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秋登吴公台上远眺赏析

秋登吴公台上远眺赏析

2016-02-04 11:40:2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秋登吴公台上远眺赏析篇一《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赏析》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秋登吴公台上远眺赏析》,供大家学习参考。

秋登吴公台上远眺赏析篇一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赏析》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注解1、摇落:零落。2、旧垒:指吴公台。3、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译文登上吴公台,观赏这零落的古迹,秋景秋意,勾起了我怀乡的心情。荒山野寺,来此旅游的人太少了,因为山太高水太深,隔断了路程。夕阳映着吴公台旧垒,依依不去,空荡的山林中,回响清冷的磬声。南朝旧事早成陈迹,真叫人惆怅,唯独这长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赏析��这是一首吊古诗,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有人认为,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秋登吴公台上远眺赏析篇二
《《秋日登吴公台上远眺》与《耶溪泛舟》》

《秋日登吴公台上远眺》与《耶溪泛舟》诗词鉴赏题解题及分析

一、原诗及鉴赏题

秋日登吴公台上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1.吴公台: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2.摇落:零落。

(1)作者登临远眺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耶溪泛舟 (唐)孟浩然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

【注】1.此诗为诗人在长安求仕未成,离开长安,在江浙一带漫游时所作。2.耶溪:即若耶溪,今浙江绍兴以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3.落景:落日。4.轻桡:轻舟。桡,船桨。5.水物:水中生物。6.容与:自得。7.脉脉:相对而视的样子。

二、解题及分析

目,心灵之窗也。读诗,也要先读题目。虽然像“人日思归”、“春夜喜雨”这类直接点出诗歌主旨的题很少在高考中出现的,但从题目中也能看出些端倪。刘诗题目告诉我们,它是一首秋日登高怀古诗。根据古代传统诗歌“伤春悲秋”的特点,这诗也许会怀古伤今,也许感慨时光流逝,总之这首诗的情感基调不会是喜庆的。

接着看注释,看有没有更多的线索。孟诗题目和注释告诉我们,这首诗写诗人到江浙一带“漫游”,刚好来到耶溪这处景点,便泛舟观景。这时,有些同学一看到“求仕未成”,就认为此诗肯定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之类情感的,这未免

有些妄断。首先,注释说诗人在长安找不到工作后,离开长安。也许他会哭哭啼啼地离开,人之常情,也许会愤愤不平地离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也许看透人情绝定抛开尘俗去离开寻求自由的田园生活……其中,孟浩然没有继续找工作,“因为漫游”是随意游玩,漫无目的游走的意思,诗人无心官场的心态是否能从中可见一斑?

接着到诗文中验证一下,掀开红盖头,瞧瞧庐山真面目。

这时,先留意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譬如刘诗中的“望乡心”“惆怅”,明明白白的思乡之情。然后看景色,这幅画面有什么特点。想象自己也是处在这样的地方:山高水深,只见古台残破凋零,寺庙香火冷清,远处山峰高耸,云气萦绕。傍晚夕阳斜照,映着旧时的战垒,从寺庙里传来一阵阵磬声,久久地,回响在这幽静的山林里,不免让人感到一些寒意。在这样有些荒凉,有些萧索的地方,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另外,这地方曾经是南朝的名胜,看那长江水依旧奔流不息,南朝的往事怎么不让人惆怅感慨呢?诗人怀古迹之零落,慨历史之变迁。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正是这样的情感。可以用这些词形容:历史变迁、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等等。

这样的情感很常见,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秋登吴公台上远眺赏析篇三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秋登吴公台上远眺赏析篇四
《水墨唐诗300首—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水墨唐诗300首—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诗内容简介

这是一首游览古迹怀古伤时的作品。古台零落之后,又一个秋天来到,勾起人们思念故乡之情。荒郊野寺很少有来客,高耸入云的山峰远隔深深的江水。夕阳依傍古老的台垒,寒冷的声音充满空旷的山林。为南朝的兴衰而惆怅,惟有长江水,滚滚向东至今没有改变。

唐诗欣赏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人来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水墨唐诗的作者:胡冰 彭立

秋登吴公台上远眺赏析篇五
《水墨唐诗300首—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水墨唐诗300首—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诗内容简介这是一首游览古迹怀古伤时的作品。古台零落之后,又一个秋天来到,勾起人们思念故乡之情。荒郊野寺很少有来客,高耸入云的山峰远隔深深的江水。夕阳依傍古老的台垒,寒冷的声音充满空旷的山林。为南朝的兴衰而惆怅,惟有长江水,滚滚向东至今没有改变。唐诗欣赏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人来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水墨唐诗的作者:胡冰 彭立

秋登吴公台上远眺赏析篇六
《关于秋的古诗及赏析》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虫下”构成对偶,句式工整。以“明镜”喻“两水”,写出秋水的清澈、品莹;以“彩虹”喻“敬桥”,写出双桥之美。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蚵”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米。 3.诗人政治欠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景寄寓客愁乡思。诗人很自然地摄取适于表达旅途孤寂、飘泊之感的眼前景物,采用白描的手法,着墨轻淡地写来,却传达出了真切的情意。诗人先描绘暮霭迷濛的江边洲渚 ,指出夜宿建德江的时间、地点。接着,更具体地描写泊舟烟渚上所见的江天景色。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层次分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很精彩的景句。因为原野空旷,视野广阔,以致造成远天低于近树的错觉,因为江水清澈,月影浮荡在江中,人在船上,江月仿佛和人更接近了。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景致,诗人只以十个字,便细致、逼真地描绘出来了。没有锐敏的观察力和白描传神的表现力,就不可能把由于野旷和江清而引起的天与树、月与人的关系变化,描绘得那么准确、生动。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秋波媚 【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词中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

《长安秋望》【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天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聚焦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首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袭来耳边了。

《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一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写秋景,是赠给他的好友刘景文(名孝孙)的。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大约是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是唐朝中期著名诗人刘长卿的一首诗,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此诗悲壮苍凉,深刻反映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荒凉破败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声。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

《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

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这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这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后,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这首诗中间四句言情谋篇都有特色。在感情上,既说出诗人在秋风中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又忆念两人往昔过从之好;在章法上,既向上挽住了“蟾蜍亏复圆”,又向下引出了“兰桡殊未返”。其中“渭水”、“长安”两句,是此日长安之秋,是此际诗人之情;又在地域上映衬出“闽国”离长安之远(回应开头),以及“海云端”获得消息之不易(暗藏结尾)。细针密缕,处处见出诗人行文构思的缜密严谨。“秋风”二句先叙述离别处的景象,接着“此地”二句逆挽一笔,再倒叙昔日相会之乐,行文曲折,而且笔势也能提挈全诗。全诗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笔墨厚重饱满,是一首生动自然而又流畅的抒情佳品。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

秋登吴公台上远眺赏析篇七
《四年级上学期经典诵读》

四年级上学期经典诵读——古诗30首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大家来欣赏】

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竟怀疑是在做梦。他们在异乡的生活是凄苦的,相逢很不容易,一起畅饮长谈,害怕天亮就要分手,这一切充分表现出同乡间深厚的友情,意境深刻。末句写出无限留恋惜别的心意,语短情长。诗人对秋夜萧疏景物的描绘,烘托了旅况的凄清。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 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大家来欣赏】

这首诗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我们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景物。。这结尾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反映了李白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凉 思

【唐·李商隐 】

客去波平槛(jiàn),蝉

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大家来欣赏】

这是一首因时光流逝,对凉秋而怀人的诗。流露作者盼望友人来信,却大失所望之心情,最终竟怀疑对方已有新交,惟恐为人所弃。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语言风格爽朗清淡,不雕饰,不造作,细细吟来,一种悲思绵绵的悲凉情味随之而生,感慨深沉。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qìng)

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大家来欣赏】:

这是作者旅居扬州时,秋日登吴公台有感而作的一首吊古思乡的诗。诗的首联,以古台摇落和秋日望乡对举,既切题旨,也写出了登台思归的寂寞情绪。接着的一联承古台而来,野寺无人的荒凉,云峰隔水的幽深,层次井然,尽收眼底。第三联写古台野寺的破败景象,冷寂凄清。所以末联以“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作结,寄慨遥深。

相关热词搜索: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吴公台 天净沙秋思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秋登吴公台上远眺赏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秋登吴公台上远眺赏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0715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