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研究比较优势有什么实践实践意义

研究比较优势有什么实践实践意义

2016-02-03 09:52:3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研究比较优势有什么实践实践意义篇一《比较优势》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研究比较优势有什么实践实践意义》,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研究比较优势有什么实践实践意义篇一
《比较优势》

研究比较优势有什么实践实践意义篇二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10-10 13:39:00 ] 作者:赵晓晨 编辑:studa0714

内容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向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将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的因素纳入研究范畴,他们从动态角度或采用动态分析方法解释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使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虽然这一理论不像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那样具有公认的统一权威性,而是体现在不同经济学家的若干论述中,但其理论观点、分析方法以及对现实的解释,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外生变量,内生变量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从各国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或资源禀赋差异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一国在现存资源和供求力量作用下的最优贸易模式,符合当时自由贸易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环境发生了变化,其种种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它忽略技术进步和时间因素、忽视比较优势转化和潜在优势培育的静态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该理论的广泛性和适用性,使其无法对当代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向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新的理论视角对同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福利效果等进行阐述和分析,特别是从动态的角度或采用动态分析方法解释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其格局变化。他们放松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考虑多种因素和多种变量,特别是加入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因素,住更宽的理论框架和更接近现实的条件下,探讨贸易的动态利益或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问题,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逐渐形成。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是沿着李嘉图的模型,仍把技术作为一种外生变量,但从动态角度分析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和各国福利水平的影响;另一个则是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研究技术变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贸易理论

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贸易理论突破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把技术变动引入研究领域,认为技术进步是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它把技术作为一种外生的变量,认为技术是无法控制的,是意外偶得的产物,并将技术进步的内涵定义为来源于产品及装备水平的提高、工艺的改进等。这一理论用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差异来说明国际贸易的流向、国际贸易格局以及发达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与贸易。

(一)动态比较成本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迅速崛起,激发了一些经济学家对这一现象和发展进程的研究兴趣。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1955)从动态的、长期的观点出发,把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政府政策、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引进、开放等因素综合到贸易理论中,从而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他认为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都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生产要素禀赋在内的一切经济因素都会发生变化,而生产要素变化的程度和速度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会有很大差异,由此引起一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相对地位发生变化。对后进国家来说,如果某些产业的产品在生产要素禀赋变化的基础 1

上由比较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将极大地改变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从而获得动态的比较利益。因此,他强调一国应借助各种手段、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比较优势转换。其主要观点如下:(1)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比较优势或劣势是可以变化的,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资源的丰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政府的支持;(2)一国的国际贸易优势应与合理的产业结构保持一致;(3)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要借助国家的干预力量,政府应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的,扶植和促进国内重点产业的发展。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经过扶持,可以由劣势转化为优势,即形成动态比较优势。该理论成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为日本的“贸易立国”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雁行理论”与“雁行发展模式”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简称“雁行理论”)最早由日本学者赤松要(Kaname Akamatsu)1932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一文中提出。他在考察日本棉纺工业发展进程时发现,随着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的开放,西方棉纺织品大量涌入,促使近代技术和低工资成本相结合的日本纺织工业迅速成长,并经历了进口浪潮——国内工业形成——出口浪潮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推移进程在图形上酷似三只大雁依次展飞,由此赤松要认为,一国主导产业的发展要依次经历从发达国家进口新产品和新技术、建立和形成与先进国相同的本国产业、向国际市场出口三个阶段。这一理论阐释了国际贸易对后进国的影响,揭示了后进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模式以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赤松要与其学生小岛清及其他学者进一步将“雁行理论”扩展于形容20世纪60-80年代东亚各国、各地区产业分工与梯度转移以及经济依次起飞的动态过程,并形象地称之为“雁行发展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该模式认为,按照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日本居于东亚经济发展的雁头地位,主要从事技术开发并进行产业转移,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积累的“四小龙”,可以积极利用日本的资金、技术和市场,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又将失去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国家,因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东亚经济发展的雁身。作为雁尾的东盟和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中国,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利用日本和“四小龙”产业结构转移的机会,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奋力追赶、努力在产业结构升级和比较优势转换的阶梯上攀升。由此,东亚国家按照“日本-四小龙-东盟、中国”的产业转移顺序,呈现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地区)多层次赶超的格局。

(三)周期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战后工业品贸易时,根据国际间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以及产品更新和仿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提出了技术周期说(亦称技术差距理论或模仿时滞说)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从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市场的周期运动以及由此引起的要素变化和在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之间扩散、转移的角度,论述比较优势的转换。这一理论不仅阐释了技术差异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而且认为比技术差异更为重要的是技术变化,即技术差异的动态因素。基于这一认识,该理论试图从技术变化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过程。

1.技术周期说

技术差距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Posner)。他于1961年10月在《牛津经济论丛》上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的论文。波斯纳放松了赫-俄模型关于贸易国之间具有相同技术的假定,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强调技术在比较优势形成中的决定作用。他认为各个国家技术进步的程度是不同的,技术创新国在一定时期内(技术尚未扩散的情况下),由于拥有新技术而在某种商品生产上处于世界垄断地位,而其他国家则与创新国之间存在着一个技术差距(Technology gap)或称模仿滞后(Imitation lag),这种差距引起了该产品的国际贸易。虽然技术处于领先 2

的国家具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但由于这种技术会通过专利转让、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示范效应等逐步传播和扩散到其他国家,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终将被其他国家所掌握。于是,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某种产品的国际贸易将逐步减少,直至其他国家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全部需要的该种产品时而终止。

在这里波斯纳提出模仿“时滞”或称“滞后”的概念。他认为,一项技术从一个国家传人或扩散到另一个国家有一个时滞。即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仿制生产、进口变为零的时间差距。他将这种两国之间从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消失的过程称之为一个技术周期,即模仿时滞。这一过程的长短取决于进口国的收入因素、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厂商的反应、进口国获得技术的渠道、消化吸收能力等。

技术周期说从技术变化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论述了技术同比较优势产生和转移的关系,隐含着技术水平、摹仿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得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的思想,从而把比较优势产生和变化的根源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们认识到从动态角度看,建立在技术差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随着技术的传播而转移。如果技术发明国不能不断发明新的技术,它的技术优势和由此产生的贸易优势就会逐渐消失。

2.产品生命周期论

技术的生命周期使市场上的产品竞争优势发生变化,引起产品的生命周期。它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 Vernon)创立。弗农在1966年5月《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题为《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论文,第一次提出产品如同生物一样,有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生命周期,并将这一周期划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产品3个阶段。之后,美国学者威尔斯(Wells)进一步发展了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学说,更详细地把产品周期划分为5个阶段。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具体划分方法和称谓不同,但实质内涵是一样的,都是指产品所经历的从发明、应用、推广到市场饱和、衰落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的过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的不同阶段与研究开发、技术投入、资本投入以及劳动等要素流动结合起来,认为当一种产品在它的生命周期中运动时,生产要素的比例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由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再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也随之从技术力量雄厚的创新国转移到其他发达国家,最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比较优势不断转化的过程。

(四)比较优势阶梯论

巴拉萨(Balassa,1977)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要素比例变化的角度完善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提出比较优势阶梯论(也称比较优势阶段论)。他认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中,不同国家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比较优势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生产要素禀赋在内的一切经济因素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对密集使用程度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中。

巴拉萨认为,在国际分工的类型和经济发展阶段之间排列着许多阶梯,并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划分为不同类型:处在第一阶梯的是发达国家;第二阶梯是亚洲“四小龙”和拉美的巴西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阶梯的为次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东盟(除新加坡)、中国和印度等国;最低一层是其他发展中同家和地区。在这一阶梯式发展格局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分别发展各自的 3

新兴产业,同时将失去优势的产业转移给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落后国家通过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进入更高的经济和贸易发展阶梯,从而呈现出阶梯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过程。

虽然上述将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已经认识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禀赋比例变化、特别是技术变化的重要性,承认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与转移,部分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崛起的现象,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二、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的贸易理论

在把技术因素引入贸易发展及贸易格局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了更深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来进行,突出的特点是把技术作为内生变量,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增长、国际贸易模式、国际贸易格局以及国际分工变化等,研究比较优势的内生性与动态转移。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的贸易理论认为,技术和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获得或通过投资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创造出来,强调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知识创新与经验积累。这些理论明确了技术的来源和传播扩散途径,阐释了技术创新、技术扩散、边干边学等经济活动对比较优势的影响,以及后进国家如何通过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逐步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从而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静态分析的框架,也克服了将技术视为外生变量的贸易理论的缺陷,使国际贸易理论具有更加宽泛的基础和适用性,从而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一)“干中学”与“技术外溢”

1.“干中学”

“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是指落后的国家或行业不用经过专门的研究与开发,而是在技术外溢的过程中通过边干边学获取先进技术。“干中学”一般是与技术外溢相伴而行的,因此,二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

“干中学”的概念源于阿罗(Arrow,1962)在《经济研究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从干中学的经济含义》一文。阿罗认为,外生变量不能说明经济增长的动力与过程。在他所构建的模型中,知识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要素,有关生产方法的知识积累是通过“学”来完成的,学习是经验的产物,并不只是时间的函数,且这种经验主要来自于“干”。知识增长与生产技术的提高主要是因生产而积累经验的结果;技术进步是知识的产物、学习的结果,而学习又是经验的不断总结;经验来自行动,经验的积累就体现于技术进步之上。阿罗强调实践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有两个效应:一是由于生产了更多的资本品而积累了更多的知识,使下一代资本品所含的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二是由于知识非独享性的溢出效应,使所有劳动力和固定资产在生产最终产品时的效率都能有所提高。美国经济学家保尔·罗默(1986)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他认为知识和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

2.技术外溢

技术外溢(Technology Spillovers)是指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时,自然而然输出技术的结果。它与技术创新不同,不需要大量投资和研究,因此他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4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克鲁格曼(Krugman,1987)和卢卡斯(Lucas,1988)分别讨论了技术外溢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所谓技术变动或技术进步并非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发明。在许多情况下,技术进步只是学到了别人已有的先进技术。这种学习过程有时并非是最初的目的,而是在从事生产或其他经济行为时自然产生的副产品。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有时也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而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地输出了技术,称为“技术外溢”。不管什么技术,都有一个外溢的过程,国际贸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这种技术外溢中获得的。

(二)瑞丁模型

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史蒂芬·瑞丁(Stephen Redding)1999年发表了题为《动态比较优势与贸易的福利效果》的论文,认为在技术内生的情况下,比较优势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演进的。

瑞丁以从表面上看虽不具备比较优势但却由于具有潜在优势和获得政府的扶植而迅速发展起来的韩国钢铁产业为例,引出比较优势的变化问题。瑞丁认为,发展中国家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选择:在当前已经具备比较优势的低技术部门从事专业化生产,或是进入虽然当前缺乏比较优势但却在将来可以通过生产率增长潜能的发挥而获得比较优势的部门(如高技术部门),或者说是在当前的静态比较优势和未来的动态比较优势之间进行权衡。但在自由贸易体制下,比较优势原理要求一国按照当前的比较优势或者说静态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由于该国各部门生产率增长的潜能未被完全发掘,因此可能导致该国不能在具有潜在的生产率增长相对大于其贸易伙伴的部门从事专业化生产,结果造成动态福利损失,违背了其长远利益。这说明,一国当前的比较优势模式可能与其长远的利益相违背,所以按照当前的比较优势从事专业化生产未必福利最大,甚至有可能带来经济福利上的损失。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应该追求和发展动态比较优势,而发展动态比较优势的必要条件是政府的政策干预。政府的政策能够使一国在当前缺乏比较优势、但相对于其他国家却有巨大“干中学”潜力或生产率增长潜力的部门从事专业化生产,使静态比较优势的初始模式发生逆转,从而获得动态比较优势。

瑞丁的理论为那些虽目前在某些产业上不具比较优势,但却可能存在着巨大潜能的发展中国家实施积极的政府政策干预,并通过对外贸易、引进和模仿,获得生产率的快速增长、从而促进比较优势的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杨小凯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杨小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传统贸易理论进行了重新思考,进一步突破了传统优势理论的框架,创立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杨小凯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可以概括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增长模型两个方面。

1.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所谓内生比较优势是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或通过技术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创造出来,它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杨小凯以事前和事后的生产率差别把比较优势区分为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他认为,内生比较优势是由对生产方式和专业化水平的事后选择产生的,这种内生比较和绝对优势有可能在天生生产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产生。或者说由于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决策造成的事后生产率差别称作内生比较优势。外生比较优势则是指由于天生条件的差别产生的一种特别的贸易好处,它是以外生给定的技术和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即外生比较优 5

研究比较优势有什么实践实践意义篇三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20cr7年第3期经济经纬

ECON0ⅧC

suRVEYNo.320Cr7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赵晓晨

(天津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天津300222)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向传统的比较优势

理论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将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的因素纳入研究范畴,他们从动态角度或采用动态分析方法解释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使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虽然这一理论不像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那样具有公认的统一权威性,而是体现在不同经济学家的若干论述中,但其理论观点、分析方法以及对现实的解释,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关键词: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外生变量;内生变量

作者简介:赵晓晨(1956一),女,天津人,天津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一1096(2007)03—0010—04

收稿日期:2007一03一08

"".∞.∞.*.∞.∞.∞.赞.赞.∞.∞一赞一必一∞一∞一∞一父一∞一赞—赞—凳—党—必—必—,c—∞—必—弛—,e—父—,c—∞—必—X—*—弛—必—父—必—必—梵—∞—X—必—篼—,o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从各国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或资源禀赋差异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一国在现存资源和供求力量作用下的最优贸易模式,符合当时自由贸易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环境发生了变化,其种种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它忽略技术进步和时间因素、忽视比较优势转化和潜在优势培育的静态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该理论的广泛性和适用性,使其无法对当代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向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新的理论视角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福利效果等进行阐述和分析,特别是从动态的角度或采用动态分析方法解释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其格局变化。他们放松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考虑多种因素和多种变量,特别是加入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因素,在更宽的理论框架和更接近现实的条件下,探讨贸易的动态利益或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问题,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逐渐形成。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是沿着李嘉图的模型,仍把技术作为一种外生变量,但从动态角度分析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和各国福利水平的影响;另一个则是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研究技术变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动态比较成本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迅速崛起,激发了一些经济学家对这一现象和发展进程的研究兴趣。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1955)从动态的、长期的观点出发,把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政府政策、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引进、开放等因素综合到贸易理论中,从而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他认为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都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生产要素禀赋在内的一切经济因素都会发生变化,而生产要素变化的程度和速度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会有很大差异,由此引起一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相对地位发生变化。对后进国家来说,如果某些产业的产品在生产要素禀赋变化的基础上由比较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将极大地改变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从而获得动态的比较利益。因此,他强调一国应借助各种手段、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比较优势转换。其主要观点如下:(1)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比较优势或劣势是可以变化的,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资源的丰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政府的支持;(2)一国的国际贸易优势应与合理的产业结构保持一致;(3)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要借助国家的干预力量,政府应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的,扶植和促进国内重点产业的发展。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经过扶持,可以由劣势转化为优势,即形成动态比较优势。该理论成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为日本的“贸易立国”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雁行理论”与“雁行发展模式”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简称“雁行理论”)最早由日本学者赤松要(KaIlameAk锄atsu)1932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一文中提出。他在考察日本棉纺工业发展进程时发现,随着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的开放,西方棉纺织品大量涌入,促使近代技术和低工资成本相结合的日本

一、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贸易理论

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贸易理论突破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把技术变动引入研究领域,认为技术进步是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它把技术作为一种外生的变量,认为技术是无法控制的,是意外偶得的产物,并将技术进步的内涵定义为

来源于产品及装备水平的提高、工艺的改进等。这一理论用

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差异来说明国际贸易的流向、国际贸易格局以及发达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与贸易。

・】0・

纺织工业迅速成长,并经历了进口浪潮——国内工业形成——出口浪潮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推移进程在图形上

酷似三只大雁依次展飞,由此赤松要认为,一国主导产业的发展要依次经历从发达国家进口新产品和新技术、建立和形成

与先进国相同的本国产业、向国际市场出口三个阶段。这一理论阐释了国际贸易对后进国的影响,揭示了后进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模式以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赤松要与其学生小岛清及其他学者进一步将“雁行理论”扩展于形容20世纪60—80年代东亚各国、各地区产业分工与梯度转移以及经济依次起飞的动态过程,并形象地称之为“雁行发展模式”(Flying

Geese

识、厂商的反应、进口国获得技术的渠道、消化吸收能力等

技术周期说从技术变化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论述了技术同比较优势产生和转移的关系,隐含着技术水平、摹仿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得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的思想,从而把比较优势产生和变化的根源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们认识到从动态角度看,建立在技术差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随着技术的传播而转移。如果技术发明国不能不断发明新的技术,它的技术优势和由此产生的贸易优势就会逐渐消失。

2.产品生命周期论

技术的生命周期使市场上的产品竞争优势发生变化,引起产品的生命周期。它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

mond

Pamdigrn)。该模式认

为,按照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日本居于东亚经济发展的雁头地位,主要从事技术开发并进行产业转移,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积累的“四小龙”,可以积极利用日本的资金、技术和市场,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又将失去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国家,因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东亚经济发展的雁身。作为雁尾的东盟和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中国,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利用日本和“四小龙”产业结构转移的机会,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奋力追赶、努力在产业结构升级和比较优势转换的阶梯上攀升。由此,东亚国家按照“日本~四小龙一东盟、中国”的产业转移顺序,呈现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地区)多层次赶超的格局。

(三)周期理论

Vemon)创立。弗农在1966年5月《经济学季刊》上发

表了题为《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论文,第一次提出产品如同生物一样,有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生命周期,并将这一周期划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产品3个阶段。之后,美国学者威尔斯(wells)进一步发展了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学说,更详细地把产品周期划分为5个阶段。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产晶生命周期的具体划分方法和称谓不同,但实质内涵是一样的,都是指产品所经历的从发明、应用、推广到市场饱和、衰落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的过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的不同阶段与研究开发、技术投入、资本投入以及劳动等要素流动结合起来,认为当一种产品在它

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战后工业品贸易时,根据国际间技

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以及产品更新和仿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提出了技术周期说(亦称技术差距理论或模仿时滞说)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从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市场的周期运动以及由此引起的要素变化和在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之间扩散、转移的角度,论述比较优势的转换。这一理论不仅阐释了技术差异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而且认为比技术差异更为重要的是技术变化,即技术差异的动态因素。基于

的生命周期中运动时,生产要素的比例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由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再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也随之从技术力量雄厚的创新国转移到其他发达国家,最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从动态的角度揭

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比较优势不断转化的过程。

{四)比较优势阶梯论

巴拉萨(Bal觞sa,19r77)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要素比例变化的角度完善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提出比较优势阶梯论(也称比较优势阶段论)。他认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中,不同国家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比较优势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生产要素禀赋在内的一切经济因素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对密集使用程度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中。

巴拉萨认为,在国际分工的类型和经济发展阶段之间排列着许多阶梯,并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划分为不同类型:处在第一阶梯的是发达国家;第二阶梯是亚洲“四小龙”和拉美的巴西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阶梯的为次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东盟(除新加坡)、中国和印度等国;最低一层是其他发展中同家和地区。在这一阶梯式发展格局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分别发展各自的新兴产业,同时将失去优势的产业转移给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落后国家通过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进入更高的经济和贸易发展阶梯,从而呈现出阶梯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过程。

虽然上述将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已经认识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禀赋比例变化、特别是技术变化的重要性,承认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与转移,部分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崛起的现象,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11・

这一认识,该理论试图从技术变化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动

态变化过程。

1.技术周期说

技术差距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Posner)。他于1961年lO月在《牛津经济论丛》上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的论文。波斯纳放松了赫一俄模型关于贸易国之间具有相同技术的假定,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强调技术在比较优势形成中的决定作用。他认为各个国家技术进步的程度是不同的,技术创新国在一定时期内(技术尚未扩散的情况下),由于拥有新技术而在某种商品生产上处于世界垄断地位,而其他国家则与创新国之间存在着一个技术差距(Techn0109yg印)或称模仿滞后(Imitationlag),这种差距引起了该产品的国际贸易。虽然技术处于领先的国家具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但由于这种技术会通过专利转让、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示范效应等逐步传播和扩散到其他国家,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终将被其他国家所掌握。于是,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某种产品的国际贸易将逐步减少,直至其他国家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全部需要的该种产品时而终止。

在这里波斯纳提出模仿“时滞”或称“滞后”的概念。他认为,一项技术从一个国家传人或扩散到另一个国家有一个时滞。即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仿制生产、进口变为零的时间差距。他将这种两国之间从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消失的过程称之为一个技术周期,即模仿时滞。这一过程的长短取决于进口国的收入因素、消费者对薪产品的认

二、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的贸易理论

在把技术因素引入贸易发展及贸易格局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了更深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来进行,突出的特点是把技术作为内生变量,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增长、国际贸易模式、国际贸易格局以及国际分工变化等,研究比较优势的内生性与动态转移。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的贸易理论认为,技术和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获得或通过投资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创造出来,强调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知识创新与经验积累。这些理论明确了技术的来源和传播扩散途径,阐释了技术创新、技术扩散、边干边学等经济活动对比较优势的影响,以及后进国家如何通过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逐步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从而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静态分析的框架,也克服了将技术视为外生变量的贸易理论的缺陷,使国际贸易理论具有更加宽泛的基础和适用性,从而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一)“干中学”与“技术外溢”1.“干中学”

年发表了题为《动态比较优势与贸易的福利效果》的论文,认为在技术内生的情况下,比较优势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演进的。

瑞丁以从表面上看虽不具备比较优势但却由于具有潜在优势和获得政府的扶植而迅速发展起来的韩国钢铁产业为例,引出比较优势的变化问题。瑞丁认为,发展中国家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选择:在当前已经具备比较优势的低技术部门从事专业化生产,或是进入虽然当前缺乏比较优势但却在将来可以通过生产率增长潜能的发挥而获得比较优势的部门(如高技术部门),或者说是在当前的静态比较优势和未来的动态比较优势之间进行权衡。但在自由贸易体制下,比较优势原理要求一国按照当前的比较优势或者说静态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由于该国各部门生产率增长的潜能未被完全发掘,因此可能导致该国不能在具有潜在的生产率增长相对大于其贸易伙伴的部门从事专业化生产,结果造成动态福利损失,违背了其长远利益。这说明,一国当前的比较优势模式可能与其长远的利益相违背,所以按照当前的比较优势从事专业化生产未必福利最大,甚至有可能带来经济福利上的损失。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应该追求和发展动态比较优势,而发展动态比较优势的必要条件是政府的政策干预。政府的政策能够使一国在当前缺乏比较优势、但相对于其他国家却有巨大“干中学”潜力或生产率增长潜力的部门从事专业化生产,使静态比较优势的初始模式发生逆转,从而获得动态比较优势。

瑞丁的理论为那些虽目前在某些产业上不具比较优势,但却可能存在着巨大潜能的发展中国家实施积极的政府政策干预,并通过对外贸易、引进和模仿,获得生产率的快速增长、

“干中学”(k锄ing

bydoing)是指落后的国家或行业不

用经过专门的研究与开发,而是在技术外溢的过程中通过边干边学获取先进技术。“干中学”一般是与技术外溢相伴而行的,因此,二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

“干中学”的概念源于阿罗(AⅡDw,1962)在《经济研究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从干中学的经济含义》一文。阿罗认为,

外生变量不能说明经济增长的动力与过程。在他所构建的模

型中,知识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要素,有关生产方法的知识积累是通过“学”来完成的,学习是经验的产物,并不只是时间的

从而促进比较优势的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

《兰)杨小凯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2D世纪90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杨小凯为代表的

函数,且这种经验主要来自于“干”。知识增长与生产技术的

提高主要是因生产而积累经验的结果;技术进步是知识的产物、学习的结果,而学习又是经验的不断总结;经验来自行动,经验的积累就体现于技术进步之上。阿罗强调实践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有两个效应:一是由于生产了更多的资本品丽积累了更多的知识,使下一代资本品所含的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二是由于知识非独享性的溢出效应,使所有劳动力和固定资产在生产最终产品时的效率都能有所提高。美国经济学家保尔・罗默(1986)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他认为知识和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

2.技术外溢

技术外溢(Technologyspillovers)是指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时,自然而然输出技术的结果。它与技术创新不同,不需要大量投资和研究,因此他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克鲁格曼(Kmgman,1987)和卢卡斯(Lucas,1988)分别讨论了技术外溢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所谓技术变动或技术进步并非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发明。在许多情况下,技术进步只是学到了别人已有的先进技术。这种学习过程有时并非是最初的目的,而是在从事生产或其他经济行为时自然产生的副产品。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有时也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而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地输出了技术,称为“技术外溢”。不管什么技术,都有一个外溢的过程,国际贸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这种技术外溢中获得的。

(=)瑞丁模型

经济学家对传统贸易理论进行了重新思考,进一步突破了传

统优势理论的框架,创立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杨小凯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可以概括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增长模型两个方面。

1.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所谓内生比较优势是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或通过技术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创造出来,它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杨小凯以事前和事后的生产率差别把比较优势区分为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他认为,内生比较优势是由对生产方式和专业化水平的事后选择产生的,这种内生比较和绝对优势有可能在天生生产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产生。或者说由于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决策造成的事后生产率差别称作内生比较优势。外生比较优势则是指由于天生条件的差别产生的一种特别的贸易好处,它是以外生给定的技术和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即外生比较优势是由事前的差别引起的。杨小凯认为专业化分工导致人力资本与知识的积累,从而产生内生比较优势。

在杨小凯(2002)的内生贸易模型中,每个人的天生条件可能相同,人们之间不一定有与生俱来的差别,即可能不存在外生比较优势。那么内生比较优势是如何产生且随着分工水平提高而提高的呢?杨小凯认为,分工后的总合生产力水平之所以高于自给自足水平,原因在于分工可以节省重复学习的费用。杨小凯认为,这种基于分工的发展而后天不断创造

出来的比较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内生绝对优势有可

能在外生比较优势不存在时出现。如果我们接受先天的生产率差异(即外生比较优势)作为分工的条件,就会导致贸易产

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史蒂芬・瑞丁(stephenRedding)1999

・12・

品、方向和格局的静态化,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比较利益陷阱的根本原因。而作为分工的结果出现的内生比较优势的演进,则预示着一国贸易动态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基于分工造成生产率差异的内生比较优势能够随着分工的逐步发展而不断演进,而且内生比较优势的演进是加速知识积累和生产率内生进展的动力。基于分工和专业化的内生比较优势的演进就成为一国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持续不断的源泉。因此,这种后天的比较优势就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将这种模型发展到有中间产品的情形,可以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经济发展、落后国的产业升级等现象。

[2]王林生.雁行模式与东亚金融危机[J].世界经济,1999,

(1).

[3¨、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4]杨小凯.内生与外生比较利益说[0L].http://www.i曲a—

marginal.com.

[5]杨小凯,张永生.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评及新贸易理论的

发展[0L].www.inframarginal.com.2002年12月.[6]An.ow,K.J.:“The[7]Balassa.B.:“A

Economic

Implications“Le帅ing

to

bydo—

ing”,ReviewofEconomicStudies,V01.29,1962.

stageApproach

cooparativeAdvantage”,

2.新兴古典增长模型——熟能生巧

1991年杨小凯和博兰(YaIlg

and

Sta行WorkingPaper,No.256,WorldBank,Washin昏on,

DC..1977.

Borland,简称Y—B模

型)将熟能生巧的概念引入其模型中,阐述了熟能生巧与交易成本、分工演进及经济腾飞的关系,阐释了内生比较优势可以通过熟能生巧即经验积累人为创造出来的观点。他首先设

[8]KaIlameAk踟atsu:“The

ic

Developmentof

our

syntheticPrinciplesoftheEconom—

country”,The

joumalofEconomy,

June1932.

定经济系统中的熟能生巧具有特别的含义——分工中的熟

能生巧,并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此外,它还放弃了新古典模型的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分离的假设。模型假定生产率增长是专业化熟能生巧、交易成本和有多样化消费偏好的消费者一生产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当时间t=0时,每个人都没有太多的生产经验,生产率很低,也不能负担专业化和分工造成的交易成本,表现为自给自足状态。随着时间的推延,每个人积累了一些生产经验,生产率有所提高,能承担不太高的交易成本,开始从事一定程度的专业化活动。渐渐地,专业化熟能生巧加速了专业经验积累,个人专业化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能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并选择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如此下去,直到分工演进的潜力被耗尽。Y—B模型的分析表明,分工的白发演进机制能产生内生增长。这种演进提高了每个人的生产率,同时降低了个人在社会中的独立生存能力。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的几种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虽然研究角度不同、方法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强调了技术进步对比较优势转换的作用和“干中学”的经验积累效应,从而对二次战后东亚国家的经济崛起和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同时对现实中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1995,(7)

[9]Kojima,K.:Direct

1ishersInc..1975.

foreignInvestment:A

JapaneseModelof

MultinationalBusiness

0perations,NewYork.PraegerPub-

[10]Knlgman,P.R.:“A

fer,arIdthe

ModelofInnovation,Techn0109y

nans-

WorldDistributionofIncome”,Joumalofpoliti—

calEconomyMay,1987.

[11]Lucas,R.E:“0n

tlleMechanicsofEconomic

Develop—

ment”,Jo唧al

[12]Posner,M.

344.1961.

ofMonetaryEconomics,22,1988.V.:

“Intemational

EconoIIlic

TradeandTechnical

Ch柚ge”,0xfbrdP印ers,V01.13,pp.323—

Retullls

and

[13]Romer,P.M.:“Increasing

Gr洲曲”,Joumal

1986.

of

Long—Run

PoliticalEconomy,V01.94,No.5.,

[14]st印henRedding:“Dlynamiccomp啪tiveAdvantageaIldthe

Wel细屯E&ctsofTrade”,0xfbIidEconomicPapers,V01.

51,pp.15—39,1999.

[15]Vemon,R.:“Intemational

TradeintlleProduct

InvestⅡ1entandIntemational

ofEconom—

Cycle”,QuarterlyJoumal

ics,V01.80,pp.190—207,1966.

[16]xiaokaiYang粕dJeff

nismforEconomic

Bodand:“AMicroeconomicMecha—

Growtll”。JoumalofPoliticalEconomv,

V01.99,pp.460一482,1991.

(编校:育川)

TheDeVelopmentofDynamieComparatiVeAdVantageTheoryinPractice

ZHAOXiao—chen

(Deponmem旷,n£emo£ionoZ眈onDm溉口凡d‰如,死n,彬凡研}矗圯邢i耖

。厂nnowennd眈o∞m池,拖删n300222,倪讯口)

Abstract:After

WorldWarII,therapiddevelopmentoftheeconomyinJapanandEastemAsian

intemationaltmdegive

newindustrializedcountriesandthe

MorearIdmore

e-

changeinthesituationofcontemporaryconomiststIadef而mously.of

challenge

to

tmdition以compamtiveadvantagetheory.

be西n

to

researchthefactorsoftechnologicaladvanceanddiffusion.Theyinterpretthedevelopmentandchangein

or

intemational

dynamicperspective

not

in

dyn锄ic

as

analysisway,anddevelopandperf毛cttIaditional

dyn锄iccomparativeadvantagetheorycontinu-

Thoughthistheoryis

as

authoritative

comp啪tive

advantagetheoIyanditisonlyembodiedinsomedissertations

di艉rem

economists,itspointof

view,锄alysis

metllodandexplanationofreality

haveattractedattention.

Keywords:dynamic

comp啪tive

advaJltagetlleory;theoreticaldevelopment;exogenous

v赫able;endogenousv撕able

・13・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赵晓晨, ZHAO Xiao-chen

天津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天津,300222经济经纬

ECONOMIC SURVEY2007(3)12次

参考文献(16条)

1.海闻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1995(07)2.王林生 雁行模式与东亚金融危机 1999(01)3.小岛清 对外贸易论 19874.杨小凯 内生与外生比较利益说

5.杨小凯;张永生 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评及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2002

6.Arrow K 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外文期刊] 1962

7.Balassa B "A Stage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Advantage",[Staff Working Paper,No.256] 19778.Kaname Akamatsu The Synthetic Principle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19329.Kojima K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197510.Krugman P R A Model of Innovation,Technology Transfer,and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Income 198711.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198812.Posner M V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ical Change 196113.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1986(05)

14.Stephen Redding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Welfare Effects of Trade[外文期刊] 1999(1)15.Vernon 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196616.Xiaokai Yang;Jeff Borland A Microeconomic Mechanism for Economic Growth[外文期刊] 199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李盛玮 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服务贸易研究[学位论文]2004

2. 卢再芳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探讨——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期刊论文]-总裁2009(10)

3. 杜朝晖 从比较优势到动态比较优势 --兼论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缺陷[期刊论文]-经济纵横2003(8)

4. 鲍务英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期刊论文]-北方经济2008(16)

5. 陈菲琼.徐勇军.丁静.Chen Feiqiong.Xu Yongjun.Ding Jing 从世界经济发展中解析动态比较优势[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2005(11)

6. 李莹.商悦 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思路[期刊论文]-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2)

7. 陈智远 动态比较优势经验研究[期刊论文]-世界经济文汇2002(1)

8. 唐琼.王娟 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与比较优势陷阱规避[期刊论文]-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9. 王晓梅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解析经济全球化共同繁荣的理论基础[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10. 廖光军 "动态比较优势说"与美国的"新"外贸政策[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4)

研究比较优势有什么实践实践意义篇四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摘要】

自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已有200多年的时间,在这过去的时间里各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本国工业,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自由化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我国自建国以来也充分发挥自己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工业。我国也适时根据我们国际比较优势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经济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这一些不足,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赋予了比较优势理论新的内涵。

【关键词】比较优势 经济 意义

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地域分工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为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力谋扩大全世界自由贸易的要求提供论据。“地域分工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即认为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1: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一国之内的劳动是完全同质的;在一国之内劳动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两国相同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函数不相同;两国的消费偏好即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

斯密认为国与国之间存在贸易的前提是两个国家之间都存在交易产品存在绝对优势才进行的,对于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和两种产品都处于弱势的国家就不可能发生国际贸易了,而李嘉图则对斯密理论进行了发展和修正,李嘉图认为只要两国的两种产品之间存在比较优势就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即存在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生产它存在优势相对比较大的产品,存在绝对弱势的国家生产它相对弱势比较小的产品进行国际贸易,一个国家不论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利益,即在各自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得到更多的产品量,从而提高消费水平和福利水平。这一理论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指导意义,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意义:(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后进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追赶先进的国家,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或局部的竞争优势,都与政府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一国如果想改变其相对落后的贸易结构,便应选定一些重要的行业与部门,对其实施有效的政府干预,给予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帮助。建立大规模的企业集团,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效应,积 极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在实施战略贸易政策的时候,可以从本国资源出发,选择好主攻方向,较早地取得成本优势与规模应。(二)加快贸易的转型升级。目前,造成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倾斜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内上游产业技术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够稳定。我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基础就比较薄弱,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我国唯一能和国外竞争的是我们的劳动力,我们拥有非常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我国也是采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制定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以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部分的出口产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像纺织、服装、鞋之类的。

我国出口企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工业制成品3,而在制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逐年有所

增加,但总体来说,我国国际贸易仍以廉价劳动力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格局,呈现劳动密集型产品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弱的态势。出口品仍是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全球生产链条中还处在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所谓高新技术产业实质上仅仅从事一些外商企业的产品委托加工和装配,附加值少,技术含量低,以研究、开发和生产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尚未形成,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比较弱。

比较优势是会随着本国的发展和其他国家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由于亚洲如越南等国家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使得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家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地位下降。所以我们要从动态上来看待比较优势,在坚持发展当前比较优势的情况下,积极地寻找和探索新的比较优势,或支持和培养高技术、高资本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以应对当前比较优势所面临的冲击。

一些学者认为,如果按照比较优势,中国就会一直陷于生产劳动密集性产品中,贸易条件的恶化会导致经济停滞4。但事实并不是如此的中国一方面遵循比较优势,另外一方面,资本和技术密集性产品的竞争能力得到了提升,特别是易于模仿的技术密集性产品。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践都证明,只有根据自身禀赋进行贸易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遵循比较优势,实现资本积累和技术的积累和创新。

一些学者现在开始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来解决人力资本的问题。目前的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人素质的提高,如何把这一部分高素质的人才好好的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一大难题。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人的特长优势,结合岗位的特点,给他们适合他们自己的岗位。

高校设置不同的专业就是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毕业之后,企业根据他们自己企业的特点及岗位的要求选择招聘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如此往复,形成一个人尽其才的良性循环。

虽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对世界经济贸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比较优势理论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认定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除了劳动之外,还有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三者的地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再者李嘉图假设劳动可以在一国之内自由流动这在现实当中也比较不可能的,劳动力的流动还要受到地域,文化等的影响。李嘉图的另外一个假设是在进行国际贸易的时候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越来越大。运输成本主要包括货物的运输费用和交通工具的意外事件支出等等,最近的中国货船被海盗劫持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按照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假设条件来解释的话,相信许多的国际贸易都无法进行。

因此后来的一些学者就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并且指导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两位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出发,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此说明比较优势的产生。这个解释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局限性,认为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与劳动力一起都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而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和资源禀赋不同,正是这种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别才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就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但是也存在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局面。面对这个问题,林毅夫等人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比较优势动态化”的理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同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相比具有明显的进步性,比较优势理论论证了一个生产两种产品都处于弱势的国家也能发生国际贸易,促进了当时乃至后代世界贸易的发展,当然由于比较优势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李嘉图之后也出现了一些经济学家,他们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新的要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国也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自己的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曾卫锋主编 《国际经济学(微观部分)》

2谢鑫、李谱《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指导意义》

3彭寒飞《我国出口企业的比较优势》

4贾杉、甘子夏《比较优势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1992-2007》

5黄 宁、李娅《比较优势的动态化评价方法以及中国的实证》

6石占星(天津商学院)《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新思考》7王文先、王孝松(南开大学)《论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

研究比较优势有什么实践实践意义篇五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政策应用争论述评》

2009年06月

善暮l蓄l奢乍键

EastChinaEconomic

Jun.,2009

(第23卷第6期)Management(V01.23,No.6)

●理论述评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09.06.032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政策应用争论述评

王诺贝1,段愿2

(1.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2.海南大学

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570028)

[摘要]文章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政策应用争论的系统梳理。从理论脉络上勾勒其基本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各种理论对比较优势原理持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对比较优势的形成原因、作用、内涵等有不同的解释。这是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随经济发展而演变的反映。研究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和现实演变,对于发展中国家利用、转换本国的比较优势,从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本国产业结构、培养国家竞争优势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战略;竞争优势【中图分类号】F0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09)06—0139—04

OnDebatesofComparativeAdvantageTheoryandPolicyApplication

WANGNuo—beil。DUANYuan‘

(1.SchoolofEconomics

and

Management,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2.SchoolofEconomics.HainanUniversity,Haikou

Abstract:Thisarticlefocuses

on

570028。Chm)

government.The

resultfindsthat

o-

presentingthebasicresearch

on

thepuretheoriesandpolicyapplicationsofcomparativeadvantageby

remarkingsuchheateddebates8.8competitivetheopponents

advantage,the

reason

choiceofdevelopmentstrategy,theroleof

toto

justhavedifferentexplainsaboutthe

due

thedevelopmentofinfluencefactorsofcomparativeadvantages.The

verallconsideration

ofcomparativeadvantagetheoryisbeneficial

competitiveadvantage

88

therealizationofsciencedevelepmentview,thepromotionofindustry

structure,andraisenationalKeywords:comparative

well.

advantage;comparative

advantagestrategy;competitiveadvantage

一、传统贸易理论的简单回顾

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直占据重要地位,该理论起源于对不同国家间发生贸易关系原因的思考,并回答了各国的贸易模式和贸易所得问题。400多年前的重商主义是贸易理论的摇篮,在对其“奖如限入”、“贸易是零和博弈”等命题的系统批判的基础上,以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形成。Smith强调分工

及经济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Ricardo关注资源禀

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但比较优势理论自身局限性和贸易实践的变化,

导致了贸易理论的诸多争论和进一步发展。Harberler

用机会成本代替相对成本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Brug认为这是成功的运用现代一般均衡理论的语言重新证明了古典比较优势理论。Heckscher、Ohlin和Sam-uelson创立并完善了要素禀赋学说,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及其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方面来寻找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一般来说,我们今天所说的比较优势理论基本上就是以新古典贸易理论为蓝本的。

二、理论争论1.比较优势过时论

比较优势理论所受的质疑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

赋的配置状况,但二者均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

技术的差别。Robert首次提出“比较成本”的概念,

后由Ricardo完善,认为各国问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相

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相

[收稿日期】2009—04一10

[作者简介】王诺贝(198l一),男,湖北英山人,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经济政策比较研究;

段愿(1981一),男,湖北英山人,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139————

万方数据

“非比较优势贸易观”的否定性挑战,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Krugmanu-31和NormanH’提出,至少在一定限度内,谁生产什么是历史因素、偶发因素和过去政策的产物,而不是国家资源和能力的根本差别的产物,也就是说国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收益递增而不是比较优势驱动的;第二类质疑是对理论本身严苛的假设条件、与现实的差距等问题的攻击,杨小凯

和张永生垆1通过文献综述和证明,认为自己推翻了贸

易四大定理,比较禀赋优势说由于企图用禀赋预见一

般均衡的数量和贸易结构而被推翻;第三类质疑是比

较优势过时论,一些研究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原来一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要素优势已经丧失或不再

那么明显,由此确定的发展战略或贸易战略必然也不

适应当前国际竞争,分别提出战略性政策、竞争优势战略,或推崇超前战略。

针对理论界对比较优势学术的各类质疑和挑战,

Samuelson尖锐地指出尽管比较优势理论有其局限性,

但它是经济学中最深刻的真理之一,那些忽视比较优势的国家在生活水平和经济增长方面会付出沉重的代

价。新贸易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Krugman也承认新贸

易理论并没有抛弃传统贸易理论的真知灼见。

温和的改进者结合时代特点,在比较优势内涵等

方面提出一些修正意见,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解释成本的含义。Clarida、Findlay分析了政府对比较优势和

贸易的贡献。Grossman、Maggi分析人力资本配置对国

际间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的影响p’。张小蒂和李晓钟o”提出并阐述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内涵可以从资源、外部经济及竞争优势三个层次予以拓展。Fisher、Kakkar【81

认为比较优势是开放经济长期演迸过程的结果。认为伴随比较优势的专业化是世界经济演进的唯一稳态。洪银兴一1认为今天所说的比较优势是在产业升级基础上创造非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是在特定产品或产业环节上的比较优势。王文先¨训描述了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的扩展,并指出在多国多产品、关税及其他人为贸易成本、运输费用等十个条件下比较优势的相关性结

论能够成立。

比较优势的坚定拥护者通过理论论证、实证检验的方法证明了比较优势理论在当前贸易发展中的正确性和生命力。杨森林¨u从要素价格的国际差异与国际分工关系两方面论证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正利用拥有的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优势主宰国际经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仍然是

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江小涓n21坚持外

贸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具有普适性,并以重要商品出口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趋势预测,推断比较优势是决定

一国贸易增长和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

2.静态论与动态论之争

针对反对者所抨击的比较优势分析是静态分析,一140一

万方数据

有研究者指出比较优势本身就是动态的理论。比较优

势呈现出动态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尤其

是高级生产要素的变数特征,既是可以改变的、转移

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尤其是技术提高和创新、劳动

力素质的提高对一国的生产和贸易结构的影响更为显

著。这些无疑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希望,巴拉

萨¨^“1的阶段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经济的迅速发展会导致一国要素禀赋的变化,进而使出口商品构成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的初期,一国的要素禀赋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国的要素禀赋会发生变化,在出口商品的构成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会增加,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

将发生变化。因此,动态比较优势在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以及贸易与经济内生增长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

但反对者也提出根据动态比较优势可能带来的后果。林毅夫u副指出,提倡动态比较优势这个概念的政府或经济学家,他们想要发展的行业通常是今天没有

比较优势,也许要10年、15年之后才有比较优势的产

业,产业中的企业建立起来以后,在竞争的市场当中

没有自生能力,结果是延缓了这个国家在这个产业具

有比较优势的时间,成了永远需要保护的幼稚产业。

傅朝阳和陈煜¨刮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在整个产业或行业的发展上根本谈不上竞争力,但是可以在某个产业链中的零部件或产品的深加工环节上挖掘并创造潜力和

竞争力。

3.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关系之争

相当一部分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将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看作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或者认为提出竞争优势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取代比较优势理论。林建红和徐元康n73坚持认为竞争优势理论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超越,是对当今国际贸易现实的迫近。吴易明与杨曦¨驯提出应采用竞争优势理论代替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贸易战略的制定。蒋瑛和谭新生H"认为按照当今贸易发展趋势,创新可能一开始就与比较优势脱节。而以非价格竞争优势的形式出现,提出中国引进FDI及外贸发展模式应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即将比较优势和新技术优势发展模式结合。

反对者则指出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完全割裂、相互对立的观点基本上是错误,虽然在进一步研究中又有不同意见,但在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有了比较优势不一定就有了竞争优势这一点上达成了基本一致。林毅夫u副等人认为比较优势是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决定的静态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当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之后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竞争优势理论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之上的,并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并不

能替代比较优势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的是二者的同一性。部分研究者承认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更多强调的是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换。

也有研究者认为虽然二者存在同一性,但从动态的角度看,二者的对立性会日益加剧。袁向东m1认为二者在内涵、来源、变化速度和所揭示利益方面有所不同,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只考虑参与国际经济方面是否得利,要说明的是国际经济的和谐;而竞争优势理论更为综合,并用引入了国家(民族)利益这一特殊的福利因素。周小洪忙¨认识到决定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的资源拥有状况是先天决定的,属于决定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中的基本要素,培育竞争优势必须以比较优势为基础,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促使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但同时又认为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入。

产业内贸易的迅猛发展,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呈现日

益分离的趋势。

有研究者提出独到见解,如Wartml通过通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国别和企业的研究,认为竞争优势支

持者之所以攻击比较优势理论,部分是因为对比较优势的误解,部分是因为对适用对象选择错误。他指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竞争优势更适用企业分析,比较

优势仍然适用国家分析。邹统钎、周三多∞1指出比较优势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比较,竞争优势是指产品的比较,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需要一个转换过程,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技术、规模、人力资本投资、管理、生产方式等后天性因素起主要作用。

三、政策争论1.比较优势战略论

比较优势理论自然延伸成一种经济发展理论,在

指导一国确定经济发展战略、贸易战略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Dollar理论研究新进展把技术和制度分析引入发

展中国家,强调了制度激励和技术进步是发展中国家

获取比较优势的源剥圳。理论研究新进展就中国问题

进行分析时,杨小凯提出经济改革应宪政先行,提出建立宪政中国,林毅夫明确反对这种观点,强调技术的重要性。

相当一部分研究者,如朱鸿伟滔】、林毅夫Ⅲ】、张湛彬Ⅲ1等人坚持发展中国家要根据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制定经济政策,实现比较优势的转换,由此产生真正

的国际竞争优势。林毅夫指出,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就

是要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赶超型的跳跃式经济发展战略最终是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国家首先应但一些研究者认为比较优势原理过时,由此确定的发展战略或贸易战略必然也不适应当前国际竞争,万方数据

略。洪银兴m1反对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

战略,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

领头产业,如不及时扭转,中国的产业结构不但不能

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得到升级,还会进一步低级化,

不能为了单纯追求外向度指标而牺牲产业结构高度化

的目标。王佃凯旧1从比较优势战略忽略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动态贸易利益的角度出发。

指出发展中国家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国际贸易,反而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徐建斌、尹翔硕陋1则认为由于合成谬误山的存在,落后国家不能简单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基于自然资源的外生比较优势,提出应采用战略性利用比较优势的贸易战略:即推动技术

进步,利用内生比较优势改变自身在长期中的总的比

较优势,在动态中改变比较优势等级,从而在较优的国际分工地位上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政府角色论

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的争论和斗争一直伴随着贸易和国际分工历程,政府角色该如何定位。Ricardo之

后的经济学家一般都接受比较优势假设和自由贸易主

张,认为政府的干预只会产生经济扭曲,经济问题只能靠市场解决,政府的角色长期被定位为“守夜人”。

与此不同,干预主义者认为这种扭曲来自于市场失灵,

必须通过政府干预进行纠正。实践证明,国际分工的历史不是“自然的转移过程”,而是各个政府通过不断

的干预使本国处于有利地位的历史Ⅲ1。

新贸易理论强调了政府行为的重要性,摆脱了纯

粹自由主义的阴影。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本国政府采取贸易干预政策的前提,与市场竞争不完全性联系的垄断利润或垄断租金的存在使干预的经济利益基

础,政府能起的作用是迫使外国厂商让出一部分垄断

租金p’。Brander、Spencer和Krugman等人以模型证明

应提倡战略性贸易政策。Krugmanp¨主张政府采取补贴、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扶持本国的战略性产业,获得战略优势。但战略贸易政策的实施要以其他国家不会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为前提。佟家栋Ⅲ1指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提出了比较优势和竞

争优势相分离的问题。

政府的角色应是强化特殊要素的创新,不要干预要素与金融市场,强化产品、安全与环境标准,限制垄断、鼓励竞争等。

四、结论和启示

综合关于比较优势的主要理论研究及其经验检验。

笔者发现,除了少数研究者对比较优势的误解外,各

种贸易理论对比较优势原则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只是

对比较优势形成原因、作用、内涵等有不同解释。从19世纪初至今,由于理论自身局限性和贸易实践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从多个角度提出见解,比较优势理论

一141—

该做的就是充分地利用自己当前的比较优势。

分别提出战略性政策、竞争优势战略,或推崇超前战

经历了・个不断深化和扩充的过程,通过运用动态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供给、需求两方面、多要素的综合作用分析,建立起了综合的国际比较优势模式。这实际上是对现实经济生活中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随着

经济的发展而演变的反映。

总体而言,比较优势理论为贸易理论研究和政策选择提供了一套基础性的分析框架,研究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和现实演变,对于发展中国家利用、转换本国的比较优势,从而提升本国产业结构、培养国家竞争优势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当前全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形势下,可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指导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发展劳动密集型、两头在外的贸易加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东

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已经升级,就可以开始果断发展和

新的比较优势相适应的产业升级和转移项目,投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科技型、环保型、生态型、集

约型和节约型项目,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而中西

部地区还应遵循比较优势原理,对本地状况做具体分析,当前要鼓励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

发展,同时要提前考虑到比较优势在条件成熟时的动

态升级问题。

[注释]

是当许多国家都采取相同战略时,则会导致所有国家都失败。

[参考文献]

[1]Krugnmn

PR.Increasing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

tionand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9。(9):469—479.

[2]Krngman

PR.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theGains

From

Trad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1,89:

959—973.

[3]KrugmanP

R.RethinkingInternationalTrade[M].Mas.

sachusettsInstituteof

Technology.1990:283—-285.

[4]Dixit

K,NormanV.Theoryofinternationaltrade[M].

London:UniversityofCambridge,1980:28--32.

[5]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

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1。(10):39—43.

[6]陈家勤.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2000:123一129.

[7]张小蒂,李晓钟.略论“比较利益陷阱”[J].商业研

究,2001,(12):107—108.[8]Fisher

E.Growth,TradeandInternational

Transfers[J].

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5,39:143—158.

[9]洪银兴.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J].经济学动态,2002,(12):8—12.

[10]王文先,王孝松.论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J].财

经科学,2008,(1):94一loo.

一142一

万方数据

[11]杨森林.关于对比较优势理论诘难的若干思考[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8):35_37.

[12]江小涓.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

[J].经济研究,2007,(5):5—17.[13]Balassa,Bela.Trade

Liberalization

andRevealedCompar-

ative

Advantage[J].ne

ManchesterSchoolofEconomic

andSocial

Studies,1965,33(2):99—124.

[14]Balassa,Bela.Comparative

Advantagein

Manufactured

Goods

Reappraisal[J].Reviewof

EconomicsandSta-

tistics,1986,68(2),315—319.

[15]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

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7):28_35.[16]傅朝阳,陈煜.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

[J].经济学(季刊),2006,(1),579—590.

[17]林建红,徐元康.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研究

[J].商业研究,2004,(9):9l—94.

[18]昊易明,杨曦.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外贸发展[J].

江西社会科学,2003,(2):35—38.

[19]蒋瑛,谭新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外贸竞争力

[J].世界经济,2004,(7):51—54.

[20]袁向东.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J].国际商

务研究,2003,(6):18-22.

[21]周小洪.竞争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创造[J].武汉船

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53—55.[22]Peter

Warr.ComparativeandCompetitiveAdvantage

[J].Asian—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

1994,8(2):

1一14.

[23]邹统钎,周三多.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国际贸易

格局决定因素的大转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5):37—40.

[24]赵玉萍.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J].山东经济战

略研究,2004,(9):32—35.

[25]朱鸿伟.当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暨

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39—3.

[26]张湛彬.中国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J].

经济研究,2003,(6):52-55.

[27]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一兼论国际贸易的比

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1997,(6):20w

26.

[28]王佃凯.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J].经

济评论,2002,(2):29—32.

[29]徐建斌,尹翔硕.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

效性[J].世界经济,2002,(1):32.37.

[30]佟家栋.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J].世

界经济文汇。2000,(6):39—44.[31]Klllgman

R.scale

economics,productdifferentiation

and

thepatternof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70:950—959.

[责任编辑:欧树同1

①合成谬误论:一个国家采用某种战略可以获得成功,但

研究比较优势有什么实践实践意义篇六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又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目录

比较优势理论

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又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

1.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2. 国家之家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3.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

4.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5.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6.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然而,比较优势说许多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经济现实。由于完全自由竞争的假设、生产资料在国内自由流动和在国际间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资源充分利用和充分就业的假设都不符合经济现实。因此在这种严格条件下论证和理论很难作为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指导原则,这样比较优势说的普遍适用性就值得怀疑。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贸易比较优势

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事实上,中国的“田忌赛马”故事也反映了这一比较优势原理。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马,每个层次的质量都劣于齐王的马。但是,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马,再用拥有相对比较优势上、中马对付齐王的中、下马,结果稳赢。

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它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时英国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谷物法”废除了。这是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

实践检验的结果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如迈克道尔以1937年为例,通过考察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以验证得出:对于美国劳动生产率(根据工资差异加以调整后的)相对高于英国的产业而言,美国在这些行业的出口也相对高于英国这些行业的出口。斯特恩比较了1950年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国、英国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根据他们的分析,1950年在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了假设检验,但到1959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整体来看,比较成本理论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他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贡献是,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起因。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订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认定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的产品销售市场得以迅速扩张,因而十分强调对外贸易对促进一国增加生产扩大出口供给的重要作用。或者反过来说,斯密和李嘉图站在当时新兴的产业资本家阶级的立场上,为了给产业资本所掌握的超强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

剩余产品寻找出路,从供给的角度,论证了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以及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可以将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思想归于贸易理论研究上的“供给派”(School of Supply)。

但就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各自涵盖的研究对象而论,对此两者进行比较,人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一国是否拥有绝对低成本的优势商品,只要存在相互间的比较优势,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就可以使贸易双方都获得贸易利益。这就是说,实际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考察,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涵盖了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而不是相反。这说明,斯密所论及的绝对优势贸易模型不过是李嘉图讨论的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个特例。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将只适用于某种特例的贸易模型推广至对普遍存在的一般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正是李嘉图在发展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一大贡献。

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不失为指导一般贸易实践的基本原则。不仅如此,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除了可以用于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以外,还有较为广泛的一般适用性。 如大学教授一般都要聘请助教,专门负责对学生的日常辅导,负责批阅学生的作业,同时还要帮助教授做好讲授课程的有关准备工作。但我们知道,一位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完全可以在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兼顾这些工作,而且教授直接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们的收益一定会更大、更多。又如经验丰富的外科大夫除了能够给病人动手术以外,肯定还完全能够胜任对病人的护理,完全能够亲自为一个外科手术作各方面准备。但外科大夫往往都要专门聘请护士小姐。再如企业的高级资深管理人员

研究比较优势有什么实践实践意义篇七
《结题报告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

项 目 结 题 报 告

项目名称:大学创业选择现代服务业的可行性研究 项目编号: 学生姓名: 刘俊其、胡秋云、沈轩、朱海灵 所在学校和院系: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系 项目实施时间: 2010年5月-2011年5月 指导教师: 郭鹏 联系电话: 13808410376 填表日期: 2011年5月10日

湖 南 省 教 育 厅

2011年制

一、基本情况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研究比较优势有什么实践实践意义》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研究生实践目的及意义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研究比较优势有什么实践实践意义”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研究比较优势有什么实践实践意义"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0303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