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观田家感悟

观田家感悟

2016-01-17 03:34:5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观田家感悟篇一《告 别》 告 别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观田家感悟》,希望能帮助到你。

观田家感悟篇一
《告 别》

告 别

——写在“在农历的天空下”结束之日

芷眉

今天冬至。一个特殊的节气。

去年冬至那天,我们的“农历诗词课程”拉开了序幕。“冬至之后日初长”,最漫长的黑夜已经过去,从这一天开始,太阳从南回归线上,向着北方,向着我们逐渐回归。

眨眼,地球绕着太阳转了一圈,在农历的天空下,我们的诗词之旅走过了一年的路程。

从2007年12月22日,到2008年12月21日,对我和孩子们来说,是一段多么奇特的旅程。之前,我们也背诵《唐绝句》,可那仅仅是背诵,我们无从领略到唐诗的美妙,也就始终在诗词之外。“在农历的天空下”,中国的古典诗词却被我们唤醒,我们也被诗词“驯养”——因为诗词是有温度的,它需要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放在四季的天空下,我们慢慢向它靠近,一天又一天„„慢慢地,冬天,雪花漫天飞舞时,我们吟诵“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心里就有一种温暖和宁静。春天,生命蠢蠢欲动,“青梅如豆柳如眉”,这岂止是春天的景色,这就是春天里每一个蓬勃的生命。夏天,黄梅时节,青草池塘处处蛙,“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幽静和深眇,也源自我们生命的感发。秋天本身就是属于诗词的,天凉了,叶落了,慢慢地,白露为霜了,我们吟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对美好的寻觅,对另一个自我的寻觅,对我们也许永远都不能企及的

人生境界的寻觅,让这个秋天有了诗意。

亲近自然,亲近诗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本质,是我们“农历诗词”的核心。

一年的时间,我们就在这小小的教室里,走过春夏秋冬,穿越唐诗宋词,感受着诗词的温暖和气息,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一年的时间,我们就这样和诗词建立了关系。

建立关系——《小王子》里面的一句话。熟悉新教育儿童课程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今天,我们走完了一年的历程,就像狐狸和小王子的分别,狐狸拥有了麦田的颜色,我们拥有了诗词的味道。

去年冬至那天,我为孩子们买了一个本子,很精致的印有梅花图案的本子,专门记录“农历游记”,图文并茂。

去年的冬至,我们吟诵了杜甫的《小至》和《至后》——是干干帮我选的两首诗。那时候,我对诗词还没有太深的感受,这两首诗,也就只是背过而已。但是,随着课程的推进,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冬至之后是小寒,二十四番花信风就是从小寒开始的。小寒第一候的花信风是梅花,小寒那天,我们开始了梅花诗词之旅——“曾为梅花醉似泥”。在这段旅程中,我们教室里种了一盆腊梅,嗅着梅花的香味,我们吟诵了十一首梅花诗词,从历史上最早的一首和梅花相关的《赠范晔》开始,到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结束。去年的冬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那盆腊梅花落之后,我把它搬到家里,春天到来时,它长出了葱茏的叶子。现在,叶子依然葱茏,叶间已经长出了小小的花苞。我会在小寒那天把它再搬到教室里,告诉孩子们,这就是生命,

这就是轮回。一朵花,就是一个许诺的奇迹,它看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四季变化,很多东西都变了,可是它没变,它依然是我们吟诵过的“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希望,这就是一种诗意的存在,是我们所能拥有的诗意的生活。

冬天过去,春天来了。

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名字,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如巴蒂斯安,一声“月亮仙子”,他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界;而新的命名,幻想王国才得以拯救。

经历了一个冬天的蕴蓄,春天,万物蠢蠢欲动,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斜风细雨不须归”——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名字了。

于是,立春那天,还在寒假里,我给孩子们发短信,告诉他们干老师推荐我们吟诵王维的《春园即事》;雨水那天,我们吟诵韦应物的《观田家》和龚自珍的《乙亥杂诗》;春分到了,我们就吟诵欧阳修的《阮郎归》„„“斜风细雨不须归”,在那个美好的春天里,我们开始了“花之咏”的诗词课程。桃花开了,海棠开了,蔷薇开了,杜鹃开了,牡丹开了,荼醚开了„„我们吟诵花的诗词,也走进大自然去欣赏万千姿态的花儿。然后,我告诉孩子们,你们就是一朵花,每一朵花里,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朵花儿的仰目朝天,不是为了看到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

野外,大片大片的金鸡菊开的最灿烂的时候,我送给了孩子们一

份特殊的礼物:在金鸡菊的簇拥中,留下了一张全班合影。我们就用这灿烂的笑容,纪念我们读过的那些花的诗词,纪念我们走过的这一段美丽的春天路程。

春天结束时,我们读完了春季《森林报》,班级书架上的一套《新博物丛书》因此成为同学们最喜欢的书,因为这套书,很多孩子迷恋上了花花草草,也开始注意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植物,他们已经能分辨身边的花草、树木和昆虫各属于什么科目,因为这样的阅读,他们一下子就对大自然敏感起来。

春天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孩子们看到柳树发芽时,会吟诵“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他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萌发;意味着当各种花儿竞相开放时,他们会吟诵“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他们可以听懂花的语言,可以大声告诉自己,我永远仰目朝天,不是为了看到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还意味着春天结束时,他们会吟诵“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孩子们会没有遗憾地从容地往前走。亲近自然,亲近诗歌,在物候的变化当中,我们回归一种朴素的生活,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欣慰地对春天说一声“再见”了。

春天过去,夏天就到了。

因为有两个月的暑假,夏天有些匆忙。但是,总有些东西留了下来:“陇亩日长蒸翠麦”的立夏庆祝活动,“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

肥蚕食饱”中传达的农人的喜悦,也有“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悲哀,还有屈原那一颗不屈服的心灵,永远地留在这个夏季,留在我们走过的这些日子里。

四季里,我最喜欢秋天。秋天的明净,秋天的伤感,秋天的凉意,都有诗词的味道。当我们穿过雪天,穿过春花,穿过炎暑,返回校园时,也就返回秋天,返回诗歌的深处。从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我们拥有了一个诗意的秋天。秋季里的第一节课,就是从这首诗开始的。那堂课上,我们学完这首诗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告诉同学们,很多人体会不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体会不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美妙,那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而我们此刻坐在教室里,就仿佛置身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无边的空旷中——这就是一种诗意地栖居啊。于是,白露到来时,我们吟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吟诵“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中秋节,我们在诗歌里探访嫦娥,我们相约一起赏月,对月高歌;寒露,我们在杜甫的《倦夜》里,感受到了一颗伟大的灵魂;重阳节,我们和古人一起登高,和先人一起赏菊;霜降,我们吟诵曹丕的《燕歌行》,感受到了诗歌的温柔敦厚„„在这个秋季里,我们进行了两个伟大诗人的专题学习:苏轼和杜甫,一个是旷达的,一个是永远贴近大地行走的——这两个不朽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留下来的诗歌里,同样留给同学们太多的震撼。杜甫之旅中,用时最长的,是他的《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周的晨诵和语文课,我都拿来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这首诗。一周的时间,孩子们

观田家感悟篇二
《2010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语文含答案)》

上海市奉贤区2009学年调研测试

高三语文试卷 2010.4.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阅 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18分)

对话:寻找上海

①主持人:去欧洲,发现就连偏僻小镇上的杂货店收银员都知道中国上海,说报上看到,你们那里发展很快啊。那一刻会感觉,“上海”这个名词很真实,也很响亮。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身在其中,倒又有了疏离感。外埠人士说,上海像纽约,像香港,今天许多上海人在看待自己居住的城市时,也会冒出游客的心态。上海究竟在哪里?

陈钢:王安忆写过一篇文章叫《寻找上海》。她从上海开埠前绘制的《丹凤楼胜景图》到昔时的“脸形、口音、气味”,一直寻找到今天的上海。可最后笔锋一转,说:“回过头来,又发现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句上海老歌的歌词:“月亮在哪里?月亮在哪厢?„„”上海不是明明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栖息的地方吗?再看下去,才读懂这位敏感女性的“所指”。她嫌弃的是当今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有一些粗糙的毛边,裁齐了,一些杂芜的枝节,修平了”,而她真正寻找的则是那些由“粗糙的毛边”和“杂芜的枝节”等细节组成的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在我看来,这些才能牵连起上海人内心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主持人:您的意思是,在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下,要找寻她的“精神内核”? 陈钢:不错。鳞次栉比的高楼可以建在纽约,也可以安在上海, (1) 楼宇间透出的城市气息必然是不同的, (2) 这股气流被割断,我们 (3) 无法链接起上海的历史和今天,我们也 (4) 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③主持人:我们《解放日报》曾经做过一期《读懂城市、读懂上海》的选题,就是在讲这层意思:我们生活在城市,我们工作在上海。但是,我们未必了解城市,了解上海。因为,我们很多时候还只是空间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对于城市和上海的灵魂、气韵、律动,所知甚少。真正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应该是文化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当我们在文化和精神上还游离于城市,游离于上海时,我们又怎能称得上是城市人和上海人呢?

陈钢:上海是开中国现代化之先河的百年杰作,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现代元素,是接续城市文脉的基石与可资继承、借鉴与发扬的一个“镜像”。我们万万不能将之束之高阁,更不能弃之于市。没有文化,就没有精神,所谓“寻找上海”,更有这一层意味。

④主持人:换句话说,如果把文化作为城市精神的容器和基调的话,我们除了兴建一流的文化设施、邀请国外知名演出团体频繁来访外,更需要把自己找回来,孕育自发的生长环境。上海有上海的底色,是吗?

陈钢:是啊,上海当然就在上海。她具有“现代性”的共通背景。移民城市的兼容性、包容性使其汇聚百川,吞吐自若。此外,上海还有丰沃厚实的本土文化作为基石和屏障,当它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并将各种异质文明加以稀释汲纳时,便能焕发出自己的“光、能、力”。这种种文化产物的交流,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生态、心态、动态,这其中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⑤主持人:开启“奇异智慧”的钥匙在哪里?

陈钢:积聚人气、文气的土壤,注入开放、创新的元素,同时,我们还要与上海的历史对上话,拉出一根潜藏在人们心中有关这座城市变迁的线路来。台湾作家龙应台每次到上海来,都会到音乐学院来找我,在琴房里,我伴奏,她唱上海老歌,过足瘾。她喜欢《永远的微笑》,说她小时候打酱油过马路,母亲牵着她的手时,时常会哼唱这首歌;现在,她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老人家还是会唱起这首歌,眼里满含幸福。今天《永远的微笑》传给了下 一代,当龙应台走在上海的街道上,就会有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城市文化的传承和绵延也由此展开。让我特别感慨的是,前不久歌手蔡琴在大剧院的演唱会如此轰动,世界各地的华人坐着飞机来赶场,花1000元买门票,就为了听上海老歌。但作为演唱会的顾问,我有另一番隐忧:今天,我们唱《夜上海》来追忆旧上海的似水年华,那50年后呢,我们将留下怎样的作品供后代传唱、来追忆和记取我们这个时代呢?

上海在哪厢?上海在这厢!这是我们必须交付给这个时代的一份答卷。

1. 第①节对话中,“游客的心态”是指 的一种心理状态。(2分)

2. 对王安忆所说“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的含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失去了原来的城市气息和文化特点。

B.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原生态”和文化印迹却难以找寻。

C.上海的“原生态”和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受到破坏,无法再生。

D.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不复存在。

3. 在第②节对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依次应填:(3分)

(1) (2) (3) (4)

4. 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节中,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指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过于光鲜的景观。

B.第③节中,“空间上的城市人”是指生活在城市里,但对城市文化所知甚少的人。

C.第⑤节写龙应台母女唱上海老歌,证明“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

D.“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这种”指上文“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5.对话中所说的上海的“精神内核”,是指怎样的城市气息?(3分)

6.对话中所说的“文化上的城市人”,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7.最后引用蔡琴唱上海老歌引起轰动的事,目的是什么?(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4题(19分)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⑴ 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⑵ 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⑶ 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⑷ 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⑸ 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⑹ 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⑺ 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⑻ 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⑼ 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⑽ 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⑾ 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⑿ 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⒀ 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⒁ 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⒂ 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⒃ 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⒄ 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⒅ 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⒆ 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⒇ 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尤。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注]林清玄:台湾作家。菅芒花:一种草本植物。

8. 本文的思路可以概括为:(2分)

可以预约的菅芒花 —→ 不可预约的[ ] —→ 应当保持着预约的[ ]。

9. 第⑶段为什么说“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2分)

10.第⒁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分)

(1)

(2)

1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如何对待“常”和“变”:

(1) ;

(2) ;(3) 。(3分)

12.最后一段中“蜿蜒”一词的含义有:

(1) ;

(2) ;(3) 。(3分)

13.下列说法中与本文不相符的两项是( )( )(4分)

观田家感悟篇三
《语文模拟卷2》

语文高考模拟卷二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18分)

对话:寻找上海

①主持人:去欧洲,发现就连偏僻小镇上的杂货店收银员都知道中国上海,说报上看到,你们那里发展很快啊。那一刻会感觉,“上海”这个名词很真实,也很响亮。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身在其中,倒又有了疏离感。外埠人士说,上海像纽约,像香港,今天许多上海人在看待自己居住的城市时,也会冒出游客的心态。上海究竟在哪里? 陈钢:王安忆写过一篇文章叫《寻找上海》。她从上海开埠前绘制的《丹凤楼胜景图》到昔时的“脸形、口音、气味”,一直寻找到今天的上海。可最后笔锋一转,说:“回过头来,又发现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句上海老歌的歌词:“月亮在哪里?月亮在哪厢?……”上海不是明明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栖息的地方吗?再看下去,才读懂这位敏感女性的“所指”。她嫌弃的是当今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有一些粗糙的毛边,裁齐了,一些杂芜的枝节,修平了”,而她真正寻找的则是那些由“粗糙的毛边”和“杂芜的枝节”等细节组成的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在我看来,这些才能牵连起上海人内心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主持人:您的意思是,在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下,要找寻她的“精神内核”?

陈钢:不错。鳞次栉比的高楼可以建在纽约,也可以安在上海, (1) 楼宇间透出的城市气息必然是不同的, (2) 这股气流被割断的话,我们 (3) 无法链接起上海的历史和今天,我们也 (4) 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③主持人:我们《解放日报》曾经做过一期《读懂城市、读懂上海》的选题,就是在讲这层意思:我们生活在城市,我们工作在上海。但是,我们未必了解城市,了解上海。因为,我们很多时候还只是空间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对于城市和上海的灵魂、气韵、律动,所知甚少。真正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应该是文化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当我们在文化和精神上还游离于城市,游离于上海时,我们又怎能称得上是城市人和上海人呢?

陈钢:上海是开中国现代化之先河的百年杰作,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现代元素,是接续城市文脉的基石与可资继承、借鉴与发扬的一个“镜像”。我们万万不能将之束之高阁,更不能弃之于市。没有文化,就没有精神,所谓“寻找上海”,更有这一层意味。

④主持人:换句话说,如果把文化作为城市精神的容器和基调的话,我们除了兴建一流的文化设施、邀请国外知名演出团体频繁来访外,更需要把自己找回来,孕育自发的生长环境。上海有上海的底色,是吗?

陈钢:是啊,上海当然就在上海。她具有“现代性”的共通背景。移民城市的兼容性、包容性使其汇聚百川,吞吐自若。此外,上海还有丰沃厚实的本土文化作为基石和屏障,当它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并将各种异质文明加以稀释汲纳时,便能焕发出自己的“光、能、力”。这种种文化产物的交流,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生态、心态、动态,这其中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⑤主持人:开启“奇异智慧”的钥匙在哪里?

陈钢:积聚人气、文气的土壤,注入开放、创新的元素,同时,我们还要与上海的历史对上话,拉出一根潜藏在人们心中有关这座城市变迁的线路来。台湾作家龙应台每次到上海来,

都会到音乐学院来找我,在琴房里,我伴奏,她唱上海老歌,过足瘾。她喜欢《永远的微笑》,说她小时候打酱油过马路,母亲牵着她的手时,时常会哼唱这首歌;现在,她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老人家还是会唱起这首歌,眼里满含幸福。今天《永远的微笑》传给了下一代,当龙应台走在上海的街道上,就会有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城市文化的传承和绵延也由此展开。让我特别感慨的是,前不久歌手蔡琴在大剧院的演唱会如此轰动,世界各地的华人坐着飞机来赶场,花1000元买门票,就为了听上海老歌。但作为演唱会的顾问,我有另一番隐忧:今天,我们唱《夜上海》来追忆旧上海的似水年华,那50年后呢,我们将留下怎样的作品供后代传唱、来追忆和记取我们这个时代呢?

上海在哪厢?上海在这厢!这是我们必须交付给这个时代的一份答卷。

1.第①节对话中,“游客的心态”是指的一种心理状态。(2分)

2.对王安忆所说“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的含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失去了原来的城市气息和文化特点。 B.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原生态”的文化印迹却难以找寻。 C.上海的“原生态”的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受到破坏,无法再生。 D.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不复存在。 3.在第②节对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依次应填:(3分) 4、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第②节中,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指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过于光鲜的景观。 B.第③节中,“空间上的城市人”指的是生活在城市里,但对城市文化所知甚少的人。 C.第⑤节写龙应台母女唱上海老歌,证明“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 D.“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这种”指上文“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5.对话中所说的上海的“精神内核”,是指怎样的城市气息?(3分) 6.对话中所说的“文化上的城市人”,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7.最后引用蔡琴唱上海老歌引起轰动的事,目的是什么?(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4题。(19分)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1)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3)他说:”

(4)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5)经过了两年,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6)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7)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8)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10)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11)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12)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1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14)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地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1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1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1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那是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18)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19)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20)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忧,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

相叠,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注]林清玄:台湾作家。菅芒花:一种草本植物。

8.本文的思路可以概括为:(2分)

可以预约的菅芒花→不可预约的[ ]→应当保持着预约的[ ] 9.第(3)段为什么说“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2分)

10.第(14)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4分) 1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如何对待“常”和“变”:(3分) 12.最后一段中“蜿蜒”一词的含义有:(3分)

13.下列说法中与本文不相符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由花及人,引发对人生的感悟;行文的过程,也是作者的心路历程。 B.作者写本文时,感情经历了“期待→伤感→困惑→无奈→欣慰”的变化。 C.第(11)段,从生活状态、内心情感两个方面,腔调了“所有的人”都会变。 D.第(18)(19)段,写自己渴望“常”,逃避“变”,虽然懂得“变”的无可逃避。 E.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写出了作者走出心理困境、悟出人生哲理后的快慰。 F.本文富有诗意,多用排比、反复的句式,酣畅淋漓地叙述、说理、抒情。 14.本文不是写雪,而以“可以预约的雪”为标题,有哪些好处?(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任选6空)(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5. (1)积善成德,。(荀子《劝学》)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3)可堪孤馆闭春寒, (秦观《踏莎行》) (4)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王安石《登飞来峰》) (6)高山仰止, (《诗经·小雅》)

(7)仰不愧于天,。 (《孟子·尽心上》)

(四)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5~17题。(8分)

山 中 寡 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16.这首诗揭示了山中寡妇受苦受难的根源,一是,二是。(2分) 17.下面诗句中与“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异曲同工的一项是( ) (2分)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买花》) B.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韦应物《观田家》)

C.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陆龟蒙《新沙》)

D.家随兵尽室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杜荀鹤《题所居村社》) 18.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鉴赏诗中的有关句子。(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16分)

沈贞甫墓志铭 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及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19.我们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归有光的《。(1分) 2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 以予之穷.于世 ( ) (2) 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 ) (3) 而贞甫不予易.

也 ( )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B. 贞甫独相信.. C. 喜自修饰.. D. 图书..

充几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2)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23.本文着重写沈贞甫哪两个方面的事情?请分别做简要说明。(4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4~28题。(13分)

送杨寘序 欧阳修

①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②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③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24.本文题为“送杨寘序”,“序” 的意思是。(1分) 25.第②段用了不少比喻,其中(1)“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

;(2)“如怨夫寡妇之叹息”

;(3)“雌雄雍雍之相鸣也”

。(3分) 2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欧阳修曾因退职闲居而患抑郁症,后来他常听友人弹琴,久而久之,病不治而愈。 B.弹琴作为一种技艺,微不足道;但等到好琴师来,能弹出多种妙音,表达多种感情。 C.琴声同《论语》、《易》、《诗》等儒家经典一样,有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作用。 D.杨寘身体多病,又遭贬官,心情抑郁,所以作者写本文劝慰他要“平其心以养其疾”。 27.纵观全文,简述“琴”在行文中的作用。(3分)

28.本文较多地运用整句与散句相结合的句式。请从高中教材一篇文言文中举出运用同样句式的例子,病简述其好处。(3分)

二 70分

2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完成一篇作文。(70分)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1800年,全球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1950年,这个数字迅速攀升了29%;而到了2000年,世界上大约有一般的人口迁入了城市。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55%。

作家韩少功说:“城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越来越陌生……”自2000年起,他从海南回到插队国的湖南汨罗县的乡下,每年过半年的“归隐生活”。

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观田家感悟篇四
《古诗》

2—2滁州西涧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展开想象,体会诗词的意境,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春游西涧和晚雨野渡中看到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作者春游西涧和晚雨野渡中看到的哪些美丽景色,使诗句在头脑中形成一副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描写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

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作者春游西涧和晚雨野渡中看到的哪些美丽景色,使诗句在头脑中形成一副画面,之后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写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 练习法 朗读感悟法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诗,谁能给大家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生背诵)再请学生背诵自己搜集的有关送友人的古诗(同桌互背,每人至少2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古诗《滁州西涧》

教师板书课题:2—2滁州西涧

同学们,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齐读诗题。师介绍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卒于贞元九年(793)。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释题:滁州,就是今天安徽省的滁县,是一座山城。(涧是指山间流水形成的深沟。)在城西有一条山间流水形成的深沟,有人称上马河,也就是今天的城西水库。

二.基础知识预习情况检查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念并说出其意思)

涧 鹂

1.涧:山间流水的沟。西间是指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2.鹂:黄鹂鸟。

教师指导生字“涧”和“鹂”字的书写。

“涧”书写时左窄右宽。“鹂”书写时左宽又窄。

指名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同桌互读,要求读得流利;小组比赛读,要求读出节奏美。(通过读了解这首诗写的景色如此之美,作者为何时还如此忧伤、无奈呢?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看看吧!)

三.解诗题、明诗意。

师:解题——观赏安徽滁县的山涧流水。

1.学习古诗前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师:请学生熟读古诗的前两句。并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字和词的意思。

生1:“独怜”是偏爱的意思。

生2:涧:山间的流水。

生3:上;头顶上。

生4:黄鹂:黄鹂鸟。

生5:深树鸣:就是在森林深处传来的鸟叫声。

师:指名汇报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脚下涧边的幽草,多么茵绿、繁茂、厚密;头顶上树林深处传来的黄立德啼鸣,多么婉转动听、清脆悦耳。

过渡句:

清幽境界,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自学古诗后两句:(春潮带雨晚归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请学生熟读古诗的前两句。并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字和词的意思。

师:试着将诗意说出来。(教师指名汇报)

生: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师:指名把整首诗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 脚下涧边的幽草,多么茵绿、繁茂、厚密;头顶上树林深处传来的黄立德啼鸣,多么婉转动听、清脆悦耳。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师:整首诗描写了那些景色?

生:幽草 黄鹂 春潮 渡船

教师板书:幽草 黄鹂 春潮 渡船

师:整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看出?

生:表达了诗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思想感情。 教师板书:淡淡的忧伤

教师总结:诗人借助描写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春天将去时淡淡的忧伤,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四.课堂小结: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五.课堂练习:

背诵古诗

六.作业:

续编古诗

七.板书设计:

2—2滁州西涧

写景:幽草 黄鹂 春潮 渡船

抒情:野渡无人舟自横(淡淡的忧伤)(借景抒情)

2—3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4.背诵《泊船瓜洲》。

5.会写1个字。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意思,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

教学关键: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理解感悟。

教学方法:讲授法 练习法 朗读感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2——3泊船瓜洲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师: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教师指名汇报)

生:(介绍王安石的事迹)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心情愉快,眷恋家乡,同时对前途的忧虑。

师:介绍得真具体,他的古诗你会背诵吗?

生:(背诵有关王安石的古诗)如:《梅花》《元日》

师: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泊船瓜洲,看到这个标题,就令我们想起《枫桥夜泊》,泊:停船靠岸。在古代,停船靠岸就是快到了晚上,要睡觉休息了(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为当时没有导航技术),所以这首诗的标题也可以改成《瓜洲夜泊》、《夜泊船瓜洲》,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应是临近晚上,地点是瓜洲渡口。师: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为什么说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我们还要回到公元年1071年王安石任宰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变法革新,但是立刻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大官僚们的反对,他主动辞职,回到了从小与父亲一直生活的,被他视为第二故乡的南京。8个月后,又重新被宋神宗启用,这一年王安石已经55岁,王安石二次被拜相,他可以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了。心情愉快,同时对前途的忧虑,在赴任途中写下了此诗——决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心情愉快、眷恋家乡、忧虑前程)。我们懂得了这些,这首诗就好理解了。

2.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已经把《泊船瓜洲》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师: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生:学生读古诗。

4师:组织学生圈画生字。

生:学生汇报生字“隔”。

5师:指导书写。

“隔”字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右侧的下半部分里面不能写成“半”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到底是秋天的,还是春天的景?思乡的?还是表达喜爱之情的呢?下面让我们在读中来感悟吧。)

三.精读感悟

(一)解题

1.师:“泊”“瓜洲”什么意思?

生1:泊:停泊。

生2:瓜洲:在扬州市南面,长江北岸。

2.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生:船停泊在长江北岸。

(二)理解诗句,体会思想。

1.学习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读诗句冰茶与资料理解你不懂得字和词。

生:按教师的要求读诗句查阅资料。

师:教师指名汇报。

生1:京口:今江苏镇江。

生2:一水涧:相隔长江,一江相隔。

生3:瓜洲:在扬州市南面,长江北岸。

生4: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生5:数重山:几层或几座。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说一遍。

生: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生:表达了诗人对居住地的依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再次被任命为宰相的愉快的心情。

学习写法:

师:“京口瓜洲一水涧”这句诗交待了什么呢?请大家思考。(教师指名汇报) 生1:这句诗交代了此次出行的起点和现在的所在地。

教师板书: 京口-------------瓜洲 一水涧

京口-------------钟山 数重山

师:追问,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生:有点明题目的作用。

师:你是从哪个词可看出的?

生:瓜洲。

师:这两句诗是写哪方面的内容?

生:写景。

教师板书:写景

小结:作者在去往被任命为宰相的所在地时所看到的景色,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 教师板书:所见所感

2.学习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读诗句并查阅资料理解诗句中的词意。

生:按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

师:教师指名汇报结果。

生1: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

生2:何时:什么时候。

生3:明月:明亮的月光。

生3.还:这里只回紫金山的家中。

生4:何时:指什么时候。

生5:照:照耀。

生:6:江南岸:长江南岸。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师:这两句诗中主要写那些景色?请你们分析一下。

生1:春风。

师:追问,春风吹绿了哪里?

生:江南岸。

教师添加板书: 春风----------江南岸

生2:明月。

师:作者希望明月怎么样?

生:照着回家。

教师添加板书:照我还。

师:继续追问,明月应该是什么样地月亮?

生:圆圆的。

师:由此可看出作者出门在外做官有什么样的心情?

生:心系家乡 天涯咫尺 归日无期 思乡情浓。

教师添加板书:心系家乡 天涯咫尺 归日无期 思乡情浓。

3.汇报整首诗句的意思。

师:谁能把整首诗的诗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师:请大家有感情的把整首诗读一遍。

四、课堂小结:是啊,诗人身在异乡,遥望着故乡,可能也想起了许多诗词曲赋,他的思乡之情会更加地(急切)(思家切)。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再读一遍这首诗吧!,教师补充:因为诗人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当时肩负宰相重任,正在全国上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他是虽到家门却不能入门,因此内心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表达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六、作业

搜集并背诵王安石的古诗,如:元日 梅花 ……

七、板书设计:

2—3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 一水涧 心系家乡

写景 { } 所见所闻

京口----------钟山 数重山 天涯咫尺

春风-----------江南岸 又 绿 归日无期

抒情{ }即景生情

明月----------照我还 何 时 思乡情浓

观田家感悟篇五
《诗歌分类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高 三 语 文 复 习 课

古诗鉴赏二轮复习

——分类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主备人 毛玉梅 二次备课及授课人 毛玉梅

一、经典回顾

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不但具有清淡平易,自然优美的风格,而且诗歌运用了白描手法,寓情于景,借助于农村自然之美反衬官场的黑暗与污浊。同时,在表现归隐田园的喜悦之中,也蕴含着沉重的之感。但是,无论如何,读者阅读这首诗歌时,总是会感受到诗人喜爱宁静淡泊的生活,感悟出诗人对自然的真诚与执着。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前两句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用以反衬春山寂然若虚的空旷,映衬出春山之幽静。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诗作首联交待了事情的缘由后,颔联即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诗人好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但平淡之中可见深厚的功力和精心的锤炼。这两句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极富亲切感和感染力。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不能主观片面;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二、佳作“新”赏

观田家(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①,饮犊西涧水。

饥劬②不自苦,膏泽③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④。

注释:①景常晏:指天晚。②劬:劳苦。③膏泽:指雨下到田里。④闾里:民间、乡里。

【赏析】诗中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前面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三、初步归纳

根据一轮复习情况,结合以上诗作,从意象、情感、技巧和语言角度初步归纳山水田园诗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归纳山水田园诗的鉴赏知识。2、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山水田园诗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归纳鉴赏知识,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陶渊明 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鼻祖, 谢灵运 是开中国古代山水诗一派的巨匠。 根据诗歌创作的不同题材,我们可以把诗歌大致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羁旅怀人诗、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闺怨诗等。各类不同题材的诗歌在创作和主旨上往往有一定的特点。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谢灵运乃是开山水诗一派的巨匠。唐代田园诗、山水诗两种风格汇流,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

二、知识归纳

1、意象特征: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山水草木、鸟语花香;农村田园风光、农家生活;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他们往往会选取炊烟、桑麻、桃李、麦苗、葵藿、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等体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的意象。 ....

诗人常会选取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超凡脱俗的灵鸟)、孤云、禅房、古寺、暮钟等具有隐逸特点的意象,用五柳、接舆、伯夷、叔齐等历史人物和僧道、..林叟、樵夫、幽人等山野之人来自比况。 ...

2、情感特征:

①热爱大自然,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生活,抒发恬淡闲适自得心情。

②对现实不满,对官场厌倦,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③表达绝不同流合污(遗世独立——超脱于世俗隐居。遗:抛弃;独立:自立,超群出众,孤立)的高洁品格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④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⑤反映农村生活艰辛和百姓的贫困,表达对百姓的同情。

⑥流露出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寄托禅意(姚合《闲居》)。

鉴赏术语: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归隐、远离尘俗、向往田园、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歌颂农村、同情百姓、感悟哲理等。

3、技巧特征:

①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俯仰,明暗,绘形、绘声、绘色,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

②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对比;粗笔勾勒(白描),拟人、比喻修辞等 。

③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4、语言特征:

清新、质朴、自然、洗练。

三、真题展示:(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相关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题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问题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四、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常见命题方式

(1)写了哪些景物(意象)?(2)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意境?

(3)写景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4)哪个字用得特点传神?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常用答题思路

景 —— 意境—— 情感

关键在整体上要把握好意象(景物)、意境和作者情感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3、常备鉴赏知识

意象特征、情感特征、技巧特征、语言特征

4、真题训练

2013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2)(3)两题的考点分别是什么?组织答案需要哪些知识? 题目:(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眠(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4分)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4分) 五、强化训练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画元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1)诗中说“有逢即画”,诗人见到了哪些景物?

答:高山、田野、人烟、村庄、飞鸟、丛花、流水。

(2)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作具体分析。

从听觉和视觉角度,稀“疏”的“钟”声是听觉,“花边流水”是视觉。

俯视与仰视相结合,“鸟外”是仰视,“花边流水”是俯视。

虚实结合,由实的所听到的钟声联想到虚的看不见的“灵隐寺”,由实的所见的“花边流水”联想到书中的“武陵源”。

(3)诗人“杖藜徙倚至黄昏”的原因有哪些?

热爱大自然,美丽的大自然风景如画,热爱田园风光,农村生活如田园诗,赞美农民插秧或赞赏农业生产或生产劳动。

七、布置作业

1、《核按钮》P59第1、3、11、12、16题。

2、阅读关于谢灵运《石门岩上宿》的鉴赏文字,感悟谢灵运山水诗的魅力。

石门岩上宿(谢灵运)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

谢灵运于公元423年(宋景平元年)辞去永嘉太守之职,回到始宁的祖居,又营造了一些新的庄园别墅,其一在石门山上(今浙江嵊县境内)。石门别墅地势甚高,茂林修竹,环绕四周,一道山溪,曲折流过,是一个幽深而美丽的居所,很受谢灵运的喜爱。这诗写他夜宿于石门别墅的岩石上,外物与内情相激的特殊感觉。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以刻画景物之精巧见长,此诗却以听觉感受为主;大多好谈老庄玄理,此诗却不发议论, 而自有深趣在字里行间;甚至,谢诗常为人批评的辞义繁复、用语奥深的毛病,也不见于此篇中。总之,

这是谢灵运的一首风格较为特别的作品。开头四句,便有许多精彩。欲写夜宿,先说朝游,笔调来得舒缓。劈头而下、突兀而起,也是一种写法,但那比较适合激烈冲荡的情绪。像这诗要表达幽深情趣,便需缓缓引入。好似游山先渡水,才觉得味道悠长。但前二句不仅是个入题的铺垫,也是诗情的动因。“朝搴苑中兰”,语出《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兰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恐怕它在霜露中凋残,而采摘把玩,这是隐喻的写法,包涵着珍惜具有才智和美德的生命的意味。谢灵运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贬出永嘉,辞官暂隐,在于他是很难接受的人生挫折,难免有才智之士不能为世所容的怨艾与自怜,这情绪便在“朝搴苑中兰”的形象中表现出来。因此乃有暮宿石上、流连光华的举动。倘无前二句,全诗就变单薄了。后二句中,“云际宿”一则略带夸张地写出石门别墅所在之高,又暗用《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待)兮云之际”诗意,透出孤独无侣、似有所待的怅惘。归结到“弄此石上月”,一个高洁多情,极富美感的形象。“石上月”不是天上月,那是流动着的如水如雾的一片,那是轻柔宛曼的乐章。石的清凉,诗人的忧郁,都写在这音乐中了。将四句诗连贯起来,可以发现一、三句同二、四句,均是松散的隔句对。“朝搴”与“瞑还”对应,时间趋近;“畏彼”与“弄此”对应,方位趋近。你单是读,未必要多想什么,自会觉得有一种风姿、一种韵调轻轻摇曳、回环飘荡而来,恰与月华的流动重合。总之,这四句诗的语言具有相当丰富而又完整统一的功能,是真正的诗歌语言。

接着四句,是对夜景的欣赏。——但又很难说是夜“景”,很难说是“欣赏”。这是用听觉在感受夜,并由感受而渐渐潜入自然的深处。张玉谷《古诗赏析》说:“中四即所闻写景,不以目治,而以耳治,是夜宿神理。”这“神理”指什么,他却没有讲清楚。首先应该说,夜景不是不能用目光观赏,也不是不能写好,古诗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但描绘视界中的夜景,非着力不可,人和自然容易处在分离的状态,其效果与此诗所追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先看前二句:鸟的鸣叫声渐渐低落、渐渐稀少,最后成为偶尔一二声的啁啾,于是意识到它们已在林中栖息,夜越来越深;而在沉静之中,时时又传来簌簌的落叶声,于是知道山中又起了夜风。这二句已经很好地写出了山夜的气氛。因为声音是变动着的,时生时消,起伏不定,它比山林沟壑等固定的形体更能体现山夜的情趣,体现万物在根本的虚寂中运化的节律。这也许就是张玉谷所说的“夜宿神理”吧。但后二句却是更深入的体验。这二句互文见意,是说:夜中“异音”、“殊响”一起来到耳边,听来都是清亮悠扬的声调。所谓“异音”、“殊响”究竟来自何处?是鸟儿的鸣叫,枯叶的飘落,还是不息的山溪,断续的虫吟?什么都是,什么也不是。诗人称那些声音为“异音”、“殊响”的时候,已经不是说声音本身,而是声音引起的人的奇异感觉。正因为这是一种感觉,那些声音也被改变了,放大了,成为“俱清越”的音调。换句话说,在诗人凝神静听山夜中各种声响的时候,那些声响唤起了人心深处的某种幻觉;以这幻觉感受那些声响,它们也变得与平时不同。这样,似乎在人的生命的深处与自然的深处形成某种神秘的沟通。确实,人们对人和自然,都有许多说不清楚的东西,因而常常凭借着神秘的感受力去体验自然。像谢灵运这样敏锐的诗人,他的体验也比常人来得丰富。

按照通常的写法,谢灵运的诗在描摹景物之后,总有一段哲理性的议论。此诗的最后四句收结,却不是如此。他只是感叹:如此美妙的秋夜,却无人能够欣赏,我也就无从向谁夸美这杯中的好酒了。言外之意,是说世人多庸俗,缺乏高逸情趣,难与自己同游。最后两句仍是用《九歌·少司命》诗意。原诗说:“与汝沐兮咸池,晞汝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谢诗中的“美人”,指情意投合的佳侣。“阳阿”,向阳的山阿。诗人说:心中盼望的“美人”终究不会来到,我只是白白地等待,直到太阳出来,晒干我的头发罢了。这里面其实有双重的内涵:一方面,诗人确实希望有志同道合、情趣相通的朋友与自己共赏这秋夜景色;另一方面,绝景独游,无人为侣,恰恰显示了自己不与凡俗同流的品格,表达出孤独高傲、睥睨一世的心情。以谢灵运的性格而言,后者是更重要的。

观田家感悟篇六
《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

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 告 别

——写在“在农历的天空下”结束之日

常丽华

今天冬至。一个特殊的节气。

去年冬至那天,我们的“农历诗词课程”拉开了序幕。“冬至之后日初长”,最漫长的黑夜已经过去,从这一天开始,太阳从南回归线上,向着北方,向着我们逐渐回归。

眨眼,地球绕着太阳转了一圈,在农历的天空下,我们的诗词之旅走过了一年的路程。

从2007年12月22日,到2008年12月21日,对我和孩子们来说,是一段多么奇特的旅程。之前,我们也背诵《唐绝句》,可那仅仅是背诵,我们无从领略到唐诗的美妙,也就始终在诗词之外。“在农历的天空下”,中国的古典诗词却被我们唤醒,我们也被诗词“驯养”——因为诗词是有温度的,它需要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放在四季的天空下,我们慢慢向它靠近,一天又一天„„慢慢地,冬天,雪花漫天飞舞时,我们吟诵“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心里就有一种温暖和宁静。春天,生命蠢蠢欲动,“青梅如豆柳如眉”,这岂止是春天的景色,这就是春天里每一个蓬勃的生命。夏天,黄梅时节,青草池塘处处蛙,“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幽静和深眇,也源自我们生命的感发。秋天本身就是属于诗词的,天凉了,叶落了,慢慢地,白露为霜了,我们吟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对美好的寻觅,对另一个自我的寻觅,对我们也许永远都不能企及的人生境界的寻觅,让这个秋天有了诗意。

亲近自然,亲近诗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本质,是我们“农历诗词”的核心。

一年的时间,我们就在这小小的教室里,走过春夏秋冬,穿越唐诗宋词,感受着诗词的温暖和气息,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一年的时间,我们就这样和诗词建立了关系。

建立关系——《小王子》里面的一句话。熟悉新教育儿童课程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今天,我们走完了一年的历程,就像狐狸和小王子的分别,狐狸拥有了麦田的颜色,我们拥有了诗词的味道。 去年冬至那天,我为孩子们买了一个本子,很精致的印有梅花图案的本子,专门记录“农历游记”,图文并茂。

去年的冬至,我们吟诵了杜甫的《小至》和《至后》——是干干帮我选的两首诗。那时候,我对诗词还没有太深的感受,这两首诗,也就只是背过而已。但是,随着课程的推进,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冬至之后是小寒,二十四番花信风就是从小寒开始的。小寒第一候的花信风是梅花,小寒那天,我们开始了梅花诗词之旅——“曾为梅花醉似泥”。在这段旅程中,我们教室里种了一盆腊梅,嗅着梅花的香味,我们吟诵了十一首梅花诗词,从历史上最早的一首和梅花相关的《赠范晔》开始,到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结束。去年的冬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那盆腊梅花落之后,我把它搬到家里,春天到来时,它长出了葱茏的叶子。现在,叶子依然葱茏,叶间已经长出了小小的花

苞。我会在小寒那天把它再搬到教室里,告诉孩子们,这就是生命,这就是轮回。一朵花,就是一个许诺的奇迹,它看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四季变化,很多东西都变了,可是它没变,它依然是我们吟诵过的“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希望,这就是一种诗意的存在,是我们所能拥有的诗意的生活。

冬天过去,春天来了。

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名字,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如巴蒂斯安,一声“月亮仙子”,他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界;而新的命名,幻想王国才得以拯救。

经历了一个冬天的蕴蓄,春天,万物蠢蠢欲动,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斜风细雨不须归”——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名字了。

于是,立春那天,还在寒假里,我给孩子们发短信,告诉他们干老师推荐我们吟诵王维的《春园即事》;雨水那天,我们吟诵韦应物的《观田家》和龚自珍的《乙亥杂诗》;春分到了,我们就吟诵欧阳修的《阮郎归》„„“斜风细雨不须归”,在那个美好的春天里,我们开始了“花之咏”的诗词课程。桃花开了,海棠开了,蔷薇开了,杜鹃开了,牡丹开了,荼醚开了„„我们吟诵花的诗词,也走进大自然去欣赏万千姿态的花儿。然后,我告诉孩子们,你们就是一朵花,每一朵花里,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朵花儿的仰目朝天,不是为了看到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

野外,大片大片的金鸡菊开的最灿烂的时候,我送给了孩子们一份特殊的礼物:在金鸡菊的簇拥中,留下了一张全班合影。我们就用这灿烂的笑容,纪念我们读过的那些花的诗词,纪念我们走过的这一段美丽的春天路程。

春天结束时,我们读完了春季《森林报》,班级书架上的一套《新博物丛书》因此成为同学们最喜欢的书,因为这套书,很多孩子迷恋上了花花草草,也开始注意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植物,他们已经能分辨身边的花草、树木和昆虫各属于什么科目,因为这样的阅读,他们一下子就对大自然敏感起来。

春天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孩子们看到柳树发芽时,会吟诵“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他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萌发;意味着当各种花儿竞相开放时,他们会吟诵“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他们可以听懂花的语言,可以大声告诉自己,我永远仰目朝天,不是为了看到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还意味着春天结束时,他们会吟诵“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孩子们会没有遗憾地从容地往前走。亲近自然,亲近诗歌,在物候的变化当中,我们回归一种朴素的生活,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欣慰地对春天说一声“再见”了。

春天过去,夏天就到了。

因为有两个月的暑假,夏天有些匆忙。但是,总有些东西留了下来:“陇亩日长蒸翠麦”的立夏庆祝活动,“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中传达的农人的喜悦,也有“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悲哀,还有屈原那一颗不屈服的心灵,永远地留在这个夏季,留在我们走过的这些日子里。

四季里,我最喜欢秋天。秋天的明净,秋天的伤感,秋天的凉意,都有诗词的味道。当我们穿过雪天,穿过春花,穿过炎暑,返回校园时,也就返回秋天,返回诗歌的深处。从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我们拥有了一个诗意的秋天。秋季里的第一节课,就是从这首诗开始的。那堂课上,我们学完这首诗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告诉同学们,很多人体会不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体会不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美妙,那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而我们此刻坐在教室里,就仿佛置身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无边的空旷中——这就是一种诗意地栖居啊。于是,白露到来时,我们吟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吟诵“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中秋节,我们在诗歌里探访嫦娥,我们相约一起赏月,对月高歌;寒露,我们在杜甫的《倦夜》里,感受到了一颗伟大的灵魂;重阳节,我们和古人一起登高,和先人一起赏菊;霜降,我们吟诵曹丕的《燕歌行》,感受到了诗歌的温柔敦厚„„在这个秋季里,我们进行了两个伟大诗人的专题学习:苏轼和杜甫,一个是旷达的,一个是永远贴近大地行走的——这两个不朽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留下来的诗歌里,同样留给同学们太多的震撼。杜甫之旅

观田家感悟篇七
《冬天里的童话》

冬天里的童话

朱永新

我是留着眼泪读完这篇文章的。她是我们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常丽华老师的一篇博客。一年以前,她与自己班上的孩子们踏上了农历诗词课程之旅。一年来,孩子们每天在中国文化的润泽下,在农历诗词的润泽下,悄悄地拔节成长。我想,如果我们的课堂都能够像常老师一样温暖,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够像常老师的孩子们一样快乐,我们的教育将会多么美丽啊!

告 别

——写在“在农历的天空下”结束之日

常丽华

今天冬至。一个特殊的节气。

去年冬至那天,我们的“农历诗词课程”拉开了序幕。“冬至之后日初长”,最漫长的黑夜已经过去,从这一天开始,太阳从南回归线上,向着北方,向着我们逐渐回归。

眨眼,地球绕着太阳转了一圈,在农历的天空下,我们的诗词之旅走过了一年的路程。

从2007年12月22日,到2008年12月21日,对我和孩子们来说,是一段多么奇特的旅程。之前,我们也背诵《唐绝句》,可那仅仅是背诵,我们无从领略到唐诗的美妙,也就始终在诗词之外。“在农历的天空下”,中国的古典诗词却被我们唤醒,我们也被诗词“驯养”——因为诗词是有温度的,它需要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放在四季的天空下,我们慢慢向它靠近,一天又一天„„慢慢地,冬天,雪花漫天飞舞时,我们吟诵“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心里就有一种温暖和宁静。春天,生命蠢蠢欲动,“青梅如豆柳如眉”,这岂止是春天的景色,这就是春天里每一个蓬勃的生命。夏天,黄梅时节,青草池塘处处蛙,“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幽静和深眇,也源自我们生命的感发。秋天本身就是属于诗词的,天凉了,叶落了,慢慢地,白露为霜了,我们吟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对美好的寻觅,对另一个自我的寻觅,对我们也许永远都不能企及的人生境界的寻觅,让这个秋天有了诗意。

亲近自然,亲近诗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本质,是我们“农历诗词”的核心。

一年的时间,我们就在这小小的教室里,走过春夏秋冬,穿越唐诗宋词,感受着诗词的温暖和气息,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一年的时间,我们就这样和诗词建立了关系。

建立关系——《小王子》里面的一句话。熟悉新教育儿童课程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今天,我们走完了一年的历程,就像狐狸和小王子的分别,狐狸拥有了麦田的颜色,我们拥有了诗词的味道。

去年冬至那天,我为孩子们买了一个本子,很精致的印有梅花图案的本子,专门记录“农历游记”,图文并茂。

去年的冬至,我们吟诵了杜甫的《小至》和《至后》——是干干帮我选的两首诗。那时候,我对诗词还没有太深的感受,这两首诗,也就只是背过而已。但是,随着课程的推进,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冬至之后是小寒,二十四番花信风就是从小寒开始的。小寒第一候的花信风是梅花,小寒那天,我们开始了梅花诗词之旅——“曾为梅花醉似泥”。在这段旅程中,我们教室里种了一盆腊梅,嗅着梅花的香味,我们吟诵了十一首梅花诗词,从历史上最早的一首和梅花相关的《赠范晔》开始,到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结束。去年的冬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那盆腊梅花落之后,我把它搬到家里,春天到来时,它长出了葱茏的叶子。现在,叶子依然葱茏,叶间已经长出了小小的花苞。我会在小寒那天把它再搬到教室里,告诉孩子们,这就是生命,这就是轮回。一朵花,就是一个许诺的奇迹,它看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四季变化,很多东西都变了,可是它没变,它依然是我们吟诵过的“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希望,这就是一种诗意的存在,是我们所能拥有的诗意的生活。

冬天过去,春天来了。

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名字,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如巴蒂斯安,一声“月亮仙子”,他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界;而新的命名,幻想王国才得以拯救。

经历了一个冬天的蕴蓄,春天,万物蠢蠢欲动,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斜风细雨不须归”——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名字了。

于是,立春那天,还在寒假里,我给孩子们发短信,告诉他们干老师推荐我们吟诵王维的《春园即事》;雨水那天,我们吟诵韦应物的《观田家》和龚自珍的《乙亥杂诗》;春分到了,我们就吟诵欧阳修的《阮郎归》„„“斜风细雨不须归”,在那个美好的春天里,我们开始了“花之咏”的诗词课程。桃花开了,海棠开了,蔷薇开了,杜鹃开了,牡丹开了,荼醚开了„„我们吟诵花的诗词,也走进大自然去欣赏万千姿态的花儿。然后,我告诉孩子们,你们就是一朵花,每一朵花里,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朵花儿的仰目朝天,不是为了看到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

野外,大片大片的金鸡菊开的最灿烂的时候,我送给了孩子们一份特殊的礼物:在金鸡菊的簇拥中,留下了一张全班合影。我们就用这灿烂的笑容,纪念我们读过的那些花的诗词,纪念我们走过的这一段美丽的春天路程。

春天结束时,我们读完了春季《森林报》,班级书架上的一套《新博物丛书》因此成为同学们最喜欢的书,因为这套书,很多孩子迷恋上了花花草草,也开始注意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植物,他们已经能分辨身边的花草、树木和昆虫各属于什么科目,因为这样的阅读,他们一下子就对大自然敏感起来。

春天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孩子们看到柳树发芽时,会吟诵“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他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萌发;意味着当各种花儿竞相开放时,他们会吟诵“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他们可以听懂花的语言,可以大声告诉自己,我永远仰目朝天,不是为了看到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还意味着春天结束时,他们会吟诵“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孩子们会没有遗憾地从容地往前走。亲近自然,亲近诗歌,在物候的变化当中,我们回归一种朴素的生活,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欣慰地对春天说一声“再见”了。

春天过去,夏天就到了。

因为有两个月的暑假,夏天有些匆忙。但是,总有些东西留了下来:“陇亩日长蒸翠麦”的立夏庆祝活动,“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中传达的农人的喜悦,也有“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悲哀,还有屈原那一颗不屈服的心灵,永远地留在这个夏季,留在我们走过的这些日子里。

四季里,我最喜欢秋天。秋天的明净,秋天的伤感,秋天的凉意,都有诗词的味道。当我们穿过雪天,穿过春花,穿过炎暑,返回校园时,也就返回秋天,返回诗歌的深处。从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我们拥有了一个诗意的秋天。秋季里的第一节课,就是从这首诗开始的。那堂课上,我们学完这首诗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告诉同学们,很多人体会不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体会不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美妙,那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而我们此刻坐在教室里,就仿佛置身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无边的空旷中——这就是一种诗意地栖居啊。于是,白露到来时,我们吟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吟诵“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中秋节,我们在诗歌里探访嫦娥,我们相约一起赏月,对月高歌;寒露,我们在杜甫的《倦夜》里,感受到了一颗伟大的灵魂;重阳节,我们和古人一起登高,和先人一起赏菊;霜降,我们吟诵曹丕的《燕歌行》,感受到了诗歌的温柔敦厚„„在这个秋季里,我们进行了两个伟大诗人的专题学习:苏轼和杜甫,一个是旷达的,一个是永远贴近大地行走的——这两个不朽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留下来的诗歌里,同样留给同学们太多的震撼。杜甫之旅中,用时最长的,是他的《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周的晨诵和语文课,我都拿来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这首诗。一周的时间,孩子们理解了“担当”的含义,知道了什么叫“忧国忧民”。苏轼和杜甫两个人,虽然我更偏爱苏轼一些,但我知道杜甫的意义,也知道一个人如何担负起他的“天命”——那一周的时间,我知道是值得的。

这个秋天,对我们来说,充实而丰盈。生命向前走来,向后走去,诗词,是生命最深处的存在见证。于是,秋天结束时,孩子们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秋天的回忆

王文晓

空寂的山

淋着连绵的雨

明月和清泉

浣女与渔舟

立秋这天

她们定格在

初秋的日子里

在意象之河上漂流

农历的天空下

我们漂流到了秋的深处

陶渊明的菊与松

杜甫的月与雁

李白的水晶帘与玲珑月

白露之后

带着我们来到月亮之上

中秋月圆

我们与千年前的诗人相遇

不怨遥夜

也起相思

马莲台的月

会记得我们那一夜的欢乐

牵着苏东坡的手

在秋天里

观田家感悟篇八
《背诵古诗(整理版)》

1、观田家(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 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 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 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 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 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 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 禄食出闾里。

2、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3.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4.寒食夜(韩 偓)

恻恻轻寒剪剪风, 杏花飘雪小桃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 楼阁朦胧细雨中。

5.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6.阮郎归(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 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 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 画堂双燕“栖”。

7.虞美人(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8.满江红(岳 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9.江南逢李龟年(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10.苏堤清明即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11.乡村四月(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12.桃花溪(张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13.登科后(孟 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14.相思(王 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15.雨过山村(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16.赠范晔 (陆 凯)

折花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 聊寄一枝春。

17.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18.晚春(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19.归园田居(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hè)锄归。

观田家感悟篇九
《2015年秋季九年级语文上册29.诗词五首》

观田家感悟篇十
《古典诗词分类赏析之山水田园诗》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观田家感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观田家 观田家韦应物 人生感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观田家感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观田家感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4510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