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

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

2016-01-21 10:28:0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篇一《丁 香》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供大家学习参考。

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篇一
《丁 香》

丁 香--------------------------------------------------------------------------------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 Merr. et Perry的花蕾。亦名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味辛,性温。入胃、脾、肾经。功能:温中、暖肾、降逆。主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症。内服:煎汤,2~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花蕾含挥发油即丁香油。油中主要为丁香油酚(Eugenol)、乙酰丁香油酚(Acetyleugenol)及少量α-与β-丁香烃(Caryo- phyllene);其次为葎草烯(Humulene)、胡椒酚(Chavicol)、α-衣兰烯(α-Ylangene)。花蕾中尚含有4种黄酮衍生物,皆为黄酮甙元,其中两种为鼠李素(Rhamnetin)及山萘酚(Kaempferol);另有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番樱桃素、番樱桃素亭(Eugenitin)、异番樱桃素亭(Isoeugenitin)等。药理作用: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在试管内,丁香对葡萄球菌和结核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丁香水煎剂及粉末对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且不受加热的影响。实验证明:丁香的醇浸出物对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丁香油的抗菌能力强于丁香。体外试验证明,丁香的醇浸出物对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在试管内,丁香油与丁香酚在1:16 000~1:64 000时,可完全阻止布氏杆菌的发育;在1:8 000时则可完全抑制鸟型结核杆菌的发育;在1:2 000~1:8 000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体外试验证明,丁香对流感病毒 PR8 株病毒有抑制作用。  丁香的水、醇及乙醚浸出液和其挥发油,对致病性真菌均有明显的抗真菌作用。低浓度浸出液对许兰黄癣菌、白色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在试管内,丁香油及丁香酚在1:8 000~1:16 000浓度时,对多种毛癣菌、黄癣菌及腹股沟表皮癣菌有抗菌作用。  2.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丁香为芳香健胃剂,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研究表明:丁香浸出液有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其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与乙酰胆碱不同,前者刺激分泌的胃液酸度高,消化力较强,而后者刺激分泌的胃液酸度低,消化力较弱。丁香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似与胆碱能神经参与有关,因该作用可被静脉注射阿托品所阻抑。丁香酚乳剂亦可使胃黏液分泌显著增加,而酸度不增强。丁香油的作用

稍差。连续应用可使黏液耗竭,而只分泌非黏液性的渗出物。  实验表明:丁香水提取物灌胃,对小鼠水浸应激性溃疡和大鼠盐酸胃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醚提取物灌胃,可明显抑制消炎痛加乙醇诱发的小鼠胃溃疡及盐酸引起的大鼠胃溃疡。  丁香水煎剂灌胃能显著抑制小鼠的胃排空及未尝墨汁推进率;醚提取物灌胃能抑制蓖麻油引起的小鼠腹泻;水提取物灌胃能明显抑制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但亦有报告认为,水煎剂对两种腹泻模型仅有对抗倾向而无明显影响。  丁香醚提取物有明显促进麻醉大鼠胆汁分泌的作用,并可维持2小时。  3. 驱虫作用 在试管内,丁香乙醇浸剂、水煎剂及丁香油可将猪蛔虫麻痹或杀死。丁香油 0.5~1.0g/kg给感染蛔虫的狗口服,能使其排出蛔虫,且无副作用。但剂量加大至5g/kg时,则引起呕吐,驱虫效力降低。丁香油较水煎剂为优。  4. 其他作用 丁香油酚给家兔静脉注射,能产生麻醉、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和明显的抗惊厥作用。丁香油酚能强烈抑制体外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少量丁香油滴入龋齿腔,既有消毒作用,亦能破坏其神经,从而减轻牙痛。丁香还能引起子宫收缩。  丁香油能有效抑制由花生四烯酸(AA)、胶原和肾上腺素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尤其对AA诱发的聚集抑制最强。丁香油的抑制聚集过程似乎是通过减少血小板凝集素(TXB2)形成的。  丁香醚提取物或水提取物给小鼠灌胃,均可显著延长小鼠痛觉反应潜伏期(热板法)或显著减少醋酸刺激引起的扭体反应次数。【临床运用】临床报道:1. 治疗偏头痛 细辛0.9g,公丁香3粒,瓜蒂7个,赤小豆7粒,冰片0.2g,麝香 0.1g,共为细末,取黄豆大药末放入患侧鼻腔,治疗偏头痛,疗效较好。〔陕西中医 1983;4(6):15〕  2. 治疗急性胃肠炎 吴萸子30g,丁香6g,胡椒30粒,共研细粉,每次1.5g,调适量凡士林敷脐部,每日换药1次。一般外敷1~2次可痊愈。〔新中医 1974;(1):41〕  3. 治疗泄泻 丁香25个(约2g)、草果1枚(约4g),打碎,分别炒焦黑存性并研细末,白面粉250g 炒至焦黄,加入食糖200g,乘热在锅内搅匀,成颗粒状,每次2~3匙,小儿酌减。治疗180 例,痊愈144例,有效27例,无效9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8):29〕  4. 治疗妊娠呕吐 丁香15g,半夏20g,共为细末,以生姜30g 煎浓汁调成糊状,取适量涂敷脐部,胶布固定。1日后呕吐渐止,再敷3日纳食如常。〔中级医刊 1987;22(10):44〕  5. 治疗小儿泄泻 丁香30g,荜拨10g,胡椒、肉桂、吴茱萸各5

g,车前子(炒)20g,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100~300mg,置脐窝内,胶布固定,1~2天换药1次,治疗小儿泄泻,疗效较好。〔广西中医药 1988;11(1 ):13〕  6. 治疗青光眼 芦荟50g,丁香50g,黑丑50g,磁石100g,共研细末,混匀装入空心胶囊内,每日早晚各3~5粒(重2~4g),饭后1小时服用。治疗71只眼,显效51只,进步7只,无效13只。对降低眼压,缩小瞳孔,恢复视力有良好作用。〔河南中医 1983;(4):33〕  7. 治疗鼻息肉 苦丁香、细辛、苍耳子、辛荑各6g,僵蚕9g,共研细末,加冰片0.5g,顽固性鼻息肉可再加硇砂3g。用时以本药少许吹撒于鼻息肉处,每日2次。对息肉深者用少许脱脂棉蘸药塞放于息肉处,每日1次。〔中国医药学报 1988;9(1):41〕方剂选用:1. 治疗久心痛不止:丁香半两,桂心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太平圣惠方》)  2. 治疗霍乱,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3. 治疗小儿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两。同研为细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三、二十丸。(《百一选方》)  4. 治疗食蟹致伤:丁香末,姜汤服五分。(《证治要诀》)  5. 治疗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太平圣惠方》)配伍效用:丁香配伍肉桂 丁香温肾助阳;肉桂补命门之火以助阳。二者合用,温肾助阳之功效更强,用于治疗肾阳虚衰之阳痿。  丁香配伍吴茱萸 丁香温胃止呕;吴茱萸温中理气止痛。二者合用,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胃寒之呕吐、腹痛等症。【注意事项】  宜忌: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痘家内热禁忌。畏郁金。”(《药鉴》)  毒副作用:丁香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8g/kg;丁香油给小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1.6g/kg;丁香油酚给大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1.93g/kg。  煎剂的中毒症状为呼吸抑制及后肢无力。丁香油的花生油溶液5g/kg 给犬口服,可使之发生呕吐而死亡。尸检发现胃底及幽门部黏膜红肿,并有溃疡及出血点,十二指肠部亦有类似现象,肺、肝、肾均有淤血。当剂量减为2g/kg 时,仅发生呕吐而不致死亡。丁香油酚的中毒症状为后肢麻痹,尿失禁,兼有血尿,病理解剖可见上消化道有出血状态,少数黏膜有溃疡,各内脏及腹膜、肠系膜均有明显充血。【医家论药】  “丁香,其主温脾胃、止霍乱壅胀者,盖脾胃为仓廪之官,饮食生冷,伤于脾胃。留而不去,则为壅塞胀满,上涌下

泄,则为挥霍撩乱,辛温暖脾胃而行滞气,则霍乱止而壅胀消矣。齿疳者,亦阳明湿热上攻也,散阳明之邪,则疳自除。疗风毒诸肿者,辛温散结,而香气又能走窍除秽浊也。”(《本草经疏》)  “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姜汁治干呕。肉桂温能发表,丁香温能和胃。”(《得配本草》)  “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实治病无分彼此。直中阴经之病,最宜用之,但不可用之于传经之伤寒也。”(《本草新编》)  “丁香……温脾胃,止霍乱。消霍乱。消痃癖,气胀翻胃。腹内冷痛,壮阳暖腰。去胃寒,定呕酸,杀酒毒。与五味子同用,亦治奔豚之气。能泄肺,能补胃,大能疗肾,极能止泄。”(《药鉴》)附注:1.丁香有公、母之分,于花蕾由青转红时采集、除去花梗晒干入药者称公丁香,简称公丁。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浓烈、油多者为佳,又称大花丁香、紫丁香。将成熟果实晒干入药者称母丁香,简称母丁。果实击破有顺理,常丝裂为两瓣,形如鸡舌,又称鸡舌香。公丁香气味俱存,香气浓郁,药力充足,温中止痛、和胃降逆之效较胜,且药效迅速,并有较强的健胃作用,配柿蒂以降逆除呃;伍姜夏以和胃止呕。母丁香气微香而味淡,和胃降逆之力弱于公丁香,但药力较持久,二者常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此外,母丁香尚能入血分活血催生,《顾其堂经验方》如意丹,以之合滴乳香为末,同活兔胆和杵为丸,好酒送下,以治妇人难产。  2.“白丁香”、“桂丁香”、“野丁香”、“苦丁香”均与本品有异。其中“白丁香”为文鸟科动物麻雀 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 Stejneger 的粪便,味苦性温,功用化积消翳;“桂丁香”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未成熟果实及花萼(也称肉桂子),功用温中止痛;“野丁香”为木犀科植物花叶丁香 Syringa persica L. 的花蕾,有的也指茜草科植物桂丁香Luculia intermedia Hutch. 的花果;“苦丁香”即瓜蒂,系葫芦科植物甜瓜 Cucumis melo L. 的果蒂,为涌吐药。

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篇二
《(丁香)》

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篇三
《丁香--中草药数据库》

【通用名称】

丁香

【其他名称】

丁香 (《药性论》)

【别名】

丁子香(《齐民要术》),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

【来源】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

【植物形态】

丁香 常绿乔木,高达10米。叶对生;叶柄明显;叶片长方卵形或长方倒卵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狭窄常下展成柄,全缘。花芳香,成顶生聚伞圆锥花序,花径约6毫米;花萼肥厚,绿色后转紫色,长管状,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带淡紫,短管状,4裂;雄蕊多数,花药纵裂;子房下位,与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头不明显。浆果红棕色,长方椭圆形,长1~1.6厘米,直径6~8毫米,先端宿存萼片。种子长方形。 分布马来群岛及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 本植物的树根(丁香根)、树皮(丁香树皮)、树枝(丁香枝)、果实(母丁香)、花蕾蒸馏所得的挥发油(丁香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

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药材】

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长1~

1.3厘米,宽约5毫米,厚约3毫米,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圆球形;径约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气强烈芳香,味辛。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 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广东有少数出产。

【性味】

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辛,热。"

【归经】

入胃、脾、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肾四经。"

【功用主治】

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 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③《日华子本草》:"治

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 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 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3~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

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不可见火。畏郁金。" ②李杲:"气血胜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气也。" ③《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选方】

①治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丁香一两,干柿蒂一两。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无时服。(《简要济众方》) ②治小儿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两。同研为细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三、二十丸。(《百一选方》) ③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④治霍乱,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⑤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两,桂心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圣惠方》) ⑥治痈疽恶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药护之。(《怪证奇方》) ⑦治食蟹致伤:丁香末,姜汤服五分。(《证治要诀》) ⑧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圣惠方》)

【临床应用】

治癣 丁香16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时后去渣。每日外搽患处3次,观察31例病史在2年以上的体癣及足癣患者,一般在治疗1天后症状即见消退,2天后患处开始有皮屑脱落。病史较长或曾经其它癣药治疗而不能控制者,则于治疗后2~3天症状才开始消退,一般经3~5天亦能治愈。但有20%左右治愈后仍反复发作。一法用1:10的丁香煎液外涂,每日1~3次,治疗数种皮肤霉菌病共31例,结果8例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有效病例通常在涂药后3~7日痒感减轻,炎症减退,落屑减少,以后局部症状逐渐好转。治疗期中如中断用药,效果多不明显或无效。疗效与病原苗未见明显关系,曾对6例治愈患者进行短期随访,1例于1个月后复发,6例经2~12月观察未见复发。

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篇四
《鼻息肉偏方》

鼻息肉偏方 (2011-04-30 18:46:45)

转载▼

标签:

中医

健康

鼻息肉偏方

药方1

[药物] 苍术、白芷、乌梅、五味子各适量。

[制法] 将上药置壶内煎煮即成。

[用达] 将鼻孔凑近壶嘴,以雾气熏吸.每日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用于鼻息肉。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1984;(7):25。

药方2

[药物] 米醋适量。

[用法] 将醋烧滚熏洗,1日1次。治疗鼻息肉。

[出处] 河南省《中医秘方验方汇编》。

药方3

[药物] 枫树根120克。

[制法] 上药煎水备用。

[用法] 取药液趁热熏鼻。此方主治鼻生息肉,连及口唇皆肿患者。

[出处] 《赣南中医秘方验方汇编》。

1、鼻中生息肉。用釜脐墨一钱,水送下。连服三、五天。

2、鼻息肉。用蚯蚓(炒)一分、皂荚一挺,共研为末,调蜜涂患处,清水滴尽即愈。

3、治鼻中息肉。用白矾烧成末,和猪油、棉花裹好,塞鼻孔中。几天后,息肉脱落。又方:白矾一两,蓖麻仁七个,盐梅肉五个,麝香少许,捣匀,捏成丸子,用棉花崐裹着塞鼻内,息肉自下。

4、鼻息肉的治疗便方:用细辛末时时吹入。

5、鼻息肉的治疗验方:用棉裹丁香塞鼻内。

6、鼻中息肉:用梁上尘吹鼻中,有效。

7、鼻息肉:用青蒿灰、石砂等分,淋汁熬膏点息肉上。

本验方摘录于《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由中药秘方

园整理发布。

民间偏方治疗鼻息肉

78.html

使用生藕节连须,瓦上焙枯,研末吹入,其肉渐渐自落,屡试如神。并治鼻中生疮。

鼻息肉的偏方大全

嗅茶柏散 :上等龙井茶 30克 ,川黄柏 6克 ,共研细末 ,以少许药粉嗅入鼻内 ,每日多次。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排脓之功效。主治鼻窦炎、鼻塞伴脓性分泌物自觉鼻臭等症。

儿茶散 :孩儿茶适量 ,研为细末 ,吹鼻 ,每日 3次。具有清热化痰、消肿排脓之功效。主治鼻窦炎流脓者。

葫芦酒 :苦葫芦子 30克 ,将上药捣碎并置于净瓶中 ,以 150毫升好酒浸之 ,1周后开封 ,去渣备用。用时取少许滴入鼻中 ,每日 4次。可通窍。主治鼻塞、眼目昏痛等。

老干丝瓜末方 :老干丝瓜 2条 ,烧灰研末保存。每次服 15克 ,每日早晨用开水送服。可化淤、解毒。主治鼻窦炎、副鼻窦炎流臭鼻涕者。

蜂巢方 :蜂巢 1片 ,经常嚼食之 ,10分钟左右吐渣 ,一日 3次。主治过敏性鼻炎、鼻窦炎。

辛夷花煲鸡蛋 :辛夷花 15克 ,鸡蛋 2枚。辛夷花、鸡蛋加水适量同煮 ,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即可 ,饮汤吃蛋。可解毒、消炎。主治慢性鼻窦炎、各种鼻炎。

芝麻油方 :芝麻油适量 ,每侧鼻腔滴 2滴 ,每日 2次。具有润燥、清热、消肿之功效。主治萎缩性鼻炎、

鼻炎秋季发作干燥难受者。

大蓟根鸡蛋 :鲜大蓟根 60克 ,鸡蛋 3枚。加水同煮至蛋熟即可。每日 1次 ,连服 1周。具有润肺解毒 ,育阴止血之功效。主治由肺经伏火引起的鼻窦炎、鼻出血等。

米醋鸡蛋清 :米醋适量 ,鸡蛋 1枚。将鸡蛋打碎 ,去黄留蛋清在蛋壳内 ,注入醋 ,放在一个预先备好的铁丝架上。置火上煮至微沸 ,取下放凉 ,再置火上煮微沸 ,如此 3次 ,乘热服之。可散淤消肿、润燥生津。主治由肺经郁热所引起的咽痛、鼻疮、干呕、头痛等。

1、鼻中生息肉。用釜脐墨一钱,水送下。连服三、五天。

2、鼻息肉。用蚯蚓(炒)一分、皂荚一挺,共研为末,调蜜涂患处,清水滴尽即愈。

3、治鼻中息肉。用白矾烧成末,和猪油、棉花裹好,塞鼻孔中。几天后,息肉脱落。又方:白矾一两,蓖麻仁七个,盐梅肉五个,麝香少许,捣匀,捏成丸子,用棉花崐裹着塞鼻内,息肉自下。

4、鼻息肉的治疗便方:用细辛末时时吹入。

5、鼻息肉的治疗验方:用棉裹丁香塞鼻内。

6、鼻中息肉:用梁上尘吹鼻中,有效。

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篇五
《草果的功效和草果的作用》

草果的功效和草果的作用

草果的功效 草果的作用 草果 草果禁忌 草果用法与用量

草果功用主治-草果的功效:

草果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乱治疟疾,痰饮痞满,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泻痢,食积。

①李杲:草果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益真气,消一切冷气膨胀,化疟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积。

兼辟瘴解瘟。

②《饮膳正要》:草果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

③《本经逢原》:草果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鱼、肉诸毒。

④《本草求原》:草果治水肿,滞下,功同草蔻。

草果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草果禁忌:气虚或血亏,无寒湿实邪者忌服草果。

①《本草蒙筌》:大耗元阳,老弱虚羸,切宜戒之。

②《本草经疏》:凡疟不由于瘴气;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湿热瘀滞,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泻暴注、口渴;湿热侵脾因作胀满或小水不利,咸属暑气温热,皆不当用。

③《本草备要》:忌铁。

草果具有特殊浓郁的辛辣香味,能除腥气,增进食欲,是烹调佐料中的佳品,被人们誉为食品调味中的“五香之一”。

草果用来烹调菜肴,可去腥除膻,增进菜肴味道,烹制鱼类和肉类时,有了草果其味更佳。

炖煮牛羊肉时,放点草果,既使羊肉清香可口,又能驱避羊膻味。调制精卤水和烹制肉类、菜肴等增香,如草果煲牛肉;又如云南特产封鸡中亦采用草果增香。

宜忌:气虚或血亏、无寒湿实邪者,应忌食草果。

1.肉蔻

【药 名】:肉豆蔻

【拼 音】:ROUDOUKOU

【英文名】:Nutmeg

【来 源】: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种子。

【功 效】:温中,行气,消食,除痰,固肠,醒酒解毒。

【主 治】:治寒凝气滞之心腹胀痛,脾虚或肾虚之泻泄,呕吐,食积腹痛,肾虚头痛,脾虚头痛,脾阳受困所致脘腹痞闷,口苦粘腻,呕吐痰涎等诸症。

【性味归经】:辛,苦,温。①《药性论》:“味苦辛。”②《海药本草》:“味辛,温,无毒。”③《本草正》:“味苦辛而涩,性温。”

入脾、大肠、肺、胃经。①《汤液本草》:“入手阳明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手阳明大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①《雷公炮炙论》:“凡使,勿令犯铜。”②《本草经疏》:“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湿热积滞方盛,滞下初起,皆不宜服。”

【药物配伍】:1、配补骨脂,一脾一肾,一温一涩,脾肾双补,用治脾肾虚寒之五更腹泻。2、配花椒,二药同为脾胃经药,相使配对,温涩并用,温中有行,行中寓涩,主治脾胃虚寒,腹痛久泻之症。3、配木香,一升一降,直通上下,行气和中,消胀止痛之力增强。4、配生姜,温中止呕,行气止痛之力增强。

【别 名】:迦拘勒(《本草拾遗》)、豆蔻(《续传信方》)、肉果(《纲目》)

【处方名】:肉豆蔻、肉蔻、肉叩、肉扣、煨肉蔻、煨肉豆蔻、煨肉果、肉蔻霜、玉果、肉果、玉果霜、煨玉果等

处方中写肉豆蔻、肉蔻、肉叩、肉扣均指煨肉蔻。为净肉蔻用麸炒至黄色入药者。去油后减少对胃的刺激。

2.草蔻

英文名:Fructus amomi rotundus

别名:草蔻、草豆蔻、漏蔻

性状:

原豆蔻 呈类球形,直径1.2~1.8cm。

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 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有浅棕色绒毛。

果皮体轻,质脆,易纵向裂开,内分3 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并被有残留的假种皮。

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表面黄白色,有的微显紫棕色,果皮较薄,种子瘦瘪。

印尼白蔻 个略小。

用途:

来源为姜科植物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果实。

采制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用时除去果皮,取种子打碎.

草蔻:

草蔻是广西特有新产品,多为野生,具有容易生长,适应性强的特点,其杆、果、叶均可药用,也可加工成食用香料,在梧州、玉林等中草药市场占有量较大。

可在山林和林树间种,不用砍伐树木,既可保护森林,又可进行林区绿化,保护植被,而且投入少,见效快。

丁香

(《药性论》)

【别名】丁子香(《齐民要术》),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

【植物形态】丁香

常绿乔木,高达10米。叶对生;叶柄明显;叶片长方卵形或长方倒卵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狭窄常下展成柄,全缘。花芳香,成顶生聚伞圆锥花序,花径约6毫米;花萼肥厚,绿色后转紫色,长管状,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带淡紫,短管状,4裂;雄蕊多数,花药纵裂;子房下位,与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头不明显。浆果红棕色,长方椭圆形,长1~1.6厘米,直径6~8毫米,先端宿存萼片。种子长方形。

分布马来群岛及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

本植物的树根(丁香根)、树皮(丁香树皮)、树枝(丁香枝)、果实(母丁香)、花蕾蒸馏所得的挥发油(丁香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药材】

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长1~1.3厘米,宽约5毫米,厚约3毫米,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圆球形;径约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气强烈芳香,味辛。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

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广东有少数出产。

【性味】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辛,热。"

【归经】入胃、脾、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肾四经。"

【功用主治】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

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

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

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不可见火。畏郁金。"

②李杲:"气血胜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气也。"

③《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选方】①治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丁香一两,干柿蒂一两。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无时服。(《简要济众方》)

②治小儿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两。同研为细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三、二十丸。(《百一选方》)

③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④治霍乱,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⑤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两,桂心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圣惠方》)

⑥治痈疽恶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药护之。(《怪证奇方》)

⑦治食蟹致伤:丁香末,姜汤服五分。(《证治要诀》)

⑧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圣惠方》)

【临床应用】治癣

丁香16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时后去渣。每日外搽患处3次,观察31例病史在2年以上的体癣及足癣患者,一般在治疗1天后症状即见消退,2天后患处开始有皮屑脱落。病史较长或曾经其它癣药治疗而不能控制者,则于治疗后2~3天症状才开始消退,一般经3~5天亦能治愈。但有20%左右治愈后仍反复发作。一法用1:10的丁香煎液外涂,每日1~3次,治疗数种皮肤霉菌病共31例,结果8例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有效病例通常在涂药后3~7日痒感减轻,炎症减退,落屑减少,以后局部症状逐渐好转。治疗期中如中断用药,效果多不明显或无效。疗效与病原苗未见明显关系,曾对6例治愈患者进行短期随访,1例于1个月后复发,6例经2~12月观察未见复发。

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篇六
《鼻息肉 鼻炎》

鼻息、鼻炎、鼻渊

(一)鼻息肉

组成 苍耳子20克 白芷20克 辛夷20克 川芎20克 杏仁20克甘遂20克 细辛20克 鹅不食草20克 香油300毫升 液体石蜡500毫升冰片1.5克 薄荷霜1克 制用法 先将前8味药与香油同放锅内,浸泡24小时后,加火,药炸至黑黄色为度,然后离火除去药渣,再加石蜡、冰片(待冰片溶化)、薄荷霜搅拌均匀过滤,分装在空眼药瓶内备用。仰头滴鼻,每次1~2滴,日滴2次。或用棉球蘸油塞入鼻内,日塞2次。

主治 鼻息肉。

按语 炸药不能过火候,一定要成黑黄色,保持药的性味不被破坏,否则将失去效用。

(二)鼻息肉

组成 煅硼砂15克 溏石灰10克 苦瓜蒂10克 胆矾10克 枯矾10克硇砂10克 鹅不食草10克 青盐6克 牙皂肉6克 冰片6克薄荷霜3克

制用法 共研极细面装瓶备用,用棉签蘸药粉塞鼻内,每日1~2次。 功用 消肿散结,燥湿祛腐,开窍消胬。

主治 鼻息肉之因于风湿热邪搏结气血者。

(三)鼻息肉

组成 硼砂10克 雄黄3克 冰片0.3克

制用法 把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用食指蘸药粉末搐入鼻内,日3~4次。 主治 鼻痔(鼻息肉)。

按语 在用药期间须注意:①要戒除用手掏挖鼻孔的坏习惯,以免引起感染。②配合保健按摩。其方法是:先用两拇指摩擦商阳穴,感热后,即按摩鼻旁双侧迎香穴,大约按摩2分钟。其后再用左手拇指按摩商阳、印堂穴约2分钟,即是1次按摩。每天作1~2次按摩。③注意预防感冒。④忌食酒类、肥甘油腻、辛辣食物。

(四) 慢性鼻炎验方

组成 北细辛9克 白芷9克 苍耳子9克 白蔻仁9克 鱼脑石18克丁香9克 明雄黄6克 冰片3克

制用法 先将前7味药研为极细粉,冰片另研,然后混合再共研,瓶装密塞。取消毒棉,撕成薄片,如丝棉纸状小块,兜药其中,大小适宜塞鼻孔,用线扎成小药团,左右两鼻孔交替塞1药力,1日各三四次。

主治 慢性鼻炎。症见鼻塞,流涕,鼻涕稠臭,两耳闭气,头常昏。

按语 若配内服药,收效更捷。

(五) 慢性单纯性鼻炎验方

组成 丝瓜藤15克 荷蒂5枚 金莲花6克 龙井茶1.5克

功用 清气理鼻。

主治 慢性单纯性鼻炎,或儿童鼻炎。症见患日已久,时愈时发,或夏秋好转、冬春转差,重时气塞难通,平时左右交替不通,常觉头昏、感风加重,粘涕较多,下甲稍大,但点麻黄素等药可使收缩,且触之蠕软。

加减 若头痛加菊花10克;气阻加橘络10克;纳差加荠菜花10克;慢性上颌窦炎粘膜增厚者加浙贝母、土贝母各10克,儿童患者中加甘草1.5克。另用甲号清窍散吸鼻(甲号清窍散:梅片、硼硝、荸荠粉)。 六) 慢性单纯性鼻炎和肥厚性鼻炎验方

组成 山奈30克 白芷30克 细辛10克 薄荷冰2克 鹅不食草30克

制用法 上药共研细面,贮瓶密闭备用。每次用少许嗑鼻,每天用3~4次。外用嗑鼻或外涂鼻粘膜肥厚处。

功用 嗑鼻通窍。

主治 单纯性鼻炎和肥厚性鼻炎。

(七) 血管运动性鼻炎、咽鼓管闭塞鼻炎验方

组成 柴胡9克 香附9克 川芎9克 当归9克 赤芍9克 苍耳子9克 辛夷花9克 白术9克黄芪18克 白芷克 生甘草3克

制用法 将上药浸泡30分钟,放文火煎熬,沸后15分钟取汁,每剂药煎2次,2次煎液混合备用。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温服。

主治 血管运动性鼻炎,咽鼓管闭塞。

(八) 过敏性鼻炎验方

组成 (1)芪术汤 北黄芪30克 白术12克 防风10克 党参15克茯苓15克 甘草8克 苍耳子12克辛夷花12克 白芷12克 杭菊12克 木通12克。(2)碧云散《医(宗金鉴》方) 鹅不食草 川芎 细辛辛夷花 青黛

制用法 芪术汤。用水3碗半浸药,煎至1碗半,备用。碧云散各药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芪术汤,日服2次,早晚服。碧云散每日3~4次涂入鼻中,每次0.1克,涂药时,仰卧于床上,分别将药涂于两侧鼻腔,涂药时停止呼吸,以免将粉喷出或吸入。涂碧云散后,即引起喷嚏流清涕,1分钟内消失,应坚持上述内外治法,2周后,开始见效。

主治 过敏性鼻炎。

加减 如症见腰疼痛,手足冷者,加山萸肉12克,熟附片15克;血虚者,加首乌25克;头痛加川芎10克,牛膝15克;喘者加紫菀12克,附子15克。

(九)鼻渊验方

组成 (1)内服药 葛根6克 麻黄5克 桂枝5克 白芍6克 甘草3克 川芎5克 黄芩5克 桔梗6克 辛夷3克 生石膏10克 (2)外用药 葱头(大葱、洋葱均可)或大蒜头

制用法 将内服药先用适量水浸泡30分钟后,放火上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备用。葱头或大蒜切碎捣汁,稍加开水,备用。内服药每日1剂,日服2次饭后服用。外用药:先用淡盐水(凉开水亦可)冲洗患部,每日至少一次,用棉签拭净,然后用棉球蘸葱(蒜)汁塞鼻中一夜。

主治 鼻渊。鼻塞不闻香臭或流黄脓鼻涕,前额头痛或眉棱骨痛。

(十)慢性鼻窦炎、或萎缩性鼻炎验方

组成 苍耳 白芷 细辛 荆芥 薄荷 川芎 菊花

用法 上药各等分,将药混和,日用1大撮加水煎沸,趁热熏鼻,每次熏10分钟左右,下次再煎再熏,日熏3~5次,不可间断,以1个月为1疗程。 功用 辛香开窍。

主治 慢性鼻窦炎,或萎缩性鼻炎。

(十一)慢性鼻炎、或鼻渊验方

经常用鹅不食草加薄荷捣烂塞鼻有特效!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5982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