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研究性学习及结果

研究性学习及结果

2016-01-24 08:55:4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研究性学习及结果篇一《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研究性学习及结果》,供大家学习参考。

研究性学习及结果篇一
《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

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要研究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研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研究的定义是:"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游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研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研究有几种用法:

1.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指的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

2.基于研究的教学/以研究为本的教学。"对产生于学生的经验的真实问题的研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策略"。研究可以用于以下内容:(l)物理,生活,地球空间科学的学科内容;(2)科学事业的性质(例如关于科学研究的胜质);(3)进行科学研究所要求的能力。

3.以研究为本的学习。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研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 that students t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 。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研究一词的用法可以看出,研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根据对研究和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分析,研究性教学和学习在五个方面与科学研究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五个方面的特征构成了研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

1. 提出问题:学习者投入到对科学型题的探索中

科学型问题以物体。有机体和自然界的事件为中心,与学校科学教育内容标准中描述的那些科学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能引导学习者进行实证调查研究,通过收集和利用数据来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科学型问题与科学问题(scientific questions)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接受的指导程度也不同。在课堂上,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研究活动,但是它们不能是深不可测的,而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学生必须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步骤,这些知识与步骤必须是便于检索和利用的,必须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开始提出的问题可以来自于学习者、教师、教材、网络、其他一些资源,或结合起来产生。教师在引导识别这些问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熟练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使他们研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深入。例如学生们常常问"

为什么"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大大,教师可以把其中许多问题转变为"怎么样"的问题。这种改变能把学生导向科学研究,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又有趣又丰富的调查研究结果。

对于低龄学生来说,符合这一要求的问题例如,生于谷类、面粉中的甲虫之幼虫对光有怎样的反应?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例如基因对眼睛的颜色有什么影响?不符合这一标准的问题例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为什么人们要做他们做的那种行为?这一问题大大了,难以作科学的界定。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不符合这一要求的问题例如,100年后全球的气候将会怎样?这一问题是科学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回答这个问题要求考虑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所有的实证材料,然后才能作出预测。学生们所能做的只是思考其中个别的因素,例如云层的增加如何影响气候的变化?或者他们可以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例如温度升高(或降低)5度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对气流、气候产生什么影响?

2.收集数据:学习者重视实证(evidence)在解释与评价科学型问题中的作用

实证是科学与其他知识的区别。科学家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仪器,通过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测量,以及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和测量来收集实证资料。在某些情况下,科学家能够控制条件以获得实证资料和结果;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不能控制条件或控制会歪曲现象,他们则通过对自然发生的情况进行大范围的观察来收集数据或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来收集数据。科学家基于实证资料推断不同因素可能的影响。实证资料的正确性则通过检验性的测量、重复观察,或收集与同一现象有关的不同种类的数据来验证,并且还要经受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上面一段解释了什么是科学中的实证。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也要根据实证资料作出对科学现象的解释。一是观察,观察植物。动物和石头,描述他们的特征;二是测量,测量温度、距离和时间,认真地作记录;三是实验室中的实验、观察和测量,包括在控制条件下的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生物反射等,将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情况记录在报告和表格中;四是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证资料,使研究进行下去。与科学研究不同的是,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实证资料的过程能够更多地获得和利用他人的帮助。

3.形成解释:学习者根据实证形成对科学问题的解释

学习者在实证的基础h,根据逻辑关系和推理,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解释。他们的解释和观点必须与实验或观察得来的实证材料相一致。学习者必须尊重事实、尊重规律,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批评,运用与科学相联系的各种不同的认知过程,例如归类、分析、推论、预测,以及像批判性推理等一般方法。

所谓解释,指的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将自然或实验室的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超越已有知识和当前观察结果的新的理解。例如学生可以将观察结果与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结合起来对月相变化提出自己的解释;运用已有的基本知识以及调查的结果来分析食物与健康的关系,等等。研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都能产生新知识,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拥有的知识有限,研究性学习所产生的新知识可能只针对学生本人而言。

4.评价结果:学习者根据其他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评价,以及对解释的排除或修正,是科学与其他形式的研究及其解释相区别的一个特征。人们可以问这样的问题:实证材料能够证明所提出的解释吗?解释是否足以回答问题?在将实证材料与解释联系起来的推理中有没一有明显的偏见和缺点?根据实证材料能不能得出其他解释?

学生们能通过参与对话比较各自的研究结果,或把他们的结果与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来评价各种可能的解释。与科学研究不同的是,学生只要将他们的结果与适应他们的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就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5.检验结果: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科学家通过重复他人的实验来验证其结果。这就要求对问题、步骤、证据、提出的解释和对其他解释的评价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它使研究能够经受更多的质疑,也为其他科学家用这些解释来研究新问题提供机会。

让学生们交流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出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使学生提出新问题,也能加强在实证资料与已有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已有的联系。结果是学生们能够解决交流中遇到的矛盾,进一步确定以实证为基础的论证方法。

研究性学习应充分体现这五个基本特征。当然所有这些特征都可以有所变化。例如每一次研究都使学生投入到科学型问题中去,但是在有些情况下,研究的问题首先是由学生提出的,而有些。情况下,学生并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在教师提供的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在别人提出的问题上稍加修改,使之更为深人。研究表明,研究性学习,学生的自主程度是很重要的,应该尽量使学生投人到自己发现问题或深化研究问题的活动中去。但是研究性学习也不是绝对的,只要是围绕科学型问题的、使学生投入到思考中去的、适应特定的学习目标要求的,那么即使在这五个特征上有所变化,也可以认为是研究性学习。

三、完全研究与部分研究、开放的研究和有指导的研究

有时研究性学习被分为"完全研究性学习"或"部分研究性学习"。这一分类指的是在学习经验中基于研究的成分所占的比例。例如当教师或教科书没有使学生投人到问题的思考中去,而是从布置一个实验开始,那么研究性学习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就缺失了,这种研究就是部分研究。同样,如果教师选择演示某些东西是怎样起作用的,而不是让学生研究它的作用以及形成他们自己的问题或解释,那么就缺乏了研究的第三个基本特征,也是部分研究。只有具备研究性学习所有的五个基本特征才能称为完全的研究性学习。

以研究为本的教学在教师提供的具体指导方面也会有所变化,主要是教师在学生参与研究活动中提供的组织、指导练上的变化,5个基本特点的每一种都被分为几种变式。如果学生的参与活动是主动积极的,那就是说课堂中研究性学习是最开放的研究性学习。但是,很少有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首先要学习怎样问问题,怎样评价问题,因为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够作调查研究的,他们学习实证材料和观点之间有什么不同,怎样形成有力的解释,等等。根据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组织的程度,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有指导的研究( guided inquiry)和开放的研究( open inquiry ),但这种分类不是非此即彼的两分法,而是用来说明哪一种倾向多一些或少一些。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

探究性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和培养,使学生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指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点拔下,学生独立思考,研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逐渐获得探究知识的方法和学习途径,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言的,它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

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在实践中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发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是探究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状态。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景,要让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就要有意识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并在这种热情的驱使下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积极地开动脑筋,使创新思维得以发挥。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把“问题情境”故事化,创设了“小乌龟锻炼身体”的动画片,设计了两只小乌龟分别沿着正方形和圆形跑道跑步,学生很快发现他们所跑的路程实际是正方形和圆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会计算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能探索出来吗?让学生从开放式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猜:“圆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于是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设想:“圆的周长可能和直径有关系”“周长可能是直径的3倍多?”„„“那么圆的周长究竟是直径的多少倍呢?请同学们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知识的构建者,而且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探究能力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二、给予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探究。小学课本的知识虽早已是人类创造的现成财富,但在教学中,我们要逐步诱导,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而获取知识,发现规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除了按课本要求剪成16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外,再启发学生能否转化成其他我们已学过的图形呢?学生便兴趣盎然,手脑并用,积极思维操作,剪拼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圆的面积= ×r=Πr 2;拼成三角形,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得出圆的面积= ×4r÷2=Πr 2。这样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不仅加强了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探究性学习模式提供一个有利于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在课堂内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时,一般都离不开小组内合作和小组外人的沟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用滚动法及绕绳法测量出圆形实物的周长后,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要求学生想办法测出它的周长。虽然一位同学勉强用绕绳法测量,下面的同学议论纷纷:“不行,太麻烦了,而且不精确。”这时我们一起来探究,圆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呢?此时,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正是水到渠成。通过学生间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很快地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开展数学操作,进行数学交流,在概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到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学习与儿童现实生活联系的重要性,客观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探索性与开放性,以及学习情景中丰富的体验性。为此,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这既能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后,我组织学生到操场、田地里去实际丈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就让学生编制粉刷教师宿舍楼开支预算;学习“圆锥体积计算”后,就让学生测量砂堆,计算体积,实践表明,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及结果篇二
《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

研究性学习及结果篇三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去试着“赶上”发展的步伐

——关于乐清交通与未来

学校:乐成公立寄宿学校

成员:组长:吴正森

组员:王琰、陈伊郎、黄海威、章海威、陈其磊、张方禹、李统

指导老师:陶利

研究时间:2010年11月~2011年5月

一、报告提纲

一、报告提纲

二、摘要

三、引言

1、调查研究的背景

2、调查研究的意义

四、正文

1、研究过程与方法:a:实地考察 b:问卷调查 c:采访(搭讪)

d:统计分析 e:图表规划

2、问卷回收结果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1、出现本研究小组研究的交通问题的原因:

a:交通监管机制不奏效 b:行人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

c:行人过设置了栏杆的马路是“跨栏” d:交通拥堵

e:交通服务不规范 f:学生安全

2、解决方案

a:宣传方面 b:规范公交车运营等 c:交警工作 d:人行道

e:行人跨栏 f:交通灯 g:治堵 h:保护学生

六、成员参与研究该课题的心得

七、反思

八、感谢

九、附表

1、问卷(1)及统计结果.xls

2、问卷(1)结果分析.doc

3、问卷(2)及统计结果.xls

4、问卷(2)结果分析.doc

5、问卷结果之路堵段、最慢公交

6、交通线路图(修改案)

7、调查方法与对象一览表

二、摘要:

基于当下交通事故频频出现,市民意识存在死角,交通管制不规范等现象,本研究小组决定对乐清城关内交通状况进行研究。本研究小组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采访(搭讪)、统计分析、图表规划等方法,来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符合民意的,有意义的解决方案,希望成果能有助于乐清城市交通体系建设,使其更符合现代生活。

关键词:乐清城关交通 解决方案 规范

三、引言:

1、研究背景:乐清,一个“时代赶不上发展”的小城,正迈着巨人的步伐的步伐“奋勇向前”,将交通安全远远甩在身后。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时常出现:为做15分钟的公交车而等1小时;刚上车的老年人还没有找到座位就被车得启动晃得东倒西歪;路上,一边是“马路刘翔”发挥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打无谓精神,一边是车辆无情地呼啸过被冷落的人行横道;校门口,一个个学生用自己如花的生命考研者司机们的技术与胆识„„交通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2、研究意义:交通,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城市的交通发展状况,反映了其经济活力,因此,必须让城市的交通与经济齐头并进。本研究小组在对乐清城关交通现状进行研究后,分析当下交通隐患的存在,交通监管机制不奏效,交通流动效率低,交通服务不规范等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符合民意的解决方案。方案一旦起效,将对缓解甚至根治以上问题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直接促进乐清经济发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四、正文

1、研究过程与方法

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这六个月中,在陶利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该研究小组,对乐清城关交通进行了专题研究。本研究小组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问(搭讪)、统计分析、图表规划等方式,意在找到本小组研究的各类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供有关部门参考,以减少日常生活中的交通隐患、规范交通管理方式、规范公共汽车运营线。现将研究基本过程报告如下:

a:实地考察法 对乐清城关交通现状进行实地考察。这个过程中,本研究小组的成员曾在建设中路等地统计了一段时间内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的人的数量;曾在乐湖路口.环城路等地测量堵车时间;曾抽样测量等待公交车的时间;曾统计不在站点等公交的人数„„这些考察所得结果是本小组成员更加了解城关交通现状,为制定问卷提供了宝贵依据。

b: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小组的成员依据考察结果,在科学分析和仔细斟酌后,制定了问

卷(1),并依其分量拟定发放160份。在回收统计分析后,本研究小组由你定了第二套问卷。应该说,这是一个科学严谨的创新。大多数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运用问卷进行调查后,只分析结果而不用,而我们有指定了第二份问卷,在第一套问卷得分析基础上,推进研究,是研究结果更加灵活,更有意义。考虑到问卷(2)只是分民意调查卷,初你发放30份。以上过程亦体现了本研究小组成员对研究认真务实的态度。

c:采访(搭讪)法 在发放问卷货是散步途中,本研究小组成员(分头行动)采用“搭

讪”的方式“采访”了一些市民,其中包括家长、教师、路人、私家车司机、公交车司机(9路)、出租车司机等人。这些人来自不同职位、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本研究小组成员在与受访人的交谈中了解到了他们对乐清城关交通现状的看法和认识以及他们心目中的解决方案,为后来成员制定方案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依据。

d:统计分析法 在回收问卷后,本研究小组的成员对每一道题进行了详细的统计记录(见

图)并利用Excel软件制作电子表格和一目了然的统计图。以成员一丝不苟为基础,我们对每一道题进行了严密的分析,分析其价值和其反映的情况。利用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较完美地将理论知识和所得的一手资料(初级)相结合,得出许多更有用的结论,推动研究的进行(如将第一套问卷的分析结果用于制定第二套问卷及解决方案)。

e:图表规划法 图标规划是本研究小组在研究中的又一创新。区别于大多数的理论模型,

本研究小组的成员决定直接使用乐清城关地图,这将是成果更有实际意义,具有可行性。本研究小组成员本着“以多补慢”的原则,在地区上适当修改公交路线,大大体会到了图标规划的方便、清晰、真实的优点,值得推广。

2、问卷结果与分析(见附表(1)、(2)、(3)、(4)、(5))

五、结论与建议:

1、出现本研究小组研究的交通问题的原因:

本研究小组的成员在记录和理论分析问卷反馈结果和实际情况后,得出下列原因,以为我们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的切入点。

a:关于交通监管机制不奏效。这个问题的原因应从管理机构和市民良方面来考虑。从管理机构方面来说,其对于交通安全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虽然次数适中,但往往是“老地点、小规模”宣传,且方式不新颖,不太能吸引市民。同时,对个人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交警协警出勤率低,交警、协警执法力度、态度不达标等也是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市民方面来说,较低的素质是一个人为的原因,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交通规则不普及,公众意识中并未给这些隐患打上“危险”烙印。

b:关于行人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首先,人行横道的密度和布局不合理。很多情况下,行人会因找不到人行横道;其次,人行横道的“意义”不大。有些司机试过人行横道是不减速,马路上同样“安全”,这使许多人行横道失去其作用,被人们视为“马路”了。

c:关于行人过设置了栏杆的马路时“跨栏”。栏杆是为隔开车流而设置的,所以往往不高,行人若自身安全意识不强,往往会图方便而直接“跨栏”。

d:关于交通拥挤的问题。引发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四方面。

i)有关部门监管不力,治堵力度不大,有效措施不能及时施行;

ii)就成改造力度不够,多处路段车较多而路窄;

iii)公众素质、意识不达标,公路上普遍存在随意停车、随意调头、占道停车的现象; iv)公交车体积庞大、行动速度相对较慢、转向不灵活,同时公交路线制定不合理,许

多路段有过量的公交车经过(如乐湖路口)导致交通拥堵(见附表(5),该图为

4月所绘,可能与现实有些许差异)。

e:关于交通服务不规范的问题。当下并没有相应的明文规定来规范交通服务,一切只能凭司机的道德和经验来判断,这并不能保证交通服务的规范性。

f:关于学生安全。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司机、家长的安全意识不强,似乎不太多人注意到

这个问题,司机往往随机应变,遇到爱在路上玩的学生很危险。同时,学校放学时间过集中,人流在某时间段内过多,阻碍此时的交通流动。

2、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小组的成员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先列出如下,供读者参考:

a :关于宣传: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是使上级精神.施行措施及时被公众知晓,并吸引公

众,促其积极参与。所以,宣传工作应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地展开。如宣传工作不能只针对路人,可以规模地针对家长、学生等。城市大规模群体,同时宣传也要自下向上进行,积极连接各部门,协调共同运作,从多角度去宣传。而且,宣传可以创新,摆脱以往传单小册子的束缚,发展利用互联网、城市墙进行宣传。(顺便说一下,当前任务是普及交通规则,如果有可能的话,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通过合法的过程修订出更加适合当下的交通规则以完善交通。)

b:关于规范公交车运营等:首先,有关部门应结束公交车由公交车公司运营、私人承包的时代,

由有关部门(如交通局)收购,统一管理,方便规范交通运营。其次,为提高交通流动效率,可以考虑“小车多行”,即用更小、更快的公交车替代现有的公交车,同时增加其数量以满足需求(增加数量及规定发车时间须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否则易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可以适当改变公交车的路线,合理连接生活区.购物区等地域,以迎合市民对公交交通服务的需求。再者,须规范现行的交通运营的一些细节,即规定公交车不再随招随停,不但严格按站点停,而且每站必停;若有老人上车,则在老人坐稳之前不得开车(个别方案在施行前需大力宣传其优点鼓动市民积极适应,这方面政府部门应比笔者更耐行,就不多说了)。

c:关于规范交警工作:首先,交警部门要充分发挥交通安全主力军作用,从“文明交通.大严执

法”的角度出发,认真制定整治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市区文明交通示范道路的辐射效应,提高交警的思想觉悟、见警率,“以点连线,以线布面”,深入推进整治工作。其次,要适当调整交警勤务制度,加强疏通保畅勤务机制建设。如在警力部署上,打破警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均衡安排,加强早晚高峰和对拥挤路段的警力投入;在执勤时间上,改变以往朝八晚六的固定模式,实现交警执勤时间的弹性化、灵活化,即交警出勤时间随交通路况的变化而变化(由监控设备和理论知识判断)。再者,强化、创新内部考核制度,增强交警专业知识,规范交警工作态度。交警部门应重视个人考核,除平时的绩效考核外,可以将警力分为若干组,每组由一个组长(或领导)带队,对专门路段负责治理,并记录各路段的情况、不定期邀请市民参与对交警的评价,以其结果作为另一项考核项目;交警部门应定期组织交警参与专业知识培训,使其以过硬的技能受敬于民;在交警(城管)内微笑工程,以德服人,并将其作为考核项目的一項。

d:关于人行横道:首先,路政部门及城市规划部门应合理设置人行横道线的布局及密度,尽

量使行人在需要时能方便找到人行横道线。其次,要加强司机和行人的安全意识,严厉打击各类违规行为。如对于司机,相关部门可以在人行横道线前设置必要标识、测速装置以确保司机对行人的减速避让;禁止将机动车停在人行横道线上。对于行人,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该现象的危害的宣传力度,比如说制定一些不利于违规行人的法规(如卷(2)T1)并大力宣传,“恐吓”市民。再者,有关部门可以在一些路段设置“自助式”红绿灯方便市民使用,或者,可以派一些城管在相关路段监视司机、引导路人,效果应会显著。

e:关于行人跨栏:首先,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跨栏行为的危害性的宣传力度(危害在本市较少

见)。其次,相关部门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开栏,并与人行横道线相互配合。同时,有关部门可以加高路中的栏杆,防止行人跨栏,但应注意的是,栏杆不能加得太高,以防行人跨栏时阻挡司机视线,造成事故。

f:关于交通灯问题:本研究小组对乐湖路口的红绿灯做过记录,发现:

①:当A至B的绿灯良之前与良之后一段时间内,a处的车可以向右拐向d。根本不

给行人自A至B的机会

②:当B至C的绿灯亮时,c处的车可以向右拐到b,b处的车也可以向右拐,虽然

此处车不多,但这更加强了四级注意不到行人的隐患

③:以上几个隐患只是小意思当A到D的行人在绿灯亮时,cd两处直通车!

乐湖路口的红绿灯是城关内一个很普通的红绿灯,相

信市区内应还有类似的红绿灯,故本研究小组的成员提出

以下建议:

时段①:c→d,b→d,a→d;C→B,B→A

时段②:b→c,a→c,d→c;A→B,B→C

时段③:c→a,d→a;D→A

①末②初:A→D

g: 关于交通堵塞:首先,交通部门可与广电部门合作,播放交通不文明行为,如司机见缝插

针、随意掉头等,强化市民意识和交通文明意识,以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其次,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可以考虑人车分流,即将人流和车流划分开,降低因行人随意走动而导致的行车效率的降低。对于老菜场,建设中路等地,可以考虑划分流动摊区,将流动小摊限定在一定位置内,加宽行车道。对于城区内的窄道,要么禁止通行,要么适当加宽(特别要提醒一下的是老城区的改造应该与新城区的建设同步进行,老城区的交通不便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再者,为减少交通行车中的不文明现象,有关部门必须出台严法,加强对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的安全监管,整治个车辆随意停车、调头、占道德不文明行为。有关部门可以在道路上设置密度合理的应急停靠点、站点和出租车候车、在客点,一切车辆必须按点停靠(包括出租车的上下客),不允许任何车辆在正常情况下在行车道上任意停车、调头。第四,城市规划部门可以在生活区附近合理地建设一定数量的大、中型地下车库,有关部门可以靠广告权啦赞助商,在车库的使用初期适当收费(每次收费在5元左右,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定价)等方式回收成本。第五,有关部门应严格划定停车位,要求私家车按停车位停车。由以下良种方案可供参考:一是永久停车位:有关部门需按照区域交通繁忙程度和停车资源稀缺程度决定车辆停放收费价格和停车位置,形成价格坡度,诱导广大交通参与者将车停在停车库内或停在适当的位置,有效利用道路停车场地资源;二是设定阶段性停车位:对各主要路段和拥堵地区设定停车时段,在规定的时间内可在规定车位停车,规定时间以外则不许,以此避开高峰时期,保证交通效率。时段停车的设定可有城市监控、日常出勤工作记录等提供依据,借助GIS系统合理规划。但是这两个方案的前提是加打违法停车处罚力度。交警部门要采取贴条、抄告、拖车的方式严惩违规者(必要时甚至可以扣分)。相信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第六,有关部门要在主要路段安装摄像头以便及时出警,而交警内部应以实名责任之对城关进行分区治理,并将效果纳入绩效考核项目(见C方案)

h:关于保护学生:

首先,交警部门要指派专人到学校,每日上放学时间段专门维护交通秩序、

研究性学习及结果篇四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研究性学习及结果篇五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新)》

研究性学习及结果篇六
《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知识》

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知识

●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背景

●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 研究性功能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异同比较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

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取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如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都可以不

断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活动是课题研究或项目探究活动,即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学生主动

地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观察、测量、文献资料收

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

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一是作为一种课程领域。作为一种学

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把书本知识作为结果来获得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它强调学生通过探究

和发现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在学科课程中,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往往具有鲜明

的学科特征,其探究往往围绕本学科领域的问题来展开。而作为一种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

又可称为研究型课程,它超越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严格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强调综合运用

所学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

生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究能力和创

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从教学论的角度最主要的目的是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

的学习方式或生活方式,超越了单一的知识观,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学

习,引入综合学习、实践学习、参与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它既不同于学科课程,也不同于活动课,它有自身的特点。

1.注重学习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可以到社会上进行自主研究(调查研究、实地考察、试验、查阅资料、上网、讨论等),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也积累了直接经验。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2.以专题、问题或项目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研究性学习是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来组织课程的,它强调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活动,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培养都是以专题、问题或项目为载体的。

3.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其重点不在于科学研究,而在于学习,学习研究的方法,经历研究的过程,发展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中小学学生来说,有创新的科学研究结论不是终极目的,经历过程、丰富经验、增强体验才是目的。

4.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最显著的特征。自主性的实质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从选题、收集资料开始到撰写报告、答辩、展示成果的全过程,都是学生自己的自主决断过程,教师往往只起到指导者和协助者的作用。

5.强调学习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

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1)课程内容的开发;(2)学习时间的开放;(3)组织形式的开发,学生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小组研究;(4)研究结果的开发,成果可以是论文、调查报告,也可以是模型、图片、声像、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还有很多理解和说法,我们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说法供大家思考,你们也可以自己归纳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在《指南》中给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和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境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

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张肇丰在《试论研究性学习》一文中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归纳如下:

(1)重过程。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它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即,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2)重应用。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二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个层次的学习。在这一点上,研究性学习与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启发式教学等学与教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在学习形式上,研究性学习也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

研究性学习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与一般学科学习相比较,研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3)重体验。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现代学校教育不仅有文化传递的功能,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包括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对固有观念的质疑批判意识、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学生只有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

(4)重全员参与。两个含义:一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二是共同参与,即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地位。在这里,合作学习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的合作研究的方案等。)

张华在《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一文中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根本特性归纳如下:

(1)整体性。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立足于人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课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开放性,因而其活动过程和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4)生成性。这是由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注重活动前的精心设计,更注重发挥教育机智,捕捉活动展开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价值。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所具有的计划性的一面。但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

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5)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应俊峰在《研究型课程》中关于研究性课程的特点归纳如下:

(1)学习目标的全面性与多元性。研究型课程的目标涵盖了创新与实践、科研能力与科研态度、科研习惯、研究技能与责任感等德、智、体、美各个层面的内容,因此其目标具有全面性。同时,在概括的全面的一般目标下,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已有的经验、能力水平等设定了各自的研究目标,从而形成一个指向不同个体的多元目标群。这一目标群可以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各自期望以及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

(2)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主要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其价值就在于打破了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人为割裂课程的弊端。由于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学生必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所以研究性学习需要将分科教学的成果整合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它以其他课程学习为基础,提供并扩展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和体验,激活学生在其他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其综合性可见一斑。另外,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超越了一般传统课程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针对具体问题,除了学校能够提供一部分现成的内容外,绝大多数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在社会资源中寻找,包括资料、设备、信息、专家等,这使得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内容极具开放性。

(3)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研究型课程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使学生能主动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从选题、收集资料开始到撰写报告、答辩、展示成果的全过程,都是学生自己的自主决断过程,教师往往只起到指导者和协助者的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真正展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的原则。

(4)学习结果的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创造潜能,研究型课程创造了一种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宽松的环境,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果引导得好的话,还可深入到学生情感世界,使他们更关注社会、人类的深层次问题,进而树立正确世界观,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它使每个学生的课题研究结果,或相对于个人,或相对于社会,都具有创造性。从深层意义的学习结果来看,学生在获得课题研究结果的同时,还塑造了多种优秀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所以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结果即是人创造性地成长的结果。

(5)学习形式的灵活性。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形式由学生自主决定,或个人独立,或组成研究小组集体攻关;或实践调查,或实验验证,或理论探索;或撰写研究论文,或撰写调查报告„„总之,每个学生都会根据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形式,具有灵活性。各个学校和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和学生各自的特长,分类指导,设计不同的内容、实施形式、课时安排和评价方式。这一切都使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具有灵活性。

(6)学生参与的全员性。研究型课程可以分层次进行,这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不同年级、不同经验背景、不同知识掌握程度的学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层次,每个学生都可能成功。研究性学习,能够调动起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热情,这也正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体现。

(7)课程类别层次的多样性。研究性学习实质上与学校课程的开发紧密结合,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完全可以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的研究型课程。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所关注的学习主题肯定有很大不同,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在侧重点上一定会有差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实施上绝对

会有差别„„这一切都意味着研究型课程会“校校不同,生生有别”,在实践上存在着多样性。也正是这种多样性,一方面丰富了研究型课程的类型,有助于开发各种层次类别的研究型课程,另一方面又造就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也正符合素质教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要求。

摘自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一、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

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

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

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

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

系。

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

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

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

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

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

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

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

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

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

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

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

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

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及结果篇七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教案1

一、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

2.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中与人交流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重过程。

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比如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研究性学习比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与现行的学科教学或必修课程的联系更密切一些,但它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2.重应用。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学习形式上,研究性学习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研究性学习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学习活动相比较,研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3.重体验。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传统的学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然而现代学校教育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

4.重全员参与。

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重过程而非重结果,因此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小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

5.重合作交流。

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合作的精神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因此,培养中小学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二、 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教育要关注的是让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但在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有困难的,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已成为定势,要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使之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观念的快速转变。

(三)原有的活动课实践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生长点。活动课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拓展了阵地,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研究性学习的设置,为我们活动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1、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故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2、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学习要激活学生在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尝试相关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比如在一所中学平组成了《施肥对学校草坪影响的研究》课题组,研究的重点是施肥问题,方法用对比实验,但实施起来涉及的面很广,要买草籽、落实各种肥料、生长素、准备栽草的土壤等,由此涉及到多方面工作,如土壤酸碱度测试、播种、肥料分类、浇水等,为此他们查阅了许多学过或未学过的知识,并通过实践使这些知识在研究中得到了综合的应用,提高了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3、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会

研究性学习过程,也是情感活动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在自己或周围同学中现有基础上的创新,很少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不过在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会,可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4、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研究性学习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发展学生乐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善于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只有把创新精神的培养同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

6、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等,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四、 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一是个人选择课题,二是组成课题小组,三是拟定课题计划,四是组织课题评审,五是开展课题研究,六是教师监控指导,七是形成成果报告,八是进行课题答辩。

1选课题,选课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败。课题研究有时候就是一槌定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是否妥当,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改。实际上选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过程。选题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选题能力。或者说一个人的研究能力首先就表现在选题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来说,选题比科研方法更重要。选题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课题?课题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选择课题要考虑实际需要,例如能服务于社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选择研究专题必须考虑专题的科学根据、研究价值和现实可行性。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选专题时,要特别注意量力而行,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还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观察、测试、实验的条件。要考虑学习精力、兴趣爱好等主观条件和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客观条件。从我们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专题宜小不宜大,初学者最好是一题一议。题目缩小,论据材料容易收集,也降低了论文(项目)的难度。要选那些常被大人们忽视而又有重要意义的事物来进行探索研究。尽量在选题时不要走入误区。例如没有解答可能的问题(如:最后一只恐龙的诞生日),没有必要回答的问题(如:3000年11月5日吉安天气怎样)或者可以产生无穷辩驳的问题(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课题的选择:“品牌与形象”→“服装品牌与个人形象”→“校服与中学生形象”。

2 成立课题组。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比较复杂的课题需要一个集体协作,有些事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俗话说孤掌难鸣。你不能一个人去造一个导弹,去建一座大楼。现代社会分工很细,专业性强,决定了集体协作完成。我们搞课题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会分享他人成果,学会尊重他人,要有协作精神。因此我们成立课题组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课题组一船以四到六人为宜。同一兴趣的人组成一个小组,能力互补。课题组分工要明确。组长要会当组长,组员要会当组员。

当然研究性学习还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个人独立研究,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还有一种是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学生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3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即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预先谋划。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是课题背景条件。就是这个课题是在什么情况下筛选的。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情况,是否具备研究的条件。

其二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就是课题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结果。包括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例如某项关于城镇中学学生态度的调查研究,研究目的是了解当前城镇中学学生厌学的情况:研究假设是当前普通中学学生厌学率比重点中学高。再如某项关于实习效果的研究,研究目的是探讨预习和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假设是预习与学习成绩成正比。 其三是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把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分解成几个具体的便于操作的研究专题。明确研究的范围、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角度和深度。明确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其四是研究的方法及步骤。就是具体的研究方式、手段和工具,研究步骤是研究的阶段、过程和时间规划。

其五是研究的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

其六是研究的组织机构及分工。组长和组员分工要明确。要落实责任,分关把口。不能叫一个人忙得团团转,其他人闲得没事干。这一部分属于个人独立研究的专题可以不写。或注明是个人独立研究。

4 开展社会调查。寒假是我们集中进行课题研究的好机会。我们有了相对空闲的时间,通过走亲访友,我们也有了广泛的调查对象。社会调查的方法主要有文献调查法。就是通过搜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课题有关的信息进行研究的方法。其次是访谈调查法,就是通过口问耳听的方式进行调查。第三是问卷调查。或让人自由做答,或让人选择答案。不管那一种调查方法,都要事先设计好调查提纲。

五、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课题组在结题时需交五方面材料:

①开题报告(或研究计划,反映为什么提出该课题,打算怎样实施)。

②每次研究活动记录。

③课题研究中收集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如调查、测试数据、实验数据)、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及出处等。

④最后的总结性成果,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提供,也可以是经过研究后提出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设计方案、对策建议书和活动设计。

研究性学习及结果篇八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小组分工:

1****进行实际调查并结题工作。

2.***进行实际调查工作并写论文。

3****进行网上调查并结题工作。

****进行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且协助结题工作。

*****进行有专业人员中探问,收集且协助结题。

调查地点: 学校(华科附中)

调查时间: 假日(周末与寒假)

调查问题:学生

问卷调查表

关于中小学生近视情况及卫生用眼问题的问卷调查

1、 你是否为近视?

A是 B不是

2、 你认为有良好的视力对你是否重要?

A很重要 B一般 C无所谓

3、 你一周玩电脑、看电视的时间有多长?

A 5小时以下 B 5~10小时 C 10小时以上

4、你连续看书的时间大概为:

A 1小时一下 B1~2小时 C 2小时以上

5、你是不是经常睡觉是看书?

A是 B不是

6、你是否知道正确看书、写字的姿势?

A是 B 不是

7、你平常看书、写字时是否保持正确的姿势?

A是 B不是

8、你是否经常在光线太暗或阳光强烈的地方看书学习?

A是 B不是

9、你是不是认真地做眼保健操?

A 是 B不是

10、你是否经常感到眼睛疲劳?

A 是 B不是

11、你是否经常熬夜?

A 是 B不是

请近视的同学回答:

1、你是从何时开始近视的?

A小学或小学之前 B初中 C高中

2、你的父母是否有近视现象?

A均是 B其中一人 C无

3、你是否用过市场上推销的矫正视力的产品?

A是 B不是

4、如果用过,效果怎样

A有较大改善 B有一些改善 C无效甚至有副作用

5、近视后度数是否持续加深?

A是 B不是

感谢您积极配合调查,祝你学习进步!

调查过程:我们现在本班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发放,在通过认识的同学在各个年级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发放,然后进行了整理。

调查结果与分析:了抽样调查的方法.我们在华中科技大学附中各个年级抽取一个班 以问卷式展开了调查.

调查总人数**,初中**,高中**显示有将近**的人是近视,且近视率由小学到高中依次增大,其中由遗传而引起的近视的学生是较少的.

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同学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良好的视力对自己非常重要,且都知道正确的姿势,这说明他们对于眼睛的重要性及基本理论还是清楚的.但在实际做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保持正确姿势学习的同学很多,也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喜欢睡觉看书.小学的同学们做眼操做得还是很好的,相比之下,初中、高中的同学却不是太认真.且同学们连续看书的时间相对较多,且看书、玩电脑的时间也比较长.

对于一些市场上的矫正势力的产品,大多数使用过的同学都反映没有什么效果.

由这次的调查不难发现,现在中小学生的近视问题已非常严峻,不注意科学卫生地用眼是大部分同学近视的原因,我们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用科学的方法保护眼睛,爱护我们心灵的窗户!调查总人数***,初中***,高中***242。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小学生患近视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应有的体育锻炼,部分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这包括书写时坐姿不正确。家长对孩子的用眼健康不重视,放纵孩子长时间卧床看书、看电视,长时间上网、玩电脑游戏等。同时营养结构不合理、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也是导致中小学生患近视的重要原因。接下来我们也特别注意到了熬夜与近视的关系,其实通过问卷调查和对部分学生采访种我们就可以得到近视很大程度上是与熬夜分不开的(当然一些先天性近视除外),白天我们的眼睛处于工作状态,那么晚上就要进行些休息,以保持可以更好地为明天工作、学习也准备,但如果我们熬夜那很明显眼睛必然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久而久之积累使眼睛劳累过度,近视也随之而至,另外晚上的光线

有时很弱,而我们的瞳孔要睁得很大很大也是造成近视的另一重要原因。在教室里经常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下课的时候不是出去活动而是选择睡觉

我们的建议:同学们,发现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真性近视。因此,我们小组所有成员向全体同学提出倡议:

(1)看书时光线必须充足,光线充足要舒适,光线太弱的话就会应字体看不清而使看书姿势越看越近.

(2)尽量避免反射光:桌边应有台灯,这样就可以减少反射光对眼睛的伤害.

(3)坐立姿势要端正:不可弯腰驼背.

(4)阅读时间不要太长:无论做功课或看电视,时间不可太长,以每30分钟休息片刻为佳.

(5)看书距离应该适中:书与眼睛之间的距离应以30厘米为准.

(6)看电视距离不要距的太近;应保持与电视画面对角线6-8倍距离,每30分钟必须休息片刻.

(7)睡眠时间不可太少,作息要有规律,睡眠不足身体容易疲劳,易造成假性近视.

(8)多做户外运动,经常远眺放松眼肌

(9)营养摄取应均衡,不可偏食,应特注意维生素B的摄取.

(10)定期做视力检查.

资料;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现代教育报联合新浪教育频道在全国中小学生中进行了“你的眼睛近视吗”的抽样调查。此次调查共回收小学生书面问卷694份、初中生207份,新浪教育频道回收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网络问卷共1066份,总计1967份。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初中生近视率分别为39.05%和64.3%,分别比十年前提高25.7%和26.86%(1999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全国小学生近视率为13.35%,初中生近视率为37.44%),而高达38.9%的学生从未检查过视力——优讯-中国网 china.com.cn/info

近视眼(myopia)也称短视眼因为这种眼只能看近不能看远。这种眼在休息时,从无限远处来的平行光经过眼的屈光系折光之后,在视网膜之前集合成焦点,在视网膜上则结成不清楚的象远视力明显降低,但近视力尚正常。

需要配戴凹透镜,来看清东西,矫正视力。

特别提醒:近视和近视眼不一样 近视是视力概念:目光短浅而已。远视力低常,近视力正常。

近视眼是屈光概念,指一类近视性屈光不正。以眼的屈光学诊断为准。

近视眼必定近视,但近视并非一定是近视眼

这是医学上的正确解释

[编辑本段]

【近视眼的形成】

(1)用眼距离过近。据有关资料报道,青少年近视眼以长期用眼距离过近引起者为多见。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力很强,当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达7-10厘米时仍能看清物体,但如果经常以此距离看书,写字就会使眼睛的调节异常紧张,从而可形成屈折性(调节性)近视,所谓的假性近视。如果长期调节过度,使睫状肌不能灵活伸缩,由于调节过度而引起辐辏作用加强,使眼外肌对眼球施加压力,眼内压增高,眼内组织充血,加上青少年眼球组织娇嫩,眼球壁受压渐渐延伸,眼球前后轴变长,超过了正常值就形成了轴性近视眼,所谓真性近视。正常阅读距离应是30-35厘米。

(2)用眼时间过长。有的青少年看书写字做作业,看电视等连续3-4小进不休息,甚至到深夜才睡觉休息,这样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使眼睛负担过重,眼内外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当看远处时,眼睛的肌肉不能放松而呈痉挛状态,这样看远处就感到模糊而形成近视。有的学生过了一个暑假视力就明显下降就是这个原因。一般主张连续看书写字或看电视40-50分钟就应休息片刻或向远处眺望一会。

(3)照明光线过强或过弱。如果光线太强,如阳光照射书面等,会引起强烈反射,刺激眼睛,使眼睛不适,难以看清字体,相反,光线过弱,书面照明不足,眼睛不能清晰地看清字体,头部就会向前,凑近书本,以上两种情况均能眼睛容易疲劳,眼睛的调节过度或痉挛而形成近视。

(4)在行车上或走路时看书。有的青少年充分利用时间,边走路边看书或在行走的车厢里看书,这样对眼睛很不利。因为车厢在震动,身体在摇动,眼睛和书本距离无法固定,加上照明条件不好,加重了眼睛的负担,经常如此就可能引起近视。

(5)躺着看书。许多青少年喜欢躺在床上看书,这是一种坏习惯。因为人的眼睛应保持水平状态看书,使调节与集合(辐辏)取得一致,减少眼睛的疲劳。如果躺着看书,两眼不在水平状态,眼与书本距离远近不一致,两眼视线上下左右均不一致,书本上的照度不均匀,都会使眼的调节紧张而且容易把书本移近眼睛,这样可加重眼睛负担2-3倍,日久就形成近视。

(6)睡眠不足。当睡眠不足时,第二天精神不振,头昏脑胀,大脑没有充分休息,疲劳未能消除,加重眼睛负担,促使近视发生。睡眠不足是近视眼的形成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

研究性学习及结果篇九
《研究性学习论文》

关于中学生进入高中后体育素质的调查

高一(五) 第3组

指导老师:谷亚楠

组长:曹梦遥 组员:李梦茹、周洁、何筱丛、徐寒城、黄余晨 【摘要】:现在社会青少年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体育锻炼活动时间偏少。

我们认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变化与体育课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进入高中后体育素质普遍偏低,而且我们发现高中生的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进入高中后,许多同学更是开始忽视和逃避体育课,减少了许多体育锻炼的机会,也浪费了许多时间。很多同学少了中考前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因此,我们决定进行对中学生进入高中后体育素质的调查以找到原因,思考更好的解决方法。

现代社会中由于人口的移动、社会的解体及机器使用的泛滥,使得青少年的社会性格和能力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我们提出的研究课题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共同意识、遵守规则,从而加深他们对体育的理解程度,提高学习效果,使其终身受益。

我们这个研究性小组想要通过对“中学生进入高中后体育素质的调查”,从而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学生进入高中后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的变化。给予同学们借鉴,从中找到并学习进入高中后正确的锻炼方式。

二.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让我们更加注重体育素质的培养。本课题与我们 学生学习、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我校初中部和高中部兼有更方便我们进行调查。我们主要通过调查进入高中后与初三相比,在体育素质方面的区别和变化,了解同学们在初三时是怎么进行锻炼的。而到了高一又是怎么进行锻炼的。

上网搜索资料(通过网上查阅,书籍查阅,剪报等方式获取有关中学生体育状况等信息),问卷调查 (对各学校内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实地访问(向导

师进行询问有关知识)等方法去研究,收集我们所需的信息。通过上网搜索

资料我们发现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情况良好,身高和体重等基本身体素质指标在近年有所提高,但体育活动时间偏少。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极少数同学再进入高中后还是非常喜欢运动,大部分同学进入高中后对体育的热情度降低,大多书同学基本上是不运动的。在实地访问中,经过我们与导师的沟通,以及采纳导师提出的建议,我们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上取得很好的成果。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A.能 B.不能 C.不知道 选择体育课不能锻炼体质的人占了32%,由此看来在大多数的高中生都认为体育课不能锻炼自己的体质,这也许就是大多数高中生在体育课闲聊散步的原因之一。

在第8题中:你认为与初中相比,你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提高吗? A.比初中有所提高 B.下降了 C.差不多

有接近半数的人选择了B答案,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这正是高中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可以看出高中生对体育课并不重视,在初中还有个体育中考会“逼迫”着同学们去锻炼,进入高中后就没有动力再去锻炼了。不免会懈怠体育课上的锻炼,再加上高中学业繁重,就更没有时间去锻炼身体了,自然而然的体育素质就降低了,而且身体素质也变差了。 在第3题中:你通常什么时候锻炼?

有锻炼。

13.你对高中生在加强体育运动方面的建议?(不定额选项)

( )体育课上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在下面的图标中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学 ( )业余打球散步 生还是赞成在体育课上积极锻炼的,这也 ( )在家做做俯卧撑、仰卧起坐 是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希望大家能 ( )周末健身 够再次重视体育课的锻炼。作为高中生我们 ( )经常进行长跑锻炼 更加要学会劳逸结合。

调查结果:

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有及少数同学再进入高中后还是非常喜欢运动,大部分同学

进入高中后对体育的热情度降低,大多数同学几乎不运动.

四.后记

“研究性学习” 是一种以追究认识和技术发展、身体形成的高层次统一。通过教

学研究,追求学生对“身体锻炼”、“体育运动”、“体育文化”的全面理解。注重新旧知识的交融,学生之间复杂的多层面交往,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社会小团体中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在小组分工上进行了合理的安排。我们在各司其职的同时不忘团结合作。问卷设计的完成即是是全组人员共同劳动的成果。从一开始手写的草图及最后的印刷体成品,都凝聚了我们的心血。先是由徐寒城起草,后经过何筱丛的修改,再到导师针对问卷提出的看法及修改的方针,我们再次对问卷进行了排版。直到导师最后说OK,我们才停止对问卷的修证。之后由李梦茹和曹梦遥发放问卷,一个星期之后我们收回了问卷,并由徐寒城、黄余晨二人进行数据的统计及调查结果的确认。在上网查阅资料这块只由周洁一人完成。而PPT的制作则交给了李梦茹。由周洁上台展示我们的调查研究,曹梦遥和何筱丛负责记录课堂上其它各组的提问以及老师的点评。

总之,体育与健康学科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十分显明的实践性,而通过体育这个载体对研究性学习这种方法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活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在探索研究的锻炼中,逐步形成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终身锻炼、终身受益,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附件

调查问卷

中学生进入高中体育素质调查

同学:您好!自从进入高中以后部分中学生就出现上体育课不认真,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逃体育课等现象。为了解中学生进入高中后的体育素质是增高还是降低,我们进行此次问卷调查,希望得到您的支持与配合。

温州四中高一(五)班

《中学生进入高中体育素质的影响》课题组

2010年3月8日

1.你喜欢体育运动吗? A.喜欢 B.不喜欢 C.不知道 2.你每个星期锻炼几次? A.0到2次 B.3到5次 C.5次以上 3.你通常什么时候锻炼?

A.体育课 B.课后业余时间 C都有 4.在没有各方面压力的情况下,你还会坚持锻炼吗? A.会 B.不会 C.不知道 5.你认为体育课能继续锻炼你的体质吗? A.能 B.不能 C.不知道 6体育课若为自由活动,你通常干什么? A.积极运动 B.闲聊散步 C.其他 7.你认为初中的体育运动与高中相比如何?

A.初中更累 B.高中更累 C.都不累 8.你认为与初中相比,你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提高吗? A.比初中有所提高 B.下降了 C.差不多 9.在高中体育课上你学到了什么样的体育锻炼的手段? A.跑步 B.打球或跳绳 C.做仰卧起坐

10.高中体育课现在都实行上选修课了,这对于你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 影响吗?

A.上升了,我更喜欢体育课了

B.下降了,我的体育锻炼能力没有提高 C.没有影响,我还是和以前一样上课

11.你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或下降的原因是? A.与自己的体育成绩有关 B.本身对体育就有爱好

C.体育运动能加强自己的体质 12.你在未来会如何进行锻炼? A.坚持锻炼 B.偶尔锻炼 C.不再锻炼 13.你对高中生在加强体育运动方面的建议?(不定额选项) ( )体育课上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 )业余打球散步

( )在家做做俯卧撑、仰卧起坐 ( )周末健身

( )经常进行长跑锻炼

研究性学习及结果篇十
《2012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结果公示》

相关热词搜索:研究性学习预期结果 研究性学习试题及答案 研究性学习多少分及格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研究性学习及结果”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研究性学习及结果"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6796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