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他们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他们

2016-01-26 08:53:3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他们篇一《初三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他们》,希望能帮助到你。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他们篇一
《初三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孔子语录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译文: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4 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会心生迷惑。”

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

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也很遥远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译文:孔子说:“碰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我)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如何参与呢?”曹刿说:“掌权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对神说实话。”(曹刿)答:“小小的信用,不能得到神灵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曹刿说:“尽力(为人民)做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

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从你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被打得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手扶横木望了望齐军,(然后)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殆尽而我方的士气高涨,所以打败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轮

印混乱,望见战旗倒下了,所以才追击(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â)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â)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â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â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î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先帝创办基业还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汉贫困衰弱,这实在是形式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边疆奋不顾身的原因,都是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在陛下身上报答啊。陛下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皇宫中或朝廷中而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之事,犯科条法令以及尽忠做好事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他们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

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弥补缺点和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向宠将军,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惋惜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偷生,不谋求在诸侯前扬名做官。先帝不认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三次到草庐里来看望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激动,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接受使命,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刘备)知道我做事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先帝之所托不能实现,以至有损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草的地方(作战)。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的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遗留下的诏令。(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出师表》练习题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涉罚臧否( )②中道崩租( )③以遗陛下( )④行阵和睦(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 )②引喻失义( )

③察纳雅言( )④性行淑均( )

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A.用B.以致C.用来D.因为

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 )

4.下列句子读法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亲/贤臣,远川。人

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_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

6.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b)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23题。

(一)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②遂许先帝以驱驰()③故五月渡沪()

8.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9.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10.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二)

先帝虑汉、贱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贱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j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波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不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条劳,此进趋之时也。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他们篇二
《七年级上册基础知识》

中国教育行业领军品牌

环球雅思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讲义编号:09

1 肯学肯干 赢在环雅

2

3 肯学肯干 赢在环雅

4

5 肯学肯干 赢在环雅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他们篇三
《论语知识》

《论语》十则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 1、关于《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为“至圣”“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二、文白互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1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了。 ”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肯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译文: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

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译文: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知识储备】 三、字词积累: 1、通假字:(1)不亦说(yuâ)乎(“说”同“悦”,愉快。)(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知”同“智”,聪明。) .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3)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

3、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是知也(是,古义:这,这个,这样。今义: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 .

(3)死而后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4)三人行(三,古义:表示多。今义:三,表示确数。) .

4、一词多义:

(1)而:①表承接(学而时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②表转折,却(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知:①了解(人不知而不愠)②领悟(温故而知新)③明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同“智”,聪明。(是知(zhì)也。) .5、涉及的成语: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2

(4)见贤思齐: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8)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9)岁寒松柏:严冬之时,才知道松柏耐寒而不凋谢。比喻在艰苦的逆境中才能看出人的高贵品格。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6、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â) 乎 愠(yùn ) 三省(xǐng) 传(chuán )不习乎曾(zēng )子 罔(wǎng) 殆( dài ) 诲(huì)女( rǔ )知之乎 是知(zhì)也自省(xǐng )弘(hóng)毅( yì ) 凋(diāo) 己(jǐ)所不欲,勿(wù)施于人 死而后已(yǐ ) 焉(yān) 哉( zāi )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省略句:(1)可以(之)为师矣。(2)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固定句式:不亦说乎?(不亦„„乎:不也是„„吗?)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五.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六、区分内容: 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习态度: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思想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名句默写: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⑦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他们篇四
《苏教七上译文》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原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解词:自:在。三峡七百里即七百里的三峡。中:之中。两岸连山即两岸山连。山:群山。连:连绵。略无:完全。略:完全,全部。阙:同缺,空缺。处:地方。译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2原句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这句运用了互文修辞手法,即重叠岩嶂,隐蔽天日。解词:重,叠:重叠。隐,蔽:遮盖。岩嶂:岩峰。天:蓝天。日:太阳。译文: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3原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运用了并提修辞手法,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自非:除非。亭午:正午。不见:看不见。曦:太阳。夜分:半夜。月:月亮。译文: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这一层写山。两山加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写峡必定要写山。山的特点 长,七百里。多,两岸...略无阙处。高,陡,二三句写,从正面和侧面写。第三句从侧面极力渲染了山峰之高峻,江面之狭窄。明山暗水,既写了山势的险峻,又写了江流的狭窄,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了铺垫。

4原句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解词:至于:到了。夏:夏天。水:江水。襄:上,漫上。陵:山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下。阻:阻隔。绝:断。翻译: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阻隔断了.

5原文: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注释;①或:有 ②其:这,从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

③虽:即使

④乘奔御风: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奔,奔驰的快马。

⑤不以:不如;以,认为,如 ⑥疾:快

翻译: (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6原文: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

注释;①之时:的时节;时,季节,时节

②素湍:白色的急流 ③回清:回旋着清波

翻译: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影子。

7原文: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注释;①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巘,山峰

②飞。飞泻 ③漱(shù)冲荡

④其,它们,指怪柏 ⑤清荣峻茂:水清,树茂,山高,草盛

⑥良:实在,的确

翻译: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8原文: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注释;①晴初霜旦: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

②肃:寂静 ③属:连续不断;引:延长

④响:回声 ⑤转:同”啭”,声音曲折

⑥绝:消失

翻译: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8原文: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注释;①晴初霜旦: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

②肃:寂静 ③属:连续不断;引:延长

④响:回声 ⑤转:同”啭”,声音曲折

⑥绝:消失

翻译: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9原文: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①故:所以 ②渔者:打渔的人

③三声:几声.三,不表示确数

翻译: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 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1原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词: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人,相当于“先生”,这里指孔子。论语中凡子曰中的子,都是指孔子。曰:说。学:学习,学到的知识。而:连词,表顺承关系,可不译。时:按时。习:温习。之:指学到的知识。亦:也。说:通悦,愉快,高兴。乎: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他们,不也愉快吗?2,原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解词:朋:志同道合的人。自:从。乐:快乐。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3,原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词:人:人家。知:知道,了解。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愠:恼恨,怨恨。君子:指有地位的人,或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不亦…乎?固定句式不也….吗?译文: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以上第一则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二三句讲学习的态度。4原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词:温:温习,复习。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又。知:领悟。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可:可以。以:凭借,”以”后省略宾语“之”。此句是省略句。为:做。师:老师。矣:了。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知识,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这一则讲学习方法。5原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解词:第一个学是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第二个学是指认真学习。第一个思是指思考,动脑筋。第二个思是指空想。而:两个而都是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则:两个则都是连词,相当于”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翻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6原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解词:由:人名,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诲:教,教导。女:同汝,你。乎:吧。知:第一个和第六个“知”指对

待知与不知的正确的态度。其余的都是知道的意思。之:第一个代之孔子的训言。后两个“之”带事物。为wei第二声:就是。是:这。译文: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第四则讲学习态度。7原句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解词: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卫国人。孔文子:卫国的大夫孔圉,字仲叔,谥号叫“文”。古代贵族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叫“谥”或“谥号”。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何以:即以何,凭什么。何:什么。以:凭。谓:称为。之:他,指孔文子。也: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8原句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解词:而:顺接连词,又。敏:聪敏。好:爱好,喜欢。学:学习。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下问: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询问,这里指向人请教。是:这。以:因为。是以:因此,因为这。谓之:称他为。谓:称为。之:他,指孔文子。这里译成赐给他。译文: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第五则讲学习态度。不耻下问是成语。9原句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解词:默:静默,不说话。而:第一个表修饰,地。第二个是顺接连词,不译。识zhi:记住。之:学习所得的东西。学:学习。厌:满足。诲:教导。人:别人。倦:厌倦。何有:即有何,有什么。哉:呢。于:在。何有于我哉:在我这里有什么呢?意思是这三件事我都没有。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第六则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学习态度,三句讲教育人的态度。10 原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解词:行:走。必:一定。师:老师,这里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焉:这里相当于”于之”,在里面。择:选择。其:他们的,指上文:三人“的。善:好。善者:优点。不善者:缺点。从:跟从,遵循,这里是学习的意思。而:顺接连词,相当于”就”。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第七则讲学习态度。11原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一三隅反,则不复也。解词: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启:启发,开导。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发:启发。举:提出,举出。隅:方角。方的物体有四个角。反:类推。则;就。复:答复。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第八则讲的是教的方法。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他们篇五
《论语八则》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他们篇六
《2014高考语文背诵篇目》

2015届高考语文指定背诵篇目

初中部分

孔子语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埃”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会心生迷惑。”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音乐的创造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也很遥远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碰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我)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孔子说:“大概就是‘睡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44、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去做官。”

4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6、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孔子说:“如果在家中尊敬父母团结兄长,却在外边经常以下犯上,这种人很少;如果不犯上,却作乱的,从来没有。君子应该守本分,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才是天地正道。尊敬父母团结兄长,这是做人的根本啊!”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他们篇七
《论语》

《论语》八则

学习资料·王吴浩澜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注释:而:表承接,不译 之:学到的知识 亦:也 乎: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习:温习 时:按时 说:同‚悦‛,愉快,高兴 知:知道,了解 愠:恼恨,怨恨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注释:而:表承接,不译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以:这里是凭借的意思 为:做 矣: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注释:学:死读书 学:认真学习 思:思考 思:空想 而:却 则:就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

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

注释:诲:教,教导 知: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为:就是 知:知道 之:事物 女:同‚汝‛,你 是:此,这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孔子说:‚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注释:谓:称为 也:呢 敏:聪敏 耻:以...为耻 问:请教 是:这 以:因为 也:不译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以:凭,凭借 何:什么 是以:以是,因此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

注释:默:默默地,口里不说 何有:有什么 于:对 识:记 之:指学习所得的东西 厌:满足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里面;(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注释:三:几个 师:老师,指值得学习的人 善者:优点,好的方面 择:选择 其:它们的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焉:这里相当于‚于之‛,在里面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注释:复:答复 愤:这里是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意思 启:启发,开导 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 举:提出,举出 隅:方角 反:类推 则:就

内容仅供学习,H·LAN 制造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他们篇八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

语文“经世济民”专题复习 学案 NO:

【复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掌握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

3、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弃甲曳( )兵 (2)饿莩( ) (3)鸡豚( )狗彘( )之畜.....( )(4)数罟( ) (5)椟( )(6)庠( )序 (7)孝悌( ) (8) .....

洿池( )(9)鱼鳖( )(10)颛臾( ) (11)虎兕( ) .....

二、解释加点词

1、无乃尔是过与 7、河东凶亦然 ..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3、固而近于费 .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6、河东凶 .. 8、填然鼓之 .. 9、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10、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 1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12、王无罪岁 ..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无乃尔是过与

四、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五、一词多义

1.数

⑴愿得补黑衣之数 ⑵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⑶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⑷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⑸数罟不入洿池 ⑹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直

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⑵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⑶系向牛头充炭直 ⑷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3.发

⑴百发百中 ⑵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⑷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⑸主人忘归客不发 ⑹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胜

⑴驴不胜怒,蹄之 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⑸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⑶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相: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 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③伯乐学相马 ④ 儿已薄禄相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⑥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⑦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⑻ 杂然相许

⑼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⑽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6、过:

① 无乃尔是过与 ⑤过犹不及

②且尔言过矣 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③是谁之过与 ⑦大母过余曰

④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7、疾: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④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⑤君有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8、乃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臣乃敢上璧。 (6)、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六、翻译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

2、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七、背诵默写并积累。

1、(1)(2010浙江卷)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8年安徽卷也考过)

(2)(2010湖南卷)不违农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 ?

(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 , 。

(5)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6)仰不愧于天, (《孟子》)

2、《孟子》名句: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素材积累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适用话题:“看问题,抓本质,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对人与对己”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适用话题:“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积累【乃】的用法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高考链接】

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2012福建卷)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2、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2009高考浙江卷)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高考必背古文《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10.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寡人之于国也》答案

一、(1)yè(2)piǎo(3)tún zhì xù (4)cù gǔ (5)dú(6) xiáng(7)tì(8) wū

(9) biē(10) (zhuān yú )(11)兕( sì ) ..二、1、过:责备 2、 陈:摆出,施展 力:才能 就:居,充任 列:职位 3、 固:坚固

4、疾:痛恨 辞:托辞,借口5、患:担心6、河:黄河。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7、然:这样,如此 8、鼓;击鼓,动词。之:无实义的衬音助词。9、直:只是、不过。

走:跑,逃跑。 10、时:时机,时节。 11、谨:谨慎,此处意为“谨慎认真地从事”。

用作动词。12、罪:归咎,归罪。动词。岁:年成。

三、无:通“毋”。颁:通“斑” 涂:通“途”。“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

四、古今异义:

1. 以为: 古义——以为 ,让„„担任 今义——认为

2. 有事: 古义——指有军事行动 今义——有事情

3. 国: 古义——诸侯的封地 今义——国家

家: 古义——卿大夫的封地 今义——家庭和住所

五、一词多义

1.数⑴数目、数量 ⑵几、若干 ⑶命运 ⑷shuò 屡次 ⑸cù 密、细密 ⑹shǔ计算

2.直⑴与“曲”相对,不弯曲 ⑵仅、只 ⑶价值 ⑷径直、直接

3.发⑴发射 ⑵征发、派遣⑶打开 ⑷花开 ⑸出发 ⑹发动 ⑺发出、抒发 ⑻启发,阐明

4胜 ⑴承受 ⑵尽 ⑶胜利 ⑷超过 ⑸优美的景色

5相①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②动词,辅佐 ③观察,审察④容貌,貌相⑤帮助,辅助 ⑥宰相,丞相,相国⑦互相⑻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词⑼古代主持礼仪的官⑽相与、一起

6过①动词,责备 ②形容词,错误③名词,过错 ④走过,经过⑤超过⑥过于⑦拜访,看望

7疾①大②憎恨③快④妒忌⑤小病,轻病

8、 乃:1.表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4—5.表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六、七:略

【高考链接】

1、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2、(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评析:略。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他们篇九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练习七》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他们篇十
《北师版五年第二单元阅读练习2015.3.22》

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有时忙得团团转,似乎不可能看书,但再忙总得入厕,入厕时我总要读一点东西,如果不是书,那就一定是报纸杂志。所以,最忙的时候我也仍能看书。

(3)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可惜,最可惜的是带出来的一本心爱的书。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几本最提神的书,出差时也同在家里一样,躺到床上后必然要读书,我不能想象,自己可以上床后不读书便安然入眠。但那一晚真够狼狈,临时去借书又不可能,躺在床上后,百无聊赖,浑身不自在,忽然,我眼光扫到了屋中书桌上的台历,啊,那不也可权且当作一本书么?于是,我兴奋地跳下床,抓过了那一摞台历,那是一份《中外历史知识台历》,真棒!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那一个夜晚就此免去了空虚和寂寞,我像往常一样读了书。 在旅行途中,火车上、飞机上,我自然更要读书。

不可一日无书。古人早就倡导过抓紧榻上、厕上、马上的时间读书。仔细想来,马背上何等颠簸,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废时间,整天不读一行书呢?

自然,读书要力求读好书,读讲真理的书,传知识的书,陶冶性灵的书,赏心悦目的书。但世上的书多如繁星,也很难说我们遇到的书都那么有价值,那么美妙,怎么办呢?我的作法是:经过几代读者考验,即经过时间老人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作为重点读。时下热门的书,可以拿来翻阅,但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觉得虚有其名,粗读可矣。有一些偶然遭逢的书,无妨翻翻,发现某本书不怎么样、“瞎糊弄”“骗钱货”,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因为可以悟出一些关于社会构成状况与人生面临抉择态势的道理。有的社会上普遍认为是坏的书,出于好奇心,我们总想拿来读读,其实只要不让逆反心理把我们的思绪推向混乱与偏颇,在好奇心驱使下把那样的书拿来翻翻也无大碍,绝大多数读过一定数量好书的人会自然而然地排拒那坏书的影响。

当书构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我们的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邃,我们的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于创造性。 爱书吧,从你识字以后,书应是你不可离异的终生伴侣! 1、“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这句话包括了哪几层含义?

2、文章第三自然段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写这件事的目的? 3、文章第5段的句子“但世上的书多如繁星,也很难说我们遇到的书都那么有价值,那么美妙,怎么办呢?”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4、作者是如何有选择地阅读书籍?

5、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读书益处有哪些?3分

6、请写出文章开头、结尾起到的首尾呼应作用的两句话。

1.两层含义:第一书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二是心灵深处的一部分。

2.写了:我有一回出差,把带有我一本心爱的书的手提包丢了,但在晚上无聊时,我看起了中外历史知识台历。

3.用了举例子、设问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遇到那么多书的烦恼。 4.作者这样选择:(1)重读名著、经典的书;(2)翻阅时下热门的书,好则细读,虚则粗读;(3)翻翻一些偶然遭逢的书,可以悟出一些关于人生、社会的道理;(4)出于好奇心,可以读点和好书成反比的坏书。 5.读书的益处:当书构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我们的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邃,我们的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于创造性。 6.文中“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和“爱书吧,从你识字以后,书应是你不可离异的终生伴侣。”首尾呼应。

①读书不分四时。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5、综观全文,题目中的“雪天”既指_________的雪天,也指_______的雪天和 相伴,也令人神往。而我半生读书,都似乎与杏花、春雨、莲叶无缘,飘满记忆中的是山乡茅屋的一天风雪。

②我年少时即插队山区,那里地旷人稀,劳动很紧张,每年繁忙的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常常是忙得两头摸黑。虽然有时雨天不出工,但能够留给我读书的时间毕竟太少,也太零碎。 ③只有冬天,对我来说是奢侈(shēchǐ)的日子,会有整把整把的时日供我闭户读书,我可以在火炉里煨上几只红薯,让书香伴着苗条。书读足了,就从灰烬里拔出几只又香又烫的红薯香来吃,吃饭后又翻开喜爱的书来读。这种时日,我往往将平日里想读而无暇读的书堆满一床,逐本读过去,或者将一年中零零散散读过的书全翻出来,恣意地重读一遍。

④雪夜读书在我也是欢乐的事。一炉红火,满室雪光,四野静谧(mì)的落雪声,我时而默诵,时而低吟,一直到雄鸡初啼才恋恋不舍地吹灯睡觉。现在回想起来,我生平所读的书,在那些雪天里读的最多,也记忆最深。

⑤我常常思忖:为什么我一回忆起读书的生活,总是想到那些苦寒的雪天?难道我就没有杨柳岸边书相伴的日子吗?难道我今天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读书不值得留恋吗?可是近年来我的读书成了消遣,早期的锐志没有,更常常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许多书买来,一堆一堆还没翻过,有些只看了开头的几页就再也没有碰过。现在我似乎懂了:人的一生,可用来读书的日子数来不少,但真正用在读书上的时间却不多。读书,是需要一点生存压力的。清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道,年轻时因家贫,他如饥似渴地借书读,做官后,生活安顺,书也“俸去书来”容易得到了,反而“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读书的时间反倒不多了。

⑥袁枚说的是书非借不能读,而我则想说书非雪天不能读。寒冬,是时令的雪天;艰难逆境,是人生的雪天;清静寡欲,是情志的雪天。雪天读书,正如旅人在风雪之夜里对家园的思念,更有一翻神思的投入和彻骨的深味。 1、根据拼音,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4分)

(1)wú xiá( ) (2)xiāo qiǎn( ) (3)yòu huò( ) (4)sī cǔn ( ) 2、第①段中,“有接天莲叶相伴”一句,是由_____朝诗人_________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化而来。(3分)

3、第①段中“一天风雪”中“一天”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④段中“恋恋不舍”一词体现出一种感情,它与本段中“________”一词相呼应。(2分) 4、“奢侈”的本义是花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它在第③段中如何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的雪天。(3分) 6、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2分) 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有一番风情; 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往; 秋天读书, ; 冬天读书, ;

7、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你一定读了不少书,有过不少的经验,感受或乐趣,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优美的语言传达出来。(100字左右)(4分)

1、(1)无暇(2)消遣(3)诱惑(4)思忖 2、唐 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

3、满天 欢乐 4、可以有很多的时日闭门读书,享受读书带给我的无限乐趣。5、时令 人生 情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 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 5.子曰:“由,诲女(rǔ,通‘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通‘智’)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呀!教给你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成自己的任务,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一年最寒冷的时候,这时候(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零的." (松柏比作了品德高尚的人)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他们》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学习之后又时常去温习 香港学生如何温习通识 我想温习说爱你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他们”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他们"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7593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