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实背景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实背景

2016-01-29 10:24:5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实背景篇一《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文献综述》 ...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实背景篇一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文献综述》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文献综述

摘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农村老年人口晚年生活而实施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制度。1986年以来,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最终陷入僵局。2003年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同年十月正式试点推行。试点期间,我国学术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文献资料。通过对新农保的焦点问题,如新农保出台的背景以及现行政策,当前学者对新农保成就的认识,当前学者对新农保存在哪些问题的看法等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进而阐述我国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取向。

一、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

所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是相对老农保而言的。1992年民政部印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尝试在农村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缴费形成个人账户,实际上施行的是自我储蓄模式,社会化程度不高,未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3月6日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就鲜明的提出了“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1~2009 332号)发布,在全国范围开始推行新农保的试点工作。在制度的一步步跟进之后,分析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农民养老保险的社会化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分割的二元化体制,农村经济的名存实亡,农民收入水平有限。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基本停留在政策层面,农村集体保障能力的下降,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使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弱化。⑵养老问题不仅包括老年收入,还包括老年人的生活安排。在家庭范围内老人靠自己的劳动和以往的收入积累自养,靠子女供养,配偶供养,或其他直系亲属。但社会养老在我国还不普遍。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存在问题,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基金筹资难,管理水平低;⑷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的功能减退;法制建设滞后,缺乏应有的保障。⑶我国推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化体制直接制约着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并且在20世纪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制度真空”状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致使传统制度缺乏可持续性,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的缺失是导致制度失效的重要原因,待遇水平偏低与从基金中提取管理费使传统制度丧失吸引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和土地这两类传统保障功能持续弱化,也由此放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风险。⑵

二、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行政策

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到今天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程又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6年至1992年,为早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至1998年,为早期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推广阶段;第三阶段是1998年至2003年,为早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衰退阶段;第四阶段为2003年至今,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试点阶段。也就是说,从1986年至2003年,为我国的早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阶段,探索的结果是陷入僵局、归于失败,从2003

年开始,我国又开始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阶段,这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在苏州、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首先开展起来的,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至今仍然处于局部的、早期试点的探索阶段,还没有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政策试点。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框架设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最低养老金(零支柱)+农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机制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建立一个“零支柱”最低养老金制度,将是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创新,其目的在于:第一,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两项制度的保障水平和目标都是以为他们的最基本生活保障,消除老年贫困为目标;第二,两项制度都是属于非缴费型的制度,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收入;第三,两项制度在农村可以按照相同的计发单位发放保障金,两项制度整合后,政府财政收入可以按照人头补贴,作为人均补贴进入到最低养老保险账户中,这有利于提高制度的公平性,增强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保基本+缴费确定性,结合“最低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也将采取“保基本+缴费确定性”模式。采取“缴费确定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付方式的目的在于:强调农民缴费积累的个人产权的同时,增强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参保农民的养老保障待遇水平,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农民自我保障责任,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为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转移和迁移提供便利。⑵

针对不同农民群体采取的保障制度:纯农户社会养老保险应采用“基础养老保险+附加养老保险“模式。基础养老保险的特点是低门槛,低保障,广覆盖,⑸有弹性、可持续、坚持保障水平的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机制;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村居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⑹

三、 当前学者对新农保成就的认识

建立新农保制度,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民生工程,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开创性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新农保是一项惠民政策,促进社会朝着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实现社会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⑺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建立新农保制度,为数亿农民几千年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好的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在经济方面:在当前全球经济大背景下,新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出台,等于给农民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他们知道背后有政府支持建立由财政全额支付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制度。有利于亿万农民放心大胆的消费,对拓宽我国农村市场,拉大内需无疑将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社会发展:从整个国家的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有利于实现城乡居民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制度平等,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在这方面的差距,这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农村建设:从我国农村当前的情况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将极大地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自立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对生活的自信心;同时,它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因经济利益引发的家庭矛盾,从而有利于形成敬老爱幼的风气与更为和谐的家庭关

系。扩大了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适用范围,其规定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提高了缴费标准,加大了财政扶持力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长期良性运作的关键是基金规模积累的大小。我国农村目前正处于或者即将处于老龄化时期,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会远远高于收入,积累一定的规模的养老保险基金将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持续运作下去的首要任务。提高了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指导意见》规定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改变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方式为了保证农村社保基金的充足,借鉴国外的社会保障税制度,向农民征收社会保障税,这并不是取消农业税再给农民增加无形的农业税,而是强制性征收的全部用来补偿农保基金的专项税,可以看作是养老补充保险的一种形式。⑾

四、 当前学者对新农保存在问题的看法

由于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没有说明是否是按各地区状况调整,这个很可能是国家在宏观上的调整,但是各个地区的物价和通胀等是有区别的,这样就是缺乏效率的。新农保与老农保、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衔接不够,缺少转换。同时,也没有说明具体的调整方式,在实行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缺乏保障性。⑼

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低是制约新农保工作的根本原因。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深,将加重财政和农村居民的负担。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覆盖率的提高,农村户籍管理中的漏洞,给试点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个人账户”收益低,不具备流动性,对并不富裕的农民并没有吸引力。⑻ 按照《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规定,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政策扶持”为基本的筹资原则,但实际上大部分地区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制度并无任何国家的补助和补贴,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实质上主要来源于集体和个人两种渠道。而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农村的集体组织由于受困于资金紧张局面而无力对农村养老保险给予补助;同时农民收入在我国整个社会中来看还属于低收入人群,并没有多余的钱用来参保。⑽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也不够科学、规范,养老保险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的,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⑾

“新农保”是一个需要农民长期投入的福利政策,且正常的缴费年限是15年,农民自身的收入稳定情况将决定其缴费情况,一旦发生天灾等减少农民收入的情况,则很可能导致农民无法继续缴纳保险金。筹资方式不合理,制度变动过于频繁。新农保方案基本上是县级统筹,个别地区是市级或省级统筹。每个地区关于统筹模式、筹资各方筹资比例、筹资渠道等内容都不同。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在没有国家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养老基金筹资和支付存在着很大的风险。⑼家庭养老负担过重,在我国传统的农村家庭生活中,老年子女众多,所以晚年养老会有充分的保障。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农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型,独生子女家庭的数目增多,并且出现大量的农民子女纷纷涌向城市谋生,大量老人留在家中。⑽

五、完善新型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面临日益突出的农村养老问题,我国在不断探索着解决方法。从2003年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筹资机制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开始,到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我国农村养老政策日趋完善。10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指出国家将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实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技术条件都已经基本成熟,制度建设具备可行性。而且,“新农保”政策的实施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现状的复杂性与政策本身的概括性,“新农保”政策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基本保障偏低;调整方式不具体,在实行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缺乏保障性;缴纳期过长等等。据此,“新农保”政策有必要在政府投入;地区差异调整办法以及与商业保险的合作等方面作出一些调整。

增大政府投入,提高新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同时完善其他一系列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来保障农村居民养老权益。进一步明确各地区调整的差异性,给出具体的调整方法,与市场发展水平挂钩(比如发放金额与消费者物价指数挂钩),保证新农村养老保险给农民提供持续高效的养老保障。完善特殊情况下的实行方法,同时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减轻农民在参加新农村养老保险以后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进行风险转嫁。加强农村杜会养老保险的立法工作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 贯彻城乡有别的政策,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⑿

参考文献:

1. 李乐平 《对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中

文分类号 F840.67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6)20-5376-02

2. 刘昌平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中文分

类号F840.67 文章编号 1004-3306(2008)10-0038-04

3. 王昊《构建我国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4. 赵殿国《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议》经

济研究思考2008年第32期(总第2160期)

5. 张为民《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18-24

6. 林秀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华章2011年第31期75

7. 于德沐,王能友《浅析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中文分类号:F84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5379(2011)12-0022-02

8. 王跃飞《深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以

贵州为例》中文分类号:F323.89 文章编号:1003-6636(2011)

05-0105-05

9. 何霞《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中

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2)

10. 崔付荣《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黑龙

江史志2010.15(总第232期

11. 林全玲《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兼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

见》社会科学家2011年4月第4期总第168期

12. 黄海娥《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17卷总第71期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实背景篇二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学 生 姓 名: 曾晓婷

院 系: 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

专业、班级 : 公共事业管理1班

学 号 :指 导 教 师:完 成 日 期:

二 〇 一 三 年 六

摘 要

我国的农村居民面临的社会经济背景与发达国家不同,它处在经济转型的过

程中,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则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的难点和重点。长期以

来,我国农村一直依靠传统方式进行养老。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维系广大

农村居民的养老需要,同时也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迫切需要建立

一套完整又切实可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已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

关注和学者的思考。妥善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

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

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要通过对我国现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

行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若干具体政策建议,以推动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Abstract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facing the social economic background, different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t i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transition, problem of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in China is the reform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novation

difficulty and key. Long-term since, our country rural has relied on traditional ways of

nursing. But the traditional family pension mode difficult to sustain the public need,

but also restrict China'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a set of complete and practical model of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this already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various government and

scholars thinking. To properly resolve the farmers' old-age problem, draw lessons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economic developed areas, to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our country,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harmonious social construction has important sens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hrough active to our country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problems undertake an analysis, put forward some specific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China's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the consummation.

Key words: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

目 录

要……………………………………………………………………………......III

Abstract………………………………………………………………………………..II

I

引 言……………………………………………………………………………......1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概述……………………………………………………… 2

(一)养老保险的涵义……………………………………………………………2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涵义…………………………………………………..2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 … 3

(一)我国早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 …………….3

(二)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 .8

三、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12

(一)建立财政投入机制,逐步增加财政投入……………………. ……………12

(二) 开拓养老基金来源渠道,确保保险基金增值………………………. …….12

(三) 做好转移衔接工作,满足城市化进程需要……………………………… 13

(四) 合理提高农保水平,提高农民参保兴致…………………………………14

(五) 明确农保法律地位,保证农保工作有法可依…………………………….14

结 语…………………………………………………………………………….15

参 考 文 献………………………………………………………………………...16

致 谢……………………………………………………………………………..17

仰恩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引 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2004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6% ,全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程度在加快,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8% 以上,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程度。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一直依靠传统方式进行养老。然而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模式不但受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因子女数减少而照料资源不足的影响,而且也受到社会经济体制变革所带来的农村家庭子女价值观念变化的冲击。与此同时,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所依赖的土地经济保障能力,不但因为土地产出的偏低而且也因为人均占有的耕地量的减少而减弱。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维系广大农村居民的养老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广大农民在老年来临之时能够得到一份切实的社会保障,是国家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问题。

本论文要通过对我国现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若干具体政策建议,以推动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早日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实背景篇三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推进的若干问题与对策建议 口米红

摘要: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占多数、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大、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抚养系数增大、城乡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增大的老年型国家里,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迫切。本文提出了在新时期构筑与发展“国家新农保”制度,应当关注七大理论、实践与方法问题;并根据相关定量分析,提出了实施“国家新农保”制度推进实施的最佳全覆盖的政策时间是:第一类农村地区在2012—2013年、第二类农村地区2015—2016年和第三类农村地区在2017—2018年。本文建议尽快创造条件,构建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理事会或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政策银行。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国家新农保;全覆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09)05—0005—07

现代社会养老保险并非单纯的一种社会制度安排,它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多元性的价值偏好。国外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理论众多,包括福利经济学理论,德国历史学派和德国社会政策协会的“国家干预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分配理论,国家和政府职能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结构功能理论,养老保障效率理论,农业经济理论等。一些国内学者也持有较为相同的观点,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多种理论的交融,而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农业经济理论、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以及社会保障效率理论等的应用和启发。

一、国内外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综述 (一)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国外文献 由于国外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因而专门研究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文献相对较少。从现有的研究文献资料来看,具有以下

特点:

1.从福利公平角度。认为农民同城市职工享 有同样的福利待遇,主张将农民纳入国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观点比较普遍(Robert M.Ball,1978)。比如英国、瑞典、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家将农民养老纳入非缴费性的国民养老保障制度中。而德国、

法国、日本等国则为农民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制度要求农民缴纳养老保险费,公共财政在筹资上给予资助或兜底。

2.从制度建设时间角度。许多研究表明:有关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普遍滞后于城市职作者简介:米红,浙江大学劳动保障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接受国家社科重点项目(an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基于2020年基本制度全覆盖的理论创新、制度安排和政策仿真》

(cr7ASH009)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08JZD0021一D)资助。

5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工。例如德国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差距为74年,美国为55年,加拿大为63年,日本为30年(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Report,1 994)。

3.从建立制度的条件看。研究认为社会保障 制度的建立与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国外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发展水平看,人均GDP大都在2000美元以上(除少数欧洲国家外)。除此之外,与国情及社会政策也有关。欧洲的一些国家如丹麦,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成功地建立了农村居民社会保险制度(Roger Axelsson,Olle Westerlund,1998)o

4.从财政补贴的角度。农民与职工的社会保 险不管是统在一个制度框架下安排,还是分别建立两种制度,其做法基本相同,政府都不同程度地给予财政补贴,但保障水平农民普遍比城市职工低(Robert M.Ball,1978;Averting the old Age Crisis。A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Report,1994)。

5.从筹资模式角度。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主 要是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例如德国采用现收现付模式,新加坡和智利采用个人帐户基金积累制模式。经济学界大都借助于萨缪尔逊引进的迭代模型来分析和论证(Samuelson,1958)。此后

Aaron(1996)在迭代模型中引进生产和投资,得出养老金的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世界银行认为现收现付制具有代际转移支付的性质,随着老龄化的发展,社会保险费支付的负担会日益沉重,从而导致政府财政赤字膨胀,引发养老金支付危机。

大部分学者认为个人储蓄账户与工资增长率

和利率有更直接的关系,因此在现收现付模式下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所带来的冲击将缩小。Barr则论证了基金制同样不能解决人口变化带来的冲击(Nicholas Barr,2000)。

6.从覆盖面角度。Rofmann and

I_acchett(2006)指出养老金体系的评价指标不外乎三个方面:覆盖面、恰当性、可持续性。Holzmannetc(2001)提出五个阻碍扩大覆盖面(特别是扩大第二支柱即强制缴款积累支柱的覆盖面)的因素,分别是贫困、自雇、交易成本、制度设计、2.关于政府责任。目前国内学者对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政府责任的研究基本上达成一致的观点,认为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中应该承担立法责任、财政责任以及监督责任。部分学者认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无法充分有效提供,必须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以“税收——转移支付”的方式提供(徐通,2008;林义,2003);但对于政府有没有能力提供补贴,部分学者认为政府目前不可能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提供制度可信度。

另外,在国外,“失地农民”和“农民工”被统称为Migrant Workers,译为农业季节工人或民工,其社会保障通常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从现有研究文献资料看(Roger Axelsson,1998;Jan Ekberg,1999),主要基于产业结构变动、福利公平、财产权等理论出发,

6

在政策法规上,认为政府政策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随时调整,向有利于鼓励农民放弃土地、促进城市化建设或农地规模扩大的方向调整。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存在的看法有:第一种认为家庭养老作为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应该继续保持下去,使其共同发挥最大效用,起到保障农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张仕平,1999;刘芳,2002)。第二种观点是认为社会养老终究会取代家庭养老,这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张静,2003;王晓龙、董登新,2008)。还有一种观点是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才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袁春瑛、薛兴利、范毅,2002)。

从学者们的观点可以看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已经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并且在农村养老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国内研究 1.关于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研究,目前主要呈现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农村养老保险应当根据不同的人群,分层次,分类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郑功成,2002;陈志国,2005);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应当借鉴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包括建立非缴费型的基础养老金制度(国民年金)+个人自愿缴费型基本养老金制度+个人储蓄型或者商业保险(廖煜娟,2006;潘怀明,2006)。

巨额的财政补贴(闫艾茹,2003;孙洁,2004);部分学者则从技术层面,运用人13数理学,保险精算学等方法对未来农村人口以及财政补贴能力做出预测,对我国“有限财政责任”条件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政策仿真与预测分析(米红、项洁雯,2008)。

3.关于资金筹集问题。第一种观点则从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的具体差异的角度出发,提出“实物换保障”的创新模式,即:以特定方式将其拥有的农产品、土地和股权等实物转换为保险费,分别设计现实可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案,年轻农民实行“产品换保障”;老年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实行“土地换保障”;进城农民工实行“产品换保障”+“土地换保障”的“双轨制”;乡镇企业职工实行“股权换保障”+“产品换保障”+“土地换保障”(卢海元,200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坚持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出资的前提下,政府还应该根据农村农民的不同分类,承担不同的作用,利用公共财政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补贴(李英娟,2006)。

4.关于基金保值增值问题。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应该“设置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专营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养老保险基金,在养老保险增值率高于银行同期利率的地方,允许养老基金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适当放宽投资领域(涂余华,2006);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提高基金统筹层次,才是保证基金保值增值的关键(邹德新,2006;曹旭杰,2006)。

(三)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研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老农保”)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实践探索,可是到目前为止,该制度尚未在全国推行和普遍实施,其中关键的制约因素是“老农保”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及农保资金筹资来源不足。然而,在一个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占多数、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大、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抚养系数增大、城乡区

域发展差异显著增大的老年型国家里,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迫切。

的缴费责任;但近来国内学者对各地新型农保制度进行研究认为,目前由各级地方政府开展实行的1.关于“老农保”实践

我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老农保”)。到目前为止,“老农保”制度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实践历史。部分学者研究认为,“老农保”制度至今没有在全国范围推行和普遍实施,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是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以及农保资金筹集不足(米红、周仲高,2004;秦中春,2007);另外一些学者研究认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家只给政策不替个人分担缴费,多数集体经济功能丧失,无力替农民分担缴费,“老农保”制度演变成鼓励农民个人储蓄,缺乏吸引力(邢宝华,2007;窦尔翔,2007;何小峰,2007);还有部分学者从养老保险基金角度研究分析认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保值增值问题面临巨大的挑战,基金的安全性难以保障,提取管理费过多,基金投资渠道单一,导致“老农保”制度保障水平极低(左青,2007)。

2.关于各地“地方新农保”实践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继续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曾在多次重要的会议和文件中强调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如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6年3月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6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

2008年3月,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各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与此同时,自2004年以来,我国各地政府在党和国家上述文件精神鼓励指导下,先后已有4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有地方财政补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地方新农保”)制度试点。各地开展的“地方新农保”制度较“老农保”制度有较大的改善,主要是明确了政府和集体在农民养老问题上

“地方新农保”制度依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是“碎片化”趋势问题;二是没有认真分析“地方新农保”如何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问题,而采取的待遇领取标准的“盲目跃进”问题(米红、朱晓晓、方锐帆,2008)。

目前,“地方新农保”主要是由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由于国家并没有出台统一的指导意见进行规范,导致“地方新农保”制度差异较大,而且“地方新农保”大部分地区实行基金管理为县级统筹模式,也就是说,每个区(县)实施的“地方新农保”制度均不相同,就以2006年中日双方合作研究选择的北京市大兴区、山东省烟台招远市、菏泽市牡丹区、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安徽省霍邱县、山西省柳林县、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云南省南华县等8个试点市(县、区)的制度来说,八个试点地区不仅在缴费基数、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比例以及补贴的方式,基金统筹层次、养老金计发办法、领取标准存在不同,就连在参保范围的规定上也不相同,“碎片化”现象严重,直接导致以后难以整合、实现成为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3.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制度的特征

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国家新农保”)制度试点,并确定了“国家新农保”制度将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基本养老金。会议还明确了“国家新农保”制度的“十二字”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会议提出,“国家新农保”制度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

“国家新农保”是一个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制度,其基础养老金部分由财政出资,中央和地方财政各分担一部分;凡达到规定年龄,即可领取养老金。当前制度设计的方案是,试点地区的基础养老金将从55元起步,地方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但不能减少。中央财政根据地区不同给予补贴,初定西部地区补贴80%,中部60%,东部20%。根据各地

先期试点的“地区新农保”情况来看,财政对于农民的补贴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在发放的时候补贴(以下简称“出口补”),凡是60岁以上的人口都可以领取养老金;二是缴费的时候按照定额或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以下简称“进口补”);三是在领取和发放的时候同时都给予补贴(以下简称“两头补”)。“国家新农保”制度将从2009年下半年正式开始试点,第一年试点惠及人口占我国农业人口的10%,并逐年扩大。

从上述这些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重视,而且非常谨慎,从而也说明了“国家新农保”制度在推进和实施中的复杂性及研究从10%试点到全覆盖的过程中,如何建立与中国东、中、西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国家新农保”制度的重要价值性。

二、推进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想

在新时期构筑与发展“国家新农保”制度,应当关注以下七大理论、实践与方法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1.探索建立与我国不同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家新农保”制度。

应当在宏观农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框架和原则的指导下,在详细比较分析我国不同农村地区的多层次性、农业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各种资源的差异性基础上,结合自然禀赋、人文社会经济特征等多元影响因素,探索建立与我国不同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家新农保”制度。

2.把握从“农村人口群体”试点方案到“农村地区”试点方案的最佳关联特征与规律。应当深入细致地研究“老农保”制度和“地方新农保”制度的利弊,结合国内外传统的、渐进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理论,客观、全面地分析其制度变迁历程,并结合当代农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动态的视野把握“国家新农保”制度发展的系统化理论与方法,并结合其东、中、西部不同试点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的关联模式、水平与保障层次研究与揭示,准确把握“国家新农保”制度从占农村人口的10%试点到全覆盖的推进和实施的动态路径及其在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从试点到全覆盖的推进过程中,把握从“农村人口群体”试点方案到“农村地区”试点方案的最佳关联特征与规律①。

3.尽快凝练、揭示出按不同农村人口群体与“国家新农保”制度推进的十大关联配套制度。应

当充分认识“国家新农保”制度建立的历史地位,既重视与其他相关社会保障措施的配套与衔接,又要坚定“国家新农保”制度在未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必须分级、分类指导,并凝练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揭示出按不同农村人口群体与“国家新农保”制度推进的十大关联配套制度。其中。尤其以纯农户、计生户、半失地农民、回乡农民工四大群体为代表。与之相关的十大社会保障配套制度和政策包括: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老农保”制度;“地方新农保”制度;农村计划生育户奖励扶助政策;“村干部”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农村“五保户”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全面实现“国家新农保”制度从理论研究、全国集约化试点到规模化的全覆盖的飞跃。应当充分重视并仔细研究构筑“国家新农保”制度从10%试点到全覆盖过程中将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引进科学的、先进的方法与技术,并应用于“国家新农保”制度的研究与分析之中,包括:我国农村及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国民模型生命表、我国农村及东、中、西部不同年龄组的平均余命、我国农村及东、中、西部人口规模、老龄化与高龄化结构、抚养比结构预测、缴费水平分地区、分群体测算、待遇领取水平及调整机制的分区域、分群体测算、基于有限财政责任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最优分担机制、分地区、分年龄和分性别的个人账户月除数精算测算、基础养老金名义帐户测算、待遇水平及调整测算、基金最佳运营模式与风险管理、“国家新农保”制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算法设计及其与上述十大配套制度安排的模式、参数等方面的一致性、匹配性的精算、仿真等,并形成先进的、成熟的精算、政策仿真与风险评估软件工具,最终形成高效、智能化的针对“国家新农保”制度动态推进的的分析与评估软件,真正实现“国家新农保”制度从农村人口预测、个人账户精算、基础养老金名义帐户精算、基于有限财政责任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最优分担机制、待遇领取水平及调整机制、基金最佳运营模式选择到风险管理、评估的“链式”研究,全面实现“国家新农保”制度从理论研究、全国集约化试点到规模化的全覆盖的飞跃。

5.充分重视“国家新农保”机构建设与人、财、物同步发展的建设。

应当充分重视“老农保”制度在推行时的不注重机构建设,很不利于农保工作开展的问题;更应

高度重视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新农保”在推行时出现的“碎片化”趋势问题和“盲目跃进”趋势问题;重点研究“国家新农保”机构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同步和适应性发展问题;“国家新农保”机构建设与人才投人同步发展的最佳模式问题;“国家新农保”者牵头的课题组曾基于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多指标因素的聚类分析,对东、中、西部农村地区进行了重新划分①,如表l所示。并应用本课题组开发的“人口与社会保障精算与仿真软件”(ZDPSS 1.0),计算出三大类别地区的农村国民生命表,分别就三机构建设与财政投入同步发展的最佳模式问题;“国家新农保”机构建设与装备(办公场所、计算机等)投入同步发展的最佳模式问题;“国家新农保”机构建设与缴费网点网络化同步发展的最佳模式问题;“国家新农保”机构建设与信息网络化同步发展的最佳模式问题。尤其还要针对“老农保”管理的遗留问题,揭示出“国家新农保”制度推进中的业务信息化、网络化的规范性管理问题。

6.深入分析与揭示“国家新农保”基金变化影响因素和风险型态。

要充分注重关注如何凝练金融数学、公共政策分析、风险管理和证券、基金管理等多学科方法,针对“老农保”、“地方新农保”基金管理的地方化、缺乏监督、基金保值增值难等问题,对“国家新农保”基金的可能出险型态及影响的宏、微观因素、风险管理方法与手段、基金托管机构、运营模式的优化、信息披露、监督机制等,从政策上、制度上和绩效上等进行多维度的深入挖掘与揭示。。

7.系统研究“国家新农保”制度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提升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拉动的良性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政界、学界在研究“国家新农保”制度时,从改变消费模式、增加消费内需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较少,直接导致国家和地方的决策层对推动“国家新农保”制度缺乏信心、和决心。因此,要高度重视结合农村人口发展、劳动就业、抚养比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生育政策细微化调整及农村产业转型、土地转移政策等方面因素,研究“国家新农保”制度对我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影响的精细化研究,尤其是对当前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消费拉动不足问题,从理论方法上精准性的阐释对约占全国70%的农业人口,在系统全面建立“国家新农保”制度后,它将如何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对新消费区位的形成和经济发展的拉动产生的良性影响。

三、推进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制度的动态目标与实施建议 (一)动态目标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水平差异大、内部不均衡等地区特征的影响,使得能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国家新农保”制度一直是政界、学界争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鉴于此,笔

大类地区的农村人口规模、老龄人口和高龄人口、抚养比系数等进行了预测,并就东、中、西部不同农村地区建立“国家新农保”制度进行了政策路径仿真,同时,基于有限财政责任的视角,重点就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投入和分担进行了政策仿真,又对“非缴费型的零支柱”的60岁以上人口群体的保障水平做了财政投入和风险评估分析。

表1 基于多指标聚类的我国农村地区差异类别划分

类别地区

第一类别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东部)

河北、辽宁、福建、山东、海南(东部)

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第二类别 (中部)

内蒙古、重庆、四川、陕西、宁夏、广西(西部)

第三类别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西部)

数据来源:王舟、方锐帆.区域聚类视角下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制度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第三届社会保障论坛三

等奖(2008)。

通过对表1中三大类地区实施“国家新农保”制度推进实施的政策仿真研究表明:第一类地区在2012—2013年、第二类地区2015—2016年和第三类地区在2017二2018年的累计参保覆盖率已经都能达到90%以上⑦,这说明三大类农村地区在2020年完全能够实现全覆盖的目标,完全能够在2020年之前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设想。

因此,“国家新农保”制度从2009年开始正式实施,并从农业人口的10%到全覆盖的动态目标的最佳实现时间为:第一类别农村地区为:2012—2013年;第二类别农村地区为:2015—2016年;第三类别农村地区为:2017—2018年。

(二)实施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进和实施“国家新农保”制度,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实背景篇四
《试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试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1-06-17 16:39:00 ] 作者:李明 李丞北 编辑:studa090420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改变,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成为了国家关注的重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对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乃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发,通过对这一政策的分析,提出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几患建议。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建议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

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并有加速趋势,而其中农村老龄人口占75%左右。这就意味着解决了农村养老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养老保险制度是化解老年经济生活风险的重要管理方法,是保障老年经济生活安全的有效约束机制,也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现行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家庭+土地”为主的养老保障模式,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方式主要有多代同堂型、分居赡养型和独立生活型三种。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村人口加速老龄化;大量农用土地被国家和集体强制征收用于城镇建设,耕地减少,农民难以增收,土地养老模式被打破,失地农民亟待养老保障;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家庭规模加速小型化,农村家庭人口已经实现了由多子女家庭结构向“421”家庭结构的转变,目前逐渐出现“621”乃至“821”家庭结构,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客观上使得子女养老的比例在下降,传统的养老观念受到冲击。这些给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我国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试点的,主要依据民政部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及各级主管部门下发的业务指导性文件,基本运作方式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机构,为农民设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保险费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给予适当的补贴,个人缴费和集体补贴全部记在个人名下;以县级为基本核算单位,逐步分级负责保险基金的运营和保值增值;参加保险者达到规定的领取年龄时,根据其个人账户基金的积累总数确定领取标准。由社会保险机构定期计发养老金。但是,“老农保”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大部分地区的集体经济处于非常薄弱状态,各地集体补助标准千差万别,甚至很多地方根本得不到落实,没有体现出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性、互助性以及公平性原则;税务系统并没有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规定可以执行;国家财政、地方政府均没有给予应有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投保金额基本上都集中在低档次的投保水平上,所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很难实现;缺乏有效的基金监督机制,以致造成过多的行政干预和违反政策,强行拆借、挪用农村社会养老保

险基金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基金已被挪用多年,至今难以收回。这样,参保农民的养老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人口大国,并且80%人口在农村,因此,农民问题的解决便成了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而农民问题中养老保险又是重中之重。鉴于旧农保制度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停滞和落后,所以亟需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发(2009)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这一政策的出台和试点实施,意味着中国农民自古以来依赖土地和家庭养老的模式即将发生改变,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可谓是一件大事。

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

普遍参保;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但是,中国农村养老问题是否能就此解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怎样的生命力,有待探索。

三、“新农保”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不到位。对于“新农保”的宣传与推广,采用的宣传手段较为单一,主要是以本地政府宣传部门为主,并没有过多的借助其他媒体手段。而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年劳动力流动频繁,且有部分是常年不在家,家中多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对于政策的理解并不到位。

(二)缺乏指导各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具体政策。由于各部门认识不一致,具体规范新型农保制度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工作机制等重要内容的具体指导意见一直没有出台,再加上乡镇缺乏专职、专业保障人员,且缺乏专业知识,对于新事物适应能力缺乏经验,群众有疑惑得不到及时答复和解决,影响到了政策的推行。

(三)部分地区融资压力较大。虽然“新农保”政策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但是,在一些西部财政情况不太好的地区和贫困地区,个人缴费这块恐怕对一些家境不好的农民也会形成一定的压力。

(四)制度衔接问题。一方面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人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但是,有一些。„老农保”参保人以前缴纳的保险金以何种方式并

人,资金以前运用产生的收益如何计算。另一方面,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这意味着这一部分人的基础养老金将形成“国家债务”、“转制成本”,长期看对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会形成多大的需求和财务压力。此外,不少地区还探索出农村独女户、双女户等特殊的养老保险制度,参加“新农保”后,这些制度怎样处理。

(五)资金运作与监管问题。由于新农保的建立符合中国农村养老需求,当期马上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加入进来,这样也会形成相当大的缴费收入,对于新农保的农村养老基金的管理、增值保值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要有什么样的投资策略,如何增值保值,资金的安全性有谁来保证,由谁来监管,这也需要在管理方面马上出台相应的新政策。

四、对策与建议

(一)采取积极全面的宣传政策。针对目前农村人口流动频繁,群体意识不强的现状,循序渐进,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采取办电视专题讲座、印发宣传手册、制作宣传牌、彩装宣传车等形式,合理有效地宣传农村社保的政策,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教育群众树立防老、养老、敬老意识,使农民真正意识到社会保险是养老的可靠保障,自觉、积极参保,使保险进入农民的思想里,成为生活的部分。同时也要将政策宣传到位,不能急于求成,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项工程非常浩大的工作。

(二)出台具体的指导措施。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情况和人口结构,在全国性政策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快制定出台具体的指导意见,对于新型农保制度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工作机制等规范到位。同时抓紧建立专业的基层社保单位,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来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保障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保险制度,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缴纳保费的多少应取决于当地的经济情况,设置多个缴费档次,鼓励当地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对于特殊地区,国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变全年一次趸缴为分期收缴,以缓解群众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压力。

(四)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新老制度的衔接是“新农保”政策开展的一个关键点,其制定和实施得难度比较大,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度衔接的办法,兼顾公平与效率。新农保制度与其他社保政策之间应可以相互转换、衔接。“新农保”在制度制定时需留有接口,以便将来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衔接。一是制定与其他社保政策的详细转换办法在统筹区域范围内制定统一、规范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规范转换、衔接的操作办法,解决不同社保政策间、不同地区间的基金结算问题;二是完善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办法,把农村居民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养老保障权益都予以体现。

(五)保证资金运作的安全性。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制度。其中个人账户将会积累起大量的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将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大挑战。为了更有效率地运用农保基金,保证其安全性,必须提高新农保基金的统筹层次。要加强

立法,为农保资金的运营和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强监管,防治农保基金的挪用、挤占、挥霍与浪费。要加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培育,为农保资金的投资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实背景篇五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生与发展,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也相继开始。我国十多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实现“老有所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从长远看,只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有效维护农村社会安定稳定,推动农业发展。农村沿袭几千年“养儿防老”传统,将逐渐被具有基本型、公平性、普惠性的新农保制度所取代。真正实现维护农村社会安定稳定,推动农业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发展

前言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通过部分地方的试点逐步推广建立起来了。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原有的以计划经济为依托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制度转型和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重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彻底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养老保险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整体上实现了从“国家—单位”保障模式向“国家—社会”保障模式的转型,实现了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机制的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 单位离退休金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并逐步从制度全覆盖走向人群全覆盖。

一、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内容及意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惠及民生的重大举措,使“老有所养”的目标得以进一步实现。“新农保”的积极意义是多方面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首先,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保”按照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缴费方法,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对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贴,在农民60岁的时候可以领取至少55元的基础养老金,并按照渐进原则,逐步提高其待遇水平。尽管现阶段的保障水平较低,但相比之前的“老农保”已有很大进步,成功向社会养老迈进,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子女的经济负担,使农民养老无后顾之忧,增加其消费能力,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其老年生活提供了保障。

其次,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以农业促工业,以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策略,加之城市居民有包括养老、医疗等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居民在此方面的保障却极低或处于空缺状态的现实更加剧了我国城乡发展的二元化,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若再考虑城镇居民的各种社会保障、福利和津贴的话,城乡差距会更大。通过对农村居民推行普惠制的养老保险和之前的“新农合”双管齐下,有助于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缩小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有助于将来实现城乡统一保障体系的链接,从而有益于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扩大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非农收入,减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剪刀差,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进而实现城乡统一发展的社会经济目标。

最后,有利于扩大内需和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体系很不合理,资本主要流向政府和企业,工人和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2001年以来我国GDP平均以8%的速度增长,而人均收入增长却远低于经济增长,收入低的现实难以产生与产品生产相符合的国内需求。因此,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得不依存于外部需求,为扩大竞争优势,往往通过降低工人工资、延长工作时间等手段,从而形成

一种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低迷、外部需求迅速下降的情况,扩大内需成为解决我国产品供应过剩问题的首要途径。我国4/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生活需求潜力是巨大的,由于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低,对未来的不确定预期(养老、医疗、教育等)较大,极大地削弱了他们的消费能力。通过新农保的这一民生政策的实施,实际上就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无疑会有助于降低他们对未来养老的担忧,增加消费,进而通过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民强国。

二、 新农保和老农保的区别 第一,筹资的结构不同。过去的老农保主要都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新农保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是三个筹资渠道。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这个补助又是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它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

第二,老农保主要是建立农民的账户,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的设计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而基础养老金是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的。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当然,新农保政策是要通过试点完善之后逐步推开,并不是说从明天开始大家就可以领钱了。

老农保是由政府部门管理运作,农民自愿参保、缴费确定型的个人积累方式的养老金制度。虽然老农保由政府来运作,但很难把它定性为公共养老金制度。因为它不具备公共养老金应具备的诸如收入再分配、互助共济和强制参保等基本功能。从制度设计角度看,存在缺乏社会性和福利性,保障水平过低,受益范围过小等问题。因此老农保基本实行了6年左右就停止了。逐渐被具有基本性、公平性、惠普性的新农保制度所取代。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原则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二是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适应;三是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四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满60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个人不再缴费,直接享受中央财政补助的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也就是说,只有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年人,并且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参保缴费,才可享受政府发放的基础养老金,这既是政府组织引导下的农民自愿参加,又是“待遇享受”的必要条件。

各地根据本地实际认真选择试点地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配套衔接工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同级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建立公示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四、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迈出新步伐。我们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新医改中大幅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力推进基金省级统筹和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养老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并有效实现保值增值;连续8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在全国范围内解决了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保、老工伤待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让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享受到实惠,使我们距离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越来越近。

实现“老有所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策部署,我们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下半年,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1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所有

县级行政区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至此,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基本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从2009年算起,到2012年7月1日,仅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比原来预期的10年左右时间大大提前。这填补了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养老保险长期以来的制度空白,人人享有养老保险成为现实。这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城乡居民参保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9月底,全国城乡居民两项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4.49亿人,加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总计覆盖人数超过7亿人。我们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平稳。各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努力按时足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各级财政共拨付两项养老保险补助资金超过1700亿元。全国有1.24亿城乡居民领取基础养老金。

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各地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经办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工作推进顺利、进展迅速、成绩显著,超出预期。这说明,中央建立这两项制度的重大决策得民心、顺民意、解民忧,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的衷心拥护,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推进两项制度试点工作中,我们坚持从国情出发,确定了“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指导方针。这既考虑了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现实需要,也考虑了各级财政和城乡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实践证明,这个指导方针是两项保险制度得以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我们坚持政府引导、自愿参保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保,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对居民参保缴费实施补贴,鼓励多缴费、长缴费。政府的强力引导,有效地调动了群众的参保积极性,大大加快了两项保险制度全覆盖的步伐。我们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2009年下半年在全国部分县市启动新农保试点,2010年扩大试点面,2011年开展第3批试点,并部署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通过积极稳妥的试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2009年7月份开始在全国全面推开两项保险制度,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实背景篇六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研究》

工S工7553

劣妻未交乞争瘪一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研究

StudyonIssuesofNewOld--age

InsuranceSysteminRuralChina

作者:王丹

导师:石美遐

北京交通大学

2010年7月

lIIIirIII1111111111l

\1781089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交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北京交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2p『o年7月好P签字日期:知易丁人年炙r、/辽印日

中图分类号:

UDC:学校代码:10004密级:公开

北京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研究

StudyonIssuesofNewOld--age

InsuranceSysteminRuralChina

作者姓名:王丹

导师姓名:石美遐学号:08120922称:教授职

学位类别:管理学

学科专业:社会保障学位级别: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险

北京交通大学

2010年7月

致谢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衷心向悉心培育我的石美遐教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石老师从论文选题、资料搜集、到论文的修改和定稿都付出了许多心血,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提高了我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另外,对于石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我深感敬佩,她的言传身教将使我终身受益。再次衷心感谢两年来石美遐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

在此,还要感谢经管学院的诸位老师,他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给予了我很多的关心和帮助,在此向所有的老师表示衷心的谢意。

另外,还要感谢我的同学杨恩艳、王璇、马兰兰、孙琳,她们默默给我无私的帮助,让我渡过了快乐的校园时光,同时也对论文都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在学校专心完成我的学业。

中文摘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项保障制度。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政策,这关系到我国亿万农民的基本生活。十多年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与现实需要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已难以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创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的迫切要求,也是适应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论文主要目的是在当前国家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鼓励各地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背景下,分析新农保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借鉴国内外的有代表性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吸取经验和教训。对“国家新农保"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从制度的科学性和完善程度看,“国家新农保”方案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政府财政补贴资金的可持续性;农民养老金替代率偏低;地方财政补贴的吸引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个人账户资金部分产权的非私有性;与其他制度衔接与转换困难;基金的投资管理难以有效运行。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文章中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必要性;可行性;制度创新;财政补贴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实背景篇七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和展望》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第9卷第7期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和展望

□冯占斌

【摘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健康,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

在借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养老保的建设进程。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能存在的问题,

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措施,为农村养老保险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农村养老;筹资机制;农保基金【作者单位】冯占斌,抚宁县第一中学

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然而,仅仅是这小小的数字,在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为首要任务的背景下,对农民的生活水平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且随着

政策的完善、经济的不断发展,可领的保险金将会有所增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不仅对于农民个人来讲,是一大利好,同时,对于缓解

,增强农民消费意愿,将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新型农村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

(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国10%的县

点,并明确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基

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确定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一)促进农村稳定健康发展。我国是农业大

养老保险的施行,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福利”制度的正式试航,其影响也将是深远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突出了国家责任,采取了“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的形式,“社会统筹”使得农村养老直接与城镇接轨,它也叫“基础养老金”,完全由政府出资,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依靠这项财政投入,与“养儿防老”的方式结合能够更好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依靠这项国家福利,老年农民可以像城镇居民那样拿到养老金,也就意味着他们可以“退休”了。所以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经验和未来风险

国,但农民及农村问题一直并不是特别受到关注和关心,绝大部分农民都是依照传统的“养儿防老”“土地保障”代代相传,很大程度上农村当中的很多人世代守着土地,过着贫寒、简单的生活,但对社会对国家根本没有明确提出任何要求,现在我国普遍存在的一个现实,就是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益严重,正如新闻中所说“城市人口老龄化可以由农村的青壮劳动力来补充”,但青壮年都跑去城市了,留下来的农村老人怎么办?他们的养老问题也就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了,所以此次试点农村养老模式对农村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拉动内需。“参

(一)历史经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有着深远的历史,但由于其实施条件的不成熟和与政策的脱轨,所以在社会中的反响一直都比较冷清,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养老保险

保后每月至少可领55元”,虽然数字看起来不多,

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10.(9).7

·17·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第9卷第7期

制度的分析,有以下两点经验:一是应建立财政对农保的长期支持机制和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基金主要是应该依靠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为了保证我国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地方财政每年也要确定一定的比例,切出专门的一块,充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而且要随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农村社会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是目前养老基金面临的共同问题。建立政事分开的管理体制,行政单位负责制定政策,事业单位负责基金管理;尽快出台基金运营优惠政策并拓宽基金运营渠道,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加大基金监管力度,建立开放式的监督机制,完善审计、监察、财政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外部监督制度,以保证基金安全。二是应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风险担保机制。要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风险储备基金,比如,地方政府的风险储备基金每年可以从土地出让金或者土地拍卖收入中提取一块,财政预算可以专门安排一块,预算外收入也可以切出一块,专门用于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风险储备基金,并列入当年财政预算。而对个人账户的设计和管理要体现出弹性化的要求,以适应农民在各类经济活动情况下的缴费方式和农民地域流动的需要,保证账户的可携带方便,让参保农民可终生随时随地办理缴费、查询和领取养老金的手续。

(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能出现的问题。1.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困难。目前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达到1.4万亿,而农村的社保压力比这还要大,我国农村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约占农村人口的7.35%。根据我国现行个人账户资金投资的相关规定,国债是惟一的选择,财政部2003年到2008年发行的五年期固定利率,国债的年利息一般在2.8%到5.8%之间,根据2003年到2008年的居民消费物价上涨情况来算,平均涨幅为3.1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个人账户资金收益几乎接近于零,而目前地方财政普遍吃紧,今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对养老基金筹集和待遇支付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

2.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困境。目前我国农保基金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或者存在银行,我国的农保基金在当前管理体制下,难以将大规模的资金投向资本市场,而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则履行管理和监督者的双重角色,统筹

·18·

范围小,银行利息较低的时期,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成比较少,而我国农保资金基数小,运营渠道少,资金贬值严重,导致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除了难以促进个人账户资金的保值增值外,也难以促进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发展。

3.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弊端。我国农保基金在当前管理体制下,虽涉及到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两个部门,但财政部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负责管理资金,社会保障部门如果要使用资金,必须提出资金使用申请后,财政拨款。而县级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实际上直接扮演了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双重角色,由于我国农保基金管理的缺陷,使得基金分散、运行层次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且易于受当地行政干涉、容易发生道德风险等弊端,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也缺乏科学的管理。

4.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接轨问题。我国的养老保险比较琐碎,它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这些保险制度之间相互分割,但又相互联系,互相影响,而我国目前难以形成合理的转轨与成本分担机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传递和转接存在着问题

三、对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展望

(一)加强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养老保险服务以及养老基金的管理等应该是开放式的、统一的,而没有地区之分,区域之别。与城市养老保险的进一步衔接是农村养老保险前进的方向,主要是体现在保险的社会水平上,也是向市场经济接轨、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走管理的专业化、现代化之路,必须提高现代管理的含量,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注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充分重视农村养老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应用。

(二)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加快城乡养老保险的接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但城镇居民的收入一直高于农村居民收入的2.5倍,城乡收入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经一度缩小,但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开始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基本上没得到根本改变,而实现城乡一体化是目前

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10.(9).7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第9卷第7期

缩小城乡差距的最好的方式。要加快实现农村与城市养老保险的接轨,必须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之路,因此,第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单一化的生产结构,实行多元化的发展方式,减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第二,要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实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有计划的转移,从而缩小城乡之间形态上的差异;第三,建设配套相关的制度设施,打开城乡流动制度的制度通道,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三)科学发展,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的完善。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的流动日益频繁,农民想选择参加城镇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想选择转换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及返乡农民可以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问题难以避免,而且原来已开展以个人缴费为主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要在妥善处理旧农保基金债权问题的基础上,做好与新农保制度之间的连接。这些工作,除了要预留制度接口,制定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转换办法,还要解决不同社会政策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资金结算问题,而且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办法,使农村居民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养老保险权益予以更加明显的体现。

(四)明确职责,综合管理养老保险基金。要不断加强农保资金的投入和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保值增值。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市场不规范,基金增值渠道少,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也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一是要把省市两级的政事分开,也就是行政单位负责制定政策,而事业单位负责基金管理。而且由省级单位来负责农保基金管理,市级单位负责农保基金的收缴和发放。二是加大监督力度,防止腐化堕落,基金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向上级行政部门汇报基金运营情况。政

(上接第16页)2.原新,韩靓.多重分割视角下外来

【参考文献】

府也应该积极拓宽农保基金的投资渠道,确保农保资金的保值增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新农保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定期公布新农保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社会监督。

四、结语

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先在一部分农村地区试行,先建立起农民缴费、政府补贴、统筹协调的农村养老机制,之后再在全国农村地区推广,最终过渡到城乡一体化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统筹城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西部地区应立足实际情况,建立以家庭养老保障为主线、财政补贴为主、个人缴纳为辅、低起点、广覆盖、分人群、分地区、普遍保障的多种支柱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同时做到与城市养老保障和社会保障相衔接,逐步过渡到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险制度。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中的人口流动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义。

1.王军,杨礼琼.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与政策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7,1

2.李亚新,孙乃会.部分代表委员呼吁:尽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N].农民日报,2008-03-11

3.梁鸿,赵德余.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张琪.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5.张国平.我国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选择与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J].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经济),2006,4

经济,2010,2

5.陈萌,杨学慧.农民工犯罪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J].党政干部学刊,2008,11

6.吴根茂.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科学素质打牢经济社会发展基础[J].科协论坛,2009,11

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

人口就业与收入歧视分析[J].人口研究,2009,13.沈惠章.论城市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4

4.罗昌财.外来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改革探讨[J].农村

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10.(9).7

·19·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实背景相关热词搜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实背景”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实背景"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8982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