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王维山水

王维山水

2016-02-01 09:49:3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王维山水篇一《本科毕业论文 王维山水诗歌》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王维山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王维山水篇一
《本科毕业论文 王维山水诗歌》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2009 —2013 年)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及其表现意象

Wang wei landscape pastoral poems of zen and its image

姓 名: 学 号: 0905010189 学 院: 文 学 院 专 业: 汉 语 言 文 学 指导老师: 戴 训 超 完成时间:2013年5月6日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中除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以及法律规定允许的之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完成并以某种方式公开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作的材料。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是本人在江西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归江西师范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声明人(毕业设计(论文)作者)学号: 声明人(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摘 要

儒、释、道三家思想错综复杂地作用于王维,其中佛教禅宗思想

对王维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使其山水田园诗中蕴含着空寂闲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禅意。王维诗中的禅意主要通过空山、白云、飞鸟、夕阳等意象来表现,它们在王维独特心灵的观照下,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创造出一种空静的禅境。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宗思想;禅意;禅象

Abstract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three thought complicated effect on wang wei, including zen Buddhism though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wang wei of poetry, and make it contains empty leisurely in the landscape pastoral poems, of nature and man of zen. Wang Wei’s poetry zen is mainly through the empty mountain, white clouds, flying birds and the sunset image, they under the view of wang wei unique soul, form a harmonious whole, then create an empty and queit artistic conception.

Key words: Wangwei’s poem; Zen thought; zen’s artistic conception;zen’s image

目 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

引言………………………………………………………………………2 一、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 .............................................................. 2 二、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 4 (一)空寂清静 ..................................................................................... 5 (二)物我两忘 ..................................................................................... 6 (三)闲适自由、随缘任运 .................................................................. 7 三、禅意的意象应用.............................................................................. 8 (一)禅意常见的表现意象及象征意义 .............................................. 8 (二)意象组合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 9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王维山水篇二
《王维山水诗》

说说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摘要:盛唐伟大的诗人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外号“诗佛”。他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他一生留下的四百多首诗歌,有许多成为千古绝唱,经久流传。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即诗中有画,宫商迭奏;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幽寂静谧,禅意盎然。

关键词:王维 山水田园诗 意境美

“诗的意境”又称为“诗境”,是诗人在反映生活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要素,进行高度的集中和概括,所创造的极富感染力的具体境界,所以诗中选取的意象的特点,即诗中多个意象组合成的意境的特征要符合人的情感。王国维曾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据这一标准,我们来看王维的作品:

唐朝诗人王维,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外,鲜有堪于比美的。就其对自然山水美景的领悟和表现而言,王维的艺术个性更为独特,堪称古代山水诗艺术巨星。王维的一生创作了400多首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他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在诗坛上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 诗画之美——虽是诗,却有画的意境

山水画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都是非常讲究意境的,画家要将他观察到的景物,用手中的色彩,去表达其事物的内涵意境和丰富的思想情感。山水诗实际上就是意境的画,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辩》)告诉我们王维的山水意境深远,诗中有画,意境深远,其艺术构思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

清代画家方熏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山静居画论》)说的是描写虚的东西,来表现现实的东西。例如:《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四句写远景的诗句,就用“有无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这些虚而飘渺的境界,向我们展示了水域宽阔,水流狭长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其中的一个“浮”字,似乎把“群邑”描写成“海市蜃楼”,这样虚无缥缈,却能真切表现出“前浦”波澜壮阔景象。

诗人王维把国画中水墨山水的运笔之法,巧妙地用到了诗歌的字里行间。他把眼中观察到的景物,经过字词的酝酿,巧妙地遣词造句,表达出了深远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他是一位集诗歌、绘画、音乐、书法等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文

化巨人,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歌,能精确地、细致地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之处。大自然的千变万化的物态,动态或者静态人和事物,他都能通过细腻的笔法,加上语言上用辞设色,利用诗歌音调的和谐,向人们奉献出一幅幅绝无伦比的山水画!因此,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有“画的意境,有音乐的流畅,有书法的变化”。苏轼曾经赞美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史鉴类编》则将王维的诗称为“有声画”。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

王维的诗之所以这么有意境特点,以他隐居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生活很有关系。当时的王维,进取之心和用世之志逐渐消减殆净。《山居秋暝》这首诗就是最好的体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深秋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初看诗句,似乎信手拈来,随意挥写,但语出自然。寓意深刻。在这首诗里, “空山雨后”的凉爽, “松间明月”的幽光,“石上清泉”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在竹林里女孩子们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静态,都巧妙地完美地组合在一起。这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真是一幅绝妙无比的山水画,也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通过对“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这些具体景物的描写,让读者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感受到了诗人的那种希望远离尘俗、过桃源生活生活的心里话。另外,诗中那些清新、自然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

还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诗我曾请当地知名书法人士书写、装裱,悬挂在正屋。

这首诗的意思是:寒秋时节,山色变得苍翠,溪水却日复一日潺潺流淌;日近黄昏,诗人拄杖立于柴门之外,聆听暮蝉的鸣叫;渡头上夕阳正要落入水中,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这时醉酒的朋友来了,在我面前狂歌。溪水流淌和朋友狂歌的动态,寒山苍翠的静态,一动一静;落日、孤烟,一上一下;倚仗听蝉的自己、醉酒的友人,一个喜欢寂寞、一个喜欢放荡;还有山涧溪流的水声,暮蝉的鸣叫声,醉酒人的狂歌声……这不正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吗?

再如《终南山》也是诗画合一代表作之一。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椎夫。”

诗中的太乙峰,是终南山主峰。王维从主峰着笔,统观全山,把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用短短的四十个字,就刻画出来了。前六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浑,最后两句却撇开山来写人。通过写人,更加衬托出山势高大险峻,宛如画家用人的身体与参照物形成对比一样。可以说这是一幅工笔画,把终南山的远景、近景、山体、行人描写的惟妙惟肖,画面十分丰富。特别是诗的最后两句,为无声的画面增添了生命!

二、 诗情之美——虽是诗,却情感横溢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写山、写水、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饱含着浓浓的情感。让人有一种情感的陶冶!同时,他的山水诗又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

《田园乐七首》其六曰:

“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作者在描写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着自己闲散雅致的心情,让我们感到不仅仅是在读诗歌,更是在欣赏着音乐,欣赏着美丽的画卷。脑海中浮现出一种极美极妙的田园意境图。

《渭川田家》在借景抒情方面是代表: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整首诗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从细微处入笔,抓住典型情节,景物特点,借景抒情刻画出田园美丽、繁忙的风光,抒发了作者无限的深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让读者深受感染!

在王维这些写景的诗中,我们总能找到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恰到好处柔合的句子,感受到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淌。他总是在描写具体景物的同时,流露出主观感情,使诗歌情景融合。把读者带入诗的意境。

如《辋川集》中有一首《临湖亭》: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就很

王维山水篇三
《王维山水诗》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

胡遂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因此,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仅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华严与禅宗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宗的关系当然最为密切,据其所撰的《请施庄为寺表》说,他的母亲‚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据考证,这位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嫡传高足弟子,北宗禅七祖普寂。开元十七年,未满三十的诗人正式拜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这位道光禅师也是一位北宗中人。开元二十八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据《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记载:‚于时王侍御(指王维)问和尚言:若为修道得解脱?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王侍御惊愕云:大奇。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乃为寇太守、张别驾、袁司马等曰: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寇太守云:此二大德(指神会与北宗禅僧惠澄)见解并不同。王侍御问和尚,何故得不同?答曰:今言不同者,为澄禅师要先修定以后,定后发慧,即知不然。今正共侍御语时,即定慧俱等。……王侍御问:作没时是定慧等?和尚答:言定者,体不可得。所言慧者,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有恒沙巧用,即是定慧等学。‛由于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王维又应神会之请为禅宗南宗六祖慧能撰写了《六祖能禅师碑铭》,使之成为研究慧能生平最原始的材料,而王维本人也成了唐代著名诗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宗学说的人‛。[2]

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在孤独与寂寞中,他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就在这种禅境之中,宗教体验竟与审美体验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诞生了许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无比优美的艺术意境。

作为宗教实践、宗教体验而言,王维的‚以寂为乐‛、‚知悟胜事‛,是与禅观修习法门联系在一起的。全部佛学即包括戒、定、慧三学,修持者必须三学齐修,缺一不可。其中定学一门,多强调止观双修,即在修定之时,必须辅之以观想,方可达到目的。早期传入中国的安世高禅学倡导的多半是小乘禅观,主要在于观空、观苦、观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具体有修‚不净观‛、‚数息观‛等法门,如不净观想象众生身体各处的秽污不洁;数息观则闭目凝神,端坐不动,心如止水,默数自己的呼吸出入;还有修‚四念处‛禅观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禅观,由于有导致修行者悲观厌世,停息一切心识活动的倾向,所以被大乘禅学斥之为‚沉空守寂‛,非是至道。与小乘禅学不同,大乘禅观强调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真空妙有,实为不二。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便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3]中国佛学主要是沿着印度大乘一派发展的,所以在禅观方面也不主

张一心唯作苦空观想,而是真有两边,双遮双照。如天台宗提出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三论宗提出的‚八不中道‛‚二谛圆融‛,禅宗提倡的‚定慧等学‛,都有强调禅观不能脱离世相,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本身的意思。王维作为一位虔诚奉佛者,对中国佛学尤其是禅宗南北二宗的禅法,不但有很深的领会,而且也有认真的践行。他早年与北宗禅有较多的接触,对那些‚闲居净坐,守本归心‛(净觉《楞伽师资记》卷一)的禅法很是倾心,在为北宗禅大师净觉撰写的《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师塔铭》中还盛赞净觉安居坐禅能达到‚猛虎舐足,毒蛇熏体,山神献果,天女散女,澹尔宴安,曾无喜惧‛的境界。以后,他接触到南宗禅,对那种真空妙有两不相妨,‚担水砍柴,莫非妙道‛的禅法更为佩服。如由他撰写的《六祖能禅师碑铭》就说道:‚无有可舍,是达有源;无空可住,是知空本;离寂非动,乘化用常。……五蕴本空,六尘非有,众生倒计,不知正爱。……至人达观,与物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不着三界,徒劳八风,以兹利智,遂与宗通。……‛在这里,王维主要是谈了‚空‛与‚有‛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此看来,王维的禅学观是既包含了‚闲居净坐‛的北宗禅法,也包括了‚至人达观,与物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的南宗禅法。将这两种禅法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王维特有的‚以寂为乐‛、‚空有不二‛的禅观修习方式?。

《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多次写到‚闲居净坐‛的乐趣。如:

竹径从初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蹊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

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禅观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的方式,而是如南宗禅师们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永嘉玄觉《证道歌》)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同上)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同上)的证语,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诗也就在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高度融合之中诞生了。

我们认为,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得到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之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的认识有关。他在《叹白发》诗中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又在《山中示弟》诗中说:‚山林吾丧我。‛而《饭覆釜山僧》诗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可见他是有意将自己一生的烦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的。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他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知道,无论在宗教体验还是审美体验中,主体都能获得一种解脱、自由、轻松、愉悦、和谐的感受,都能消除心中的矛盾、痛苦。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所谓‚明心见性‛的‚性‛即是谢灵运曾经说过的‚性灵真奥‛,(见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引谢灵运语:‚必求性灵之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在佛家而言,此性即是万物所共具的本体——真如佛性,因此,性即是真,见性也就是即真。那么,王维认为只有什么才是性,只有什么才是真呢?他说:‚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谒x

uán@①上人》)又说:‚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也就是说,性者,即空也。虚空即是我性;真者,浮也,浮幻即是我心之真。总之,我之心性即是虚空不实的。王维这种认识无疑是符合佛教教义的。慧能《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空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4]又说:‚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4]慧能认为,由于心性虚空,所以广大无边,因此一切世间万物皆可包容于内。而世间万物在其本性上也只是虚空。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复如电,应作如是观‛。[5]这就是所谓‚诸法性空‛、‚万法皆空‛。即无论物、我,无论内在之心性,还是外在之境象,在本体上都是虚空不实的。由此出发,禅宗认为,若要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体,必须‚即事而真‛,即通过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物境的契合交彻而获得一种对于‚空‛的证悟,这种证?悟即是解脱,即是涅pán@②境界。 当诗人王维具备了‚空性无羁鞅‛、‚浮幻即吾真‛的认识之后,便自觉地去除因为执虚为实而带来的种种世俗缚累,‚无羁鞅‛的诗人在自然山水境界中常常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他是那样既无心而又有意地观照着自然界云生云起、花开花落种种纷纭变幻的色相,他说:‚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外在的一切物境都是生灭无常的,而诗人的心性也是虚空无常的。概言之,变幻莫测,虚空无常既是诗人之真性,也是自然界万物之真性。在已复其真的诗人那里,即自然万物之真,便是见自然万物之性。所谓: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

逶迤南端水,明灭青林端。(《北chá@③》)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辛夷坞》)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和契合之中,诗人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然而,当他沉浸在那由彩翠、白云、青林、红萼组成的大自然境界中时,他能不感到美吗?何况佛教之色空观还一再强调要因色悟空,因空见色呢?可以说,不知大自然纷繁变幻的妙有之美,便不可能悟得世界万物虚幻无常的真空之理,因此,像王维这样一位有着对美的敏锐感受力的艺术家兼诗人,是应该比一般人更具备体悟佛理的灵心慧性的。当他徜徉在大自然境界中时,自己那‚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寂静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偶成》)的自然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就在这朗然见物之性(变幻无常之性)与物之境(奇妙变化之境)的同时,也见出了我之性(性空无碍之性)与我之境(澄明如镜,虚空能含万法之境)。正因为‚我‛之性已去除了一切对于世俗妄念的执著,所以在已复其本真的诗人王维那里,当他与各得其所、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便能以己之性空之真去与万物生灭变幻之真相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化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正因为‚我‛之境已去除了一切来自世俗浮华的遮蔽,所以它朗然澄澈如天地之鉴,一切万物可以在此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来往,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幻无时但又生生不息,虽虚空无常但又一任自然,诗人在清晰地感受着它们的同时,也在清晰地感受着自己。可以说,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体验,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挂无牵、无缚无累的自我之性的。按照佛教的说法,这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即事而真。诗人就在这种将自性、物性、佛性都融合到澄明寂静之美之特性的体验中,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入了涅pán@②寂静的境界。

其次,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所以能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得到融合统一,也是因

为二者之间可以互为作用。就宗教体验而言,如前所述,佛教强调因色悟空,因空见色,尤其是大乘般若空宗所倡导的‚实相禅‛是以观照诸法性空的实相、体证真如佛性为究竟的。他们认为,观万物为空并不难,而应从空入假,即观真如本体虽空,但却依诸因缘而生起万法,故万象森罗,宛然是有。然此有并非真有,而是一种‚无常‛‚无我‛的幻有。而幻有虽不可执虚为实,但修行人却必须通过对‚幻有‛‚假有‛的观照,才能体悟万象‚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真性。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3]真空妙有,一则为体,一则为用,修行人如果偏执任何一方,就不可能悟得真如佛法。

王维是深谙‚真空妙有,无异无碍‛之禅家三昧的。他说:‚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所以他十分注意观有悟空,双遮双照。所谓‚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就是他借对大自然物象的观照而得以进行宗教修习的一种体验。在他的不少山水诗中,也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照,表现出深邃精致的‚色空一如‛思想。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又如《北chá@③》:‚北chá@③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端水,明灭青林端。‛这两首诗都是眺望远景所作。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的光与色彩的捕捉,他正是通过夕照中的飞鸟、山岚和彩翠的明灭闪烁、瞬息变幻的奇妙景色的表现,通过对湖对岸青翠的树林后面,北chá@③水波光如同一条银白色的缎带时隐时现、变幻不定的现象的描绘,来表达出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深深禅意的。与上述两诗表达出相同‚色空‛、‚无常‛思想的还有《华子冈》诗:‚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这首诗则直接写出了诗人登上华子冈眺望远景的深沉感触:飞鸟向无尽头的天边飞去,只在转瞬之间就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仅留下一片绵延起伏的群山,在秋空下默默地无言地伫立。这一切令深知空寂禅理而又多愁善感的诗人惆怅万分,人生、世事难道不也是这样幻灭无常的吗?正如陈允吉先生在《唐音佛教辨思录》中指出的那样,王维的山水诗‚的确是处心积虑,借助于艺术形象来寓托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辨,在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着禅理的意蕴‛。[2]如前所述,王维作为一位具有音乐、绘画才能的艺术家,对于自然美有着远过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同样,他也常常利用这些艺术才能特别着力于对自然景物声、光、色、态的表现,通过自然物象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所呈现出的种种变幻不定的色相显现,使‚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理禅意得到了极为生动形象的演示。

如果说,王维的宗教体验常常必须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实现,那么,当王维沉浸于山水自然境界进入极深层的审美体验的时候,这种审美体验也往往到达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一文中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6]他还说,艺术境界是介于学术境界与哲学境界之间的。他认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受的模写,到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个层次。他引用冠九《都转心庵词序》中的话说:

是故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知识也。清馨出尘,妙香远闻,参净因也。鸟鸣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

综合宗先生的种种说法,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对于宇宙、自然、人生种种色相美的体验只有深入到了宗教或哲学的层次,才能使自己所写的一切形象都具有了象征意味,才能借有限以表现无限,由对丰富复杂的色相描写到达最高最深的玄冥境界。试看王维的小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

这一切的一切,既是诗人片刻之间的审美体验,然而又担荷无边的深意,多么精致,多么深邃,这就是从刹那见永恒的超圆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空寂中见流行,流行中见空寂,这究竟是审美体验还是宗教体验?究竟是艺术境界还是哲学境界?这就是禅,是‚诗佛‛王维将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意境。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的心灵深处而灿烂的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二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6]胡应麟说王维的辋川诸作‚字字入禅‛,读后使人‚名言两忘,色相俱泯‛。[7]王士祯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王维的这些山水小诗为什么能形成如此深邃玄冥的境界?因为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体验已经进入佛教空幻寂灭义理层次了。歌德说:‚在璀灿的反光里面我们把握到生命‛,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就是说,当人觉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也就证悟到了自己的本性不过是虚空,由此而产生的对纷浮世事不粘不滞、无执无求的态度便是一种解脱,经由解脱而达到自由之后,人就彻底去蔽了,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返回到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自性,把握到了生命。所谓‚一切生灭者,象征着永恒‛,[7]在宇宙自然之中,无论是人是物,是一花一草,一鸟一石,还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时时处在生灭无常、变动不居中。无常便是事物的本质,刹那便是世界的永恒。王维诗中那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湖水,都是诗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王船山语)[6]的杰作,是他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已经到达哲学层次或宗教层次的产物。在这样的艺术意境之中,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一切都如同天珠交涉,互映互证,融彻贯注。这,就是璀灿的反光,在这种璀灿的反光里,人与物,事与理,无限的时间与无穷的空间,一切都在对刹那永恒这一本真之美的体验中高度融合统一了,而我们的诗人于其中所领悟到的也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天趣,而是一种宇宙的哲理、生命的哲理了。

庄子在其《天道篇》中曾经说道:‚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境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他在这里所讲的是‚虚静纳物‛、‚澄怀观道‛的问题。我们知道,主体在进入宗教体验或审美体验时,都必须摒弃尘念,清除浮躁,宁神息心,才能见性,才能见美。所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只有当诗人心境极为淡泊、虚静的时候,才能可能对大自然最神奇而又最微妙的动人之美,有一种会心的感受与体悟。苏轼在写给参寥禅师的诗中说:‚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今诗语妙,无厌空与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寄参廖师》)他认为,浮屠佛子之所以能写出绝妙的诗篇,其原因就是因为心如丘井,意绪淡泊,故才能‚了群动‛,才能‚纳万境‛,这也就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如前所述,诗人只有在彻底去蔽的澄明敞亮的心境中,大自然的一切才能历历如在镜中朗现出它们本来生机活泼、自由兴作的飞跃生命,正如王维在诗中所写的那样: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院》)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

只有在‚人闲‛‚夜静‛‚山空‛时,诗人才能感受到月出鸟鸣,觉察到细小桂花的轻轻落地;只有在‚夜坐空林寂‛时,诗人才能感觉到‚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由于心境之特别虚静,他甚至可以感受到阶下院中那青苔绿幽幽的颜色,正在静悄悄地向自己

王维山水篇四
《论王维山水诗风格》

论王维山水诗风格

汕职院 2013语教3班叶燕娜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其主要作家有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历史上 常常将晚年的王维与孟浩然并称,王维晚年诗作,确实与孟浩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细细品读亦不难看出其二人诗歌风格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二人的经历去发掘者一层差异:王维早年显贵,其政治道路可谓一路顺畅,凭借过人的才华少年得志一举中进士第,为太乐承。后经历“安史之乱”遭受到人生的挫折,正视了社会的诸多矛盾,在仕途得志后官成身退,把整个身心寄寓与山水之间,将精神寄放于隐士生活,灵魂寄托于宗教境界之中,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而“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是他归隐后真实写照。王维是看到社会上诸多矛盾后而自甘退隐的,因此,他内心趋于宁静,较为充实,这种情感在诗中便呈现为恬淡美好,风格上呈现出冲淡自然之感,写景抒情极其真切自然,他的辋川绝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等,都是在绘景绘物中写出一种幽静的境界和内心的澄澈平静。

而孟浩然的退隐是失意者寻求的一种解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此,他描写山水的心境里,很明显地流露出一份抑郁和对社会冷淡的情调,这在王维的诗中是找不到的,在盛唐时期出现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知识分子可以凭借才能由科举入仕,只要有真才实干就有机会再仕途上有所建树,但孟浩然在这种时代氛围中却很特别,一直处于尴尬的位置,他始终不会顺乎时事,在政治上、仕途上都异常沉寂,内心的抑郁失意,激起过他的牢骚,但又无法发泄,只能把心思和感情寄托于山水田园之中,从这个角度他所描绘的自然之境,必然带有清冷孤寂之感,由于他热爱山水,同时又是怀着孤寂失意之情去看,这便使

得大好河山在他笔下,不是壮丽的景色,也非绚烂的光辉和青春的气韵,而是能寄托怀抱、湮没情思的宁静优美的所在,因此,他是个的风格显得修理而淡雅,宁静而清冷。“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晚泊浔阳望香炉峰》)这些诗境都足以表现孟浩然诗所呈现出的宁静清冷之风。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被后世誉为山水诗派最杰出的代表,生前即享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雅誉,身后则被冠以“诗佛”美称。王维的一生,亦官亦隐亦禅,以宦者、隐者、禅者不同之心阅世,随着心境、环境、情境的改变,其山水诗歌也为后人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他的山水诗诗风是冲淡、自然的,其作品绘形绘影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以此为据,这里主要将王维的山水诗风格中的,诗有画境和诗有禅意加以探讨。

一、诗如画卷,神韵淡远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其王维不但有卓越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且是出色的画家,山水画作尤为突出,并且在绘画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写有《山水论》、《山水决》等论著。王维有着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地爱好使他晚年选择寄寓山林,长期生活在山水之间,独特的生活经历使他对美有着独到的体悟,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妇幼神韵,具有深远的意境,绘画方面的造诣也对其诗歌的创作长生了奇妙的感染。

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如:“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桃源行》),简单的十四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清丽的场景,“坐”和“行”、“红”和“青”四字对仗工整,一动一静,一明一暗,两种色彩的选择搭配,色彩的碰撞使得整句诗的画面感极强;“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白水”、“碧峰”原是极其平凡普通之物,但作者在“白水”、“碧峰”之后加上方位状语,且这两个方位前着一“明”一“出”便使得此句诗别开生面,另有一番风情了,“白水”、“碧峰”一山一水,一青一白相映衬为读者展现出一幅清丽的画卷;“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运用对比手法在一片苍白萧索山景中,缀零星红叶,给人以鲜明的色彩碰撞之感。

描绘景物时动静结合细致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此外“泉声”、“危石”、“日色”、“青

松”四个意象形成完美组合,以泉声之幽咽与日色之凄冷相互衬托,渲染古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加以石上淌过潺潺流水,诗人营造出一幅幽静的月下松林图,是为“诗中有画”之典范,而后写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竹林深处欢歌笑语打破宁静的夜空,莲叶波动,渔人的渔船顺流而下,以生动的场景衬托出山林的寂静,和夜色的空灵。

营造情境时如山水画卷大量留白耐人寻味,诗境空灵自然,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山色苍茫于有无之间,并不刻意写出山色之貌,只道“有无”,留一处空白让读者感悟,韵味无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不仅有意境,更蕴含着深刻的哲思,虽是写作者游山之感却折射出作者对待人生的心态。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先写山中花开烂漫,笔锋一转写入花落,自然平淡,既不言情,又不言志,花开花落在王维眼中是如此自然,没有半点“我”的色彩,已然进入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全诗静谧自然,达到一种空灵之境。

二、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王维被后人冠以“诗佛”之誉,这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他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精髓,王维将自己对禅宗义理的参悟融入诗词的创作,以致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界。

盛唐时代,佛教兴盛,士大夫学佛之风盛行。当时华严与禅宗的思想已经相当成熟,王维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自由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偈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为官多载,对黑暗的政治颇感不满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企图归隐山林,然而又不甘心过清贫的生活始终幻想着走“终南捷径”,内心与现实的矛盾使诗人不得不试图从佛学中寻求内心的解脱和精神的慰藉由于追求禅宗之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王维晚年隐居山林,广泛结交各个宗派僧侣,同时研习各派佛学经论,笃志奉佛。

从佛学禅宗中接受的思想,“以寂为乐”、“知悟胜事”的禅观使诗人从幻想中寻求精神的安慰,其:“莫惊宠辱空忧喜,莫记恩仇浪苦辛。黄帝孔丘何处问,安知不是梦中身?”(《疑梦》)可品出佛家“空”理,万事万物何必执着,无论宠辱恩仇,无谓忧喜苦辛,到头来仍旧是如黄粱一梦,无论帝王还是圣贤终抵不过是化作滚滚红尘的一捧黄土罢,诗人诗中对人生的顿悟,有看破红尘的放任,

也有万念俱寂的宁静,只有了悟“空”理,才能从死生中解脱出来,达到“非空非有”之境,方能成就佛道,超脱生死。而很好的体现出诗人“悟道自然”“空有不二”之境的有:“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在观禅修行之中“闲居静坐”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转化为对禅宗思想的思有所悟,达到“观世得无生”的上乘之境。在对人生顿悟之境中也获得了内心静美的享受:“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在禅宗的世界里,诗人得到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空”意,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诗便从诗人笔尖流淌而出了。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多有体现,致使王维的山水诗,大,多追求一种寂静清幽的境界,这种流动空灵的境界往往蕴含着无限禅意。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王维山水篇五
《王维山水诗》

1.【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2.【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4.【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山中】

王维

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6.【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7.【送祢郎中】

王维

东郊春草色,驱马去悠悠。 况复乡山外,猿啼湘水流。 岛夷传露版,江馆候鸣驺。 卉服为诸吏,珠官拜本州。 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 早晚方归奏,南中才忌秋。

8.【送钱少府还蓝田】 王维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 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 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

王维山水篇六
《王维山水诗》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

胡遂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因此,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仅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华严与禅宗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宗的关系当然最为密切,据其所撰的《请施庄为寺表》说,他的母亲‚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据考证,这位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嫡传高足弟子,北宗禅七祖普寂。开元十七年,未满三十的诗人正式拜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这位道光禅师也是一位北宗中人。开元二十八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据《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记载:‚于时王侍御(指王维)问和尚言:若为修道得解脱?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王侍御惊愕云:大奇。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乃为寇太守、张别驾、袁司马等曰: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寇太守云:此二大德(指神会与北宗禅僧惠澄)见解并不同。王侍御问和尚,何故得不同?答曰:今言不同者,为澄禅师要先修定以后,定后发慧,即知不然。今正共侍御语时,即定慧俱等。……王侍御问:作没时是定慧等?和尚答:言定者,体不可得。所言慧者,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有恒沙巧用,即是定慧等学。‛由于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王维又应神会之请为禅宗南宗六祖慧能撰写了《六祖能禅师碑铭》,使之成为研究慧能生平最原始的材料,而王维本人也成了唐代著名诗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宗学说的人‛。[2]

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在孤独与寂寞中,他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就在这种禅境之中,宗教体验竟与审美体验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诞生了许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无比优美的艺术意境。

作为宗教实践、宗教体验而言,王维的‚以寂为乐‛、‚知悟胜事‛,是与禅观修习法门联系在一起的。全部佛学即包括戒、定、慧三学,修持者必须三学齐修,缺一不可。其中定学一门,多强调止观双修,即在修定之时,必须辅之以观想,方可达到目的。早期传入中国的安世高禅学倡导的多半是小乘禅观,主要在于观空、观苦、观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具体有修‚不净观‛、‚数息观‛等法门,如不净观想象众生身体各处的秽污不洁;数息观则闭目凝神,端坐不动,心如止水,默数自己的呼吸出入;还有修‚四念处‛禅观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禅观,由于有导致修行者悲观厌世,停息一切心识活动的倾向,所以被大乘禅学斥之为‚沉空守寂‛,非是至道。与小乘禅学不同,大乘禅观强调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真空妙有,实为不二。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便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3]中国佛学主要是沿着印度大乘一派发展的,所以在禅观方面也不主

张一心唯作苦空观想,而是真有两边,双遮双照。如天台宗提出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三论宗提出的‚八不中道‛‚二谛圆融‛,禅宗提倡的‚定慧等学‛,都有强调禅观不能脱离世相,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本身的意思。王维作为一位虔诚奉佛者,对中国佛学尤其是禅宗南北二宗的禅法,不但有很深的领会,而且也有认真的践行。他早年与北宗禅有较多的接触,对那些‚闲居净坐,守本归心‛(净觉《楞伽师资记》卷一)的禅法很是倾心,在为北宗禅大师净觉撰写的《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师塔铭》中还盛赞净觉安居坐禅能达到‚猛虎舐足,毒蛇熏体,山神献果,天女散女,澹尔宴安,曾无喜惧‛的境界。以后,他接触到南宗禅,对那种真空妙有两不相妨,‚担水砍柴,莫非妙道‛的禅法更为佩服。如由他撰写的《六祖能禅师碑铭》就说道:‚无有可舍,是达有源;无空可住,是知空本;离寂非动,乘化用常。……五蕴本空,六尘非有,众生倒计,不知正爱。……至人达观,与物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不着三界,徒劳八风,以兹利智,遂与宗通。……‛在这里,王维主要是谈了‚空‛与‚有‛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此看来,王维的禅学观是既包含了‚闲居净坐‛的北宗禅法,也包括了‚至人达观,与物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的南宗禅法。将这两种禅法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王维特有的‚以寂为乐‛、‚空有不二‛的禅观修习方式?。

《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多次写到‚闲居净坐‛的乐趣。如:

竹径从初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蹊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

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禅观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的方式,而是如南宗禅师们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永嘉玄觉《证道歌》)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同上)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同上)的证语,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诗也就在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高度融合之中诞生了。

我们认为,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得到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之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的认识有关。他在《叹白发》诗中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又在《山中示弟》诗中说:‚山林吾丧我。‛而《饭覆釜山僧》诗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可见他是有意将自己一生的烦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的。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他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知道,无论在宗教体验还是审美体验中,主体都能获得一种解脱、自由、轻松、愉悦、和谐的感受,都能消除心中的矛盾、痛苦。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所谓‚明心见性‛的‚性‛即是谢灵运曾经说过的‚性灵真奥‛,(见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引谢灵运语:‚必求性灵之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在佛家而言,此性即是万物所共具的本体——真如佛性,因此,性即是真,见性也就是即真。那么,王维认为只有什么才是性,只有什么才是真呢?他说:‚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谒x

uán@①上人》)又说:‚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也就是说,性者,即空也。虚空即是我性;真者,浮也,浮幻即是我心之真。总之,我之心性即是虚空不实的。王维这种认识无疑是符合佛教教义的。慧能《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空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4]又说:‚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4]慧能认为,由于心性虚空,所以广大无边,因此一切世间万物皆可包容于内。而世间万物在其本性上也只是虚空。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复如电,应作如是观‛。[5]这就是所谓‚诸法性空‛、‚万法皆空‛。即无论物、我,无论内在之心性,还是外在之境象,在本体上都是虚空不实的。由此出发,禅宗认为,若要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体,必须‚即事而真‛,即通过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物境的契合交彻而获得一种对于‚空‛的证悟,这种证?悟即是解脱,即是涅pán@②境界。 当诗人王维具备了‚空性无羁鞅‛、‚浮幻即吾真‛的认识之后,便自觉地去除因为执虚为实而带来的种种世俗缚累,‚无羁鞅‛的诗人在自然山水境界中常常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他是那样既无心而又有意地观照着自然界云生云起、花开花落种种纷纭变幻的色相,他说:‚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外在的一切物境都是生灭无常的,而诗人的心性也是虚空无常的。概言之,变幻莫测,虚空无常既是诗人之真性,也是自然界万物之真性。在已复其真的诗人那里,即自然万物之真,便是见自然万物之性。所谓: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

逶迤南端水,明灭青林端。(《北chá@③》)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辛夷坞》)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和契合之中,诗人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然而,当他沉浸在那由彩翠、白云、青林、红萼组成的大自然境界中时,他能不感到美吗?何况佛教之色空观还一再强调要因色悟空,因空见色呢?可以说,不知大自然纷繁变幻的妙有之美,便不可能悟得世界万物虚幻无常的真空之理,因此,像王维这样一位有着对美的敏锐感受力的艺术家兼诗人,是应该比一般人更具备体悟佛理的灵心慧性的。当他徜徉在大自然境界中时,自己那‚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寂静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偶成》)的自然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就在这朗然见物之性(变幻无常之性)与物之境(奇妙变化之境)的同时,也见出了我之性(性空无碍之性)与我之境(澄明如镜,虚空能含万法之境)。正因为‚我‛之性已去除了一切对于世俗妄念的执著,所以在已复其本真的诗人王维那里,当他与各得其所、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便能以己之性空之真去与万物生灭变幻之真相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化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正因为‚我‛之境已去除了一切来自世俗浮华的遮蔽,所以它朗然澄澈如天地之鉴,一切万物可以在此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来往,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幻无时但又生生不息,虽虚空无常但又一任自然,诗人在清晰地感受着它们的同时,也在清晰地感受着自己。可以说,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体验,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挂无牵、无缚无累的自我之性的。按照佛教的说法,这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即事而真。诗人就在这种将自性、物性、佛性都融合到澄明寂静之美之特性的体验中,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入了涅pán@②寂静的境界。

其次,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所以能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得到融合统一,也是因

为二者之间可以互为作用。就宗教体验而言,如前所述,佛教强调因色悟空,因空见色,尤其是大乘般若空宗所倡导的‚实相禅‛是以观照诸法性空的实相、体证真如佛性为究竟的。他们认为,观万物为空并不难,而应从空入假,即观真如本体虽空,但却依诸因缘而生起万法,故万象森罗,宛然是有。然此有并非真有,而是一种‚无常‛‚无我‛的幻有。而幻有虽不可执虚为实,但修行人却必须通过对‚幻有‛‚假有‛的观照,才能体悟万象‚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真性。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3]真空妙有,一则为体,一则为用,修行人如果偏执任何一方,就不可能悟得真如佛法。

王维是深谙‚真空妙有,无异无碍‛之禅家三昧的。他说:‚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所以他十分注意观有悟空,双遮双照。所谓‚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就是他借对大自然物象的观照而得以进行宗教修习的一种体验。在他的不少山水诗中,也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照,表现出深邃精致的‚色空一如‛思想。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又如《北chá@③》:‚北chá@③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端水,明灭青林端。‛这两首诗都是眺望远景所作。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的光与色彩的捕捉,他正是通过夕照中的飞鸟、山岚和彩翠的明灭闪烁、瞬息变幻的奇妙景色的表现,通过对湖对岸青翠的树林后面,北chá@③水波光如同一条银白色的缎带时隐时现、变幻不定的现象的描绘,来表达出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深深禅意的。与上述两诗表达出相同‚色空‛、‚无常‛思想的还有《华子冈》诗:‚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这首诗则直接写出了诗人登上华子冈眺望远景的深沉感触:飞鸟向无尽头的天边飞去,只在转瞬之间就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仅留下一片绵延起伏的群山,在秋空下默默地无言地伫立。这一切令深知空寂禅理而又多愁善感的诗人惆怅万分,人生、世事难道不也是这样幻灭无常的吗?正如陈允吉先生在《唐音佛教辨思录》中指出的那样,王维的山水诗‚的确是处心积虑,借助于艺术形象来寓托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辨,在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着禅理的意蕴‛。[2]如前所述,王维作为一位具有音乐、绘画才能的艺术家,对于自然美有着远过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同样,他也常常利用这些艺术才能特别着力于对自然景物声、光、色、态的表现,通过自然物象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所呈现出的种种变幻不定的色相显现,使‚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理禅意得到了极为生动形象的演示。

如果说,王维的宗教体验常常必须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实现,那么,当王维沉浸于山水自然境界进入极深层的审美体验的时候,这种审美体验也往往到达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一文中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6]他还说,艺术境界是介于学术境界与哲学境界之间的。他认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受的模写,到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个层次。他引用冠九《都转心庵词序》中的话说:

是故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知识也。清馨出尘,妙香远闻,参净因也。鸟鸣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

综合宗先生的种种说法,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对于宇宙、自然、人生种种色相美的体验只有深入到了宗教或哲学的层次,才能使自己所写的一切形象都具有了象征意味,才能借有限以表现无限,由对丰富复杂的色相描写到达最高最深的玄冥境界。试看王维的小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

这一切的一切,既是诗人片刻之间的审美体验,然而又担荷无边的深意,多么精致,多么深邃,这就是从刹那见永恒的超圆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空寂中见流行,流行中见空寂,这究竟是审美体验还是宗教体验?究竟是艺术境界还是哲学境界?这就是禅,是‚诗佛‛王维将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意境。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的心灵深处而灿烂的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二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6]胡应麟说王维的辋川诸作‚字字入禅‛,读后使人‚名言两忘,色相俱泯‛。[7]王士祯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王维的这些山水小诗为什么能形成如此深邃玄冥的境界?因为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体验已经进入佛教空幻寂灭义理层次了。歌德说:‚在璀灿的反光里面我们把握到生命‛,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就是说,当人觉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也就证悟到了自己的本性不过是虚空,由此而产生的对纷浮世事不粘不滞、无执无求的态度便是一种解脱,经由解脱而达到自由之后,人就彻底去蔽了,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返回到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自性,把握到了生命。所谓‚一切生灭者,象征着永恒‛,[7]在宇宙自然之中,无论是人是物,是一花一草,一鸟一石,还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时时处在生灭无常、变动不居中。无常便是事物的本质,刹那便是世界的永恒。王维诗中那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湖水,都是诗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王船山语)[6]的杰作,是他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已经到达哲学层次或宗教层次的产物。在这样的艺术意境之中,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一切都如同天珠交涉,互映互证,融彻贯注。这,就是璀灿的反光,在这种璀灿的反光里,人与物,事与理,无限的时间与无穷的空间,一切都在对刹那永恒这一本真之美的体验中高度融合统一了,而我们的诗人于其中所领悟到的也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天趣,而是一种宇宙的哲理、生命的哲理了。

庄子在其《天道篇》中曾经说道:‚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境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他在这里所讲的是‚虚静纳物‛、‚澄怀观道‛的问题。我们知道,主体在进入宗教体验或审美体验时,都必须摒弃尘念,清除浮躁,宁神息心,才能见性,才能见美。所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只有当诗人心境极为淡泊、虚静的时候,才能可能对大自然最神奇而又最微妙的动人之美,有一种会心的感受与体悟。苏轼在写给参寥禅师的诗中说:‚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今诗语妙,无厌空与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寄参廖师》)他认为,浮屠佛子之所以能写出绝妙的诗篇,其原因就是因为心如丘井,意绪淡泊,故才能‚了群动‛,才能‚纳万境‛,这也就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如前所述,诗人只有在彻底去蔽的澄明敞亮的心境中,大自然的一切才能历历如在镜中朗现出它们本来生机活泼、自由兴作的飞跃生命,正如王维在诗中所写的那样: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院》)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

只有在‚人闲‛‚夜静‛‚山空‛时,诗人才能感受到月出鸟鸣,觉察到细小桂花的轻轻落地;只有在‚夜坐空林寂‛时,诗人才能感觉到‚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由于心境之特别虚静,他甚至可以感受到阶下院中那青苔绿幽幽的颜色,正在静悄悄地向自己

王维山水篇七
《试论王维山水诗的风格》

试论王维山水诗的风格

【内容提要】王维被后世誉为盛唐山水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的生花妙笔把我们带入一个清新优美的山水胜境。而王维所处的时代及其自身的人格个性赋予他亦官亦隐的人生路。他以宦者、隐者、禅者的不同心境阅世,流泻于笔端的山不风物也各不相同。王诗或以开阔的视野和豁达的胸襟描绘了一幅幅雄浑宏伟的高山河流画面,勾勒了一段段美好惬意的人世生活图景;或以空明虚静、玄妙高远的审美情趣细细品味自然风物,在对自然界清幽物象的玩赏中寻求真正的心灵感悟。随环境、心境的变化,王维的山水诗大致呈现出慷慨雄浑、空明深邃这两大风格。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诗人辈出,佳作如林,诗歌创作蓬勃发展,王维正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王维诗歌现存四百多首,题材相当广泛,包括山水诗、边塞诗、酬赠诗,也有一些咏叹妇女的作品。其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当数山水诗。 王维生前就享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雅誉,身后更荣冠“诗佛”的美名。人们提及王维的山水诗往往以空境、禅境相标目。这固然不错,但未免以偏概全。王维的山水诗源于现实生活,抒发个人情感。现实的社会环境和他个人的经历感受使他走上了一条异于常人的人生路。王维一生,亦官亦隐亦禅,当他以宦者、隐者、禅者的不同心境阅世,其笔下的山水风物也各不相同。随环境、心境的变化,王维的山水大致呈现出慷慨雄浑、空明深邃这两大风格。本文将立足王维的亦官亦隐亦禅的生活经历,结合王维的具体作品,就王维的山水诗这两大风格作一粗略的探讨。

王维山水诗意境开阔,具有雄健沉浑的艺术风格,从这部分山水诗可见王维具有积极进取的政治态度,壮阔豪放的胸襟情怀和坚定开朗的生活信念。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科举制度的兴起为士人开辟了入仕之路,整个社会生气勃勃,孕育出充满理想,积极进取的时代趋向。在这种时代风气的感召下,王维笔下的山水诗并不仅仅是描摹山水,而是融合了政治成分。《华岳》一诗恰是表现了王维求仕如愿后的心情:

西岳出浮云,积雪在太清。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白日为之寒,森沉华阴城。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天地忽开拆,大河注东溟。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大君包覆载,至德被群生。上帝伫昭告,金天思奉迎。人祗望幸久,何独神云亭。

诗中华山的突峻雄伟尽展眼前,而诗人并不单纯的描摹山景。封禅大典是历代治世贤君所为,诗人鼓吹华山气镇关中,应当得到帝王封禅;而另一方面,则是对当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流露出由衷的赞赏,也颂扬了一代君王安邦定国的丰功伟绩。在这样的山水诗中,王维把自然风物和现实政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诗人参与政治的积极态度和巨大热情。

王维仕宦四十年,又久为京官,阅尽政坛沧桑变幻,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周旋于官场的无奈悲慨、屈心抑志在其山水诗中也有所显现,因此其山水诗具有一种悲慨的意境。

赴朝谒君本是臣子的荣耀,王维却有一番感慨:“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冬夜抒怀》)原来王维少有才华,已经华发仍

位居下僚不被重用,因此他剪取了如此一段冬夜繁霜衰木的景象,抒发其老不得志的“渐朝谒”的心情。再听他的吟叹:“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宿郑州》)这是多么广袤的时空境界,是王维在雨幕中望不见的何止宛洛,更包括茫茫的政治前程吧!

又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名句,虽不是山水诗作,但其中景语可谓千古绝唱,其意境具有一种雄健的气魄。

上述描写山水风物的诗歌,无论是追求出仕还是求仕不得,王维皆把自然山水与现实政治联系起来。如此寄情山水,歌怀咏志,却不局限于伤感细腻之辞,相反皆得笔触豪迈,写就一方雄健诗境。王维的这些诗作,让我们看到,他并非单纯醉心于林泉山石而游离于积极进取、施展抱负的时代风尚之外,而是充满了对政治生活的热情与渴求。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描写了祖国壮美的山川河湖。他生活在盛唐这个蓬勃向上的时代,胸襟比较开朗,特别易受自然壮阔之美的感染,从而抒发自己壮阔雄放的胸襟情怀。

先看看王维笔下的山岭,如《终南山行》: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约作于开元天宝之交,这时王维正在终南山别业过这亦官亦隐的生活。此诗先写终南山从东到西绵亘千里,景象雄奇;而后写它横跨数州,每个山谷之间气候差异很大;最后写其山大人稀的环境。诗人没有局限于终南山的具体一山一岭,而是发挥想象,注重把握整体,大处落笔,进而加以夸张,使终南山成为海洋、大陆、天空的接合物,显示出诗人眼界开阔,气魄宏大。清代诗人张谦谊曾评道:“于此看积健为雄为妙。”①又如他所吟唱的:“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高城眺落日,积浦映苍山。”(《登河北城楼作》)都是景与情会,表现诗人登高而小天下的宏伟气魄。

写出雄浑,王维笔下的水一样涌动着滚滚浪涛。《汉江临泛》以其雄伟气象历来为世人所称颂: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诗人写景而囿于写实,勾勒出一幅气魄宏伟的画面,其豪兴融于飞动奔流的汉江中,使人深受感染。

高山摩天,巨川入海。在雄伟壮阔的自然面前,人类是何其渺小。王维面对这些气象,没有畏惧和惊骇,拥有的是一份浓烈的喜悦和自豪之情;并有意识地从自然中提炼和选取,再现自然的壮美,不正体现了王维的豪放开朗、意气风发吗?

王诗也不乏风格恬淡、意境隽永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出一种坚执明朗的生活信念。

《山居秋暝》历来脍炙人口。中国传统文人皆有一股浓浓的悲秋意识,在一般诗作中,秋天总被赋予冷落萧瑟的格调。王维在这首诗中固然也写了“空山”中的明月清泉、山石青松,但这山中并非一片死寂,而是一幅生气勃勃的社会生活画面。女儿浣衣,渔父行舟,这是一派欢乐的劳动景象,恰是人事与自然的和谐结合才使秋天平添生趣,由此可见诗人对生活的肯定和热爱。

《辋川集》历来被人称为出尘脱俗之作,但细品其中深味,更具有清新自然

的风格。《茱萸沜》、《临湖亭》、《白石滩》、《南土宅》等诗作,既有留客欢饮的愿望,又有远迎嘉宾、把酒临湖的豪情,还有浣女人家的惬意。诗中境界并不是独立于人间生活之外的孤寂,而是与人世生活息息相关。

这些诗作,堪称王维山水诗中极富代表性的精品,一幅幅雄浑宏伟的高山河流的画面,一段段美好惬意的人世生活图景,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胸襟宽阔、热爱生活的心情境界。从这些诗作中,读者可以直截了当地领略到王维出语慷慨,境界雄浑、襟怀开朗的豁达诗风。

然而,一个大诗人当然不会只具有一副笔墨,王维诗歌的风格也因时因地而异。王维的艺术风格,与其人思想个性、审美爱好、尤其是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王维年轻时也有青春的冲动与报国的赤诚,但是随着仕途渐渐受挫,他对官场政治渐由失望到怨怅到疏离,建功立业之心也逐渐淡化。他初授太乐丞不久即由于伶人舞黄狮之事被贬济州;又因贤相张九龄罢官而受排挤;安史之乱爆发,又成为附逆者再次左迁。这三大挫折使得王维的心境不断变化;然而传统儒家教育尤其是修齐治平的传统观念对他影响至深,社会责任感使他难以定下决心彻底归隐山林。现实生活的坎坷改变了他对社会、官场和生活的信念,改变了他的心性行为,导致其外求功利的动态人生演化为内向禅隐的静态人生;文化心态的变幻,使其诗作与禅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赋予王维恬淡闲适,宁静和平的风格。

王维山水诗深受南宗禅的影响,禅学理念不仅对王维的人生哲学、审美情趣产生深刻影响,在其诗作中也留下深刻的痕迹。王维山水诗澄澈空明,自然深邃,尽情抒写出一个超诣禅者对人生的真实感悟,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荣辱不惊,随缘自适的处世文艺。六祖慧能创立的以“我心即佛”为主导理论的禅宗,像一股强大的潜流迅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禅宗认为,人的本心是成物之源,是形而上的真实存在。因此,凡出自心的意愿都是自然天性;心志应本能地流露,不应受到任何压抑,即使人世间的升沉起伏,兴衰荣辱也不能强迫心去克制悖逆,而应从心的意愿去顺从它,适应它,使人心与外物达到一种高度的和谐。

王维心向山野恬淡之乡又身处世俗繁华之地,禅宗正好为它提供了身心两全、左右逢源之策,体现到其山水诗作中,是一种禅寂美。这类山水诗之所以空前绝后,正是因为它入乎于禅又出乎禅,将禅觉佛慧外化到既景色诱人又禅意盎然的山水画面中,达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高峰。且看其代表作《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诗中辛夷花那自开自落的情景令人想起诗人那任运随缘的禅定之心;花开花落,如诗人历练的起起落落,但却引不起诗人的任何哀乐之情。但他到底看到了花开花落的情状,并领悟到其中的“妙谛”;辛夷花纷纷开落,表现其此生彼死,亦生亦死,不生不死的超然态度。

王维的《终南山别业》历来以其恬淡自适之意蕴广为传赞: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人乘心游山,“行到水穷处”似乎已无路可通,但依然随心自适,“坐看云起”,委顺自然毫不在意;忽然有所遇,旋即乐而忘返。所遇之人尽管不同,但却毫无关系的:老僧也好,林叟也罢,均可亲密无间;活动方式尽管不同,也是

毫无关系的;夜禅也好,谈笔也动,均可悟道。这是何等随心适意的处世方式啊。

再细看《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中人在月夜竹林弹琴长啸,其自娱之情可谓是进入一种“无缚无解。无乐无不乐”的仰俯自如、游戏人生的境界。这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禅宗那随须本心,既能游刃山林,又能周旋世事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

在改变了大唐命运的安史之乱中,王维付出了削官禁锢的沉痛代价,但他依然吟唱“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沉溺于“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酬张少府》)“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在这些诗作中,作者并非心如枯井,他是以万物皆空,世事虚妄的禅宗理念有意识地化解世俗纷扰,以保持心理平衡,达到“无欲无念”“自然清静”的人生之境。王维山水诗中流露出这种荣辱不惊,随缘自足,顺心适意的处世态度,使王维诗具有极大的韵味,耐人寻味。

二、含蓄凝练,自然深邃的表达方式。王维山水诗受禅宗影响还体现在其诗作的表达方式上。禅家提倡“但见性情,不睹文字”与“言外之致,味外之旨”,然而相对于思想而言,语言的表现力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以最少的文字传达尽可能深广的禅理,禅宗创造了一套自然、凝练、含蓄的表达方式;从文学的角度而言是综合了隐喻、借代等多种表达方式,以高度凝练的文字点到即止,余下大量的空间让人揣摩,引人回味。王维的诗作巧妙地运用这一方式,简练深邃、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在他的山水诗中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白石滩》一是堪称代表作: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这首诗写出了山中月夜的静态美,而这月夜,这静态美都无一字道出,只是以景物的光线、色泽暗示出月色之明亮、皎洁,山林之静谧、清幽。后两名的描述,则以一群浣纱少女的动态暗示出静寂中活泼生机,引发读者对这群天真少女的欢颜笑语,甚至情貌心态的追想。

《杂诗》三首常被读者以爱情和怀乡两种情绪来咀嚼。其二写它乡遇旧,千思万绪只凝成深沉的一句:“来日绮窗前,寒梅添株未?”言外之意,何其深广!

三、澄澈空明,玄妙高远审美情趣。禅宗强调“我心即佛”,重视现实的内心自我解脱,以此创造出一套以自然适意为中心的人生哲学。这与中国传统上士大夫所追求的清静淡薄、超尘脱俗的生活情趣十分吻合。唐宋时,禅宗的观念与中国士大夫的追求逐渐融合成一种新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在王维的诗作中主要体现为空与静。

王维喜欢用“空”字,在其诗作中“空”字的使用率高达98次②,诸如空秋、空山、空谷、空林、空馆等。王维笔下的“空”,并非着意表现空间的虚无所有,而是勘破成物无自性无实体后的“空”,且看以下两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另外,又如“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深巷余辉静,闲门高柳疏”(《济州过赵叟家宴》);“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等句,往往“空”与“静”是相生并存的。这类诗句,把有形的人迹化作无形的神思,融入空旷沉静的大自然。正是这种销声匿迹的无人之境,使诗人感悟到丰富的人生,品味到自然界中淡薄的禅心。除了“空”,还有寂、静、寒、秋、闲、深、幽等也是王诗的常用字。从这些字眼中,我们也

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他的审美情趣。

对于自然山水风物,王维不大声呼唤,只是细细品味,在对自然界清幽物象的玩赏中寻求真正的心灵感悟,正是自然山水的清寂幽淡给予他忘世之念和淡泊之源,使他的山水诗呈现出空明虚静、玄妙高远的审美情趣。

王维的山水诗成就是多方面的,具有丰富而深广的内容,象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其创作风格也是多样化的。综观王维风格,或雄浑,或浑厚,或奇峭,或羊壮丽,或婉曲,或平实,或俊爽,或秀雅、或恬淡„„但最终脱离不了两大基调,那就是雄放与自然。乍一看,这两者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

诗人的笔触风格,总是与其生活经历和心情状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王维的一生,亦官亦隐亦禅,官场的起落波折使他存退隐之心。而禅学理念又使他超然物钱,用一种恬淡随缘的心境看待现实政治和周围的生活,做到宠辱不惊,收放自如。

王维所处的时代及其人格个性赋予他亦官亦隐亦禅的人生路,他以宦者、隐者、禅者的不同心境阅世,其山水诗的创作呈现不同的风格。王维的山水诗是以其独到的处世哲学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其稳健自然的创作风格达到了鲜见的艺术高峰。

①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2页

②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页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王维山水》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王维山水”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王维山水"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9929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