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育人的意义

育人的意义

2016-01-21 10:44:1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育人的意义篇一《教书育人的意义》 教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育人的意义》,希望能帮助到你。

育人的意义篇一
《教书育人的意义》

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教师的神圣责任是什么?

教书育人是教导孩子们如何去学习,指导他们如何去做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社会性与自然性这两种基本的组成元素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做到学会去学习,学会如何去做人。

学会如何去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适应自然的发展,学会

育人的意义篇二
《大学文化育人的必要性研究》

大学文化育人的必要牲研究

张鹏飞

摘要大学文化是一个特定文化圈内群体的社会规范与意识形态。大学文化也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时期大学文化的追求会存在差别。但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功能形态呈现的时候,它的内源性本质是无法改变的。它可以锻造出改变世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它是促成人的社会化,推动社会文明,分析表达政治公正的中坚。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丈化精神人本精神中图分类号:G64一、文化育人应时代之需

从文化的本源看,它是本士社会化的,具有内生性。但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文化没有意识形态的差别,它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成为必然之势,对于中国而言,西方等文化观念的植入,在与本土文化对接的过程中,在人们内心产生了激烈而无序的碰撞,这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与矛盾取舍,为中国在维护文化精神秩序,实现文化育人的问题上提出了瓶挑战。

(一)大学的新使命

通常情况下,某种政治或者文化社会如果想按照自身的理想格局来塑造其社会成员,并体现其应有功能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属教育。而大学教育自诞生之初,其价值就包含了承担这种救赎的期待,尤其在目前新型社会形势下竞争性的日益突出,大学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增强,是否经历长期积累起来的大学文化成果的浇灌、培植以及精神洗礼越来越成为影响人生发展的重要问题。

但渚多原因的影响又会致使大学教育的愿望捉摸不定。比如大学生就业问题给高校带来的现实压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倾向性目标定位;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社会环境等基础性教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295.02

就必然要求,教育要帮助大学生确立理想和信念,具备脚踏实地的行动能力,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和条件;帮助他们摆脱庸俗,唤醒卓异,才更加有可能保持教育所需要达到的对社会发展的期待性要求,才可以不断地增强大学对推动表达政治公正、分析社会变革、最示前瞻性的引导需求、并在应用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社会良心等各方面的能力,以此延续和扩展人类文化的命脉,促进社会与时俱进,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需与社会本质需求相得益彰高职院校是不是大学,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回答。高等职业院校,首先是高等,先决条件是需满足大学教育的使命,其次只是在培养层次上注重技能的应用性与地区、行业发展的专业实用性。

在整个教育哲学体系中,我们长期以来有个难以明晰的争议,关于道德与技能的问题。在这里可以引用佛学文化的三乘妙义来给出有效的答案。比如少林有七十二项绝技,每一项都足以取人性命,所以每练一项必须有相应的佛法去化解戾气,只有慈悲之心越盛的人才能练就更多的绝技,否则不讲慈悲和善心只急功近利的去盲目修炼,功夫越高,危害就越大。上此一例未尝不可以作为教育的先念导引,只此一例足见教育的倾向应该不会再有专业至上和能力德行至上的分野。爱因斯坦在哈佛大学一次毕业典礼上,语重心长的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必须一定要成为各城邦的政要、议员,也未必一定是垄断企业或行业的核心人物,也不是简单的天才,而是一种可以足以生存于社会并保守秩序和道德和具备后天发展和可塑性的人。

很多高校算然在重视思想道德能力与培养上也花了一些功夫,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像运动会、征文比赛、文化艺术节、各类素质教育基地、演讲、歌咏、辩论等等,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文化和文明程度、社会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远远没有达到教育本质的要求,很多时候流于形式。为什么去了那么多次烈士陵园,经过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有人在升旗的时候躺在床上,为什么他就是不相信国旗的颜色是鲜血染成的: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团日活动还是没一点集体观念:为什么开展那么多次的读书文化节,还有人分不清江阴和无锡是什么关系。五千年以前就提倡矜老恤幼,五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提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坐。可能很多

对高校学校文化育人的影响。这些因素至少带来两个问题:一是

中国式的大学文化教育是缺乏系统的,是根基不稳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青年人的成长和可能会遗漏了一个相当关键的能力提升时期,就是通过一定的价值观去判断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后果时期。二是西方观念的引入导致中西文化在人们内心的剧烈碰撞,因为没有辨别与选择能力,所以大学生的行为选择一定是缺乏客观依据的。这两个问题促成的后果就是,由于国人所受教育先天缺乏判断力,后期西方观念植入,使中国本源中所固有的特征受到削弱,很可能出现因为做不到观念与行动的统一而成为一个松散的群体。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教育应当恪守怎样的信条,应当确立什么样的社会存在价值,以及通过确立什么样的责任感以使得社会成员作为~个整体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共同背负国家兴亡之责任,共同维护社会的秩序与福祉,成为改造社会的不竭之力?这都是大学教育需要阐述的问题。它的价值可以凝练为:关怀与忧患。所以大学教育应当以它的作为是否符合这种期望来衡量,那

基金项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教育研究课题(SYKJl0C06)作者简介:张鹏飞,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295

LegalSystemA

ndSociety■圈圜墨■■邈二竺竺墅

!

f叁墨!圭塾垒

教育者也注视到因道德教育本身的空泛且无迅速产生现实利益实践者们必须在探索中回答这样的问题:究竟是抢占当前就业岗的巨大缺陷转而强调一技之长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迎合现代大位而实现基本生存保障是第一位的问题,还是用更多的时问来培学生功利之心。正如夏日炎炎光有风扇是不够的,还要有空调才

养、训练学生创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得更为重要?事实

能有效制止汗水的淋漓和涔涔,在这种条件下,风扇的风仍然是.上,从大学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分配比例上看,答案已经最而易!j!.炽热难当,而唯有空调才可以让人感到刺痛,大学教育也是同样了。

的问题,通过功利的价值倾向去推动空调的刺痛而完成教育的应就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虽然应该强调“就业”,“披能”,但是有任务,这是当前教育的现实。

对于高等教育的本质而言,通过大学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确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辛勤浇灌栽培,尚且要遵循自然理想和信念,具备目标行动能力,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和条法则、春秋更易,更何况用来培养锻造国家翘楚,这样重大而内涵件,才能保持教育所需要达到的对人发展的可持续性。

深远的系统工程。如果我们把对于教育总体观念不及时转变而(二)大学文化的根本任务

可能造成重大影响而有所认识,仅仅并不浮于表面探讨起重大意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义认为是一种基础性铺垫的话,那么对于在高校究竟以专业观念的产物。最早记载“文化”一词的是《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为主导还是以能力为主导来培养学生这一问题,将是我们观念转下。”“文化”一词的内涵非常广泛,包括历史文化、伦理文化、宗教变与措施改革的关键。

文化、民族文化、军事文化、地域文化、体育文化、科技文化、教育(三)当前存在的大学丈化衰退现象

文化等等,几乎囊括了人类活动的实践全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1.大学文化精神的缺失。科学技术在促成社会经济的快速根,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而大学文化的发展始终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应该没有任何疑问。它因具备短期内的成社会演进相伴随。《大学》一二岛曾开宗明义的提出:“大学之道,在倍利益回报性而备受关注。而文化是长期孕育需要积累的过程,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尽管概念化的“大学”的含义有所变文化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并非显而易见,且难以测量,于是出现了迁,但对明晰道德治理的力量,推崇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达到入重技术轻文化的倾向,在大学教育领域就出现了技术化与急功近类“至善”,艾明延续,社会和谐的文化与理想追求没有变。

利的倾向。

几千年过来,我们遗憾的发现,现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的2.办学定位的功利化。大学也是一个社会元素,其办学目标责任和认同感,很多事情靠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列社会理解程的功利性倾向是一种客观存在,可以考虑招生问题、就业问题,但度根本不可能在思想和外在的行为上达到高度的统一,他们自小是,从教育本质上说大学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如果缺乏“拔人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观念的教育,还在襁褓中就可能被社会确立于卓异”的社会责任和理想,那么就从根本上脱离了大学教育的了一个生存的途径和标准(我们国家的教育很容易将人作为一一个本质。

范式去研究),刚进入幼稚园就开始被告知,哪些可以做,哪些不二、对大学文化教育本质的再认识

可以做,哪些必须做,哪些禁止做,很多时候忽略了人的自然性和正如上文所述,现代大学的市场化倾向,其标准化、机械化、本能品质,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问题是纯粹的理性削弱了精神创造的空间和明锐的人文眼光,因而就有免于或禁止探讨的,老师只是用教棒告诉他们去思、去做、去守、了我们对人本精神、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统一的期待。

去行,却限制了思维的选择和判断的所应该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一)重塑大学文化育人的重大意义

到了大学,他们接受了来自世界各国文化熏陶和影响,并丌始试近年来,关于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方向和质量问题,在图作出一种适合自身的选择,但才发现这种能力,这种明辨是非,社会上引发了广泛思考。一是钊‘对某地区高职类院校调查报告并参合理性思考的能力已经丧失殆尽,已经不可能在每一件大事显示,仅有12%的人愿意做一线工人从事一般基础性工作,或者发生前达成同一性的共识,他们开始任意的、胡乱的思考和判断,说愿意以此为就业指导规划来接受相关教育;二是高职学校毕业开始我行我素。

生所在就业岗位性质与个人专业相关度不超30%。从上述两个这一切均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紧盯不得不接受社会强加给具有代表性的概括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学校在专大学的,那些暂时缓和矛盾的就业率所致;是重短期经济效益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并未对毕业生忽视社会根基力量的培养所致。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将来的就业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原因有三:一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它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火学一是大学生缺乏对人生目标的确切认识,同时失去理性范式与引定是用人文精神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一定是民族复兴和导。其次大学生普遍缺乏为实现这一目的行动能力。仅有理想文化复兴的中坚力量,一定是通过引领社会前进、思想启蒙、人格却看不到现实,仅有向往但缺乏脚踏实地的能力,仅有憧憬但找唤醒和心灵震撼促成大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升华和结晶.一一定不到当前所面临的起点。三是实现目的的方式做不到心平气和。是最大限度的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才是内心是急躁的、刚愎自用的。可能我们忽略了中国的人文主义,大学教育的根本。。

忽视了人文精神当中对道德、操守、信义气质、修养、内心淡定等方面培养的可能性。

【l】刘波.商lI}{院校加强校嫡文化建垃的必要性.j工,jr岛职学报.2007(11).

由此可见,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和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价值理念葛孟萋妻:::衰盖簇蓑炙萎篓蓍面鬣君12蒿炙挲赫顺。学似论文.

之间也是有差距的。面现实世界让奋战在职业教育一线的所有

296

育人的意义篇三
《高校实践育人的意义、现状以及发展对策》

育人的意义篇四
《武德的内涵及育人意义》

武德的内涵及育人意义

作者:徐飞

来源:《搏击·武术科学》2014年第01期

摘要:中华武术历来讲求“习武先习德”,德立而功夫深,从古至今不管是何门何派,其门规戒律都要求把德放在首位,习武之人对德性修养的要求很高,甚至是苛刻严明,但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武德精神,使得武术的精华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武德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社会主义新时期,要充分发挥武德精神的育人功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关键词:武术武德 育人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14—02 1 前言

所谓武德,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它是习武者在长期的习武过程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成文的、不成文的规范准则,它是武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协调人际关系的杠杆,是武术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它的精神体现在习武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武术流派,它的内涵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武德精神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武德精神是历代习武之人在实际行为中总结出来的,它广泛吸收了我国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尤其是儒家文化思想对习武之人影响颇深。儒家文化的“仁”、“义”、“礼”、“信”、“勇”等思想在武德中被体现的淋淋尽致,中国的封建文化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武德精神也一样,由于当时人们思想认识的局限性,武德中有很多不合科学的、迷信色彩浓重的思想,这些都是应该摒弃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武德精神的育人功能,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武德精神的和谐社会中表现为:(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遵纪守法,终于国家民族利益,树立集体主义荣辱观;(3)人与人和谐相处,乐于助人,尊师重道,团结互助;(4)人自身的和谐,艰苦奋斗,志存高远,持之以恒,永不放弃。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武德的内涵

2.1.1 武德中的“仁”

中国武术历来不尚力而尚德、不重攻而重守,“武”的最初造字本意是止戈为武,习武之人要具备仁心、仁德,用武之道最根本目的是将对手降服,不伤及要害、不取人性命,很多的武术比赛都规定点到为止,这些都体现出武德文化中的仁思想。如历代习武之人主张比武时八不

打:太阳穴不打;对口锁心不打;中心两闭不打;两肋太极不打;两肾对心不打;两耳弱风不打;海底撩阴不打:尾闾丰府不打。这些明确规定不能打的部位都直接关乎人的性命,体现出武德中的仁爱思想。这种仁爱思想也体现在收徒授艺中,收徒授艺、传扬衣钵是习武者所看重的人生大事,历朝历代武术大师们对学徒都十分严格和苛刻,除了看重一个人对武术的悟性以及自身的筋骨条件之外,更为主要的还是看重人品和德行。很多门派都明确规定什么样的人该收,什么样的人不该收,如:心意六合拳明确规定四种人不可传:一不传忤逆不孝之人;二不传贪婪好色之人;三不传欺行霸市之人;四不传见利忘义之人。苗拳规定三收三不收:忠厚诚实者收,好色嗜酒者不收;谦虚谨慎者收,好勇斗狠者不收;尊师重道者收,欺师灭祖者不收。这些收徒的戒律与准则都表明武德思想中仁的重要性。

2.1.2 武德中的“礼”

武术中的礼仪是武德精神的重要内容,礼仪对于习武的人来说极为重要,正所谓礼在拳先,学拳先学礼。武德中的礼即使习武之人日常的礼仪形式,更是武林中人的行为规范与行为习惯,是武林人士约定俗称的行为准则。武术中的礼仪繁多,标准严格,礼仪不仅是个人素养的反应,更能反应出一个人的功力修为,是习武之人德性修为的标志。传统武术中的礼仪形式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有见山礼、鞠躬礼、举手礼、无为礼、握手礼、合参礼、抱拳礼等。拿武术礼仪中最被人熟知的抱拳礼来说,抱拳礼是武德精神的集中体现,古人习抱拳礼要求双脚并步站,右手握拳,左手指伸直并拢,拇指弯曲内扣,左右臂撑圆,右拳紧贴左掌的掌心,在胸的正前方与胸保持25厘米左右的距离,武者在行抱拳礼是要谦恭严谨略微点头。抱拳礼的各种行礼方式略有差别,每种抱拳礼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如:左手呈半掩拳,意在以武会友、崇德;右手紧握拳,意在比武,分出胜负;左掌四指伸直合并,表示天下武林一家,意喻团结共进;左手大拇指前屈,意在诚心求教,不自尊自大等。武德中的礼是武林人士精神品质道德修养的具体体现,也是武林人士尊师重道精神的体现。我们说武林人士讲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尊师重道是武林人士必须践行的条约,这些都是武德礼仪的体现。

2.1.3 武德中的“信”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是说做人要讲诚信、信用,信用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孔子告诫世人做人要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信也是儒家伦理道德原则的重要内容。同样,信也是传统武术武德的重要内容,是所有习武之人信奉、推崇的道德准则,是武林人士立足江湖的最基本条件。武林人士讲究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要言出必行,承诺的事必须做到,信是习武之人最基本的人生信条,是处世立身的最根本原则。古代各门各派的门规戒律,拳谱家规都把信义作为最基本的要求来践行,要求家门子弟重信守诺,在习练武功的过程中,重视自己道德修养的提升,以信与人交往,以信处身立世。信对习武之人意义重大,如:咏春拳明确规定无信无义之人不收不教;少林寺训诫有日为人处世要温良、恭顺、讲信义等,这些都可以说明武德精神中信义的重要性。

2.1.4 武德中的“勇”

传统武术中的“勇”既是习武之人推崇的道德标准又是他们践行武术、传扬武术的实践行为,勇指勇猛、果敢、坚毅,精忠报国为民族大义牺牲自己、匡扶正义敢于同恶势力抗争。传统武德精神的“勇”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大勇,是崇高理想的体现,是精神道德的升华。武林中还有一种“勇”是我们需要区别和摒弃的,是为武林中人所不耻的,逞一时之气,好勇斗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置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于不顾,见利忘义、卖国求荣等,这是狭隘的勇,是对“勇”精神的歪曲理解。“勇”是武德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中国民族的优秀品质,是习武之人临危不惧、制胜克敌的准则。有句古老的拳谚说习武之人要具备三点:第一点胆识;第二点劲力;第三点功夫,其中胆识被放在第一点,胆即是勇武、勇敢、自强不息之义,是习武之人浩然正气、临危不惧的体现,是武术延续千年传承下来的根基,它不仅仅是武林人士行为准则的约束,更影响到普通的老百姓,人们受武德“勇”精神的影响,敢于同一切反派势力、邪恶势力做斗争,维护正义,这些都是武德精神中“勇”的体现。

2.2 武德的育人功能

2.2.1 道德育人功能

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武德精神是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充实和丰盈,武德既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也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都约束着人们的言行举止,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标准。武德是习武之人遵从的道德准则,是习武之人高尚道德品质与情操的体现,它涉及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义正直、厚德善良、公平公道、爱国爱家,武德既是我国古老传统的道德观念也与社会新型道德观念相呼应,它通过社会舆论和约定俗成的压力来作用于人,教导人们弃恶扬善、积善成德,通过这些不成文的言行准则来引导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全民道德风尚。在新时期武德的育人功能依然发挥着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武术能强健人的体魄,增进人的健康,武德精神塑造和培养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它们一个对外一个对内,一个重实体一个重精神,都是对人的培养。新时期的武德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一脉相承,包括爱国守法、明理成性、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武德精神与德育教育都是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内涵的合格公民。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武德精神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呼应,新时期的武德育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的指挥师,坚持贯彻把集体、国家、社会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在和谐中谋发展,在创新中求进步。

2.2.2 素质育人功能

新时期的教育培养人目的不再是注重某一个方面,而是要培养德、智、体、美、技能、专业知识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在这些综合素质教育中德育被放在首位,德是所有其它素质发展的基础,也是智、体、美、技能、专业知识发展的总导师,德育在所有的素质教育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德育做基础,其它素质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因为我们说一个人他们的智商、学历、体魄不管怎样的出类拔萃,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德育做引导和约束,他必然被社会唾弃,甚至走上歧途而危害社会。武德精神的首要点是禁暴,不轻易动用武力,出手的目的是制服对手,不伤及要害,不伤及性命,习武的目的不是打人,不是为了炫耀武功,持强凌

弱,而是在习武中长功夫,磨练意志,锻炼体魄,培养良好的武德精神风貌。新时期的武德精神培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们在练习武术时要求首先要立德,德立而功夫深,习武要求人武旨正,厚德,为其它素质的提升做基础。

参考文献:

[1]焦政伟,蒋培锋.论和谐视阈下武德的价值[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1(03).

[2]赵少杰,杨少雄.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下武德的新内涵[J].中华武术研究,2011(04).

[3]徐贤杰.浅谈传统武德的儒家文化内涵[J].百家论剑,2012-19.

[4]金优敏,谭炳春.武德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实施的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1(03).

[5]马大草.武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的价值与意义[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育人的意义篇五
《论新建本科院校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论新建本科院校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摘 要: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实现自身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的

一个重要载体。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时间短、办学水平相对较低、师

资力量缺乏等,要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增强办学核心竞

争力,必须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科学构建与创新高品位大学文化,

加强对文化育人工作的研究和建设。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文化育人 必要性

一、引言

新建院校受先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与重点高校相比缺乏竞争优

势,只有以“文化育人”为统领,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深厚内涵,

助推其科学发展。培育、构建和创新大学文化是社会赋予高校“文

化育人”的责任,是促进高校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是新形势

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

要途径。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挖掘校史资源、融合地方文化、追

求特色发展、培育校园文化特色,不断夯实底蕴,丰富内涵,展现

崭新的精神风貌,从而产生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维系学校存在和

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力量。

二、“文化育人”工作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现状

1.新建本科院校环境文化分析。

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学校升本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都比较

注重校园环境、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建设,但是文化设施的使

用、文化阵地的内容、视觉识别系统等“软件环境”建设却普遍较

“软”:首先,在校园环境上,各新建本科院校都优先加强了校园

规划、校舍建筑、文化景观的建设,形成了具有文化气息的学习和

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大学实力。但是,在较强“硬实力”

的背后,却凸显出文化“软实力”薄弱。如对许多校园建筑、景观

设施的文化内涵挖掘、宣传不够等;其次,文化阵地方面,各新建

本科院校均注重校园网、电视台、广播台、校报、橱窗、宣传栏、

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文化阵地的建设,但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缺乏

相应的组织结构和专门工作人员及对高校文化阵地的重视度不够

等原因,管理欠规范,出现了部分文化阵地利用率低、内容吸引力

不强等情况。

2.新建本科院校人文文化分析。

人文文化主要包括:教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校风校貌等。

首先,在学风教风方面,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师资普遍紧缺,教师的

教学任务繁重,难有时间和精力进修提高,因此学校教学能力提升、

教学风气改善任务迫切;其次,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虽然各新建本

科院校在学生文化活动方面开展了形形色色的校园活动,但部分学

校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各新建本科院校应全面规划、整合校园文

化活动,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再次,在校风校

貌方面,优良校风的形成需要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一些新建本科院

校注重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对师生的教育,多措并举地促进良好校

风形成,初步营造崇尚学术、勤学务实、敬业创新的校园风气。但

是,校风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建设和积累,表

述准确、独具特色的校风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尚不多见。

3.新建本科院校内涵文化分析。

目前各新建本科院校对以前的不适合学校现实和时代发展的旧制

度进行了改革和修订,将学校发展中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到制度层

面,建立起了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制度体系,并逐渐形成了自

己所特有的办学特色。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更精细化、专业化、高标准的趋势。因此,

各新建本科院校要不断地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进行新的定位,并不断

地修改和制定各项制度和培养方案。

4.新建本科院校在文化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表现为对文化育人工作缺乏认识不够,不少新建地方本科院

校在自身大学文化的建设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没有进

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更没有认识到自身建设大学文化的必要性;

其次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目前基

本都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提高

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确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而,有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者认为,

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搞大学文化建设。而且,其办学资金只有

靠校方自己解决。因而,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创办初期的办学

经费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等硬件建设方面,而在大学文化等软件

建设方面所投入的人、财、物却明显不足;存在对于工作存在盲目

性、创新意识薄弱和育人工作方式单一等问题。

三、新建本科院校加强“文化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1.加强文化育人工作建设,是提炼办学特色、合理定位的基础。

一所大学给人的印象往往来自这所大学里面的人,这里面每一位

大学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格构成了大学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大

学精神文化能够以其强大的影响力与感染力渗透于学校事务的方

方面面,大学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以及学校

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规章制度、学术规范、教学体系等的确立

和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时间不长,在社

会上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因而更需要通

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不断总结、提炼自身的办学特色,以特色求

发展,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大学文化建设就应成为其当前学校建设的重要课题。

2.加强文化育人工作建设,是实现大学育人目标的关键。

大学文化本身的育人功能及大学的职能的需要促使新建地方本科

院校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对每一位大学人都具有潜在的、

无形的,却是深远的影响。文化使人的生活具有了一定的样式和样

法,而一个人怎样生活,他就成为怎样的人。大学的教师和学生真

正形成对他们一生有决定意义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

要靠这种文化。比如,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的大学文化的潜

移默化。通过大学文化建设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师生在这种

氛围中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提高素质。

3.加强文化育人工作建设,是大学内涵体现的保障。

一所大学的发展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大学不仅应传承社会文明,

更应承担引领社会文化的责任。尤其是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

言,它们往往是地方的为数不多的高等学府,更应为社会树立文化

之榜样,弘扬社会文明之风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

体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

系中的一支生力军。对于正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来说,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意味着它

们将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文化育人建设,既要弘扬现代大学精神,又要在继

往开来中秉持自身的文化理想、信念和追求,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新建本科高校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既面临着选择,面临着挑战,

又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文化追求,将会带来新的校园文化内涵和

崭新的精神风貌,从而产生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维系学校存在和

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力量。

参考文献:

[1]胡仁东.大学定位研究述评[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育人的意义篇六
《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增强文化育人功能》

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增强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如何牢牢抓住这一阵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合格大学生,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精神文明辐射作用,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十二五”规划专门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任务,在精神引领、制度规范、风气培养、打造品牌和环境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办法。

一是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凝聚着学校学风、校风、工作作风的整体素质,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完善人格、开发智力、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丽水学院将秉承“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树立大学理想,培育大学精神,追求大学价值。《规划》所提出的校园文化建设,既注重发扬学校办学历程中形成的办学精神和文化品质,又注重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品位,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关注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二是制度规范。文化的存在只有被认同和学习时才是有意义的。而被认同和学习的实现,必须依靠一套相关的制度规则。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规划》提出,通过确立“学术自由、鼓励创新、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制度文化理念,努力构建科学、合理、严谨的规章制度体系,确保决策过程民主化、校务活动透明化,同时有利于师生张扬个性、增长智慧和发挥才干。正因为制度具有根本性作用,制度本身的科学化、体系化、严密化水平就十分重要。通过各项制度建设,使全校师生员工形成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

三是风气培养。《规划》明确指出广大师生对学校“一训三风”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对教师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通过弘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培育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学生思想情操高尚和自尊自爱自强的品质,教师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内涵,干部爱岗敬业、勤政廉政、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在大学里,只有学术造诣很高,学术品行端正的人,才能担当人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国家的未来也才有希望。校园风气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引领良好社会风气,也维护了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和适应国际间人才竞争的需要。

四是打造品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较深的影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熏陶学生道德情操。《规划》提出,通过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率,提升文化品位,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培育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学术性、教育性,形成教师与学生在校园这个共同家园中通过文化对话、沟通与创新的氛围。

五是环境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整体面貌和外在形象的表现,是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的物质载体。《规划》提出改善校园生态,美化校园环境,营造和烘托校园文化氛围,展示学校精神面貌,实现环境育人的要求,通过营造优美的环境,给学生的行为以良好的熏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环境文化建设中需要突出校园人

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合理搭配,建立和完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推进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和学生公寓的环境优化美化,这样就有助于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学校校园环境,增强环境育人功能。

育人的意义篇七
《育人的重要性》

育人的意义篇八
《环境育人的重要性》

环境育人的重要性

古有“做事先做人”之说。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更是提到:“要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可见,无论是做事还是作人德行至上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的孩子都成长为马家爵、王宝森之流,那还不如作一介莽夫。最起码他的破坏性要小得多,少得多。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环境之优劣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之初、性本善”的提法虽然有些唯心的味道,但却说明了人的后天成长依赖于环境的影响,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独立生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择邻而居,三迁其所。古语又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无不说明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创建和谐的物化环境,以物育人

漫步校园,红砖壁瓦、绿草茵茵。茵茵绿草中的警示语说:我是你们的植物朋友吗?自来水龙头大声疾呼:我不想多流一滴眼泪。垃圾桶说:来吧,我的肚子大得很等人性化语言让孩子们懂得了什么是羞耻心。微风吹过,一片片废纸,在校园内翩翩起舞,此时映入你眼帘的肯定是孩子们嬉戏追逐着,拾捡校园内的垃圾,然后放入垃圾桶憨憨的大肚子里满意地走了。上课铃响了,听着自来水哗哗的声响,总会有师生返回身来,轻轻的把它拧紧。物人合一,人物和谐在我们的校园无时无处不在。

教室内高悬的国旗,端正张贴的名人画像,不只在于装点美观,而在

于“无声胜有声”的思想渗透。《守则》也好,《规范》也罢,不只在于威慑约束,而在于自觉遵守。室内外的园地,橱窗,板报不只为传经送宝,而在于使其成为激励学生获取成功的人生舞台。墙为人说话,物为人传情成为我校校园环境的真实写照。但这些行为习惯的得来也并非一日之功,今天栽的花,明天就会枝折花落。刚刚露头的小草,用不了几天就会奄奄一息。今天换的水龙头,明天也许就会怎么关也关不上。每当孩子们步入校园大吃特吃后,准会把废弃物随手乱丢。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停止了那种毫无实效的说教,停止了那些毫无实效的主题教育活动,来一个从我做起,全员参与。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以身示范。什么叫身教重于言教,什么叫以身示范。半年下来,立竿见影,我们的校园变得漂亮了,孩子们懂事了,老师们也更省心了。

二、优化健康人际环境,以人育人

孩子的成长需要高尚,健全的人格形象去影响,他们的周围需要崇高的灵魂。然而校园也好,家庭也罢,一些不健全的人格形象,一些不健康的作为却在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校园作为一方净土,教师作为孩子们的人师之范,要求孩子们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而部分教师却时常在校园内,课堂上冒出一两句方言土语,板书备课更是繁简字并用。橱窗,墙报,板报中也会时而冒出一两个错别字装点门面。德育纲要,校规中明确规定要净化校园语言环境,但我们的教师却动辄训斥,言语粗俗,何谈语言文明;要求孩子们衣着得体,自己却身着奇装异服,穿着拖鞋进出教室有说服力吗?要求孩子讲究卫生,自己却

乱扔乱弃;要求孩子学习雷锋好榜样,但碰到不良行为却唯恐躲闪不及;要求孩子正直,自己却从来不敢把不同意见摆在桌面上。凡此种种小事,人师从何谈起,良好的育人环境从何谈起。德育课程健全了,德育活动开展了,德育为首的大政方针也定了,但如果只停留在说一说,写一写,搞搞活动的层面上管用吗?如果为人师者不从小事做起,注重小节,我们的孩子又会好到哪儿去,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必是一句空谈?

1、强化德育的全员意识。

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并制定了教师的行为规范准则,对教师的坐立行走等进行了明确的约束,并把此项工作列为年终考核,评先晋级的重要指标。要求教师: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经过不懈的努力,教师们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方面日渐规范,成熟。现在家长对教师们的评价也越来越高。温文尔雅的举止,得体大方的言行为我们的校园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绝对不可小视。孩子们的语言不再粗俗,废物不再乱扔,穿着不再随意,校园内的人物合一让人感到亲切。

2、班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拾捡废弃的饮料瓶,不但净化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还为班级活动带来了经费。垃圾分类,不但使同学们学到了知识,还增强了环保意识。在绿色家园创建活动中,同学们纷纷认领一块草坪,一株小树,既增强了他们爱校如家的意识,又增强了他们爱护美、欣赏美的能力。通过活动同学们不但明辨了是非,辨别了善恶,更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校园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但如果小事抓不好又怎能出现今天校园内人人和谐,物人和谐的良好局面呢。

我们的校园是净化孩子们心灵的殿堂,一块纯净圣洁的园地。知微而论,可为人师是校园环境育人的落脚点和切入点。我们的家庭虽小,但孩子第一任教师的担子却很重很重。他是孩子们走向成人成才的摇篮,让我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行为做起,从而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学校,社会育人环境.

育人的意义篇九
《武德的内涵及育人意义》

育人的意义篇十
《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

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界对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已经形成共识;美育研究、美育理论、美育实践都有了较大发展;教师对于美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也不断得到提升。同时,由于一些人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过度专业化和极端功利化倾向,加之在观念上又往往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这就会产生有些学生的艺术专业和职业能力增强了,反而在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趋于弱化或缺失的现象。艺术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同美育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二者有时不仅不成正比,反而是成反比的。这就表明我们的美育,特别是美育教学在一定范围内出了问题。“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把美育明确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这无疑对改进美育教学,让艺术教育类通识课程回归美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这一要求还指明了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审美素养是脱俗的、纯洁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因此,“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意味着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育以脱俗的态度入世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坚持和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一对于改进美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呢?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动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以情”。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好这个角色,美育的实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所以,美术课的色彩、音乐课的音符、语文课的文字、历史课的记忆,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那么,我们以什么来打动人呢?或者说我们要使受教育者发生怎样的情感变化呢?美育应以纯洁和高尚来打动人,使学生的情感纯洁化和高尚化。法国美学家库申说过:“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无疑,这也正是美育的规律。由于一定范围内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一些学生的情感常常背负了许多成人世界中世俗的东西,比如被功利目标所支配的东西,使情感功利主义化了,世俗化、庸俗化了。甚至生活中一些高尚的人和事,在一些人的眼中,也成了功利的了。因此,美育就是去世俗化和功利化,把情感从资本和欲望的冰水之中打捞出来。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就是说审美可以把人从各种世俗束缚中解脱出来,超越出来,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自由。美育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让生活美、自然美走进课堂,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生活中处处有美育。教师应更多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美育。鲁迅先生《一件小事》,描写一个人力车夫,车把挂住了一位衣服破烂的老女人被风吹起的衣服,老女人慢慢倒在地上说她“摔坏了”。或许是真的摔坏了,或许只是她“装腔作势”,人力车夫不理会这些,毫不犹豫地搀着她的臂膊,一步一步向前面的一所巡警分驻所走去。这就是生活中的美,鲁迅先生当时的感受是“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情感在车夫的美面前被净化了,被纯洁化、高尚化了。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教学手段,使自然美进入课堂已经不是一件难事。“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自然美对于情感的陶冶和净化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世俗的眼光就是以商业价值为中心的木材商人的眼光,而纯洁或纯粹的眼光,则是排除了自我野心的诗人、艺术家的眼光——真正的审美的眼光。不难想象,对于森林,木材商人欣赏之后是砍伐;而诗人、艺术家欣赏之后是珍惜和爱护。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是要养成他们纯洁化和高尚化的情怀和眼光,让高尚和纯洁成为他们人生的基本前提。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深入的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与情怀,使其情感世界得以更好地社会化。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

关怀人,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它要求美育教学要着重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倾向,养成他们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这就要求美育教学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中心,培育学生仁爱友善的价值观取向。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上朝回来后,首先问伤到人没有,在得知人没有受伤后,又问马怎么样,根本不去询问马厩被损坏得怎样了。这就体现了孔子关怀人、关怀生命的仁爱之心。课堂教学应从这样的素材中深入挖掘它们的美育意义。人的发展趋向是改进片面发展,实现全面发展。关怀人主要就是关怀人的发展不足或发展缺失的方面,以这种关怀促进这个不足或缺失的方面的弥补和建构。比如,想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就需要我们更加关心那些社会上的“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关心社会上最基层的劳动者。这就是我们的美育教学所要实现的人文素养。有了这样的素养,我们才会有现实的人道主义的操守,才会在实践中为着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工作,从而也才会成为一个在一定意义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人。在美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关键在于情感的社会化。情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美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情感社会化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与前提。情感社会化程度低下,情感往往容易扭曲变形,甚至形成自私、偏激、褊狭等不良性格,难以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融入社会,更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美育教学所促成的情感社会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美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与社会相和谐,它能够推动形成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情感品质,跟其他人和谐相处。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第二十七封信中写道:“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美育使人和谐地融入社会,并因而也使社会更加和谐。第二个方面是情感作为一种动力对具备这样的情感的人的行为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进而对社会进步发生积极的影响。正如蔡元培所指出的,美育陶养感情的目的,在于使感情变得强大而深厚,并以之来推动人们“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进而推动社会的革新与进步。应该说,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外表的美,容易被人发现和捕捉,而内在美则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把握。美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只懂得欣赏财富或权力所装饰起来的富丽的光

彩,不懂得欣赏劳动或汗水凝结起来的素朴的荣光;只懂得欣赏白云,却不懂得欣赏黑土;只注重养眼,却不注重养心;只知道周迅的表演,却淡忘了鲁迅的呐喊……内在美被轻忽,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情感的社会化,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深入的,或者说是深刻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应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深刻辨析的意识,把情感教育建立在深刻的思想性之上。当然,这一点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特征,来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育。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审美教学革新、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提高美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马建辉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育人的意义》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教书育人的时代意义 教书育人的意义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意义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育人的意义”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育人的意义"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6030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