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朝秦暮楚近意

朝秦暮楚近意

2016-01-29 09:18:0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朝秦暮楚近意篇一《朝秦暮楚》 朝秦暮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朝秦暮楚近意》,希望能帮助到你。

朝秦暮楚近意篇一
《朝秦暮楚》

朝秦暮楚

释义

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亦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请君入瓮

释义

比喻用某人整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始作俑者自作自受。 拔苗助长

原文今译

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望梅止渴

成语的原意是:人想到可以吃梅子就会不由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便凭空想来加以安慰。

买椟还珠

译文

有一位楚国人去郑国卖他的珠宝。制造了一个香木匣子,用桂木、花椒这些香料来熏染盒子,用珠宝点缀,用美玉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边沿。郑国人买了他的盒子却把他的珠宝还给他。这可以说他善于卖匣子,(却)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宝啊!

四面楚歌

译文

四面楚歌,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也有同名歌曲。 名落孙山

名落孙山,汉语成语,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朝秦暮楚近意篇二
《“朝秦暮楚”与惟忠惟义》

“朝秦暮楚”与惟忠惟义

摘 要:本文试图对《三国演义》中“朝秦暮楚”与惟忠惟义这对表面上的矛盾现象作文化上的浅显溯源,意在对《三国演义》中的人才流动进行文化文本上的分析:但是作为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三国演义》世代累积型的创作模式以及准话本文体的运用又使得小说被赋予了创造者们的时代观念和理想。

关键词:投诚;择主而事;忠义

中图分类号: i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03-02

《三国演义》中的人才,鲜见有对主公“从一而终”的:两军较量,在势不均力不敌的情况下,除了“英勇就义,杀身成仁”外,还有一种权宜之计抑或是明智之举:投降;又或者是待价而沽的“美玉”在“所托非人”、抱负不得施展的情况下另觅明主。但是如诸葛亮、关羽那样的忠义之士也大有人在。在《三国演义》里,似乎有春秋战国时那种处士横议、朝秦暮楚的自由气象,但同时又有一种忠义的气节在高扬。

一、“朝秦暮楚”

《三国演义》中屡易其主的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主动选择,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如贾诩、荀彧、郭嘉、许攸、许褚、徐晃投曹操;庞统、赵云、廖化投刘备;蒋钦、周泰、太史慈投孙策;甘宁投孙权,这类人物一旦遇到自己比较满意的主公就会竭忠尽智、尽心辅佐。第二类是被迫投降,双

方交战时一方势穷,迫不得已投降敌方,如张绣降操,袁绍部将吕旷、吕翔、马延、张颐降操;刘璋部将吴兰、雷铜、吴懿归刘备;蜀将傅士仁、糜芳、杜路、刘宁降吴;姜维、魏将尹赏、梁绪、梁虔降诸葛亮。第三类是出于斗争策略,压根不是真心归顺的:或是自己势穷,为了苟全于乱世,如吕布,或是假降,如四六回“献密计黄盖受刑”,一百九十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魏将郑文诈降诸葛亮等。

曹操身边的一流谋臣贾诩五易其主,他先跟随李暹,结果弄出个“片言危邦”的惊天动地之举:192年,董卓伏诛,其手下部众人人自危。李暹向司徒王允请求赦免而不得,于是便同郭汜、张济等商议要解散部下,逃归乡里,这个时候,军中谋士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耳。不若起陕西军士,杀入长安,与董公报仇。事济,则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此谋士这片言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李暹郭汜寇长安,李暹郭汜率领的一干西凉兵与强盗无异,结果王允被杀,吕布出逃,生灵涂炭,汉室江山也因此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且不说从这件事中看出贾诩用心如何,作为谋士为主子出谋划策理所当然,但是至少可以说,他只能算是个职业谋士,在政治理想和道德上,他是缺乏修养的。此后,贾诩又投奔过段煨、张绣,皆不得其主,不能施展他满腹才计,最终择到一枝良木,归于“海纳百川”的曹操。不可否认的是,贾诩确乎是块军事奇才,在《决胜负贾诩谈兵》一节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华,也正是在此次被他整得狼狈不堪的曹操注意到了他,最

终为“我”所用。在择主这一问题上,他可谓是路途多舛,走了不少弯路。

还有一类人物是出于策略考虑暂时投靠,一旦形势不利便另觅靠山,最典型的当属吕布。吕布被张飞讥为“三姓家奴”,他先是认丁原为义父,后来在李肃的撺掇下,杀了丁原,引军投奔董卓,又拜董卓为义父,可谓是吕、丁、董三姓。在被李傕击败后,吕布又往依袁术、袁绍,袁术“恶其反覆”,“拒而不受”。曹操大败吕布于定陶,袁绍听从谋士审配建议,欲乘机除去吕布这个后患,吕布得知后,听从陈宫建议,前往徐州投奔刘备。在徐州,刘备欲安排吕布领徐州牧,这正合了吕布的心意,正要欣然接受,碍着刘备背后站着怒目圆睁的关张二人,只好佯笑拒绝,往小沛去了。

身逢三国乱世,吕布是员猛将,他胆力过人,骁勇无敌,善战无前。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也不是浪得虚名。但是在择主问题上,吕布是个很不安分的人,他既不能自己称霸一方,但也不会长久地屈就于谁的帐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多次批判吕布见利忘义的性格:李肃评价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曹操认为吕布“有勇无谋,不足虑也”;糜竺说吕布“乃虎狼之徒,不可收留,收则伤人”。可见作者对吕布见利忘义的性格有所批判,但是这也只是针对吕布个人的性格特征,而并没有站在大义的角度对其进行道德的抨击。

二、惟忠惟义

然而,在创作者的叙述中,在“朝秦暮楚”实属平常的三国时代,

惟忠惟义、矢志不渝的仁人志士也大有人在,且得到了作者的肯定和赞赏,并不惜为了高扬这种忠义的品质对史实进行了精心的粉饰和雕琢,创造了不完全属于三国这段历史的人物形象。

忠义的典型当然非毛宗岗称之为“义绝”的关云长莫属。其忠义的起始及根源在于“祭天地桃源三结义”,似乎是为了防止今后可能存在的背叛,作者首先设置这样一个环节以在人物心理上形成内在的道德约束。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桃源结义,既有君臣之间的国家大义,又有兄弟之间的江湖侠气,桃源结义时“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誓言是他们政治理想的表白,同时又决定了他们所结之义的性质,不仅仅是朋友之间的江湖豪侠义气。而历史上最有损于作者所要高扬的关羽这种“忠义”精神的事实是:关羽降过曹操。

徐州之战中,刘备军溃败,结果刘备匹马奔冀州,关羽兵困土山,无法突出重围,刘备妻小也被曹操围在下邳成中。曹操“素爱关公人才武艺勇冠三军,欲得之以为己用”,于是张辽以“与云长有旧”毛遂自荐充当说客。张辽将关羽的处境和心理分析的相当透彻,且看“三罪说”,如李渔所总结的:“先言公死而玄德不能独存,次言公死而二夫人无所依赖,三言匡扶社稷之重,岂屑为匹夫之勇。而关公所重在义,句句以不义罪之。”张辽心里清楚,只有“忠义”才能说动义薄云天的关云长。此时四面楚歌的关羽,若是“负隅顽抗”以卵击石以趁匹夫之勇是不忠不义,降曹“变节”在他看来更是不忠不义天理难容。进退两难之际,张辽“三罪说”首先断绝了

关羽“舍身成仁”慷慨就义的可能,接下来关羽的“三事说”进一步消除了关羽降曹的“罪恶感”,使降曹变成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至于此后的挂印封金云云则更让关羽的“忠义”进一步升华。对于关羽的约三事,李渔是这样解说的:“言降汉者,正君臣之分也;言皆不许到门者,严内外之义也;不辞而去者,明兄弟之义也。”这个解说大约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谋而合,恰恰也正达到了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

不同于关羽、严颜这类忠义之士的临危不惧,还有一类人才也对自己的主公矢志不渝,鞠躬尽瘁,其中首屈一指者当属诸葛亮。诸葛亮不轻易投奔哪个主公,而是一边躬耕于南阳,一边分析天下大势,对各个权力集团的主要人物进行考察,权衡,比较,最终选择了仁义无双的刘玄德。而且一旦选定了主公就矢志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定三分隆重决策”、“诸葛亮火烧新野”、“诸葛亮舌战群儒”、“用奇谋孔明借箭”、“七星坛诸葛祭风”“诸葛亮智算华容”“诸葛亮智辞鲁肃”“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三气周公瑾”“诸葛亮智取汉中”“智取三城”“大破魏兵”“六出祁山”„„到最后的“五丈原诸葛禳星”,作者把大量的篇幅交给诸葛亮,塑造了一个极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的经典形象。诸葛亮的智慧不是如贾诩郭嘉之徒的小智小慧,而是一种高瞻远瞩,顾全大局,记挂百姓苍生的大义,显然,创作者对诸葛亮身上所体现的这种忠义精神是高度赞扬和肯定的。这似乎与前文所述“朝秦暮楚”的“三国”文化气息有所冲突,这与《三国演义》的创作模式和问题有关,

朝秦暮楚近意篇三
《朝秦暮楚的故事》

朝秦暮楚的故事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内部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七国中秦、楚势力强大,魏、韩、赵、燕、齐等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游离在这两国之间,时而靠近秦国,时而靠近楚国,一班政治说客奔走在这些诸侯国之间。

【出处】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

【释义】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反复无常

【近义词】朝三暮四、三心二意、见异思迁

【反义词】始终不渝、始终如一

【成语举例】叹朝秦暮楚,三载依刘。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成语例句】

◎ 中峰这一带,春秋战国时秦楚争夺频繁,早上还是被秦国占领,而到了晚上又被楚国夺过来了,是史称"朝秦暮楚"之地。

◎ 那种草率结婚、草率离婚、朝秦暮楚、喜新厌旧的行为,决不是社会主义的婚姻自由,而是剥削阶级的腐朽作风。

朝秦暮楚近意篇四
《朝秦暮楚柏拉图》

朝秦暮楚近意篇五
《朝秦暮楚与楚材晋用——纵横家的故事(一)》

朝秦暮楚近意篇六
《例文赏析:“朝秦暮楚”的一生,壮鲠繁富的书檄》

“朝秦暮楚”的一生 壮鲠繁富的书檄

———论陈琳的秘书职业和他的公文写作

梁巧丽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广东 广州 510510)

摘要:“建安七子”之一陈琳,一生“四易其主”,虽遭后人非议其“朝秦暮楚”,却因为有不凡的写作才治谋略而深受重用,成为杰出的秘书。他的公文,风格“壮鲠”,具有强大的气势;造语“繁富”,饰,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骈化趋势明显;带有幕僚侍从色彩,写作是为主人所在的集团服务。其得颇具特色,在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陈琳;秘书;公文;特色

中图分类号:H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09)02-0069-03

Powerful Letters and Declarations of War in a Changeful Life

——On Chen Lin’s Secretarial Profession and His Documental Writing

LIANG Qiao-li

(Department ofBusiness Administration,GuangdongVocational College ofIndustryand Commerce,Guangzhou 510510,China)

Abstract: Chen Lin,one of the seven geniuses of Jian'an Period,served four emperors throughout his life,so he wascriticized or blamed for not being loyal to his masters.However,he was trusted and used in important positionsand became a great secretary because of his unique writing talents,political strategies and good sense to servehis masters and their governments.Among his documental words,his letters and declarations of war have wona place in Chinese literature because of their power and richness in discourse,style and rhetoric.

Key words: Chen Lin;secretary;documents;features

陈琳(约160—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东南)人,建安时期颇有名气的秘书和作家,虽“四易其主”,但因其写作才能和政治才能一直得到重用,而且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中得以善终。

一、秘书工作经历

他的一生,“四易其主”,先后为何进、董卓、袁绍、曹操服务,当世和后世的不少人,说他“朝秦暮楚”,非议他的人品。如颜之推就对他大加责难,说:“陈孔璋居袁裁书,则呼曹为豺狼,在魏制檄,则目绍为蛇尬。在时君所命,不得自专,然亦文人之巨患也,当务从容消息之。”(《颜氏家训·文章》)颜氏的评价是用儒家

的传统观念去要求他,完全否定了士人为实现自我价值而自由选择的权利。其实,一个文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为保存自己的生命,为实现自我的价值,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从秘书职业的角度,这其中还有很多值得后世借鉴的地方。

陈琳入仕后主要为侍从属臣,作些文笔工作。他的第一任官职是何进的主簿,曾劝谏何进不要召兵入京,可惜未被采纳。不久,何进便死于宦官之手,其部下群龙无首,纷纷投归董卓,陈琳在此时和众人一同依从了董卓。然而,董卓进京之后,滥杀无辜,结怨天下,山东群雄蜂起而讨之。陈琳面对这种局势,深知董卓难成大事,便避难冀州,依附于袁绍帐下,被用为记室[1]。后袁绍兵败,陈琳被俘虏,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据《三国志·王粲传》记载:“太祖并以琳、瑀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琳、瑀所作也。”陈琳为曹操所用,随军从征,替曹操起草军国檄文。

陈琳能够成为一位出色的秘书,首先是因为其写作才能。陈琳年轻的时候就有“州里才士”之名,文章写得好。后来为何进、袁绍、曹操服务,深受重用,均因为其不凡的写作能力。第二是因为其政治远见和谋略,陈琳为何进主簿时,何进欲召外兵挟太后杀宦官,他曾写《谏何进召外兵》一文,建议依靠自己的力量速决此事,何进未采纳,不久即死于宦官之手。可见陈琳颇有政治头脑,能正确估量政治形势并作出透彻分析。在投奔曹操之后,起草军国文书,出谋划策,成为曹营的重要谋臣之一,也展示出他的政治才能。第三,陈琳善于审时度势,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只要是他认可的主人,他都竭尽全力去辅助,为自己所在的利益集团服务,如何进、袁绍、曹操。董卓他是不认可的,所以很快便投奔袁绍。从上可见,陈琳既具有很强的秘书职业意识,也具有很强的秘书职业才能。

二、公文写作

陈琳早年即以善属文章、才华出众而称名州郡。曹丕《典论·论文》曰:“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俊也。”阮瑀和陈琳在当时是有名的章表书记之士,应该有不少章表之作,可惜已经散佚,所以我们只能从后人的评价中窥见这类作品的特色。他所写的公文,除了章表之外,还有书信、檄文,现存的主要有:《为袁绍檄豫州》、《檄吴将校部曲文》、《为曹洪上魏文帝书》、《与公孙瓒书》、《拜乌丸三王为单于版文》、《答东阿王笺》。

第一,风格“壮鲠”。曹丕《又与吴质书》曰:“孔璋章表殊健。”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曰:“琳、瑀章表,有誉当时;孔璋称健,则其标也。”《文心雕龙·檄移》评价《为袁绍檄豫州》曰:“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鲠。”“殊健”、“称健”、“壮有骨鲠”就是指陈琳的公文总体上具有壮健的风格。

陈琳的壮健之笔主要表现在他于军中所作的书檄文章中,《为袁绍檄豫州》就是典型的代表。此文是讨伐曹操的宣言书,作于官渡之战前夕,旨在壮大袁军声威,声讨曹操罪行,以使袁绍出师有名。作者以正义的姿态,历数曹操罪恶,张扬袁绍军威,铺排形势,陈说利害,引证古今,反复申论,纵横鞭挞,金鼓雷霆,具有扫荡邪恶的遒劲力量,因此能够鼓舞士气,悚人视听[2]。徐公持的《魏晋文学史》这样评价此文:

“陈琳文中历述曹操罪状,从其家庭出身直到本人的种种罪行,摘发谴斥,锐利尖刻,几使体无完肤。文中有谓曹操‘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亲临发掘’、‘掠取其宝’,皆不实之词,故刘勰指出其‘章密太甚’,‘污过其虐’;然而全文气势壮盛,咄咄逼人,表现出一种‘奉汉威灵’以临其罪,大军一到灰飞烟灭的气概”[3]。最能体现其壮健风格的是对比袁强曹弱的一段,《三国志·王粲》记载,曹操称陈琳的檄文可治头痛,就是指《为袁绍檄豫州》。这在《三国演义》中也有生动的描写:“檄文传至许都,时曹操方患头风,卧病在床。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顾谓曹洪曰:‘此檄何人所作?’洪曰:‘闻是陈琳之笔。’”[4]一篇檄文,居然能够让一代枭雄毛骨悚然,可见其“壮鲠”的气

势。另外,《檄吴将校部曲文》述说曹军的声威,《为曹洪上魏文帝书》突出曹军的浩大声势和卓越战功,都是陈琳劲健之笔的表现。

第二,造语“繁富”。曹丕《又与吴质书》说陈琳的章表“微为繁富”。公文造语“繁富”,曹丕认为是其不足。刘师培认为:“孔璋之文,纯以骋辞为主,故文体渐流繁富。《文选》所载《檄豫州》、《檄吴将校部曲》二文,亦与此(指《为曹洪上魏文帝书》)同。文之由简趋烦,盖自此始。”[5]其实,陈琳公文的壮盛风格正是借助宏富之笔和多种艺术手法显现出来的,在他的书信、檄文中具体表现为:

一是极力铺排夸饰,淋漓尽致。他的书檄,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罗列申述,极力夸饰。如《为袁绍檄豫州》一面以时间为序陈述袁绍的恩德功勋,一面痛骂曹操家族诸般罪恶,后又历述曹操把持朝政,残害忠良,败法乱纪,无恶不作。铺排夸饰的文笔可谓淋漓尽致、穷形尽相。《与公孙瓒书》极力铺排罗列对方无信无义之行径,显示袁绍宽怀大度之胸襟。《为曹洪上魏文帝书》以时间为序陈述袁绍夷除宦官、兴兵讨董、平定河北的卓越功勋。这些书信、檄文,均写得不厌其烦,骋辞使博,颇显“繁富”。

二是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穷情尽理。陈琳的书檄,充分运用了对比手法。《为袁绍檄豫州》将袁绍之功德与曹操之贪残进行对比。《与公孙瓒书》将公孙瓒失信无知与袁绍仁德武略进行对比。为了突出己方军事力量的强大,陈琳还多用烘云托月的方法,如《檄吴将校部曲文》为突出曹操扫灭群雄的勇武强大,举出“强如二袁,勇如吕布,跨州连郡,有威有名,十有余辈”以及“阻二华,据河谓”的关中诸将、宋建、张鲁等皆很快破灭作为衬托。通过对比烘托手法显示己方之仁德武勇和对方之狂妄脆弱是陈琳常用的写作手法。

三是排偶用典显著,具有骈化的趋势。据统计,他的书檄排偶句占全文总句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文中还多用四字句,力求语言的整齐[6]。用典则正处于从广义用事到狭义用事过渡的过程中,有引用史实,旨在援古证今;有将古事压缩成短语用于句中;更多的是古典成辞(语典),大多是将语典点化成自己的语汇,“全引成辞”者不多。《为袁绍檄豫州》、《檄吴将校部曲文》就有上述情况。其书信、檄文,用典丰富多彩,还表现在取典范围极为宽广上,已不像两汉时主要取资于儒家经典,而是经史子集、古典今事,无所不用。用典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客

观上使文章文雅、富丽,境界开阔,气势恢弘[6]232-234。用骈用典,主要是受文体特点和写作动机的支配,这也是作品幕僚侍从色彩形成的原因之一。

第三,具有幕僚侍从色彩。公文从使用角度看,具有实用性,大多用于郑重的社会场合,而且不少是奉命而作,带有幕僚侍从色彩。这些文章固然能体现若干个人特色,但就基本内容而言,往往是代表所在集团或主人说话,所以内容与本人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距离,幕僚乃至帮闲色彩较浓,主流意识不强。有时甚至出现前后不一的矛盾。如上文颜之推所言“陈孔璋居袁裁书,则呼曹为豺狼;在魏制檄,则目绍为蛇尬。”[6]199-200确实是,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极力夸饰袁绍的仁德和武勇过人,渲染曹操的罪恶和不堪一击。其《檄吴将校部曲文》,立场大变,颂扬曹操,评击孙权,有不少对曹操武略军功的夸耀之辞,因而引起后世评论家的不满。其实,这两篇檄文都不能看成个人行为,而是代表一个集团说话,相当于今之社论。是不可以用必须始终忠于某一方来要求作者的[3]236。为了生存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陈琳的一生“四易其主”,

其公文又具有幕僚侍从色彩,写作是为主人所在的集团服务。所以,非议其朝秦暮楚,是一种过于苛求的做法。总之,陈琳的公文风格“壮鲠”,造语“繁富”,具有幕僚侍从色彩。这些特色相辅相成,“壮鲠”的风格是借助“繁富”的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骋辞骋才、造语“繁富”的结果则能自壮声威,以回荡往复之势给人以振奋或威压。同时,作品中的幕僚侍从色彩也反映在文章的辞采上,如《为袁绍檄豫州》、《为曹洪上魏文帝书》、《答东阿王笺》等都用夸张、比喻、对比烘托的手法为主上唱赞歌。

陈琳公文的特点除了受文体自身的特点所影响,也得之于其个人特殊人生经历的熏陶。如公文中的檄文,主要用于战争动员,声讨对方罪恶,宣扬自己威德,极富鼓动性,气势强大,因而十分讲究辞藻,多用骈文。他“四易其主”,在当时英雄竞起之时,能够如此辗转于当时政治漩涡的中心,可知他的政治头脑。久在军府任职的经历锻炼了他的壮盛之气,加上强烈的功名意识(在《应讥》中曾提出乱世“考人以功”的政治主张),都容易使他的创作呈现出壮健有骨的特点。[6]263陈琳的文风受汉代文风的影响也较大,他文章中铺排罗列、极尽夸饰手法颇有汉大赋之风。

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公文,陈琳笔下的书檄语言繁富,十分讲究词藻,而今天的公文语言朴素平实,风格大不一样。这是因为文种不同、时代不同,但公文为所在利益集团服务及实用性这些特点,却从古到今没有改变过。

参考文献:

[1]曹允元.汉代秘书人物—陈琳[J].秘书工作.1994:(12):44

[2]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35.

[3]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王守福.文秘工作案例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25.

[5]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6]王鹏延.建安七子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5-267.

评析:

一、总体构思

这篇论文所选之人,所论之观点,所选之材料,并不算特别新颖,因此创新性不是很强。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换用了一个新的角度切入,于是就有了新的立论空间。在文学史上提及陈琳,通常都是从文学与历史的角度去考查评价他,而此文则从秘书职业生涯与公文写作的角度入手,有奇效。这点值得同学们借鉴。

二、标题

主标题与副标题完美契合,既有文采而有清晰的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大体暗示其递进的行文结构,先论职业(秘书、记室),再论职业技能(公文写作)。

“朝秦暮楚”的一生------其秘书职业

壮鲠繁富的书檄----其公文写作

三、结构

(一)、略谈其职业生涯(材料考证的困难,避难就易,技巧之一)

(二)、详谈其公文写作:

第一,风格“壮鲠”。(略写。风格较虚,不好着笔,需要阅读更多的文艺理论著作,避难就易,)

第二,造语“繁富”。(详写,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入手切分)

一是极力铺排夸饰,淋漓尽致。

二是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穷情尽理。

三是排偶用典显著,具有骈化的趋势。

第三,具有幕僚侍从色彩。

四、论证

1、衔接与过度巧妙

其实,陈琳公文的壮盛风格正是借助宏富之笔和多种艺术手法显现出来的,在他的书信、檄文中具体表现为:(此句即将风格“壮鲠与造语“繁富”连接起来,又为后者的进一步切分做巧妙过度)

五、不足

1、关键词中,“特色”这一关键词,放之四海皆可,无价值

2、摘要中“其公文写得颇具特色,在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够贴切。 可改为:“其公文写作,不流于程式化,颇具骈壮特色,在文学史中,尤其是在公文写作史中,有独到价值。”

3、开篇的导入未能做简单的文献梳理,未能很好的挖掘其学术价值

六、小结

总之,这是一篇学术价值不是特别突出,但规格体式较为规范的论文。对于初学者而言,大家风范难以达到,但做到像这篇论文这样中规中矩,还是可以实现的。

朝秦暮楚近意篇七
《朝秦暮楚周佛海》

朝秦暮楚近意篇八
《“朝秦暮楚”游欧洲》

朝秦暮楚近意篇九
《寥若晨星,朝秦暮楚-藏头诗》

寥若晨星,朝秦暮楚

寥寥兰台晓梦惊, 若遇单于旧牙帐。 晨摇玉佩趋金殿, 星沈海底当窗见。 朝逢驿使秦川客, 秦城马上半年客。 暮云空碛时驱马, 楚词共许胜扬马。

朝秦暮楚近意篇十
《后起之秀,朝秦暮楚-藏头诗》

后起之秀,朝秦暮楚

后主荒宫有晓莺, 起看北斗天未明。 之子棹从天外去, 秀比王商入画图。 朝朝伫望懒调梭, 秦陵无树烟犹锁。 暮春三月日重三, 楚魂寻梦风飔然。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朝秦暮楚近意》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朝秦暮楚的意思 朝秦暮楚是什么意思 朝秦暮楚中朝的意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朝秦暮楚近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朝秦暮楚近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8860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