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我欲向天张巨口 一口吞尽胡天骄

我欲向天张巨口 一口吞尽胡天骄

2016-01-22 10:25:4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我欲向天张巨口 一口吞尽胡天骄篇一《思想政治作业》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我欲向天张巨口 一口吞尽胡天骄》,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欲向天张巨口 一口吞尽胡天骄篇一
《思想政治作业》

那个世人痛恨的英雄

——观《袁氏当国》有感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120518班 12051231 罗星东 提到袁世凯,每个中国人的第一个反应,出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词就是“汉奸”。世人都误解了袁世凯,或者准确的说,不能真实的全面的认识袁世凯。这大多是因为“复古逆流”,“洪宪之治”,“二十一条”这一些与社会违背的行为。然而,中国如果没有袁世凯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此时,不觉想起三国时期的曹操。他和袁世凯实在是太像了,只能说是社会环境的相同造就了同一种人,概括为“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晚清混乱的社会,尤其是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京津之地根据《辛丑条约》不得设有军事设施,更为严重的是从此中国的地方开始与中央脱离,逐渐的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这完全就是三国的复制品。

中国的社会在此刻悄然开始重复1000多年前的东汉末世。然而,袁世凯与曹操的最大不同就是:前者称帝,后者没有。可以说,两者在末世都利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道王牌,然而曹操的黯然隐退为他赢来了世俗所说得“奸雄”美誉,而称帝的袁世凯却截然不同的冠以“汉奸,窃国”。试想正如曹操所说“试问天下无我曹操,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放到晚清末年,没有袁世凯中国又会是怎样的?历史证明,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开始分裂,分为直,皖,奉系,南北方的阵营利益矛盾激化,中国开始上演军阀混战的局面。

让我们一起回忆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以一颗淡然,平实的心,以将心比心的态度一起怀念这个“世人痛恨的英雄”。

“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十四岁乡试落榜后的《言志》)。袁世凯的年少轻狂,那颗报国的爱国热心,那种雄心壮志很难想象,他以后会成为一个时代的逆流者。科举两次失败的袁世凯,开始投身军营,自己则以曹孟德自诩。壬午之变,驻守朝鲜的袁世凯崭露头角,被当时的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关注,之后发生的朝鲜政变,以及和日本人的紧张关系的处理,看到的是一个既年轻但却又冷静,足智多谋的袁世凯。

人生在世如乱麻,谁为圣贤谁奸邪?霜雪临头凋蒲柳,风云满地起龙蛇。治丝乱者一刀斩,所志成时万口夸。郁郁壮怀无人识,侧身天地长咨嗟。

不爱金钱不爱名,大权在手世人钦。千古英雄曹孟德,百年毁誉太史公。风云际会终有日,是非黑白不能明。长歌咏志登高阁,万里江山眼底横。

——选自《袁氏诗集》

这是19岁的袁世凯返回项城所做的。对待历史后来人的评价,袁世凯深知“千古英雄曹孟德,百年毁誉太史公。”历史学家总是那么爱抓住一个人所犯下的错误大书特书,对一个人的成就有时却只字不提。这或许是老师所讲的“突出中心”的需要,对好人我们就一味的歌颂,好似那就是一个圣人,搞得大家只得顶礼膜拜。对袁世凯,他的功绩只字不提,一味的批斗,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真理是唯一的。

袁世凯担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后,开始着手清廷留给他的一个十足的烂摊子。先说不能拥有军队,社会治安如何解决?八国联军侵华后的中国,工商业极

度萧条,真所谓百废待兴。在这7,8年里,袁世凯发展实业,创立北洋六镇新军,奏议废除了科举制,可以说是“表面上的保守党,实则却是维新派的忠实实践者”。与维新派不同的是,维新派是追求疾风骤雨式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而袁世凯则是渐进式的自下而上的改革。袁世凯的改革成功,既有清廷想改革的意愿,也有他多年来的官场,社会意识因素。在不触动保守党的利益下,小心翼翼的改革,先点后面,逐步推广。由此可见,袁世凯对于民主共和的社会趋势是了解的,然而,令人头疼的是,在中国这个几乎都是文盲的社会搞民主,搞政党政治不是太过理想化了。

“采药入名山,愧余非健步。良医不可求,莫使庸夫误。”

——选自《袁氏诗集》

对于辛亥革命的爆发,袁世凯则是充分利用了他的政治嗅觉。一方面与南方革命党联系,一方面逼迫隆裕太后和溥仪小皇帝退位。成功之后,飞出临时约法,改内阁责任制为总统制,并且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这种种的举动,革命党人说他是为恢复帝制做准备,大权独揽;他自己则辩解说,在中国这个人民尚处于思想未解放之状态,谈民主就是在作乱。事实表明,当今中共采取人民民主集中制,也是说明了当今中国并不适合西方的政党政治,更何况在那个封建晚期,但封建思想却残留比较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的政党政治是不适合中国的。在当时南北分裂的情况下(南方与北方表面统一),民主政治则会变成各个统治集团相互攻伐的政治工具。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应邀赴北京同袁世凯商讨国事。在短短的一个月里,相见达到33次,彼此都有相见恨晚的味道。然而,孙中山是一个愤青的理想爱国主义者,是一个理想的领袖,以至于袁世凯取笑称“孙大炮”。相反的,袁世凯则是一个务实的领袖家,深知社会的潜规则和复杂,相比孙中山比较老练和成熟,如果说孙中山成功的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想必社会会提前进入军阀混战。一则,孙中山没有军事存在,大总统只是个有名无实的虚位,当军阀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大总统就表面上是个大总统;当军阀的利益出现分歧,大总统连个劝架的分都没有。所以,袁氏当国不只是袁世凯的野心所在,也有客观的社会原因。

“身世萧然百不愁,烟蓑雨笠一渔舟。钓丝终日牵红蓼,好友同盟只白鸥。投饵我非关得失,吞钓鱼却有恩仇。回头多少中原事,老子掀须一笑休。”

——选自《袁氏诗集》

由此诗可见,袁世凯是具有俯瞰中原的胸襟和那种王者之气的。袁氏的骂名莫过于袁世凯的“洪宪”称帝。

袁世凯在称帝前已经是说一不二的大总统了,为何还要图皇帝这个虚名呢?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袁世凯运用种种手段在国会中打败了对手国民党,但他发现虽然国民党被赶走了,但其他很多人并不服。当时政党林立,至少有三百个以上形形色色的政治团体,谁都不服谁。他派的将军到地方当了督军,这些督军掌握党政军大权后也不怎么听话。虽然是集权体制,但是中央的权力很小,眼看着地方的税款都不往上交了。

社会问题也日趋严重。原来卖私盐的大都是偷偷地搞,现在在市场上公开买卖。以前土匪都是风高夜黑作案,现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抢劫。老百姓认为因为没了皇帝,所以也没有王法了,大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二十一条》对袁世凯打击是致命的,在国人眼中他成了卖国贼、民族罪人,而日本人还不满意。

自袁当民国大总统以来,中国不是变得更有力量了,而是更衰弱了,中国看起来比以前更象一盘散沙了,而 “二十一条”最终向全国证明,他的集权并没有换来在列强面前的防御力,国家凝聚力反而下降了。现在他发现自己什么事都做不了,怎么办?首先要有一个东西,一个精神的东西、制度的东西,把中国重新扶起来,皇帝权威有传统的道德做支撑,专制皇帝肯定是不能当的,那就搞“君主立宪”吧。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君主立宪是很有合理性的。中国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因而更需要一种共同的精神信仰,形成一种精神的纽带凝聚国人,这种信仰最佳选择莫过于爱国主义,国家的代表者是君王,爱国就是忠君,忠君就是爱国。英明君主是一个真正代表国家的象征体,所以袁世凯称帝了,他想用使自己成为凝聚来中国人符号。这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

然而,老百姓被几千年的皇权政治害苦了,一提到皇帝就深恶痛绝,根本不管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有着什么区别,只要是与皇帝、君主有关的东西,全都是封建社会的坏东西。其实对两种政体很难解释清楚,不要说对没怎么读书的老百姓说不明白,就是现在非政治专业的大学生也对此是一知半解。袁世凯什么事情都很清楚,就是这一人人都知道的民意却看不到,连最基本的实情都忽略了,而违背民意失败是必然的。

另外,袁世凯也忽略了一个大趋势:中国相当一部分人的政治信仰已经变成了进化论,在进化论里是不容许倒退的,我不管你君主立不立宪,君就是皇帝,只要是当皇帝就是倒退,就是复辟,就要推翻。正如梁启超所说,“即已共和,君主立宪便过时了。皇帝的威信被打破了,再立宪便违背历史潮流了。”(梁启超是君主立宪和共和制讨论方中的前者)如果袁世凯不称帝,各省反抗中央要背着反叛的名声,但现在就有了一个反复辟、反倒退的正当借口,而这个借口力量之强大是空前的,蔡锷三千护国军一声呐喊,几个月之内全国都变了。

袁世凯的失败主要是违背民心、悖逆潮流的结果,即使民心与潮流并不一定就是真理。当然也可以说是输给了时间,只要君主立宪制度正常运行十年左右,中国一定有很大改观,那时候事实胜于雄辩:民富国强了,君主立宪就对了,袁世凯也就不是民族的罪人,更不是窃国大盗,而是一代明君,是把中国带进民主国度里的一代伟人。遗憾的是,历史只给了他几十天的时间,连拿个宪政框架的时间都不够。

袁世凯称帝的年号为“洪宪”,“洪宪”的意思是“宏扬宪政”,从字面上都可以看出,袁世凯基本上算个民主派。

然而,历史是悲剧的。

少年有才气,中年有英气,晚年暮气重重,到他称帝时则完全是“尸居余气”,所以一遇拂郁,气机窒塞,如怒马陷入泥淖,气息奄奄了。袁世凯复辟帝制有诸多原因,在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是“他害了我”,对于这个“他”,大多数人认定是长子袁克定。然而真正害袁世凯的只能是他自己,是他对中国社会的认知能力和历史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对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同样是个悲剧,而且是更大的悲剧。这与袁世凯个人的历史局限性有关,也与中国的封建专制土壤有关。正如唐德刚先生所说:“客观历史早已注定了他这个边缘政客不论前进或后退,都必然是个失败的悲剧人物。”

正如诗言: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选自袁世凯诗集)

我欲向天张巨口 一口吞尽胡天骄篇二
《袁世凯的诗》

“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 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 平仄音韵固不协,气概却不同凡响,略似黄巢《不第后赋菊》。 十五岁重来南京,登雨花台,作七律一首,题为《怀古》: “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 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 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 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 凭陵史迹,吊古伤今,辄以救世英雄自许,一派少年豪情。 1878年,十九岁的袁世凯返回项城坐享祖业,组织文社,自为盟主,留下《咏怀诗》十几首,如: “人生在世如乱麻,谁为圣贤谁奸邪? 霜雪临头凋蒲柳,风云满地起龙蛇。 治丝乱者一刀斩,所志成时万口夸。 郁郁壮怀无人识,侧身天地长咨嗟。” 又如: “不爱金钱不爱名,大权在手世人钦。 千古英雄曹孟德,百年毁誉太史公。 风云际会终有日,是非黑白不能明。 长歌咏志登高阁,万里江山眼底横。” 这些诗作大多不工对仗,不合格律,而粗犷雄肆,意气风发,正是一个桀骜不驯的急欲入世者或野心家的写照。 待科举考试又一次受挫,袁世凯便怒焚历年诗稿,决意弃文从武了。 光阴荏苒,匆匆三十年过去。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驾崩,宣统小皇帝继位,摄政王载沣监国,有意除掉身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袁得密报,惊恐万状,即以“足疾”为由,辞官归隐,住进河南安阳北门外的洹上村别墅。 其足疾倒是不假,此前,袁年届五十,清廷破例为之做寿,慈禧亲赐“养寿”二字,但袁乘机广纳贿礼,又受西太后严斥,袁谢罪出宫时,惶惶后退,竟从台阶跌下摔伤了右腿。归隐之后,还以《病足》为题成诗二首: “采药入名山,愧余非健步。 良医不可求,莫使庸夫误。” “行人跛而登,曾惹齐宫笑。 扶病乐观鱼,渔翁莫相诮。” 或谓袁氏以良医自许,暗讽清廷庸人误国。 袁世凯此次“养疴”三年,闲居养寿园,寄兴山水,弄舟垂钓,安享天伦,与一干僚友唱酬,所得诗作存世者计有二十多首(有几首不见于《圭塘倡和诗》和《洹村逸兴》两集)。 综观其此间之诗,无非两种情怀:一是退出官场后的怡然自得,二是仕途受挫的落寞不甘。 2006-8-8 20:37 回复 定海针 3位粉丝 2楼此亦中国仕子惯见之困惑,在出世与入世,独善与兼济,逸士与志士的两难选择之间。只是袁氏之与清廷,更多了几分异志,少了一点忠心。 试看其《雨后游园》: “昨夜听春雨,披蓑踏翠苔。 人来花已谢,借问为谁开?”

《咏海棠二首》之一: “海棠带雨湿红妆,乞护重阴昼正长。 蛱蝶不知花欲睡,飞来飞去闹春光。” 《落花》: “落花窗外舞,疑是雪飞时。 刚欲呼童扫,风来去不知。” 《春日饮养寿园》: “背郭园成别有天,盘飧尊酒共群贤。 移山绕岸遮苔径,汲水盈池放钓船。 满院莳花媚风日,十年树木拂云烟。 劝君莫负春光好,带醉楼头抱月眠。” 纯乎风花雪月,一派闲雅,分明有尘外之音,天真之致。论者不必以为,此中情致全是矫揉造作,只为掩饰其待时而动的野心。试想其人在军旅,在藩邦,在仕途,在朝堂,三十年鞍马劳顿,殚精竭虑,身心疲惫,如今罢官归来,优游于林泉之下,做一回闲云野鹤,不也是久已期望的人生境界吗? 另几首唱酬咏怀之作也各有高致。 《和子希塾师游园韵》: “老去诗篇手自删,兴来扶病强登山。 一池花雨鱼情乐,满院松风鹤梦闲。 玉宇新词忆天上,春盘乡味采田间。 魏公北第奚堪比,却喜家园早放还。” 家山寻诗,田间拾菜,不亦乐乎?纵位列三公,身居北第,又何足羡慕? 《和景泉塾师游园韵》: “池上吟成一倚栏,老梅晴雪不知寒。 年来了却和羹事,自向山厨捡食单。” 此诗由老梅想到和羹,承转有度,用典自然。和羹,配以各种调味品的羹汤。 《书·说命下》: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比喻大臣辅助君主综理国政。如今了却朝中杂务,回到“和羹”本义,自订食谱,从心所欲,不亦快哉? 《清明偕叔兄游养寿园》: “昆季偕游养寿园,清明雪尽草粗蕃。 苍松绕屋添春色,绿柳垂池破钓痕。 画舫疑通桃叶渡,酒家仍在杏花村。 莺歌燕语无心听,笑把埙篪对坐喧。” 清明时节,兄弟同游,但见苍松绕屋,绿柳垂池,佳人相约桃叶渡,牧童遥指杏花村,置身其中,听天籁与人籁和鸣,正是“此间乐不思署(官署)”吧。桃叶渡在南京,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常在渡口迎接爱妾桃叶,因而得名。 还有《春雪》之诗也一派宁静淡远: “连天雨雪玉兰开,琼树瑶林掩翠苔。 数点飞鸿迷处所,一行猎马疾归来。 袁安踪迹流风渺,裴度心期忍事灰。 二月春寒花信晚,且随野鹤去寻梅。” 其颔联“一行猎马疾归来”尝为人称道,以为“硬语盘空,固是英雄本色”。 笔者觉得其颈联“袁安踪迹流风渺”一句亦有趣。此诗咏雪,联想到“袁安困雪”故事,乃顺理成章。也许作者的本意,只是以袁安卧雪穷且不失节操的风范为标榜,与下一句以屡遭贬谪而孤忠不改的晚唐贤相裴度自况

略同。 待后来袁世凯称帝,有人附会其家起华胄,系出名门,追溯到汉末枭雄袁术及明末英烈袁崇焕,或许还从此句得到了某种支持。 袁安,东汉汝南(倒是临近项城)人,相传其少时丧父,有仙人指点一向阳山坡道:“令先尊若葬此地,袁家当世代为三公。”后果应此言,“汝南袁氏”累代隆盛,至汉末割据称雄的袁绍、袁术皆出袁安之门。其实,袁世凯的先祖,上溯四辈就模糊了,跟袁术、袁崇焕很难扯得上。 然而,袁世凯终归是袁世凯。其归隐之诗并非一直那么“纯情”,有时也忍不住会流露对清廷的不满。毕竟自己为之尽忠三十年,最终居然被一脚踢开,还险些丢了性命。 如《次史济道、权静泉〈月下游养寿园联句上容庵师〉韵》: “曾来此地作劳人,满目林泉气象新。 墙外太行横若障,门前洹水喜为邻。 风烟万里苍茫绕,波浪千层激荡频。 寄语长安诸旧侣,素衣早浣帝京尘。” 尾联召唤京城旧侣来归,便不妨是与当局不合作的情绪。 《晚阴看月》: “棹艇捞明月,逃蟾沉水底。 搔头欲问天,月隐烟云里。” 其中依稀是“浮云蔽月”的政治牢骚。2006-8-8 20:37 回复 定海针 3位粉丝 3楼汉初陆贾《新语·慎微》:“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次张馨庵都转赋怀见示韵》: “人生难得到仙洲,咫尺桃源任我求。 白首论交思鲍叔,赤松未遇愧留侯。 远天风雨三春老,大地江河几派流。 日暮浮云君莫问,愿闻强饭似初不?” 此诗感慨不一而足。 “白首论交”一句应是抱怨世风日下,缅怀鲍叔牙式的恪守友谊、让贤善任的古之君子。 “赤松未遇”一句艳羡张良得遇神仙,追随而去。赤松子,神农黄帝的雨师,上古隐士。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 末句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则透漏了重出江湖的心思。 还有《啸竹精舍》: “烹茶檐下坐,竹影压精庐。 不去窗前草,非关乐读书。” 连窗前杂草也懒得去除,袁世凯心里忙着哩。忙什么,不知道,反正跟读书无关。唐诗说,“刘项原来不读书”。 《寄陈筱石制军二首》: “武卫同袍忆十年,光阴变幻若云烟。 敏中早已推留守,彦博真堪代镇边。 笑我驱车循覆辙,愿公决策着先鞭。 传闻凤阁方虚席,那许西湖理钓船。” “北门锁钥寄良臣,沧海无波万国宾。 湘鄂山川讴未已,幽燕壁垒喜从新。 鸣春一鹗方求侣,点水群蜂漫趁人。 旭日悬空光宇宙,劝君且莫爱鲈莼。” 陈筱石,曾任河南巡

抚、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继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乃前任对现任的寄望,所谓“那许西湖理钓船”“劝君且莫爱鲈莼”,也隐约见出袁世凯自己的不甘寂寞。 《忆庚子旧事》津津乐道的是自己的旧日功勋: “八方烽举古来无,稚子操刀建远谟。 惭对齐疆披枳棘,还临燕水补桑榆。 奔鲸风起惊魂梦,归马云屯感画图。 海不扬波天地肃,共瞻日月耀康衢。” 当年,庚子祸起,八国联军来犯,袁世凯时任山东巡抚,擢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继李鸿章之后,主持和议,收拾残局,使避难西安的慈禧太后及光绪帝得以回銮,复见海波平静、日月光华。 最能代表袁世凯的雄心或野心,“深深地道出了他待时而动的心机,表明了他在彰德隐居的实质”[⑥]的,是他另外的几首诗: 《和王介艇中丞游园原韵》: “乍赋归来句,林栖旧雨存。 卅年醒尘梦,半亩辟荒园。 雕倦青云路,鱼浮绿水源。 漳洹犹觉浅,何处问江村。” 虽然也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袁氏却不想做陶渊明,就这么一直守拙归田园。虽说池鱼思故渊,却是漳洹犹觉浅,或者,袁氏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池鱼,而是潜龙,是“大泽龙方蛰”,岂能久困这浅浅的漳河、洹水之间! 《登楼》: “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 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 登楼远眺,而觉北斗星矮、太行山低,寥寥二十个字,见出其睥睨宇内、目空一切的气度。袁氏“自幼好大言”,今犹如此。 《自题渔舟写真二首》: “身世萧然百不愁,烟蓑雨笠一渔舟。 钓丝终日牵红蓼,好友同盟只白鸥。 投饵我非关得失,吞钓鱼却有恩仇。 回头多少中原事,老子掀须一笑休。”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袁世凯韬光养晦,静待时机,故作淡泊洒脱姿态,他让人拍了几幅题为《烟蓑雨笠——渔舟图》的照片,发表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东方杂志》。 图上,其兄袁世廉扮渔翁坐船中披蓑垂纶,他自己则扮艄公立船尾执篙点水。 其实这戏已经做得有点过了,不免欲盖弥彰。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题诗的这几句则分明把心思说破了。 《自题渔舟写真二首》题下,有的版本是“百年心事总悠悠” 和另一首 “山居且喜远纷华,俯仰乾坤野性赊。 千载勋名身外影,百岁荣辱镜中花。 金樽潦倒秋将暮,蕙径萧瑟日且斜。 闻道五湖烟境好,何缘蓑笠钓汀沙。”

我欲向天张巨口 一口吞尽胡天骄篇三
《道袁》

道袁

1916年,注定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正是在这一年,袁世凯建立了中华帝国,也是在这一年,袁世凯葬于河南安阳。

有人称他作阴谋家、政治投机者,也有人认为他是军事家,改革派。总之,这个人承载了众多的偶然与必然,亦是中国当代历史过渡的几个重要节点之一。又有点像曹操,有点像项羽,又有点像李自成,就像这个世上所有的领袖一般,他有着自己的原则,亦有着自己的权威。 1859年9月16日,即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袁出生于河南项城,因当日其叔祖袁甲三恰好寄书到家,言与捻军作战得胜,其父袁保中大喜过望,因而又依据家族排行与此事将其取名世凯,是为袁世凯。

袁自幼便爱好武术,喜爱兵法,常常不惜千金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立志于学习“万人敌”之术,在其两次科举考试失利之后,袁更是专心于“疆场”之上。“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千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袁毕生崇武尚兵同时又一直以一个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无论是当初淹没于市井之间,抑或是后来凌驾于众人之上,军人守节,这一点依据之后的事我们也能够看出。

19世纪80年代,受到了洋务运动的影响,亦因自己在科场上的失败,袁世凯决定投奔淮系直隶总督李鸿章。然他自知只是个无名的秀才,面对门客无数的李鸿章,贸然前往恐很难被重用,因此他先投靠了当时的淮军统领吴长庆并顺利地被提拔重用。

如果说把袁一生之中的事迹比作一列浩浩荡荡的马队,那么总督朝鲜无疑是那第一匹马。1882年,作为当时清帝国的藩属国—朝鲜发生了内乱,袁世凯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平定军乱,并且身先士卒一路带头放枪冲在部队的最前面,后因战功卓越以帮办朝鲜军务的身份驻朝鲜。袁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利用了他自己的勇敢寻得了这第一桶金,并指挥清军在这之后击退了来自日本人的对于朝鲜的侵犯,保卫了朝鲜让他真正进入到了统治集团的视线之中。1894年,北洋大臣李鸿章等保荐袁世凯负责督练新军。

谈到袁世凯,总有人对他在戊戌变法中的告密行为耿耿于怀,更有甚者将整个戊戌变法的失败归结于他,然而如果我们能够站在袁世凯的角度思考一番,不加入个人的观点,不加入他人的臆测。众所周知,袁世凯与当时变法的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并不熟识,倘若某一天一个与你并不交好的人让你去进行反政府的活动,让你派兵把国家的主要负责人控制住,即使你有过这个想法,你也不一定会去去做吧,更何况袁世凯告密一说并无确切证据,由此就把他视作一个千古罪人,岂不笑哉?

根据现有的拆料来看,袁世凯应算做一个改革派,可以说,在他身体里流淌着的改革的热血并不比孙中山的毛泽东的要少,更不会比康有为、梁启超的要少。1901年,袁在山东创立了山东大学堂并于次年创办武备学堂,同时“内结亲贵,外树党援”,很快的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的北洋政治军事集团。袁还成立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队伍,同时也筹划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

1908年载沣以傅仪父亲的名义担任摄政王一职其因怀疑戊戌政变是由袁世凯向慈禧告密所引起因此对袁十分痛恨,解除了袁的各种职务。袁因此隐居于河南恒上,过起了赋闲垂钓的生活,并等待时机复出。

无论是哪一代的学者,无论是哪一派的专家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共识,即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的那数年是袁世凯最辉煌的时刻,也是他最关键的时刻,整个国家的历史掌握在他与以孙文为首的南方革命党人的斗争与妥协之中,这个当时积贫积弱多年的国家迎来了他的一次重大的机遇。中国该向哪里走?中国又该怎么走?四百兆人的命运就在这两个集团的一张一弛

之间。

1911年武昌起义在清政府内外非袁不能收拾局面的认识下,载沣不得不将袁世凯请出山,于10月14日任命袁为湖广总督,派其南下压制起义,同时革命党人也以为袁世凯是能够领导中国的政治领袖,“虚设总统之席位以待袁君反正来归。12月18日,南北达成共识,就政体、清皇室善后、大总统的确立等问题展开讨论。根据当时形势,第一任大总统毫无疑问的会是袁世凯,然这样的结果是同盟会所不愿意接受的。12月29日,同盟会在南京提出成立政府,并选出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不过就连《纽约时报》这样的外媒也指出了参加这次选举的代表的非法性,然同盟会依旧在1912年的1月1日在南京宣布民国成立,孙文就任民国大总统,更在革命军队节节败退的情况之下组织炸弹暗杀袁世凯,刺杀未果后在1月18日以《五条要约》的形式向袁世凯摊牌,企图坐实南京临时政府,同时又将幕后谈判全部曝光势同最后通牒,让袁及北洋政府尽失颜面,在袁世凯看来,如果清帝退位后各国不能及时承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又不能统一中国,中国便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无法维持秩序,如果孙中山坚持己见,他便不得不作废先前谈妥之事。(期间孙中山为筹集战款企图已出让中国利益的方式向日本借款但未能得逞)袁为少生枝节同意同盟会中多人进入到权力中心,并为了解决南北对立的形势同北洋各将领通电支持共和,组建中华民国。

至此,北洋政府与南方同盟会的矛盾一度得到了缓解,但这一切,这一切短暂的和平都因“宋教仁案”而烟消云散。

1913年2月,依照临时约法,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按约法应由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3月20日宋教仁却在上海遇刺身亡。革命党人据此集火袁世凯,以袁为幕后黑手然宋案杀手武士英却属国民党阵营,宋案也成了历史之谜。或许历史不需要真相,他所需要的知识一个引信。1913年

我欲向天张巨口 一口吞尽胡天骄篇四
《近代史问题解析》

浅谈中国近代史

上的几个问题

壹清末新政为什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贰关于袁世凯

叁关于慈禧太后

肆关于辛亥革命

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造成列强大举入侵。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加上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1筹饷训兵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2振商励实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3废科举,办学堂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

4改官制,整吏治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对统治机构作了一些改变5学习西方法律制度

从新政的内容看清王朝的灭亡

1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为了筹款,清政府不得不向下摊派,而这些款项,各地方政府又通过提高部分商品物价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清末新政时,练新军、办警政,强化了封建专政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镇压。因为在清末,清朝旧式军队早已失去战斗力,而所编练的新军,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加上各地办起的警察,加强了对人民反抗斗争的侦缉和镇压,这也是清末新政的一个恶果。

3清末新政时,某些经济政策的公布,客观上也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加速扩张,民族危机空前深重,西方列强的侵略方式也由原来的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最后形成并进一步深化。在西方列强看来,与其等着一味守旧的清政府最终被革命所推翻,不如督促清政府实行改革以消弥革命,这样才能保持甚至扩大它们在华的既得利益。但是帝国主义也不允许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正是英、德、法、美四国以借款为诱饵,胁迫清政府将铁路收归国有,激化了清政府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4新政中废科举的措施也遭到了希望通过八股文章走上仕途的传统中国文人的反对,而派遣留学生的措施,是清政府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及科技来巩固统治。但是部分接触到西方思想洗礼的留学生却调转矛头对准了清政府。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5清政府的官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的统治阶级内部一些人的利益造成了清政府内部的矛盾。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历史真实中的袁世凯)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我欲向天张巨口 一口吞尽胡天骄篇五
《多姿的近现代史》

多姿的近现代史,复杂的人物内心

——我看袁世凯

班级:临床药学二班 姓名:刘阿琴 学号:11501214 1840-1949年这一历史时段,既是中国一步步走向屈辱,又是中国一步步觉醒与崛起的时期,活跃在这一历史舞台上的中华儿女,其事迹便更显得精彩纷呈。讲中国近现代史的老师曾说过:“历史是有温度和表情的,历史中的很多人物都会让你又爱又恨,既不能一味表扬,也不能一味批评。”而袁世凯就是这么一位让世人争辩不休,难褒难贬的人。

说到袁世凯,大家会普遍给其贴上“告密卖主”、“窃国大盗”、“开历史倒车”、“复辟独裁”等标签,但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复杂的,其性格特点,行为方式是多角度多方面的,袁世凯也不例外。

袁世凯出身河南项城的一个大家族,其少年时期就志气不凡,曾作诗一首自勉:“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少年袁世凯本欲考取功名,但清朝属国朝鲜突发壬午事变,袁世凯在此战斗中表现英勇,得报首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884年,袁世凯还指挥清军击退日军,平定了朝鲜甲申政变,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可以说袁世凯在朝鲜时期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谈及“戊戌政变”,以往一般认为是袁世凯回天津后向荣禄告密导致了慈禧发动政变,但并不完全属实。慈禧发动政变与袁世凯告密并无关系,不过他确有告密之举。他来到天津以后,从后党御史杨崇伊那得知慈禧即将上台的情报,惧怕谭嗣同劝其出兵的事暴露,牵连自己,遂向荣禄告密,使慈禧得知维新派的阴谋,加重了政变的后果。事实上,袁世凯并不支持维新派的激进之举,也深知用新建陆军来“围园劫太后”无异于以卵击石,而且是大逆不道之罪,他的告密完全是出于权衡局势下的自保之举。

在对权力的追求方面,他是极尽权术之能事,个人野心可谓无人可敌。最能体现其腹黑手段的,当属逼清帝退位,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一事了,当时在攻打革命军时,袁世凯先是给革命军来了个下马威,再停战议和,而对清朝则谎称对手难啃,忽悠隆裕太后等人,逼迫清帝退位。袁世凯在这种两方打压的情况下

收获了最大利益,转而从权倾朝野的晚清重臣变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是袁世凯玩弄权术的绝妙之作,而“复辟称帝”这一事却真正使袁世凯背上了千古骂名。在1915年5月9日,袁世凯迫于压力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并因此而在国内声望大跌,为尽快树立威信,塑造权威,袁世凯便听从建议,复辟称帝,而此举便遭到了多方面反对势力的攻击,最后也只得以宣布废除帝制而告终。

然而,在军事方面,袁世凯艺权均通,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实为清朝一务实干练的能臣,黄兴曾致书袁世凯,视袁世凯为“中国之华盛顿”。同时,袁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起了积极的作用,袁世凯在晚清时期高举“立宪”大旗,几乎是孤军奋战请求立宪,对晚清宪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的襄助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才得以成立。在经济方面,自《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迫于内外形势,实施新政。袁世凯在此时期,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办新式学堂,颇有成效。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就是这一时期建成的。

袁世凯留给历史的功过实在难以单方面的褒或贬来评说,只能说他是一个擅长权术的旧派,同时也是一个力图挽救中国的立宪派。或许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太少,使他不得不以称帝的方式来掌权,而不是以肃清政治,干几件利国利民的事来挽回威信

我欲向天张巨口 一口吞尽胡天骄篇六
《称帝那些事儿》

我欲向天张巨口 一口吞尽胡天骄篇七
《袁世凯 演讲稿》

老师同学下午好!今天我将给大家讲述袁世凯。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庭,号容庵,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

袁世凯生于官宦世家,幼时聪明伶俐,记忆非凡,理想远大,14岁曾作诗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千云萧,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老时也作“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可谓气吞山河。袁世凯年轻时科场失意,22岁投笔从戎,效力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因办事严谨,严于律己,秉公执法,不苟私情,很快得到上级赏识。

1882年,大清藩属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求助于清庭,袁世凯即随军入朝平乱。驻朝期间,袁世凯头脑灵活,办事机敏、干练,表现出较高的外交、军事才能,颇为清庭朝野瞩目。在朝期间,有官兵惹事生非,奸淫掳掠,无恶不做,袁世凯既向上汇报,并以辞职相威胁,要求严厉处罚,吴长庆为保大清名誉,批准他执行,他连夜行动,处罚起来心冷如铁,基本就是一个字“杀”,长官吴长庆的面子一点不顾,吴长庆也没办法,只得经常告戒手下不要犯法,避免落入袁世凯手中。袁世凯练兵也非常拿手,他的军队最有战斗力,他还帮助朝鲜练兵,并亲自制订章程,采用德式操法,英美装备,他训练的朝鲜军队也相当骁勇。朝鲜国王极为赏识,曾想挽留并许以朝鲜陆军大统领之位。1884年,日本挑起朝鲜内乱,袁世凯在没得到授权的情况下,当机立断,把日本赶出朝鲜。

1894年,中国甲午战败,退出朝鲜,袁世凯看国力衰弱,军队素质低下,建议训练新兵。1895年受命以道员衔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他仿造欧洲军制训练军队,取得极大的收获。同时在此基础上扶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底。在抗击八国联军中屡立战功,虽然无法取胜,但建制从没被打散,比别的军队要强悍的多。后来以此为基础,在河北保定编炼北洋常备军,就是后来大家熟悉的北洋军,实力居全国之首,为他以后强取总统宝座打下基础。

袁世凯善于收买人心,手下非常卖命,在军饷方面从不拖欠,同时期他的官兵待遇要高于其他军队。他对军队开销从不吝啬,但对家庭开销非常严格,他有1个正室,9个偏房,32个子女,发放零花钱时非常公平,每人一样多,没有谁有特殊待遇,就是死后遗嘱中财产的分配也非常公平。他的家教严厉,几个儿子基本上都有一定成就。

袁世凯有非凡的地方,在近代历上他是第一个完全击败侵略的英雄,非常难得,可惜镇压义和团,迫害革命党,签定二十一条,称帝等等事情将他订在历史的耻辱上。

我欲向天张巨口 一口吞尽胡天骄篇八
《百年心事总悠悠,赳赳武夫也写诗》

维港夜语(七)

百年心事总悠悠,赳赳武夫也写诗——侃侃袁世凯的诗词

朋友从河南游览归来,谈起河南人袁世凯,谓:袁氏墓园在河南安阳,当年毛泽东有批示:要保留袁氏墓园作为反面教材。伟大领袖这一批示,使袁世凯得以安枕九泉之下度过文革疯狂岁月而不至被红卫兵焚骨扬灰。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士,中国新式陆军开山鼻祖,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中华帝国的洪宪帝。崛起于军界,垂死于唾骂。他的一生叱咤政坛,波诡云谲,他本早已是历史学家言之凿凿的大野心家卖国贼,近来却又有不少人对他的政绩颇为肯定。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梁启超论李鸿章语)本人不想对袁氏功过做定论,让历史学家们争论好了,倒是对这个赳赳武夫所写的诗词颇感兴趣。

袁世凯少年时颇为聪敏,十五岁时就写下《七律﹒怀古》,诗谓:“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诗中豪情满怀,颇有少年英雄的架势。他两次乡试未中,遂决计弃文就武,结果一路青云直上。辛亥革命前夕,由于兵权太重,为清廷所忌,被削兵权,隐居于河南辉县和安阳一带,其间写有《自题渔舟》两首:

(一)身世萧然百不愁,烟蓑雨笠一渔舟。钓丝终日牵红蓼,好友同盟只白鸥。投饵我非关得失,吞钓鱼却有恩仇。回头多少中原事,老子掀须一笑休。(二)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诗中意境很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意味,如果不提此诗出自袁世凯,世人可能以为是那位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所写呢。

也许文化深厚的缘故,中国武人写诗是有传统的,最出色的莫过于岳飞岳武穆。一阕满江红传诵千秋。而我朝最出名的元帅诗人则非陈毅陈公莫属。袁世凯手下的北洋诸公也颇为能文,当中以秀才军阀吴佩孚最为出众。就连不通文墨的武夫,如张宗昌之流,也有“大炮开兮轰他娘”的“名句”流传于世。

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十四岁乡试落榜后的《言志》) 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颐屯兵来。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十五岁重来南京,登雨花台,作七律一首,题为《怀古》) 人生在世如乱麻,谁为圣贤谁奸邪?霜雪临头凋蒲柳,风云满地起龙蛇。治丝乱者一刀斩,所志成时万口夸。郁郁壮怀无人识,侧身天地长咨嗟。

不爱金钱不爱名,大权在手世人钦。千古英雄曹孟德,百年毁誉太史公。风云际会终有日,是非黑白不能明。长歌咏志登高阁,万里江山眼底横。(十九岁的袁世凯返回项城坐享祖业,组织文社,自为盟主,留下《咏怀诗》)

采药入名山,愧余非健步。良医不可求,莫使庸夫误。

行人跛而登,曾惹齐宫笑。扶病乐观鱼,渔翁莫相诮。

老去诗篇手自删,兴来扶病强登山。一池花雨鱼情乐,满院松风鹤梦闲。玉宇新词忆天上,春盘乡味采田间。魏公北第奚堪比,却喜家园早放还。

曾来此地作劳人,满目林泉气象新。墙外太行横若障,门前洹水喜为邻。风烟万里苍茫绕,波浪千层激荡频。寄语长安诸旧侣,素衣早浣帝京尘。(《次史济道、权静泉〈月下游养寿园联句上容庵师〉韵,对清廷不满)

棹艇捞明月,逃蟾沉水底。搔头欲问天,月隐烟云里。(《晚阴看月》,政治牢骚)

武卫同袍忆十年,光阴变幻若云烟。敏中早已推留守,彦博真堪代镇边。笑我驱车循覆辙,愿公决策着先鞭。传闻凤阁方虚席,那许西湖理钓船。

北门锁钥寄良臣,沧海无波万国宾。湘鄂山川讴未已,幽燕壁垒喜从新。鸣春一鹗方求侣,点水群蜂漫趁人。旭日悬空光宇宙,劝君且莫爱鲈莼。

乍赋归来句,林栖旧雨存。卅年醒尘梦,半亩辟荒园。雕倦青云路,鱼浮绿水源。漳洹犹觉浅,何处问江村。

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

身世萧然百不愁,烟蓑雨笠一渔舟。钓丝终日牵红蓼,好友同盟只白鸥。投饵我非关得失,吞钓鱼却有恩仇。回头多少中原事,老子掀须一笑休。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我欲向天张巨口 一口吞尽胡天骄篇九
《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就是以袁世凯编练的北洋新军为基础组成的军阀势力,其前身便是湘军和淮军。湘军的掌舵人是曾国藩,淮军的掌舵人是李鸿章,这二位在中国近代都是赫赫有名的文人,诗文皆通,特别是曾国藩,他对中国近代封建的末代文化有巨大的影响。以此看来,北洋军阀的文化基础是很良好的,有深厚的传统儒学根基。

说到北洋军阀,自然首先要说袁世凯,那袁世凯的文化怎么样呢?

袁世凯家世还是比较烜赫的,祖上是地方的名流,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就是李鸿章手下的爱将。袁世凯家学还是很不错的,可袁世凯幼年读书并不怎么样,两次乡试都没考中,文化玩不下去了才决定弃文从武。所以说袁世凯虽然有较好的儒学熏陶,但实际自身文化并不怎么样,青年时袁世凯曾作诗《言志》一首以自勉: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从文艺的角度看,这个诗的确不怎么样,意境很俗气,平仄也没处理好,就一高中生水平。但经过人生历练,袁世凯在人生后期,诗文水平大有长进。袁世凯告密,致使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后来被同情维新的载沣给贬回老家,此时他韬光养晦,仍有很大的权力。闲居中的他过起了垂钓生活,还写了《自题渔舟写真二首》,其中一首是: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这首诗显然就跟他青年时写的诗意境就截然不同了,这首诗意境广阔的多,而且平仄到位,气势万钧,特别是最后一句“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不失为名句。由此看来,袁世凯总体文化水平还是不错的。

然后就要提到他的第一谋士徐世昌,此人后来当过总统,被称为“文治总统”。他就跟袁世凯不一样了,他小时候就很拔尖,青年时中了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都是才学十分出众才能被选的上的。他的诗文很多,晚年和幕僚共同编纂的《晚晴簃诗汇》几乎收录了清朝所以诗,为近代诗词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书画精通,现在他的墨宝也很值钱。由此可见,北洋军阀的智囊,文化程度非常高!

然后就是袁世凯手下的“北洋三杰”。

北洋之龙王士珍。虽然他在当时名气十分大,但他对历史影响比起其他“两杰”就要小得多了。他由于聪明好学,被清军著名将领叶志超看中,后进入天津武备学堂。他传世的诗文很少,文化上没多大建树。此人文化水平比较一般。

北洋之虎段祺瑞。段祺瑞也是在淮军中长大的,祖父段珮是刘铭传的心腹爱将,所以他的家世也比较显赫。他小时候也成绩平平,从小在军中长大,虽然家中儒学渊源深厚,但毕竟没有接受多少正规教育。后来家里发生一系列变故,段祺瑞也就从军了,凭着深厚的儒学功底,考入天津武备学堂,后成绩优异,又保送德国留学。著作有《正道居诗》,由于本人没看过也不好妄加品评,但能写一本诗集,再看看他的受教育程度,可以断定,段祺瑞的文化程度还是很高的。

北洋之狗冯国璋。他的家世不大好,只是一个普通富农家庭的孩子,但他从小成绩优异,考试基本上都是名列前茅。后考入北洋武备学堂,由于成绩好,留校当教习,还帮助聂士成编撰《东游纪程》。他传世的诗文也不太有名,没见过什么名篇佳作。但看他的学习经历,可以断定他的文化水准还是很不错的。

袁世凯的北洋系随着他的去世,也从此分崩离析,分成诸多派系,那后世的军阀文化水平怎么样呢? 后世的军阀,要数吴佩孚最有文化。秀才出身的他,书画技艺精湛,而且写得一手好诗,其中《游绥定凤凰山》尤佳:英雄处处出人头,又上高峰作壮游。满眼苍生归掌握,数堆疑冢感荒邱。萧萧木叶传边警,点点梅花为我愁。休到昆仑山上游,中原王气不胜秋。 此诗意境非常广阔,气势磅礴,借物言志非常巧妙,是军阀中难得可以跟毛主席的诗媲美的佳作。他的《满江红·登蓬莱阁》被谱成曲,作为直系部队的军歌。由此,他的文化水平也很高!

然后就是孙传芳。他家世不好,但幼年成绩很好,常名列前茅。但文化水平一般。

张作霖是“胡子”出身,早年干的就是打家劫舍的活。但从他的书法作品和诗文推断,他的文化水平还是过得去的。

北洋军阀越到后来文化就越不行。

相关热词搜索:怪物猎人ol吞噬巨口 吞噬巨口 胡天骄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我欲向天张巨口 一口吞尽胡天骄”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我欲向天张巨口 一口吞尽胡天骄"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6155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