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民族团结政策讲座

民族团结政策讲座

2016-01-24 09:13:4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民族团结政策讲座篇一《新中国民族团结政策知识讲座》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民族团结政策讲座》,供大家学习参考。

民族团结政策讲座篇一
《新中国民族团结政策知识讲座》

新中国民族团结政策知识讲座

主 讲:陈霄 王文香

时 间:2011年6月24日

地 点:多功能厅

参加人员:七、八、九年级全体学生及教师

组 织 者:校团委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的含义,有其特定的范围和阶级基础。从民族团结的范围来说,是不分民族大小、先进与落后,不分原先所处的不同社会地位的民族之间真诚的团结。民族团结,从实质来说,是有特定阶级内容的团结,主要是各民族中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的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民族团结政策是执政党、国家机关及其他政治团体在一定时期,为协调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联合、协调友好、和睦的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行为、相关法令、规定、措施、办法、条例等的总和。民族团结政策,其内容涉及国内所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具体体现在宪法类规定、法律法规类规定、命令、指示决定等之中。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平等政策构成我国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其他民族政策都是其在各个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实现民族团结目标的有力保障。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民族团结政策始终围绕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前进,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谱写了不朽篇章。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团结政策的确立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内的民族关

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转变为平等互助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前夕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共同纲领为民族团结政策确立了政治基础,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团结工作的顺利开展指明了行动方向,使建国初期成为我党民族团结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所面临的阶级斗争的形势和任务错综复杂,民族团结形势十分严峻。国民党反动政权已被推翻,但其残余的势力尚未完全消灭,在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土匪、特务、恶霸分子还在活动。他们到处进行破坏,严重威胁社会治安和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挑拨民族间的关系。党对民族地区的情况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影响了民族地区初步的工作基础的建设。因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成了当务之急。我们党当时的历史任务决定了必须坚持民族团结政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7年,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得到了确立,民族团结工作也取得了辉煌成就,具体如下:

1.民族团结政策的重要性和原则性的确定

1950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团结少数民族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帮助少数民族训练他们自己的干部,团结少数民族的广大群众”。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规定:“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在发扬各民族问的友爱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我国的民族团结将继续加强。”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政策的重要性和原则性,大大提高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民族团结意识。

2.民族团结政策关键目标的确定

1950年7月21日,邓小平在欢迎西南地区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上指出:“只要一抛弃大民族主义,就可以换得少数民族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不能首先要求少数民族取消狭隘民族主义。而是应当首先老老实实取消大民族主义。两个主义一取消,团结就出现了。

1957年8月4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召开的民族工作座谈会上,周恩来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各民族必须在为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个新的基础上来达到新的团结。因此,我们就必须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是妨碍我们在新的基础上加强民族间的团结的。

3.民族团结政策中心任务的确定

1953年7月18日,在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召开的全国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在会上指出:“少数民族工作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要教育和组织少数民族中的劳动人民,这是基本的;又一个方面是要对少数民族中的上层分子进行统一战线工作。”1954年l0月24日,在中共中央批发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验总结》中提出:“必须针对少数民族当前发展阶段的情况,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大力进行上层统战工作,争取、团结一切可以争取、团结的上层人物和宗教人物。对于那些可争取可不争取的,都要一律争取;可团结可不团结的,都要一律团结;对于凡是我们已经团结了的上层人物和宗教人物,必须树立长期合作、帮助其进步的观点,稳步地进行教育和改造,反对那种„今

天团结、明天打倒‟的观点,以更加有利于争取和团结少数民族群众。” 由上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团结政策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 和系统的理论形态。在这些基本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用法律形式确定民族团结政策;(2)普遍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3)组织中央慰问团和少数民族参观团;(4)进行科学严谨的民族识别,处理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地名等;(5)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民族宗教上层人士;(6)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7)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重点批判大汉族主义等各项措施。经过几年艰苦、细致、耐心的工作,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形成,为少数民族民族内部的社会制度改革创造了条件。经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政策在这段历史时期内得到了确立。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团结政策的发展

中共八届二次会议开始提出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地发展起来。虽然中间经过了60年代初期“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政策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调整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总的来说在曲折中前进,民族团结政策也是在这样的曲折中发展。

1.民族团结政策受到冲击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被扩大化,把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说成是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些错误的论断使民族团结政策受到冲击,导致不少少数民族上层分子被戴上各种“帽子”,有的甚至遭到批斗、逮捕或判刑,严重挫伤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对党和政府的感情,造成民族关系紧张。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忽视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刮“民族融合风”,致使长期建立起来的各民族间相互信任的融洽关系遭到破坏,民族团结政策难以贯彻。

2.民族团结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6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给民族团结政策的调整带来了转机。1962年,全国人大民委和中央民委在北京举行民族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几年来的民族工作的成就和经验,也指出了缺点和错误,讨论确定了今后的民族工作方针和任务。这次会议及其后采取的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度紧张的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民族关系经过调整逐步走向正常化,民族团结政策也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从1958年到1966年,新成立了24个自治州、自治县(旗),为民族团结政策奠定了牢靠的基础,也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四、改革开放时期民族团结政策的恢复与发展

1978年到1992年,是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改革开放的开创阶段。

与改革的发展大体同步,这一时期的民族团结政策也经历了这样的历史发展阶段,即初期的恢复阶段,后期的快速发展和治理整顿阶段。

1.民族团结政策的恢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为了恢复和发展良好的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理论上的拨乱反正。1980年4月7日,中央转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明确指出:“在我国各民族都已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今天,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都是劳动

人民间的关系。因此,所谓„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说法是错误的,这种宣传只能在民族关系上造成严重误解。”党中央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确立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1981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平反冤假错案,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政策。1979年2月,中共中央批准了统战部《关于建议为全国统战、民族、宗教工作部门摘掉“执行投降主义路线”帽子的请示报告》,全面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党团结教育改造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政策。有力地改善了民族关系,增强了民族团结。继续发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恢复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教育。1979年9月13日,召开了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就当前民族工作任务,会议指出:“要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中间,普遍地、深入地、大张旗鼓地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认真检查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切实解决存在于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消除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通过再教育,大大提高了各族人民对民族政策的认识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同时,对克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所滋长的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民族团结政策充实了更丰富的内容。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把民族问题提高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明确指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同时强调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即“两个离不开”和“三个离不开”)的观念,促进了民族团结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全国形成定期举办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的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团结政策的丰富和发展以邓小平的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民族团结政策在这样复杂的历史阶段获得了新的时代特点,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民族团结政策理念上的丰富和发展。民族团结是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民族内部的团结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重民族内部的通力合作,散发自我发展活力。以优胜劣汰为特点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打破地域界限、民族界限的同时,也

民族团结政策讲座篇二
《民族团结讲座知识。》

民族团结知识讲座

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和大家讨论下关于民族团结的问题。

1.我国的民族国情

2.我国的民族关系

3.我国的民族政策

4.新疆的概述

5.维吾尔族的概述

6.维护民族团结方法

7.维护民族团结创建和谐社会

(一)、我国的民族国情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组成)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组成,有1个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有五个民族自治区。

3、(分布)我国56个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

(二)、我国的民族关系

内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相互关系: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 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 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 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

写入宪法、建国初期的民族问题的宣讲团,西藏的民主改革,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团结表彰大会等。

(三)、我国的民族政策

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实行民族区城自治制度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事业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也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最终目的。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地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3)、优越性;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适合我国民族分布状况,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的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

展和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4)、关键: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3、民族语言文字

在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满族同汉族使用统一的汉语,有53个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

4、民族风俗习惯

(1)、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意义

4.新疆的概述

天山山脉将新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在新疆人眼中,南疆与北疆是截然不同的:北疆意味着高山和草原,意味着喀纳斯和那拉提草原;南疆则意味着沙漠和戈壁;北疆意味着草原文化,南疆则意味着农业文明;北疆意味着哈萨克和卫拉特蒙古,南疆意味着维吾尔和塔吉克;北疆意味着骏马和歌声,南疆意味着木卡姆和舞蹈。今天新疆从西汉时就属于中国版图。 新疆原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13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现在还有其余东乡族、壮族、撒拉族、藏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等47个民族。

人口

2007年,新疆人口稳步增长常住人口达2095.19万,人口出生率为16.79‰。各民族中,维吾尔族有897.67万人,占总人口的45.73%;汉族有780.25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39.75%;哈萨克族有138.16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7.04%。2009年末,新疆总人口为2158.63万,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5.99‰和10.56‰,人口出生性别比正常

5.维吾尔族概述

民族节庆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

民族团结政策讲座篇三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讲座》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将它融入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努力创建民族团结氛围,才能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收到好的育人效果。

加强民族团结、民族政策教育,不但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全民教育的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的需要,是对内加强民族团结、对外反渗透、反分裂形势的需要,也是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以让青少年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将来才能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作为一所双语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拓展教育空间,培养少年儿童的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小学生将成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使青少年从小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逐步树立起科学民族观,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具备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只要我们抓住重点、突出特色,走出一条符合地情校情的民族团结教育之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之花的绽放必将更加绚丽多姿。

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使少年儿童从小受到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具备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

民族团结教育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需要,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国情教育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通过开展民族常识教育工作,让少年儿童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将来才能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教育讲座

阿克陶镇学校教师:刘敏 2014年3月20日

民族团结政策讲座篇四
《吾其尔----民族团结教育知识讲座》

民族团结政策讲座篇五
《民族团结教育讲座》

民族团结政策讲座篇六
《民族宗教政策讲座》

民族团结政策讲座篇七
《民族团结讲座课件

民族团结政策讲座篇八
《民族团结讲座讲稿》

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民族团结一家亲》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我国的民族团结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部民族融合史:

自炎帝、黄帝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四次民族大融合。炎帝、黄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雏形,在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族” 。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夏商周-秦汉时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匈奴、鲜卑、羯、氐、羌、柔然、突厥等民族进一步融合。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辽宋金时期,不仅有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还有大量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清奠定了现在中国的疆域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今天,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到8%以上,少数民族主要分布我国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在交流往来中相互融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的56个民族有80多种语言,约30种文字。 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除回族、满族全部转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自己的语言仍在使用。给大家带来个短视频展示几个少数民族的语言。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已设立了5个自治区,他们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我们工作和生活都在新疆,就跟大家进一步了解新疆的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等。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民族成分多,其中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13个民族是新疆人口相对较多的民族。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南疆地区,大部分分布在和田、喀什、阿克苏三地区,汉族主要聚居在北疆地区,分布在天山北部和东部一带。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柯尔克孜、锡伯族、塔吉克族、达斡尔等民族分布比较集中,其他民族大多为杂居。

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客人做客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擦干,忌讳顺手甩水,那样会被认为不礼貌。 被

誉为维吾尔族音乐之母的《十二木卡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维吾尔古典音乐套曲,已列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回族的花儿,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呼麦,请欣赏我自己制作的一段视频。

蒙古族呼麦 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呼麦已经有千年历史,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看完视频,我不禁有感而发:用一首诗来表达我的心情:

同是一颗心,同是一条根,同是一家人

蔚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点缀,才不会寂寞;

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装点,才显得生机盎然。

美丽的中国,因为有了56个民族,才多姿多彩。

我们只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团结一心,共同发展,

才能构建永久的和谐。

无数的今天延续着光辉灿烂的历史,

无数的今天开启着光辉灿烂的明天。

在这片美丽多情的土地上,

各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民族团结是中华大地的灵魂,

和谐稳定是这片土地的命脉。

我们同是一颗心,同是一条根,血脉相连一家亲

让我们心连心,手挽手,

用自己的真情和行动浇灌一朵朵民族团结之花。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育好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懂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愿我校的民族团结之花常开不败。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来维护民族团结,加强“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惜生命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各民族人民应“心系中华,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各展异彩”,为了新疆,为了祖国的繁荣,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携手并肩,团结奋斗,共同谱写一曲民族团结之歌。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民族团结政策讲座篇九
《民族团结教育讲座》

民族团结政策讲座篇十
《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讲座1》

相关热词搜索: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讲座 民族团结讲座 民族团结教育讲座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民族团结政策讲座”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民族团结政策讲座"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6845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