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社会心理学感悟3000字

社会心理学感悟3000字

2016-01-24 09:05:0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社会心理学感悟3000字篇一《学习社会心理学感受》 ...

社会心理学感悟3000字篇一
《学习社会心理学感受》

学习社会心理学感受

市场营销专业

我是大二上学期才开始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尽管大一下学期也学过消费心理学,但是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社会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的区别是很大的。消费心理学主要是倾向于研究消费者行为和心理变化的影响,以及心理学对于消费者、对于企业如何更好的销售产品的影响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说明。社会心理学则是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群体与社会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心理学在这当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角度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火若干有组织的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变化发展的科学。

很多人都对社会心理学不感兴趣,认为没有什么值得去学习的。一到上这门课程的时候,很多人要么不来,要么就是来了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当然也有很多是来睡觉的,上课聊天的。我从来没有觉得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没有用的课程。只要是开的课程就会有它存在的意义和学习的必要,不然学校也不会花精力来开设这样的一门课程。社会心理学给我很多的知识和见解,使我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更近一步,准确性也多了一些。运用所学的方法对于认识社会现象和平时我们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处理,有很大的作用。使我们不至于面对问题的时候束手无策。

社会心理学虽然学习的时候比较枯燥,也比较的乏味,但是真正学习好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方法。尽管我上课的时候有时也会去看小说什么的,开小差,但是我不会不来上课,不会去和别人说话从而影响老师的讲课,也不会上课的时候睡觉的。开小差我落下的内容我也会用晚上的自习时间给补回来的,不会一下课什么就不管的。所以一学期下来,我还是学到很多的知识,更有的是一些很重要的认识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自产生以来,有关其学科性质的争议就从未平息。由于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母体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要想获得对人类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完整解释,就应该从多角度出发。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科交叉点越来越多,社会心理学边缘学科的特点也将越来越明显。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这个大的整体出发的,起先就是阐述一下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们如何去看待和认知这个我们每天所面对的社会。同时叙述了影响社会认知的主要因素、认知的内容、基本过程、社会行为的归因、社会认知的过程以及对于社会认知的偏差和偏见,还叙述了社会认知中如何认知他人,以及对他人的看法。学习这章,我懂得要更好的了解社会,就要涉足社会中去,去亲身感受,这样才能更好的切实的感受到社会的博大、深邃。

在社会认知中,每个人都是会存在社会认知偏差的。但是在认知偏差中总是有些心理效应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如果人们能够对这心理效应有自觉、清醒的认识,就可以追捕做到控制心里效应,减少后避免出现认识偏差,从而增强认知的客观性。影响认知的因素有:首因效应,即首次或者最先印象,当然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第一印象;近因效应、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这对

于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号或坏的印象后,人们偏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定式效应,定式是由过去经验造成的、比较固执而往往有意识不到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这四种因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引起人们对于社会认知的偏差,尤其是在对与他人的看法时最容易误导引起人们的认知偏差。

由社会认知就产生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是我们人们产生认识的基础和对于看待一切的社会和他人事情的有机体之基。没有它,我们每个人对于别人的看法和对社会的认知都不会成立。自我意识的内容广泛,理论众多,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好的、正确的自我意识,可以推动我们每个人的前进和进步。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会决定他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进行怎么样的人际沟通,形成什么样的人格,进而决定他的人生的方向和价值。掌握正确的自我意识的方法和恰当的自我行动方式、技巧,对于促进个体的人际交往、自我实现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的方法:1、注重自我评价-----剖析自己;a、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b、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评价自己,c、通过和自己比较来评价自己。2、调整自我体验----接纳自我;3、强化自我控制-----发现自我。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决定自我行动的方向,但是,如果不掌握自我行动的方式与技巧,自我行动很可能受阻,从而挫伤个体的自信心。正确的自我行动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做好自我设计、在人际交往中恰当的展示自我、做出合理的自我选择、坚持自尊自爱,不断地完善自我、利用潜能、超越自我。

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开始有了我们人类对于一切的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和处理这个社会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方法及技巧。有了社会的自我意识,便有了我对社会的态度,认识和了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动机,就是我去对社会的一些行为和行动,产生的对他人有用的利他行为,甚至也有产生的侵害他人的行为。社会是一个大的群体,我们在众多的群体中生存,更离不开某些我们相处的群体。群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我们每个人一打出身就融入了某些我们面临的群体。从而社会群体影响这我们的成长。我们在伴随着的社会影响之下,逐渐产生某些具体的特征,特点和不同于外在的行为,当然我们也会受某些社会规范的约束,这样的约束是我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逐渐慢慢地的形成的,这样的形成构成了一个地域,甚至一个国家特有的共同属性,使这里的成员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的一种特征就是民族心理。这样的心理对于巩固和发展一个民族和国家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民族心理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稳定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的成长,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接受着这一心理的教化和训斥,使着我们的行为和心理更接近大家所共属的特征。

这就是我对于本学期社会心理学的感受和体会,我相信社会心理学在我以后的人生中还会占有重要的地位的,毕业以后我们都是社会上的人,我们离不开社会这个大集体。更离不开我们所属的某些群体,社会心理学我也不会学完就不管的,有时间还是会拿起来看看。正所谓“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些都将做为指导我前进的必要因素和知识储备。学习必要的社会心理学,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很有用的,不论以后是否继续学习深造,还是工作,坚持心理学的学习和感悟是必要的。学习心理学你将会获得很多重要的处理问题事情的技巧和方法,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你事业成功的秘诀。因而我会坚持和好好的学习社会心理学,为自己不断的成长和进步积累知识的养分,从而为以后自己的事业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感悟3000字篇二
《社会心理学感想》

《不见不散》中的五个社会心理学现象:

1、 劝导:刘元告诉李青作为一个不通英语的中国女性在美国很难立足,说服她回国。

2、 爱情:李青和刘元虽然见面不多,但两人感情不断加深,最后李青决定和刘元一起回北

京,飞机遇故障,他俩不怕,为了彼此可以牺牲一切,这就是一种爱情。

3、 冷漠:李青和刘元几次见面后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李青有点不想再见他,后来很长

时间都没有联系,变得冷漠。

4、 侵犯行为:刘元和李青去一家西餐厅吃饭,进去遇到抢劫,坏人的行为属于侵犯行为。

5、 角色扮演:李青有事出差让刘元替他照看学生,这时刘元就扮演老师的角色。、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感想:

时光在前进,每个人都在成长。不知不觉地我已长成一个大大女孩,不再是那个天真幼稚的小女孩了。现在我扮演的角色是-------大学的大二学生。

学习了《社会心理学》,我明白心理学是无处不在的,社会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的存在。

有人说:“高中时候的朋友最真,那时的友情是最纯洁的。”历史上有位伟人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我不清楚社会上的关系究竟是多么复杂,或许人们之间的相处都是有动机的吧!当然动机有好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并希望自己是受欢迎的人,其中人际吸引应该对人的交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羡慕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友谊,来到大学寻寻觅觅,众里寻他,却不知他在何方,不禁怀念起中学时代的知心朋友。终于明白友情不是你用真心就可以容易换来的。雨果也曾经说过:“友情是两个人的真心碰撞,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正所谓友情和爱情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如何与别人建立关系,与什么样的人建立关系同样需要我们深思。

我是个很在乎别人看法的女孩,所以有时候不够胆大,可能会给人一种内向的感觉,但是我同样是一个活泼的人,毕竟大部分人都是内外向混合型的。人际沟通是一种神奇的社会心理现象,我要学着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大学,宿舍就是一个小群体,在周末闲暇时候,舍友们提议去吃饭、唱歌、逛街,虽然不想多花费,很多时候我还是会和大家一起出去的,这应该也是一种从众现象吧。不过我也有我的原则,不会盲目的追求所谓的流行时尚。我明白现在的我还没有足够资本,盲目的从众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爱情是圣洁而亲密的关系,是人类高级的情感表现,我不会轻易牵手,更不会轻易放手,遇到另一半的时候,我会惜缘。大千世界,社会纷呈,社会心理学给我启发,助我成长!

社会心理学感悟3000字篇三
《社会心理学课程学习感想》

悟 姓 名:吕 浩 学 号:10501****** 班 级:生物工程一班

社会心理学感想

经历过高考的洗礼,我们远离了家乡,远离了亲人,独自人来到了大学。慢慢地,我们学会了独立,可是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越长大,与别人的关系就越来越不单纯,也越来越陌生。细细想来,自己有多久没有像儿时那样无拘无束地玩耍,每天都在为一些烦琐的事情困扰。而在这个课堂上,老师教我们怎么伸出手去接纳陌生的朋友,怎样与别人交朋友,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怎么去克服自己心理上的一些障碍,战胜自己。为了更加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完善自身,这个学期我选修了社会心理学课程,以期能够更好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在我的理解就是关于社会上的人的心理学。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揣摩别人的心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举足轻重了。只有了解了别人的心理,才能更好地与别人相处,以不至于闹出更多的尴尬和矛盾。

老师在上这堂课时,并不是一味地给我们讲解知识层面,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把这些理论融入真正的实践中。在这个课程上老师所教的很多,不能一一的详说,在这里仅谈一下有关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问题。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与态度。我们知道态度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偏见则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从这一点来看,偏见即不和逻辑,也不和情理。行为成分体现在歧视上,如招工时排除女性或其他少数民族的人等。

在我看来偏见之于看风景,是大有差异的。风景没变,但倘若看风景的人戴上有色眼镜,景致也就大不相同了。有偏见的人当然全是有心的,并且大抵以唐朝名僧慧能为榜样,主张“心外无物”,看东西想问题时不免给自己的心加装一副有色眼镜,然后再将头缩于腹内,如同刑天之民,视听蒙蔽,如此一来,偏见就形成了。 我们每个人在环境一样,心境不一样时,一个个偏见便会从心灵的墨镜后钻出来,同样一个晚上,“欢愉嫌夜短,沉闷嫌夜长”便是这个道理。世事如此,人事亦如此,法语中的“喜乐”便是由“好”和“钟点”两个词组成,而德语中的“沉闷”据字面上解释却是“长时间”,个把钟头说不上长,也谈不上短,但正由于心灵的偏见,愉悦和沉闷也便应运而生了。

“偏见”和“偏爱”如同孪生兄弟,是分不开的,“偏爱”必产生“偏见”,而“偏见”又偏爱所偏爱的。 我们怕偏见,更怕偏见多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于是无端地怀疑自己,但更多的却是怀疑别人,又常常摸着良心,看看是否戴了有色眼镜,常常按住心灵的缝隙,以防“偏爱”乘虚而入,“偏见”乘虚而出。但长久这样折腾下去,不免身心俱困。于是又产生一个偏见:“我公正得很!没有偏见!” 严重的偏见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困扰,还会阻碍我们的进步和发展。无论对人对事都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他以前错过,不等于他永远都错,他以前对过,不等于他永远都对。

打破偏见,往往获利的是自己。社会心理学理论中消除偏见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社会化,受教育水平,直接接触和自我检控。说简单点,首先要谦虚做人,相信别人的力量,自己并不永远都是对的,别人也不会永远都不如你。再有,就是要有宽容的心态,要接受别人,对一件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不可以盲目行事。

以上就是我关于“偏见”的偏见。社会心理学不是普通的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实用非常值得深入学习的课程。

社会心理学感悟3000字篇四
《浅谈我对社会心理学的感受》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主要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思想、感情和行为。

首先这是我在学习社会心理学后对于这个概念得出的基本理解,那么接下来我将总结自己这一个学期,在学习了社会心理学后的自身感受。

社会心理学,一开始对于这门学科可能只是听说过,但是并未接触过,所以在选课中看到了这门课,我思及自己的专业是广告学,以后对于社会中各种心理需要有一个理解加深的过程,加上自己本身对于心理学很感兴趣,于是就选修了社会心理学这门课。

我还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很是亲切,说话的时候很温柔,也让我对社会心理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觉得微笑就是一个社会心理符号,因为看到老师微笑的面容,让我觉得亲切,这也是社会心理学体现出的一个方面吧。

其实很多人都对社会心理学不感兴趣,认为没有什么值得去学习的。一到上这门课程的时候,很多人要么不来,要么就是来了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当然也有很多是来睡觉的,上课聊天的。

我反而觉得这门课其实有很多可以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它存在便会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总是会给予我们一定的道理,不论是什么方面。那么既然我们选修了这门课,那我们就应该要好好学习,不负老师辛苦教导,不负自己辛苦学习。

我们每个人都会处在社会中,那么社会心理学这门课就必然对我们有着帮助,不论大小,终归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为我们添砖加瓦的。

开始我已经说了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但是,由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广泛而复杂,研究者们所持观点至今仍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定义。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强调社会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或相互影响所产生的影响的行为的科学。这种观点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体现。 另一类定义则强调社会心理学应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对象。这类定义是社会学基本观点的产物。

我国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应当包括四个要点:第一,社会心理学应以社会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而不仅是行为或社会行为。第二,这种社会心理活动既包括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也包括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第三,应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相互作用之中来进行社会心理活动、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第四,作为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社会心理活动、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把它运用到实际活动中去,解决各种问题,而不能仅仅是现象的描述。

其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定义,总是不确定的,并且应该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出更好的观点,所以我们还是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

但其实我在社会心理学这门课上,学习到最多的反而不是这些概念性的理论性的东西,反而是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列举的一些例子,还有同学们在讲台上生动的演讲,我从这些中学习到了更多理论知识远远教不会我的东西。也许这些事例的确是巩固了我的知识,但是我却从这些事例中感受到了社会心理学的真谛。

对于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我还有许多要学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这门课结束了,但是我从老师和同学那里学到了太多,哪怕从一开始的互不相识,到最后的因为这门课程的相遇相识,我都觉得是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给予我的人生财富。

感受其实很多,但是我不可能一一的列举出来,只能够在这里浅谈一下我的感受。 对于即将与这门课程,与老师和同学们分离,我很是不舍,但我会带着在社会心理学的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展步向前,去迎接下一个明天!

社会心理学感悟3000字篇五
《学习社会心理学之后的感受》

学习社会心理学之后的感受

专业: 土木工程

班级: 土木09-04

我是通过选修课接触社会心理学的,通过老师的精心的教导,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如何端正自己的心态,如何更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现我将这半期以来的学习感受总结如下:

姓名: 陈 勇 学号:200941933420

对社会心理学的了解:

首先,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随着现代社会的的发展,社会心理学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显的越来越重要。作为个体的人,人们需要认识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发生的机制,探索自己所思所想所为为何?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好地安顿自己的心灵、调节自己的行为;同时人作为社会的人,也需要了解社会心理,如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需要认识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如怎样与他人沟通,怎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影响他人和如何被他人影响等。因此许多人已开始自觉地寻求社会心理学的指导与帮助。总之,学习社会心理学概括地讲一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他人、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关系,并有效地避免和解决生活中的人际问题或人际冲突等等。这就是人的生存智慧,我想每一个人都想获得这种智慧吧。

结合自身谈体会:

大学给我的感觉是压力挺大,也很茫然。在未接触心理学前我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学习之后,我懂得如何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释放自己的压力。关键在于我们要有积极的心态。每个人成长的道路并非顺畅,压力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想成功,但现在很多人生活在压力和挫折感中,觉得有无力感、无奈感,转变的关键是——你如何看待它们?想想科学家们经过无次的失败而获得成功,靠的是什么?是积极的态度,是坚强的遗志。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它打败。大学的四年,是我们立志成才的黄金时期,是我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我们在这里从幼稚走向成熟,每长一岁,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便又会不同。人是不断进步的,我们应给自己一个奋斗的目标,给自己的大学生活拟一份计划。“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更有动力,才不会迷失自我。

其次,我们还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以读书为乐事,既可以排遣烦忧,愉悦性情,又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对大学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团队合作。这样无疑会给你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带来诸多的便利好处,也会给你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事业发展带来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个性,而健康的个性又利于人

际交往和良好关系的建立。学生时代我们大多数时间是和同学同住在一起的,接触密切,这是建立友情的良好的客观条件,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与同学、朋友、老师保持适度的接触频率,才使人际关系不至于淡化甚至消失。切忌“有事有人,无事无人”。另外要不断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主动真诚地去结识交往,这样持之以恒下去,当在你的生活中遇到需要别人的帮助之时,他们肯定不会袖手旁观的。大学不仅仅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而又平凡的驿站,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仅仅是在大学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我们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不断地积累,汲取成功之家的经验教训,进而让它在我们的人生发展历程中发挥出应有的贡献。

以上就是我学习这门课程的感受,我相信它将让我的思想,行动等得到一次彻底的蜕变。从而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2010.6 .1

社会心理学感悟3000字篇六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学科,它的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个人所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之中.社会心理学是指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通过读这本书可以让我明白社会心理学伴随社会发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寓益突破历史上形成的“心理—社会或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学框架,用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社会心理状态、过程和社会对社会行为的内在规定性,将会推动社会心理的进一步发展.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中要内容之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实际是人与人的利害关系.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别人便同样会满足你的需求.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会把你原来的想法颠倒过来,只有给予、给予、再给予,那么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喜欢.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的维度是:感情上的"亲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经济交易,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务和物品等.不过当人们建立关系后,分歧就难免,冲突也就可能出现.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性的知觉,人们也由此形成社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作出有根据的归因.它主要包括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对群体的认识,对社会因果关系的认识.自我知觉的内容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象镜子那样是从别人那里发现自己的".人们对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坚强的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其实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还没有上场,精神首先败阵.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自暴自弃.所以我们要有自信.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对他人的知觉中的社会心理活动规律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而我们也应该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得到启示,对他人要有医生的心肠,但不能有医生的眼光.我们需要被别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积极的肯定与评价的一种精神需要.有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于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励而迈上了成功之路,也有许多一时的误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重返正道.因此,我们要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从客观上去看待别人.

社学心理学发展至今,有基础性影响的理论不外乎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进化论社会心理学等几种,每一种理论都不能成为社会心理研究的一般性理论,也就是说每一种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在S.E.Taylor、L.A.Peplau和D.D.Sears所合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也提出了相类似的看法:“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任何单一的一般性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都不能充分解释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因而从不同的理论传统中整合各种观点,就很有实用意义”[3]。相对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困难更大,这也正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所在。

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始终以

人为中心。然而人毕竟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客观对象,人始终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个体的研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会干扰研究的客观性。更何况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人,研究者在做心理学研究时的客观性也是相对的。正因为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存在,或者说每一个研究对象的主观性,使得社会心理学家在对实验中的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描述,进而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总会有其适用的局限性。威廉·麦克斯认为心理学至今仍未发展到范式阶段.我却相信心理学永远不会,也不该发展到范式阶段。研究对象和研究者本身的主观性决定了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所建构出的理论,不可能像牛顿开创的经典力学那样统治学界几百年。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应该像前文引文那样“从不同的理论中整合各种观点”,这也许才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正途。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威力几乎冲击到了人类学术大厦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历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都像模仿自然科学,将自身建立成科学的史学,这样的努力已经证明是失败的。研究人的学科固然要从自然科学中吸取养分,但人文学科终究无法成为纯粹的自然科学,强调人文学科本身也具有真理性是19世纪末以来西方哲学家所努力的重点。社会心理学的位置正处在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不偏不倚才是最好的态度,这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

通过看这本书,虽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可以学到和我们的交际心理学一脉相承的知识内容,让我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的知识,让我获益良多.最后希望学好心理学,我想以后应该很有用的,至少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

社会心理学感悟3000字篇七
《【社会心理学】大学生社会化利弊及其……【3000字》

浅谈大学生社会化利弊

-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系别专业:

完成时间:

浅谈大学生社会化利弊

前言:大学生属于社会成员结构中的新生代,这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大学生群体同时呈现出青年与知识分子的双重特点,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高等院校学习期间,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高等教育、参与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获得社会化经历,逐渐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对大学生本身和对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大学生社会化却是利弊并存,本文便浅谈下笔者眼中大学生社会化的利与弊。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化 利弊 过度社会化

一、大学生社会化

我国当代大学生年龄大多处于17~22岁间,即青年期,而这个时期正处于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旺盛时期,其社会化内容包括:(1)学习与同年龄男女的新的交际;(2)认识自己的生理结构,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肌体;(3)学习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4)从父母和其他成人那里独立地体验情绪;(5)有信心实现经济独立;(6)准备选择职业;(7)做结婚和组织家庭的准备;(8)发展作为一个市民必要的知识与态度;(9)追求并实现由社会性质的行为;(10)学习为行为指南的价值与理论体系。

简而言之,大学生不仅要在大学期间建立自我同一性,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培养专业技能,还要在这一阶段建立并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国家建设型人才。因此,大学生社会化的实质就是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的独立而又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

二、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意义

高度文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使人们的生活内容日渐丰富,工作节奏加快,交际形式多样,而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进一步在心理上认识各种社会现象。

(一)有利于大学生取得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

大学是学习生涯迈向职业生涯的交叉路口,也是迈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必须掌握成为社会成员的条件,才能够毕业后更好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这就要求大学生需要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习得社会认可、需求的知识与技能、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以取得未来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掌握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并逐渐地认识自然界与社会,完成自身“社会化”的蜕变。如今提倡将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正是出于培养对象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二)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他们拥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来源之一,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所以,如果大学生在大学阶段不能够很好地完成“社会化”这样一个过程,则未来很难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就难以运用自己的知识与特长来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人生价值,甚至无从理解人生的意义、以至于无法正常参加社会性活动。这样他便不能融入到社会这个大氛围中,将与这个社会脱节,无法成为一个为社会所接受的成员,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沦为生活的旁观者。

大学生社会化应当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总体来说是以社会发展方向为总方向,大学生最终是要迈向社会、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份子,接受社会要求、与社会相融合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断地自我改造以适应社会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三)大有利于社会文化的持续传承

大学是社会最高学府,是众专家、学者云集并传播文化知识的殿堂,这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发源地,在大学这个崇尚学术研究、宣扬知识创新、继承文化的地方,大学生们接受的是最高层次的知识文化熏陶,在这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当大学生们迈出校门,传承社会文化的重担便落在了他们的肩头,经过社会化这一过程的大学生通过了解社会文化、学习社会文化、将社会文化内化、继承社会文化并传播社会文化,通过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来间接地参与发展社会文化,成为社会文化持续传承的主力军。

三、大学生社会化的消极意义

由于大学生这种角色的特殊性,使他们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除了有一般青年的共性外,还有自身的特殊性。通过阅读各种参考文献,我发现大学生社会化的消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社会认知偏差

首先,大学生社会化而临着社会认知偏差大的问题。对社会异常现象缺乏辩证的认知,往往以偏概全、以点概面。

当大学生接触到局部社会的阴暗而或丑恶现象时,常常将其扩大化,往往使自己的亲社会的热情骤然降低,个别人甚至产生一种反社会的情绪和行为,或恶意攻击社会、诅咒社会,发泄其内心积怨。比如:当大学生偶遇困难有求于社会或政府而暂时无助或得不到解决时,则愤世嫉俗,产生一种冷淡心态,甚至认为电视报刊中助人为乐的报道是在做秀,不可信。

他们不能理性地、辩证地看社会,而是感性地、片而地看社会,当他们在社会化进程中接触到局部社会的阴暗、丑恶现象时,往往将其扩大化,以偏概全,甚至产生反社会的情绪和行为。

(二)人际交往能力缺乏,人际关系世故化

其次,大学生社会化而临着人际交往难的问题。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自负、盲动等弱点,心理状态不稳定,有较强的被人关注、关爱的心理需求,或过于轻狂,或自我封闭而人际紧张,缺乏心理沟通能力,阻碍大学生社会化发展。

当代大学生对陌生的人际环境缺乏基本的估计能力和把握能力。有的认为没有任何人可信任而处处设防,把自己封闭起来;有的人则抱着天下太平的态度,

认为人人可信而一点不设防,将自己和盘托出。当其处在顺境时则口空一切,趾高气扬,不屑与他人交流、共处;当其处在逆境时则惊慌失措,泪丧绝望,又羞于求助于他人而闭锁自己;当他人无意损害了自己利益时,则得理不饶人;当自己无意损害了他人利益时,则尽力逃避责任,甚至无理取闹;当与同学、朋友、亲人产生了误会时,不是主动澄清事实,而是尽力争辩,推卸责任。少数大学生凭意气用事,情绪代替理智,缺乏人际交往中必要的理解、宽容、谦让、信任,缺乏沟通的意识和技巧,人际交往困难,有的严重者甚至容易产生社交恐怖症。

(三)价值观念异化,功利主义明显,个人消费潮流化

受市场经济观念影响,大学生呈现自我中心的价值取向,思想和行为功利主义明显,目标呈短期化倾向,急功近利,思想上反映出价值评判的两重性:在价值观中认定的是一套,实践中表现的另一套。由于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种经济攀比、嫌贫尚富、徒慕虚荣的现象,进而演变为大学生在消费取向上追随社会潮流,向品牌看齐,幻想高额的物质追求,形成崇尚奢侈、超高消费的倾向。为了追逐潮流,他们甚至不惜血本包装自己。在追求心理满足和感官享受的同时,根本不考虑具体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进而,逐渐放纵自己。这种情况既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不利于学生学识的发展,极易形成好逸恶劳、虚荣攀比的不良品性。

(四)多元文化下道德自律和理性批判精神不足

面对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丰富快捷和多元趋向,大学生缺乏应有的选择和判断信息的能力,对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产生动摇,甚至出现人际情感的虚拟化和萎缩,失去了道德约束力而迷失为方向。

网络弱化了传统社会化执导者的控制功能。传统的社会化的执导者主要由家长、老师、社会组织、大众传媒四者组成。随着社会的网络化,传统的社会化执导者地位逐渐下降。首先表现为家长、老师的权威弱化。网络传播的各种垃圾信息造成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偏离。网络传播的这些垃圾信息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并最终导致了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偏离。

(五)学校重智轻德的传统教育观念

传统的高等教育过多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化后用人单位侧重智育成绩,加重了高校教育重智轻德的片面性,导致大学生重视技术和本领,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六)大学生心理挫折耐受力下降

随着大学生独生子女主体化,大学牛群体低龄化,大学生的耐挫折力等心理状态愈显脆弱,而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不能正确认知和评价自我,意志品质脆弱。

四、总结

有人把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化看作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的必然结果,教育的价值便是通过种种途径及手段使学生社会化,使不同的学生经由教育培养形成经济结构所需要的非认知性的个性特征,以满足不同阶层的社会化角色需要。因此,可以说,大学生社会化不仅是教育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尽管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大学生过度社会化容易失去整体自我、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造成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上出现偏差、不利于社会发展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开展大学生社会化的科学研究,揭示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及成因,为大学生社会化发展进行恰当、有效的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彭贵川.论大学生社会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1999.7

[2]闵容.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3]刘志坚.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教育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4]张泽星.大学生社会化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4)

[5]马一平.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弊端及矫正[J].现代教育管理,2011(9)

[6]孙丽,陈诗军.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社会心理学感悟3000字篇八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感想论文》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感想论文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思考又这样行动,为什么事情总会这样发生有这样结束„„诸如此类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就是为专门研究这一类关于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问题而产生的一门科学。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让我们更客观的看待社会上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也能够解释很多我们无法用社会法制的角度去分析解决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前者主要是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后者强调社会心理学应该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对象。其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受到广泛采用的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伯特的定义,他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换句话说,社会心理学力图从个体的内部特征(比如人格、心理过程)和外部影响(社会环境的效应)来理解其社会行为。而社会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艾尔乌德,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社会互动”的

社会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包含了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思想,把个体放在人际关系和集体中,乃至整个社会的各种关系中去考察。

社会心理学家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把这些社会心理现象的规模与水平采用分析的观点,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社会心理学,还有应用社会心理学三个层面。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应用社会心理学时社会心理学的分支,是把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理论与原则运用于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与解答的应用学科。学习社会心理学应该要懂得从各个社会心理学角度认识自我,把握他人,增强个人的独立性,是自己拥有能力去适应社会。

在社会心理学学习的内容中,有一点是我们需要清楚了解的是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的过程。学会用社会化的基本知识分析人的成长,在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与自我实现。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地选择和建筑,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关于社会化的定义,也存在着两方面的关注点。社会学的社会化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化规范的内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心理学的社会化偏重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人成长,关注个人的人格与自我的形成及一般的社会学习过

程。霍兰德认为,我们的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开始的,而实际上,我们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我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自我意识在社会知觉的前提下,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每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到自我意识的过程,都需要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够拥有良好的社会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反之,在反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会使个人的人格问题上有影响。

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印象是指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主要指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的形成遵循几项法则。简单的说,当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是把自己对他人所认知到的各种品质累加起来,就是印象形成的加法原则;平均原则则是在所有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后在平均起来;在自己的主观对他人进行好坏评价后,对他人形成的整体印象,这就是加权原则;中心品质原则是对他人印象的形成是受到某种特性重大影响。这些印象形成的原则是我们社会生活中常常避免不了的,也有很多因素导致我们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认知偏差 ,而这些因素也是在社会交往中常会出现的现象。

在生活交往中,我们往往对他人的第一印象,即外表很深刻,便据此判断他人的好坏或对他人认知的偏差,这就是首因效应。很多时候,人们会利用这一心理现象,使他人对自己印象深刻,获得他人的认同。与第一印象的首因效应相对应的是近因效应,指的是在相处一段时间后,人们对他人获得的新信息比以往的信息感知更加强烈,留

下更深刻的印象。卢钦斯认为,当两种信息连续出现时,首因效应明显,而当两种信息继续出现时,则近因效应较为突出。此外,由于我们对人知觉时有一种情感效应,因而常使人对他人的评价出现偏差,这一偏差表现为当某人被我们赋予了一个肯定的被我们喜欢的特征之后,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被我们赋予许多其他好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晕轮效应。这种现象经常会有,比如成绩差的同学,老师就会容易推断出这个学生平时贪玩,学习不努力等,长相漂亮的人别人都会给较高评价,广告用明星代言等。我们往往会被他人的光环影响,而失去了客观的判断。

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 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并懂得应用社会心理学增强未来自身职业技能,发展事业道路。同时,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完善自身人格,并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感悟3000字篇九
《社会心理学课后的思考与感悟》

社会心理学课后的思考与感悟

—浅谈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和帮助

摘要:文章先对心理和心理学进行了定义,然后将心理学知识和现实想结合,对在升学时动机对人的影响,第一印象中认知的作用,意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和记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进行了阐述,最后得出结论心理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对我们生活有巨大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动机,认知,意志,记忆。

Abstract: The essay firstly defines psychology, and then it combines psychology with the real word. It gives examples of the applications of motivation, conscientious, willpower and memory in the real world. And finally it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our world is world about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y indeed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our life.

Key words:psychology, motivation, conscientious, willpower, memory

引言:

心理学所涉及的方面渗透于各个领域,例如,人在独处和在群体中的行为为什么不一样?这些心理与行为是怎样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在这些心理与行为的发展中教育起什么作用?运动员在比赛的瞬间如何能承受各种压力?运动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总之在人类活动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心理学问题,都需要心理学!这体现了心理学的博大精深。

社会心理学课后的思考与感悟

—浅谈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和帮助

一. 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心理学可以说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广泛涉及的主题,因为,其实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事,都离不开心理学,都需要心理学的知识和帮助。

而说到心理学,就不得不提到心理。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一般心理,包括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而另一个方面则是指个性心理,包括了人的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其实心理与心理学并不高深,它就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它源自生活,又能很好地指导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几乎时时处处都在与心理学打交道,无时无刻都在运用心理学,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属于自己心灵的书。

二.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1.对动机的实际运用

记得在几年前,当我还是一个高三学生的时候,整天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会坚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学习,那时的日子虽然辛苦但是还是很充实的。但是当我考上大学并且进入大学以后,我发现我真的迷茫了。相对于高中的时候,大学后的生活虽然自由了很多,但是很多时候我却感觉无所事事,不知道该怎么支配,感受到的只有空虚和无聊。

记得刚进入大学的那段时间,我每天还会比较多的时间来看书学习一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开始变得逐渐散漫起来,我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而花在上网、睡觉、吃饭这些事情上的时间却在不断增加。而很多时候,我也会感觉大学的生活很没有意思,是在为了一纸文凭而浪费大量的时间。

而在大三之前,我都一直在想我之所以会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我也曾经认为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但是上了大三之后,接触了到了社会心理学,我才意识到了这些变化真正的原因—动机。

动机是指根据个体需要而确定一定目的,制定行为方案和克服困难挫折的内部激励。在高三的时候,我之所以能够很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其原因就是存在着一个考上好大学的动机。而在这个动机的驱动和激励之下,我自然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并且有着一种充实感。但是当我考上了大学以后,由于原来的目标已经完成,原动机的驱动力就会随之消失。而又由于我没有新的目标,因此就未能形成新的动机。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事情,人也变得懒惰起来。而

网络游戏、睡觉等等又成为了获得新动机的反诱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自然就会感觉到空虚和寂寞,对大学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而现在随着我对问题的认识,我也找到了改变之前生活的办法—找到新动机。而我现在找到的这个新动机就是考研。而在这个新动机的驱动下,我现在似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模式。为了考研,我现在也开始投入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用在游戏、睡觉等娱乐活动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而与此同时,我也重新感受到了学习所带来的一种充实感。而这可以说就是 动机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给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2.对认知的实际运用

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对他人产生知觉上的偏见。比如在知觉他人与印象形成中,我们会对人产生第一印象。而凭着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会改变甚至会影响到后来信息获得的解释,即我们所说的产生了首因效应。虽然人们凭着第一印象对他人进行评价往往是不准确的,但是这印象的形成是非常牢固的,若不经过深入了解一般是不轻易改变的。又比如说我们会对某类人或某个群体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其人格的依据,虽然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此更方便,能够省时、省力,但是也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形成的印象往往是错误的,只注重了群体特征忽视了个体差异。

其实这是心理学在知觉他人与印象形成的一个应用。我们都知道在平时生活中,我们绝大对数人都会有过过分相信自己判断,对人、物做出错误的认知判断,而这产生的原因则是因为人们总是有选择的去解释,去记忆能够证实自己观念的那些信息,从而产生了知觉记忆上的歪曲,即知觉存在选择性和恒常性的特点。

而以上心理学对我们产生的偏见的解释给我带来了不少的启发。既然我们的知觉存在选择性和恒常性的特点,我们就应该充分的利用它,并从中受益。比如在第一印象这个问题上,我们知道第一印象对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性,那么鉴于此,我们就应该在今后生活中注重自己的第一印象。比如在工作、在面试等场合通过展现出自己好的第一印象给别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由此在第一印象方面给自己加分。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作为一个评判的人,在进行选拔,评价的时候,则不能仅仅通过第一印象来轻易对一个人作出结论,而应该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考察之后再下定论。

3.对意志的实际运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给自己设定各种小的计划与目标,比如说每天背几个单词,每天坚持看经济学文献,每天锻炼身体等。而通常情况下则是在刚刚设立这些计划和目标后的几天时间内,我们能够坚持完成计划。但是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变得懒散,开始给自己找理由,开始完成不了设定的目标。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我们放弃了原有的计划与目标。

而在学习社会心理学之前,我一直没有想通这些情为什么老是发生,并且也没有找到一些好的解决方法。而现在学习了社会心理学之后,我对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也已经找到了一些解决办法。

其实这些问题的产生于人的一般心理中的意志有直接的关系。根据心理学定义,意志是指个体能自觉确定目标,根据目标支配和调节行为并克服困难挫折最后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通俗来讲,意识包括了预定目标,确定方案,执行方案,克服困难和实现方案这五个部分。而我们之所以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其原因就是我们在执行方案和克服困难这两个环节上出了问题。而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则要么是由于我们开始设定的动机驱动力不足,使我们丧失了继续坚持的动力;要么是我们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不够坚忍不拔。所以,当我们出现半途而废,不能坚持计划的情况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寻求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然后才是解决自身的问题。

而针对这两种原因,我也分别想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对动机驱动力不足而导致的半途而废,我觉得可以通过培养个体良好需要和动机,设立可行度高的计划来改善。而对意志力不够坚定而导致的半途而废,我觉得则可以通过寻求监督(如找室友监督、找女朋友监督),设立惩罚,或在坚持完成任务后给予内部与外部奖励来克服。

而就我个人而言,我以前存在的问题则属于第二种,由于意志不够坚定而导致的半途而废。针对我的问题,我采取了外部奖励的方式来激励自己,具体来说,就是在每周完成任务之后奖励自己吃一顿大餐,以此作为外部激励。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效果很不错。

4.对记忆的实际运用

而在我们的大学学习中有很重要一环,就是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它会直接影响我们期末成绩与评价,所以拥有好的记忆方法是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中,我们很多人在对知识的记忆上往往会投入大量的时间,但是效果却不是那么好,很些知识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记忆,但是过不了多久却又会被自身遗忘。而通过这学期对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记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并且也找到了一些解决的问题的办法。

首先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能够重现和再认的过程。它的特征为保持和遗忘。而根据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可以知道人的遗忘规律有着先多后少,先快后慢的特点。

而从记忆的这些特点和课上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提高记忆力的办法,即及时巩固复习,合理分配时间,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和在运动中加深记忆的方法。而针对我自己的情况,我也总结出了一些新的改进办法。比如现在,在需要记忆一些知识的时候,我会采用“温故”这个办法,即每隔一段时间则对已经背诵到的知识进行一些巩固和复习,加深印象。又比如,现在我在进行运动或是吃饭的时候,我会有选择的对一些记忆内容进行回顾。同时,我现在在进行记忆的时候,也不会向往常一样,不断的背诵直到所有的内容背完为止。相反,我会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做一些放松的事情,然后再继续去背,以此来提高记忆的效率。

三.结论

事实上,我认为这个世界是个关于心理学的世界,不敢说100%,但是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中99%的事情都会与心理学相联系,而以上我提到的例子仅仅是把心理学运用到生活中去的一点皮毛而已。而从这些例子之中,我们也可以充分看到心理学因素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而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用心理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生活。它能使人内心豁然开朗,看淡人间的纷争,希望自己身心健康,生活幸福。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更快乐,更幸福,而幸福的生活要自己努力争取来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就有了为之奋斗的欲望,为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人必须使自己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寻找乐趣,让单调乏味的工作充满生趣,使自己无忧无虑,身心健康,生活和平而安逸,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它也能在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遭遇挫折的时候,遇到不顺的时候,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巨大的帮助,使问题最终迎刃而解。它还能传予我们生活的智慧。

所以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开始把心理学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让心理学帮助我们活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谈谈心理学知识对我们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感悟3000字篇十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处等方面来体现个体社会心理现象。例如:如何成为受别人喜欢的人。人人都希望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人,被他人赞赏和喜欢,能够让一个人感受到更为强烈的成就感。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中最强烈的欲望便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慕。”被人喜欢和尊重,可以激发一个人做事情的无限热情和精力。

如何成为一个讨人喜欢,并受人尊重的人呢?答案简单而复杂,因为大家都是同一个属种的人,感觉其实在很多时候都是相通的。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那些只知道关心自己的人,人们会不屑地认为他们自私,他们难以成为讨人喜欢的人;而那些只喜欢自己的人,也同样难以成为讨人喜欢的人。

喜欢和尊重应该是相互的,当一个人对自己给予过度的关注和爱护,那么他有限的精力用于真正关心他人的必然少了许多,当另一双目光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和爱护时,却没有得到满足时,你又如何期盼在自己希望的时候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喜欢呢?

喜欢和尊重还应当是真诚的,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的逢迎和讨好,那种虚伪而不真实的感觉总是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当你蓦然回首时,却发现自己总是生活在一种虚假的感情中时,往往会将真实的自己一同丧失了。

努力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当然很好,然而,凡事过犹不及,过分关注他人,希望被他人赞赏和认可,还需要在一个人独立自尊的前提下。否则,一个失去自我的人,只能够生活在他人的影子里面。不了解自己的所需所求,不能体会自己真正的需求,只是为了让所有满意和喜欢自己,可能那种付出是真诚而单纯的,但是这种付出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对于个人而言往往是非常辛苦的,这是同样不可取的。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做一个真诚独立的人,而决非一个中庸的和事佬。其实一个真正讨人喜欢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招致一部分人厌恶的人,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或许能够更为自如和自由看待如何讨人喜欢,以及如何去做一个纯粹的人。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社会心理学感悟3000字相关热词搜索: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 社会心理学感悟 大学生活感悟3000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社会心理学感悟3000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社会心理学感悟3000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6821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