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白茯苓药用份量

白茯苓药用份量

2016-01-17 03:49:5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白茯苓药用份量篇一《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白茯苓药用份量》,希望能帮助到你。

白茯苓药用份量篇一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白茯苓药用份量篇二
《荜茇》

荜茇

【拼音名】 Bì Bá

【别名】荜拨、荜拨梨、阿梨诃他、椹圣、蛤蒌、鼠尾。

【性味】辛,热。

【归经】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下气止痛。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偏头痛;外治牙痛。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下气,止痛。治心腹冷痛,呕吐吞酸,肠鸣泄泻,冷痢,阴疝,头痛,鼻渊,齿痛。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下气止痛。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头痛;牙痛;鼻渊;冠心病心绞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XIU鼻;或为丸纳龋齿孔中,或浸酒擦患处。

【用法用量】 1.5~3g。外用适量,研末塞龋齿孔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搐鼻或纳蛀牙孔中。

【注意】实热郁火、阴虚火旺者均忌服。

①《本草衍义》:"多服走泄真气,令人肠虚下重。"

②《纲目》:"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食料尤不宜之。"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本品所含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沙门氏菌T和B、卵黄色八叠菌等和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2.1.抗惊厥作用:大鼠腹腔注射150mg/kg,有明显的抗戊四唑的惊厥作用,使惊厥率显着降低,对电惊厥和听源性发作亦有明显对抗作用。抗惊厥作用强度可与苯妥英钠与三甲双酮相比。

2.2.镇静作用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小鼠注射25mg/kg,5分钟后即闭目、低头、伏卧、很少活动,30分钟的活动次数从244次降为95次。与硫喷妥钠有协同作用,有对吗啡戊巴比妥对呼吸的抑制作用,这种对抗作用比戊四唑或尼可刹米强而且安全。

2.3.对小鼠胆固醇代谢的影响:荜茇油非皂化物40mg/kg,灌胃给药20天,显着降低喂饲含2%胆固醇饲料诱发的外源性高胆固醇血症。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1.对小鼠心肌营性血流量的影响:小鼠分别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荜茇制剂,30分钟后按营养性血流量测定方法,观察小鼠心肌对86Rb的摄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心肌对86Rb的摄取能力逐渐降低。药物浓度分别为

4.4g/kg、8.9g/kg和11.1g/kg时,摄取率依次为7.2±4.00%(P<0.05)6.11±4.21%(P<0.05)

3.3±4.42%(P>0.05)。当药物浓度增加至13.3g/kg时出现最低值,小鼠心肌对86Rb摄取量减少8.0±4.10%(P<0.01)在该剂量下的作用,相当于B-受体阻滞剂。而当药物剂量增加至17.8g/kg时,与上述结果相反,能使小鼠心肌摄取率增加到9.5±3.68%(P<0.01)这一剂量下的效应相当于B一受体激动剂,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因此在不同剂量下荜茇可分别作为B-受体阻滞剂和B-受体激动剂。故临床用药量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

3.2.对耐缺氧和抗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荜茇挥发油能提高减压条件下小鼠的耐缺氧能力,用药组生存率为93.1%,对照组为18.6%。常压耐缺氧试验表明,荜茇挥发油,能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37.8%;提高异丙肾腺素所致的氧耗量增加的小鼠生存时间,可比对照组提高30%。对亚硝酸钠所致缺氧小鼠,可提高64%的生存时间。延长氰化钾中毒小鼠的死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提高66.6%,对夹闭小鼠两侧颈总动脉造成的组织缺氧死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可延长58.3%。荜茇挥发油还能显着对抗由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家兔T波变化和心率减慢作用。

3.3.舒张冠状动脉作用:荜茇所含的Dehydropipernonaline可抑制KCl40mM引起的兔离体冠状动脉收缩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在浓度为10-5M可完全对抗KCl引起的收缩作用。

3.4.对小鼠胆固醇代谢的影响:荜茇油非皂化物40mg/kg,灌胃给药20天,显着降低喂饲含2%胆固醇饲料诱发的外源性高胆固醇血症小鼠TC、(LDL+VLDL)-C及肝脏胆固醇,并明显增加胆汁胆固醇。20、30和40mg/kg的非皂化物,降低TC的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40mg/kg剂量可显着提高腹腔注射蛋黄乳液的小鼠血清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活性。表明荜茇油非皂化物有降低血脂从而抑制As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这与其促进胆固醇酯化及排泄有关。

3.5.荜茇油非皂化物还能显着降低喂饲5%猪油饲料诱发的内源性高胆固醇血症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及肝脏胆固醇含量,显着抑制Triton诱发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的升高。

4.其它作用:荜茇酰胺0.lmg/kg有明显降低犬血压的作用。对兔和大鼠回肠可抑制其张力和收缩力。

【附方】 ①治伤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疞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荜拨四斤,高良姜、干姜(炮)各六斤,肉桂(去粗皮)四斤。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粒,米饮汤下,食前服之。(《局方》大巳寒丸)

②治飧泄气痢,腹胀满,不下食:荜拨半两,肉豆蔻(去壳,半生半煨)一两,干姜(炮)半两,诃黎勒(半生半炮,去核)一两,白术三分,甘草(半生半炙,锉)半两,木香(半生半炒)一两。上七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米饮调下,日晚再服。(《圣济总录》荜拨散)

③治气痢:牛乳半斤,荜拨三钱。同煎减半,空腹顿服。(《独异志》)

④治脾虚呕逆,心腹痛,面色青黄,腰胯冷疼:荜拨、木香、附子(炮裂,去皮脐)、胡椒、桂(去粗皮)、干姜(炮)、诃黎勒皮(焙)各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一两半。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粥饮下十五丸,日三。(《圣济总录》荜拨丸)

⑤治虚劳脾胃宿冷,不思饮食,四肢怠惰,心下胀满,脐下结痛,及痃癖气块等病:荜拨(炒)、诃子(煨,去子核)、干姜(炮裂)、人参各一两,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胡椒各半两。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空心食前。(《圣济总录》荜拨丸)

⑥治痰饮恶心:荜茇,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用清粥饮调下半钱。(《圣惠方》) ⑦治妇人血气不和,疼痛不止,及下血无时,月水不调:荜茇(盐炒)、蒲黄(炒)。上等分,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吞下;如不能饮,米汤下。(《普济方》二神丸,一名荜拨丸)

⑧治瘴气成块,在腹不散:荜茇一两,大黄一两。并生为末,入麝香少许,炼蜜丸梧子大。每冷酒服三十丸。(《永类钤方》)

⑨治牙齿疼痛:荜拨、胡椒。上二味等分,捣罗为末,化蜡丸,如麻子大。每用一丸,内蛀孔中。(《圣济总录》荜拨丸)

⑩治偏头痛:荜拨为末,令患者口中含温水,左边疼令左鼻吸一字,右边疼令右鼻吸一字。(《经验后方》)

⑾治鼻塞脑流清涕:荜拨、香附、大蒜。杵作饼,纱衬炙热贴囟门上,用熨斗火熨透,其涕自止。(《医学入门》荜拨饼)

白茯苓药用份量篇三
《食疗美容论文——12医普1张新岳201232001009》

中医美容方四则

12医普一张新岳201232001009

乌发方

七宝美髯丹《本草纲目》

【药理作用】本方具 有抗缺氧作用,能

提高机体的耐缺氧能力。能增加实验动物

的血红蛋白和血清铁含量而呈现抗贫血作

用。此外,本方还具有抗凝血、增强过氧

化氢酶(CAT)活力等的作用。

【简介】本方来源《本草纲目》,据书中

记载:“明嘉靖初,邵元节真人以七宝美髯

丹方上进世宗肃皇帝服饵有效,连生皇嗣,

于是何首乌之方,天下大行矣。”自此,七

宝美髯丹名声大噪,成为养生进补的名方。

【功用】补肾益精,乌发壮骨。主治肝肾

不足,须发早白,齿牙动摇,梦遗滑精,崩

漏带下,肾虚不育,腰膝酸软等。

【组成药物】赤白何首乌各 500克 赤

白茯苓各500克 牛膝250克 当归250

克 枸杞子250克 菟丝子250克

补骨脂125克

【制法】赤白何首乌米泔水浸三四日,去皮切片,用黑豆2升同蒸至豆熟,取出去豆,晒干,换豆再蒸,如此九次。晒干,赤白茯苓去皮,研末,以人乳拌匀晒干,牛膝酒浸一日,同何首乌第七次蒸至第九次,晒干,当归酒浸,晒干。枸杞子酒浸,晒干。菟丝子酒浸生芽,研烂,晒干。补骨脂以黑芝麻炒香。

【用量用法】上药人石臼内捣为未,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每日2~3次,空腹时细嚼,温酒或熟汤、盐汤、米汤送下。颗粒剂:每次8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口服液:每次1支(10毫升),每日2次,口服。

【进补应用】本方以赤白何首乌并用,而且用量较重,功能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为主药。配伍菟丝子、枸杞子补益肝肾,滋精养血而明目;白茯苓健脾利湿,安神益智;当归补血养血;补骨脂温补脾肾,

固精缩尿;牛膝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全方重在滋养肾精,兼可益脾、补肝、养心,特别适宜于中老年人精血衰少、腰膝无力、遗精阳痿、未老先衰、须发早白者服用,是一种扶老益寿的保健药。药性不寒不燥,一般人亦可服用。

【注意事项】忌食萝卜、猪血及寒凉、辛辣等刺激之品,阴虚阳亢者慎用。制药时勿犯铁器。

附录(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药膳学)七宝美髯蛋

美白方

玉容丹 【来源】《千金要方》

【组成】白附子、密陀僧、牡蛎、茯苓、川芎各60克。

【功效】祛风活血,润面除斑。

【制备】上5味末之,和以羊乳。

【用法】每夜涂面,以手摩之,旦用浆水洗。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三

【方论】 川芎一味辛散温通,有活血化瘀

之功,为血中气药,善治气滞血

瘀所致的面黯、面疱、粉刺等疾

患; 茯苓淡渗利湿,可消散因水气滞

留颜面而生的雀斑、黑黯; 牡蛎长于滋阴降火,化痰软坚,

能润皮肤、除黑斑; 密陀僧功能消肿解毒,生肌敛疮

【组成】 白牵牛 团粉 白蔹 白细辛 甘松 白鸽粪 白及 白莲蕊 白芷 白术 白僵蚕

白茯苓各30克 荆芥 独活 羌活各15克 白附子 鹰条白 白扁豆各30克 防风15克 白丁香30克

【用法】 共研细末。每用少许,放手心内,以水调浓,擦搓面上,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日用二次。

【主治】 黧黑皯黯(又名黧黑斑)。初起色如尘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泽,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赤豆

【禁忌】 服药期间,戒忧思、劳伤,忌动火之物。

玉容散·《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组成】绿豆粉90g,白菊花30g,白附子30g,白芷30g,食盐15g,冰片1.5g。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功效】祛风利湿,消斑润肤。

【主治】黄褐斑,痤疮,扁平疣等。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用清水调匀外搽,代肥皂洗面,外搽10分钟后洗去。

玉容散-《御药院方》卷十。

【药物组成】:白及1两半,白蔹半两,白僵蚕(生)半两,成炼钟乳粉半两,白附子(生)2钱半,冬瓜子2钱半,韶脑(别研)2钱半,楮桃儿2钱,麝香1钱(别研)。

【处方来源】:《御药院方》卷十。

【方剂主治】:面上诸(黑干)(黑曾)及瘢痕。

【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用玉浆调,匀稠得所。

【用法用量】:临卧涂患处,明旦用温淡浆水洗去。

去痤疮方(俗称青春痘)

清胃散(加味)

白茯苓药用份量篇四
《妇产科方剂》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处方】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30克,杞子12克,川楝子5克。

【方义】 本方是治疗肝肾阴虚,血燥津亏,肝郁气滞之证的常用方。方中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药;杞子、当归养血柔肝,沙参、麦冬滋阴增液,善养肺胃之阴,知木能乘土,必先培土,又清金之所以制木,以上均为臣药;佐以川楝子疏肝理气泄热,遂肝木条达之性,虽属苦寒之品,但配入大队甘凉养阴药中,则使肝体得养,肝气调畅,诸证自除,诚为治疗阴虚脘胁疼痛的良方。本方在大队滋养肝肾阴血药中,少佐一味川楝子以疏肝理气,使滋阴养血而不遏滞气机,疏肝理气又不耗伤阴血。

【功效主治】滋养肝肾,疏肝理气。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胸脘胁痛,嗳气吞酸,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弱。现用于胃溃疡、胃炎、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属肝肾阴虚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渣温服。口苦干燥者,加黄连。

【注意】有停痰积饮的息者忌服。

【方歌】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2.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处方】仙茅9克、仙灵脾9克、巴戟天9克、当归9克、黄柏6克、知母6克。

【方义】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阳,补肾精;黄柏、知母泻肾火、滋肾阴;当归温润养血,调理冲任。全方配伍特点是壮阳药与滋阴泻火药同用,以适应阴阳俱虚于下,而又有虚火上炎的复杂症侯。由于方用仙茅、仙灵脾二药为主,故名"二仙汤"。

【用法用量】日服一剂,水煎取汁,分二次服。

【功效主治】温肾阳、补肾精、泻相火、调冲任。主要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见有肾精不足(可见腰酸、膝软、尿频、头晕、目眩、耳鸣、神萎、脉沉细)和相火旺(可见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烦躁易怒、口干、便艰、失眠多梦、舌红、虚火上炎)。

【注意】

【二仙汤】方歌:

3.二至丸(《医方集解》)

【处方】女贞子(蒸) 500g 墨旱莲 500g

【方义】

【用法用量】制丸口服。一次9克,一日2次。

【功效主治】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注意】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二至丸】方歌:二至女贞与旱莲,桑椹熬膏和成圆;

肝肾阴虚得培补,消除眩晕与失眠。

4.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方义】本方是治疗湿痰的要方。湿痰之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运化失健,以致湿聚成痰。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故以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益脾。煎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协同半夏、橘红和胃祛痰止呕;少用鸟梅,味酸收敛,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过。凡是痰湿为患,均可用本方增损治之。

【炮制】上为俰咀。

【功效主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二陈汤】方歌: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姜梅一并存,

燥湿化痰兼利气,湿痰为患此方珍。

5.八正散(《和剂局方》)

【处方】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入灯心

【方义】方用瞿麦利水通淋,清热凉血,木通利水降火为主;辅以扁蓄、车前、滑石、灯心清热利湿,利窍通淋,以栀子、大黄清热泻火,引热下行;甘草梢和药缓急,止尿道涩痛。诸药合用,而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

【用法用量】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灯心煎汤送服;汤剂,加灯心,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功效主治】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注意】孕妇及虚寒病者忌用。本方多服会引起虚弱的症状,如头晕、心跳、四肢无力,胃口欠佳。

【八正散】方歌: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栀滑研,

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6.八珍汤(《正体类要》)

【处方】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方义】本方在原书用治于失血过多,以致气血皆虚诸证。肢体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无华,短气懒言,心悸怔忡。 脉细虚,舌淡苔白,皆为气血两亏,心脾不足所致。肝藏血,开窍于目肝血亏,故头晕目眩。 方用参、术、苓、草补脾益气; 归、芍、地滋养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归、地补而不滞; 加姜、枣助参、术入气分以调和脾胃。全剂配合,共收气血双补之功。

【用法用量】清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功效主治】益气补血。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注意】

【八珍汤】方歌:四君四物加姜枣,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

7.人参养荣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处方】黄芪 当归 桂心 炙甘草 橘皮 远志(去心),炒,半两(各30g)白芍三两(90g)熟地黄9g 五味子 茯苓各4g

【方义】 (1)熟地、归、芍,养血之品。(2)参、芪、苓、术、甘草、陈皮,补气之品,血不足而补其气,此阳生则阴长之义。(3)且 参、芪、五味,所以补肺。(4)甘、陈、苓、术,所以健脾。(5)归、芍所以养肝。(6)熟地所以滋肾。(7)远志能通肾气上达于心。(8)桂心能导诸药入营生血。(9)五脏交养互益,故能统治诸病,而其要则归于养荣也。

【用法用量】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克),用水一盏半,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酌减。)

【功效主治】气血双补。1.治脾肺气虚,荣血不足,惊悸健忘,寝汗发热,食少无味,身倦肌瘦,色枯气短,毛发脱落,小便赤涩。

【注意】由于阴虚阳旺而致心悸、自汗、失眠、健忘诸症者,不可用本方。

【人参养荣汤】方歌:

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处方】大黄(12g) 牡丹皮(3g)桃仁(9g)冬瓜子(30g)芒硝(9g)

【方义】方中大黄苦寒攻下,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丹皮苦辛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两药合用,泻热破瘀,共为君药。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实热,使之速下,桃仁活血破瘀,合丹皮散瘀消肿,共为臣药。冬瓜仁甘寒滑利,清肠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去,并能排脓消痈,为治内痈要药,是为佐药。综观全方,合泻下、清利、破瘀于一方,湿热得清,瘀滞得散,肠腑得通,则痈消而痛止,为治疗湿热瘀滞肠痈得有效方剂。

【用法用量】前四味药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加芒硝,再煎数沸。

【功效主治】泻热破瘀 散结消肿。缩足肠痈(阑尾炎)专方。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具备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注意】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质过于虚弱者均应谨慎使用。

【大黄牡丹皮汤】方歌: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

泄热破瘀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

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处方】人参少用10克, 熟地用6~9克,杜仲6克 当归6~9克(若泄泻者去之) 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6~9克 炙甘草3~6克

【方义】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熟地、当归滋阴补血,人参与熟地相配,即是景岳之两仪膏,善治精气大号之证,枸杞、萸肉补肝肾,杜仲温肾阳,甘草助补益而和诸药。诸药配合,功能大补真元,益气养血,故景岳曾称此方为"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功效主治】救本培元,大补气血。气血大亏,精神失守之危剧病证。

【注意】

【大黄牡丹皮汤】方歌:大补元煎益精方,人参草药培脾安,

归地山萸滋真水,杜仲枸杞冲任藏。

10.小蓟子饮(《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生地黄 小蓟 滑石 木通各9g

【方义】方中用小蓟凉血止血,“二便下血皆因热者,服者莫不立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故为君药。藕节、蒲黄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化瘀,以使血止而不留瘀,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且滋阴养血,均为臣药。滑石、木通、竹叶清热利尿通淋,栀子通泻三焦,导湿热下行;血淋、尿血,每耗伤阴血,故用当归养血和血,与生地相伍,更能滋养阴血,共为佐药。甘草调药和中,用以为使。全方配伍,共奏凉血止血,利尿通淋之功。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主治】凉血止血,利尿通淋。治下焦结热血淋。

【注意】

【小蓟子饮】方歌: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黄,

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11.小营煎(《景岳全书》)

【处方】当归6克 熟地6~9克 芍药(酒炒)6克 山药(炒)6克 枸杞6克 炙甘草3克

【方义】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400毫升,煮取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功效主治】养血滋阴。阴虚血少,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脉象细弱,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小腹虚痛。

【注意】

【小营煎】方歌:

12.小柴胡汤(《伤寒论》)

【处方】柴胡12g 黄芩9g 人参6g 甘草5g半夏9g生姜9g大枣4枚

【方义】少阳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正拒邪则发热,邪欲入里则恶寒,邪在少阳则寒热往来;少阳经循胸布胁,经中有邪,经气不利则胸胁苦满;气郁化热则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则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热入血室、疟疾其病症见往来寒热属少阳;黄疸其病位在肝胆,故其治从少阳证。邪在表可汗,邪在里可下,而半表半里则宜和解,和解即引少阳邪出于表而散。君药:柴胡辛微寒,轻清升散,疏邪透表,引少阳邪外出而解。臣药:黄芩苦降,清泄少阳之热,配君药内清外透以和解少阳。佐药:胆气犯胃,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补中益气,扶正既可祛邪,又可防邪往里传。使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生姜、大枣调和胃气,与人参共同补益中气,调和营卫,扶正祛邪。诸药配伍,少阳得和,胃气得调,正气得扶,诸症得愈。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主治】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注意】阴虚血少者禁用本方。

【小柴胡汤】方歌: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13.上下相资汤(《石室密录》)

【处方】熟地1两,山茱萸5钱,葳蕤5钱,人参3钱,元参3钱,沙参5钱,当归5钱,麦冬1两,北五味2钱,牛膝5钱,车前子1钱。

【方义】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主治】血崩之后,口舌燥裂,不能饮食。

【注意】

【上下相资汤】方歌:

14.止带汤(《世补斋不谢方》)

【处方】桑螵蛸9g,海螵蛸9g,生龙骨9g,生牡蛎24g,莲须6g,白果10g,菟丝子12g,沙苑子9g,桑寄生30g,薏苡仁18g,茯苓12g,川续断12g。

【方义】方中菟丝子、沙苑子、桑寄生、川续断固肾;桑螵蛸、海螵蛸、生龙骨、生牡蛎、莲须、白果收涩止带;茯苓、薏苡仁利湿。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主治】固肾,利湿,收涩。虚寒带下,白带清稀量多、久不止,腰酸腿软,舌苔白腻,脉濡。

【注意】

【止带汤】方歌:

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处方】金银花(15克) 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 紫花地丁(6克) 紫背天葵子(6克)

【方义】方中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子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散结;少加酒以通血脉,有利于痈肿疔毒之消散。配合成方,共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

【用法用量】水一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盅,再滚二三沸时,热服,被盖出汗为度。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消散疔疮。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注意】

【五味消毒饮】方歌: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家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16.乌药汤(《兰室密录》)

白茯苓药用份量篇五
《用六味地黄汤加重泽泻和茯苓的用量》

用六味地黄汤加重泽泻和茯苓的用量

浮肿较明显,可给予药物治疗:安体舒酮20mg加双氢克尿塞

12.5mg(半片)日2次服,双氢克尿塞可服3天、停3天,

建议,老人出现脚肿,应该先去医院检查,找出脚肿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如果脚肿并伴有剧烈疼痛,应该去医院骨科检查;如果是脸部也有肿胀,就要去肾内科检查;如果伴有心慌、气喘、憋气,该去心内科检查;若其他症状不明显,那老年人应该去医院老年科检查。

老年人脚肿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比如脚肿是因痛风引起的,那大脚趾、脚跟及膝盖部分会突然红肿胀痛,关节发热,疼痛难忍;若是因为肾功能衰竭引起,会出现眼部、脸部肿胀,在脚跟、脚背轻按一下,肿胀处即凹下,肌肉像失去弹力;若是心源性疾病引发脚肿,那老人还会有心慌、气喘、憋气等现象。

老人出现脚肿,应该先去医院检查,找出脚肿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如果脚肿并伴有剧烈疼痛,应该去医院骨科检查;如果是脸部也有肿胀,就要去肾内科检查;如果伴有心慌、气喘、憋气,该去心内科检查;若其他症状不明显,那老年人应该去医院老年科检查。

预防脚肿首先要防止相关疾病,比如不抽烟、避免大量摄入钠盐以预防冠心病等。老年人尤其要注意足部保洁、保暖,营养摄入要全面。平时避免长时间站立,适当增加局部运动,还要密切注意控制药物副作用。如服用某种药物后,脚部有肿胀现象,应立刻去医院。如果脚肿伴有剧痛,那老人应采取一些静止性的运动,避免登山、举重等运动,以防症状加重。 可以用温水天天泡脚十五分钟左右生活中呢,可以喝点冬瓜汤,冬瓜皮可以在水里煮下泡脚

消肿食疗

1、 赤小豆、花生、大枣各100克,放少许冰糖一起煮汤食用。

2、 绿豆、薏米仁各100克,同煮汤食用。

3、 鲤鱼1条重约250克,赤小豆100克,一起煮汤服用。

4、 母鸡半只或童子鸡1只,与黄芪100克一起蒸熟,喝汤吃鸡肉。

5、 青头雄鸭1只,与冬瓜1000克一起煮汤食用。

6、 猪腰2只,杜仲10克,核桃仁50克,一起煮汤食用。

7、 鲤鱼1条重250克,冬瓜500克,加水清炖,吃鱼食瓜喝汤。

8、 冬瓜500克,赤小豆30克,加水适量,加盐少许,吃瓜喝汤。

9、 玉米须、冬瓜皮、赤小豆各适量,煎汤代茶饮,连服至浮肿消失。

白茯苓药用份量篇六
《方剂学笔记-补益剂》

中医方剂学1.【补益剂—补气】气蓄积在气海,有上气海,下气海之分。这里讲的补气,主要是以脾肺气虚,特别是脾气虚为中心的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它由肾精所化,肾精化生肾气。 基础气虚证望:面色萎白闻:声低息短问:倦怠乏力切:脉来虚弱食少便溏→脾气虚心悸怔忡→心气虚自汗恶风,易感风寒→肺气虚两胁不舒,郁郁寡欢→肝气虚其中,脾胃气虚是后天之气不足的常见证型基础补气方配伍基本结构补气药+除湿药 (开宣,苦燥,芳化,淡渗)-桔梗、苍朮、白朮、白蔻、砂仁等+行气药+升提药 升麻、柴胡(1.开宣肺气,气行则湿化。2.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1.如果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就会减弱,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得正常运化而转化为病理产物水湿。以脾气虚为中心的一类证候,往往伴随脾湿。2.配伍行气药有助于化湿,同时行气也可以使补气药补而不滞。3.气具有升举固摄的作用,如果气虚到一定程度,可以产生气机下陷。所以在补气方里,有时要配一些升提药。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4.其它如需要气血兼顾,当归是常配的。一、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代表方,基础方)【处方】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各等分【用法用量】水煎服,一盏煎至七分,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功能主治】益气补中,温养脾胃。治营卫气虚,脏腑怯弱,面色咣白,四肢无力,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现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属脾胃虚弱者。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方解】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中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合人参以益气健脾为臣;茯苓渗湿健脾为佐;炙甘草甘缓和中为使。四味皆为平和之品,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故名四君子汤。君 人参 补脾肺气臣 白朮 益气健脾燥湿佐 茯苓 益气健脾渗湿使 甘草 助人参益气,调和药性白朮茯苓相配,在仲景时代就是一个基本的除湿的结构。茯苓的淡渗(利水)起点在中焦,车前、泽泻、猪苓、木通这些起点在下焦随证加减1.呕吐加半夏 2.胸膈痞满加枳壳、陈皮 3.心悸失眠加酸枣仁 4.畏冷肢寒,脘腹疼痛,加干姜、附子 【药理作用】 1、调整胃肠功能 《新中医》1978(5):53,《新医学》1979(7):305,四君子汤主要通过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拮抗乙酰胆硷和组织胺等作用,促使处于紊乱状态的胃肠分泌、消化、运动及营养功能恢复正常,并可减少胃液分泌,降低其pH值,因而亦有利子胃肠

溃疡的愈合。2.增强机体免疫机能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6):63,四君子汤中党参、白术、茯苓二药配伍或三药配伍(除配炙甘草者外),都能提高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单味党参作用最显着。炙甘草为一拮抗剂,其拮抗作用与本晶在配伍中的用量有关(含1/3时,拮抗作用明显,含1/5或1/7时,作用不明显)。《新医药学杂志》1979(6):60,《江苏中医杂志》1980(2):32,四君子汤在体外能够较明显地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及活性花斑形成。本方去甘草后煎汤内服,可使人体血清IgG含量较显著地上升,使自然玫瑰花瓣形成率及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6):366,对营养不良所致小鼠胸腺萎缩和功能降低者,可促使其恢复。以上结果证明,四君子汤能够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能,为本方扶正御邪的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3.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加速红细胞的生成 《中医研究通讯》1963(8):3,四君子汤能使失血动物血象中的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并可促进网织红细胞转化为红细胞。4.其它 《教学动态》1979(1):23,四君子汤能使服药小鼠肝细胞内的肝糖元含量显著增加,因而有利于肝组织的修复。《中医研究通讯》1963(8):3,四君子汤通过调整人体的内在因素(包括神经、心脏和内分泌腺)而促使血压上升,改善休克。【注】另有一方‘四君子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处方】人参 黄耆 白术 茯苓各等分四君子汤与理中丸的比较理中丸《伤寒论》【处方】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炙)各90克四君子汤《和剂局方》【处方】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各等分理中丸→病机:中焦虚寒→治法:温中为主,温补结合→君药:干姜四君子汤→病机:脾气虚运化乏力→治法:益气健脾为主→君药:人参附方1.异功散 《小儿药证直诀》(常用方 基础方)【处方】人参 茯苓 白术 陈皮 甘草各等分【功能主治】健脾理气。治脾胃虚弱,中焦气滞,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现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者。【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2个,同煎至100毫升,空腹时温服。(现水煎服,空腹服)(脾虚基础上有气滞)附方2.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处方】人参3克 白术6克 茯苓6克 甘草2克 陈皮2.5克 半夏3克 砂仁2.5克 木香2克【功能主治】益气补中,化痰降逆。治脾胃气虚,痰饮内生,呕吐痞闷,不思饮食,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用法用量】上加生姜6克,水煎服。(现水煎服)(脾虚基础上气滞

,进一步发展,水湿壅滞,湿聚成痰,阻滞气机,痰气阻滞比较重,痰气互结胀闷重,伴随有胃气上逆,再加上胸脘疼痛。证见胀闷,恶心,呕吐,咳嗽有痰。本方最早是用香附与砂仁组合,经后世不断演变而成为木香与砂仁组合)附方3.参苓白朮散《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莲子肉 薏苡仁 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一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白茯苓、人参、甘草(炒)、白术、山药,各二斤。【中国药典方】人参 茯苓 炒白术 山药 甘草各100g 莲子 炒薏苡仁 砂仁 桔梗各50g 炒白扁豆75g (主证是在四君子汤证基础上,脾虚更重,脾湿更盛。脾不能运化水湿,水湿积聚较盛,以脾湿而造成的泄泻、妇科带下这类为主要。也可伴有下肢轻微的浮肿。主证第一个是泄泻,湿盛泄泻。)方解君 人参 补脾白朮 补脾茯苓 补脾臣 山药 补脾润肺固肾(山药上可以润肺,中可以补脾,下可以固肾,照顾比较全面。)莲肉 补脾固肾白扁豆 增强补脾除湿作用,化湿利湿苡仁 增强补脾除湿作用,补脾利湿佐 砂仁 化湿和胃陈皮 化湿和胃佐使 桔梗 开宣肺气助化湿,补脾养肺甘草 帮助益气,调和药性参苓白朮散中桔梗的配伍意义1.开宣肺气,除湿,以通利水道。肺气通畅,肺主肃降,水道得通,有助于除湿。 2.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增强保肺之功。 随证加减久泻兼里虚腹痛,加干姜、肉桂。【各家论述】1.《医方考》:脾胃喜甘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2.《冯氏锦囊·杂症》:脾胃属土,土为万物之母。东垣曰:脾胃虚则百病生,调理中州,其首务也。脾悦甘,故用人参、甘草、苡仁;土喜燥,故用白术、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莲肉益心;土恶水,故用山药治肾;桔梗入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气于地道,而无否塞之忧也。【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中成药研究》(1982;8:25):参苓白术散水煎液小剂量对肠管蠕动有兴奋作用,大剂量有抑制作用,可解除肠管的痉挛,并能增加肠管对水和氯离子的吸收。解痉作用的机理初步看来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另一方面亦有拮抗拟胆碱药的作用。附方4.七味白朮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 【用法】水煎 (成人常用剂量: 10剂) (有脾胃虚弱的基础,以胃气不和为主。所以呕吐泄泻。)二、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辩惑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处方】黄耆1钱 炙甘草5分 人参3分 升麻3分 柴胡3分 橘皮3分 当归身3分 白术3分。【用法用量】上药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自汗,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崩漏,久泻脱肛。现常用于气虚不摄血,出现皮下出血,现在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用补中益气也是很好的。特别小儿有脾虚不固,不摄血这个类型。也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补中益气汤证有基础气虚见证,气短,自汗也是一种津液不固,早上来可能会有头昏,眩晕清阳不升。精神,神志疲乏、神志恍惚。这种升举固摄,也能固摄心神,所以脾虚气陷,不能简单的认为就是脏腑的下垂,或者像久泻久痢,崩漏这几样。它是固摄涉及到人体里面的组织的失固以后,不能维持一定部位,以及基础物质气、血、津、精、神,多方面的。所以固摄是多方面的。】【补中益气汤和当归补血汤都是李东垣的方,都是甘温除热的代表。【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处方】黄耆30克 当归6克【当归补血汤功能主治】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药理作用】1.促进蛋白质合成。2.保护肝脏。3.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补中益气汤对人体脏器下陷的对比试验:第一组用升麻、柴胡,第二组用人参、黄耆、白朮、甘草,第三组用一二组和方,比较结果,单用人参、黄耆这一组,升举作用维持4~6小时就不行了,虽有作用,但维持时间短,力量小。单用升麻柴胡没有作用。但是两个合起来以后观察,连续两、三天作用还在,以后才慢慢的消退。说明协同以后升举作用明显,维持时间也长。黄芪作用固摄时量宜大,补气时量宜小】【原方化裁】手扪之肌表热,服补中益气汤1-2服后,若再烦乱,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5分或1钱;如精神短少,加人参5分,五味子20个;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加藁本5分,细辛3分;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5分,生姜3分;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1钱,防风、藁本各7分,甘草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

肿,人参5分,黄耆7分,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1服与之;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各3分,桔梗7分;口干咽干者,加葛根5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25个,麦门冬(去心)5分;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5分,秋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各5分;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各3分,陈皮5分;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5分;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各5分;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白豆蔻、缩砂各5分;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各3分,厚朴7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各1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各1钱;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5分、枳实3分;脉缓有痰而病,加半夏、黄连各1钱;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5分,柴胡7分,甘草3分;腹中痛者,加白芍药5分,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5分;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各5分,芍药1钱,以治时热;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3分,甚则5分,甘草3分,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5分,如不已,乃大寒,加肉桂5分,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5分,如淋,加泽泻5分;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大黄(酒洗,煨)5分或1钱;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1口,调玄明粉5分或1钱,大便行则止;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5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5分;脉缓,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各5分。【注意】下元虚者禁用【各家论述】 1.《内外伤辨》: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耆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伤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白术若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耆、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辛甘为用。

白茯苓药用份量篇七
《13利水渗湿药 2》

白茯苓药用份量篇八
《中药-医学院-02》

白茯苓药用份量篇九
《中药常用方剂9祛湿剂Microsoft Word 文档

九、祛湿剂

燥湿和胃

1、平胃散

【处方1】 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甘草(炒)三十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并宜服。 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

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受拜平胃散(《杂类名方》)、节金饮子(《普济方》卷一九七)、神效平胃散(《保命歌括》)。

【处方2】 苍术120克(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厚朴9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陈橘皮60克(洗令净,焙干)甘草30克(炙黄)

【制法】上药四味,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治湿困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常多泄泻,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2片,大枣2枚,同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备注】方中重用苍术燥湿运脾为君;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为臣;陈皮行气化滞为佐;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成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摘录】《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2、不换金正气散

【处方1】 苍术、橘皮、半夏曲、厚朴(姜制)、藿香,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解散寒邪。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个,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2】厚朴(去皮.姜汁制)、藿香(去枝.土)、甘草、半夏(煮)、苍术(米泔浸)、陈皮(去白),各等分。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治四时伤寒,瘴疫时气,头疼壮热,腰背拘急;五劳七伤、山岚瘴气,寒热往来,五膈气噎,咳嗽痰涎,行步喘乏,或霍乱吐泻,脏腑虚寒,下痢赤白,并宜服之。

常服能辟岚气,调和脾胃,美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若四方人不伏水土,宜服之。

【注意】忌生冷、油腻、毒物。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3】 苍术、橘皮、半夏曲、厚朴(姜制)、藿香,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解散寒邪。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个,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别名】普贤正气散(《证治准绳·类方》卷四)。

【处方4】厚朴(去皮,姜汁制)藿香(去枝、土)甘草(爁)半夏(煮)苍术(米泔浸)陈皮(去白)各等分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主四时伤寒,瘴疫时气,头痛壮热,腰背拘急;山岚瘴气,寒热往来,霍乱吐泻,赤白下利;五膈气噎,咳嗽痰涎,行步喘乏。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2枚,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毒物。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处方5】厚朴(姜炒)1钱,苍术(米泔水泡)1钱,陈皮(去白)1钱,半夏(制)1钱,藿香叶(净)1钱,甘草(炙)1钱,草果5分。

【功能主治】和脾胃,止吐泻,温中,下痰饮。主一切山岚瘴气,八般疟疾,四时伤寒,五种膈气,腹痛胀满,吞酸噫气,噎塞干呕,恶心;内受寒湿,外感风邪,头痛头眩,鼻塞;及一切霍乱时气,不伏水土。

【用法用量】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温服。

【摘录】《医统》卷七十六

【处方6】厚朴(姜汁炒)、陈皮(去白)、苍术(米泔浸)、半夏(洗)、白茯苓、紫苏叶各等分,甘草减半,神曲(炒,研细末,另入药)等分。

【功能主治】伤湿咳嗽。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除神曲末,用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1盏,去滓,入曲末服。

【摘录】《保命歌括》卷十七

3、柴平汤

【处方1】银柴胡6克 黄芩4.5克 人参(去芦)半夏(汤泡七次)各3克 甘草1.5克 陈皮3.6克 苍术(泔浸)4.5克 厚朴(姜制)3克

【功能主治】和解少阳,祛温和胃。主湿疟,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红枣2枚,煎至320毫升,来发先服。

疟发于午前为阳,属气虚,加白术(土炒)2.4克,白茯苓(去皮)2.1克;发于午后为阴,属血虚,加当归(酒浸)2.7克,川芎2.1克;发于午前,延及午后,此气血两虚,上四味俱加;食积,加神曲(炒)

2.4克,麦芽(炒)2.1克,山楂3克,枳实(麸炒)3克。

【摘录】《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三引《宦邸便方》

【处方2】川柴胡3克 姜半夏4.5克 川朴6克 清炙草1.5克 炒黄芩3克 赤苓9克 制苍术3克 广橘皮

4.5克 鲜生姜3克

【功能主治】和解燥湿。主湿疟。寒热往采,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4、藿香正气散

【处方1】藿香(二钱),紫苏(去梗.一钱半),厚朴(姜制.炒)、茯苓(去皮)、陈皮、白芷、半夏(汤洗七次)、桔梗(去芦)、大腹皮、白术,各一钱。甘草(炙.一钱二分)。

【功能主治】治伤寒头疼,增寒壮热,或感湿气,霍乱泄泻,常服除山岚瘴气。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处方2】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各30克 半夏曲 白术 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克 藿香(去土)90克 甘草(炙)75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00毫升,热服。如欲出汗,覆盖衣被。

【备注】方中藿香芳香化温,和中止呕,并能发散风寒,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兼可芳香化浊;厚朴、陈皮、半夏曲行气燥湿,和中消滞;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大腹皮行气利温;桔梗宜肺利膈;生姜、大枣、甘草调合脾胃,且和药性。诸药合用,共成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5、六和汤

【处方1】缩砂、半夏(汤洗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参(去芦)、赤茯苓(去皮)、藿香(去土)、白扁豆(姜制)、香薷、厚朴(姜制)、木瓜,各一钱。炙甘草,半钱。

【功能主治】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胃脘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2】 党参(米炒,去芦)1钱,半夏(制)1钱,砂仁(杵)1钱,扁豆(炒,杵)2钱,藿香2钱,赤茯苓2钱,木瓜2钱,炙草1钱。

【功能主治】夏秋暑湿伤脾,或饮冷乘风,多食瓜果,以致客寒犯胃,食留不化,遂成霍乱。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红枣1个,水煎服。

【摘录】《不知医必要》卷二

【处方3】缩砂仁、半夏(汤炮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参、甘草(炙),各一两。赤茯苓(去皮)、藿香叶(拂去尘)、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二两。香薷、厚朴(姜汁制),各四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妇人胎前、产后,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清热祛湿

1、茵陈蒿汤

【处方】 茵陈蒿18克 栀子15克(劈)大黄6克(去皮)

【药理作用】对中毒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 《山西医药杂志》1975(3):79~93,四氯化炭中毒性肝损伤的大白鼠,在接受茵陈蒿汤治疗后,肝脏细胞的肿胀、气球样变、脂变与坏死,均有程度不等的减轻。肝细胞内蓄积的糖元与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显着下降,这就为茵陈蒿汤的退黄作用与治疗肝炎,提供了形态和功能的基础。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橘子,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1.2升,先煮茵陈减600毫升,纳二味,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复减,黄从小便去。

【备注】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为君;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并可退黄为臣;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为佐,三药相配,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湿去热除,则发黄自退。

【摘录】《伤寒论》

2、栀子柏皮汤

【别名】柏皮汤(《鸡峰普济方》卷十)。

【处方】栀子10克(劈)甘草3克(炙)黄柏6克

【功能主治】治伤寒身黄发热。

【用法用量】以水400毫升,煮取25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白茯苓药用份量篇十
《中药调剂复习资料1》

第二节、特殊中药的调剂管理

1、 麻醉药品

麻醉药品是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的一类中药。 罂粟壳是只作配方使用,不零售。 中药罂粟壳:经考核有资格使用罂粟壳的职业医师方可开方。每张处方不超过3日常用量,每次用量不得超过6克(3-6g/d),总共不超过18g。不能连用7天。不得单包,必须混入群药。处方保留三年备查。晚期癌症患者可凭专用卡,大量持续使用。 2、 精神药品

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 根据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类和二类精神药品。

第一类不得零售,每次不超过3日常用量。第二类凭盖有医疗单位公章的医生处方零售,每次不超过7日常用量。处方保留2年。 3、 毒性药品

毒性药品是指药物作用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至人中毒甚至死亡的一类中药。 凭医师签名正式处方,每次出访剂量不超过2日极量 处方中为注明“生用”的,配方时应付炮制品种。 处方一次有效,取药后,处方保留2年,在发票注明“处方保留”。 毒性中药的保管: “五专”:专人管理、专柜加锁、专用帐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

《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所列毒性中药共28种: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声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常见毒性药品及部分药品用量:

马钱子0.3-0.6g 巴豆制霜后0.1-0.3g 斑蝥0.03-0.06g 川楝子 苦杏仁 重楼(七叶一枝花) 蛇床子 绵马贯众 蒺藜 山豆根 制川乌1.5-3g 天南星3-9g 白果 白附子 半夏3-9g 朱砂0.3-1.5 全蝎2.5-4.5g 苍耳子 附子 金钱白花蛇 制草屋 牵牛子(黑白丑)3-6g 香加皮 洋金花 蜈蚣

罂粟壳3-6g 蕲蛇 蟾酥0.015-0.03g

4、 放射性药品

第三节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管理

1、 分类管理,目的: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使用方便

2、 处方药:必须凭职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

3、 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借职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 非处方药的遴选原则: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 4、 非处方药的安全性:非处方药分为甲类和乙类。

5、 非处方药专有标识:甲类:红色OTC。乙类:绿色OTC

6、 销售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的零售药店必须具有《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 7、 处方药不得选用开架自选销售方式。

8、 处方药、非处方药不得采用有奖销售、附赠药品或礼品销售等销售方式。 9、 趋同商业企业不得销售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

第五章 中药处方

一、中药处方的处方原则

1、处方:医疗和药品调剂的书面文件。

2、中药处方:凡是载有中药商品名称、数量、用法等内容和制备任何一种中药药剂的书面文件。 3、中药处方的意义:技术上、法律上、经济上。 4、中药处方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二、中药处方的类型

1、古方:古医籍中记载。

2、经方:经典著作中记载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普济方》、《备急千金药方》、《景岳全书》。

3、时方:清代至今。

4、单方/验方:独参汤、附参汤/民间流传有一定疗效的简单处方。 5、秘方:有一定独特疗效而不外传的处方。

6、法定处方:《中国药典》及局部颁收载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处方。 7、协定处方

8、医师临证处方

三、中药处方的结构

处方前记 处方正文

处方后记:包括“四签”:计价者签名、调配者签名、复核者签名、发药者签名。

四、处方的管理制度

1、职业医师和职业助理医师有处方权并将本人签名备案。 2、除处方医师外,其他人员不得擅自修改处方。 3、处方当日有效。

4、毒麻中药处方应造册登记。

5、药品名称和使用剂量以《药典》标准为准。

6、一般药品处方留存一年,毒性中药处方留存两年,麻醉药品处方留存三年。 7、蓝色-医保处方,白色-自费处方,红色-毒麻处方,黄色-急诊处方。 8、麻醉中药罂粟壳的使用

职业医师考核能正确使用罂粟壳。每次处方不超过3日常用量(每日3-6克,共18克),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留方三年备查。不得单包,必须混入群药。晚期癌症患者持专用卡可大量连续使用。

五、中药处方的常用术语

1、药品附加术语 ①、要求炮制类 ②、要求修制类

石韦、枇杷叶、金樱子去毛。 山茱萸、乌梅肉去核。 巴戟天、远志、麦冬去心。 乌梢蛇去头、鳞片。 斑蝥去头、足、翅。 枳实去瓤。

③、要求产地类 ④、要求产时类 ⑤、要求新陈类

⑥、要求临时加工类 ⑦、要求质地类

浮水青黛、落水沉香、明天麻、空沙参、肥玉竹。 ⑧、要求质量类

九孔石决明、马蹄决明。 ⑨、要求颜色、气味类

柴丹参、红茜草、黑玄参、香白芷、苦杏仁。

2、其它常用术语 ①、药引

药物类、食物类、其它类 ②、忌口

3、处方的脚注(旁注)

医师在开汤剂时在某味药的上角或下角所加工的简明要求。

①、临时炮制:调剂时临时加工,如熟地砂仁拌(行气消失)、朱茯苓远志(安神) ②、捣碎

种子、果实及坚硬的根及根茎类,用时多捣碎。 苏子、砂仁、草决明,要打碎。 黄连、大枣晒碎。 法夏轻打碎掰。 ③、去掉非药用部位 ④、煎煮要求

先煎:如石膏、龙骨。 后下:如藿香、杏仁。 包煎:如蒲黄、葶苈子。 令煎:人参、西洋参。 冲服:量重中药用量少,鹿茸。

洋化:胶类、蜜膏类。

六、中药处方药品的应付常规

(一)、处方药品的正名与应付

(1)、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付清炒的品种有(逢子必炒):

谷芽、麦芽、稻芽、山楂、草果、槐花、酸枣仁、苦杏仁、王不流行、牵牛子、紫苏子、

莱菔子、决明子、苍耳子、牛蒡子、芥子、蔓荆子

(2)、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付麸炒的品种有:

僵蚕、白术、枳壳、冬瓜子、三棱、椿根皮、神曲、薏苡仁、芡实、半夏曲、苍术

(3)、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付蜜制的品种有:

马兜铃、栝楼子(瓜蒌子)、槐角、罂粟壳、黄芪、桑白皮、枇杷叶

(4)、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付盐制的品种有:

桔核、蒺藜、车前子、益智仁、杜仲、小茴香、补骨脂、葫芦把儿

(5)、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付醋制的品种有:

香附、鸡内金、乳香、没药、五灵脂、延胡索、大戟、芫花、甘遂、五味子、

莪术、青皮、商陆

(6)、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付烫制的品种有:

狗脊、刺猬皮、骨碎补、马钱子、枳实、 龟甲、鳖甲、穿山甲——沙烫醋淬 阿胶——蛤粉烫

(7)、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付酒制的品种有:

熟地黄、山茱萸、女贞子、黄精、蕲蛇、水蛭、肉苁蓉、乌梢蛇

(8)、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炒,付煅制的品种有: 龙骨、龙齿、牡蛎、磁石、海浮石、瓦楞子

(9)、直接写药物的正名,付炒炭的品种有: 地榆、艾叶、炮姜、侧柏叶、蒲黄、血余、棕榈

(10)、直接写药物的正名,付炮制的品种有:

附子、天南星、白附子、巴戟天、吴茱萸、厚朴、淫羊藿、肉豆蔻、斑蝥、硫黄、藤黄

(11)、处方药名写炙,付蜜炙的品种有:

炙生麻、炙甘草、炙百合、炙百部、炙紫苏子、炙前胡、炙紫菀、炙麻黄、

炙桑叶、炙款冬花、炙橘红、炙化橘红

(二)、处方药名的合写(并开)与应付 : 二蒺藜(红白蒺藜):刺蒺藜(白蒺藜)、沙苑子(红蒺藜)

全紫苏:紫苏子、紫苏梗、紫苏叶

二地丁:紫花地丁、蒲公英(黄花地丁)

金银花腾(忍冬花腾):金银花、金银腾

全荆芥:荆芥、荆芥穗

焦四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焦槟榔

(三)药物的别名(偏名)与应付 : 大黄:将军、生军、川军、锦纹 天花粉:瓜蒌根、花粉

甘草:甜草、国老、皮草、粉草 延胡索:元胡、玄胡索

西红花:番红花、藏红花 辛夷:木笔花、望春花

木蝴蝶:玉蝴蝶、千张纸、洋故纸、云故纸 肉苁蓉:淡大芸

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牛子、牛大力 沙苑子:红蒺藜

决明子:草决明、马蹄决明 槟榔:大腹子、海南子

罂粟壳:米壳 拳参:草河车

藜芦:山葱 蒺藜:刺蒺藜、白蒺藜

芒硝:朴硝、马乐硝、皮硝 豆蔻:白豆蔻、寇仁

茯苓:赤茯苓、白茯苓、茯神、云苓 牛膝:怀牛膝

黄芩:条芩、子芩、枯芩、片芩

山茱萸:枣皮 川楝子:金铃子 金银花:忍冬、二花

以下相对少见: 三七:田三七、旱三七 山豆根:广豆根、南豆根 广防己:木防己 马钱子:番木鳖 佩兰:醒目草 益母草:坤草 千金子:续随子 防己:粉防己、汉防己 重楼:七叶一枝花、蚤休 香加皮:北五加皮 蛇蜕:龙衣 朱砂:丹砂、辰砂、镜面砂 洋金花:曼陀罗 夜明砂:蝙蝠粪 望月砂:野兔粪 骨碎补:炙申姜 土茯苓:仙遗粮 薄荷:鸡苏

肉桂:桂心、玉桂 砂仁:缩砂、阳春砂 草豆蔻:草寇

丁香:公丁香、紫丁香 母丁香:鸡舌香 伏龙肝:灶心土

西洋参:花旗参、洋参

第六章 中药的配伍原则和禁忌

一、中药的配伍原则

1、相须:功效相似药配合使用,增加疗效。 2、相使:辅药配合主要,互相增加作用。 1-2为扩大治疗范围或增强疗效。充分利用。 3、相畏:甲药的毒副作用可被乙药消减。 4、相杀:甲药能消减乙药的毒副作用。 3-4为消减毒副作用。必须考虑。

5、相恶:两药合用,相互抑制、降低、丧失药效。『配伍禁忌』 配伍后,药物功效降低或丧失。加以注意。

6、相反:两药合用,产生毒副作用。『配伍禁忌』 配伍后,能使本无害的药物产生毒副作用。避免使用。 1-6为配伍关系的临床应用。

另外,还包括“单行”,使用1-2味药,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还有“反佐”:《中药调剂学》52页。

二、中药配伍禁忌

1、十八反

歌诀:本草言明十八反,半楼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释义: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反半夏(包括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瓜蒌(包括天花粉、瓜蒌子、瓜蒌皮)、贝母(包括川贝、浙贝等)、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逐、芫花;藜芦反诸参(包括人参、党参、丹参、南沙参、北沙参、玄参、苦参)、细辛、赤芍、白芍。 2、十九畏 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释义:硫黄畏芒硝(包括玄明粉),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包括巴豆霜)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芒硝畏三棱,川乌、草乌(包括附子)畏犀角(包括广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包括肉桂、桂枝)畏石脂(包括赤石脂、白石脂)。

三、妊娠用药禁忌

常人常用药品:三七、大黄、制川乌、天南星、牛膝、西红花、肉桂、红花、枳壳、枳实、穿山甲、桃仁、莪术、通草、番泻叶、蟾酥等

四、中西药物和用的配伍禁忌

五、服药禁忌

三、中成药的排列

1、药品与非药品,内服药与外用药,宜窜味的药和一般的应分开存放。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应分柜摆放。

3、拆零药集中存放于拆零专柜,保留原包装标签。 4、对陈列药品按月检查。

四、调剂用药的供应

(一)、中药饮片的供应 1、查斗,《中药调剂学》73-74页 2、装斗 (1)、一般药材装至4/5,种子类细小圆滑者装至3/5。 (2)、过筛。献药净化。 (3)、细小饮片垫纸盛装。 (4)、先入者先出。

3、装斗、调配、保管之间的关系 (二)、中成药的供应

五、中药的验收

第八章 中药配方程序

一、审方

处方的结构和审查内容: 处方前记

处方正文: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处方应付(炮制品种、合写并开、别名)、毒麻药品使用(用量)、特殊处理的药物(先煎、后下„„)。 出访后记

二、计价

1、中药饮片的计价:每味药的单价×该药的份量=每味药的价格,再将每味药价格相加=每剂药价,每剂药价×剂数=汤剂的总价。 2、中成药

三、调配(配方)

1、再次审方(着重“处方应付”和“特殊处理的中药”) 2、清场 3、对戥 4、持戥 5、调配

(1)按处方药味顺序调配,随时察看处方,不凭记忆操作,间隔平放,不能混放一堆。 (2)处方中有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需单包,并注明用法用量,混入群药。 (3)对鲜药类要另包,以免干湿相混,发生霉烂、变质。

(4)一方多剂,要求剂量准确,用戥称分量,逐剂回戥,保证剂量均匀准确

6、分戥,一般药,每剂量误差不得超过±3%,细料药或毒性中药误差不得超过±1%

四、复核包包 五、发药

举例: RP:

党参12g,白术9g,干姜6g,甘草9g,制川乌5g,山楂9g,苦杏仁6g,川贝母6g,内金9g,生龙牡各15g,枳壳9g,枣仁9g。 审方:

根据十八反,川贝母不得与制川乌同用。 如妊娠妇女使用,不得使用制川乌。

白术应付麸炒白术,苦杏仁付清炒,制川乌应付炮制品种,山楂付清炒,酸枣仁付清炒,枳壳付麸炒。生龙牡各15g,付生龙骨15g、生牡蛎15g。内金即鸡内金,枣仁即酸枣仁。 制川乌用量不得超过3g。生龙牡需先煎,苦杏仁需后下。

第九章 煎药与服药

一、煎药

1、汤剂的类型 (1)煮剂 (2)煎剂 (3)煮散(4)沸水泡药

2、汤剂的特点

(1)可根据病情变化在方剂的基础上加减化裁,灵活变通地使用药物,适应中医辨证论治、随症加减的原则。

(2)汤剂多为复方,可按照中药配伍原则,使药物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的目的。

(3)汤剂多为液体制剂,内服后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所以对人体急、慢性病均适宜。 (4)汤剂一般以水为溶媒,对人体刺激性和副作用相对较小。 (5)汤剂溶媒来源广,制备简单易行。 以上仅为汤剂的优点。

3、汤剂的煎煮 (1)器具的选择 代表:砂锅。忌铁器。

(2)汤药用水和加水量及药材浸泡

洁净水。煎煮前须浸泡药材,花、茎、全草20-30分钟,根、根茎、种子、果实60分钟。 第一煎,没过药材表面3-5厘米。第二煎,没过药材表面1-2厘米。 (3)火候、时间

汤剂类型 煎药时间(分) 煎药火候

第一煎 第二煎 解表药 10-20 10-15 武火速煎 一般药 20-25 15-20 文武交替 滋补调理药 30-35 20-25 先武后文

4、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 (1)先煎

①对矿物药物等质坚硬的药物,如:生石膏、生磁石、代赭石、生牡蛎、生石决明、生瓦楞子、龙骨、龙齿、生紫贝齿。

②有毒的,如:乌头、、附子。 (2)后下

①气芳香,含挥发油,如:薄荷、藿香、豆蔻、香薷、砂仁、紫苏叶、佩兰、青蒿、苦杏仁。 ②久煎易被破坏的,如:钩藤、大黄、苦杏仁。 (3)包煎

①花粉类、细小种子类、细粉类,如:蒲黄、葶苈子、车前子、菟丝子、六一散、黛蛤散、益元散、马勃、青黛。

②含淀粉、粘液,如:车前子 ③含绒毛,如:旋覆花

(4)煎汤代水(取汤做媒),如:葫芦壳

(5)洋化(先煎他药,再将此药投入他药滤出液,溶化),如:生阿胶块 (6)另煎(贵重中药)(单煎取汁,再将药渣并群药合煎,混合后分服),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虫草。

(7)冲服(研粉冲服),如:珍珠、三七粉、牛黄、麝香、羚羊角粉、朱砂。 (8)兑入冲服(针对液体中药。他药煎后取汁,对如此药),如:竹沥、黄酒、阿胶、生阿胶、蜂蜜等胶类。

(9)临时捣碎(调剂员工作。为使有效成分易煎出来):砂仁、豆蔻。

二、服药

1、服药温度

一般均宜温服。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可冷服。解表药、驱寒药热服。恶心、呕吐病人可先嚼一片生姜或橘皮。

2、服药时间 滋补药:饭后服 慢性病:定时服 解表药:趁热服

对胃肠有刺激的:饭后立即服 驱虫、攻下:空腹服 安神药:睡前服

治疟药:发作前2-3小时服 特殊方剂遵医嘱。 3、服药剂量

4、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白茯苓药用份量》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白茯苓 白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白茯苓祛斑
  • 1、白茯苓别名(2015-12-26)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白茯苓药用份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白茯苓药用份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4523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