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范仲淹二岁而孤的主要内容

范仲淹二岁而孤的主要内容

2016-01-18 09:58:3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的主要内容篇一《范仲淹二岁而孤》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范仲淹二岁而孤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

范仲淹二岁而孤的主要内容篇一
《范仲淹二岁而孤》

范仲淹二岁而孤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辰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擅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注释】

⑴孤:幼年丧父

⑵适:嫁

⑶世家:家世

⑷去:离开,离去

⑸南都:今河南商丘

⑹寝:睡觉

⑺或:有时

⑻怠:疲惫困倦

⑼辄:就,于是

⑽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乐经》

⑾旨:要领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dàn 义:吃

②辄以水沃面音:zhé 义:往往,总是

③食不给音:jǐ 义:供应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chán 义:说别人的坏话

⑤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谪:降职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B)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③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于是,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他慷慨激昂地立下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大志。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 做官后因直言而遭降职。

③ 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点明范仲淹胸中的大志)。

6.文中表明少年范仲淹身世、家境的句子有“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表明他发愤苦读的句子是“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范仲淹二岁而孤的主要内容篇二
《范仲淹二岁而孤》

范仲淹二岁而孤的主要内容篇三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

范仲淹二岁而孤的主要内容篇四
《(备战中考)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专练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1)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2),感泣辞母,去之南都(3),入学舎。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4)以水沃面。往往饘粥(5)不继,日昃(6)食。遂大通“六经”(7)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适:女子出嫁。(2)世家:家世。(3)南都:今河南商丘。(4)辄:总是,就。(5)饘粥:稠粥。(6)昃;日偏西。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8)慨然:慷慨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和意思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是:( )

A、去之.南都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送孟浩然之.广陵 D、之.虚所卖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范仲淹二岁而孤 (2)去之南都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

119、范仲淹有志天下

1 B

2 (1)幼年死去父亲 (2)离开

3于是他精通“六经”的旨意,慨然豪迈,立志以天下为己任。

4记叙了范仲淹的身世及求学的经历,表达了他心忧天下的大志。

1

范仲淹二岁而孤的主要内容篇五
《范仲淹》

范仲淹文集的版本及其流传研究

--------------------------------------------------------------------------------

时间:2005-4-13 9:16:57 来源:中国宋代历史研究 作者:方健 阅读42次

方 健

宋代名臣范仲淹(989~1052)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享有盛誉的教育家、文学家。其生平事历,文治武功、思想学术,已具见拙撰《范仲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其"先忧后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千古名言,超越了时代和国界,被广泛传颂。他光辉而不凡的一生,留下了数十万言的诗文,是研究范仲淹及其生活时代的最可信资料。本文主要考察范氏诗文的结集编纂及其版本沿革,可视为拙撰《范传》的补充或附录。

关于范仲淹文集的编纂、刊行及其版本沿革、流传等情况,前人叙述中的含混不清由来已久,1似颇有必要先进行一番正本清源的考订。目前至少有二点可以确定:其一,宋代其文集、奏议、尺牍是分别单行的,并未合刊过,更无年谱、补编之类附录。其二,宋代刊刻过的范仲淹文集、奏议、尺牍版本之多,远出乎我们今天的想象。正如仲淹八世孙元·范文英所曾经指出过的那样,"《文正公集》在昔板行于世者何啻数十本,岁久皆不存矣。"2今仍存世的宋刊《范集》完本已极为罕见,可以确定为宋本的似乎只有收入古逸丛书三编之五的那个版本了(今藏北京国家图书馆)。

富弼《范仲淹墓誌铭》(下简称富誌)曾经明确提到范"有文集二十卷",即在仲淹逝世后,二十卷的文集已经编定。这个二十卷本的文集很可能在范生前即已由其本人编定,因为欧阳修在皇祐五年(1053)有与仲淹婿蔡交书一通,其中谈到撰神道碑事时,又谈到范遗文的编辑事宜。信中说:"《述梦后序》(方按:当即今宋本《范集》卷八《述梦诗序》)更当勘寻史传续报,然亦当慎。文正所虑至深,某亦疑其有意不用此篇,果如所料矣。"3证诸富誌所云,《范集》已具二十卷,不过未付梓而已。直到元祐四年才有苏序而付梓。今传《范集》乃其次子纯仁编定,已删去范上吕夷简与之解仇

书,纯仁固执以为范未与吕氏解仇,幸赖吕祖谦《宋文鑑》编入此书而得以传世。而《述梦诗序》仲淹本意应刊落,因有以唐事讽朝政之嫌,欧阳修亦过来之人,深知个中原委,但此文却被纯仁编入。从这种增删,可以判断出纯仁的史识、文才远不如乃父。从信中透露的信息看,似仲淹本人对遗文编集已着手,生前已定篇目。从苏轼序言"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可证苏轼从仲淹四子范纯粹那里得到的是范仲淹"遗稿",一般当指未经刊刻之诗文集稿本。时为熙宁十年(1077),苏轼知徐州,纯粹为徐州属县滕县令。又十三年,乃元祐四年(1089),苏轼始撰成《范集》序。虽然我们现仍不能确证这一显为家刻本的《范集》是否刊行于元祐四年(宋人有文集先刊行而补序之例),但可确证,稍后即已行世。时知饶州的宋人陈贻範在《鄱阳遗事录·序》中已明言:公"纯猷茂绩,灿在国史、家集、奏议间。"4此序撰于绍圣二年(1095)六月,也就是说在范仲淹(989~1052)逝世后四十余年,苏轼撰序后六年,这个二十卷本的家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已流行于世间,而且与奏议是分别单行的。

必须指出,从宋人赵希弁到《四库提要》的作者,多认为《丹阳集》与有苏轼序的《范文正公文集》是同一书的異称,他们的依据也许是同为二十卷。5实际上这是想当然的误说。今尚可考的见之于宋代文献著录的《范集》,大致有以下几种(括注出处以先后为序):

(1)《范公文集》二十卷(富弼:《墓誌铭》);6

(2)《范仲淹集》二十卷(《长编》注引,《宋史·艺文志》);

(3)《丹阳集》二十卷(《隆平集·范传》,《读志附志》卷下);7

(4)《丹阳编》八卷(《通志·艺文略八》、袁本《读书志》卷四下、《宋志七》著录);8

(5)《范文正公集》十五卷(仅《通志》著录);

(6)《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别集》四卷(《解题》卷一七、《通考·经籍考》卷六一著录);

(7)《范文正集》(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未著卷数)。

仅《通志》著录的十五卷本《范集》,也许是《奏议》之误;9富誌所云《范集》,即为《范文正集》或《范仲淹集》两本之一;尤目著录者未明卷数,此三种《范集》姑置勿论。这里着重讨论二十卷本的《丹阳集》、《范文正公集》、八卷本的《丹阳编》三种范仲淹文集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可以断言:均为二十卷的《范文正公集》与《丹阳集》不是同一版本,原本《丹阳集》卷

首也不可能有苏轼序,南宋人看到的《丹阳集》有东坡序乃覆刻或改编时添上的。何以见得?今可举出一条力证并稍加论证如下:

宋人葛闳(1003~1072)有诗《题思范轩二首》,其诗之二尾联曰:"接花酬唱将三纪,时拂尘篇见旧文(自注:某尝为《接花歌》,文正得之于从事章君,因而和作,见《丹阳集》)。10今考范仲淹景祐元年(1034)守睦州,在睦州与幕僚唱酬,有《和葛闳寺丞接花歌》,为名作,今刊宋本《范集》卷三。是年,范即移守乡郡姑苏,后郡人建"思范轩"以纪念范之功绩。据葛闳诗中"将三纪"之说,则此二首诗当作于三十余年后,诗末自注,又称文正《和接花歌》诗,已见《丹阳集》,则至迟在熙宁二年(1069)前,范仲淹《丹阳集》已行于世无疑。这是我们目前可以确知的现存史料中关于《丹阳集》最早的确切记载,遗憾的是葛闳未能说明此本的卷数及其始刻时间,但已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早在范纯粹向苏轼求序的前八年,苏轼写成序之前的二十一年,《丹阳集》已刊行于世,何况《隆平集·范传》还著录了这个二十卷本的《丹阳集》,11只是不知曾巩据何断言此本为二十卷?现在我们也还难以确定这个二十卷本的《丹阳集》与葛闳诗注中所说的《丹阳集》(未注卷数)是否为同一版本?但确定无疑的是:《丹阳集》曾有过京本即北宋本梓行於世。这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綦焕跋重刊饶州本《范集》时明确提到此京本而可证。当时,通判宋钧曾"委属僚以旧京本《丹阳集》参校"。12因而《四库提要》卷一五二说"綦焕校定旧刻",也是不确切的,主其事者乃通判宋钧,焕仅跋尾而已。

《丹阳编》八卷,晁公武乃据其在川蜀所得井氏书而著录,郑樵则也有可能据其在福建所见之书著录,或据北宋书目著录,《宋志》则据宋代官修《国史志》(主要是《崇文总目》及南宋《绍兴目》、《中兴书目》、《续书目》等三种官修书目的集大成)著录,应该说,三者来源不同,其书之确实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决不可能是《丹阳集》的同书異称。今考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自序署绍兴二十一年(1151)元旦,郑樵《通志·二十略》至迟在绍兴二十八年(1158)上进五十种书时就已完成,则他们所见的《丹阳编》很可能是北宋本。这里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八卷本的《丹阳编》先于《丹阳集》而行世,《丹阳集》为《丹阳编》的增补改编本;二是《丹阳编》乃二十卷本《丹阳集》的节略本,两者必居其一。从袁本《晁志》卷四中称"《集》有苏子瞻叙"判断,似乎以《丹阳编》后出为是,但笔者却认为此序当为后人翻刻时所加,如同今存各本均有苏序一样,因为苏轼文名极高,卷首有此序

而可广其传。况且,徽宗时禁苏文,北宋晚期刊本即使有此苏序也应刊落,由此似可反证,当是《丹阳编》先行的可能性较大。范仲淹在家书及致交遊的信中三次提到镇江,都称丹阳,13其子范纯仁在《王氏语录序》中更自署"丹阳叟"。14在范仲淹生活的时代,宋代的刻书业已极为兴盛发达,宋人自编文集梓行蔚然成风,有的人还每到一地即刻集行世,辄以地名名集。即使仲淹穷困潦倒一生的高足李觏,生前就已有手自编定的《退居类稿》十二卷(有祖无择庆历三年序)、《皇祐续稿》八卷刊行(此书明代仍存)。而且仲淹在南都主持学政已写下不少文赋,在睦州、饶州留有量诗文,为一生中两大创作高潮(另一次为在邓州),他知润州时,作品数量已为现存一半左右,完全有条件、也有可能编定一个集子。因此,很可能这个八卷本的《丹阳编》是由仲淹生前亲自编定於镇江,并已刊行的一个集子,当然这仅是笔者一种苦乏明证的推测而已。

宋代无疑有过多种《范集》行世,可惜随着岁月的流逝多已湮没散佚,有案可稽的宋本据笔者所知有以下几种:其一,饶州刻本,始刻于乾道三年(1167),修订再刊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本比原集增补了诗文三十七篇,是为《遗集》。《四库提要》(卷一五二)以为这就是现传本《别集》四卷,此说似误。因为楼钥《年谱》卷首已称:"《文集》二十卷、《别集》五卷,苏轼作序。"似乎已是二集合刻本。《年谱》约撰于庆元(1195~1200)年间,即在嘉定五年(1212)饶州递修本出现前就已有了包括《别集》五卷的《范集》合刻本。更重要的是,检核现行岁寒堂本《范集》,其《别集》四卷共收诗赋文五十九首,其中诗二十四首(另有三首与《文集》重出未计),赋二十三首,文十二首。如果只计诗文(包括重出三首诗)则为三十九篇,也均与淳熙增修本綦焕跋所说的三十七篇不符。所以《遗集》与《别集》并不是一回事。今传《别集》四卷(增补五十九首)当始编定于嘉定饶州递刻本,《解题》与《通考》著录的合刻本,应该就是这个嘉定本。而这个嘉定本在《范集》的版本中是有重要意义的,它不仅是元天历本的祖本,也是现传康熙、道光、宣统三种岁寒堂本的共同祖本,而且还是饶州州郡刻本与家刻岁寒堂本的合流。更可贵的是它还参校了京本《丹阳集》,保留了某些北宋本的特征。关於这一饶州本,范文英在元统三年(1335)跋中还提到过,利用这一"鄱阳别本"以补正旧本之阙失,"续刊以补集后"(指其重刊岁寒堂本)。可惜他未能确指这一饶州本是乾道、淳熙还是嘉定本。可以肯定的是:乾道、淳熙本早已佚失,嘉定本则近代不少学者均称著录甚至收藏过,但多未能目验全书,乃至上了书贾割裂古书,伪撰题跋的当。这个宋刻嘉定本或其翻刻本,

应有如下特点:只有《文集》二十卷或附《别集》四卷的合刊本,《文集》单行及与《别集》合刊,孰先孰后虽已难判别,但毫无疑问,却不附《奏议》、《尺牍》、《年谱》等。关于《年谱》及其《补遗》,仲淹裔孙范国儁元天历三年(1330)跋中明确指出:此前"惟年谱未刻",至是年始与《文集》、《奏议》合刻。至于《尺牍》五卷,陈振孙《解题》卷一七早已明确指出:"其家所传,在正集之外"。15直到元后至元三年(1337)前,《尺牍》仍然单行而"刊于郡庠",是年始由八世孙范文英重刻置于岁寒堂。因此凡藏家著录附有《奏议》、《尺牍》、《年谱》这三种宋代单行之书之一的所谓宋刊嘉定本,无一例外,均为元代的递修翻印本,绝无可能是宋本,这是不言而喻的。时至今日,仍有人轻信耳食之言而以讹传讹,实在是太令人遗憾。《嘉业堂藏书志》卷四著录了三种二十卷本的《范集》,第一种曾为章绶收藏过,附《别集》四卷,《年谱》及《补遗》各一卷,如上所证,已可肯定不是宋刊本。后两种当为宋嘉定本或其宋代翻刻本。其共同特点为:卷次分合,同今存岁寒堂本。其版式行款是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中缝有张元(一作允)、周成、杨何、章益、陈子仁、赵方等刻工姓名,字体端凝。这第三种,吴昌绶疑为"南宋初本",实误。从行款、版式、字体特征及刻工姓名看,与前二种完全相同。其二,缪荃孙记载,他还见过一种与嘉定本行款不同的《范集》,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字体方整如唐石经,疑为"或是北宋本"。16可惜这一版本及嘉业堂曾收藏过的两种宋嘉定饶州刊本,其后即已不见著录,今已不复知存于天壤间否?

宋本《范集》,今惟一完整(缺目录和卷一,用别本配补)保存下来的,仅现藏于国图,刻入《古逸丛书》三编之五的一部。17此书傅增湘先生曾收藏过,他记其始末云:

此本余得诸嘉定廖氏,前有旧人跋语,云出于范氏主奉家,盖其吴中嫡裔所藏也。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与前二本異,诸家多未著录,结体方劲而行字疏朗,参差衔贯,犹有古人写书遗意。版心题卷几,无字数、刊工姓名,树、煦、勗字阙笔谨严,洵为北宋佳刊。按东坡序作于元祐四年新知杭州时,意即当日初刻之本,后此坡文遭禁,未能锓传矣。18

十年前,我曾用现存的八种版本通校过《范集》,其中就有这个被傅先生定为"北宋佳刊"的版本,其行款、字体特征确如傅先生所总结的那样,但傅先生的结论仍不乏可疑之处。

这个宋本卷首有傅先生得到之前藏家的题记,称"得于范氏主奉家,的係原本宋印。"所谓范氏主

范仲淹二岁而孤的主要内容篇六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及答案(2)》

《送东阳马生序》集锦

一、(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四)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 ) (2)负箧曳屣( ) ..

(3)四支僵劲不能动( ) (4)溥幼嗜学( )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一、答案 18、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 19、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

20、余/因得/遍观群书。21、(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22、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二、(鄂州市2007)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问衡 ....

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二、答案20、①借 ②周到 ③报酬 ④感到奇怪 21、D

22、①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23、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

求报酬借书。24、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三、(2007年临沂市)文言文阅读(共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无从致书以观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颐既觉 ....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

内容:

感情:

4.甲乙两都 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三、答案1.⑴引来,得到;⑵询问,请教;⑶书信;⑷醒,睡醒。2.⑴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⑵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3.⑴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1分);⑵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2分)

4.不相同(1分)。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1分);乙

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2分)。

四、(05安徽省) 阅读下面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以:

(3)腰白玉之环 腰: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9.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3分)

20.对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3分)

四、答案(15分) 17.(3分)(1)借 (2)用 (3)挂在腰间 18.(6分)(1)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2)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19.(3分)余幼时即嗜学 慕圣贤之道 以中有足乐者 20.(3分)要点:①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②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③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

五、(五)阅读下边两个语段(17分)(2007年内蒙古赤峰市 )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2);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昏怠:昏沉困倦。2、辄:就。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22、解释加点的词。(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 (2)录毕,走送之( )

(3)益慕圣贤之道( ) (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

23、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肉食者谋之

24、翻译句子(6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范仲淹“被谗受贬”的原因是:___________(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

五、答案

22、(1)爱好、特别喜欢 (2)跑 (3)更加 (4)妻子和儿女 23、A

24、(1)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

(2)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25、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 2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7、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六、(2008年怀化市)阅读文言文答题。(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 昏怠:昏沉困倦。② 辄:就。③ 沃:浇。文中有“洗”之意。④ 重:兼有两种(事物)。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4 分)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③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谪:

② 录毕,走送之 走: ④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

范仲淹二岁而孤的主要内容篇七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生词,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品质,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3.激发学生对范仲淹的敬佩和赞扬之情,培养刻苦读书的品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品质,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范仲淹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古诗《江上渔者》。

(1)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吗?,自己读一读,谁能看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关心、同情劳动人民)

(2)你们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板书“范仲淹”)

2.课前,同学们通过不同途径收集了有关范仲淹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范仲淹?

(引导学生从范仲淹的生平、作品、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地了解范仲淹的故事。(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1-2遍,画出生字、新词,自主识记生字、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范仲淹的几个故事,给每个故事加个小标题。

(3)用“——”画出概述范仲淹志向和抱负的语句,想想这几句话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胸怀? 学生分组学习

2.检查学习效果

(1)听写词句

家境贫寒废寝忘食毫不介意和衣而眠

美味佳肴粗茶淡饭闭门不出千载难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组内互相批改订正,快速记住它们。

(3)试着用上以上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4)说说课文讲了范仲淹的几个故事,交流每个故事的小标题。

(只身苦学划粥割齑谢绝佳肴闭门不出)

(5)指名朗读概述范仲淹志向和抱负的语句,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初步感受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写了范仲淹的几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请发言的同学把小标题写在黑板上)

2.小结学法:抓住主要事件,概括小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握课文内容。

二、直奔主旨,切入要点。

1.读了课文,范仲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刻苦读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出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一读这句话,结合课前收集范仲淹生平事迹的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就是时刻把国家的兴亡、人民的饥寒放在首位,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为百姓的生活考虑,把天下太平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胸怀天下,志向远大、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3)再读这句话,感受范仲淹崇高的思想,远大的抱负。

三、品读课文,感悟品质。

为了实现自己忧乐天下的远大抱负,范仲淹是怎样做的呢?

(一)分组学习这四个故事,画出描写范仲淹的言行的语句,在令你感动的地方写出自己的感受。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1.只身苦学

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1)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句话,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

(2)理解“废寝忘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一想范仲淹是怎样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3)指导朗读。

2.划粥割齑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1)对于第一句话描述的情景,文中用了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划粥割齑)

(2)你吃过凉米粥吗?感觉怎样,如果每天都只让吃凝冻的米粥和咸菜,你会怎么样?

但这样的生活,范仲淹却过了很多年,并且对它毫不介意。有人说,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3)引读:范仲淹的生活及其清苦,但他毫不介意。他——(生接读:发愤苦读……五年未解衣就寝。

3.谢绝佳肴

“一天,……请你千万不要生气”

(1)找出这段话中的一对反义词。(美味佳肴——粗茶淡饭)

(2)理解“美味佳肴”和“粗茶淡饭”

(3)范仲淹为什么宁食粗茶淡饭,不吃美味佳肴?

(4)分角色朗读这个故事。

4.闭门不出

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

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

(1)对比其他师生和范仲淹对见皇帝的不同表现,体会范仲淹的自信、刻苦。

(2)指导朗读。

(三)寻找动因

1.范仲淹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呢?请同学们再次深入课文寻找答案。

2.出示

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师讲故事——范仲淹从小立志当宰相,生谈感受。

(2)正因为范仲淹从小胸怀天下,志向远大,所以他才连岁苦读,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数年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三礼》、《乐经》、《春秋》等书,已堪称大通,最终如愿走上了治国为民的从政之路,实现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后人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指导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提升文本

1.出示范仲淹墓的图片及欧阳修为他写的碑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政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2.再论范仲淹是一个的人。

五、作业

读了这篇文章,你想说些什么?动笔写下来。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体育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体育课》是语文S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自强不息等方面的美德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内容,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精神,从中受到启迪。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设计理念

课堂上,以疑促读,以读为主,边读边想,边读边议,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深入文本,了解人物特点,读懂课文,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揣摩,在揣摩中领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4、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1、进行课前预习,读通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找来《爱的教育》这本书读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课吗?为什么?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一节充满爱和感动的体育课。(板书课题齐读)

2、学生质疑,师梳理问题。

(问题预设:体育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节体育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书写,要求把字写得正确、美观、规范。

重点指导“膝”、“憋”两个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学生从原因、经过、结果入手简练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整体感知。

(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体育课》。(板书课题齐读)

(二)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二、顺学而导,深入文本。

(一)解决“体育课上发生了什么事情?”的问题。

1、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自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

2、读中品词析句,引导体会涅利爬上横木顶上的困难之大。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爬上横木的同学名字以及描述他们爬横木的语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出示相关的语句。

(3)反复朗读句子,引导学生读有发现。

(4)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和在对比中进行交流体会。

(5)指导朗读。

3、读中品词析句,引导体会对涅利的认识。

(1)涅利那么瘦弱,他为什么能爬上横木顶?

(2)同桌讨论后再交流。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老师和同学关心、鼓励涅利的语句。

(4)反馈交流。

(5)教师出示描述涅利爬上横木顶这一过程的语句,学生边读边联系上下文体会:涅利是个怎样的孩子?

(6)学生交流。(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自信、自立、努力、坚强、锲而不舍……)

(二)解决“体育课后发生了什么事情?”的问题。

1、读中品词析句,引导体会大家是如何赞扬涅利的。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赞扬涅利的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出示相关句子。

(3)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语句夸一夸涅利。

(4)拓展思维:同学们,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想对涅利说些什么?(学生自由抒发对涅利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2、读中品词析句,引导体会对涅利母亲的细节描写。

(1)听到这么多赞扬涅利的话语,涅利和他的母亲感受如何呢?自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指名反馈。

(3)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对涅利母亲细节描写的语句。

(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

①为什么“每说出一个字,都让她费了很大的劲儿?”

②涅利的母亲怕同学们会怎样?

③为什么涅利的母亲低着头从学校外面走过去,不敢往学校这边看?

(5)引导学生抓住母亲对孩子的爱进行交流汇报。

三、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一)围绕板书,说说体育课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而明白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教师小结。

1、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学生勇敢、快乐的面对生活。

四、布置作业

1、推荐读《人生更短的东西》和《快乐生活的哲学》两篇文章。

2、写读后感受。

《虎口藏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瞥、栩、眶、忡、蝶”5个生字,学会“瞥、瓷、栩、寄、琢、眶、遮、胶、陌、堪、晕、歹、徒”13个生字,掌握“瞥见、陶瓷、栩栩如生、琢磨、眼眶、遮掩、胶卷、陌生、疲惫不堪”等词语。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纳塔莉聪明、机智和勇敢的精神品质。

3.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纳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能够机敏地地将陶瓷虎口里藏的宝物——胶卷进行调包,躲过了歹徒的搜查,保护了胶卷的故事,体会纳塔莉的聪明、机智和勇敢。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范仲淹二岁而孤的主要内容篇八
《范仲淹》

范仲淹二岁而孤的主要内容篇九
《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司马光好学》》

(二)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 音:dàn 义: 吃 ②辄以水沃面 音:zhé 义:就 ..

③食不给 音: jǐ 义: 供给、供应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chán 义: 说别人坏话 ..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B )(2分)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有时晚上疲惫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3分)

① 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 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揭示主题 的作用。(2分)

6.翻译全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三)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①患记问不若人 担心 ②众兄弟既成诵 已经 ..

③迨能倍诵乃止 等到 才 ④咏其文 吟咏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2分)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划分句子节奏,每句只划一处。(2分)

用 力 多 者/ 收 功 远 咏 其 文 / 思 其 义 / 所 得 多 矣

4.翻译句子。(3分)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译: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5.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C )(2分)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6.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韦编三绝 (2分)

7.翻译全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范仲淹二岁而孤的主要内容》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范仲淹二岁而孤 范仲淹二岁而孤翻译 范仲淹二岁而孤的孤
  • 1、范仲淹二岁而孤竟曰代表什么时间(2016-01-17)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范仲淹二岁而孤的主要内容”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范仲淹二岁而孤的主要内容"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4783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