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破伤风针多少钱

破伤风针多少钱

2016-01-23 10:09:1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破伤风针多少钱篇一《多数外伤患者不必注射破伤风针》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破伤风针多少钱》,供大家学习参考。

破伤风针多少钱篇一
《多数外伤患者不必注射破伤风针》

多数外伤患者不必注射破伤风针

2010-08-06 来源:健康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 王传林

破伤风患者病死率可高达20%。但破伤风同时也是一种可以预防,并且在合理治疗后能够痊愈的疾病。然而,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却存在着许多误区。

患者多张口困难

我院曾收治一名63岁的农民患者,发病前10天在田间劳动时,左侧足底扎入铁钉。当时拔出钉子后伤口仅有少量出血,遂未加注意,没做任何处理。3天来他慢慢感觉全身不适,颈部明显,伴有腰疼。患者辗转口腔科、脊柱外科、神经内科等,但都未能查出其病因所在。后转来我院救治。经追问病史,结合患者张口困难、颈项僵硬等临床表现,我院急诊科医生诊断为破伤风,并给予相应的治疗,3周后患者痊愈。

破伤风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要点如下:一、有外伤史或感染化脓病灶史。

二、出现颜面、咽喉、颈、背、腹及四肢肌肉酸痛,张口不易,言语不清,吞咽不便,肌肉紧张等。三、张口困难时强烈提示。

治疗注意三方面

破伤风的治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创口清创处理,以清除破伤风外毒素的产生源头。其次,应用破伤风抗毒素中和体内游离的破伤风外毒素,从而阻断外毒素与神经的进一步结合。再次,由于已经与神经结合的毒素不能够被破伤风抗毒素中和,只能靠患者自身清除毒素,时间为2~3周。这期间要对患者加强支持治疗,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但同时又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人工免疫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有效的预防办法,可临床上因种种原因,对人工免疫的应用存在许多误区。 以北京市为例,儿童出生后百白破疫苗必须连续注射3针。18个月龄加强注射百白破疫苗。6岁的儿童改注射白破二联制剂疫苗,至此抗体可以维持10年。如果每5~10年或者伤后皮下注射0.5ml类毒素,即可快速产生抗体,而无需被动免疫。

破伤风被动免疫主要指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在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疾病中的应用。这是一种外援性抗体,维持时间为2~3周。其对已出现破伤风或可疑症状时应及时使用,但是对破伤风的预防作用是有限的。

预防存在四误区

误区一 ——创伤后一律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

在多数医院,当患者就诊时只要是外伤,甚至只是擦伤,无论其是否进行过主动免疫,一律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按时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可在一定时期内产生很好的抵抗破伤风的抗体。凡接受过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全程预防者,在注射完最后1针的5~10年,若有外伤不需再注射破伤风

抗毒素,也不用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若超过5~10年,受伤后可再加强注射1次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但不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误区二——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只在外伤后24小时之内有效

多数医务人员会告知患者,应该在外伤后24小时之内应用破伤风抗毒素和免疫球蛋白,否则无效。

破伤风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多数为1~2周。根据其发病机制,伤后24小时之内甚至稍晚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都能起到预防作用。临床上应强调尽早应用,但只要未发病且两周内应用都应视为有预防作用。

误区三——该应用被动免疫制剂时却不应用

对于某些非外伤性的损伤,例如肛周脓肿、结肠穿孔等,临床医生很少考虑到其有破伤风杆菌感染的可能。其实,破伤风杆菌大量存在于人的肠道内,并随粪便排出体外。肠道破裂造成的腹腔及手术切口污染,若病史较长,污染重,就可能发生破伤风杆菌感染。这些患者应该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同时要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促使其产生长期抗体。

误区四——被动免疫后就不会患破伤风

被动免疫给体内带来的抗体只能持续2~3周,此后抗体水平下降,身体不再受到保护。因此,应用一次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并不能带来持久免疫力。持久的免疫力要靠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在体内产生的主动免疫。

破伤风针多少钱篇二
《什么情况下需要打破伤风针》

什么情况下需要打破伤风针,破伤风皮试过敏怎么办?

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或伤口较深并合、伴有有氧菌感染的情况下易生长繁殖(有氧菌消耗氧气使厌氧菌容易繁殖),破伤风杆菌在泥土及铁锈中多见,所以在较深沾染泥土或被铁锈类铁器扎伤时均应打破伤风针,一般来说,只是被非铁器物划伤表皮,伤口不深,清创后可以不打。大多都应选择打破伤风针。因为感染破伤风后果严重前期表现为乏力、头痛、舌根发硬、吞咽不便及头颈转动不自如等,后期表现为肌肉持续性强直收缩及阵发性抽搐,咀嚼肌紧张,疼痛性强直,张口困难,苦笑面容,吞咽困难,颈项强直,角弓反射,呼吸困难,紧张,窒息甚至死亡。破伤风针是通过被动免疫获得保护。

破伤风针皮试过敏(TAT,来源于马)可改为注射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来源于人)来获得来保护,如果没有TGI,可采取TAT脱敏注射法,分次少量注射,注射时间不超过24小时,但超过后仍有注射价值。(因为破伤风感染潜伏期一般为一周左右,但最快24小时可发病,故受伤后越早注射越好。)

破伤风针多少钱篇三
《哪些外伤患者不用注射破伤风针?》

哪些外伤患者不必注射破伤风针?

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但同时又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人工免疫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有效的预防办法,可临床上因种种原因,对人工免疫的应用存在许多误区。

儿童出生后百白破疫苗必须连续注射3针。18个月龄加强注射百白破疫苗。6岁的儿童改注射白破二联制剂疫苗,至此抗体可以维持10年。如果每5-10年或者伤后皮下注射0.5ml类毒素,即可快速产生抗体,而无需被动免疫。

破伤风被动免疫主要指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在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疾病中的应用。这是一种外援性抗体,维持时间为2-3周。其对已出现破伤风或可疑症状时应及时使用,但是对破伤风的预防作用是有限的。

预防存在四误区

误区一 ——创伤后一律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

在多数医院,当患者就诊时只要是外伤,甚至只是擦伤,无论其是否进行过主动免疫,一律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按时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可在一定时期内产生很好的抵抗破伤风的抗体。凡接受过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全程预防者,在注射完最后1针的5~10年,若有外伤不需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也不用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若超过5~10年,受伤后可再加强注射1次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但不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误区二——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只在外伤后24小时之内有效

多数医务人员会告知患者,应该在外伤后24小时之内应用破伤风抗毒素和免疫球蛋白,否则无效。

破伤风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多数为1-2周。根据其发病机制,伤后24小时之内甚至稍晚应用破伤风抗毒素都能起到预防作用。临床上应强调尽早应用,但只要未发病且两周内应用都应视为有预防作用。

误区三——该应用被动免疫制剂时却不应用

对于某些非外伤性的损伤,例如肛周脓肿、结肠穿孔等,临床医生很少考虑到其有破伤风杆菌感染的可能。其实,破伤风杆菌大量存在于人的肠道内,并随粪便排出体外。肠道破裂造成的腹腔及手术切口污染,若病史较长,污染重,就可能发生破伤风杆菌感染。这些患者应该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同时要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促使其产生长期抗体。

误区四——被动免疫后就不会患破伤风

被动免疫给体内带来的抗体只能持续2-3周,此后抗体水平下降,身体不再受到保护。因此,应用一次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并不能带来持久免疫力。持久的免疫力要靠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在体内产生的主动免疫。

破伤风针多少钱篇四
《打破伤风针需要注意》

切记打破伤风针须规范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在厌氧环境中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破伤风一般潜伏期是6~12日,个别病人可在伤后1~2天就发病,发作后病死率高达20%以上。如果采取了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措施,只要使机体血清的破伤风抗体含量达到0.01~0.1IU/ml,即可获得免疫保护作用。

预防破伤风有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方法

自动免疫法是以破伤风杆菌经多代特殊培养所产生的类毒素(TT)为抗原,注射进入人体后,可产生相当高的抗体。TT无毒性,作用可靠,且不发生血清性过敏反应。具体方法是:前后共注射3次,每次0.5ml。第1次皮下注射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后,间隔4~8周,再进行第2次皮下注射,即可获得基础免疫力。如在半年至1年后进行第3次注射,就可获得较稳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保持10年以上,随后(如5年)再追加注射1次(0.5ml),便能保持稳定的免疫力。目前用于主动免疫的破伤风疫苗是由破伤风类毒素配制的,包括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合一疫苗(DPT),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DT),破伤风、减量白喉混合疫苗(Td),单一破伤风类毒素(TT)。

被动免疫法有破伤风抗毒素(TAT)和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两种。 当前绝大多数医院门、急诊对开放性创伤的处理,注射TAT已成为一项常规。但是,马血清蛋白对人体有很强的过敏原性,临床报告皮试阳性率高达54.2%。无论是TAT皮试阴性直接注射或皮试阳性脱敏注射均有过敏反应,甚至因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有学者认为,注射TAT的危险发生率甚至比感染破伤风的危险性还要高很多。

在国外使用TIG预防破伤风已有近40年的历史,国内近年来也开始应用,至今尚未发现严重过敏现象。虽然目前TIG制备复杂、成本较高,但是TIG具有使用安全、中和毒素作用强、一般无过敏反应等优点,这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TIG代替TAT的原因。

受伤后应如何进行免疫注射

临床研究证明,并非所有的创伤都适合或需要注射TAT或TIG,而是应根据伤者个体差异和创伤的具体情况决定。美国《常规创伤处理原则的破伤风预防方案》值得借鉴。

1、 伤口小、表浅、清洁、无异物或坏死组织者,无免疫或免疫不全、免疫史不清、加强免疫超过10年的,注射一针TAT,同时接受或完成全程免疫接种或加强免疫;全程免疫和加强免疫未超过10年的,原则上不再进行免疫预防。

2、 伤口大、深、清洁、有破伤风感染的潜在可能性者,未免疫或免疫不足、末次加强免疫时间超过10年的,可加强注射一针TT,同时应在对侧注射

250IU的TIG或TAT1500IU;末次加强免疫时间在5~10年的,则只加强注射一针TT。 3、伤口大而深、污染不洁,有大量异物、坏死组织,或未彻底

3、 清创伤口者,未免疫或免疫不足、末次加强免疫已超过10年的,应加强注

射一针破伤风类毒素(TT),同时在对侧部位注射500IU的TIG或3000IU的TAT;末次加强免疫时间在5~10年间者,则加强注射一针TT。 ★ 伤口污染重的,在注射TT的同时,免疫加强时间小于5年者,建议用

TIG75IU;免疫加强时间在5至10年者,建议TIG用125IU;大于10年者,TIG建议用量为250IU。

★ 尽管注射TIG或TAT对预防治疗破伤风不论时间早晚都可获得良好的

免疫效果,但早期注射TIG或TAT效果更佳,因为它们都只能中和体内游离的破伤风毒素,且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一旦破伤风毒素与神经结合,便难以中和,从而直接影响免疫效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伤晚期就没有注射TIG或TAT的必要了。相反,污染程度严重的创伤,即使超过通常潜伏期,仍需注射,甚至还应适当加大剂量。

★ TIG、TAT及TT都是破伤风预防治疗的特效药物,但破伤风杆菌是厌

氧菌,在小而深的伤口内的厌氧环境中极易生长繁殖。因此,破伤风处理原则还应包括创伤后早期彻底清创,改善局部循环,通过人工免疫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通畅,防止并发症

等。

破伤风针多少钱篇五
《破伤风疫苗》

破伤风疫苗

WHO立场文件

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的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立场文件。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目前的立场。这些文件在发布前经过WHO内部和外部众多专家的审阅,并且自2006年4月以来,得到了全球免疫战略咨询专家小组的审核和批准。这些文件主要供各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使用。不过,对这些立场文件感兴趣的还可能包括一些国际资助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医学界和科学媒体。

概要和结论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etani)引起的感染性细菌性疾病。在厌氧条件下(如被污染的坏死性伤口),这种无所不在的杆菌可产生一种毒性极强的神经毒素 — 破伤风痉挛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可阻断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引发肌肉强直和痉挛,亦即破伤风的典型表现。破伤风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即便有了现代加强监护的条件,病例死亡率也非常高。绝大多数破伤风病例与生育相关,多发于发展中国家,主要见于不洁分娩和产后卫生条件较差的新生儿和孕产妇。儿童和成人受伤后发生破伤风也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破伤风的预防主要依赖于抗体,并且只能通过主动免疫(破伤风疫苗)或被动免疫(破伤风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实现。破伤风疫苗由破伤风类毒素制成,后者是一种经过处理的神经毒素,可诱导产生保护性的抗毒素。经过免疫的孕妇可将抗毒素经胎盘传递给胎儿,从而防止新生儿发生破伤风。已上市的破伤风类毒素疫苗有单价破伤风类毒素(TT),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破伤风、减量白喉联合疫苗(dT)、以及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联合疫苗(DTwP, DTaP, dTaP或dTaP)。含DT的疫苗用于7岁以下儿童,含dT疫苗用于7岁以上者。在开展破伤风免疫接种时一般都使用含白喉类毒素(D或d)和破伤风类毒素的联合疫苗,而不使用单纯的破伤风类毒素。自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始实施“扩大免疫规划”(EPI)以来, DTP联合疫苗就一直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些含有DTP/DTaP的新型联合疫苗已经开始上市,其中包括用于预防乙肝、b型流感嗜血杆菌和脊髓灰质炎的疫苗。一般认为破伤风类毒素非常安全,甚至可用于免疫缺陷者。

在那些已开始实施有效的免疫规划并具备高标准卫生条件的国家,母亲和新生儿破伤风(MNT)已大为减少(以地区为单位, 发病率低于1/1000活产儿),但破伤风偶可感染免疫不足的个体,尤其是老年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MNT的发病例数也已显著减少。不过,2004年,仍有约4000万名孕妇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以预防与生育相关的破伤风感染,约有2700万名儿童未完成破伤风疫苗

的基础免疫程序。

控制破伤风的主要目标是:(i)在全球范围内消除MNT;(ii)实现和保持3剂次DTP的高免疫覆盖率,并实现和保持适当水平的加强免疫,从而预防各年龄段人群发生破伤风。

目前推荐采用5剂次的儿童期破伤风免疫程序。前3针DTP3(DTwP或DTaP)为基础免疫,应在婴儿期(1岁以下)接种;第4针(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为加强免疫,最好在4~7岁接种;第5针为加强免疫,在青春期(如,12~15岁)接种。加强免疫的确切时间可酌情考虑本国卫生服务覆盖状况而定。如儿童(包括女童)入学率较高,应考虑采用基于学校的免疫接种规划来提供加强免疫。对于那些辍学/失学儿童,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在许多国家,非新生儿破伤风仍然是十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在年轻成人中发生的破伤风常常反映了该国儿童期免疫接种规划的覆盖率较低。在提供推荐剂量的破伤风类毒素疫苗时,应明确存在着哪些障碍;同时,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改进免疫接种规划在所有地区的执行状况。

除实施儿童期疫苗免疫规划外,对成人再接种1针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将进一步提供持久的乃至有可能是终生的保护。因此,推荐在成人中加打第6针,例如可在首次妊娠时或在服兵役期间接种。在青春期或成人期接种首剂破伤风疫苗者只需接种5剂,但间隔时间要适当,以获得长期保护。

在那些MNT仍然是公共卫生问题的国家,应尤其注意对育龄期妇女开展免疫接种。作为最基本的策略,适合接种破伤风疫苗的孕妇应在其首次接受产前诊断时接受常规接种,或通过其他保健服务提供免疫接种。如孕妇的免疫接种不完全或免疫接种史不明确,则应接种2剂次的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首剂应在妊娠期间尽早接种,并在间隔至少4周后接种第2剂。应尽量完成推荐的5剂次免疫接种程序,如在产妇携带婴儿前来接种疫苗时,以及在准备下次妊娠时;不过,应注意两个剂次间的最短间隔。

在某些地区,人们获得常规疫苗接种服务的途径很有限,其消除破伤风的目标(破伤风发病率低于1/1000活产儿)也并未实现,则应采取“高危处理方法”来控制MNT。这一方法针对育龄期妇女提供3剂次的破伤风类毒素接种(通常是在12个月内)。此项行动倡议的其他内容还包括推广经改进的儿童期免疫接种和清洁分娩。

在受伤后选用何种类型的破伤风预防取决于伤口的性质和免疫接种史1。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最好是人源的)进行被动免疫对于治疗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有时也需要用于破伤风的预防(例如,伤口被污染且伤者未完成免疫程序)。破伤风抗毒素在所有国家都应能随时获得,不过,使用破伤风类毒素并不能取代实现和保持破伤风疫苗高覆盖率的必要性。 1 Summary guide to tetanus prophylaxis in routine wound management.见: Heymann DL, ed. Control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manual, 18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2004:532; Surgical care at the district hospital.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3:4–12.

改进国家监测和报告系统(包括地区级数据分析)对于合理制定免疫接种工作计划(包括应对MNT的高危处理方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背景

破伤风通常是致死性的感染性疾病,由产毒的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etani)引起。在全球许多地方,破伤风仍然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热带发展中国家中最贫穷的一些地区,这些地区破伤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主要由MNT所致。2002年,全世界因破伤风所致的死亡总人数约为213,000人,其中新生儿死于破伤风者约占18万人,孕产妇死于破伤风者可能高达15,000~30,000人。

破伤风通过免疫接种和含破伤风类毒素(TT)疫苗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被纳入儿童期免疫规划。不过,为获得持久的免疫力,需要接种加强剂次的疫苗。在一些国家,通过国家免疫规划已在数十年间保持了含TT疫苗的高覆盖率,破伤风已极其罕见,但偶可见于老年人或其他未接种疫苗/未完成免疫程序的人员。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状况较差,许多育龄期妇女对与生育相关的破伤风缺乏保护能力。

病原体和疾病

破伤风杆菌是一种能形成芽孢的严格厌氧杆菌。芽孢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暖湿地区的土壤中,且可经人类和动物的肠道携带。芽孢进入坏死性伤口后转化为可产生毒素的破伤风杆菌。破伤风杆菌的侵入部位在某些病例中很难确定,或在症状出现时已不可识别。孕产妇破伤风系由不洁分娩或流产所致;在破伤风特异性抗体未达到保护性浓度的婴儿中,如使用不洁器械切断脐带,或使用被污染的材料包扎新生儿脐带残端,就可能导致发生新生儿破伤风。

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最重要的毒素是毒性极强的破伤风痉挛毒素。这种毒素可阻断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引发肌肉强直和痉挛,亦即破伤风的典型表现。

破伤风的潜伏期通常为3~21天(中位数7天,范围0~>60天)。在多数病例中,新生儿破伤风在出生后3~14天即可发病。在超过80%的病例中,破伤风表现为全身性强直性疾病。典型特征则早期表现为面部肌肉痉挛(牙关紧闭和痉笑),继以背肌痉挛(角弓反张)和突发的全身性强直性癫痫(破伤风痉挛)。声门痉挛可诱发猝死。在新生儿破伤风中,全身性痉挛出现前常表现为不能吮吸或接受喂食和过度哭闹。破伤风的病死率在10%~70%之间,视治疗措施、患者的年龄和总体健康而异。老年和婴幼儿患者如不住院和接受加强治疗,死亡率几乎可达100%。在具备最佳医疗条件的医院中,死亡率可降至10%~20%。

破伤风的诊断基于临床特征,并不需要实验室确诊。WHO关于新生儿破伤风的定义是:新生儿在出生后前2天具备正常的吮吸和啼哭能力,但在第3~28日丧失这种能力,出现强直和痉挛等症状的疾病。

治疗包括伤口护理(需要时)和对症(与破伤风相关的症状和并发症)处理。及时以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和适宜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可阻止病情的进展,但不可能影响现有的病理变化。

保护性免疫应答

针对破伤风的免疫力是通过抗体介导的,取决于抗毒素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的能力。临床破伤风的恢复并不意味着未来对这种疾病就具备了保护能力;免疫力只能通过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获得。孕妇体内的破伤风抗毒素可经胎盘传递给胎儿。因此,如孕妇接种过加强剂次的疫苗或在分娩前至少2周前接种过基础免疫程序中的第2针,则母亲和婴儿都可免于感染与生育相关的破伤风。如果最后一针是在分娩后2周内接种的,由此诱导的加强免疫应答可能不足以确保对新生儿的保护。但无论如何,仍应抓紧时机接种此针,以便为未来的妊娠提供保护。

在多数情况下,循环的血液中对破伤风有保护作用的抗毒素最低浓度视采用的检测方法而异。如采用体内中和试验或改良后的ELISA方法检测,浓度超过0.01 IU/ml即视为具有保护力;如采用的是标准的ELISA技术,则抗毒素浓度至少应达到0.1~0.2 IU/ml。不过,也有抗毒素浓度高于这些阈值而仍然发生破伤风的病例记录。因此,“保护性抗体浓度”不能视为在所有情况下都能确保足够的免疫力。相关工作的目标应立足于终生保持较高的抗体浓度。

破伤风类毒素

破伤风疫苗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制成的。传统的生产工艺包括:在有利于产毒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产毒的破伤风杆菌,用过滤的方法收获毒素,经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再经若干步骤进行纯化,最终灭菌。为提高免疫原性,类毒素以铝盐或钙盐吸附。吸附破伤风类毒素通过肌肉注射接种。破伤风类毒素较稳定,可暴露于20℃的环境温度达数月,并可在37℃下贮存数周,效力仍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不过,如环境温度达到56℃,该疫苗在2小时内即可被破坏。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应贮存于+4 (2–8)℃ 如疫苗曾被冷冻,则不应使用。

类毒素的效力以具有保护作用的国际单位(IU)表示,此效力单位是通过评估免疫豚鼠或小鼠经破伤风毒素攻击后的生存率确定的。根据WHO的要求2,单价破伤风类毒素的效力不得低于每剂(0.5 ml)40 IU(在豚鼠或小鼠中测定);如破伤风类毒素与白喉和全细胞百日咳疫苗联合,则不得低于40 IU(在豚鼠中测定)或60 IU(在小鼠中测定)。

在国际市场上,破伤风类毒素有单价抗原疫苗(TT)、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或dT,视白喉类毒素的含量而定)以及百日咳-白喉类毒素-破伤风联合疫苗(DTwP, DTaP, dTaP或dTap)。百日咳疫苗有全细胞百日咳疫苗(wP)和无细胞百日咳疫苗(aP),并根据百日咳抗原的含量记作aP或ap。此外,以DTwP或DTaP为基础的联合疫苗早已开始上市供应,其中包括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乙2 Requirements for diphtheria, tetanus, pertussis and combined vaccines.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 800, 1990, Annex 2;

Recommendations for diphtheria, tetanus, pertussis and combined vaccines (Amendments 2003).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 927, 2005, Annex 5.

肝疫苗和b型嗜血流感杆菌疫苗。

疫苗的效力和保护效果

接种首剂疫苗后的保护是不完全的,但完成两针接种后绝大多数受种者的抗毒素浓度都可达到保护性水平;接种第3针后几乎100%的受种者可获得免疫力。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的接种应至少间隔4周。较长的间隔时间可增加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但不能以此为借口延误免疫接种。

破伤风类毒素的效力和保护效果已得到充分证实。在多数临床试验中,该疫苗的保护效力自80%至100%不等。20世纪40年代,美国首度引进破伤风疫苗接种,此后破伤风的发病率大幅下降(自1947年的0.4/10万降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0.02/10万)。在哥伦比亚乡村地区举行的一项双盲对照研究中,接种过2至3剂破伤风疫苗的母亲所生婴儿中没有新生儿破伤风发生,而在那些未接种疫苗的对照组中,死亡率高达78/1000活产儿。在其他许多国家也观察到了类似现象:在引进大规模破伤风疫苗免疫接种后,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显著下降。

偶尔也有报道称,虽然孕产妇既往有破伤风疫苗接种史,但新生儿未能获得对破伤风的保护。在此类病例中,导致免疫保护力缺失的原因有:免疫接种史不清、疫苗接种程序不当、使用了低效力的疫苗、母体免疫应答差以及经胎盘传递的抗体不足。在已被疟疾感染的孕妇中,接种破伤风疫苗后诱导的免疫应答与未妊娠的健康成人相似。虽然目前有关疟疾对经胎盘传递的破伤风特异性抗体有何影响尚无一致意见,但即便存在某种影响,也应该是微乎其微的。像其他疫苗一样,破伤风类毒素诱导的抗体应答在AIDS患儿中会受到损害。不过,对于围产期感染HIV的儿童来说,2岁前都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抗体应答。在已感染HIV的成人中,破伤风类毒素诱导的抗体应答要低于非HIV感染者,但抗体浓度仍然较高,表明人体对免疫接种产生了阳性反应。

免疫保护的持久性

抗体的浓度、亲和力以及保护的持久性取决于很多因素,如受种者的年龄、接种的剂次数和各剂次之间的间隔时间。婴儿期的3针DTP可提供3~5年的保护,而第4针加强免疫(如,在儿童期早期)则可为青少年期提供保护,再进行1~2针加强免疫将为整个成人期提供保护(据称可达20~30年)。间隔25~30年后再免疫仍可引起加强免疫应答,这表明免疫记忆可持续存在。

不良事件

破伤风类毒素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种固定的联合疫苗形式提供,且都已被认为是非常安全的。TT和dT在整个妊娠期都可使用;免疫缺陷状态(如HIV感染)并不是该疫苗的使用禁忌。破伤风类毒素可引起轻微的局部反应,如疼痛、红斑(发生率25%~85%),偶可见结节;也有过无菌性脓肿的报道,但极为罕见(每百万剂次可见1~10例)。轻微的全身性反应包括发热、疼痛和不适,可见于0.5%~1%加强免疫的受接种者。总的来看,随着剂次的增加,局部反应和全身反

破伤风针多少钱篇六
《2016-2021年中国及全球破伤风疫苗行业市场发展战略分析及投资前景专项预测报告》

2016-2021年中国及全球破伤风疫苗行业市场发展战略分析及投资前景专项预测报

第一章2011-2016年中国破伤风疫苗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破伤风疫苗行业发展情况

一、破伤风疫苗定义

二、破伤风疫苗行业发展历程

第二节 破伤风疫苗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

二、破伤风疫苗产业链模型分析

第三节 中国破伤风疫苗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第二章 2011-2016年中国破伤风疫苗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第二节 中国破伤风疫苗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近年来国家以及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法规

二、相关政策法规对市场的影响程度

三、破伤风疫苗市场国家宏观发展规划调控方向

第三节 中国破伤风疫苗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第三章 破伤风疫苗产品生产工艺及技术趋势研究

第一节 质量指标情况

第二节 破伤风疫苗生产工艺专利技术

第三节 国内外技术对比分析

第四节 国内外最新技术进展及趋势研究

第五节 破伤风疫苗的应用

第四章 全球破伤风疫苗产品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第一节 国际破伤风疫苗产品市场现状分析

一、国际破伤风疫苗产品市场供需分析

二、国际破伤风疫苗产品价格走势分析

三、国际破伤风疫苗产品市场运行特征分析

第二节 国际破伤风疫苗产品主要国家及地区发展情况分析

一、美国

二、亚洲

三、欧洲

第三节 国际破伤风疫苗产品外商在华投资动态

第五章 国内破伤风疫苗产品市场运行结构分析

第一节 国内破伤风疫苗产品市场规模分析

一、总量规模

二、增长速度

第二节 国内外破伤风疫苗产品市场供给平衡性分析

第六章 中国破伤风疫苗行业市场现状运营分析

第一节 破伤风疫苗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一、2011-2016年中国破伤风疫苗市场规模分析

二、2016-2021年中国破伤风疫苗市场规模预测

第二节 破伤风疫苗产品产能分析及预测

一、2011-2016年中国破伤风疫苗产能分析

二、2016-2021年中国破伤风疫苗产能预测

第三节 破伤风疫苗产品产量分析及预测

一、2011-2016年中国破伤风疫苗产量分析

二、2016-2021年中国破伤风疫苗产量预测

第四节 破伤风疫苗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一、2011-2016年中国破伤风疫苗市场需求分析

二、2016-2021年中国破伤风疫苗市场需求预测

第五节 破伤风疫苗价格趋势分析

一、2011-2016年中国破伤风疫苗市场价格分析

二、2016-2021年中国破伤风疫苗市场价格预测

第六节2011-2016年破伤风疫苗行业市场供给分析

一、破伤风疫苗生产规模现状

二、破伤风疫苗产能规模分布

三、破伤风疫苗市场价格走势

四、破伤风疫苗重点厂商分布

五、破伤风疫苗产供状况分析

第七章2010-2015年国内破伤风疫苗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第一节2011-2016年国内破伤风疫苗产品进口情况分析

第二节2011-2016年国内破伤风疫苗产品出口情况分析

第三节2011-2016年国内进出口相关政策及税率研究

第四节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市场分析

一、进口国家及地区分析

二、出口国家及地区分析

第五节 2016-2021年破伤风疫苗产品进出口预测分析

第八章 2011-2016年中国破伤风疫苗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破伤风疫苗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的竞争力

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三、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

四、替代品的威胁

五、行业潜在进入者威胁力

第二节 破伤风疫苗行业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企业集中度分析

三、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三节 影响国际竞争力因素

一、生产要素

二、需求条件

三、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四、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五、政府的作用

第四节 破伤风疫苗竞争力优势分析

一、整体产品竞争力评价

二、产品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节 2016-2021年国内破伤风疫苗产品市场竞争态势预测

一、来自国外高端产品的竞争

二、未来我国破伤风疫苗行业竞争更加激烈1

第九章 破伤风疫苗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第一节 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一、2011-2016年行业销售毛利率

二、2011-2016年行业销售利润率

三、2011-2016年行业总资产利润率

四、2011-2016年行业净资产利润率

五、2011-2016年行业产值利税率

六、2016-2021年行业盈利能力预测

第二节 行业成长性分析

一、2011-2016年行业销售收入增长分析

二、2011-2016年行业总资产增长分析

三、2011-2016年行业固定资产增长分析

四、2011-2016年行业净资产增长分析

五、2011-2016年行业利润增长分析

六、2016-2021年行业成长能力预测

第三节 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一、2011-2016年行业资产负债率分析

二、2011-2016年行业速动比率分析

三、2011-2016年行业流动比率分析

四、2011-2016年行业利息保障倍数分析

五、2016-2021年行业偿债能力预测

第四节 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一、2011-2016年行业总资产周转率分析

二、2011-2016年行业净资产周转率分析

三、2011-2016年行业存货周转率分析

四、破伤风疫苗市场行业存货周转率分析

五、2016-2021年破伤风疫苗市场行业营运能力预测

第十章 中国破伤风疫苗重点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A

第二节 B

第三节 C

第四节 D

第五节 E

第十一章2011-2016年破伤风疫苗地区销售情况及竞争力深度研究

第一节 中国破伤风疫苗各地区对比销售分析

第二节 “东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11-2016年上半年东北地区销售规模

二、2016-2021年东北地区销售规模预测分析

第三节 “华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11-2016年上半年华北地区销售规模

破伤风针多少钱篇七
《破伤风疫苗研究进展》

破伤风疫苗研究进展

摘要:自从破伤风类毒素开始用于免疫,取得了较好的免疫效果。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较少量的破伤风疫苗接种,获得较高效的免疫应答方面,以此更好地预防破伤风。本文简述了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对国内外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主要研究进展和方向做一简要概述。

关键词: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原性

破伤风(tetanu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表示痉挛的意思,常发生在创伤之后。如果机体伤口被厌氧的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感染,该细菌就会在缺氧的环境下生长并产生外毒素而引起的急性、致死性的神经系统疾病[1]。因为破伤风的临床表现让人触目惊心,并且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所以该病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问题。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800 000到1000 000个破伤风死亡病例,其中新生儿占400 000[2],因此破伤风是一种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疾病。该病死亡多发生在非洲和东南亚等不发达国家[3]。虽然在发达国家破伤风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战争和自然灾难的不断发生导致外伤,烧伤,撕伤,磨伤,划伤等都可感染破伤风梭菌,使破伤风在各个国家的发病也呈上升的趋势,而且随着毒品成瘾者越来越多,采用被污染的注射器注射吸毒,也导致发生破伤风的病例在逐年增加,此外还有耳部感染,牙龈发炎,动物咬伤,堕胎,分娩,刺伤,纹身等都能引起破伤风。

1. 临床裹现及治疗现状

1.1临床裹现

潜伏期:破伤风的潜伏期平均为6~10夭,短的可以仅24小时,长可达数月甚致数年。一般来说,潜伏期越短,受伤部位离中枢越近,则症状越重,死亡率越高。

前驱期:常有12~2理小时之久,病人感觉乏力,头痛,嚼肌紧张,烦躁不安,打呵欠,少数病人感伤口有抽搐样疼痛,局部疼痛,肌肉牵拉感,抽搐及强直,感下领紧张,张口不便,颈部肌肉紧张或酸痛。.

发作期:表现为肌肉持续性收缩,顺序是:咀嚼肌、面肌、颈项肌、四肢肌群和脆肌,部分病人表现为局部肌肉的收缩。病人开始感到咀嚼不便,张口困难,逐渐变为牙关紧闭,面部表情肌群则呈阵发性痉孪,出现独特的“苦笑”病容。颈项肌痉李时出现颈项强直,头略后仰,不能做点头动作。背腹肌同时收缩时,因背部肌肉力量强,以致背部前屈,头及足后屈,出现角弓反张。四肢收缩时,肢体出现屈膝、弯肘、半握拳等姿态。在持续紧张的基础上,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响声、震动、风吹、饮水、触碰、注射等都会诱发全身肌群的痉挛和抽搐。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病人表情痛苦,口吐白沫,沈涎,磨牙,头后仰,四肢抽搐不止,全身大汗淋离。2次发作间歇期间,痉痛稍减轻,但肌肉松弛不完全。强烈的肌肉收缩可以引起肌肉裂伤,甚致发生骨折。膀脱括约肌痉挛可以引起尿醋留。持续性呼吸肌群和隔肌痉李可以出现紫纷,呼吸停止,造成死亡。病人神志终楚,温可以升高,至可以出现热。

1.2治疗现状

目前对于破伤风的治疗主要是:

1.2.1抑杀破伤风杆菌,消除毒素来源:

(1)彻底清除创口坏死组织,清除污染及异物,反复用双氧水及甲硝哇溶液冲洗,改善局部循环,提高组织内氧张力,充分引流,创造不利于细菌生长的条件。

(2)大量青霉素和甲硝哇静脉应用,达到有效杀灭破伤风杆菌,使之不致继续产生外毒素进入体内。前者一般用量400~800万单位/日。如青霉素过敏可改用其他抗生素。由于混合感染多见,故常加用氨基贰类或选用广谱强效的头抱类抗生素。

(3)高压氧治疗,能有效提高血液和局部组织的氧浓度,有助于抑制细菌生长,且高压氧本身就是一个抗菌剂,增强抗生素抗菌作用及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在有条件单位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是有益的。

破伤风一旦发病治疗效果不佳,目前针对破伤风通常采用控制抽搐和供应氧气的支持疗法,所以预极为重要。通过免疫接种疫苗避免患病,从而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是控制该病的最佳有效方法。因此在控制破伤风疾病中,破伤风疫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传统破伤风疫苗的研究进展

破伤风梭菌在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很容易被生产中的人忽视,所以也容易通过伤口感染机体,导致发病。并且机体免疫后不能获得终身免疫力,当该菌再次侵袭机体时仍会发病,因此必须通过接种类毒素疫苗预防破伤风疾病的发生。

2.1免疫程序

疫苗的首次接种是在婴儿出生后满二个月,以后满四个月,满六个月,分别接种一次作为基础免疫,随后在满15~20个月龄及入学前要追加一次免疫。并在11~12岁时给予一次加强免疫,以后每十年都要再给予一次加强免疫。成年人在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情况下,也要给予三次的基础免疫,以后每隔十年给予一次加强免疫,使机体保持持久的抗体水平,以达到预防破伤风的作用[4]。对于动物在满四周和满八周,分别给予4提高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免疫注射一次,在去势、手术、断尾、断角前的30 d给予加强免疫TT,新出生的幼畜在断脐后应给予免疫接种,预防破伤风病的发生[5]。以上可以看出此免疫程序较长,人们很难按时进行多次的免疫接种,尤其是在不发达国家,所以就迫切的需要治疗效果好,免疫次数少的破伤风新型疫苗。这种多次免疫注射,对于经济价值不高的家畜,如羊、猪等养殖成本太大,更不适合规模养殖生产中的需要。所以单次免疫的新型疫苗是必须的。

2.2破伤风类毒素的发展

最初普遍使用于人免疫接种的是原制破伤风类毒素,这种类毒素免疫效果好,但接种后副反应很大,甚至有过敏休克死亡的病例。这主要是在原制类毒素中存在着大量的在培养基中水解不完全的蛋白成分,引起过敏反应[6-8],为了减轻接种的副反应,对原制破伤风类毒素进行精制纯化,经过超滤、硫酸铵沉淀等方法,制备出了精制破伤风类毒素。通过疫苗的免疫使用观察,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的接种后副反应比原制类毒素显著减少,但免疫效果不如原制类毒素。为了提高免疫效果,1940年,Holt用磷酸铝吸附精制类毒素。经过不断改进,今天世界各国基本都采用了铝佐剂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用于免疫接种。

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的生产工艺有两种:(1)先脱毒后精制;(2)先精制后脱毒。国外学者推荐采用第二种工艺,据认为前者在脱毒的过程中,甲醛极容易与毒素分子交联,以后的提纯较困难,但后者在精制过程中对操作人员存在潜在危险[9],所以目前国内大多采用后

者精制类毒素。

自1923年,Ramon制出有抗原性的类毒素至今,破伤风类毒素应用于疫苗中主要有4种形式:(1)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苗(DTwP),主要接种于7岁以下儿童;(2)白喉、破伤风二联苗(DT),主要接种于对百日咳菌体成份有严重过敏的7岁以下儿童;(3)白喉、破伤风二联苗(Td),与DT相比白喉类毒素在疫苗的组成中占有比例少,主要应用于成年人,因为成年人对百日咳有较强的抵抗力,对白喉也不敏感;(4)破伤风单价疫苗(TT),不被普遍采用,只有在机体有创伤时才被应用[10]。这些疫苗为预防控制破伤风,降低破伤风的发病率起了重要的作用。

3类毒素疫苗的应用现状

3.1吸附无细胞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联合疫苗(DTaP)

百日咳菌体苗含有内毒素等多种有害或不必要的抗原,虽经精制但不能完全去除,为了除去这些抗原成分,消除因百日咳菌苗所引起的疼痛、发热等副反应,1981年Sato[11]开始用以百日咳毒素(PT)和丝状血凝素(FHA)为主要组分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成功的减少了全菌苗引起的副反应,随后英国、美国、瑞典等国家研制各种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用于人群免疫。20世纪90年代以来[12],对多种不同DTaP免疫效果接种反应进行临床观察,都表明DTaP与DTwP同样的免疫保护效果,副反应前者明显低于后者[13]。

3.2破伤风类毒素-微球疫苗

破伤风全程免疫需要连续3次注射疫苗。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人们不能按时到医疗机构进行破伤风疫苗的免疫接种,每年死于破伤风的病人很多。为减少注射次数,提高接种覆盖率,开发具有长效作用的单剂破伤风类毒素控释系统是全球儿童疫苗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WHO已经表明要重点研发出一个新的免疫方案[14]。以较少的免疫注射次数,产生较高的免疫应答的效果,从而为人类消灭破伤风作出贡献[15]。微球作为疫苗载体是近年来免疫学和疫苗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聚乳酸是微球组成的主要成分,其用于药物载体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发展十分迅速。因为药物制成微球后,其对特定器官和组织的靶向性及微粒中药物释放的缓释性,使药物具有长期有效的作用,这些都使聚乳酸微球成为近年来缓控释剂型研究的热点。聚乳酸也是FDA唯一批准的生物降解材料,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和组织相容性。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能有效地控制疫苗释放,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3.3亚单位疫苗

破伤风毒素是由A、B和C三个片段组成的,分子量为150 ku。其中每一片段的分子量为50 ku左右。Helting用木瓜酶消化精制后,再经SephadexG100过滤,可得到C片段和通过二硫键相连的AB片段,再用二硫苏糖醇还原裂解,则可得到A和B分开的片段。将A、

B、C和BC片段分别免疫小鼠或豚鼠后,其中A不能诱导抗毒素免疫,B、C和BC均有免疫活性,能有效的地诱导机体的免疫应答,且可以避免其他蛋白所引起的过敏。由于B片段仍保留有毒性作用,故而一般研究最多的是C片段。但由于纯化亚单位片段需要凝胶过滤或HPLC技术,均不适合大量生产中使用[16]。所以亚单位疫苗在应用上受到了限制,利用适合的生产纯化方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3.4基因工程疫苗

破伤风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由破伤风梭菌分泌产生,分子量为150 ku,由一个大质粒

编码,整个毒素基因包括3 945个核苷酸。毒素经菌体释放后,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被“裂开”成一条轻链(50 ku)和一条重链(100 ku),但轻链和重链之间仍有二硫键相连[17]。轻链是锌依赖蛋白酶,通过水解突触囊泡蛋白-Ⅱ而阻断神经抑制性介质的释放。C蛋白是重链的一部分,分子量为50 ku,不具备神经毒素的活性,却保留了完整毒素与神经节苷脂结合等许多性质,是毒素的保护性抗原[3]。破伤风毒素C蛋白(TTC)还能将小分子蛋白靶向传递到运动神经元,所以也可作为蛋白载体促进低免疫原性抗原的免疫反应。由于C蛋白是破伤风毒素的非毒性片段,且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因此用其作为亚单位疫苗是现代破伤风疫苗的理想选择。

TTC含有大量稀有密码子,Oxer等用突变稀有密码子的方法高水平表达C蛋白,诱导表达后的rTTC仍保留完整抗原性。用重组的保护性抗原免疫后,机体能产生破伤风抗体[18],在国内贺华君等在用rTTC免疫后,给予100 LD50的破伤风毒素攻击,结果未见破伤风感染的任何症状[19]。

用大肠杆菌表达破伤风毒素C蛋白,用于破伤风的预防和其他疾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破伤风梭菌能形成芽孢形式,可造成环境的污染,同时分泌有较强神经毒性的外毒素,生产类毒素疫苗时对工作人员存在危险性。而用甲醛处理后制成的类毒素,常因含有甲醛以及大量无关蛋白,引起被接种人员的过敏反应。鉴于以上不足存在于破伤风疫苗中,采用原核细胞表达具有高免疫原性的rTTC,用于生产疫苗及免疫接种,

可以避免出现上述危险性和过敏反应。rTTC生产简单容易操作,适合大批量蛋白 的生产,并且可以用于低免疫原性蛋白及蛋白靶向传递运动神经元的载体。可见,表 达宿主中表达的破伤风毒素C蛋白,作为亚单位疫苗和促进抗原免疫反应的蛋白载体, 将会很有开发前景。

3.5其他类毒素新型疫苗

Masanori等将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rCTB)与破伤风类毒素联合免疫小鼠,在给药只有对照组的1/10的情况下,仍然能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高水平应答。国内崔萱林等[20]报道,用戊二醛聚合破伤风类毒素,免疫豚鼠后平均心血抗体比常规破伤风类毒素高出约3倍,免疫马匹后抗体水平也显著高于常规破伤风类毒素。Diwan等通过羟二咪唑将葡聚糖与破伤风类毒素交联在一起,从而起到缓慢释放抗原和减小注射部位刺激的副反应作用。结果显示葡聚糖磁粒承载破伤风类毒素的单剂量免疫注射可以诱导抗体水平维持在一年,而不需任何加强免疫。

4展望

上世纪初开始研究并应用至今的破生风类毒素疫苗,曾救治过无数人的生命,但它存在着无法克服的致命弱点:因其培养基中含有大量蛋白成分,容易引起过敏反应,且因其不能诱导机体产生终身免疫力,并且此免疫程序较长,免疫次数频繁,人们很难按时进行免疫接种,尤其是在不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地区,接种覆盖面低、辍种率高。所以就迫切的需要开发免疫效果好,免疫次数少的破伤风新型疫苗。而且类毒素一般采用注射的方法免疫接种,虽然铝剂对注射部位的组织有很小的副反应,但也不是很理想。为了减少这种副反应的发生,为了避免破伤风疾病的发生需要多次近十年的疫苗接种进行免疫预防,WHO已经表明要重点制定出一个新的免疫策略,达到以较少的免疫接种次数和时间,获得较高的免疫应答的效果。从而为人类消灭破伤风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东亮,叶嗣颖主编.感染免疫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100-1.

[2] CookTM, ProtheroeRT, Handel JM.Tetanu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British Journal ofAnaesthesia, 2001, 87(3): 477-87.

[3] Farrar JJ, Yen LM, Cook TM, et a.l Tetanus[J]. JNeurolNeuro-surg Psychiatry, 2000, 69: 292-301.

[4]Pan American Health Orgainization.Neonatal Tetanus Elimination.second edition,Scientific andTechnical Publication,2005,21-25.

[5]Hostetler R I.TETANUS(Lockjaw).College of Agriculture&Home Economics.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EB1122.

[6]Bizzini B.Tetanusin Germanier[M].Bacterial Vaccine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4;32.

[7]冯洁,江丽君.减少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不良反应的合理方法[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9,22(1):6-10.

[8]汪敦胜,赵红,董树林,破伤风类毒素不良反应述评[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5,23:3179-3204.

[9]彭祥兵.破伤风类毒素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新型破伤风疫苗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免疫学进展,1997,25(2):54-56.

[10]Farrar J J,Yen L M,Cook T,et al.Tetanus[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0,69:292-301.

[11]Sato Y,Sato H.Development of acellular pertussis vaccine[J].Biologicals,1999,27:61-69.

[12]Okada K,Ueda K,Morokuma K,et al.seroepidmiologic study on pertussis,diphtheria,and tetanus inthe Fukuoka area of southern Japan:seroprevalence among persons 0-80 years old and vaccinationprogram[J].Jpn.J.Infect.Dis.,2004,57:67-74.

[13]Miller E,Ashuworth L A,Redhead K.Effect of schedule on reactogenicity and antibody persistence ofacellular and whole-cell pertussis vaccines:Value of laboratory test as predictors of clinicalperformeme[J].Vaccine,1997,15:51-60.

[14]Alpar H O,Eyles J E,Williamson E D,et al.Intranasal vaccination against plague,tetanus anddiphtheria[J].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2001,51:173-201.

[15]Bartels I,Jo¨rg Ju¨ngert,Lugauer S,et al.Immunogenicity and reactogenicity of a single dose of adiphtheria–tetanus–acellular pertussis component vaccine(DTaP)compared to a diphtheria– tetanustoxoid(Td)and

adults[J].Vaccine,2001,19:3137–3145. a diphtheria toxoid vaccine(d)in

[16]雷殿良.类毒素制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5,23(1):43-51.

[17]翁心华,潘孝彰,王岱明主编.现代感染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445-448.

[18]黄诚,吴文鹃,王家彩等.破伤风毒素C片段的基因克隆、重组表达及免疫原性[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9,12(3):133.

破伤风针多少钱篇八
《破伤风疫苗WHO文件立场_Chinese》

破伤风疫苗

WHO立场文件

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的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立场文件。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目前的立场。这些文件在发布前经过WHO内部和外部众多专家的审阅,并且自2006年4月以来,得到了全球免疫战略咨询专家小组的审核和批准。这些文件主要供各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使用。不过,对这些立场文件感兴趣的还可能包括一些国际资助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医学界和科学媒体。

概要和结论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etani)引起的感染性细菌性疾病。在厌氧条件下(如被污染的坏死性伤口),这种无所不在的杆菌可产生一种毒性极强的神经毒素 — 破伤风痉挛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可阻断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引发肌肉强直和痉挛,亦即破伤风的典型表现。破伤风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即便有了现代加强监护的条件,病例死亡率也非常高。绝大多数破伤风病例与生育相关,多发于发展中国家,主要见于不洁分娩和产后卫生条件较差的新生儿和孕产妇。儿童和成人受伤后发生破伤风也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破伤风的预防主要依赖于抗体,并且只能通过主动免疫(破伤风疫苗)或被动免疫(破伤风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实现。破伤风疫苗由破伤风类毒素制成,后者是一种经过处理的神经毒素,可诱导产生保护性的抗毒素。经过免疫的孕妇可将抗毒素经胎盘传递给胎儿,从而防止新生儿发生破伤风。已上市的破伤风类毒素疫苗有单价破伤风类毒素(TT),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破伤风、减量白喉联合疫苗(dT)、以及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联合疫苗(DTwP, DTaP, dTaP或dTaP)。含DT的疫苗用于7岁以下儿童,含dT疫苗用于7岁以上者。在开展破伤风免疫接种时一般都使用含白喉类毒素(D或d)和破伤风类毒素的联合疫苗,而不使用单纯的破伤风类毒素。自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始实施“扩大免疫规划”(EPI)以来, DTP联合疫苗就一直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些含有DTP/DTaP的新型联合疫苗已经开始上市,其中包括用于预防乙肝、b型流感嗜血杆菌和脊髓灰质炎的疫苗。一般认为破伤风类毒素非常安全,甚至可用于免疫缺陷者。

在那些已开始实施有效的免疫规划并具备高标准卫生条件的国家,母亲和新生儿破伤风(MNT)已大为减少(以地区为单位, 发病率低于1/1000活产儿),但破伤风偶可感染免疫不足的个体,尤其是老年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MNT的发病例数也已显著减少。不过,2004年,仍有约4000万名孕妇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以预防与生育相关的破伤风感染,约有2700万名儿童未完成破伤风疫苗

的基础免疫程序。

控制破伤风的主要目标是:(i)在全球范围内消除MNT;(ii)实现和保持3剂次DTP的高免疫覆盖率,并实现和保持适当水平的加强免疫,从而预防各年龄段人群发生破伤风。

目前推荐采用5剂次的儿童期破伤风免疫程序。前3针DTP3(DTwP或DTaP)为基础免疫,应在婴儿期(1岁以下)接种;第4针(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为加强免疫,最好在4~7岁接种;第5针为加强免疫,在青春期(如,12~15岁)接种。加强免疫的确切时间可酌情考虑本国卫生服务覆盖状况而定。如儿童(包括女童)入学率较高,应考虑采用基于学校的免疫接种规划来提供加强免疫。对于那些辍学/失学儿童,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在许多国家,非新生儿破伤风仍然是十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在年轻成人中发生的破伤风常常反映了该国儿童期免疫接种规划的覆盖率较低。在提供推荐剂量的破伤风类毒素疫苗时,应明确存在着哪些障碍;同时,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改进免疫接种规划在所有地区的执行状况。

除实施儿童期疫苗免疫规划外,对成人再接种1针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将进一步提供持久的乃至有可能是终生的保护。因此,推荐在成人中加打第6针,例如可在首次妊娠时或在服兵役期间接种。在青春期或成人期接种首剂破伤风疫苗者只需接种5剂,但间隔时间要适当,以获得长期保护。

在那些MNT仍然是公共卫生问题的国家,应尤其注意对育龄期妇女开展免疫接种。作为最基本的策略,适合接种破伤风疫苗的孕妇应在其首次接受产前诊断时接受常规接种,或通过其他保健服务提供免疫接种。如孕妇的免疫接种不完全或免疫接种史不明确,则应接种2剂次的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首剂应在妊娠期间尽早接种,并在间隔至少4周后接种第2剂。应尽量完成推荐的5剂次免疫接种程序,如在产妇携带婴儿前来接种疫苗时,以及在准备下次妊娠时;不过,应注意两个剂次间的最短间隔。

在某些地区,人们获得常规疫苗接种服务的途径很有限,其消除破伤风的目标(破伤风发病率低于1/1000活产儿)也并未实现,则应采取“高危处理方法”来控制MNT。这一方法针对育龄期妇女提供3剂次的破伤风类毒素接种(通常是在12个月内)。此项行动倡议的其他内容还包括推广经改进的儿童期免疫接种和清洁分娩。

在受伤后选用何种类型的破伤风预防取决于伤口的性质和免疫接种史1。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最好是人源的)进行被动免疫对于治疗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有时也需要用于破伤风的预防(例如,伤口被污染且伤者未完成免疫程序)。破伤风抗毒素在所有国家都应能随时获得,不过,使用破伤风类毒素并不能取代实现和保持破伤风疫苗高覆盖率的必要性。

1 Summary guide to tetanus prophylaxis in routine wound management.见: Heymann DL, ed. Control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manual, 18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2004:532; Surgical care at the district hospital.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3:4–12.

改进国家监测和报告系统(包括地区级数据分析)对于合理制定免疫接种工作计划(包括应对MNT的高危处理方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背景

破伤风通常是致死性的感染性疾病,由产毒的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etani)引起。在全球许多地方,破伤风仍然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热带发展中国家中最贫穷的一些地区,这些地区破伤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主要由MNT所致。2002年,全世界因破伤风所致的死亡总人数约为213,000人,其中新生儿死于破伤风者约占18万人,孕产妇死于破伤风者可能高达15,000~30,000人。

破伤风通过免疫接种和含破伤风类毒素(TT)疫苗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被纳入儿童期免疫规划。不过,为获得持久的免疫力,需要接种加强剂次的疫苗。在一些国家,通过国家免疫规划已在数十年间保持了含TT疫苗的高覆盖率,破伤风已极其罕见,但偶可见于老年人或其他未接种疫苗/未完成免疫程序的人员。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状况较差,许多育龄期妇女对与生育相关的破伤风缺乏保护能力。

病原体和疾病

破伤风杆菌是一种能形成芽孢的严格厌氧杆菌。芽孢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暖湿地区的土壤中,且可经人类和动物的肠道携带。芽孢进入坏死性伤口后转化为可产生毒素的破伤风杆菌。破伤风杆菌的侵入部位在某些病例中很难确定,或在症状出现时已不可识别。孕产妇破伤风系由不洁分娩或流产所致;在破伤风特异性抗体未达到保护性浓度的婴儿中,如使用不洁器械切断脐带,或使用被污染的材料包扎新生儿脐带残端,就可能导致发生新生儿破伤风。

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最重要的毒素是毒性极强的破伤风痉挛毒素。这种毒素可阻断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引发肌肉强直和痉挛,亦即破伤风的典型表现。

破伤风的潜伏期通常为3~21天(中位数7天,范围0~>60天)。在多数病例中,新生儿破伤风在出生后3~14天即可发病。在超过80%的病例中,破伤风表现为全身性强直性疾病。典型特征则早期表现为面部肌肉痉挛(牙关紧闭和痉笑),继以背肌痉挛(角弓反张)和突发的全身性强直性癫痫(破伤风痉挛)。声门痉挛可诱发猝死。在新生儿破伤风中,全身性痉挛出现前常表现为不能吮吸或接受喂食和过度哭闹。破伤风的病死率在10%~70%之间,视治疗措施、患者的年龄和总体健康而异。老年和婴幼儿患者如不住院和接受加强治疗,死亡率几乎可达100%。在具备最佳医疗条件的医院中,死亡率可降至10%~20%。

破伤风的诊断基于临床特征,并不需要实验室确诊。WHO关于新生儿破伤风的定义是:新生儿在出生后前2天具备正常的吮吸和啼哭能力,但在第3~28日丧失这种能力,出现强直和痉挛等症状的疾病。

治疗包括伤口护理(需要时)和对症(与破伤风相关的症状和并发症)处理。及时以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和适宜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可阻止病情的进展,但不可能影响现有的病理变化。

保护性免疫应答

针对破伤风的免疫力是通过抗体介导的,取决于抗毒素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的能力。临床破伤风的恢复并不意味着未来对这种疾病就具备了保护能力;免疫力只能通过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获得。孕妇体内的破伤风抗毒素可经胎盘传递给胎儿。因此,如孕妇接种过加强剂次的疫苗或在分娩前至少2周前接种过基础免疫程序中的第2针,则母亲和婴儿都可免于感染与生育相关的破伤风。如果最后一针是在分娩后2周内接种的,由此诱导的加强免疫应答可能不足以确保对新生儿的保护。但无论如何,仍应抓紧时机接种此针,以便为未来的妊娠提供保护。

在多数情况下,循环的血液中对破伤风有保护作用的抗毒素最低浓度视采用的检测方法而异。如采用体内中和试验或改良后的ELISA方法检测,浓度超过0.01 IU/ml即视为具有保护力;如采用的是标准的ELISA技术,则抗毒素浓度至少应达到0.1~0.2 IU/ml。不过,也有抗毒素浓度高于这些阈值而仍然发生破伤风的病例记录。因此,“保护性抗体浓度”不能视为在所有情况下都能确保足够的免疫力。相关工作的目标应立足于终生保持较高的抗体浓度。

破伤风类毒素

破伤风疫苗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制成的。传统的生产工艺包括:在有利于产毒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产毒的破伤风杆菌,用过滤的方法收获毒素,经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再经若干步骤进行纯化,最终灭菌。为提高免疫原性,类毒素以铝盐或钙盐吸附。吸附破伤风类毒素通过肌肉注射接种。破伤风类毒素较稳定,可暴露于20℃的环境温度达数月,并可在37℃下贮存数周,效力仍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不过,如环境温度达到56℃,该疫苗在2小时内即可被破坏。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应贮存于+4 (2–8)℃ 如疫苗曾被冷冻,则不应使用。

类毒素的效力以具有保护作用的国际单位(IU)表示,此效力单位是通过评估免疫豚鼠或小鼠经破伤风毒素攻击后的生存率确定的。根据WHO的要求2,单价破伤风类毒素的效力不得低于每剂(0.5 ml)40 IU(在豚鼠或小鼠中测定);如破伤风类毒素与白喉和全细胞百日咳疫苗联合,则不得低于40 IU(在豚鼠中测定)或60 IU(在小鼠中测定)。

在国际市场上,破伤风类毒素有单价抗原疫苗(TT)、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或dT,视白喉类毒素的含量而定)以及百日咳-白喉类毒素-破伤风联合疫苗(DTwP, DTaP, dTaP或dTap)。百日咳疫苗有全细胞百日咳疫苗(wP)和无细胞百日咳疫苗(aP),并根据百日咳抗原的含量记作aP或ap。此外,以DTwP或DTaP为基础的联合疫苗早已开始上市供应,其中包括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乙2 Requirements for diphtheria, tetanus, pertussis and combined vaccines.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 800, 1990, Annex 2;

Recommendations for diphtheria, tetanus, pertussis and combined vaccines (Amendments 2003).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 927, 2005, Annex 5.

肝疫苗和b型嗜血流感杆菌疫苗。

疫苗的效力和保护效果 接种首剂疫苗后的保护是不完全的,但完成两针接种后绝大多数受种者的抗毒素浓度都可达到保护性水平;接种第3针后几乎100%的受种者可获得免疫力。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的接种应至少间隔4周。较长的间隔时间可增加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但不能以此为借口延误免疫接种。

破伤风类毒素的效力和保护效果已得到充分证实。在多数临床试验中,该疫苗的保护效力自80%至100%不等。20世纪40年代,美国首度引进破伤风疫苗接种,此后破伤风的发病率大幅下降(自1947年的0.4/10万降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0.02/10万)。在哥伦比亚乡村地区举行的一项双盲对照研究中,接种过2至3剂破伤风疫苗的母亲所生婴儿中没有新生儿破伤风发生,而在那些未接种疫苗的对照组中,死亡率高达78/1000活产儿。在其他许多国家也观察到了类似现象:在引进大规模破伤风疫苗免疫接种后,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显著下降。

偶尔也有报道称,虽然孕产妇既往有破伤风疫苗接种史,但新生儿未能获得对破伤风的保护。在此类病例中,导致免疫保护力缺失的原因有:免疫接种史不清、疫苗接种程序不当、使用了低效力的疫苗、母体免疫应答差以及经胎盘传递的抗体不足。在已被疟疾感染的孕妇中,接种破伤风疫苗后诱导的免疫应答与未妊娠的健康成人相似。虽然目前有关疟疾对经胎盘传递的破伤风特异性抗体有何影响尚无一致意见,但即便存在某种影响,也应该是微乎其微的。像其他疫苗一样,破伤风类毒素诱导的抗体应答在AIDS患儿中会受到损害。不过,对于围产期感染HIV的儿童来说,2岁前都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抗体应答。在已感染HIV的成人中,破伤风类毒素诱导的抗体应答要低于非HIV感染者,但抗体浓度仍然较高,表明人体对免疫接种产生了阳性反应。

免疫保护的持久性

抗体的浓度、亲和力以及保护的持久性取决于很多因素,如受种者的年龄、接种的剂次数和各剂次之间的间隔时间。婴儿期的3针DTP可提供3~5年的保护,而第4针加强免疫(如,在儿童期早期)则可为青少年期提供保护,再进行1~2针加强免疫将为整个成人期提供保护(据称可达20~30年)。间隔25~30年后再免疫仍可引起加强免疫应答,这表明免疫记忆可持续存在。

不良事件

破伤风类毒素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种固定的联合疫苗形式提供,且都已被认为是非常安全的。TT和dT在整个妊娠期都可使用;免疫缺陷状态(如HIV感染)并不是该疫苗的使用禁忌。破伤风类毒素可引起轻微的局部反应,如疼痛、红斑(发生率25%~85%),偶可见结节;也有过无菌性脓肿的报道,但极为罕见(每百万剂次可见1~10例)。轻微的全身性反应包括发热、疼痛和不适,可见于0.5%~1%加强免疫的受接种者。总的来看,随着剂次的增加,局部反应和全身反

破伤风针多少钱篇九
《吸附破伤风疫苗》

吸附破伤风疫苗

Xifu Poshangfeng Yimiao

Tetanus Vaccine,Adsorbed

本品系用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中培养产生的毒素经甲醛脱毒、精制,加入氢氧化铝佐剂制成。用于预防破伤风。

1基本要求

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的有关要求。 2制造

2.1菌种

生产用菌种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有关规定。

2.1.1名称及来源

采用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CMCC64008株或其它经批准的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菌种。

2.1.2种子批的建立

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有关规定。

2.1.3种子批的传代

主种子批自启开后传代应不超过5代,工作种子批启开后至疫苗生产,传代应不超过10 代。

2.1.4种子批菌种的检定

2.1.4.1培养特性

本菌为专性厌氧菌,适宜生长温度为37℃。在庖肉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培养液呈浑浊、产生气体、具腐败性恶臭。在血琼脂平皿培养基培养,菌落呈弥漫生长。在半固体培养基穿刺培养,表现鞭毛动力。

2.1.4.2染色镜检

初期培养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呈阳性,杆形菌体,少见芽孢。 48小时以后培养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易转为阴性,可见芽孢,菌体呈鼓槌状,芽孢位于顶端为正圆形。

2.1.4.3生化反应

不发酵糖类,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不还原硝酸盐(附录ⅩⅣ )。

2.1.4.4产毒试验

取培养物的滤液或离心上清液0.1ml注射于体重18~22g小鼠的尾根部皮下,至少4只。于注射后12~24小时观察小鼠,应出现尾部僵直竖起、后腿强直痉挛或全身肌肉痉挛等症状,甚至死亡。

2.1.4.5特异性中和试验

取适量产毒培养物的滤液或离心上清液与相应稀释的破伤风抗毒素经体外中和后,注射于体重为18~22g小鼠的腹部皮下,每只小鼠注射0.4ml,至少4 只;同时取未结合破伤风抗毒素的培养物的滤液或离心上清液0.4ml,注射小鼠的腹部皮下,作为阳性对照。注射后观察5天,对照组小鼠24小时内应出现明显破伤风症状并死亡,实验组小鼠在观察时间

内应存活。

2.1.5种子批保存

种子批应冻干保存于8℃以下;工作种子批也可2~8℃保存于液体培养基中,效期为1年。

2.2类毒素原液

2.2.1毒素

2.2.1.1生产用种子

工作种子批检定合格后方可用于生产。

工作种子批先在产毒培养基种子管中传1~3代,再转至产毒培养基制成生产用种子。

2.2.1.2生产用培养基

采用酪蛋白、黄豆蛋白、牛肉等蛋白质经加深水解后的培养基。

2.2.1.3产毒

毒素制造过程应严格控制杂菌污染,经显微镜检查或纯菌试验发现污染者应废弃。 检测培养物滤液或离心上清液,毒素效价应不低于40Lf/ml。

2.2.2脱毒

2.2.2.1毒素或精制毒素的脱毒

毒素或精制毒素中加入适量甲醛溶液,置适宜温度进行脱毒。

2.2.2.2 脱毒到期的类毒素应每瓶取样做絮状单位(Lf)测定。

2.2.2.3脱毒检查

每瓶取样,用体重300~400g豚鼠至少2只,每只皮下注射500Lf。精制毒素脱毒者可事先用生理氯化钠溶液稀释成100Lf/ml,皮下注射5ml,于注射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进行观察,动物不应有破伤风症状,到期每只动物体重不得较注射前减轻,且健存者为合格。体重减轻者应予复试,实验用动物应加倍。发生破伤风症状者,原液应继续脱毒。

2.2.2.4类毒素应为黄色或棕黄色透明液体。

2.2.3精制

2.2.3.1毒素或类毒素可用等电点沉淀、超滤、硫酸铵盐析等方法或经批准的其他适宜方法精制。

2.2.3.2用于精制的类毒素应透明,无肉眼可见之染菌。

2.2.3.3类毒素精制后可加0.1g/L硫柳汞防腐,并应尽快除菌过滤。

2.2.3.4用同一支菌种、培养基制备的类毒素,在同一容器内混合均匀后除菌过滤者为1批。

2.2.4类毒素原液检定

按3.1项进行。

2.2.5保存与有效期

于2~8℃保存。类毒素原液自精制之日起或先精制后脱毒的制品从脱毒试验合格之日起,原液有效期为3年6个月,总有效期不超过6年。

2.3半成品

2.3.1佐剂配制

2.3.1.1配制氢氧化铝可用三氯化铝加氨水法或三氯化铝加氢氧化钠法,用氨水配制需透析除氨后使用。

2.3.1.2配制成的氢氧化铝原液应为浅蓝色或乳白色的胶体悬液,不应含有凝块或异物。

2.3.1.3氢氧化铝原液应测定氢氧化铝及氯化钠含量。

2.3.2吸附类毒素的配制

2.3.2.1每1ml应含类毒素7~10Lf。

2.3.2.2氢氧化铝含量应不高于3.0mg/ml。

2.3.2.3可加0.05~0.10g/L硫柳汞作防腐剂。

2.3.3半成品检定

按3.2项进行。

2.4成品

2.4.1分批

应符合“生物制品分批规程”规定。

2.4.2分装

应符合“生物制品分装和冻干规程”规定。

2.4.3规格

每瓶0.5ml、1.0ml、2.0ml、5.0ml。每1次人用剂量0.5ml,含破伤风类毒素效价不低于40IU。

2.4.4包装

应符合“生物制品包装规程”的规定。

3检定

3.1类毒素原液检定

3.1.1pH值

应为6.6~7.4(附录ⅤA)。

3.1.2絮状单位(Lf)测定

依法测定(附录Ⅺ D),应符合规定。

3.1.3纯度

每1mg蛋白氮应不低于1500Lf。

3.1.4无菌检查

依法检查(附录 Ⅻ A),应符合规定。

3.1.5特异性毒性检查

每瓶原液取样等量混合,用生理氯化钠溶液稀释为250Lf/ml,用体重250~350g豚鼠4只,每只皮下注射2ml。于注射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进行观察,局部无化脓、无坏死,动物不应有破伤风症状,到期每只动物体重比注射前增加者为合格。

3.1.6毒性逆转试验

每瓶原液取样,用PBS(pH7.0~7.4)分别稀释至7~10Lf/ml,放置37℃ 42天,注射250~350g体重的豚鼠4只,每只皮下注射5ml,于注射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进

行观察,动物不得有破伤风症状,到期每只动物体重比注射前增加为合格。

3.2半成品检定

无菌检查

依法检查(附录 Ⅻ A),应符合规定。

3.3成品检定

3.3.1鉴别试验

可选择下列一种方式进行:(1)疫苗注射动物后应产生破伤风抗体(附录Ⅺ B);(2)疫苗加入枸橼酸钠或碳酸钠将吸附剂溶解后做絮状试验(附录Ⅺ D),应出现絮状反应;(3)疫苗经解聚液溶解佐剂后取上清,做凝胶免疫沉淀试验(附录Ⅷ C),应出现免疫沉淀反应。

3.3.2物理检查

3.3.2.1外观

振摇后应为乳白色均匀悬液,无摇不散的凝块及异物。

3.3.2.2 装量

按附录ⅠA中装量项进行,应不低于标示量。

3.3.3化学检定

3.3.3.1 pH值

应为6.0~7.0(附录Ⅴ A)。

3.3.3.2氢氧化铝含量

应不高于3.0mg/ml(附录 Ⅶ F)。

3.3.3.3氯化钠含量

应为7.5~9.5g/L(附录Ⅶ G)。

3.3.3.4硫柳汞含量

应不高于0.1g/L(附录Ⅶ B)。

3.3.3.5游离甲醛含量

应不高于0.2g/L(附录Ⅵ L)。

3.3.4效价测定

每1次人用剂量(0.5ml)中破伤风类毒素效价应不低于40IU(附录Ⅺ B)。

3.3.5无菌检查

依法检查(附录 Ⅻ A),应符合规定。

3.3.6特异性毒性检查

每亚批取样等量混合,用体重250~350g豚鼠4只,每只注射2.5ml于腹部皮下,注射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各观察1次并称体重,动物不应有破伤风症状,注射部位无化脓、无坏死,到期体重比注射前增加者为合格。 4保存、运输及有效期

于2~8℃避光保存和运输。自生产之日起有效期为3年6个月。

5使用说明

应符合“生物制品包装规程”规定和批准的内容。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使用说明

[药品名称]

通用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英文名称: Diphtheria, Tetanus and Acellular Pertussis Combined Vaccine Adsorbed

汉语拼音:Xifu Wuxibao Baibaipo Lianhe Yimiao

[成分和性状]

本品系由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原液、白喉类毒素原液及破伤风类毒素原液加氢氧化铝佐剂制成,为乳白色悬液,放置后佐剂下沉,摇动后即成均匀悬液,含防腐剂。

辅料:按批准的执行。

[接种对象]

3个月~6周岁儿童。

[作用与用途]

接种本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规格]

每瓶0.5ml、1.0ml、2.0ml、5.0ml。每1次人用剂量0.5ml,含百日咳效价不低于4.0IU;白喉效价不低于30IU;破伤风效价不低于40IU(豚鼠法)。

[免疫程序和剂量]

(1) 臀部或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注射。

(2)基础免疫:共3针,自3月龄开始至12月龄,每针间隔4~6周,每次注射0.5ml。 加强免疫通常在基础免疫后18~24月龄内进行,注射剂量为0.5ml。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

⑴ 注射部位可出现红肿、疼痛、发痒。

⑵ 全身性反应可有低热、哭闹等,一般不需处理即可自行缓解。

罕见不良反应:

⑴ 烦躁、厌食、呕吐、精神不振等。

⑵ 短暂发高热反应:应给予物理及药物方法进行对症处理,以防高热惊厥。 ⑶ 局部硬结,1~2月即可吸收。严重者可伴有淋巴管或淋巴结炎,应及时就诊。 极罕见不良反应:

⑴ 局部无菌性化脓: 一般要用注射器反复抽出脓液,严重时(破溃)需扩创清除坏死组织,病程较长,最后可吸收愈合。

⑵ 过敏性皮疹:个别接种者在接种疫苗后72小时内出现荨麻疹病例,出现反应时,应及时就诊,给予抗过敏治疗。

⑶ 过敏性休克:一般在注射疫苗后1小时内发生。应及时抢救,注射肾上腺素进行治疗。 ⑷ 过敏性紫癜:极个别接种者可出现过敏性紫癜病例,出现过敏性紫癜反应时应及时就

相关热词搜索:破伤风 破伤风针什么时候打 破伤风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破伤风针多少钱”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破伤风针多少钱"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6472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