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故土 故土乡情

故土 故土乡情

2016-01-22 10:13:4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故土篇一《故土乡情》 故土乡情 ...

故土篇一
《故土乡情》

故土乡情

诗词鉴赏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像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与高适并称 泛。有《岑嘉州诗集》。

魂牵梦萦的土地

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不如家里的草窝

柯灵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作者简介:

柯灵(1909.2.15—2000.6.12)原名高季琳,笔名朱梵。、宋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中国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故土篇二
《故乡》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第五课 故 乡Ⅰ 学法导引学习本文,要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阅读和欣赏,学习作者运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等手法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还要通过对文章结尾部分的品味,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理念。Ⅱ 课文精讲字词积累1.阴晦(huì):阴沉昏暗。注意“晦”勿写为“诲”。2.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3.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4.五行(xínɡ)缺土: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旧时迷信说法:人的生辰八字要五行俱全,才吉利;五行缺土,不吉利,补救的办法是,用土或土作偏旁的字取名。5.颧骨:眼睛下边两腮上面突出的颜面骨。6.愕然:吃惊的样子。7.鄙夷:看不起。8.嗤笑:讥笑。9.惘(wǎnɡ)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的样子。10.恣睢(zì suī):放纵,凶暴。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等。其中,发表于1918年5月的《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同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内容梳理1.结构层次课文以“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故乡的萧条景象与“我”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因。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插入对杨二嫂的描写,作为衬托。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了追求新生活的执著理念。2.主题思想文章以“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痛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理念。课文览胜1.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赏析 作者开篇就渲染了一种沉寂、荒

凉的气氛,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尤其是“阴晦”、“苍黄”、“萧索”、“荒”几个带有灰色调子与深秋色彩的词语,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2.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赏析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作者抓住杨二嫂富有特征的形态,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圆规。这种漫画式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人物尖酸、自私的小市侩嘴脸。3.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赏析 作者运用“深蓝”、“金黄”、“碧绿”、“银圈”等富有明快色彩的词语,勾画出一幅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再加上后面“捏”、“刺”等动词的准确运用,有力地烘托出少年闰土英俊、活泼的小英雄形象。这为后面中年闰土的出现作了对比的伏笔。4.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赏析 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有力地突出了中年闰土在痛苦生活的煎熬下,饱经忧患,极度贫困,整日在磨难中挣扎的悲苦形象。深沉的感情中寄寓着作者无限的同情和怜悯。5.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赏析 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准确地写出了闰土与“我”重逢时的心理变化,由“欢喜”到“凄凉”再到“恭敬”。尤其是“终于”一词,准确地表现了闰土的心理变化过程,突出了封建等级观念对人的毒害。6.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赏析 这段议论性文字充满了哲理。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形象地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探索实践,就有实现的可能。本段深化了主题思想,表现了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疑难阐述问题一:“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

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这一段文字应如何理解?解答 20年来“我”思念的故乡是美丽的。“他”在“我”心中是童年,是大自然,是天真无邪的小伙伴,是一幅“神异的图画”。而眼前荒凉、衰败的故乡景象,无情地粉碎了“我”的“故乡之梦”,一时间记忆中当然也就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明明是故乡衰败不堪,接下去却说“本也如此”,这是“我”的自我解嘲,自我安慰。问题二:“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这句话含义是什么?解答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表现了“我”既对“新的生活”充满向往,又对能否实现希望不免产生迷惘的真实的思想。“手制的偶像”比喻“我”的主观愿望。如果说闰土是用泥塑木雕的“偶像”来麻木自己的话,那么“我”则是用“希望”来安慰自己。问题三:小说为什么要写宏儿和水生这一组人物关系?解答 “我”和“闰土”少小关系融洽,后来两人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会不会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重现呢?小说就是通过在同“我”和闰土这一组人物关系的有机联结中,对宏儿和水生这一组人物关系加以描写而提出这个问题的。小说结尾关于三个“不愿意”的议论和提出的“希望”正是在这种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只展现“我”和“闰土”这一组人物关系,而不描写宏儿和水生这一组人物关系,要反映出“我”的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显然是不可能的。类文赏析害怕回乡①回乡不是回家。②回家是亲切的。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温馨,是那样的顺理成章。一踏上故土,远远地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③未进家门,早有乡邻,用真诚而淳朴的目光迎候你:“哇,回家来看母亲了。”④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⑤母亲去世后,家就变得缥缈了。但那是我的根,那里有陶冶过我的乡情乡音。在那里,我懂得蒲公英是怎么飞的,蚱蜢是怎么跳的,画眉鸟是怎么唱的,它们都在呼唤我回归。⑥回归是必然的。只是先人已渺,旧居不存,算不了回家,就算回乡吧。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⑦当我踏上那弯曲的乡路时,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乡邻依旧友好,迎候你

的目光也依旧真挚。但语意里有了陌生:“啊,回来看看?”⑧是的,回来看看。看什么呢?流水依旧白,前山依旧青。但自己的目光已不知往哪儿看,脚步不知往哪儿挪了。⑨“到乡翻似烂柯人”,一颗系念故乡的心,顿时被悬起来了。因为随着母亲的去世,没有了依恋的那扇柴门,也没有了那一缕炊烟。⑩于是无可挽回地要坠入从前,黯然地走进童年的记忆,很悲壮地站到了昨日已远、来日无多的路口,踟蹰复踟蹰。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11>故乡,是生命的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12>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你也不是明星,不为故乡增色。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只是你对脚下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13>想到此,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14>你会感喟自己是一只小鸟,在山外的天地里飞了一圈。感喟自己是一条鱼,在人生的江河里漫游了一圈。如今日暮乡关,想到故乡厚实的土地,能歇你坎坷多愁的奔波,能抚慰你疲惫至极的心灵。于是你回乡,因为你是从这里赤条条地来到世上,也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携着故乡的期待,开始世路风尘的跋涉。而今倦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踪是否歪斜?你是否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你坐食的一饭一粥,是否取之有理有节?而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15>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16>回家,也许你会生出丝丝愧疚,但会因亲情的抚慰而释然。<17>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的厚恩,未有寸功回报,你会怵然而惊。<18>所以,我害怕回乡。赏析 文章开篇先写“回乡不是回家”,通过写“回家是亲切的”,以含情的笔墨忆写对母亲的依恋,进而引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然后以“回乡的路是艰难的”承上启下,抒发回故乡时产生的种种复杂的感情,最终以“害怕回乡”突出主题。训练1.作者一开始就说:“回乡不是回家。”从文中可以看出,回家的感觉是________,回乡的感觉是________。(各用文中一个词填充)2.第段中画线的句子的含义是什么?3.体会第段中加点词“审读”的语境义,从第<14>

段中找出一个与它意义相近的词:________。4.文章结尾,作者说:“我害怕回乡。”其原因在第<15>和<17>段中已有交代。请用简洁的语句分别加以概括。5.第②段说“一踏上故土,远远地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此时此刻,“游子”是多么激动啊!请你发挥想像,描述一下“游子”的心理活动。6.仿写句子:请仿照下句,用画线词语写一句话。7.思乡是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心态。请你写出古人表现思乡之情的一句诗或名句。Ⅲ 参考答案及点拨1.亲切 害怕 点拨 此题比较容易理解,答案就在文中,关键是读文章时抓住关键词句。2.尽自己的力,给故乡做一点贡献。点拨 此题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把“人”比喻为“生命之树”,借写树给故乡带来“清凉”来写人为故乡做贡献。3.回望 点拨 此题旨在考查同学们理解运用近义词句的能力。“审读”、“回望”在文中都是在对生命历程的思索。4.①去审读自己的生命行程。②对故乡未有寸功回报。点拨 此题旨在考查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只要扣住“害怕回乡的原因”这一中心,抓住段落中的关键词句概括,语言简洁即可。5.啊,母亲,您的儿子回来了。您可知道,您游历在外的儿子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您。想儿时偎依在您怀里时的那份惬意,想您为儿子缝洗衣服时那辛劳的身影……此刻,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我像在做梦似的。母亲——我回来了—— 点拨 在想像时要求我们必须准确理解人物见到故乡、母亲时的那种急切、喜悦的心情,以情动人。6.你会感喟自己是一只风筝,在广阔的天空中遨游了一圈。感喟自己是一只小燕子,在遥远的南方度过了一个冬天。点拨 解这类题关键在于把握句式特点及所用修辞手法,所仿写的句子必须与之相近或一致,还要注意语言要准确、流畅。7.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点拨 此题旨在考查我们对诗词佳句的积累,要注意必须是“思乡”的诗句。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故土篇三
《故土》

故土篇四
《故土情怀》

故土情怀

——浅谈孔庆铨先生的诗词作品

钟 山

台湾静宜大学教授孔庆铨先生,号志超,上杭城通驷门外(即今临江镇城西村)人。民国元年生于名门旺族,2009年1月在台湾病故,享年98岁。先生国毕业于上海正风文科大学,国学造诣深厚,尤工诗词。著有《南征吟草》、《瀛海行集》、《词学十论》、《词学与习作》和《志超文集》等。生前是台湾诗坛的领军人物之一。

先生寓居台湾60年,虽然没有回过家乡,但从他的诗词作品中,可以看出对故乡常萦脑际,信手拈来,便即入诗;对故乡亲朋故旧,更是无时不在念中。从笔者看到他的先生部分诗词作品,就充分反映了他对故乡无限缠绵,老而弥笃的故乡情结。

笔者手头有先生诗作91题,233首,词作161题、246阙,十之七八和故乡关联,可见其眷恋故乡情感之深。其内容大致有三:

其一,忆乡感怀。

这类诗词,数量最多,占了怀乡诗词作品的一半。反复吟哦,而且各体兼备。如七言律诗有《杭川感怀》、《怀乡杂咏》、《来台州载纪旧有感》、《下杭城感怀》等这4题便有38首;七言绝句有《杭川杂咏》、《杭川别史》、《梦游杭川》这三题共计也是38首,还有《杭川竹枝词》10首。在词作方面,更是丰富多彩,先后以《忆杭川》为题所填的词牌,就有《南歌子》、《浪淘沙》、《鹧鸪天》、《人月圆》4题共计17阙,以《怀旧》为题的词就更多了,有《忆江南》、《浪淘沙》、《踏莎行》、《鹊桥仙》、《蝶恋花》、《风入松》、《诉衷情》、《捣练子》等,还有《怀乡》、《清明怀乡》、《杭城感怀》、《杭川感怀》、《《琴冈怀古》、《杭城怀古》、《杭

城十忆》、《杭城怀旧》、《杭城忆旧》、《杭城梦旧》等等。

台北市上杭县同乡会为增进亲情乡谊,创办了期刊。先生对它》情有独钟,每期必读。在80高龄那年,他捡出历期《通讯》重温,并写了《读杭川通讯有感》五律25首,一千字篇幅,一笔呵成。诗中多侧面地反映了忆乡情怀,今就这五律组诗中的离别情景、思乡感怀、家乡山川形胜和人文历史等三方面的诗作,结合其他篇章的相关内容,分述如下:

在他38岁时正是1949年8月27日深夜翌日黎明时刻,他从上杭的通济门出城坐船,沿汀江顺流而下到峰市的。当时的离愁别恨,在他的诗词中常有感发。“挥泪飘零日,愁云拨不开。„„燕飞乌巷口,斜照夕阳来。”这是这篇五律组诗的第一首的开篇和结句。反映了他当时离乡的哀伤心情。《来台卅载记旧有感八首》中的第三、四首,也叙述了当年的离别情景:“忆昔随军战阵移,怆惶南徙五更时。楼船破浪星河动,画角暗鸣草木悲。通济城门魂欲断,敌台阶垛影迷离。料知去后终成诀,痛对山河泪暗垂。”“罗星塔影砥中流,袍岭朦胧水上浮。舟过石潭人偃息,风高土埔月含钩。渡江击楫人何在,投笔书生志未酬。遥望回澜三折水,临行悲愤恨难休”。《杭川别史》是12首的七绝组诗,第一首即为“念八年华别里门,於今回忆尚销魂。号声催发山河动,折水呜咽泪暗吞。”①在《鹧鸪天》词的开头便是“画角声中别里门,兰舟催发断人魂”。《柳梢青·杭城别母》是叙述别母情景的“南街邸里,我最伤心,慈帏辞别,暗吞垂泪。”

笔者手头所藏的先生诗词,十之七八是思乡感怀之作,这里所指的思乡感怀作品,是别于思亲,思恋故乡风物的,专指“怀乡”、“思乡”的作品。如本组五律中的“怀乡歌当哭,读报泣含哀”、“相思怀绿竹,惜别望苍苔”、“河山摇落久,万里忆乡关”、“我生桑梓地,仿佛认难清”等。这类诗,在其他篇章中也有强烈反映,如“忆故里,日夜九廻肠”(《忆江南》)、“人情同是爱乡音,穷达焉能有

异心”(《忆王孙》)。“沧海长为客,乡邦不可忘”(《南歌子·忆杭川》)、“五十年来忧患过,桑梓情深,镇日眉头锁”(《蝶恋花·怀旧》)、“数年未见雁声过,故国频怀唤奈何”(《怀故国》)、“午夜梦回怀故土,身边断续听悲笳”(《摊破浣溪沙·秋兴》)、“海天难隔故园心,每倚新亭泪不禁”(《杭川别史》)等等,不一一列举。由于他对故土的魂牵梦系,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故国频思系梦多”(《来台卅载纪旧有感》),“离家五十载,今夜梦还乡”,(《梦还乡有感》),“万里飘零万里天,东风吹我入杭川”,这是《梦游杭川》七绝10首中第一首的开头二句,足见其思念之殷。先生的思乡情怀,老而弥笃。如在78岁那年写的《杭川感怀》12首七律中,几乎首首满怀乡情:“西津水色碧悠悠,故图山河望眼收”、“秋气石潭景色佳,月弦照影引伤怀”,“燕归陌上,失故梁,不堪回首话琴冈”、“景色年华觉老苍,春心依旧是家乡”、“不到西安五十年,驷桥石板尚依然”、“得失从来休问天,杭川风物不须钱。„„到底故乡人物好,纵然失路感情牵”、“尼父在陈怀故觉,仲宣游倦赋怀乡。人情念旧存天性,晚景犹多爱夕阳。”

对故乡山川形胜和人文历史,先生极为推崇,常发而为诗。这五律组诗的第三首即为此项内容“遥瞻城市景,远视折流长,文会超腾阁,宏观胜岳阳”。其他篇章中这方面的内容也不少,如“闽粤道中重镇,东南锁 齐名”(《风入松·梅杭道中》),“罗星笔塔砥中流,千载文风建大猷”。(《杭川竹枝词》)、“杭川城郭壮江滨,雉堞雄豪镇八闽。赣浙牵连通粤桂,参差叠瓦似龙鳞”(《杭川杂咏》)、“金城百里雄关壮,挖扼粤东江。古今战役,往来商利,气象名扬”(《人月圆·杭城怀古》)、“ 具已千年,南方强矫。风景依然在含笑,青山红树,比美隋杭还妙。民情称俭朴,琴冈好”(《感皇恩·杭川》)、“千载风光,龙虎榜,鳌头独占,(明清两代进士状元辈出)„„思往昔,人文灿。怀故邑,金汤险。”(《满江红·杭城怀旧》)“千丈文光,满庭紫气,化育三代菁莪。选帏拔擢,后进盈科”(《满庭

芳·奎星塔怀古》),在《南乡子·忆杭川》的词中,先生又一次歌颂了故乡的人杰地灵,“举目河山壮, 聪折水幽。昔年王榜占鳌头。漫说,武功文学足千秋。”

其二,思念亲友。

先生是饱谈诗书的客家人,对“孝”字特别看重,对老母和亲朋故旧的思念,必然会在诗词中表现出来。“忆昔萱帏辞泪别,每唏日丧与时偕”、“记得浮家慈母泪,阵前露布枕金戈”、“暮云春树思亲友,桃李阴沉暗馆墙”(均引自《杭川感怀》七律组诗)、“萱草有怀难入梦,雁行无序各纷飞”(《秋感》)、“忆别慈颜兵燹间,临岐频嘱早须还,谁知今载蓼莪废,凄绝三更血泪潜。”(《除夕感情》)、“思亲犹忆缝衣密,陟屺兴悲废蓼莪„„几回梦绕家山里,枕畔凄风破晓珂”(《来台州载纪旧有感》)、“乱离别母出乡关,投笔戎行泪暗潜”(《八旬初度追感》)、“痛惜慈帏成永诀,那堪萱草得忘忧。征衣犹见密缝处,深愧圣言不远游。”(《思亲》)“怅望慈帏空已杳,泪洒门楣。”、“生鞠感亲恩,报德无年。人生长恨泪长咽。萱草凋零春去也,怅望绵绵。”“未能反哺愧慈鸦。怅望袍山空洒泪,哭断天涯。”(均引自《浪淘沙·忆杭川》)。“跪乳白羊思母泪,反 鸟鸟报亲恩。何处哭牵衣”、“回忆重帏慈母德,泣号无处拜含饴。泪洒表陈词”(均引自《忆江南·清明》),母亲死后,先生还多次梦回扫墓,在《忆王孙》的四阙词里开头就说:“问余何事梦家乡,欲拜亲坟哭一场。”在《一剪梅·梦返乡扫墓》中这样写道:“返里清明拜祖坟,雨打啼痕,风卷香焚。杜鹃声里不堪闻。哭泣纷纷,悲痛惛惛。”先生的父母葬在名为卷龙桥的地方,《梦过卷龙桥》写得更为悲痛,“古树昏鸦里,梦中过卷龙。桥梁流逝水,波浪落鸣漂。痊玉椿萱墓,牛眠马鬃封。旻天号痛泣,何日得重逢。”

“拜娘人不见,唤表影无瞻。”“唤表”,指当年在南大街经商的表哥。先生对其他家乡亲友,也是怀念情深的。如“搔首年货白发侵,花开棠棣系情深„„

何时重遂还家愿,陶醉春晖洒满斟。”(《怀二三弟》)“屈指卅年别,关心万里情,修书有雁未能通;叹息弟兄散乱各西东。”《南歌子·怀海弟》)“思旧友,晨星有几人。聚散合离萍水客,艰难困苦泪痕亲。梦里忆雷陈”(《忆江南》之五)“折水无波脉脉流,思源阁下忆朋俦”(《鹧鸪天·忆杭川五阙》)“问余东返为何由,欲访知音量酒筹。”(《忆王孙》四阙之二)。

其三,留恋故乡风物。

先生对故乡风物烂熟于心,反复吟哦,妙语连珠。在350多首的怀乡诗词中,吟咏故乡风光的有90多首,约为四分之一。在这些诗词中,笔者约略统计了一下,提到挂袍山的有26处,紫金山的有11处。七峰山的14处,三折回澜的26处,驷马樵歌的7处,西安牧笛的6处,石潭秋月的11处,虹渡波恬的3处,罗星塔11处,通济门8处,迎恩门1处,阳明门2处、登瀛门2处、时雨碑2处,提到七星井、狮子潭、大沽滩、天子地、石门障、美女峰、双髻山、马鞍山、水南、长坝、张滩、土埔、桥头等附郭地方,还提到保安宫、仙师宫、南塔寺、夫人宫、关帝庙、白衣庵等老城区院宫观。林林总总,如数家珍。

先让我们看看先生对“杭川八景”的描述。

《忆杭川八景》

袍岭朝云玉叶开,金山晓旭复华来。

七峰拥翠排云帐,三折回澜叠浪堆。

通驷樵歌成梦寐,西安牧笛调声哀。

石潭待我评秋月,虹渡恬波当酒醅。

一、袍岭朝云

挂袍山影入苍冥,晓起朝云映眼青。

危岫浮岚遮砌道,奇峰郁垒护圆屏。

故土篇五
《故乡》

故乡,美

故乡啊,你是我的梦中的情人哪!那一次次梦里的思念依然是伴我儿时成长的故乡。想来也无原由,每当回想到故乡的人与事,故乡在我心中的分量不可抗拒的又一次加重,以至萦绕心间。我也不得其解,她有什么可思,她有怎样的曼妙风景竟然让我如此的迷恋。——题记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故乡是孕育我养育我的生命之源,是我最熟悉,最难忘,最有感情,最有快乐的地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虽然我们成不了诗情画意的马致远,不能吟咏出那样绝美的词章,但是我们和诗人的情怀是一脉相承的,对故国乡土的依依眷恋和一往而深的爱。我想,此时和我一样的身处天涯的游子,无论是在身体疲惫时的困顿,还是在望见夕阳黄昏时的绚丽,抑或在午夜梦寐时的深思,都会勾起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一花一草的怀念。

至美的东西总让人魂牵梦绕,故乡就是这样的一个值得让我思念,让我回味,让我描摹赞美的地方。

在我的故乡,有三座连绵起伏的小山(陈二房祖鼻山,雀山赤铜山,胡埒老虎山),中间是农田阡陌和一条蜿蜒于田畴间的小河。我们就依山傍水居住在良田桑池中间,看着溪水曲流,听着蝉儿高唱,闻着稻花飘香。最高兴的可得算是我们这一群孩子们,赤着胳膊儿,

穿着裤叉儿,光着脚丫儿,欢快的跳进小河,激起千层的浪花儿;戏水,摸鱼儿,骑水牛,玩的不亦乐乎。

欢乐对于孩子来说从来就不缺少,高兴的时候什么都敢忘,什么也都不害怕,任何地方都可以是充满欢乐的“海洋”。

去山沟荆棘里找野兔,捉野鸡;哧溜哧溜的爬到树梢的尖儿捅鸟窝,取鸟蛋;很有刺激的去偷甜蜜蜜诱人的果实及捅马蜂窝被马蜂追赶着蜇人。还有那有趣捕蝉儿,把纤长的竹竿一端嵌上一个用铁丝做成的圆环,然后让整个圆环粘满蛛丝网,用它来捕捉蝉儿,当蝉儿被粘上蛛网无法挣脱狼狈的样子,我们孩子们是开心的不得了。对于捕蝉孩子们还有更简单又省时间的好方法就是用鱼线和鱼竿配合,线到擒来。想到了钓鱼,孩子们更兴奋了,不怕炎热,不惧毒蛇,不畏路远,寻到路尽,却总能柳暗花明找到钓鱼的好场所,择一个好位置,鱼钩串上诱鱼的香饵,一竿子下去,坐等鱼漂的沉浮,期待大鱼上钩。期盼大鱼的上钩是诱人的,等真的一把钓上了大鱼,那心里一个个美滋滋的。

当凉爽的秋风吹干了孩子身上炎热的汗水时,此时在一派繁忙的金色稻田里充满着孩子们欢声笑语,正忙着收割金秋的果实,虽然忙,孩子的欢乐依旧永恒,累的时候开个小猜,唱首歌儿,捉个迷藏,去河里抓虾兵蟹将,还有亲近大自然认识花草,摘野果子吃等等。哪怕是在寒冬的脚步悄然来临,孩子们冷的紧巴巴时就会靠墙檐一字排开玩“挤油儿”的游戏,呼声喊声中充满尽是快乐,如果觉得玩得不尽兴可以再来个跳橡皮筋,打叠罗,跳方格子,挑花线,折纸飞机,

滚铁环,打纸炮,拍油画,剪刀石头布„„冬雪飘临如期而至,我们欢呼雀跃,一个个穿着厚厚的棉袄像个小玩偶,呆若木鸡似站在屋檐儿前,仰着头看天上飘下的纯白的雪儿,等着雪深数尺后就冲进雪地里玩打雪仗做雪人儿,即便双手冻的发紫发红妈妈看到的是责备,可自己依然乐不可支。孩子的笑声冲破了寒冬的冰封,送来了春天的暖意。

当孩子们爬上山坡,顺着春风放起了一个个自己用报纸精心制作的纸鸢飞上了蔚蓝的天空时,就像是放飞自己的梦想一样勇敢而欢快,天真而纯洁,不管风筝飞多远而线的另一端就是孩童时的我们,我们的爸爸妈妈,小草,山坡。在春天里,童年的读书时光总也少不得乐趣的,课堂上养蚕成了孩子们的中心,却是老师体罚的重点对象。可为了呵护个这小东西的成长,孩子们觉得责任重大似的,很上心,把他们装在圆形的小铁盒子里,放在书桌抽屉的跟前儿,每当老师不在教师或老师上课背着自己,孩子们就会偷偷的低下头看看小东西吃桑叶,看着她长大,变成漂亮的“白娘子”。为了她吃的好吃得饱,孩子们趁着下课放学这短暂的时间寻遍校园周围只为找桑叶。记得有几次疯狂的不怕路途遥远和伙伴们一起去很远的盘古当采摘桑叶,却还要被当地的桑农追赶,落荒而逃的惊恐,换来的是坚定的执着,不摘到桑叶誓不罢休。当看蚕儿满口满口吃着桑叶,孩子们的心里也是甜的。

青绿的山,娟秀的河,古朴的村落,巷道,田间都成了我们的欢乐场所,伴随着故乡的人,一起成长,一起风雨同舟,一起变美丽。

雨,是寻常的,而故乡的雨,却富有生活气息,时而温情脉脉,绵绵长长不忍离去;时而酣畅淋漓,淅淅沥沥戛然而止。小雨细细的下着梁间燕子呢喃软语落户人家;田间里的雨伞,斗笠也一派繁荣,农民辛勤的插秧,青青的禾苗也尽情的吮吸着雨水渐渐的铺满田间,;这一切织成了细雨中美丽的风景。不时的,一阵大雨落来,在田间耕耘的牛儿身上的毛如梳子梳理了一般整齐而煞是好看,还有那被雨水淋湿的勤劳的人们,时而弯腰蹲下,时而抬头顿首,淋湿的脊背和衣服贴在一起轮廓或稀或紧,更是让人觉得美,总之春雨的细与绵,夏雨的大与急,秋雨的愁与寂,冬雨的寒与冻;让我爱赏不够,体味着这世间的冷暖人生。

沧海桑田,岁月更迭,如今勤劳勇敢的故乡人家家户户盖起了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交通便利,放眼望去绿茵成碧,街道杨柳,让人舒张了眼力;更有金球桂子,飘香十里,这些让家乡焕然一新的穿上了时代的新装,变得更漂亮,更美丽了。乘着深化改革之风,做着中部崛起的梦,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家乡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共舞,变得更好看。

而一次久别的重逢让我倍感舒心如意;因为回家了,一切的忙碌暂时归于宁静,疲惫的心灵终于可以停靠在一个悠闲自在而又传统的驿站,静静享受这里的天空,夕阳,万物,人家。对于一个饱尝了异域的美食,看遍了异地的美景,欣赏了瑰丽的山水的我来说,故乡依然是我的灵魂所在。每次的归来都觉得她更亲近更真朴,远处的田野离我更亲近了不再显得遥远,路程也变短了不再觉得走起来漫长,

山坡也显得可爱了像个蘑菇头,小河也显得柔美了像一条丝带绕于田垄。

或许故乡的山水的美名不比名山大川,或许故乡的故事微不足道不值传为美谈,或许故乡的邻居亲朋平平淡淡很简单,但这些对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我来说,却是那样的真实,友善和质美。我觉得他们是我心中最美的,我永远都会记得起他们勤劳的背影和纯朴的品质。

漂泊异乡这些年,而当真的成为了异乡独游客的我,随着岁月流逝与故乡的原风景的距离拉的越来越长,深知思乡之美,忘不了的乡音,忘不了的童趣,忘不了的憨笑,情愫的思念会让我喜欢家乡的月亮,家乡的星空,家乡的萤火虫,家乡的发小,家乡的老人,家乡的故土残垣。中秋在即,更是思之切,柔之肠,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人都一样,年年都相似,割不断的记忆,念不完的情意。

身处异乡的我也更加自豪的说,人是故乡的亲,水是故乡的甜,山是故乡的美。

2013102

找回童年记忆

故土篇六
《《故土》课件2》

故土篇七
《故乡》

教 案 设 计

课程名称:语文 设计者:罗双 授课班级: 年级 班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故土篇八
《9 故乡》

故土篇九
《故土之上》

故土篇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故土之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故土之恋”

对中国人来说,有一种感情,那叫“乡情”;有一种依恋,那叫“故土之恋”。

翻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在各朝各代都能找到中国人的“故土”情节。对土地的依恋,尤其是故土的依恋,这种感情早已深深扎植在了中国人的心中。正因为这种“故土之恋”,中国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得以延续,数千年间创造出了无数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文化;也正因为这种“故土之恋”,创造出了中国的“国家”文化,创造了“乡土”文化等等。

中国人走到哪,总不会忘记自己的故乡;漂泊在国外,也总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故土之恋”,最早来自于人们因为生产实践而对土地产生出浓厚的感情。《尚书·洪范》中就歌颂土地说“土爰稼穑„„稼穑作甘”,诗句中体现出土地有滋生草木谷类的特点,而食之有甘甜味。早在神农时代,中国人就开始在土地上播种百谷,生产粮食,由此慢慢生产出对土地深厚的感情,那确是一种依恋。

因为黄河流域先天有利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中国早就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播种百谷,辛勤耕耘,生产粮食,繁衍后代。为此,土地无论是对个人还是集团甚至整个国家来说,那就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和根本。原始部落时期,部落之间不断征伐,那为的就是夺取土地。黄帝时期,东征打败了神农氏的后代,统一了东西;南征时灭了蚩尤,

统一了南北,从而统一了华夏。在有文字明确记载的时代,周朝就已经是一个农业国家了。周武王伐纣建周,一方面分邦建国,拱卫王室;一方面实行井田制,实现土地的国有化。从周朝开始,三千多年的中国延续了农业文明的足迹,以农业为国家经济的根本,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因为小农经济的存在,中国人也就永远地被束缚在了土地上。几乎每个中国人从出生,就开始接触土地,一直到死,埋葬在土地中,一辈子,都是在土地上耕耘劳作,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解之情。

从周代开始,中国有了宗法制,开始强化“家”的概念。每一个家以土地为根本,每一个人又是以家为根本。自此,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又多了一个情节,那就是对“家”的依恋。

中国历代最广大的普通老百姓,就是种一片土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辈子都在土地上辛勤地劳作耕耘;然后生育有了孩子,孩子继承父志,一再重复这样的轮回,就这样延续了数千年。他们作为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可观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很多的文化,但是他们绝不是各时代的主导力量,也就不能创造出各时代主导的文化。他们对土地的感情,就还只是那种原始的依恋之情,土能播种百谷,生产出粮食,从而可以维持自己乃至家人的生命。他们一辈子都被束缚在了土地上,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世世代代都是小农。

现如今,我们在历史典籍或是书本上,看到的最普遍的一个阶层——士,他们是有文化、有思想、有抱负的人,他们或是文官或是武将。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主导力量,缔造了中国最优秀最核心的文化。

尽管各时代的“士”是不同的,于此权且笼统地用“士”来表示这一阶层的人。他们大多出自有地之家, 或是地主之家、或是农民之家,因为他们是有文化、有思想、有追求的人,不甘于平凡的劳作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下,暂别或是永别世代生活的那一块土地,背井离乡,踏上离乡漂泊之路。他们中的人,有些为了金钱、有些为了名利、有些为了野心、有些为了梦想。就是在种种理想的指引下,文人骚客,将军士卒,脚踩着乡土踏上离乡之路,赶往人生旅途的一个个站台。于是流动的浮土也会引出无数的喧嚣,而无论身在何处,那种故土之恋,总是或隐或现存在于人的心中,存在于每个时代。

他们的故土之恋,有两种主要的体现方式,一种是“思乡”之情,另一种是“落叶归根”情节。远离家乡,羁旅他乡的游子,时刻怀念家乡的亲人和故土,他们通过抒写诗文来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像《古诗十九首》中的“羁旅之苦,相思怀人”的感情基调;像李白的思乡诗,“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漂泊之中的游子借思乡抒发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还有那首著名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发了一种含蓄深沉的思乡之情„„这时的他们,要么仍是未取得功名,要么是取得了功名,做了官,但是没办法回家,所以他们自己只有体会“思乡”的苦楚了。

而当他们取得了功名或是到了暮年,他们希望回到故乡,这就是“落叶归根”情节。“落叶归根”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很多士人,取得功名后,就想着衣锦还乡,光宗耀祖。项羽率众诸侯灭了暴秦,但是他并没有想着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而是分封

诸侯,自号“西楚霸王”,定都“彭城”,这明显就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思想观念的体现。很多科举高中的人也是身穿御赐黄马褂,骑着御赐高头大马,或是坐着官轿,很神气地回到家乡。当然,绝大多数做官的人,到了退休年龄,就回到老家,重新回归到土地上,进行生产劳作。他们实属荣归故里,光宗耀祖了。另外,有一些人生很不得意的人,但是死的时候仍希望回到故乡。总之,“落叶归根”对中国人来说,很普遍、很自然,这个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早已是根深蒂固了。

中国人的故土之恋,有原始那种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有高一层次的对“家”的依恋,也还上升到了“国家”的层次。

伴之耕作、生活的进程,演化而来的是无形的文化观念。“土地”一词,本指中国汉族旧时民间奉祀的地方神,古诗中称为社神。封建帝王尤为注重祭祀社稷。“社稷”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社”代表大地,古代句龙为后土,故社神以句龙配享;“稷”是五谷之长,以“稷”代表谷神,以后稷配享。“社稷”就逐渐成为国家的象征。从汉代以后,历代皇帝都祭祀社稷,到了明清两代,社稷坛设在北京紫禁城午门右侧(今在北京中山公园内),取五方土(用青、红、白、黑、黄五色土壤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筑坛,每年仲春、仲秋皇帝亲临致祭,民间则以土地庙祭祀土地,祈求禾谷丰熟,既体现了古代人民对土地的眷恋之情,也表示人们对“故土”的感情上升到了国家的范畴,进而产生了一种故土之恋——为国家兴亡而产生的对故土难分难舍之情。

南宋名将岳飞的诗词,肝胆沥沥,曲折回荡,表现了对河山的热爱和国家的忠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仰俯天地可见河山的雄伟壮阔,岳飞的一腔热血奉献在自己的热土之上,其情诚挚感人,正气浩然。李煜,南唐后主,则是于幽怨之中展示亡国之痛,痛的根源来自对故土的眷恋。这种爱与痛就像一个树根两个树干,相依而存在。李煜38岁时,宋师长驱渡江,他降宋被俘,其词着实表达了他的故土之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读之令人感伤。

故土观念,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积淀,民族性、社会性、历史性诠释了它的内涵,这种意识不会随时光迁移而被淘汰,因为它早在几千年前,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之中。


故土 故土乡情相关热词搜索:故土 乡情

1、浓浓的乡情篇一《关于浓浓乡情的古诗、名句、诗歌、歌曲》 浓浓的乡情(2015-12-30)

2、表达思乡之情可以用具体篇一《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表达思乡之情可以用具体(2016-01-19)

3、浓浓的乡情节目类型篇一《“浓浓的乡情”节目表演》 浓浓的乡情节目类型(2016-01-21)

4、思乡情更切(共5篇)思乡情切思乡情切——月夕归家,秋色正浓,情亦浓一地秋叶黄 许是太久没在这个时节回家,走在风里,风起叶落,一地秋叶黄,侧耳倾听,不知心里是醉还是碎。一叶知秋,秋可知愁? 记忆里,楼前的垂柳此时应已慢慢露出筋骨,微焦的柳叶打着卷徐徐飘落。如今,满院只剩一棵老白杨,一阵风来,叶子寂寥的离开枝头。错过了飘絮思乡情更切(2016-03-13)

5、关于浓浓的乡情的歌(共6篇)关于浓浓乡情的古诗、名句、诗歌、歌曲【古诗】 关于浓浓的乡情的歌(2016-10-10)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故土 故土乡情”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故土 故土乡情"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6133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