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反映军旅生活

反映军旅生活

2016-01-27 08:16:1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反映军旅生活篇一《关于军旅生活的电影》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反映军旅生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反映军旅生活篇一
《关于军旅生活的电影》

1

《战狼》是一部佳作,火爆精彩。吴京演绎了一个经典角色,值得记忆。 军旅题材历来是国产电影中的一块神秘之地,虽然小荧屏上不断有值得关注的作品出现,但是大银幕上商业化的作品却凤毛麟角。因此当《战狼》出现之后,这部可称做中国版《敢死队》的佳作让我们非常欣喜。吴京自导自演,披挂上阵,没有过分夸张渲染,实打实的真功夫联手英国动作巨星斯科特•阿金斯,将保家卫国的故事与正邪对立融为一体,看得人过瘾不已。

影片中,吴京依旧扮演了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士兵形象。士兵冷锋狙杀反派的弟弟,最终辗转到了被称为“特种部队之中的特种部队”——战狼中队,于是一场复仇之战拉开序幕,与反派BOSS倪大红的雇佣兵部队上演了一场铁血之战。

众所周知,动作电影近年来随着西方施瓦辛格和史泰龙等演员的年龄老化,在好莱坞不敌超级英雄,已逐渐变成了夕阳红般的致敬。反观内地,吴京等一批当打之年的功夫演员还在奉献着佳作,不过由于警匪和科幻在内地受到了限制,所以军旅题材与动作电影的之间的融合成为了《战狼》成为佳作的一条捷径。 幸运的是在这部戏中,南京军区为影片的拍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最终银幕上出现数十辆现役的坦克和数架武装直升机。再加上敌我双方手中的各类型枪械,以及演戏中的信息化时代网络远程作战等精彩片段,都对我军的实力一一作出了展示。要知道,这种国家军事力量与商业大制作融合的做法其实早已有之,前几年在《变形金刚2》中美国大兵摩天大楼间对抗霸天虎还历历在目。此番吴京就化身特种精英密林间追击雇佣兵异常火爆。所以说,把握主流商业片的故事架构是聪明之举,而各类型我军的武器和战术展示,也非常值得军迷们一睹为快。 此外,编剧也很聪明的做了减法。故事里,吴京扮演的冷锋开篇就被设定为身手不凡,性格刚毅的特种兵战士,没有了此类型电视剧从零开始“打怪练级”的过程。这样一来,故事的时间长度被压缩,后半程成为了几天之内解决的遭遇战,没有了连篇累牍的累赘之感。而男主角加入战狼中队过程,也用一场余男扮演的上司与冷锋之间的对话解决,饮酒逗趣,可看性极强。几位配角性格突出,方言不时引发全场爆笑,至于倪大红那种阴冷的感觉也把握到位,整体上影片节奏明快,绝无尿点。这种人性化的处理丰富了冷锋的角色性格,有人味儿,喜怒于色,爱恨皆有,不再是单纯的棋子而是敢爱敢恨的纯爷们儿。与余男心照不宣的感情戏也点到为止,彼此之间几次战场上远隔千里的对话,更是成为了点睛之笔,增加了娱乐效果,也让爱情戏充当的文戏值得一看。不过值得商榷的是,对于冷锋的这个角色的挖掘只见眼前路,少了身后身,角色过去一笔带过还是少了宿命感和厚度,期待在接下来有可能出现的《战狼2》中揭开谜底。

除去场面的宏大专业,以及编剧的巧妙设计,动作场面应该是全片最大的看点了。先说3D效果。子弹呼啸而来的出屏效果颇佳,丛林中不同方向突袭的打斗空间感很出色。而且夜景戏的亮度好,比如那场《狼图腾》团队打造的点睛之笔“人狼大战”,就将紧张的感觉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吴京的身手依旧敏捷,那场与狙击手之间的竞速强调了身手之快;团队连续制敌让人感受到了武器使用的娴熟和战术多变;同斯科特•阿金斯的盘肠大战极尽惨烈之能事,拳拳到肉;片尾升华主题的震天一吼,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让每一位观众都热血沸腾。

好男儿保家卫国不是口号,好电影感同身受才是王道!

所以说,对于这部《战狼》而言,完全可以将其打造成国产片品牌系列开山之作。质量的出众和吴京的个人魅力完全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票房号召力。在银幕上一战到底,用国产版“敢死队”的阳刚之美,成就一部铁血传奇!

2

有这样一部电影,战争气势宏大惊天,战争画面惨烈动人,尽显英雄主义本色。在看时,我们的内心总是能够随着电影剧情发展和人物命运变换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一种杂糅着家国豪情和青春激情的复杂感情。我们在影片中重新走过、重新感受、重新读解这段红色历史的进程,或激情澎湃,或泪湿脸颊,总能激荡起心灵的涟漪,陷入长久的感动。这就是我随父亲看过多遍的《血战台儿庄》 我以为,《血战台儿庄》这类电影是适合给所有国人看的。 欲改革开放,必先解放国民思想;欲解放国民思想,必先破除个人崇拜、党派崇拜,让广大国民以历史的、客观的眼光看问题。这一点,《血战台儿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做到了,不再像文革样板戏全红一片,人物高大全,它只需展示真实的历史,复原历史人物真相,就能从观念上带给我们经久不息的震撼。它紧跟80年代纪实美学,有力地扫荡了“文革”虚假矫饰的遗毒,回归电影本身。 这是国内第一部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从前我们的电影里被八路、新四军占据得满满当当,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全员抗战,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样一个大局下,全民团结起来,不分南北、不分老幼、不分阶层,只要有一点血性的都拿起刀枪棍棒和日本法西斯拼搏的历史。从前我们的电影里,“敌人成排倒下,我军一个不死”,如今我们看到的是血肉铸成的长城埋葬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它超越了政治党派斗争历史,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爱国的立场。 影片最后,三个长镜头,由远及近,由上向下,慢慢地平移。给予我们高扬的旗帜几秒钟的特写后,又慢慢地在睡去战士身上停住了。肃穆的背景音乐响起,细听便知是国歌的前奏,也仅仅只是前奏而已。不用唱到“起来”,

中国人民已经在站起,这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的一幕幕,就是真正的血肉长城。 《血战台儿庄》的突破性不仅有内容上的,更有战争影片艺术上的。翟导采用了“纪实性和文献性的风格”。这一风格,不仅自然而然的应合了当年的纪实美学的时代潮流,而且也很好地“复制”了历史。在临沂之战、滕县之战、台儿庄之战这三大战役的板块,不仅分别表现出了每一战役的具体形势和战况、战法的不同,而且在每一段落中突出一个主要英雄形象――临沂之战中的张自忠、滕县之战中的王铭章、台儿庄之战中的池峰城。从气贯长虹,到悲壮激烈,再到血肉长城,影片的气势在步步推进,而影片的主题则在层层深化。战役领导者李宗仁将军作为叙事核心和推动情节的枢纽,照应人物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自然的叙事整体。 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除战争外的更多,或是共产党人对这次战役的暗中支援,或是国民党军队内部不同派系间的旧恨新仇和明争暗斗。 追忆文革十年,在国人的思维里,人似乎是非神即魔的,共产党与国民党对立,右派与左派水火不容。原本普通的世人一下子被扣上无可挣脱的高帽,归入背道相驰的纬度。 以翟导为首的第四代导演修筑了一条连通神魔的大道。至此,伟人敌人都成了常人,会喜会怒,有血有肉。 《血战台儿庄》里,蒋介石参加王铭章烈士追悼会,敌人大炮来袭,他临危不惧,一声“慌什么”,尽显威仪,为新中国电影中蒋介石的形象增加了一个重要的侧面。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出现的在战死的日本军官身上,特写镜头拍摄了一张死者与其妻女合影的照片,这个细节我以为表现了中国电影作者少有的悲悯情怀。 总之,我以一句话总结这部电影,回归历史的真实,回归人类的生存,回归电影的本身。

它是抗日战争中最光辉璨烂的一页,它是中华不屈灵魂中不朽的篇章,它就是《血战台儿庄》这一不朽的历史。它再现了中国军队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在台儿庄阻击妄想进攻徐州的日军。在这20天的意志与耐力的抗衡中,中国军队怀着杀敌报国的志愿,靠着惊人的拼搏精神,最终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当日军对台儿庄的中国军队发起猛烈进攻时,飞机、坦克、大炮等武器一齐指向我军阵地,炮弹带着呼啸满地炸,子弹带尖叫满天飞,叫喊声响彻云霄。在敌强我弱、援军迟迟未到的情况下,驻守在台儿庄的中国军队已伤亡过半,可是战士们依然坚强的支撑着,那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上依旧展现着坚强的意志,那一双双深遂的眼睛里依旧闪烁着爱国的光芒;那一颗颗火热的心燃烧着反抗的怒火。一批批战士倒下了,但他们的灵魂却没倒下,并且激励着活着的战士更加英勇的杀敌,最终我军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是“因为回顾战争,所以我们珍惜和平”。今天的安定和谐、繁荣富强的中国,谁能说不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会忘记这一民族之

魂。《血战台儿庄》就是他们的一枚勋章,它将永远伴随着革命先烈的英灵,伴随着永不逝去的历史,伴随着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

每当我生活在这片晴空下,仰望天幕,就会感到无数革命先烈屹立在眼前, 他们是多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眷恋自己的亲人。而我们也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站在人生的起点的我们要在这黄金时期发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准备着为祖国蓝图添上美丽的一笔!

3

以《第五空间》《我是特种兵》《大学生士兵的故事》《国防生》为代表的一批军旅青春励志剧播出后,在年轻观众中反响热烈,赢得了年轻观众的青睐。 这些军旅青春励志剧何以如此打动年轻观众的心?

首先是这些作品中强烈的现实意义。常听到一些业内人士抱怨现实题材作品编创中的困难,尤其军旅题材的特殊规定性,更让写军旅现实剧成为“戴着镣铐的舞蹈”。追忆革命历史自然必要,并且所有的历史都指向现实,都承载着编创者的现实关怀。但这种关怀总不及书写现实来得直接。对于年轻的受众群体来说,接触书写现实的作品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熟悉和适应社会阶段,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疑问与困惑,最为需要现实关怀与力量的给予。

当下,年轻人面对的新情况是:物质丰厚但需要购买力,读书容易但就业艰难,改变轻易但坚持困难。表面看来是日渐加大的生存压力考验他们,深入考察则是自幼的温室生活和长期的顺境,需要他们面对现实时有更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更强的行动能力。这种情况下,与其给他们空疏的幻想,不如给他们现实的榜样;与其给他们抚慰,不如给他们力量。作为军旅文艺的新题材类型,军旅青春励志剧正承担了后者的功能,在对那些追求梦想、直面逆境、百折不挠的年轻军人的成长叙事中,表现出反映现实、关注现实、干预现实的强大力量。

在选择渐多、价值多元的当下,价值判断与精神信仰是年轻人所面对的严峻课题。价值判断影响着他们人生方向的选择,精神信仰则决定着他们是否有足够的内在支撑。军旅青春励志剧中的年轻军人形象恰好为这些同龄观众做出了一种价值示范。他们对这些年轻军人的喜爱意味着对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牺牲精神等主流价值的认同。

现实中,许多年轻人喜欢以“非主流”的态度、行为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他们几乎被贴上了“非主流”标签,常常被责怪为享受了物质文明盛宴后精神缺钙的一代,被抱怨成肤浅、任性、多变、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吃苦精神的群体。在这种印象下,作为大众文化的电视剧有的预设了面对年轻人的精神世界时力不从心的结局,便多去顾左右而言他,几乎放弃了对这一代人精神成长的关注与引

领。似乎很少有人追问过,我们给年轻人提供了怎样的精神养料?在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张望中,是不是怀疑多于欣赏?担忧多于激励?迎合多于引导?取悦多于感染?而正是在欣赏、激励、引导、感染等意义上,军旅青春励志剧及时起到了价值示范作用。

事实上,所有的心灵都会有对正面价值的天然认同,所有的青春都会为理想而燃烧。在年轻人承受社会压力、渴望实现自我的现实环境中,大众文化应当给予这个成长中的群体以足够的精神滋养。然而,目前为他们提供的多是“减压”名义下的空泛娱乐,而罕有为“励志”而打造的强筋壮骨的作品。“减压”固然必要,但如果仅仅娱乐而不励志,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减压” 之功。因为娱乐意味着什么都不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对现实的片刻逃避;而只有励志,才能真正完成精神上的减压与现实中的担当。

从这个意义上说,军旅青春励志剧值得记入年轻人的青春备忘录,广大电视剧工作者们应该创作出更多精彩好看的青春励志剧来为青春喝彩!

反映军旅生活篇二
《笑忆军旅生活-合定精简本》

我为守岛兵鸣不平

今年“五一”黄金周我拉了一车游客到‘龙虎山’风景区游玩,去景区的路线上要经过几个部队驻地。没想到我拉的这一车游客大部分都是当过兵的退伍老战士,车过部队驻地、一下把他们对老部队的怀念激发起来了。在一天的游玩中,这些退伍老兵始终没有停止过对自己服役过的老部队的怀念和诉说,晚饭后他们相约到景区招待所边上小河滩上接着聊,当知到我也是个退伍老兵后,拉着我一定要我参加他们的自带茶水退伍老兵聊天会。

到了小河滩边,大家围坐在草地上各自诉说当年自己当的是什么兵、怎样有意事。他们有当过海军的、空军的,导弹兵,更多的还是路军,当过路军的有装甲兵、骑兵、边防兵、铁道兵、工程兵、武警等等,好个笑忆军旅生活会„。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部队的发展,特别是自己当过的兵种,那真是指高气扬,例举各影视片来证明自己说的正确性。听着、听着我的眼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起了转转。

我离开了这群退伍老战士,一人在河堤上漫步,眼泪终于流了出来,我知到这是想家了,想那曾经教育、培养我和锻练过我的部队大家庭了。过去也经常想,并没有今天这么利害,今天是怎么了?走着、走着突然觉得有种使命感在内心里产生。是什么使命?猛然发现我要那呐喊,我要为我服役过的守岛兵呐喊,为他们鸣不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8年了,这些守岛兵为祖国站岗、放哨也快60年了。怎么没有一部真正反映他们战斗、执勤、训练、生活的影视剧呢?祖国有多少个岛屿?有多少个守岛战士?特别是福建前线的守岛战士。难道说他们的战斗、执勤、训练生活没什么可写?还是需要保密?祖国这么多岛屿一个岛屿一个故事,可以拍几百集影视剧。现在‘二炮’、特种兵都能上影视片,难道说守岛兵还不能?有人会说肯定有那我就说要有,也没一部真实反映守岛兵战斗、执勤、训练生活的,特别是福建前线的守岛兵。

因为20多年前,我当的就是福建前线守岛兵。我们的每天从早上起床到晚睡觉和其它部队是完全不一样的,训练、站岗执勤更不一样。早上起床号响后,第一件事是以班为单位子弹退膛、验枪、关保险将枪放回枪架上。在出操前还要派人巡滩。巡滩就是在自己的防区内的海滩上巡视,看有没有脚印(夜里海水涨一次潮、退一次潮将白天的脚印全冲刷掉了),如有再看是下海的还是上岸的,下海的一般来说是偷渡的,上岸的八、九是敌特。晚上军营响起息灯号后,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除执勤、训练的都应该是上床睡觉吧。但我们守岛兵360天在上床前都要做的一项工作是,以班为单位验枪、子弹上膛(56式半自动步枪能装10发子弹,但我们只上9发,天天上、怕弹仓弹簧老化)、关保险。再将子弹袋、手榴弹袋和枪放到床头才上床睡觉。我想这种睡觉全军其它部队是决对没有的吧。

夜里救火急不急?消防战士也要穿衣才出勤吧。而我们守岛兵夜里‘防炮’、反小股登路不管是真的还是训练,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一年四季是不穿衣服的。夜里接到命令或听到信号,或者听到枪声、爆炸声,守岛兵起床首先是双脚自己穿鞋,右手拿枪、左手将子弹袋、手榴弹袋及衣帽抱起占领阵地看情况再找时间着装。这也是全军独有的吧?。等等„守岛兵的特点多的是这里我就不再多说了。

我是1979年入伍1984退伍的一个老兵,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厦门守备第四师(该师已撤消因此应该不存在保密的问题了),13团、一连服役。这是一个英雄倍出的部队是解放战争第四野战军的老部队了,我们一连有一面林彪元帅当年亲笔手书的“解放天津登城第一连”的锦旗,上面留有战争留下的180多个弹孔。一个连队有元帅亲笔手书锦旗的,在当年福州战区只有我们一连有此荣誉。全中国人民解放军有此荣誉的连队也不会有几个,渡江战役后我连一直住守江西庐山,担任中央领导人上庐山的警卫部队。一直到七十年代初林彪事件发生后,随全师换防来到福建前线住防。

我分到这个光荣的连队那年正好我连是全团训练先行连,3个月我在一连就完成了1-4射击训练和单兵进攻、单兵防御及单兵土工作业训练。第四个月初被调到师汽车教导队学习驾驶,

因79连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师调了很多官兵去参战。运输连人员紧张,我在驾训队学习了3个月就调入了汽车连3班。由班长宋华喜(江西省丰城市人)亲自带学驾驶,以后的5年军旅生活基本是在运输连里度过的。当的是汽车运输兵,自然接触和参加其它单位的训练、生活就特别多。有特别多的感受、感想和回顾,要写也特别有的写。

咱汽车连在四野那时可不叫汽连叫运输连都是骡、马车,后来缴获国民党军的汽车装备了我们连,当时只有三台车三个俘虏兵,他们是美军培训出来的汽车兵吃不了我军的苦(其实我军给他们开的是高干灶),老逃跑部队要派兵去抓还不准带枪怕打死他们,还不能打骂他们一不小心他们就罢工,部队没办法只好派一个连来警卫他们一人一个排。这三个俘虏兵就是我们连驾驶员的祖师爷,现在想想都觉的挺好笑、挺好玩的。我们连史上过去到没什么很辉煌的记录,但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很是辉煌。79自卫反击战我连抽调了10人参战,9人立了功两人火线直接提了干。三人战后保送进了军校,其它5人也都被参战部队留下转了自愿兵(自愿兵在当年可跟提干差不多荣耀)。

咱们汽车连的老传统就是讲技术,技术好的兵日子很好过技术不好的兵连说话的地方都没有。比如说今天是星期天没事3个75年的兵想打扑克牌(拖拉机),差一个人也可说差一个同年兵吧,他们不敢叫老兵加入当然老兵自己要加入就太好了,他们情愿不打也决不会叫个76年的兵来打。除非你这个新兵在同年兵里是顶尖高手他们就会叫你加入,1来是对你的嘉奖、2来他们也能玩起来。这主要是讲5年以内的兵,5年以上好象就不太分年份了。技术好的兵被派出车的机会就多,而且长途任务多,这样他带的助手(实习驾驶员)开的公里就多。不但车出的多公里跑的多,连白天、晚上的岗都不用站。白天出车自然不用站岗,夜岗我连规定长途车归队当夜不用站夜岗。晚上9点后归队的司机不用站夜岗,出车在外只要有条件或可能大多都会混到晚上9点后回来。

出车在外坏了车不要紧只要能把车开回去就是英雄,车子坏在外面不管是大故障、小故障回不来的全是狗熊一个。连队的理论就是小毛病为什么修不了?!大毛病为什么不提前发现?!据说这都是老祖宗三个国民党兵留下来的,他们可是抗战时美国兵赔训的驾驶兵。连队如此讲究技术,技术好的兵被连干部和班长老兵看的重自然牛B的很。衣服、被子都不用你洗,助手、新兵都会抢着帮你洗。连队各班的生产菜地你更是难的去了,人家搞生产(一般都是晚饭前)你还在跑车呢。就是归队了,你也还要带助手洗洗车和保养保养车呢。在我们连5年兵只算刚满服役的兵,八十年代路军服兵役虽说是3年。但你在新兵时领导准备调你去学开车时都会先找你谈话;先是表扬一下你新兵的表现,然后说准备调你去一个艰苦的地方或岗位。问你愿不愿意,如你不愿意到此结束。如你愿意听从领导安排的话,就接着问你愿不愿意沿长服役期最少5年。愿意这时就宣布调你去学开车,有的单位还要写保证书。 总之我们连兵龄等级很严,同时学习技术的气氛也非常浓。没事大家坐下来寥天,大都是谈技术问题。不懂就问,决没有人会笑你。平常新兵可不太敢和老兵乱说话,只有这时新兵才敢和老兵坐一块而且可以放胆说。这时你新兵能把老兵问倒了,那也是你的本事。这种寥天往往是开始新兵紧张,寥到后来就变成老兵紧张了。老兵寥到后面发现自己快顶不住了,要么搬更老技术更高的救兵要么就开溜。不管怎么说,被新兵蛋子问倒也是很没面子的事。所以说我们连的兵大都挺能讲的,调出去的兵到新单位大都能成为新单位的骨干。像师特务连防化排一台车、师军人服务社一台车、师家属小工厂一台车、师农场一台车、一台推土机、一台拖拉机,师卫生队两台救护车,师小车班等等单位的驾驶员基本都是从我连调,自己是不培养新驾驶员的。

出车在外不管是单车还是车队,遇到其它部队的车时也不管它是单车还是车队。就要和别人比拼,变着法子也要跑到前面去,有时动作大了出险情用车单位带车干部发话提醒都没有用。就是警告要告诉连队也没用非比不可,被连队的兵知到了输了要被骂,出了事要倒霉。总之非比不可,还非的赢。所以说那时我连的兵开车都很凶,20多年过去了现在想想很好笑。我

在汽车连里的这5年里,养过猪,烧过饭,当过教练。印象最深的还是82—83年时部队搞的全军车辆技术80项的一个运动,现在想想那真是惊人的浪费,全军上下浪费要过亿。据说这个项目最早是成都军区的一个汽车助理员提出的,最后全军军推广。80个项目全部合格是100分,如果80个项目都不合格的话,可以倒扣倒300分。

80个项目现在要说完整已经记不全了,总之,大部分是荒唐的。以我们老解放CA-10来说,全车不能有任何地方渗油,说实话,当时的老解放一下生产线就开始渗油了,更别说最后到我们使用者手上了。再说以当时的技术来讲,不要说老解放车了,就我送两栖侦察部队到漳州机场搞跳伞训练时,我看那时的飞机都是到处渗油的,更别说我们的车了。当时就那技术,要想做到不渗油,这真是难为了全军驾驶员,成天就是哪里漏油拆哪里,加垫子,上胶水,人累得像狗熊,还没啥效果。还有什么一提就发动,一人推得动。一提就发动还说得过去(就是不用马达用手摇柄发动车辆,手摇柄不打圈一提就能发动汽车发动机),一人推得动那就是违心得很了,人得力气有大有小,我们副班长个子又小,力气又小,全连得车辆没一辆他能推得动得,就连我连的嘎嘶‘51’两吨半车他也推不动。反过来,5班副山东大汉,全连再烂的车他一人都推得动,别说空车了,就连我们连得老吊车他都推得动,所以讲不能不说这一条是非常违心的。

还有就是汽车的半轴螺丝每个螺丝都必须多出三个牙,牙少了换螺丝,牙多了,锯螺丝,你说这又有什么实际用处?典型的面子工程。总之几个月来搞这个80项目,光是我们一个师就用了几百万。道理很简单;要让使用过的车辆达到刚出厂的车辆都达不到的标准,最好的办法就是换零件。先不管它能不能用,只要达不到‘80项’的标准就换了再说。一台车不要说达到它那狗屁‘80项’了,就是接近它那狗屁‘80项’得换多少零部件?!通过几星期没白天黑夜的拆换和作假这台车总算接近完成了这个狗屁‘80项’了,出一次车回来又达不到了再重新拆换吧。人是一个个累得像狗熊一样爬在车边都能睡着觉,拆换下来的零部件一个个都是人民币现在想来心都是疼的。

现在想起这件事心真的还是疼的很,教条主义、面子工程真是要不得。它会害死人的,但愿现在部队再不会发生这种低级笑话了。

老将军对汽车兵的一次坦诚的传统教育让我终身难忘

记得那是1980年5月份的一天,当时我在司训队学习。一天早饭后不久,我们正在上理论课,值班首长命令我们立刻停止上课,到食堂门口集合。 队伍站好后,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老军人,我们的王司令员。王司令员的表情非常严肃,看样子似乎非常生气。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一个个大眼瞪小眼的站在那里等着王司令训话。这时炊事班拿来一个菜盆,王司令从炊事班手中接过菜盆,走到泔桶旁边,从泔桶里捞出七、八个剩馒头。

走到我们面前开始训话:“同志们,这是什么?也许你们会说‘不就是吃剩的馒头。’我说,它不光是吃剩的白馒头。它是农民血和汗的结晶!同志们,也许你们有些人家庭条件不错,但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在家里你们能这样随便扔馒头吗?你们知不知道,全国还有很多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我们的老百姓自己种粮却吃不饱肚子,还勒紧裤带把粮食送到部队来,难道我们就这样对待他们?你们为什么当兵?你们可能会说‘听党的话,响应党的号召,保卫国家,来当兵。’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是这样的光荣法吗?”

“我是你们的司令员,按过去的说法,我就是个将军了,也算共和国的高干了吧?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当兵吗?我当兵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共产党的军队,什么叫国民党的军队。我就是饿的没办法,当兵找粮吃。当时有一句话叫‘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如果那时别说能吃到这么白花花的馒头了,有杂粮能管饱肚子,我也不会当兵。现在全国解放了,我们的条件是好了很多,但还没好到能随便把粮食扔掉的地步吧?我相信永远不会!”

“这些馒头是谁丢的,我不查。我也相信绝对不是领导干部丢的,因为你们这些领导干部受

部队教育这么多年,没有这个狗胆。但是你们的兵你们没教育好啊,错不在兵在你们这些干部身上。我上一司令员,是你们的最高领导,那么我没教育好你们这些领导,我也有责任,我认罚。” 说着,他从菜盆里拿出一个被泔水炮过的馒头,并叫随身的参谋把剩下的分给所有的干部。说:“我吃,你们也吃。我吃这个大的,你们每人分个一口两口表示下意思吧。”说完他就连眉头也没皱一下就把那泔水泡过的大半个馒头给吃了下去。我看着其他的队干部们皱着眉把那一小口泔水泡的馒头咽下去时,我想别说枪毙我,起码是判我的刑我也吃不下啊!

可是后来我想,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将军,家庭条件应该很好了,生活条件绝对没得说。他为什么能把它吃下去?真的是想不通。 多年后,经过部队的教育,自己也长大了,懂事多了。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老将军他没忘本,他没忘记他是人民的儿子,他所带领的是人民的子弟兵。这件事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老将军咽下泔水馒头的景象就像印在我心中一样,时刻都能想到。 退伍这么多年了,不管是在家,还是在饭店聚餐,我对浪费粮食的人,虽说不会大声的骂他,但是我是非常轻视他的。如果谁和我一起吃饭浪费粮食的话,饭后他别想和我说话,我绝对不会和他谈话或做生意的。

八十年代我军汽车驾驶员是这样训出来的

我们师驾训队每年培训驾驶员有10多个班每班6-7人,还有帮地方代培一个班和兄弟部队一个班,兄弟部队主要是边防军、武警(当年这支部队还非常小,可不是今天的武警部队规模。)及对敌广播站。每班一台车8个月学期每人平均驾驶1200公里毕业,回原单位跟车实习一年再回驾训队复训两个月考试发照才成为一个能单独驾车的合格汽车驾驶员。 实际上要两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兵,而现在义务兵服役才两年如按我们当时的训练方法的话汽车兵不成了 驾校了吗?想来是有新招吧。我们当年是这样训练得,我把我当学员和后来当教练的经历说给大家听听。让大家了解一下当年的汽车兵是如何训练出来的。

当年我们汽车兵的兵原是从步兵团当年的新兵,己完成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发完领章帽徽(相当现今部队的受衔)后,从中挑选出来的。到了驾训队进行一次文化考试,再进行一次体检合格得成为学员,不合格的有得退回原单位有的调到其它新单位。 驾训队开训后第一个星期是汽车理论课和上车(车的四轮都被顶起)认识和了解体会驾驶。第二个星期开始驾驶训练,当时厦门机场的原址是个国民党军留下的废军用机场,我们就到那学驾驶在旧机场里转着圈跑学起来可快了。一个星期就上路了,刚上路是走前沿战备路,当年地方车也少前沿的农村基本没有车,要有也是台吧拖拉机。我们就分成两队对着开练会车(前沿战备路很窄),还别说在这样的地方练真容易出技术,两个星期就可上公路了,这个月晚上都要上课学习理论知识和交通规则。

第二个月学员就开始公路驾驶训练了,当年我们部队搞的是‘以运代训’这时的学员开始有苦吃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部队所在地厦门市刚成为特区,进入飞速发展期运力特紧张。驾训队成了运输公司,学员们除了学开车还要当装卸工,我们驾训队拉的货不管是烟、酒日用百货还是农药、化肥都是自己装卸,如是长途运输的话学员们就打上被包坐在货上(典型的人货混装),一路换着开。晚上睡觉都是借路过地方的学校或礼堂,吃饭是炊事班埋锅造饭(炊事班有台前苏联咔嘶‘五一’车)。

这样学习两个月回驾训队开始学习理论知识和车辆保养及排除故障一个月。又开始两个月的山地驾驶训练,帮地方拉木料还是自装自卸,学员还得坐在木料上。这两个月的山地驾驶训练是最苦的也是最危险的,发生过学员从行驶的车上(睡觉了)掉下来差点被后面的车压死,也发生过学员把车开到山下的翻车事故。因为是‘以运代训’运费和装卸费赚了不少伙食还是相当不错的。 山地驾驶训练完返回驾训队,开始到军战地训练场学习战地驾驶(单边桥、双边桥涉水驾驶,越野驾驶车辆急救等等„„),这后3个月事比较多一个来月战地驾驶一个

来月的城市驾驶、夜间驾驶、场地倒桩驾驶,训练完这些就进行考试了。考完试还不算完师修理所派修理工来一个班一个修理工,在他的指导下学员们对教练车进行大修一次,将大修好的教练车留给下期新学员这才算完,这期学员算是毕业了返回原部队实习一年左后再来复训两个月,再考试拿驾照这样一个合格的汽车兵旦生了。

汽车兵也得干炊事兵-我半年的炊事兵生活

我们汽车连的炊事班除班长是专业厨师外,其它人员都是班里的驾驶员轮流 下炊事班当炊事员的,一般是半年时间一换。说是轮流下但不可能每人都轮的到,实际上下炊事班的都是这几种人;1:是要入党了但在支部分析较大,下炊事班表现一下再定。2:是自己要求下炊事班的,这种人是想退伍又怕退伍前出事故走不成,(因为部队对事故抓的非常严,一点小事故都可能换来一个处分,不过部队对出了大的交通事故的驾驶员又是非常的保护的。)3:是已经出了事故占不能开车的。4:是比较跳皮的兵,想修理修理你又不太好抓到你的小辫子。让你下炊事班刚当炊事员经常会把饭烧生了、菜烧坏了、馒头没发好等等„„ 。其它人出这样的差错领导可以理解,第4种人出了这些差错你就等着被修理吧。我就是第4种人。

想当年我是79年的兵,正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年月,我们部队没有整建制的参战但抽了不少官、兵去支援补充到一线参战部队,这样一来我们部队人员就很紧缺了,特别是我们汽车运输兵。所以我和一个姓陈的兵 在驾训队学习才3个来月就先期回到汽车连下班跟车实习了,我分到一排三班由班长亲自带,我们班长姓宋是全连兵龄最短的班长71年入伍的兵(连里兵龄最长的是6班长68年的兵)。我们连运输任务重又要照顾老班长们,所以单车长途基本是我们班长包下了,我跟班长学习进步也特别得快,等到同年兵下连时我己是老驾驶员了,现在是我来带他们了。够牛的吧?!这一牛就牛出问题了:不知天高地厚、对同年兵指手画脚,一到站夜岗就装病等等„„。这不给连领导瞄上了,下炊事班等着领导来修理、修理。 到了炊事班,70年湖北神农架入伍的洪班长和我谈话说:“你的情况连领导对我说了是4号病,你班班长老宋也跟我谈了你的情况,看来你们宋班长非常喜欢你要我多帮你渡这难关,我能帮你什么呢?你们这些城市学生兵什么都不会,我看你还是先养猪吧。咱连的猪本来就养的差,猪喂的差点它们不会提意见。”就这样我开始当猪司令了,每天喂两餐早上8-9点一次,下午4-5点一次就是把食堂的泔水加上糠,有时喂点猪草(水浮莲)。每天就这点事自己的时间很多,我就跑到修理所找老乡玩(修理所原单位在重建,现就借住我连停车场里),跟着他学修车。

年青人都爱玩新花样,这不一学起修车还来劲了把自己都当成了修理工了卖劲的很。修理所所长看了很是高兴说:“年青人就是应该多学本领,好好学将来我想法把你调来给我开修理工程车算了。”所长还经常亲自带我学修理,看来所长还真是喜欢上我了。所长是湖南湘西人,所里的兵被后都叫所长是土匪大王当面只叫大王或寨主,所长还爱听。所长是副营职但一点官架都没有,中午午休也不喜欢睡午觉,经常开着他的破‘北京’大屁股吉普车带着我和老乡小安去抓鱼、虾玩。

这不一玩上新花样连自己是猪司令的职责都给忘了,把自己的兵-小猪崽仔们给饿成了跳高运动员了,一个个从猪栏里跳出来往连里的菜地里冲。把战士们急得拼命赶也赶不走我的兵,他们那里知到我的兵一天都没进食了。气的指导员很很的修理了我一顿连晚点名点名批评一次说:“猪不会找他提意见,行!你来养人,你能把全连的兵养成运动员还不到我这告你的状,老子给你记功。到时不管是真是假是好是坏,只要连队这些老班长给你提什么我就给你记什么。”得,才当一月的猪司令就被撤职了改当伙头军了。回到炊事班宋、洪两班长找我谈话宋班长的谈话题主要是教育我要一定要好好干,不要从新兵尖子一下掉下成个全连垫底的料了。洪班长的话题是想多学点手艺是好事,但本职工作更要学好。还问我对烹饪感不感兴趣,有兴趣的话他可以教我点烹调技术。我很高兴的答应了洪班长,说实话那时年青什么都想学。

反映军旅生活篇三
《关于军营生活的调查报告》

关于军营生活的调查报告

祖国的繁荣富强离不开那身穿绿军装的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他们的日夜劳苦才有了全国人民和平幸福生活的今天。在党的领导下,他们严守纪律、刻苦学习、严格训练,还有那种自我牺牲的责任意识和敢打敢拼的爱国精神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的。

为培养我们的责任心和爱国精神,学习军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我们班小组成员于2009年7月20日走进了七一三四五部队解放军军营,亲身感受军营中多姿多彩的生活。

我们一步入军营的大门口,迎入我们眼脸的是战士们在训练场上“一二一”的操练场面。只看见士兵走着正步,一列列身穿军装的战士抬头挺胸,摆臂整齐而有力度,个个精神抖擞,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真不视为操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的口号整齐而响亮,时时在操场上回荡,振天动地,他们排列着整齐的队伍向我们走来,迈着整齐而又有节奏的脚步,这让我找回了军训的那种感觉。开饭的号声一响,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嘹亮的军歌,走向食堂,食堂里战士们静静地、有序地在打饭,听到的只是碗筷的撞击声,没有一个战士乱说话。想想我们,在食堂排队时不仅队列不整而且嬉笑大闹,还有一部分同学趁机插队。而且每一个解放军叔叔饭后都会洗干净后将自己得餐具放在指定得地点,而我们呢吃饱了就大摇大摆地离开了,我们有没有想到那些排了好长的对早已饥肠辘辘的同学?良好的习惯不仅显示了一个人的品德,更加显示出了一个民族的希望。

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多多少少都会听到或看到外国的旅游胜地特意标明这样的警示牌:中国游客不得随地扔垃圾。这足以敲响国人的警钟,中国人民提高素质,只有每一个公民的素质提高了,我们国家的素质才能真正地提高。而身为一名高中生,更加身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自身应该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做一个文明有礼貌的好公民。因此,我倡议全校师生要注意自身修养,让我们的学校也成为一所高素质的学校。

课余休息时间,我们趁机采访了几个叔叔,具体内容如下:我们:叔叔您好!我们是来自市实验新高一学生,来做一个关于军营生活的调查,我可以问您几个问题吗?叔叔:当然可以了!我们:您可以把你们的作息时间告诉我们吗?叔叔:我们一般是早上6:30起床,整理好床铺,洗漱后立刻集合整队便开始训练,然后就是早餐时间,8:00准时上课,中午11:30午餐时间。下午2:00会有操课,5:30是晚餐时间。7:30准时看新闻联播,有时还要搞一些娱乐活动,晚9点列队点名,9:30准时就寝,这就是军人的生活。生活是有些乏味苦燥且又苦又累,但从中磨练人的了意志,增强了战斗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卫自己的祖国。军营生活的体验是短暂的,我们怀着无限的敬意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当大地摇动,无情的砖瓦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夺去,又是他们——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一声令下,不为个人安危着想,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援,一朵朵绚丽的生命之花在他们满是鲜血的手里悄悄地开放。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啊!我们的解放军叔叔们争分夺秒地救援,一刻也不敢耽搁,因为或许停下的那一刻就有一个生命逝去,他们不仅是和时间赛跑,更是和死神在抗争。解放军叔叔接连几天都未合眼,只要还没有倒下,就永远不会舍弃救人的念头。 我们知道当兵的人所受的苦和累是我们难以想象得到的,然而他们那种爱国的热

情和始终不渝的执着却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时刻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五一二大地震我们不会忘记,失去同胞们的痛苦,我们也不会忘记,还有,还有,还有解放军叔叔在“九八”抗洪抢险、“四?二八”抢救现场,我们更加不会忘记。 我们感动了深深地被他们震撼了,那是怎样一种舍己为人而又无私奉献的精神!我想那便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自强不息、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勤俭勇敢、团结一致。

有句歌词唱得好: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国家在经历了许许多多风雨之后,建立起一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保障有力”的人民军队,有了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我们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有了这样的一支强大的军队,我们中华民族就会国富民强,有了这样的一支强大的军队,我们中华民族就能建设好自己和平、幸福、美好的家园。我们为自己国家有这样的军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体验了军营生活后,我们的收获很多。军人的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敢于拚博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从今往后,我们一定加倍努力地学习,“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不断增长才干,报效祖国,为国争光。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起行动吧!

„.

反映军旅生活篇四
《部队生活》

部队生活

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会回头去看看曾经走过的路,正是这样一种习惯,才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一步步的成熟起来。虽然只有仅仅10天军旅生活但回想起来还是那样美好,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励造了我们崇高的人格,锻炼了们良好的军人素养!进入大学后,我们又将接受各种新的挑战,不是在人生的挑战中颓废的倒下,就是在人生的挑战里铿锵有力的崛起,欣慰的是,我们已拥有一颗刚毅坚强的心,重在选择后的坚持和勇敢,而非后悔!

刚进入部队,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格外熟悉:清晨的号角吹响了同志们一天的战斗精神,简单而严谨的一日生活制度把我们的生活规划得井井有条,潇洒的军装,整齐的队伍,矫健的步伐,嘹亮的歌声,响亮的口号„„一切都是那么的振奋人心!

在训练场上,伴随着军官们一声声严厉而嘹亮的口令,一排排一列列队伍整齐的做着各种动作,置身在一群军旅海洋中,我体会着青春的朝气与蓬勃,我一直相信“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年轻就是一种资本,可以让你没有顾虑,让你摔倒了又重新站起来,但年轻不是做不好事情的借口,所以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得竭尽全力,义无返顾。一个简单的军姿,一个简单的步伐,一个简单的动作,我们都需要一遍又一遍去训练去纠正,一直要做到最好,之后的是坚持,这需要的不仅是毅力还有团结,有的事看似简单,你喜欢是一回事,你去做了是另一回事,你做了能做好是另一回事,做不好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我们更需要努力去做尽力去做!

部队生活像平日的阳光一样挥洒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在很多不经意的瞬间悄然流走,熟悉彼此,谈天阔地的时候从面前悄悄穿过,当我们在紧急的集合中向右看齐的时候从哨声中穿过,还有我们在食堂进餐的时候„„在这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折射出部队管理的严谨,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反映出部队生活的管理体制,这里孕育了我们以后部队生活的点点滴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部队的生活是辛苦的,但又是充实的美好的,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意志的磨练,同时更加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和团队精神,部队是一个很好的学校,这里是我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在面对任何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要说我能行,“有没有信心?”大声回答“有——”。其实很多困难看起来很难,当真正面对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也不过如此,尽力就是最好,只怕你连想都不敢想!

在部队里,在训练中体会了苦,体会了乐,我喜欢军人,喜欢部队,更喜欢的是那苦中有甜的训练,自己坚持下来的那份成就感,锻炼自己意志与体质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那股认真劲儿,在部队里也让我明白,天下没有能人,只有能扛的人,别说自己不行,也别说自己不会。只要自己用心努力就一定会做好,做一个能扛的人!

人是在不断的磨练中长大的,就像一棵小树一样经历无数的风雨后才能变成参天大树!这里将是我们扎根的地方!

反映军旅生活篇五
《军旅文学作品火爆现象之我见》

军旅文学作品火爆现象之我见

汉语言文学 王凯 指导老师 莫其逊

【内容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军旅题材作品非常红火,收获了一大批精品力

作,以一种更加个人化的姿态灵活多样地融入了当代文学之中。由此带来了军旅题材作品

的日益火爆。军旅作品的本质特性即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小说和影视等表现形式

得到进一步高扬,对和平年代军人命运、生活状态的观照,表现了当代军人对存在意义、

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索。当代军人的内在气质和风貌在英雄主义审美风范下得到了极富震

撼力的全新呈现。充满了崇高感的军旅题材作品正带领人们走向美好的精神家园,重新点

燃人们内心的激情和壮志,让理想和信仰在人们的血脉中再次贲张。

【关键词】 军旅文学;发展;现象;使命;出路

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阅

读习惯,影响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军旅文学作品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冷热沉浮的过程。可

以说,当代军旅文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人民军队和人民共和国成长壮大的艰辛历程,在不

同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与追求,也从侧面体现了当代中国和当代中国文学的渐进

过程。在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有显著的地位和独特的存在价值。本论文拟对现在的军旅

文学作品的火爆现象进行分析。

一、回顾往昔:我国军旅文学作品的发展历程

军旅文学作品即以反映战争、军人、军队生活为主要题材,描写与战争、军人、军队相

关的内容,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各种体裁。在世界文学领域和文学发展史上,

军旅文学作品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当代军旅文学作品与当代文学作品的发展大

体一致。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向前教授主编的《中国军旅文学50年》一书中将新中国成立

后我国五十年来的军旅文学发展阶段按照年代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文革”前十七年

(1949——1966)、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朱教授划分的依据是结合政治上的时间段以及

文学生态环境的转换,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予以省略,因为众所周

知的原因,当时包括军旅文学在内的文学创作基本上陷入停滞或荒芜的状态。进入新世纪

以来,军旅作品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影响下,自身通过磨合适应找到了自己的定

位,我们可以称之为新世纪时代。

“文革”前十七年(1949——1966),可以说是新中国军旅文学的繁荣兴盛期。在当时

活跃的军旅作家们大都在战争年代参加革命,经历过炮火硝烟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伴

随着年轻的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他们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进行文学创作。刘知侠的《铁道

游击队》、曲波的《林海雪原》、刘流的《烈火金钢》、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罗广

斌、杨益言的《红岩》、王愿坚的《党费》和《七根火柴》、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石言

的《柳堡的故事》、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都获得了成功。这段时期军旅作品

的题材主要以战争生活为主,通过小说,诗歌、散文以及由小说改编成的戏剧,电影达到

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并以其数量和影响在当时成为了文学的主流。这些作品受战争文化心

理的影响较深,以其高扬的英雄主义为主旋律,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追求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基本奠定了我国当代军旅文学创作的审美风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因此也有人称此时

的军旅文学创作为“战争文学”的繁荣期。

作为第二阶段的八十年代时期算是新中国军旅文学的复苏发展期,在时间上指七十年

代末到八十年代末。这一时期的军旅作家们,大都出生于建国前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

的冲击和破坏,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现实影响,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变革时期,在

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各种新兴文学空前繁

荣的文学环境里,军旅文学创作亦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军旅作家们压抑已久的创作冲动

被释放出来,此时的作品除了极少数描写战争题材外,大部分作品展现了和平时期天南海

北的军营生活,充满了时代的气息。“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上作战”[1]可以说是对八十年

代军旅文学创作情形的概括。刘白羽、魏巍、徐怀中、李存葆、朱苏进等一批新老作家们

在和平生活、革命战争以及想象中的历史战争三个方面拓展空间,拉长军旅文学创作战线

的同时,也深化了军旅文学的艺术创作。《西线轶事》、《高山下的花环》、《皖南事变》、《射

天狼》、《兵车行》等作品以反映时代、张扬崇高,关注当代军人价值,揭示战争残酷、面

对历史真实,不避讳人生的矛盾与复杂而赢得读者的广泛认同,显示了军旅文学与现实生

活亲密的血缘关系。加上几次在全国性评奖活动中获奖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兴趣和热切关

注,构成了新时期文学作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军旅文学与其它题材作品一道,

铸造了80年代中国文学的真正辉煌。但是到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建设的改革

发展加速期,军旅文学渐渐淡出了文学和阅读的中心。面对逐渐被“边缘化”的现状,习

惯了辉煌和轰动的军旅作家们随着改革开放进入了沉寂思索。

进入90年代,可以算是军旅文学的沉寂期。随着前苏联的解体,海湾战争的爆发,国

际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局部冲突代替了冷战,但是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了时代的主题。我国

的改革开放也进入了快车道。市场经济代替了计划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社会发展

的主要课题,国内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一度使军队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高技术战争在给我

军带来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了军队的变革。军旅文学的生存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改

革开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西方现代思潮的大量涌入也致使人们的价值追求发

生了变化。当代读者对文学、对军旅文学的阅读与期待视野进一步开阔和复杂,无疑给90

年代军旅小说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以新的观念或思维顺应时代的变化,怎样以

新的文学目光或方式面对与军事生活相关的“现实”,也就成为这一时期军旅文学创作的

新课题。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军旅作家们一度有点不知所措,值得欣慰的是在90年代

后半期,一些军旅作家自觉或比较自觉地把新军事时代的新课题摆到了自己的面前,开始

关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军营生活及军人精神状态的变化了,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军事题材文

学作品。黄国荣的《兵谣》、陈怀国的《遍地葵花》、柳建伟《突出重围》、姜安的《走出

硝烟的女神》、徐贵祥的《仰角》均以独特的军旅文学风格和气质,平静地融入了90年代

中国文学的大潮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军旅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传播的特点。在多元

文化的选择融合下,军旅文学创作适应时代发展,深入生活实际,呼唤爱国主义、理想主

义和英雄主义的回归,重新构筑了新时代的英雄形象。军旅文学创作不仅在小说创作上硕

果累累,在根据小说改变的戏剧、广播、影视上,也赢得了众多读者。《DA师》、《历史的

天空》、《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等作品开始在社会中形成品牌性的影响

力,造就出了一定的军事文学读者群。在一批有潜力的军旅文学作家和作品的带动下,众

多“网络军事文学写手”和“网络军事文学作品”也随之出炉。引发了一种群众性的军事

文学写作热潮和阅读热潮。同时由这些作品编剧、改编或被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热播不衰,

显示出了军旅文学的“酵母”作用及其借助影视传媒成倍放大的覆盖力量。种种现象表明,

一度被边缘化的军旅文学创作,在新世纪多元文化的架构下,正在逐步走向第四次繁荣。

二、正视现实:军旅文学作品的使命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军旅文学创作在多元文化的架构下开始走向第四次繁荣,军旅长

篇小说创作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相当水准,收获了一批精品力作,以一种更加个人

化的姿态灵活多样地融入了当代文学之中。《亮剑》、《历史的天空》、《狼毒花》、《士兵突

击》等根据小说改编的军旅题材影视剧也走红了荧屏,掀起了收视狂潮。随着军旅文学作

品的火爆,也引发了一场军旅影视热与军旅小说热的争论,有人认为军旅影视题材热带动

了军旅小说热,那是影视热的延续,而不是小说热,小说只是分担了影视的殊荣而已。 我认为争论的分歧点在于表现形式与传播手段的不同,对于军旅文学承担着弘扬英雄主

义、爱国主义,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特殊使命来说没有过多的影响,小说通过语言、

叙述、人物心理描写等手法来给读者提供阅读快感,影视则通过以具体的、生动的、明确

的物态形式直接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震撼,带给观众审美愉悦,包括视觉享受和

知识构成的进一步的丰富。军旅小说被拍成影视剧,可以扩大作品的影响,使爱国主义、

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影视这一直观形象的表现形式得到进一步高扬。从而使严肃神圣的军旅

文学贴近现实生活,更加符合广大基层官兵和普通群众的审美追求。进一步引发社会对和

平年代军人命运、生活状态的观照,展现当代军人对存在意义、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索。

进而使当代军人的内在气质和风貌在英雄主义审美风范下得到了极富震撼力的全新呈现。

军旅文学创作与一般的文学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那就是它的“政治优势”和“主

流意识形态色彩”。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为政治服务和为工、农、兵服务”的

“二为”方向[2],邓小平后来又将“二为”方向放宽为“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

[3]。“二为”方向的提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当时包括军旅文学在内的当代中国文学的

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军旅文学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土壤。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

经济建设成了一切工作的中心。市场经济的完善,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加快了人们的生活

节奏,加上西方现代思潮的大量涌入致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广播电视等现代传

媒手段的普及,当代读者对文学、对军旅文学的阅读与期待视野进一步开阔和复杂,世俗

化与娱乐化思潮让人们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作品。从而使包括军旅文学在内的文学

创作逐渐被边缘化。一段时期以来,人们面对社会的巨大变迁,在各种价值观、人生观的

碰撞冲击之下,出现了迷惑、错乱、急功近利的心态,面对金钱、名利不择手段,到处充

满尔虞我诈,致使人们的安全感日益减少。对于价值观念裂变带来的社会问题,人们开始

进行深刻的反思,试图找回曾有的美好、高尚、纯真,建构起自己心目中的价值理想。

军旅文学在新的形势下通过数年的适应磨合,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多元文化的选择

融合下,立足于现实的客观需要,适应时代发展,深入生活实际,呼唤爱国主义、理想主

义、英雄主义的回归,重新构筑新时代的英雄形象。《突出重围》、《DA师》、《亮剑》、《激

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等作品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了许多具有时代色彩“个性化”

的形象。从这些个性化的形象上我们找到了曾失去的理想信念,找回了曾消失许久的激情。

这些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更是在部队和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反响。《亮剑》中的李

云龙、《士兵突击》的许三多都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但是这些作品并不是单单来表现

一个人的英雄事迹。而是通过英雄们的成长历程来反映一种精神,揭示一种信念。从而为

迷失了价值信念的社会找回人生存在的价值。以描写和平环境下部队的现实生活,记叙了

一名普通士兵成长历程的《士兵突击》播出之后,在社会中引起极大的轰动,当年就在广

大年轻人中引发了一场参军热,可以说2007年底入伍的新兵大部都是在许三多的影响下

到部队去体验平淡乏味而又充满激情的军旅生活,而且“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和集体

主义精神在平时的生活训练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单调乏力的训练始终洋溢着青春的激

情,给当时在新兵连带兵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士兵突击》所体现的精神意义还

有英雄主义情结的再现、理想主义的坚持等等。《士兵突击》所体现的这些精神意义无疑

让强调独立、推崇个性、渴望成功、追求自由的80、90后们都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应该

说,社会在被军旅文学作品塑造的形象所感动的同时,军旅文学作品所提倡的爱国主义、

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也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人们在汶川地震中创造的抗震救灾精神就

是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全新诠释。

三、展望未来:军旅文学作品的发展出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军旅文学创作在走向第四次繁荣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当

前军旅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隐忧。我们须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军旅文学的发展出路。 当今社会,一些专业的军旅作家由于年龄职务的原因远离了部队生活,对新世纪处于

改革转型期的部队不够了解,甚至产生了一定的隔膜。对处于改革转型期的广大基层官兵

真实的现实表现、个人目的、精神追求、思想情感、前途命运、家庭关系、社会地位等现

实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思考,并且也没有兴趣。创作的部分军旅小说从题材

上看,虽然或多或少地表现或涉及了一些部队的现实生活,却并没有真正能深入到军旅现

实生活的深部、细部,没有切中时代精神的脉搏,也没有对新一代军人的生活、情感、思

想、命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所以不能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同。同时随着《亮剑》、《激情燃

烧的岁月》、《士兵突击》的热播,文学创作也引起了一股跟风之作,由此引发了众多军旅

作家把创作精力转移到了影视领域。创作精力的缺乏使军旅文学创作产生了小说剧本化、

情节戏剧化、故事世俗化的通病。改编的初衷本来是让缺乏阅读时间的人通过影视这一形

式平台了解作品扩大影响,但是出现的跟风之作在思想品格、表现的生活面、人物的塑造

方面都给人重复的感觉,从而使作品缺乏原创性,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造成

欣赏者大量流失,这也是军旅文学的潜在危机。

军旅文学作品肩负的特殊使命,要求军旅文学创作在感受时代发展的同时,必须立足

军营,在火热的军旅生活中探求军人的精神源泉。“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深入基

层,才能把握广大官兵的生存状况,才能掌握军营的现实矛盾,才能在作品中反映出现代

化进程中的军人的真情实感。立足军营生活的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发现,用心体验和平年

代时期军人对现实命运、生活状态的追求,当代军人对存在意义、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索。

亲身感受当代军人的内在气质和风貌的全新呈现。唯有此,充满崇高感的军旅文学作品才

能带领人们走向美好的精神家园,重新点燃人们内心的激情和壮志,让理想和信仰在人们

的血脉中再次贲张。为我们伟大民族的复兴,为当今变革前行的伟大时代,提供源源不断

的思想和情感动力。

[注释]

[1] 朱向前.军旅文学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13.

[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C].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8

[3] 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祝辞[N].人民日报,1979-10-31

[参考文献]

[1] 朱向前.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

反映军旅生活篇六
《论文》

目 录

题目„„„„„„„„„„„„„„„„„„„„„„„„„„„„1 正文„„„„„„„„„„„„„„„„„„„„„„„„„„„„1

一、作品中的“死亡”意象„„„„„„„„„„„„„„„„1

(一)军人之“死” —— 高扬的尊严„„„„„„„„„1

(二)女人之死——生命的悲歌„„„„„„„„„„„„2

(三)普通人的死——完美实现的极致„„„„„„„„„3

二、小说中“死亡”意象的精神内涵„„„„„„„„„„„„4

(一)对女性问题的关注„„„„„„„„„„„„„„„4

(二)透过死亡意象看生命本身的思考„„„„„„„„„5

三“死亡”对生命意义的思考„„„„„„„„„„„„„„„7

(一)“生”与“死”的整合„„„„„„„„„„„„„„7

(二)对死亡的超越„„„„„„„„„„„„„„„„„„8

注释„„„„„„„„„„„„„„„„„„„„„„„„„„„„9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郑重说明„„„„„„„„„„„„„„„„„„„„„„„„„„12

对毕淑敏小说中“死亡”的探究

毕淑敏的小说是新时期以来, 中国文坛上的一特殊的风景线。她的小说总是震撼人心, 这种震撼, 与其小说中的“死”息息相关。“死亡”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最为普遍和永恒的话题。作为反映社会, 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也就自然会关注这一话题。但我们发现, 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 对死亡这一写作领域的探索, 毕淑敏显得尤为突出, 对死亡问题的关注尤为密切。

毕淑敏今年59岁, 在她的59 年人生历程里, 作为女性, 使其小说之“死”对女性多一份体悟; 她参军,作为军人, 使其小说之“死”常常伴随政治、豪情、尊严; 她当医生, 使其小说之“死”渗透着医学的专业与叹息; 她当作家, 使其小说之“死”充满了对人文的关怀; 从毕淑敏的生活经历、军人身份、医生职业都给予了她接触死亡的机会, 引起她对死亡的兴趣和感性体验, 并直接影响了她的不同类型的小说的出现。但是, 毕淑敏对死亡的独特展示、独特视角和独特理解, 却是深深地含着她对“人的尊严”和“生命的体悟”。在其小说中,生与死不再只是生命存在的形式,而是具有了某种哲学意义,这种生命意识使她的小说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分析毕淑敏以下作品的“死”现象, 我们可以发现几种不同的死亡类型, 这些不同的死亡类型各有着不同的意象含义及展现的生命意义。

一、作品中的“死亡”意象

(一)军人之“死” —— 高扬的尊严

毕淑敏的青春时光几乎都献给了雪域高原上的军旅生活,她的作品最早也是反映军旅生活的如《昆仑殇》《阿里》等小说中,充满着军人之“ 死”。

《昆仑殇》讲述了十年文革期间一场残酷的野营拉练酿成的悲剧:为了执行临副统帅的命令,以“一号”为首的领导者们不顾现代战争的特定方式和部队的实际承受能力,强行进行冬季野营拉练在高原缺氧、天寒地冻、自然环境异常恶劣的条件下,强行穿越五千公尺以上的冰冻无人区,致使许多年轻的生命被强大的自然力量所吞噬。参谋邓伟良卫生员肖玉莲双双捐躯,炊事员、司号员一一遇

难,还有许多干部、战士长眠于昆仑雪原上。他们的牺牲令人悲痛令人惋惜。《阿里》把焦点对准阿里山区的女兵游星,在展现了女兵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用大胆笔触细腻地表现了不可扼阻的爱情与部队铁的纪律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游星坠入情网和地方干部吴光辉恋爱,被部队发现受处分,为了一个军人的人格不可侵犯,她在那里星光灿烂的夜晚选择投井结束年轻的生命。

纵观毕淑敏的早期军事题材的小说,不难发现,死亡——军人的死亡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被她引入了思维空间和审美视野。军人的死亡,是在个体生命在整个社会、时代甚至人类的大背景,借死亡的毁灭性、庄严性、不可逆转性来表现着生命的尊严、肯定着军人生命人格的价值。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不幸,是难以承受的人生痛苦;对这些军人而言,死亡则标志着真实的生命存在,在毕淑敏笔下,死亡时是有一种具有穿透力的精神力量,可以孕育军人的坚强,可以培养战士的刚毅,更为他们换取更高的理想追求。在毕淑敏笔下,死亡是一种有穿透力的精神力量,总是以浑厚的情感关注军人的死亡,在她笔下,这些军人以死亡去同坚硬的现实、顽固的年代、迂腐的荒谬搏斗,他(她)们以死亡去换取尊严的高扬。

(二)女人之死——生命的悲歌

毕淑敏身为女性,身为医务人员,目睹、体验了太多的女性悲喜,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看到了太多的女性的沉浮,。所以在小说中女性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其中女性的死是这道风景线上那轮在血色中透着希望的残阳。毕淑敏小说的女人之死主要体现在其复员回北京后的两类创作中—关注经济大潮中的女性沉浮如《女人之约》医护经历中关注女性生命使命如《生生不已》。《女人之约》是毕淑敏的转型之作,也是她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个短篇,是毕淑敏从对“军人之死”的尊严关注中开始把目光转向现代城市生活,开始关注女性的生命悲歌。因此,《女人之约》关注了女性、女性生存的价值但依然用很大的成分看待尊严。《女人之约》写的是某国营大厂由于三角债的困扰,陷入即将停产的境地。女厂长只得出皇榜召贤索讨三角债。这时候,女工郁容秋揭榜, 千方百计讨回债务, 自身也因劳累死亡。郁容秋作为一个声名很不好的女人,为了讨回三角债, 使用了各种手段。在经济大潮中, 她的这些做法挽回了一个工厂的生存机会, 为所有

工厂成员(包括厂长) 要回了生存资源—工资。然而, 厂里某些拿到工资的人鄙之曰这是“大蓬车”; 与之有约的女厂长拒绝当着众人之面向郁“鞠一个躬” 。女厂长以“她不是一般的工人。她不如一般的工人,她受过处分, 名声很坏”为由拒绝了将死的郁容秋; 郁容秋的生命在对尊严的期盼中消逝。郁容秋的困厄是女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冲突使然。女厂长的失约代表社会的失约, 社会对一个不惜用一切代价去换取“ 污点女人”的尊严的女人失约了。毕淑敏使郁容秋这个声名不好却心地善良、手段可以挑剔而目的无可厚非的女人, 在特殊社会时期带上了殉道者的色彩。这位追求尊严的女性用生命高声悲歌, 体现了对女性自身生命价值的追问。但这种追问是以对尊严的追求为表象的, 反映了毕淑敏创作从对军人尊严的叩问到女性生命悲歌的过渡性。

《生生不已》则是毕淑敏完全关注女性自身生命特有悲歌的作品, 体现了毕淑敏创作的一大转变。女工乔先竹的女儿小甜患上了脑肿瘤, 最终因医治无效死去。乔先竹由此悲痛欲绝, 在袁大夫帮助下, 重新孕育一个新的生命。可就在新的生命出生时, 她却倒在血泊之中, 因难产而死。然而, 乔先竹的死,却是在看到新生儿的满足表情中进行的。她以最后的一口气, 给了这一个夺取她生命的小家伙一个满意的微笑。乔先竹一面体验着死亡的步步逼近, 一面也同样感受着自己对新生命的孕育过程, 新生儿的到来无疑代表着生命进程的不断延续。在生-死-生的交替嬗变中, 毕淑敏浓缩了生命的进程, 表现了女性在生命交替中特别的角色, 使女性的生命悲慨高歌。正因如此, 乔先竹给人一种震撼和崇高壮美之感, 毕淑敏从历史的深处来看待生命的毁灭、交替意义,并在深广的历史背景中进一步探讨了女性的生命价值问题。

(三)普通人的死——完美实现的极致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普通人的死亡,毕淑敏来到了临终关怀医院,在那里,她除了采访大夫和生命垂危的病人外,还亲自到停尸房,在刚刚撤下尸体的停尸床上躺一下,感受死亡。她把对死的感悟写进了《预约死亡》,引起了巨大反响。在《预约死亡》中,毕淑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神秘的生活领域——临终关怀医院。在医院,特别是在临终医院的医务人员们,更能参透生生死死的循环更新,也就更容易用坦然冷静的态度来看待死亡。世界以极平静的态度接纳着每个人的死,四季不因某个人的离去而停止变幻,地球也不会因此而停止运转。死不过是生命

的一个过程,一种转换方式,以死来结束;以生来开始,一代代延续,非常平静,非常自然。

《红处方》中的简方宁被病人庄羽陷害,不自觉中染上毒瘾。当她自己查出这个残酷的化验结果时,百感交集。简方宁向景教授请教治疗剧毒品感染的方法,被告知必须切割大脑蓝斑。蓝斑是主管人的痛苦和快乐感觉的中枢。切掉了蓝斑,就无法分泌F 肽脑黄金,人的心灵也就再不会产生快乐和悲伤的感觉。面对这严酷的抉择,热爱生命的简方宁实在不愿因此而失去对人生和对事业的感觉。她认为没有幸福的生命,是丧失了水分的冰,痛苦是快乐的影子,没有痛苦,注定也没有快乐。她从容不迫地选择了自杀。她在给好友沈若鱼的遗书上写道,“我爱生命,但当我不可能以我热爱的方式生存时,我只好远行。”她用自己的生命向罪恶进行了拼死的抗争,向世人呼唤崇高,蔑视卑鄙。简方宁的死,可以说是普通人中的英雄之死。

二、小说中“死亡”意象的精神内涵

(一)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1.女性作为一个性别与社会的冲突融合

在先前论述的毕淑敏的“死亡”意象中,其主人公多为女性。这些女性决非一般的角色,而是她生命符号的外化。他们生死于各自特定的人生场景中,经历着女性与社会、个体与生命之间的磨砺。

《阿里》中的女兵游星正是生活在一个特殊环境下的女性。当她被作为企图夜间叛逃的嫌疑犯隔离时她被“叛国”的沉重罪名压住了梁,她歇斯底里却挣脱不了这枷锁。骨子里对阿里的敬守和强加于她的叛逃行为成了勒住游星的第一道人生羁绊。当游星事件成为高远师不耻的话题,面对剑戟般的目光,游星高傲而敏感缄默着,因为内心深处的吴光辉给了她力量。然而爱人的背叛彻底粉碎了她,使她不得不从自己刻意的缄默中脱离出来忍受世人的鄙夷。这构成了游星生命的第二道人生羁绊,这道枷锁显然是在“看世界一把男人尺,一把女人尺”这种不平等的道德秩序下形成的。游星是爱国的,她深深明白阿里是“我的,我们的”,她死也是死在自己的国土上,但这浓情之后隐藏的却是人格追求与社会压力悖反的矛盾。这个冲突在毕淑敏的我笔下显出诗意的美。作为阿里高原上非常稀少的

反映军旅生活篇七
《期中2》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6分)

A.阴翳(yì) 鸿鹄(hú) 霪(yíng)雨 鸢飞戾(lì)天 ....B.徘(pái)徊 社稷(jì) 山肴(yáo) 忧谗(cán)畏讥 ....C.伛(yǔ)偻 缥(piāo)碧 辍(chuî)耕 觥(gōng)筹交错 ....D.隳(huī)突 转徙(xǐ) 垂髫(tiáo) 经纶(lún)世务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6分)

A.由于受阴雨天气影响,使得部分地区的天文爱好者没能欣赏到“金星凌日”的奇观。

B.《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校车交通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C.“网络造词”是当前经济发展时期的产物,但它能不能延续下去,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D.能否真正保护好著作权,关键在于全面树立公众的著作权保护意识。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6分) ..A.有的游客明明看到油菜地里“禁止入内”的牌子,还是义无反顾地走进去拍照留影,....让人无可奈何。

B.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参会人员对习总书记鞭辟入里的分析深受启发,不禁都....鼓起掌来。

C.国庆长假,宝应亚细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赏风景,品小吃,其乐无穷。 ....D.2014年1月,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回忆录中猛烈批评奥巴马总统对阿富汗战争的态度,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轩然大波。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6分) .... A.扬州境内湖泊众多,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自北向南沿运河依次排列。

B.“唯无瑕者可以戮人,唯自净者可以净人。”这次中纪委清除“内鬼”,被视为向自我“开

刀”、“刮骨疗毒”。

C.许多人还不明白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为什么东西两头高,南北两头低?

D.“他人品好,工作态度好,”“最美司机”董洪年的搭档姜佳虎说:“开车这么多年来,没

有一起事故。”

5.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就选自其小说集《羊脂球》,其代表作品还有《项链》《漂亮朋友》等。

B.鲁迅先生的《社戏》《故乡》《孔乙己》这些脍炙人口的小说名篇,都出自《呐喊》,阿发、双喜这些个小伙伴让我们亲近,二十年后杨二嫂的变化让我们感慨。

C.《捕蛇者说》《黔之驴》都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之手,前者表现他对民生的热切关注,后者表现他对人生的冷峻思考。

D.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下面文段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6分)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

A.罾:用网捕。 B.书:字条

C.以:同“已”,已经。 D.篝:笼子。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6分)

A.《陈涉世家》这篇课文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客观地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反映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作用。

B.《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与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C.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心情。

D.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色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好友藤子京的慰励之意。

8.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

② 陈涉太息曰:“嗟乎, !”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

耳, 。”

③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④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⑤愿将腰下剑,_____________ _______。

⑥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⑦ ,单于夜遁逃。 ⑧竹外桃花三两枝, 。

9 ,正是河豚欲上时。 ○

(10)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 ,在乎山水之间也。

(12) ,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9.名著、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10分)

(1)《格列佛游记》中语言学校的教授提出取消词汇,采用以物示意的办法表达思想。请依据原著内容说说这个办法的不便之处。(2分)

(2)专题学习就是要我们在阅读中进行“文化角色转换”,即联系已有知识, 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新知识之中。请阅读李白《塞下曲》中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回答问题:(2分)

①假如你是物候学家从中读到什么? ②假如你是诗人从中读到什么?

(3)某初中组织学生参与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现在请你也参与到下列相关活动中来。

①阅读思考。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此外,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请根据习主席的讲话,概括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备条件。(每条不超过10个字)(3分) ②活动设计。希望中学举办了“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活动。小明同学在台上正准备作题为“我的梦因追求而精彩”的演讲时,竟一时紧张而忘了演讲词,如果你是主持人,会说什么为他解围?(3分)

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中练习卷参考答案

1、A 2、D 3、D 4、D 5、C 6、C 7、C

8、① 为什么 ② 全,都 ③ 被 ④ 正确

9.(1)陈轸是游说的人,和张仪都侍奉秦惠王。(2分)

(2)现在(如果)陈轸对自己的(或:他的)君主不忠诚,楚王又为什么把陈轸当作忠臣(或:认为陈轸是忠诚的)呢? (2分)

10.(2分)景物:雨丝、瓦、芍药、蔷薇(任意写出三种即可给1分);画名如:雨后春光图、春日雨后图(点出“春”及“雨后”两个关键点得1分)

11.(2分) “含”字和“卧”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刻画出雨后芍药和蔷薇的娇弱情状,表达了诗人的惜花之情。

12、(2分)作比较,突出了准晶体结构很特殊的特点。(答突出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导电导热能力差、容易破裂,也可酌情给分)

13、(2分)不能删。“很可能”表示推测,删后就变成了肯定是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动荡环境的产物,不符合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3分)最具有创意和活力的、多功能的(或多专多能,多才多艺的)、善于协作的(3点,各1分)

15.(2分)举例论证(1分),充分有力地证明了创新型人才应当最具创意和活力(1分)。

16.(2分)表明古人对秋虫之鸣也有感怀,为下文写作者的感受进行铺垫(1分),同时丰富了文章的意蕴。(1分)

17.(4分)排比(1分)、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虫声此起彼伏、优美动听,(1分)表现了作者对秋之天籁的迷恋和陶醉。(1分)

18.(2分)在秋夜静静聆听,(1分)并以心灵去感受那细小的音韵。(1分)

19.(6分)自然界中的秋虫之声,富有音律美和节奏感,如同动人的音乐;(2分)由此联想到古典文学秋虫的意象,具有文学的抒情美,令人回味;(2分)在秋虫的吟唱中,或邀友品茶,或倚灯夜读,这种诗意的生活令作者内心宁静、温暖而美妙。(2分)

20.(10分)略

21.(6分)观点:极限教育方式要根据孩子个体情况恰当实施。观点概括正确得2分;论证理由充分,语言流畅得4分;达不到以上要求,酌情扣分。

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 2.B 3.B 4.A 5.D6.堪、迥、赅、汲

7.(9分)⑴宵眠抱玉鞍;⑵羌笛何须怨杨柳;⑶蒌蒿满地芦芽短;⑷鸢飞戾天者;⑸走的人多了;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8.(2分)(1)如果一个人要办的事情较多,范围比较广泛,他就不得不把一大捆东西背在背上,费时费力。

(2分)(2)①农历五月天上上的景象,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或:海拔高低的差异影响物候。)(1分)②诗句通过对严寒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诗中举出“五月”,是运用了举一反三、以少见多的手法。(1分)

(6分)(3)①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每点1分,共3分)②答案示例:人生的长河中,我们都曾拥有自己的梦想,我们也一定如小明同学一样,因自己的不懈追求,收获精彩而激动不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他别样的精彩!(3分)

9.(6分)(1)(3分)“逼”字用得神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1分),又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1分),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同时也为末句的“莫飞霜”作了铺垫(或: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1分)。(大意对即可)

(2)(3分)这首诗抒发的是闺中少妇思念远方戍边丈夫的情感(1分)。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滴水声、月、云、秋虫鸣叫,来描写思妇的彻夜难眠,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思念(2分)。(大意对即可)

10.(4分)(1)每天;(2)忧虑,被某件事情骚扰;(3)猜测、估量;(4)咬,啃。

(每个1分,提供两个解释的只要答出其中一个即可,若学生回答的问题是这些词的同义词、近义词,只要讲得通,亦可。) 11.(2分)B。

12.(6分)(2分)(1)(他,或读书人)急忙到束氏家借了猫用来去除鼠患。(省略句,“假”“以”,须翻译到位)(2分)(2)(他们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互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妻子”“绝境”“外人”的古今异义现象,须翻译准确)(2分)(3)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甚”和“奔”须翻译到位)

13.(3分)【示例】原因是“以啖其肉”(生活过于安逸,不愁生计)(1分)。告诉我们不能贪图安逸,否则会自取灭亡,养尊处优的生活会让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失去的(大意同即可,2分)。

14.(3分)不要空喊读书,要老老实实,勤学苦读。

15.(6分)①没有养成读书习惯。②下决心坐下来,养成读书习惯。③误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或:误以为认真读书就是死读书)。④利用时间,认真读书。⑤人太懒,只想不费气力又能吸收很多知识。⑥痛下决心,勤学苦读。(每空1分,表达清晰准确即可。)

16.(3分)第⑤段引用后汉马融勤学的故事,具体有力地(1分)证明了“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那末,有时候才能可能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2分)。

17.(3分)“很可能”表示揣测(1分),表示“部从勤学苦读上着眼”这一现象只是作者对懒人想法的一种估计,并不一定确实如此(1分)。“很可能”一词让文章语言更严密(1分)。

18.(3分)爱儿子的父亲为了让儿子不为自己曾是脑瘫儿而自卑,将一只鞋里放着厚厚的鞋垫,二十多年里一直一高一低地走路。

19.(6分)①“是真的,难道你没有发现爸爸走路时总是一脚高一脚低吗?”②两只鞋的内部鞋底竟然不一样高,高的那只鞋内放着一层用厚厚鞋垫做成的内增高。③父亲为了他,竟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一高一低走路。父亲的爱,就隐藏在他那一高一低的步伐里。

20.(1)“竟”字表示出乎意料(1分),表现出父亲的伟大,为了让儿子不为自己是脑瘫儿而自卑,竟然多年一高一低地走路(1分)。也表达出儿子对父亲的强烈感激之情(1分)。

(3分)(2)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1分)、画龙点睛和照应文章题目(1分)的作用;内容上深化主旨,表现了父爱的伟大和儿子的感激(1分)。

21.(3分)我们可以认识一位隐忍、坚强,疼爱儿子的父亲。

附:扬州市2014年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1)“内容”“语言”“结构”评分表

反映军旅生活篇八
《出塞》

反映军旅生活篇九
《军旅文学》

军旅文学编辑

军旅文学是以军旅生活为题材,创作面对矛盾、与时俱进的能力、魄力和敏感性,是军旅文学作品的文学品格的重要保证。

中文名军旅文学

题 材军旅生活

风 格能力、魄力和敏感性

群 体军旅作家

目录

1主要特征

2发展关键

3转机与希望

军旅文学是以军旅生活为题材,创作面对矛盾、与时俱进的能力、魄力和敏感性,是军旅文学作品的文学品格的重要保证。这种能力、魄力和敏感性的弱化,必然也会导致文学性的弱化。

1主要特征

编辑

当代军旅文学现在应该是第四次浪潮。虽然不尽科学,但沿用刘白羽同志的提法,新中国50余年的军旅文学历程大致分为四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1955年前后,一些描写战争生活的文学作品出现了,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和曲波的《林海雪原》等。这个时期的作品都是真实而激动人心的,军旅作家都是战争亲历者,他们需要倾诉对历史巨变的沉思,对人民战争胜利的感动,对前仆后继的革命先烈的怀念。当时社会情绪比较高亢,很多人急于了解新中国是怎样建立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共鸣。另外,当时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长篇小说动辄发行百万册。

1959年前后达到了第二次浪潮,向建国十周年献礼,涌现出了吴强的《红日》、刘流的《烈火金刚》、冯德英的《苦菜花》和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前17年的军旅文学应该是以这两次浪潮为标高,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第三次浪潮是1985年前后,可以说是“文革”结束后刘白羽、魏巍、王愿坚、白桦、徐怀中等和李存葆、周大新、朱秀海、朱苏进、钱钢、乔良等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同时作战。在革命历史题材这条战线上,有老作家王愿坚的《足迹》等,更典型的是没有参加过战争的莫言写战争。

当代战争这个领域,1979年开始的南疆重要军事行动虽然打得短,但有李存葆写“南线”的《高山下的花环》等。

写和平军营这块儿的,有朱苏进的《射天狼》、《第三只眼》等。

两代作家三条战线的这种格局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萎缩。老一代军旅作家开始淡出,毕竟他们年事已高。“南线”也迅速萎缩,只有和平军营这条战线继续繁荣。

到1990年代,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政治语境淡化,商业语境强化,文学失重,军旅文学更是失重。开始有“躲避崇高”的提法,一些军旅作家找不着北。刘白羽生前曾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和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那时出现过一夜之间几十上百个作家去前线采访的现象。从那以后,军队也不办这么大规模的笔会了,也有个成本的问题。

经过五六年的沉默、磨合和摸索,1995年到2005年达到了军旅文学的第四次浪潮,有一批稳定的军旅作家和一批质量比较高的作品,作品大多改编成了电视剧。其中,有朱苏进的《醉

太平》和朱秀海的《穿越死亡》等,《穿越死亡》是最有分量的写“南线”的总结之作。 再往后,有柳建伟的《突出重围》、项小米的《英雄无语》、裘山山的《我在天堂等你》等。与此同时,由于军旅文学开放品格所焕发的独特魅力,也吸引了一批非军旅作家如邓一光、尤凤伟、阎欣宁等人的热情投注,写出了《我是太阳》、《父亲是个兵》、《生命通道》、《五月乡战》等军旅题材的佳作。这种现象在上世纪80年代是难得一见的。

邓一光是地方作家中最早开始写军旅题材的,他比较早地塑造了军中“硬汉”和“悍将”的形象。石钟山(石钟山博客,石钟山新闻,石钟山说吧)的“父亲进城”系列明显受到邓一光的影响。在邓一光的影响下,出现了石钟山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柳建伟《突出重围》、裘山山的《我在天堂等你》和都梁的《亮剑》等。

任何时代都呼唤和期盼英雄,上世纪90年代初,商业文化滚滚而来,大家不知所措,唯钱是举、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人变得非常现实,世俗乃至庸俗。于是引发了“人文精神讨论”,人们需要向上的精神。人不能光是好玩儿,否则他自己都受不了。

都梁作品的生活依据来自战场,他也是军人家庭出身。其情感依据来自商场。商场沉浮、尔虞我诈使他更加怀念过去年代的义薄云天、侠肝义胆和不计功利得失,更加怀念为了朋友两肋插刀,所以他写出来的军人比起17年中军旅作家笔下的人物更加夸张更加理想。比如,他笔下的李云龙好像除了骂骂咧咧就没话说。李云龙为了救自己的妻子不惜发动一场十多个旅、团参加的战役,这其实可以说是违法乱纪,但观众就是喜欢。《历史的天空》里,梁大牙成为领导干部后还是会犯错误,不像过去塑造的英雄那样高、大、全。这些主人公更加血肉丰满,更加血性,更加受读者欢迎。这些作家的文学修养也比17年时期的作家强多了。 都梁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言人,邓一光也是,石钟山也是,代表了商业化时代物极必反后对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再度需求。第四次浪潮仍是以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作为主旋律的,但这个时期军旅文学的体裁和题材失衡了,第三次浪潮基本上以中短篇小说为主,现在全变成了长篇,还是市场经济操控,像徐贵祥近六年几乎一年一部长篇,长篇容易出版。《解放军文艺》这样的杂志也难见到名家的长篇了。写历史题材的多了,写现实题材太少,这两年才有所突破。像去年跟踪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的《超越攻击》,还有《戎装女人》。

2005年以后,刘猛(刘猛博客,刘猛新闻,刘猛说吧)、冯骥等年轻军旅作家比较受关注,他们才二十四五岁,冲击力很强,把中国军人写得很有血性。

在第四波浪潮里,女性军旅作家的崛起值得好好说一说。上世纪80年代,女性军旅作家在长篇小说领域有所收获的寥寥无几,严歌苓可谓一枝独秀。《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作品在回溯中反思,在自述中自省,敏锐的感觉和细腻的笔触相得益彰,别具深刻启人的魅力。但总体来看作品稍显稚嫩。

王海令鸟1982年的《她们的路》在“女兵文学”上有比较高的地位,后来进入电视剧是从和王朔合作《爱你没商量》开始。文坛里没有业内人士对她进行专门研究,她对社会影响更多来自电视剧。

上世纪90年代,裘山山、项小米、姜安、庞天舒等为代表的女性军旅作家崛起,她们创作的《我在天堂等你》、《英雄无语》、《走出硝烟的女神》、《落日之战》、《生命河》等作品,摆脱了时下女性文学流行的以小我为中心的特点,把目光投向历史和先烈,以女性视野、女性立场切入深层的社会、战争和军营,为女性写作开辟了新的领域,拓展了女性写作的视野和情感的蕴涵,为女性写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2发展关键

编辑

军旅影视遇热的背后,其实是军旅文学的遇冷。文学与影视联姻是市场经济时代的普遍现象,

但是,军旅作家的影视情缘似乎比地方作家更重。众多军旅作家把创作精力转移到了影视领域。多数军旅题材影视剧的编剧是军旅作家。影视界的编剧大腕也有不少是军旅作家。有些军旅文学作品是由剧本改编的,文学成为第二性的产物。还有些军旅文学作品在创作时就已经为改编成影视剧做准备了。作家在创作小说时还要分一部分精力给影视,难免会顾此失彼,双赢基本是一种奢求。小说创作的艺术要求原本就高,全力以赴都未必能做好,何况如此懈怠。有句话叫“学而优则仕”,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小说与影视孰为“学”孰为“仕”是非常清楚的,但现在多的是废“学”而“仕”的小说家。决定一个作家品格的,也许不是写什么,而是不写什么。可能有人会说,剧作家不也是文学家吗?这固然不错,但可惜的是,没有几个作家真正使自己变成剧作家,甚至也没有变成小说和剧作双栖的作家,而只是使小说沦为了影视剧的次生物。

影视是不必为文学负责的,它永远不需要把文学性作为自己的首要追求。影视有影视的艺术标准,小说有小说的艺术标准,为影视而小说,必然要降低小说的文学性。当作家热情百倍地去亲近影视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远离文学。事实证明,不少作家从影视剧创作回归到文学创作后,水准明显下降。也许在有些作家看来,作品能卖钱就是作家作品价值的最高体现,这是一个令人无奈的价值观问题。商业性的写作必然是背叛文学的,其结果就是作品的“速朽”。

军旅题材创作的重心由文学向影视的微妙“位移”,意味着文学性的减弱,商品性的增强。这一强一弱,体现的正是军旅文学的困境。固然,由于阅读生态的改变以及介质的不同,文字的魅力与影像相比在一个阶段内会有所削弱。但除此之外,作家自身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

“亲影视、远文学”是导致军旅文学创作品位下降的重要原因。军旅小说家在影视剧方面的透支,也使那些浮躁的、跟风的、半成品化的小说很快就会难以为继。军旅题材影视已经越来越流于模式化、类型化,“英雄成长”等套路即将重复到头了。

近几年来,每年都有上百部军旅长篇小说出版,在数量上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有人据此认定军旅文学创作正处于繁荣阶段。这也是片面的。

首先,与军旅长篇小说丰产同时的是军旅中短篇小说的歉收。没有中短篇小说创作,作家就不能真正在文学大潮中得到检验和历练,其根基的薄弱必然要反映到长篇创作中来。

其次,近年出现的长篇小说多数是军旅历史题材的,而军旅现实题材乏人问津,成为冷门。军旅现实题材之所以如此受冷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军旅作家不知该如何表现现实矛盾:矛盾尖锐了,怕触礁;不写矛盾,又难吸引读者。当然,其中反映出来的也不仅仅是作家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军旅文学创作题材上的不均衡,正是军旅作家内心迷茫的一种投射。

确实,当下军旅现实题材不太好写,历史题材好写一些。正如有的作家所指出的,军旅作品写战争生活容易把握一些,因为军人在战场上形象是最光辉的,但在漫长的和平生活中,军队生活与地方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不可能再有战场上那种英雄主义的气派。作为一个作家来说,是着重表现他们的英雄主义,还是反映他们与其他职业的人没有多大区别的生活呢?现在军人的生活都被平庸化、琐碎化了,但他们骨子里仍然有着报效祖国的理想,他们常常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正是军人面临的这些矛盾,决定了军旅现实题材的难写难为。然而没有矛盾就没有文学,文学不能回避矛盾。在矛盾面前,作家不能采取避难就易的取巧策略。

无疑,战争是对军旅文学最有力的激活,而我们当下正处在一个和平时期。置身和平语境的军旅文学更需要寻求突围与超越。在新技术时代,军队从战术、武器、兵种和部队官兵知识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为军旅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表现空间。年轻一代中有很多军事迷和兵器迷,网络上有很多军事“发烧友”,他们希望从文学中看到新军事变革

时代的军营生活。但我们的主流军旅作家未能在这方面跟年轻一代的愿望接轨,倒是一些年轻的网络写手异军突起,以武侠思想写现代军人和现代战争,虽然有些失真,仍然在年轻一代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军旅写作如何与时俱进,也是摆在军旅作家面前的一个问题。 在某种集体潜意识中,军旅文学创作似乎一直存在着一种道德上的先天优势,似乎一个作家写了高尚的军队、高尚的军人,就可以不言而喻地证明其写作的高尚性了。——从另一角度讲,这也是一种题材决定论。但是,正如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一样,军旅文学也不仅仅是一个题材问题。题材无高下,不能以假定的题材的高尚来代替文学性的高尚。罗兰·巴特指出,写作的“目的道德”主张“形式的道德”,形式不隶属于任何目的,它讲究过程的意义。道德的合法性不能代替形式的合法性。

所以,并非写了军人,就具备军旅文学的价值。文学性不是军旅文学的附加价值,而是主体价值。军旅文学若要得到提升,就必须坚持文学性。新中国文学曾经政治性太强,现在则是商业性太强。文学性是无论什么时代都要坚持的,只有坚持文学性,才能避免过度的政治性和商业性。

坚持文学性,是当下军旅文学发展的关键。

3转机与希望

编辑

新时期以来,中国军旅文学曾经掀起过阵阵高潮。当年,徐怀中的《西线轶事》最早代表军旅文学向中国文坛吹来一阵清风,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也曾引起过全社会的轰动,此后又陆续涌现过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均臻上乘的精品佳作,无论是在文学圈里还是在大众的文学消费中,军旅文学都曾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进入9 0 年代以后,军旅文学却逐渐转向沉寂。如此明显的峰谷反差,引诱着我对它进行深长的反思和研究。十分可喜的是,近年来,军旅文学出现了新的转机与希望,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

出现转机与希望的第一个标志是,军旅文学不再画地为牢,自外于中国文坛。

早几年,军旅文学一度落入低谷,踟蹰不前。这当中的原因很多,但是,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不应当忽视,那就是:8 0 年代末到9 0 年代初的三五年间,军旅文学被人为地画地为牢,过于疏离中国文坛,使得我们一下子掉了队,落后了。而这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的文学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至少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文学观念更新了。文学具有更加独立的品格,按照美的规律生产。它的审美功能得到大大增强,它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得到真正发挥。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都更多地把文学当作艺术品而不是当作宣传品来对待。实际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作为艺术品的文学,有时能够起到比宣传品更重要的作用。尽管文学很可能不如政治课那样立竿见影,但是由于文学是通过诉诸情感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从而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基础素质的目的,因此,它的作用带有根本性,能够达到更深的层面、更广的范畴。第二,文学多样化了。历史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文学承担着体现民族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重任。但是,由于社会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多样的,读者对文学的需求也就各不相同。同时,由于作家们的创作个性充分张扬,作品就有了万紫千红、异彩纷呈的景观。现实主义作品几经消长,仍然稳居主流地位;现代主义等探索性、前卫性作品也有一席之地。在文学品位方面,业已形成纯文学、俗文学共存共荣的局面。第三,文学已成为真正的人学。不仅当代英雄的辉煌业绩能够在作品中搬演,而且那些小人物、普通人的散淡生活也能够在文学中得到表现;不仅叱咤风云的激烈壮怀能够在作品中展示,而且悲欢离合的儿女情长也能够在作品中叙说。第四,文学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学不仅注重社会效益,也开始注意经济效益了。文学的创作固然重要,文学的经营也是应时之

需。事实证明,真正既有艺术独创性,又能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社会效益好的作品,其经济效益是不会错的。第

五,中国文学不再是闭关自守的,而是同世界文学形成了全面的交流态势。国际互联网络的兴起,各种数字式记录和传输媒介的飞速发展,使这种交流的即时性成为可能。当今我国的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人民的文学,军旅文学理所当然地应当是其中的一部分。军旅文学只能是我国改革时代文学主流的一部分,它不应当有另外的流向,也不应当成为支流。军旅文学只是文学主流中写了军人或由军人所写的那一部分。因此,不论从哪个意义上说,军旅文学都只能是文学的一部分。军旅文学首先应当是文学。文学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军旅文学如果只记得自己是军事题材的,却忘了自己是文学,就不可能进步和发展。事实上,我国的文学事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正在同步发展,文学越来越紧跟时代、贴近生活。因此,军旅文学自外于中国文坛,实在是不智之举。可喜的是,近年来,军旅作家们更多地与军外作家加强了联系、协调和沟通,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的风气正在形成。

这中间,有几部较好的长篇小说脱颖而出,保持着与国内文坛同步发展的态势。韩静霆的《孙武》以史笔为诗,以诗心记史,其浪漫主义的写法为历史小说开了新生面。他的粲然妙笔把司马迁《史记》中的寥寥四百字,经过渲染铺叙、腾挪跌宕,生发一千倍,完成了四十余万字的大制作。朱苏进的《醉太平》是一部严肃的作品。作者对时弊深恶痛绝,乃沉恸乎言之,语虽峻刻,但是,谁又能否认书中的人物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呢?乔良的《末日之门》则别出心裁,借鉴电影蒙太奇手法,熔国际政治、军事传奇和科技新知于一炉,让我们提前进入了对未来战争和社会的思考。因其内容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期待,其假定性反而吸引了不少读者。朱秀海的《穿越死亡》具有较强的震撼力。作品以战壕的真实,表现了战争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冲击,描绘了人在直面死亡的瞬间如何战胜自我,揭示了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秘密。这几部书的共同特点是,视界开阔、思路奇创、富于建设性。

出现转机与希望的第二个标志是,曾经多年受到忽视、处于自流状态,曾经多年彷徨、心怀抱怨情绪的军旅作家队伍,已经开始重新集结,一场新的文学总攻正在酝酿当中。

有一段时间,军旅文学被认为可有可无,或者被当成小儿科。于是,作家中便有人感到失落,有人意气难平。在一些作家辛勤劳作并取得可观成绩的同时,另一些作家却始终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总是在那里怨天尤人,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其实,就全局来说,繁荣是等不来的;就个人来说,作品是靠自己一字一句写出来的。更多的作家认识到,当务之急是迅速调整创作心态,努力解放文学生产力。

诚然,文学是更多地体现了作家个人色彩的个体生产活动,但是,创作其实也并非纯粹的个人行为。一方面,如果文化部门对作家不组织、不动员、不管理、不安排活动、不开展正常的文艺批评,这种漠然的态度,就会有意无意地伤害作家的创作热情;另一方面,如果作家长期不参加酬唱应和、琢磨切磋等以文会友的活动,也会钝化思想的深刻性,弱化作品的表现力。有感于斯,1994年底,总政文化部组织一批较有创作潜力的军旅作家聚集一堂,畅所欲言,认真研讨发展军旅文学的大计。此后又组织各类座谈会、笔会等有十几次之多。新的发动收到了实效,作家们决心接受时代的召唤,不错过历史的赐予,积极投入到创作当中去。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作家们的血热起来了,劲鼓起来了,面对着现实,憧憬着未来,他们不再止于坐而论道,也不再彷徨犹疑,整个创作队伍开始骚动,热气腾腾的,充满生机。 全国从事军旅文学创作的作家不过一二百人,大部分在军队。几年来,他们辛勤耕耘,创作了一大批作品,其中不乏佳构杰作。长篇小说有黄国荣的《兵谣》、刘增新的《美丽人生》、简嘉的《兵家常事》,报告文学有江宛柳的《没有掌声的征途》,散文有金辉的《西藏墨脱的诱惑》、张为的《四海之内》等,作品的思想性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作家们对党、国家、军队和人民满怀深厚的感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紧紧跟随改革的鼓点,大力弘扬了主旋律;他们的作品充盈着生气,洋溢着激情,篇篇都是英雄诗,件

反映军旅生活篇十
《关于新兵适应军队生活能力的研究》

关于新兵适应军队生活能力的研究

新兵作为部队的一个特殊群体,能否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新的工作环境,完成角色转变,关系着部队着长远建设。关于新兵适应军队生活能力的研究属于新兵心理状况研究的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社会活动的增多,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增大使遭受心理刺激的数量增多和强度增大,这必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和心理问题。例如新兵入伍后对于陌生环境的人际关系的处理,针对高强度训练身心承受能力的训练,入伍前与入伍后生活环境变化的接受程度都属于新兵适应军队生活能力的研究范畴。

1、 新兵军队生活现状

1.1军队环境不适应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是生物因素,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诱发心理应激的因素更多的是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有关。新兵入伍后即面临严格的军事管理、单调的生活节奏和新的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挑战。按时起床,准时训练,一切服从军队安排,没有往日多样的生活方式,多彩的生活娱乐,使新兵在进入部队后心理产生不平衡感,对军队枯燥的生活产生抵触心理,许多新兵不能够很快转变角色,适应军队管理,承担保卫国家,服务人民的重任。

1.2人际关系紧张

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军队要求每位军人要有较强的命令意识,有些新兵面临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和矛盾冲突。军队生活相对比较封闭,新兵之间产生摩擦在所难免,也容易造成不满和消极情绪,影响新兵的正常生活和训练。

1.3挫折认识淡薄

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而不能克服的,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新兵入伍后挫折心理表现在生活、工作、训练等很多方面。新兵在遇到困难和高强度的训练时,因自身原因达不到满意的结果同时也怕被别人耻笑,导致情绪低落,逐渐形成“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新兵的心理状态,造成心理问题。

1.4生活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是由于某一明显生活变化或应激的生活事件引起的、以情绪障碍为主、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以至明显影响社会功能的一种反应。新兵入伍后, 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强烈改变, 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容易诱发各种精神及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烦恼焦虑、胆小害怕、接触被动、不愿与人交往、睡眠障碍, 少数出现突发暴力行为, 给新兵训练造成很大影响, 应引起重视。

2、新兵适应生活影响因素

2.1生活环境变化

新战士来自全国各地, 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 有气候宜人的江南水乡, 还有人口稀少的雪域高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语音方言、饮食习惯等差别很大, 入伍初期往往难以适应。

2.2生活方式改变

新兵离开了父母, 离开了熟悉的人群, 进入陌生环境, 从自由天地到纪律严谨有序的军营生活, 从一名普通社会青年转变成合格军人, 对某些新兵可能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诱发适 应障碍。

2.3新兵自身心理素质:

首先, 生活自理能力差,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坚强意志。例如独生子女发病率高于非独生子女。其次是部分新兵入伍动机不纯( 把学技术、考军校、找出路、转士官当作入伍目标) , 入伍后发现现实与愿望有很大差异, 失落感重。

2.4部队规定管理严格

首先,从部队管理教育的角度来看,新兵要完成强度极高的训练、较重的学业任务,新兵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其心理不能得到经常的反思和休息。其次,部队严格的纪律管理极其严格,有些部队还存在各种额外的训练,则可能更挫伤新兵积极性,导致新兵的逆反心理。最后,婚恋问题也是影响新兵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军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在婚恋问题上,无法回避国圆家不圆的矛盾,心理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

3、 新兵适应军队生活能力的对策

通过研究了解到影响新兵适应军队生活能力的因素有多个方面,因此要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解决对策。

3.1军队管理对策

3.1.1严把入伍关:

将心理卫生健康状况调查融入新兵体检工作中,对接兵干部进行短期心理卫生常识培训, 把好走访关, 掌握应征青年家庭成员背景、遗传病史、精神病史。体检机构增设精神心理检查项目, 防止易感素质和适应能力不强者进入部队。

3.1.2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在新兵营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及心理健康讲座, 培养基层心理卫生干部, 提高基层带兵骨干心理素质, 使他们掌握新兵心理活动的特点。活跃军营文化生活, 合理安排训练、学习, 逐渐增强训练强度和难度, 给新兵一个适应部队生活的空间, 降低军事生活事件对新兵应激的强度。同时, 依据每个新兵的人格特点进行入伍教育及行政管理。对个性内向的新兵, 由于他们承受力、容忍度小, 又不轻易暴露内心想法, 故应多关心照顾, 批评要适度。

3.1.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现代国防教育、我军光荣传统教育、战史教育, 增强新兵的责任感、使命感, 激发其爱国、爱军热情, 培养他们坚强意志及吃苦奉献精神, 使新兵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军营生 活节奏。

3.1.4调整新兵对挫折的认识:

在新战士入伍时, 要如实把部队实际情况说明, 使他们对艰苦环境有一定心理准备, 可减弱失落感。加强挫折的预先教育, 告诉新战士在任何环境下都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 艰苦的环境更能磨练人坚强的意志, 挫折和困难能促人成长。

3.1.5理顺人际关系:

通过开展各式各样互助活动, 帮助新战士融合兵兵关系、官兵关系, 使他们尽快从小家庭适应大家庭, 由家庭亲情变为同志友情。作为基层带兵骨干, 应以稳重的心态去看待新兵言行, 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过激言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极引导,这对调动新兵潜能有积极作用。另外, 做好新战士的家庭社会工作, 让新兵的父母、亲友共同帮助新兵度过适应期。

3.2 新兵自身调整

新兵适应训练是指提高新兵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新兵心理承受能力即提高新兵对心理应激的承受和抵抗能力。新兵在训练中要经常完成超强度的体能任务,对这些应激情境,新兵应当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铁”的纪律是军队的重要特点,新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军人应有的纪律性,这就需要新兵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

综上所述,新兵在入伍后会面临很多心理问题,只有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看待这些问题,进而尽快适应军队生活,调整自身的心理问题,重视心理疏导和教育,配合军队的训练,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培养成为思想、军事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过硬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反映军旅生活》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反映军旅生活的电视剧 反映军旅生活的名句 反映军旅生活的古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反映军旅生活”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反映军旅生活"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7946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