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科举制存在的问题

科举制存在的问题

2016-02-04 11:04:0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科举制存在的问题篇一《从科举看高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科举制存在的问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科举制存在的问题篇一
《从科举看高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科举制存在的问题篇二
《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的启示》

2005年6月第24卷 第3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MianyangNormalUniversityJun.,2005

Vo.l24 No.3

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的启示

左群英, 范文娟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400047)

摘 要:科举制度是继世袭和察举之后相对更加公平合理的一种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多方面的积极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认真分析科举制度的合理性及其弊端对今天的高考改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建立和完善多维、灵活、民主的考试和招生体制,从而推进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科举制度;考试制度;高考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1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05)03-0082-04

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进

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了1300年。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制度,可以发现,科举是其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一项考试制度,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留下了科举的烙印,它的积极功能与消极影响都十分巨大,其千秋功罪至今难以/盖棺论定0。从科举制的视角进行历史与现实的观照,有助于我们探寻考试发展的内在规律,并能为今天的高考改革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使考试制度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断,显然是太轻率了0。何况一种制度在中国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必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我们在今天远距离地重新审视这种制度,会发现它对中国历史乃至现在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归纳起来,其历史功绩有如下几点:

11科举制度是相对比较公平合理的一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制度大体分为三种形式:世袭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世袭制的弊端自不必说,以荐举为核心的任何一种制度也最终必然出现权贵把持、徇私舞弊之弊病。惟有以考试为核心的科举制度,方从制度上堵住了/任人唯亲0之漏洞,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萧功秦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以科举制度为枢纽,在平民与精英之间,以及在社会精英的三大主要阶层(地主、士绅与官僚)之间,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因而就传统官僚专制社会所具有的社会流动程度而言,中国可以说是人类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具阶层开放性结构的社会。

当然,科举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十全十美的,在一千多年的运行过程中也一直伴随着徇私舞弊的现象。但我们必须承认,是权力就可能产生腐败,是制度就可能有漏洞。科举虽存在不少问题,但/圣人不能使立法之无弊,在乎因时而补救之0,故

[1]

一、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及其历史功绩

上世纪初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立即成了一堆人人唾骂的陈年垃圾,很少有人愿意再去拨弄它几下0。然而科举虽/失之华夏0,却/得之四夷0。19世纪,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考试选才、平等竞争的精神,建立起现代文官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为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开创了全新的局面。为此,一些西方学者对科举赞誉有加,如卜德将科举制誉为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0,美国著名汉学家H.G.Creel认为科举制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0。所以/如果让这些优秀动人的艺术作品来替代现代人对整个科举制度的理性判

[1]

收稿日期:2005203221

作者简介:左群英(1974~),女,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学论。

在其运行的一千多年间虽经许多尝试,却没有找到一种更为有效的能够取代科举这种考试选才方式的制度。

21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维护封建社会结构的稳定。

首先,科举制度把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适应了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制的大趋势,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正因为如此,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者极为重视科举制并精心保养和维护着科举这部精细繁复的人才筛选机器。其次,以/仁0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其实质是维护/礼0,即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因而儒家思想被历代列为考试经典,从而巧妙地将儒家思想潜移默化地灌输到每个人的头脑中,成了天下读书人思想的统领。所以科举选拔出来的各级官员一般都对朝廷忠心不二,从而使封建统治机器运行达千年之久。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儒家文化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惟一的延续数千年不断的文化,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在两千年间大体维护统一的广大疆域的国家,科举制度功不可没。

31客观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使社会上形成/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0的读书风气。

儒家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0在科举制度中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因而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0的社会风气。这种读书的热忱其实与我们今天炒股和买彩票的心理是暗合的。因为科举成功者虽然只是少数,但毕竟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这就使全体读书人抱有侥幸心理,希望自己成为幸运儿中的一个。因而它使无数真正和自认的人才陡然振奋,以极大的热情和顽强的毅力来学习儒家经典和诗赋文章。这种风气虽然未必是好的,但它在客观上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修养,使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大大提高,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而且,科举选出的官吏所具有的文化修养使冷冰冰的国家机器都带上了一点人情味和诗意的色彩,无怪乎余秋雨会发出/在中国居然有那么长时间以文化素养来决定官吏,今天想来都不无温暖0的感叹。

展时,从中国科举场中走出来的仍然是清一色的穿着长衫,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0。梁启超所谓/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目不足致用也0。科举之所以到后来无法正常发挥其积极功用,就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在几部儒家经典以及诗赋文章,结果导致广大读书人/终日埋头于经书,不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以及自然科学;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窒息了思想的活力;形成了重权威轻创新,重继承轻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依附性强而独立性弱的性格特征0[2]。这种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所付出的是整个民族创造力萎缩因而国家日益贫穷落后的沉重代价。西方也有漫长的禁锢思想的中世纪,但那是依靠强权和暴力来实现,因而反倒容易被突破和推翻。然而中国的集权却是借助科举这一极具欺骗性和诱惑力的制度来实现的,像一张七彩的网,又像麻醉剂一样,使人们毫无痛苦,毫无怨言的接受这种统治。华南师范大学冯增俊教授指出:正是/科举制0缔造了唐宋的繁荣,也成为宋以后中国落后的祸首,它用最虚伪的方式,扼杀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也是中国/零诺贝尔奖0的原因之一。

21科举强化了/学而优则仕0的观念,使官本位的思想在中国根深柢固,对中国社会有着长远的消极影响。

科举制度下,学习的目的就是考试,考试的目的就是做官。中国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0,其实并不是对知识的崇拜,而是对权力和物质的崇拜,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0。当然不能否定科举同样选拔出了大量忧国忧民,致力于治理国家的清廉人才,但这些人才仍然得仰仗权力的力量才能实现其抱负。所以举国上下,无论贤达之人还是卑贱之人,都冲着一个目标而读书,即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然后做官。

这种官本位的思想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人的骨髓中,也使得中国文化在人类中文化独树一帜。看看电视上一部接一部的什么/大帝0什么/王朝0及其高收视率,就可以看出不少中国人骨子里对君王及其所代表的权力有多么的崇拜。人们甚至一厢情愿的认为权力可以感天地,泣鬼神,所以许世麟非得考上状元才能救母于雷峰塔。至于日常生活中的官本位和有权好办事的现象就更是不胜枚举了。

二、科举制度日益凸现的弊端及其消极影响,使其最终走向终结。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集中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1千余年考试内容僵化不变,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限制了创造力的发展。

当近代西方正致力于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

三、科举制度对今天高考的启示。

为什么有着如此完备的人才选拔制度的中国在

近代却远远的落后于后起的诸多西方国家呢?这是一个远非过时的话题,尤其在我们致力于改革高考的今天。同为大规模的社会竞争性考试,古代科举与现代高考有颇多相似,而且与科举的革废是时人议论的焦点这一历史情形相同的是,高考制度之存废与改革亦成为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

笔者认为,正如科举在中国历史上是必然存在的一样,高考作为相对公平的一种考试制度,在目前是唯一可行的。因为有限的教育资源必定会引起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方面的竞争,只要这种供求矛盾存在,就势必需要一种制度来进行选拔,而/考试这种方法有它固有的局限性,因为学生的学习和素质发展得怎么样,最终要受社会实践的检验,无论怎样改进考试,也不能完全克服其局限性。但用考试的办法,来代替实践的检验,它用的时间短,收效快,结果确定。在这个意义上它还优于实践的检验,这是考试的合理性和存在的科学依据0。再稍微考察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一旦取消考试,其后果是严重的。科举的废止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价值之间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这种/先破后立0的/休克疗法0使新旧制度之间本该有的过渡的锁链被突然断开,从而使社会陷入了混乱和无序。正如严复所言,/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0。再看文化大革命废除高考致使/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0就不难明白:高考不能轻言被废除,只要国家需要对人才进行/选拔0或者/选择0,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尽管它仍有弊端,就仍不失为一种更为公平的选才制度。

但是,现行的高考制度的的确确存在一系列严重的弊端,不改革无以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不改革将重蹈科举制度的覆辙。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今天的教育和高考现状已经初显科举弊病之端倪,正因为如此,全社会才投入巨大的热情进行争论和思考。总之,考试不能废除,但要改革目前高考体制中存在的违背教育规律、阻碍社会发展的制度,笔者认为至少应从如下两个方面起步进行大力改革:

11全社会应从对高考近乎狂热的宣传中解脱出来,恢复应有的冷静和平和。

余秋雨曾经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所遇到的最大悖论,产生在包围着它的社会心态中。本来是为了显示公平,给全社会尽可能多的人递送鼓励性诱惑,结果九州大地全都成了科举赛场,一切有可能识字读书的青年男子把人生的成败荣辱全都抵押在

[4]

[3]

里边,科举考试的内涵大大超重,,。遴选人才所应该有的冷静、客观、耐心、平和不见了,代之以轰轰烈烈的焦灼,激奋、惊恐、忙乱。,,竟然一下子炒得那么热,闹得那么火,一千多年都凉不下来,几乎把长长的一段历史都烤出火焦味来了。0

[1]

诚哉斯

言。其实我们今天的社会对高考的态度又何尝不是如此。以前所谓/十年寒窗读,一朝题名时0,而现在的学生则从学前班开始,漫漫十几年求学路,皆冲着一个时辰而去,就是金榜题名时。孟郊诗中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0,张籍诗中所谓/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万里尽传名0,写尽了科举状元的得意。而今天的社会对所谓高考/状元0的炒作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2004年8月8日在有/举人村0之称的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举行的/中国金榜文化节0,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闹剧。另据2004年9月13日5京华时报6报道,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历年省级状元的名字将被刻成碑,和国子监孔庙的进士碑立在一起。孔圣人、科举状元、高考状元,将这些散落在数千年历史中的碎片拼贴在同一个空间时,分明暗示着个中有一种传统薪火相传,历久而弥新。哀哉神州!百年之前科举制度已告废除,百年之后科举精神又借尸还魂,木乃伊归来了。

然而与状元们的春风得意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落榜者的失意与悲哀。有赵嘏诗为证:/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0今天的学生一旦落榜则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付之东流,有的只能打点行李,戚戚惶惶的踏上自谋职业的道路;有的心理太脆弱,对未来丧失了信心,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干脆选择自杀。虽然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兼顾所有人的利益,但至少我们不能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少数人的利益。今天社会对高考状元的过分关注和追捧就是无视大部分落第者或状元以下的学子们的心理,加剧他们的挫折感和自卑感。而我们的社会靠的可不是寥寥几个状元来建设的。

21必须改变高考大一统的局面,建立和完善分层次的育人体系和灵活的考试招生体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转变职能,把高考及招生的权力逐步下放到高校。

在2004年8月12日/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0上,同济大学校长万钢说:/一个人的知识可以在考卷上考出来,但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是不能在考卷上反映出来的。高考是一把尺,这把尺应该是

多维的,但我们现在只是一维的,一个总分就决定了终身。0这句话说的太对了。但他又同时指出/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条件下,改起来太复杂了,也只有这个办法0。笔者则不敢苟同。为什么/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0?为什么因为/改起来太复杂0就/只有这个办法呢0?高考时间计划由七月改到六月一开始也许多人反对,说改起来牵扯太多,太复杂,不好操作云云。但很快不也顺利改过来了吗?也没见出什么乱子啊。其实,不就是把目前的这/一把尺0改成多维的吗?步子迈大一点也未见得就不稳啊。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那么稳固,不也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了吗?而且结果还繁荣了市场,搞活了经济。

所以我们要下决心改革高考,而且应从改革升学体制从而改变现有的教育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入手:

第一:增加考试次数。这样既避免因一考定终生的做法而埋没人才,又可缓解组织工作的负担和压力。而且每次考试的内容和难度可以不同,以此对各类学生进行分流。如现在的艺体生无须参加统考,可以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并增加与所考专业相关的考察内容。这样选出的艺体人才恐怕也更合理。像美国的SAT(ScholasticAptitudeTest学术能力测试)测试一年一般举办6次,学生交钱就可以参加考试,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直到考到自己的满意的分数为止。

第二:除考试成绩外增加形式多样的招生录取标准。比如增加面试,或建立特长及能力档案,其中可包括平时参加的社会调查和各类活动的表现。现在考英语类的考生需参加口语测试,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需由所报考的学校来组织,而不是像现在由考生所在地区的教育部门来负责,结果流于形式。另外考物理化学类相关专业的考生也需参加由所报考学校组织的实验操作技能的测试。有人会说这样工作量太大,无法实行。实际上只要把这些权力及组织工作交给高校,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如美国参考文献:

除SAT和ACT(AmericanCollegeTest美国大学考试)外,学校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和标准,对入学申请者进行综合性测试,其成绩也纳入录取标准之列。现在的研究生招生不也这样搞吗?只有这样,选出的人才才是全面的,才能对中学教育进行良好的导向,固若金汤的应试教育也自然不攻自破了。第三:把考试和招生的权力还给高校,让市场竞争来调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只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美国的大学是招考分离的,各学校有招生自主权。SAT和ACT考试的举办者根本不是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而是民间考试机构;对入学申请者进行综合性测试的也是学校。这样的招考制度,将更大的自主权放到了学校和学生手中,这是主权在民的社会价值的自然反映。教育民主是社会民主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唯一出路。如果担心把考试招生权交给高校会滋生教育腐败,导致无序和混乱则完全没有必要。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只能促使高校下决心花大力气来办好教育,吸引学生;为了生存和发展,高等学校也自然会对教育的供求做出灵敏的反应,以保证办学方向的准确性。自然,政府也应该担负起监督和引导的职能,并借助教育和文化的力量着力从道德上和法律上健全社会的诚信机制。

总而言之,从制度层面来说,科举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杰作0。但它并未给中国带来福祉,并终归被历史淘汰。对这一悖论的思考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其他任何传统文化一样,科举文化所形成的深厚的历史积淀仍被分为清晰的黑白两半。研究科举的价值亦不仅仅在提供正面借鉴上,对其消极面的反思与批判也具有同等甚至更大的价值。把久远的历史与眼前的现实连接起来,在历史进程中审视现代教育的真谛,从中体会推进教育变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而下决心付诸实施,这恐怕是科举制度这一传统文化带给现代中国的最大启示。

[1] 余秋雨.十万进士[A].文化苦旅[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9.

[3] 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0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5):73.[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7.

[5] 任南.中国应试教育批判[EB/OL].

(下转第111页)

[3] 长孙无忌等著;隋书#经籍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4] 郑樵撰;通志#校雠略.北京:辅仁大学,民国间.[5] 章学诚撰;校雠通义.抄本:王氏十卷楼,(1644-1911).[6] 程俱撰;麟台故事.抄本:明(1368-1644).[7] 陈騤撰;南宋馆阁录.清.(1644-1911).[8] 祁承(火业)撰;澹生堂藏书约.刻本.重印.

[9] 孙从添撰;黄任恒重辑.藏书纪要.刻本.广州:民国5年(1916)第56册.[10]丁雄飞撰;缪荃孙辑.古欢社约.刻本.后印.杨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本,(1982).[11]周永年撰;吴昌绶辑.儒藏说.刻本.任和吴昌绶双照楼.民国七年(1918).[12]曹溶撰;流通古书约.刻本.重印.长塘鲍氏,清乾隆年间至道光间.

BooksCollectedintheAncientTimes&Pre-LibraryTheory

JIANGGuo2li

(Library,MianyangInstituteofCareerTechnology,Mianyang,Sichuan 621000)

Abstract:

InChina,thepre-librarytheorygoesthroughaprocessfromthebook-collectiontheorytothe

book-managementtheory.Measuresaretakentocollectandselectbooksinthedifferentdynastiesofourcountrysothatthebook-selectiontheoryisincreasinglyperfected.Thebook-managementtheoryisenrichedbymeansofprivateandgovernmentcollectionofbooksaswellasthepublicuseofbooks.Thereisacloserelationbetweenbookscollectedintheancienttimesandthepre-librarytheory.

Keywords:bookscollectedintheancienttimes;pre-librarytheory;selectbooks;books-selectingtheory(上接第85页)

EnlightenmentfortheCurrentEntranceExaminationtoCollege

by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

ZUOQunying,FANWenjuan

1

2

(SchoolofEducation,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

Abstract: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thatselectstalentwithexaminationsismorefairandreasonablethanthehereditarysystem.ItmakesgreatcontributionsintheChinesehistory,butproducesaprofoundandnega2tiveinfluencetoo.Soaseriousanalysisof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isimportanttobuildingupandperfec2tingamulti-dimensiona,lflexibleanddemocraticexaminationandenrollingsystem,whichmustpushforwardtheeducationalmodernizationprocess.

Keywords:college

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examinationsystem;reformintheentranceexaminationto

科举制存在的问题篇三
《1从科举制度看应试教育的历史文化根源》

从科举制度看应试教育的历史文化根源

摘要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 1300 多年,对中国教育有着重大和长远的影响。现 今的应试教育制度与古代科举制度虽然存在于两个历史范畴, 但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密 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从两者产生的背景、考试形式和两者的意义与弊端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 的比较和简要的分析,并从科举制的衰落得出了几点现今应试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应试教育

一.应试教育与科举制度之间的相似性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经过唐代的发展,宋、元、明的演变更趋完备化、定 型化,至清朝则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直至 1905 年寿终正寝,退出历史舞台,在中国历 史上存在了 1300 多年,对隋唐以后封建社会的教育仍至整个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 深远的影响。

当今社会, “素质教育”的理念被不断提起,但应试教育的观念着实是根深蒂固的,不 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还是家长们的教育方式,无不透露着应试教育的影子。这一普遍的社 会现象,与应试教育产生发展的根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 试教育与科举制度都是为顺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度是隋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为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而产生的。隋朝 建立后,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行政机构。 而这些机构的正常运转,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去充实它。隋朝之前采用的“察举” 、 “任 子” 、 “纳资”及“九品中正”等一系列选士制度此时也充分暴露了它们的弊端,例如隋之前 的九品中正制, 注重门第, 将选人的大权掌握在地方中正官的手中, 仕途完全为豪门所垄断, 非常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也加深了不同阶层 之间的矛盾,广大下层知识分子渴望打破此种局面,跻身上层,参与政治,分享权力。因此, 科举制的产生正是为了选拔大量人才,将选才的权利收归中央,解决官吏缺乏,同时缓解阶 级矛盾而产生的。

当代应试教育制度的产生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经历十年文革浩劫后的中国, 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大批人才去建设国家。而文革期间的推荐选拔制,早已成了 少数人搞不正之风的手段,所推荐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人,不但数量有限,而且大多素质不 高,根本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大量被文革耽搁的青年迫切渴望知识, 渴求成才, 因此 1977 年的高考制度的恢复正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人 才,为广大求知青年开辟了一条成才之路。

第二,当代应试教育与科举制度在价值取向和考试形式上也有相似之处。

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都是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 都是当时较为客观公正的一种选拔人 才制度,两者都将考试的成绩作为评判人才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了古代十年寒窗苦读只 为考取功名,现今读书只为高考的现象。这两种制度在考试形式和手段上也大体相仿。科举 制度考试主要采用贴经、墨义、杂文、策论、诗赋等考试的形式,其中的墨义题、贴括题、 截搭题等题型与应试教育中的填空题、默写题等题型,在形式的呈现、内容的冷僻等方面有 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

第三, 科举制度与应试教育在对社会和教育的意义上和两者存在的弊端也有着许多相似 之处。

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都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 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 发展。但由于科举制度与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选“士”制度,一旦选士成功,被 选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前景都会得到明显的改变。 因此尽管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都有一套十 分完备的考试制度,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客观公正,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蕴含着极不 公正的一面。一方面试题本身的僵化、腐化,考试内容的死板、冷僻,并不能真实综合地反 映人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评分时的主观随意性或是机械教条主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 了考试的客观性。同时由于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考试的内容都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学校教学 的安排又是围绕着科举制和应试来进行的,结果便导致了学校教育中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 学习风气日盛,广大知识分子终日埋头于书卷,不注重研究实际问题,只重视书本知识,轻 视甚至忽视实践活动, 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窒息了思想的活力。 另外由于竞争十分激烈, 为了跃龙门而出人头地,不少人便不择手段地通关节,走后门,寄希望于徇私舞弊,甚至出 卖自己的人格,良知。所有这些都背离了科举和应试的初衷。原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和 社会发展的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反过来又严重地制约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二.科举制衰落的必然性与应试教育存在的缺陷 

1905 年,科举制正式结束,它的衰落有其必然性。

第一,科举制度的日益僵化。科举制在其初设时,隋唐时期注重文词诗赋,对文化的促 进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唐诗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块瑰宝;宋朝时,也有较发达的理学、文 学和史学,但明清以后,由于八股取士,以程朱理学为依据,从而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致使 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大多数成为范进式的庸才腐儒, 流弊无穷, 影响到了社会的各阶层的发展。

第二,科举制影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科举制以儒学为考试内容,从而导致了自然 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四书”在观念上成为学问的全部, 自然科学技术则被视为无 足轻重乃至与传统利益相悖逆的东西。科学的落后使清朝的国门在洋枪洋炮的攻击下打开 了,开始了一段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工业文明和科学文明都完全与当时的世界脱节, 造成了落后的社会局面。

而当今的应试教育制度也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

第一,应试教育是一种淘汰性质的教育,它以汰“劣”来选“优”,因此造成了许多人 不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形成许多人追寻名校的现象。

第二,应试教育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与学的绝对依据,它不能全面综合和多元地去评 价和考核一个学生,因而缺乏一定的客观性。

第三,应试教育以升学为轴心设置课程和安排教育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 的个性发展也收到很大的限制。

第四,学生学习均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第五,学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因此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快乐地发展。

三.应试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现在,许多人都对高考等应试教育制度存在否定的态度,但我认为,应试教育制度在我 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第一,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力量还无法解决教育供小于求的矛盾。 在这样的情况下,势必要有一种比较公正公平的方法来进行选拔。 而考试正是这种比较公平 有效的方法。

第二,是历史发展、演变的必然。考试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目前为止最客观、最公正、

最有效的评价手段。现在无论是企业还是单位,都喜欢采用考试的方法来考核员工和选拔新 员工。这是因为考试可以在一个统一的环境下对应试者作出评判, 比较少的受主观等原因的 干扰。

四.应试教育的改革方向

综合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的问题,在肯定应试教育合理性的基础上,我们对应试教育应 该采取一种客观的态度,不是一味地否定它,而是应该在现在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第一,注重考试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 当增加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的题目。

第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成为考试关注的一个重 要内容。

第三,考试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以考查学生的 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第四,考核标准的多元化。不能仅将考试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从多方面的考查 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价。

公管 071 

项晓菁 曹金玲 李莉 陈梦芸

科举制存在的问题篇四
《科举制度》

为科举制度申辩

导语:1905年科举制的停废,终结了1300年尊崇科举的时代。废科举后的100年中,它背负了种种的骂名。人们对科举制度存在着几大误区:1. 科举无法选拔真才。2. 科举造成中国科技落后。3. 考试作弊说明科举制黑暗。4. 妇女无权参加科举,因此科举制很不平等。5.科举造成官本位体制。6.科举导致官场腐败。

更有“范进”、“孔乙己”、“陈士成”等“活生生”的例子摆在我们的眼前,因此,在很多人眼中,“科举”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一个贬义词,被当作是“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吃人工具”,被认为是国家落后、主权沦丧的的一大帮凶。

然而,作为一种人才选拔的制度,“科举”真的是上述罪名的“元凶”、“主谋”么?科举制度的弊处一定大于利处吗?

科举之前

要评价科举制度功过,自然需要了解科举制度形成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到了东周,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国君服务。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

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两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也即是说,科举制度出现之前的一系列人才选拔制度,尽管经过多次改良,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仍在于“不公平”。尽管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但从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形式上说,则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这种平等择优的竞争方式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一一申辩

人们加之于科举的种种罪名,往往源于对科举的误解,或有“本末倒置”、“以偏概全”的嫌疑。

误解一:科举无法选拔真才

其实这一点已经不仅仅是对于科举的怀疑,而是对于所有考试的。他们认为考试使得人才发展单一化,压榨了人的创造性,甚至认为科举考试腐蚀读书人,是读书人沦落。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将文学作品中虚构出来的范进、孔乙己当成科举人物的代表,以为科举制造就的都是这种类型的腐儒,他们却忽略了大量真实的杰出的科举人才。事实上,据《辞海》文学分册所录中国历代作家统计,隋唐五代至清代及近代作家共六百零二名,其中进士和举人等出身者共三百四十一名,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六点六,而且这还不包括秀才一级的科举中式者。因此可以说中国帝制时代后期多数文学家是科举出身者。

误解二:科举造成中国科技落后

在探讨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时,将主要矛头对准科举是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但这种说法过于笼统而缺乏具体分析。唐宋两代重视科举,尤其是宋代科举地位崇高,是一千三百年中国科举史上最为重视科举的时期之一,而当时中国科技却远远领先于西方。所以,简单将科技落后归咎于科举显然是不能够的。事实上,中国科技的落后是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向来重治术轻技术,并且科学研究还会受到各种限制。举天文的例子来讲,从晋到明,一直禁止私藏天文书籍,禁止私自研究天文,这种种限制,无疑会阻碍科技的发展。并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宏观而忽视微观,治学之士偏重抽象而忽视具象。举绘画的例子,中国的山水画只以浓淡不

同来表现山川的远近,而没有人将房屋等建筑用明暗对比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出来,并且讲究心领神会的意境;而西洋画则注重明暗对比、色彩搭配等具体绘画技巧。 误解三:考试作弊说明科举制黑暗

科举制将个人和集团的政治权利、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竞争,集中到考场上的智力水平和文化知识的竞争中来,因此,许多人挖空心思企图破坏这一公平的制度,或者想方设法钻制度的空子,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挤入仕途。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考试作弊实非制度之过。而就防作弊的机制与方法来讲,科举制度实已相当完善,以致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误解四:妇女无权参加科举,因此科举制很不平等

妇女被排除在选拔范围之外,并不能归罪于科举,没有科举制,古代妇女也一样无权参政,这是古代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误解五:科举造成官本位体制

官本位、学而优则仕的体制并非科举造成,科举只是使学而优则仕制度化,入仕竞争规范化而已。说到底,科举制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因为在科举制产生之前,

中国已经是一个“贵义贱利”、重道轻器的国家了,治术重于技术是儒学社会的一贯传统。

误解六:科举导致官场腐败

将清末官场腐败归罪于科举可以说是本末倒置,恰恰是社会衰败、官场黑暗才导致科举走向穷途末路。考试取士是从制度上防止用人方面的腐败,如果没有科举这一道关口,清末官场还不知会更腐败多少倍。晚清吏治腐败的部分原因恰恰是考试选官制度受到了削弱。由于允许捐官以及其它吏道盛行,不少举人和进士很难入仕,甚至有进士出身后二三十年待选的情况。官途多让其他人挤占之后,那些文化素养较高的科第中人反而长年待选守缺,而通过捐纳等途径入仕者往往不如科甲正途入仕者清正廉洁,这是清末官场腐败的原因之一。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也说科举造成了中国的官场。实际上没有科举照样有官场,而且官场的裙带风和植党营私情况还会严重得多。

总而言之,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产物,它所存在的许多诟病源于传统观念和思想的局限性,尽管采用的是其他制度亦是不可避免。我们不应该将科举制度看做是“封建制度”残酷、腐化的罪魁祸首,其实相反,正是由于政治制度的局限性,科举制度才衍生出这些弊处。

科举制度的的影响

科举制存在的问题篇五
《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积极影响:

1.科举制度为国家选官用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他打破了贵族世袭和门阀的现象,改善了用人制度,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考选人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因此科举制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科举制度人才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寒门士人能够有机会有入到参政治国的行列。从宋代开始,科举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封建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心理,有利于天下士人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调整,自然也就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也是科举制得以延续千年的根本原因。

3科举制度确实为历代的封建王朝选拔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科举考试产生的进士、举人、秀才中,有很多有识之士成为国家的栋梁。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总体来讲,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读书人,有的入仕参政,通过科场走向官场,成为维持和支撑国家机器的栋梁,更多的则仍滞留于社会中下层,成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这些人都可称得上是国家通过科考选拔出来的人才。

4、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不是对知识的真正渴望,但是客观上对功名的追求是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儒家思想得到了管饭的传播,增强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5、科举制度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朝鲜越南仿照中国的科举制度进行科考。欧美各国在近代推行的学士、硕士、博士这一学位等级体系,恰是中国科举制中所实行的秀才、举人、进士那套三级科考取士的做法。 消极影响:

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八股取士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固定的格式,陈腐的内容和的僵化方法,压抑了学子们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2、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当然这也是跟个人的道德问题有关,但是科举制度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的政治化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他们互相拉帮结派,官官相护。还有的利用科举考试收受贿赂,这样不利于考试的公平性,还造成了官场更加混乱和黑暗。

4、科举制度阻碍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导致了明清以后科学技落后。

科举制存在的问题篇六
《我看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我看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有利于控制思想文化

打破阶级桎梏

利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有利于印刷业的发展

科举制度对各国选拔人才有带动作用

的利与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阻碍了科技和文艺的发展

弊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导致官场的腐败

仍然存在不公

翻开历史的一页,我们发现: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明,至清末才被废除。这种沿用了1300余年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对于如此重要的文教制度,评价众说纷纭,有利有弊。了解科举制度,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会起借鉴作用。因此,我们更要正确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产生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科举制度有利于控制思想文化。自古以来,政治经济决定思想文化,但思想文化对政治经济又有不可忽视的反作用。在封建社会里,思想文化不仅是稳定国家的保障,也可以成为颠覆政权的有力武器。因此,古代君王一直都是谨慎对待思想文化的。秦始皇就没有做好,他的焚书坑儒是采用绝对暴力的手段抑制思想文化的传播。在经历了长达五百年的诸侯割据,战火硝烟,人们从心底里渴望和平统一,希望能够有安定的生活。然而秦始皇仅为维护自身统治而粗暴地否定先秦思想文化,不仅不施仁政,反而采用让百姓苦不堪言的暴政,强行压制人们的思想,最终造成国家覆亡的后果。之后,历代王朝吸取教训,用各种手段控制思想文化,科举制度的产生可谓达到了控制的新的高度。在封建统治阶级极力地提倡和鼓吹下,人们通过学习思想文化步入官场,最终只是成为皇帝手中的工具。皇帝便轻而易举地将选人用人之权收入手中,利用手中的“工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方式是控制思想的非常直接的一种手段。官方立儒学为正统思想,不仅避免了社会上思想混乱的现象,适应了君主专制的时代需要。

科举制度打破阶级桎梏。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选士和贡士的选拔人才的方式。这种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沿袭“世官制”,选官范围非常狭隘,底层阶级的知识分子很难任官。西汉政府以“察举制”作为任用官吏的基本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的“九品中正制”。遗憾的是,这些制度多依赖地方官吏发现和推荐人才,选才授官的大权掌握在士族地主手中,一般庶族地方很难有机会参与从政。这就严重阻碍了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和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而科举制度与之不同,科举制度改变了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的局面,使世家大族无法垄断官场,把大部分机会留给知识分子。正如余秋雨所说:“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势族对政治的垄断,使得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如此一来,不同阶级、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的读书热情和应试勇气被调动,更多平民开始入仕从政,社会阶级结构被大大改善协调,社会矛盾也明显缓解。

科举制度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科举考试后对及第者的优待和荣誉,打动了众多出身于寒门的知识分子。这些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虽然只是出于追求功名而非对知识的渴望,但从客观的角度分析,科举制度也推动了他们学习文化知识。为了通过科举考试,有志之士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也可得以继承。莘莘学子千千万,大多出于贫民,是社会的基础阶级,科举制度会使中国传统文化流入民间。这样不仅可以普及知识,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也可以让传统文化获得广泛坚实的基础,使之生命力变强,传承起来更稳定有力。另外,要想进入官场,知识分子必须经过层层考试与选拔,而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

举考试的进士多属非等闲之辈。科举制度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使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这些进士在为官的同时,一般都会关注年轻一代的读书人。他们会把自身的知识与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提拔年轻人。比如北宋的欧阳修,官居显位仍不忘鼓励提携后进,凡是被他赏识的人大多成了有名望的人。王安石、苏轼还是平民时都受过他的赏识。因此,科举制度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使文化在被继承的基础上,经下一代得到发展。儒家学说正是在科举制度进行的条件下不断被完善,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科举制度有利于印刷业的发展。科举制使社会卷起阵阵读书浪潮,读书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上对书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中国古代早期的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这种印刷方式过于死板,存在很多的弊端,比如难以修改雕错的文字,印刷速度慢等等。雕版印刷的方式逐渐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于是产生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不仅制作简单,节省雕版的费用,还便于及时修改印刷时出现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当两块活字版交替使用时,印刷效率可以大大提高,能及时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印刷术的进步与科举制度也是有关系的。

科举制度对各国选拔人才有带动作用。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深感其优越性,通过游记把科举制度介绍到欧洲。当时在欧洲多实行贵族世袭制和君主恩赐制。这些制度使社会上优秀人才不能被任用,政府行政效率很低,加上政府内部官员的长期一成不变,很容易产生腐败现象。中国科举制度公平公正的原则,与资本主义启蒙思想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不谋而合。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赞叹说:“人类思想,肯定想象不出比这样做的政府更好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重要的衙门彼此统属,任何事情都在那里决定,而其成员都是经过几场严格的考试的。”很快,中国的科举制度大受西方欢迎,被西方称为“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之后,欧洲各国纷纷效仿,建立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比如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大大吸纳中国科举制度的优点,国力日益强盛,国家政权巩固,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打下基础。所以,科举制度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也对近现代各国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但是,科举制度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考试日趋教条化,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到了清代产生八股取士。所谓“八股”,就是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些毫无作用的要求禁锢考生的思维,考生不能够自由地发挥与想象,逐渐丧失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科举考试规定必须学习儒学经典,考试的内容多是《四书》、《五经》、策论和诗赋之类。知识分子被灌输单一的儒家思想,其文化心理仅以儒学为标准,思想完全围绕儒学。另外,科举高中后的荣华富贵对考生们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人们的价值观念因此发生巨大的转变。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光宗耀祖、跻身名流是他们的理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他们的口号。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举考试上,即使穷得要饭也不肯改行做点对自己、对社会有益的事。像《儒林外史》里的周进、范进,即使考到头发花白、家中一贫如洗,也决不罢休;一旦考中,又乐极生悲、丑态尽出,这不可以说不是一个悲哀。在当时,像这样的考生比比皆是。心理畸形的他们可以不顾家庭,疯狂地投身于科举,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也由此可见了。

科举制度阻碍了科技和文艺的发展。古代中国虽然有长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但这些先进的成果被发明之后,其应用与发展却很缓慢,有些甚至因未被好好利用而浪费可惜了。比如我国的四大发明,其作用之大可想而知。然而试着将它们在中国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与国外相比,我们不禁觉得惭愧。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一文中说:“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也许这就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

一。不仅科学技术发展缓慢,就连音乐、美术、舞蹈、戏剧、雕塑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作为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古代中国却没有留下几部重量级的文学巨著,也只是到了明清时期才产生四大名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科举制度造成的。知识分子的精力全都集中在科举考试上,自然会对其他方面关注较少,甚至不闻不问,中国的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就会非常缓慢。再细细想想,如果那些考试失意的考生们不是继续沉迷于科举,而是去寻求其他的出路,比如潜心研究或是进行文艺创作,就会给当时的社会带来生机。

科举制度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科举制度作为一项选官制度,决定着政治人物的诞生与发展,必定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历史的推进,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中国被动的走上近代化道路,那么社会就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经济上,新兴工业经济对科学技术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在这样的选拔制度下,无法培养出需要的人才,也无法推动经济的发展。政治上,科举制度造成官员普遍的思想教条僵化、目光短浅的情况,也无法应对政治制度的革新与变化,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陈旧的制度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它必将被淘汰。再同西方国家进行比较,西方部分国家接受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熏陶,很早的进入了资本主义,出现了一批批与时俱进、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使得西方国家开始走向强大。而中国仍然依赖与封建社会下的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显然落后与时代的潮流。

科举制度导致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的推进,科举制的公平公正也开始出现漏洞。比如:师门关系的盛行。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官员们的贿赂,替他们消灾,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诱饵来收取考生的钱财。这样,国家建设的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就被这些人破坏了,从而造成官场的黑暗与混乱。

科举制度仍然存在不公。虽然现在人们都说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研究后看来,也不尽然。除去上面说的由贿赂造成的不公,还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比如科举内容以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史学,文学为主,使中国文化偏颇于文、史。无论是在文学创作、或在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还有,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富家子弟铺就的,很多有学识的才子因无钱进京赶考,也被无情地埋没。所以科举制度并非绝对得公平,其公平性是有限的。另外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当时的女性被排除在科举考试之外,无法拥有与男子平等的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其不公平性并不属于科举制度所带来的弊的范畴之内。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从本质上讲与社会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举制度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产物,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也只是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本质的反映,因此女子无法参加科举考试并不是科举制度造成的。

科举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文教制度,不仅在当时有着众多的利弊,对后世也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就算科举制度被废除,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先生所创立的中华民国宪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考试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从高考中看见。

总而言之,科举制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产生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我们要能正确地看待科举制度,从中吸取经验,来完善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

科举制存在的问题篇七
《科举制对我国公务员考试的启示》

科举制对我国公务员考试的启示

摘要:2006 年我国颁布实施的《公务员法》, 以法律手段确立了公务员必须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录用, 这标志着中国公务员管理进入法治化和科学化阶段。但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在有效选拔录用高质量的人才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方面。。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均产生过重大影响。虽然它存在诸多弊端,但作为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选官制度,对现代文官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公务员制度正赴于不断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时期,研究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古代科举选才制度为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启示科举

科举制度是我国传统的选官制度.虽然现代社会对它的既过于褒,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在中国流传上千年的制度,仍然包含很多有益的方面,尤其对我国当前公务员的录用制度有较多可借鉴之处,

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存在的不足之

第一、考试作为录用方式本身有其局限性。以考录条件为例,不少单位对性别、地区、学校等做了硬性限制,这些限制与招考公务员的宗旨是相违背的a纵观全部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条文,都找不到能有效禁止此类行为的条教c另一方面,以考试这样.种方式录用公务员其本身就是存在缺陷的•仅凭有限的试卷解答裉难给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下定论,面试中短暂的交流更是难以对个人的品行和能力有一个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第二、考试科目和内容设置不够科学.考官队伍的素质不高。目前公务员笔试尤其是申论考试的内容陈『日空泛,论述题大而空洞.导致考试内容脱离实际工作需要,不能很好樽为工作实践服务。此外.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考官队伍•特别是面试考官队伍.大多数地方都是临时抽调的领导干部组成面试小组.由于个人喜好和专业知识的欠缺,存在不能准确浮判考生答案的现象。

第三、考试资格确定随意,面试环节有失公平。我国目前在国家各级公务员的考试录用中,对某。职位的报考条件往往是由用人单自行规定,这就为考试录用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开了方便之门。此外,在招考结束后.有很多部门降低笔试的门槛•以方便在面试中优先录取笔试成绩比较低的各种“关系户”;还有很多部门笔试之后,不公开面试名单和名次,仅和有面试资格的考生单线联系。使公务员考录成了有失公平灵魂的作秀。

科举制对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启示

一、科举制度的千年存在, 证明它有其合理性。我们要排除科举制度中的糟粕以及制度本身不合理的因素, 吸收科举制度的精华以及其合理因素, 古为今用, 为深化和逐步完善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服务,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录用制度。第一, 面向社会招考, 减少招考中不合理的限制。科举制不分出身高下, 均可应考, 并且以考试结果为录用标准, 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宽阔视野。对于我们今天选拔干部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防止暗箱运作都很有借鉴意义。目前对于选拔官员或者政府的公职人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设置了一定的限制,无形中阻碍了广大的有才之士进入政府系统。目前通过考试招录的公务员大多限于低级公务员,而中、高级公务员往往通过行政任命的方式录用。在中、高级公务员的任命中,很难客观考察候选人的业务及其他相关素质,多由上级领导拍板决定,从而很难杜绝任人唯“上”的不合理现象。因此今后应当扩大公务员考试的适用范围,提高选用人才的公信力。古代科举制度所考核的内容决定了其对人的“德行”方面的侧重,“以德为先”首次在党的中央全会文件中被正式表述出来,全会强调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因此,无论从科举制的借鉴还是当前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来看,我们都要认真审视考

核评价官员的现行方式、方法,加大量化比例以及可操作性,使官员“德”的考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这样才能更“接近”客观公正。

第二, 考试内容综合化并能够有效体现公务员能力素质的要求, 考官组成多元化。 “学以致用、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虽然清朝的洋务运动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科技的热潮,但毕竟没能对科举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以至最终被废除。当今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也应当围绕着我国目前改革发展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命题,尤其应重视申论一科,目前申论考试的形式多多少少也还带有“八股”的影子,形式死板,不利于考生自由抒发自己的见解。为了便于更好地选拔适应全球化背景的合格型人才, 录用能够满足政府发展战略目标的人才, 公务员考核内容应包括普通话水平测试、计算机操作、英语、心理测试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素质等。同时也应该根据个体的差异及兴趣爱好不同, 尝试采用自选式考试模式, 以发挥各自的潜能水平。测评技术科学化是保证考核公正、公平的关键。科学的测评方法, 有效地涵盖人才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更便于突出应试者的个性特征、潜质、能力特征。

第三, 考试制度法律化。科举制在立法保护、连续稳定性这一点上, 对目前的公务员录用制度也很有借鉴价值。我们今天选拔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公开考选等人事制度必须法律化、制度化, 这是保证法治、防止“人治”的最好办法。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加强对公务员考试制度的立法, 把公务员的考试制度纳入法制的轨道。2006 年1 月1 日颁布的《公务员法》已经成为考试录用制度法律化的重要保障。科举制的整个考试运作过程和机构设置都是有法律依据的,除了皇帝,级别再高的官员也无权过问。对考试的内容、考试的规则、考试的举行年限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我们今天选拔公务员和干部公开考选等人事制度必须法律化、制度化,这是保证法治、防止“人治”的最好办法。此外,

第四, 考试监督机制民主化。历代王朝对科举舞弊的防范非常严厉, 对舞弊案处置更是血淋淋的。但是舞弊之风却屡禁不止, 明清科场防范最严, 舞弊之风却最盛。可见光靠刑罚不能根除舞弊现象, 关键要有一个健全的民主监督机制。主要措施有: (1) 通过考试机构系统实施监督, 可在考试机构内部设立一个监督小组对考试程序以及其他问题进行实时监督, 还可以加强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监督, 促使各级考试机构慎重行使权力。 (2) 新闻监督。由新闻报刊对考试进程适当予以报导、评论, 将考试活动置于社会舆论之下, 有利于防止各种工作人员滥用权力。(3) 公众监督。各种考试必须对公众公布, 并详细列出考试规则, 使考试职员的权力受到公众的监督。科举制下,整个选拔的程序都公开,不保密,人人享有平等的信息。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中,公开性总体较差。应加强其公开性,争取将面试过程等重要信息公开,促使公务员考试更加平等。

第五, 加强考试部门的独立性。相对于其他的选官方法,科举制度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公平、公正、合理”的表象。为了防止营私舞弊、弄虚作假,在考试办法上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政府对考试的严格控制,由政府统一制定考试办法,为了更好地体现考试中的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考试的绝对控制能力,而全国性的考试必须体现中央政府的权威,尽可能地杜绝考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考试部门不能成为其他机构的附庸机构, 应该保证考试机构的独立性, 使其不受到个人与其他组织的影响, 以保证考试的独立性与公正性, 合理选出国家的栋梁人才。为了使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具有自己的特色, 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不仅要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 也需要总结历史经验, 以加速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化、法律化。

目前中国政府也正面临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要完成这一历史性转变, 关键在于建立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公务员考录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是现代政府人事管理的重要支柱。我国有着1 300 年科举考试的历史, 虽然政治基础不同, 但其在考录官员方面不乏可取之处, 这对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热词搜索: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科举制的利弊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科举制存在的问题”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科举制存在的问题"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0659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