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社会距离应保持在。

社会距离应保持在。

2016-01-31 10:01:2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社会距离应保持在。篇一《社会距离》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社会距离应保持在。》,希望能帮助到你。

社会距离应保持在。篇一
《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社会距离概念体现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亲近或疏远的等级与程度,对社会距离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流动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差距的变化动态,作为理解社群融合和社群隔离重要指标,社会距离对群际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有着积极的重要影响。 塔尔德首先提出社会距离的概念,齐美尔为社会距离的概念注入了主观的内涵,齐美尔认为

社会距离就是人与人之间“内在的屏障”。生活在大都市中,需要和很多城市人持续不断的接触,为了保持自己心理的平衡,都市人采取了不付出过量热情的态度。这种生活方式就是个体与外界保持距离:怀疑外人、甚至经常出现多年邻居互不相识的现象。美国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帕克和伯吉斯继承并发扬了齐美尔有关社会距离的思想。其中,帕克将社会距离定义为是存在于集团与个人之间的亲近程度,并指出感觉上的距离可以像智力一样得到测量,并将其运用到对于当时美国种族和族群关系的理解上,使得社会距离成为了一个极具丰富内涵的概念。

博格达斯(Bogardus, 1925:216-226)他进一步扩展了帕克关于社会距离的理解,认为社会距离是“能够表现一般的前社会关系和社会关系特征的理解和亲密的等级与程度”,并主张从积极的意义上去定义主观性社会距离:存在于行动者心理空间中的,行动者及其他行动者之间的心理距离。A对B的社会距离越大,意味着A在实际生活中与B的互动行为越少,融入B的生活空间的愿望越弱。

社会距离尺度法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的,是由研究者设计出一套能反映不同社会关系距离的陈述意见,让被测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看法在相应的陈述上做上记号,然后将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的意见加以统计,制成曲线图,反映一个群体对某个对象所持态度的距离分布;不同的群体对同一事物的态度的距离分布可以作比较,同一群体对几个事物的态度的距离分布也可以作比较。

社会距离尺度法由于方法简便易行,后来得到普遍使用。它可以被用来测量民族间的社会距离,为外交和民族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根据,也可以用来测量社团之间、企业之间、群体之间的各种社会态度反应,为管理者提供各种人群关系的依据。

【例如】,有人对美国人和加拿大人的社会距离进行测量,问卷形式如下:

1.愿意通婚;

2.愿意让加拿大人参加社团活动;

3.愿意和加拿大人做邻居;

4.愿意和加拿大人做同事;

5.愿意接受加拿大人为美国公民;

6.只允许加拿大人来美国观光;

7.拒绝加拿大人。

要求受试在上述七项中选出自己认可的一项打上符号。对于其他民族如西班牙人、希腊人都采用以上七项内容给以测定,并将几次调查所得的结果加以综合处理,然后绘制成曲线图。处理结果表明美国人对加拿大人怀有较好的民族相容性,而对西班牙人和希腊人则怀有排斥心理。这一社会距离表明了美国人对三个民族的不同态度。

社会距离应保持在。篇二
《社会距离测量及其应用研究》

社会距离的测量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社会学概念“社会距离” 从博格达斯量表开始,其测量的一直是群体(族、阶层)之间的主观心理距离,反映的是群体间文化差异或群体间相互接受程度。为了回应塔尔达和拉梅尔对社会距离概念客观性的要求,本文借鉴重新定义距离这个概念,反映不同社会阶层客观的社会差别,并利用广州市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或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来测量广州市不同阶层(群体)的社会距离,解释广州市社会阶层(群体)关系的变化,说明社会变迁。

[关键词] 社会距离;社会阶层;测量;维度

一、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距离”

身体的接触距离,预示着人与人关系的亲近度,及人和人之间亲近到了什么程度。一般来说,下面四种距离,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如: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45cm左右,在最紧密关系中,如丈夫和妻子之间;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45-80cm之间,如在个人之间谈话时;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

1.3-2米之间,如在人们工作中或在社会聚会时;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比社会距离更大,如在演讲中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

身体之间的距离因文化不同而不同,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差异,地理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阿拉伯国家的文化,恶劣的生存环境致使大批阿拉伯人涌入城市,习惯了拥挤喧嚣,人与人的亲密无间令他们感到踏实舒心,这一点上阿拉伯文化同欧美文化

是截然相反的。有趣的是,即便是同一个国家,不同年代的人身体接触的距离也是有差别的。比如英国的年轻人就比老人拥抱朋友的次数多(Josien Caris,SRoger Voncken,2010)。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距离在是指社交距离,为了公共健康,人们身体之间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疾病暴发时,以便减少感染的可能。

二、社会学概念“社会距离”的变迁

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尔·塔尔德在《模仿法则》中首次使用社会距离,表征阶级差异。他认为社会距离是一个客观性的概念,强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客观差异(Tarde,1903)。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西美尔首次将社会距离概念赋予了主观性的色彩。西美尔认为,距离既是一种描述自我与外在客体内容间的特定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内在倾向性的精神联系,这两种距离之间往往是负相关的(西美尔,2007)。帕克把社会距离变成了一个主观性的概念,强调心理上的区别和隔离状态。他和伯杰斯等芝加哥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西美尔有关社会距离的思想,将其运用到对于当时美国种族和族群关系的理解上,使得社会距离成为了一个极具丰富内涵的概念。帕克认为社会距离描述的是一种思想状态,是人们准备与他人在他们的关系中建立亲密关系的程度,是存在于个人与集团之间的亲近程度(Park,1950)。

最终使社会距离这一概念成为社会学中普遍适用概念的则是博格达斯,博格达斯将社会距离从概念变成了具体的测量刻度,通过考

察行动主体是否愿意与其他人或者其他社会群体交往,来测量社会成员对于他们之间或者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成员之间距离的感觉,社会距离存在于行动者心理空间中的、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的心理距离(Bogardus,1925)。

普尔对社会距离作了主观和客观维度上的划分,认为主观社会距离是对一个群体的观点和看法;客观社会距离体现为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作为一种社会化形式,社会距离被视为是一种区分内外群体联系的族群形式(Poole,2010)。”

美国政治学家鲁道夫·拉梅尔对博卡德斯社会距离的心理性提出质疑,认为社会距离应当回归塔尔德时代的客观性,认为“社会距离是最形式化也是最普遍化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则是社会交往过程的结果;社会距离因此可以被界定为一种社会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发生关联时所产生的情境( Rummel,2010)。”

我国社会学界大多在研究农民工问题时使用社会距离概念,基本利用博格达斯类似的量表测量农民工与城市其他异质性社会群体的主观心理社会距离。卢国显(2005)和史斌(2010)对社会学概念的社会距离作了综合研究。

卢国显率先对国内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社会距离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否定性的评价和看法、交往双方互相倾诉心里话、双方相互理解的比例和交往行为频率,以及居住密度、职业构成比例,和在经济困难时交往一方对另一方的提供物质援助的频率。”卢的研究将社会

距离拆分成客观距离(行为距离)和主观距离(心理情感距离)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指标化测量(卢国显,2007)。

郭星华等(2004,2005)认为社会距离是“存在于行动者心理空间中的,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许传新、许若兰(2007)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是反映社会是否和谐发展的标志之一,他们将社会距离定义为“存在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空间中的、在与城市居民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距离”。史斌(2010)认为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视角的社会距离建立在融入意愿和排斥预期两个层面基础上;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在增大。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关系网络、居住空间和社会文化会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丁的社会距离。

三、社会距离的实证测量

博格达斯( Bogardus,1925)认为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与社会距离有关,并且坚信通过社会距离的测量可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种种误解。博格达斯于1925年设计了一套测量各个种族之间关系的技术,称为“博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博格达斯量表采用客观的外显行为而非主观的自我报告作为对原始反应的测定,要求被访者从量表的7项内容中选择符合自己态度的选项,这7项内容分别是:1、愿意与他(她)通婚结成近亲关系;2、愿意让他(她)成为俱乐部成员;3、愿意让他(她)成为邻居;4、愿意让他(她)成为我的同事;

5、愿意让他(她)成为美国的公民;6、只愿让他(她)成为美国的游客;7、不愿让他(她)与美国发生任何接触。

博格达斯量表开创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先河。以往对心理态度的研究都比较注重主观的解释,而博格达斯利用量表的技术将主观态度数量化,实现了社会心理学实证化研究,被广泛地运用于对不同国家、种族、族群的主观认识的研究中。

Lee等人(1996)设计了另一套反转的社会距离量表,与博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要求受访者评价是否愿意接受其他群体成员问法相反,反转的社会距离量表要求受访者评价其他群体在这些角色上对他们的接受程度。我国张海辉(2004)在研究苏州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社会关系时,首次从本地人、外地人双向的角度对社会距离进行了双向度研究。郭星华等(2004)从农民工、弱势群体的视角出发,将社会距离分解为三个层面:向往程度、排斥预期和整体感觉。许传新、许若兰(2007)继承了小群体视角的研究传统,以因子归纳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从设计的众多问题中归纳出交往状态、交往意愿、接纳预期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入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距离进行了测量。

四、社会距离概念的扩展

从博格达斯量表开始,社会距离一直测量的是群体(族、阶层)之间的主观心理距离。为了回应塔尔达和拉梅尔对社会距离概念客观性的要求,我们借鉴社会距离这个概念,来定义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差别,并利用广州市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或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来测算广州市不同阶层(群体)的社会距离,解释社会阶层(群体)关系的变化,从而说明社会问题。

社会距离应保持在。篇三
《第三讲 言语与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应保持在。篇四
《在情感的道路上应该保持怎样的距离》

恋爱知识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两个明明相爱的人,却不能在一起长相厮守。究竟我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往往是,太近的距离,少点神秘;太遥远的距离,又容易相忘。那么在情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保持怎样的距离才算完美呢?

我们之间最曼妙的距离

在刀耕火种时期、在我们的祖父母时代,人们常常将“打碎一个你、打碎一个我,再重捏在一起,从此后,你中有了我、我中有了你”当作爱情笃深的标志。

可是,这种“藤缠树,树恋藤”的“二合一爱情”到了现代社会,却难免令伴侣间感到牵绊过紧、神疲心累、日久生厌,甚至,让人生出“逃出围城放放风”的念头。

其实距离不光是和爱情有关,就连与亲人和朋友之间也同样需要保持刚刚好的距离。心理学家认为,人际交往中双方所保持的空间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表现;研究发现,亲密关系(父母和子女、情人、夫妻间)的距离为18英寸,个人关系(朋友、熟人间)的距离一般为1.5-4英尺,社会关系(一般认识者之间)一般为4-12英尺,公共关系(陌生人、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为12-25英尺。其实,我并不认可与朋友、熟人交往要把距离控制在1.5-4英尺之间这么精确,但我赞同人际互动中的距离的确是人对事物在态度上的一种表现。因距离而生产更想维系的心理.

营造距离

距离应该有两种:心和心的,以及身与身的。对于相爱的双方来说,在一起的根本目的绝不是为了印证距离,而是为了满足情感的契合与归属。然而,亲密无间的关系只能是阶段性的距离,无法持久。

有人因为距离太近的“审美疲劳”而提出了“周末同居”、“候鸟夫妻”的主张,言下之意就是鼓励有间的亲密、适当的不即不离,既留出一个空间给自己,也留一个空间让他飞;既令自己感到轻松、自在,也令思念、牵挂的暖流在彼此的胸中荡漾,也许因距离的调整方式,反而给情爱“保了鲜”。

对于异性朋友之间来说,距离的拿捏适当就更重要了,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陷阱!据不完全统计,和异性朋友之间的最佳对话距离是0.5米,而和朋友散步的距离则应该保持在1米左右。靠得太近,容易给人传递错误的暧昧信息;而离得太远,又会令朋友之间显得陌生和尴尬。

对于亲人,同样需要有自己呼吸的空间。空间是一种适当距离,一个交谈的舞台,让人有喘气的余地,才会自由交流。调查显示,多半和父母亲密无间的子女都会和父母保持一堵墙的距离,也就是在家里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

可见身与身的物理距离,真是可以“设计”或营造的。换句话说,营造距离是一种好手段,追求信任与亲密才是我们渴求的最终目的。

美学距离

关于爱情,有人提出“心不出轨,身体自由”的理论。说的依旧是由“审美疲劳”而引发身体的偶尔放纵,只不过,身和心的距离对于每个人来说,感触都不一样。有些人可将身和心完全区隔开来;而有些人则完全无法忍受身体与心灵的剥离,当心走远了,身也必然会走远;另外一些人,则游离于两者之间,偶尔地让心走远一下,或是让身体走远一点。

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事后都能做到真正洒脱,而且感情与婚姻坚守的底线还是有一个限度的,超过了就会因为亵渎而导致全线“甭盘”。

因此,伴侣间的“距离美学”应该像诗人舒婷所畅想的那样,相爱的男女如同橡树和木棉,大家站在各自的天空里互相欣赏、互相爱慕,但在泥土里,他们的根须却是紧紧相缠的。 关于友情,我们需要用心去经营,需有一定的艺术性。对一个朋友,且不论男女朋友,不能太过于重视,否则对方会觉得压力很大,会被你的重视压得喘不过气,但过于疏忽可能就不会再有联系。朋友之间的情感,肯定是无法对等的。总会有付出较多的一方,而往往是付出多的一方容易受到伤害。所以,现在很多时候在和朋友相处的时候,我都会告诫自己,要控制自己的付出,这样会让自己和朋友都不受伤害。

曼妙距离

究竟,身与心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永远都没有统一答案。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抵达,那就是爱与爱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出发,那就是梦与梦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

渴望拉长,那就是生与死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缩短,那就是心与心的距离。如果有爱,身与心的距离差不多就等于零;如果无爱,身与心的距离则是近在咫尽却远似天涯。

更多:情人结

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友情,它是一粒种子,珍惜了,就会在你的心里萌芽,抽叶,开花,直至结果。而那种绽放时的清香也将伴你前行一生一世;我也想说,我的亲人,当我们互相理解、共同面对生活,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又岂只今生今世;我还想说,我迷惘的爱人呀,当我种的一朵花悄然绽放,花儿轻轻熏香了你的衣衫,这时,我俩的距离是一朵花与另一朵花呼吸的距离;

当你在征得允许后潇洒地点上半支烟,我隔着蓝雾微笑看你,这时,我俩的距离是燃烧着的半支烟与“下不为例”的另外半支打趣的距离。当我们举一杯红酒共祝百年好合的时候,我俩的距离是交杯环绕、轻点朱唇的距离;还有许多曾经和未来的那些有风、有雨、有花飞、有雪落的日子,你为我遮风挡雨,我为你拥抱取暧,这将是我俩要用一辈子慢慢感受的最曼妙的距离。

引导语:相恋时,你在他眼中一切都好,你是他的心,你是他的肝,你是他生命的四分之三;分手时,你就什么都不是了,所谓的差异,所谓的代沟,一切感情结束的理由都是借口,七个分手理由,个个痛心!

一、我们不合适

引导语:相恋时,你在他眼中一切都好,你是他的心,你

是他的肝,你是他生命的四分之三;分手时,你就什么都不是了,所谓的差异,所谓的代沟,一切感情结束的理由都是借口,七个分手理由,个个痛心!

一、我们不合适

当初偶遇,一见钟情;如今厌倦,物是人非。追求的时候,有着无比的默契,常常为那种心有灵犀而欢欣雀跃,但是男人到头来一句不合适便消除了所有的美好回忆。男人以此作为分手的理由,理由充分,事实明显,女人看不清其中的真相,反倒责怪自己没能好好地配合男人。分手以后,女人继续思考男人的胡编乱造,重新规划自己的择偶方向,某一天她还还要感谢曾经男人给她的指引。

二、你太多的缺点让我无法忍受

当初追女人的时候,女人在男人的眼中 完美 无瑕,就算很明显的缺点在男人眼中也是可爱的。可当热恋的感觉不复从前的时候,问题也接踵而至。挑根拣刺,女人一下子生出了许多缺点,不得不佩服男人锐利的眼光。男人以此来作为分手的理由,可怜女人看不清男人的嘴脸,宁可发誓改掉这些子虚乌有的欲加之罪,也要死皮赖脸地跟着男人。直到分手以后,女人为自己的缺点而自责。

三、我们没有未来的

热恋时,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旦感情消散,男人便开始了各方面的规划,结果每个规划里面都不存在女人的身影。女人对男人的分析点头默许,并且很钦佩男人如此的智

社会距离应保持在。篇五
大学生该与社会保持多远的距离》

大学生该与社会保持多远的距离

作者:蒋方舟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0年第02期

我在大学里总是和周围的同学吵架。我并不是个暴脾气、爱挑起事端的人,只是常常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采取一种沉默的不以为意,一种俯视的不敢苟同。这种态度很容易被人察觉,同学往往气闷一会儿,还是忍不住和我争辩起来。

隔壁寝室有个女生,每天进进出出异常繁忙,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巨大的黑色塑料袋。若说她从事着毁尸灭迹的专业性工作,这频率未免也太高了吧?后来我才知道,塑料袋里全是衣服——她定期到北京著名的服装批发市场批发大量的廉价衣服,然后卖给同班女同学,其间的差价美其名曰“代购费”。

我和同学为了这个“杀熟”的小商人,又争论了起来。我的言语神态间,自然又带上了难以抑制的否定。因为我觉得这种生存手段开始得太早,也实在没有意义,简直抛掷了大学里难得的大好春光。我的同学则觉得世态险峻,既然我们迟早都要与生活作生存搏斗,那么开始得越早,资本也就愈发雄厚。

尽管我们的争辩中还勉强维持着基本的礼貌和客套,可是大相径庭的价值观已经露出了狰狞的分叉。我的断语已经呼之欲出——“浮躁庸俗!”她的评语我也能从空气中捕捉到——“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现在的大学生的的确确是变了。西洋自12世纪以来,中国自汉朝以来,大学生就拥有一种浮游生物般的地位。我们从家庭中走出,还没有进入社会,在这两个现实之间,我们从大学里,获得暂时的自由翱翔。

在这种真空地带的翱翔里,我们的人生能够享受一段绵长的不靠谱,一段被默许的不着调。正如我喜欢的那段话:“大学校园里培养出来的人,好像是同道修行过来的人,走入人间,眼睛里闪出青碧火星来。”等我进入大学才知道,眼里这火星,叫做理想主义,而与之对抗的是现实。

世界上也只有大学生这群人,会在“理想”与“现实”这两个庞大缥缈到简直有点好笑的词语之间热切争执,痛苦纠结。

记得我以前看过一篇60年代的台湾小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主角是一男一女两个大学生。他们同属于大学戏剧社,男主角喜欢导文艺腔的戏,还拍了一个谁都看不懂的电影短片,结果没能得奖。女主角是与他稍有暧昧的戏剧社女一号。

有一天,有个电影公司来大学征群众演员,很多人前去应征,女主角也去了。男主角得知消息,发出像我一样的冷笑:“你在大学里打着学术思想的招牌,一副有理想有原则的模样,人人仰慕你

而不敢轻视。到今天接触了社会,你又摇身一变成了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者,说穿了,你的能耐就是个生存能力罢了。”

她惨然笑道:“我知道你想怎样,你要我们全冷眼坐在一旁不跟导演合作,谁要是兴高采烈去参与,便被你扣上个妥协堕落的罪名。事实上,你先把大学生估计得太高了,所以打落得太深。„现实‟这字眼从来没有存在你的脑子里。今天你看到了,吓坏了,赶紧退一步躲回去。以后你会更超然,每一样事情你都可以拿来嘲讽鄙夷,因为,你根本没在里面。”

女主角踏着高跟鞋噔噔噔地走掉,五年之后作为半红不热的“十三点女演员”给男主角写信,说现在听到大学生提及“社会参与”这样的词会觉得很可笑:“人在社会里不就是参与了吗?你在这个社会里便是在这社会里了,你把它真实地、认真地过下去,便是了。”她的信颇有几分历经沧桑后与社会一笑泯恩仇的意味。那一刻,我觉得我也不必急于与社会联袂,或者忙着与社会结仇。 在这四年的大学时光里,现实不是我们面前的野蛮驯兽师,你不用躲着从洞口偷看、喃喃咒骂,不敢出来应对;现实也不是我们背后的野蛮驯兽师,挥舞着皮鞭逼我走上社会拥挤而危机重重的甬道。所以,我希望你同我一样,不要早早放弃可以仰望的星空,而钻进生活燃烧着的圈套。

社会距离应保持在。篇六
《常规的服务人员与顾客保持多少距离为宜》

常规的服务人员与顾客保持多少距离为宜

(1)直接服务距离。服务人员为对方直接提供服务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与服务对象的距离,一般以0. 5米至1. 5米之间为宜。

(2)展示距离。服务人员为服务对象进行操作示范时,服务人际距离以1米至3米为宜。

(3)引导距离。服务人员为服务对象引导带路时,一般行进在服务对象左前方1. 5米左右最为合适。

(4)待命距离。服务人员在服务对象未要求提供服务时,应与对方自觉保持3米以上的距离,但要在服务对象的视线之内。

特别提示:在服务对象浏览、斟酌、选择商品时,服务人员应与服务对象保持适当距离,既不干扰服务对象,又能及时提供服务。

社会距离应保持在。篇七
《社会互动的距离效应》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社会距离应保持在。》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社会距离应该保持在 个人距离应保持在 异性之间应保持的距离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社会距离应保持在。”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社会距离应保持在。"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9616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