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李白《送友人》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

李白《送友人》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

2016-01-24 09:24:0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李白《送友人》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 篇一《赋得暮雨送李曹赏析》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李白《送友人》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供大家学习参考。

李白《送友人》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篇一
《赋得暮雨送李曹赏析》

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释  ①赋得:分题赋诗,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  ②楚江:指长江。建业:今江苏南京。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  ③建业:今江苏南京。  ④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  ⑤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  ⑦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⑧浦:近岸的水面。  ⑨沾襟:打湿衣襟。此处为双关语,兼指雨、泪。  ⑩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赏析  这是一首雨中送别友人远行的诗,全诗紧扣暮雨,描写暮雨中的景象,手法妙绝,读后如见一幅薄暮烟雨送客图。近处船帆沾雨沉重,小鸟难飞。远处天色昏冥望不见海门,浦树含烟。描写景物,动静结合,近景与远景互相映衬。末联用一“比”字,将别泪和雨丝融成一体,离别之情与暮雨之景相比拟,恰到好处。作者分题赋诗,能够做到不流于斧凿,写景抒情皆是信手拈来,佳句天成,足见其大家风范.  这是一首送别诗。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

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李白《送友人》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篇二
《2012高考语文 第十讲 之五古代诗歌整体鉴赏评价》

李白《送友人》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篇三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三)——即事感怀诗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2、熟练运用即事感怀诗的解题步骤。

重点: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难点: 熟练运用即事感怀诗的解题步骤。

即事感怀诗(怀亲、思乡、送友、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

鉴赏技巧:

第一步: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怀的事

第二步: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引出观点

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所即之事——送友人

所感之情——惜别

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一、赠别诗鉴赏的一点技巧:

1、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

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恰到好处之妙。

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

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课本里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5、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这一点也很重要。 先看一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且富有创新。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

赠别诗练习:

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答: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2分)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2分,答出“乐景写哀”2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答:(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

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二、思乡怀人类诗歌的鉴赏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鉴赏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提示:“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练习:

1、广东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解析:

所即之事——怀归

所感之情——思乡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分) 答:(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2)角度举例:

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夜怀吴中 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1)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

(2)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

答:(1)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2)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力的愿望。

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4分)

答:(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景象:

原因: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答:(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 “无侣”(或“单栖”)

(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答: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⑵①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⑵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李白《送友人》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篇四
《诗歌鉴赏》

按照题材分类:  1.送别诗。诗人写送别诗,既表达人所共有的亲情友情,也抒发自己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独有的情感。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想象别后的思念,或赞颂对方,或叮咛嘱托对方。  2.思乡(羁旅行役)诗。这些诗篇中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怀古咏史诗。借历史事件或人物,或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盛衰无常,历史沧桑的感慨,或对古人表达缅怀之情,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4.边塞(战争)诗。有的歌颂从军报国、英勇作战、保家卫国和建功立业,也反映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这样的诗歌往往交织着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极尽悲凉慷慨缠绵婉转之情。有的描写战争艰苦生活,表达厌恶战争,向往和平,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5.写景咏物(或称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诗。借吟咏客观事物而抒发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观点看法的诗歌。诗人正是通过吟咏大千世界的微观或宏观的这些事物,来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或抒发自己的某种情志。   6.闺怨诗。一是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一是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闺怨诗相对出题较少。诗歌常见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诗歌常见景物、事物形象  落日、夕阳:悠闲,壮阔,或抒垂暮,凄凉之感。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李商隐《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浮云:浮云漂泊不定,表游子离思。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花草树木类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杨花 有飘零之意。   梅花:凌霜傲雪,迎风独立,不迎世俗,坚强高洁。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折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芳草:伤春感时。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梧桐:因秋天梧桐叶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含凄凉之意,常和细雨连用,共抒凄楚悲凉之情。孟郊《秋怀》:“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唐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动物类  杜鹃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

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燕、莺、蜂、蝶:蕴春意盎然之意。王驾《雨晴》:“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鸿雁:思归之意。雁是候鸟,春秋迁徙,每至此时,大雁奋力飞回故巢,往往牵动游子浓浓的思归之情。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李涉《润州听暮角》:“惊起暮天沙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温庭筠《苏武庙》:“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沙鸥 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鹧鸪 它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事物类  关山月:月照关塞,显出边地之荒凉,征人之辛苦,亦有征夫思家,思妇怀远之意。《乐府题解》曰:“关山月,伤离别也。”卢思道《从军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崔涂《孤雁》:“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悉。”  孤帆:孤独或思念之意。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灯烛:有悲伤惆怅孤独意。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李商隐《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异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俩依然。”南宋韩元吉《瑞鹤仙?送王季夷》“西风吹暮雨。正碧树凉生,送君南浦。”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西楼 是相思之所。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唐五代李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孤城、关隘:抒征夫离绪。高适《燕歌行》:“孤城落日斗兵稀。”《后汉书·班超传》:“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栏杆:思乡,忧愁之意。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羌笛、胡笳 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声音凄切哀婉,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管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送别时所唱歌曲称作“渭城”、“阳关”。出自王维《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冯延巳《鹊踏枝》“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黍离、麦秀《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魏晋向秀的《思旧赋并序》“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古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李白《送友人》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篇五
《语文的诗词鉴赏如何拿高分》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

说明:

本专题复习教案由三个子教案组成,每个教案一课时:专题总领课教案;如何把握诗歌的形象;怎样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近十年来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大盘点

1994年是元稹的《菊花》;

1995年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1996年是一首咏史言志的元曲;

1997年是以比较阅读形式出现的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

1998年是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1999年是考查的是杜甫的《漫成一首》;

2000年高考题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2001年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2002年高考考查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板书):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3、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板书:思想内容

1 书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板书)。

主要的表达程式和用语有以下:

咏物言志、即事感怀抒怀、羁旅客心、伤春惜春、自伤迟暮、游子思归的乡愁、闺怨树奇、爱情诗;

⑵、抒写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板书)

边塞征战、怀古咏史抒怀、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作

**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包括两个层面内容:

①态度:同情、褒赞、激赏;贬斥、厌恶、冷漠

②倾向性:人民性、封建性、民主性、专制性

历史性: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提示:这个过程及其重要,它起着为整个鉴赏过程定向的作用。否则,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觉。

如,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A、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B、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C、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从这首诗的设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分别考查了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态度等考点,题肢设计严密、科学,有较好的检测功能。而明确了考点的具体内容对于正确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具有强烈的定向和定位作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对于考点的阐释的重要性。

[附:简析]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人。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 〔二〕、对高考题目的分类及命题趋向的分析、

问题设计:高考试题的分类如何?

明确:综观十余年的高考试题,按照诗歌表现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咏物诗。(板书)1994年高考题元稹的《菊花》;2000年春季高考试题虞世南的《蝉》。透过两首诗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咏物诗的特点,掌握品读此类诗歌的规律、方法;以便举一反三,更好地指导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工作。请看作品: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 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题:⑴、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点拨:两首诗虽然冠以“菊花”“蝉”,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别有兴寄”,另有寄托。如《菊花》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的高贵无暇的品行的。《蝉》中,虞世南藉“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自己的“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⑵、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点评: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自况、自喻、自比”的清高的节操来。

同样,1994年和2000年高考题在设置选项时,也紧扣了“咏物”的体式,从形象和技巧方面命题。

归纳: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我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

2、咏史诗(板书)。

请看杜牧的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阁江犹唱《后庭花》。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水龙吟》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问题:请就这两首诗,谈一下咏史诗的特点?

明确: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板书:特点)

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下面我们结合这两首诗,来分析一下。

点评:从字面上看,写的就是“夜泊秦淮”,而且,表面上,作者似乎把批评的矛头直指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但这其实是曲笔。因为商女唱什么,是由达官贵族决定的。所以,“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和想象未来纳入读者的视野,既有辛辣的讽刺、深沉的哀痛、无限的感慨,更有隐忧国事的清醒。这样,读者通过对诗作的品读,可以对晚唐的政治腐败有切实的感受。同样,1996年的《水龙吟》的考查,也是通过干扰项的设置,体现了作者对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的感慨和思索。可见,咏史诗的检测的重点也是落在“借古”而“讽今”和“伤今”上。

3、即兴即景抒怀之作(板书)。

点拨: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类诗歌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

1995年李清照《如梦令》抒写了深闺女子暮春伤感的愁绪;1997年高考题考查的是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是采用的比较鉴赏的形式写出了洞庭湖和君山的山光湖色之美;1998年高考题目是贾岛《题李凝幽居》是通过描写李凝幽居的环境来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检测了考生对诗歌所描绘的江上月夜那安谧、和平的意境的领悟能力;2000年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是通过考察考生对经典的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赏析进而检测考生体悟含蓄蕴藉的诗风的素养;2001年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考查的是临别之景和送别之情;2002年是用主观试题考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由此可见,这类诗歌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

设问:高考试题中的即兴即景诗歌有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的有两点:一是考查的大多是唐宋时期的著名流派的著名作家,如李白、杜甫、贾岛、韦应物、刘禹锡等等,且鉴赏的四个选肢是从语言、形象、技巧、主旨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的考测,作家作品不重复考;二是选材的原则是不避俚俗,《如梦令》考的是少女伤春的闺怨,《望洞庭》《题君山》以及杜甫的《漫成一首》都是湖光山色和江月清风的山川之美,比较庄重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赋得暮雨送李胄》和《题李凝幽居》分别是写客子之思和送别之情以及隐居不仕。至于《约客》更是写尽了生活的闲居细节。但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大多数师生倾情关注的爱国的“壮词”,却一直“千呼万唤未现身”。这同样给我们今年的高三备考工作以有益的启示。在2003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仍需要趋冷避热。

三、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考查形式及预测

问题:

(一)、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的检测形式主要有几种?:

归纳与明确:近十年高考古典诗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

1、对古典诗歌的词句含义的正误的评判;1997年和1998年的试题就是对诗词文句的翻译能力和诗句的理解能力的考量。

2、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命题者的审美判断进行选择,因为,高考试题的选肢,不是考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验证,而只是作为冷眼旁观的“裁判者”来进行正误选择。除2002年,其余几乎都是这种方式。

3、以主观题目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古典诗歌的审美判断水平和能力。2002、2003年高考形式。

(二)、对于2004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形式的预测:

设问:今年的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将会以何种方式出现?

明确:

1、试题将不会像新诗鉴赏一样再来一次“回归”,2002年以前客观题目的形式的考查将不大可能出现。

2、2004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有可能以下面两种方式出现:

A、2002年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为主要目的的检测形式;

B、2004年高考也可能以一种新的形式,即写赏析小论文的形式。

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写一段100左右的文字,描写闺妇的心理活动。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伏波”,指后汉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征人所在军营。

明确:夜晚,皓月当空。独守空房的她想象借雁足给丈夫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无限的愁绪。这愁绪搅得难以成眠,因此,想借梦境与亲人团聚也不可能了。她揽衣起身徘徊窗前,痴痴地想: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的亲人身上。《诗歌鉴赏与阅读扫描》延边大学出版社。

四、复习古典诗歌专题要注意的问题和复习建议:

问题:古典诗歌专题复习应注意那几个问题?

明确:1、注重诗歌感性材料的积累。

将教学大纲规定的诗词部分背诵篇目共30篇,逐一落实;对新编教材中的诗歌要加以分类。做到熟读成诵;将唐诗宋词中的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2、在知人论世上下工夫。为此,必须强化文学常识的复习。尽管文学常识没有列入考试的范围,但文学常识基础不牢,“知人论世”就无从谈起。

3、 要熟知唐宋两代代表作家的个人风格: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等。

4、要明确做鉴赏题目的一般步骤和程序。1、整体感知,辨清类别;2、品评语言,炼字炼句; 3、体会意境、体察形象;4、突出技巧,明辨特色。5、注重辅助条件,如诗题、作者、时间、地点、小注等隐含条件和显性条件。

5、要在已知的鉴赏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比、调换、再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的自觉意识。平时的每一次训练,都应以培植这种意识为着眼点。

五、课堂反馈:

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

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⑵、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⑶、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

明确:

⑴、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⑵、《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李白《送友人》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篇六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李白《送友人》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篇七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 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

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

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

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1. 江村即事 唐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

2. 雨过山村 唐 ·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 宋 ·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 日 唐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5. 宿甘露寺 宋 ·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枕中云气”与“床底松声”的描写,作用有二,它们是2.“银山”是比喻的说法,它是指

3.全诗写景有什么特色?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怀?

6. 春山夜月 唐 ·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7. 淮中晚泊犊头 宋 ·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的是春天晚暮之景,由于天色阴沉,所以这一景

的特点是 的,孤舟夜泊,反映出诗人的心情是 的,这就是景情相生的道理。

8. 鄂州南楼书事 宋 ·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

2.全诗将脾的芰荷香味与作者所在的南楼一起化成优美无比的清凉意境。可见其时作者的心情是 。

9. 过分水岭 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1. 全诗描写的对象是而“”一词总领全诗,堪为“诗眼”。

2 .试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真切感受的?

10.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

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 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2.次北固山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急切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写出诗中表现这种心情的意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简述这句诗的内涵。

13.鹿 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14.题君山 唐〃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云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注:麻姑即仙姑

本诗是怎样表现君山神奇和灵秀的?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附录两首同题材诗

望洞庭湖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浑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5.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篙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村有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即事”是个饶有情趣的小故事,试简述之。“去却关”又写出了什么呢?

李白《送友人》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篇八
《披文入情》

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

山东淄博沂源一中 鹿迅

“诗言志”,诗歌是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艺术。理解一首诗,最为重要的是理解诗歌是借助怎样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理解或鉴赏一首诗歌,必须找到准确的切入点,也就是怎样“披文”,然后准确“入情”。高中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作了如下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各地的古诗鉴赏试题,都是严格而规范地围绕这三点设题,试题答案基本上是按照《鉴赏辞典》上的分析来制定。无论从什么角度设题,把握诗歌的情感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在把握了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去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容易的多。这些年我指导学生高考,重点从诗眼、意象地分析入手,指导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能够从思想感情上把诗歌进行归类,形成系统的感知体系。然后教给学生鉴赏的技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中国古代诗歌,卷秩浩繁,内容繁杂,学生鉴赏的难度大,老师教的难度也大。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古代诗歌虽然数目繁多,写法多样,但从内容情感上来分类,无非有这些:羁旅情怀、友情送别、边关情思、登临兴怀、咏物抒情、宫愁闺怨、田园归隐、生活杂感等类。使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情感,了解写作技巧,基本上能做到较好地鉴赏诗歌。 下面分别谈一谈各类诗歌的鉴赏。

一、表达羁旅情怀类的诗歌鉴赏

中国古代客居在外的人很多,他们或者忙于仕途,或者忙于生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朋友之时,或用书信(尺牍)表达情感,一些高雅之士或写诗来表达这种情感,因此古代产生了很多表达羁旅情怀的诗歌。这些诗歌,写法多样,意象丰富,感情纯真。如李白的《静夜思》,写因看到月光而引起了思乡之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因重阳登高一事而引起的思念亲人之情;杜甫的《鄜州月》更是构思巧妙而独特地写出了思念亲人之情。诗人的情感丰富,所用意象繁多,写法五花八门。但分析之后,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 1、思想情感

此类诗主要表达两种情感:(1)、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朋友;(2)家乡的亲人、朋友思念客居在外的游子。诗人当时的状况多是:孤独、寂寞、凄凉、忧伤、担心、牵挂等。

2、所用意象

多借助月亮、江河、树木、虫鸟、建筑等。感情的触发点多用一事、一物或一个节日(如元日、仲秋、春节、重阳节、人日、清明节)等。

3、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多用:(1)、借景抒情,(2)、借事抒情,(3)、借物抒情。所写的景,多是诗人所看到的,这是即景生情;有的是诗人心中所想到的,这是借景抒情;所写的事,一般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所写的物一般是自己随身所带的,或亲人朋友所送的。如果诗中所写之景是鸟语花香,繁花盛开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果所写是凄风苦雨,万木凋零,则是以哀景写哀情。表达技巧多用比喻、拟人、对比、反衬、烘托、渲染、寄兴等手法。有的诗歌,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即不写自己思念亲人朋友,而是写亲人朋友思念自己,从而写出自己的思念之情。

4、诗眼

从诗眼词眼来看,大多数表达羁旅情怀的诗词都有明确的诗眼词眼,它们或是一个字,或是一个词,或是一个句子,拿过一首诗词来,读一两遍一般能看出来。

了解了这些,再去鉴赏此类诗歌就容易多了。如2002全国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读罢此诗,不难发现,“故园情”是诗眼,也就是思乡之情;这种感情是由闻“折柳”曲而引起的,“折柳”曲是感情引发点;作者把玉笛的声音写得形象而生动,声音随着春风洒满洛城,作者思乡的愁绪也随之洒满洛城,把无形的声音和愁绪化成了有形的形象,这是化无形为有形。高考题围绕“折柳”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对诗中“折柳”寓意的理解,二是对前人说法的评判,三是要学生讲明评判的理由,即分析评价“折柳”在诗中的作用。这里理解的难点就在“折柳”上,有的同学不知道这首“汉乐府古曲”,不知道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更不知道“柳”和“留”是谐音,但这不影响对诗歌的理解,根据字面意可知它是一支曲子,含有别离之意,这就足够了,答案可以组织了。(答案:“折柳”这支曲子含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再如2004年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的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分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最“寻常”的细节?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品读此诗,也不难发现,诗眼是“意万重”,也就是对家乡的浓烈的思念之情,本诗中这种感情是由“见秋风”而引发的,正因这种感情情切意重,当有人回家乡时,诗人写了一封信稍回家去,信写好了,当将要稍走时,诗人又担心还有什么话没有说完,或有什么事没有交代好,因此“又开封”。可见诗中的细节就是“又开封”。这个细节的确是“寻常”的,但背后隐含的这种微妙的感情却又是“不寻常”的,是“奇崛”的,答案很容易就出来了。(答案:细节是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只要多读诗歌,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鉴赏水平就会逐渐提高。

诗歌鉴赏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除夜,即除夕之夜。

1、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赏析。

————————————————————————————————————————————————————————————————。

2、“ 故乡今夜思千里”,对这一句,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为什么“愈有意味”?请作简要分析。

——————————————————————————————————————————————————————————————————————————。

附:答案:1、诗歌中塑造了一个在除夕之夜,独居旅馆,灯寒影只,对影自怜,因孤独、凄凉、寂寞而思念故乡亲友的形象。2、此句不写诗人思念故乡亲友,而写故乡亲友在思念千里之外的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换位思考,把思念亲友的情思抒发得更加婉曲、含蓄,更加有蕴味。

二、友情送别类诗歌鉴赏

朋友之间的友谊(包括爱情),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从文学产生以来,友情就成为了它描写的对象。《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与《邶风·绿衣》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和悼亡诗,写出了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和对故人的悼念之情;而《关睢》篇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俅”写出了一位男子对一位女子的爱。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这类作品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唐代的李白在《赠汪伦》中把友人之间的情谊写得像“桃花潭水”一样“深千尺”,宋代的柳咏在《雨霖铃》中把爱情写得更是缠绵悱恻,令人动容。

鉴赏此类诗歌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把握感情

一般情况下,这类诗歌表达的感情多是:朋友或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别时的真情嘱托;分别后对朋友的牵挂和思念;得知朋友遇到坎坷后,真情地问候、安慰和鼓励。 2、捕捉传情达意的词语

此类词语较为明显得传达出了友情送别的信息。如看到“送、别、怀、怜、忆”等词语,可以确定这是一首友情送别诗。如李白《送友人入蜀》中的“送”,《别董大》中的“别”,杜甫的《天末怀李白》中的“怀”,《月夜忆舍弟》中的“忆”,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送”等,这样就可以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

3、把握抒情方式

此类诗歌多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通过情境渲染,表达离情别意。有时诗人借助凄凉的景物描写表达孤独凄凉的情感,这是哀景写哀情;有时诗人借绚烂的景物描写孤独凄凉的情感,这是乐景写哀情。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红叶青山”色彩是多么艳丽,却用来写别情,这是乐景写哀情;“满天风雨”又是多么凄冷,也用来写别情,这是哀景写哀情。同时注意感情的引发物,“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因“凉风”吹起,引发了对友人李白的思念之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因听到了子规的啼叫声,引发了对友人王昌龄的思念。 4、把握意象

古人多有书信往来,书信是朋友交往的媒介,“鸿雁、尺素、尺牍、鱼雁、青鸟”等词语是古时书信的别称,这些词语也是诗歌中的意象,看到这些词语,可以确定诗歌肯定涉及到朋友之间的交往,那么一定涉及友情。

下面结合高考题进行分析。如2006年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两诗皆有“送”字,可知是送别诗;严诗用“残阳”、“寒鸦”、“水悠悠”等意象表达感情,韩诗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表达感情,两诗都运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抒怀方式;严诗借助水表达朋友之间分别后的惆怅和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而韩诗,借“流尽年光是此声”一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嘱托和感慨:宫前的水一直在流淌,是社会、历史、人生的见证,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变迁的,人生短暂,年光易逝,要珍重自己。以此体现了友情。(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感慨。2、此诗将“友情”、“世情”等感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画面中,形成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诗歌鉴赏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古渡口,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有人认为这首诗写在秋风怒号的江边送别友人,是悲壮的场面,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有异曲同工之妙。谈谈你的理解。

附答案:此说欠妥。与友人别时虽有荒废的古堡,飘零的落叶,但友人是“浩然离故关”,心志高远,想到了离去之快,“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又写出了重见之欢,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格调昂扬,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不同。

三、边关情怀类诗歌鉴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以汉族为中心的古代,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经常发生,因此,反映民族与民族之间矛盾冲突的诗歌就产生了。这类诗歌,是当时战争生活的直接反映,《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就反映春秋时期秦国的全体将士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雄心壮志。古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箭没石棱中”写的是汉代守关大将李广的神勇。到了唐代,这类诗歌走向了繁荣,出现了一个对后世影响很大的诗派“边塞诗派”,此类诗歌具体的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写的是“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

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誓胜凶奴、活捉单干的必胜信心。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画图!” 鉴赏此类诗歌应从以下角度入手:

一、准确把握思想情感

准确把握情感是鉴赏些类诗歌的关键。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反映的是:守关将士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对环境之苦,战争之激烈,将士们归家无日的同情;同时也颂扬了将士们为国献身的豪迈热情。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现的是边关生活的艰苦和守关将士对家乡的思念。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则反映了战争的持久漫长,战争造成的悲剧;也反映了民族的正义感。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现的是思念家乡的情怀,报效国家的思想,年过半百、一事无成的感叹。经过分析,不难发现,此类诗歌主要表达的情感是(1)、守关将士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2)、边关生活的艰苦,对家乡的思念;(3)、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期盼。

二、把握体现边关特征的意像

此类诗歌中,大多数有体现边关特征的事物,准确把握这些事物,对于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如黄沙、白草、古城、塞下、羌、胡、单于、匈奴、青海、雁门、玉门、楼兰、塞外等,一般情况下,涉及到这些意像的诗歌,大部分和边关情怀有关系。

三、把握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即事抒情往往是这类诗歌的抒情方式,王之涣的《凉州词》借远上白云间的黄河、万仞山下的孤城来烘托环境,写边关生活的艰苦;借听到的羌笛奏出的杨柳曲(事)来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卢纶的《塞下曲》借月黑、雁飞、大雪烘托环境,借单于遁逃、将轻骑逐(事)表达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下面结合高考题进行分析。

2005年重庆市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从这首诗中的“关山”、“长城”等词语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首边塞诗;从“边愁”、“别情”来看抒发的感情是守关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抒情方式来看,作者一方面叙事,借助舞蹈动作的变换,琵琶又翻出了新的曲调来抒情,曲调虽新,但总离不开“旧别情”,而且是“听不尽”,扰得人心烦意乱,即怕听,又爱听。另一方面借助秋月,长城等景来抒发感情,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悲凉激起征人的思乡之情和保卫边彊的责任感。答案很容易就出来了。(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诗歌鉴赏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李白《送友人》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篇九
《高中语文诗歌整体鉴赏评价》

李白《送友人》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篇十
《诗词鉴赏》

掌握和提高表达“技巧”

古诗鉴赏是语文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不少考生在做这类试题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尤其是对古诗的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透视近些年来的高考古诗鉴赏试题,看着对表达技巧的考查是怎样反馈在高考试卷中的,对于我们掌握鉴赏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大有益处。 ●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是指不正面刻画主要对象,而是通过描写主要对象的周围环境来加以映衬,以突出主要对象的方法。比如2003年全国高考第17题,选用了王维的五律《过香积寺》来赏析,题目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尽管对“咽”、“冷”二字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赏析,但从全诗来看,诗人谓初“不知”有山寺,等到深入云峰,于古木林丛人迹罕到之处,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阵寺院的暮钟之声,而方始知寺之所在。前面几句的描写其实也都勾画了香积寺外山中的一种幽寂僻静之景。而“咽”“冷”二字则从侧面更加烘托出了全诗所表现的孤寂之境。

●借景抒情

借景生情是诗人借助于某一景物或某一场景,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手法。比如2001年全国高考第9题,选用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第9题问题为:“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院。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D、满酌劝随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韦诗写景的方法是“用写景来传达离别之情”,A、B、C、D中只有B项侧重写景,同时用写景来传情。

●动静想衬

动静相衬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表现为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交错,使得诗歌意趣横生的方法。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第8、9两题就专门考查这种方法。该题选用王维的《鸟鸣涧》。第8题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

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然无声的幽寂。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

‘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谈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这四项中,答案选A。A项所列四项中的“山空”显然不是动态的描写,而是静态的描写。故A错;B项中的“时鸣”就是“不时鸣叫”,正所谓“鸟鸣山更幽”。故B正确;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诗风格淡雅,意境幽远,正可入画,故C正确;全诗语言平白如话,不堆砌典故,“月出惊山鸟”从效果的角度写出了光色的变化,鸟鸣山涧直接写出了音响的变化,故D正确。第9题为“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用法的一项是()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该题答案选B。A项“犬吠”与“入眠”动静相宜;C项“鸟动”与“无人行”形成动静关系;D项“鹤鸣”与“楚山静”形成动静关系。只有B项没用动静相衬手法。

●意境氛围

意境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诗人真挚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不同的意境又往往表现为不同的基调、氛围。比如1988年全国高考第8题: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请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①面,月②繁星满天。

数只船③蒲口,④声笛起山前。

①A吹B掠C袭D拂

②A落B圆C明D上

③A傍B依C横D到

④A声B有C几D一。

题目已经点明了诗的意境氛围,那么选词填空就必须考虑到这一点。选项①中要数“拂”来得最轻柔,与闲适、恬静氛围相谐和;选项②中

只能选“月落”的“落”字,因为只有“月落”后,方见“繁星满天”;选项③中写船停惟“横”字最具诗情画意。“船横”浦口,意味着此时无人活动,有“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可印证,如此寂然清静的氛围便创造出来了;选项④中写笛声,一声“笛”则比“几声笛”更能点化出幽然恬静的意境。所以此题答案应为①D②A③C④D。

又如2001年全国高考选用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第8题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B、二、三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这道题是从意境氛围角度来赏析的。其中答案为C,因为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数丝”,送别的感情别泪像密雨一样多,怎么还会感情含蓄呢?此句应是直接抒发离别的感情的。 ●艺术风格

由于时代不同,诗人的经历、艺术素养各异,所以,不同时代的诗歌各具特色,同一时代不同的诗人也往往风格不同。如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苏、辛的词豪壮奔放,柳、姜的词委婉含蓄等,高考也往往在这上面设置问题。

如1995年全国高考选用李清照的《如梦令》。试题为: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间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该题答案为D。此项中“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内容评价没有错,可是“直抒胸臆”的写法却判断错了。一般来讲,豪放词倾向于直抒胸臆的写法,而婉约词多用含蓄曲折的写法。李清照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人物,在这首词中,作者就是运用了昨夜景物的烘托,委婉曲折地抒发自己感情的。

●修辞手法

古诗创作中,作者经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诸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省略、互文、双关、对比、反复等来表情达意。这种修辞手法也成为读者在理解诗歌时绕不过去的聚焦点,因之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古诗鉴赏考查的一个命题点。如1995年全国高考选用李清照的《如梦令》,其中B项中就“绿肥红瘦”句考查了“红”、“绿”二字运用的借代修辞,也考查了“肥”、“瘦”二字的比拟修辞;C项中则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考查了设问修辞。又如2001年上海高考选用辛弃照疾《摸鱼儿》。其中第17题为: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 )A.设问 借代

B.设问 比拟

C.夸张 比拟

D.夸张 借代,答案为B。

●语言意义

语言意义包括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如2003年全国高考第17题对诗眼“咽”、“冷”的简要分析(详见侧面烘托部分)。又如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选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第17题问题为“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这首曲子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再如2001年上海高考选用辛弃疾《摸鱼儿》,第18题为“‘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什么?”答案为“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主和派〔或: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

此外还有象征映衬、托物言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感情基调等,历年的相关试题对这些方面都有涉及。

相关热词搜索:李白送友人赏析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李白《送友人》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李白《送友人》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6871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