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杨柳枝刘禹锡赏析

杨柳枝刘禹锡赏析

2016-01-30 10:14:3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杨柳枝刘禹锡赏析篇一《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高考诗歌鉴赏》 ...

杨柳枝刘禹锡赏析篇一
《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高考诗歌鉴赏》

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鉴赏

古诗鉴赏

0127 1944

杨柳枝词(其一)

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 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的乐府小章《杨柳枝词》,一共有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可说是这组诗的序曲,鲜明地表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革新精神。

首句“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曲,用笛子吹奏(羌笛是笛的一种),其曲调流行后世,南朝以至唐代文人鲍照、吴均、徐陵、卢照

的乐曲。

“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句,所以刘禹锡诗中以桂树指代

《招隐士》篇。《招隐士》虽然篇章短小,但情辞悱恻动

南齐谢朓与王融、唐崔国辅均有歌词,即从此两句衍化出

是淮南小山的歌词。《梅花落》曲原出塞北,歌咏梅花,

方,所以刘禹锡拿它们来与《杨柳枝词》相比。

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落梅花”即指奏《梅花落》曲。王维诗云:“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别》)即化用《招隐士》句意。这都可以说明这两个作品在唐代的影响。

刘禹锡固然也重视这两个作品的历史地位和长远影响,但他本着文学必须创新的原则,向时人提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指出《梅

花落》、《招隐士》这两个作品毕竟是前朝之曲,不要再奏了,现在还是听我改旧翻新的《杨柳枝词》吧。《折杨柳》原来也是乐府旧曲。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歌辞》、《折杨柳枝词》,相和歌辞中有《折杨柳行》,清商曲辞中有《月节折杨柳歌》,其歌辞大抵是汉魏六朝的作品,都用五言古体来抒写。唐代不少文人所作《杨柳枝词》,从白居易、刘禹锡以至晚唐的李商隐、温庭筠、薛能等的许多作品,却都用七言近体的七绝形式来写作,虽然内容仍咏杨柳或与杨柳有关的事物,在形式上确是翻新了。唐人常用绝句配乐演唱,七绝尤多。《乐府诗集》都编入近代曲辞,表明它们是隋唐时代的新曲调。

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酬答,白居易有《杨柳枝》组诗八首,其第一首云:“《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禹锡的《杨柳枝》组诗九首,就是与白居易唱和之作,因此首篇“塞北梅花”一章,在构思、造语上都非常接近。比较起来,刘的“请君莫奏”二句比白的“古歌旧曲”二句,语言更为精警动人,因而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这两句诗,不仅概括了诗人的创作精神,而且那些致力于推陈出新的人们,也都可以借用它们来抒发自己的胸怀,因此可说含蕴丰富,饶有启发意义。

本篇上下两联都接近对偶,每联意思都对称,词语则是大部分对称,于大体整齐匀称中显出流动自然之美。

(王运熙 施绍文)

杨柳枝刘禹锡赏析篇二
《必修2《囚绿记》课后诗歌赏析》

杨柳枝刘禹锡赏析篇三
《诗歌赏析(托物言志)》

杨柳枝刘禹锡赏析篇四
《刘禹锡《柳枝词》赏析》

刘禹锡《柳枝词》赏析

清江一曲柳千条,

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

恨无消息到今朝。

【赏析】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篇法圆紧,可谓曲尽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

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杨柳枝刘禹锡赏析篇五
《刘禹锡诗风赏析》

刘禹锡诗风赏析

刘禹锡的诗歌有着跌宕、豪健、俊朗、旷达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本文试着分析这种诗风的形成原因及其诗歌风格特点的具体表现。刘禹锡诗歌文风的形成与其二十三年贬谪远州的坎坷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且与众不同的个性是刘禹锡豪壮诗风形成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个性,与刘禹锡饱经磨难的仕途经历有关。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

刘禹锡的性格十分倔强,有一种认准了理不回头的精神,长期的贬谪并没有改变他的政治立场。贬官十年后他被召回长安,在游玄都观欣赏桃花时,写了首诗《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正是他因对满朝志得意骄的新贵,徒有其表,并无实才,轻薄如桃花的不平而鸣——他们都是我刘郎被赶出长安后补的空缺啊。此诗用“桃千树”、“去后栽”之句影射当朝执政权贵,由于“语涉讥讽,执政权贵见而恶之”(《旧唐书》),得罪了执政权贵,自然没有好果子吃,所以回京师没几天,他就又被贬往连州。这一贬时间更长,过了整整十四年才返回长安。诗人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可满园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草苔藓。刘禹锡目睹玄都观今昔盛衰变化,思量当年“桃花”虽红极一时,但随着“种桃道士”的离去,如今是“荡然无复一树,唯菟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刘诗引文),“桃

花净尽”矣——那被喻为“桃花”的执政权贵全都销声匿迹。他感慨万千,内心波澜不平,那股倔劲又上来了,又鸣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首诗歌是上一篇的继续,但讽刺意味比上一篇更为辛辣。曾经满园盛开的桃花,现在被一片荒草替代,当年那些志得意骄的新贵们,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呢?我这个当年被贬斥的刘郎,今天不是又回来吗?诗中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屡遭打击始终不屈的意志。 他还鸣出《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并不是一味地钻牛角尖,在一些原则问题上绝不让步,但一般情况下心胸开阔,遇事能想得开。所以他的鸣不像韩愈“自鸣其不幸”,而多为豁达之言。他被贬到郎州时三十四岁,正是干一番事业的好时光,可又一次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适应性强,会自我调节安慰,能从悲苦中寻找到乐趣。且看他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古人望秋而生悲凉,可他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秋日胜过春朝,天高气爽,碧空如洗,一鹤冲霄,气概昂扬,令人心旷神怡。诗歌抒发了诗人豪迈向上、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他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就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之鸣。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再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慨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我们再看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巴山楚水这样凄凉地区被弃置了二十三年,回来后成了出土文物一样的老古董,过去的许多朋友都已去世,但诗人并没有因此感到衰老颓唐。尽管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内心十分悲苦,但把这种悲苦摆到时光流逝的广阔背景上来关照,这悲苦就多么地不值一顾了。

杨柳枝刘禹锡赏析篇六
《《竹枝词》赏析(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孟得,河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登进士第,关监察御史。他与柳宗元同为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骨干,在革新派执政期间,任屯田员外郎等职,革新失败后,贬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年召还,后又贬连州刺史。晚年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刘禹锡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文学家,在他早期流放于巴山楚水之时,曾深入民间,学习当地民歌,创制不少新词,如“杨柳枝”“竹枝词”等。词中描绘了地方风物,反映了人民疾苦,歌唱了劳动妇女健康的爱情。他的词风开朗流畅,词语可歌。仅存《刘梦得集》,词作集于两卷乐府中。

竹枝词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断笠去烧畲。

【注释】

①.竹枝词:本巴渝(今四川东部)一代民歌,刘禹锡改作新词,盛行于世,此后各代此人写《竹枝词》的很多,成为一个词牌名。它的形式和七言绝句相同。

②.银钏:银制的手镯。

③.金钗:金制的妇女头饰。

④.烧畲: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田地,即烧榛种田,在播种前将田中草木烧去,以灰作肥料。

【赏析】

这是刘禹锡所创作的《竹枝词》中的一首。

开头写环境,写时令。春光明媚,桃红李白,蓝天绿树,黛峦层层,白云缭绕,炊烟袅袅,点缀着几户人家。起笔两句就勾出了我国西南山区农村一派春光明媚的动人景色。“层层”描绘出桃李茂盛,暗示了春意之浓。词中的“人家”在山上云间,在层层

桃李中,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似乎可以避开尘世间的烦扰。然而作者并没有沉浸在这表面的自然美景中,于是笔锋一转,让读者看到了在这如画的环境中人民的真实生活——“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勾出了男人、妇女的劳动生涯。“银钏”“金钗”本是妇女的饰物,此处代指妇女,妇女们要从高山下背水上山,山路崎岖,劳动多么艰苦。“长刀”“短笠”是男人们劳动时用的工具和防晒所戴的笠帽,此处代指男人。楚地习俗烧榛种田,种田前刈草烧木,以灰作肥,然后用刀耕种,这种“刀耕火种”的耕作技术是原始的,劳作之辛劳可想而知。女人们“负水”,男人们“烧畲”,这一切都是巴山楚水农民们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在这里没有一句描绘内心感受的词语,但字里行间蕴满同情。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在其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浪淘沙》“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这首词吸取了民歌健康明朗的色彩,内容虽写农民们艰辛的生活,但调子并不低沉。开头以明丽的色彩勾出富有诗意的画面,给人以艺术感受,后两句写男“烧畲”、女“负水”,劳动虽是艰苦,但情绪依然是健康的,富有向上的奋斗精神。语言明白如话,但却字斟句酌,而且又不露斧凿痕迹。像“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对仗十分工整。正如胡震亨所说:“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唐音癸签》)

中唐以来,刘禹锡、白居易并称,二人皆留意民间歌曲,在倚声填词方面,相互切劘,开晚唐、五代之盛。

杨柳枝刘禹锡赏析篇七
《白居易与刘禹锡的两首小诗比较》

白居易与刘禹锡的两首小诗比较

一、 引言

白居易与刘锡是中唐著名诗人,是好朋友,也是诗敌。后世常将两人并列,称为“刘白”。白居易诗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富有人情味,语言平易自然,不事雕琢,刘禹锡有一首《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诗中赞他“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刘禹锡诗语言凝炼,气骨坚劲,白居易曾感叹:“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两人对对方诗歌风格的评价,可说都是十分中肯的。

本文通过白居易与刘禹锡的两首小诗的比较,分析二人诗歌风格的不同,并就三首小诗的评价问题,提出新的看法。

二、 《春词》与《和乐天春词》

白居易《春词》原诗: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先看白诗。首句“低花树”“小妆楼”,从居所写起,字字贴合女子身份,七字之中,已有人在。次句很自然地过渡到人,正面写女子,“眉心”写神态,“春”字点题,“愁”字更是把整首诗的意思都写尽了。小诗写到这里,再想接着写人、写“愁”,几乎已无可措笔。可以说,白居易给自己出了个大难题。再看第三句如何救活。“斜”字轻轻一转,由正面转到旁面,“背”字再一转,由旁面转到背面,转得何等巧妙,又何等自然。诗中所写的场面,变成了立体,所写的女子,也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不但如此,连诗人的身影,我们也仿佛能感觉得到:多情的诗人,从女子楼前走过,走出很远了,回过头来,发现女子还在楼头痴立。“栏阑”“鹦鹉”再承首句的“低花树”“小妆楼”,点缀身份。三句既有诗人在,末句轻轻一问,便水到渠成。正因为诗人是活生生的,女子是活生生的,过客与思妇,关切虽深,却要“止乎礼”,淡淡的惆怅,才像是活生生的生活。

再看刘诗。刘诗以语言凝炼而著称,首句“新妆宜面”,次句“春光一院愁”,

能省的修饰都省略掉了,描写简单得不能太简单,就好像一股急流,翻山落涧,略无凝滞。三句稍加过渡,“花朵”接二句“春光”,顺势带出四句“蜻蜓”。四句“蜻蜓飞上玉搔头”,可谓神来之笔,全诗为之生色。

论者似乎一般都认为刘诗胜于白诗,如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中,便只有刘诗而无白诗。其实,细读之下,白诗显然比刘诗更有余味,也更见功力。刘诗的好处,只在末句的一个细节,想象新颖,安排巧妙。然而,按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巧”并不是最高的标准,如陶渊明的诗歌,历来评价都是极高的,但陶诗的好处,却并不在“巧”,而在“淡”,平淡而不枯槁,平淡而有余味。刘诗凭才气或者一时灵感,应该说不难写出。诗有才子之诗,有诗人之诗;倚才为诗,虽然可以惊人,却大多不能感人。反观白诗,句句平淡,句句落到实处,仿佛就是真实的人生,显然更有打动人的力量;三句四句,救转全诗,也需要极大的才力,可是却看不出刻意为之的痕迹,正如刘禹锡所言“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总而言之,白诗以“情”动人,余味深长;刘诗作为一首次韵的和诗,体现得更多的是组织文字、安排结构上的“才气”,虽然新巧,论余味毕竟颇有不如。

三、 《杨柳枝》与《板桥路》

白居易《板桥路》原诗:

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

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

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

刘禹锡《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 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 恨无消息到今朝。

白居易的诗歌,大多是温和型的,心有所感,便发而为诗,不加修饰,不事安排。这一方面导致他写下了不少粗率之作,为人诟病,另一方面,也让他的诗中有一种天然之致,是其他“刻意为诗”的诗人所不及的。

我们试看白居易的另外一首《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这首诗,对第三句的理解,有较大分歧。一般认为,一二句是一节,写天气寒冷,景物萧条,无精打彩地信马闲游;三四句是一节,写眼前一亮,春天虽还没到,堤上的柳条已在发芽了。但笔者却不认同。这首诗,从第二句开始,意思便已轻轻一转:虽然景致萧条,却自有兴致,信马闲行,一直行到黄昏时候。三四句便解释,何处闲行,因何有此闲情。整首诗,写的是一种淡淡的闲情,淡淡的惊喜,冲融和乐,正符合白居易的性情与诗风;若以为第三句语意才转,而第四句所写,也只不过是柳枝渐渐发芽这样一个小小细节,显然转得太过突兀。

白居易还有一首《寒食江畔》,也是这样淡淡的情怀,淡淡的文字: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沉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这首诗中,首句的“草香沙暖水云晴”,嗅觉、触觉、视觉,各般“春气味”,四面八方一时袭来,让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帝京”,想到自己的迁谪、衰病;五句六句的“沉吟”,“信马”,是诗人怅惘心情的不自觉的流露;由“立”到“行”,也可看出,诗人心情正在渐趋和缓。七句八句,正恍恍惚惚之际,忽然走过紫桐花下,想起故乡此刻,正是桐花满地,更由桐花满地,想到明日便是“清明”。一件事引起一段心情,一起一伏,一伏一起,词句虽然平淡,意味却是无穷。

再看这首《板桥路》,虽然不是名篇,却自有动人之处。我们试着大致分析一下。诗人无意之中,走过梁苑城西,眼前看到一渠春水,千条垂柳,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忽然心中一动:怎么我竟走到这里来了?这条板桥路,不就是十五年前曾经走过的吗?由板桥,诗人想到十五年前,想到十五年前跟那个人在桥上相别的情景。诗中没有一个“恨”字,可是读完之后,却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一种淡淡的惆怅,淡淡的伤感。

以上几首诗,都较能体现白居易诗歌的风格,感情都是自然流露的,文字都是心有所感,则落笔为文,一字不隔。 乍看之下虽然平淡,细读却能感人。

再看刘禹锡的《杨柳枝》词。刘诗几乎全从白诗而来,删去首句地点“梁苑城西”,三句的心理活动,末句再正面点明“恨”字。单从字面看来,词句简洁、语意流便,倒也符合“其锋森然”的风格。然而,若细细品味,这首诗却实在让

人说不出有何好处。首句写景不可谓不精工,然而却与“恨别”的主旨并无多大关系,有喧宾夺主之势;三句“美人”二字,较白诗“玉颜”二字,感情深浅,远远不如;四句结得快,“恨”字也下得快。一般来说,绝句因为字数少,要讲究言近意远,言有尽而无穷,可是这首诗,一气而下,读完之后,却很难在读者心中引起什么共鸣。

刘禹锡以《竹枝词》《杨柳枝词》之类由民歌加工而成的小诗见称,兹举两首与上《杨柳枝》比较:

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其十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两首诗,词句不可谓不工,画面不可谓不明媚,节奏也不可谓不快,可是这种“快”并不只是文字之快而已;因为诗中有生活,有感情,诗中所写人物的心情是欢快的,所以这两首小诗,虽然也是一口气便读完,却让人觉得沉醉其中。相比之下,上面所分析的《杨柳枝》,便毫无回味可言了,而今日的学者周啸天,却大赞特赞其“含蓄之妙”“章法之妙”“剪裁之妙”,实在是皮相之论。

四、总结

白居易、刘禹锡作为中唐的两位大诗人,诗歌创作中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就大体风格而论,本来并无优劣,然而就具体诗作而论,有时也还是能看得出好坏。本文讨论的三首小诗中,刘、白二人的风格都是比较明显的;在讨论各自风格的同时,本文就三首诗的评价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三首诗,刘明显都逊白一筹。

作者简介:袁湘生,男,27岁,硕士学历,广东科技学院应用英语系教师。出版有专著《白居易诗词新释》。


杨柳枝刘禹锡赏析相关热词搜索:杨柳枝刘禹锡 杨柳枝词刘禹锡 杨柳枝词刘禹锡其八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杨柳枝刘禹锡赏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杨柳枝刘禹锡赏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9326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