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开先寺李梦阳写作背景

开先寺李梦阳写作背景

2016-01-28 09:57:3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开先寺李梦阳写作背景篇一《2013届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题练习题11)》 ...

开先寺李梦阳写作背景篇一
《2013届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题练习题11)》

2013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一)——诗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 雁

顾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独传霜翰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 ①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②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

指白雁。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

(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2)颔联的“迷”“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2)“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摇曳不定及其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

的动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出皎洁的月亮在被风吹皱了的江面上留下无数跳跃

闪动的光点,扑朔迷离,令人心醉。这两个字刻画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与下联的荒

凉之景作对比,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 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

②辛

夷:木兰树的花。

(1)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

(2)简要分析“幽竹”这一形象在本诗中的作用。

①②①②

答:

解析:(1)以“谷口”开篇点明故山草堂的所在。“春残”紧扣诗题“暮春”,也为下

面的叙写打下铺垫。黄莺鸟声稀、辛夷花飞尽、杏花乱纷纷,虽都是在写春残景色,

但又是在为后二句的出场作陪衬。正是在暮春时节,鸟语已稀、花香将尽的时候,才

会突然间感觉到幽竹以及清阴迎我归来的可爱。这里诗人用了对比与拟人两种手法来

突出幽竹的使人怜爱。(2)“幽竹”“清阴”与“待我”都写出了尚有幽清之境迎我的

欣喜。拟人则是诗人赋予幽竹以人的品格和情感,“不改清阴”是说幽竹具备始终如

一忠于朋友与主人的品性。“待我归”是说幽竹保持着一竿绿阴等待我归来的亲情,

“不改”与“待我”四字让人顿感一股真气扑面而来。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

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答案:(1)写出了谷口暮春之景:黄鸟的鸣唱已稀,辛夷杏花已谢。说春色固然美好,

但毕竟短暂易改,以此来反衬不改清阴、待“我”始终如一的窗下幽竹。

(2)诗中的“幽竹”不慕浮华,不改气节。朴实而庄重,执著而超拔;深情待“我”, 令“我”怜爱,它实际上是诗人厌弃浮华、崇尚气节的心志的写照。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

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

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

析。

答:

解析:(1)“西风吹老洞庭波”,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

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

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秋风,“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

“一夜湘君白发多”,紧接着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了起

来。

(2)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是说这首诗具有李白的风格特征,从诗句“西风吹老洞庭

②①

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中的“湘君”“清梦”“星河”可以体现出来。

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缥缈奇幻,具有浪漫色彩。①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②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缥缈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1)颔联中“空忆谢将军”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

答:

(2)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命题者已指明所用手法是用典,考生回答时,只需认真阅读典故内容,并结合课本介绍的李白的生平,就可以得出李白运用此典故的用意,从而得出答案。关键是要结合李白的生平来分析。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诗句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三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1)以古人自况,袁宏能得到谢将军的赏识,而“我”虽然也有袁的文才却不能得到像谢将军那样的人的信赖,寓含着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牛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

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③②①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 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

(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自己怎样的心情。

答: 答案:(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2)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流连欣赏的心情。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午 枕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催”字表现诗人什么感受?

答:

(2)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你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答:

解析:诗歌描写了午梦初醒的一瞬间的情景。首句概写,季节是在交代地点时暗示出的,“花”就是春天的具体形象。“簟欲流”暗含着“簟纹如水”的比喻,说它光滑透明,如同清澈的水,仿佛就要流动。比得很准却又出之以动态的描写,形象生动鲜明。三、四两句在艺术表现上很值得注意。其一,突出了“鸟唤梦”“山供愁”的两种景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恰好传达出了诗人缠绵不绝的内心感触。其

二,对仗工整,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

答案:(1)①他完全没有想到一觉睡了那么长时间,表达了诗人惊异之情;②感觉到时间流逝得很快,表明诗人睡得很香很甜。(2)①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表达了作者的忧愁。②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以窥人鸟的无情来反衬隔水山的有情。③“悠扬”“宛转”,前者是双声,后者是叠韵,因声见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缠绵不绝的情愫。④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语意连贯:诗人因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展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

7.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牧 牛 图

田 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 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1)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答: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

答: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干戈”“扰扰”“何日”等词语。

(2)解答此题,第一步,要找出本诗中的主要意象,如长笛等;第二步,要展开联 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三步,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效果)特点;第四步,描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

答案:(1)“似水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与“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安定的向往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②①

开先寺李梦阳写作背景篇二
《《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完整资料》

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名词解释及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颂功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2.茶陵派: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茶陵(湖南)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代表人有谢晖、张泰、邵宝等。他们强调世学汉唐的复古主张,着眼于音调、讼度。

3.八股文:除制义之称外,还能制艺、时艺、时文,而所谓的股有对偶之意,有固定的写作格式,题出四书,而文章论述内容要根据宋朱喜的《四书章句集注》之书而展开,不可随意发挥。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股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故称。

4.前七子:弘治至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主张:以复古自命,所谓“反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达到变革的目的。

5.后七子:嘉靖前期至中期,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主张:复古主张承接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上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提倡唐宋之风。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强调文以明道。

7.吴江派:明代后期,在沈璟周围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卜世臣、吕天成、袁于令等。主要贡献在于戏曲理论研究上。(1).剧本创作在音乐“协律”即台律依腔。(2).强调语言必须本色。

8.玉茗堂派:也叫临川派,明代传奇文学流派。万历年间﹐临川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等传奇﹐着重刻划人物﹐讲究词藻﹐影响颇大,“至情”说。戏曲史上把明清两代仿效他风格的戏曲作家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玉茗堂为汤显祖书斋的名称。该流派曲家还有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邹兑金、阮大铖、吴炳、孟称舜、凌濛初等。

创作特点:(1).主才情,不拘音律。(2).歌颂男女之情,情节离奇,风格浪漫,文辞优美,从剧本立意构思到曲词风格仿汤,并有一定成就。

9.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因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人称“公安派”。

主张:(1).“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2).直抒胸臆的抒情特征,反对拟占蹈袭。(3).清新清逸的艺术风格。(4).浅律化的流弊。

10.竟陵派:一锺惺、谭元春为代表,因二人是湖北竟陵人,故名。

主张:1.受公安派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看重像古人学习,学习古人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2.幽深奇僻的艺术境界,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

情趣。3.晚明文学思潮的回落。

11.复社:崇祯年间,太仓人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是当时有较大影响的文人社团。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危机。

12.梅村体:“梅村体”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他的诗歌中的悲剧内容主要表现于一方面自我关照,徘徊于灵与肉之际,铭心刻骨地忏悔自我的灵魂;另一方面规抚江山易代,绵绵不尽地吟唱着叹挽明王朝衰败的时代悲歌,以“诗史”自勉。 13.浙西词派:浙西词派是清代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影响深广。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者都是浙江人,故称之。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主张:第一,宗南宋,崇醇雅、清空词风,批评元、明词风。第二,为词尊体,提高词的地位。词历来为诗余。第三,艺术上提倡词要有自己的特色,符合词体。

14.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5.沈汤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他们之间,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

16.三言二拍: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7.阳羡词派:阳羡词派是清初词派,主要活动在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此派的创始人是陈维崧,为江苏宜兴人,而宜兴古称阳羡,故世称阳羡派。阳羡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悲慨健举,尤以陈维崧最为突出。

18.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19. 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

20.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21.京华三绝: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

22.<<四声猿>>:其一《狂鼓吏渔阳三弄》其二《玉禅师翠乡一梦》其三《雌木兰替父从军》其四《女状元辞凤得凰》

二、简答题

1.人们对于文学认识的深化表现在: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二、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三、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四、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2.明代文学争论的特点:一、他们各有一套较为鲜明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趋向理论观点上的人以群分。二、他们不论高喊“复古”的口号,还是打着“反复古”的旗帜,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革除前弊,使文学创作符合各自心中的规范。

3.文学争论与创作的关系:一、明代的文学争论,在分立门户、相交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的相互渗透、救弊补失,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和发展。二、明代文人集团的林立和各种流派的纷争就这样既是现实创作的反应,又反过来推

动了创作和流派的发展;既使作家更加自觉地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又使各派的文风在相互交流、调剂的过程中沿着相反相成的规律不断演进。

4.三国演义中的三绝:(1)曹操:塑造最成功的艺术典型,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具有两面性:a、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b、善于识人用人;c、很有军事指挥才能;d、奸诈残暴,喜用权术(2)关羽:忠义的化身。勇武刚强,大义凛然,富贵不能淫,对刘备和蜀汉忠心耿耿(3)诸葛亮:智慧的化身。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料事如神预事如见。忠于蜀汉,为报答知遇之恩,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但书中对其“智”刻划过火,以至“近于妖”。

5.<<三国演义>>主旨:政治上向往仁政、人格上注重道德、才能上崇尚智勇、“拥刘反曹”、在悲怆和迷惘中追寻传统。

6.全景式的战争描写:它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中是罕见的,充分显示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作者笔下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的的惨烈可怕,而如一曲英雄的史诗,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往往洋溢着诗情画意。如在赤壁之战中,作者不吝笔墨,大写诸葛亮与鲁肃乘雾连船、群英会蒋干中计、庞统挑灯夜读等等,把战争写的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

7.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1)出场定型;(2)反复皴染;(3)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细节来突显人物个性。

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浑身是胆的赵云、心胸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老奸巨猾的司马懿.....

8.《三国》影响:一、对我国历史小说的繁荣和发展关系重大,乃至对其他题材的小说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二、人们视作它为一部通俗的历史教科书和军事著作,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恐怕没有任何一部古典小说可以与之比较。三、它是一座极为丰富的精神宝库,实际上也是一部大众文化的百科全书。

四、直到现在,人们还不断地从人才学、领导科学、商战技术等各个领域从中得到启示。

9.《水浒》中忠义的内涵:“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故难怪“士大夫亦不见黜”,但在“忠”字中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等爱国精神和民本精神;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这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忠义”的复杂性:他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但也包含着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它不是蒙在《水浒》外面的一层道德正义的保护色,而是能使小说被当时社会各种阶层普遍接受的基本精神。

10.同而不同的英雄形象:在具体手法上常常故意塑造类型相同的人物,描写冲突相似的情节,以犯中求避,相互映衬,“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杀虎;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云偷汉”,正是要故意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在比照中突出其个性特点。

11.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的表现:一、作者再将英雄理想化时,往往把他们渲染、放大到超越常态的地步,如鲁智深道把垂杨柳,武松徒手打虎,花荣射雁等等 。二、作者又把超凡的人物放置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上,让他们在市井细民中周旋。三、再用浓墨重彩描绘高度夸张、惊心动魄的故事时,也注意在细节真实上精刻雕琢,逼近生活。四、这样就使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了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12.《水浒》影响:一、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

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二、它和《三国》一起,奠定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赏鉴习惯。三、但它比《三国》更贴近生活,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生活、日常琐事和平凡的人物,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层次性、流动性,并纯熟的使用了白话,多方面的推进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的发展。

13.徐渭简介: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等。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曾八次参加乡考,但都没有中举人。

14.<<四声猿>>:其一《狂鼓吏渔阳三弄》:三国祢衡死后在阴间骂曹操的情节,实际是借曹操来影射当时的奸相严嵩;其二《玉禅师翠乡一梦》:揭露了当时官场与佛门的尔虞我诈和禁欲主义丧失人性的虚伪本质;其三《雌木兰替父从军》:木兰出征经过,到凯旋、出嫁的情节都是作者的创造;其四《女状元辞凤得凰》:刻画了才华出众的女状元黄崇嘏乔装男子,安邦定国,只因暴露女儿身,满腹才华葬送闺阁的艺术形象。

15.明代中期三大传奇的艺术成就: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在明代中叶的三大戏剧中,《宝剑记》和《浣纱记》都或多或少地对现实作了曲折的反映,而《鸣凤记》则堪称戏曲史上较早、较完整地反映当时政治事变的悲剧现代戏。在《鸣凤记》为代表的反严系列戏之后,崇祯即位之初还出现过一次反映魏忠贤祸国殃民、表彰东林党人壮烈斗争的悲剧现代戏热潮,那正是《鸣凤记》积极参与现实政治斗争的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16.汤显祖简介: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17.汤显祖思想:主要表现为“至情论”。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影响:(1)。有一大批剧作家直接受到了汤显祖的影响。他们从剧本的立意构思到曲词的风格熔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本。(2)。摄于汤剧的深广影响,许多封建卫道士对剧作家进行了人身攻击和肆意谩骂。(3).“临川四梦”都是案头场上两善其美的佳作。

18.〈牡丹亭〉:以《杜丽娘慕色还魂〉为蓝本。杜丽娘与丫头春生、书生柳梦梅构成了全剧冲突的正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特色,也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1).以情反理。(2).崇尚解放个性,突破禁欲主义。(3).商业经济的发达与市民阶级的壮大推动了个性解放思潮。

19.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20.〈西游记〉中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与小说在整体上“幻”与“真”相结合的精神一致,〈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也自有特色,即能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如孙悟空,具有猴的习性,会七十二般变化,但往往还要露出有

尾巴的真相。他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有勇有谋,积极乐观,而又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具有凡人的弱点,这些都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他就是一只石猴在神化与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

21.多角度、多色调的描写形象:注重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生活中,对角度的刻画其复杂的形象。如孙悟空身上也有诸多烦人的弱点,言谈中时见市井俗话、江湖术语和商人行为。但它主要作为一个理想化的英雄,他的弱点一般是气质性的,非出于本人感官的贪求。

22.〈金瓶梅〉世俗人情画: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从暴露社会的矛盾走向剖视扭曲的人性;其悲剧性表现了封建专制社会由于传统集团的骄奢淫逸,贪赃枉法和资本势力的冲击而日暮途穷,也表现了底层民众的艰苦,揭示了16世纪商人的艰苦崛起;〈金瓶梅〉中关于性的描写。

23.金瓶梅为什么具有里程碑意义:(1)。它在创作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寄意于时俗“。小说将视角转向普通的社会、平凡的琐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标志着我国小说艺术进入了一个更加贴近现实、面向人生的新阶段。(2)。以前的《三国》、《水浒》热情歌颂了先民的君主和英雄豪杰,直接宣扬了某种理想和精神。《金瓶梅》则着意在暴露,他用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了人间的假、丑、恶。(3)。它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也迈进了新的一步。这首先表现在小说描写的重心开始从讲故事向人物转移。其次是注重多色调、立体化的刻画人物性格。(4)。它从说话体小说向阅读型小说的过度,也反映在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转变上。(5)。它的语言,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在口语化、俚语化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

24.论”情与理“的矛盾:在肯定情欲时,往往描写人的自然本能,有过许多直露的秽笔而遭到人们的诟病;另一方面又不适当的强化文学的教化功能,大谈忠孝节义、因果报应,散发着陈腐的思想气息。

25.理欲之辩:王阳明的心学原是要人消除私欲,一切照封建伦理道德立身行事。清初思想家虽然反对心学空言心性,甚至诋毁李卓吾,但实际上却接过李卓吾的“人必有私”的命题,肯定私欲的合理性,以此为基点将“欲”、“理”统一起来。理欲之辩就由李卓吾的个性解放精神延伸为社会解放的思想,有思想领域的反传统拓展为社会制度方面的批评、探讨。

26、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好的):启蒙思潮的出现,清初有学者认为好的作品应是反对晚明的张扬个性、自娱自乐,崇尚率直浅俗的文学倾向,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提高了诗的地位,维护了诗的正统地位,推动了诗风的转变。

27.清代文学的特征:集历代文学之大成、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新型文体的飞跃

集历代文学之大成: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到清代已经经过数度变迁,数度形态各异的辉煌,有着丰富而多彩的历史积累。一方面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入清之后依然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已经呈现弱势的诗、古文,乃至已经衰落下来的词、骈文,入清之后又重新振兴起来。举凡以往各代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清代文学可以说是以往各类之总汇,呈现出一种蔚为大观的集大成的现象。

28.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

开先寺李梦阳写作背景篇三
《2013高考诗歌鉴赏二轮新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席上闻乐有感而作。花敬定因平定叛乱有功,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寻欢作乐,肆无忌惮,用天子音乐。

14.(2分)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

15.(2分)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绘出

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

B.颔联中,“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 C.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纷”呢?

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D.从体裁上看,本首诗是近体诗;从题材上看,本首诗是咏怀诗。

16.(4分)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一16题。(8分)

秋 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①,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②,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③。

[注]①汉宫墙:一作“汉边墙”。②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

③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

14.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诗。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

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

16.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

元好问(金) ①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注】①本诗写于正大五年戊子(1228年),金将领完颜彝在大昌原击败蒙古军。

②百年:代指人生,这里指诗人自己。

8. 请分析诗歌前两联描摹雨景的精妙之处。(6分)

9.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四、

8.诗歌以“萧索”二字贯穿全篇,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这种感慨是用哪些手法表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春阴 朱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 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①朱弁(1058~1144):字少章,自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

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9.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6分)

六:

(二)古代诗歌阅读(ll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道旁稚子

郑懈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注]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注]骭(gàn):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8. 诗歌第四句中的“凫鹜肥”,原作“凫鹜肌”,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怀疑“肌”是错字, 因此取“肥”字而不用“肌”字,请结合诗意说一说钱先生这样做的理由。(5分)

9. 从诗中来看,造成道旁稚子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什么?诗歌最后两句写“百鸟”有什么 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七: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①谢玄晖:即谢眺,南朝著名诗人,才华很高,后被诬陷,下狱致死。“澄江净如

练”是他的诗句。

8.诗人为什么“长忆谢玄晖”?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诗歌第二联中“摇”“滴”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6分)

八: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①念奴娇·登石头城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②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

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8.本词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创设意境,请结合上片或下片作简要赏析。(5分)

9.作者在此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九: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8、“清风无力屠得热”的“屠”为什么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分) 。 9、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写暑热的,请简要分析。(6分) 。

十: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本诗作于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当时杜牧常去城中开元寺游赏。此篇抒写俯瞰宛溪、极目五湖的今古感慨。范蠡:辅佐越国勾践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泛舟五湖,经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后人尊称“商圣”。

(1)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诗结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尾联简要赏析。(4分)

十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①盩厔县郑礒宅送钱大

郎士元

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共是悲秋客,那知此路分。

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陶令门前菊,馀花可赠君。

【注】 ①盩厔县:即周至县,在陕西省。

(1)曾有人评价这首诗“工于发端”,请你简述对此的理解。(4分)

(2)颈联“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赏析之(4分)

十二: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陈陶

杜 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①陈陶:地名,在长安西北。公元756年唐军跟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几乎全军覆没。②都市:指唐都城长安。 ②①

⑴本诗以一“悲”字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4分) ⑵“野旷天清无战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⑶杜诗有“诗史”之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以史入诗”的?(3分)

十三: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开先寺李梦阳写作背景篇四
《诗歌练习》

白 雁

顾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 ①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②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

(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2)颔联的“迷”“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2)“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摇曳不定及其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动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出皎洁的月亮在被风吹皱了的江面上留下无数跳跃闪动的光点,扑朔迷离,令人心醉。这两个字刻画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与下联的荒凉之景作对比,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 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②辛

夷:木兰树的花。

(1)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

(2)简要分析“幽竹”这一形象在本诗中的作用。

答:

解析:(1)以“谷口”开篇点明故山草堂的所在。“春残”紧扣诗题“暮春”,也为下面的叙写打下铺垫。黄莺鸟声稀、辛夷花飞尽、杏花乱纷纷,虽都是在写春残景色,但又是在为后二句的出场作陪衬。正是在暮春时节,鸟语已稀、花香将尽的时候,才会突然间感觉到幽竹以及清阴迎我归来的可爱。这里诗人用了对比与拟人两种手法来突出幽竹的使人怜爱。(2)“幽竹”“清阴”与“待我”都写出了尚有幽清之境迎我的欣喜。拟人则是诗人赋予幽竹以人的品格和情感,“不改清阴”是说

幽竹具备始终如一忠于朋友与主人的品性。“待我归”是说幽竹保持着一竿绿阴等待我归来的亲情,“不改”与“待我”四字让人顿感一股真气扑面而来。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答案:(1)写出了谷口暮春之景:黄鸟的鸣唱已稀,辛夷杏花已谢。说春色固然美好,但毕竟短暂易改,以此来反衬不改清阴、待“我”始终如一的窗下幽竹。

(2)诗中的“幽竹”不慕浮华,不改气节。朴实而庄重,执著而超拔;深情待“我”,

令“我”怜爱,它实际上是诗人厌弃浮华、崇尚气节的心志的写照。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1)“西风吹老洞庭波”,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秋风,“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一夜湘君白发多”,紧接着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了起来。

(2)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是说这首诗具有李白的风格特征,从诗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中的“湘君”“清梦”“星河”可以体现出来。

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缥缈奇幻,具有浪漫色彩。①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②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缥缈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1)颔联中“空忆谢将军”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

答:

(2)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命题者已指明所用手法是用典,考生回答时,只需认真阅读典故内容,并结合课本介绍的李白的生平,就可以得出李白运用此典故的用意,从而得出答案。关键是要结合李白的生平来分析。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诗句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三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1)以古人自况,袁宏能得到谢将军的赏识,而“我”虽然也有袁的文才却不能得到像谢将军那样的人的信赖,寓含着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牛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

开先寺李梦阳写作背景篇五
《诗歌鉴赏联系》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 雁

顾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 ①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②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

(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2)颔联的“迷”“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2)“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摇曳不定及其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动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出皎洁的月亮在被风吹皱了的江面上留下无数跳跃闪动的光点,扑朔迷离,令人心醉。这两个字刻画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与下联的荒凉之景作对比,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 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②辛

夷:木兰树的花。

(1)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

(2)简要分析“幽竹”这一形象在本诗中的作用。

答:

解析:(1)以“谷口”开篇点明故山草堂的所在。“春残”紧扣诗题“暮春”,也为下面的叙写打下铺垫。黄莺鸟声稀、辛夷花飞尽、杏花乱纷纷,虽都是在写春残景色,但又是在为后二句的出场作陪衬。正是在暮春时节,鸟语已稀、花香将尽的时候,才会突然间感觉到幽竹以及清阴迎我归来的可爱。这里诗人用了对比与拟人两种手法来突出幽竹的使人怜爱。(2)“幽竹”“清阴”与“待我”都写出了尚有幽清之境迎我的欣喜。拟人则是诗人赋予幽竹以人的品格和情感,“不改清阴”是说幽竹具备始终如一忠于朋友与主人的品性。“待我归”是说幽竹保持着一竿绿阴等待我归来的亲情,“不改”与“待我”四字让人顿感一股真气扑面而来。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答案:(1)写出了谷口暮春之景:黄鸟的鸣唱已稀,辛夷杏花已谢。说春色固然美好,但毕竟短暂易改,以此来反衬不改清阴、待“我”始终如一的窗下幽竹。

(2)诗中的“幽竹”不慕浮华,不改气节。朴实而庄重,执著而超拔;深情待“我”,

令“我”怜爱,它实际上是诗人厌弃浮华、崇尚气节的心志的写照。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1)“西风吹老洞庭波”,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秋风,“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一夜湘君白发多”,紧接着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了起来。

(2)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是说这首诗具有李白的风格特征,从诗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中的“湘君”“清梦”“星河”可以体现出来。

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缥缈奇幻,具有浪漫色彩。①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②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缥缈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1)颔联中“空忆谢将军”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

答:

(2)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命题者已指明所用手法是用典,考生回答时,只需认真阅读典故内容,并结合课本介绍的李白的生平,就可以得出李白运用此典故的用意,从而得出答案。关键是要结合李白的生平来分析。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诗句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三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1)以古人自况,袁宏能得到谢将军的赏识,而“我”虽然也有袁的文才却不能得到像谢将军那样的人的信赖,寓含着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牛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

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 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

(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自己怎样的心情。

答:

答案:(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2)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流连欣赏的心情。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午 枕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催”字表现诗人什么感受?

答:

(2)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你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答:

解析:诗歌描写了午梦初醒的一瞬间的情景。首句概写,季节是在交代地点时暗示出的,“花”就是春天的具体形象。“簟欲流”暗含着“簟纹如水”的比喻,说它光滑透明,如同清澈的水,仿佛就要流动。比得很准却又出之以动态的描写,形象生动鲜明。三、四两句在艺术表现上很值得注意。其一,突出了“鸟唤梦”“山供愁”的两种景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恰好传达出了诗人缠绵不绝的内心感触。其二,对仗工整,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

答案:(1)①他完全没有想到一觉睡了那么长时间,表达了诗人惊异之情;②感觉到时间流逝得很快,表明诗人睡得很香很甜。(2)①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表达了作者的忧愁。②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以窥人鸟的无情来反衬隔水山的有情。③“悠扬”“宛转”,前者是双声,后者是叠韵,因声见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缠绵不绝的情愫。④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语意连贯:诗人因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展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

开先寺李梦阳写作背景篇六
《夜雨寄北》

【诗的题目】

夜雨寄北

【诗的体裁】

七言绝句

【年代及作者】

唐·李商隐 (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诗的出处】

《李义山诗集》

【诗的内容】

君①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③,却话④巴山夜雨时。

【注解】

①、君:你

②、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③、 秋池:秋天的池塘。

④、何当:哪一天?

⑤、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⑥、却话:重头谈起。

【诗的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①花彻夜长谈;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注:①蜡烛燃烧时间过长会引起烛花现象,也就是火苗会跳动,必须剪短烛心才能保持烛火苗不动。

【诗文赏析】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

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则其说不一。《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冯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寄北'。"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冯《谱》张《笺》均以为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的妻子。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辨所谓巴蜀之游并不存在。刘、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为虚谬。又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认为此诗应是大中二年商隐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时间为夏秋之交。刘、余《集解》辩驳曰:"唐人诗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内之山„„未必具体指大巴山或巴东县南之巴山。""此诗情味,显系长期留滞,归期无日之况,与客途稍作羁留者有别。„„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这首诗作于一个秋雨之夜,文字较平易,但语气亲切自然,回环往复,感情深挚绵邈,十分动人。且情景相生,凡景语皆为情语,厚重蕴藉,意远韵长。《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李梦阳曰:"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玉溪生诗意》曰:"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唐人万首绝句评选》:"婉转缠绵,荡漾生姿。"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

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晕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开先寺李梦阳写作背景相关热词搜索:李梦阳开先寺 开先寺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开先寺李梦阳写作背景”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开先寺李梦阳写作背景"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8609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