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登高翻译及赏析

登高翻译及赏析

2016-01-23 10:57:4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登高翻译及赏析篇一《翻译佳作赏析 论文》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登高翻译及赏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登高翻译及赏析篇一
《翻译佳作赏析 论文》

《登高》赏析

《登高》全诗如下: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诗,全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是对景物的描写,即诗人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后四句是抒情,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全诗不仅语言精练而且对仗自然,可以说是杜甫的巅峰之作。在对《登高》的赏析中,我选择了四首英译文作比较分析。其中许渊冲先生1984的译文标注为译文1[1],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的译文标注为译文2 [2],许渊冲先生1988年的译文标注为译文3 [3],朱纯深先生的译文标注为译文4。

首联的四种译文如下:

译文1 The wind so swift and sky so wide, apes wail and cry; 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

译文2 Wind blusters high in the sky and monkeys wail; Clear the islet with white

sand where birds are wheeling.

译文3 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steep, sa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 backward birds fly.

译文4 Gusty gorge, lofty sky. Gibbons sadly cry. Clear-cut islets, white sands

blown birds fly.

首联的译文2把原诗意象“天高”和“沙白”分别译成了 “ in the sky”和“with white sand”,我觉得减弱了原诗中意象叠加所带来的视觉的艺术效果,不能深入的将读者带到原诗的氛围中。而译文1和译文3均使用and连接前后两个并列成分:译文1中的“and”用于连接前后两个意象和前后两个并列动词;译文3中的“and”也是连接前后两个意象;另外,“so”的加入还起到了强调了后面的形容词的作用。但译文1中的“wail and cry”和“wheel and fly”是把两个近义动词简单的连在了一起,不免有累赘之嫌。许渊冲先生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修改后的译文3用了“sad”和“backward”,这样不仅避免了动词重复,而且与原诗在句型结构上更为接近。再看译文4,《登高》是以巫峡为背景的,因此朱纯深先生就把“风急”直接译成了“Gusty gorge”两者之间构成了联想关系,可谓极具想象力的创造。然而译文4既没用“and”也没用“so”,只用逗号和句号把每行的三个意象隔开。这样的译文与原诗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均保持对等,六个并列关系的“景物”所产生的景中画的特殊艺术效果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4]

译文1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译文2 Everywhere the leaves fall rusting from the trees;

While on for ever rolls the turbulent Yangtze.

译文3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by hour.

译文4 Leaves fall rustling down—boundless the wood;

Rolling waters flow on—the Yangtze endless.

颔联的译文2句首用了“everywhere”表现不出原诗的组合关系,而且还破坏了原始的句法特点。而译文1中的第二行仍与首行保持平行,词组“shower by shower”和“hour by hour” 不仅对仗工整,还押尾韵,不知不觉中让人体会到落木萧萧下与江水滚滚来中蕴含的时间概念。唯一的缺陷是译者使用了普通词“river”,这已在译文3中得到了修正,改用了专用名词“River”,此处特指“长江”。虽然只是一个字母大写与小写的转用,意义确是非同一般的。这样的英译文也说明了汉英一大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规律:汉语以动词为优势,而英语是以名词为优势的语言,根据这个特点,汉译英时通常把汉语的动词译为英语的名词或介词,而“介词的表意功能在双语转换中可译成汉语动词或获得汉语动词的涵义”。[ 5 ]译文4在内容上也趋完美,但译者改变了原诗的形式结构,所以两行之间就没能保持平行关系。

颈联的四种译文如下:

译文1 A thousand miles from home, I’m grieved at autumn’s plight; Now and then

for years, alone I’m on this height.

译文2 All around is autumnal gloom and I, long from home, A prey all my life to ill

health, climb the terrace alone.

译文3 Far away home in autumn, 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After my long

illness, I climb alone this height.

译文4 Away from home, a soul roving in vast autumnal mood, Alone up here, a

body haunted by years of illness.

颈联的译文2把原诗句中句法独立的两句译成一句,又把“万里悲秋”译成了“all around is autumnal gloom”这样单纯的背景,在形式和内容上均与原诗偏离较远。译文1和译文3均按原诗的句法结构译为完整的两句,特别是译文3句首用两介词词组“Far away home in autumn”和“After my long illness”,保留了原诗的平行结构,因此译文3较贴近原诗。另外,“百年”此处意为“暮年”,在四种译文均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译文1 和4 译为“years”,译文2译为“all my life”。

译文1 Living in times so hard, at frosted hair I pine; Cast down by poverty, I have

to give up wine.

译文2 Hating the hardships which have frosted my hair, Sad that illness has made

me give up the solace of wine.

译文3 Living in hard times, 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 Pressed by poverty, I give up

my cup of wine.

译文4 In my hair the frost of biting times creeps up, While poverty with holds my

humble cup.

《登高》的尾联译者们均在第一句中采用倒装以求对句的押韵。原诗包含了三组平行结构: “艰难”对“潦倒”,“苦恨”对“新停”,“繁霜鬓”对“浊酒杯”。其中第一对“艰难”和“潦倒”,说明后面发生事件或状况所产生的原因,译文3分别用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放在句首作原因解释,既保留了原诗句法风格又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但“繁”字所包含的意义在四种译文中都没得到很好的处理,可建议“繁霜鬓”译成“much frosted hair”或“increasingly frosted hair”。还有“浊酒”(英译文“cheap wine”;相对“清酒”,英译文即“quality wine”)的涵义也没体现出来。

对英译文读者而言,不同的英译文说明了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不同的译者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形式各有不同,对于诗中的个别词汇的重视程度以及内容理解的深度各有不同,这些都会对译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登高》的翻译,我更偏向于喜欢许渊冲先生的译本。他在形式和语篇幅度等方面都顺应了原文的简洁而不失韵味,顺应了读者的读诗环境以及社会、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以此达到成功进行文化交际的目的。诗歌翻译,并不是一锤定音的一次性创造,而是经过反复琢磨、协商、修改的一个动态过程,是译者与原文,译者与译者,译文与读者之间的互动顺应过程。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会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灵活地顺应原文的语境、语言结构,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做到对原诗的动态顺应,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成就经典。 参考文献:

[ 1 ]许渊冲. 中诗英韵探胜[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261 - 262.

[ 2 ]杨宪益,戴乃迭. 唐诗[M ].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141.

[ 3 ]陆佩弦,吴钧陶. 唐诗三百首新译[M ]. 北京:中国对外

翻译出版公司, 1988: 185.

[ 4 ]朱纯深. 古意新声[M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68 - 69.

[ 5 ]胡梅红,张栋. 英语方位介词的隐喻意义及其汉译[ J ].

山东外语教学, 2005 (2) : 50 - 52.

登高翻译及赏析篇二
《浅析诗歌翻译的_三美论_许渊冲英译唐诗_登高_赏析》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浅析诗歌翻译的“三美论”

———许渊冲英译唐诗《登高》赏析

刘千玲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译诗的“三美”翻译理论,主张从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保持

和传递原诗的神韵。“三美论”对诗歌翻译理论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本文试从许英译杜甫的《登高》一诗来分析说明其“三美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论”;诗歌翻译;《登高》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432(2008)03-0076-02

  许渊冲教授在译界出类拔萃,不仅是因为他有丰富

优美的译作,还因其对翻译理论的突出贡献。他的译学思想大都来源于他丰富的翻译实践。对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他提出的思想在译界产生了重大反响,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美论”、“三之论”和“三化论”。在此“三论”基础上,许渊冲还提出了“优势论”和“竞赛论”。不仅如此,他在翻译实践中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他将《追忆似水年华》、《约翰・克里斯托夫》、《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等世界名著译成了中文;将《诗经》、《楚辞》、《西厢记》以及《唐诗三百首》(ofI法文。其中他的《中国不朽诗三百首mmortals)还于1994,诗译英法惟一人”。的确,,还是在翻译理1 “三美”理论简介

所谓“三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三美”是根据鲁迅先生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不过鲁迅先生说的是写文章,而许先生则把此理论应用到文学翻译中。许先生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文的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接着后来又在《外国语》1979年第1期补充说明“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三美”缺一不可,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许先生积极提倡用“三美”原则来指导译诗,并在翻译实践中也努力贯彻自己的翻译标准。

关于意美,许先生是这样阐述的,“意美有时是历史的原因或者是联想的缘故造成的,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因此,在表达原文的意思时,不仅要表达出其表面意思,还要表达出其深层含义,不仅要表达出原作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出言外之意;在翻

译中应该选择跟原文意似的绝妙好词,借用英美人喜闻乐见的词汇,有时还可以借助音美和形美来表达原文的意美。

关于音美,译文可以借用译入语读者喜闻乐见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于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传达。许先生自己在翻译实践中也很讲,”。他在翻译,读许渊冲的作品可以发现,几乎,音步整齐,句数与原诗都基本相当。

关于形美,许先生认为,这主要是在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应尽量做到形似。在其所著的《翻译的艺术》以及许多关于翻译研究的论文中,许先生反复强调音美和形美的重要性,其目的就是坚持韵诗的翻译应保持原诗的韵律和结构。许先生说:“关于诗词的形美,还有长短和对称两个方面,最好也能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一般说来,要求译文和原文形似或音似,是很难做到的,但许先生却一直不畏艰难,勇于尝试,翻译了令人赞叹的无数优秀作品。

2 解读杜甫的《登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是杜甫一首有名的七言律诗,是诗人56岁流离到夔州时,重阳登高,面对深秋景色忧国思家,感时伤怀而作,因其雄浑悲凉的意境,工整齐协的格律而被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作者先通过描写深秋登高所见的江天景色,给读者造成感觉上的孤独感,继尔通过萧萧落叶、滚滚长江,将感情由孤独转向悲壮,最后将潦倒穷困、爱国思家的感情由身边的琐碎之事“停酒杯”表达出来。杜诗内容和情感上的深厚凝重,是通过节奏的起伏婉转,音调的抑

作者简介:刘千玲(1985-),女,四川渠县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76・

2008-3

扬顿挫得以表达的。比如诗歌中叠字的运用,而且语言极为凝练,对仗工整,对色彩的描述和动词的运用都很贴切。正是沉郁和顿挫相互融合又不露痕迹,才使这首诗具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用,极富审美效果,如头韵soswift,soclear,showerbyshower,hourafterhour的运用既能产生一种节奏美,又有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尾韵每二句押同一韵,悦耳动听;许译还充分发挥英语的优势,尽显“得意忘形”之能,神来之笔俯拾皆是,原诗中“萧萧”摹声,许译中showerbyshower摹状,和汉语的发音极为相似,原诗中“滚滚”摹状,许译rollsitswaves形象而生动,并在后面加上hourafterhour予以深化,既突出了“长江”的“不

(endless),同时还和上句中的showerbyshower形成尽”

对仗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形美”的传达。原诗每行七言,许译除第三行外,每行也都是十二个音节,较好地传达了原诗的形美。而且从句式安排上看,许译也是颇具匠心的。在写景的四句中,前两句由短句组成(thewindsoswift,theskyso

steep,sadgibbonscry,watersoclear,sandsowhite,birdswheelandfly),三、四句则采用整句,其中boundlessfor2est和endlessriver,shedsitsleaves和rollsitswaves及showerbyshower和hourafterhour三组动静交替的对应,进一步烘托出了深秋的萧杀之气和悲凉。而在抒情的四句中,许译转而全部采用短句两两结合,前一个短句“起”,后一个短句“兴”,swiftwind,steep,而,linhardtimes,pressedby(),因而诗人的愁苦悲愤,在行文上也就自然而然地带出了I’mgrievedtoseemyplight,climbalonethisheight,atmyfrost2edhairIpine(抒情四句中后面的短句)。可以说,句式

3 “三美”理论下的许译《登高》分析

OntheHeight

Thewindsoswift,theskysosteep,sadgibbonscry,Watersoclearandsandsowhite,birdswheelandfly.Theboundlessforestshedsitsleavesshowerbyshower;Theendlessriverrollsitswaveshourafterhour.Farfromhomeinautumn,I’mgrievedtoseemyplight;Aftermylongillness,Iclimbalonethisheight.Livinginhardtimes,atmyfrostedhairIpine.Pressedbypoverty,Igiveupmycupofwine.

许先生说:“我想,翻译唐诗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为了尽可能传递原诗意美,许先生又提出了古诗英译的方法论———“三化论”,即深化、等化、浅化。真正的译诗,应该努力用另一种语言形式来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美”,或者说“诗意”。下面我们通过对许先生的译诗进行分析,看看他是如何实践“三

美”理论的。

“意美”的传达。“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此联每句三折,每折一景,许先生用thewindsoswift,theskysosteep,watersoclear,sandsowhite两句中前四处景物,用sadgibbonscry,wheelfly来表现后二处景物,的意思,,的“无边和endless;”叠字,译文也重复了shower,萧”音似;原诗三个草头,译文也有三个词是“sh”的头韵,原诗有三个三点水,译文也有两个词是“r”的头韵。而且在原诗“滚滚”这对叠字后还加上了hourafterhour(时时刻刻)这个叠字片语,就可算是三美齐全了。因为原诗的“不尽”可以包括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含义,这就弥补了形美方面的不足。原诗中“悲秋”说明诗人对秋的感受,说明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是诗人客居万里之外(farawayhomeinautumn)所产生的悲愤(grieved)之情。正是对这些细微处的关照,许译才较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

“音美”的传达。原诗通篇对仗,但在英诗中却不可能实现对仗,但许译用押尾韵(韵脚为aabbccdd)的方法予以了弥补。许译中头韵、尾韵、行内停顿交替使

上的这种巧妙安排使得许译成功地实现了审美感知和

审美情感的互动,使原诗的意境跃然纸上。

4 结语

许渊冲深谙中西文化,精通中西语言,因此他在翻译诗歌时自然是“随心所欲”。这首由他翻译的《登高》三美齐备,很好地体现了他所提出的“三美论”。我们有理由相信,许译《登高》确实是经典的再现,译文也达到了和原文一样的效果。许先生的翻译理论,如“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等确实概括了我们在翻译时应注意的一些原则,但这些理论却几乎大都是随感式的,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操作时没有一定的标准,让人不是很好把握。但总的说来,许先生的翻译和翻译理论少有人能超越的,值得大家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2]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张经浩,陈可培.名家名论名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刘树勋.唐宋诗选讲[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6]贺晓丽."三美"理论与许译《江雪》[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30-131.[7]王儒彦.《登高》思想主旨解读[J].鉴赏者,2007(3).

・77・

登高翻译及赏析篇三
《登高译文及注释》

登高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注释⑴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登高鉴赏作者:佚名  此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

,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O?@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

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

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 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登高创作背景作者:佚名这首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翻译及赏析篇四
《登高 赏析 未完成》

20151703055

机械 高冠宇

登高 赏析

作时间是大历二年(767)①,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而770年,著名大诗人杜甫去世,杜甫一生抑郁,几经大起大落,没有谁在经了时代的由盛转衰而内心毫无波折,而像杜甫这样的爱国诗人更是如此,心系国家兴亡,而自身年岁已高,再无报国之力,只能独守茅屋,在心中祈求有一间能大庇天下寒士的屋子。

重阳之日,本是亲人团聚,合家欢乐共度美好重阳欢乐时光的

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

① ……… 习古堂学习网登高·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② ……… 海兵.杜甫诗全集祥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339-340

登高翻译及赏析篇五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赏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05-9-17 杜甫《登高》赏析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时当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所以说“哀”;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三、四两句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落木”而以“无边”来形容,则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而以“不尽”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以上四句写景,确实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将这种悲愁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所描写的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季节特征,同时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啼猿作为一种动物,本身并不具有人的感情,但在“艰难苦恨”中的诗人听来,猿啼声却充满着一种凄哀的情调。同样,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也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

足引心”(《文心雕龙-物色》),更何况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引起相应的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了。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所以诗中的景物已不同于自然的景物,它是诗人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在文学作品中,当景物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特殊感情的时候,当作者的主观感觉和景物的客观特征得到和谐统一的时候,它对读者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就不是一般地描摹景物的诗句所能比拟的了。  五、六两句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就空间方面说,即所谓“横说”;“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就时间方面说,即所谓“纵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深厚的感情,来自丰富的生活,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尾联两句是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而现在又已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

登高翻译及赏析篇六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摘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从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过

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

式。从对杜甫《登高》的两种译文的分析,可以见出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关键词:翻译;审关再现;古典诗歌;审美主体;审美客体

引言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

再现(aesthetic representation)。翻译是一个对翻译客

体(sL)的审美信息进行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艺

术体验过程。翻译艺术再现的本质是将对原语文本

(SL)内省的理解内涵转化为外显的直观形式(TL),也

就是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对翻译而言,

翻译审美成功的再现在于主体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

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materialization)于译作

中⋯(p218)。这种审美体验来自于审美主体(译者)对

审美客体(sL)各审美要素的正确解读、理解,并且在

不背离原语文本核心审美信息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

审美主观能动性,艺术地、创造性地通过翻译,实现语

际的审美再现。杜甫的《登高》被视为中国传统七言

律诗的巅峰之作和经典代表,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

境深远,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要素。本

文拟从对《登高》的两种英译文本的比较和分析,探讨

如何在翻译中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

、翻译客体的审美解读:《登高》原作分析

(一)翻译客体形式美的解读

翻译客体的审美构成,涵盖原语文本(sL)所有的

(goodness)①,这种美分为两个系统:形式系统和非

形式系统⋯‘089’。形式系统主要包括音、韵、词、句、

章、节等语言形式要素以及sL所呈现的外化物象,即

意象的铺陈。中国格律诗的形式美之关键要素,一是

声韵律,二是对仗。这两点在《登高》中有着非常突出

的表现。请看原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句法来看,首联不仅上下旬相对,而且更难得

的是句内又自成对偶。对得精工细巧,却又似自然天

成,意象纷呈,语义绵密,几乎一字一景,令人产生目

不暇接的审美感受。这种“本句自对,而又两句相对”

的对仗格式增加了诗句的密度与容量。从写作角度

看,上句仰视对下旬俯视,上句听觉对下句视觉。颔

联两句,词类、词组、平仄俱对得天衣无缝。颈联与尾

联词性相对,词意相承。律诗的要求,只要中间两联

对仗,首尾两联不作要求,但杜甫此诗却通篇皆对,在

对仗和声韵上可谓登峰造极,给读者带来和谐的视觉

和听觉的审美满足。

(二)翻译客体非形式美的解读

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除了物质形态的、自然感性

的、可以凭借直观推动形象思维的外象成分外,还有

非物质的、非自然感性的、无法凭借直观就能推断的非外象成分。t~-#b象成分就如同外象成分一样,可以

组成一个系统。这是一个不确定的、非计量的、无限

性系统,其本质特征就是它的模糊性(fuzziness)。因

此,这个系统也被称作“模糊集”(fuzzy sets或sets of

fuzziness)。模糊集是审美客体的非物质形态审美信

息的一个统称,模糊集要求整体把握l】 ”。在中国

古典诗歌里,这种模糊集的集中表现为意境。意境是

中国诗学的重要范畴。意是主观的思想和情感,境是

客观的生活和景物,艺术作品中,意和境水乳交融,就

构成意境。意境的传达与直观的、可感的总体语言外

象有直接关系,但其美的本质则是非直观可感的、模

糊的。它通常产生于艺术家的志、情、意以及作品的

总体性艺术升华和熔炼,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在意境的审美表现上,该诗也是相当成功。诗人在首

联是全景式的意象铺成(风、天、猿、渚、沙、鸟),分别

以六个形容词修饰(急、高、哀、清、白、回),写尽眼前

所见之景,且将悲凉秋意、肃杀秋容铺写殆尽,而“哀”

则奠定全诗情感基调。颔联中互为对应的意象,将大 多数文化都熟悉的两个“联想链”叠置在一起,使诗歌 获得了更深刻的象征意义:落叶— —人生短暂,流水 — — 时光无情。再用“无边”写“落木”之广之多,以 “萧萧”写落木飘飞之急,用“不尽”写“长江”之无穷, “滚滚”见长江之奔腾,彼此互相衬托,使整个诗境辽 远阔大而又森然沉郁。颈联用“百年”指一生,又特指 暮年,“独”在“万里”空问与“百年”时间中将诗人老病 穷愁、潦倒失意的形象衬托得淋漓尽致。

二、翻译的审美再现:译文的比较和分析

在对原文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我们可

以通过比较《登高》的几种代表性的英文译本来审视 和体会古典诗歌翻译中的审美再现,观察的视角来之 于两个维度:译文对审美客体(SL)在形式美和非形式 美传达 的差异和优劣。

(一)译文在形式美传达上的比较

[许渊冲的译文]

Climbing the Height

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backward birds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 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after hour, Far from home in autumn. 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After my long illness,I climb alone this height Living in hard times,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 Pressed by pove~y.I give up my cup of wine. w · 2 ·

[朱纯深的译文]

View from a Height

Gusty gorge,lofty sky.Gibbons sadly cry.

Clear—cut islets,white sands.Blo'ma birds fly. Leaves fall rustling d0wn——boundless the wood: Rolling waters flow on——the Yangtze endless. Away from home, a soul roving in vast autumnal mood,

Alone up here,a body haunted by years of illness. In my hair the frost of biting time creeps up. W hile poverty withholds my humble cup.f31( ) 首先,我们来看三种译文在表现原诗音美方面的 不同。诗歌中的韵是一个重要的音美因素。“韵”可 以使诗歌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听觉审美满足(aes—

thetic satisfaction)。特别是在汉语中,“声韵和谐”指 “声、韵、调”的配合,是构建音美的必要条件。原诗平 仄搭配和谐,音韵优美,这归功于原诗的格律体式和 诗人在音韵上的精巧搭配。但也正是由于七言律诗 固有的音律形式与原诗独特的音律效果,以上两种译 文都没有保留原诗的格律形式,每一种译文各自采取 了不同的押韵形式。朱译的韵律则是相对自由的

登高翻译及赏析篇七
《翻译和赏析》

采薇

概述

《诗经》中的诗词。《采薇》是一首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这四句,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肯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拓展知识

1、词类活用: ⑴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yù),动词,雨雪犹“落雪”。

2、古今异义:

⑴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⑵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3、一词多义:

⑴作: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⑵曰: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⑶止: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⑥副词,仅,止。如: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⑷载: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如:“载欣载奔”。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⑸靡: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⑹烈: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⑺阳: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温暖。如:春日载阳。④表面上,假装。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⑻孔: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②很,甚。如:孔武有力。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⑼华: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②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③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④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⑤精华。如:物华天宝。⑥敬辞。如:华诞,华居。

⑽思: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④祝词,无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⑾戒:①防备,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②告诫,警告。如:观往事以自戒。③戒除。如:少只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⑿雨: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②离散:如:一别如雨。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诗词鉴赏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

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后世影响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这四句,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肯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清人王夫之说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猃(xian,上声)狁(yun,上声),即北狄,匈奴。

不遑,不暇。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别。无论危坐和安坐都是两膝着席,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

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创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

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

——“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注释】

1、氓(méng):民,男子之代称。蚩蚩(chī):同“嗤嗤”,戏笑貌。

2、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3、即:就。谋:古音mī。匪:读为“非”。“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

4、淇:水名。顿丘:地名。丘:古读如“欺”。

5、愆(迁qiān)期:拖延时间。愆、拖延意。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过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6、将(枪qiāng):愿请。

7、垝:毁坏,倒塌.一说,通"危" “垣(原yuán)”,墙。垝垣、即倒塌的墙。

8、复:返。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一说“复”是关名。

9、涟涟:涕泪下流貌。她初时不见彼虻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 载笑载言:“载”读“zài”一边。。。一边。。。

10、卜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湿shī)草占卦叫做“筮”。

11、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无咎言:就是无凶卦。 12、贿:财物,指妆奁(lián)。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13、沃若:犹“沃然”,润泽貌。以上二句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时期。

14、耽(担dān):沉溺,贪乐太甚。

15、说:读为“脱”,摆脱,脱身意。

16、陨(允yǔn):黄貌。其黄而陨:犹《裳裳者华》篇的“芸其黄矣”,芸也是黄色。

17、徂(cú)尔:嫁给你。徂,往。

18、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登高翻译及赏析篇八
《滕王阁序翻译及赏析》

滕王阁序

王勃

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檐帷暂驻。十旬休假(亦作“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凉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闾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注释:

一、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 通 严,整齐的样子)

云销雨霁 (销 通 消,消散)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2]

接孟氏之芳邻 (“接”通“结”,结交)[2]

二、古今异义

高中学习网 黄金白银资讯网 天通银开户

千里逢迎 (逢迎:古:迎接今: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俨骖騑于上路 (俨:古:整齐的样子今:庄重)

俨骖騑于上路 (上路:古:高高的道路今:走上路程)

孟学士之词宗 (学士: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学位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古:困厄,处境艰难今:没有钱,穷困)

阮籍猖狂 (猖狂:古:狂放今:肆无忌惮)

君子见机 (见机:古:事前洞察事物细微今:看机会,看形势)

盛筵难再(古义:第二次今义:有一次)

谁悲失路之人(古义:同情 今义:悲伤)

滕王阁序翻译:

这儿原是豫章郡的治所,是新设的洪州州城。星空与翼、轸二星相对,地形与衡庐两山相接。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荆楚,接连着瓯越。物产之精华上天也视为珍宝,宝剑的光辉直射牛星和斗星之间;这里的人多豪杰,地有灵气,高士徐孺子专为陈蕃设下床榻。雄伟的州城如雾弥漫上空,有才之士像众星般飞驰。城楼和城池处在蛮夷和中原的接壤之地,宾客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有着崇高声望的都督阎公,从遥远之地光临盛会;有着美好风范的宇文氏新州刺史,车驾在此暂时停留。适逢十日休息,才华出众的友人像云—般地聚集;从千里之外来的客人备受欢迎,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宴席。文采如蛟龙腾空、凤凰起飞的,是大师孟学士;佳作有如紫电清霜一般精良武器的,是王将军的勇武才略。我父亲在交趾作过县令,我省亲路过这名胜的地方。当时我年幼无知,竟然亲自参加这盛大的宴会。

时令正是九月,按节序已是深秋。积水退去寒冷的潭水却分外清澈,烟雾凝聚倒旁晚的山现出紫色。整治车马,驰骋在地势高峻的路上,寻访美景,来到高山;到了帝子曾到过的沙洲,看见了滕王昔日的故居。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重霄;阁檐飞架,丹漆鲜艳欲滴,下视空不着地。群鹤聚于水边平地,水鸟止于水中沙洲,无数岛屿萦绕眼前;用桂树做的殿堂,用木兰做的楼馆,随着山势排成高低起伏冈峦的样子。

推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华美的屋脊。山原辽阔,尽收眼底,江湖曲曲折折,看后使人心惊。里巷房舍遍布各地,都是击钟列鼎而食的富贵人家;船只挤满了渡口,是绘有青雀黄龙的大船。 彩云消散,彩霞普照,地面景物分明。晚霞伴着孤鸭仿佛同在飞行,秋水碧高中学习网 黄金白银资讯网 天通银开户

绿,同长天相连,天空映在水中,水天一色。渔船晚上响起歌声,响遍彭蠡的江边;雁群被寒冷所惊,叫声断于衡阳南面的水边。

滕王阁序翻译:

极目遥望,胸襟顿时舒畅,超逸的兴致很快地飞扬。清脆的箫管声传出,阵阵清风随之而生,轻细的歌声经久不散,而白云也被歌声所阻。在像睢园一样的绿竹丛中欢宴,豪气超过了好酒善诗的彭泽令陶渊明;也像在邺水荷花池吟咏,文笔辉映着以书法闻名的王羲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全,贤主、嘉宾难得同在—起。尽情朝天空望,尽情在假日娱乐游玩。天高地远,令人感到宇宙广大无边;兴致没有了,悲却来了,觉得成败得失都是命运注定的。望望在夕阳下的长安,看看在云雾飘渺中的吴会。大地的尽头南海深,天柱虽高而北极星更远。关山难以逾越,有谁同情迷路的人?萍水相逢,大家都是异乡来的客人。怀念天子,可是不能见到他,奉命去宫廷不知在哪年?

唉!时运不顺利,命运多坎坷。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以封侯。使贾谊屈居在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逃隐到海滨,难道没有碰上政治昌明的时代?所可依赖的是君子安守贫贱的处境通达事理的人懂得安守自己的命运。年纪虽老,心当犹壮,哪能在白首之年改变初衷?穷困时更应坚定,决不可丧失高尚的志趣。喝了贪泉的水,神志更觉清爽;处在干涸的车辙内,心情还是欢快。北海虽远,乘暴风可到达;早年的时光虽已过去,年老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白留报国的深情;阮籍行为狂放,怎能学他走投无路就哭呢?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q ue)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可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我王勃不过是三尺长的卑微之人,一个读书人。没有门路请求赐给长缨,我已到了与终军一样二十岁的人了;有志投笔从戎,羡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大志。我放弃了这—辈子的珍贵前途,侍奉在万里外的父亲。我不是谢家宝树般的子弟,却有幸结交像孟母—样的有教养的邻居。不久回家接受父教,惭愧地仿孔鲤在孔子面前求教;今天我举起衣袖进谒,欣喜地如托身龙门。如果遇不到杨得意,只好手拿着《大人赋》之类文章而自叹了;钟期既然遇到了,奏出《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惭愧?

高中学习网 黄金白银资讯网 天通银开户

唉!名胜之地不会常见,盛大的宴会也难碰到第二次,兰亭的聚宴已经过去了,梓泽名园也成了废墟。临别作这赠序,在这盛情的宴会上,有幸承蒙阎公之恩;至于登高作诗,这有望在座诸位了。敢不倾吐鄙陋的真情,于是恭恭敬敬地写下了这短序,按照规定的韵字各人作一诗,我的—首四韵也同时写成。请各位施展潘岳、陆机如江海般的文采和才华吧。

滕王阁序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赠序文,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原名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文章比较难懂,阅读时可按“事——景——情”这个整体思路,逐步深入了解文意。①“事”是:王勃的父亲被贬官到偏僻的交趾。②“景”是:他去探望父亲,途经洪洲,参加了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的盛会,描写盛会所见的高雅和幽美的景色。③“情”是:作者借文人雅士登高聚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望长安于日下”四句,作者以“地势极”、“南溟深”、“天柱高”、“北辰远”等说明怀念天子而不得朝见,奉召到宣室更不知何年,以此感叹自己命运偃蹇,遭遇坎坷,并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等历代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

本文在写景方面笔法多变。“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的是色彩变化的美:“鹤汀凫渚”四句(近景)和“山原旷其盈视”二句(中景),以及“云销雨霁”(远景),写的是景色层次变化的美。本文在构思上也有独到之处,文思缜密,层层扣题。各段衔接科学,思路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全文充分发挥了骈文的特点,融对偶、声韵、用典于一炉,表现了比较丰富的内容,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滕王阁序 阅读指导

这篇骈文用富丽的辞藻描写滕王阁四周的景物和宴会的盛况,意境开阔,作者借此抒写羁旅之情,以及怀才不遇、愤懑悲哀而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学习本文要重点了解骈文的语言特点,懂得其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体的写作技巧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一、用典、对仗、声律、藻饰是四六言为主的骈文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

对仗——全文除“嗟乎”、“所赖”、“勃”、“呜呼”、“云尔”九个字不对仗外,前后语句全对偶,而且在字数和结构上都有不同的句式。如四四对四四,六六对六六,四六对四六,六四对六四;从语法角度来看,有主谓结构相对、动宾结构相对,甚而在句中自成对偶的,如“落霞与孤鹜齐飞”,“落霞”对“孤鹜”等等,极大地丰富了对仗的范例和知识。此外我高中学习网 黄金白银资讯网 天通银开户

们可根据对偶的特点,探求词语的含义。

用典——本文为骈文翘楚,差不多甸甸用典,其隶事用典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典故的运用,包括造语和用事两个方面,即《文心雕龙》所说:“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以人事。”前一句指引用前人语句进行加工,后一句是借用前人相关的事。如:(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2)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例(1)的用典是“造语”。“北海”句语出《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日鲲„”“东隅”句语出《后汉书·冯异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两句,前者裁取典籍之只语片言,后者则对成句略作改造。如果说这类用典较好掌握的话,而“用事”就比较难,必须掌握这个故事的内容实质,通过类比才能了解其引用的新义,例(2)用典就属“用事”(亦称“事典”)“终军”一典,事本《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而致之阙下„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重。”“宗悫”句,事本《后汉书·班超传》、《宋书·宗悫传》。“投笔”一词,隐括班超投笔从戎之事。“长风”一词则浓缩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语。这两句概括了故事的主题,意思是:无路请缨投军,像终军—样为国效命;有心投笔从戎,如宗悫一样少有大志。任何典故的运用,其着眼点均不在复陈前人言辞,借古人言行抒己之心志方为用典的目的。在古人看来,含蓄比直白有更高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

文化文学常识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少有名气,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他是唐初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的一些作品,对齐梁以来无病呻吟、雕章琢句的文风有所突破。王勃除诗之外,更长于骈文。著作有《王子安集》。

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之北,是唐高祖的儿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唐高宗时,洪州府都督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765)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往交趾(今广东广西一带)省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宴会,并即席赋《滕王阁诗》,同时写了这篇序文,为此题名有作《滕王阁诗序》的,有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等,后称为《滕王阁序》、《滕王阁诗》。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而死,英年早逝。这是他留给后人的骈体文佳作。本文转载来自我爱学习网

高中学习网 黄金白银资讯网 天通银开户

登高翻译及赏析篇九
《横波亭翻译及赏析元好问》

横波亭翻译及赏析|元好问

[金]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翻译:

横波亭凌空飞架在青口小沙河入海处,

整个豪雄气势压过当年陈元龙的百尺楼气魄。

登上横波亭凭高临远,可望见“飞流”奔入海口,与万里风涛的大海相接,

干百年来,豪杰的豪气使山河雄壮。

星空稀疏,月光凄迷,江夜平静,鱼龙潜藏,

老树败叶凋零,白霜寒气凛冽,北雁南飞,哀声阵阵。

登上横波亭,持着长剑,放声高歌,举杯畅饮,

怅然远望浮云低压的西北方,那里本是中国的领土。

横波亭赏析:

一、 内容分析

首联从横波亭的雄峻落笔,描绘亭的高耸特立和非凡气势。 “亭”后接着“突兀”二字,以状其高耸特出,再加“插飞流”,更着重凸现横波亭凌空横出的“横波”雄姿。 “气压元龙百尺楼”是

对横波亭豪雄气势的赞赏,进一步衬突了横波亭的高峻。

颌联接写横波亭周围环境之美。前一句从空间的角度着笔,实写横波亭凭高临远,可望见“飞流”奔入海口,与驱挟万里风涛的瀛海相接。后一句从时间的角度着笔,虚写地处古徐州的横波亭周围山丘之壮美。

颈联转写萧瑟秋景。前一句写虚静寂寞之境:夜静江平,鱼龙潜藏,有静中寓动之象。后一句写深秋的清旷之境,它既由鸿雁南来的凄厉哀鸣引发出如今黄河以北大半河山惨遭蹂躏、广大人民水深火热的联想,又以凄清高旷的情境为末联的登高望西北铺开了广阔的视野。

尾联是全诗的主旨。味“倚剑”二字,其主人公当指移刺粘合,地点仍是横波亭。诗人以“浮云西北”比喻半壁河山惨淡无光。诗人想象在这种背景下,移剌粘合及其幕僚们登上横波亭,怅望浮云低压的西北方向,杯酒慷慨,倚剑长歌。

二、中心

借横波亭来称颂移剌粘合,在热烈的赞誉中寄寓了诗人对他收复故土的热切希冀。

更多关于亭台楼阁的诗:

滕王阁翻译及赏析

望海楼翻译及赏析

登拟岘台翻译及赏析

横波亭翻译及赏析

登高翻译及赏析篇十
《登高》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登高翻译及赏析》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的登高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登高翻译及赏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登高翻译及赏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6563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