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点评“庇护所”是一个心痛苦的缓慢燃烧 心痛苦

点评“庇护所”是一个心痛苦的缓慢燃烧 心痛苦

2016-01-22 09:38:5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心痛苦篇一《点评“庇护所”是一个心痛苦的缓慢燃烧》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点评“庇护所”是一个心痛苦的缓慢燃烧 心痛苦》,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心痛苦篇一
《点评“庇护所”是一个心痛苦的缓慢燃烧》

评论:“庇护所”是心脏痛苦的缓慢燃烧

编剧兼导演:保罗·贝坦尼

主演:詹妮弗·康纳利,安东尼·麦凯,罗布·摩根,艾米哈格里夫斯和布鲁斯·奥特曼

奥斯卡奖得主珍妮弗·康纳利和安东尼·麦凯(复仇者)明星生存的故事。两个陌生人会找到对方,并超越他们的斗争下车即到纽约市的街道。

住房明星安东尼·麦凯的塔希尔和Jenniffer康诺利汉娜在两个人谁坠入爱河的生活产生迷人的外观。现在,它打破了这两个地方人谁是,事实上,无家可归的他们坠入爱河时,传统的追随者。我提到,珍妮弗·康纳利扮演一个无家可归的瘾君子?梦之安魂曲球迷爱是爱蛋糕上的糖霜。

现在,你的心灵无疑将充满污秽的污秽做爱的图像,但让我告诉你,这是不是那种电影。这部电影是非常尊重观众和它是如何呈现的困境。这部电影主要是一副交织成电影的有趣的人物的研究。汉娜有一定的性交了狗屎在她的生活怎么回事,她并不想处理而非回到她有点富裕的生活,她不那么贫困的家庭。她选择住在街上从她的问题,运行,但塔希尔是来自非洲谁在做了一些令人憎恶的东西在他的过去,来到美国,开始了移民。要知道,美国梦。问题是,他没有做到这一点。他有一个很好的心脏只是还没有在生活中的任何成功,蜿蜒徘徊纽约和无家可归者。

这部电影是保罗·贝坦尼的导演处女作,俗称的眼光,你可以告诉大家,这是一个新秀的电影。影片试图有点太辛苦,有时得到的情绪反应,动作有点过慢,没有足够的余额就轻松的时刻,让你从开始到结束受理。有些电影可以从开始到结束和工作可悲的,但这部电影试图插话一些幽默或情绪进入场景,但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这些场景似乎比什么都讨厌一边看,你忍不住想要的场景已经一起移动。

庇护seemeinv.com

珍妮弗·康奈利带领这部电影与安东尼麦基试图跟上。麦基是在他自己的权利非常有才华,但他试图通过他的表现口音有时似乎有点动摇。他的维修,但他留在灰尘相比,康奈利谁是优秀的,证明了她在好莱坞今天的工作最好的演员之一。我觉得在这部电影的摄像头的工作真的很好。它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你,你看到的世界,不是你自己的想法。一些在这部电影的意象似乎将构成一幅美丽的画,或者至少让我考虑跟踪了一些剧照为我的桌面背景。

总体而言,这是一个体面的电影,但只是没有足够的理由站在自己。它有一个有趣的前提下用一个故事,是条死胡同,并通过作为一个字符的研究由于不良的故事或不一致的演技受到伤害。该图像试图从薄弱环节分散,但不能做足够维持利率。我不能建议多但求这部电影了,如果你想看到詹妮弗·康纳利创造一个美丽的惊心动魄的表现,一个无家可归的瘾君子,那么这是电影为您服务!

心痛苦篇二
《心理痛苦的最终解脱》

叶嘉莹认为:“研读渊明的诗, 我们可以体悟

倒,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种种矛盾失望的寂寞

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 转悲苦为新愉, 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经历”[1]。

自义熙十四年(418)刘裕幽安帝立恭帝至元嘉四年 (427)诗人卒这一时期,随着对刘宋政权认识的深

入以及自我生命历程的终结,陶渊明的仕隐情结终

于化解,他这一时段的诗文集中地反映着由金刚怒

目的“悲苦”向物我冥一的“新愉”的嬗变。

一、人生悲苦的集中表露与心理痛苦消解的开 始

义熙十四年(418)的十二月,宋王刘裕幽安帝

而立恭帝,立司马德文为皇帝。 该年除夕,尚未从家

庭火灾笼罩下的阴影里完全走出来的陶渊明由此

唱出了人生当中最高亢悲戚的韵调———《岁暮和张

常侍》。 诗作从岁暮著笔,将市朝的变化,风云的严

武宏璞 1 , 高申平 2 (1.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2.穰东初中,河南 邓州 474165)

———陶渊明后期田园诗探究

心理痛苦的最终解脱

摘 要:刘裕幽安帝而立恭帝,引发了陶渊明人生悲苦的不可抑制。 恰由此始,陶渊明开始了向“物我冥

一”的人生境界的嬗变。 随着对刘宋政权的默然肯定,再加上诗人年岁的衰老、身体的病弱,逐渐地消褪着 “先师遗训”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坦然地面对生命的终结,最终从心理痛苦中解脱出来。

关键词:悲慨;刘裕;嬗变;境界 中图分类号:I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8-2011(03)-0052-(05) TheDisappearofMentalPainandSuffering ———InvestigatingTaoYuanming’sIdyllicPoemsintheLate

WUHong-pu1,GAOShen-ping2

(1.Collegeofarts,ShanxiInstituteofTechnologyCollege,Hanzhong723001,Shanxi;

2.Middleschoolof RangDong,Dengzhou474165,Henan) Abstract :TaoYuanminghadstartedthelifestatethatdon'tcomplainsince418.Alongwiththeexecutionof LiuYu'snewpoliticalmeasureandbodilydecrepitude,Hefacedtheendofthelifepeacefully.Atlasthecameto theformationofthestatethatdidn'tcomplain. Key words: pain;LiuYu;transmutation;state.

收稿日期:2011-04-05 作者简介:武宏璞(1972- ),男,河南邓州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2008 级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研究方向: 古代文化与文学。

第九卷第三期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9.No.3 2011 年 6 月 JournalofTongren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Jun.2011

-52

厉,同岁暮的凄冷、暮年的悲伤融为一处,使全诗笼

罩着浓重的悲凉感伤的气氛。 清吴菘《陶论》评得简

而深刻:“此篇音节悲苦,起结尤感叹欲绝。 盖人生境

遇无常,抚己慨然,正非渊明所独。惟渊明当日之怀有 难以告人者,故其触景增慨,比他人为独深也”[2]。

此诗被历代评家与《读山海经》一并列入“金刚

怒目”式作品,我认为它有着显著的特点:第一,此

诗集中了陶诗文中常见的五大主题,对岁月流逝感

叹,对自己年迈无力的咏叹,宦游之叹,对人生的愁

苦的慨叹,结尾处转换心灵阵痛的“凭化迁”。 这五

个方面的主题在其他诗文中多有涉及,但都没有此

处集中。 第二,此诗除了上面的五个主题相关的诗

句之外,没有掺杂任何“田园秀美”的成分,没有田

园喜悦的任何影子;从词语色彩来看,几乎没有暖

色,冷色也冷得令人寒意阵阵。 例如陶公感叹岁月

流逝,此类诗句并不少见,如“行行向不惑,淹留遂

无成”(《饮酒》 其一)、“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杂诗》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挽歌

诗》其一)、“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游斜川》)、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杂诗其七》)、“寒往暑

来,日月浸疏”(《祭程氏妹文》)等,但是都远没有此

诗悲悯动人:“市朝凄旧人, 骤骥感悲泉”,“凄”、

“悲”二字令读者骤然升腾悲怆之感,它不是轻描淡

写的感叹岁月流逝,而是把这一感叹融入到了冰冷

的景象之中;明天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传统上这是

一个值得寄以厚望和祝福的日子,但诗人却是“明

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看来,这新年对诗人来说

并没有什么好的感受,唯一的感受是无话可说。 可

以说,诗人在这五个方面的悲戚成分远远超越了其

他任何诗作中的同类感受。 于此作中,诗人的悲愤

达到了其人生中的巅峰,恰于此时此诗,诗人终于

认识到个人能力、命运际遇、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客

观性,再次思及以前未能达成的“先师遗训”和如今

这憔悴的境遇,只能望洋兴叹。 有了这种认识,诗人

开始了趋于“物我冥一”境界的嬗变。

陶渊明《岁暮和张常侍》中的悲愤在《怨诗楚调

示庞主簿邓治中》(420)中有所遗存,但是已经大为

消解。 汉乐府“楚调曲”有《怨诗行》,此仿其体,故称

“怨诗楚调”,古辞和魏晋以来歌辞都用来表现人世

各种伤慨哀怨,诗人取“怨诗”“楚调”以名篇,便显

示了诗人的用意。 但是有一点能够证明这是陶渊明

有意为之:诗中开始出现了“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

前”的认识,这种自我批评在陶诗中少有。 这一认识

是怎样在诗中表达出来的呢 首先,诗人叙说了自己

对“善有善报”的怀疑、人生的不幸遭遇、晚年园田

生活的悲惨,最后给自己以饱含悲戚却无奈的勉强

的自慰:“在己何怨天, 离忧悽目前。 ” 咎责全在自

己,哪里怪得上天!诗人由 “善有善报”的不真实、自

己人生的不幸遭遇、园田生活的悲惨事实而直接进

入了自我批评,这是值得我们细细品评的:“善有善

报”的质疑暗示着诗人对“先师遗训”的“达则兼济

天下”的理想未能实现的不满;对人生不幸遭遇、园

田生活悲惨的逼真的唠叨叙说,开始从自身找原因

而不把自己的园田悲叹完全归咎于命运际遇的不

公平,这大大消解了此作的愤怨程度,同时表明诗

人终于有了自我批评的意识,这是他心里痛苦解脱

的开始。

二、对刘裕认识的深入与心理痛苦解脱的完成

元熙二年(420),刘裕迫司马德文禅让,即皇帝

位,国号宋,改元永初,是为武帝。 陶渊明《桃花源记

并诗》作于刘裕代晋之后。 随着历代学者的主观解

读,《桃花源记并诗》逐渐成为旷世杰作,更成了人

们心灵的寄托。 洪迈说:“予窃意桃源之事以避秦为

言,至云‘无论魏晋’,乃寓意于刘裕,托之于秦,借 以为喻耳”[3]。 陈寅恪认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 之文,亦纪实之文也”[4]。 人们断言:陶渊明想超脱现 实社会,追求一个超越予尘嚣之外的淳朴社会———

桃源世界,并且以此为证据凿凿地断言陶渊明对于

刘宋的嫌恶———这显然是对陶渊明的错误解读。

这实际上涉及到对刘裕的历史真实看法的问

题。 刘裕称帝前后,在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

适合历史发展的措施:第一,整顿弛紊的朝纲。 以司

马氏前车之鉴,宋武帝削弱强藩,集权中央。 第二,

抑制豪强,以赈百姓,发展生产。 限制兼并,禁止豪

强封固山泽,曾多次下令减免税役。 第三,提倡节

俭,身体力行。 孤寒出身的刘裕知道稼穑艰辛,平时

清简寡欲,对珠玉车马、丝竹女宠十分节制。 为了警

诫后人, 他在宫中悬挂了少儿时使用过的农具、补

武宏璞 , 高申平 心理痛苦的最终解脱

-53

缀多层的破棉袄。第四,减轻刑罚,亲自听讼。永初三 年(422 年)正月,下诏“刑罚无轻重,悉皆原降”[5],对 东晋以来苛刻的刑法进行了改革。 第五,大兴学校, 重视教育。 策试诸州郡秀才永初三年(422 年)正月,

下诏:“便宜博延胄子,陶奖童蒙,选备儒官,弘振国 学。 ”[5]。 这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刘宋王朝一度成为南朝疆土最大、 经济比较发

展、政治比较稳定的政权,也使刘裕获得了较好的

历史评价。 北魏谋臣崔浩说:“刘裕奋起寒微,不阶

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 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6],王夫之

说:“宋武兴,东灭慕容超,西灭姚泓,拓拔嗣、赫连

勃勃敛迹而穴处。 自刘渊称乱以来,祖逖、庾翼、桓

温、谢安经营百年而无能及此。 后乎此者,二萧、陈

氏无尺土之展,而浸以削亡。 然则永嘉以降,仅延中 国生人之气者,唯刘氏耳”[7]。 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时,刘裕新政已经卓有

成效,因此我认为:《桃花源记》恰恰印证着陶渊明

对“桃花源的乌托邦”的不相信,同时表明诗人心理

上已经接受刘宋政权,“先师遗训” 的压力锐减,心

理痛苦已经解脱。 理由如下:第一,诗文中提到的

“太元”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这

一期间,社会事实境况确实很乱,可以说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最为动乱的时期,那一时期发生大的战争

就有十几次。 诗人选择“晋太元中”,一方面想到了

彼时战乱的祸患,另一方面思及目前刘宋政权下相

对平静的社会图景,该诗是诗人对比乱与和之后肯

定了刘裕政绩之后的产物。 第二,此诗文以“寻向所

志,不复得路”和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结尾。 陶渊明自幼经历一系

列战乱兵变,认识到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对国家政

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破坏,因此痛恨战乱,关注民

生,忧国忧民。 战争造成的颠沛流离生活使陶渊明

对现实感受有切肤之痛,而今面对刘裕政权各种恢

复社会政治稳定与恢复经济决策的初见成效,陶渊

明那积郁沉闷的愁苦心态业已减轻,遂有做一篇诗

文来表达自己这一感受的念头:“唉, 历史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个人岂能掌舵 原来对刘裕代宋充满反

感,如今看来,这家伙还可以,你看这社会形势不正

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吗 想想太元年间那可怕的社会

现实,真实让人后怕啊! 其实,庄学所追求的那种

‘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图景不一定存在,只是他们

一厢情愿而已,那么,我就根据‘桃花源的故事’①

作一篇文章吧! ”遂有此文,更有此文的结尾。 第三,

诗文暖亮和谐的色调昭示着诗人内心的从容和顺。

桃花源里,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是那么和

谐、完美和统一,没有剥削压迫、没有纷争困扰、没

有忧伤烦恼,处处恬静和乐,人人纯朴厚道。 这是多

么理想、多么和谐和梦寐以求的社会。 诗文之中语

句色彩温暖,行文流畅随和,没有任何过于冷色的

词汇,这么冷静的行文,这么平和地选择词汇语句,

难道不能显露陶渊明内心的平静与闲适吗 那么,陶

渊明为什么有这么平静、闲适的心态,我认为:诗人

对刘裕的一系列新政举措的效果有了进一步深入

的认识,对刘宋政权的不屑不再那么强烈,甚至消

失。 诗人看着刘宋政权逐渐是社会回归平稳和谐,

社会生产也逐渐得以恢复,诗人那“壮且厉”的心终

于从空中降落到了地面,偶有一闲适的春光明媚的

日子,诗人灵感忽现,提笔而成《桃花源记并诗》。 因

为“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其中一个人有意识地用

某种外在标志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 人被这种情感所感染,同时也体验到这

种情感”[8]。

刘裕是东晋南北朝最有建树的皇帝,他所做的

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历史的发展,这是

有目共睹的,善于审时度势的陶渊明岂不闻乎 热衷

于社会良性发展的陶渊明会反对刘裕的新政 对世

事颇有见解的陶渊明岂能对当时的事实上的进步

产生抵触情绪 这一切的答案都可以从《桃花源记并

诗》靓丽的色调解读出来。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当时

的陶渊明已经步入暮年,且身抱疾病,淡出了刘裕

政权的视野,这不是刘裕的过失,也不是刘裕的安

排,是历史把陶渊明终生念念不忘的“先师遗训”的

“仕而达济天下”的壮志泯灭了,倘若把这笔账算在

刘裕头上,那是不正确的。 众多解读者以此诗文标

举陶渊明的“乌托邦”理想,不惜改变历史对刘裕的

真实评价而否定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那根本得不

到实质的认识,更不能正确认识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心理痛苦解脱后面对生死的坦然

第九卷第三期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9.No.3 2011 年 6 月 JournalofTongren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Jun.2011

-54

陶渊明要达到“无尤无怨”的人生境界,首先要

改变对刘宋政权的看法。 这一心态的变化,我们可

以从他晚年所作的《乞食》里面解读出来。 此诗当是

诗人晚年所作。 诗中记叙了一次由于饥饿而出门借

贷,并得人遗赠、留饮的活动。 前四句通过具体的动

作和内心状态, 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情;中

间六旬写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谈谐”而“情

欣”,由酣饮而赋诗的情景;末四句对主人表示感激

之情,写得悲愤而寄慨遥深。 历代的解读者不约而

同地达成了共识:这首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

晚年贫困生活。 但是,百读其诗,就读不出任何贫困

生活条件与伤痛惭愧的标志来, 反而有几点疑问:

第一,这“乞食”是借粮还是蹭一顿饭。 多数解读者

注释为既借粮又蹭了一顿饭。 其实,在魏晋时期,名

士之风流行,别说士人借粮,就士人裸体狂奔也不

算什么,所以,对《乞食》的解读不要拘于“乞食”二

字的表面意思而犯“以文害辞”的错误。 纵观全诗,

没有冷色调的词汇,更没有冷色调的句子,诗人的

叙说没有一点悲戚的意思,反而是娓娓道来,毫无

惭愧之意,更无悲戚之情,仿佛在向我们讲一件与

自己无关的事,相当平静、和顺。 在那个时代,偶尔

为自己的简单的自斟自饮的无聊所驱,外出蹭一顿

有好酒好肉的饭局不算什么,我们感到钦佩的是陶

渊明竟然以此入诗,这绝对是大的决定,是文学史

心痛苦篇三
《运动成瘾心理痛苦》

不能再奔跑 百岁老人痛苦自杀

据意大利媒体日前报道,日前米兰一名101岁的叫文森特·克洛的老人死在一教堂里,经当地警方调查确认,他是饮弹自杀的。意大利报纸《晚邮报》随后解开了老人自杀的原因。 原来文森特·克洛曾经是一名运动员,他曾多次打破国家纪录和世界纪录。退休后,老人家对田径运动的热爱不减反增,92岁时还在一场比赛中打破老年组的跳远纪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89岁时的百米成绩是16秒。不过在他95岁以后,因为身体的原因他不得不离开田径场,“在他停止体育运动之后就开始感到痛苦,无法接受时间对其身体造成的种种变化。”文森特·克洛的儿子向媒体讲述说,据了解,这六年里老人已经不止一次想到自杀,只不过之前都被及时发现并挽回了其生命。

“这完全符合运动成瘾的症状之一,就是规律的运动一旦停止,则出现心境状态紊乱的信号。”昨日,成都商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内资深体能教练王成,他还表示运动成瘾是可以培养其他新的兴趣等方法来慢慢调整的。

成都商报记者 周玥廷 整理

《成都商报》 2012年9月14日。

心痛苦篇四
《索达吉堪布教您解决身心痛苦》

问:佛菩萨依靠什么窍诀来消除自他的痛苦?

索达吉堪布回答:真正的窍诀就是修“自他相换”,把自己的快乐施给他人,他人的痛苦由自己代受,这也是换位思考的一种更深层的修行。就算是诸佛菩萨,除了这个自他相换法以外,也没有别的了。

自他相换该如何修呢?要依靠呼气、吸气进行修持。

呼气时,观想自己的快乐、善根、健康、福报等变成白气,从鼻孔呼出,融入众生的体内,令他们获得圆满的安乐;吸气时,观想众生所有的痛苦、烦恼、魔障等变成黑气,从鼻孔吸进来,融入自己的身体,由自己来代受这世间的一切不安与痛苦。

当我们身心感到痛苦时,《修心七要》中告诉我们:修自他相换,是上上下下最根本、最唯一的窍诀!

——《做才是得到》

心痛苦篇五
《心理痛苦量表测试》

心理痛苦量表

科别 床号 姓名 年龄 住院号 诊断

亲爱的患友,您好:感谢您对我院的支持和信任,我院全体医护人员衷心祝您早日康复!下面请

认真填写这份问卷,如实告诉我们什么原因或者哪里的不舒服使您感到痛苦,以及痛苦的程度。我们会尽量减轻您的痛苦,给予您更多的人文关怀。

下面请选择最符合您近一周所经历的平均痛苦水平的数字上画“√” 接下来,请指出下列哪些选项是引起您痛苦的原因?并在该项目前打“√”痛苦得分及护理措施

心痛苦篇六
《心理痛苦温度计》

□ □ □ □ □ □ □ □ □ □ □ □ □ □ □ □ □ □

无时间精力照顾孩子/老人 无时间精力做家务 经济问题 交通出行 工作/上学 周围环境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表/形体 洗澡/穿衣 呼吸 排尿改变 便秘 腹泻 进食 疲乏 水肿 发烧 头晕 消化不良 口腔疼痛 恶心

鼻子干燥/充血 疼痛

皮肤干燥 手/脚麻木

身体活动受限制

交往问题

与孩子/老人相处 与伴侣相处 与医护人员相处

□ 与亲友相处

情绪问题

抑郁 恐惧 孤独 紧张 悲伤 担忧

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 睡眠问题

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信仰/宗教问题

其他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痛苦篇七
《4招教你避开烧心痛苦》

4招教你避开烧心痛苦

胀气、胃部不适等都是消化不良所致。美国“福克斯新闻网”近日刊登美国内科专家亚历克斯·桑托索博士的文章指出,人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防止消化不良,以下就是4个关键方法。.hzh

1.每天多摄入膳食纤维。高纤维饮食是健康饮食的重要内容,有益消化的同时,还有助于防止糖尿病、痔疮、结肠癌等疾病。桑托索博士建议,如果消化不良,西兰花、烘焙豆类、卷心菜、花椰菜、碳酸饮料等胀气食物最好暂时不吃。另外,保持高纤维饮食的同时,还应该记得多喝水。

2.细嚼慢咽。咀嚼对于消化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向唾液腺、胃和小肠发出“释放消化酶”的信号。与此同时,切忌过量饮食,因为过量饮食会导致消化酶不够用,而且会导致胃酸分泌过量,引起烧心泛酸和消化不良。

3.经常锻炼,避免压力。锻炼有助促进消化。研究发现,肥胖症、缺乏运动、胃痛、腹泻以及肠易激之间存在很大关联性。另外,压力过大时,腹部供血减少,影响消化酶正常分泌,消化过程减慢,导致烧心、胀气和便秘。

4.不要过量食用抗酸药。出现泛酸的时候,很多人首先考虑的是吃抗酸药。然而,过量服用抗酸药物会导致胃部功能降低,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导致消化问题。(责任编辑:徐晓宇)

心痛苦篇八
《如何让被劝退的员工心理痛苦最小化》

【实务派】如何让被劝退的员工心理痛苦最小化 | 劝退技巧

从法律的角度而言,劝退可以分为合法和非法两种。对合法的劝退,我们做好相应的证据收集和固定工作,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处理即可,对此,我们自然有底气得多。而对非法的劝退则难度大很多。

根据法律规定,合法的劝退包括员工过错性解除劳动合同、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员工无过错性解除劳动合同和经济性裁员。

所谓员工过错性解除劳动合同,就是员工存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情形,例如严重违反单位的规章制度、营私舞弊、严重失职,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等。

所谓员工无过错性解除劳动合同,即存在《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的情况时解除劳动合同,例如员工不胜任工作,经过调岗或者培训,仍然不胜任工作的。 所谓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分为两者,一种是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这当然不在劝退之列,另一种就是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所谓经济性裁员即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情形时的解除劳动合同,例如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时的解除劳动合同等。

对合法的劝退,需要注意的事项就是必须做好证据收集和固定工作,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处理。因为根据法律规定,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对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原因举证责任在用人单位。但是可惜的是,笔者发现很多用人单位由于没有做好平时的考勤、绩效考核等的证据收集固定工作,陷入很被动的境地。例如对

于那些大错没有,小错不断的老油条,由于没有做好违纪证据固定工作,即使达到规定的解雇条件,也无法合法解雇,最终不得不支付经济补偿金了事。 第二、必须客观公正

不管社会氛围如何,不管这个员工平时表现再不堪,但是作为人,都是有是非之心和羞恶之心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把道德的秤,这把秤不但是来称别人的,它也肯定在内心秤你自己。如果发现确实是自己的过错,无论口头还是内心都会放低一等,即使口头上强硬,内心也必定是虚弱的,所以只要拿出充分的理由辅以证据,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劝退员工,需要给他一个公正、公平、客观的说法,即使是老板主观意识上的不喜欢。

如果一个老板或上司没有一个明确、客观的劝退说法,那作为HR我们要为被劝退的员工去“讨这个说法”。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每个HR在平日工作中要有一颗正义的心之外,还必须在招聘、员工日常处理中,多做“功课”。在考核中,要客观的评价每个员工的日常表现和业绩。所以,当我们被要求去“劝退”员工时,我们一定要了解清楚,被劝退的原因。

第三、必须心怀慈悲

即使是员工过错性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虽然有权利不支付经济补偿解除劳动合同,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知道,恻隐之心也是人之四端之一。作为HR,要尽可能驱散员工因为被解雇而带来的心理雾霾。万不可得理不饶人,甚至落井下石。

那么,如何是非法的劝退呢?所谓违法劝退,包括解除理由违法、解除证据违法和解除程序违法等几种。

笔者认为:

第一、肯定被劝退员工的优点

员工被劝退,并不表示他就一无是处,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他的性格、能力和岗位不匹配而已,有些反而是用人单位自己经营管理的原因导致的。用人单位当初将该员工招聘入职,当时肯定是看到了很多闪光点的,所以在劝退员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从表扬开始,从肯定人家的工作业绩和努力开始。

第二、客观分析被劝退员工职业劣势和优势,尽己所能帮助被劝退员工

对于被劝退的员工,很多时候,可能因此陷入生活或就业的困境,这时,我们要如果能够利用自己的专长,从一个朋友的立场,以专业的角度帮助要劝退的员工,分析其不适合现在所在单位的客观原因,帮助其梳理适合其职业发展的方向或职业,即帮助他做一个简单的职业规划和职业走向分析。如果能够推荐让他快速找到适合的新工作,就更好不过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其明白自己被劝退的客观原因,更让他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有了信心,人在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时候,还会缠你吗?

第三、尽可能为其争取应得的经济补偿

在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一般都倾向减少成本,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而言,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员工的角度而言,其依法要求单位支付应得的经济补偿也

是无可厚非的。此时,就面临一个双方博弈的局面,此时,作为用人单位职工的HR,只能执行所在单位的决定,但是在此之前,应当将相应的法律风险、经济成本和管理成本及其可能节省的费用,形成一页对比清晰明白的书面文件,让领导决策。

除此之外,劝退员工还有其他技巧,例如应当掌握劝退的时机,一般而言,在招聘旺季劝退比招聘淡季劝退更容易让员工接受,又如,不应当在该员工特殊的日子例如结婚纪念日、生日去辞退人家。这也要求HR平时就做好信息收集工作。 劝退的注意事项:

第一、不要争辩,只需陈述立场

劝退员工不是讨价还价,而是在执行公司的决议。此时,不是与他争辩谁对谁错,谁有能力,谁无能的时候,此时,你只需告诉他单位劝退他的决定及其原因。 第二、注重他的感受与现实

要以同理心倾听他的感受,并在接纳对方的感受的同时,表现出你也很难过。所谓同理心就是我们的倾听不是高高在上,像皇帝对待大臣一样。

第三、不要激怒他

无论他是因为过错被解雇还是被无辜辞退,也不管他是什么情绪,一定要注意一个原则:千万不要激怒他,任何的激怒和刺激都不要有。例如对于那些平时小错不断大错没有的老油条,你就不能这样刺激他:“这件事你就没有意识到是你自己

心痛苦篇九
《李子勋 对心理痛苦和心理咨询的认识》

李子勋:扰动你对心理痛苦和心理咨询的认识

凡是看过央视《心理访谈》节目的人,对李子勋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他是电视上的明星心理医生,“一个会用肢体、表情、目光来倾听的人”。荧屏下的李子勋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109位心理督导师之一。

8月的一个周末,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一家咖啡馆,李子勋接受了《新世纪》周刊专访,以他17年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经历,讲述他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的认识。无论你对心理咨询了解多少,也无论你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如何,李子勋的观点或许都会对你内心的现有认识有所扰动。

心理痛苦的根源是信息拥塞或文化重压

新世纪:你如何理解心理学上的痛苦?

李子勋:心理学是这样的,每一个人可能都有一个核心概念,让自己陷入了困境。我理解的心理痛苦,并不是你得了什么病,而是我们在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中,认知不恰当地对现实的解读,或者某种核心的文化观念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影响或限制,让我们产生了一个痛苦。

心理学上的痛苦,不是躯体痛苦,但它会引发躯体痛苦。心理痛苦在真实上还是当事人内心缺少一种对信息综合的能力。他只接受了某种信息,而拒绝其他信息的时候,他就塞车,就像西直门桥,当所有的信息都经过一座桥的时候,这个人就处理不了,就堵在那了,出现了痛苦、烦恼。但是如果把西直门修了很多桥,四通八达,也就是我们在处理观念系统的时候,我们内心有多种概念系统,或者观念,那么我们在处理信息的时候,就会让信息通畅,这些信息就不会在内心产生纠结,或者堆积。信息的拥塞,或者是文化观念的重压,才是心理痛苦的根源。

新世纪:那么,心理医生的作用是不是给来访者内心架设很多的桥?

李子勋:不,我们不给他架设桥,我们是使来访者内心,自己去建构。比如你为一件事情烦恼,我会问,这件事你的同事会怎么看,你的妈妈会如何判断,如果来了一个老外,和你一样的年龄,遇到同样的事情,他会痛苦吗?来了一个外星人,看到你的故事,他的感受会怎样。如果有一个人,你认为他的看法和你不一样,我就会问,为什么,你能理解他吗?这就是来架桥,但是这个桥是你自己架的,不是我给你架的。

新世纪:也就是说,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来访者知道了一个问题的多种思考方式。

李子勋:甚至一件看起来不是好事情,反倒是好事情,就像塞翁失马,你怎么知道它最终不是一件好事情呢?但是人们往往会因为高度关注一个痛苦,而使自己变得狭隘和盲目。心理治疗师就是把你的视域重新打开,让你重新带着好奇的心,去看待自己。这个时候,只有你把自己治疗好了,这才是心理治疗。 新世纪:为什么说心理痛苦是由文化造成的?

李子勋:比如现在国际上提到的精神分裂分析,就谈到人的欲望是流动的,而且是不可跨越的,我们的分裂是文化造成的。是我们从小就接受了一种分裂的文化,让我们的内心处在冲突中。如果在你小时候,没有人说你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也没有人告诉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也没有任何文化导向说什么是

对,什么是错,那你不会有内心痛苦,你不会有精神分裂。我们内心的痛苦是分裂的文化带来的。

心理痛苦是在我们的认知体系和文化描述体系下衍生的,但事实上,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病,它是在执着与妄念下产生的一个虚幻的情绪障碍,一种内在的情绪。但这种情绪,对于心理治疗师而言,我们会超越疾病判断体系,在人性层面,帮助当事人摆脱这样的痛苦。

心理医生的能力在于发现来访者的动力和资源

新世纪:心理医生怎么帮助来访者摆脱内心痛苦?

李子勋:我们首先提供了一个谈话的机会。有一个人,用完全接纳的方式来听他倾诉,让他阐述痛苦,而且给他回应。我的这个回应,让他感觉到我在关怀他。现在的心理治疗,更多的是关怀,就是我很关心你。

新世纪:但是这一,其他人好像也可以做到。

李子勋:其他人劝,通常是用自己的心去劝,自己怎么认为,就怎么用自己的话去劝,但心理咨询师是中立的,是没有偏见的。我不会对第三者,或者别的人做评价,也不会用回应去确认什么。我们只会让他感觉到,难道我们说得不对吗?为什么心理医生没有回应我?我们就是一面镜子,我们的内心是空的。 新世纪:那么你们能做到什么?

李子勋:我们的能力在于发现来访者的动力和资源。动力就是改变的欲望还是不改变的欲望。比如有个孩子想来看病,但他更想留在家里打电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让他意识到,其实他的病,就是为了留在家里打电脑。但是这个话是他自己说出来的,我们绝不会说。但是我们会巧妙地提问,或引导他,让他把自己内在东西的表述出来。当他自己说出来,他就会愣住,那么接下来的谈话就会出现变化。意识到他无意识的用疾病合理化在家玩游戏的行为,改变的动力就会加强。同样,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疾病的担心变弱了,促进孩子康复的欲望也加强了。要改变孩子,我率先会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通过寻找有效的家庭互动方式来促使孩子的正面行为。别以为心理治疗师一上来就要解决他的核心问题,我可能会回避直接讨论病情,把注意力放在生活或亲子关系的细微层面,改变从细微的地方开始,像蝴蝶效应。

新世纪:为什么不做大的干预?

李子勋:症状有时隐含着某些家庭功能,构成一种关系平衡,大的改变,有时会让当事人或家庭冒更大的风险。因为每个心理治疗师不可能了解当事人生活处在一个什么情景下。他对故事的描述和解读,会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在影响他,他会把所有的情节都按照这个核心的东西来编排,这构成了他故事的主流布局。因此,他对他故事的解读是非常片面的,而且他的认知,也会受到他情绪的影响。所以你再利用他的故事去分析是不准确的,你不可能分析出什么来。

心理治疗师聪明就在这一点上,他不那么相信语言,他更相信当事人叙述故事的方式。你讲的内容我不太关心,但是你讲故事的方式,你用的词汇,你的布局,和你的内在逻辑,我是很关心的,我是要来干扰甚至颠覆的。来了一个人,当他说他的痛苦的时候,我是不怎么回应他的,但是我会选择他语言中的敏感点,我会通过提问从当事人心中找到一些相反的信息来削弱他建构的理由,使当事人不得不重新组织他的故事。心理学的提问是非常讲究的,我们的每一个提问都会突破他原有的故事结构。当他来的时候,带着一个故事,走的时候,内心的故事已经大大改变了,可能从一个消极的故事,变成了一个积极的故事。但是我没有改变他,是他重新提取了他的生活事件,把故事改变。

新世纪:也就是说,心理医生力图通过改变每一位当事人的故事结构,使他们摆脱痛苦?

李子勋:不,当事人应不应当摆脱痛苦,应不应当改变,都是不一定的。比如说,我们没法假定,一个孩子不去上学了,他上学就好,夫妻闹着要离婚,他们一定要和好才好。在我们内心,是没有这种导向的。我们不应该决定当事人应当怎么做,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知道,每一个个体,他该怎么生活。我们既不能用主流文化去帮助他,也不能用普遍性经验去解读他,还不能有任何心理学的技术流露出来,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成熟的心理治疗师。

新世纪:在什么情况下,你们不急于帮助当事人摆脱痛苦?

李子勋:现在的心理治疗,就是在当事人内心找到资源,资源是指在他内心谁能帮助他。如果他一个资源都没有,宁肯让他呆在那个问题里,不急于把他弄出来,因为弄出来,可能会引起更大的问题。比如道德焦虑给人到来的痛苦要比一个强迫症状带来的痛苦大,更比一个单纯的躯体痛苦大。那么率先去治疗他的心理症或躯体痛苦,给他吃药,他症状轻了,身体不疼了,这个时候,被掩藏的道德或伦理焦虑凸现出来,也许他可能自杀。所以当我找不到当事人内心可用资源的时候,我宁肯陪着他,保留这个状态,直到我在他内心找到了可以帮助他的东西,我才可以往前推进。这就是以我的当事人为中心,我要保护他,我要让他获益,但是我绝不能冒进。

有时候,得病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很多得了抑郁的人会说,我抑郁了,很难受,但是突然发现大家都很关心我,最初我以为大家都不理我。我们就会问他,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你的病好了,仍然保持住大家对你的关心?这些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很好奇地去问。当事人就会想,对呀,怎么去维持呢?他可能就要考虑主动地去维持关系了。因为一个人,人际关系不好,往往是自己在拒绝,而不是别人在拒绝。但是这样的话,我们不会说,我们会通过提问,让他自己去意识到这个问题。有时候,当他找不到资源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说,你完全可以装病嘛,让自己的抑郁不要好得太全,保留一点,让你继续在人际关系方面具有一种优势,这叫示弱。讲道理就是这样,但是我们不告诉他这个道理,这个道理要他自己领悟。

心理咨询的境界

新世纪:你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已经17年了,对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有什么认识?

李子勋:其实是这样的,完全按照东方文化,中国人心理学的问题是比较少的。心理学的问题来源于泊来物。西方文化以逻辑著称,而东方文化则喜欢用机缘、巧合、五行相生相克来解释,不太讲求逻辑。所以在西方文化下,习惯于把事件分成两极,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一个是健康的,一个是非健康的。也就是说,在西方文化里面,把一切都定得死死的,抑郁症就是抑郁症、强迫症就是强迫症、焦虑症就是焦虑症。正如神秀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神秀的境界,西方心理学就是神秀嘛,他就认为这是一个问题、障碍,是要处理的。

在这样一个心理学的导向下,我们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心理学本身的东西会激发人以为有心理学的障碍。也可以说,当这些心理学的知识来到中国后,其实是使中国人的心理发生了混乱。当然它一方面帮助中国人意识到心理学,但是它不适合中国这样的文化下培养的人种。比如过去,老百姓说我心情不好,我睡不好觉,难过,因为我先生对我不好,现在可能都会归结在心理学上的抑郁或者

人际障碍,或者是人格问题。这是人心在无意识地求证。也就是说,当我们学到一个理论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内心去寻找,把那样的感受归成抑郁症,而过去,我们不把它归成抑郁症。所以,心理学这个东西,越是普及,我们会发现心理学的问题真多,这不见得是我们这个社会压力造成的,而是我们对社会压力的认同和认知的歪曲。这就好像我们关注什么,什么就会变大,宣传抑郁症,抑郁症就会增多,关注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就真的全球化了,事实就是这样。这个问题从哲学层面来说是发明一种观念就会创造一种现实,观念先于存在。

在东方哲学里面,神秀不算是个大师。东方哲学认为,一切都是模糊的、边缘化的和非中心论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包括自我、本我、超我,也是很难分清楚的。所以我们这些东方学者,更重视无为而治,我们追求一种境界,像混沌治疗一样。现在的心理学进入了混沌学与复杂性思维,心理学不再是心理学,而是人学。我讲课就讲自组织理论,自组织和自适应。国外的专家还没有把自组织理论应用在心理学,但是我已经在这方面做培训和教育了。我要让每一个治疗师知道,你做不了什么,你不可能决定当事人的变化,但是当事人会有一个自组的能力,有一个自适应过程,我们只有推动他的自组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混沌理论很适合东方哲学,就是不可化约,不可确定,就像慧能大师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现在心理学就是这种境界,而人的心理也是这样一个境界。如果你进入不了现在的心理学,那你就是一个机械的心理学家,你不会做太多的好事,你帮助别人的结果,可能是让别人陷入更多的困境。 新世纪:可是一旦没有了确定性,就会让人质疑心理咨询的有效性。

李子勋:在理论上可以有确定性,但是在针对个体的时候,不能有确定性。因为我不能假定,你必须有和他一样的生活,你才幸福,这是很清楚的。因为你和他不同,不能用普遍性经验来判断。所以,我不可能用别人的经验或别人的心态来引导你,因此当然是不确定的。你必须用你自己的。所以现在的心理治疗就是,我要为每一个当事人发展一种特定的治疗方式和语言方式,比如你来咨询,我只能发展一套与你匹配的治疗系统,如果我没有这个能力,就不可能做好心理治疗。

现在反思心理学,我们在治疗体系里面有巨大的改变。首先是服务。你不是什么权威。现在国际上的潮流是,所有心理咨询和治疗都打着“服务”的牌子,亲子服务中心,婚姻服务中心,心理服务中心,没有人再提咨询和治疗了。为什么?因为心理学不再是权威了,现在的整体社会意识只有一个,就是消费。 因为你不是权威,你什么都做不了,你就只能用混沌理论,叫干扰理论,也就是扰动,打个比方就是,我们不可能去影响天气,但是我可以发射一颗炮弹,去干扰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天气改变。也许发炮引发了连锁反应,下起雨或者冰雹来了,但这也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你不知道是冰雹把人给砸了,还是雨水把人给滋润了。

因此,我在做培训的时候,会告诉心理治疗师,怎么做治疗才能保护当事人,怎么保护当事人,不要把一些东西强加给他们。心理学不是说教,不是培训当事人,而是通过心理学的技术为当事人服务,让当事人慢慢地找到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人人都要学会自我适应

新世纪:一个有心理问题的来访者,过来找心理治疗师咨询,怎么叫治疗好了,也就是说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李子勋:对于我们治疗师来说,没有标准。心理学的理论会有健康标准,但

这叫普遍性经验、普遍性标准,99%的人都认同这样一个理论。但是真正需要心理治疗师帮助的,恰恰是1%的人,他的身份可能是非主流的,他处在一个边缘情景,或者他处在一个特定的事件里面,这样的人是不能够用普遍性经验来解决的,那么你告诉他健康的标准有什么用呢?他不知道吗?现在铺天盖地的信息都在告诉他,什么叫心理健康。你再告诉他,收他的费用,你就会害羞。 新世纪:可是那99%的人也会有心理痛苦的。

李子勋:人的痛苦是必然的。焦虑、恐惧、害怕,都是生物学里普遍存在的,它不是什么问题。只是一旦我们的文化过度关注这些正常的情绪体验,把它描述成问题,那么好像人人都有心理问题。而抑郁这个病,是一个人类的疾病。动物世界,没有抑郁。抑郁是文化带来的。只有在人类社会,在所谓道德感、羞耻感,比较和竞争的压迫下,才会有抑郁。

新世纪:可是目前抑郁确实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据调查,抑郁障碍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比人们熟知的糖尿病、哮喘等更为常见,约有1/5的女性、1/10的男性,在有生之年可能罹患此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推测,全球目前约有3.4亿抑郁障碍患者,我国抑郁症患者预计高达2600万人。

李子勋:从东方哲学来理解的话,如果20%的女性,10%的男性有生之年都可能抑郁,那么抑郁就是正常的,因为医学是统计学,病态是坐落的人群整台分布的1%以外,如果有25%的人都有抑郁,我们只能说,抑郁是当代人的正常的情绪特征。

新世纪:也就是说,99%的人,他们的心理痛苦,其实是不需要治疗的。 李子勋:往往是你越想治疗,结果就越糟,因为你去治疗,就希望看到变化,如果变化不会来,你就会受到第二次创伤,然后这个抑郁就变大了。有时候当事人本身处在自我求证的状态里面,比如最开始他怀疑自己有抑郁,他就到处去查书,发现越来越像。然后去找医生,医生说你是抑郁,他就定下来了,然后他就真正地表现出经典的抑郁症的生活,结果他的抑郁症反而好不了。这就是被强化,被固化在一个框架里面。

健康情绪就是学会自我适应。我建议每个人都要学一些心理学健康的理念,然后自己去适应,只有极少的人,是需要心理帮助的。这极少数的人,一是他没有获取资源的能力,二是他缺少资源,没有自新的能力,一般处在社会的边缘、困境里面,这些人才是真正需要心理学帮助的。比如多动症、抽动症的孩子,他们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他们都是别人眼中淘气的孩子,他们学习不好,得不到任何的赞扬。这个时候,心理学就成了他们最重要的支持,支撑着他们活下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去适应现代社会。这群孩子的特征,你可以说它是一个精神疾病,也可以说这就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的成长方式,和我们文化创造下的这种规规矩矩的孩子不一样。我们的社会,不能够提供一整套体系去帮助他们很好地成长,我们没有这个能力,甚至我们没有意识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需要社会特定的空间,也就是不能够把他们当作病人。但是当社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还把他们当作病人的时候,就需要心理医生帮助。

新世纪: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那99%中的一些人,也从心理咨询师那里获益了。

李子勋:这就说到第二个层面,心理学还可以帮助一类人,就是高端人群。高端人群,第一他有钱,能够付起昂贵的费用,第二他追求超越,追求灵性层面的东西,探索怎样增加自己的幸福感。比如一个人对金钱的渴望没有止境,虽然

心痛苦篇十
《癌症家族史、应对方式与心理痛苦症状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5卷第3期・295・

癌症家族史、应对方式与心理痛苦症状的关系

卢国华1'2,王敬欣1,汤敏2,黄国平+

(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2.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42)

【摘要】

目的:探讨家族史、应对方式与心理痛苦症状的关系。方法:使用SCL一90、应对方式量表及事件影响量表

(IES—R)调查了111例有癌症家族史和无癌症家族史的健康被试。结果:①有家族史组与无家族史组在焦虑、抑郁情绪、癌症特异性心理痛苦及消极应对方式上有显著差异。②心理痛苦症状(焦虑、抑郁及癌症特异性心理痛苦)与消极应对方式、家族史呈正相关。③消极应对方式在家族史与心理痛苦症状间起中介作用。结论:使用消极应对方式使

有家族史的个体体验到更强烈的心理痛苦症状。

【关键词】癌症家族史;应对方式;焦虑;抑郁;癌症特异性心理痛苦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7)03—0295—02

RelationshipBetweenFamilyHistoriesofCancer,CopingStyleandPsychologicalDistress

LUGuo—hua,WANGJing—xin,TANGmin,HUANGGuo—ping

AcademyofPsychologyandBehaviorinTian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074,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familyhistoriesof

participants,some

cancer,coping

cancer

styleandpsychological

distress.Methods:111healthy

were

withfirst-degreerelativeswithandsomewithoutsuchrelatives,

were

includedinthisstudy.SCL-90,CopingStyleScaleandImpactofEventScale—RevisedScaleused.Results:①

Thereweresignificantgroupdifferencesinthelevelofanxiety,depressionandcancer-specificdistress

was

distress.②Psychological

coping

significantlycorrelatedwithnegativecopingstyleandfamilyhistoriesof

cancer

cancer.(要)Negativestyleme-

diatepartlytherelationshipbetweenfamilyhistoriesofstyleindividualswithfamilyhistoriesof

cancer

andpsychologicaldistress.Conclusion:Negativecoping

havehigherlevelofpsychologicaldistress.

【Keywords】Familyhistoriesofcancer;Copingstyle;Anxiety;Depression;Cancer-specificdistress

直系亲属的患癌经历对其家属来说是一个生活应激源【1],会引发他们对自己将来是否会因遗传患

上癌症的不同认知,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表现出不

1.1

方被试

同的心理反应。应对方式是影响个体环境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21。以往的研究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与较好的心理调节有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适应不良有关【3】,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41。

对癌症家族史、应对方式与心理痛苦症状关系的研究。国外大多集中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健康妇女。已有报道,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其癌症特异性心理痛苦(cancer—specificdistress)较没有家族史的妇女高【1】。Lerman[51等对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健康妇女进行了调查。发现有53%的人担忧自己将来会患上乳腺癌。30%的人称对于可能会患乳腺癌的担心影响着她们的日常生活。乳腺癌、肺癌、胃癌这三种癌症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本研究选取了有此三种癌症家族史的健康个体为被试。希望通过对癌症家族史、应对方式与心理痛苦症状关系的研究.发现不利于个体应激调节的应对方式。找到更为有效的应对方被试分两组,一组有癌症(肺癌或乳腺癌或胃癌)家族史的健康被试,在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门诊候诊室,招募前来陪护癌症患者复查的健康被试70名,有效样本68份,男37名,女31名,平均年龄42岁;另一组是无癌症家族史的健康被试,在同家医院门诊招募无癌症家族史的健康被试50名,有效

样本43份,男23名,女20名,平均年龄39岁。两组

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无显著差异。

1.2研究工具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与癌症患者的关系及患者患病

时间。

1.2.2简易应对方式量表(cvs)[61共20题,其中包括积极应对12题。消极应对8题。

1.2.3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t7]抽取焦虑、抑郁两个维度的所有题目。共23题。

1.2.4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一。--x,la]包括回避、

・296・

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01.15No.32007

心理痛苦水平,分数越高说明心理痛苦水平越高。

2.1

表2家族史、应对方式与心理痛苦症状的相关

结.果

有家族史组与无家族史组心理痛苦水平比较

两组在焦虑、抑郁两因子及回避、闯入和高警觉三个因子上得分均有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有家族史组与无家族史组心理痛苦水平比较(x±s)

有家族史组

无家族史组

2.3消极应对在家族史与心理痛苦中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采用三步骤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考察消极应对方式在家族史与焦虑抑郁情绪和癌症特异性心理痛苦问的中介作用。首先,以家族史为自变量,以消极应对为因变量。考察家族史对消极应对的预测作用;其次,以消极应对为自变量,焦虑(抑郁、癌症特异性心理痛苦)为因变量.考察消极应对对焦虑(抑郁、癌症特异性心理痛苦)的预测作用;最后,采用层级回归分析考察加入消极应对后,家族史对焦虑(抑郁、癌症特异性心理痛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消极应对对焦虑(抑郁、癌症特异性心理痛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家族史的预测作用降低。见表3、4。

i坠三垒墨2

焦虑

1.87土0.68

2.52土0.85抑郁

闯入8.914-4.15

f旦三璺12

1.49±O.522.05±O.596.384-4.149.00±3.994.934-3.41

2.76十+3.04十+2.76}}2.56*2.47¥

回避高警觉

11.434-4.497.33±4.75

注:4P<0.05,¥+P<0.01,女}+P<0.001,下同。

2.2家族史、应对方式与心理痛苦水平的相关

消极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情绪、闯入、回避和高警觉呈显著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以上各因子相关不显著;家族史与消极应对方式、焦虑、抑郁、闯入、回避和高警觉呈显著正相关。见表2。

表3消极应对方式对焦虑抑郁的中介作用

消极应对方式第一步

第二步

癌症特异性心理痛苦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一步

癌症特异性心理痛苦

第二步

第三步

注:癌症特异性心理痛苦水平即闯入、回避和高警觉三因子分的和。

3讨论

应对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个体的情绪状态,进绪,其癌症特异性心理痛苦水平更高。另一方面,家族史对心理痛苦症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可能与有家族史的个体认知到其将来会有患上癌症的风险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5卷第3期・313・

(上接第296页)

sonalrelationships,andemotionaldistress

outcomes

on

health—related

节作用,有时起到中介作用1101。本研究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基础上,消极应对对心理痛苦症状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家族史的预测作用降低.消极应对对家族史与心理痛苦症状的部分中介作用得到验证。结果提示,通过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对应激做出反应会使个体体验到更高水平的消极情绪和心理痛苦。有癌症家族史的个体,可能受到“遗传”认知的侵扰.往往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出现适应不良,结果产生消极情绪,尤其是体验到癌症特有的心理痛苦,不利于心理健康。(致谢:感谢梁宝勇教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Youngmeecoping

ofparentsliving

withHIV

or

AIDS.J.Soc.Pers.

Relat.J,2002,19:45—66

4高飞.陈龙.企业员工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353—355

LermanC,Daly

M,et

a1.Mammographyadherence

at

and

can-

psychologicaldistressamongwomen

riskforbreast

cer.J.Nad.CancerInst,1993,85:1074—1080

6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中国

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2):114一115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增订版).1999,12:31—36

8黄国平,张亚林,向慧,等.事件影响量表一修订版(IES—R)

在女性犯人中的信度效度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28-30

Kim,HeiddisB.Familyhistoryofbreast

cancer,

9王桢,陈雪峰,时勘.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

康的关系.中国I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378—340

10

PaulE,CarolS.ModerationandMediationeffectsofcopingbyChineseAmericanandEuropeanAmericanadolescents.styles,andpsychologicaladjustment.JournalofBe—

havioralMedicine,2003,26(3):225—243

2梁宝勇.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心理学报,

癌症家族史、应对方式与心理痛苦症状的关系

作者:作者单位:

卢国华, 王敬欣, 汤敏, 黄国平, LU Guo-hua, WANG Jing-xin, TANG Min, HUANGGuo-ping

卢国华,LU Guo-hua(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42), 王敬欣,WANG Jing-xin(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 汤敏,TANG Min(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42), 黄国平,HUANG Guo-ping(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

刊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年,卷(期):2007,15(3)被引用次数:

1次

1.Youngmee Kim.Heiddis B Family history of breast cancer coping styles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2003(03)

2.梁宝勇 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期刊论文]-心理学报 2002(06)

3.Leslie MB.Stein JA The impact of coping strategie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emotional distresson health-related outcomes of parents living with HIV or AIDS 2002

4.高飞.陈龙 企业员工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03)

5.Lerman C.Daly M Mammography adherence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women at risk for breastcancer 1993

6.解亚宁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 1998(02)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1999(zk)

8.黄国平.张亚林.向慧 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在女性犯人中的信度效度分析[期刊论文] 2006(01)

9.王桢.陈雪峰.时勘 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0.Paul E.Carol S Moderation and Mediation effects of coping by Chinese American and EuropeanAmerican adolescents 2005(01)

1.黄雪薇.刘桂香.王秀利.吕保祥 癌症高危因素及先兆表现清单的编制[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8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04) 2009(1)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点评“庇护所”是一个心痛苦的缓慢燃烧 心痛苦》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庇护所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点评“庇护所”是一个心痛苦的缓慢燃烧 心痛苦”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点评“庇护所”是一个心痛苦的缓慢燃烧 心痛苦"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6079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