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绿色蝈蝈感悟

绿色蝈蝈感悟

2016-01-17 05:56:3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绿色蝈蝈感悟篇一《《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

绿色蝈蝈感悟篇一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李运

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这种写作形式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有过,如何让学生正确的感悟呢?唯有让他们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执教《绿色蝈蝈》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

教学《绿色蝈蝈》这篇课文时,我根据学情对教案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教学的重点放在“阅读感知”和“语言品味”两个环节,而“片段研读”被我删掉了。在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以下几个问题:1、你从文章中了解到绿色蝈蝈哪些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2、作者在文章中对绿色蝈蝈有哪些不同的称呼?这些不同的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

3、从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外表描写和不同称呼,可以看出作者对绿色蝈蝈怀着怎样的情感?整节课我都在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问题解答中,我并不着急去补充学生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去认真阅读,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答案。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使学生在充分了解蝈蝈习性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充分感受其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然后再次研读课文。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体现了语文的表达特点,不是片言只语、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

这堂课,我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创设了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并在关注学生的感悟这一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语感,又培养了语文素养,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学目标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落实,一篇科普小品文的教学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了。

不足的是,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的预习不够充分,回答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取舍,抓住重点,不必面面俱到,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绿色蝈蝈感悟篇二
《绿色蝈蝈教案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主备教师: 主讲教师

绿色蝈蝈感悟篇三
《绿色蝈蝈》

绿色蝈蝈感悟篇四
《23绿色蝈蝈》

绿色蝈蝈感悟篇五
《23 绿色蝈蝈》

绿色蝈蝈感悟篇六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篇一: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文章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这种写作形式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有过,如何让学生正确的感悟呢?唯有让他们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执教《绿色蝈蝈》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一上课,我就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使学生充分了解蝈蝈习性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充分感受其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然后再次研读课文。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体现了语文的表达特点,不是片言只语,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生的感悟的这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语感,又培养了语文素养。

从教十几年了,上了无数堂课,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没有一堂课比这堂课让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它时常在我脑海中重现,提醒我艺无止境,自己的差距还有多远。

那是几年前的一次课,虽然是新教材,但我还是不慌不忙,心想,就凭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一堂课算什么,随便上什么都行,我当时就选了《绿色蝈蝈》。应该说我还是用心准备了的,毕竟是在学校上语文公开课,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步骤包括课件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1、导语:从轻快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想到森林、昆虫,让学生回忆童年时玩昆虫的体验,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放松、让课堂活起来。然后,让一两个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熟悉的昆虫,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要介绍好昆虫并不容易,让他们带着任务来学习法布尔的文章,这样学习目标明确,效果也会好的多。

2、资料助读:让学生了解法国伟大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知识是很必要的,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找资料的习惯。3、速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本课生字词较多,为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并积累一些常用的词汇,我准备了幻灯片打算用一至两分钟的时间完成这一内容。4、精读体味:我设计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学生自己说说喜欢哪一段文字,为什么?如果学生没有动起来,就用第二种方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蝈蝈的声音”和“蝈蝈捕蝉”这两段,学习作者拟人、比喻、比较的写法、生动的笔调。第三种方案出示3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同样的目的是品味作者生动的文艺笔调。5、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提出疑问,最好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拔。6、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如果学生能说出两个层面的>收获,即写作特色方面的和科学精神方面的,那就达到了教学目的。7、作业:模仿法布尔的写作方法,选择喜爱的一种昆虫,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绘其外形、声音和动作特征。

但课却上砸了,出人意料的糟,让我始料不及。当时我思维混乱:怎么会这样?完全控制不了局面,结果草草收场。课后我冷静下来分析原因,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差距,很多素质都不过硬。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一厢情愿把教学过程想得天花乱坠,把教学方法设计得尽可能新潮,但却没有想到学生能否跟得上,如果跟不上该怎么启发,这一方面是因为太久了没教语文,对学生的水平有了陌生感,另一方面是自己违反了教学最基本的规律,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脚的,这是对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惩罚。

二是教材处理不科学,贪大图全,结果目标太大等于没有目标,这也与第一点教训息息相关,对学生不够了解导致目标确定不科学,以后得出一个教训就是:一堂课要稳打稳扎,不贪多求快,完成一个任务是一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三是心理素质不成熟,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上课一开始情绪还非常饱满,但一旦学生出现状况,课堂冷了场就开始乱了阵脚,虚荣心在作怪,结果越是怕出丑就越是出丑,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补救而是消积放弃,只求早点上完了事,这是对自己、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也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由此可见,曾经自以为是老教师了,其实自我调控能力还不强,更别说调动学生了。一个成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栏目的主持人,他会用多种方法去激活现场,带动观众,让整个节目跟着他的目标走,而绝不会让节目冷场。所以我离一个优秀教师的目标还差很远,今后得在这方面做个有心人,要千锤百炼。

上好一堂课容易,上好每堂课却很难,反省的目的绝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了正确地认识自己,日趋成熟,这堂失败的课于我是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差距在哪里,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篇二: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贯彻落实课程改革新理念,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

首先,就是恰当地利用教学资源来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导入关于“蜘蛛”、“蝈蝈”等的两个谜语和“蝈蝈”图片的运用,由于内容和语言形式比较贴近学生的年龄,容易激发学生思考、探究事物特征的兴趣,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在备课中,充分收集有关资源和信息,借鉴学习其他人的先进经验而完善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媒体和资源综合利用的作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其次,就是坚持教育新理念而创设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都力求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不断的向上攀登。如:

关于“自主朗读法”: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散文。文章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学生在自主朗读中更能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概括,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评价等更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关于“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作者笔下的蝈蝈是如此招人喜欢,作者凭什么了解蝈蝈的情况?”的设计和点拨。

再次、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应用反馈——总结与巩固”的教学思路给人以清晰明确的感觉,并一直把“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应用反馈”作为重点,师生的互动也围绕重点展开。

最后、目标明确,教学定位恰当。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但学习者却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积累相应的说明文知识,因此在教学知识目标中只要求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认识了解蝈蝈形体特征以及其生活习性”,没有专项的说明文知识要求。但语文学习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为了以后的说明文学习,又适当的渗透说明文知识如“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的渗透。

总之,本节课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鲜明地体现了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内涵。不足的是,有的细节没有处理好。

本人自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篇三: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花了两节课的时间上《绿色蝈蝈》,感觉甚是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一)花了太多的时间学习字词。虽然学生预习过,但从课前检查的情况来看,学生预习的效果不好,于是我花了大约15分钟的时间教读、巩固字词。从课后的听写信息反馈过来看,情况虽略有好转,但还是不容乐观。(二)花大量时间介绍作者法布尔与《昆虫记》。对于法布尔这样的花毕生精力于昆虫研究与写作的科学巨匠,生平经历的介绍对于学生应该有所影响,再说,《昆虫记》是下个学期要读的名着,让学生对它有所了解很有必要。(三)整体感知,效率太低。我预设了两个问题:(1)课文从几个方面描述蝈蝈?(2)作者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有哪些?照理说这是两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而且预习过,但我叫道的学生(中等生)没有答好,不知什么原因,第一个学生从第二个问题答起,而且回答得非常不全面,我连叫了几个学生,才把全部称呼才找出来,我乘胜追击,追问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不断变换称呼,这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才逐渐搞清楚了这个问题,说明了作者把绿色蝈蝈当做人来写,当做朋友来写,表达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也可以作者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与昆虫和谐相处的美好意愿。这样纠缠之后,一节课就就所剩无几,完了。(四)、教师对教学程序与文本不是过于熟悉。课堂教学效率要高,教师必须对教学程序与环节烂熟于心,但我这两节课不是这样,比如说,在讲了整体感知的第一个问题后,我却马上过渡到声音的具体描述,并把重要板书

屏显出来,这违背了原来的教学预设;又比如说,在没有很详细感知本课科学小品的基础上,就出示了辞海里一段绿色蝈蝈的说明文字,让学生感悟本课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另外,文本的细读对有效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我对文本不是很熟悉,比如说,对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绿色蝈蝈声音特点的语段,我就不是特别熟悉,只好与学生一起阅读学习,讲起课来也不是很流畅;又比如,我对第五自然段写蝈蝈捕蝉的语段也不是很熟悉,最后我舍弃了这段传统课堂必讲的重点语段。要把精华授予学生,让学生上课有所得,教师课前一定细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独特的理解,上课之间一定再熟悉课堂教学程序与有关环节,抵抗遗忘。(五)对教学思路不是太清晰。教师备好课后,做好课件后,对教学内容与思路一定要再做细致的审视与思考。但我发现这节课我没有做到这一点,以致教学遗忘了一些环节,重要的内容便无法讲深透,影响了学生的听课。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觉得有这样几点要特别注意,也是今后要纠正的:

1、课堂教学要合理安排时间,重点内容要突出。字词教学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也重要,但他们只是为课文教学服务的,文本的解读才是课堂的重中之重,要把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时要突出,时间的安排要向它倾斜,否则,课堂教学便是本末倒置。

2、关注学生预习,加强对学生预习监督。>语文教学预习非常重要,她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顺逆与成败。以前,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数量,没有关注学生预习的质量,不能让学生为预习而预习,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方法指导外,还必须警醒学生不能抄袭参考书,要自己诚信预习,真正为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服务。

3、备课要细读文本,课前要熟悉程序(环节)。有效教学提倡细读文本,教师课前一定要细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理解,并努力化为自己的东西;上课前要再次熟悉教学环节,以抵抗遗忘,这样对教学过程的流畅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课前要厘清教学思路。虽然备课时已经梳理了教学思路,根据文本与学生实际确定了教学的方向,但时间一久,很容易遗忘,因此,课前教师要再次厘清教学思路,对教学的课件要进行细致深入的审视,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有关问题都逐一做细做密,并用过渡语勾连起来。

绿色蝈蝈感悟篇七
《绿色蝈蝈3》

《绿色蝈蝈》课堂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① 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文章中的信息。

② 品读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③ 感悟作者热爱昆虫、热爱生命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研讨点拨法

一、竞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猜得都很对,是啊,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走进《绿色蝈蝈》,走进奇妙的昆虫世界,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用我们的智慧为这绿色蝈蝈制作一张网页,把它发到昆虫网上,让更多的读者来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

二、整体感知,提炼信息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梳理过生字词,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这份“蝈蝈小档案”。(投影显示)

蝈蝈小档案

姓名:

爱称:

形态:

叫声:

生活习性

①食性:

②居住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在书上勾画相关信息。)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是这样填的:姓名是蝈蝈,爱称有狂热的狩猎者、歌手、笼里的囚犯。

形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 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没有好吃的也吃一点儿青草。居住特点: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要纠正或补充的地方?

生2:蝈蝈的爱称还有:夜晚的艺术家,它的食性还包括:它也吃死去的同伴。

生3:蝈蝈也吃其他昆虫。

师:刚才第一位同学对蝈蝈居住特点的概括有没有同学有异议?

生4:第11小节中的“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说明蝈蝈的居住特点应该是“和睦共居”。

师:是的!好了,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这份蝈蝈小档案填完整了。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对比阅读,体会语言特色

师:刚才填写蝈蝈小档案时,我们看到了课文里是这样来描写蝈蝈的外形的:(投影显示)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老师在词典里也找到了一段描述蝈蝈外形的文字:(投影显示)

蝈蝈: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腹部大,翅膀短。

好,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都是写蝈蝈外形的,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生1:我更喜欢课文里的这一段。因为它的语言很生动形象,比如“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 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仿佛让人看到了蝈蝈翅膀上的纹路,把蝈蝈写得很可爱。

师:哦,课文里这段文字写得很生动!

生2:我也喜欢课文里的这一段,它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蝈蝈优美的体形特点,给人很深的印象。

师:是的,课文里的这一段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绿色蝈蝈的外形特征。其实要让语言生动传神,不仅可借助修辞手法,还可借助一些极富表现力的用词。 下面,我们就借助法布尔生动传神的语言,来完成我们网页制作的第二步:抓拍蝈蝈的生活照,给我们前面填写的小档案配几幅插图。

(二)抓拍照片,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师:在之前的浏览中,你们发现哪几段写得尤为精彩?

生(齐声):第5段和第3段。

师:可是拍照时应关注什么呢?声音还是姿态?

生(齐声):姿态。

师:是的。我们应当关注蝈蝈的动作、姿态,所以,就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到第5小节吧。请你依据法布尔生动、传神的语言,为绿色蝈蝈抓拍几张捕蝉时的精彩照片,并用下面的句式为大家做个介绍。(投影显示)

我拍的照片题为 。你瞧,照片里的绿色蝈蝈正 ,它是多么 啊!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准备。)

师:拍好了吗?谁先来展示一下自己拍的照片,为大家作个示范?

生1:我拍的照片题为“蝈蝈捕蝉图”。你瞧,照片中的蝈蝈正像鹰捕云雀那样在追捕蝉,它是多么勇敢啊!

师:哦,说得不错,她借用了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来描述照片的内容。

生2:我拍的照片题为:“蝈蝈的美味”。你瞧,照片中的蝈蝈正挥着锐利的钳子,用有力的大颚啄着蝉的肚子,就像英国人用叉子和刀子正在品尝带血的牛排一样,它是多么贪婪啊!

师:好,你的照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贪吃的蝈蝈。

生3:我拍的照片题为“纵身追捕”。你瞧,照片里的蝈蝈正不懈地追捕惊慌失措、飞起逃窜的蝉,它是多么不畏强大啊!

师:你是扣住“纵身”这个词来抓拍照片的,角度新颖。

生4:我拍的照片题为“大小悬殊的肉搏”。你瞧,照片里的蝈蝈看起来是那么小,而它的对手看起来是那么强壮有力,可蝈蝈毫无惧色,它挥舞着大钳子,直戳蝉的胸膛。它是多么勇猛啊!

师:题目起得好,充满悬念。

生5:我拍的照片题为“英勇的进攻着者”。你瞧,照片里的蝈蝈正纵身跃起,眼看就要追到那只惊慌失措的蝉了,它是多么勇敢啊!

(三)、读说结合,聆听蝈蝈的鸣唱

师:同学们抓拍的照片真的很精彩啊!不过,直到现在我们对这绿色蝈蝈还是“只观其形”“不闻其声”呢。如果能用蝈蝈的鸣声给我们的网页设置一段背景音乐,我们的网页就更吸引人了。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第3小节,跟随法布尔远离喧嚣去倾听吧。来,我们一起把这一小节朗读一遍,读的过程中想一想,你会依据哪一段描写来制作背景音乐。

(学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

下面就请大家以下面的句式来说说你会依据哪一段乐声来配乐:(投影显示)

我会依据这一段,你听: (原文) ,这声音 (评说) 。 (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准备)

师:谁先说?

生1:我会依据这一段,你听:“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地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声音虽不如我们的音乐家们创作出来的曲子那么旋律优美,但却让人感到十分真实,它传达出的是来自自然的一种生命力、活力,是属于蝈蝈的声音,我觉得用它做背景音乐,很真实、自然。

师:哦,你喜欢这一段是因为它是蝈蝈最真实的声音,也许它不是那么优美如潺潺流水,但它真切、自然。

生2:我会依据这一段,你听:“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声音尖锐、急促,非常符合蝈蝈纵身捕蝉时的激烈场面,用它做背景音乐,激动人心。

师:不错,他联系到了前面捕蝉的照片,配上这样的音乐正合适!

生3:我会依据这一段,你听:“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地窸窣作响”。滑轮的声音是“咝咝”的,像风的那种柔和,这声音让我们好像看到蝈蝈正在等待时机去追捕食物。

生4:我会依据这一段,你听:“尽管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虽然在我的耳边,就有十来个蝈蝈在演唱,可他们的声音不强„„然而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这声音那么柔和,高低错落,像在开一场音乐会,更像是在述说一段动人的故事。

师:说的真好!还有同学想说说你的意见吗?

生5:我会依据这一段,你听:“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地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隐隐约约地窸窣作响”是曲子的开头,正如蝉饥饿的等待;“常尖锐而急促”正如蝈蝈发现了猎物,与之展开肉搏;“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则宣告了蝈蝈获得猎物之后的喜悦。

师:有意思!你把这段乐声看作是一个过程,正好与蝈蝈捕蝉时的几个阶段相吻合,非常好!

师:现在,我们的任务大功告成了,不过,这得感谢法布尔先生,是他让我们有机会与绿色蝈蝈有了如此亲密的接触。可是,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生1: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

生2: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3: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

四、拓展延伸

师: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投影显示)

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

——法布尔

(学生齐读)

师:在法布尔那个时代,研究动物是蹲在实验室里做解剖与分类的工作。昆虫学家的研究是把昆虫钉在木盒子里,浸在烧酒里,睁大眼睛观察昆虫的触角、上颚、翅膀和足。而法布尔将自己变成虫人,深入昆虫的生活,用田野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正是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敬畏之情,使他的《绿色蝈蝈》,使他的《昆虫记》不仅带给我们知识,也让我们感受到趣味。

五、教师小结

师:法布尔先生以他的实践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昆虫世界的奇妙,也在写作方面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昆虫记》,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绿色蝈蝈感悟篇八
《绿色蝈蝈》

绿色蝈蝈感悟篇九
《绿色蝈蝈》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卫星镇中学 董国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

三、整体感知: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漂亮、苗条、匀称。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质疑探究:

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五、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

师小结: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

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一枚枚智慧之果。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昆虫记》,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绿色蝈蝈感悟相关热词搜索:绿色蝈蝈 绿色蝈蝈的感悟 绿色蝈蝈感悟200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绿色蝈蝈感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绿色蝈蝈感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4644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