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圣经中关于忏悔

圣经中关于忏悔

2016-01-25 09:13:0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圣经中关于忏悔篇一《《圣经》中的“忏悔”概念述评》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圣经中关于忏悔》,希望能帮助到你。

圣经中关于忏悔篇一
《《圣经》中的“忏悔”概念述评》

《圣经》中的“忏悔”概念述评

[摘要]忏悔自己的罪过以寻求上帝的宽恕从而提升自己的现实生活及道德良知,是基督教传统中重要的精神生活要素。忏悔意味着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罪,弃绝自己,完全回转到另一个正确的方向,即归向上帝,从而获得上帝的救恩。笔者爬梳《圣经》文本中忏悔主题,分析忏悔的原因、内容及目的,以期为以忏悔及救赎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追根溯源。

[关键词]《圣经》;忏悔;罪;恩典;救赎

《旧约》中忏悔的基本意思是“回转”,神学意义乃是指转离罪恶,归向上帝,正如以西结焦急的呼告的那样:“你们转回,转回吧!离开恶道。”(结33:11)。《新约》中忏悔的基本意思是指“改变心思意念”。可指对以前所持守的观点感到后悔。概言之,忏悔意味着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罪,弃绝自己,完全回转到另一个正确的方向,即归向上帝,从而获得上帝的救恩。忏悔包含了悖论式的两个向度:人的自我否定以及上帝对人的提升。

一、忏悔的原因——罪行与罪性

“忏悔”是圣经中萦绕不绝的召唤,从上帝对亚当的呼唤,到施洗约翰和耶稣的“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的宣告,都包含了对忏悔的要求。“忏悔”本身已经暗含了一个前提,即人都是有罪的。圣经指出,罪就是偏离正路,违背上帝的法则,从而也是否定上帝的权威,拒不

接受人应尽的本分。“罪揭示了宇宙和创造的对峙,揭示了此在、此在与存在的对峙,揭示了人与神的对峙。”[1]319

自从亚当与夏娃开启了罪的闸门之后,罪就像瘟疫一样蔓延肆虐,从该隐到挪亚同时代的人,从巴别塔到索多玛、蛾摩拉,从王国时期到被掠回归,人类的罪行从未停息。保罗在《罗马书》中列举了人的诸多罪:“他们既然不认识神,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满心是妒忌、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事端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1:28-31)在这深重而又无穷尽的罪行中,有些罪是明显的(提前5:24),有些罪,圣经称之为“隐恶”(诗90:8)。也就是说,即使看不到诉诸外在行为的罪行,也有内心深处存在的罪性的可能。这种罪性更为根本、更为内在。罪行背后必然是罪性,罪性是产生罪行的因子;它隐藏在人心灵深处,比罪行更加顽固。《诗篇》第51篇一般被认为是大卫的认罪诗。作者并没有在上帝面前细数自己的犯罪经过,甚至没有过多的谈论过自己的犯罪动机,却深刻的忏悔到自己犯罪的本能,忏悔了自己的罪性,“我向你犯罪,唯独得罪了你……我是在罪孽中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罪。”(51:4-5)大卫谦卑的认识到自己本质上是一个罪人——罪性人。

在约伯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没有罪行,却依然充满罪性。约伯受试探,在艰难的时候他向上帝发怨言,说他至死都不以自己为有罪,说他惟愿在上帝和他之间有一个审判官,他就可以和上帝一起

辩诉:为何他没有罪行却受到如此大的苦难?约伯不觉得自己有罪,他只是从浅显的层面(罪行)来理解罪。这时他还没有达到大卫和保罗的深度,没有认识到人与上帝的不对等,没有认识到人根深蒂固的肉身性或者罪性。他见到上帝后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自以为是其实就是最可怕的罪。因而对上帝说:“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见到你,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伯42:5-6)

在此,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在犹太教和基督教教义中告诫人类的七大罪之首就是骄傲,目中无人,那些自以为是完人或者强人而傲慢自大、目无上帝者或者试与上帝比肩者是最大的罪人,一般都没有好结果。《圣经》中巴别塔的故事就是上帝惩罚人的自大的最好的明证,正是人的罪性(自大、狂傲)而非罪行(建造巴别塔愿望是为了重回伊甸园)导致了人类语言的破碎、交流的阻断,以至产生永恒的战争与死亡。

在西方文学里传达这个基督教思想的作品比比皆是,比如梅尔维尔的《莫比·迪克》里面那位一意孤行的船长亚哈,他不顾现实的可能性,不听来自各方的警告,非要挑战庞大的白鲸,以至船沉身亡;在霍桑的短篇小说《拉巴契尼的女儿》中,同样描述了由于人类的自不量力而受惩罚,拉巴契尼在人世间充当上帝角色来仿造伊甸园,但是自以为有知识,能创造奇花异草用以治病的拉巴契尼医生,结果种了满园子的毒花恶草,最后连心爱的女儿也成为他这种野心的牺牲品。

相对来说,如盗窃、通奸和杀人等罪行则比较容易受到救赎,只要向上帝悔过,就会被原谅、被接纳:譬如抹大拉的马利亚原来是妓女,悔过后就得到耶稣的喜爱和庇佑。这就关系到忏悔的内容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罪行的悔过,还包括更深层次的内心深处对自己罪性的认识与忏悔,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与救赎。

二、忏悔的内容——悔过与悔改

既然人的罪包括罪行与罪性,与之相应的,人的忏悔也应当在两个层面上展开:内心的悔过与行为的悔改。

一方面,正如“忏悔”本身所表示的人的心意的转变那样,忏悔首先就是心意的回转即“内心的悔过”。《撒母耳记上》说:“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16:7)《箴言》4:23教导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忏悔只有由心而发才会有效果。《旧约》先知们经常指摘以色列人的祭礼,原因正在于那只是满足于外在形式,而最为紧要的内心的改变,却被搁置一旁(撒上15:22;赛1:11-17;耶6:19;摩5:21-24等)。同样,如果没有内心的改变,任何外在的行动都只能是虚假的,并且会加重自身的罪孽,因为此举乃是对上帝的欺骗。因此《诗篇》才向上帝祷告说:“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心念,看到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139:23-24)

内心悔过的触媒应该是对罪本身的深恶痛绝,对自我中心的彻底

摒弃。因此,处于惧怕由于犯罪而招致的惩罚的忏悔并非真正的忏悔,因为所谓惧怕惩罚,乃是惧怕自身利益受到伤害,随之而来的所谓的忏悔便是对自我利益的隐秘维护。所以以扫知道自己失去长子名分之后的嚎哭,便不是真正的忏悔,他是痛悔于自己利益的丧失;所以巴兰在看到天使拔出刀来、拦阻他的去路时对自我之罪的告白也不是真正的忏悔,他是惧怕丧失自己的性命。

另一方面,忏悔关乎行为的悔改。雅各在论及信心与行为之时正确地指出:“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雅2:14)同样,忏悔如果没有行动,便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没有行为的悔改,忏悔也只能沦为欺骗。“悔改是在人的灵魂深处发生的一种精神变化。然而人也是一种形体存有(corporalbeing),所以悔改的内在实现与发生往往会从一些外在的事物表现出来,并且悔改也会由一些外在因素所导致甚至强化。”[2]377《旧约》中记载了很多表示忏悔的行为:守斋(民20:26;撒上7:6;撒下12:16);穿麻衣和坐在灰土里(王下19:1;赛22:12;58:5);行洗洁礼(民8:7;19:7-10)以及其他一些赎罪礼节(利1;16:20)。《圣经》中人类有这么多的罪行与罪性,为什么需要那么艰难的内心悔过与行为悔改呢?《圣经》告诉我们这样苦行是为了得到上帝的恩宠,因此人类忏悔的目的就是得到上帝的恩典与救赎。

三、忏悔的目的——恩典与救赎

麦奎利在论及认罪与忏悔时说:“要不是这认罪的启示同时也提

圣经中关于忏悔篇二
《《圣经》中的“忏悔”概念述评》

圣经中关于忏悔篇三
《圣经中的爱》

《圣经》中的“爱”

[摘要] “爱”作为最主要的思想意义和宗教原则体现在《《圣经》》中,通过对《圣经》中爱的观察与理解,结合具体内容和资料进行阐述与解释,并将其与东方思想进行对比,更深层次的去揭示爱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 《《圣经》》 爱 上帝 《论语》 儒家思想

爱,它看似只是短短的一个音节,简单普通的一个字却饱含了太多太多的情感,亲人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人,情人之间的爱,与“喜欢”相比,它不求回报亦心甘情愿,不计得失亦满心欢喜,有时候爱,不用说出口,便感受它的存在。所以在我心中,爱一直都是神圣般的存在着,而在《圣经》中,我发现了更多关于爱的表现,以至于自己希冀能将这份论文从爱出发,文才浅薄,亦是内心感言。

《圣经》,厚厚磅礴,无数译文,而我所接触到阅读到的不过皮毛,却能在从中感受到饱满的爱,无论从哪个细节上考虑,都能感受到上帝之爱,上帝贯穿了《旧约》与《新约》的始终,那么爱也是如此的,因为上帝代表了爱,上帝就是爱。

1上帝的爱

出于爱,《圣经》在一开始就描述了万能的上帝创造了世界万物,又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亦能够说明说这是上帝是出于爱才创造了世界,在众多受造物中,上帝挑选了人,施于人以坚定不移的爱而在《圣经》中的诗篇很多都是在赞美万能的上帝的慈爱: “你们要感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耶和华在他一切所行的,无不公义;在他一切所作的都有慈爱!”等等等等,用这么大的篇幅来赞美上帝,更足以表明上帝对人的爱,就如同我所理解的那样,爱是不求回报的,上帝对人的爱也不因为人值得去爱,而是因为上帝愿意无私的去将爱施予给被爱者,没有条件,也没有理由。

上帝对人有仁慈的爱,尽管以色列人处处忤逆上帝,比如上帝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颁布十诫之后,人们竟然铸造金牛犊加以崇拜,上帝一定是及其厌恶的,因为十诫中就有一条:“勿造捏偶人,及凡天上地上,土中水间,所有诸物之像,勿敬拜奉事之。”人们触犯之,但上帝却自我宣告: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所以,即使在如此严重的背信弃义行为的面前,上帝选择了去宽恕、去原谅,这体现了他满怀的宽容与仁慈。

爱富含多种形式,除了仁慈与宽恕,上帝对人也有惩戒的爱,因为人类是被上帝创造出来的,孩子总是叛逆的,所以他有时候严厉就如同父母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上帝诅咒了土地,人们不得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果腹,人们心中积怨,因此而相互掠夺、厮杀、尔虞我诈,于是上帝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消灭,但是他对人的爱不会终止,他选择了诺亚一家,希望能够保留人类的种子,让人类得以延续,所以尽管人类有再多的错误与不羁,上帝要给予适当的惩戒,但惩罚并非上帝所愿,也不是上帝的目的,惩罚是希望人们能够回头,所以在这些惩戒里,背后又饱含浓浓的慈爱。

对于上帝来说,爱又是牺牲,上帝严厉惩戒了人们,却又不忍心看着人们受苦,甚至将他的独子耶稣赐予人类,让他代替人类去赎罪,去背负十字架来使人们悔悟,上帝的爱,已经超越了世上所有的情感,是无法用感动形容的无所能媲美的大爱。

2人的爱

2.1人对上帝的爱

上帝赋予了人生命血肉,加之以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爱,而人,也必应用这种爱回馈上帝,感激上帝,而与上帝给予的爱不同,人们的爱是充满着信仰和敬畏,又必然夹杂着感激与无可撼动的坚定。

每个虔诚的信徒每天都会向慈爱的上帝祷告,其中也不乏一些似夸张又不夸张的话:“耶和华我的力量啊,我爱你!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的磐石,是拯救我的高台!”就好比摩西那样的信徒,虔诚又笃定,而为了回馈上帝的爱,人们也理应用自己的坚定去与上帝给予的爱相互辉映。

除却敬畏、谦卑、虔诚的爱,人们对上帝也有着忏悔的爱,作为上帝的子民,人类多次的忤逆上帝、违背上帝的爱,就像做错事情的孩子,犯错需要悔改,需要自我反省,这才是回报上帝最好的方式,而有个词语叫“原罪”,是人类的天性,人们犯错不可避免,但是能够悔改或者被改造,都是很好的方式。

每天人们通过信仰、敬畏、谦卑、忏悔,人最终可以得到上帝的喜悦和宽恕,而这一切其实就是人爱上帝的最具体的表现,细微而真诚。

2. 2人与人之间的爱

对上帝爱的回馈,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回馈给上帝,二是把爱寄托于他人,在同观福音中看到有两条诫命,一条是“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着你的神。”另一条是“爱邻舍如同爱自己”,所以这两种爱也应该是彼此依托映衬的。

人们应该彼此相爱, 对于“邻舍”这个词语,也不应该仅仅是片面上所说的邻居,而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在十诫中我也发现了这一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 除了有血缘关系的人,还应该包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跨区域、跨种族,跨越亲情、友情、还有像《雅歌》里那样美丽的爱情,我们要爱甚至是人类的仇敌,人们需要帮助各种垂死的人们、为人们辩护、和孤单的人成为朋友、原谅对侮辱和伤害过自己的人,这样的爱好似超越了一切的界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一个新境界中的博爱,才能够与上帝的爱遥相呼应啊。

3.《论语》与《《圣经》》中爱的比较

理论学说和宗教都是用主导的思想的,《论语》和《《圣经》》分别是东西方文化中的两个经典文本, 它们对人类文明和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中国的学生,儒家思想早就被我们熟知并且了解,而在我选修了《圣经》与西方文化后,将其两种思想加以对比,也更有利于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3.1爱之相同点

3.1.1孝之爱。“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就是爱,仁者爱人,即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这和上面所讨论的关于《圣经》中的爱十分相似,就好比孝顺,在《论语》中写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对应了《圣经》里面对于父母孝顺的爱。

3.1.2反省之爱。《圣经》中还教人要不断忏悔,祷告,并付诸于行动,真的爱上帝应该是做善事,做慈爱上帝的人间化身,乞求上帝的原谅!这一点就像论语中还提到的一个重要品质“吾日三省吾身”也同样相似,每天检查自己的品性,多行善事远离恶事,就表达了人们都需要每天对自己进行思想上的醒悟和改善。

3.1.3大度之爱。儒家中的爱都是温和而又敦厚,倡导人们无论如何都要拥有一颗恻隐之心,就算有人危害、污蔑也应该加以宽恕,《圣经》中的大爱也能够体现这一点,比如《《圣经》》中记载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

3.2爱之相异点

3.2.1等级之爱。儒家非常重视伦常关系,关于克己复礼就提到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就会把人分成各种等级,无论是在国家还是在家庭,都是有分明的等级划分,而在《《圣经》》所倡导的“博爱”中可以看到人格的平等,更能够体现到人们的地位和重要性,这也是儒家思想中有所缺失的那一部分。

3.2.2本性之爱。儒家思想也有很著名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爱也由于善而衍生出来,但是与此相比,就与前面提到的基督中原罪论相反了,人们犯错不可避免,故也可为为性恶论,所以因此也由此有人本和神本的区别,但是追根溯源,无论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爱都能从两种思想中衍生和发展。

4.总结

《《圣经》》中爱的内涵非常丰富,认为一切的美德都是爱的内涵与体现,我从中学着去更深层次的理解爱,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内容,不仅仅更加理解了《圣经》中的爱,也能对比中西方的爱,明白这种大爱能跨越地域和思想,更能更深层次的由此延伸体会和感受到了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爱,期待着去更努力感悟爱带给每个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对爱进行新的思考[J].当代外国文学,2004,(2):43 -52.

[2]唐小林.伦理话语: 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的基本质态[J].甘肃社会科学,2008,(4)

[3]杨剑龙.基督教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研究视角与方法[J].江苏社会科学,1999,(1)

[4]《圣经》[M].中国基督教协会,1979.

[5]保罗·费尔代恩著.陈建洪译.与神在爱中相遇[M].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260-269.[6]厉永平、郑秀明.论基督教的“爱”和儒家的“仁”的几点不同[J].吉林师范大

学学报,2009,(3):42- 44.

[7]陆扬.《《圣经》》的文化解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0-50).

圣经中关于忏悔篇四
《关于忏悔》

《关于忏悔》

上妙下祥法师开示

时间:二○○一年十一月初二晚

地点:大悲寺寮房

缘起:两个居士对忏悔进行实践,发现了忏悔的好处特别大,大

得他们俩非常惊讶。

如果大伙去忏悔的话肯定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因为只有这么做,我们才能反观自己。这位居士因为他这么做,他感觉到过去的我十分可恶、十分可怕。他发现自己十分可怕。原先对自己呢非常满意,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过失,他最后经过反观以后这么检查,最后发现自己特别讨厌自己,要重新做人、塑造一个新的自己。所以这个方式既简单又很有效果。所以说呢大家应该做。

特别现在有一种说法呢不正确,有的说呢,我可以不用忏悔了,说我这不用忏悔,而且老忏悔呢,这一念都说一句,多说一句又重复了过去的业力,而且又种下了新的业力,种下种子识里去了。这说法呢好象是挺有点道理,实际上这个根本就没有什么道理,说不通的。因为语言都是虚妄的,种下种子识是种下那个心,一切的种子都是根据你心的发心的好坏而决定,它就善种子、恶种子。因为你在忏悔。你忏悔的时候而你说的这个话,虽然同样是一句话,但是它绝对是两件事情。举个例这个杀生,如果你天天叨咕杀,它就容易起嗔恨心,慢慢种进你种子识;如果你天天呢劝人不杀生,它怎么能种下一个杀人的恶因呢?是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说这种说法,就是世间人的说法,推理的说法,它不正确。所以说呢真正种入种子识,是看你的心的好坏。

所以说我们重复地、就是不断地忏悔,这个效果非常好。而且普贤菩萨讲得很明白,十大愿王里就讲,众生无有穷尽我的忏悔无有穷尽。众生无有穷尽我的忏悔无有穷尽,你想想普贤王就有这么大的愿

力而成佛道,最后忏悔而成佛道。十大愿王就是普贤王成道成佛的本钱,就有这个十大愿王而成就。普贤王呢不是说成佛以后、成就以后才发这个愿,而且是因为发了这个愿才成就的,所以忏悔是他修行主要的一部分,是他的特点。所以说我们要学普贤王菩萨要忏悔。

有的人认为不用忏悔,我可以凭修行啊或是等等的方式,我就可以了脱生死啊,就完事了。实际上这是一种覆藏,这个非常有害,这种说法呢害了不少人,而且呢产生了很多的弊病、失去了很多的机会。所以说我们应该提倡这个,反复地检查自己的过失,怎么检查呢?方式就是跟你以前说的一样,要一点点思维,每句话、每个念头,从早上起床一直思维到晚上,到你写的时候,而且每个念头都要写下来,有过失的写,没有过失的就不写了。反复地思维,有时候一下子思维不出来,没觉得有什么过失,你就想我自己是个凡夫,肯定有不对的地方,不可能起心动念没错的地方。就不断地想,想一会,哎,就能想出一个,再过一会儿又想出一个。当你想一想的时候,突然想出一个念头的时候,哎呀!犯了那么大个过失,当时惊讶地不得了,这才知道得它的妙处了。你只要思维它,生起了忏悔心以后,你给它记录下来,第二天呢你整个的行为都有所改变了。而且呢绝不会再顺着这条路走,它防非止恶的作用非常地好,而且这是一种不覆藏的行为。不覆藏的——暴露,是一种暴露,而且把它公布于众,放在佛前,如果有人能把你的过失念一遍,那你就心里头更干净了。这种方式过去我试验过,效果挺好,所以后来介绍过给大家,大家可能是写了一点,但是没有坚持下去,等到这个谁呢?这两个居士,正好赶得巧,这两个居士把这个问题又进行了实践,所以发现了这个好处特别大,大得他们俩非常惊讶。他说:“我现在呢非常的充实,我觉得我现在堂堂正正,这才觉得真正有点学到佛法了。”

所以我们想修行,就作为个人来讲,都应该反观自己,应该不断的这么样忏悔、反观自己,它是非常得力的,是一种勇猛的智慧。所

以说普贤王的勇猛智慧而成就了普贤王,我们应该向普贤王学,学什么呢?也应该是那样去不断的忏悔,来成就自己。要不我们有了很多的毛病不知道。说我能一想就能知道,你想、就你怎么想也不好使,你必须把它写下来再去想,这个效果特别好。

罪从心起将心忏

----妙祥和尚答刘居士问:“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关于大悲寺每年二度受三皈五戒前整夜的忏悔由来,是在一九九六年初,在一间茅草房。思佛恩难报,思惟往日所造杀盗淫妄业,无量无边,悔恨之心,如同肠九曲,轻不流泪的我,竟痛流不止,大有死来忏不及之心。立志以前如同死亡,以后永不造恶业,宁舍一切财物、身、血肉、生命,持戒修行,众生未尽,忏悔未尽,众生无有穷尽,忏悔无有穷尽,以报佛恩。

看到僧团持戒清净修行,领众生忏悔是难遭难遇的助缘,所以才有法会整夜深入忏悔。每当忏悔时,我心随喜赞叹,还是常常流泪。下面有关资料,略解释供参考。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 是则名为真忏悔

在佛法中,“忏悔”是进修的方便。忏悔罪业为日常修持的方便。即使没有学佛的人,忏悔也非常的重要。如果没有内心的忏悔,就算生活条件再好,也不会在心中产生丝毫的快乐和幸福,而当心中拥有了忏悔所产生的清净,即使生活条件稍微差一点,也不会影响人们心中的安乐。

在家或者是出家,无论受戒与不受戒,造作恶业,都会引起内心的忧悔、不安,如古人所说的‘内心负疚’、‘良心不安’那样。这不但是

罪,更是障碍修行的。

因此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请求忏悔,请求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法忏悔出罪,就消除了内心的障碍,安定喜乐,能够顺利的修行。达到灭罪清净目的。所以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 往昔,指过去生中,无量劫以来,乃至今生,昨天,在我们忏悔的以前每一个恶的念头,都叫做往昔。在这生生世世所造的很多恶业,如杀生、偷盗、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贪酒食肉。宰杀禽兽。取欢作乐。不孝父母,不敬父母,轻慢圣贤,不信三宝,见佛不礼,闻法不信,逢僧不敬,毁谤善人,破人斋戒,不信因果等。

贪即贪心、贪著,贪名、贪利,贪财产,贪权势等等,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追求物欲享受,追求以及生活环境的舒适,在贪图过份的物质、物欲的同时,必定会造罪与造业,贪求永无止境,而心内疲惫不堪,不知无所求方为真正快乐。

嗔即嗔怒,嗔恚,生气,发怒,一种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一大障碍。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痴,就是愚昧,说为物欲蒙蔽,为主观所蒙蔽,被自己的惯性、心态的趋势所操纵,而不明真理,而不知佛所言的诸法实相。

为何造很多恶业呢?全由无始劫以来生出的贪心、嗔心,和痴心。从身生出杀、盗、淫的业,从口生出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的业,从

意生出贪、瞋、痴的业。佛言:“阎浮提的众生,在起心动念中,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所有的业,我现在都要忏悔,改过自新。所谓“弥天大罪,一悔便消”,不论你有什么罪业,只怕你不忏悔,能忏悔,罪便没有了。有过则不要怕改,若怕改,过就多了。如果过能改,就归于无。若想掩饰,不欲人知,过就更多了。愚痴的人说他们没有过错,小人有过就要掩饰,君子有过能改,圣人少过,到了佛菩萨就没有过了。

如《普贤行愿品》所说“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在过去无始劫来,由于贪心、嗔心、痴心,而发生身业、意业、口业,所作出的种种恶业,没有数量,也没有边际,假设恶业有形体相貌,就是遍满虚空,也容纳不了。我现在全以清净的三业,不造身业,不造意业,不造口业;身口意三业清净,遍于法界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剎土。我在这么多的国土,一切诸佛菩萨的面前,诚心诚意的忏悔,再也不造罪业,常常住于净戒上,守持戒相一切功德,和所有修行的功德。像这样子虚空没有了,众生没有了,众生业没有了,乃至众生烦恼也没有了,我的忏悔愿力才没有。但是虚空不会没有,众生不会没有,众生业不会没有,众生烦恼也不会没有,那我忏悔的愿力也不会没有的,念念相续,接连不断,身语意三业没有疲倦厌烦的时候。不会说拜忏,拜得累了。菩萨是越拜佛,越有精神;越忏悔,越欢喜,这才是真正的忏悔。发忏悔心都是菩萨,凡夫没有善根,就不会忏悔。” 《业报差别经》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谓悔谢罪过而请求宽恕。即作罪或犯罪时,皆应忏悔,始得除罪而清净。”

忏悔,是一个清洗过去心灵的污秽,以获得净化和再生的不间断过程。一个不忏悔的人,是无法在心灵上有所进展和进化的,因为不忏悔,意谓着心灵的停滞和继续染污;不忏悔,意谓着以前的过错没有消除,而新的过错又将源源不断的产生。

圣经中关于忏悔篇五
《耕云导师关于忏悔的开示(汇编)》

耕云导师关于忏悔的开示汇编

——2010年9月30日

第一阶段:由反省而观心。学佛法都是要先反省。学任何一个法门,都是先反省忏悔,否则障不除,不能相应。先在反省的时候观心,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座的包括我,都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自己是个完整而统一的人,自己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自己是一个言寡尤、行寡悔、可以无大过矣的人,其实,绝对不然。如果认真反省一番,就会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个人‛。如果承认过去所做、所为、所想,根本不是人,接近没有进化的动物;然后勇于面对自我,才可能做到真实的忏悔,才会获得实质的进步。如果不能够勇于面对自我,永远保持那种虚伪的假象,谁也救不了你。所以第一步要观察‚自我是个什么?‛

摘自《安祥之美》

(三) 积业成障

业,是思想行为的总和,一如公司的业绩。

为什么叫各位反省?因为真正反省的人是可以认知自己的。为什么要各位注意六岁以前?你能反省到六岁以前,进一步就能反省到出生以前,就可以自己证明生命是永恒的、是不朽的,不是这一世才有的;在座的有好几位可以证实这一点。如果你不肯去反省,业障就障碍你最真实的本心,使你不得成佛、不得自在。

我们既然在习气污染中,迷失了自己,只有靠反省、回顾,才能明白自己这个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人心惟危‛,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具备了一种毁灭的倾向?我们如果肯反省、肯忏悔,我们就能够不再把错误重复下去,也才能不让烦恼、痛苦再延续下去。

如果我们能按照以前所说的要领去反省,静静地发露出我们内在的过错,不求功利,不求速效,也不要赶时间,能够反省到六岁以前;反省不下去时,就等,静静地等,等它一年、二年,一定要把六岁以前的都反省出来,到那时,你就知道你原来是谁;再往前反省,你就知道你前世是谁;再反省下去,就是宿命通了。

宿命通,是真实的神通,不会退失(天眼、天耳都容易退失)。到那时,自己会清清楚楚地认知自己;不论你是中国人、外国人,你可以说那个时代和那个地区的话,那是万万假不了的。同时你也便肯定了生命的永恒,而珍

惜自己的生命了。所以,打破业障,除了反省、忏悔,没有第二条路。 真能由衷反省的人,都得到了法的利益;没有认真反省、忏悔的人,便停止在那里,无法前进了。反省、忏悔,并不是我发明的,我也是这样做,而且很确实认真地做过的。我曾告诉过各位,当我反省到妈妈生我,反省到妈妈没有生我以前,我便认知了真实永恒的自己。

反省,不要急躁,不要求速效,要诚、要敬、要由衷,才会成功。

路,是人走出来的,你不去做,只求知,那就上当了。装了一脑子名相,不停地拿它作分别妄想的素材,想来想去,最后便会落入想阴。

——摘自《修心诀》 但自怀中解垢衣 谁能向外夸精进

因业积垢而成障,若不去除心垢,何能见佛性?所以修行的起点,便是反省忏悔,去除心中的罪垢。垢除则障去,才有见性的可能,一旦桶底脱落,就是垢尽光显、清净圆满了。

‚起心是妄,动念即乖‛,起心精进,犹落有为,更何况向外自夸精进,二执宛然,岂不大错?

勇施犯重悟无生 早时成佛于今在

古时印度有位名叫勇施的比丘,犯了四种根本大罪,希望借发露忏悔来清除罪垢,于是把三衣挂在锡杖上,边走边喊:‚我犯了重罪,谁肯慈悲替我忏除?‛喊着走着,走到了一座精舍前面,遇见鼻鞠多罗尊者,尊者教他推寻‚罪的根本不变属性‛,推到最后,发觉‚罪性了不可得‛,于是豁然大悟,得见自性。

扫除心的阴暗面,有两条路线:一条路线就是下决心从今以后凡是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第二要反省过去所作所为的错误,要在佛前写出来发露忏悔。 把自己过去所有不可告人的事都写出来以后,顶好告诉你的师父,向他忏悔。在天主教里也有所谓‚告解‛,为什么自己做了不好意思的事情还可以告诉别人呢?因为你若不发露,则表示还有隐瞒,既然有隐瞒,就见不得人,见不得人的都是阴暗面。所以发露忏悔,起码用笔把它写出来见天,见了天就消除了阴暗面,道理在此。所有的宗教都注重反省、都注重忏悔,儒家更重视‚自反‛和‚三省‛的功夫。

《六祖坛经》也讲‚无相忏悔‛,密宗也有‚金刚萨埵百字明忏悔法‛,而真正的忏悔莫过于见性。一见性,一切罪恶瓦解冰消,山河大地都不存在,所以那才是一了百了。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决心做个正人,做个心胸光明磊

落的人,永远保持光明磊落的心态。

‚去执禅定‛,要先反省你一生中最执着的是什么?有的是浅执,如爱打打小牌、喜欢喝红标米酒等。有的是深执,如仇恨、贪恋等,是从过去世所带来的很深的病根。当你反省忏悔,用你最深的理智观察,彻底见到本来面目以后,把这些执着逐一地扬弃,把病根都拔掉,就是‚去执‛。

——摘自《安祥禅一》 我时常讲‚反省忏悔要在定中‛,也唯有在离执禅定之中,你才想得起来你要反省的,否则便想不起来。我告诉各位,当我进入离执禅定,进行反省时,清清楚楚地记起我两岁时在地上爬,也清清楚楚地想起妈妈生我时的光景。倘能再进一步,很可能会发露‚宿命通‛。

各位只要真正得到离执禅定,做一番甚深功夫,专一无二、诚敬信地反省,说不定当下或三天、五天,就能反省到出生前的本来面目。若论发露神通,有的先发露‚天眼‛,那不是真正的神通,它仍然会退失;有的发露‚天耳‛,也还会退失;只有真正发露了‚宿命通‛的人,他的神通才是真的,才不会退失,因为他已知道了真实的自己。

每一个人,乃至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于生死海中头出头没,未曾觉醒,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向,终生为业所牵,丝毫不能作主,这是很可怜的。由内心黑暗想念所制造的心垢,一直埋没了原本的真心,埋没了真实、永恒的生命。我们若想把这些尘垢去掉,就必须透过反省忏悔,以恢复被埋没的本来面目,来赢得生命的永恒,这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布大金口亲宣说:‚矿石炼成金子以后,金子不可能再变成矿石。‛如果我们努力一番,拼命一番,到达大觉圆满,我们便不会再成为凡夫。这的确值得我们努力,值得我们下定决心,不达目的,誓不休止,有志修行的人一定会成功。

(二) 反省忏悔

忏悔即是反省,若不反省,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种类型的人。有人骂我:‚你是什么东西?‛我一反省,的确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东西,究竟自己是什么东西?我不知道。梁武帝问达摩:‚对朕者是谁?‛达摩回答:‚不识!‛并非故弄玄虚,祖师所答,的确是实话。

反省,以时间为‚经‛,对人接物处事为‚纬‛,凡是问心有愧,令心不安的事,都毫不隐瞒地写出来,其目的在使其向阳、曝光。最好找个你所信赖的大德作证明,在佛前忏悔,千万别以为这样做是没面子的事。面子是什么?是我执,有我执就有烦恼;垛生招箭,你立个靶子,就有目标可打;靶

放倒了,打谁?所以,一切烦恼由我执来。我执是虚假的自我,因为有我,就有我高兴、我不高兴。每个人的好恶心不同,价值标准不同,你太注意别人,会发现人人不合你的意;有的暂时合你的意,过几天又不合你的意了;有的这桩事合意,那桩事不合意„„,若是这样,生活对你就形成了一种惩罚,处处不如意,那不是活得太苦了吗?何以如此?都是自己对,别人错。一个人抱着这种概念而活,活得很悲惨,甚至寝食不安,呼天抢地,椎心泣血,惶惶不可终日,好像末日到了似的;而事过境迁,回想一下,又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我执作怪;若无我执,天塌下来当草帽戴。所以人必须忏悔,悔其从前,改其以后,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永不再犯;君子不贰过。若无这种决心,佛法不容易学。

如何‚去执‛呢?只是教人认真、由衷、彻底地做一番反省、忏悔的工夫。 反省,是所有修行人不可缺少的法门。因为那些陈年往事、无明、心垢„„,如果不把它彻底整理、清除,触机遇缘,老毛病依然还会发作;所以,天主教有‚告解‛,基督教有忏悔仪式,在《六祖坛经》里也有‚无相忏悔‛的明诲。《大智度论》里对忏悔的要求更严厉,要你把所做、所为,所有见不得人的杀、盗、淫、妄种种恶行,当着千百大众发露忏悔,倘还存有一丝我执,是很难做到的。

《金刚经》上说:‚世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等于重罪轻受,打了不罚,罚了不打,免于被恶业牵入地狱,这应该是最拣便宜的事了。‚发露‛就像是‚见光死‛,是‚消业去障‛的殊胜法门。拿‚别人看不起,当众没面子‛和‚疾与菩提心相应,享有正受,提升正见‛相比,孰轻孰重?真修行人一定会知所取舍。因为你若不做去执禅定的工夫,离执禅定是不容易守得住,而易出现断层的;‚断层‛便是‚有漏‛。

我时常讲:‚不努力的人不会成功,不付出的人不能获得,不耕耘的人没有收获;要想获得,必先付出,这是宇宙法则,是自然齐一律。‛你如果想保有这美好的安祥心态,这‚最上一乘、最圆、最顿,当下超凡入圣,立刻见性成佛‛的现量,就必须下定决心,做一番诚恳的反省、忏悔才行。

你若真心修行,就必须通过去执禅定,确确实实地反省,不必订进度,不要图快速,分年分段,点点滴滴,巨细靡遗地把自己心灵深处的阴暗污垢,一一地挖掘出来曝光,让它‚见光死‛。

反省的顺序是按反时针──今天反省昨天,今年反省去年,去年反省前

年„„,这样一直反省到出生;当反省到不能记得时就等;如果修行好,总有一天会反省到妈妈生你时候的情形,到时候就可能证得‚宿命通‛了。

你能认真反省,‚去执‛去得很彻底,把所反省出来的种种心垢去除,拔掉病根,并且写出来,找一个你最尊敬、最信得过的人,在他面前顶礼,宣读你的忏悔,然后誓死绝不再犯,绝不让罪过再重复下去,这就是修‚去执禅定‛。心垢清除了,病根拔掉了,然后就自然地证入无执禅定。无执者,无漏也,就是无缺点计划的完成。

以后的一切思想、言语、行为,不假着意,自然而然会符合八正道。既已臻于无漏,你不是佛是谁?谁又是佛呢?

为什么很多人学法学不好呢?他没有真正地反省过。没有好好反省,障碍就会很多。不管是任何宗教,都离不开反省忏悔法门,你不循正路、不走正途、不肯反省,当然是学不成功。我对有些人说,你根器很好,要好好反省。反省的内容是心垢,没有人愿意去接近它,只有佛最伟大,愿意作见证。你可以到佛前,或请一个长老作证明,你自己从现在起把时光倒转,今年反省去年,然后反省前年„„,这样反省下去,反省到三岁、两岁时记不得了,但是如果你很诚敬、有安祥,你会反省出来。有一位会友,他曾反省出前世是条牛,由牛投胎的,他是不是骗我们呢?不是骗我们的,的确如此。

二、消业去障、护念专一

所谓‚悟‛,就是见性。‚性‛是最真实的、最普遍的存在;既然是普遍存在,为什么看不见?因为有障,比如患了白内障的眼,什么都看不见,你必须开刀动手术,把那个障碍拿掉,才能重见光明。我们要见性,也要先消除见性的障碍。见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业‛。什么是‚业‛?‚业‛就是今天以前你的思想、行为的总和,比如一个公司一年经营的结果,总检讨以后的业绩,这就是‚业‛。

人是被官能所支配的,所以人的‚业‛大多不好,不好的业就叫‚恶业‛。‚恶业‛就是心灵的障碍,即所谓‚业障‛。

如何‚去障‛?就是要反省、要忏悔。

(一) 反省忏悔

古人说‚天大的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悔‛的积极意义和表现,就是‚不二过‛。所以我们要想开悟,首先必须做一番非常精密、一丝不苟的彻底反省;从自己的现在反省到出生,把它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对天或对着佛像去忏悔。有的人恳请修养有素的人作证明,证明什么?不是证明你做的那些坏事,而是证明你悔改,不二过,不再把错误重复下去,所以忏悔着重在‚发露‛。

为什么要‚发露‛?因为我们修行最大的障碍就是‚阴‛。所谓‚阴‛,

圣经中关于忏悔篇六
《关于忏悔的开示(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切)》

关于忏悔的开示

——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

谁都会犯错误,除非是圣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错误,而是如何去面对和处理错误。

一般的凡夫犯了错之后,他们选择的是极力掩饰和逃避自己的责任,或者极端的沮丧和绝望,认为自己完了,不可救药了,而自暴自弃。这其实都是极不明智的作法。

坚信因果的人是决不会这样的。造了恶因,必定有恶果,你也许能够欺骗别人,但对因果,你一点也骗不过。但是造了恶业,如果能依照四力忏悔,依然可以避免不好的果报。犯了错之后,唯一的出路就是真诚发露忏悔。一个人如果能把错误发露出来,是会有利于心理平衡的,因为总是把错误隐藏在心里,就会常常受到良心的谴责而感到痛苦。

正如噶当派的大德说:“恶业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忏悔。”通过忏悔可以把我们的罪业变为成佛的资粮.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业障是覆盖不了他的,就好比一块热烫的石头,冰雪落在它身上会被融化。真正的修行人,他能用忏悔的热量去融化业障的冰雪。而不修行的人却象一块冷石头一般,冰雪只会越积越厚。无始以来我们曾无数次地伤害过其它众生,累积的恶业就如冰雪一样覆盖住我们本有的佛性,这是我们进步的主要障碍,所以必须用忏悔的力量来融解。

佛在大乘的经典中说:即便是造了最重的五无间罪,只要肯发心忏悔,一样可以获得清净。有些人难免会想,既然这样,那我以后不用再怕造恶,反正只要忏悔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愚痴的。毕竟,忏悔是不得已的补救办法。再说,你若存有这种心态,所修的忏法也不可能清净业障。因为并未具备忏悔的破恶力及还净力。而佛说:不感果的恶业必须要经过四力忏悔才行。

什么是四力忏悔?

依止力。依靠虔诚皈依和菩提心的力量祈请诸佛以不可思议加持力,使自己的罪业得以清净。作为大乘行者,应先想到一切如母有情和自己一样在轮回苦海中造作了种种罪业,发起慈悲心,带领众生一齐忏悔。

破恶力。也就是对自己以前所造的恶业(十恶业、五无间罪以及违反三昧耶戒等等的罪业)深深反省追悔,这是最关键的一力。要生起这一力,需要多观察思惟业果的道理。然后对自己所造的恶业的果报生起怖畏心。明了自己错在哪里之后,就应当勇敢地发露,如果能够向善知识发露自然最好,也可以在三宝前发露。你发露惭愧越是殷重,罪业就越容易清净。如果只是马马虎虎的口头忏悔,心里没有一点悔意,那这样的忏悔没有什么效果。

对治力。通过广修各种善行来对治过去所做的恶业。比如:礼拜、供养、念咒、念经、修法、念佛等等。最上的忏悔是依法性的忏悔,如果能真正明了法性,心与法性相契,一切的恶业都法尔清净。

还净力。坚信自己的罪业通过佛的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已经彻底清净,并从心里真诚发愿从今以后宁舍生命决不再恶业。忏悔的真正目的在于改过,忏悔了半天自己的习气一点没改变还是不行。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什么意思?所谓的屠刀就是我们顽固不化的习气。勇于改变自己的习气才是真正的忏悔!

忏悔的最后要坚信自己的罪业经过四力净化,得以完全清净,不应执着自己如何不清净。

在显密的各种忏悔的仪轨中,其实都融合了这四力忏悔。特别是密乘的金刚萨埵本尊修法,以金刚萨埵往昔所发的誓愿力,所以许多人都称金刚萨埵为忏悔王。

有人可能会这么想:我未曾犯过什么戒,又没做什么坏事,为什么还要修忏悔呢?事实上,我们只要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起心动念,就不难发现,一天累积下的贪、嗔、痴、

慢、嫉五毒不知有多少,这难道不应该忏悔吗?更何况无始以来身、口、意的恶业更不知有多少。

对于一位真正的密乘行者来说,他不仅要忏悔自己的业障,还应把所有一切父母有情观想在自己的身上一起忏悔,如此,只要众生的业障不尽,我的忏悔亦永远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最后必须说明:忏悔能否完全清净一方面取决于你四力忏悔的力量的大小,但另一方面也要看你业障的轻重。对一些特殊的业障,尽管你经过四力忏悔,只能使重业轻报,依然无法避免现世的种种因果。虽然如此,我们不应怀疑忏悔的力量,因为现世的病痛以及种种的违缘可以化解你原本应在地狱饿鬼中所受的苦,这是何等庆幸的事呀!

《菩萨地》说:一位受了菩萨戒的菩萨如果破了戒,虽然可以忏悔还净,重新受戒,但他在今生之内决定不能获得初地。

这就好比一个人得了小病,医好之后不会有任何影响,但如果得了重病,虽然治好,仍不能和没生病以前一样健康。这是每一位密乘行者应当特别注意的。破了三昧耶戒之后,虽然可以忏悔重受灌顶,但即身成就已经是决无可能了。这就象一个瓦器已经破了,重新粘好,但他毕竟还是个破损的瓦器。

在密乘中如果犯了根本罪,单靠四力是无法清净的,还必须要根据密乘特别的仪轨才能清净。

《般若八宝经》云:“障碍咕噜,此种罪业,四力忏悔,无法消除。”

如果破三昧耶戒达三年以上,那你所造的已成定业。要忏悔就困难了。即便你能够求得上师的原谅,通过上师慈悲的灌顶之后重新得戒,终身精进地修金刚萨埵,有可能避免金刚地狱的果报,但现报和下几世的余报是绝对逃不了的,可不慎哉!

圣经中关于忏悔篇七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圣经意象(圣经与欧美作家作品)》

[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圣经意象]

[学号:]

[姓名: ]

[班级 ]

[指导教师: ]

- 1 -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圣经意象

摘要:

《鲁滨逊漂流记》是Daniel·Defoe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圣经中的一些原型意象在这部小说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以小说中的水、葡萄、羊这些原型意象为视角,解读它们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

关键词: 《鲁滨逊漂流记》 原型意象 水 葡萄 羔羊 象征意义

一、《鲁滨孙漂流记》文章简介

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是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小说之父”。 《鲁滨逊漂流记》是他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719年。故事中关于鲁滨逊在荒岛上经历的描写是全书的精华。作者把鲁滨逊描绘成充满劳动热情的人。他凭着自己顽强不息的劳动与大自然作斗争,表现出惊人的毅力。鲁滨逊一到荒岛,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绝望情绪后,立即投入了征服大自然的斗争,这种征服自然的无限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使鲁滨逊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作者借此歌颂了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冒险进取精神,强调了个人的聪明和毅力。

鲁滨逊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模范。笛福塑造的鲁滨逊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这部小说的写作时期正值英国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影响了人们的方方面面,宗教信仰尤为突出。作者笛福出生在一个清教家庭,因此他的很多宗教思想在作品中很清晰地表现出来。由于对圣经的熟悉,许多圣经原型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形成一个独特的象征体系。J·保尔·亨特认为:“《鲁滨逊漂流记》在一个非常深刻的层面上体现了清教对人类的看法:通过某一个体的生活历程来描述人类的反叛,忏悔,和得救的过程。”

根据弗莱和荣格的定义,原型可以是意象、细节描写(如四季的循环交替,人的生老病死等)、情节(如善恶斗争)和人物四大类型。人物又可以分为善恶两类,善者还可细分为灵魂拯救者和肉体拯救者,前者如上帝、耶酥、神职人员,后者是救人于危难之时的英雄好汉、智者、谋士,例如所罗门、罗宾汉、孙悟空、水泊梁山108将、神化的诸葛亮等。

在原型批评主要创始人加拿大的诺思洛普· 弗莱(Northrop Frye, 1912-1991)看来,“《圣经》为文学提供了一个神话体系„„从时间上讲,这个宇宙从上帝创世一直延续到世界末日;从空间上讲,它从天堂一直延伸到地狱。”所以弗莱说圣经的恢宏想象是后世文学想象的集合体和母胎。圣经以文学方式、隐喻的语言对人类基本生存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关照:对于饮食的担心,性的焦虑,行动的自由,财产等方面的关切,这是物质生存方面的关怀;除此而外,神话也涉及我们从哪里来,最后的归宿是什么,如何才能有一种更

- 2 -

好的生活等精神关怀。这些与人的基本生存密切相关的关怀是所有原始神话的共同特征。

本文以《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水、葡萄、羊这些原型意象为视角,来解读其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

二、《鲁滨逊漂流记》中《圣经》中的意象

水的意象伴随了鲁滨逊的一生。其故事可以说主要是通过水的意象来描述的。水、洪水、大海的意象在圣经中多处出现。弗莱在讨论大洪水的时候,把它升华为一个符号,一个象征性的指引。《创世纪》使洪水成为了灾难的意象,可是水还具有拯救的意义,这取决于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大海既是灾难的意象,又是生命之水的意象。在圣经中对于过红海准备走出埃及的以色列人来说,是拯救的意象,而对于埃及的追军来说是恶魔。《旧约·阿摩司书》第5章24节中说道:“公平水洪水滚滚,正义如江河滔滔。”上帝所代表的公平正义会像滔天洪流那样洗涤世间的肮脏与邪恶,这一隐喻主题已经在《创世纪》的洪水神话中得到了经典性的表达。所以一提到洪水,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神的公义,惩罚犯罪人类的那种特有的严酷的方式。“公平水洪水滚滚,正义如江河滔滔。”是阿摩司严厉责备同胞们的种种犯罪行为时候说的,是说上帝将对陷于罪孽的以色列人行施审判,严厉到了几乎令人绝望的地步。但是这一对比喻又在严厉中隐隐透露出些微的希望之光。神是公平正义的化身,他有恶必罚,但是也行施拯救。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鲁滨逊几次落水,又从中再生。

鲁滨逊在违背父命,吃了不满之树上的果子之后,开始了他一生的流浪。但是就在第一次出海遇险的时候,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所犯的罪过,开始了忏悔。“当时我尚未完全泯灭的天良便开始苏醒,责备我不听忠告,责备我对上帝和父亲不尽责任。”[3 8]经过几番灾难后,他改变了对父亲和原来生活境遇的看法,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过,即使在流落荒岛获救无望的时候,也不忘记忏悔自己的罪。犹如不断犯罪的以色列人一样,多次犯罪又多次向上帝忏悔,希望上帝能宽恕他们的罪过。鲁滨逊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提高对上帝的认识,不断忏悔自己的罪过,于是每次他都能浮出水面,获得了拯救。这些象征着他接受了洗礼,获得了新生。基督教里的洗礼仪式确实有从水中再生,或是用水洗去罪恶的含义。正如挪亚的洪水洗礼,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经历红海的洗礼和《新约》里多次出现的洗礼的涵义一样,鲁滨逊在人生的道路上多次的浮沉与这些也是一脉相承的,都含着在旧的世界里死去,在新的世界里复生的意思。

三、《圣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响

根据圣经中的新约描述,葡萄这种植物在以色列人的眼里,是神圣的,甚至被认为是 - 3 -

基督耶酥之树。葡萄不言而喻具有多层象征意义,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让我们看看圣经中关于葡萄的一些比喻。Jhn 15:4 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 Jhn 15:5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 Jhn 15:6 人若不常在我里面,就像枝子丢在外面枯干,人拾起来,扔在火里烧了。不结果子的是无花果树,这是指以色列国,这表明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永远不会归向基督。太21:19 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葡萄树指以色列百姓,以色列是神的选民,葡萄树是神亲自栽种的。可是,以色列百姓却悖逆、犯罪,不忠于神,不结果子或结出不好的果子来。神希望以色列这颗“葡萄树”能解结出好果子,以色列却成了“野葡萄”,果实很小,又酸又涩。以色列百姓的行为实在有负于神的托付,没有在外邦人面前活出美好的生命见证来。

《鲁滨逊漂流记》中有大量葡萄意象。在到达荒岛十个月后的一天,他沿着一个山谷走,在山谷的尽头,他发现了一个地方。“在这地方,我发现了„„树上有不少葡萄;那些葡萄藤攀满在树木之间,一串串的葡萄刚好成熟,它们色泽鲜艳,香味浓郁。这一发现真叫我惊喜不已„„” 从此以后,葡萄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成为他每天的早餐,外出他必带上一定数量的葡萄干。这个地方也成了他生活富足之源。即使是在救了星期五的父亲和那个西班牙人以后,有了足够的劳动力来种植庄稼,他们还是要到那里采摘一串串的葡萄,因为“葡萄同面包一样,是我们的主食;还可以肯定地说,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好东西„„”笛福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葡萄意象,说明了上帝没有抛弃鲁滨逊,他还是上帝的子民,上帝仍然记着他。即使是在流落荒岛时候,上帝还是给他恩惠,用葡萄拯救他的生命,只要他信仰敬畏上帝,寻求上帝的指示,最终上帝会将他拯救出来。

参考文献:

【1】圣经[M];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2006年

【2】姜艳艳;浅析圣经对欧美文学主题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3期

【3】刘春晓;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传统[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鲁滨孙漂流记;(英)丹尼尔·笛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5】裴新彦;鲁滨孙荒岛生存的伦理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林玲;浅析《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的人物形象[J];文教资料;2009年18期

- 4 -

圣经中关于忏悔篇八
《堕胎关于忏悔和忏悔的方法》

关于忏悔和忏悔的方法 (问)如何忏悔罪业? (答)《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祥述了堕胎重罪及忏罪之法。堕胎罪过确实很大,必须具足四力忏悔。 什么是四力忏悔?  依止力。依靠虔诚皈依和菩提心的力量祈请诸佛以不可思议加持力,使自己的罪业得以清净。作为大乘行者,应先想到一切如母有情和自己一样在轮回苦海中造作了种种罪业,发起慈悲心,带领众生一齐忏悔。  破恶力。也就是对自己以前所造的恶业(十恶业、五无间罪以及违反三昧耶戒等等的罪业)深深反省追悔,这是最关键的一力。要生起这一力,需要多观察思惟业果的道理。然后对自己所造的恶业的果报生起怖畏心。明了自己错在哪里之后,就应当勇敢地发露,如果能够向善知识发露自然最好,也可以在三宝前发露。你发露惭愧越是殷重,罪业就越容易清净。如果只是马马虎虎的口头忏悔,心里没有一点悔意,那这样的忏悔没有什么效果。  对治力。通过广修各种善行来对治过去所做的恶业。比如:礼拜、供养、念咒、念经、修法、念佛等等。最上的忏悔是依法性的忏悔,如果能真正明了法性,心与法性相契,一切的恶业都法尔清净。  还净力。坚信自己的罪业通过佛的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已经彻底清净,并从心里真诚发愿从今以后宁舍生命决不再恶业。忏悔的真正目的在于改过,忏悔了半天自己的习气一点没改变还是不行。 你必须运用这四力来忏悔。请注意下面四点:一、如果你只是发露恶行,而不忏悔,则这些业将无法净化。二、如果你不发愿未来不再造恶业,则发露恶性和一切善业将失去意义。三、真正皈依和真发菩提心的人,只要忏悔一次,其净化恶业的力量,将远大于不皈依和不发菩提心的人忏悔十万次。四、对增加善业和消除恶业来说,也是这样。--------------------------------------------------------------------------------推荐下载:净障修法观修次第-金刚萨埵视频下载[点击进入](金刚萨埵---消除一切罪业最强而有力之本尊) --------------------------------------------------------------------------------(附)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破除一些邪见) 一是认为,国家提倡计划生育,不堕胎不行,堕胎非己过。这是掩过饰非的说法。国家确实在提倡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可是人们完全可以采取节育措施加以避免。堕胎是杀生,绝对不应该。既然不想生小孩子,那就要从根本的“节欲“下手,好好拿出智慧来,不要等到造了恶因,恶报现前,心中才后悔,这怎么得了呢?   二是认为,既

然有这部经,那就尽管堕胎好了,反正可以忏悔灭罪。这更是愚痴之极的说法。好比有人听说有解药可以解“氰化钾“(一种极毒的物品),就说我们不妨喝点“氰化钾“。这种人真是可怜悯者。世间法里面有:明知故犯,罪加一等。自恃有解药而服毒,恐怕解药未到,已经毒发身死了。此经主旨在戒未作,不得已才救已作,有智慧的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三是认为不必受持佛教经典,杀生、祭祀求之于鬼神,就能免此罪。本为解怨,反而杀生又结怨,一不可也:鬼神自顾不暇,焉能解人生死仇怨?二不可也。持这种观念的人,不知道受持佛经之所以能解怨,根本在于佛力、法力的作用,究实而言,受持经典能启发当事众生的本性光明亦即清净心力,照破无明黑暗,故能灭罪也。 --------------------------------------------------------------------------------[净化身心和不善恶业的一些方法] 净化恶业 “六医治门” 一、念阿弥陀佛、药师佛、不动金刚佛和其他擅于消除业障的佛菩萨名号。二、建造佛像、佛书和佛塔(佛的身口意象征)。三、供养佛像、佛书和佛塔;服事僧伽;献曼达。四、念诵佛经和密续,如般若波罗密多经和大般涅槃经。五、念“如来百字明”、大日如来咒、不动如来咒及其他高深的咒语。六、深信众生皆可成佛,观想无我之真义。上述六医治门中的任何一门,如能诚心运用,最后都可以摧毁恶业之因果。关于念诵大悲咒 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及不至诚。 平时要多念大悲咒,因为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师即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一切十恶、五逆、谤人、谤法、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只物、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尽。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 >>点击查看详细资料 地藏菩萨和地藏经的功德 佛告虚空藏菩萨: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说之。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一者、天龙护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圣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丰足,六者、疾疫不临,七者、离水火灾,八者、无盗贼厄,九者、人见钦敬,十者、

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转男身,十二者、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从,十八者、眷属欢乐,十九者、诸横消灭,二十者、业道永除,二十一者、去处尽通,二十二者、夜梦安乐,二十三者、先亡离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诸圣赞叹,二十六者、聪明利根,二十七者、饶慈愍心,二十八者、毕竟成佛。 >>点击查看详细资料 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又名六字真言,六字大明陀罗尼,是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心咒。我们今生能够听闻到六字大明咒,可以说是无比幸运的。佛在《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中讲到:此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的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因此念修六字大明咒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六字真言为观世音菩萨的微妙心印,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为十方诸佛所赞叹。若书写此六字大明,如同同时书写三藏法宝;如能如法认真坚持读诵六字大明咒,三世业障悉得清净,可以了脱生死究竟成就,且能断无明,开智慧、降魔治病,增富救贫,消灾延寿,救百千难苦,摧灭贪嗔痴,闭塞轮回路。历代眷属,俱得超生,腹肠诸虫,亦得证果,又具无量三昧法门,日日得具足六波罗密功德,一切金刚护法,天龙八部,无不欢喜拥护,欲生何佛土,均如愿成就。按西藏甘珠尔佛经中摘要所述,六字真言的功德,有下列十种,(一)能去除一切鬼魅妖魔等害。(二)能除一切寒热痰气等病。(三)能救度一切水火刀兵等苦。(四)得一切福德寿命等自在。(五)除一切贪瞋痴慢疑等根本诸烦恼。(六)除一切破戒诸恶。(七)消灭诸障,获得十地五道。(八)念十万遍能闭三途门。(九)念百万遍能度六道众。(十)念千万遍以上,决得菩提果,成佛无疑。 >>点击查看详细资料 关于念诵不动佛心咒一个佛弟子如果违犯了各种戒律或是三昧耶戒等过患,我们可以透过金刚萨埵来忏悔。有很多不是佛教徒的人,他们怎么办呢?况且大多数人并非佛教徒。这个世界须要有更大的力量与修法,以帮助大家从灾难中得到解脱,这就是不动佛的修持,因为不动佛的修持跟不动佛的咒语,说的是任何再重、再大的罪业,如果能够透过修持这个法门,都可以得到清净。 不动佛(Mitukpa)的法门利益中提及,倘若有人造了所有的五无间罪,只要那个人在临死时能看到不动佛的真言,就能净除所有这些极重的恶业。为什么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这五种恶业称为“无间”罪?因为它们是那么地沉重,以致如果造了这种罪,

死后立即“无间”(不经历其他转世)地投生于最底层的热地狱,那是最难忍的第八层地狱,其中的苦最为剧烈。但是,只要见到不动佛真言,就能全部净除。即使是造五无间罪、舍法罪、诽谤圣者的众生,在临终如果见到墙上写着的这一陀罗尼咒,也能清净他的一切业障,那么真正念诵就更不必说了。如果诵一遍,则能使所有恶兆、恶梦都不复存在。若恒常持诵,那么接连不断出现的所有业障都将清净。三时念诵五无间罪也能清净。 有过堕胎的,还可以念“南无阿閦(chu)如来”(即不动佛)。(刚刚怀孕的人也可以念,母子平安)回向给没有出世的孩子,让他不再被堕胎,还可以有机会投生到[阿閦如来]的妙喜净土。>>点击查看详细资料 念修金刚萨埵心咒 念修金刚萨埵咒实有不可思议、无量无边之功德。   金刚萨埵为一切众生菩提心的本体,其性坚固如金刚故名「金刚」,亦名金刚心菩萨,一切众生由此萨埵之加持力而发心。与显教之普贤菩萨同体异名,为一切如来之长子。    学佛皈依后,发愿起行,从闻进修,在前行中多生阻碍,有宿生、现生之罪业障等。因罪从生,自心有垢能障菩提,故于此清净违缘罪、忏悔还出方便,应所修学。惟大小显密忏法,共有多种,密乘中以修念金刚萨埵为最胜法要。    金刚萨埵忏罪法,为密乘行者四加行之一,人人必修,以一、倚仗力;二、决除力;三、对治编行力;四、拔业力等四力具足,消灭众生之诸恶业罪障得令清净。此一切恶念,令不增长。能破一切烦恼,增长无量无边的福智。偶有过失错误遗漏之处,诸尊护法不将为咎。    “净除罪障”:众生沉溺在轮回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从无始时直到今天所犯下、积累起的数不清的十不善罪业和烦恼障、所知障。尤其在末法时代,随着真正的修行人和培植善根福报人的减少,真正的佛法开始隐没,影子佛法开始盛行,因此业障的黑暗越来越浓,三宝的加持越来越不容易感受到,于是各种违缘、灾难频频发生,现世感受惊恐、痛苦后,来世大多还将转到三恶趣去偿债还报,感受更大的痛苦,因此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以适应我们根机的殊胜方便,忏悔罪业,消去违缘、障碍。>>点击查看详细资料 关于金刚萨埵百字明 诵『金刚百字真言』,假使过去世中造种种恶业,五无间等一切罪障,由此百字真言加持故,一切罪障悉皆销灭,现身获得「首楞严三昧」。若心散乱数诵此真言,或一七三七乃至一百八遍,速与三昧相应。……此真言有大威力,修行者设犯三昧耶,观念不次,或惛沈掉举所犯愆过,由数诵此真

言加持故,能令行者具足『上品功德』,补前犯不成过增益,威力速与三摩地相应。─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仪轨》。──《大正藏》第二十册页722中─下。 由此「摩诃衍百字密言」加持故,设犯五无间罪及谤一切诸佛方等经典,如是等罪悉令消灭,以本尊坚住已身故,速获「金刚萨埵」位,及获「菩萨诸佛」位。─《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大正藏》第十九册页78下。

圣经中关于忏悔篇九
《圣经中的女性们》

圣经中的女性们——5、利百加 篇

利百加(Rebekah)

--她名字的意思是"圈"或"绑、打结"

她是怎样的人:利百加很勤劳,也很慷慨。她饱满的信心使她能够永远离家而嫁给一个从没见过的人。但后来,她为自己宠爱的孩子而丧失了对主许诺的信心,施计帮助自己宠爱的孩子获得他想要的东西。

她的苦楚:她在结婚最初20年没有孩子,之后在她最爱的孩子雅各从他哥哥以扫身边逃走后,再也无缘与她相见。

她的快乐:神颇费周折、跨越遥远的地域将她纳入到了神的子民和神的许诺中。 重要章节:

创世记24;25:19-34;26:1-28:9

周一

她的故事

夕阳刚刚沉入西边的地平线,一个年轻的女子从拿鹤城出来,去井边打水。拿鹤城位于迦南的东北方向,距其500多公里。每晚出城打水是这里女人的职责之一,这会,利百加正把水罐从井中掉上来,享受着冰凉的罐沿贴近皮肤的舒适。

她正转身要走,一个陌生人走了过来,向她要水喝。乐于助人的她当然不会拒绝这简单的请求。她为那人打了水,同时也给那人的骆驼也打了水。把水递给那陌生人时,她注意到那人的脸上有着不可名状的欣喜。她知道,十头骆驼

可是能喝掉不少水。可在那人走近之前,她无意听见了那人轻声的祷告,他说:"耶和华我主人亚伯拉罕的神阿,求你施恩给我主人亚伯拉罕,使我今日遇见好机会。我现今站在井旁,城内居民的女子们正出来打水。我向哪一个女子说,请你拿下水瓶来,给我水喝,她若说,请喝,我也给你的骆驼喝,愿那女子就作你所预定给你仆人以撒的妻。"这让她喜不自禁。

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慷慨的举动。一个年轻女子的未来就在这一刻钟简单被决定了。利百加召呼的这个男子是亚伯拉罕的仆人,这次他出来,背负着一个神圣的使命--为以撒在亚伯拉罕的本地本族去寻找一个妻子,因为他的主人不愿为以撒在迦南择偶。利百加如她的姨母一样,要远走南方,一个她目不能及的遥远地方。到了那里,她将嫁给一个年龄是自己两倍的男子,他的名字有意思的很,意思是"嬉笑",想到这里,利百加不禁感到一阵眩晕的兴奋。亚伯拉罕和撒拉的神正在向她,而不是别人,发出召唤,请她共同分享神的应许--神建立其一个属于神的国度,兴起属于他的子民。

以撒第一次见到利百加的时候已经四十岁了。也许他的心中响起了与这世上第一个男子同样的喜悦:"这是我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于是,以撒便领利百加进了他母亲撒拉的帐棚,娶了她为妻,并且与她结合。圣经中说,以撒自从他母亲不在了,从她这里得了安慰。

利百加如撒拉一样,强壮而美丽,可她在和以撒生活的前二十年里却没有孩子。难道她也会如撒拉一样受到这不孕之咒的折磨吗?于是,以撒为她祈求耶和华。神应允了:利百加怀了孕--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两个--这两个孩子在她的腹中彼此相争。神对她说:"两国在你腹内。两族要从你身上出来。这族必强于那族。将来大的要服事小的。"

临到生产,以扫先出生,而雅各的手则紧紧抓住以扫的脚跟,仿佛想要夺取头生子的地位一样。可雅各虽是幼子,在他母亲的眼中,他却比头生子更受宠。

又过了许多年,以撒年老,眼睛昏花,不能看见,就叫了他大儿子以扫来,说:"现在拿你的器械,就是箭囊和弓,往田野去为我打猎,照我所爱的作成美味,拿来给我吃,使我在未死之先给你祝福。"以扫便去了。

不巧,疼爱雅各的利百加也恰好听到以撒对以扫说的这段话。她忙叫来雅各,要雅各依她心中所想的计谋行使,假扮成以扫的样子,好骗到本属于以扫的祝福。

雅各成功了。以撒以为床前的儿子是以扫,祝福道:"愿多民事奉你,多国跪拜你。愿你作你弟兄的主。你母亲的儿子向你跪拜。凡咒诅你的,愿他受咒诅。为你祝福的,愿他蒙福。"

其实,早在雅各和以扫出生前,全能的神已经伸出手将他的祝福给了那小的儿子,他的话的能力回响道利百加的腹中,使得那两个孩子在腹中就为位置

而推攘争夺。最终神的话还是应验了,虽然这应验的前提是雅各和利百加施计欺骗,应验的代价是以扫悲伤的眼泪、以及他誓要杀弟的愤怒。

为了避免以扫愤怒引发的报复之情,利百加请求以撒,打发雅各到她的哥哥那里,寻一个拉班的女儿娶来为妻,好让以扫有时间消消怒气。

雅各走后,利百加必是年复一年憔悴地祷告,能够再次见到雅各,能有机会把雅各的子孙拥在怀中。可雅各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一晃二十余年后了。以扫还活着,他迎去见了弟弟,但是此时利百加却已经去世了。

利百加年轻的时候,神跨越遥远的地域将她纳入到了神的子民中,使她成为当时的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利百加像撒拉一样,成为了神的子民中德高望重的女子,但她也如撒拉一样,曾在信心中生出怀疑,认为神的应允需要自己的作为来成就,施计来成就自己心中的愿念。

最终的达成的结果是复杂的。一方面,雅各确实成为了其父产业的继承者,但同时他也因此离开了自己的家园、离开了深爱自己的母亲。而且,他的子嗣和以扫的子嗣--以东人(Idumea),从此结下梁子,产生了隔阂。两千年以后,正是以东人拥护的希律王(Herodthe Great)为了找到婴孩时的耶稣,而屠杀了很多无辜的儿童。

可神的计划却从不止息,他仍然宽宏地使用着那些回应他的声音的,远谈不上完美的女性们,去完成他的计划,成就他的旨意。

周二

她的生活与所处的时期

手势

"我就把环子戴在她鼻子上,把镯子戴在她两手上。"。。当下仆人拿出金器,银器,和衣服送给利百加,又将宝物送给她哥哥和她母亲。 (创世记24:47,53)

鼻环!这在今天可是叛逆的年轻人们特有的装饰。但是在古代,鼻环是常见的饰品之一。当亚伯拉罕的仆人确认利百加就是主人的儿子以撒未来的妻子,他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珠宝--两个金手镯和一个金鼻环给利百加。而她也即刻欢欢喜喜地带上,跑回家告诉家人她刚刚经历的一切。

除了这里,鼻环仅在圣经的其他两处地方提到--一处是箴言的11章,另外一处是以西结书的16章。在以西结书的16章,神通过寓言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于耶路撒冷的爱:他慈爱地为她洗浴、为她穿上华丽的衣服和柔软的皮质鞋子,之后有温柔地为她打扮:"我将镯子戴在你手上,将金链戴在你项上。我也将环子戴在你鼻子上,将耳环戴在你耳朵上,将华冠戴在你头上。这样,你就有金银的妆饰。"(以西结书16:11-13)

珠宝装饰在旧约中的文字中,多次被提到。女子和男子都佩带耳饰(出埃及记32:2)。他们同时也会佩带"脚链子,镯子,打印的戒指,耳环,手钏"(民数记31:50)。以色列人的珠宝--无论是金银还是宝石,大多是战利所得。在撒母尔记下的8章11节中提到,大卫王从战胜周边国家的争战中取得了大量的金银、青铜。而他将一切都献上交于主,同样,他的儿子所罗门也用珠宝在耶路撒冷建造了华丽庄严的圣殿。你也许不信,可圣经上确实记载着:"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使金银多如石头"。(历代记下1:15)

而新约中,特别将"珠宝"提出来的次数只有一次。保罗在教导妻子的作为时说,为人妻的应当更注重自己的内在美,而不是外在的俗丽:"你们不要以外面的辫头发,戴金饰,穿美衣为妆饰,只要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这在神面前是极宝贵的。"(彼得前书3:3-4)很明显,新约中的女性和旧约中的女性们一样爱美,一样喜欢拿珠宝做自己的装饰--我们现在的女性也不例外!照镜子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平常,可是我们几时审视了自己的内心呢? 明天清晨,当你坐在镜子前,戴上戒指时,请戴上灵魂的安宁;挂上耳环时,请挂上喜乐的情绪;扣上项链时,请扣上甜美的内心。你所戴的珠宝并不会为你的生活增光添色,但是你的灵魂却能创造美丽心灵。

周三

她在圣经中的踪迹

阅读创世记24:15-27

1、你对利百加的容貌和个性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你和利百加有什么相同以及不同之处?

阅读创世记24:28-50

3、在以上章节中,亚伯拉罕的仆人告诉利百加的家人,他和利百加相遇的过程,并强调神在其中的祝福和其起到的重要作用,利百加的家人对此做何反应?

阅读创世记24:52-58

4、58节中"我去"这简单的两个字,永远地改变了利百加的命运。她对于将要前往的去处无畏的决心像似于圣经中的哪个人?

5、若神召呼你离开家人、离开家乡,你将做何反应?

阅读创世记24:67

6、对于婚姻,圣经中有很多甜美的形容词。用你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此时以撒和利百加的婚姻生活。

阅读创世记25:28

7、对于亲子关系,圣经中有一些非常悲伤的形容词。请描述一下,在你认为父母的个人偏爱是怎样影响着以扫和雅各的成长的、怎样影响着他们二人与父母的关系的?

8、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曾认为父母更偏爱其他兄弟姐妹。当你为人父母时,你会怎样避免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

阅读创世记27:1-28:9

9、你认为利百加为什么会用计夺取自己在怀孕期间,神就已经承诺给她的东西呢?

10、你觉得当雅各夺取以扫的祝福十年后,利百加会怎样看待这件事呢?你觉得她会为当初的行为而后悔吗?

11、利百加的哪些行为和她婆婆撒拉的行为相似?

12、利百加的故事是丰富多彩的。请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从她的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周四

圣经中关于忏悔篇十
《忏悔录07(2012)》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圣经中关于忏悔》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圣经忏悔 关于忏悔的作文高中 关于忏悔的作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圣经中关于忏悔”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圣经中关于忏悔"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7307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