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得失无情,取舍有义

得失无情,取舍有义

2016-01-20 09:56:5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得失无情,取舍有义篇一《取舍之间,必有得失》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得失无情,取舍有义》,希望能帮助到你。

得失无情,取舍有义篇一
《取舍之间,必有得失》

取舍之间,必有得失;情急之下,更要记得为别人考虑。

前段日子,有两位没上过什么学的江湖老大的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其一就是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

“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

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其二就是台湾竹联帮老大陈启礼的:

“恋爱之所以能够继续,是因为有一方不怕受伤害。”

不可否认,这两位也许小学都没上完的黑社会大亨的语录充满了朴素的人生智慧。其中蕴涵的力量一点不比任何哲学家或者其他文化名人的语录差。

人生就是这么实实在在,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结果却依然是软弱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 如果你想发挥自己的个性,随心所欲,不受羁绊,你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承受更多的痛苦,还要有超人的智慧毅力和付出。杜月笙先生的话形象地告诉我们,真正的强人,最有能力,也最宽容忍让;二等级强人则有能力也有脾气,强势表现于外,但是确实有强势的资本;而最差的三等人,则是没能力,却有强势的坏脾气那种。

我想,谁都不愿意做第三种人吧?但是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第三种人是占了绝大多数的。我仔细回忆下我过去的所作所为,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曾经也属于这第三等人。我在过去的很多时候,并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和情绪,悔之恨之!

希望自己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和情绪。

人生如棋,取舍之间,必有得失,当你选择了一个事物、一份工作、或者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要学会接受她无法改变的一些东西,改变自己去适应她。比如说,你喜欢和选择了一个很霸道但很善良的女孩子,她刀子嘴豆腐心,但是有时候说话不讲方式,比较霸道和任性,这个时候,你要记得你的选择和承诺,去看穿她的逞强 包容她的软弱。 欣赏她善的一面,接受或者引导她的另一面。

选择需要勇气,选择后更需要勇气担当,陈启礼的那句话,其实非常言简意赅地指出了感情的一个要点,感情中至少有一人很稳定、很坚持、很温柔、很宽容,这段感情才有可能良好地持续下去,否则,针尖对麦芒,结果可想而知。

另外,发现自己平常容易替别人考虑,但是情急之下却往往容易忽视对方感受,说白了,还是不够冷静和理智。其实越情急的时候,反而越要替对方考虑,而平常替对方考虑反而不用那么迫切。

总之,宽容、耐心、细致、控制好自己情绪,多替别人考虑。切记切记!

得失无情,取舍有义篇二
《得与失》

人生一世,总与得失相伴,总会有得有失。这是人生法则。

得失难两全,取舍须三思。如向往佛门净地,就别留恋人间红尘;如远离城市喧嚣;就别羡慕灯红酒绿;如渴望金榜题名,就得经受寒窗之苦;如崇尚独身主义,就得忍耐孤单之寂。所谓:月有阴晴圆缺时。甘蔗没有两头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得失无情,取舍有义。可以放弃眼前利益,不可放弃人生追求;可以不要名利地位,不可不要人格尊严;可以失去荣华富贵,不可失去人性良知。倘若对不该失去的随意舍弃,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得失无情,取舍有义篇三
《生活是一种态度,得失是一种心境》

细看大千世界,回想生活种种,得与失就像是,各置于天枰两端托盘中的物品。如一旦取出一端的物品,另一端就会下坠。如此可见,得失相依,逢多必少,这就是生活的原本,也是世间万物的自身规律,如同春华秋实一样不容违背。

前人有言:“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拥抱了晨钟,又怎可能拒绝暮鼓?”所以,心宽一寸,路宽一丈。生活需要的只是一种态度,得失需要的只是一种心境。聚散离合,忧患得失,也只是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因此,得失两难全,取舍需三思。做到凡事不必太在意,凡事不必去强求。以随缘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得失,就是人生至境。

一生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个“争”字所纷扰,争到最后,原本阔大渺远的尘世,就只剩下一颗自私的心了。其实在生活中,可以有无数个不争的理由,因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拥有了多少身外之物,而在于能否拥有一颗快乐的心。一句问候,一杯茶,一朵花,也许都会让你感动,那,就是人生的快乐。满足多一点,快乐就会多一点。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让心胸开阔一些?把得失看轻一些呢?不让得失之念累了身,也累了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尽管马迁老先生曾有此言在先,但功名利禄终归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得之不易,失之不难。因此说,芸芸众生虽未必都能成为不计个人得失的圣贤,但为人处世起码还是不要把名利,把得失看得过重,不应该更不必终生为其所累。做到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让一切顺其自然,一生沉浮自如。如此,读懂了生命之重,才能看淡得失之轻!

有时,欲望就像野草,淡然得失就如花朵。是让野草丛生,还是让花朵盛放,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的生活态度。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地图。 所以,不管是得也好,还是失也好,都请别去执着。追忆,只能徒增伤悲。因为,这世上本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做到,不去怨,不去恨,淡然得失,让往事如烟。如此,经历了、醉了、醒了、碎了、结束了、忘记吧!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幸福就一定会在你身边。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因此,有时得到何尝不是一种失去:得到了成熟,也就失去了天真;拥有了喧嚣的城镇,也就丧失了寂静的山村;想要小溪的清澈,就看不到大海的磅礴!同样的,有时失去也是另一种得到:仗义疏财,得到人心;肝胆相照,得到知心;淡泊名利,得到安心;清心寡欲,得到舒心。 一句简单的“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又何尝不是包含了人生的处世智慧与道理呢?

得失无情,取舍有义。我们此处所说的不计得失、淡然得失是指,你可以放弃眼前利益,但不可放弃人生的追求;你可以不要名利地位,但不可不要人格尊严;你可以失去荣华富贵,但不可失去人性良知。倘若对不该失去的随意舍弃,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因此正确的做到有进有退,有得有失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

人活一世,其实重要的不是得到,而是学到。水,看似清澈, 并非因为它不含杂质, 而是在于懂得沉淀; 心,看似通透, 不是因为没有杂念, 而是在于明白取舍。 所以,让心思

澄明,让言行磊落;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永远不要去碰;流真诚的泪水,露真诚的微笑;如此以往,便不会内疚,不会抱憾,便能坦然处事,生命便会充满阳光!

生命是一段旅程,活着是一种心情。所以,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禅悟之道,贵在明心,原谅时光,记住美好,删繁就简,定格岁月的片段,任得失的潮水涌动,我心自安然。

季节,总有花朵的盛开,总有落叶的飞舞;人生,总有明媚的清晨,总有黯淡的黄昏;生活,总有得到的喜悦,总有失去的忧伤。所以,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等不来的渴望,其实全都住在了缘分的尽头。如此,又何需去执着呢,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你留不住。放开得失的执念,随缘就是最好的生活。

生活的路,总有几道沟坎;生活的味,总有几分苦涩。 同样,我们的心境,也总是随人生得失的波浙,而饱受了折磨。人生太过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恩怨、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所以,有些事,无能为力,就顺其自然;有些人,不能强求,就一笑了之。没有阳光,我们可以学会去享受风雨的清凉;没有鲜花,我们可以学会去感受泥土的芬芳。想要的多了,是负累;奢望的少了,会满意。微笑的眼睛,才能看见美丽的风景;简单的心境,才能拥有快乐的心情。

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在阴霾中尽心找寻温暖,在暗夜中尽力探求光明。得到是一种幸运,得不到也是一种幸运。因为尽心,我们总有收获,因为尽力,我们总有进步。活着是一种心情,生活是一种态度, 得失是一种心境,做到无悔就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努力去做一个不计较得失的人吧!淡然于心,从容于表,优雅自在地生活。 咀嚼平淡如水的日子,领略四季起伏的风景,走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学会在得失中找回自我,舍得下,放得开,便自然是春风得意,月明清高。

得失无情,取舍有义篇四
《生活是一种态度,得失是一种心境》

得失无情,取舍有义篇五
《人生感悟》

人 生 思 辨

之一:得与失

人生一世,总与得失相伴,总会有得有失。此乃人生法则,既不青睐富贵,也不鄙弃寒门,平等博爱众生。

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无论赛场上的冠军,还是商场上的赢家,或是职场上的精英,每个成功者在搏得掌声、笑声和鲜花的前前后后,无不付出了许许多多的汗水、泪水和艰辛。此之谓:天上不会掉馅饼。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除非你不想“得”,否则就别怕“失”。如果你种的是“豆”,就别指望得“瓜”。倘若你根本没有付出,就更别奢望有啥回报。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所得,得之偶然,失之必然,早晚得而复失。

得从失中来,有失总有得。今天的事业有成,离不开昨天的含辛茹苦;现在的辛勤耕耘,孕育着未来的丰收在望;或许你破费的是钱财,换来的却是平安;或许你牺牲的是自我,赢得的却是人心。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苍天不负有心人。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活对谁都是公平公正的。只要你肯付出,终会有所回报。该你失的得不到,该你得的失不了。此处如有所失,彼处必有所得。即使是煮熟的鸭子又飞走,总有一天飞回来,失后仍可复得。

得失难两全,取舍须三思。你如向往佛门净地,就别留恋人间红尘;你如远离城市喧嚣;就别羡慕灯红酒绿;你如渴望金榜题名,就得经受寒窗之苦;你如崇尚独身主义,就得忍耐孤单之寂。此之谓:月有阴晴圆缺时。甘蔗没有两头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得失无情,取舍有义。你可以放弃眼前利益,不可放弃人生追求;你可以不要名利地位,不可不要人格尊严;你可以失去荣华富贵,不可失去人性良知。倘若对不该失去的随意舍弃,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得失寻常事,天理不可违。你越是不计得失,勇于牺牲,乐于奉献,往往社会越是给你丰厚回报;你越是得失坦然,荣辱不惊,去留无意,往往生活越是让你得失相当;谁要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锱铢必争,十之八九“万般自作由自受,竹篮打水一场空”;谁要是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早晚将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无奈走上断头台”。此之谓:人算不如天算,天理不容人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人生得与失,无非名与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尽管司马迁老先生早有此言在先,但功名利禄终归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得之不易,失之不难。因此说,芸芸众生虽未必都能成为不计个人得失的圣贤,但为人处世起码还是不要把名利看得过重,不应该更不必终生为得失所累。须知:坦然面对得

失,得之不喜不狂,失之不悲不惜,一切顺其自然,一生沉浮自如,这同样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并非谁都可以达到的人生境界。

2008年8月4日

之二:生与死

人世间最为珍贵的无疑是生命,最为恐惧的莫过于死神。一个生命的如期而至或是奇迹生还,可让众人兴奋不已惊喜若狂;一次死神的突然光顾或是如期降临,能让众生惊恐万状悲痛欲绝。然而,“生与死”却始终如同日出月落斗转星移一般,从不因为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有丝毫改变。

人的生死存亡,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必然规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人之“生”犹如春暖花开瓜熟蒂落;元气离去,寿终正寝,人之“死”如同烟消云散油尽灯灭。所谓“生不由己,死不由人”,皆因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自然法则使然。所以,你可以因酷爱生命而暗暗“贪生”,但不必为恐惧死神而惶惶“怕死”。你可以因生死由命而视死如归,但不该为命不当死而随意轻生。你可以因人生短暂而格外珍惜生命,但不可为贪生怕死而幻想生命无期。你可以注重养生之道试图延年益寿,但不能奢望永远长生不老果真寿比南山。须知:生死相随,存亡相依。任何人在其出生之时生存之日,死亡已经同步渐渐

走来悄悄临近,只是死期或早或晚亦即生期或长或短而已。

所谓人生苦短,并非只是人的生命周期过于短暂,其实生命过程本身就相当艰辛艰难。芸芸众生须为生存生态而奋斗,为生活生计而奔波,为生产生物而劳作,为生意生财为费心,为生育生长而受累,为生气生病而烦恼……因了一个“生”字,才生生不息出人类社会这个有苦有乐亦喜亦悲的斑斓世界。也正因为人生短暂人生艰难,所以我们活就要好好活着,死也应死得其所。倘若为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而活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自会活得充实活得精彩,纵然死去也会死而无憾;倘若是因为人性丧失和人格变态而死去,生灵涂炭作恶多端,自是死不足惜死有余辜,即使活着也是罪该万死。如果全然不顾人生意义和人生尊严而醉生梦死,活着自是苟且偷生,死去自会死不瞑目。这个中的辩证法并不复杂,诚如雷锋日记所言:“人吃饭为了活着,活着不能仅为吃饭”。亦如臧克家诗中所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因之脆弱才更显得宝贵;人的生命是顽强的,因之顽强才更值得珍爱。“5.12”这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举国上下这场以人为本的生死大营救,不仅让炎黄子孙经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也使华夏儿女对于生死存亡的认知认同达到了空前统

一。诚然,危难之际生死关头确有一些人本能地选择死里逃生或曰贪生怕死,但更多的同胞则是英勇顽强地在与死神拼搏较量抗争。从十

五位空降兵的视死如归神兵天降,到十三万子弟兵的出生入死冲锋陷阵;从数十万白衣天使和志愿者们的舍生忘死救死扶伤,到几百万灾区民众和男女老少的奋不顾身舍己为人;从成千上万生灵在废墟下的不离不弃死而复生,到近十四亿国人为死者默哀送行为生者奉献爱心……所有这一切,淋漓尽致地向世人展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性人命人之生命,什么才是真正的仁爱博爱人间大爱,什么才是真正的民心军心万众一心,什么才是真正的国魂军魂民族之魂,自然也再一次告诫我们芸芸众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特别是生死观。

行文至此,如再引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类的名家名言似乎已成多余。只须知道:人的伟大或卑微,在于对生与死的选择上。“生”使一切人站在一条水平线上,“死”使卓越的人露出头角来。

2008年8月4日

之三:祸与福

大概正因人生苦短生存不易的缘故,世人无不企盼幸福彼此真诚祝福,生怕运气不佳走背字遇上什么天灾人祸。我国更是有着辞旧迎新避祸求福的传统民俗,每逢除夕过年之际那些格外喜庆的福娃福字,必定醒目地张贴得随处可见家家都有。这作为一种心理诉求精神寄托当然可以理解,只是千万别指望现实生活果真福如东海灾祸全

得失无情,取舍有义篇六
《生活是一种态度,得失是一种心境》

《生活是一种态度,得失是一种心境》细看大千世界,回想生活种种,得与失就像是,各置于天枰两端托盘中的物品。如一旦取出一端的物品,另一端就会下坠。如此可见,得失相依,逢多必少,这就是生活的原本,也是世间万物的自身规律,如同春华秋实一样不容违背。前人有言:“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拥抱了晨钟,又怎可能拒绝暮鼓?”所以,心宽一寸,路宽一丈。生活需要的只是一种态度,得失需要的只是一种心境。聚散离合,忧患得失,也只是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因此,得失两难全,取舍需三思。做到凡事不必太在意,凡事不必去强求。以随缘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得失,就是人生至境。一生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个“争”字所纷扰,争到最后,原本阔大渺远的尘世,就只剩下一颗自私的心了。其实在生活中,可以有无数个不争的理由,因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拥有了多少身外之物,而在于能否拥有一颗快乐的心。一句问候,一杯茶,一朵花,也许都会让你感动,那,就是人生的快乐。满足多一点,快乐就会多一点。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让心胸开阔一些?把得失看轻一些呢?不让得失之念累了身,也累了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尽管马迁老先生曾有此言在先,但功名利禄终归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得之不易,失之不难。因此说,芸芸众生虽未必都能成为不计个人得失的圣贤,但为人处世起码还是不要把名利,把得失看得过重,不应该更不必终生为其所累。做到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让一切顺其自然,一生沉浮自如。如此,读懂了生命之重,才能看淡得失之轻!有时,欲望就像野草,淡然得失就如花朵。是让野草丛生,还是让花朵盛放,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的生活态度。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地图。所以,不管是得也好,还是失也好,都请别去执着。追忆,只能徒增伤悲。因为,这世上本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做到,不去怨,不去恨,淡然得失,让往事如烟。如此,经历了、醉了、醒了、碎了、结束了、忘记吧!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幸福就一定会在你身边。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此,有时得到何尝不是一种失去:得到了成熟,也就失去了天真;拥有了喧嚣的城镇,也就丧失了寂静的山村;想要小溪的清澈,就看不到大海的磅礴!同样的,有时失去也是另一种得到:仗义疏财,得到人心;肝胆相照,得到知心;淡泊名利,得到安心;清心寡欲,得到舒心。一句简单的“舍得、舍得、有

舍才有得。”又何尝不是包含了人生的处世智慧与道理呢?得失无情,取舍有义。我们此处所说的不计得失、淡然得失是指,你可以放弃眼前利益,但不可放弃人生的追求;你可以不要名利地位,但不可不要人格尊严;你可以失去荣华富贵,但不可失去人性良知。倘若对不该失去的随意舍弃,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因此正确的做到有进有退,有得有失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人活一世,其实重要的不是得到,而是学到。水,看似清澈,并非因为它不含杂质,而是在于懂得沉淀;心,看似通透,不是因为没有杂念,而是在于明白取舍。所以,让心思澄明,让言行磊落;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永远不要去碰;流真诚的泪水,露真诚的微笑;如此以往,便不会内疚,不会抱憾,便能坦然处事,生命便会充满阳光!生命是一段旅程,活着是一种心情。所以,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禅悟之道,贵在明心,原谅时光,记住美好,删繁就简,定格岁月的片段,任得失的潮水涌动,我心自安然。季节,总有花朵的盛开,总有落叶的飞舞;人生,总有明媚的清晨,总有黯淡的黄昏;生活,总有得到的喜悦,总有失去的忧伤。所以,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等不来的渴望,其实全都住在了缘分的尽头。如此,又何需去执着呢,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你留不住。放开得失的执念,随缘就是最好的生活。生活的路,总有几道沟坎;生活的味,总有几分苦涩。同样,我们的心境,也总是随人生得失的波浙,而饱受了折磨。人生太过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恩怨、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所以,有些事,无能为力,就顺其自然;有些人,不能强求,就一笑了之。没有阳光,我们可以学会去享受风雨的清凉;没有鲜花,我们可以学会去感受泥土的芬芳。想要的多了,是负累;奢望的少了,会满意。微笑的眼睛,才能看见美丽的风景;简单的心境,才能拥有快乐的心情。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在阴霾中尽心找寻温暖,在暗夜中尽力探求光明。得到是一种幸运,得不到也是一种幸运。因为尽心,我们总有收获,因为尽力,我们总有进步。活着是一种心情,生活是一种态度,得失是一种心境,做到无悔就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努力去做一个不计较得失的人吧!淡然于心,从容于表,优雅自在地生活。咀嚼平淡如水的日子,领略四季起伏的风景,走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之

路。学会在得失中找回自我,舍得下,放得开,便自然是春风得意,月明清高。

得失无情,取舍有义篇七
《【人生感悟】话说得与失,免费下载。人可以放弃眼前利益,不可放弃人生追求。》

图音资料源自网路2013年7月23日星期二1乐曲-平湖秋月

得失无情,取舍有义篇八
《生活是一种态度》

生活是一种态度,得失是一种心境

细看大千世界,回想生活种种,得与失就像是,各置于天枰两端托盘中的物品。如一旦取出一端的物品,另一端就会下坠。如此可见,得失相依,逢多必少,这就是生活的原本,也是世间万物的自身规律,如同春华秋实一样不容违背。

前人有言:“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拥抱了晨钟,又怎可能拒绝暮鼓?”所以,心宽一寸,路宽一丈。生活需要的只是一种态度,得失需要的只是一种心境。聚散离合,忧患得失,也只是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因此,得失两难全,取舍需三思。做到凡事不必太在意,凡事不必去强求。以随缘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得失,就是人生至境。

一生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个“争”字所纷扰,争到最后,原本阔大渺远的尘世,就只剩下一颗自私的心了。其实在生活中,可以有无数个不争的理由,因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拥有了多少身外之物,而在于能否拥有一颗快乐的心。一句问候,一杯茶,一朵花,也许都会让你

感动,那,就是人生的快乐。满足多一点,快乐就会多一点。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让心胸开阔一些?把得失看轻一些呢?不让得失之念累了身,也累了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尽管马迁老先生曾有此言在先,但功名利禄终归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得之不易,失之不难。因此说,芸芸众生虽未必都能成为不计个人得失的圣贤,但为人处世起码还是不要把名利,把得失看得过重,不应该更不必终生为其所累。做到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让一切顺其自然,一生沉浮自如。如此,读懂了生命之重,才能看淡得失之轻!

有时,欲望就像野草,淡然得失就如花朵。是让野草丛生,还是让花朵盛放,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的生活态度。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地图。 所以,不管是得也好,还是失也好,都请别去执着。追忆,只能徒增伤悲。因为,这世上本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做到,不去怨,不去恨,淡然得失,让往事如烟。如此,经历了、醉了、醒了、碎了、结束了、忘记吧!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幸福就一定会在你身边。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因此,有时得到何尝不是一种失去:得到了成熟,也就失去了天真;拥有了喧嚣的城镇,也就丧失了寂静的山村;想要小溪的清澈,就看不到大海的磅礴!同样的,有时失去也是另一种得到:仗义疏财,得到人心;肝胆相照,得到知心;淡泊名利,得到安心;清心寡欲,得到舒心。 一句简单的“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又何尝不是包含了人生的处世智慧与道理呢?

得失无情,取舍有义。我们此处所说的不计得失、淡然得失是指,你可以放弃眼前利益,但不可放弃人生的追求;你可以不要名利地位,但不可不要人格尊严;你可以失去荣华富贵,但不可失去人性良知。倘若对不该失去的随意舍弃,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因此正确的做到有进有退,有得有失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

人活一世,其实重要的不是得到,而是学到。水,看似清澈, 并非因为它不含杂质, 而是在于懂得沉淀; 心,看似通透, 不是因为没有杂念, 而是在于明白取舍。 所以,让心思澄明,让言行磊落;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永远不要去碰;流真诚的泪水,露真诚的微笑;如此以往,便不会内疚,不会抱憾,便能坦然处事,生命便会充满阳光!

生命是一段旅程,活着是一种心情。所以,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禅悟之道,贵在明心,原谅时光,记住美好,删繁就简,定格岁月的片段,任得失的潮水涌动,我心自安然。

季节,总有花朵的盛开,总有落叶的飞舞;人生,总有明媚的清晨,总有黯淡的黄昏;

生活,总有得到的喜悦,总有失去的忧伤。所以,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等不来的渴望,其实全都住在了缘分的尽头。如此,又何需去执着呢,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你留不住。放开得失的执念,随缘就是最好的生活。

生活的路,总有几道沟坎;生活的味,总有几分苦涩。 同样,我们的心境,也总是随人生得失的波浙,而饱受了折磨。人生太过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恩怨、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所以,有些事,无能为力,就顺其自然;有些人,不能强求,就一笑了之。没有阳光,我们可以学会去享受风雨的清凉;没有鲜花,我们可以学会去感受泥土的芬芳。想要的多了,是负累;奢望的少了,会满意。微笑的眼睛,才能看见美丽的风景;简单的心境,才能拥有快乐的心情。

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在阴霾中尽心找寻温暖,在暗夜中尽力探求光明。得到是一种幸运,得不到也是一种幸运。因为尽心,我们总有收获,因为尽力,我们总有进步。活着是一种心情,生活是一种态度, 得失是一种心境,做到无悔就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努力去做一个不计较得失的人吧!淡然于心,从容于表,优雅自在地生活。 咀嚼平淡如水的日子,领略四季起伏的风景,走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学会在得失中找回自我,舍得下,放得开,便自然是春风得意,月明清高。

得失无情,取舍有义篇九
《如何计出你的胜算_七、利弊得失——懂得取舍法则,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幸运》

论争效益是将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和消峨耗与战争获得进行比较的结果。战争效益的高低,关系到战争胜利的程度和得失。获取战争的高效益成为从古至今战争指导者的共同追求。

因此,要权衡利弊,学会取舍,巧知进退,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1.赢得竞争的成本意识

每一场战争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中,贯穿着“全胜”、“谋胜”、“先胜”、“知胜”、“称胜”、“速胜”等“制胜”

思想,其目的和实质是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战争成果,而追求的理想境界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商场也是如此,在销售价格、销售数量以及销售收入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实质上变为成本最小化目标,成本成为利润第一来源。当年,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他的两座大型炼铁炉刚刚建成,建造的工程师告诉他:“现在发明了一种新的炼铁法,可使每一吨炼铁的成本降低50美分,可惜现在新炼铁炉已经完工,要是晚建一段时间就好了。”卡内基问:“新炼铁法确保能降低成本吗?”工程师回答:“没问题。”卡内基讲:“那就将新建的炼铁炉炸掉重建!”可见在企业家的心目中成本处于什么地位,而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成本意识,才能成为竞争的优胜者。

当谈到成本,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节约,确实,节约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节约的价值还在于能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如果把成本作为一种战略措施,仅仅理解为节约,那就必然限制了经营者的思考范围。成本与企业竞争战略联系起来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成本控制就是该花的一分不少,不该花的一分不花。

当前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企业经营形势不好,产品销路不畅,有些企业领导人一头就扎到了财务科,算起了账。首先,回收资金不多,那就别做广告了;其次,为了减少开支,别出差了;再有,钱这么紧,还搞什么培训。可再想一想,不做广告,市场是否还能保持住?不出差。

必要的客户关系断了怎么办?不培训,员工的素质怎么提高?企业由此可能进人恶性循环,结果是极大地削弱了竞争力。

在竞争中,企业是否处于成本领先地位,并不能简单地用某个绝对值来判断,而是这里有个投入产出比,应当是获得效益的成本比例。如果看起来是在某一方面增加了一些费用,而从总体上使效益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这仍然是赢得了成本领先。这里最明显的是广告费用的投入,那种不顾后果,力图用广告轰炸的方式打开市场是不可取的,但力图靠节约广告费来降低成本的做法同样荒唐,有人称这种做法是“想节约时间而不买手表”。还是要把成本控制与提高企业竞争力联系起来,成本控制才不会偏离方向。

国外许多著名的企业如日本丰田公司,在细小的生产管理环节上,从一点一滴做起降低成本,劳保用品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地换,办公纸正面用了还要用背面,厕所水箱里放块砖头用来

节水,可每年的科技投入费用却大得惊人,开拓市场该花费的钱绝不含糊。总之,降低成本是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标相联系的,是为了企业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背离了这一基本目的,成本控制就失去了意义。

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的企业,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一定的风险,有时成本是风险的代价。有一位美籍华人回国争取一笔买卖,按他的说法在美国已经濒临破产,因此必须做成这笔买卖。到北京住在王府饭店,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节省一点?”他讲:“我要是住在招待所,谁跟我做大买卖呢?”他这样也可能争取不到机会,反而加重了他所面临的风险,可是不这样做,肯定就争取不到摆脱风险的机会。

成本与质量在企业经营中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对的,需要经营者在竞争中权衡两者的关系,把握住其中的“度”。而权衡的原则,应是提高竞争力。

在国外工业生产中,目前流行一种所谓“1:10:100”的成本法则。就是说,假如在生产前发现一项缺陷而予以改正,只需花一元钱,如果此缺陷在生产线上发现,则需要花10倍的钱来改正;如果此缺陷在市场上被消费者发现,则需花上100倍、1000倍的代价。如果经营者能权衡一下可能付出的这种代价,就能处理好成本与质量的关系。

企业界还流行着一种说法,那就是提高国产化率。在企业经营日趋国际化的形势下,背离市场导向和竞争要求去追求国产化率,其结果只能削弱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国产化率不一定能降低成本,有时看似降低了成本,其实损害了产品质量,最终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失败。某制药设备生产厂家,在国内同行业厂家为降低成本纷纷使用国产零部件,以图低价竞争时,该公司产品的关键零部件一律采用先进的进口件,外体则一律采用优质不锈钢,该企业的成本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但他们的售价高于同类国内产品,可远低于同类进口产品售价,因此很受用户欢迎,产品十分畅销。国产化不应成为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而应当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手段。

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在于成本控制,但不应当把成本控制过程看成是静态的,只在现有的程序实行节约,其潜力有限。要想真正在竞争中实现成本领先,就需要按创新的思路在技术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通过成本运营找到大幅度降低成本的途径。

首先,就是要增加高科技投入,找到市场竞争成本的关键环节,采用新的科技手段将成本大幅度降下来。航天部长城公司对俄罗斯做服装贸易。其经营过程最主要的是运输成本,把运输成本降下来才能取得竞争优势。于是,他们投资100多万元,请清华大学的几位博士设计了一个电子计算机软件,把运输公司提供的机型、仓位和面积,输进计算机得出最佳运输方式:要求待运服装打成7种包型,确定出各种包型的装机位置,就可以最充分地利用运输空间。这样做的结果,使运输成本降低1/3,很快使公司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使得对俄罗斯服装贸易达到50%的市场占有率。正是通过这种高科技的力量,迅速使公司实现了竞争战略上的成本领先。

其次,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规模扩大可以将成本分摊开,企业就扩大了利润空间,在市场竞争中就取得了主动权。格兰仕微波炉所采取的竞争战略就体现了这样的原理。他们的规模每上一个台阶,价格就大幅度下调。当自己的规模达到1257台时,就把出厂价定在规模为80万台的企业成本价以下;当规模达到3007台时,格兰仕又把出厂价调到规模为200万台

的企业成本线以下。就是说,其他厂家如果规模在3007台以下,按格兰仕所定的价格往外卖,卖一台就赔一台。可格兰仕按这样的价格销售,利润却可以保持在10%左右。进一步,他们只把利润保持在5%,其他则用于科技投入,这就为他们进一步降低成本提供了新的空间。

竞争中的“马太效应”其实就是这样形成的,一旦通过规模经济在成本运营上取得突破,企业就会在竞争上取得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会不断扩大,以至于成为整个行业的主宰者。

通过社会协作降低成本是成本运营另一重要途径。温州的经济发展使人感到是个谜,那就是所生产的产品十分便宜,有的售价甚至比其他地区同类产品的成本还低。如果说最初阶段存在着假冒伪劣现象,而现在的温州产品质量却是很不错的。如果从表面上看,一家一户的生产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仅乐清柳市镇原来就有9000家企业,似乎是个小生产王国。其实,“大生产”还是“小生产”,讲的是生产方式,而不是生产规模。在温州这些小企业是按照社会化分工建立起来的,每个小企业都是在竞争中确定自己的位置,以极高的专业化程度生产,整个社会协作为一个整体生产产品。

例如,在鸥海区河边一条街都是卖鞋样子的,一律电脑设计。转过来的一条街都是卖鞋面的,再过一条街都是卖鞋底和鞋跟的,各种式样、各种尺寸都有。生产皮鞋的厂家买了鞋样之后,按鞋样买鞋面、鞋底和鞋跟,就能及时按市场需求生产皮鞋。正是通过这种社会协作,以很低的成本生产出很多市场欢迎的皮鞋。在这样的基础上,竞争也在使许多小企业被淘汰,逐渐形成了较大的集团公司。这样的集团公司与那种靠行政命令凑在一起的公司有本质上的区别,竞争的调整使公司在组织结构上十分合理,确保了低成本的生产过程。

例如,在企业产品成本构成上,很大一部分发生在采购过程,而采购成本的控制是个很大的难点。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方法上进行改进,更重要的还在于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现在许多企业的库房都归口供应部门管理,这无疑是“醉汉看酒桶”。必须将库房独立出来,由原来的存储场所转变为企业运营枢纽,按生产的需要发出采购指令。这样做才能为进一步对采购实现控制创造条件。

按照竞争要求实现成本控制,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战略安排,从总体上实现控制目标。也许从短时间内还要加大投入,造成成本上升,但从长远考虑可以赢得成本领先优势,因而不能从一时一事上评价成本控制的成果。

要从战略上把握成本控制的过程需要企业家具有一定的胆识与魄力,需要权衡各种得失作出判断,需要确定有价值的目标按步骤演进,最后获得战略成果,并使成本控制转化为竞争优势。

2.权衡利弊,斗智不斗力的智慧

谁都知道楚汉争霸中的刘邦、项羽各自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刘邦斗智不斗力,项羽则勇而少智,结果刘邦得天下,项羽失天下。可能项羽至死也不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就是有勇而无谋。商战中最基本的策略就是认真分析敌我的具体形势,反复思考得失、权衡利弊,避免只知拼斗,不知智取,两败俱伤的情况出现。

我们来看李嘉诚的一个故事:

李嘉诚是个智能型的人,在其平生经历的所有的商战中,始终坚持着“斗智不斗力”的原则,在与众华商合战置地公司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

1988年,怡策与其所控的文华东方发布联合声明,由文华东方按每股4.15港元的价格,发行10%新股给怡策,使怡策所持文华东方股权,由略低于35%增至41%。

对华商众豪来说,这简直是当头一棒。精明的李嘉诚马上意识到事态的严峻性——怡策与文华东方的股权变化,这虽与置地公司没有直接关系,却是怡和抛出的反扑信号,其后,怡和将会随机抛出一系列的反收购措施。

5月份,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以及香港中信集团的荣智健等华商,频频晤面,商讨对策。他们决定,为防止置地效仿文华东方,必须趁其另一反收购举措尚未出笼,向怡和摊牌。

这一切似乎早在怡和大班凯瑟克的预料之中,他很沉得住气,结果使得素有耐心的李嘉诚不得不先出一招。

3天后的一个晚上,股市收市,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荣智健等,赴怡和大厦与西门·凯瑟克、包伟士谈判。

虽然是短兵相接,双方依然是彬彬有礼。李嘉诚开门见山,说明了收购置地的诚意,提出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收购怡和所持的25.3%置地股权。凯瑟克也毫不客气地表明了否定意见:

“不成,必须每股17港元,这是去年大股东前你郑重其事开出的价格。李先生素以信用为重,不可出尔反尔。置地只是市值下降,实际资产并未损失半点,如何就从17港元降到12港元呢?”

李嘉诚平静地说:“凯瑟克先生,如果你未得健忘症的话,一定还记得,这17港元并不是双方敲定的成交价,我们都表示愿意继续谈判重新议价。你我都在商场待过这么多年,我想你一定不会不明白‘市价是一切价格的依据’这一商场规则吧?现在置地的市价才8港元多一点,我们以高出市价近四成的价格收购,怎么能说收购价下跌了呢?”

双方说话都绵里藏针,气氛中包含着浓烈的火药味。

素有“沙胆彤”之称的郑裕彤,又以咄咄逼人的口气挑起新一轮较量:

“既然谈不拢,只好市场上见,我们四大集团将宣布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全面收购。按证券交易惯例,收购方的出价高出市价两成以上,便可在市场生效,置地的公众股东会站在我们一边!”

包伟士针锋相对,说:“我们将奉陪到底——只要你们不怕摊薄手中股权的话。置地不是九龙仓,更不是港灯,置地就是置地!是怡和手中的置地!”

包伟士无疑是抛出了杀手锏。

关键时刻到了,是继续收购还是鸣金收兵,必须及时做出决策,而这种决策不仅直接关系到收购的成败,而且涉及巨大的资金代价。

最终,在权衡利弊之后,华英双方最后达成妥协——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三家公司宣布停牌。同日,怡策宣布以每股8.95港元,购入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总计占置地发行总股价的8.2%,所涉资金共18.34亿港元。

这样,怡和所持的置地股权,由约25%增至33%,控股权已相当牢固。而且,协议中还增加了一个附带条款,即长江实业等华资财团在7年之内,除象征性的股份外,不得再购入怡和系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喧闹数年之久的置地收购战,就以这种结局而偃旗息鼓,这令原本看好这场收购大战的媒体大为失望。一些华文报刊称这是“一场不成功的收购”,有些英文报刊则称这次战役是“华商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这次为何不决一死战,刚一交兵就这样悄然收兵呢?”其实,这是华商财团在权衡利弊得失后,做出的明智决策,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理由:

包伟士所抛出的杀手锏,就是置地将步文华东方后尘,如法实施。

此前,文华东方按每股4.15港元的价格,发行新股给怡策,以增加怡策的股权。

怡策收购文华东方新股后,所持股权必定会超过35%的全面收购触发点,怡策将按收购及合并条例向文华东方提出全面收购。由于收购价(4.15港元)低于该公司资产值(估计6港元),文华东方多数股东对收购计划反应冷淡,这正中怡策下怀。

这种做法既不必动用大量资金,又可使所持文华东方股权超过收购触发点(现有股东可按其权益认购,也可放弃)。这样,怡策所持的股权由35%增至41%,收购方不可能通过全面收购使其控股数超过50%的绝对数——因为被收购方可反收购,能轻而易举再增购9%的股权,以达到过半数的绝对控股量。

这就是说,如果置地效仿文华东方,将会使华资财团陷于极其被动的局面。

置地从华资财团手中以每股8.95港元的价格赎回8.2%股权,共耗18.34亿港元资金。这意味着置地总估价约为223亿港元,以8.5港元左右的市值计,总市值也近200亿港元。华资财团若想全面收购达到50%以上的绝对控股权,就须耗资100亿港元以上。

事实上,怡和并不完全是在坐以待毙。在收购和反收购的价格战中,股价必会不断地提高,华资财团欲获全胜,所需的资金将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华资财团在发起全面收购的短暂期限内,不一定能筹措到这么多现金。

而且,怡策控股数近26%,比华资财团的控股数加起来还高得多,已优势在手;何况售出港灯和香港电话的股权后,怡策已从最困难的谷底走出,业务渐人顺境。怡和系尽管大量出售

得失无情,取舍有义篇十
《逻辑与历史的取舍及其得失_约翰_E_罗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述评_赵建》

2006年第1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12006(总第173期) JOURNALOFXIAMENUNIVERSITY(Arts&SocialSciences) GeneralSerialNo.173

逻辑与历史的取舍及其得失X

)))约翰#E#罗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述评

赵 建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约翰#E#罗默借助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重新表述马克思关于剥削和阶级的理论,提出

了他的关于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设想出一种理想的社会经济结构。他公开否定了马克思的劳

动价值论,力图通过阐述非劳动价值论的阶级和剥削理论,建构一套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

这位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虽然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形式的现代化,却淡化其逻

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特点。罗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式颇为独特,引人深思。

关键词:约翰#E#罗默;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剥削理论

中图分类号:F092/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6)01-0079-08

一、问题的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经济学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学界面临的问题,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经常探讨的问题。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持续演进的现实检验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经济学精致完美的形式对比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自称是辩证思维的逻辑体系。两个方面都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提出了挑战。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仅是一个信念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不仅仅是将其原理应用于新的形势。

经验上证实,逻辑上自恰,这是实证主义的科学原则,也是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出发点。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教授、西方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E#罗默(JohnE.Roemer),擅长用数学模型进行理论分析,他出于改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表述形式的直接用意,想要赋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同等的逻辑力量。X收稿日期:2005-09-06

作者简介:赵建(1963-),男,湖南双峰人,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自从1977年I#斯蒂德曼发表5按照斯拉法方法研究马克思6以来,不少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接受了这样的判断:对于说明剥削、价格和利润等资本主义经济现象来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乃至剩余价值学说,要么是错误的,要么是不必要的,因此,只有放弃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才有利于坚持马克思经济学当中其他尚属正确的观点。约翰#E#罗默也持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关于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学说是错误的;马克思经济学当中有保留价值的观点,主要是关于资本主义不平等的论述。

不过,和许多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完全拒斥历史唯物主义的做法所不同的是,罗默承认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且认为阶级和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核心。这样一来,罗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工作任务,就是阐述非劳动价值论的阶级和剥削理论,进而构建起一套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

二、可去掉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

在5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6一书¹中,罗默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公平和效率两个方面抨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理论和现实中体现出的效率上的优势,使人无法再坚持说它是效率低下的。因此,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公正性的论证,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与相关的伦理思想之间的联系,从道德角度向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的正当性提出挑战。

那么,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道德上是不公正的呢?罗默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是:它存在剥削。因此,系统的讨论要从对剥削的认识谈起。

罗默指出,/剥削0一词在英文中有两个含义:利用某物;不公正地利用某人。显然,马克思主义采用了后一种含义,认为剥削是一种存在于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但是,罗默认为,对剥削根源的揭示不必像马克思那样,通过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以及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来阐明,而是直接通过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模型就可以做到。

罗默分析的步骤一般来说是这样:第一步,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模型重新表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的技术性定义;第二步,在去掉前面模型中包含的劳动价值论成分的基础上说明剥削和阶级的真正起源;第三步,总结/阶级)财富对应原理0和/阶级)剥削对应原理0(即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并淡化剥削分析本身的理论意义;第四步,结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说明剥削的各种具体形式;最后,在财产所有权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种理想的社会经济结构。罗默把自己的模型称为/思想实验0。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论证过程。

思想实验1:假定一个由1000人组成的社会,其中只存在一种商品)))玉米,生产玉米要投入劳动和玉米种子。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拥有同样的技能和知识,每人每周消费1单位玉米,不多也不少。此外,每个成员都要求再生产出他一开始就拥有的玉米种子。假定整个社会初始的有形资本为500单位玉米储备,再假定有两种生产玉米的方式)))农场技术和工厂技术:

农场:3天劳动+0单位玉米种子)))1单位玉米

工厂:1天劳动+1单位玉米种子)))2单位玉米

于是,如果在两种生产方式之间转换无需成本的话,那么均衡解是每一成员总共工作2天:1/2关于剥削和阶级理论,罗默还有其他著作,但内容大同小异。5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6这本书出版于1988年,是罗默著作中比较新和比较通俗的一本。本文有关罗默思想的转述,若无特别说明,均引自此书。¹

天在工厂,11/2天在农场。就是说,用1/2天和1/2单位玉米种子在工厂劳动,生产1单位玉米,其中1/2用于消费,1/2补偿玉米种子储备;个人消费所缺的1/2单位玉米则用11/2天在农场劳动生产出来。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得到的均衡对该社会来说是自给自足的,而这一社会再生产自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socialnecessarylabortime),就是生产一定数量玉米以及再生产所耗费的玉米种子所需的劳动总量,同时,从数量上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体现为在全体成员所需玉米消费总量中所包含的劳动。[1](P16-19)

思想实验2:如果存在劳动市场,并且假定750人(H)雇佣劳动,250人(S)出卖劳动,其他不变,那么,情况会发生如下改变:出卖劳动的人首先在工厂用完自己的玉米种子,然后受雇使用那些雇佣劳动者的玉米种子,均衡的工资率是3天劳动1单位玉米,或每天1/3单位玉米实际工资。这样,1个劳动出卖者通过付出11/2天在工厂的劳动,能够用完3个雇主的有形资本,并挣得总数恰好为1/2单位玉米的工资。那些雇人在工厂工作的人则收取了1单位玉米产品,其中1/2用于补偿种子储备,还要支付受雇者1/6单位的工资,而满足自己消费所缺的2/3单位玉米只能靠自己去农场劳动2天生产出来。与自给自足的情况(思想实验1)相比,每个人现在还是一共要工作2天,再生产所需1/2单位玉米种子储备,消费1单位玉米产品。尽管在两种均衡下(即两个思想实验中)每个人的工作时间都恰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且,不管怎么分工,最终获得的收成也是一样的,但是,人群中出现了专门的工厂工作或农场工作这样的劳动分,也出现了雇佣劳动的人和出卖劳动的人这样的阶级结构。[1](P20-23)

通过以上分析,罗默得出了剥削的技术性定义:在既定经济中,如果某些成员必须从事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劳动才能挣得他们所需的消费品集,而其他人以少于社会必要时间的劳动就能挣得他们的消费品集,就可以说剥削将会存在。[1](P23)

以上完成了全部论证的第一步。可见,思想实验1与思想实验2的区别在于后者出现了社会分工、雇佣劳动和剥削。

思想实验3:假如这个社会对有形资本(玉米储备)的分配一开始并不是平均的,10个富人每人拥有50单位玉米种子,另外990人则没有,那么,在既定的消费、技术、可使用的资本和劳动总量条件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仍是不变的,所不同的是每个富人都雇佣工人使用其有形资本,支付每天1/3单位玉米的工资。这样,在市场出清或均衡时,会存在三个阶级:资本家)))他们不从事劳动而只雇佣他人劳动、可获得利润并可以积累;工人)))他们为资本家工作并挣得维持生存的工资;农民)))他们不为资本家工作但获得维持生存的付给自己的工资。结论是:剥削的产生是由于对有形资本的所有权,准确地说,是有形资本所有权的不平等分配。在这里,资本一定是相对稀缺的,所以,当资本(无论是过去生产出来的还是一种被据为己有的自然资源)成为私有财产并以不平等的方式进行分配时,分化和剥削就会通过市场过程实现。[1](P28)换句话说,技术性的剥削是一种出现于竞争的市场模型中的现象,而非欺诈或(包括马克思所说的相对过剩人口造成的)社会强制的结果。

思想实验4:继续假定:有两个人,亚当和卡尔,一开始都拥有1/2单位玉米储备,采用和上面相同的生产技术。第一周,卡尔先在工厂劳动1/2天,利用种子生产1单位玉米,然后在农场劳动11/2天生产1/2单位玉米,所有收成(共11/2单位玉米)正好满足其消费和保留种子储备的需要。亚当则先在工厂劳动1/2天,但在农场更加勤奋地劳动了41/2天,共收获21/2单位玉米,在消费1单位玉米之后,还有1单位玉米可以积累。第二周,卡尔用自己的种子储备先在工厂劳动1/2天,然后没有去农场劳动,而是向亚当借用或租用了11/2单位玉米种子并在工厂将其用完。这样,卡尔还是劳动2天,一共生产出4单位玉米,他消费其中1单位,留下1/2单位玉米作种子,其余21/2单位玉米还给亚当。与此同时,亚当不工作,却按66.6%的利率收取玉米产品。往后各周,这种安

排可以永远继续下去。在这种格局中,卡尔没有不满意,因为他的付出和所得与以往一样。但是,假如外力强行禁止二人之间的租借交易,必然有人会受损。所以,尽管有人不劳而获,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是改善社会福利的做法。

以上完成全部论证的第二步。可见,由于资本的初始分配不同,剥削和阶级通过劳动市场出现了。而且,通过思想实验4去掉存在劳动市场的假定,我们发现可以不用劳动价值论来说明剥削和阶级。

思想实验5:假定存在劳动市场,资本的初始分配不同,并且社会成员可以从事以下三种活动之一:(1)用自己的资本自己劳动生产产品;(2)雇人劳动并付工资运用自己的资本来生产产品;(3)接受现行工资出卖劳动力生产产品。每个人基本的目标是满足生存需求。这样,这个社会可再生产的均衡,是在一定资本数量和劳动数量的约束下,使用最少劳动去获取最大效用时,确定一个价格,它既使得产品市场出清,又使得劳动市场出清。结果,所生产的产品总量必须满足所有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劳动的总供给必须等于对劳动的总需求,所使用的资本必须足够用于投入生产。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每一成员都面临约束而采取最大化行为,过程结束以后,便有不同的阶级出现。总之,在初始资本分配不同的情况下,每一个体采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结果必然是将社会划分为不同的阶级。

通过以上分析,罗默得出两条原理:

原理1 阶级)财富对应:一个人的资本越多,他在阶级等级中的地位就/越高0。[1](P86)

原理2 阶级)剥削对应:那些通过将自己置身于雇人劳动的阶级实现最优化的人是剥削者,而那些通过出卖劳动实现最优化的人是被剥削者。[1](P91,93)

而剥削的一般性定义是:如果一个成员在经济活动中花费的劳动多于包含在他能用其收入购买的任何商品集中的劳动,也就是说,如果他预算内的商品集所包含的劳动少于他花费的劳动,他就受到剥削。[1](P93)

在这里,罗默插入了一段议论。他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对马克思主义来说是重要的,因为它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革命的助产婆,是以激进方式改变财产关系的工具。通常,人们认为导致阶级斗争的理由有三条:一是反对贫富差别,二是反对剥削,三是反对统治或强制。但是,由于商品拜物教现象的存在,工人由于受剥削而反抗资本家是不大可能的,至多是为了改善工作条件。另外,如果实现社会主义斗争的成本高于预期的社会主义收益的话,阶级斗争也开展不起来。由此,罗默认为,无论从道德研究还是从实证研究来看,技术性的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剥削,对于我们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似乎都是一个不必要的附属物。[1](P99)他主张,马克思主义者的注意力要集中到资本的不平等分配上来。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之处不是关注劳动交换制度本身,而是关注作为其基础的财产关系)))生产资料的不平等的私有权。所以,罗默主张要超越传统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劳动市场对于理解阶级和剥削的出现是无关紧要的,仅有资本市场就足以产生阶级和剥削,所不同的只是借入资本代替了出卖劳动,借出资本代替了雇佣劳动,利润表现为利息。资本市场与劳动市场具有同构性。甚至,在完善的竞争制度下,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都是无关紧要的。[1](P106-107)罗默由此认为,从经济意义上讲,剥削是一个可以在逻辑上先于阶级而思考的概念。[1](P114)剥削存在的决定因素是财产的初始分配,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是生产资料私有权制度,正是这种制度允许财产分配被积累为代代相传的巨大的不平等。对资本主义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对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的维持。对社会主义者来说,如果财产关系是那些丑恶的基本根源,那无论生产资料社会化的政策指的是什么,剥削都是它所要求的。[1](P118-119)

在另一处,罗默指出,剥削与否不是评判道德与否的合适的统计量。如果人们真正关注的东西是财富分配的不平等,那剥削就是一个误导的标志,似乎没有必要去关注对剥削的技术意义上的衡

量,即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剥削。作为对于不平等的一般统计量,剩余价值这一研究剥削的方法是不成功的。[1](P145)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均衡价格理论是不成功的。以对劳动消耗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较为基础的剥削理论也是不成功的。[1](P145)

以上完成全部论证的第三步。可见,资本不平等分配+个人在市场中的最大化行为=剥削和阶级。并且,剥削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并不是首要问题。

接下来,罗默这样表述他所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生产关系是经济权利的关系。经济结构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们不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而是适应技术发展水平的结果。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与任何既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伴随的,社会可能会存在一种或几种可行的相互竞争的经济结构。并且,与自然界的生物进化相似,自然选择/偏爱0既定环境中最适于生存的变种)))相互竞争的经济结构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适者生存。上层建筑是经济结构的必然结果,它们加强了经济结构的力量。

根据上述历史唯物主义,罗默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财产权是渐次社会化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描述,伴随生产力发展,财产权利的演进是必然的。财产权利的演进发生在各种财产权渐次被废除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的每一次革命都只是废除了那种与其特有的剥削形式相联系的财产权。[1](P152)所有财产权的范围在缩小。[1](P139)他认为,这是从效率观点所作的判断。从道德上看,则是财产权愈益平等化。

罗默认为,上述观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发现:与每一种经济结构及其所接受的财产形式相关的,是独特类型的不平等。[1](P140)根据剥削的财产关系定义,如果一个人在与平等的生产资料初始所有权相联系的产品分配中的境况比他在现实中的产品分配中的境况更好,那他就受到了剥削。[1](P146-147)罗默依次分析了资本主义剥削:因可转让资本的分配不公平而导致的福利损失[1](P145);封建剥削:因对劳动的财产权的不公平分配而导致的福利损失[1](P150);社会主义剥削:因不同的技能和地位而导致的福利损失。[1](P154)

罗默还议论道:分配制度演进的方向是收入的社会化;改变财产关系虽然会导致微观上抑制生产的影响,但它能产生更具有重要意义的宏观上的增长效果;现实中社会主义的主要问题是无效率,而不是不公正。他提出批评说,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宣扬机会平等和按业绩付酬,但其中基于地位的剥削甚于资本剥削;可引入市场机制以削弱地位剥削。另外,就像消灭财产权不需要消灭物质性生产要素一样,社会主义暂时保留的技能剥削可以加以调节,而消灭对技能的私有权是取消其不同报酬。

引人注目的是,在这里,罗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社会必要剥削概念:与旧的剥削形式相比,暂时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剥削形式。社会必要剥削可分静态的必要剥削)))撤出一种体制加入另一体制时就立即感受到的福利,动态的必要剥削)))撤出一种体制加入另一体制时暂时没有感受到而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感受到的福利。但是,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如果剥削是社会必要的,那就存在反对消灭它的理由。[1](P160)换句话说,只有当经济结构转变时,财产形式的废除才具有典型意义。

以上完成全部论证的第四步。可见,伴随财产关系的改变,剥削的具体形式也在发生改变,但阶级与财产、阶级与剥削的对应关系始终没有改变。

在提出对未来社会经济结构的设想之前,罗默大致叙述了三种社会哲学:1.占有无主财产但未损害他人就可以视为公正,因此要尊重个人的首创;2.最大化最小基本善)))对社会中的弱者予以补偿;3.联合所有制)))对外部财产的公共所有权和对于内部财产的个人所有权。

在作了适当评价之后,罗默再次借助模型推论出理想的经济结构的效用可能性集合:1.帕累托最优作为分配机制的法则)))替代机制无法使任何成员享有更大效用;2.土地单调性)))增加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得失无情,取舍有义》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取舍之间必有得失 低调取舍间必有得失 取舍间必有得失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得失无情,取舍有义”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得失无情,取舍有义"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5579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