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德育课题二年级感恩社会

德育课题二年级感恩社会

2016-01-22 09:36:4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德育课题二年级感恩社会篇一《德育小课题》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德育课题二年级感恩社会》,供大家学习参考。

德育课题二年级感恩社会篇一
《德育小课题》

阜康市天龙小学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名称、范围、组织与管理

1、课题的研究名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2、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白文莉

副组长:赵海英 崔晓

成 员:一到六年级班主任

3、成员职责分工:

崔晓:负责课题的总体工作。根据上级的安排和学校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主持课题研究的会议和活动,定期进行指导、检查课题研究工作,协调上下级之间的联系等。 李瑛:负责为课题研究提供后勤保障。

陈燕:具体分管课题的研究工作,抓好课题研究的组织、安排、总结。对课题研究进行宣传、报道、课题开展的记录,收集资料、与县课题研究组联系,传递信息、资料等。 季建委:负责课题在三年级中开展、研究。

赵玉荣:负责课题在四年级中开展、研究。

李翠萍:负责课题在五年级中开展、研究。

刘红艳:负责课题在六年级中开展、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后,教育界对学校德育各校的认识和采取的措施呈持续加强态势,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严峻。中共中央办公厅与2010年初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在肯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外新形势下很不适应,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方法、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风气尚未形成,一些地区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一些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教师的职业道德亟待加强;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体制、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政策措施不到位。这些问题是现在、今后德育工作仍然面对的严峻问题和真实情况,因此,寻找和研究适合新时期的德育方法工作迫在眉睫。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和了解进一步增多,随之而突显出来的中国人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让人担忧,有些甚至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这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学校的德育教育:政治口号喊的多,行为规范培养少,力度小。提高国民素质,就要从基本道德行为的教育和训练开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促进个人的成长进步,还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界起着积极作用,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三、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养成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

四、研究目标

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举止文明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守时惜时的习惯、懂得感恩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遵守秩序的习惯、

勤于动手的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学会倾听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自主读书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自评互评的习惯、搜集资料的习惯、动手操作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3、初步研究发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害处,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5、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小公民。

五、研究内容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广,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两方面。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大纲》、《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将学生的习惯培养分为纵横两个方面:

(一)纵向上,按照年龄结构分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层面。

低年级(一、二年级):从入学开始,重点研究习惯的早期指导和养成方法、策略、途径。(从他律到自觉)

中年级(三、四年级):在初步养成习惯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良好习惯自动化的方法和途径,解决个案的难点问题。(从自觉到自动)

高年级(五、六年级):在小学生良好习惯达到自动化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在更广领域内的良好习惯养成,为小学、初中衔接做好习惯上的准备。同时关注心理品质与习惯的相互作用。(从自动到自由)

(二)横向上,按照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所涉及的方面分为三大层面。

1、生活习惯(卫生意识、体育锻炼、劳动、安全、环保、消费习惯等)。

2、学习习惯(学习卫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

3、交往习惯(行为意识、社会公德、文明礼仪、待人处世等)。

六、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实验班师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对策。

2、经验总结法:运用科学方法提炼总结成功经验,并在不断的验证与完善中,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3、个案研究法:对课题研究中的典型案例(教师个人)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典型经验。

4、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七、课题管理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和谐德育课题实验领导小组。课题实验办公室设在教导处,教导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通过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动作程序。

(2)制度保障:

例会保障制度:围绕课题研究的展开,抓好科研队伍,注意点面结合,加强重点难点的攻关力度,使研究活动经常化。建立科研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建立教师理论学习和研讨交流制度。

(3)时间保障:

确保时间落实,各实验班级每学期上二节实验课,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研讨活动,每两个月举行一次课题汇报活动,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抓好课题的过程管理

工作,每学年撰写一篇经验总结或论文。

(4)经费保障:

除了每年为实验班级统一征订实验教材外,从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中争取一定数额的课题实验补助经费,各实验主体要保证教材使用和课题实验的活动的正常开展,使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工作正常开展。

八、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4年10月前为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

做好立项申请,健全机构和管理制度,课题组编制实施方案,建立实验组织,配备实验教师等有关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9月,为初步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

1、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题研究。

2、 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时反馈课题研究实施信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研究思路。

3、定期组织座谈,总结交流,进行阶段成果展示,形成课题研究经验和成果。

4、上报实验课题申报书,并做好本阶段的资料档案建立、总结工作,撰写专题实验论文及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2015年9月----2017年1月为深入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

1、在全校实施课题研究。

2、各班互相学习,交流经验,从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且落到实处。

3、邀请专家来校进行课题指导并进行课题中期评估,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学校在课题研究工作的同时,与其他学校互相交流学习、总结经验,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阶段:2017年1月----2018年7月为实验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

1、全面、系统地总结课题研究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2、收集整理各类课题研究资料、个案分析、论文、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影像资料等。

3、形成体系上报县课题组, 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使之推广。

九、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教师,学生成功案例集;

3、课题研究有关活动录像、照片、资料集;

4、课题研究汇总资料;

5、课题研究论文。

阜康市天龙小学和谐德育课题组

2014年8月30日

德育课题二年级感恩社会篇二
《德育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子课题——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

深化研究阶段结题报告

单 位:安国市明官店中学

课题负责人:黄志勇

执 笔 人:李 磊

课题研究人员:李 磊 李建平 孙泽军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实施义务教育是教育性质的一大转变。义务教育必须“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并指出“要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教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当前,在农村一些中小学校中,由于受德育传统、教师素质等制约,学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一些中小学校中把德育片面地理解为德育学科课程和简单的班主任工作,重视学校教育轻家庭作用,重视知识灌溉轻环境影响,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德育的整体性、完整性和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

学校中学生的道德表现与他们在家庭的道德表现有很大的反差。一些学生在走入社会后,没法改变自身生存状态,防止青少年犯罪等方面还有许多实际工作要做。针对这种道德教育中单一灌输方式的弊端,有必要对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建立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使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可以形成德育整体效果,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

二、理论依据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家庭教育之所以能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是因为家庭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最初教育往往会给孩子留下抹不去的影响,而且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十分熟悉,在朝夕相处中十分了解孩子的个性,不是有这样一种说法吗?“知子莫若父,怜子莫若母”,可见,家长总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因此,与家庭配合,有助于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有一位著名教育学家说:“教师如将其教导活动局限于学校范围以内,不对学生家长进行工作,那就不会达到所希望的结果”。教师在加强学校的教育工作外,还要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使家长成为一种有力的教育力量。

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深化研究,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根据本课题,确定实验研究原则:

①知情意行相结合原则。品德结构的四种心理成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所以品德的形成具有多种开端,每一方面都不可忽视。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恢复道德魅力,强调对“生活的回归”,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多地为学生成长着想。

②实践性原则。本实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归因理论,偏重“育”的层面,体现“育”的整体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关注学生不同方面差异的和谐,通过正面引导实践活动,使德育工作由学校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主感悟,并稳定成为一种理智感,最终成为一种社会责任感。

③整体优化原则。学生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对学生成长同样影响也是极大的,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发展过程是由学校、家庭几方面决定的。本实验的特色是把学校德育放在社会的大课堂上思考,使学校、家庭各方面的教育方法和实践课题整体一致,发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2、学校德育教育与家长教育更好地配合,使学生能全面健康的成长,我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本课题研究人员具体分工。并在本课题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两个小课题研究《家校携手 共同应对中学生文明上网教育》、《家校携手,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的实践研究》。

(2)加强班主任和教师的德育教育思想,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和

培训,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3)在班级管理中,创新管理办法,本校对实验班进行了动态小组管理模式。

(4)完善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明官店中学学生一日常规》等符合学生健康发展的制度。并成立了学校各种社团,如学校小记者团等。

(5)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浓厚的育人氛围。尤其是校刊在学生教育中的德育育人功效逐步增强。

(6)健全家长委员会机构和制度。每年新学期学校都重新认定家长委员会名单,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请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并引领全体家长共商育人大计,这样就能更好地沟通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7)充分开发家长资源,让家庭与学校教育同步。

①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们了解学校的变化和学生在校的表现,也充分让家长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把他们在家庭教育中成功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也把遇到的困惑提出来,大家一起共同交流、讨论。

②教师密切联系家长,融洽相互的关系。我校的班主任老师建立了一个家长联系簿,记录下他们对学生进行家访或打电话与家长交流,家长来校积极与其沟通时的各种情况。另外学校还开设了校长信箱和热线,家长随时可以和校长联系、沟通,达到教育好学生的目的。

③开办家长学校,有效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每月一次对家长

进行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指导,针对家长工作忙的具体情况,我们就采用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有时是给家长印发学习资料;有时向家长推介有关书籍、报纸、电视节目内容,要求家长认真阅读、观看,然后进行反馈调查;必要时就组织家长到校听课。

④建立德育教育家校网络。在以上的基础,学校还加强了“良好家庭”、“德育之星”等的评比;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达到在活动中共同育人;学校经常的进行各项调查和布置德育家庭作业。

四、阶段性成果

我校在坚持学校、家庭相互沟通,共同育人基础上,受到了家长们的热情赞扬。通过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深化研究,我校的教师在运用家校结合对学生教育这方面获得了不少的经验,也受到了各个家长的好评。从每次的家长对学校老师的调查意见来看,都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优。如填写《家校联系卡》时,116学生评价自己说:“通过班级小组管理,使我懂得了团队的精神,我以后在学习和日常行为中会更加努力。”同学鼓励他说:“我希望你能上课积极举手发言。”老师引导他说:“今天的付出,一定能在明天得到回报。有了信心、决心、恒心,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奋斗,你心中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相信自己!”家长在看了以上的交流情况后,感受到孩子心灵自省的成长历程,感受到同学和老师对孩子的真诚和帮助,同时也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家长说:“孩子比以前进步多了,希望能坚持下去,好好努力吧!”《家校联系卡》真正成为了沟通家长、教师、学生心灵的桥梁和纽带。

德育课题二年级感恩社会篇三
《二年级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总结》

二年级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总结

董小英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作为一所以“心存感恩,学做真人”为办学理念的学校,我们积极开展感恩活动,引领学生心存感恩,学 会感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们加以充分发掘,有机整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现将课题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感恩教育之研究在这一学期开展情况作如下小结。

一、营造适于学生感恩的班级文化氛围

1、利用班级黑板报和宣传栏对学生进行感恩宣传,使学生在校的每时每刻受到熏陶,让师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感恩气息的潜在课堂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将感恩气息和信息带给家长,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途径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感恩文化,积极支持感恩活动。

3、在班级内发动学生在家、在校学会帮助他人,将自己的爱心带给他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恩先进事迹的宣传和评选,树立学习的榜样。

4、结合学校德育特色,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受到有益教育。

二、取得的成效

1、班级内感恩氛围日渐浓厚,班里开始洋溢着感恩气息。

2、通过课题研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了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

3、把课题研究与学校的德育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的教育活动,提升了教师的师德水平,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规范,美化、净化了师生的心灵。

三、存在问题

1、理论知识不够,课题的研究缺少理论的支撑。

2、学生之间差距较大。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学会感恩。可是事实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在下一阶段中重点是能让更多的学生学会感恩。

4、缺少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难以给予量化的评价,而这一点我觉得还很欠缺。下一阶段应该在这方面加以改进。

5、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教育其他学生,下一阶段应该在这方面要加强。

6、要多开展学生喜欢的感恩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感恩,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012年1月6日

德育课题二年级感恩社会篇四
《小学生德育研究课题》

小学生德育研究课题 ——助人为乐

六(12)班

【背景】

作家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 没有它, 一切变成黑夜” 。关爱他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爱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爱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爱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我们需要别人的关爱,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而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宠爱。有些家长在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却忽略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呈现出“单向输入”,而不是“双向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获取,而不知去爱别人,不会体谅他人的难处与痛苦。爱心缺乏现象在我国儿童中相当普遍,这与当今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多么的不和谐。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应好好反思我们的教育,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孩子学会感恩,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孩子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孩子“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所以,今天,通气湾小学围绕“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的教育主题,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观看邹越教授的演讲录像《让生命充满爱》来培养学生的爱心。

【案例】

2010年9月28日在国庆节到来之际,我校组织学生在卫星接收室观看邹越教授的演讲《让世界充满爱》教育片。学校师生一共130余人一起观看,场面十分壮大,孩子们也十分期待。进入接收室的时候老师给学生每人一张观后有感卡,布置任务,看完之后将你的感受写下来。想到什么写什么,让学生带着任务认真观看。邹教授从“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四个角度,将“爱”字诠释得淋漓尽致。邹越教授提出怎样用“心”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怎样付诸行动,才能做到真正地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感受父母、老师的辛苦,学会感恩。

奥林匹克赛场上的小黑人,拖着伤腿挣扎到了终点;繁华城市的年轻老师放弃自己优越的条件,扎根在平穷山区的小学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靠捡破烂供养了一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

面对每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师生都止不住泪流满面;面对每一句肺腑的话语,师生震撼不已。对学生来说,既是一次聆听,又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好好学习,为自己,为父母,为老师,为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观看完教育片,同学们纷纷写出了观后感,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大部分同学都写出了自己要爱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的辛苦;感恩自己的老师,表示要听老师的话,认真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回去之后要对父母和老师说:“你们辛苦了,我爱你”。还有的同学说:“今天回去一定要亲自给父母洗一次手,洗一次脚”。还有的同学说:“自己是中国人,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听到国歌响起的时候都会肃立”。在观后感中同学们写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是多么幸运啊,被爱包围着,我要好好珍惜这份爱,决不辜负这些爱,今后一定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好好学习,做好我自己能做的事,认真对待每一天!”“通过观看“让世界充满爱”,知道了什么是爱,知道了怎样表达爱,更加能理解老师和父母的关爱,要感谢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抚育了我们;要感谢老师,是他们为我们的成长倾注了心血。”“身为华厦的炎黄子孙,我更应该学会爱、懂得爱、体会爱,让整个世界都能充满爱。”“我们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老师及身边的朋友,我们还要有一颗热心肠,热于助人为乐,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爱永恒的传递下去。”

观看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决不辜负老师家长的期望,立志将感动化作为行动,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用充满感激的心,去热爱我们的学校、尊敬我们的老师,孝敬我们的父母,回报我们的社会。

【反思】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让学生心底流淌出感恩的情感——感谢祖国、感谢老师、感谢父母;爱他人、爱自己,把爱贯穿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贯穿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的教育工作也才是成功的。要知道“爱的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源泉”。

小学生德育研究课题 ——助人为乐

三(9)班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自觉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本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让学生从小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只有从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长大后才能不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自己的勉励和期望,坚持周一升国旗仪式,让学生从庄严的国歌声中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的鼓舞下增添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课余聘请老红军和校外辅导员讲述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体会祖国创业的艰辛不易,让学生从小自觉地崇敬英雄,自觉地向英雄人物靠拢,时刻不忘长大后立志报效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二、对学生进行爱的情感教育

“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人间”。从小培养爱的情感,可使同学之间、家庭之间、师生之间充满爱的氛围,增强亲情、友情,增强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平时可以从一件小事做起:让学生做件让父母高兴的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帮助差生补课、让学生亲手为老师端上一杯热茶。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学之间的真诚,而师生之间的融洽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习惯教育

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能造就人才、助人成功;不良的生活习惯则能埋没人才、毁人一生。为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正确行为习惯教育,平时要求学生自觉从《小学生手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具体做法为:一要礼貌待人;二要团结同学;三要尊敬师长;四要助人为乐。一争做

好人好事;二争说真话;三争做三好全优。及时开展例如上述。“四要三争”的行为教育活动,在学生中间引进竞争激励机制,相互监督,互评互学,短期内可使学生中间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美好的道德风尚蔚然成风,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良好行为习惯,有益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对学生进行从小胸怀大志的理想教育

平时让学生阅读张衡、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爱迪生等古今中外名人的书籍画册,从名人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力量、感受心灵、时刻对比,从而使自己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得到勉励和启示,平时要教育学生特别注意理想和实际相结合,切不可好高骛远、华而不实。让学生在逐步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大目标中不断设立相应的阶段性小目标,让他们懂得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去做,才能不断克服许多外在困难,不断战胜自私、骄傲、懦弱等内在“障碍”,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内涵”。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可让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应如何去做。教育学生只有真正实现了远大理想,才能更多、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那才是真正的英雄。瓦特从茶壶盖上受到启示发明的蒸汽机。张衡因翻遍了无数的书籍才探索出救国救民的真谛。告知学生:远大的目标,伟大的理想不是虚无缥缈的,只有从小事物做起,从自己感兴趣的那点事做起,你注重了持之以恒,你下决心去踏踏实实的做了,那么你一定能成功。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人类的希望,现在的儿童将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只有从小注重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小学生德育研究课题 ——助人为乐 三(5)班

乐于助人是一种朴实的中国传统美德。它作为一种社会公德,一种良好的品质表现,成为人们推崇的行为规范。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此时,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无助、失落的心情,这时的一声安慰、一双热情的手,或者微不足道的同情话都会令人感动。这不仅仅是帮助了别人一次忙,更是温暖了一颗心,复苏了一份希望。 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从小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 可生活中有些人, 却在碰到麻烦事时公然“悄悄走开”。为什么呢? 可能是那些人认为这是最好的一种“处世哲理”。但若你遇到麻烦事, 别人悄悄地走开, 你又有何感想呢? 你肯定说现在人人都自私, 不易团结。若此下去 ,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就消失了吗? 可见,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是很重要的。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将不再会看到别人得不到帮助时焦急的脸庞,雷锋就是乐于助人的楷模。小学时的雷锋,乐于帮助人,在学校是人所共知的。有一天下大雨,河水淹没了小桥,一群一二年级的小同学,上学去不敢过桥,雷锋就一个个地把他们背过桥去。同班有个同学患了重病不能上学,他就组织队员前去慰问,还经常到她家里给她补课。同学小朱上课不专心,作业做得马虎,字写得歪歪扭扭。雷锋为了帮助他,放学后,情愿自己多绕点路,也陪着他一同回家,给他讲要努力学习的道理,教给他写字方法。雷锋就是这样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难怪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锋。如果每一个人都像雷锋叔叔那样乐于助人的话,就如一根金线将所有人的每一颗心连起来,这便是世上最美、最珍贵的一条项链了。

乐于助人也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巴金说过一句话:“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乐于助人,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通常心地善良、与人为善、经常帮助别人的人,自己心中也总存欣慰、愉悦的感觉。乐于助人的孩子时刻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从而形成热情豁达、活泼开朗的性格品质。时代要求祖国的花朵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良好的品德素养。所以,从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也是必要的。这样,才可以挑大梁,负重任。

乐于助人更是和谐社会的一首诗。《雷锋之歌》的节奏敲击着我们成长的步伐。我们形成了一种理性的信念:“助人为乐”是人类文明绽放出的灿烂花朵,“助人为乐”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教师应该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才会迈得更稳、走得更快。我们应该

德育课题二年级感恩社会篇五
《德育课题》

附件一

吉林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研究》

课 题 名 称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姜玉侠 所 在 单 位 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

结 题 方 式填 表 日 期 2008年12月

《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研究机制》总课题组

2008年11月

德育课题二年级感恩社会篇六
《课题感恩》

课题《小学生感恩心理潜能开发的研究》开题报告

新华路西关小学:肖立芹

一、 研究的背景

什么是潜能?从心理学研究角度讲,潜能是指人潜在的尚未被开发利用的能力。它包括生理和心理潜能,从广义的角度讲,潜能就是指心理潜能,我们初步定义感恩心理潜能指每一个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尚未被开发的、未被实际化的对别人给予的恩惠表示感激的一种心理反应能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大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与银河系的星数大致相等,相当于140亿个高功能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储存105比特的信息量。现在一般人只使用了大约10%的大脑功能,绝大部分潜能尚待开发,中小学生可塑性强,是大脑潜能开发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

现在的小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未经历从不幸到幸福的波折,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但他们对父母亲人的无偿付出不仅不心存感激,反而视为理所应当,态度漠然,稍不顺心还顶撞父母,甚至离家出走。各大媒体关于此类报道可谓屡见不鲜。对此,家长怨天尤人,无可奈何,把教育的希望寄托于学校。

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社会提倡“文明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对违纪学生,苦心婆心说教无济于事,严厉的斥责反而会召来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离校出走,甚至以死相协,这种现象使教师陷入了两难境地。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节日去年报道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女生,因被教师撕毁作业本而跳楼自杀一事,令我们在震惊之余,深感学校德育工作的苍白无力,据调查,小学生中知道父母生日的仅占不到三分之一,知道爷爷奶奶生日的几乎没有,在三月“学雷锋”活动月到来之际,一名小学生竟大言不惭的说:“这个世界,最好除了我,都是雷锋”,可见,在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显得至关重要。一个孩子如果不懂得体谅父母,感激老师,那就更不懂得关爱他人,将来就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报效祖国。

为此,我们试图以《小学生感恩心理潜能开发的研究》这一课题为突破口,积极探讨小学生感恩心理缺失的原因,充分挖掘小学生的感恩心理潜能,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方法。

二、 省内外相关内容研究现状。

为了避免类同研究,在研究此课题之初,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网上搜索,翻查相关书籍等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关于感恩教育的内容很多,在学校,关于感恩教育的报告会及相关活动特别多,从各个大中小学校到相关的教育机关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

2005年8月3日,上海市教委,首次把“学会感恩”写进了《中学生守则》,两会代表也曾提出,应该让青少年懂得感恩。关于感恩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课题也正在实施研究阶段,而我们所选的《小学生感恩心理潜能开发的研究》这一课题还属空白。诸多感恩教育活动和相关的课题,为我们开展此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同时更坚定了我们研究好此课题的决心和信心。

三、 古今对照,突显研究价值。

其实,中国感恩教育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等名诗佳句,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质,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朋友对我们有知遇之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现今,素质教育要求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更加明确的说明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要使学生在品德、人格等方面全面发展,就必须培养其积极的人生观,而感恩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感恩的品质,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四、 研究目标

1、通过对感恩心理潜能的涵义,心理及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使我们对开发小学生的感恩心理潜能的理论认识达到一个新水平。

2、通过实验研究和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探究小学生感恩心理潜能开发的渠道和方法。使学生树立起健康正确的人生观。

3、使学生懂得感恩不一定非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它体现在日常的细微之处,一句问候、一声祝福都是感恩的表现。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生感恩缺乏感恩心理的原因。

2、“学会感恩”的内涵。

3、小学生“学会感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4、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

5、如何通过个案研究探索感恩心理潜能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6、《小学生守则》中写入学会感恩的思考。

7、研究礼仪教育如何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8、研究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开发学生的感恩心理潜能。

六、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

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课题研究网络,组织理论学习,研究制定出课题实施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8年10月)

① 在二年级、四甲、五甲、六甲四个班开展初步研究工作,把这四个班作为实验班开展实验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使他们的感恩心理潜能得到理想的开发,实验班在总结一些有价值,可推广的经验,同时,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每个龄段选部分学生,跟踪研究一年,全程观察、记录,定期测评分析。

②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途径、方法,全面铺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1月)

总结成果,推广经验。撰写课题终结性报告,编辑优秀个案分析和教师优秀论文集。

七、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在研究的初步实施阶段采用此方法,初步计划发两份调查问卷(学生和家长各一份)

个案法:为了对课题有更为详尽的研究,探究开发小学生感恩心理开发的方法、途径,我们在研究中选取了部分学生作为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实践活动法:通过各种大型感恩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亲自感受、亲身实践,使他们能做到感恩于心,落实于具体行动中。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①充足的理论依据,良好的学术氛围。

对小学生感恩教育,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众多教育心理学专家、教育者的研究与探索以及多种途径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与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还有市教育局领导主抓,学校校长大力支持,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②高素质的师资力量,雄厚的物质保障。

我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学历达标率100%,近年来,多人次在各类教研活动中获奖,爱岗、敬业,蔚然成风。多年沉淀而成的校园文化是课题研究的沃土。本课题主要参加者均曾参加过沧州市汇课比赛、素质大赛、论文、课堂实录评比,均获一等奖,曾被评为任丘市学科标兵。我校设专项基金,开通了校园网,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③儿童成长的需要,社会发展的保障。

家长迫切希望学校开展感恩心理教育,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开发学生感恩潜能,可向社会输送心理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才,保障和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本课题将探索小学生感恩心理潜能开发的途径和方法,在我校实施感恩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使学生懂得关心他人,关爱自己,在行动中以感恩的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九、预期成果:结题报告,个案研究分析,教师论文。

德育课题二年级感恩社会篇七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沙湾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研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青年学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 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尤其是中职生,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严重缺乏自信心。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自信心不足。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激励其自信心的神圣使命。

二、理论依据

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

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

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

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这一理论,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课题方案

(一)课题组人员组成与课程开设

课题组成立了由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李启生任组长、校团委书记、校政教处主任、班主任为核心,以任课教师为成员的 德育领导小组,并组建教研组,在总课题负责人丁建华老师的主持之下进行。学校全方位的在各班开设了【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开齐开足课时,保证专业教师稳定,长期以来把以上课作为中职生的必修课,计入量化考核。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学校领导、各处室、各班主任、全体教师、及广大学生的支持和响应,并得到了教育局教研室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二)研究目标、德育内涵、及过程方法

1、研究目标:

⑴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并构建适应新世纪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职生成长规律的学校德育途径及操作模式。

⑵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德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素养——自信心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最高目标。

⑶通过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研究过程及方法

根据学校公共课的定位与改革总课题的研究计划,德育组制定了关于人格教育——自信心培养的子课题,其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0.6—2010.9):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10.9—2011.7):课题组按照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并分别于2010、2011年举行两次阶段成果汇报。

(3)总结阶段(2011.7—2011.11):课题组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鉴定。

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

辅以案例研究法、经验归纳法、理论演绎法以及分工协作研究等方法。

四、实施过程:

(一)开展实施理想人格激励教育的探索。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先于“据于德”,提示了人性提升的价值根基与方向在于“道”。没有“道”的“德”是肤浅的。信仰不仅是支撑人生大厦的顶梁柱;它对道德人格的构建有论证、聚合、与升华的作用。周恩来总理的崇高人格魅力,源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学校开始用周恩来同志的崇高人格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新探索。为更好的把握周恩来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的精髓,2011年3月,学校举办了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和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具体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以具体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外部特征为自己追求的理想。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了周恩来所处的时代背景,熟悉了周总理的生平,为他的革命事迹所感动,激发了敬佩、仰慕之情。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敲开了中职生的理想之门。第二,综合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这一阶段要非常重视学生进行严格的自我修养,重视学生学习周恩来的品格,逐渐形成笼统的理想,在个别的场合能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第三,概括性理想教育。

德育课题二年级感恩社会篇八
《小学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学校教

育应立足于人的整体生命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而德育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失去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学校德育的统摄性。因此良好的学校德育体系、途径、方法,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正确方向起着决定的作用,追求一流德育工作实效,成了世纪之交人们思考、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

然而反思现行的学校德育,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道德教育人为、表浅

化、孤立、封闭化,道德课程知识化;单项灌输多,个体选择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这一切学校德育弊端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他们认为一定要在德育的思想观念、途径方法、措施做法上作深入探索、改革,从实效出发,走生活化、活动化、实践化的德育之路才能真正收到一流的德育工作实效增强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小学德育改革的主题。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旨在克服上述弊端,以学生现实生活为根基,制定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德育内容序列,设计出生活化的系列德育活动,加强学生对道德的体验和自我内化,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探索出一条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生活化的小学德育之路。

二、德育生活化的界定

生活泛指个体经历的一切生活形式,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等等。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德育生活化就是借鉴心理辅导的活动方式,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制定德育内容,设计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受生活体验,并由此调整道德认知结构,改进原有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逐步驱使道德内化,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创造生活。整个实践研究做到德育内容依据现实生活制定,德育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实施,品德形成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谐统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三、研究目标

1、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2、形成科学的德育内容体系,开设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形成生活化、活动化、实践化

的德育活动序列,在此基础上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3、形成科学的德育管理网络及评价体系。

四、理论依据

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发生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生活

即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才会产生实效,学校德育如果脱离了学生生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活动教学的理论。活动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发展主要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发

展起来的,儿童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体验、学习、提高,教育从儿童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因而具有实效性。学生的德育过程,同样需要在活动实践中内化道德认识,并在实践中外化成道德行为。

五、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围绕上述的研究思路,在研究实践上,我们主要可以开展下列研究:

(一)构建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德育内容序列的研究

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便应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的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自然地、很容易地发生作用了。

我们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握生活的切入点,将德育内容进行整合,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分层次的要求。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热爱人民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启蒙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等方面。每个年级段的德育内容都做到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具有可操作性。并坚持差异性原则,在每个年级段的德育内容中设计若干个等级标准,让每一位学生自行选择德育内容。通过主动参与,摘到“桃子”。

(二)德育生活化的系列活动设计的研究

小学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在儿童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断矛盾统一的过程而逐步发展起来。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生动的生活情境,在活动中反复体验深化,才能促使学生道德不断内化。

因此,在每一个年级段,每个德育内容的活动设计都必须各自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注重学生伪活动体验,梯度设计训练,逐步加强内化,各自形成系列,然后

将每个年级段的系列活动进行组合,每个德育内容形成一个专项活动系列,然后汇总形成小学德育生活化的整体系列活动设计。

1、活动时间编排的研究

活动的时间编排旨在突出德育活动时效性的序列性、可操作性,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随机教育

随机教育是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每一个有利的契机,突出时效性,及时开展的教育活动,它的教育内容主要以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教育和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为主。

(2)一月一重点教育

一月一重点教育是指借鉴以往德育的季节性惯列,结合节日、纪念日等因素,每月确定一个重点内容开展教育活动,突出活动的序列性和可操作性。一月一重点,的基本设想为: 九月,爱学习,遵守纪律教育 十月:爱国主义教育

十一月;热爱科学教育 十二月:良好意志品格教育

一、二月热爱人民教育 三月,文明礼貌教育

四月;集体主义教育 五月: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

六月:民主与法制观念启蒙教育 七月: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3)常规性教育

常规性教育是指根据学校实际;利用一些富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开展的常规性的、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2、生活化德育活动的基本程序研究

生活化德育活动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在活动体验中激发学生道德情感,进行自我反省内化,最终形成道德品质;它的基本流程可以设想为:

(1)体验动情。首先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或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保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强烈愿望,然后在情境中充分体验,产生丰富的道德情感。

(2)交流明理。心理学研究发展,同龄儿童之间的智力启;发最容易被接受,学生道德认识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他们思想的碰撞。‘因此在学生活动体验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辨析,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最后对道德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3)自省内化。道德认知深化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性思考,自‘哉反省,自我领悟,逐步促使道德内化。

(4)外化践行。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通过不断地在生活中

进行实践训练。因此,在学生自省内化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设计具有梯度的、针对性的训练活动,最后外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

3、生活化德育活动设计的方式方法的研究

生活化德育活动从生活材料来源角度划分,主要包括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教育活动和真实生活实践教育活动。这两类活动各有侧重点,前者重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后者重在深化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集体活动,或小队活动,或个体活动,因“效”制宜,结合进行。

(1)设计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

生活情境创设方式主要有;教师或学生表演式、描述式、红领巾电视台录像播放式、生活情境录音播放式等,它的缺点是学生体验生活的间接性,优点是教育的时效性强。依据教育内容,主要可以设想开展下列形式的教育活动。

①优秀人物榜样示范,促使学生品德同化

②引导角色换位,激发道德情感

③开展是非判断,提高道德选择能力。

④针对问题行为,开展成因分析,追溯问题根据,提高道德认识。

⑤根据现有问题行为,引导学生分析如任”其发展将会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进一步深化道德认识。

⑥利用电视等直观媒体进行情境感染,激发学生道德,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 ⑦引导学生自我描述生活片断,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

⑧根据学生实际,有意识创设生活情境,进行隐性测试,检测学生的自觉主动行为,驱使学生道德内化。

(2)设计真实生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

设计真实生活实践活动应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进行充分体验,产生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从而改进原有的道德行为,并逐步促使道德内化。每一个活动基本可以根据上述话动程序进行操作,活动设计逐步做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定主题,自己设计方案,自主开展活动。

六、研究原则

活动性原则。教育论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对学生

进行道德教育,更要遵循这一原则,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要依据要求,结合学校、学生特点设计活动序列,明确活动目标,保证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形式,在活动中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培育道德情感,外化道德行为。

自主性原则。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引导学生德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自主活动可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实施、自我总结评价。在活动中真正提高道德水平。

协调性原则。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要统筹兼顾,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激励性原则。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种种手段不断表扬、激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肯定其成绩,让他们经常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9——2010.10)

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方案;广泛搜集资料,组织理论学习和教师培训;举行开题会。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0.10——2011.7)

依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形成学校科学的德育管理网络和评价体系;搜集典型个案材料及课题论文专辑;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评估阶段(2011.7——2011.9)

总结研究课题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形成各类课题成果。

八、研究措施

(一)组织措施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在上级科研单位的领导下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研究组成员:

(二)课题研究制度

课题研究制度。课题组将每期活动一次,定期召开课题会议,组织有关理论及科研知识的学习、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研究组成员都成立子课题组,根据总课题组的研究方案,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并进行实施。

德育课题二年级感恩社会篇九
《德育课题》

德育课题:《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

一、问题提出

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教育、法制教育、校内外教育都要抓得紧,一点放松不得。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在新世纪,江泽民同志在“以法治国”的方略下,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这主要是针对新形式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中国加入市贸经济后思想工作、德育工作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提出的,进一步表明了德育在提高思想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的思想有了深刻的变化。价值取向出现了多样化,价值选择出现了务实化,人们的思想趋于多元化。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道德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我们目前还处在社会转型期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小学德育教育起着双重的效应。其矛盾主要体现在,学校德育现状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实际环境的变化不适应。经济条件的优越、独生子女的特有地位、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等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德育是不是跟得上时代发展的需求与要求。

(一)当前德育低效的主要表现。

1、逆反心理:学生对德育和德育管理存在一种厌烦情绪。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不愿意参加德育活动;在老师进行思想教育时,表现得烦躁、敷衍、漫不经心,甚至和老师顶撞、争吵。在一些班级里,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被孤立,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却能得到同伴的支持。班级里缺乏正确的舆论,班风不正。

2、学风浮夸:一些学生学会了夸夸其谈,在作文中,在班会上,在外人来校采访,开座谈会时,他们会说上一气言不由衷的大话、套话、空话。常常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仿佛一些学生不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会用自己的嘴说话,千人一面,百人一腔。老师怎样说,学生就怎样说;校长怎样讲,学生就怎样讲。思想教育留下的是生吞活剥的窘态。

3、双重人格: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或老师面前,表现良好,学习认真,劳动积极,是非分明;但回到家里,或是老师不在时,却呈现出另一副模样:懒惰、消极、自私、追求高消费、贪图安逸、害怕困难、不肯吃苦、任性,甚至不可理喻。

4、言行分离:言行不一是更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嘴里说得头头是道,实际表现一塌糊涂。表决心、写作文堂而皇之,实际行动却差之千里。批评别人,振振有辞;轮到自己全是歪理。这些学生认为,那些好听的话,就是用来说给别人听的,根本没人能做到。

(二)当前德育低效的原因

1、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发生偏差。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发生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极端——认为市场经济严重冲击了德育工作,学生的价

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德育环境进一步恶化,德育资金严重缺乏,德育社会关心度一再下降等等,一句话德育工作可谓困难重重,问题成堆。认为现在出现的一系列反常的德育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搞上去了,法制健全了,学生的素质也自然会提高,德育环境等自然会好起来。两种对德育现状的评估,或过分消极,或过度积极,这为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针对性设置了重重障碍,要提高德育实效那当然是异想天开。

2、对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够到位。 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够到位,表现在内容要求的简单化,缺少赋予学生强烈地情绪体验的故事小品;过程要求的程式化,缺少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学生教育过程的探索;方式要求的成人化,缺少适合中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活泼、生动的育人方式的研究。这样的认识,必将带来可想而知的德育效果。

3、对德育方法的选择缺少灵活性。 “ 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育所面临的矛盾,可以说是德育方法上的矛盾。”方法选择缺少灵活性是影响德育实效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现实德育教育过程中,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解多,自身实践少;消极应付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大报告、讲座等集体思想工作多,针对个人、有的放矢少。一句话,方法缺少灵活性,工作缺乏针对性。

4、家庭教育出现误区。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对控制我国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当然,“独生子女问题”也随之成为现代教育的问题之一。由于传统的思想束缚,由于传统的人才观影响,家庭对子女重在生活的关心,学习的关注,却忽视了人格的培养、道德的教育,于是父母对子女娇宠无度,“过分珍爱,过分袒护,过分放纵,过分照料,过分刺激”,妨碍了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此外,我国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也给教育带来了不少的冲击,无论是“离异还是失偶的父母,都只在生活上给予关心,思想教育则掉以轻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家庭暴力,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扭曲。”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德育实效偏低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有操作方式上的不当,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不足,要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是我们当前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二、查阅文献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掌握了相关课题的基本情况,课题所采集的问题是国内外教育的敏感问题区域,特别是国内学术界对此有所涉及,但还没有具体可操作性、实际性较强的具体指导方案,目前还属于待研究课题。美国、日本等国家对此也有所涉及,也有一定操作实验和方案,但由于我们的国情不同,我们只可借鉴相关一些内容。我们的课题力图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脚踏实地地作好研究工作,闯出一条德育工作新途径。为了课题寻找理论上的支持,最后选定“素质教育理论”、“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中小学学习科学研究论文选”、“小学心理研究”并从网上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其核心是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我们在研究中汲取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的基本目标,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作用,通过创设教育环境,开发学生的浅能,培养特长,发展个性,使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2、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一个过程,是由时间到认识,再由认识到时间的辨证发展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时间过程的两次飞跃。我们认为,对学生而言,认识过程中两次飞跃体现了主体性、主观因素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发挥主体能动性,观察、分析、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的研究正式遵循了这样一个过程,在研究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在以后的继续实践中,完善这种认识,最终寻求理想的育人效果。

3、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主的经验背景而构建。它提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刺激,而是主动接受建构意义,学生并不是由空白进入学习环境,当问题显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基于以往的经验、认知能力,形成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上述理论我们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整体素质。它是我们在进行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中遵循的主要理论依据。

三、研究目标

目标一:学生现有水平及家庭内部情况,学生现有实际生活能力、道德水平情况调查,只有了解学生的现有道德水平,掌握家庭环境情况,了解家庭教育动态,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本课题组拟以问卷调查、行动研究法使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进入初期研究。

目标二:德育实效性研究,以学科渗透为切入点,以实践活动为主渠道,探索小学实施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的最佳、最有效途径。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方法:实施实效性研究具体方案,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研究。教师即是研究者,研究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不设对比班,采用“发现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行动研究——反思、总结”的基本步骤。同时辅以调查研究为课题提供资料依据。

(二)步骤:研究问题提出后,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全面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我们把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作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依据现代教育理论,认识素质教育的本质,分析当前市场经济下的德育失效的因素,真正从思想得到认识和提高,认识到德育实效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 确立学生的主题地位是我们研究课题的重点,一切教育活动要以学生的主题地位为重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经验和积累。

3、确立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是我们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切实解决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学风浮夸”、

“双重人格”、“言行不一”等实际问题。

4、研究阶段 课题分为三个阶段五小部分进行,其内容包括 (第一阶段)A目标:品质训练 内容:爱的教育(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集体) 途径(1)学科渗透 (2)教师教案 (3)开展活动主题讨论 B目标:行为训练养成教育 内容:自理教育、劳动教育 途径(1)制定一日生活作息时间表,可以请家长协助 (2)制定自己的劳动范畴 (3)制定班级劳动程序表(值日表在内、劳动课、大扫除、参加公益活动)

第二阶段: A目标:意志训练 内容:耐挫力训练 途径(1)军训 (2)设置障碍、难题 B:辨析力训练 (1)、召开座谈会 (2)班会 (3)参观、考察

第三阶段: 目标:社会实践能力训练 内容:创新能力、交往能力 途径:参与、实践

五、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

2.经验汇编成果汇报展示

3.论文集

4.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校本教材

德育课题二年级感恩社会篇十
《二年级德育教案

教学过程:

一、学一学:

(1)互相鞠躬。 (2)侧向鞠躬。

(3)见到客人要鞠躬。 (4)见到长辈要鞠躬。

二、练一练:

上课前师生互相鞠躬问好。

三、读一读:

日本的鞠躬礼

日本人见面时一般不握手,而习惯相互鞠躬,鞠躬的深度表示被问好人的尊敬程度,鞠躬分为15度、45度和90度,面对不同的人行不同类型的鞠躬礼。在公务或日常生活中,无论各级长官、工作人员还是亲朋好友、邻居之间总要行鞠躬礼,即使电话道别也要鞠躬以示敬意。 第四周 课堂礼仪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堂礼仪

小学课堂礼仪

1、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懂得,课前作好充分准备是一种起码的礼貌,是对老师的尊重。作为学生应在预备铃一响就立即进入教室,准备好课本、联系本、文具等,安静端坐,恭候老师的到来。

2、一堂课起始时的礼仪规范:

“上课”时:[班长]:起立!礼,立正、目视老师,[全体同学]:(鞠躬礼)

同时喊:“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点头礼)。[班长]:请坐! 下课时:[班长]:“起立”,[全体同学]:(立正、目视老师)鞠躬礼“谢谢老师!”[老师]:同学们再见!

3、上课迟到,应先敲门或喊“报告”,得到老师谅解和允许后,方可悄悄入座。

4、回答问题时,应先举半臂右手,经老师允许后再起立发言,声音要响亮。专心听讲,不嘲笑回答错的同学。

5、读、写、坐姿应规范统一,科学,有利于身心健康。忌东倒西歪。

6、严守课堂纪律,不私下说话,不做小动作,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上好每一节课。

二、练习课堂礼仪

第五周 课间礼仪

教学目标:知道课间应该做什么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下课后,你们都做些什么呢?

看图明理:

(1) 收拾前一节课要用的东西。趁这段时间去上厕所。

(2) 下课后负责擦黑板。

(3) 帮助老师收发作业。

课间可以到操场去玩,但要注意安全。

二、 说一说:

下列课间行为好吗?(出示插图)

(1)在楼道里追跑。 (2)在教室里吵闹。

第六周 课题:学会宽容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明确对别人宽容的重要性,了解宽容的原则。 教学重点:明确宽容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会宽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想拥有朋友吗?你想拥有一个和谐,良好,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吗?

你想拥有温馨,融洽,亲密的人际关系吗?你想将来学业有成吗?那么请你学会宽容。

二:什么是宽容:(你是怎样理解宽容的?)

几个同学发言,谈自己对宽容的理解。(略)

师总结宽容的定义:宽容就是指人的度量大,心胸开阔,待人宽厚。 两个同学表演:“一同学撞了对方”。

同学谈上述表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三: 宽容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会宽容)总结宽容的意义:

1)`宽容不仅是检验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一个尺度,而且是关系到能否搞好人际关系,能否搞好工作,能否搞好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

2)一个人如果能体谅别人,理解别人,不苛求人,不算计人,他就会被看作与人为善,品德高尚的人。

四:自省自查:通过这节德育课,你有了哪些认识。(几个同学发言略)

相关热词搜索:感恩教育德育课题计划 感恩德育实践活动课 感恩父母的德育实践课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德育课题二年级感恩社会”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德育课题二年级感恩社会"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6076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