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我的后半生溥仪

我的后半生溥仪

2016-01-17 02:33:3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我的后半生溥仪篇一《(《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读后感)望尽人间事只道是沧桑》 ...

我的后半生溥仪篇一
《(《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读后感)望尽人间事只道是沧桑》

望尽人间事 只道是沧桑

——读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有感

有一段历史,我们谁都不能去忘记,谁都应该将它刻进心里。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涅槃史。在1840——1949这一个世纪短暂而又极其漫长的岁月中,有许多人被历史抛弃,也有许多人被历史铭记。他们中的一位,一出生便注定要在这混乱的年代颠簸起伏,他的命运似乎自己都无法把握。他就是爱新觉罗·溥仪。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溥仪出生于清朝的醇亲王府。他的祖父是清朝第一代醇亲王,是当时慈禧太后的左右手,经办过颐和园和海军的建设。他的父亲是同治皇帝的兄弟,也就是第二代即末代的醇亲王。在溥仪三岁那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同年十二月初二,溥仪这个娃娃就被扶上宝座。这是他第一次坐上皇帝的尊位,而后的历史中,溥仪又被动地两次坐上这个位置。

醇亲王家里出了两位皇帝,然而溥仪的祖父——第一代醇亲王却希望过韬光养晦的生活。醇亲王的家训中说:“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事实证明,不管是醇亲王家的哪位皇帝,都给他们的“臣民”带来了无以计数的痛苦与伤害。

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还是让溥仪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唯一的烦恼就是师傅的功课和不要被太多的吃食噎着。六岁的时候,在钦天监选好的吉日良辰下,溥仪开始读书了。14岁时读了一本英文书《爱丽丝漫游奇遇记》。到溥仪50多岁的时候都没有学会数学,关于数理化电气等等的知识更是不清楚。到老了,溥仪深深地羡慕那些能够为祖国奉献力量的知识学者们。

溥仪的皇后被姻兄献给日本军官,生下的“小公主”被扔进锅炉房;溥仪的贵妃文绣成为了新女性争取自由的代表与他离了婚;溥仪的第三位妻子在生病时被日本人毒害;最后那位“福贵人”也在后来溥仪被特赦前与他分了手。在位时,溥仪的脑海中并没有妻子的概念,只有“臣妾”;退位以后,想的最多的就是“复辟”,也只有“复辟”了。

溥仪很小就离开了自己的生母,关于母亲这个词语的印象主要来自于他的乳母——王焦氏。在宫中唯一能阻止溥仪恶作剧行为的,也只有他的乳母。虽然她一个字不识,也不懂什么“恕道”和历史上的英主圣君的故事,但当她在劝溥仪的时候,他却觉得出她的劝阻是从心里头发出来的。溥仪结婚之后有时候会接她过来住些日子,在伪满后期,他又接乳母来到长春供养到溥仪离开。

有人说帝王的情感都是不真实的,帝王的仁慈都是虚假的,帝王的眼泪都是鳄鱼的眼泪。我在看溥仪的自传的时候,感觉到他在抚顺开始第一次生活检讨之前,在东京审判之前还是没有深切明白自己之前的一个个决定与行为为中华民族犯下的罪行。

溥仪对于日本人的憎恨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他一直坚信自己是天之骄子,自己是一切事物的主宰,是连神灵都害怕都忌惮的皇帝。他希望复辟是想夺回“属于”自己的江山,天真地以为日本人可以帮忙夺回。

溥仪最后说自己获得了新生,灵魂的新生。并且发出誓言:要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切,直到脉搏停止。

溥仪生活过的故宫还在不断地被修缮,它在北京城中望尽人间世事,却只能道当时沧桑。

我的后半生溥仪篇二
《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溥仪

关于溥仪,在做PPT的时候,看了不少关于他的资料,对他也少有些了解。一个具有历史鲜明特征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既具喜剧性,也极具悲剧性。他的一生可用四句话来概括“一个充满个性又涵盖历史的溥仪,一个看似荒诞实则悲怆的溥仪,一个颇为人知又鲜为人知的溥仪,一个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其为清朝皇帝在位时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其在伪满洲国皇帝位时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一九O八年十二月二日坐上子午线中心点上的龙椅那年,他才三岁。 溥仪是在王朝龙椅上做过的最后一位皇帝。所以他有个雅号,叫“末代皇帝”。中国有个始皇帝嬴政,还有个末代皇帝溥仪。尽管俩个皇帝相隔的历史很久,所创造的业绩更是天上人间,但毕竟一始一终,在引人注目上似乎是同等的。

《 我的前半生》和《我的后半生》是溥仪的自传,这俩本书上有溥仪关于他一生的回忆让后人更好的了解在王权至上时最高统治者的生活,也为他获得释放做了很大的贡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以他特有的、淋漓酣畅的反复唾骂自己的“狱中风格”,强烈地表示了一个“万死不足以蔽其辜”的末代皇帝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的决心;也坦陈了自己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

永远忠诚于毛主席的坚定信念。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部书稿完成后不久,便代表全国人民,决定宽大特赦他;进而给他安排适当工作,为他提供服务于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机会;并在他的工作实践中,继续教育改造他。双方都是言必信、行必果,恪守着各自的承诺。

《我的前半生》回忆录,有一天西太后和一个太监下棋,那个太监说:“奴才杀老祖宗一个马。西太后听了“杀”字很觉刺耳,变生气道:“我杀你一家子!这太监便被“立毙在杖下。“在他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专制统治下,权利的恐怖性,平凡人的性命如草芥一般,

谈溥仪不得不讲讲他一生中的几个女人,几个看似风光实则可怜的女人。他的皇后婉容,达斡尔族旗人。1922年,她17岁跟溥仪结婚,为皇后。父亲荣源为内务府大臣。起初夫妻关系尚好,溥仪在婉容与文绣中明显偏向婉容,生性多疑的溥仪曾表现对婉容的信任,后天津时期文绣出走后,溥仪迁怒婉容,婉容开始遭到溥仪冷落,染上鸦片烟瘾,满洲国时期婉容并不愿去东北,却被日本关东军 强行带去,常年不堪忍受日本人暴行而发疯。日本投降后,婉容被中共游击队俘虏,最后释放。烟瘾发作,卒于中国吉林省延吉,葬地不明。经其弟郭布罗·润麒同意,于2006年10月23日招魂与溥仪合葬于河北清西陵外的华龙陵园。 妃子文绣,她之一生,凄凉飘摇,因为打了皇妃这个名号,虽然离婚,也无法去除身上那深深的皇室烙印。文绣一生悲凉,

幸福的日子有限得可数。这个落魄的贵族女,这个遭冷落的末代皇妃,就是做一个平民也如此不易。她一生向往自由的生活,又何时拥有过自由?自由对她而言,也许在进宫那日起,就永不再来。

在新中国成立后,溥仪被改造成新人,成了新中国的普通公民,同时娶了一位新的妻子。他恪守着自己的承诺,服务于新中国的建设。在文革期间也因为他的特殊身份遭受批斗,在受批斗期间也因他的特殊性演绎着一场场的闹剧。

溥仪的一生是丰富的,是可悲的荒唐的,是一个让人痛恨他所犯的罪行时又不得不同情他。他也以他特有的性格演绎着他一生的悲与喜。

我的后半生溥仪篇三
《末代皇帝溥仪近代史讲义》

我的后半生溥仪篇四
《我的前半生》

我的后半生溥仪篇五
《我的前半生》

我的后半生溥仪篇六
《我的前半生》

我的后半生溥仪篇七
《末代皇帝之溥仪》

我的后半生溥仪篇八
《电影点评末代皇帝》

第六十届(8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末代皇帝》由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三家联合摄制,片长165分钟。该片用闪回的手法来表现溥仪的一生,在2小时40分钟内讲述60年的事情。该片在西方上映后。立即掀起了“中国热”。1988年,第60届奥斯卡奖颁奖揭晓,《末代皇帝》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服装、最佳作曲、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摄影和最佳美工9项奖。  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为什么要拍摄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1987年,法国《首映》杂志记者在采访贝尔托鲁齐时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作了肯定的回答,“这是一段令人着迷的故事”,“......溥仪已成为历史,他象征着一种观念,即通过教育,-个人能得到彻底改变。”贝尔托鲁齐在同一天采访的谈话中还直言不讳地谈到“要是我对溥仪没有这种同情,我就不会拍这部影片了。我甚至喜欢那些可憎的人物,我需要爱摄影机前的所有人物。即使他们是恶劣的,我也设法使他们具有某种悲剧性,从而产生一点高贵感。……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他们所体现的是一种人类共通的好斗性。所以,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贝尔托鲁齐身为一个艺术家,凭藉自己的良心和真诚说出的这番话,虽不能完全有助于我们去深刻理解溥仪这个在中国显赫一时的政治人物,但至少给予了我们某种启迪,溥仪的一生无疑是悲剧性的。贝尔托鲁齐从艺术的角度窥见的那个溥仪与现实中真实的溥仪虽然有一定的距离,但溥仪的一生却是同中国动乱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溥仪从政治傀儡被改造人后,亲眼目睹过去那些改造他的人如今被视为“牛鬼蛇神”从人的地位上驱赶下来,这是历史对人的命运的一次嘲弄。  《末代皇帝》的背景材料主要来源于溥仪生前所着的《我的后半生》和紫禁城清宫档案史料。整个摄制组是一个共同创作的集体:150名中国人,100名意大利人和20名英国人,另外还有30名翻译人员。  简介:  末代皇帝是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技巧精湛的史诗巨片。  故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 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

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他在监狱里遇见了他的胞弟溥杰,于是又回想起40年前的往事:在养心殿院中,溥仪和溥杰玩得正起劲。他已长到6岁,但还在吃乳母的奶。他已经懂得手上握有无上的权力,并开始肆意捉弄虐待太监们。这时传来消息,辛亥革命成功,溥仪被废黜,他只是“紫禁城内的皇上”了。  1919年,英国教师庄士敦受聘入宫,14岁的溥仪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庄士敦任教的4年里,溥仪不仅在生活方式上逐步发生改变:学会了骑自行车,戴上了眼睛,剪掉了辫子,穿上了西服,学会了跳舞、打网球,并且朦胧地向往西方的民主政治。尽管他在1922年仍按旧制娶了婉容为“皇后”,文绣为“皇妃”,他的心已飞向英国、飞向牛津大学

我的后半生溥仪篇九
《读《我的前半生》有感》

《我的前半生》是我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

“反省式”自传,溥仪作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三

岁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后又任伪满皇帝13年。《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

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

省书,从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

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溥仪晚年本想写一部《我的后半生》,可惜未如愿。

看完全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无论是对于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一个草芥平民,都

有自己的无可奈何。溥仪在书中没有把自己当做是一个曾经统治整个中国的皇帝,而

是极力地去贬低自己,把自己当做是一个千古罪人,虔诚地去反思自己的罪行。知错

能改是好事,只是溥仪的错造成的是中国亿万人的痛苦,这种痛苦是精神上和身体上

的,而且是无法弥补的。但是,中国之所以演变成当时的摸样,也不能全怪溥仪,这

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专制和腐朽逐渐演变造成的产物。因为历史的演

变不会只靠一个人的力量,当然也不会是一个皇帝就可以决定的。

在战犯管理所里,溥仪有生以来首次学会系鞋带、自己洗衣服等生活常识,在头

脑中也扫荡了帝王意识而树立了公民观念在战犯管理所里,溥仪有生以来首次学会系

鞋带、自己洗衣服等生活常识,在头脑中也扫荡了帝王意识而树立了公民观念。这也

是让我极为感动的地方,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皇帝都是高高在上的,有底下的太监

宫女伺候着。经历了这么多巅峰和低潮,一个中国落寞的末代皇帝终于领悟到了人生

的真谛和意义。也许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些认识都太晚了,这让中国的经济落后,让

外敌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但是作为一个经历了极多落差的皇帝来说,在那么大的打

击过后,可以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和态度,确实是令人动容的。1959年秋,溥仪获得

特赦回到北京。有些老人见面后还行跪拜大礼,马上被他批评为思想落后。获得一张

选民证后,溥仪称这是一生最珍贵的东西。他开始在植物园劳动。蒙哥马利来访时询

问他感受如何,他回答说“比起皇帝来我更愿当园丁”。这位英国元帅惊讶之极,回国

后把这当成奇闻宣传。有的外国进步人士来访后,报道说:“看到溥仪,才能深刻地

感受到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溥仪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中国末代皇帝的无

奈和悲哀,的确,他罪大恶极,但是人生在世,更别说是作为中国的皇帝,他也有苦

衷。看了这本书,我对人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我开始理解一些现在还不被别人认可

的人,或许是他现在的行为还不顺应潮流,或者不受别人的赏识,可是只要他是善良

的,是理智的,就可以原谅。我们可以给别人一个机会,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在书中,溥仪讲述了极尽奢华的宫中生活,也写了不少宫中黑暗的勾结,暗算,

斗角,令人侧目。宫中的贵族把自己的快乐和享受都建立在底层人民的痛苦之上。在

这本书里,我也看到了中国统治者为了权力和欲望,对亲情的亵渎和无所谓。西太后

和光绪他们母子反目以后,她对于光绪真是用尽了精神上的虐待的方法。即使是亲生

骨肉,西太后也可以用这些残酷的方法让光绪帝屈服。这是极其悲哀的,在皇宫这个

大家庭里,本应该和谐美好,却为了权力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实在是可惜。当溥仪

更多的是以一个傀儡的形式当上了中国的末代皇帝是,他也慢慢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在中国人眼里,他是一个大罪人,可是这是整个中国政治制度的原因和中国社会进程

中的必然产物,而不能单单怪罪一个皇帝,当然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是

有时候他的决断也是很无奈的,他有多方面的制约,皇帝有皇帝的苦衷和痛苦,不被

平常的老百姓知道,当然了,他也不会让老百姓知道,因为他是一个君王,他有他的

尊严。溥仪说他自幼就是在这种食人而肥的帝王家庭中成长、壮大和教育、培植起来

的,所以他对于这种“德不孤,必有邻”的孔孟学说,很容易就“声入必通”地无条

件加以推崇,并五体投地生出了无条件的信仰,认为这才是人世中永恒不易的唯一真

理。因此,也就把溥仪培育成为一个极端愚昧落后、自大自私、专门想开倒车的典型

人物,终于江河日下地在最后成为一个甘心背叛祖国的民族大罪人。我始终觉得中国

的教育体制从科举到现在,发展的都十分的缓慢,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现有

制度。中国的青少年人数直线上升,但是能力却在下降。这些能力不只是智力,还有

行动力。或许是中国的文化制约了中国的发展,像以前的“闭关锁国”一样,中国人

很容易形成一种文化的骄傲感,而不肯虚心的去接受外来的优秀的文化,更多的是抱

着一种傲娇的态度。当然,我们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几千年绵延下来的优秀文化值

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但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创新。从溥仪的读书模式和教育方式来

看,都是十分古老的。只专注于中国的古代文化,当然作为一个统治者需要互通古今,

学习一些治国的策略,但这并不是全部,作为一个统治者,他需要结合当下的时代状

况和人民生活情况来做出一些决策,以开放的心态去治理国家。中国人没有信仰却十

分相信迷信,把天地神灵当做是做事行动的一个指路灯,这也是中国衰败的原因之一

吧。所以,当代中国受到的屈辱,有很大的原因都是积累的问题而非一个人决策的问

题。

读完整本《我的前半生》,心里很压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直是满

怀着理想和报负踏进大学校园的,进了校园,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比赛让我们沉醉,但

是却越来越浮躁。我们没有时间好好静下来在图书馆看书,好好的去思考我们现在该

做的到底是什么。正如溥仪,他的前半生是狼藉的,尽管之后悔恨,但还是成为了中

国历史上的一个大罪人。我们现在在做的事对于我们的未来到底有没有联系,我们都

不得而知,没有了高中的教条,我们似乎也找不到那种挑灯夜读的激情。历史不能回

头,但现在的事可以自己去把握,不要以后自己后悔。溥仪作为皇帝有很多的无可奈

何,他有很多的规矩要遵守。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知道,既然知道现在自己做的是错

的事,那就不要再继续了,知道了自己的问题,就勇敢的去面对,不能怕任何的 看法和评论。是的,溥仪的前半生给了我们启迪,让我们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善良奋斗!


我的后半生溥仪相关热词搜索:我的前半生溥仪 我的后半生 溥仪的后半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我的后半生溥仪”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我的后半生溥仪"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4452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