策规则和道德情感决策规则,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场景下,什么信号或线索会导致相应规则的被启动呢?

当代人类学和演化心理研究证实,各种决策规则的启动是依据个体面对的特定场景信号的不同而不同的。例如,在小群体内演化的人类依靠捕猎和采集植物食粮为生。捕猎(在许多环境中)是一种高变动性活动,运气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并且个体经常是多日奔波空手而归,也不知什么时候才会走好运。

来自演化生态学的优化分析指出,对于高变动环境下的个体食物搜寻者来讲,范围广泛的食物共享对他是有利的,这是一种风险共担形式,否则就不能熨平个体和家庭的盛宴——饥荒循环。由于各种食物搜寻与共享决策是人类几百万年来面对的复杂适应性问题,所以,人类应该已经演化出了各种专门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认知程序;并且,最近来自对当代狩猎采集者的各种研究证据也表明,他们有这些认知程序。这些机制监控着关于比如像资源变动这样一些当地信息,把这些信息当作“开关”,打开或者关闭各种替代性的认知决策程序。这些机制会使共享规则在高变动条件下变得吸引人;当资源的获取和增加能够通过个体努力来实现,而不是一件凭运气的事情时,共享决策规则就不再具有吸引力。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各种特定生态变量,不同的决策规则能够以一种符合自然法则的方式被启动(Leda Cosmides &John Tooby,1994)。

弄懂这些现存的先天的装置,也可以给研究各种情景下某些思想和意识形态得以产生和维持的理论提供基础,使其更为深化、更有意义、更令人满意(Cosmides and Tooby,1992)。例如,在当代社会,更新世所形成的多种变化—敏感共享程序的运用,或许会使医疗保健的成本分担从心理上比其他工具更具吸引力,因为疾病被认为有巨大的随机性。

另外,各种类型的先天认知决策程序也决定着哪类信息将占据注意、能被记忆、被学习、被交流。因此,也决定着哪些想法容易从思维到思维而被复制,哪些不能(Dan Sperber,1990)。这些机制的清晰化、模型化,最终也将能使经济学家去发展基础良好的、哈耶克的关于个体知识分立、运用的相关理论(F.A.哈耶克,1997)。

这些先天的认知决策规则及其运作机制,目前正在人类学、动物生态学、神经心理学、认知科学、分子生物学等经验学科内被广泛揭示着。以研究和解释人类经济行为为己任的经济学理论,必须将自己的理论根基逐渐建立在源自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并修正自己的理论前提假设。否则,对于很多的人类行为表现,都会不断产生类似“斯密问题”式的疑惑,不仅理论上无法予以恰当有力的解释,而且也会陷入各种无谓的争论之中。例如,主流经济学理论以往建立在理性假设前提之上,经过实验心理学、实验经济学等的修正,现在往往基于有限理性假设,并长期致力于建立一般形式化的逻辑公理体系。而人类学等经验学科以及演化心理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大量成果显示的却是,所谓“理性的”决策方法(即:通常从逻辑、数学和概率理论得来的方法),从计算上来讲其实是非常虚弱

道德情操论对自己最具价值的知识篇十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经朋友推荐,我有幸拜读了被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读了《国富论》,我逐渐明白了国家富强的道路和个人致富的方法,对我触动比较大的是《道德情操论》,它让我明白了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两本书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要受到情感道德的限制,要用正确的伦理思想约束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有序的发展。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平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己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

辱看的淡一些,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快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去感受心灵的宁静。人们在一起只要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我们不仅是社会的普通一员,更是一名执法者、监督者、服务者,我们的工作行为代表国家,这样就要求我们追求真诚、善良、崇高的思想境界,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平正义、忠于职守、真抓实干、严格执法、锐意进取、敢于负责、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暂且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坚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甘于寂寞,富有爱心,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工作质量,把每项工作干好干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

以人为本,让和谐充斥我们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让爱心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释放,让我们以高尚的工作行为和一流的工作业绩感恩回报社会。

相关热词搜索:最具商业价值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2016最具投资价值股票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道德情操论对自己最具价值的知识”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道德情操论对自己最具价值的知识"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4341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