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清净是真心

清净是真心

2016-02-01 10:20:5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清净是真心篇一《楞严真心》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清净是真心》,希望能帮助到你。

清净是真心篇一
《楞严真心》

《楞严经》如何显明真心

作者:不详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159 更新时间:2009-4-12 《楞严经》如何显明真心

作者:

佛陀的一代教法,在四十九年中,或说大乘,或说小乘,说顿说渐,无非令诸众生明悟自己本具的真心。《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见故,出现于世。”又云:“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此道,即是生佛平等之佛性。自性天真不动之定体,亦名首楞严,人人具足,个个圆明。但由于众生被无始无明所蒙蔽,从而迷真起妄。认识为心,则本有的真心不能显露,天然定体,无从修证。在《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云:“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从本以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可见众生不识本有佛性,无奈把常住不变之真心,埋没在垢染心中,虽有若无,终日攀缘外境,随逐妄想,起惑造业,枉受诸趣。佛怜愍众生受苦,秉同体大悲,倒驾慈航,随流在九界中,非生示生,非灭示灭,说种种不同之法,来教导我们修行而悟明真心。那么,如何才能悟明自己真心呢?如要悟得真心,必须先破妄识。那么,如何才能悟明自己的真心呢?如要悟得真心,必须先破妄识。即本经所讲的三番破识、十番显见、都是讲的如何破妄显真的问题。就此问题,下文略分以下几点试作分析。

一、辨析妄心

妄心,指虚妄分别之心,即是我们的意识攀缘生灭转变忽喜、忽忧、忽贪、忽嗔之心。此心在日常生活中,随境而转,如猿猴攀枝,忽此忽彼,奔驰外境。对一切事物不能如实了知,而妄自思维、识别。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对顺境起贪,对逆境起嗔,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以我为中心。主观方面,认为离开相分,另有一个独立的我。客观方面,认为离开能认识外,还有一个不依主体而存在的客观事物。而不知这能见和所见都是真心中所幻现出来的影相。所以执我我执法,导致无量烦恼,造种种业,由业而沉轮生死。《大乘起信论》所举“妄心熏习”之说:“由妄心而生妄之境界,称为妄境界;盖诸法之本体,本来无自性而不可得,然因妄缘之故,以为实有,故妄境界又称妄法,妄境,妄有。又由虚妄之因缘所现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乃凡夫有情之烦恼执著,称为妄尘。此外,以妄心分别计度事物,称为妄计。”可知,由于这妄心,从而有主客、能所、依正二报的虚妄产生。是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源。我们却不知这个意识分别心是妄心,反而以此妄心为自性,从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背觉合尘。背离了妙真如心,障蔽了菩提涅槃。为了显明真心,就必须要破除妄心,因为真心被妄所覆。如一面镜子能照万物,但被微尘所蒙,不能显出本有之光。欲显现本有光明,须先除去尘垢。又如金在矿中,矿含藏金,但矿非金,然求金之外,须消除矿,才能显现纯一无杂之金体。在《楞严经》中从下三个方面来破妄。

(一)破妄识无处。是从空间的七个方面反复推求妄心不可得。此即是常人所说的“七处征心”。妄心刹那生灭,变化不停,随尘而生,尘灭则灭。没有一个能生起固定处所,灭了也不能回归到本所生处。众生认为能爱能恨,有苦乐等种种感觉的就是吾人的常住真心,并执著心在身内、身外、潜眼根等七个地方。下文一一来破斥。

1、执心在身内。妄计心居身内,是一切内夫众生所共认。凡夫众生都是以身内的肉团为真心。当我们随便问世人说:“心在哪里?”世人必以手指胸答:“在这里”。那么,心有灵知之用,凡心所在处,一切皆当分明了知。若心实居身内,则身内五脏六腑应了见分明,为何吾辈凡夫不能见五脏六腑,反而见外诸法呢?可知心居身内是不成立的。

2、执心在身外。如果心真在身外,岂不身心相离,各不相干?心有所知,身必无觉;身有所觉,心则无知。今则不然,身触硬物,心即觉不软。或心觉烦燥,身则燥动,身心不离,怎能说心在身外呢?

3、执心潜眼根。若执这个能知之心潜伏在眼根中。如人戴上眼镜,虽罩着眼,但不妨碍眼见外界,还能见到眼镜。那心潜眼中,而眼不碍心观物。心就如眼,眼就如镜。然则眼能见到自镜,为何心不能见眼?假如说心能见眼,那么,眼就如所见之境,自当失掉能见之功,并失去眼随即分别之用。若对不见眼,心非潜眼根里。所以执能知之心潜伏眼根里是不对的。

4、执心分明暗。此番计执仍同第一番执心在内。如说:

开眼之时,因有窍穴故见明,名为见外。闭眼之时,有脏腑居内,故见暗,名为见内。那么,当闭眼见暗,暗就与眼对,暗就在眼前,怎么能说见内?若说眼有反观功能,能见到身内之暗境,那开眼时也应有反观的功德,何不见自己的面貌?由此证知,见暗名见内不成。假使说能见自己的面貌,那心与眼就在虚空,虚空即成为自体?但虚空是无知,那身体也就不觉。倘若心眼在虚空有知觉,身当无觉,一身不能有二觉。承上所说,执心分明暗,绝无此理。

5、执心则随有。若认为攀缘心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心缘内则在内,缘外则居外,缘极即潜根,不定处所。那么这心是无体性,怎么能和外物相合?如说此心有本,试问:“它是一体,多体,遍体,还是不遍体?若是一体,则手按触身一处,四支齐觉,事实则不然;若多体必成多人;遍体与”一体”道理相同;不遍体,当同时触一身的两处,那一处有觉,一处则应无知,今无有是事;所以说一体、多体、遍体、不遍体都不对,因此执心随有亦不成立。

6、执心在中间。若计心在根尘中间,亦不合道理。我们知道色尘是无知之物,根为有知之体。若心二者兼具,岂不是根尘混合,心物相杂,则一半属有知,一半属无知,则堕二边,何处是中间呢?若心不兼根尘二者而成,则既非同于根之知,亦非同于尘之不知,那心根本没有体性,还说什么心根尘中间?

7、执心乃无著。若计无著为心,心离一切物象之外。本无所在,心则同龟毛兔角,有名无体,那又何必说不著?如说有,则成有相,有相则有所在,怎么说一切无著?因此说一切无著,名觉知之心亦非正确。

(二)破妄识非心。通过破妄识无处之后,得知妄心没有处所,但不知真际所诣。故佛进一步说明,这能见能感受的虚妄分别之心,不是吾人本来面目,而是前尘妄想,刹那迁变,前念灭后生,后念灭再后生,相续不断。而愚痴众生以此妄心认为自性,依此心来修证佛果,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成。因为妄因只得妄果。众生不知,所以从无始至于今日以妄为真,认贼为子,迷失真心。

(三)破妄识无体。能够推想、知觉、作一切事的心无处所,并非真心,亦无体性,如空花水月,如梦如影,如幻如化。那么真心是否同于妄心亦无体性呢?不然,佛说一切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唯心所现的一切现象,大至虚空,小为草芥,诘其根元,咸有体性,虚空尚有状相,况吾人清净妙明的真心,为万象之本源,反而没有体性。妄心随着色声香味触等尘境,起灭浮沉。比如,现在外边有人在说话,耳根听到发耳识之功用起种种分别,若没有人说话,就不知有说话声。这个识心离尘毕竟无体,纵然能灭一切见闻觉内守幽深恬静之境界。仍是意识分别现象,暂时潜伏影相罢了。如无波之流,望之恬静,实则争流不住,并非无流。

综上可知,妄心无处、非真、无体。如影如泡,了不可得。如《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三际求心无心可求,利根者闻之当下即悟真际所诣。于生活中对一切境界朗照无住,必得智慧之解脱。钝根者须待示真,才能明了。

二、显示真心

上文已经破斥了妄心,现在我们进一步看看本经又是如何透彻地显示真心。离妄名真,灵鉴曰心,此谓真心。即真实心,或意谓心的本性之理。是宇宙最高的原理,是万物之本体。佛教教内,立名不同。《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归故。《起信论》名为真如,不生不灭故。《涅槃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胜曼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乃至名本觉、觉性、法性、诸法实相、圆成实性等不胜枚举之名称,若达真心,诸名尽晓。昧此真心,诸名皆滞。真心圣凡本同,凡夫妄心认物,失自净性,为此所隔,所以真心不得现前。但如地下流泉有而不识耳。

我们这灵明觉性,好比太阳的光芒,普遍大地。也和明月一样的皎洁无瑕,无时不照于心目之间,无刻不晃之于尘之内,可惜我们虽寝寤与俱,而不自觉。成天自在用之,行之,而不自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无明业障深重,障蔽此觉性,使我们无法证知此真心,下面我们来略谈一下如何显现真心。

(一)带妄显真

真妄一如,如一支手具有掌心,掌背。不是一人具有两个心。真与妄,它们的的特质、性别、作用虽然相反,但妄是依真而幻现的。故我们的心仍是一个。不过,由于迷悟的悬殊,所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表现。若离真固然找不到妄,凡夫离妄,亦无真可显。即所谓的即真妄妄,真妄不二,其体唯一,无奈迷久,非遗似遗。若不显之,终不能见。故如来仅就眼中直指见性为真心,十番极显其真:1、显见性能见物,非眼见。2、显见性湛然圆满,脱根脱尘,非动非静,凝然本不动摇;3、显见性不与色身同变,身有生灭见性是常存永不生灭;4、显见性无得失,悟了不增,迷时也不减;5、显见性随缘,不执一切诸法,明来见明,暗来见暗;6、显见精不与物象混杂,超物象而孤标;7、显见性无所障碍,在大见大,在小见小;8、显见性与身心及万物本同一体;9、显见性不属因缘自然,超诸妄情之执;10、见精自体真妄和合,离自体中一分妄见,就名真见。这是十番独显见性为真心。然而见性是生灭与不生灭的和合,体虽是圆妙,但用终带妄,而众生舍此别无纯真之心可指,众生对此不能认为非真也不可认为纯真。若认为纯真,无异认矿为金,若认为非真,便同舍矿而录求真金。在凡夫众生位上由于二种妄见未除,只能带妄显真,正如指矿说金。

(二)剖妄出真

三土世间,由两种颠倒(别业、同分)分别见妄,迷闷未释,犹如云雾笼罩于中不得明净。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今众生有身心器界,因一念无明不觉妄动,迷真起妄,转本有之智光,而为能见之见分。因有能见分遂有所见之相,见相对立,于是根身器界,人我是非,俄然而生。故经云: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众生五蕴幻躯,五尘妄境,原于能见的妄见,妄见若除,身见不可得。能所双亡,见相消灭,这就是转妄归真。《起信论》云:“不了一切法界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性,不离本觉,将全法界真理,偏成迷境,现起世界众生,本非处而言处也。”又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若离能见,则无境界。”《楞严经》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由此可证知,同分、别业二种妄见,依正二报,皆是因为无始以来真见堕在妄见中所生之妄。众生若能了达它是幻化,无实体可得,如狂花依空,离空无体,当下即悟自己本来的真面目。

三、揭示真心的体用

真心湛然不变之体,本自清净不生不灭,在圣位不增,在凡位不减。非经修而生,亦非不修而消灭,从本以来至于今日,如如不动。性自具足一切智慧的功德。《起信论》云:“真心本体,起出因果,通贯古今,绝诸戏论。”《楞严经》说明此心,非六法界,故染法不能染,又非四圣法界故非净法所能净,湛然之体,不立一法。三界的混起,唯是吾人现前的一

心不觉所现之幻象。众生从无量劫以来,乃至在一切运动中,一切处所,皆是本心现起之用,皆是吾人之本佛,此心即佛。此心如太虚空遍满一切处,妙体凝寂,虽能现诸色,但不被色所动。它是冥通三际,洞彻十方。众群妙灵而普会,为万法之五。三乘五性而冥归,作千圣母。三世诸菩萨同学。三世诸佛同证。《达摩大师血脉论》云:“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无有是处。”众生被无明烦恼所束缚,沉溺在生死海中。无奈,把真心埋没在五蕴山中,不能显现。虽真心在隐藏,并无丝毫损失,如云底之日。《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耀。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云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

真心之体,本不动摇,安静真常。但有随缘之妙用,能够现起宇宙一切诸法。《楞严经》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一一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然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不出色心二法,色心二法括尽宇宙诸法,但色心二法不出真心的范畴。在此最让人费解的是:真心本体不变,如如不动,清净本然,既然如此,为何能生起宇宙万法呢?《起信论》认为,真如不守自性,忽然念起,名为无明,由于无明的妄念执著,从而生起生灭变化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在此,我们要知道真心体不变,用随缘。如金子,虽打成戒指、项链、耳环等各种差别相,但金之本体一如不变。又如水与波,海水一如平静,但被风(无明)的搅动,而波涛起伏,瞬息万变,但水之本性如终如故。《楞严经》中说的更明白,真心有随缘之妙用。随着染缘起六凡染法;随着净缘起四圣净法。十法界诸法皆依此之体为本。离开此心实无一法可得。如摩尼宝珠非青黄赤白等色,而能随缘普现一切色。即所谓的:一真不动,应穷无限。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凡所在一切时中,动用施为,东往西行,吃饭着衣,皆是真心妙用现前。两吾人不识罢了。此真心宽时偏法界,窄时也不容针。达此心者,则头头皆是,物物全彰;迷此心者,则处处颠倒,念念痴狂。如果我们在日用不迷,自然纵横无碍也。

真心妙体不动,离一切相;妙用随缘,应诸万类。体用双彰,譬如明镜,镜者是体,明相是用,于染于净亦无分别,不执着美与丑,好与坏,来者即显,去者不拘。《楞严经》云:“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它是离开有也离空,即是有即是空,空有双照,但又不著空有二边。正所谓:妙有不碍真空,真空不碍妙有。 结论

《楞严经》是发挥真常思想的典型经典。经中所阐述的真心,为诸佛菩萨所悟证。所以诸佛欲令众生能够发明此,故在一切经中假借无量譬喻,或现神通种种变化,随诸众生的根性说种种不同之法。令诸众生修学,假定从修学中,破除无始妄惑,即圆悟“如来藏妙真如性”。达摩祖师云:“千经万论,只是明心”。此心虽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由于我们今在迷故,所以生死无端。若明白真心,轮回即时顿息。因此吾人不得不求悟此心。古德云:“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憨山大师说:“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知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可见,修道者不能不读楞严。今天我们悟得此心,埋藏在无明烦恼之中不能显现,为了显出本有的家珍,就须要用智慧之水来灌溉,以仁爱的肥料来培植,以慈悲的风来吹拂,以六度的工具来耕耘。这样,自然使我们迷久的本性,重新萌芽,开花、结果、而回归到自己有纯洁明净的性觉之中。 参考书目

1.《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著)

2.《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海仁法师主讲)

3.《语体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圆香居士语译)

4.《大乘起信论讲记》(印顺法师著)

5.《金刚经讲义》(圆瑛法师著) 6.《真心直说》(释知讷撰)

清净是真心篇二
《观妄心和观真心》

观妄心和观真心二七第三天--观妄心和观真心二七第三天一、观妄心和观真心现在看起来讲话时间不够用,有好些内容还要讲。本来打七没有这么多话说,可是我们在座的,有好多人用功理路还不清。用功理路不清,跑的越快离正路越远。理路不清,越精进,跑得离正路越远。我们还是接着昨天那个话题,下座以后绵密观照。可以说很多人不会观照,没有观照,更谈不上绵密观照。所以我强调,我们要对照二祖、三祖的开示,多检查自己,我们是不是依教奉行了。上师说话那么恳切,给我们信心。给我们的信心就是,只要如法修行决定能达到我们希望的目标,时间还不会太长。现在缺少的是什么?现在缺少的就是如法修行。如者不异,和祖师的开示没有差别,这叫如法。祖师的开示是这么样的,你走的又是另外一套,这叫不如法。今天我们还是讲观照,观照是这次我给大家讲话里边的重要课题。上师书里边好多开示,我为什么直到现在给大家不讲呢?因为大家基础不够。那怎么办呢?要补这一课。今天还接着讲观心,我们前面曾经讲过,心有妄心和真心,观心也有观妄心和观真心。天台宗和唯识宗的观心,好多地方都是观妄心,华严宗和禅宗都是观真心。我们心中心法和中国的禅宗走的是一条路子,所以我们观心也是观真心。心密二祖说的,我们从八识心田下手,首先要照破无明。其它法门不是这么样修的,他们先从第六意识下手起修,不从第八识下手起修。第八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识,里边既有不生不灭的清净真如、本觉佛性,同时又有无明。我们观真心,真心是我们所迷的,我们观真心首先要透过无明妄心,妄心就是阿赖耶识。我们前面讲过,阿赖耶识是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名为阿赖耶识。《楞伽经》又把阿赖耶识叫如来藏、藏识,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不一不异,有如来藏到里面,那个如来就是真心,盖覆如来的那个就叫无明妄心。我们承当有两个区别:我们未悟以前,承当能见、能闻、能觉、能知、能嗅、能尝的这个觉知性,是我们的佛性。这个觉知性没有分别,但能分别,一切分别都是由他而生的。这个觉知性没有善恶,但是夹杂了无明、取舍、爱染、就有了分别。所以无明有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细得很,细得很。第八阿赖耶识,是法身大士,佛所觉悟的境界。凡夫和二乘不知,法身大士少分知,唯佛独知。也就是说佛才把这个如来藏里边,既有清净真心又有无明妄心,把这个才通达了,才彻底悟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断尽,所以还未圆满觉悟阿赖耶识。我们观真心,真心是什么样子?

真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真心是如如法性,第一义空。真心没有办法表诠,只有用遮诠的方法表示。刚才说有两个承当,我们承当我们众生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能知的这个觉知性是佛性。你是承当了,可是你没有达到一念顿断,你承当了是不生疑心,我在根本上下手用功夫,那并不等于说你就悟了。如果悟了,那是 承当一念顿断时了了灵知是我们的佛性。我们平时那个承当,就是有了信心了。这个信心也很重要,这个信心也是用功的关键。昨天给大家讲过,起灭处和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能知的那个东西,他在迷的时间就是无明,悟了以后就是真如。所以庞居士说“但看起灭处,此个是真如”。永嘉禅师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你迷的时候是无明,你把东认为是西。你悟了以后,西原来就是东,是一个,没有两个。所以我们在迷的时候,我们把全体妙真如性变成了无明;我们悟了以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没有无明,当体就是真如。可是我们现在,要有一个离字的功夫;悟了无无明的时候,才可以说当体就是真如。如果你现在说当体就是真如,说是可以说,如果这么样承当下来,那就错认定盘星喽,那这个问题就大了。阿赖耶识是无记性的,非善非恶。虽然它有分别的这么一种能性,可是它不分别,第七识、第六识才能分别。我们不观分别的这个第六识和第七识,我们直接观不分别的无明妄心(第八识)。我们目的不是观无明妄心,我们是观真心。可是无明妄心在前面挡着呢,你必须要透过无明妄心,才能见到真心。要打破无明,才能彻见法身。那怎么打破呢?就要用般若智回光返照。我们能观的智慧,也是我们自性里边流露出来的光明。我们把这个光向外缘,就是分别六尘,就是随境流转。我们把这个智慧之光,回过来,照发光的那个地方,就是回光返照。禅宗里边有一句话:“如珠吐光,还照珠体”,这个叫回光返照。如珠子吐出来的光,回过头来又照珠子。比方说我拿一个手电筒,你那边有个镜子,我把手电筒的光照到那个镜子上,镜子反射过来又射到手电筒上,这叫回光返照。把自己个的光回过来,又返照自己。观自在菩萨嘛,自己观自己。我们现在虽然有烦恼,有妄想,有无明。可是我们一切识知作用,还离不开我们的性光。你就拿我们今天下雪说,你没有看到太阳的光明,可是还有光明,现在这个光明还是太阳的光明,离开太阳的光明,什么也看不到。上师书上说:我们离开佛性,当下就是死人,当下就是无情物。我们这一切识知功用

,都是佛性的功用;可是加了无明了,就成了妄用了;我们现在就要离开这个妄用,向外缘就是妄用,我们内观自性,逆流照性就是还灭门,就是还原。我们的生命之所以存在,就是有阿赖耶识。我们这个身体从小到大不烂,睡觉不死,一直到死亡之前都保持着这个生命,就是阿赖耶识的执持力。唯识宗说,阿赖耶识全部属于虚妄。中国的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是如来藏的思想,说阿赖耶识既有清净性又有无明,所以我们观这个无明妄心就是观真如。既有清净性又有无明,所以我们没有悟,一念未生以前就是无明。把这句话记下:没有悟之前,我们观一念未生前,这一念未生前就是无明,因为你没有照破,如果你照破无明,那这一念未生以前就是佛性。我想我给你们话讲到这个地方,你们也应当能听出一点道道来,过去可能有人错认消息。要能所双亡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那个灵知之性,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翁。你光觉照这个一念未生之前,空寂无念的境界。可是你缺少一念顿断,还是无明。所以上师说:一念断处是佛性,不是一念不生是佛性。你们脱开没脱开,你们自己问自己,是一念不生呢,还是一念顿断呢。(弟子:顿断。)你一念顿断了?你一念顿断了,那就是佛性。你如果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那个还是个境界,还是我们观照的那个地方,就是无明。可是其他宗派的用功,不在无明上下手用功,他先在第六意识生灭心上头用功。第一天有个居士写的观那个心生灭、生灭刹那不住,我们观心不观这个刹那、刹那不住的生灭心。它生灭归它生灭,我们不住生灭,也不观生灭,我们要透过生灭观不生不灭,这是我们观心的要点和它宗不同的地方。可是我们观真心,刹那不住的妄心、妄念、妄想,它会现出来的,“你不是我要找的主人翁,我不理你”。我在这个路上找“我爷爷”呢,其他谁,你长得怎么样好,穿得怎么样阔,我都不理,我看都不看一眼,我只找“我爷爷”。“我爷爷”就是指真如、佛性。所以我们用功在没有悟之前,你要把路途和家舍认识清楚。当然禅宗里边还有,“家舍不离途中,途中即是家舍”的说法。我们的心性(家舍),就在生死流转(途中),生死流转不离开我们的心性,生死流转就是我们的心性。你悟了,生死流转就是不流转;你不悟,不流转还是生死流转。我们凡夫和圣人,一个是迷悟的区别,一个是智愚的区别。迷悟有别,理体不二;智(圣人)愚(凡夫)有别,性德无殊。我今天给你们讲的承当,一个是未悟之前承当。就是要信(承当)自心即佛。还要相信自己这个众生不是真实

的众生,如果真正的是众生,你没有办法度他,他真的你咋能改变他呢。前边这承当是得信心。第二个已悟之后的承当。一念顿断时,要承当了了灵知是我们的佛性。这个时间承当那你就有所悟入了。你承当哪一个呢?(弟子:悟后。)到悟后再承当吧。未悟前也要承当,可是前边的那个承当是信,不是悟。前边承当我有佛性,就这个承当,生信心也很了不起!有很多人就对这个信不及呀!我也具足佛的智慧德相,信不及呀!我是个业障凡夫,怎么能有佛的智慧和佛的德相呢?佛的德相,应身佛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何况报身呢法身呢,我哪具呢?器小的人就不敢承当,所以《金刚经》说:“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果不是大乘的根性,不是最上乘的根性,就不敢承当。

清净是真心篇三
《常清净经》

常清净经.txt我不奢望什么,只希望你以后的女人一个不如一个。真怀念小时候啊,天热的时候我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光膀子!大道无名”是用大,指众生一念心性,具足一切功德,内可自我观照,薰陶妄心,外可显现报化二身。“无名”是他本来就没有名相,佛法里讲:“实相无相,无不相”。因为他没有名相,所以他可以显现一切名相。《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说,可以说出来的,不是真常之大道,可称名的,不是真常大道之名。因为它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不但言语无法表达,思惟、想像都达不到。古德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起心动念已不是真实之相。

那么佛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是从教化众生需要而来的,这是他教学的宗旨。譬如,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他观察这个世界的众生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他用“释迦”名号,释迦的意思是仁慈,这是他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教学的方针。同时,看到这个世界的众生,妄想执着非常严重,带来无尽的烦恼,心不清净,因此名号又加上“牟尼”,意思是寂灭,就是将一切妄念都灭掉,让心地恢复清净。所以名号就是他在这个世界的教学方针。如果是极乐世界的佛,就不可以用“释迦牟尼”,因为那里的众生都仁慈,那里的人心都清净,所以,那个世界的佛一定要用“阿弥陀佛”。

佛不但没有一定的名号,佛也没有一定的相貌。佛示现教化众生,是随类现身,如《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身。这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喜欢什么相,他就现什么相,所以佛的名和相都不是一定的,都是随顺众生心,现所知量。

“一念心性”就是本有自性,人人都有,不但人有、畜生有、饿鬼有、地狱众生也有,这个和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但是,“二念”就迷了。一念是本性,二念就变成妄想、分别、执着。如果我们能将一念保持住,就是“成佛”,不再是凡夫,因为一念里面没有起分别执着。譬如,我们眼睛看外面的境界,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万法都是平等的,这个境界称为“一真法界”。第二念,我们的分别执着起来了,那么第二念就迷了。

譬如,这个书签给大家看,第一念是你看得清清楚楚,第二念是老师手上拿着一张纸,这就迷了。为什么说迷了?是这个东西本来没有名字,名字是别人给它起的,它没有名字,你见得清清楚楚,这是第一念;你为它取个名字,叫它是白色的,叫它是纸,这是起了分别、执着,你就迷了。从分别执着里又起贪、嗔、痴、慢,就生烦恼了。诸佛菩萨的本事就是保持第一念,永远不变。我们很可怜,保持不住,立刻就迷,迷上加迷,麻烦就在此。我们学佛要懂得这个根本的道理,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即明心见性。一张白纸我们见是白纸,如果拿给诸佛菩萨看,他们见到是真如本性,这就不一样,所以诸位要晓得,离开一切妄想执着,没有一法不是真性。

古人有个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喻心性不变,器就会变。我们用黄金做一个手镯,手镯是个器;做个项炼,项炼是个器;做一尊佛像,也是器。不喜欢手镯,喜欢项炼,可以将手镯重新打成一条项炼;不喜欢项炼,喜欢一尊佛像,可以将它熔化铸造成佛像。金没有变,形状在变,所以会变的是形状,不变的是本体,体没有变,就像金与器。金与器,我们很容易体会,很容易明了。

“生育天地”,“生”是大道能现天地,“育”是能变天地。天地是四圣六凡法界的简称,四圣法界是:佛、菩萨、声闻、罗汉。六凡法界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当心清净时,所变现的是四圣法界,心混浊时,所变现的是六凡法界。

“运行日月”,就是通达明了,“通达”是无所不能,“明了”是无所不知,通达明了,是诸佛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佛告诉我们,这样圆满的智慧德能,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华严经》中讲的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众生与佛,性德平等,没有差别。

但现在我们把智慧德能都失掉了,怎么失掉的?佛在经中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是我们的病根之所在。我们从佛境界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受妄想、执着之害。每天不停的搞生死轮回,也是妄想、执着,生活过得这么苦,还是妄想、执着。妄想、执着的确是一切迷惑、灾难的病根。妄想、执着去掉一分,我们就得一分自在,就恢复一分的本能。要把妄想、执着断得干干净净,我们的佛性就会重新恢复,恢复到本来佛了。这个事实真相佛在大经里面明白的告诉了我们。

十恶是:⑴杀生,是夺他生命,毁他正报,其业最重。⑵偷盗,是窃人财物,侵人依报。⑶邪淫,是非己妻妾,而行欲事。⑷妄语,是以虚假语言,诳骗他人。⑸两舌,是挑拨离间,说人是非长短。⑹恶口,是粗野恶言,毁辱他人。⑺绮语,是以花言巧语,欺骗他人。⑻悭贪,是染着五欲之境而不离,“悭”是自己的东西舍不得给人家,“贪”是看见人家的东西就想要。⑼嗔恚,是嗔恨忿怒,发脾气。华严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⑽愚痴,是心性暗昧,善恶不分,不通事理不能辨别是非、善恶。

《华严经》说,众生造十恶业,会招感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报,三途报后,若生人中,还要报其余业。⑴杀生得短命、多病果报。⑵偷盗得贫穷、共财不得自在果报。⑶邪淫得妻女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果报,所以说,淫人妻女,妻女也淫人。⑷妄语得多被诽谤、为他所诳果报。⑸两舌得眷属乖离、亲族弊恶果报。⑹恶口得常闻恶声、言多诤讼果报。⑺绮语得言无人信、语不明了果报。⑻贪欲得心不知足、多欲无厌果报。⑼嗔恚得常被他人求其长短、常被他人所恼害果报。⑽邪见得生邪见家、其心谄曲果报。杀生还包括吃肉,吃肉属于间接杀生。《楞严经》讲,人食羊肉,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一切众生之类,生生世世,互相酬杀,不能出离生死苦海。能不犯十恶,就是十善。

有动有静。清浊是修因,动净是果报。动静是指所起的作用,“动”是能起作用,“静”是不能起作用。如大道无形、无名、无情,清净是因,能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是他的果报。六道众生,因为烦恼障碍,使本有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天地代表圣、凡,男女代表心、识。罗汉、辟支佛、菩萨、佛,为四圣法界,他们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为六凡法界,他们皆以有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是清净心,有为法是分别执著心,烦恼越重,生活的环境越差。

“心”是指真心,我们的真心原本清净,远离烦恼,无有染污,故经典中多称为自性清净心、本性清净心。“识”是识心,识心是妄心,又叫缘虑心,具有受、想、行、识四蕴,此心能够思惟想象,分别人我是非,生贪嗔痴爱,起惑造业,是轮回生死的根本。不过真心与识心是一个心。心觉悟了,就叫真心;心迷惑了,有妄想分别执著了,就叫识心。真心是能现,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极乐世界也是真心所现。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是无量寿,永远不衰、不老、不病。识心能变,能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能把无量寿变成会老、会病、会死,这都是识心造成的,识心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假如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断尽,我们就会与诸佛如来一样,也是不生、不灭、不衰、不老、不病。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降本流末,就是背觉合尘,“降”是背离,“本”是真心本性,“流”是同流合污,“末”是五欲六尘。“而生万物”是他的结果,万物就是六道轮回。人生从哪来? 世界从哪来? 六道轮回从哪来? 佛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本性,“识”是妄想分别执着。本心现的是一真法界,是识心把一真法界,变成了六道轮回。怎么变的?一念违真,六根逐妄,随情造业,纵我为非,执著五欲六尘,执著名闻利养,自私自利,贪嗔痴慢,背觉合尘,迷惑造业,随业受报,所以,才有生死六道众生。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善心是三善道,恶心是三恶道。上品十善是天堂,中品十善是人道,下品十善是阿修罗。上品十恶是地狱,中品十恶是饿鬼,下品十恶是畜生。又贪心是饿鬼、嗔心是地狱、痴心是

畜生。

六道中,生活状况最好的是天堂,最差的是地狱。据佛经之记载,天道分三界二十八天:⑴是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玉帝就是住在此天,此天又称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弥勒菩萨住此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⑵是色界十八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⑶是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天是三界最高天。四王天寿命是五百岁,此天一天顶人间五百年;忉利天寿命是一千岁,一天顶人间一百年;焰摩天寿命二千岁,一天顶人间二千岁,兜率天寿命四千岁,一天顶人间四百岁,到第二十八层天的寿命是八万劫。 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净,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净,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空,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净。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净,常清净矣。如此清净,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土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若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净矣。

【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注释】妙逝居士注释

“太上”代表至高无上。“老君”代表乾阳性王。题目冠上“太上老君”,说明这部经是“自性”的流露。佛菩萨度众生,应身无量,千变万化,难以测度。《万善同归》记载太上老君是迦叶菩萨化身,也有人将太上老君说为“老子”,我们晓得,在史记里面所记载的老子,是与孔老夫子同一时代的人,年龄比孔老夫子要大十几岁,他生在公元前561年,卒於公元前467年,依我国古代的历史记载,他比释迦牟尼佛出世(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公元前1027年)晚466年。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聃担,字伯阳,说他是楚国苦县人,就是现在河南的鹿邑县,他寿数很大,活了95岁,是一位长寿的老先生。

太上老君,广发慈悲,大开方便之门,著清静经,演长生诀,流传天下,广布四海,度化众生。其经至简至易,极玄极妙。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今书录之,传播于世。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诸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诵持不退,身腾紫云,功满德就,神升归真。” 关圣帝君曰:“一卷无为清净经,旁门外道不相亲,改邪归正循天理,长生不死由人做”。

此经共有九十六句,三百九十四字,真乃度人之宝筏、醒梦之晨钟、救人之灵丹、成佛之阶梯;实为慕道之禅杖,辨真之药石、劈旁之斧钺、照幽之炬灯。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言非浅近,理数玄微。若有缘得遇,便是三生有幸。须当盥管手恭读,理宜过细体阅。不看

之时,高供佛堂,则有神甲守护,更能镇宅驱邪。早晚读诵,还可消灾解厄,积德感天,自有明师相遇,指点经中之玄,传授先天之道。照经修炼,功果完备,在儒可以成圣,在释可以成佛,在道可以成仙。故劝天下同修,不负太上度人之婆心,不违老君圣德之慈意,依是道而尊之,得是道而宿之,千难不改,万难不退,日就月将,三千功满,八百果圆,至时功成果就,往生净土,出离三界,浩劫长存,此是道德天尊之厚望矣。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曰”是说的意思。“大”是体大、相大、用大。“体大”是众生一念心性,真如平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毕竟常在。“相大”是众生一念心性,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用大”是众生一念心性,具足一切功德,内可自我观照,薰陶妄心,外可显现报化二身,教化众生。“道”者觉悟之义,又有能通之义,共分三种:⑴是有漏道,指六道凡夫,未断烦恼,以善业之因,通向天、人、阿修罗三善道。以恶业之因,通向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⑵是无漏道,指修行人,转烦恼成菩提,通向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四圣法界。⑶是无上道,为诸佛菩萨断尽烦恼,证得无上佛果菩提。所以道在佛法里又称为菩提,菩提是觉悟,大道就是大菩提,即本有的觉悟。

据佛经记载,菩提修行有五种:⑴发心菩提:信愿持名,发心自度度他,求出三界,求生净土。⑵伏心菩提:一心念佛,伏住烦恼,使妄想、分别、执著不起现行。⑶明心菩提:伏心是得定,明心是开慧,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念跟阿弥陀佛的心、愿、解、行相应,以阿弥陀佛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以阿弥陀佛的解行为自己的解行。⑷出到菩提:是一二三忍果位菩萨,如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音响忍是一至三地菩萨;柔顺忍是四至六地菩萨;无生忍是七至九地菩萨。⑸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佛果,是成佛了。又佛果菩提有三种:⑴法身菩提,⑵报身菩提,⑶应化身菩提。

“大道无形”,是指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它没有一定的形状,没有大小方圆、没有内外中间、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青黄赤白、没有声香味触法,大道用现在的话叫做宇宙人生的实相。宇宙万有的根源就是大道,即“一念心性”,天地万物都是它变现出来的。所以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一念心性”就是本有自性,人人都有,不但人有、畜生有、饿鬼有、地狱众生也有,这个和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但是,“二念”就迷了。一念是本性,二念就变成妄想、分别、执着。如果我们能将一念保持住,就是“成佛”,不再是凡夫,因为一念里面没有起分别执着。譬如,我们眼睛看外面的境界,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万法都是平等的,这个境界称为“一真法界”。第二念,我们的分别执着起来了,那么第二念就迷了。 譬如,这个书签给大家看,第一念是你看得清清楚楚,第二念是老师手上拿着一张纸,这就迷了。为什么说迷了?是这个东西本来没有名字,名字是别人给它起的,它没有名字,你见得清清楚楚,这是第一念;你为它取个名字,叫它是白色的,叫它是纸,这是起了分别、执着,你就迷了。从分别执着里又起贪、嗔、痴、慢,就生烦恼了。诸佛菩萨的本事就是保持第一念,永远不变。我们很可怜,保持不住,立刻就迷,迷上加迷,麻烦就在此。我们学佛要懂得这个根本的道理,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即明心见性。一张白纸我们见是白纸,如果拿给诸佛菩萨看,他们见到是真如本性,这就不一样,所以诸位要晓得,离开一切妄想执着,没有一法不是真性。

古人有个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喻心性不变,器就会变。我们用黄金做一个手镯,手镯是个器;做个项炼,项炼是个器;做一尊佛像,也是器。不喜欢手镯,喜欢项炼,可以将手镯重新打成一条项炼;不喜欢项炼,喜欢一尊佛像,可以将它熔化铸造成佛像。金没有变,形状在变,所以会变的是形状,不变的是本体,体没有变,就像金与器。金与器,我们很容易体会,很容易明了。

“情”就是迷而不觉,人迷了之后,才会起心动念,才会分别、执着,才会从分别执着

里面,起贪嗔痴慢,这就是烦恼。烦恼分为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就是执著,是我们的错误见解、错误思想、错误行为。譬如执身为我,把这个由一念心性所变现的,由地火水风,受想行识,八法所合和的假我,当作真我,不知这个身体,是由因缘所生,本无自性,当体即空,所以,自私自利、贪嗔痴慢、人我是非、杀盗淫妄等,这些错误思想和行为,就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就是分别,无明烦恼就是妄想、是一念不觉、是起心动念。能把这些错误的见解、思想、和行为等烦恼改正过来,就是修行。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无情”就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运行”就是通达,“日月”就是明了,“通达”是无所不能,“明了”是无所不知,通达明了,是诸佛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佛告诉我们,这样圆满的智慧德能,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华严经》中讲的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众生与佛,性德平等,没有差别。但现在我们把智慧德能都失掉了,怎么失掉的?佛在经中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是我们的病根之所在。我们从佛境界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受妄想、执着之害。每天不停的搞生死轮回,也是妄想、执着,生活过得这么苦,还是妄想、执着。妄想、执着的确是一切迷惑、灾难的病根。妄想、执着去掉一分,我们就得一分自在,就恢复一分的本能。要把妄想、执着断得干干净净,我们的佛性就会重新恢复,恢复到本来佛了。这个事实真相佛在大经里面明白的告诉了我们。

“大道无名”,大道没有固定的名字,在佛法里称他为如来、自性、佛等。《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说,可以说出来的,不是真常之道,可称名的,不是常道之名。用“大道”是不得已的说法,因为它离言说、离文字、离心缘,不但言语无法表达,思惟、想像都达不到。古德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起心动念已不是真实之相。 “长养万物”。“长”是生长,即“唯心所现”,万物都是自性所现。“养”是教养,即“唯识所变”,因为所受教养不同,才有万种差别之物,才有万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物就是众生,环境就是不同的法界。恶识变现三恶道,善识变现三善道,净识变现四圣法界,不起心不动念,一念不生,变现一真法界。

那么佛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是从教化众生需要而来的,这是他教学的宗旨。譬如,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他观察这个世界的众生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他用“释迦”名号,释迦的意思是仁慈,这是他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教学的方针。同时,看到这个世界的众生,妄想执着非常严重,带来无尽的烦恼,心不清净,因此名号又加上“牟尼”,意思是寂灭,就是将一切妄念都灭掉,让心地恢复清净。所以名号就是他在这个世界的教学方针。如果是极乐世界的佛,就不可以用“释迦牟尼”,因为那里的众生都仁慈,那里的人心都清净,所以,那个世界的佛一定要用“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智慧,无量觉悟,无量快乐,无量寿命。他代表我们的真如自性,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念自性佛,是以阿弥陀佛果德,即常、乐、我、净涅盘四德,熏染自己业识妄心,熏之久久,业尽情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凡心变佛心,自然成佛道。这是念佛法门的最殊胜之处。

佛不但没有一定的名号,佛也没有一定的相貌。佛示现教化众生,是随类现身,如《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身。这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喜欢什么相,他就现什么相,所以佛的名和相都不是一定的,都是随顺众生心,现所知量。 这一段是讲佛一体三身。第一句讲佛之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是未来佛,我们与佛的法身是一体。也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过我们的法身,是迷而不见,因烦恼障碍,而不能现前。佛的法身,是觉而证得。第二句讲佛之报身,报身是智慧身,烦恼断尽,般若智慧现前,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这叫报身。第三句是讲佛之应化身,佛的应化身,是应众生所感,而化现的身。我们也有应身,我们的应身与佛不同的地方,

清净是真心篇四
《修清净下手法门》

修清净下手法门

鱼吹浪

2008年2月18日

炼心术共分为两段,

一段是红尘炼心,动中得静,

一段是静功炼心,静中得动。

炼心术应为道家所有,我是参阅了各种道经,有所体悟,写出一些文字,但所描述的不够恰当,有不足之处,请指正。至于静功炼心,这个不好写,我可以找到道经原文,大家慢慢的看,慢慢的体会。

红尘炼心

天地推演有序,万物生灭有时,常能审天地万物生长消灭之时序,举动莫不顺乎天,合乎道,发乎时,则得天地人合发之机,人在道中,道亦在人中也。

顺势而为,借势而行,不刻意,不强求,顺其自然,

有时候越刻意越不清净,修清净来不得半点刻意强求,唯有顺其自然,若是强求清净,则强求之念必会成为修心之障碍。

去我分别心,高下心,执着心

要合于道,先修道心,要修道心,要修道心,先放下个人之我执,先放下个人之我见,大道无所不在,在见与未见,

知与未知之处,皆有大道。去我分别心,高下心,执着心,我就与周围无了分别,自然我与大道也无了分别,于是人在道中,道亦在人中也。

遵守自然客观的规律去做事,不着一念在其中,

那如果做一件事要很努力才可办到,那算刻意强求吗? 很努力去做你应做的每一件事,只看过程,不问结果,不着一意在其中,做事无得失心,只遵循客观规律去做,不掺杂私心在里面。

做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时机,要不掺杂任何的私心和个人的情感在里面,选择最合于道的立场,在前者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处理方式,最后选择最佳的发生时机去做此事,以此做事,则可得清净,可从生活中悟道也。越是清净越能察觉事物背后的客观规律,事事皆可修心,事事皆可悟道。

初学不易清净,常常反复,贵在坚持,长路漫漫,唯有有毅力者才能成之。大道无一字,清净在心中,以心传道才是最佳方式啊。

不可着于文字相,与文字中求道,终不可得。以修心为基础,以持咒为沟通上界之桥梁,以打坐为手段,以结印为助力,以生活中应事应机为炼心,如此修持,才可以直指根本,得见本性。有所得后还有很长一段路才可真正领悟。

听的,讲的,看的再明白其实还未明白,要通过修行实证领悟的才是自己的。

动中得静,常动常静,常应常静。

有人在修行中会感觉到在做事情时没了得失心,这是好的,但是感觉到所做的事情与我无关,这样的感觉是错误的。 我们做的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都会对自己产生影响,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有因必有果,怎能说与自己无关呢?

虽然没有了得失心,对自己做的事情没有了感觉,但是还是要积极的去做事,更认真的去做事,完美的去做事,因为我们是在动中得清静,非是在静中得清静。

有人在修行中会感觉到很懒散,很多事情都不愿意去做,不想去做,这也是错误的,需要纠正。

懒惰是人的天性,需要克服。人懒散了,看似静了,非是真静。动静互相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你坐在那里不动,但你的心念在动。在生活中顺势而为,看似动了,但是你的心念是清净的。多体会生活中的动和己心的清净。动静相映才是动中得静。

天地在演化,日月在运行,一切都在动,顺应万物发展的规律在动,顺应历史的潮流在动,不执空,不执有,而是顺应这个动,才能得清静。

一潭死水,不知与天地交通,稍有枯枝败叶,也就发臭,而

流动的水,顺地势而流,遇蒸腾而上,逢冷空气而落雨,则是顺应自然而动,不会发臭,而得洁净。

人心也是如此,有了高下,有了分别,也就与自然有了隔离,便如那死水,不得洁净。若去了高下,去了分别,也就去了隔离,也就与自然无了高下分别,而是成了一个和谐整体,无分彼此,无我相,无众生相,顺自然而动 ,顺万物发展的规律而动,顺历史发展潮流而动,也就动中得静,常动常静,常应常静,如此而得和谐,如此才是得清静。

道不远人而人自远道,就在于此处啊,天地与人心的隔离才是木金真间隔。修行就是要人天相映,天人沟通,和谐共振。说白了,就是一种状态,而你要调整到那种状态里面去,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

静功炼心

炼心为成仙一半工夫,此万派归宗之论,历代祖师心心相印,非子好道,我决不传。然炼心有不同,有炼闻见之心(此处即是我说的红尘炼心一段功夫),有炼无闻无见之心(此处即是我说的静中炼心一段功夫,各位同修,我就是在此处领悟的)。何谓闻见之心?事至物来,随感而应,无入而不自得,取之左右逢源,儒家圣贤已曾道过,譬如明镜宝珠照物者,镜光珠彩而镜静常明、珠圆自皎,何常因所照而辄变,因照多而辄晦耶?何谓无闻无见之心?寂寂反照,朗朗内观,无人见,无我见,无有见,无无见,无

无有见,无无无见,有镜之光而实无镜,有珠之彩而实无珠。当此之时,大觉如来亦当让子一座,而诸色声界尽在子光明白毫中矣。然炼闻见之心,须于动处炼之。炎炎火炕,焦天烁地,而我心清凉自在,如一滴杨枝露水,此谓动处之炼。无闻无见之心,须于静处炼之。一觉万劫,泡影电光,随起随灭,而如如不动,慧性常空,此为静处之炼。虽然,闻见之心与无闻无见之心,总一也,则动处之炼与静处之炼,总一炼心,何分何不分之有?

功行乃升仙入道之津,而积功行当自孝始。济施非贫士所能,然言语之间,诱人为善,阻人为恶,在我不过口舌之劳,而人蒙无限之福,便是莫大阴功。诵《大洞经》,持斗姆咒,可以超拔祖先,弘资冥福,即是孝心。无益之书不必读,无益之戏不必为。有事则干之,务要忠厚存心,利益民物。无事则清心静坐,或诵经,或默朝,念念对越上真。上真至慈至悲,其视学道之士,如慈母之爱其赤子,刻刻放心不过。岂有赤子眷恋慈母,而慈母漫不为顾之理?嗟乎,人生于世,光阴弹指即过,圣人惜寸阴,我辈当惜分阴,诚格论也。有志须立真志,为学须做真学。久而不懈,灵光一透,仙岛天宫即在眼前,堂堂一条大路、朗朗一座法门,自在人方寸之间。此路即升天之路,此门即入道之门。人肯第一步上进此大路,进此法门,念头不差,脚根便快,成仙作佛,极易易事。

清净是真心篇五
《智慧》

[智慧]佛光菜根谭

来自: 泰格老虎(泰格英语) 2010-06-24 13:44:21

1、一等人:很能干,也没有脾气;二等人,很能干,脾气也很大;三等人:不能干,也没有脾气;劣等人,不能干,脾气却很大。

2、对世间要有感恩的美德,对生活要有勤俭的习惯,对物质要有知足的修养,对他人要有喜舍的布施。

3、世间的得失皆有前因,人生的苦乐都有所缘。

4、“结缘”助成善业,化解恶因,“结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5、烦恼即是菩提,不断烦恼,直入空性,以大定大慧之力的观照,烦恼成为菩提资粮,情绪变成资粮。

6、真理从清醒而来,善良从体谅而来,气质从智慧而来,美丽从慈悲而来。

7、贫病之时知朋友,患难之时识真情,进退之时懂分寸,得失之时通因果。

8、所谓智慧,是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所谓慈悲,是关照别人的一举一动。

9、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声大,有心不在言表,有才不在现用。

10、不为讨便宜,而侵犯别人;不为逞己快,而讽刺别人;不为妒忌心,而打击别人;不为护私欲,而伤害别人。始谓不侵犯的慈悲。

11、一言之失,初不为过;终日回护,过加大矣。

12、时间是道德的公证人,“平生莫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人格尊卑,久而自见。

13、树木高壮,众鸟就会云集;海洋宽阔,鱼虾才会聚集。所以,自己要先健全,才能产生能源和力量,才能作他人的依靠。

14、人的犯罪是“心”失落的一种现象,“心”能找回来,世上就不会再有迷失的人。

15、用兵择其勇,用人择其才,用理择其道,用钱择其德。

16、克服困难,便能获得良机;掌握机缘,便能获得成功;忍辱谦让,便能获得人缘。

17、多一分理性,少一分衝动;多一分公义,少一分特权;多一分服务,少一分自私;多一分慈悲,少一分嗔恨。

18、人若好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矣;人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已远矣。

19、眼要明,明不失误;口要谨,谨不惹祸;胆要细,细不妄為;气要平,平不执拗。

20、所谓智慧,是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所谓慈悲,是关照别人的一举一动。

21、受得起别人的冷落,禁得起外境的磨难,困难就会向你低头。

22、有用的一句话,胜於千言万语;有用的一个人,胜於千兵万马;有用的一分钟,胜於千年万古。

23、一个有本领、会办事的人,凡都OK,即使拒绝,也能提供取代的方案。凡是说NO的人,大都是无能之人也!

24、花的美丽,要将美丽的善心散满人间;花的芬芳,要将芬芳的爱心传播社会;花的清净,要将清净的真心供养十方;花的彩色,要将彩色的好心与人结缘。

25、一花一森都有生命;一山一水都有生机;一人一事都有道理;一举一动都有因果。

26、耐烦的人读书才会深入;耐烦的人做事才会圆融;耐烦的人处眾才会通达;耐烦的人修行才会成就。

27、用语言美德别人是口中放光;用眼神关怀民瘼是眼中放光;用耳朵聆听苦难是耳中放光;用悲心体谅是心中放光。

28、若要身体好,饮食要吃少;若要人缘好,诚恳莫骄傲;若要家庭好,关怀最重要;若要事业好,勤劳来创造。

29、心中无事就是天堂花香,讚叹妙语就是天堂音乐,尊重包容就是天堂光明,少嗔少贪就是天堂现前。

30、微笑使烦恼的人得到解脱,微笑使颓唐的人得到鼓励,微笑使疲劳的人得到安适,微笑使悲伤的人得到安慰。

31、欢喜不欢喜只在一念之间,到人间来做人要欢喜,不要把忧愁传染给别人,要為自他製造欢喜的乐趣,把欢喜布满人间。

32、爱是双方的,单方的爱,是顾自己,是狭隘的单行道;爱是双向的,相互的爱,成就对方,是宽广的双向道。

33、停,不是止步,是要我们不可莽撞;听,不只听音,是要我们辨识好坏;看,不仅看路,是要我们认清世界;停,才有再出发的力量;听,才知道人情的反应;看,才清理前途的去来。

34、钱财要像活水一样,流动的活水才不会发臭。富人的钱财,要造福贫民,贫民的努力,可以换取富人的财富,贫富要相互支应。

35、佛教所讲的佈施、喜舍,就是让钱财互相回馈,不是贸易的买卖,不是股票的交换,是人间爱心的交流。

36、真正的残疾,不是外在的身根不全,而是心中没有慈悲和包容;真正的缺陷,不是环境的困厄喂厄,而是自己丧失信心和勇气。

37、有為者,虽泰山崩於前,仍“气”定神閒,面不改色;无能者,一遇小事临身,就“气”急败坏,惊慌失措。

38、所谓学佛,就是向佛学习。佛,是慈悲的体现者,学佛如果没有慈悲心,如何与佛法相应呢?

39、别人看到外,我看到内;别人明白事,我明白理;别人知道点,我知道面;别人心存私,我心存公。这就是智慧。

40、真正的聋子是闻善言而不著意的人;真正的盲人是见人好而不欢喜的人;真正的哑巴是口裡说不出好话的人;真正的智障是对真理不生欣辣羡的人。

41、一等主管:关怀员工,尊重专业;二等主管:信任授权,人性管理;三等主管:官僚作风,气势凌人;劣等主管:疑心猜忌,不通情理。

42、一等同事:互相尊重,推进其能;二等同事:合作无间,互补互信;三等同事:孤僻独行,自以為是;劣等同事:兴风作浪,破坏好事。

43、观念改变,态度会随之改变;态度改变,习惯会随之改变;习惯改变,人格会随之改变;人格改变,命运会随之改变。

44、有因果的观念,则不妄為;有忍耐的力量,则不怯懦;有敬业的精神,则不懈怠;有感恩的美德,则不抱怨。

45、皈依佛,点亮心灵灯光,為自己建设了电力公司;皈依法,储备甘露法水,為自己营建了自来水厂;皈依僧,长养菩提花果,為自己开发了良田土地。

46、心量小,烦恼多,痛苦亦多;心量大,喜悦增,福德亦增。

47、教育不是知识的瓦砾,而是学问的堡垒;教育,不是教条的枯藤,而是生命的花园;教育,不是装饰的花蔓,而是深邃的内涵;教育,不是溺爱的礼物,而是佛心的泉源。

48、一个有用的人,勇於承担而不推諉,要给人信心;一个优秀的人,凡事决不轻易拒绝,给人希望;一个能干的人,肯将利益分享给大家;要给人欢喜;一个慈悲的人,一定乐於主动服务,要给人方便。

49、遇人微笑并问好,人间处处有欢笑。说请谢谢对不起,人我之间多欢喜。

50、用眼睛看清世间,可以认清世相;用耳朵諦听善言,可以心开意解;用鼻孔探索清香,可以体会生活;用语言讚叹大眾,可以得到人和;用身体拥抱世界,可以得到友谊;用心意包容他人,可以昇华品格。

51、慈悲,是人生的透视,是微妙的颖悟,是经歷的结日,是世间的至情,是善美的关怀,是立场的互易。有智慧,则会做事;有慈悲,则会做人。智慧与慈悲,乃人间至宝也。

52、世间上的好坏皆以心為出发点,心生则万法生,心灭则万法灭。

53、心外的世界如何改变,是无法控制的,但肯定自我的心,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54、饮食八分饱,精神才会好。讲话留三分,日后相见好。

55、尊重,是与人為善,给人利益;沟通,是从善如流,理解人意。唯有尊重沟通,才能成就一切。

56、说话,要有柔和和讚美的内容;做事,要有勤劳忍耐的精神;待人,要有亲切尊重的态度;读书,要有用心仔细的思维。

57、感谢过去的因缘,珍惜现世的果报,建设现世的因缘,培植未来的果报。

58、凡事求人,不易成功;自己承担,容易成就。

59、当烦躁无奈的时候,要能忍耐而不让情绪失控;当寂寞无助的时候,要更坚强而不能心生退却。

60、说话的目的不在表现自我,而在啟发听者;做事的目的不在独善其身,而在服务大眾。

61、為高而心愈下,则人自亲;禄厚而自弥约,则心自朴;宠甚而思以慎,则位自固;道崇而自谦退,则德自厚。

62、鱼以海洋为家,鸟以山林为家,人以屋居为家,道以空无为家.8/11

有禅师:真正的享受,是除了享受有,也会享受无.享受好的,也可以享受不好的.当然,更高层次是"享有不一定拥有".10/11

有禅师:会"闻",于道才能接受;会"思",于道才能受用;会"修",于道才能奉行.12/11

有禅师:佛光菜根谭:坐姿如钟,必须稳重;站姿如松,必须正直;容貌入镜,必须明镜;行止如法,必须合宜;思想如流,必须清澄。15/11

有禅师:佛光菜根谭:发心吃饭,饭就吃得满足;发心睡觉,觉就睡得香甜;发心走路,路就能走得长远;发心做事,事就能做得起劲17/11

有禅师:佛光菜根谭:能够从善入流,自然顺理成章。只要耐烦有恒,不怕不能成功。18/11 有禅师:佛光菜根谭: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19/11

有禅师:佛光菜根谭:多欲者,心常不满,不满招灾;知足者,欢喜长随,欢喜纳祥。20/11 有禅师:佛光菜根谭:做人,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要。处事,不以成功为急,而以结缘为尊。22/11

失意事,治之以忍;快心事,处置以淡;荣宠事,置之以让;怨恨事,安之以退。24/11 对感情不执不舍,对五欲不贪不拒。对世间不厌不求,对生死不惧不离。25/11

懂得反省的人,常常心存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时时惜福惜缘。30/11

学人长处,不娘娘;容人短处,不计较。1/12

能容谏诤之友,勿交阿谀之人;宁可受人欺骗,绝不自欺欺人。2/12

怒气招灾,怨气引恨,和气至祥,喜气生瑞。3/12

大慈悲没有敌人,大智慧没有烦恼。4/12

做时全力以赴,结果随缘无求。7/12

临事需替别人想,论人先人自己想。9/12

忙多一点,欢喜也会随之多一点。人生的意义就在为别人服务中获得。10/12

喜欢做事,事劳而不觉其累。良友伴行,路遥而不觉其远。11/12

病人将生命和健康交给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将时间和青春奉献给病人。12/12

感人的文章虽无声,却能印心;池塘的荷花虽调谢,但能留香;世间的圣人虽往生,必能传后。13/12

石头用坚韧行走;星球用引力行走;历史用时间行走;伟大用谦卑行走。14/12

动是人生的意义,动是生命的活力。15/12

遇人微笑并问好,人间处处有欢笑。说请谢谢对不起,人我之间多欢喜。16/12

禅修思想,是平常、平实、平衡的意境,涵养但尽凡心,别无圣解。17/12

一水贯通五湖四海;一月通照万国九川;一雨普润三春草木;一雷觉醒大地沉迷;一言决断千古犹豫;一理贯通千差万别;一心广含十方虚空,一念慈悲万众受益。18/12

我们生活在纷扰的社会中,每天至少要留点时间给自己,透过静坐,思维,反省,来找回自己。19/12

美,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心灵。美的心灵,是我们珍贵的资产。心中有了美的感动,生活中自然无处不真,无处不善,无处不美。20/12

不背负从前,逝者已矣;不企盼将来,来者未卜;只品尝现在,当下即是。如此,何愁不自在。22/12

物不在奇,缺之则珍;才不在高,适用则优;施不在多,及时则贵;道不在深,应机则妙。24/12 日能知其所无,可以无法空透隔墙之碍。月能忘其所能,所以照亮阴暗之处。如日如月,可谓自知之明。25/12

不常说无益的语言。无益之语,会惹是生非。26/12

自信者,非光耀刺眼,吹嘘自负;自信者,是温润如玉,谦冲自牧。27/12

繁华热闹的生活,过后则感凄凉;清淡素朴的做人,历久犹有余味。28/12

有人无己,乃菩萨发心;先人后己,是圣人行仪;有己有人,不失為君子;有己无人,十足小人也.29/12 30/12与第6条重复,略.

要提升精神世界,必先淡化对物质的要求;要充实人文内容,须得增强对知识的可求;若得自在解脱,必得智慧明了相的幻化.31/12

希望可以寄托于明日,行动必定实践于今日。祝您2010时时省,日日新,福慧增长!合十。1/1 小觉小悟,久而久之自能大觉大悟;小因小缘,日积月累,自成大因大缘。2/1

水深波浪静,学广语声低,山高鸟飞集,德厚人自亲。4/1

在物质上能淡泊,则不为形役;在心性上能淡泊,则不为情困;在名利上能淡泊,则不为世牵;在情感上能淡泊,则不为境转.5/1

学道容易入道难,入道容易守道难,守道容易悟道难,悟道容易行道难.6/1

真正的闲,是心灵中超然物外;真正的忙,是工作里浑然忘我.7/1

聚天下英才而育,乃人生之乐事;得亲近一名师学习,乃人生之福报.8/1

谁能自己活动,也能推动别人;水能婉转自如,而委屈求全;水能洗涤污垢,又清净自在;水能滋润万物,使其生机勃勃;水汇合百川,成就广大宽宏.人性若水.9/1

大石挡路,可能被它绊倒,也能当成望远的垫脚石;逆境来临,可能就此泄气,也能作为立志的增上缘.11/1

生活懵懂时,要揭开它;生活挫折时,要奋起它;生活美好时,要淡泊它.12/1

中间有几条因电脑误操作自动消失,汗!!!

被人冷落,正是韬光养晦的时节;不受重用,亦是沉淀自修的时机。16/1

知福福在,随缘缘来.明理理有,知事事成.19/1

在工作中养息,能恢复旺盛的精力;在烦恼中安然,能止息焦虑的情绪;在复杂中单纯,能避免无谓的

干扰;在不悦中喜乐,能保持平静的心灵.20/1

没有信心得到人,无法给人信心;自己都不能肯定的事,当然也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23/1 热心要顺于道,勇敢要合于理.25/1

事事肯放过他人则德日升,事事不肯放过自己则学日密.26/1

欢喜的世界充满色彩,欢喜的人生充满希望,时时怀抱欢喜的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27/1

不柔软而忍让,是为勇敢;不轻浮而活泼,是为正派;不寡断而明理,是为宽容;不骄傲而自强,是为谦恭.28/1

人常因误会而造成隔阂,故相处时须彼此谅解,相互包容,不要轻易有误会别人的意思,要让对方有申辩的空间,给人解释的机会.29/1

人与人相处的艺术,最好的方法不外乎跳“探戈”,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能有此共识,必能相处融洽。30/1

看手相、面向,不如看心相。世界上的好坏,皆以心為出发点。心生则万法生,心灭则万法灭。不同的心交错在一起,变现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是无法控制的。但肯定自我的心,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1/2

善用琐碎的时间,是进步的良方.珍惜点滴的因缘,是处事的妙药.2/2

给人是一种播种,结缘.因为给人,自己才会拥有.富有的人可以透过财施"给"人,贫穷的人一样可以"给"人:笑容\赞美\关怀等.能"给"的人是最富有的.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方便.3/2

毁誉不动于心,可谓参透人生。喜怒不行于色,可谓修养到家。4/2

残缺具有沉潜之美,可以激起人类久藏胸怀的测隐之心,若能善加护念,人与人之间定趋于祥和.5/2 留心,能发现问题.研究,能解决问题.6/2

我们不必要求形象上的物质,也无需期盼别人施予的温情.只要我们懂得知足,感恩,奉献,结缘,一切荣华富贵均在自己的方寸之间.7/2

我,是自私的,痛苦的。有我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痛苦。能“无我”自然不会自私执着,自然会拥有更多更大的空间。8/2

恕己一过,则万过必因之而生;从人一善,则万善必由之而起。9/2

“活得很苦”的人,大都是太自私,太为自己着想,才没有能力应付外来的压力。10/2 会“闻”于道才能接受,会“思”于道才能受用。会“修”于道才能奉行。11/2

勇敢的人不一定慈悲,慈悲的人必定有勇气.12/2

只为自己着想不会大,能替别人着想不会小.13/2

新春寄语!一句弥陀,福慧无量,学佛念佛,福慧增长!昨天把应该放下的放下,今天把应该拿起的拿起,放下的是包袱,拿起的是努力!有禅合十.14/2

做万种事,可结万人缘。利万种人,能修万种行。16/2

违世间常理而成长之物必然早夭,得天下非分之业而霸者必然败亡。17/2

粗者与人斗力,愚者与人斗气,慧者与人斗智,贤者与人斗志。18/2

投入才能深入,付出才能杰出,平凡不能不凡,磨练才能熟练。19/2

天下事,越不做就越不会做,以至于永远不会做。菩萨行,越发心就越欢喜,以至于永远不退转。20/2

优秀的演技,来自演员认真领会角色的内涵.丰富的生活,必须自己努力体征生命的意义.22/2 爱护彼此的缘份,就有[惜缘];爱护大众的力量,就要[惜力];爱护难得的人才,就要[惜才];爱护飞逝的时间,就要[惜时];爱护美好的语言,就要[惜言];爱护同体共生的万物,就要[惜物];爱护得来不易的福报,就要[惜福].23/2

随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珍惜当下.当下不在他方净土,而在内心一念.24/2

礼是和平的保障,无理则危机四伏.戒是安乐的维系,无戒则纷乱必起.25/2

贪心不能致富,喜舍才能多幅。利他不忘自谦,自谦才能度众。26/2

清净是真心篇六
《佛语经典600句》

佛语经典600句.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

即名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盘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 差 "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

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5. 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96.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盘。 99.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2.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103.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4. 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05. 真心是菩萨净土。 106. 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108. 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109.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10. 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11.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112. 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113.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14.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15.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118.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9.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20.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121.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

法也。 124.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125.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6.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29.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30.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33. 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134. 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6. 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137. 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 138. 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40.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 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142. 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143. 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148. 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149.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150. 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 151. 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152.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153.古德云:不识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154.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156.佛是无心道

清净是真心篇七
《真心不会染污》

真心不会染污

「《弥陀要解》云: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我们自心所感的不善,不善到了极处,就是所谓心坏了。心不是真的坏了,心被肮脏的东西染污了。古人有个比喻,把我们的自心比作黄金,可是现在的黄金在哪里?黄金掉在粪坑里面,被这个粪坑包围住,看不到黄金。黄金是不是真的染污?没有,你把它拿出来,把它洗干净,它还是黄金。这个比喻比喻得很好,说明染污不是真的染污。真心不会染污的,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得好,「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的真心是清净的,丝毫没有染污,染污的是什么?叫染污意,八识里的意识是染污。意识染污了谁?意识染污了阿赖耶,阿赖耶是妄心,不是真心。可是六道众生迷失了真心,向来用事都是阿赖耶当家做主,妄心用事,所以把一真法界实报庄严土扭曲了,变成六道轮回。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知道之后这才晓得,六道原来就是实报土。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三四集)2011/8/11 檔名:02-039-0534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清净是真心》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真心无始自性清净 真心无始自性清净全文 真心无始自性清净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清净是真心”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清净是真心"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0007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